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积累是英语教学效率提高的一大途径论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如果这13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积累是英语教学效率提高的一大途径论文相关的文章。
篇1:积累是英语教学效率提高的一大途径论文
积累是英语教学效率提高的一大途径论文
摘要:
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我们采用的方法各异,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要让我们的每一名学生都能有所获,都能运用一些简单的英语进行交际活动,表达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能够运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下面我就从“积累”来谈一谈我的一些初浅看法:
关键词:
课内知识点积累、课外阅读量补充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这样说过:“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英语教学,也同样要重视平时积累,这既是搞好英语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并且也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
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不象自然科学那样知识有明显的层次性和系统性;也不象语文学科,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广泛的运用空间。英语学科的知识点,分散在每篇课文或对话当中,需要师生自己动手去归纳整理,这样才能进一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并熟练应用,特别是在农村中学,英语目前还相对存在实用前景欠佳的特点。英语的课文(对话),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十分特别,它既是英语知识运用的例子,其本身又运载着若干英语知识,这就决定了教师平时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英语知识的梳理和积累,如果等到学生进入初三才整理英语知识的系统结构,那就太迟了,而且不可避免会出现英语知识的遗忘或缺漏。
学生是教师进行英语教学的主体对象,教师如果平时注重英语知识的梳理和积累,就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单词、短语、固定搭配、语法知识和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积累越多,越广,头脑中知识结构越清晰,学习理解文章就会越迅速、越全面、越深入,这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大有好处的.。相反,如果平时忽视英语知识的积累,学生的知识结构就会残缺不全,面对文段的时候缺乏必要的知识背景,学习势必会一知半解,又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呢?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英语知识的梳理和积累,把学生引导到积累知识、提高能力,再积累知识、再提高能力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
从教学实践来看,凡是在教学中重视了平时积累的班级,最后阶段的教学工作也显得得心应手,学生复习起来花时少,负担轻,最终参考成绩也较好。反之,那些不注重平时积累的班级,最终效果也较差。因此,英语教学的效率要提高,必须注重平时积累。这既符合英语学科自身的特点,也符合学生学习英语的规律。
那么怎样在平时积累知识呢?我想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进行:
一、平时教学,注意知识点的归类积累。
英语教材中的课文(对话),每一篇都包含着若干知识点,只不过这些知识是零散的,不一定附着在教材的语言文字体系上。我们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这些知识及时归纳整理重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系统。这些知识包括:课文的新单词、短语、常用搭配等等。积累的方法就是教学每一部分时,指导学生将必须积累的知识从课文中挑选出来,在每教学单元结束之后,进行归纳整理(可充分借助每单元结束后的复习要点)。整理时,要特别注意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必要时应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点来进行“组句”练习。(如那些Useful expressions 的归纳总结)。
二、教师精选,扩大课外阅读。
做好课外积累,这也是适应中考阅读量逐渐加大的趋势。要让学生有较为合理系统的知识结构,光靠课内积累,是不够的,还得适当向课外延伸,做好课外积累,可借助《英语周报》、《学英语》等资料。但学生的课外积累,由于受到自身或资料和时间的限制,必然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因此,课外积累,还有必要由教师动手,精选一部分英语原着或幽默故事的片段给学生,以弥补学生阅读积累中的某些缺口。教师在精选这些片段时,一定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尽量选取与课文有一定联系的知识,不能一味贪多求全而舍本逐末。精选出来的这些材料,可通过多种渠道给学生见面:一是结合学习课文,在分析课文的前后介绍给学生(如教学《A man who never give up》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爱迪生的小故事,救母一节便可充分说明爱迪生从小就爱动脑筋,从而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二是利用英语早读课,一天学一点,长期积累,积少成多;还有就是每天教一句对学生很有激励的谚语格言等英语短句,或教学生一首简单的英语歌曲,让他们从短句的理解与歌曲的传唱中逐渐积累一些相关知识。
其实,要提高我们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方法还有很多,但只要我们通过平时的不断积累,相信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从而为达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做出我们的努力。
篇2:积累是英语教学效率提高的途径教育论文
积累是英语教学效率提高的途径教育论文
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不象自然科学那样知识有明显的层次性和系统性;也不象语文学科,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广泛的运用空间。英语学科的知识点,分散在每篇课文或对话当中,需要师生自己动手去归纳整理,这样才能进一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并熟练应用,特别是在农村中学,英语目前还相对存在实用前景欠佳的特点。英语的课文(对话),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十分特别,它既是英语知识运用的例子,其本身又运载着若干英语知识,这就决定了教师平时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英语知识的梳理和积累,如果等到学生进入初三才整理英语知识的系统结构,那就太迟了,而且不可避免会出现英语知识的遗忘或缺漏。
学生是教师进行英语教学的主体对象,教师如果平时注重英语知识的梳理和积累,就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单词、短语、固定搭配、语法知识和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积累越多,越广,头脑中知识结构越清晰,学习理解文章就会越迅速、越全面、越深入,这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大有好处的。相反,如果平时忽视英语知识的积累,学生的知识结构就会残缺不全,面对文段的时候缺乏必要的知识背景,学习势必会一知半解,又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呢?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英语知识的梳理和积累,把学生引导到积累知识、提高能力,再积累知识、再提高能力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
从教学实践来看,凡是在教学中重视了平时积累的班级,最后阶段的教学工作也显得得心应手,学生复习起来花时少,负担轻,最终参考成绩也较好。反之,那些不注重平时积累的班级,最终效果也较差。因此,英语教学的效率要提高,必须注重平时积累。这既符合英语学科自身的特点,也符合学生学习英语的规律。
那么怎样在平时积累知识呢?我想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进行:
一、平时教学,注意知识点的归类积累。
英语教材中的课文(对话),每一篇都包含着若干知识点,只不过这些知识是零散的,不一定附着在教材的语言文字体系上。我们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这些知识及时归纳整理重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系统。这些知识包括:课文的新单词、短语、常用搭配等等。积累的方法就是教学每一部分时,指导学生将必须积累的.知识从课文中挑选出来,在每教学单元结束之后,进行归纳整理(可充分借助每单元结束后的复习要点)。整理时,要特别注意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必要时应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点来进行“组句”练习。(如那些Useful expressions 的归纳总结)。
二、教师精选,扩大课外阅读。
做好课外积累,这也是适应中考阅读量逐渐加大的趋势。要让学生有较为合理系统的知识结构,光靠课内积累,是不够的,还得适当向课外延伸,做好课外积累,可借助《英语周报》、《学英语》等资料。但学生的课外积累,由于受到自身或资料和时间的限制,必然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因此,课外积累,还有必要由教师动手,精选一部分英语原着或幽默故事的片段给学生,以弥补学生阅读积累中的某些缺口。教师在精选这些片段时,一定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尽量选取与课文有一定联系的知识,不能一味贪多求全而舍本逐末。精选出来的这些材料,可通过多种渠道给学生见面:一是结合学习课文,在分析课文的前后介绍给学生(如教学《A man who never give up》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爱迪生的小故事,救母一节便可充分说明爱迪生从小就爱动脑筋,从而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二是利用英语早读课,一天学一点,长期积累,积少成多;还有就是每天教一句对学生很有激励的谚语格言等英语短句,或教学生一首简单的英语歌曲,让他们从短句的理解与歌曲的传唱中逐渐积累一些相关知识。
其实,要提高我们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方法还有很多,但只要我们通过平时的不断积累,相信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从而为达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做出我们的努力。
篇3:如何有效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率论文
如何有效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率论文
摘要:随着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的提出,面对新的教材内容,如何以高质量、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成为广大英语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高中英语 教学效率 课程改革
改革是教育的生命,而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渠道。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所谓教学效率,是学生的学习收获与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量在时间尺度上的量度。正如张志公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于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怎样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如何才能达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呢?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对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些见解。
一、教师要牢固掌握新课程教学理念
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和业务水平研究,不断更新教育与学习观念,结合学校、学生实际,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高水平的教师向课堂要质量,而不是向课后要质量;高水平的教师注重教方法,而不是注重教知识;高水平的教师注重的是知识的整体构建,而不是知识点的零敲碎打。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从思想和观念上不断进步,不断学习、思考,才能为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要牢固确立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其次,要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自身感悟;第三,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经常进行深入的思维和讨论;第四,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做好文章、下大工夫,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英语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
第五,要把生成和预设和谐统一起来,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从而既提升知识教学的效率又强化能力培养的效果。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在新课改形势下,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普遍运用的一种手段。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还节省了教学时间,增加了教学密度,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首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同时运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英语教学有声有色。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等认识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从而充分体现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其次,利用多媒体创设的声、光、色等和谐统一的视听直观情景,能够逼真地再现很多场境,给学生创设出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教学M usic这一课时,笔者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各种音乐:classicalm usic,folk m usic,Rock’n’Roll,Jazz,country m usic,rap,orchestra,choral等,让学生欣赏并进行区别。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十分高涨。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图像、声音、文字、动画有机结合,模拟生活的语言情景,能使教材内容生活化,并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想表达的欲望,增强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第三,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好地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三、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核心任务。学生的学习方式决定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的。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灌输、学生接受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这样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也成了纯粹的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在新课改的形势下,为了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尽力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及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和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且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从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转变,从孤立性学习向合作性学习转变,从复制式学习向建构式学习转变,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从传统的`继承式学习向继承和创新式的结合转变,从一味的静听式向静听和活动相结合转变。
四、将情景教学融入课堂的有效性
英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都离不开具体的情境。情景教学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英语学习的环境中,产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充分把握课堂教学中情景教学的时间以及情景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能够合理安排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情景教学不仅要做到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要注重情景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否则其效果和有效性会大打折扣。教师要从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出发创设真实的情境,善于开发课堂中的多种教育资源,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展开教学。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便于学生快速理解教学的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此外,教师要全面钻研、吃透教材,并充分挖掘素材,使教学更加具体全面;要注重语言文化背景的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养;要做到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并不断研究课堂教学研究教学方法,优化时间安排,及时反思教学的有效性等,切实从各方各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效率是教学的生命,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在思维、心智和身心方面获得全面进步与发展,使英语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语言工具。因此,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都应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多下工夫,不断思考,不断实践,创新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学英语教学探讨》,西南师范大学
[3]杨良雄、黄远振,《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研究》,中小学外语教学,(1)[4]吴爱庆,《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运用与思考》,《中学外语教与学》,第3期
篇4: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途径的论文
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途径的论文
摘要:
对于高校内部行政管理系统来说,提高其管理效率是一项很核心任务。笔者认为: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主要途径:一是明确认识教育行政管理对象,矫正对其认识;二是合理完善高校行政组织管理机制;三是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校 行政管理 效率 探究
一、明确管理对象,矫正对其认识
管理制度是为管理对象而建立,它的建立内容与管理对象密切相关。只有明确认识到管理对象的各方面特点和需求,并根据该对象自身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才能使行政管理工作开展得收放自如,这样管理工作才事半功倍。高校行政管理主要体现在对于教学科研、党政工团、教学辅导、校办企业、对外科研服务等行政管理中,所以行政管理是一项复杂繁重的工作,其管理对象也涉及到不同职位的成员,在此主要将其管理对象分成大类作分析。
1.教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一项非常体面又受人尊重的职业,作为教师应该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立身作则,为学生做好榜样,这就要求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思想道德方面、职业素养方面有较高的能力和觉悟。所以,管理教师这项工作必须由专业管理人员依照遵循教学规律的方式进行。
2.学生。
学生高校是接受教育的主体,高校的一切管理措施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受教育者。高校学生经过层层考试选拔最后升入高等学府,认知、处理事物的能力相对较高,更能适应和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行政管理工作者应及时观察学生们的`思想动向,在秉承“学术自由”的规则下,适时采取措施指引和矫正学生心态,以防其走向偏激或极端。另外,“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们的天性、背景、经历、生活环境等不尽相同,另外高校学生学历也分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所以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特殊的地方,教育行政管理者需要因材施教、分门别类地制定制度来规范和督导学生,这样管理方法与学生问题相匹配,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3.教辅人员。
也称教导辅助人员,如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相对教师和学生,教辅人员的所占比例较小,但由于其中人员来源复杂,可能是普通职工,可能是教师,可能是退休干部,也可能是其他职位人员,对于这种职位的群体,可以根据他们共同特点设立相应管理办法。
4.行政干部。
行政干部人员也较少,其主要任务是接受有关上级部门领导的指示,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进行管理,属于行政教育体系中的指导人和决策人。
5.后勤职工。
这一职业群体成员主要来源于有关企业干部和普通职工,所以对于这一职位成员的管理方法与其他略有不同,随着实践的推移,企业化管理将逐渐进入高校行政管理体系。以上各层次人员构成了高校行政管理的结构,其中级别层次是:党委书记和校长属于学校相互独立的最高管理级别,都直接对学校的各主管领导进行任命和管理,学校各主管领导又直接领导管理各系、处中层级别的行政管理干部,然后处于最下层级别、直接对中层行政管理干部负责的是教研干部、学生、教辅人员、党政干部、企业职工等。这些不同级别的人员可以在不同职位间转换,比如升职、转业、退休等情况,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及时改进和调整行政管理措施,以便适应管理对象各种情形的发生。
二、合理完善教育行政机制
我国高校行政组织指定的规章制度一般都很明确,一般学校里的管理组织分工清楚、管理理性化、领取固定薪水,这种状况导致相应的管理组织存在弊端。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填补和矫正。
1.避免各自为政,促进分工协作。
学校各个级别层次分明,同一级别和层次人员也互不交流,由此可能导致一些弊端:行政人员官僚化,只知道听从上级命令,指挥下级工作。比如行政系统只会接受上级下发的命令,然后根据命令采取行动,却不顾及教学系统是否实际适用该命令,各体系之间不能相互交流、通融,达不到默契合作、相互支持的境地,甚至有的部门之间相互抵制、排挤,造成不必要损失,大大降低了行政管理效率。解决这一弊端,根据业务开展,需要坚持分工协作这一工作原则,学校组织建设要进行严格分工,并建立有效的调节机制,只有各部门之间相互合作,工作才能有效地进行。
2.避免组织自我膨胀,进行精兵简政。
自我膨胀大多数是组织身不由己的趋势,可能会由于很多种原因造成,比如,新建机构需要纳入成员,基层干部分派到某地实践,部门工作繁忙需要增加职位等。除此之外还可能由于关系和人情等而接受多余的、不必要的成员,甚至因人设职,增加了冗余的人员和机构,也增加了不必要资金支出带来的浪费。最终致使部门走入恶性循环的轨道里,各个部门成员相互推卸责任、无实际作为,为体现其“业绩”,不惜人力、财力,以虚无形式主义开展不必要的工作,不但没有实际效果,还可能会干预到其他人正常工作的进行。对于这种现象,必须严格限制相关机构和部门的设置,提高有关人员进入部门的门槛儿,除去各种不必要的机构和工作人员,精简部门员工。可以通过优胜劣汰、适者留下的方式进行选拔,另外在日常任职期间,应当时常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增强员工综合素质和能力。此外,在管理观念和方式上还遗留着封建旧思想,以为既然坐上这一职位即可高枕无忧,日常疏于工作管理,在其位不谋其政,放任自己的懒散,使整体行政管理系统无法形成衔接体系。还有行政管理人员较多,系统庞大,左右推脱,效率不高。加上行政管理人员进入事业编制的“终身制”制度,就使更多人可以终身不劳而获、增加行政管理体系的开支负担。因此,高校应当实行全体员工合同制,遵循“公平竞争、公开招聘、择优聘任、严格考核、按需设岗、和约管理”准则,严格强化岗位聘任和后期考核制度。最后,需要制定各种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以便良性发展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使其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为了提高高校行政管理的民主观念和透明度,学校应当实施开放性的管理工作。可以设立相应的相互约束制度和奖励制度,以便转变员工散漫的工作态度。但是这一切制度又都要围绕一个基本原则设定,那就是“以人为本”,因为所有管理成员:如老师、学生、干部等,都是具有理性和感情的人,采取的措施应当适度,使大家在最佳状态下发挥才能。3.避免职务饱和,激励员工上进心。科层组织结构具有权利分层和职位分类的特点。在科层组织中,级别越高,职位越少,然而因为一般员工的薪资与职位级别挂钩,员工们的奋斗目标是级别晋升。高层管理职位已经饱和,自身按资历排队尚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升迁,使得下级成员失去了努力进取动力。况且,上级饱和职位人员中还可能存在不称职的人,使得下级成员人心不一,没有工作劲头。这时需要建立“平者让、能者上、庸者下”激励机制,任用好各类人才。
三、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成员的综合素质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承担着学校大大小小的管理,对全校师生和其他工作人员负责,他们自身心理素质、业务知识、政治思想、工作能力、道德修养等高低程度,和他们时间与效率观念的强弱,对于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应当全面调动他们对于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效率。可以通过全面、系统对他们进行职业培训和教育,当员工对于工作的认识达到一定临界点,会越来越热爱教育行业、希望为教育事业做出一些自身的贡献;懂得教育教学应遵循的规律,学会使用科学有效地方法进行管理工作;与时代接轨,适时对管理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熟练操作办公软件,提高获取信息的速度,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对整个学校管理系统来说,如同支撑一个人行为的骨架,没有了教育行政管理系统,教育系统将一盘散沙,没有目标和方向,提高行政管理系统的效率对于学校教育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快速开展非常重要。综上所述,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首先清楚认识管理对象特点,然后根据不同需求,制定相应管理措施;合理完善教育行政机制,可以通过促进分工协作、采取精兵简政、避免职务饱和等;另外,通过不断地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行政管理成员综合素质,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龙耀,黄崴.中国高等教育行政研究综述[J]现代大学教育,.
[2]周勇军,刘慧宇.关于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1.
[3]黄伟.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
篇5:漫谈教育行政管理效率提高途径论文
漫谈教育行政管理效率提高途径论文
1学生
学生是高校内接受教育的对象,且接受过不同教育学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研究生、本科生与专科生等),但学生都有一定的共性,即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世界观与价值观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心理不够成熟等。对于学生群体的管理应当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生理特点,针对其特点进行管理,如此才能够使管理的工作的开展。
2行政干部
行政干部在高校内部数量较少,行政干部通常拥有双重身份,面对学生时是管理干部,是教育行政的决策人,同时又需要接受上级领导与部门的管理。上述这些人员构成了不同的管理层析,形成了高校行政管理的连接结构。
3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传递信息的方式较为落后
高校行政管理中较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接收上级文件,下达任务最后落实任务。虽然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较为迅速,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多数情况下还是依靠校园内网页进行宣传公布的,如此便减轻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压力,提升了行政工作的效率[2]。但在日常工作中,多数较为琐碎的事务还是依靠纸质文件或者会议传达的,在高校实施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尤其是校级党政机关与各个学院的沟通,多数情况下是通过校内网通知或是下发纸质文件进行沟通,较容易导致各个院校的负责人对于文件内容理解不透彻,出现一个问题多个理解的问题,增加工作负担。此外,上报的数据以及文件的格式也会出现一定的错误,影响行政人员的日常工作。
3.2岗位配置不合理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岗位人员配置不合理的现象,一些部门长期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而其他一些部门则是超负荷的工作,长此以往,造成了工作不对等的情况,影响了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阻碍了行政管理效率的提升。出现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行政岗位设置不合理造成的,目前各大院校对于行政岗位人员的确定主要是按照定编定岗的制度,只考虑到了部门设置与工作的分类,并未考虑到实际工作量的情况,因此就出现了工作不对等的情况。
4提升行政管理效率的方式
4.1健全高校内部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是提升教育行政管理效率的主要途径。目前高校还存在内部管理体制僵化,管理方式陈旧等问题,针对此种情况,各大高校应当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行教育行政管理干部的聘任制度。按照目前高校的改革情况来看,首先应当改变用人制度,转变“终身制”,实行“岗位管理”,建立与市场竞争机制相吻合的观念,遵循“合约管理、公开招聘”等原则,强化岗位聘任制度。
4.2增强行政管理干部的业务素质培养
高校教育行政管理应当以人为本,行政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管理人水平的高低,因此,各大高校应当将努力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素质,充分的发挥行政管理人员的作用,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此外,还应当对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与业务素质进行培养,提升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途径。行政管理干部应当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尤其是“三个代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加强职业道德的培训,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此外,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应当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培养,业务素质包括行政管理理论与专业知识等,按照管理对象的不同的特点与层次,提升办事效率。
5结束语
提升教育行政效率是教育行政管理的重点,虽然目前我国教育行政管理的效率较低,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行政管理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更好的为高校服务。
篇6:英语教学论文:注重教学反馈,提高教学效率
英语教学论文:注重教学反馈,提高教学效率
英语教学论文:注重教学反馈,提高教学效率任小平
在我们的英语教学当中,怎么才能了解学生的会与不会,掌握还是没有掌握呢?我以为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通过教学反馈。
所谓的教学反馈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输出的信息,经过施教对象也就是学生后将产生的教学效果再输送回来,并对教学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教学反馈有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如,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的反馈,但其中我以为在教学中和教学后的反馈是教师应用最多、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反馈方式。下面主要就此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中的反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待学生,要做到:听其言,观其行,察其神。根据学生行为动作的反应,在适当的时候对他进行点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和判断学生是否对已学知识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有的表现会给我们提供很多各种各样的信息。
1.从课堂上学生整体的表现来看,假如整个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积极参与,说明他们是投入的,享受的,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适合他们的。但如果学生过于亢奋,思维往往是流于浅薄、狭窄的,行为是冲动的,语言是不假思索的,这时教师要及时降温:请保持冷静,认真思考!会听才会学!从而让学生保持适宜的兴奋度。
2.如果大多数学生都没精打采,昏昏欲睡,说明教师的教学方法或内容或许出了问题,这样学生思维就会僵化呆板,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这时要反思一下,想方设法尽快改变方式或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以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比如增加一些游戏或使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方法等等。
3.课堂中教师应密切关注中差生的表现。因为提高中差生的成绩是提高班级整体成绩关键之所在。布卢姆承认在学习中学生成绩是参差不齐的。这并不是某些学生没有学习能力,而是能力倾向不同。他认为能力倾向是学习者达到掌握一项学习任务所需的时间量。只要有足够时间,可以相信所有学生都能掌握一项学习任务。学生学习成绩之所以差,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改进就需教师的耐心和时间,及时对学生某些学不会的知识进行补救,这样就给他们在学习道路上扫清了障碍,学生就会顺利地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因此,每节课都要时时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处处观察他们的反应,下课前要尽可能留时间进行反馈练习,错题严格要求改正,直到正确掌握;下课后对其没有掌握的知识花时间进行查缺补漏,从而磨炼其意志,只有这样长期坚持反复抓、抓反复,才能不使一个学生掉队,从而整体提高班级的教学成绩。
二、教学后的反馈
教学后的反馈包含很多方面,其中的作业和测试是最主要的书面反馈方式,当然,口头反馈也不能忽视。
1.通过作业反馈。作业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反馈。它就像一面镜子,不仅能是教师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灵活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法;同时也能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在学习中暴露的问题,纠正学习过程中的失误,继而主动巩固复习所学知识,调整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作业反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学生首先要端正态度,只有正确的态度才是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2)反馈要及时。作业要及时批改并返回给学生,否则学生很快会遗忘,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因此,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反馈,改进作业反馈的策略是提高教学效率必不可少的途径。
(3)反馈要详尽。很多教师平时总是在学生作业本上只打“√”和“×”,这样有些学生可能一头雾水,不利于学生的改错,所以,批改时尽可能指出错误所在,使学生知道错在哪里,从而更有效地纠正错误。
(4)反馈要有针对性。不同的学生常常会犯不同的错误,而同一个题也会出现不一样的错法,最好的方法是采用面批面改的方式,具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的问题。当然对于普遍性的或较典型问题应尽快在课堂上处理,特殊性问题特殊处理。
(5)反馈要落到实处。学生也许改了,但是否真正掌握了,还是个问题。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改错,不懂要问,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还可引导他们使用改错本,把平时的错题累积起来,经常性的翻看,会很有好处。
2.考试后的反馈。考试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考试可以使教师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以利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纠正。因此,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去收集考试后反馈的`信息,通过考试中的题目分析、错题分析、分数分布情况等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方式方法。针对每次考试,教师可就每个错题进行统计,全班错的人数多少。假如错的人数太多,说明这方面的知识学生没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对此类知识给学生进行重新强化,以达到人人通过。
3.口头的反馈。课后教师要询问学生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意见或建议,比如学生的学习水平、听课的态度、学习的效果、学习的困惑、希望教师怎样教学等等,这样便于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便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教师要充分重视教学反馈。应把这一过程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种措施优化信息的反馈,使信息反馈灵活、及时、反复、多向,并对反馈的信息加以充分的分析和利用,以利于时时处处调整我们的教学,使之更适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从而达到优异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中学)
篇7: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西宁市红星小学 白字青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下功夫。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其主体能力,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种自由和民主的氛围,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展现思想和方法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表露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欲望,使他们各自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一、努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及参与度。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要用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的教学环节去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设适宜的乐学情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发挥其主导作用,轻松、愉快地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唤起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良好的动机驱使下全神贯注积极思考, 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在教学中,老师如能注意一些细节,悉心捕捉学生的每一闪光点,给予及时表扬与鼓励,一个肯定的动作,一个慈祥的眼神,一个满意的笑容,一朵象征性的小红花,同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以旺盛的求知欲投入到后继的学习中去。布卢姆也曾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的评价和培养。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靠老师来培养的。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以表扬鼓励为主,虽说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表扬和鼓励多了,就失去了其拥有的意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表扬与批评都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每个人的个性而有针对性地采用。如对较优秀的学生,适当的批评可能会更有效,而对一贯受训的学生,赞许则更有显著作用。对自信心差的学生则应多鼓励、表扬,而对过于自负的学生,则应提出更多的要求。课堂教学中还是应该以要求为主,遇到有创意性的回答再给予鼓励和表扬,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精巧的课堂设计是情感教育的“主心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首先在情境创设中要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或活动为题材,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点拨引导,充分发挥数学自身的魅力。还要抓住结束环节,设计悬念,让学生感到课虽尽,意无穷,留下难忘的印象。
四、树立创新意识,培养探索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令人惊喜的成功,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我常对学生说:要勇于大胆地用不同寻常的眼光看问题,善于在别人看不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并且能提出不同一般的独到见解,一句话――要说别人没说过的话,想别人没想过的问题,这就是创新精神。 面对新课程标准,我们应该改革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身角色定位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要摒弃将现成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的做法,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设计弹性化的、有一定间域和思维度的课堂问题,让学生自主感悟、比较、体验,教师只是“向导”、“路标”,只起“引路”、“架桥”的作用,只为学生在自学、讨论、答疑中当“顾问”和“参谋”,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最大拓展。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都知道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学生人生中最基础的学习。在小学阶段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知识,还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与发展,且而会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责无旁贷的首要任务,创造性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新课程的学习,而且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新课程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由过去的“单一化”,转变为以启发、探索、合作等多种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综合与灵活运用。学生学习过程中充满着观察、操作、猜测、实验、探索、交流、反思、矫正和调控等自主创新活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与过程的多样化、个性化,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规范的“常规习惯”而且更需要学生具备善于独立思考、善于动手实践、善于合作、善于质疑、善于甄别选择、善于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习惯。需要学生具备不惟书、不惟师、求实、求真、求异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新课程的学习,才能有效提高新课程学习的效益。因此,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学习习惯落实渗透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落实到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会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任重而道远,至于如何提高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和艺术,所以教学工作中,多向优秀教师和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和请教,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相信经过努力,定会收获丰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篇8:重视阅读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 作者:协议书 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13 更新时间:-1-4 文章录入:xieyishu ]
新编高中英语教材在全国投入使用一年多来,从各种渠道反馈的信息表明:根据高中新大纲编写的这套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是符合外语教学改革方向的。它在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努力面向我国高中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在体系上,它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相衔接,是在初中教材基础上的巩固和提高。在选材上,它一方面对现行高中教材中一些好的课文予以保留并作适当修改,另一方面又大量吸收各种体裁和题材的应用性文章,选文具有时代感、知识性、思想性和真实性。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采用透明法,以话题为中心,通过结构和功能两条线索把教学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们在认可这套教材的同时,又提出一些疑惑,他们觉得教新教材阅读量大、任务重,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压力很大,因此不少学校通过加班加点来进行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与现行教材相比,篇目增多,阅读量加大,有些教师感到难以适应。究其原因,除了由于初次接触教材,对大纲及教材不熟悉等因素外,与教师们对阅读教学的认识还局限在传统的框架中有关。
在高中阶段,阅读教学被放在相对突出的位置。大纲规定:“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它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
在高一课本每个单元的四课中,有一课是阅读课文,每篇文章300-500词左右。到了高二,更是增加了阅读篇幅,每单元的阅读课文由原来的2页增加到4页。除此之外,还编写了与教材同步的阅读训练,其阅读量是课文的3倍。与现行教材相比,新教材课文具有阅读量大、题材新颖、体裁多样化等特点。
在教学中,我们越来越相信这样一个事实:即教师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对一个教师而言,在教材和学生相对固定的前提下,他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的变化将会对教学起根本性的作用。最近几年,各级教研部门都很重视对外语教师进行培训,使第一线教师有机会了解有关阅读教学的新理论、新方法。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啊和广大农村地区信息闭塞,还有相当一部分外语教师依然采用老路子进行阅读教学。有的教师试着用新路子教学,但总缺乏自信,心中怀疑这样的阅读教学能否保证学生过得了测试关,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又回到了侧重语法词汇讲授的老路上去,花去了许多不必要的时间。笔者为此想就阅读教学的一些观念作一些探讨。
一、认清阅读教学的目的
过去的阅读教学往往强凋语言知识(如语法词汇知识)的获得。我们经常可以在教室中看到这样的教学模式:先教生词,再讲语法,逐句讲解,朗读背涌,大量模仿,仿佛阅读课文只是为了掌握词汇和语法。新的高中大纲强调: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而且要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同时掌握一些阅读的技能技巧。概括起来,阅读教学的目的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1.扩充学生的词汇和习语:2.扩充和巩固学生的语法项目;3.发展一般性的阅读技能;4.掌握推导性的阅读技能;5.掌握批判性的阅读技能;6.通过各种技能获取有用的信息。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阅读技能的分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掌握事实细节的技能,如能把握主要的事实,掌握主要线索、时间和空间的顺序等。第二层次为推导判断的技能,如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文段的寓意;能根据已知的事实推断出文段未直接写出的意思等。第三层次为批判性的阅读技能,这一层次的读者需要把阅读文章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特别是自己的观点、知识、想像力和个人经历联系起来,具有对文章的评价判断能力。
阅读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这就要求所选择的阅读材料具有丰富的内涵。有的学者曾对旧的中学课本提出批评,认为课本内容缺乏新鲜感,信息量不够,加上教学中偏重分析词汇和语法,结果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和动力来阅读这样的课文。新编高中课本吸取了这方面的教训,考虑到中学阶段的基础性,为学生以后的阅读作准备,所选择的材料包括各种题材和体裁,具有内容新、时代感强、信息量大等特点,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除此之外,学生还需学会选择有用信息的能力。在学习一篇包含丰富信息的文章时,哪些信息是要求掌握的,哪些是无用的,要求学生能区分开并加以选择,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教师对阅读教学目的的认识有关。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才能使教学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二、重视阅读过程分析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为什么有的能快速正确地理解课文,而有的却难以做到呢?一个好的读者是如何进行阅读的呢?阅读心理学家对阅读过程进行了研究,其中,以古德曼(Kenneth S.Goodman)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认为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学的游戏”(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阅读过程是一种在每一个认知层次上都发生的推测与验证相互交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遵循的是从上而下的模式,读者凭已有的经验进行阅读,而不必对每一个单词都作解释。古德曼的观点曾在美国的阅读教学中有很大的影响。
以鲁墨哈特(David E.Rumelhart)为代表的另一派心理学家则提出了相互影响的模式。他们认为在阅读过程中,语义的、句法的、词汇的以及视觉的各种信息都能影响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各种信息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而非仅仅是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的单一方向。
一个好的读者在阅读时能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来帮助理解,在理解发生困难时,他会在后面的材料中去寻求答案。如果他对这种答案仍不满意,那他就会回到遇到困难的地方,并且重新更仔细地阅读这一部分材料。并通过对比、演绎等手段来检查和分析短语和句子,找出这段文字的确切含义。这就涉及读者对于其认知的调节或监控问题,凡是好的读者,他的调节或监控能力就较强。一个好的读者往往都具有这样一些技能:1.明确阅读目的,即了解明显的和暗含的阅读的任务要求;2.识别课文中的重要信息;3.集中注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4.监控阅读活动,并且判断理解是否发生;5.运用自我提问的方法去判断,是不是阅读的目的已经达到;6.当发现理解失误以后,采取补救措施。
对于那些失败的读者,许多研究者(Rumelhart,1980;Brown,1980)认为产生理解失误有以下几种原因。
1.知识方面的缺陷。缺乏理解课文本身所需要的足够的知识。
2.对于阅读材料所包含的事件之间的联系缺乏了解。
3.缺乏逻辑判断能力。不能区分哪些是有用的信息,哪些是无用的干扰信息。这种情况导致错误的推理判断。
4.缺乏批判性阅读技能。读者只根据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而不考虑其它的解释,或者只以自己的思路解释课文,而忽视作者的意图。
上述的阅读过程分析,对于教师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首先,应该意识到学生的阅读过程是一个心理探索过程,应该知道好的读者与差的读者心理活动的区别。其次,需要培养学生一些认知的技能,其实,这些技能也正是我们阅读教学的目的所在。同时我们还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这是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基础。
三、对阅读教学的一些建议
(一)通过多种方法介绍语言项目
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阅读专家发现,造成阅读困难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晦涩难懂的生词和结构复杂的句子。如果文章中存在着较多的生词或技术性术语,或包含较长的由多个从句组成的句子时,就会大大增加阅读理解的难度。因此,如何进行阅读文章中的词汇和语法教学一直是一线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如果还是按照过去那样逐词讲解、逐句分析,显然没有足够的时间,但仅仅在阅读教学时一带而过也不能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笔者认为,通过上下文结合语境来理解词汇和语法当然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但也不能完全抛弃课前预习。新教材由于篇幅较长,词汇较多,应采取多种方法来处理才比较合适。如对于那些将会造成理解障碍的词汇,应在阅读之前就加以介绍;对于那些能通过背景知识或上下文进行猜测的词汇,则可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处理;对于大纲要求掌握的词汇,课后还需加以巩固;对于因行文的需要而出现的词汇只要不影响理解就行,不需要学生去死背。这样可以抓住词汇学习的重点而又不至于占用太多的时间。
在词汇教学的方法上,不少教师通过长期实践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如利用实物、简笔画、构词法知识、背景知识、英语释义、中文翻译等方法。对于语法知识,教科书强调通过实例来教学,“学生首先听到和看到新的语言在一定情景中使用,然后自己归纳出使用中的语法句型”。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教科书采用循环式编排方法,语言知识在课文中第一次出现后,有些重点内容还将在以后的学习材料中多次重复。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不必当语言知识第一次出现便要求学生完全掌握,以免花费许多不必要的时间。
(二)重视阅读技能的培养
前面提到,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获取信息,而要获得有用的信息,就须掌握一些必要的阅读技能。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高考考试说明都对阅读的目的及技能提出了要求。总结起来,不外乎有这样一些:1.掌握基本事实的技能;2.获取中心思想的技能;3.进行推测判断的技能;4.了解时空顺序的技能;5.读懂图示图表的技能;6.了解作者语气心绪的技能;7.评价文章的技能;8.进行分类的技能;9.分析原因和结果的技能;10.进行比较的技能。从1994、1995、三年高考(NMET)阅读理解试题的考点分布情况来看,基本上就是考查学生的这些技能(见下图)。
阅读教学要从重视知识传授转移到重视技能培养,首先教师本身需要进行观念上的转变。在处理阅读课文时,需明白掌握知识只是为培养技能打基础,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掌握知识这一层次上,而更应通过教学让他们掌握获取信息的技能。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技能,就可以举一反三,为他们自学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目前不少教师还缺乏利用课本阅读文章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的意识。这一点还需要师资培训人员加以重视。
(三)重视篇章结构分析
课文的结构包括句子、段落和篇章三个层次。一个成功的读者,不仅需要了解句子是怎样构成和被组织到课文中去的,而且也需要了解段落中的逻辑结构,同时更需要了解课文中的思想观点是通过怎样的结构表达清楚,进而把一定的信息传达给读者的。近二十年来阅读教学开始重视篇章结构的分析,不少阅读心理学家(Meyer 1975,Kintsch1974,Frederiksen1975)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们一致认为对课文结构的分析将有助于从整体篇章水平上理解课文,从而对课文的正确理解起到积极作用。
对课文篇章结构的分析包括:1.中心思想,即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2.支持中心思想的观点,包括事实、原因、论据等;3.逻辑线索,即作者是用什么样的线索把这些事实、论据或观点连接起来的;4.修辞关系,即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准确而生动;5.引言和结论,即作者用来开始和结束文章的部分;等等。
(四)重视语言习得
语言习得理论首先是由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S.Krashen)提出的。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是通过可理解的输入,输入越多,掌握语言就越好。受此影响,大纲提出了增加阅读量的要求。根据这种理论,要更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就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为适应这种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还编写了与教材同步的《阅读训练》,其阅读量是课文的三倍。对于那些有潜力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提供阅读材料。曾有一种说法,学生不在课堂外大量阅读就难以成为一名有效的阅读者,指的就是这个道理。大量的课外阅读使得语言复现频率增高,将会大大促进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掌握。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难度须与他们的理解能力相符。克拉申指出,语言输入要在学习者理解的基础上增加一点新的东西,但又不能超出学习者的理解水平。这样的输入材料对第二语言学习才有利。
四、阅读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吃透课文,精心准备
如果教师不理解不熟悉教材,那他是难以驾驭教材的。同样,在具体的阅读课文教学中,如果教师不事先吃透课文,精心备课的话,提高效率就成了一句空话。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些教师在教完几个单元后,便以为掌握了阅读课文的一般教法,可以不看教参,不查资料,不作教学设计,步步照搬老模式。殊不知每篇文章的题材不同,体裁各异,阅读目的也就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教法。例如,在教计算机一课时,课文要求就386和586两种型号作一比较,有的教师不假思索就在黑板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计算机,其大的自然就被标为586,小的标为386。显然教师这样理解386和586两种型号的区别是错误的。像这种情况,即使教师本人不懂计算机,通过向别人了解或查资料也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同样也可以发现,有不少有经验的教师,教学过程衔接有序,教学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有的在上课之前往往在黑板上设计一个表格,或画一幅图,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把一些主要的信息填入其中,并以此为线索,组织学生复述或复习课文。虽然他们课上得很轻松,但课前却作了大量的准备。因此,在教课之前,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方法、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是教好阅读课文的基础。
(二)转变观念,鼓励参与
笔者在一所学校听课时,听所在区的教研员说,一节课内学生活动所占用的时间是否超过三分之二,将成为任课教师是否有资格破格晋升职称的一个条件。在另一堂较为成功的公开课上,我们看到教师的任务主要是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一开始,教师先用几分钟时间复习阅读课文,将本节课需要讨论的话题用投影打出来,要求学生分组选择话题作短暂准备。然后,教师便倾听学生的讨论,并检查学生的小组活动,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进行指导,最后对学生的活动作一总结。在整堂课中我们看到教师真正占用的时间不足10分钟。课后评课教师认为如果一堂课任课教师所占用的时间超过三分之一,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虽然时间不是绝对的,但从这里我们看到部分教师已开始抛弃过去在课堂上由教师主导一切,“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模式,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观念的变化导致课堂面貌焕然一新,学生富于朝气,充满自信,他们有了强烈的参与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勇于表演。教师则从过去的重负中解脱出来,减轻了压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大纲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起指导作用。在阅读方面其指导作用主要在于组织好各种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阅读的各种技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培养自学能力。
(三)重视过程,注意节奏
国内不少学者已就阅读教学的步骤发表文章,并把他们的观点应用于教师培训之中。总的来说,阅读教学可分前、中、后三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所侧重。在“阅读前”的准备阶段,通过各种手段介绍背景知识,同时提出一两个问题以帮助学生进行阅读。在“阅读中”阶段,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阅读,并回答更多的问题,教师作一些必要的解释,并听课文录音,模仿语音语调。在“阅读后”阶段,做一些巩固性的练习,如让学生复述课文,教师就课文内容提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发表对文章中一些观点的看法,提出他们自己的建议,这样使课文与学生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更加充实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整个教学过程,而不仅仅强调结果,同时他们也很重视教学过程中自身角色的变化及节奏的掌握。在课堂教学的每一步,教师的作用和角色都不相同。各册《教师教学用书》的前言部分指出,在介绍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起的是示范表演者的作用;在操练时,则是组织者或指挥;到了练习这一步骤,教师起的是裁判员、监督者、监听者的作用。每一步都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在教学节奏上,一堂课不可能永远让学生处于高度紧张当中,也不应当老是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而是应该有张有弛。在教学媒体上,录音、投影、录像、计算机多媒体也都将进入课堂。不少教师认为,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通过考试的检验,成绩是最重要的,因而忽视了对于方法、手段、过程的考虑,其结果是费时不少,效率不高。因此,在只有短短45分钟的一堂课中,教师如何能把诸多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决定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教师素质的提高,将会促使他们对阅读教学更多地研究。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高中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篇9:提高职业学校文化课课堂教学效率途径研究教育论文
提高职业学校文化课课堂教学效率途径研究教育论文
摘要:针对文化课在职教教学体系中地位不断降低,文化课课堂教学效率每况愈下的现状,提倡解放思想、改变思维,提出了改变教师比改变学生还重要的观点。特别强调注重师生心理调节,通过加强自我宣传,减轻学生思维负担,努力营造具有强大吸引力的课堂。
关键词:职业学校;文化课;课堂效率;改变思维;心理调节
语、数、外、物理、德育等文化课在职业学校所有专业中都是必修课。这些课程在提高学生个人修养、思维方式及缜密逻辑方面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些课程在学生的初中阶段曾是非常重要的主干课程。但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就会发现,文化课似乎不重要了,文化课成绩的好坏对个人技能的提高和毕业后的工作的分配关系并不大。由于学生发展方向的提前定位,各专业课程的介入,文化课由原来的主角变成了配角。文化课在学校教学体系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后,学生也逐渐轻视对文化课的学习,学生上课思维迟钝、学习主动性下降。加之近年来职业类学校生源质量下降,课堂上打瞌睡、玩手机等现象普遍,课后作业抄袭现象十分严重,甚至有学生拒交作业。这些负面因素也在逐渐影响到授课教师,很多教师对上课失去热情,上课变成纯粹的任务,根本没有心情和兴趣研究教学教法,扭转课堂教学质量持续下降的趋势。所以,如何改变文化课课堂教学的现状,彻底克服“鸡肋”情结,成为摆在每一位文化课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想上好文化课,提高课堂效率,首先需要不断改变教师自己,改变自己的教学习惯与思维习惯。
教师要反复强调文化课的重要性
几乎每位教师都会强调自己所授学科是重要的,并且都会找到支持自己的论点的有关证据。但请注意,教师一般在什么时候才会如此卖命地鼓吹呢?大都在这门课第一节课的前10分钟。而我们却妄想着用这10分钟的时间就能激发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一生的兴趣。并且教师在为自己的学科大肆鼓吹时的隔靴搔痒式的简介,已经在学生的心中形成了审美疲劳,学生对此左耳进,右耳出。至于“自己为何要学这门课,学好了有什么用”在上第二节课时就忘了。接下来就是在漫长的煎熬中等待这门课的结束。
“谎言重复一千次,就是真理”,何况文化课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找出一大堆证据证明,这对文化课教师来说并不难,难的是我们要有这种意识,逐渐养成一种习惯,善于让学生了解自己所讲授课程的重要性。如“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这种传播几十年的口号,就是教师推销自己课程的成功范例。关键是“反复”两字,但如何反复得学生爱听,不讨厌,不产生审美疲劳,这是需要很高的教学艺术的。对于文化课的重要性,需要教师在每节课前、中、后都要反反复复地重复,反复强调本学科的重要性。
教师应注意心理调节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关于知识点的选择,相信教师是没有问题的。需要着重注意的是课堂中学生的心理活动,以及向他们灌输知识的时机。职业学校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一般不超过上课时间的50%,而且比较分散,这就对教师在讲授重要知识点的时机和时间把控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一种本领,就是要能够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该讲的讲完,这就是所谓“精讲”。如果学生注意力已经集中了较长时间了,明显呈现周期性下降了,学生早不想听了,而我们还在一本正经,仔细推导,严密论证。这样的教学不仅没效果,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所以,教师不妨多准备一些有意思的段子,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看他们不想听了,就仍一个出去,刺激一下,等差不多收回来了,赶紧讲完。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肯定会提问学生。我们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本身就是问题少年。他们大多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我价值高于一切,内心其实很脆弱,很需要鼓励和赞赏。他们经不起负面情绪的作用,所以,笔者坚决反对有些教师提问正在睡觉的学生。他在睡觉,你提问他,不就是告诉他,你就想出他丑吗?对后进生的提问是很有讲究的,教师一定要瞅准时机提问他能回答的,抓住机会鼓励他,赞美他。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让我们赞美学生吧,尽管这很不容易。
在课堂上,教师的心理活动对课堂教学起到决定性作用。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心理素质要绝对过硬,要有那种“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气势。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心理太不稳定了,他们会误解你,会把你当成假想敌,会取笑你,会主动挑起事端。面对种种负面情况,一名合格职校教师心理素质应该是超群的,必须从心底热爱你的职业和学生,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稳得住。
尽量减少学生思考负担,把抽象知识分解到具体的事件中去
文化课有其天然的优势,譬如与学生的生活比较接近等。但也有自身的弱点,课程所讲内容一般比较抽象,需要学生有很好的想象力。要求自己找到合理的具体事物联系。可有些学生根本没有这种能力。作为教师只能面对现实,我们的学生确实需要更精心的呵护和教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思维转到具体的事物中,帮他们一把,抓住他们的思路,帮助他们学会思考。
笔者是物理课教师,在讲路程和位移时,书本上的图1是可以用的,可是太抽象了,学生下课后就忘了。所以,笔者上课时直接在白板上投影学校附近的地图如图2所示,学生原来抽象的思维一下子具体了,他们根本不用花时间思考,图1中的A、B代表什么,也不用记住抽象的图像,反而学校周边地图的图2真实存在,很自然地就记住了,当然也理解了位移和路程的不同。
在进行长度测量的教学时,我直接拎两个大包进入教室,把一包游标卡尺和一包实习工厂完成的工件分发给学生。保证每人都有测量工具和待测物体,边讲课,边演示,我观察,每位学生由于手中都有工具,他们显得比上纯理论课兴奋,有时可能纪律差一些,但至少他们的思维活跃了,愿意开动脑筋了。
努力营造具有强大吸引力的课堂氛围
笔者不止一次听到同事们抱怨:“现在的学生怎么回事,我已经讲了至少n遍了,他们怎么还不会。我上课的时候,学生要么睡觉,要么玩手机,听讲的学生只有几个人。”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很好解释,我们所教的学生,也就是职业学校学生的程度,大概是初中生源最后的10%,这10%本身就是问题学生,并且他们的程度还在不断下降。生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教师的教学方法、思维却还在原地踏步,我们又怎能上好课?
每当听到走在身边的学生讨论他们玩的什么游戏,如何冲关成功时,笔者就觉得好有趣。我们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他们的谈话中可以得到答案,学生不笨,只是课堂对他们的吸引力远远小于外界对他们的吸引力,我们教师被击败了。
要想上好课,就要有一种本领。就是能营造有吸引力的课堂,把学生吸引过来。这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有正确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变通的思维、坚持不懈的品质和良好的教师基本功。
现在的课堂基本呈现两种情形:一是学生思想活跃,但课堂纪律较差;二是课堂纪律好,但学生思维停滞。如果要取舍,宁愿选前者。有一个班级的学生上课经常睡觉,由于惯性的缘故,上课经常倒下一大片,上课纪律是“好”了,但这样的课上不上都一样。拼命激发也没什么用。后来笔者索性在课上让他们调座位,随便调,并根据所调的座位分组。虽然座位调整后班级纪律比原来差了,但学生不睡觉了,这就是一种进步。我们在做这种决策时必须要有取舍,如果瞻前顾后就什么事都干不成。
作为一名文化课教师,要有足够的个人魅力和吸引学生的本领。这对教师个人的修养、知识的深度、广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深厚的知识底蕴和内涵才能熟练地驾驭课堂,才能发出足够的磁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建议教师多读书,多思考,多反省,解放思想、不拘一格,只要对学生有利,对课堂有利,可以别出心裁,无所不用其极,创出自己的品牌,练就一身绝招。
课堂教学是服务,是学校众多产品的一种,这种服务是学生需要的。但请注意,我们提供的服务学生是否需要,评判者是学生,不是教师。这是教师最常见的认识误区,也最难以觉察和把控。教师提供学生不需要的服务,就像拉一位酒足饭饱的先生去饭店一样尴尬,最可悲的是作为教师的我们还不知道。作为教师要思维缜密、功底深厚,但也可以被认为是思想僵化、保守,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理解学生面对一位学究式教师的痛苦。我倒建议教师多接触学生感兴趣的方面,适当用学生的思维考虑问题,要做学生的知心人。我们必须了解他们,有一位幼儿园教师曾对我讲过:“你要想和小朋友交流,就必须把现下流行的动画片都看一遍。”改变十分重要,改变学生是目的,改变自己是手段,如果教师试一下,会发现改变自己比改变学生容易,希望我们能不断改变自己,让我们天天改变,适应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许国.中学物理教学法(第2版)[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1993.
[2]斯滕伯格.成功智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10:浅析提高机车运用效率指标的途径方法论文
在铁路运输中机车作为动力资源,在铁路运输的各个工作环节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包括列车编组、列车牵引、车辆取送等都需要机车为其提供可靠的动力。提高机车运用效率需要从运输时间和运输量两个方面入手,在运输量固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压缩全周转时间的方式进行,这对铁路运输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影响机车运用效率的因素
机车全周转时间直接影响机车的运用效率,而影响机车运用效率的因素有机车运转时间、运输调度、编组站区编站作业能力等多种因素,因此,要提高机车运用效率必须先了解影响机车运用效率的因素,对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最终找到有效的措施。
1.1 行车调度指挥水平
行车调度指挥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机车交会和在车站的作业时间。在机车运行过程中会受到机务系统的控制,在运行过程中由于行车调度指挥出现问题,会使机车的资源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例如,某线图有 4 对交路南岔站始发换柱,23 对交路,由于指挥调度人员指挥不当会使机车频繁出入库机车的'运行之间有所增加,造成机车的浪费,对机车运用效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1.2 车站技术作业时间和段内作业时间
在机车运行过程中编组站与机务段会对机车出库后的运行线和运行时间进行规划,一般在机车运作过程中编组站与机务段之间的联系不是很强,都在各自的部分内对机车的线路进行规划,这会使得机车在中间停留较长时间,机车不能够及时运行,这会产生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会延长机车全周运转时间,最终影响机车运用效率。
1.3 旅行速度
列车旅行速度是列车在区段内的单位时间内所运行的距离,列车运行的时间一般包括始发站、途径站所耗费的时间。一般来说列车旅行的速度越快,它机车周转的时间越短。目前,机务管理人员为了避免列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故,会故意延长列车运行的时间,这会使全周转时间延长。再有机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高,在列车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后不能够得到及时的修理,在修理过程中由于业务不熟练会浪费大量的修理时间,需要先停车在往前牵引,增加了运行时间。
1.4 机车交路
机车在整备作业环节及换乘作业环节中会通过交路,会耗费一定的时间,是影响机车运用的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目前主要采用长交路来提高机车运用效率。
1.5 车流均衡
在列车集中到达站点时会根据行车的调度指示来决定停留的时间,但是行车调度人员对于现场作业情况掌握不是十分清楚,出现对机车编组混乱的情况,机车会在中间站停留较长的时间,对车流的调度不是十分均衡。
1.6 单机及平牵
在列车运行过程中要注意排空车取向和车流走向,在运行过程中单机及平牵也是影响机车周转时间的重要因素,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篇11:浅析提高机车运用效率指标的途径方法论文
从上文影响机车运用效率的因素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机车的运用效率的主要原因是机车得不到合理的利用,造成机车资源的浪费。要从提高机车的运用效率做起,缩短机车全周转时间,采用有效办法提高机车运用效率。
2.1 对机车进行统一集中管理
对机车进行统一管理是提高机车运用效率的重要方法,主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区段内的机车进行合理的配合,使机车能够最大限度的得到运用。加强对机车的管理需要采用以下的方法:
第一,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统一的机车资源调配系统,为调 配人员提供信息数据支持,以很好的辅助调配人员对机车进行合理的 调配,使机车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提高机车运用效率。
第二,加强对机车维修人员的培训,提高维修人员的业务能力,了 解机车的运行状态,使当机车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地找到故障的区域, 对故障部位进行检修,使机车恢复正常运行。
第三,根据机车运行状况合理安排乘务员的工作和休息时间,使其 在工作过程中有精力进行乘务工作,提高机车运用效率。 2.2 合理安排机车修程和配置新型机车
在单位时间内运输货物的数量也是影响机车运用效率的重要方面之一,为了提高机车运用效率需要采用新型机车来替换陈旧的机车。为了确保新型机车的顺利运行需要严格的按照机车修程,对新型大功率机车进行维护,确保机车在运用过程中能够及时的解决出现的故障,使机车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机车调度人员需要根据不同的运输需要,根据运输货物的吨数合理的调整机车的型号,以满足铁路运输的要求,提高机车运行效率。
2.3 提高调度指挥能力
在机车运行过程中相关部门的调度指挥能力对于机车运用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指挥能力。主要有两个因素影响调度部门的指挥能力一是部门内部对于调度人员的有效管理,一是调度人员的专业水平。为此,要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指挥能力。第一,严格按照工作守则对调度人员进行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措施,提高调度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责任感。第二,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其了解工作区域的路线及机车的运行情况,增强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3 总结
铁路运输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大量的生产和生活物资都是通过铁路运输来完成的。机车是铁路运行的基本动力,要提高机车运用效率,就需要了解影响机车运用效率的几种因素,针对这些因素采用有效措施,提高铁路生产与组织效果,提高机车运用效率。
篇12:把握新课程的精髓 提高课堂的效率(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张红红 温州市龙湾中学
[摘要] 新课程实施下,教师应该从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气氛,优化教学形式,优化评价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学生也应该实行自主学习的模式来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同时要发挥师生之间的情感作用。总之把握新课程的精髓,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施展手脚、启发思维、展现智慧和能力的舞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建构平台,创设空间。只有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 新课程 课堂效率 课堂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社会各界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尤其大家关注的焦点是课堂的有效性。如何利用好这四十分钟也是许多教师较为疑惑不解的地方,尤其是青年教师。
传统地认为,教师的职责是尽可能多地传授知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受教育者能否在未来生活、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知识技能的多少和智能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如今,新课程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理念,顺应了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对于新课程的具体操作与实施,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我们是否应改变“穿新鞋走老路”、“灌输式”的传统教育的框框。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在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教师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和谐、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培养者、引路人;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那么课堂教学作为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主渠道,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呢?对此, 我有如下的观点:
首先教师应该优化教学内容,全面了解学生,把握课堂教学的全面性、个体性、差异性,确立符合新课程的教学内容。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的课程标准降低了教学要求,更注重学生观察问题和理解问题能力的培养;抛弃了以往强调培养学生过于专业,深层次认识要求的做法,而且加强了学生探究知识方法能力和合理学习习惯的培养。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和社会文化氛围,导致了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有着不同的发展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绝对的,主要表现为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而制定多层次的教学内容。首先对不同的学生确立与之相符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并在问题情景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另外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给予关心和帮助,鼓励他们参与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深入学习,让他们有一种吃得“饱”的感觉。总之,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必须的知识;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教师应该优化教学气氛,注重教学信息的多面交流和互动,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格守师道尊严,高高在上,什么问题自己一言九鼎,毋庸置疑,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有“语”也不敢言,对教师敬而远之。久而久之,师生感情没有机会沟通,日渐疏远。如今,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知识权威”的讲台上走下来,放下架子,精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一起参与探讨问题、发表见解的学习过程,并相互交流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缔结朋友式的情感纽带,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而我们所面对的是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多变的现代型学生。因此,课堂教学应有一种民主、和谐、开放、合作的课堂气氛,我们要善于创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不同意见。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重视情感意志动机、信念等人格因素的价值;重视教师与每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共同参与等,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在展现新的标准中,我们应将自己置身于一个促进者、培养者、引路人的角色,整个课堂教学活动都以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为主,同时交融在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碰撞。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信息源,也不再是课堂上的绝对权威。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展现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应以真挚的感情、饱满的热情和明快的语言感染学生,让学生学得主动、轻松、自然,整个课堂气氛和谐生动、富有动感。
再次教师应该优化教学形式,有目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促进共同提高新的课程标准,使学生的能力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互帮互助、互相合作,形成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们不能只把学生看作是一张白纸,因为他们通过看电视、听广播、读报刊等知道很多方面的知识,对待一些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看法和主张。所以当今的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人,而课堂教学也从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作为现代型的教师要行之有效地利用现代各种教学策略,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研究、猜测、归纳等方法获取学习经验,而不应该把他们看成是一味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当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我们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肯定和鼓励。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表达个人意愿、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创新意识也就会逐渐产生。因此,我们必须清楚而客观地认识现代社会的学生是有感情、有思想、有见解、有着强烈的认识社会和探索世界的热情和能力,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的一代。在实际教学中,有意地将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要求去探究,同时要求每组学生认真细读、讨论,得出结论并向全体同学汇报。此外,还注意安排学生组间交流观察,以此培养组间的互相学习和合作解答相关问题的能力。有时,在课堂教学中要求相同小组互帮互助,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并即时转换角色,以促使小组内同学的相互合作,促使他们共同解决实验中所面临的问题,也以此达到学生“人人有事干,人人都动手,个个有收获”的目的。允许每个学生按自己的思路方法去研究,但要求学生学会总结经验体会,总结自己设想、做法的优缺点,最终达到相互交流的经验体会,共同归结得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性,更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最后教师应该优化评价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多元化评价,多运用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学生评价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而这一种单一的评价方式越来越显得表面化、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如今,新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即在评价学生时,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表现。如: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是否积极,是否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否善于与人合作,是否善于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乐于探索、搜集和处理信息等。而在过程中,我们应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在学习上的点滴成功,使之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培养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但是对于新课程的实施,只有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来提高课堂效率是不够的。对于学生而言,新课程也同样是一个挑战。在新课程下如何来学好,如何来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呢?这就要求学生要实行自主学习的模式,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使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探索性学习,这正是目前国际课程改革的一种新趋势。自主性学习是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进行学习,这是一种学习者自觉的、主动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者迫切需要的,高效率的学习方式。所以进行自主性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自主性学习需要有较强的学习动机。由心理学我们可以知道,动机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源泉、动力和原因,反映人类行为的目的性、能动性特征。动机是指:在自我调节作用下,个体使自己的内在要求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一个完善的动机概念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动机的内在起因、外在诱因及中介自我调节等。
一方面: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密不可分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在的内动力,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对学习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的内在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而需要的满足又会引起更浓厚的兴趣。人对有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积极地探索,并且带有情绪色彩和向往心理。皮业杰指出:“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巨大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动力因素。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浓厚的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他兴致勃勃地去进行学习。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另一方面动机也是内在需要。人的活动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促使活动向某一目标努力的心理倾向和动力。学习是由动机引起的有目的活动,动机是学习的起点和动因。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要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意识;不能只强调知识传授而忽略认识能力的培养。
有了教师的努力,有了学生的努力,在加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作用,课堂的效率才会大大的提高。爱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喜欢一个教师,也就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课程。当然,教师的期望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间接因素,必须以学生的自我认识为中介,有自卑感的学生,不会接受老师的高期望;有自强精神的学生,会鄙视老师的歧视。所以,教师对全体学生的高期望必须要被学生认同或接受,成为大家的共识,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充分 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探索、创新、总结归纳、反思,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率。课堂外及时反馈信息,及时给予评价,及时给与指导和鼓励,与学生关系溶恰,促使学生充满信心,富于探索,敢于创新,这对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非常必要,也是促使学生坚持自主性学习的重原因。
总之把握新课程的精髓,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施展手脚、启发思维、展现智慧和能力的舞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建构平台,创设空间。只有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崔允郭.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6)46
[2]文吉吉.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好课评价问题[J].人民教育,,(3-7)13
[3]陈旭远.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福建教育,2003,(6-7)
[4]顾明远: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13:活动教学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论文
活动教学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论文
活动是青少年发展的主要途径和载体。没有活动,青少年是很难发展的;青少年只有在活动中主动地投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能获得最大限度发展。随着我市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中小学所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试点研究正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而活动教学是这一课程的重要特点,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
一、活动是心理教育的有效措施
1、活动乃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在生活中,无论人从事何种劳动,他首先是作为活动者、创造者或创作者而出现的。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没有社会性的活动和交往,个体的心理就只能停留在动物的水平上。心理学理论的基点即活动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青少年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得以发展的。原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心理机能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低级心理机能,包括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直观的动作思维与情绪、冲动性意志等。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不像低级心理机能那样起源于科系发展,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起源于社会,是在活动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活动是心理的本源,是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能都是这些活动与交往形式不断内化的结果。
中小学心理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促进中小学生心理的良好发展。欲实现此宗旨,就必须充分唤起他们的主体活动意识,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学生的活动形式很多,如游戏活动、学习活动、交往活动、劳动活动、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它们构成了学生丰富多彩的世界,催发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在这里,学生活动的主体。因而,就这个意义而言,心理发展这把钥匙就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上。
活动,不仅为青少年的发展所必须,而且也为处在发展阶段的青少年所喜爱。心理学家认为:一般青少年都具有喜爱活动的特点,如喜欢动手操作,喜欢动脑探秘。因此,从吸引中小学生对心理教育课的兴趣,提高心理教育课的效果来讲活动也是必须的。
中小学生心理要得到健康发展,必须通过活动,而活动又应是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为中小学生所喜爱的。所以活动既可视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又可视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
2、活动教学缩短了心理教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活动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达到教育的目的。心育课就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表演、游戏、制作等活动,寓教育教学于活动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例如进行“请你了解我”的活动,教师可扮演成售票员,学生扮演四种不同性格的迟到的观众。表演完毕,可组织学生讨论,准确地概括出四名迟到观众的不同性格特点:大吵大闹,暴跳如雷,属于胆汁质型;软硬兼施,并乘机溜进去,属于多血质型;犹豫不决,进退两难,属于粘液质型;垂头丧气,委屈万分属于抑郁质型。我们自己属于哪能一类型呢?让学生对号人座,明确自己以及周围人的性格特点。这样就拉近了心育课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3、活动教学能充分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处于青春初期的现代少年,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并迅速发展,这时的学生特别关心自己的形象。从外貌到内在的各个方面,特别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被人尊重的欲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强烈,自我表现的愿望十分迫切,愿意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并希望获得成功。心育课正是满足他们的这一欲望。可让他们在短剧表演、自我独白、行为塑造、问题讨论、成就展示、感情表达、自我推销、缓解冲突、造就乐趣的活动中尽情地表现自我,享受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自信的三条腿小凳”的教学活动中,可在全校举办“生命线上的成功”橱窗展览。这一展览可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加了解自己、欣赏自己、相信自己。
4、活动教学可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积极承担为家庭、为社会做贡献的责任。
进入青春初期的现代少年,开始懂得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个人是属于社会的,任何人都离不开社会,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个人作为社会成员,应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每个人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对家庭、对社会都应该承担起责任。活动教学不仅唤起了现代少年对心育课的兴趣,而且唤起了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例如:“家庭”一课,可组织学生开展家庭问卷调查、我说家庭、我和家庭、家庭乐趣的小设计、小制作等活动,使他们明确家庭的作用以及自己的责任。通过活动,让他们懂得“家庭为我们成长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可以充分享受着长辈的爱,我们也应该为家庭做出自己的贡献”,使之开始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参与缓解家庭矛盾,创造家庭的乐趣。
缘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就要活动育心。毫无疑问,活动育心的理论依据来自于“活动是青少年发展的基本因素”这一科学命题。
活动育心要注意:⑴活动应具有目的性。人比动物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人能在活动前预想目的,人能在活动后自学检验目的实现情况,进而构想新的活动。⑵活动应具有层次性。不同年龄的人适宜于进行不同的活动,中小学的活动则应具有中小学生年龄的特点。不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就不能激发起中小学生参与的兴趣,不能为中小学生理解和接受,当然难以起到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二、活动育心应遵循的原则
活动本身具有的特点,规定了活动育心所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既要尊重教材,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那些学生最关心、最熟悉的事例和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进行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心理感受,倾述自己的心声,从而更多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活动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和人格。这不是通过单纯的说教就能解决的,必须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去感受、去鉴别、去尝试。因此,活动性原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所必需的`。在课堂上,教者要设计出多种让学生主持、参与的活动,并以此为主线进行教学。教师应该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学生共同参与活动之中,在活动中去引导和感化学生,从而更好地达到心理训练的目的。
3、参与性原则。学生必须是各项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旁观者、接受者。个体只有借助活动的特殊机能,才能把主体纳入对象的现实中,并把这种现实改变为主观的形式,而人在社会活动中还含有活动的动机与目的、活动的方法与方式。所以,学生只有在积极的动机、明确的目的支配下,不是去适应教师安排的活动,而是在教师按一定方式、方法精心组织的教育活动中,才能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才能实现教育内容向学生主观世界的内化。
4、多样性的原则。形式多样,方能吸引学生,而且活动本身就具备多样性的特点。所以心育活动切忌单一化、呆板化,要形式多样,并与学生年龄特点相吻合。如若让中学生过多地进行游戏类心育活动,势必降低心育的功能,反之亦然。因此在考虑采取什么活动时,既要考虑活动形式内容的丰富,又要考虑年龄的层次。
三、心育活动的具体操作
每节心育课的目标不一样,心育活动的内容不一样,实现这些目标,完成这些内容的心育活动形式也应该有所不同。根据心育的目标内容,根据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应匹配最佳的活动形式。
1、游戏活动: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增进心理机能、领悟心理知识。例如:“做合格的听众”的游戏,要使学生控制住自己的动作不东张西望,不看手表,不翻书,不打哈欠等。这类游戏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2、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根据一定的要求扮演相应的角色,促进学生产生与角色的心理的共鸣,从而模仿与学习角色的心理与行动。例如在“不合格的听众”中可设计“假如我是讲话者”一项内容,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体验做讲话者的情感,进而产生心理位移。
3、讨论活动:大家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各抒已见。在讨论的过程中了解自己,认识自我,增强自我修养。
4、头脑风暴活动:设计一系列“头脑风暴”活动,如训练学生思维敏捷性与发散性的、训练学生意志品质的等等。提出一个主题,要求学生很快地说出与之有关的一切想法,不管对与错,不管成熟与否,不管可行不可行,不管好笑不好笑,你一言我一语,尽量地想,尽量地说,时间一到就结束,老师也不加评价。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去评析,去净化自己的心灵。
5、展示活动:展示自己的照片,展示自己的习作,展示自己的小制作,展示自己的藏品,展示自己的一切想展示的东西。展示,既是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又是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途径。这类活动特别适宜于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掘学生认知潜能等训练目标。但要注意:展示之前,要作充分准备。
6、自我陈述活动:一种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说,通过说来自觉调整做法。另一种是分成小组,同学旁若无人地自我陈述,陈述的同学是倾吐,而听的同学则可以从中了解他的心态,相互帮助,相互教育。
7、情境陶冶活动: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受到心灵的感染,尤其适宜于激发兴趣、陶冶情操之类的教育。设计一系列“静心活动”,有的是置身于“静”的氛围之中练习静心,有的是在欣赏高雅的音乐声中静心,有的则是在嘈杂的环境中学习静心。
以上是心育活动策略的最佳匹配,需强调的是:活动,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活动中要适机传授心育知识,要求一课一得;要适机传授心育方法,力求一课一法。
总之,活动符合现代少年的生理、心理上的特点,是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中小学的“活动育心”之路,有着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