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体育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的角色学科论文(共含1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继续吹风”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体育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的角色学科论文
体育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的角色学科论文
按照我们对孩子培养的惯性思维,如果发现孩子有哪一方面的天分,都会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培养专长。最现实的功能是可以当特长生,在升初中或高中时加分。最长远的利益考虑是,孩子一旦学习不好,还可以进各类艺术和体育院校。
体育锻炼的过程是学做人的过程,更在培养孩子一种精神和文化。体育活动使孩子们能有机会学习团队精神、建立友情、强壮体魄,磨练意志。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尽管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精神是相同的,那就是:愉快的生活态度,较强的适应能力,个人行为的规范化、责任感及与同伴的合作精神,公正地看待问题,遵守规则和规定的能力。另外,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孩子们在运动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通过运动,有助于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团结、机智、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心理状态,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意志品质的培养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更是孩子一生的福气。
所以,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孩子参加体育运动都是件好事。父母不仅要鼓励孩子参加,还要积极参与孩子喜欢的运动项目,和孩子分享运动的快乐。寻找快乐,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从而使他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更丰富多彩。
运动让他们沸腾的热情和活力有了释放的舞台,是孩子一生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爱孩子,就让他们运动吧”。
篇2: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德育学科论文
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德育学科论文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而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体育课是一门从幼儿园一直开设到大学的课程,可保证学生连续接受教育。学生的各种思想和个性可以在体育课的实际活动中直接表现出来,平时较难掌握的学生心理特点在体育课中易于暴露,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言行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既具体又实际,其效果是其他学科所不可比的。体育学科本身就有很强的思想性,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教育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自身修养,以身立教
作为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体育教师与学生有着广泛的接触,在学生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学生会有更多的机会在课堂上观察教师。此时,如果教师的言行不一,就会给学生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要以自己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教艺赢得学生的尊重,树立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和威望。
二、寓品德教育于锻炼之中
学生掌握一项体育技术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达到标准。在跳高教学中,低杆动作很好,可一升杆就变形,这其中精神因素起着决定作用。这时教师要培养学生果断、不怕失败的精神。
三、寓德育于规范要求之中
体育课一般在户外进行,上课时学生要到指定的地点集合,在课堂上要细心看教师的示范动作;球类活动要遵守规则进行,并评定名次;下课时,集合整队待教师总结本课情况宣布下课时,才能离开操场。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课堂常规,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严格遵守纪律的良好品质。
篇3:国家在维护分配正义中应扮演什么角色论文
摘 要
本文主要探讨国家在维护分配正义中应扮演的角色,意味着首先要探讨可能性的问题,即国家是否有权在市场分配的基础上进行再分配,这种分配行为是否侵犯了社会上一部分人的个人权利。其次,要回答国家是否有义务在市场分配的基础上进行再分配,即穷人是否仅仅因为自己是人,在基本的需求不能满足时,就可以要求国家进行再分配。最后,要将分配正义落到实处,就要讨论国家如何进行再分配,即国家再分配的对象、方式。本文关于国家在维护分配正义中应扮演角色问题的分析将以罗尔斯在《正义论》中的讨论为起点。
关键词 正义 自由平等 国家权力 再分配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正义可谓是德性的总体,是总德,而正义又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分配正义是体现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分配正义是一种实质性的正义,其他方面的具体的正义以及社会整体公义的实现都有赖于分配的正义为其提供基础和保障,由此可见,处理好分配正义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而由于自由市场和社会机制本身存在的局限性,纯粹依靠市场和社会自身的自主调节,要想实现真正的分配正义非常困难,因而,也就需要通过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为分配正义的实现提供更有力的保证。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国家在分配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现当代政治哲学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而当今世界范围内各种由于分配造成的不平等所导致的社会冲突说明了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家是否有权力进行再分配?国家是否有义务进行再分配?国家进行再分配应该分配什么?这些构成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
一、国家是否有权力在市场分配的基础上进行再分配?
(一)自由平等原则
国家是否有权力进行再分配的问题,实质上是对国家功能如何界定的问题。罗尔斯从契约论出发,首先通过对无知之幕的假定将现实中偶然因素的干扰排除,然后对这种比较纯粹的状态下人们的选择进行推理,得出:如果没有先天的禀赋、地位的差异,人们都会倾向于尽可能的去寻求相对来说公平正义的原则,甚至会同意向最少受惠者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偿。罗尔斯由此证明,原则上来说,在外在背景条件平等的条件下,人们会自愿选择正义制度,罗尔斯也由此推断出通过国家再分配对起点的不平等进行调节并通过差别原则对最少受惠者进行补偿的合理性。
(二)国家再分配是否意味着对他人劳动的剥夺?
正因为社会是由一个个个人所组成的,而制度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社会成员之间如何进行合作的成本和合作的收益的分配,罗尔斯视正义为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只有当分配是公平的时候,才能保证社会合作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在罗尔斯看来,整个社会就是一个每个人都参与其间的相互合作的体系,一切社会财富的创造都是通过大家的共同合作所产生的。罗尔斯实际上甚至把包括自然禀赋在内的一切资源都看作是社会合作产生的共同财富,因此,他认为,再分配只是人们对自己参与合作的共同成果进行分享,国家进行再分配无论如何都有其合理性。罗尔斯当然也意识到,社会是由相对独立和自主的个人组成的,任何人都不会同意为了别人的利益或社会整体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因此,罗尔斯对自己再分配的界限进行了进一步说明:为了正义目的的再分配是对没有社会合作就不会产生的那一些利益增量的分配。由此证明了再分配不是对别人劳动的剥夺,而是对人们共同参与合作的成果的分享。而且,罗尔斯是希望通过差别原则的运用来实现结果上的分配正义,这就意味着,需要给不平等施加一个特殊的限制,即符合差别原则,而根据罗尔斯的正义原则的优先性,差别原则的运用必须以机会平等原则和自由平等原则的保障为前提。他的差别原则所主张的是相对平等,即社会制度的安排只有在这样条件下才是正义的:相对于境遇较好者的人利益的最大改善,最少受惠者的处境也应该有所改善。罗尔斯所要求实现的平等,是相对的平等。
二、国家是否有义务在市场分配的基础上进行再分配?
讨论分配正义的问题,首先必须找出导致经济不平等的原因,对不平等的因素进行区分,找出哪些因素是个人不可控的,哪些因素是个人必须对之负责的,又有哪些因素是国家应该通过制度加以调节和纠正的。罗尔斯反复强调,他的正义论旨在将因道德偶然性所导致的社会的不平等降到可能的最低限度而非要求完全平等的平均主义,因为这样不平等的结果并不是个人的自身因素所导致的,个人因此不应该成为这种不平等结果的承受者,也不应该由他们自己对他们的境遇完全负责,从道德层面上讲,个人只应该对自己努力的程度负责,个人获得的多少应该根据他们努力的程度来决定,也就是说平等应当意味着付出同等努力的人可以获得相等的回报,而国家的义务在于为个人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那些个人不能控制的外在因素不仅会影响到其做出努力的程度,而且还会影响到其最终所能够收获的成果。
罗尔斯认为,无论是由于自然或历史的偶然因素造成的.,还是由于现实的社会制度导致的社会不平等,都不仅仅是由于个人自身的因素所导致的,因而在道德上也不是个人所应得的,是不公正的。而因为这些造成不公正的因素不是个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就能够轻易改变的,所以社会有义务通过制度的安排对这种状况进行纠正,特别是对无力的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怀。罗尔斯实际上通过他的两个正义原则对分配的各个环节进行了限制,包括起点的平等、过程中机会的平等、以及最后对结果不平等的调节。
(一)机会的平等
罗尔斯自己所一再重申的,他的正义理论是一种程序的正义论,是与目的论和功利主义的正义观相区别的,他并不是为了实现结果的绝对平等。他的正义原则实际上包含了一个先在承诺,即自由平等的实现。然而,他所要求的自由是实质的自由,而这种实质的自由平等的实现会受到现实的政治经济不平等的约束。因此,他的目的乃在于为个人能力的发挥提供正义的背景秩序,建立以正义原则为指导的社会基本结构,包括基本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他希望为个人之间的公平竞争扫除偶然和任意的不公正因素,实现真正的机会平等。罗尔斯所谓机会的平等,不仅包括要求国家通过制度保证所有社会机会向所有人开放,还包括要求国家通过制度调节尽量减少人们由于起点不平等所导致的把握机会的能力的差异。 但是,机会平等原则仍然存在缺陷,真正的完全的机会平等的状态实际上很难实现。首先,机会的平等也受到自然禀赋的影响,而这种不平等难以直接克服;其次,社会偶然因素难以排除,市场的自主交易过程也并非完全公正。而这些因素同样不是个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克服的,所形成的不公正的结果是个人所不应当承受的,国家有义务对此进行调节。由此,罗尔斯才提出,通过差别原则向最少受惠者进行适当的倾斜,对于人们的起点的不平等进行纠正,并尽量排除竞争过程中的偶然任意因素对公平竞争的影响,以免形成新的机会的不平等,从而达到一种真正的机会平等,最终达到保证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在社会体系的安排中受到公正合理的对待的目的。罗尔斯并不要求实现经济利益分配的绝对平等,他仍然允许合理的经济利益差距的存在。
(二)分配的道义基础
康德的思想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一个主要理论来源之一,罗尔斯的自由平等观和他正义原则的证明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借助了康德的道德理论。甚至有学者认为,罗尔斯的《正义论》和《政治自由主义》都是以康德实践哲学为出发点的。罗尔斯首先运用康德的理论来证明了他正义原则的合理性。然后进一步运用康德的理论证明自己对于自由平等的要求和要求对于个体的关注的主张。借助康德“人是目的”的道德定律,罗尔斯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差别原则。在此基础上罗尔斯提出了公平正义论。罗尔斯认为,他的公平正义理论是一种义务论伦理学,强调正当对善的优先性。他要求对个体的关注,主张通过建立秩序良好的社会来实现个人的自由平等权利,要求对个体的充分关注,要求所有社会基本利益的平等分配。
三、国家再分配应该分配什么?
在再分配的对象方面,应分配社会基本品。在罗尔斯看来分配的对象是由个人合作所创造出来的社会价值的总体。但是,罗尔斯是在两个正义原则的指导下来对社会公共资源进行分配。罗尔斯的基本出发点是自由主义,他把自己的正义论称为“公平正义论”,意味着他关注的只是维持社会的背景正义,让每个人都有条件追求自己的合理生活目标和理想。其分配正义论的最终目的,是保障人们自由平等的实现。因此,罗尔斯将保障个人人生追求需要的基本条件视为要求分配的对象,而且被他称为“社会基本品”。他所希望实现的平等,其实就是社会基础品分配的平等,包括财富、收入、权利、机会、自由等。之所以将其称之为基本品,是因为它是每一个人都想得到的东西这和他们个人的偏好没有关系而与社会基本结构的安排有关系,这些东西的分配应该由国家通过制度的调整来实现。
在再分配的方式方面,罗尔斯把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性作为他契约论正义观念的本质特征,也就是说,其正义原则的应用对象,是社会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因此,他的公平正义原则的实现,是通过对社会制度的合理安排来达到的。罗尔斯认为,分配正义主要的问题是如何选择社会体系。他努力尝试将两个正义原则应用于社会的基本结构,并将其作为调节主要制度联结的一个体系方式。公平的正义的要旨就在于通过纯粹程序上的正义来解决特殊情况中出现的偶然性问题,社会制度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尽量避免这种偶然性的发生,因此,把经济过程和社会限制在恰当的政治、立法制度的范围内就显得很有必要。
罗尔斯首先设想一个可以保证公民自由的由一种正义宪法调节的社会基本结构。这个政府必须通过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公民受教育的机会,并保证所有社会机会的平等开放。进而,罗尔斯对正义的社会结构进行了具体讨论,他假设政府可以按功能分为配给、稳定、转让和分配四个部门,而交换部门属于市场自主调节的范畴,是与正义原则无关的。因此,正义的最终实现需要政府在配给、稳定、转让和分配各方面制定一套合理的社会制度。
参考文献:
[1]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3]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4]洛克.政府论[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5]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6]汪行福.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篇4: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转化后进生的学科论文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转化后进生的学科论文
一、后进生现象与分析
1、何谓后进生?
初步理解就在那些正常的生理状态下,品德不良、学习成绩跟不上同龄的学生。亦即它不是指那些大脑器官损伤而引起的认识活动持续阻碍的属特殊教育问题的“智力落后学生”,而是指在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那些品德差、学习差的“双差生”或学习虽不差,但各种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要防止只看学生的成绩,不重思想品德,成绩好、考高分就“一俊遮百丑”的倾向。
对于后进生的标准问题,我们应该从德、智、体、美等方面来理解和看待,它是衡量学校教育工作与学生的重要尺度和依据。国务院在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从以上几方面来衡量学生,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对后进生作出一个这样的定义:后进生是指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差或者某些方面相当差的学生。从外延方面看,可以包括形态、生理、心理、品德等水平的差异。
二、运用赏识教育进行后进生转化
正确理解赏识教育的内涵,把握其内在价值,是我们实施赏识教育,积极转化后进生的关键。
1、对赏识教育的理解
赏识教育即“赏识成功教育”。有人理解为教孩子说话走路的教育,父母都曾用过的方法。父母在教自己的孩子说话、走路时,心态最好,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会得到父母的鼓励和赞扬。即使学得慢一点,父母也很有耐心,并给予最大的支持,而且,父母总是以欣赏的目光关注着孩子从零开始的每一点进步,在赏识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时,孩子们已开始充满自信地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这说明了孩子是在父母的关爱、帮助和欣赏中成长的;从《现代汉语词典》对“赏识”一词的解释看:“赏识是指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这说明了“赏识”具有 对某种“才能与价值”的重视和赞扬;有的认为:“赏识的实质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注重后进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对成功的体验,多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从以上意思可以归纳为:赏识教育就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进步与成功予以重视和赞扬的教育。可见,它面向的是不同层面的学生,每个学生都可以从自己的起点开始,去体验成功,实现自我。
2、赏识教育的价值
价值反映的是每个人所需求的东西,如目标、爱好、以及最终地位等,或者反映的是人们心中关于美好的和正确事物的观念,价值是内在的主观的概念,它所提出的是道德的、伦理的、美学的、和个人喜好的标准。“因而,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和美好的事物就是有价值的,人格尊严、平等、受到重视、赞扬与尊重等都是人们所希求的东西,应是价值的存在形态。那么,赏识教育就是为了保障其价值在教育教学中的实现,特别是让差生,他们受到的伤害可能最多,如有来自教师的、同学的、家长的,甚至有时是自己的(有时他们连自己也瞧不起自己),因此,他们更需要受到公平的对待,也希望自己受到重视与赞扬,找回自我价值,这也正是赏识教育的价值目标所在。
3、赏识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运用赏识教育去正确地看待学生,转化差生,对我们的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具有积极的意义。
(1)、树立赏识教育的意识
教师树立赏识教育意识是实施赏识教育的开端,只有这种意识的形成才有利于这种观念的形成以及升华,对教育教学才有指导意义。体育教师理解和把握赏识教育及其内涵,从心理上接受和重视差生,让差生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那么,这种转化工作才具有实质意义。
(2)、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公正、平等是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如果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公正平等地对待全体学生,那么,教学中的民主气氛将受到破坏,基本的教学秩序就难以维持。尊重与被尊重是相互的,社会学家认为:”人的行为是互动行为,即引起他人行为的行为。“因而,教学中教师的意识、言行和态度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
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就是指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管学生是优生还是后进生,教师都应当同样地给予关爱、理解和重视,这是一个待人公平与否的问题,也是对人的权利的尊重。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也就是这个道理。
(3)、重视后进生的存在,给予必要的”倾斜“。
在教学中,优生和后进生往往是教师最敏感的话题,说到无不认识,涛涛不绝,然而对后进生往往缺乏深入的了解,多以轻视的目光对待或者忽略其存在,这种被”忽略和轻视感“让学生受到无形的打击,好像自己在教师的心目中缺乏地位或不存在似的,自信心受到挑战,而心理上的体验更强烈。因为”轻视与忽略“给人以歧视感,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平等教育“或”歧视教育“的表现,与现代教育思想相悖,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而,我们应当对其成长给予积极地关注。
(4)、消除威胁,体验成功
消除学习上的威胁因素,创设生动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后进生体验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第一,差生需要建立成功感与成就感。心理学认为:”成功使人愉悦,充满信心“。后进生尤其需要体验成功,这是因为他们所体验到的失败多于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所需要的.”成功感“比其他学生更为强烈。多给后进生取得成功的机会,充分展示其优势,让他们在同学中得到肯定性的评价;第二,避免学习上的威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较少威胁的教育情境下才会有效的学习。“这对于后进生具有一定意义。由于后进生受到的批评、指责比一般的学生多,或者成绩、外貌不如别人等,产生自卑、丧失自信心。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给后进生创造一个没有”威胁“的友善的学习环境,教师要积极为其创设教学情境,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寓教于乐,减少阻力与挫折,帮助其建立自信心、体验成就感,这对后进生的健康成长是很重要的。
(5)、运用赏识手段激励自我教育,培养优良品质
专家认为:”自我教育是一个人在道德修养上的自觉能动性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激励学生的自我教育对我们转化后进生及德育工作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赏识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可以是一种教育手段,它的激励作用具有显著性和多样性。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作出肯定性和否定性评价,教师要作好舆论导向,以肯定性评价为主,特别是对后进生的重视与中肯适度的评价,使之感到自我价值的回归。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当本人的经验与别人(特别是他认为最重要的人)对他的行为评价相结合时,便可形成一个人的价值观念。“这一点对后进生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中,对较差的学生的学习、品德的进步的肯定,对学生的优势和长处正确评价,能积极地引导”他们形成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自己教育自己。“二是利用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集体与个人的荣誉、成功、快乐、失败等的分享达到精神上的激励,进而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另外积极营造一种激励氛围,特别是对后进生的赞扬、肯定和欣赏以及分享其成功,帮助他们最终形成和掌握自我教育的能力。
篇5:在体育学科中发挥主体性教学教育论文
在体育学科中发挥主体性教学教育论文
“谁是体育教学中的主体”,这是教育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回顾近代教育史可以发现,人们对教学主体地位的认识始终在“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两极之间徘徊,这一“钟摆现象”导致了学科活动、灌输与启发的对立,也构成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水岭。
教师的主导性不是主宰性,学生的主体性也不是自由性,只要抓住“学习”这个关键词,教师的“学习主导性”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意义就很容易明确,两者的有机结合也很容易形成。
而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课堂教学应该为学生的主体活动创造时间和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发展的过程。
在体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把学生看成一个简单的装知识的“容器”,强调“技术第一”,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一刀切”,学生在课题上只是简单地机械模仿,其教学过程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教师纠正错误动作――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示范――学生继续练习”。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是被动学习的,因此,学生脸上看不到愉快的表情。虽然,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学生的技术动作也会掌握得不错,但学生对这样的课不感兴趣,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在心理上的求知欲、表现欲不能得到有效的释放。这种教学是有悖于素质教育要求的,应该加以改变。
那么,怎样才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呢?经过试验研究,我总结出一套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练习体会――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观察――学生小组互帮互学――学生演示,师生评价――学生练习反馈。通过这一教学模式的实验,才能形成人人参与评价的局面,以此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实践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打破常规,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我总结出了如下的方法:
1.对比体会法
如教一年级30米快速跑时,老师说:今天我们学习30米快速跑,大家先自己体会一下走与跑的区别在哪里、脚的不同部位先着地的区别在哪里。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自己练习体会,得出了答案。
2.复习体会法
此教法是学生对某个动作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练习,体会总结动作要领。比如在教四年级跳高课时,由于这个内容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四年级的内容只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提高了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首先让学生复习三年级所学过的动作,并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跳得更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进行试跳,体会动作要领。这样,学生练习目标明确,练习主动积极,并且动脑筋思考问题,在宽松的环境中,学生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
3.游戏体会法
此教法是结合技术动作,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会动作要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比如老师在教授后蹬跑的动作时,采用学生经常玩的猜拳迈步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再提出要求:迈步时前腿再抬高一点试一试,步子会迈得更大。接着,学生按照要求继续进行游戏,在游戏中练习动作要领。这样,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促进了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正确评价,树立自信
这里的评价是指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同学间互相评价、教师整体评价。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有一种评价、一个标准,这是不科学的。因为每个学生个体在身高、体重、身体素质等方面都是有差异的,因此,对每个学生教学要求可以有所不同,评价的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这样,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由此产生兴趣,进而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比如,在仰卧推起成桥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凡是自己可以完成的就自己独立做;自己不能完成的可以在同学的帮助下完成,一个人帮助不行的可以两三个人帮助。不管用什么办法,只要能完成,都是成功的。这里没有统一的.标准,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条件下学习,充分体现了自主参与。
三、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体育教学方法发展的根本宗旨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学习,注重促进个性的发展。体育教师应及时吸收、大胆创新,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研究创建新的教学方法时不应只局限于我国教学的基本原理,而应更多地注意到与国外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内容、方法和手段的相互交流和借鉴,引进现代化的教具,渗透新时代的意识,研究中既要考虑对学生个性发展和学生自学、自锻、自评能力的培养,又要强调对学生自信、进取、竞争、拼搏、效率、时间等现代化观点的养成。新的《课程标准》把较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留给了教师和学生,因此,体育教师应大胆创新,在教学中不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体育学习生涯中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总而言之,主体性教学是一种现代体育教学形式,既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又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如何在体育课中运用主体性教学是值得我们体育教师注意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运动认知特点和教材特点,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并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创设良好的条件,在教师提出问题或启发之下,突出学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以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展。
篇6:动作示范在体育教学中作用的学科论文
动作示范在体育教学中作用的学科论文
摘要: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同样的教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讲解示范,收到的效果是绝对不同的。
前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示范是教师把整个技术动作完整地向学生示范一遍,让学生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了解动作的结构、顺序、形象以及要领和方法,从而更好地进行模仿,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教师的示范是最形象生动的,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学手段。所以,教师讲解示范的水平与能力如何,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
1、示范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有目的的示范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教师示范的目的,是要使学生通过对教师形体动作的观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记忆表象,并使之“内化’,经过思维的加工,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因此,教师的每次示范都应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示范什么,怎样示范等都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步骤,以及学生可能接受的具体情况而定。例如教授新教材时,为了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一般可先做一次完整的示范,让学生先观察,了解整个动作的形象,结构和过程,然后结合教学要求,把动作分解,用慢速或常速做重点示范。
这样,完整的示范就为重点示范作了必要的铺垫,并使重点示范的动作更加鲜明、突出,以帮助学生较快地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2、示范的位置、方向要正确:
正确的示范可以造成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使人对某种事物有一种特殊的欲求倾向,并力求积极参与该事物的心理特点。
正确的示范可以使学生在体验到体育动作的形体美,力度美,娴熟美和健康美的同时,获得一种满意的心理感受。并由此而产生学习体育技术动作的极大兴趣。
因此,教师的示范动作要过硬,应该是动作的典范。一般要力求做到准确、熟练、轻快、优美、大方,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一开始,就能受到教师示范动作的感染,在欣赏示范动作的同时受到一种力的鼓舞,美的熏陶。在教师正确的动作示范的影响下,使学生油然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气氛,从而提高学习动作技能的积极性,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3、示范的.形式要多样化:
多方位的示范可以消除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逐步成熟,尤其是中学生男女性别差异的增大,加之教学中动作技术难度的变化,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动作学习发生困难,特别是在教授复杂的动作时,处理不好,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不好意思或不愿学甚至害怕的心理障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安排队形,充分考虑动作的性质及安全要求等因素,来确定示范的位置和方向,尽可能做到多方位教学,以解除学生的不必要的思想负担。示范前,还应注意分析动作的结构和要求,要考虑学生观察动作的角度,讲究动作示范的各个“面”。可采用正面、镜面、侧面、斜面和背面等。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显示动作的左右距离,可采用正面示范,如篮球防守中的左右移动。为显示动作的前后部位,可采用侧面示范,如跨栏跑的“摆动腿”上栏动作和“起跨腿”后蹬,提拉动作等。如对新教材,教师就应先用正常速度示范一次完整的技术动作 ,使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完整技术结构,后再根据该次课内容用慢速度分解示范,使学生了解动作的要领、要求等,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例如:在初学武术少年拳第一套的教学中,应先用正常速度把整套动作示范一次给学生看,使学生初步了解少年拳第一套的技术动作结构,再根据该次课的任务,进行分解示范教学。另外,也可用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如录像、图解等,以弥补示范不足和增加讲解的实效性。
4、示范与讲解应结合运用: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的示范是学生感知动作外部形象的基础,而讲解则是让学生了解动作内在规律的重要工具,两者结合运用能够缩短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认识过程。例如:在学习侧手翻时,教师的示范,使学生感知了动作的外部结构--“侧手翻的动作就象一个大圆形平面板直线向前转动”。然后,通过讲解,提出手脚依次落地要成一条线,翻转时空中的动作要成一个平面,这样学生就能模仿教师的动作,并领会“地上一条线,空中一个面”。由于把示范与讲解结合起来运用,学生就容易领会整个动作规格的要求。从而,减少了那些不必要的教学程序,大大缩短了学生对侧手翻技术动作的认识过程。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讲解与示范结合起来运用,才能让学生对技术动作建立完整、正确的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提高练习效果。
小结: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重复示范,并指出动作的重点、难点;或先讲解后示范、也可边讲解边示范。总之,在体育课堂上,讲解和示范必须密切配合,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始终贯彻“精讲多练”原则,使学生直观感觉与思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产生良好效果,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篇7:体育游戏在体育课中的运用学科论文
体育游戏在体育课中的运用学科论文
新课程标准所崇尚的体育教学思想是“快乐体育”,而在“快乐体育”中最能于体育中体现快乐的便是游戏。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体育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完成其它体育任务的一条有效途径。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学生在主动快乐气氛中学习体育,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明确游戏的目的
体育游戏既不同于一般的体育运动,也不同于一般的智力活动。它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线,具有一定的情节和比赛因素,能使学生在趣味的游戏中认识客观事物,发展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以及协调性、灵敏性、观察力和表现力等;还能丰富体育课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使学生在乐中学、在趣中练,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游戏是锻炼和愉悦身心有效的手段,是发展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促进思维和心理素质的发展,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例如在上二年级《原地高抬腿跑》那一课时,我组织了《传递实心球》的游戏,目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锻炼上肢和腰腹力量,这样学生就不会感觉枯燥无味,而是积极踊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品质,使学生全面锻炼身体,促进身体的健康生长发育。
可见,通过体育游戏,不仅提高学生各种技能技巧,还培养学生热爱集体、机智、果断、团结、负责、活泼、乐观、进取、创新等优良品质,使其在不断的挑战中发展自我意识。
二、游戏的示范和讲解
体育游戏教学一般是从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开始的。讲解游戏的顺序,一般按照游戏的名称、结构、方法、动作要领、运动路线、交替信号和一般规律规则等。特别要讲清游戏的方法和规则,力求生动形象,简要明了,富思想教育于游戏中。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对游戏的注意和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初步的游戏概念。为了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游戏的方法和过程,我根据游戏的难易程度选择讲解的方法:例如“钻山洞”的游戏可以先讲解后示范;“颠球接力”的游戏可以边讲解边示范;“障碍接力跑”的游戏可以先示范后讲解;还有的像“跳长绳比赛、开火车、小猫捉老鼠”等游戏就要师生合作演示,还有的像“夺球队战”的游戏就只示范关键动作就可以了。有时可以让学生尝试性的练习一遍,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选择了正确的讲解和示范的方法后,教师讲解和示范是否得当,不仅是游戏的成败关键,还是突破教材教学难点的关键。例如,我在三年级的体育游戏“通过障碍”的教学中,先把动作做完整、准确的示范一次,然后再进行分解示范,边做动作边提出思考的问题:跳三角有几种方法?用正误对比法跨过和跳过方凳,让学生判断哪种方法是正确的,哪种方法是错误的;再用二至三种示范动作爬过栏架,让学生选择一种既快又省力还不碰倒栏架的动作。这样,既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也能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来掌握游戏的方法,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游戏在课中的运用
1、利用游戏比赛形式培养健康心态
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份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例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动武”;也有失利组的学生互相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怯场心理而退出比赛。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这时,就要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学生特别是有偏激倾向的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同时还要与学生一起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
2、利用小组活动形式,培养乐于合群的性格
性格是个性的核心要素。良好的性格对于学习具有重要影响,而人的性可知与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期,我们应当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使他们乐于交往,兴趣广泛,与人和谐相处和积极进取。如在体育分组活动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不愿参与活动,只是坐在一旁观看或四处走走,询问为何?大都强调客观原因。经深入调查才得知是因性格孤僻而导致不合群。针对这一情况,我通常就亲自出马,带领不合群的学生一起参加小组活动,指导小组活动方法,并在巡视中不时地过问该小组每个成员的活动情况,及时表扬小组成员取得的成绩,使不合群的学生增添信心、融入群体。
3、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一项创新活动的完成,必须具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及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等。比如教材的安排要体现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以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精神待等方面的提升,获得成功和愉快的体验,使他们能热爱体育,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还可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完善人格,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并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同时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
体育游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完善和规范,它以其独特的运动形式、锻炼价值,越来越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它已成为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作为教师的我们将为之不懈努力,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堂课,一步一个脚印。
篇8:让孩子在主体参与中成长论文
让孩子在主体参与中成长论文
摘 要:自我校成为“广东省德育实验学校”以来,结合学校实际,承担了课题《主体参与式德育模式的构建与探索》等实验研究。实验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和谐致美”的德育理念,围绕一个宗旨,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六会六有”的小主人,以“三个育人”为途径,实现“九个参与”的德育实践活动,构建了我校“一、三、九”主体参与式德育模式,探索出了新形式下中、小学生主体参与式德育活动的新途径,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关键词:主体参与 以人为本、和谐致美 德育模式
一、模式构建
1.理论支撑
我们认为,构建主体参与式德育模式,必须遵循有关基本原则,主要原则如下:
①自主探索性原则。人本理论告诉我们,主体参与式德育模式就必须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激发其自身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自觉地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能力的扩大和主体力量的解放为己任,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组织德育活动。
②实践体验性原则。“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德育归根到底要落实到学生的自觉实践中,通过德育实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让学生亲身接触生活,在实践体验中增长才干、发掘智慧、领悟人生、触动心灵。
③主体活动性原则。“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是德育的最高境界。活动在个体的`主体性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最高需要,教育者要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育观念。
④系统层次性原则。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有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教育活动才可能成为导致创新行为、优化思想品质的一种内力。
⑤全员参与性原则。“面向全体,全员参与”是德育活动的重要目标。主体参与式德育活动的整个实践过程应面向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引导每一个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各种活动之中。
2.模式构建
根据上述理论建构原则,在“以人为本,和谐致美”的德育理念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我们深入开展主体参与式德育实践与探索,逐步构建了我校“一、三、九”的主体参与式德育模式。其模式框架图如图一:
模式解读:
“一”即“一个宗旨”――学校的一切德育活动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六会六有”的小主人。
“三”即“三个育人”――以“常规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为育人主要途径。
“九”即“九个参与”――开展以“校园管理、专题活动、岗位体验”等“九个参与”为主要内容的主体实践活动。
二、实践探索
1.围绕“一个宗旨”,确定“六会六有”的育人目标
学校的一切德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六会六有”的小主人。根据21世纪时代要求,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结合《小学德育大纲》,我们制定了“六会六有”的育人目标:
“六会”,即培养学生“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创造、会劳动、会审美”。
“六有”,即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责任感和协作精神、有健康体魄和良好心理、有较强的参与意识”的合格小公民。
为了实现这一宗旨及育人目标,我们转变教育观、人才观、师生观,建立起了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教育管理手法、方法、途径,创设了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逐步建立起了全方位的育人机制,并在育人途径上作出了新的探索和努力,迈出了喜人的一步。
图一
2.开辟“三个育人”渠道,开展“九个参与”主体实践活动
(1)“常规育人”务实求新,主体参与自我完善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时井然有序,连助手不慎把一个烧杯转了个圈儿,他都严肃地指出:“最小的一点错误也会导致最大的损失。”这种高度严谨的作风不正是来源于小学教师常教导的“东西要摆放整齐”吗?由此可见,伟大的事业源于最基本的教育。我们应该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学习、生活的基本常规做起,坚持不懈,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美好的品德。
对学生的常规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关键是激发其自身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小主人”意识,自觉成为活动主体,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互相督促,共同进步。
(2)“活动育人”多姿多彩,发展个性激发创造
几年来我校将“活动育人”作为育人主渠道,成为了我校德育特色的一道亮丽风景。
活动中我们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从其兴趣、情感、意志出发,由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发组织,自行安排,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调查、访问、研讨,促进了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校主要的德育活动如下图所示:
①体验教育活动。体验教育是新时期少年儿童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开展以“新世纪我能行”为主题的体验教育活动中,我们强调“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遵循自主自愿、注重内化、循序渐进、寓教于乐的原则,引导广大少先队员在社会、家庭、学校及大自然中体验,在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在学校中寻找“岗位”,提高综合能力。学校先后组织了“学校管理我能行”、“涉外导游我能行”系列体验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同学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②红领巾助残活动。近五年来,我校先后接收了六名残疾同学,其中两名同学因脑瘫造成下肢严重残疾,必须与轮椅为伴。结合实际,大队部组织开展了“与残疾小伙伴共同成长”等一系列助残活动。
③“四节”活动。近六年,我校坚持有计划地开展一年一度的“四节”活动,并正式纳入了学科课程计划。其具体操作是:①保证“四节”活动时间。至今,我校定期举办一年一度的“科技节”(四月第四周)、“艺术节”(五月第四周)、“体育节”(十一月第一周)、“外语节”(十二月第四周)。②充分体现学生主的体作用。活动从设计到组织,从准备到正式开展,均以学生为主。③每次活动有鲜明的主题和丰富的内容。如第五届外语节宗旨是“全体参与,多向交流,共同发展,勇于创新”,其内容是“英国文化周”,举办了英国知识竞赛、自制英国沙盘地图模型、主题板报、文艺汇演等。同学们通过网络、课外书籍等渠道查询英国历史名胜、风土人情,亲手制作英国著名建筑物模型等,真正让学生了解了英国、增长了见识。
(3)“环境育人”和谐优雅,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校园环境作为学校的潜在课程,它通过陶冶、感染,不露痕迹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且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我们努力体现着儿童化、艺术化、特色化、自主化。①让学生成为校园环境建设的主体,强化自我教育、自我设计,让校园每一个角落都有饱含童真的宣传画、警示语等。②突出英语、德育特色,设立“英语角”,开辟“德育长廊”。③充分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常年开辟学生书画、手工制作、电脑编报、作文、科技作品、英语园地等专栏。④根据学校实际,学生参与共同编写了浅显易懂、琅琅上口的《文明三字歌》,并将“三字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悬挂于校园各处,全校学生熟诵于口、铭记于心,并落实于行动。
在优雅的环境中,同学们耳濡目染,感化心灵,熏陶情感,收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功效。
三、主体参与式德育成效
主体参与式德育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我校“文明、勤学、进取、超越”的优良校风及“博学、多思、敢问、求真”的优良学风的形成。学生整体素质高,主人翁意识及自主能力强,且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学生品行优良,身心协调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近三年来,我校文明学生率95%,三好学生率35%,活动参与率100%,班干队干覆盖率80%,特长“小小家”65%,合格“小主人”90%以上。在“全国外国语实验学校”挂牌仪式、以我校为主会场的“全国语文自学辅导课题年会”及“广东省德育专业委员会年会”等多次大型活动中,我校学生的文明素养、自主参与及活动组织能力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专家、同仁的啧啧称赞。创特色、上台阶、出品牌,德育特色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我校教育质量及办学效益的发展,为一中、二中、三中等省一级名牌中学输送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学校在“广东省一级学校”的基础上,一年一个新台阶,逐步成为“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东省红旗大队”、“广东省巾帼文明示范岗”、市“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基地”、市首批“文明学校”、市“绿色学校”、“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助残先进集体”、“全国语文自学辅导实验先进单位”、“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学习技术心理探究》实验学校”、“全国外国语实验学校”,成为省市英语、德育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品牌学校。实践证明,主体参与式德育模式符合中、小学生体验及协调性的发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主人意识,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及人格的健全。同时,德育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它有待于我们广大德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反思、探索。
参考文献
1.康健姚图强著《养育的革命》下卷.改革出版社,,2。
2.国家教委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组编《德育实用全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7。
篇9: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论文
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论文
在当今社会,由于激烈的生存竞争,大多数家庭中的父亲忙于工作,在职场上全力打拼,照顾家庭和教育孩子的重任落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致使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逐渐被弱化,甚至渐渐淡出,出现了“亲情关系向母性群体倾斜”的现象。这不仅有碍于良好家庭关系的建立,更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因而,近几年来,在家庭教育研究领域,“父性教育” 越来越受重视。父性教育即对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性的教育,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特征的家庭教育。专家呼吁,父性教育和母性教育结合起来的教育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
不可缺失的父爱
父亲在孩子眼里代表着无穷的力量与强大的依靠。父亲角色的弱化和缺失,或多或少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如果父亲淡出对子女成长的关心和指导,不注意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知识,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甚至是危害极大的。
田梅,母亲,32岁,女儿6岁
孩子5岁那年,孩子的爸爸被派到外地去工作,一去就是3年。开始我没有太在意:爸爸不在对孩子会有什么影响。有一次,我家请了个木工师傅做家具。一向不同陌生男子说话的女儿却缠着这位木工师傅说个没完,还可怜兮兮地对人家说:“你抱抱我好吗?”我感到十分纳闷。待木工师傅走后,我问女儿为什么跟这位叔叔这样亲近?女儿歪着头说:“我觉得他长得像爸爸。”女儿是如此需要父爱。从那以后,丈夫写信时也给女儿单独写上几句,让女儿感受到父亲对她的关怀。可是我知道,父亲的关爱又岂是几封书信能替代的?
鄂玉芬,母亲,45岁,双胞胎 儿子22岁
我29岁时爱人因车祸去世,一直没有再找,我一个人把两个孩子拉扯大。由于家里没有男人,我凡事都谨小慎微,从不让孩子抛头露面,唯恐惹是生非。忙于工作的我也很少带孩子出去玩。两个孩子几乎都是在我的`翅膀下搂着、护着长大的。结果由于从小缺乏父爱,也缺乏男人勇敢、刚毅、豁达性格的感染,这两个孩子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女性化的特点:胆小怕事,见到生人就躲,上课从不敢发言,也从不愿独立外出办事儿。现在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交友、择业都成了问题。看来,在没有父亲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确实容易造成不可弥补的性格缺憾。
谷琴,母亲,35岁,儿子11岁
我儿子最近出现了很多问题:学习不够用功,成绩中等,对父母越来越没有礼貌,很少主动叫爸爸、妈妈,很少说话。我带他去看心理医生。他跟心理医生说了很多很多。后来心理医生解释说,问题主要出在孩子爸爸的身上。孩子说,在学校常有同学欺负他,他不知该怎么办。这种时候我怕孩子出事,往往让他忍耐。孩子很想听爸爸怎么说,可孩子他爸从来没有耐心地听孩子讲学校里的事儿。孩子还说我经常给他增加作业,强迫他做好多数学题和作文。并说:“如果是爸爸辅导我,学习效果会更好,可是他总说工作忙,总加班。是不是他很笨,工作效率不高?星期天他也不领我出去玩儿,晚上他总是在电脑前工作。是不是电脑是他的儿子?工作比儿子更重要吗?我对爸妈有意见,他们又不爱听我说话,还让我叫他们。我才不叫呢!”心理医生对我说:“父亲是成人社会的典范,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所以父亲不仅仅要给予孩子物质生活的保障,更要给予孩子宝贵的精神财富。”——田淑琴[北京]
父亲带孩子的好处
一、父亲是孩子最重要的游戏伙伴,也是儿童积极情感的满足者。父亲会更多地与孩子玩兴奋、刺激、变化多样的游戏,而不像母亲那样与孩子做一些传统、安静、缺少变化的游戏。所以,孩子更喜欢与父亲玩。研究表明,有自由选择游戏对象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孩子把父亲作为第一游戏伙伴来选择。
二、父爱有助于儿童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一般来说,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自主、坚毅、勇敢、果断、坚强、敢于冒险、勇于克服困难、富有进取心、合作、热情、外向、开朗、大方、宽厚等个性特征。孩子在与父亲的不断交往中,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感受着父爱,模仿、学习父亲的言谈举止;另一方面,父亲也自觉不自觉地要求孩子具有以上个性特征,尤其是对男孩要求更为严格。
三、正常的父爱能促进儿童扮演好自己的性别角色。男孩能模仿、学习男子汉的“阳刚之气”,从而形成良好的角色心理认同。如果男孩缺乏“父爱”或与父亲交往过少,容易导致“女性化”倾向。对女孩来说,通过对父母性格特征的识别,会更加强化自己的性别意识,掌握性别角色标准。国外一些研究发现,在随单亲母亲长大的女孩中,成年后往往拒绝做母亲或妻子,在取得满意的两性关系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父爱更易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观察和研究证明,母爱与父爱对儿童的智力影响是有差异的。孩子从母亲那里可以更多地接受语言、日常生活知识、物品用途、玩具的一般使用方法和艺术性等方面的知识。而父亲会给予孩子更丰富、更广阔的知识。父亲通过与孩子共同操作、探索多种形式的活动、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促进孩子求知欲、好奇心的发展。一项追踪研究发现,凡与父亲在一起交往机会多的儿童,其智力水平更高,尤其男孩更是如此。由此可见,“亲情关系向母性群体倾斜”是一种不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现象,应引起我们家长的警惕。父亲不要轻易放弃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多给孩子一些父爱。当然,对于单亲家庭来说,应尽可能地消除“没有父亲”对孩子的不利影响,母亲尽可能地要“母代父职”,与孩子多做一些男性常做的活动。但最重要的还是要请家庭中的其他男子,如爷爷、叔叔、外公或舅舅等尽一份“男子影响”的责任,给孩子一些“父爱”,防止教育可能出现的片面性。 ——张国玉 [中国儿童教育研究协会研究员]
篇10:语言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学科论文
语言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学科论文
语言法是体育课堂中组织教学、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最基础的教学方法,是是否能理想地完成教学任务、目的、内容的关键所在和重要手段。无论是在体育课堂教学的示范、练习阶段,还是在业余体育训练中,都离不开语言法。
1.积极的组织作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宣布本课的教学任务、目的、内容,合理地调动队伍,准确地示范讲解,练习中的辅导,分组轮换交替,技术、战术成绩的评定,各种教法的应用和整体性的配合,学生的心理、生理活动的调整,课后作业的布置及小结等,都要依靠和借助语言法来实现。所以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单靠漂亮的示范动作是很不够的,首先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才能借助语言法来实现其组织作用。
2.合理的媒介作用
2.1通过体育课堂中教师的讲解,对所要进行示范动作的形象化描述(用语言给所要示范的动作进行画像),在学生的脑海里首先再现出教师示范动作视觉形象,然后通过动作示范去加深运动的表象和记忆。
2.2讲解在练习的意义上可以说是练习法传授的一种形式。为了确保教师的示范形象成为学生在练习时的准确执行形象,在学生练习之前,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能明确怎样去练习动作,完成运动,应该注意什么,应该加强什么,在自己的脑海里就会明显地再现动作的动觉形象。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由这种媒介,从一个教学方法转为另一种教法都是功能性的转换。它使教师的讲解具有直观的色彩,能积极、合理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看和想,想和练密切地结合为一体。
3.必要的强化作用 在课堂中学生没有视觉形象或是视觉形象模糊不清时,教师就需要再进行示范。而在示范之后,运用语言法,这不仅仅对学生所观察获得的视觉形象加以必要的.巩固,而且还能使学生的视觉形象更加清晰,促进记忆的加深,对运动表象的形成起到了强化作用。在学生练习结束后,教师再运用语言法,对学生所进行的动作练习情况,进行个别或集中的肯定和评价,这又可以进一步强化练习中的运动形象,使学生的视觉成分更加清晰,更加巩固和完善。
4.完善的补充作用 教师示范之后,语言法能够弥补学生在观察示范时的不足,对进一步去调控学生在视觉形象形成的过程所存在的形象,起到充分的补充,并校正教师示范动作的形象,以及在示范动作结构本身上存在的弱点和弊端。以避免教师或学生在做正确动作中的失真,加强学生视觉形象的正确性、完整性、稳定性。除此之外,在学生练习结束后,用语言还可以补充在课堂练习中的疏漏,或没有感知到的模模糊糊的动觉,使自己的运动形象更为完善和准确。这对于学生练习后,教师去分析学生在练中所执行的情况,存在的难点、疑点得到充分的消化和补充作用。语言法与其他教法构成了体育课堂中完整的教学方法。是体育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需要加强的教学方法。只有了解了语言法的作用,才能有助于更好更合理地充分发挥其应有功效。要想充分利用语言法进行体育课堂教学,那么,体育教师就必须从备课入手,注意选择所用语言的形式,讲求语言的表达方法,提高课堂用语的标准,规范课堂教学术语,加强语言的逻辑性、规范性、艺术性和组织性。那种在体育课堂中想哪说哪,会做不会讲的做法是要不得的,它对传授知识的准确性起到干扰作用。要想提高语言法的运用,除熟练精通本专业外,还应该多读点文学方面的书,为丰富课堂用语奠定雄厚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语言自如流畅,恰当好处,才能达到更好地发挥语言法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篇11:情感渗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学科论文
情感渗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学科论文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求新、求异的心理较强,这就要求我们每节课都要有新意,用新鲜的事物、形式或角度来刺激学生,启动学生活动的动力,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从而达到“健康第一”的课程目标。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以目标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各地、各校以及教师都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达成课程学习目标,在这个广阔的空间内需要我们教师断地去发现、去探索、去耕耘、去创造,以便我们的课堂更贴近学生的需要。
一、追求开放多样的教学内容
1、做到教学内容多样化根据儿童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要多样化,一般不少于三个项目,各项目的时间安排不宜过长,组织教学要紧凑。即使同一内容的教学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例如,在30米跑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变换跑的形式,如往返跑、各种姿势的起跑、抢物跑、折线跑、过障碍跑等,丰富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外延。
2、做到教学内容游戏化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比较简单,没有较难的技术,是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的。把教学内容进行游戏化的`改造,让学生在体验乐趣的同时掌握一定的技能。如在进行队列队形练习时进行游戏化改造,学大雁排排队、推火车等形式,提高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3、做到教学内容循环化教学内容的单一重复有利于掌握一定的动作技术,但是也易引起学生厌烦,我们可以对多个内容进行一定的循环,每节课可以从不同的点切入,每节课的切入点要有一定的联系和提高。这样每节课渗透一点新的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4、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许多的教学内容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教学内容生活化可以从两个方面切入,一方面我们的教学内容设计的主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一次郊游,走在平路上――慢跑;爬山――原地高抬腿跑;过独木桥――两手侧平举,足尖跳;盘山道走――曲线行进。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引用学生日常玩耍中对教学内容有帮助的活动,如,打沙包,跳皮筋等。
二、坚持教学方法的创新完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安排、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合理、新颖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调动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
教学形式要多样,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采用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能使学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例如,分组轮换、小组合作、竞赛、展示互动、探究讨论等,可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教学主题要多角度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童话故事,针对这一点进行情景教学,课上先把学生的思维引入童话意境中,再渗透教学内容,可以使单调的学习变得有声有色。主题还可以是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电影,生活中的某一个场景等。
2、教师言行要有魅力教师形象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通过一节课,学生就能判断这位教师是不是自己所喜欢的,而教师形象主要靠自己的言行举止来体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手势、眼神、语言”的作用,即采用“手势指挥、眼神暗示、语言激励”的组织方法。在实践中我们要善于总结和挖掘其中的内涵,使自己的言行更加贴近学生,提升我们课堂教学的魅力。
三、丰富教学手段以激发兴趣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就像舞台上的道具对于演出效果所起的作用一样,多种教学手段的介入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
1、视觉的刺激图片是最直接的视觉刺激,它具有逼真、形象、美观、新颖等特点,多变的图片不断地给学生全新的感受,刺激学生活动的欲望。我们还可以把活动场地安排画在纸上,来帮助小学生理解授课的意图。
2、多媒体的运用适当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要,精心设计一些多媒体课件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这个课件可以是有关技能学习的,或者是体育常识方面的,也可以是体育欣赏方面的,那具有代表性的画面、优美的艺术造型、简明的文字显示加上生动的语言解说总能给学生以深深的触动。
3、听觉的变换除了哨音,可以通过音乐、小号、鼓声来对学生产生刺激。如学动作时,播放点有节奏的音乐,会让学生耳目一新,取得好的效果;比赛时,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气氛,用小号和鼓声来加油助威,所有的学生都会身心愉悦的此外,在场地和器材方面也要多下功夫,注意开发设计,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总之,只有抓住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需求,让他们真正喜欢上体育课,就抓住了新课程的本质,也必能达到“健康第一”的课程目标,我们的体育课也因此而永葆生机。
篇12:浅谈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论文
浅谈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论文
单从体育教师的角度来说,其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上好每一节体育课。由于体育课的特殊性,传统的体育课片面地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指挥命令,认为教师是课上绝对的权威,学生就像“算盘珠子”不拨不许动。这种思想和教学理念导致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因为体育课禁铜了他们的活动范围,活动思维,当然学生就不欢迎.同时这种思想和教学理念也制约了新课改的实施进程。不能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不要忘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目标和教学价值最直接的体现。从现在的评价机制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评价中的重要一环。那么如何让学生参与到体育课中,体会到体育的魅力呢?我认为关键是体育教师的角色转换,那么如何转变角色?
一要更新观念,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必须摈弃过去“守旧”的思想。首先要理解、尊重学生,记住教师的工作是因为学生的存在而存在。平等对待学生,做班级中的一员,而不做班级中的领导者。教师仅仅是活动的组织者,宏观调控者,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课堂的组织、设计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课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让学生容易接受。如在授课中,某些不必要的队列可以不做要求,科学合理即可。例如,我们在进行分组练习后,集中讲解时,教师没必要按传统方式让学生站成四方四正的队形;在做放松活动时,完全可以让学生坐着、躺着等等,只要学生能完成放松任务即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组织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长跑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学生感兴趣的'“图案”,如“8”字形、“螺旋形”、“蛇形”等,在教师的精心设计、组织下,学生练习兴趣就会很浓,练习的主动性也随之提高。
每一个体育项目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最好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练习,在自由练习的基础上,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在足球教学中,不要过多地强调基本技术,要抓住足球教材的“射门”魅力点,一开始就进行有球练习,射门练习,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逐渐过渡到基本技术练习。
二要改变教材规则与传统教学方法,发展学生主体能力。在体育项目的独特魅力以及学生兴趣得到激发的前提下,学生一定会乐于、勇于参加体育活动,学生主动融入课堂了,其主体意识也就被唤醒了,甚至会加强。传统的教学方法无非就是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练习;这种单调的教学模式,大大地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与主体性的体现,更谈不上创造性了。对于中学生来说,把教材完全按照规则要求进行学习、练习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因为学生的身体素质存在差异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规则和要求进行适当改变,如初学篮球时,教师不拘泥于“两次运球”、“走步”、场地大小、上场人数等等规定。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少了许多练习的框框,练习的难度降低了、密度提高了,反而逐步能达到教材的要求了。
三要营造合作氛围,培养学生主体人格。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在合作学习中,有时教师不作任何提示、讲解或示范,给学生留下创新与合作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地进行分组练习。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新的学习方法,这样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如在校本教材“跳绳”教学中,教师只对器材、练习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说明,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自主练习,在练习中,不少小组的学生根据练习要求,创编了多种花样的“跳绳”方法,如双摇、双人、花式跳绳等动作。
教师在合作教学中,其角色就是一名探究者,与学生一起去探索新的内容,因此教师必须参与到学生的练习之中,与学生一起进行活动,探究学习。教师用优美的示范、精彩的表演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进一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加入学生的游戏练习,与学生打成一片,让操场上呈现笑声飞扬,一派融洽欢快,师生同乐的景象,这无形中为学生的练习思维打开了一扇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篇13:比赛在体育课中的运用学科论文
比赛在体育课中的运用学科论文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能开展一定的体育锻炼和活动。教学中继续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形式,既单调又枯燥,容易产生厌恶心理。学生学习新的技术动作和锻炼方法的兴趣不浓,给体育教学和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通过反复思考,决定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将比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此改变学生对体育课教学的态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一学期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制定学期教学目标
本学期里我担任高中二年级的体育教学,首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校体育的场地器材设施因地制宜的制定教学目标。选择了教学大纲中的篮球(半场三人制)、足球(小场地五人制)、排球(六人制)、武术、田径等五个项目作为本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比赛内容。并做好了五个项目的教学计划,把要学习的基本技术和基本知识拟出来,根据课程时间做好上课的规划和安排,并制定了教学小目标。争取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二、组织报名
每学期的第一节课教师向学生介绍本学期的教学主要任务和要求,并积极宣传。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加比赛,每个同学至少要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运动项目,由体育委员牵头其他班委干部协助做好报名工作,并根据本班的人数,合理的将男、女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指导分组)。报名完成后由体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好比赛的赛制。打印出比赛秩序册发到班上由体育委员保存一份教师保存一份备用。
三、教学过程——比赛与教学、练习的结合
体育课以比赛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用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将学生的技术练习过程转化到比赛中来,用比赛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比赛水平和比赛质量,达到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
教师应做好每一堂课的安排和布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比赛项目,课的内容一般分:新授课、复习课、比赛三个内容或新授课、比赛两个内容。同时把学生分成三个或两个组。即新授课学习小组、复习练习小组(有时候可不安排此内容,根据课的内容决定)、比赛小组。新授课的内容根据计划、目标为比赛服务,复习课内容为技术水平和比赛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比赛质量的提高则最终完成新授课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使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一节课中,首先满足要参加比赛的同学,有比赛的参加到比赛中去,然后是满足新授课学习小组(不参加比赛又报有新授课内容项目的同学),剩下的为复习练习小组。教师做好全课的安排和布置。
例如,在一节课中,教学内容为:新授课——排球基本技术(传球、垫球),复习课——田径(蹲踞式起跑),比赛——男子足球。教师首先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并做好合理的分组——比赛小组(A组对B组,参加人数及负责 人员共20人)、复习小组(12人)、新授课学习小组(30人)。
1、比赛小组:根据制定好的秩序册安排参加男子足球比赛。比赛办法及规则——5人制小场地比赛,球门高度为2米、宽为5米的小球门。分上下半时,每半时时间为20分钟中间休息3分钟。通常由学生担任裁判执法。规则上,除不发角球,不罚点球,不掷界外球外,其它的安最新足球规则执行。技术上,不得使用危险和高难度的技术动作踢球,提倡在比赛中多运用所学的基本技术、基本战术,以保证比赛安全。双方的队长、体育委员、班长、裁判员同学负责组织和维护纪律,有急事请及时向老师报告。同时,体育委员做好比赛的记录。
2 、复习练习小组: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自觉地在跑道上练习,按照老师要求把复习小组的同学分成练习的三个小组分别在1、2、3跑道上进行练习,并且每小组选一个技术动作较好地同学做小组长带领本小组练习并作技术指导,做到以优培差。看谁练得最好,哪组的练习最好。要求在重难点上多下功夫,有所提高和进步。为以后的比赛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还安排其中的2名同学负责练习过程中的纪律和组织,并收集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待老师解决和处理。
3、新授课学习小组:学生则在老师的带领下,在田径场地的附近学习排球基本技术——传球、垫球。教师要做到语言简洁,动作准确,讲解示范清楚,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两人或三人一组的传球练习、垫球练习和传、垫相结合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完成任务。
由于全班学生活动的范围大,在新授课学生进行练习的时候,教师要抽出时间到其他的两个场地察看,作技术指导并询问负责的同学是否有疑难问题或需要处理的事情。做好全课堂的监控工作。
课后教师小结。多用表扬法总结学生在练习、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方面的优点,让学生有成就感和成功感,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在一节课中, 要根据项目、学生运动水平不同采用多种方式安排,可以采用先比赛再学习、先学习再比赛、现学习现比赛等多种方法,灵活运用。运用比赛相结合就将课中学生灵活的分成练习不同的小组,有自觉练习的,有在比赛中练习的,有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的。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自觉融合到体育课中来。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做到——比赛为练习,练习提高比赛,使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基本知识和得到锻炼,最终达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目的。
在一学期的实践过程中,比赛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赛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水平,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增强了学生的体育、保健意识,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发展了学生个性,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创新、合作和应变能力,以及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比赛的作用和功能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篇14:供电企业在新职工入职过程中应扮演的角色论文
供电企业在新职工入职过程中应扮演的角色论文
摘要:企业的自身发展,既是一个科技进步、设备更新的过程,也是一个新老员工不断更替、不断“吐故纳新”的过程。如何实现员工的“无接缝”更替,进而保证和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是企业应当注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入职员工 供电企业 扮演角色
一、亲人角色
供电企业新入职的员工绝大多数是刚刚从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他们年轻,充满青春活力,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企业的“新鲜血液”,是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但是,这些人此前都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呵护下成长的,他们的所有经历,都处在人生的“第一课堂”――知识灌输课堂之中。而在供电企业入职后,他们才真正地转入人生的第二课堂――社会大课堂。此时,由于课堂的转换和角色的转换,他们必定有一个适应期。而这个适应期对其角色定位,以及树立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使命感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个适应期内,企业应当如同亲人一样接纳他们,呵护他们,给他们一种“家”的温暖,让他们对企业产生一种亲近感和归属感,使他们尽快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工作上融入供电企业,为稳步进入电力职工这个正式“角色”奠定基础。
二、导游角色
在团体旅游中,导游事先为人们介绍风景区概况,并在沿途为大家讲解景点的历史沿革,让大家很快地进入旅游者的角色,陶醉在如诗如画的风景之中,获得独自旅游所不能获得的效果。
新入职企业的员工,在某种意义上也如同一个旅游者,对企业的许多东西都存在着一定的新鲜感,渴望早日了解情况,早日进入自己的角色,尽早展示自己的知识技能。因此,在新员工入职企业后,要组织他们参观企业机关、后勤、生产经营场所,观看生产经营过程,给他们介绍企业生产经营流程和特点,让新入职员工对本企业全局性生产经营规模有一个初步的、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他们日后形成整体意识和树立全局观念打好基础。
为此,企业要消除那种认为新入职员工了解认识企业是“水到渠成”的错误思想,对新入职的员工决不可放任自流。新入职的员工一旦进入岗位,就必须尽快进入自己的角色,独自担纲自己的岗位的责任。如果企业在他们进入岗位之前不让他们在企业中“游历”一遍,他们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概况、流程认识了解就可能存在某种“先天”的缺陷,而这很可能使他们在开始实际工作时就发生失误,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教授角色
老师之于学生的职责是授业解惑,企业对于新入职的员工也要扮演教授角色,亦应对新入职员工进行授业解惑,不可因为后者大都毕业于专业学校或具有较高学历而放弃扮演这种角色。
在实际情形中,尽管供电企业新入职的员工大多是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他们可能是饱读专业之书,踌躇满志。然而,理论与实践永远存在一定距离的,让理论与具体实践实现有机结合,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甚至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企业对于新入职的员工不但扮演一个教授的角色,还要扮演循循善诱的辅导老师角色;不但要在他们的从事实际工作前给他们“释疑解惑”,还要在他们开始实际工作后,做到“扶上马再送一程”。为此,企业在新员工入职后,要依据不同的学历、不同的.专业和将要分配的不同岗位举办岗前培训,让他们了解理论与工作实际的距离和差异,尽快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
四、考官角色
随着社会电力供应市场的变化发展和电力企业自身改革的深化,对供电企业如何建设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提出了新的课题。尤其是供电“优质服务”的承诺以及“和谐供电”等口号的提出,对供电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要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适应这种新形势,要求我们对所有入职员工一方面要注重招聘选拔,另一方面要跟踪考核监督,以确保新入职员工的综合素质适应现代电力企业发展的要求,这就决定了企业在接纳新入职员工后扮演教官的角色定位。
确立了企业在新员工入职时的教官角色,要把考核监督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采取相应的、具有实际效果的措施。首先,要制订严谨的员工准入制度,严格把握好员工进入企业的入口关,认真考核、选拔本企业所需要的优良、适用的人才,对不符合准入标准的,做到宁缺勿就。其次,对招聘选拔上的人员,在与之签订劳动合同之先,要为他们设定至少一年的试用期。试用期满后,依据既定的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标准进行综合考核,合格的准入,不合格的无条件辞退。其三,新员工入职后,不能因为与之签订了劳动合同而从此放手不管,而是要在德、能、勤、绩等方面全方位地实施跟踪考察和考核,然后根据其表现,评定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四个标准档次。对表现优秀和良好者,在确定岗位级别、奖金、福利方面给予优先和优厚待遇;对被评定为不合格者,要明确指出其错误或不足,限期改正并进入“合格”行列。限期内达不到考核“合格”标准者,应当果断与之解除劳动合同,不能姑息迁就。
篇15:玩沙游戏在孩子成长中的意义论文
玩沙游戏在孩子成长中的意义论文
摘 要我们幼儿园地处骆马湖畔附近就有许多砂矿有白沙黄沙有粗沙细沙采集也较容易我们为孩子提供沙子作为游戏的基本素材供他们进行自主的玩沙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世界同时玩沙游戏产生的活力激发出来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拉近了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距离缓解了我们的压力
关键词玩沙的意义
据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在动物界,智慧越高的动物,玩游戏的时间越长。而人类对于世界和自身的了解,都是通过主动的探索和实践来进行的。玩沙游戏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为孩子们“喜欢”,也是由于非常平常的玩沙游戏,其中也蕴藏着层层的深意。
区域游戏开始了,户外的沙池里迎来了一群孩子。沙池的最南边一角被动作麻利的三个男孩占领了,他们选择的沙具有几根带孔的T字形塑料棒、小铲子、小桶、几块积木、几块小木片、几根玉米瓤等,男孩浩浩到水池边用小桶取了一桶水,回来后倒在沙子里,男孩兵兵用小铲子进行搅拌,并把沙子堆成一个小山丘样,不停地在上面进行拍拍、打打,另一男孩阳阳则拿着那根带孔的T字形塑料棒往兵兵做的山丘里插,浩浩又拎了一桶水过来,然后把水往塑料棒的T字入口处倒下去,水从塑料棒的一头流了出来,由于塑料棒除了这个T字入口处和一点点的出水口能看得见,其他地方全部埋在沙子里,这时三个小男孩边说边笑,还不停地商量,浩浩突然说:“我们让水在沙子里拐弯从这里流到其他的地方吧。”“这个好玩,可是怎么弄呢?”其他两个男孩都开始想这个问题,接着他们又去取了好多材料,游戏继续进行着……
在这个游戏中,孩子们选择了好多种不同的沙具(小桶、小铲子、木块、塑料棒等),通过挖、倒、拍、装、堆等动作,一些基本技能得到了练习,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把桶装水倒在较细的塑料棒中,他们精细的小肌肉也得到了发展和锻炼,尤其是手眼协调的能力,这为他们以后学习书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们不停地挖沙、倒沙,不停地来回拎水、倒水,这些都有助于促进他们大肌肉的发育,同时值得关注的还有,他们几个面对出现的新问题,积极动脑,一起探索,在互相配合、积极交流中既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又感受了合作带来的快乐,在这里,游戏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明显的规则约束他们,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愿望进行大胆的想象,他们专注、积极、大胆、自信、友好、坚持、不怕困难……因此,他们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又不断玩出了新的花样,他们的游戏又不断地出现新的情节。另外,户外的玩沙,还可以让孩子们多接受户外新鲜的空气,增强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他们的骨骼关节的灵活与协调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他们的身心都能得到非常好的活动。
沙子这种非结构化的特点所引致的创造型玩法,使得玩沙游戏在儿童游戏中的地位明显地凸显出来。
玩沙游戏是一种创造性的'结构游戏。但是,要注意的是,孩子在玩沙中的一些行为,又非全属于建构的行为。孩子们玩沙时对沙子特性如沙粒大小、质地、重量等有了基本的认识,也感受了沙子的流动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同时,还发展了他们的肌肉动作能力,这是其他游戏材料所无法比拟的。作为结构游戏的一种,玩沙游戏以儿童基本的建构动作作为基本活动,但又与角色游戏的关系密切,玩沙游戏的过程中常常伴有角色游戏的发生。角色游戏为孩子们进行结构游戏不断充实新的内容、新的元素,玩沙游戏反过来又为孩子们进行各种角色游戏提供了物质保障和条件。因此,可以说玩沙是多种游戏的整合。玩沙游戏中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启发,并完全得到了发散。
简单的玩沙游戏也可能暗藏着强烈的情绪信号。我邻居家的一个五岁的小男孩,他妈妈把他从幼儿园接回来,到了家门口,不愿回家,一定要妈妈陪他在楼下玩一会,他妈妈告诉他,妈妈先做饭让他自己在楼下玩,饭做好了就下去陪他,可是孩子不同意,同时突然发脾气并大声地朝她喊叫,这时,我下班正好碰上了,他妈妈就简单地和我说了情况,我听了,就对他妈妈说,做饭不着急,你先陪孩子去玩一会吧,并告诉她,我也没什么事,和你们一起下去吧,我们一边聊着一边往楼下走去,到了楼下,我侧脸笑眯眯地问小男孩:“你想让妈妈陪你玩什么呢?”小男孩不回我,只是低着头一直往前走,我和他妈妈跟在后面,到了小区的娱乐场边的沙池边,男孩停了下来,犹豫了一下,就蹲了下来,用小手在上面随意地画着什么,他妈妈说:“你想玩什么呢?”男孩还是不回答,我在男孩的身边也蹲了下来,轻轻地问道:“你需要我给你找点什么东西?小树叶、小树枝、小石头都可以哟,我能帮你。”小男孩抬头看了我一下,慢慢地起身走到旁边的绿化带里像是在找什么,他妈妈想跟着过去被我笑着拦下来,我暗示他妈妈让他自己去找吧,不一会儿,小男孩手里多了一些小树叶、小树枝什么的,回到沙池边小男孩就在沙池边摆弄起来,动作由慢到快,不一会儿,就见男孩的脸上露出了一些笑容,我故作惊讶地说:“这个看起来怎么像是长城呢?可是这个是什么我就不知道了。”小男孩立刻告诉我说:“这个是烽火台,是专门发信号的地方,敌人来了就可以在这里点火,很远的人就能看见了。”男孩的妈妈被吓了一跳,接着显得特兴奋地问:“啊!你怎么知道的?”我夸张并稍微放大些声音说:“你太厉害了,知道这么多,这个烽火台做的也非常好,你太棒了!”男孩略显自豪地说:“这个,我早就知道了,我们班好多小朋友都不知道,哼,他们搭建的长城没有烽火台,我让他们塔,他们都不同意,还不带我玩。”......这个例子中的小男孩所发泄的情绪,跟玩沙游戏没什么直接关系,他是将在幼儿园积累的情绪——没有得到同伴的认可,而带来的失落、沮丧,借机发泄了出来,同时借机寻找自信并证明自己的正确,寻求鼓励与支持。
玩沙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不可小觑。玩沙能让孩子们经历健康的情绪情感体验,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交往、合作,形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氛围,玩沙能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还可造就他们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积极向上、不怕挫折的意志品质,可以很好地提高他们的心里适应能力,玩沙是最能为孩子提供创造、想象的空间与条件。我这个小邻居则是通过玩沙游戏,让自己的心情逐渐恢复过来,重新找回自信。在玩沙活动中,孩子情绪愉悦,并且能够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