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英语教学论文 >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论文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论文(共含13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候鸟”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论文

篇1:以就业为导向高职英语教育论文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英语教育论文

一、高职英语存在的问题

1.教材针对性不足

教材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教学活动质量的好坏,是英语课堂的重要载体。目前的高职院校中,使用的英语教材包括《新职业英语》和《新视野》两种,虽然这两种教材的教学内容设置比较符合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种教材的内容均与高职学校教育的专业性特点联系不大,在学生课程专业知识的衔接方面不够准确。

2.教学理念落后

高职院校的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就业放在首位,但当前的高职教育却忽略了这一点,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不够投入,导致无法适应就业与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高职教育的着眼点在于促进就业,这同时也是高职教育的本质所在,除此之外,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技术能力方面也是不够细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未得到明显提升。出现种种问题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十分落后,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尤其在英语教学方面,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实际应用的需要,在教学中也没有将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纳入到教学目标之中。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指在教育教学中着重分析职业岗位需求,对于需求较大的岗位加大培养力度,需求较小的职业岗位适量减少培养力度,使得职业培养与当前的市场需求相适应。高职教育作为以就业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方式,必须全面认识教学与就业的关系,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1.优化教学环境

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必须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教学环境,不断增加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高良好的环境氛围,促使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意识,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条件较好的部分院校,可以考虑聘请外教,使得学生可以更加真实的感受英语使用的语言环境,更好的将英语教学与具体实践联系起来。

2.编写适合的`教材

虽然目前在使用的英语教材存在自身优越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与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不能够较好地满足高职院校的职业性需求。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必须编写适合高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材,教材编写必须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做到具体专业具体的针对性。教材编写必须同时满足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两大方面,在基础知识全面掌握的基础上,重点教授相关专业知识,做到基础与实践相结合。

3.重视实践教学

高职教学的本质是提高就业,因此,高职教育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必须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机会。在英语教学中,可以模拟具体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英语表达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除此之外,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细化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下完成任务,以此提高英语运用能力。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适用于社会需求的各类型实用人才缺口越来越大,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在教育模式方面必须摒弃传统,另辟蹊径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社会发展提供素质与能力并重的专业人才。在英语教育方面尤其如此,英语教育必须以不断提高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为目标,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篇2: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论文

摘要:我国素质教育明确强调,老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必须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立足点和核心,保证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真正地走向社会岗位,发挥个人的作用。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之下,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高职教育,同时作为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能够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为核心和基础,采取创造性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以及实践,将个人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学习实践中,以此来实现个人的长远发展和个性化成长。该文以高职英语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实现我国高职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

篇3: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论文

1引言

在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的过程之中,职业教育在我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社会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中高等职业教育符合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实质需求,能够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的复合型人才,另外结合相关的实践调查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越来越明显,但是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出现了许多不同的问题及情况。在落实相关实践教学的过程之中,高等职业院校主要以人才培养为立足点和切入点,实际的人才培养计划以及目标忽略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方向,实际的教学策略与学生个人的就业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在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之中,这一现象体现得尤为明显。如果站在微观的角度对我国高职英语教育体制进行分析,那么可以看出现有的教育体制无法更好地满足社会以及市场发展的实质需求,高职生的英语水平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这一点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对高职英语教育体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存在一定的实践教育意义,符合我国高职英语教育改革的相关要求。

2高职英语教育的特点

高职英语教育的内容以及环节相对较为复杂,在落实相关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英文老师必须要充分考虑各类影响因素,立足于高职英语教学的具体特点,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保障学生能够在主动学习以及小组内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全方位成长以及发展。

2.1具有高等英语教育与职业英语教育的双重属性

与普通高等教育之中的英语教育相比,高职英语教育具备职业教育的特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国际教育的分类标准,在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分析时,明确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内容主要以面向实际,面向具体职业为切入点,保证学生能够在实践学习之后获得从事某一个职业或行业的实际技能以及知识,另外完成一级学业的学生,往往能够直接具备进入劳务市场的相关能力以及条件。其次,与中职英语教育相比,高职英语教育存在高等英语教育的特点,大部分的课堂内容以及教育结构尽管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在教育模式以及教育理念上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真实需求,符合社会各界以及不同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以及标准。除此之外,在知识的深度以及广度上,高职英语教育能够突破中职英语教育所存在的各类不足,为学生的全方位成长及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2高职英语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的人才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我国许多老师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只关注简单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之中只能够掌握一定的数量的词汇以及语法,但是与他人在生活实践以及交流的过程之中,无法用英语来进行主动的沟通以及表达。另外许多学生往往连一份英语报纸都看不懂,在写英文函件的过程之中感到无从下手,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在于我国现有的英语教学过于传统和落后,大部分的英语老师只注重哑巴式的英语教学模式,以学生的死记硬背为切入点和基础,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词汇量的大量积累,尽管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保证学生打下坚实的英语学习基础,但是对于任何一门语言学习来说,掌握语言的具体表达技巧并进行主动的应用以及实践才是核心以及前提,只有保证学生将所学习到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语言学习的作用及价值。高职英语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以实际应用为基础和前提,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的实践以及探究,保证学生能够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在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过程之中,高职英语课堂主要以模拟实训的形式为基础和前提,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积极地开展不同的课外实践活动,将就业实习与课外实践活动相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机会。另外即使学生无法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促进个人实践应用能力和水平的提升,高职院校也会采取因材施教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从目前来看,高级英语老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采取情景模拟的形式来为学生提供具体感知的机会,鼓励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书面交际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全方位成长以及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落实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之中,学校加大投入改善现有的实际条件以及实习环境,另一方面,在开放式办学条件的引导之下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以及互动,保证学校与企业的互利共赢,依托现有的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水平,充分地实现外企资源的优化利用以及配置,以此更好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为不同行业及领域培养出应用型的高级英语人才。

2.3主要强调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高职英语教学十分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深入分析高职英语教学的内涵以及实质,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个人的良性发展。结合我国语言学界的相关要求以及研究结论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英语教学主要包括学术英语以及专门用途英语两大体系。其中,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学术英语主要以培养专门的外国语言工作者为核心和基础,专门用途英语则主要培养在特定行业领域之中能够使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以及实践的专门人才,由此可以看出,后者主要是职业英语。高职英语教育老师必须要立足于英语教学的现实条件以及相关要求,明确英语的具体属性以及人才培养标准,通过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有效落实为社会培养出综合性的人才。

3高职英语教育的现状

3.1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落后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我国许多高职英语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选择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过于落后以及传统,严重偏离以就业为导向的具体方向,忽略了高职教育的具体要求,难以保证学生在以能力为本位教育理念的引导之下实现个人的全方位成长。其次,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基础和前提,在落实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之中,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忽略了人才培养以及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的本质特点,难以保障自身的人才教育目标符合岗位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实际的教学质量以及教育水平不容乐观,学生个人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另外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落后,导致英语教学忽略了学生需求的真实分析,没有直接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出发点以及前提,难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从教学模式上来看,许多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以黑板以及课本加粉笔的教学形式为主,大部分老师只能够进行英语知识的简单传授,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老师知识的灌输,老师在讲台上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在课堂之中记笔记,其中老师是课堂中的主角以及主体,学生是听众,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以及沟通,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主。另外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所获得的学习以及提升的机会相对较少,许多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个人学习的灵活性以及自觉性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过于依赖课堂学习,学习较为被动以及机械。结合相关的实践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难以将个人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不同的工作岗位之中,个人的就业能力较差,缺乏一定的社会竞争力。

3.2高职特点不突出,学生学习积极性丧失

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导致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之中往往千篇 一律,整齐划一,没有结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以及不同学生的爱好和实际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地选择及划分。另外对于一些高职院校来说,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两种极端,一种是整个课堂非常安静,老师在课堂中唱独角戏,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以及互动较少,往往各取所需,互不干涉;另一种则是整个课堂氛围非常热闹,人声鼎沸,老师往往无法更好地表达个人的意见以及看法,学生在整个课堂之中互相闲聊以及逗乐打趣。任何一种极端情况都会严重影响学生个人成绩的有效提升,同时许多教师也对现有的英语课缺乏信心,实际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不容乐观。

3.3方式落后,不符合就业需要

其中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制订教学计划过程中明确强调,英语属于考试课,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主要以笔试为主,通过一张标准化的试卷来衡量学生的最终学习情况以及学习水平。其次,在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分析时也会以此为依据和重要的参考。另外还有一部分学校往往将学生的成绩作为是否取得毕业证的参考依据,这一点不仅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同时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难以实现个人的全方位成长以及发展。在这种较为落后及单一的考核方式影响之下,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只注重学生词汇量的积累以及笔试成绩,将过多的时间以及精力放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上,过分看重最终的分数,忽略了学生综合英语表达能力以及表达技巧的提升,难以实现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缺乏一定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将个人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工作之中。

4高职英语教育改革的基本对策

为了真正保障高职英语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人才,在高职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英语老师需要以学生就业的总体目标为前提,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为依据,积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手段,有效落实高中英语教学。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英语老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从国家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妥善处理好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以及素质提升之间的相关性,对现有的考核方式以及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进行不断更新,通过师资队伍的有效建设来保障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应用水平的提升。

4.1努力更新高职英语教育观念,适应就业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综合实力有了极大的提升,不同的领域以及行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社会经济大力发展的过程之中,社会各界对人才以及智力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其中高职英语教学必须要积极地以就业为导向,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有效地突破传统应试教育所存在的各类不足,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以及基础,保障学生在完成专业技能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实现个人听说读写以及翻译能力的整体提升。

4.2提高高职院校教师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保障

要想保障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英语学习的技巧以及精髓,英语老师首先需要立足于时代发展的真实需求,积极地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后期的学习以及培训来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以及教育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老师个人的教育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方向,只有一个综合经验较为丰富同时教育水平较高的老师才能够保障学生更好地完成个人的学业,在不同的岗位中发挥出个人的价值。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为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技术以及专业理论,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之下实现技术与专业理论实现了紧密的联合。高职英语老师除了需要精通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熟练掌握不同的专业技能,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主动地引导。对此,高职院校必须要注重提高老师的综合能力,以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作为最终的目标以及要求,专业课老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以及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熟练地掌握专业的实践技能。除此之外,学校还需要对老师在不同领域中的科技推广能力以及生产经营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的实践要求,加强对学生的科学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走向工作岗位。

4.3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就业的关键

老师需要采取分类分层次的教学,立足于学生考试成绩及学习情况,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之下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其中分层次的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保证学生在打好前期英语学习基础的前提之上更好地实现自身综合英语应用能力及水平的提升。另外在学生就业的过程之中,分层次的教学还能够让学生明确个人的职业就业方向,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主动性地学习以及提升。另外老师还需要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学习成绩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口头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效的突破传统单一性的教学模式,以英语的实用性以及实践性为前提,明确趣味性以及文化性的具体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及计算机平台来实现教学手段的丰富和发展,积极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地参与及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学生的全方位成长以及发展。

5结语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能够为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高职英语老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英语教学手段的有效突破以及革新。

参考文献:

[1]贾方.关于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01).

[2]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03).

[3]川子.中国高等教育:直面入世冲击——浅析跨入WTO门坎的我国高等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Z1).

[4]李红.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和专业英语合作教学[J].外语教学,(01).

[5]仲臻.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素质教育的构建[J].成功(教育),(05)

[6]魏涛.高职行业英语教学中的困境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3(10)

[7]顾琦.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以湖北理工学院专科公共英语教学为例[J].青年文学家,(21).

篇4: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模式的论文

前言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不同行业、不同领域都需要不同层次的英语人才,培养高素质英语人才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基于此,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成为高职院校英语改革的重点内容,在高职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见,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日常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一些企业,需要工作人员进行英文资料的翻译、理解仪器设备上资料的说明等,可见,有效开展英语教学十分重要,但是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较多问题,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动力,英语基础薄弱是高职院校面临的较为常见的问题,在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下,英语学习难度较差,学生缺乏练习的机会,只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听、说、读、写等能力严重不足,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在此情况下,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对英语学习产生厌烦感,严重影响英语教学质量。第二,师资力量不足,欠缺职业教育能力,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师资力量也较为薄弱,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模式较为传统,教学观念十分陈旧,影响了英语教学效果,再加上学生不重视英语学习,英语学习效率低下,教师缺乏成就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影响教学热情,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第三,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岗位需求,无法为学生提供真正有用的知识與内容,影响了高职英语教学效果。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方法

1.优化教学环境,提升学生就业意识与能力。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因此,想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科学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环境,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与意识,达到理想的高职英语教学效果。优化教学环境,提升学生就业意识与能力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加大英语教学环境投入,实现现代化教学平台的建设,优化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巧学,不断改进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例如,在学习“man and woman”时,教师需要优化教学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意识。

2.优化教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优化教材,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尤为重要,是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主要方式,通过优化教材,可以增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与实用性,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优化教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研发针对性教材,提升教材的实用性,根据社会需求提升学生英语能力,有选择的使用英语教材,实现教材的优化,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第二,具体专业具体分析,实现教材的优化,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英语能力具有不同的需求,高职院校需要针对学生专业,制定不同的英语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需要的职业能力,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岗位,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意识。例如,在学习“success”时,需要根据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目标,针对文秘专业,需要注重学生的读写能力,因而,在学习课文时,需要以培养学生读写能力。针对生物技术专业,需要注重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可以查阅专业资料,为技术研究提供帮助。

3.注重实践,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英语,是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关键,是提升学生英语成绩放入关键,因此,注重实践,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十分重要,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注重实践,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需要了解完整的工作程序,了解课程的实质,知晓英语学习的侧重点,将英语学习与工作技能相结合,通过模拟工作情境,使学生意识到工作真正需要的知识与内容,从而进行针对性学习,在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过程中学习好英语知识。第二,需要明确英语学习目标,对英语学习进行准确的定位,将专业对应的岗位进行细化,开设相应的课程,提升学生英语学习效果,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帮助。

三、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高职英语教学现状,研究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方法,可以优化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意识,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英语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董秋芳.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模式[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30(01):55-57.

[2]袁凌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模式的构建与运用[J].才智,,(01):51.

[3]余琳.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模式[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9(01):108-111.

篇5: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论文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论文

发展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必须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突出职业性特征;必须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增设社会急需专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必须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就业乃民生之本。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就业后能否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是评价高职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市场对人力资源配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要使自己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就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满足社会对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性特征,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

为了使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地健康发展。首先必须解决其发展定位问题。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长期以来重层次、轻类型,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它是一种职业特征明显的“应用型”教育。不应把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这两个不同的范畴混为一谈。虽然目前高职教育绝大多数是专科层次。但从长远发展看,还应有“应用型”的高职本科、研究生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有别于学术型、研究型普通高等教育的职业技术型教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教育阶段。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改革中,应当努力形成“学术型”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并驾齐驱的格局。而且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使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沟通,用终身教育的观念构建全方位的立交桥。使我国需要进入高等教育的人才,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成长多样化的需要,选择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实现“21世纪中国应该成为人人皆学之邦”的目标。

确立可持续发展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面向大众的职业教育观念是我国高职教育体系顺应世界教育改革潮流,培养高 质量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选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头十年的技术与教育计划指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不仅是靠需求驱动的,而是靠发展需求驱动的”。以就业为导向,就必须打破传统学科教育的教学模式,以社会需要为目标,坚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根据岗位和岗位群所需能力与素质提炼、整合成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新型高职教学模式.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要在全社会倡导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都能办出一流教育的思想。衡量一流教育的最主要的标准是看其能否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高质量人才。可见,一流的教育与学校层次和类型没有直接的关系。高职院校都应结合地方和行业的需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以较高的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二、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增设社会急需专业

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专业设置的合理与否是关键因素之一。高职院校应该不断调整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就业形势不好的旧专业、取消没有就业市场的老专业,使新旧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高职院校要有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观念,在专业设置中要体现实用性、前瞻性。具体而言,就是要根据企业需求、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设置“适销对路”的专业。由于市场经济的波动性.用人单位对专业的选择也随之波动。因而,高职院校应敢于改造甚至放弃举办多年的就业难的老专业,创造条件开设新专业。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更应立足于对人才市场现状的准确把握和未来的预测。

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一是开展市场调研,调研内容包括相关行业的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技术要求、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二是组织校内外专家和学者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和论证.以此作为确定专业调整和设置的重要依据。三是考虑学校的师资情况和专业的基础情况,使新旧专业实现合理延承、灵活转换,有利于打造精品专业,培育长线专业,发展短线专业。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增设社会急需专业,才能适应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增强学校抵御高教改革风险的能力,拓展学校的发展空间,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

三、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是承担教育的重要场所,是育人的地方.学校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学校管理必须建立在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上,一切从实际出发,应自觉摆脱主观臆断和盲目性,摆脱因循守旧和经验主义,遵循科学原理和教育规律,适应时代的召唤。人们接受高职教育是要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教育质量的优劣是关键。高职院校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若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劳动者,必然会产生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最终会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如果毕业生质量高,在劳动力市场就有竞争力,既能给学校带来良好的声誉,又能够吸引更多的生源和投资。可见,教育质量的高低也可以成为一种市场信息,影响着每一所高职院校的前途问题。因此,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高职教育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提高教育质量将显得极其的艰巨和迫切。

四、以就业为导向。强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教学制度创新

我国高职教育基本实行的是学年制管理,学制二至三年,普高生源和对口生源混合培养。在没有相应的过渡教育的情况下,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固定学年制很难如期实现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学制度创新,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探索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弹性学制。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推行学分制,针对不同的生源.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余地。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专业课程,包括技能训练项目的学分比重应该大于对口生源.而文化课程的学分比重应该少于对口生源。采用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起点不同的生源,在相应的时问里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在学制管理方面,可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并结合其就业需求适当地延长或缩短学习年限。

五、以就业为导向,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职院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以未来社会发展需求为准则,调整并确立人才评价标准,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头等大事。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正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素质教育评价的指导思想、指标体系和方法,都要围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调整。以“创新”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评价,不仅需要改变过去那种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评价方式,还必须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潜能,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差异。新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式,要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成为他们认识自己和教育自己的一种教育方式,成为教师改进教学、实现创新教育目标的反馈方式。要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引导教师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使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评价实验具有可能性和可操作性。

未来社会的职业岗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岗位能力要求的内涵也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过程。人的一生中无论是被动地适应社会变革,还是主动地追求理想的目标,其职业岗位都会是多变的。因此,高职学生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并站稳脚跟,除了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岗位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应及早将提高学生的岗位竞争力作为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较高的就业率是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最好肯定。高职学校在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应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人手,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教育。高职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分析就业形势,介绍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使学生一入校门就绷紧就业这根弦,端正学习态度。要把就业指导渗透到日常课程学习之中。由任课教师介绍所学专业知识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应用中应遵循的各种规则,使学生对未来的岗位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可请来已走向社会工作的老优秀毕业生,传授求职心得、面试技巧等经验,让学生感受就业体验,增加求职经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就业洽谈会等。

加强就业指导,必须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首先,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就是好岗位、好工作。其次,教育学生要摆正位置,不要好高鹜远、盲目攀比,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选择适合发挥自己长处的岗位。再次,引导学生认清职业发展与现实待遇的关系。一些工作岗位可能条件艰苦,现实待遇不高,但却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对于眼前的困难要耐得住,吃得消,要看到长远的发展前景。

篇6: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论文

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论文

4月教育部颁发《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从形势发展看,“以就业为导向”已是当前高职教育深化改革的重点。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精神

教育部高教司有关领导指出,“就业导向”指引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是:

首先,提高教育质量、增强社会认可度,力争通过5年努力在就业率上有明显提高。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一次就业率提高20个以上百分点;培育100所就业率在90%以上的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培育1000个就业率在90%以上的国家高职高专精品专业。

其次,初步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发展机制。

第三,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理论体系。

显然,在这3项目标中,建立机制是关键所在。这一机制应有以下特点:

—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水平符合“就业”要求;能使90%以上的毕(结)业生,在适合的岗位上及时就业或创业。

—方便有条件、有需要的学生随时肄业踏上工作岗位(就业或创业);方便已在岗位工作的中青年随时来校(脱产或不脱产),提高学历或短期培训,符合“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可以说,“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精神就是要建立健全这种机制。

二、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以就业为导向”口号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形势发展的必然,既有根本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首先,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人才。21世纪更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大批能够掌握先进技术、工艺和技能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的任务正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目前仍有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办学观念还未能转变,还未能把办学定位到培养高技能人才上,在教育中过多强调学科性倾向,在学校发展方向上仍有盲目攀高、升格倾向,这显然是与高职教育的根本宗旨不符的。提出“以就业为导向”,正是强调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

其次,“以就业为导向”是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社会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但近年来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却明显偏低,高职高专毕业生108万人,平均就业率仅55。7%,即近半数毕业生未能及时上岗。这不仅妨碍了人力资源的使用,影响经济建设,更对高职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这一现象的出现,既与社会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不同步、社会对高职教育了解尚不多等环境因素有关,更与高职教育自身的`不足有关。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尽管想办好高职教育,但在具体工作上存在专业设置不符合社会急需,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未能获得资格证书,就业信息通道不畅等等。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正是督促这些院校切实改进工作。

再次,“以就业为导向”符合毕业生的强烈意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中,90%以上的希望毕业后能及时踏上工作岗位,要求“专升本”的仅5—60l0。就业(或创业)愿望的强烈当然与其家庭影响有关,有人作抽样调查得知,高职学生92%来自中低收人家庭,家长希望他们的子女尽早找到工作,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或其他方面的压力。这种愿望应得到理解。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率的高低,对社会稳定以及缩小贫富差距都有直接影响。“以就业为导向”是对毕业生意愿的直接支持,也是对社会稳定的间接支持。

三、“以就业为导向”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以就业为导向”是一个新口号,在贯彻中应明确几个问题:

问题之一:“以就业为导向”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是否矛盾?否。“高等技术应用性”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征。在高职教育的起步阶段,为了与中等职业教育相区别,习惯上突出高职人才培养的“高等技术应用”这个方面。而“就业”,则表明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也是普通劳动者。“就业”和“高等技术应用”都是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在当前,突出“就业”更适应目前形势特点。

问题之二:“以就业为导向”还要不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当然要。高职教育和所有教育一样重视“以人为本”,通过课程的合理结构和弹性的学籍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最优发展,为建设“学习型社会”作出贡献。

问题之三:“以就业为导向”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否一致?“社会需求”既包括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又包括生源市场的需求,其外延较宽。从过去经验看,两者需求有时会出现时间差,在就业市场上已趋饱和的专业,在生源市场上还可能是热门。但从根本上看,就业市场是主导方面,在就业市场上受欢迎的专业必将引导生源市场。因此,“以就业为导向”从根本上说符合社会需求。

篇7: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推进高职教学改革论文

关于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推进高职教学改革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学 就业导向 素质核心

论文摘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院的高职教育改革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牢固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为标准的高职教育观念,努力建设品牌专业、精品课程,形成学院办学特色,着力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以课堂评估为重点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在科研促进教学上有新的作为。

在我国提出实现工业现代化和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背景下,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就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来说,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学校专业设置脱离实际,难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要,教学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实际工作脱节,没有形成高职的特色,致使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不强,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不高,难以满足岗位的需求,毕业生的求职观念和方法不正确,难于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形势变化的要求。所有这些直接影响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

我院高职教育起步时间不长,经验不足,尤其需要借鉴其它高职院校的先进经验,努力避免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要瞄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一手把握市场的规律,一手把握教育规律,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促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我院的高职教育改革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第一要牢固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为标准的高职教育观念。首先我们要对发展高职教育充满信心。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进,必然要求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经济建设需要大批的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这是学院高职发展难得的机遇,这一点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和信心。

在以什么标准来发展高职教育的问题上,我们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为标准的观念。离开了就业导向的标准,发展高职教育就会偏离方向。目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缺乏大量适应一线岗位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我们只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瞄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才能找准我们的定位,办出我们的特色,谋求我们的发展。我们要从以新生入校的第一天起,就要教育我们的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做一个好的高级“蓝领”、“灰领”,并把这种教育思想贯穿于我们的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只有牢固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观念,才能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

第三要着力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是强教之本,是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努力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从兄弟院校、大公司大企业中聘请一批高质量的名师来做我们的兼职教师,这是确保学生学得进、学得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措施。

我们自己的教师一般要定向两门高职课程,开新课的老师要实行试讲准入制。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水平。上课不受大多数学生欢迎的教师要采取措施改进他们的教学,逐步在有些专业有些课程上学生选老师制。

第四要形成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周济部长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要逐步从三年调整为两年,各级职业教育的培养期限、方式要坚持多样化、灵活性、不拘一格。”这其实就是对我们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了要求。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培养什么人,这一点我们应该明确,我们的高职教育就是要为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培养培训一线岗位的有知识有技能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而如何培养培训这种人才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现在采用的基本上还是先基础知识、后专业基础知识,再专业提高,然后实习的传统模式。

这种传统的模式是不利于学生就业需求的、不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岗位需要。我们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研究试点先基础知识,再实习,然后专业提高,最后实习的模式。就是让学生先学一个学期的基础知识后,就到企业中去实习一个学期或更长一点的时间。

让学生具备一定感性知识后再进行专业提高。实习期间可以计算学分,纳入课程学习计划。以前旅游专业第二个学期就组织学生到滕王阁等单位实习,第五个学期又组织到义乌大酒店实习,有的学生现在已经留在义乌大酒店工作。旅游班也根据实习的情况对课程进行了调整,这实际是进行了校企合作的初步尝试,但力度还不足。我们要进行学分制和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这两个方面的改革有一定的难度,但一定要探索,一定要有新的突破,一定要为促进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第五要以课堂评估为重点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在教学管理实践中,要进一步突出系主任负责制,系主任要切实履行好本系部教学质量监督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要强化教务处在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中的宏观督导协调职能,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考评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对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考评,要继续完善学生信息员队伍建设,健全学生信息反馈制度,完善学生考评教师的制度。我们要通过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使我们分配制度的改革真正实现好的效益。

我们还要把抓好业余班管理摆到一个突出的位置,教务处要会同各系部认真研究出业余班的管理办法,要通过考试和考勤改革,使业余班教学管理有个新气象、新变化。

第六要在科研促进教学上有新的作为。我们的科研工作总体上讲,基础薄弱、空气不浓厚、队伍实力不强。我们要进一步强化科研管理部门的计划、组织、调控等职能,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省市科研课题,重点组织一批能促进学院教学和管理水平的科研,确定几个院级的科研课题并加强过程跟踪。要使我们的科研工作同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相结合,同推进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同推进学院管理相结合,同推进学院自身的建设和发展相结合。

篇8:以就业为导向推动高职学院教学改革论文

以就业为导向推动高职学院教学改革论文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学院的主要职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新兴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涌现,社会急需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走产学研相结合发展的道路,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一、摸索高职教学规律,规范高职教学管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探索高职教学规律,遵循高职教育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专业性和综合性、掌握专业知识和发展职业技能、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统一要求和尊重个性相结合的原则;贯彻理论和技术有机结合的原则,注重人文素质培养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为规范教学管理,高职学院应建立院、系两级教学管理机构,院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工作,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协助院长主持教学日常管理。建立学术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校有关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长远规划、重大改革举措、重要政策措施等,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院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要建立健全教学工作会议制度和各级领导定期听课、学习、调研、质量监督等制度,应制订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师队伍管理、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教材管理等一整套规章制度,做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有章可依,依法治教,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导向、运行、管理、评价、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二、适应市场设盆专业,根据岗位开发课程

1.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科学规划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建设是学校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学院应特别重视专业设置、专业改革与专业建设。应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开办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需要为导向,以培养经济社会需要的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要利用信息网络,收集专业信息。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办学条件,依靠和主动服务于行业、服务于社会经济,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开办行业和社会所需的紧缺专业。要组织专门课题组进行调研并聘请有关专家,尤其是行业专家、用人单位等各方面人士共同参与评估与决策。

2、根据岗位变动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方案

以职业岗位为依据,开发课程,是办好专业的基本保证。高职学院应按照职业岗位群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要求,深人到生产单位进行调研,从职业岗位需求分析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按岗位或岗位群对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合理选择课程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科学构建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实施课程开发。基础理论课课程内容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根据专业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提取,消除多门课程中不必要的重复内容,适当地降低理论教学的难度,删除一些陈旧过时的、偏多偏高偏深又不实用的理论章节并减少理论教学时数;专业理论课课程内容应充分满足技术应用范围内的实际需要,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专业实践课课程内容应体现产学结合的原则,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性、针对性和应用性。

三、体现技术教育特色,构建应用人才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以应用技术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为此高职学院应根据企业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1.研究和制仃实践性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和考核

对高职教育而言.实践性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我们要制订单独的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实践、实训教学计划。实践、实训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一是技能培养目标;二是分阶段的实践性教学安排,规定出各阶段在总体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及关系、培训内容、教学目标、考核标准等。这样就明确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的要求,便于达到实践性教学效果,真正突出实践教学地位,以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另外,学生动手能力的形成,必须加大实践教学比重,课时比例应达到50%以上,而对于一些动手能力要求高且比较复杂的.专业,实践课时还应增加。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观察实实在在的现象,通过实验实习验证书本上的原理结论,将书本上图形符号与实验实习中的元件实物相贯通。实验实习不仅为理论教学服务,而且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服务。因此要加强技能性、技术性的实践教学。通过操作,帮助学生对实验思路、实验设计、实验技术的认识,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取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典型性的材料进行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和现场教学,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将知识提供给学生,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进行决策,培养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另外,要编写切实可行、富有实效的实践性教学大纲和具有针对性的实验实习指导书;要建立实践教学考核制度,要改革考核办法,考核要以实践操作结果为主,要允许学生多次参加考核,直到达到目标要求,考核还可与考证定级和参加各级技能竞赛紧密结合。

2.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

为加强高职与职业标准的衔接,严格实行就业准人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推进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作用,高度重视高职毕业生的操作技能考试,劳动部、教育部、人事部共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人事部、劳动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7部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要求:在职业院校中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促进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具体体现,它对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推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为贯彻以上精神,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落实:一是高职学生实行双证书制度。即学生在毕业时既要拿到毕业证书,又要获得一个或多个对学生就业有帮助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加强高职院校主体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的相互沟通与衔接,即“一教双证”制,使学生毕业时避免重复考核,直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学内容要主动向行业和企业的要求靠拢。三是要提升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证书水平。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是中级工或初级工水平,与中职学生差别不大。既能动手又能动脑的高技能人才是社会最急需的,高职院校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任务,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备条件,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关键措施,也是职业教育特点的具体体现。要创建多功能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社会岗位实践基地相结合的实践教育网络,开发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多种途径。如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专家担任顾问或成员,或让企业在学校建立专用培训室,对企业需要的特殊规格人才进行培养,或是学校定期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使其提高技能和技术。

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应始终贯穿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一条主线,强化计算机、外语等通用能力,专业专项技能教学循序渐进,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教学项目,建立现场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根据产业技术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产学研活动,把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实践向教学的延伸,把学生的就业准备与岗前培训结合起来,实现就业准备提前化,上岗零距离。

篇9:试析以就业为导向,探索高职教育规律论文

试析以就业为导向,探索高职教育规律论文

论文摘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形成崭新的高职教学模式,以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努力探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 高职教育 教育规律

我院是一所年轻的职业技术院校,通过近几来的发展,我院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摆脱了中专放大型的影响,形成了一整套崭新的教学模式,先后形成了29个专业,积累了较丰富的办学经验。在此基础上,我院坚持以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努力探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律,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适应了地方与行业发展的需要。

一、商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摸式的现实意义

1.就业导向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社会需要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力盘源泉。目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缺乏大量适应一线岗位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二十余年来,涌现出的一批优秀院校也表明.瞄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制定适合本地区本行业发展的培养方案,毕业生就受欢迎,学校发展就快。实践证明,适合经济发展、就业率高的高等职业教育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

2.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突出其特色。

大众化时代的人才标准是多元的。只要培养的人才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同时,能满足个人发展需要,就是成功的高等职业教育。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加上爱岗敬业的精神将使越来越多的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得到社会的认可。

3.就业导向是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希望之路

科学定位是高等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确定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与发展思路,可以使高职院校的成长周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尽快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希望之路。

4.扰业导向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其家庭收入多数处于中低收人水平,这些家庭更关心子女通过高等教育后能否明显提升就业竞争力,在社会中找到适合的位置,缓解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就业导向代表了绝大多数家长的愿望。

5.就业状况应是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

毕业生就业状况纳人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使评估结果更能够反映学校办学的实际状况。

经过近几年来的实践,以就业为导向,探索高职教育规律,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高职教育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和效益明显增强。

1.在课堂教学上,突出“必需”和“够用”的原则。

根高职教学计划,在理论课程体系设计中,把理论课限制在“够用”的范围内,加大实训课的比例,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精讲多练,把知识传授型的内容也限制在“够用”的范围内;而对学生学习中所必需的知识加以巩固,对没有联系或联系不多的内容进行删除及必要的“削枝强干”,去除或精简公式的指导过程,只要求学生会应用。对必需的理论教学,采用“加强、补充、提高”的方法,讲授中要求“少而精”,对学人学前已接触过的重点部分放在加强上,借以巩固和加深;对以前未讲过或讲得少的部分进行必要的补充;对以前讲过的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穿线”,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有较全面的掌握,并再提高一步。

2.在教学方式上,要求教师区分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面、块、点”教学方式。

即总体抓面,保证学生学完所有教学计划安排的内容,使其水平趋于一致。在此基础上,为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选修课,并制定有关政策,开放所有的实验室、机房等,使这些学生“吃饱”。每学期在全院选出拔尖学生,发放奖学金,以“点”的方式,实施专项培养,为他们专升本继续深造创造条件,鼓励他们进修专业研修。

3.增加实验、实习、设计的比例,突出动手力。

在高职学生的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中,应该注事两点:一是对课程设计、毕业役计、实验实习等实行单列课,即拿出一定的时间,集中精力做实验、实习。单列课时,以保证动手能力训练的时间和效果;二是在实验、实习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实验实习指导书“为高职学生的实验、实习任务书,以加强针对性,取消教师的具体指导,要求学生独立理解实验、实习任务,选仪器材料,自行设计方案,独立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4.改革考试方式,注重实际能力的考核。

在对一般的课程实行理论、技能双重考核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对不同专业技能的要求,重点对相应专业的教学和考试方式进行改革。比如对英语课的考核可以突出语言应用能力,增加口语的实测,重点考核其会话、语言掌握程度;计算机理论课与实际操作课的比例调整为各50%每个学生单独进行实训考试,实际操作不合格者取消理论考试资格,此科另行考试(重修)。上述做法可以突出能力培养,效果较好,学生也很感兴趣。同时学院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实验室或不同专业教室从早到晚向学生开放,可举办一些象外语角、讲座、学习班等学习形式,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对其它课程可以采取半开卷半闭卷、分组大作业、公开答辩等新的考试方法,以突出实训考核。

5.根据高职特点选用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书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是基本工具。但是,高职教育仍然是大量借用本、专科普教学术、学科型教材,这种状态无法解决产业型专业急需多种知识和实践训练的职教教材的矛盾;无法解决有限时间与借用教材间的矛盾;无法达到“宽口径、厚基础、高技能多向”的目标;无法选用适合职教的教学法。当前突出的问题是没有合格的`教材难于构建以教材为依托的课程组合模块,和课程组合模块找不到合适的教材。因此,要非常重视高职教材的选用和编写工作,尝院可以专门成立高职教材选定领导小组,、组织各专业系部和专业教师进行选定并制定自编戳封却划。确定教材采用自编与选用相结合的原则,一选用教材以内容精炼,着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技术成熟、管理规范的教材为主;自编教材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要从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既考虑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又考虑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要。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还有必要组织教师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同类教材,进行消化、吸收,并引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音像、电子教材、网络等,以提高教材质量。学院可以自编高职基础教材在高职班试用。

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围绕专业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院可以采取多项措施,积极争取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有关方面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学校教学工作的决策管理。

一是协助学院确定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需要明确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应达到一定的要求,而这种要求则应来自企业对相应岗位的要求。通过专业委员会可使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砌起培养目标,使培养的学生更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求。

二是参与专业设置论证。高职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在专业设置上就应以市场经济导向为原则。因此,不仅要分析当前经济状态下的专业人才结构和需要学校培养的人才规格,还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带来的对人才需求不断变化的动态因素,使专业设置既具市场性又有超前性。通过专业委员会及时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完善,帮助更新课程和教学内容,使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保持紧密的联系。

三是为师资培养和实习创造有利条件。加速“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办出高职特色、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学院应该与地方企业实行校企联合,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培训基地。学院每年可以选派一批符合高职教学要求、各方面条件较好的教师到企业进行一定期限的实践和调研,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对评上双师型教师的,在工资待遇、职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工程实践,加速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形成。

总之,只有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探索职业技术教育规律,通过“专业教学模式”的设计,从而推动培养目标的明确,师资与仪器设备、实践工厂、工场的配备,并通过引人现代教育技术及改革教学方法来达到“纲举目张”,促进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

篇10: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学改革论文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教学改革

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毕业生的数量连年增加,社会人才的供求关系出现了极大的变化,高职生就业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高职生也越来越成为就业的弱势群体,而作为招聘方的企业也在不断地抱怨新进的高职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如何使高职生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就业市场上找到合适位置,是高职生面临的严峻考验,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笔者认为,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深化高职教学改革,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1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一般按照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模式设置课程,偏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对实践重视不够,忽视学生技能的培养。毕业生到生产、服务一线难以适应岗位的要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实施高职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就是要在课程建设中,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就是要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从岗位需求出发,紧密围绕实际岗位的具体工作而展开,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能力的'养成,最终通过职业资格考核或岗位技能鉴定进行检验。教学内容应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设计,以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训练项目,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课程融合为途径推进双证制度,课程标准涵盖职业标准,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2 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为进一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就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讲授式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提高的教学方法。积极尝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情景教学的氛围,在教学中获得技能。各专业根据对应企业不同的岗位,将所需要的知识划分成相应的项目,将各项目中所要求掌握的技能化解成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到专业知识,获得职业能力,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突出实践教学,必须改变过去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把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建立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并纳入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之中,所有专业的实践类学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为实现实践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在充分调研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针对行业企业中不同岗位及岗位群的特点进行分析,确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结构和要素,将这些技能结构和要素分解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突出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3 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是职业学院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良好的实训实习条件是实行工学结合、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保证。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实行情境育人,将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融入到生产性实训各个环节。加强校内实习实训设备建设,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的投入力度,及时补充现场新技术所需求的设备,实现实训设备的标准化,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和工学结合校内化。为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需求,各职业学院应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与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和完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尽快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在学生学习期间交替安排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工作,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通过参加工作和接触社会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在工学结合实践中加深对工作岗位的认识,在现场真实环境中感受专业工作过程,在工作过程中进一步锻炼专业技能。

4 改革课程考核和评价模式,实行职业能力考评

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形式,重理论、轻实践,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不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鉴别学生的差异性,不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进取精神,引导教学发展,促进学生技能和素质的发展提高。改革课程考核和评价模式,一是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二是始终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为重点,注重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考评,三是始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恰当渗透职业资格考试教育,努力使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同时把学生取得“双证”率作为考评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四是教学考评与就业创业结合,注重培养和考核学生的岗位技能,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正确的就业导向。

5 着力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决定了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不仅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还必须有丰富的现代新型知识和实践能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学校加强职业技能教学,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是要求所有教师应有明确的“双师型”意识,把成为“双师型”教师作为不断提升自己素质的目标;二是专业课教师都应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也是本专业、本行业实践操作的行家里手;三是每个“双师型”教师都应具有指挥、示范、教会学生专业技能的能力;四是一个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应和学科、专业建设配套,努力建成结构合理、数量适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篇11:试析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内涵的思考论文

试析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内涵的思考论文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应该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定位,是高职教育最基本的特色,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但不是目标的全部。应全面理解“就业导向”的内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应着眼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 就业导向 综合素质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向的确立,使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办学机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这对于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要、更好地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但是需要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在对“以就业为导向”这一理念内涵的认识及其实际操作上,出现了一些对高职教育及其能力培养的简单理解:片面认为其核心技能培养只是以既定的岗位(群)为前提,培养其上岗能力,达到所谓零适应期的目标。其主要表现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差,无法满足复杂多变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我国职业教育先驱者之一黄炎培先生的“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进而“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彰显其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认识。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指南》的“评估原则’中提出:评估工作关注的基本要点是三个“符合度”,即学校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符合社会、学生需要和国家规定的程度;学校实际工作状态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日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学校人才塔养结果(毕业生)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程度。从中可以看出高职教育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评价导向是职业性导向,而非学术性导向,不能用学术标准来衡量教育计划内容以职业目的为主的高职教育。这标示了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有一技之长、能够直接进人岗位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知识、复合)技能型人才、或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或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就应该体现在培养人才所需具备的能力上,因为高职教育与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能力(实践能力)。接受完高职教育的大部分学生要直接进人劳动市场就业,而不是升学或毕业后再进行培训、再教育才能胜任工作。因此,就业教育或“以就业为导向”应该是高职教育的基本霭位,是高职教育最基本的特色。“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但不是目标的全部。

二、“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有利于高职教育质量目标的实现

高职教育的实质就是直接面向就业的教育,而“就业实质上就是人与工作岗位的结合”,真正的结合需要自觉地选择,自觉地选择是来自对高职教育的“职业自觉”,也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动力。

“以就业为导向”将行业标准嵌人课程标准;将职业资格认证项目嵌人课程体系;将职业培训体系嵌人学历教育体系,将企业文化嵌人学校教育环境,从而促进高职教育质量标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实现。“以就业为导向”需要高职院校主动与社会、企业、当地行政主管联系,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等途径,实现高职教育在教育观念、办学体制、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法等多方面的创新。

1、突出以应用为主旨。企业参与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设置认证,从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制定,再到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就业服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都需要社会和企业参与,需要产学紧密结合。

2、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源动力来自各个行业一线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产学结合使高职院校能够密切跟踪企业需求设置专业,按照就业岗位(群)确定培养标准,确保培养的人才适应市场需求。

3、加强实践教学的需要。为保证和加强实践教学,高职院校既需要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又需要到产业部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而校内实训也需要经常得到产业部门和企业的指导,校外实训更需要学校与产业部门、企业的密切合作,需要与当地区域经济融合,适时跟踪行业与产业动态、就业目标市场。

4、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主进行专业教学,体现教、学、做一体。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一方面,学校教师可以深人企业与现场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生产服务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实训、实习,或承担生产、科研实际工作,及时掌握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成为“双师素质”教师;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聘请一些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一定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和校企双向交流中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5、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将企业文化嵌人学校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质,实现校企文化的共融,实现就业的导向。

三、“以就业为导向”,应促进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职业能力、职业技术固然重要,而职业道德、务实精神、责任意识、创业能力、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现代企业不仅注重员工的职业技术,而且注重员工的整体素质。这种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代表职业社会的发展方向,代表着就业市场对高职毕业生素质要求。高职教育应全面理解“就业导向”的内涵,从就业—职业—事业的层面,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应着眼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素质,具有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有用的“职业人、健全的“事业人”。

综合职业素质是指作为一个人格健全的职业人所应该具备的思想品德素质、基本文化素质、专业知识素质、专业能力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而专业业务素质则是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素质,包括职业精神与态度、职业知识与能力。

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就是要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业务素质教育的结合。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做人。专业业务素质(知识、技能和能力)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做事。

1、努力发挥“两课”教学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大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修养,具有基本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2、在专业(技术)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让学生认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技术与人的关系,克服技术至上的观点,提倡技术中的人文精神,懂得技术是为人服务的,在技术服务中要渗透对人的关怀。

3、应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基本职业道德修养和正确的专业价值判断,成为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在专业教育中渗透思想教育,通过在校期间的培养、教育和训练,强化规则意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刻下深深的职业烙印,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和有用的“职业人”。

4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及生产实践、课余科技和文化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报告会、辩论赛、演讲赛、诗歌散文比赛,等等,使学生了解社会、扩展知识、增长才干、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5、广泛地开展多种文体活动,认真实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深人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使学生普遍身心健康;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6、将企业文化嵌人学校教育环境。首先,在校内外专家对学生的职业指导中,将企业的行为规范和企业人员的必备素养,如诚信、敬业、职业道德等作为重要内容;其次,以人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兼顾企业组织管理方式的变迁,并与学院文化建设相结合,使学生熟悉企业文化和企业组织流程,适时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教育的作用是培养人,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反映了高职教育的成败。中国高职教育能否培养出中国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关键是能否创立起科技与人文兼融的高职教育文化,培养的人才能否真正在职业技能、文化素养、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创业能力、人文修养等方面体现出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坚持学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

篇12: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设计论文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设计论文

摘要:本文从专业细分、教学大纲、教材选编、教学方法、实训保证、教师素质、班级管理、技能标准8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设计思想,并给出了软件工程师设计实例。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就业导向 教学设计 职业技能 软件工程师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体现在教学方法上的初级层次,其二是体现在教学体系上的高级层次,包括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全方位改革与创新。笔者以软件工程师职业教育为例,从8个方面阐述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设计思想。

一、专业细分

目前,多数高职继承了传统的知识型学科体系教育模式,将计算机科学划分为软件、网络、计算机应用等专业。专业涉及面广,知识体系庞大,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面广,可选职业较多。但高职生起点低,加之教学设计体系不合理,学生很难在3年内掌握职业技能。计算机应用领域职业划分越来越细,分工协作、团队开发模式给高职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即把什么都会而什么都不精的“软件通才”培养模式,改为不要什么都会但必须有一技之长的特色培养模式。高职应以职业划分专业,即根据劳动力市场职业分工细化计算机专业,软件专业可细分为需求分析师、软件工程师、测试分析师等职业方向;网络专业可细分为网络维护工程师、综合布线工程师、电子商务工程师等职业方向;应用专业可细分为硬件维护工程师、数据库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等职业方向。针对不同职业方向突出其职业技能培养,以专取胜、以能取胜,而不是以宽取胜,使学生毕业时具备这一职业所需的技能和职业素质,能直接上岗,达到成功就业的目的。

二、教学大纲

新的高职教学计划应从职业能力要求人手,确定相应的知识体系和课程内容。知识体系在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下,大力简化学科体系中不必要的知识,以创造性、实用性职业技能为主,课程突出专业的针对性,注重应用职业能力和核心技术能力的培养。

以软件工程师为例,高职应以培养软件蓝领为目标,即以专业技术熟练的软件生产、编程、维护为具体目标。软件蓝领从事的是中小型应用软件、大型应用软件子系统而非系统软件的开发,因此对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算法语言等课程应大力简化,以介绍为主,而对开发工具及软件工程等实用课程加大教学时数。

以上述思想为指导,软件工程师新的知识教学体系构建如下:开设基础英语、软件工程师基础,SQLserver数据库、oracle数据库、VB。net程序设计、VC++程序设计、delphi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软件工程、专业英语、职业素质共12门课程,其中VB为基础,VC++、delphi,java三门编程开发工具,要求学生精通一门,掌握一门,选修第三门。

职业素质教育对个人职业生涯影响极大,也是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调查数据显示,职业生涯中各项影响因素的构成比例为;专业技能占25%,创新能力占25%,职业素质占50070。因此,有必要将职业素质教育纳人新教学体系中并贯穿整个高职教学过程中。职业素质教育应包括法律意识,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以做好本职工作为己任的职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内容。

三、教材选编

教材选编应以实际开发案例为主,模拟真实职业环境下的应用。例如,delphi程序设计这门课,可以选择《delphi案例入门》作为教材,通过案例的学习掌握delphi开发工具的应用及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将其中的某些案例扩编为真正的商品软件,使学生既学到必需的知识,又具备开发程序的实际工作经验。教材选编应在内容上与职业应用有机结合;教材建设应包括主教材、多媒体演示文稿、实验指导等相关内容,形成立体化教材建设模式。

四、教学方法

高职教学应以案例教学(即任务驱动式教学)为主,辅以互动教学、讨论教学等方法,融知识于案例中,并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构建新的相关知识。在案例教学中,既传授学生必需的知识,又向学生渗透实际工作经验。

案例教学过程可以分解为案例演示、分析讲解、总结提高3个步骤。如在de场hi案例教学中,以简单人事管理系统开发为例,先演示案例效果,再分析讲解,融人delphi开发工具及编程知识,以软件工程为指导,讲解案例实际开发过程,最后总结提高,指导学生改进案例,编写出商品软件。

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应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学习、开发中遇到困难时,应指导学生学会查找资源网站,获取帮助,从而指导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能力。

五、实训保证

计算机教学的成功需要有实训保证。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分模仿学习、自主学习提高、实践锻炼、团队开发4个阶段,在硬件环境许可的情况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实训:一是构建先进的多媒体网络课堂,配置必需的系统教学软件,人手一机,边讲边练,这是模仿学习阶段;二是在管理上实行部分计算机房全天开放,以保证学生每学期都有充足的上机时间,提高动手能力,这是自主学习提高阶段;三是创建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提前为企业编制和修改软件、建设和维护企业网站等,使学生就业前在企业真实环境中接受锻炼,这是实践锻炼阶段;四是以团队开发为项目,覆盖软件工程的全过程,用以培养学生大型软件中团队开发的协作精神。

六、教师素质

原有教学以知识讲授为主,涉及实际应用很少,教师多是从书本学来知识再传授给学生。在新的教学设计中,以实际应用、职业技能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要求多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并采取必要措施,创造条件,鼓励现有教师向“双师型”方向转变。

七、班级管理

为了使学生真正适应职业环境,设计将原来的班级管理模式在大二或大三时改变为模拟公司型管理模式,即以班级为单位或自由组合,实行公司化管理。

八、技能标准

要支持、鼓励并创造环境(如开设相应认证考试培训班),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为提高就业能力增添砝码。

篇13:浅谈“以就业为导向”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论文

浅谈“以就业为导向”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应以就业为导恂.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制度改革、“双师型”师资建设、“双证”式学生培养、创业教育的开展等方面,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实质上就是“就业教育”。高职教育应由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切实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针,并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以社会需求为结合点。科学设置专业

专业既是学校进行教学的基本单元和载体.又是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地位.主要取决于它的专业特色和社会对其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一是要按照面向社会.适应市场服务企业的原则.主动适应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变化设置专业这种变化主要是指人才市场对各种职业素质的从业者的需求数量和发展趋势.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确定开设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甚至取消就业形势不好的老专业.使新老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二是要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演变的影响及时开发新的专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职业内涵也在不断变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日新月异。敏锐地捕捉职业种类和内涵的变化趋势.适度超前地开发新专业,同样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因此.专业设置应采取宽窄结合.以宽为主的原则.横向上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纵向上延伸专业内涵.扩大专业服务范围。这样既体现了职业岗位的需求.也体现了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使专业设置在体现方向的灵活性、适应性的同时,又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相对稳定性.使保证教学质量和开发新专业的辩证关系得以正确处理三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自身的特色和行业优势对有行业优势,校企结合紧密的急需人才专业积极开设.对社会需要且学校有长期办学特色的专业应保持稳定专业设置切不可“一哄而上”和“一哄而下”.否则就难以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高等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四是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体、可操作的,而不是抽象的专业培养目标必须明确指向某一职业群.使受教育者不但具有在某个岗位就业的竞争力,而且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在某一职业群中就业、转岗、晋升的基础。

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合理设计课程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是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在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点:

1.学校应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参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使行业企业成为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主要形式有:一是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让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开发和设计课程,发挥行业、企业在课程开发建设中的指导作用。二是学校与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订单培养”.“量身订制”培养方案和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2.根据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分析开发课程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以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分析职业基本能力要求及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明确职业岗位的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经过职业能力分析.形成能力标准.再将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由于课程目标瞄准某种职业。落实到具体岗位,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就能清晰体现就业方向使课程目标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既可以缩短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也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创造了条件。

3.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高职的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要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突出实践性。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使培养的学生既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又有一定的职业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从而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以职业岗位要求为标准。改革教学制度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应根据地区、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尤其是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要求,推行以就业为导向的灵活、多样、开放的教学制度。这种灵活、多样、开放的教学制度,其主要核心表现在推行工学结合的弹性学制,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和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等几个方面。

1.推行“工学结合”的弹性学制。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在高职院校很难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任务。根据企业职业岗位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推行“工学结合”的弹性学制,是高职教学制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一环。“工学结合”的弹性学制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学年制教学管理的情况下,采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形式,分阶段完成学业,给学生以自主发展的空间和为就业创造条件,从而形成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另一方面,逐步实行学分制,或在学年制的基础上引进学分制的一些灵活机制,如选修制、辅修制、双专业等.鼓励学生在完成必修学分的前提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辅修其他课程,从而整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人才创造条件。使学习基础好、学习主动性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早成才、早就业。

2.实行开放性的教学方式高职教学应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过程,其教学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书本上的概念和结论,而是向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法和学习条件。如提供各种学习参考资料,网络课件,应用软件,实训场所和实训设备等让学生学会自己探索和思考,并在探索和思考中掌握专业技能同时.对学生的考核不能拘泥于单一试卷的评价方式.而更应注重在实际工作情景中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注重一线职业岗位人员以职业岗位的标准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放在突出位置.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高职教学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更新知识和技能。改变教师只管教,学生只能听的注入式教学法积极推广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使学生从单纯的课堂学习环境转入灵活多样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习氛围,可采用与职业岗位要求贴近的“项目驱动法”、“任务导入法”、“教学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

四、以产学结合为立足点.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实践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有一支政治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教师队伍相配套。必须以产学结合作为立足点.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应注意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走专兼结合之路.使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既有专职教师.又有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从生产管理第一线有实践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中;I进优秀师资和聘请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指导实习、实训通过具有生产管理实践的专家把企业、行业的最新的技术,最新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带到学校。带进课堂,使学生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感受企业的文化,从中接受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应加强对专业课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要求专业及专业基础课教师既要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技能。通过定期到行业、企业的生产第一线学习培训,顶岗实践,科技服务等形式,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高素质的教师一工程师f技师1复合式的“双师型”教师。即使是文化基础理论课教师,也应走向社会,了解企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五、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实行“双证制”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就业教育,其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能获得从事某个职业的实际技能和知识,成为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所谓“双证制”是指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获得毕业文凭的同时,通过与其专业相衔接的国家就业准入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使学生毕业后既可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又可提高就业的适应性高职院校要实行真正意义的双证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必须把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有机地衔接在一起,以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设计课程内容和考核标准。把握专业的核心技能,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2.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资格认证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营造仿真式的实践教学氛围.使之既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资格考核的通过率.又能确保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3.鼓励学生获得证书的多种类多层次。随着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职业和工种,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发生变化.单一的职业技能不能适应社会变化的发展的需要因此,学生在获得与本专业衔接的国家职业技能证书的基础上.还应鼓励学生获得“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等通用证书和其他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使学生能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就业能力。

六、以转变就业观念为目的。开展创业教育

所谓创业教育,就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高度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独立在某种职业岗位上开展工作的教育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在于让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转变“等机会”“靠推荐”的消极观念,树立“愿创‘敢创”“会创”的就业意识。通过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品质的熏陶.创业能力的训练,创业心理的培育,为学生创业与就业奠定基础高职学生从一进校起就应接受系统的创业、就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与素质.增强创业意识,转变择业观念.为他们自主创业,岗位立业奠定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创业教育的核心应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对学生毕业后创业立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三是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和素质。创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必须发挥创业教育的功能.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