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趣味体育之实践与探究论文(共含12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淑钰萌”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趣味体育之实践与探究论文
趣味体育之实践与探究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从体育游戏教学中组织形式的创新,创设和谐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及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几个方面,对小学体育课中的游戏教学进行了研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趣味体育目的。为农村体育游戏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体育游戏;小学生;教学
一、前言
体育游戏是从传统的生活游戏中发展而来的,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他们对于游戏活动充满了兴趣和渴望。它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具有鲜明教育意义的现代游戏方法。它集趣味性、智力性、知识性于一体。对于师资配备不足、器材短缺的农村小学来说,开展趣味体育游戏能大大弥补这些缺陷。本文针对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为农村体育趣味游戏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二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期刊、网络资料,搜索出有关体育游戏的文献资料,对其进行分析归纳。
(二)资料收集
通过向各校体育教师及有经验的老教师收集一些有意义的游戏活动。
(三)逻辑推理法
结合所获得的资料进行逻辑推理。
三 、研究过程
(一)、趣味体育游戏情境的创设
(1) 设计情境,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
为了让学生正确的掌握一些运动技能,进行重复的练习是有必要的,但如果能穿插进行一些适当的体育游戏,会让学生更加充满兴趣,不会觉得枯燥、乏味,而会让动动作技能完成的效果更好。所以教师如果能将体育教学活动处于创设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活动贴进生活,更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2) 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在趣味体育游戏的教学中,采用丰富多彩的练习方法和练习手段,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锻炼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小学生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精神。通过体育游戏改变了体育教学原本枯燥乏味的反复练习和动作掌握,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方式也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3) 语言描述风趣幽默,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情境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双赢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上好每一节课,而且教师也会从中收获无穷的快乐。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教材的教学内容提炼成一些“儿歌”、“顺口溜”等,并且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引导学生,在游戏规则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应简明扼要,利用生动、明确的语言讲解游戏的过程,使学生尽快明确游戏的方法及动作要点。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在其中,快乐在其中。
(二)、合理利用教学方法开展体育游戏
(1)注重 “互动型”的体育游戏教学方法
“社会交往活动与社会性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离开了交往,社会性就无从谈起”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交往都是在游戏活动中开始的,小时候的“过家家”,学校里的课外活动等都是游戏的各种型式。体育游戏也是他们进行社会交往的起点,要进行体育游戏就必须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都是一种社会交往。游戏中他们学会了正确的合作、交流,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2)采用“趣味性”的体育游戏教学方法
利用趣味性的体育游戏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符合儿童心理特点。让学生对体育课充满兴趣,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练习中,能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好的锻炼。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符合学生特点的游戏正确开展游戏,能够比较自然、正常地通过游戏的练习完善其心理,掌握技术以及身体素质的提高,真正达到健康和寄教于乐的效果。
(三)、趣味体育游戏内容的设计
(1)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因此不可能要求每个小学生都像教师期望的`那样,兴趣激昂,情绪饱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教师不能为求上课整齐、学生听话而扼杀了小学生的个性。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要开展一些不同的体育游戏,对于同一年龄的学生也要选择一些不同的游戏内容,提出不同的游戏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开展难易不同的一些游戏,不致于让学生感觉力不从心或太轻而易举,而失去了游戏的趣味性。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对于体育游戏的需求各不相同,在多年的体育教学及资料收集中分低段、高段、室内、室外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究。
①低段“换物接力”:
将甲凳上的沙包换至乙凳上。(左右换物)
放稳才可跑,掉落要重放。
以拍手方式交接。
②高段“换物接力”:
甲、乙、丙三圈内各放不同颜色色的球。
将甲圈的球换至乙圈,乙圈的球再换至丙圈,丙圈球传给下一棒。
可以「相向传接」方式传接球。(转身面对传球者)
此类游戏对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反映能力、身体协调、短跑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帮助,学生也玩得开心、愉快。
③低段的“抢收抢种”:将全班同学分成6个小组,每组一个抢收袋,袋内装有5个实心球,哨响后开始,跑至每个圈内种下“种子”,直到对面与队友交接,队友负责边跑边收“果实”,将成熟的“果实”重新收起来,再由下一名队员再重新种下,交接至最后一位最先结束为胜利。
设计这样的游戏在材料准备上简单容易,游戏形式生动有趣。此游戏即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又锻炼了力量、速度、协调等各方面的能力。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玩得不亦乐乎。
④高段的“同舟共济”:我们利用废旧的长条凳面和废旧的大皮带制成了三个同行的“大鞋”,让学生体验齐心协力、同舟共济的合作过程,学生总会在游戏竞技中寻求一些更快更好的方法。简简单单的材料却给学生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⑤“鱼跃龙门”:男女同学各为一组,手拉手组成一条长龙,由前面的两位同学架起龙门,从最后一名同学开始穿越龙门,游戏中龙身不能断,以10圈为限。
⑥“贴膏药”(适合
女同学):三人为一组,一人跑一人追,跑者若贴到三人一组的前面位置,三人中的最后面一名就马上离队逃跑,一人跑,一人追交替进行。 ⑦“五环迎奥运”(适合中低段):10人为一组手拉手,从第一个同学开始将呼啦圈绕过手、头、脚,由第一个一直传到最后一个,中途手不准脱开,五环全部传递结束后立即将五环拼成奥运五环造型。再如:“打保龄球”、“拉马车”、“千足虫行走”、“赶猪跑”、“救护战友”、“穿衣服比赛”等等。
除室外游戏外,室内游戏同样能开展得生动有趣。在教学中我们在不同年级段进行教学实践和探究,积累了一些适合室内开展的趣味游戏。
①看掌拍手:让学生观看教师的手势进行拍手游戏,全班分成两队,1队看左手,2队看右手。左掌心向同学们则1队鸣掌三下,右掌心向同学们则2队鸣掌三下,同时出示则全班鸣掌六下,掌背则不能发出声音。游戏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紧张有趣的游戏中学生训练了快速反应和分辨协调能力。我们还实践了:“明七暗七”、“双指夹纸”、“鸡毛信”、“你比我猜”等众多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趣味游戏。在参与这些游戏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快乐还收获了知识,锻炼了协调能力、反应能力、分辨能力、表达能力等等。丰富多彩的游戏让我们室内体育也同样精彩无限。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启发创造性思维
体育游戏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养成,生动有趣的游戏名称既能反映出游戏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游戏中得到释放,在生动有趣的游戏中充分感受到创新和实践的快乐。在游戏比赛结束时教师要对比赛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游戏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扬坚持不懈、敢于拼搏的体育精神。
(3)陶冶情操,游戏中培养小学生优良思想品德
游戏的开展一般都是以集体的形式进行的,在游戏的对抗与竞争中使学生表现出团结协作、坚韧不拔、活泼开朗、互帮互助的集体意识。许多趣味游戏都具有非常好教育意义,在游戏中学生能养成一些良好的精神品质,具有良好教育意义。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及时捕捉教育时机。利用表扬和批评,肯定优点,指正错误,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在游戏中即收获快乐又收获知识,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六、结论
通过小学体育游戏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研究、游戏内容设计的论述,认识到小学体育游戏对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思想品德、个性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体验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学生在游戏中玩得开心,学得轻松。
参考文献
[2] 陈钧,杨铁黎。体育教学中游戏运用的方法与技巧[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1,1。
[3] 刘福林。 体育游戏[M]。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1,1。
[5] 何敏学 容仕霖。 学校体育科研 [M] 。 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2:小学体育体能训练与实践论文
小学体育体能训练与实践论文
一、当代小学生体能素质概况
体能,就是指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包含身体形态、机体机能与身体素质三部分。体育活动训练,主要是训练身体素质以达到改善身体形态、提高机体技能的目的,所以,体能训练也可以看成是对身体素质的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就必须提高其体能。而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各种新型娱乐项目的发展,导致小学生沉迷于电子与网络的游戏世界,缺少在室外进行体能训练的机会;高热量、低营养食品的出现,加速了小学生体质的弱化,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而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自制能力较差,再加之家长对孩子文化成绩的关心远大于对体育教育的关心,所以当前的小学教育中,体能训练一直是比较薄弱的一环。
以上种种现象的出现,都引发了近代社会的热切思考与讨论,因此学生体能训练的增强也就势在必行。
二、小学体育体能训练与教学实践探析
1、善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体育教师就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善于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激发小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引导其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促使其真正乐于体育训练。小学生比较爱听故事,乐于玩游戏,那么教师就可进行相应的教学情境创设,将故事融入体能训练的活动之中,或组织玩游戏的方式,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进行体能训练。
如:引导学生两人一组完成“推小车”的游戏,向下做俯卧撑练习,或往前推“车”走,以锻炼学生的上肢力量;为其讲述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引导其下蹲抓住脚踝前行,以锻炼学生的上肢力量。为学生营造这样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情境,激发其浓厚的体育训练兴趣与热情,促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主动进行体能训练,以达到更好的练习效果的目的。
2、体能训练要侧重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正处于快速的生长发育期,所以,其体能训练教学也必须立足于其年龄特点,讲究训练方法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侧重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科学促进小学生体能的强化。
在《400米———600米走走跑》的教学中,体育教师就可在示范讲解后,引导学生掌握三步一呼、三步一吸的正确呼吸方式,注重摆臂的重要性;同时,也可利用相关地形,如学校的草坪、球场、花园等,再次尝试400米———600米慢跑,在有效弥补体能训练的枯燥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达到良好体能训练的结果。小学生虽然可进行力量与耐力训练,但必须严格控制训练的时间与强度。因此,教师就应针对这一特性,安排适合小学生身体素质、符合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体能训练活动。
3、将体能训练教学拓展于课外生活领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关注学生体能水平与身体素质的提高之外,更加提倡了学生自我锻炼意识的培养。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训练意识,将体能训练教学拓展于学生的生活领域,就显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教师可帮助并引导学生依据个人喜好和身体素质的不同,自己制定一份合理的、适合自身特点的课外体育锻炼计划,或在每个寒假、暑假前,提交一份书面体育作业。并通过集体评价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正确指导学生进行体能训练。以课堂体能训练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训练意识,引导其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并及时反馈,不断提升,最终形成自我训练、终身体育训练的精神,不断促进学生体能素质的提升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为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输送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
小学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基础阶段,而对于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合理有效的体能训练,能够增强其肌肉的生长、提高其身体平衡能力与协调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与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必须重视小学生的体能训练,不断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强化体能训练,促进其身体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最终促进我国人口素质的整体提升。
篇3:大学体育实践与理论论文
大学体育实践与理论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体育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已经实施许多改革措施。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改革的不断深人,人们已经意识到新时期大学体育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传统的大学体育若不做出根本上的变革是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在此背景下,我国大学体育面临着一次根本性的从结构和功能上的巨大变革,而如何在改革中正确的把握方向,已经成为影响现今大学体育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其中尤以大学体育的基本理论的创新问题为重点。
1、大学体育实践的新动向
经对当代大学体育事件的发展动向和基本理论的研究之后,认为当代大学体育事件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新动向。
1)在“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的统领下大学体育课程呈现出了“多目标、多思想、多内容、多形式、多变化”的特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改革的不断深人,政府主导的“健康第一”和得到学界认同的“终身体育”两种指导思想已经成为新时期当代我国大学体育发展的主流思想,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普遍认同。这两种指导思想各有所长,互补不足,对当代我国大学体育的改革实践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这里的大学体育指的是面向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体育教育,这种教育主要体现的大学体育课程上。
当代我国大学体育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的体育课程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①减少了体育课程中的一些必修内容,增加了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选修内容;②延长了大学体育课程的学习年限,许多学校选择在学生的整个求学阶段开设体育选修课,规定学分,让学生自主选择上课;③增加体育理论实践课程的开设;④在当代休闲社会的影响下,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朝着娱乐化、生活化方向发展;⑤新出现了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方式,即体育社团教学成为了一种流行的组织体育教学形式;⑥加强了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如对学生实行“打卡制”,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有一个明确的学分规定。
虽然存在着这两种思想之间谁是主导思想的一些争论,而大学体胄改革也在继续。但相对于传统的大学体育“体制”和“技能”的教育思想,这两种思想指导下的我国大学体育课程已经呈现出了“多目标、多思想、多内容、多形式、多变化”的特征。
2、当代我国大学体育在新的基础上担负起了为国家培养体育优秀人才的任务
从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大学体育的推动。20世纪50-60年代的体育实践已经证明了大学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
新时期新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体育的重要性,现今我国很多优秀的中学体育尖子生大批量的考人了大学,带动了我国各大学的体育水平。各大学联合起来开始不断举办高水平的运动会,不仅规模上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取得的成绩也备受瞩目。许多的'高水平的体育人才在其中脱颖而出,在全国的比赛上获得了优秀成绩,其中优秀的运动员因此人选了省队,甚至国家队,这对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大学体育学科对我国体育学科的建设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学科是一个概念,是我们从接受教育开始接触到的词语。它的主要作用是将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分类整合,便于接受知识。传统教学下只有体育类和师范类大学设置体育专业的现象已经没有了,越来越多的非体育类和非师范类大学设置了体育专业。它们体育专业的发展成为了推动体育学科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而且这股力量会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壮大。在当代我国普通大学体育学科实践发展变化的新格局之下,我国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体育科学的研究已经成为了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可见在我国高校大学体育学科的不断发展对我国体育学科的建设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4、大学社区体育已经成为推动全民健身计划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
1995年,我国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共同发展的战略目标被确立。大学因其人才、信息、知识、场馆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在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和推动作用。
大学对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影响和推动,主要体现在以大学为中心,辐射了周边社区的体育活动的发展。这个效果的作用直接表现为大学的场馆设施逐渐向群众开放,周围社区的人可以到大学借用设施进行锻炼,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便捷、免费的途径。许多来到大学进行锻炼的人自然感受到了大学体育的科技服务、人才服务、场馆服务、宣传服务,这些服务自然而然的推动了更多的人锻炼,为推动全民健身做出了很大贡献。由此可以预见出,大学体育因其在资源、人才、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将积极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进行。
5、大学体育理论问题研究的视角转移
传统认识里,喜欢将大学体育归纳为学校体育的一部分,依然还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去看待大学体育,没有结合大学组织的特殊性其认识大学体育,只是意识到大学体育在新时期下需要进行改变,但并没有跳出传统的“体育只是为大学服务的‘一元性’思维模式”,无法从根本上认识到大学体育的内涵已经不局限于传统体育课程和体育教育。这样容易导致在对待如同大学生运动会、体育学科、大学社区体育等大学活动价值取向的不稳定,不能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相应理论上的检释。
大学体育与中小学体育相比,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区别。大学体育虽然属于学校体育的范畴之内,但绝对不是完全等同于学校体育的。我国传统的大学体育是一元性的,只是属于大学内部的一个行为,只是大学教育的其中一部分,传统思想下考虑的是大学体育能为大学教育作出什么贡献。而根据二元性大学体育观,大学体育不仅只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还是国家和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大学体育的范畴已经不只是局限于学校,更注重对我国整个体育世界的发展。从一元性到二元性的大学体育,可以理解为现今的大学体育基本理论观正在从狭义的大学体育观逐渐转变为广义的大学体育观。
6、结语
新时期下我国大学体育已经超越了传统思想下大学体育教育的范畴,逐渐扩展到体育事业的范畴中来,对大学体育整体的基本理论问题的视角转移方向需要经常进行总结与分析。在我国,大学体育基本理论问题的视角转移已经逐渐体现出来,在对“大学组织层面,结合体育与教育,采用现代大学职能全景视角”这些基本的理论问题的研究,从宏观指导实践来看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由此可以预见,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大学体育的实践和理论问题会因大学体育在我国体育和教育事业中独特的地位和功能,在新时期下重新构建一个新的更科学的系统,将会使大学体育的理论从传统思想下混杂于中小学体育理论的“学校体育观”中逐渐分化和独立出来。
参考文献:
[1]张珂,张云,乔培基,等.普通高校个性化体育理论课程开发实践研究――以中国传媒大学体育理论课程开发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2).
[2]白彩琴,宋杰.大学体育理论课租教学开展实践研究――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体育理论课程开展为例[J].运动,(17).
[3]陈洪武.浅析大学体育理论与实践能力结合平台的搭建[?)].体育时空,(6).
[4]贾连.大学体育理论的定位及其影响因素――对现行大学体育教材理论部分若千问题的剖析[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篇4:浅谈高中体育理论与实践创新论文
浅谈高中体育理论与实践创新论文
1前言
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体制的逐步改革,高中体育课程内容改革已经实施。现行高中体育教育内容和实践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于全面人才的需要。对传统高中体育进行理论和教育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在革新体育教育理论方面的同时,进行必要的高中体育教育实践创新也是刻不容缓。建立创新型高中体育教师队伍、明确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体育教育模式、建立创新的体育教学评级准则等措施改革创新高中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2体育的理论创新
2.1传统体育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体育教师往往对教学目标的理论认识不够,体育教育实践主要集中采用一些形式化的模式。体育课堂上,老师只在意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完成的程度,完全忽略了学生是体育教育的主体,没有调动起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和学生进行必要的互动,完全没有达到体育教育的师生互动的目的。
体育教师只是按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单纯的教育,对体育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很少或者没有提出过任何改革和创新的意见,形成了体育教育的严重形式化。体育教师往往主导体育课堂的教学过程,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体育教育中的种种弊端,严重制约了体育教育的发展,进行高中体育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改革创新具有现实和理论的重要意义。
2.2体育与智育教育的关系
2.2.1体育促进智育的发展
2.2.2智育制约体育
虽然适当的体育锻炼和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个人智力的发展,可以增加大脑皮层细胞的活跃程度,提高神经系统协调身体能力和敏感性。但是,体育运动并不是简单或单纯的机械重复活动或无知觉的机械运动过程。是身体神经系统控制协调人体各部件的有效运动,一个人的知识水平直接反映在神经系统的高级程度,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反过来会对体育运动进行必要的控制和约束。因此,个人的智力状态对体育的发展具有制约的作用。要相互协调好体育和智育之间的关系,不能使两者发展失衡。要充分认识到,体育和智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对改革创新高中体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3体育教育理论的创新措施
当前,{中体育教育理论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高中体育教育的发展。对高中体育教育理论进行创新性研究势在必行,我们应着重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研究、指导体育实践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以下几点进行体育教育理论方面的创新研究:一是教学内容的转变。进行必要的体育理论体系的创新研究。体育教育不再是单单的体能的训练,体育教育可以促进其他教育的发展。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有其独特性,处理好体育教育和其他教育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性,明确体育与智育以及其他教育辩证统一的关系。二是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只是关注规定体育课程的完成程度,对体育教学内容认识较为肤浅。体育教师要重新建构教学内容,在平时教学内容的设计中,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三是教学过程的转变。体育教师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当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当然可不必过分强调,尽可能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3体育的实践创新
体育教育要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就必须采用一定的形式和方法进行相应的实施,这其中体育教育实践是体育教育实施的关键过程,也是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育的必要手段。体育教育实践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程内容的具体实施过程、教师与学生教学中的相互关系、体育教育采用的方式方法以及体育教育中评价体系等的内容。体育教育实践对体育的实施具体化以及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进行体育教育实践创新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是一种实际的实践教学活动,在体育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人的全部结构都能参与其中,促进人的大脑活跃程度,协调身体各部分的运动,促进大脑皮层的活动,带动身体内脏器官的活动协调性。人在运动过程中,大脑皮层控制人的各种活动,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的敏感程度。人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肺部的呼吸氧气量增加,增加了大脑皮层的活跃程度;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神经系统也是高度运作的,神经系统协调身体各部件的运动。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和锻炼的人,感觉器官都比较敏锐,大脑神经细胞反应速度较快,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能力也较强。经常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身体的各部分机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通过适当的体育训练,可以增加大脑皮层细胞的活跃程度,提高神经系统协调身体的能力和敏感性。
3.1建设创新型体育教师队伍
在体育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体育教师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教师的教学模式、观点以及体育教学理论水平对体育教育结果都有重要的影响。首先,建设一支数量适宜、结构合理、具有高素质创新性的体育师资队伍,是实施体育创新教育的根本保证。其次,改革创新体育教育的模式,是实施体育创新教育的具体实践。再者,提高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是实施体育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
3.2创建创新型分类教育新模式
在体育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要有效地进行高中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就应该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针对不同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相应教育内容的改变、编排、删减以及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一是对接受体育教育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分类,是进行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前提。二是针对不同类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是进行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制度保证。三是体育教师要引导和组织不同组的学生进行交流和相互学习,是进行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最终目标。
3.3建设创新型体育教学模式
教师是体育教育的实践者。进行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性建设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建设多级体育教育模式,是进行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性建设的机制保证。第二,充分利用多种体育教育手段进行体育教育,是进行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性建设的设施保障。第三,改变体育教师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进行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性建设的关键所在。
3.4创建创新型的体育评价体系
进行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性建设就必须建立具有创新性的体育教育评价体系制度,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分级体育成绩评价体系,是进行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性建设的体制保证。二是建立动态的体育成绩评价体系,是进行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性建设的条件基础。
4结论
在体育教育理论改革创新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体育和智育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改革创新。在对体育理论进行创新时要从建设创新型高中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型分类教育新模式、建设创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建设创新型体育评价体系四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体育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综合处理好体育和其他教育的关系,采用发展的、创新的精神来改革创新高中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创新阻碍体育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篇5:公共体育课程构建与实践论文
公共体育课程构建与实践论文
一、引言
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学生自身的主动性比较差,进而使得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只有理论,却没有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升。而我们都知道,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还是实现户外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而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双培养和提升,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部分学校是只开展课内课程,部分学校只开展课外课程,没有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开展和执行,进而使得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倘若这一问题不能够被很好地改善和解决,将严重影响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质量。由此可见,探讨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的重要意义。
二、公共体育课程开展现状分析
几乎每一所学校都会设立公共体育课程,但是不同的学校针对于该课程的开展情况却是各不相同的,大部分学校的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都是以理论教学的方式为主,也有部分学校会开展实践教学,但是却并没有很好地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良好结合,进而使得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同时,也因为教师对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进而使得很多学生针对于公共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都不是很高,参与性也不高。新课改以来,对于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并且要实现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升,进而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要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执行。
三、在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方法与措施
(一)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之所以很多学校都缺乏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建立,是因为学校的课程体系的建设不够合理,大部分的.学校针对于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都缺乏相关的要求,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理念的渗透,进而使得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和开展存在很多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一问题的改善和提升,学校应该实现合理的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求针对于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要实现半理论半实践的方式,上半节课主要讲解理论知识,下半节课为实践课程,且理论课程所要讲解的内容和实践课程的内容一定要一致,进而实现理论与实践双结合,促进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和执行。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体育俱乐部。为了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建立,除了要做到以上几点之外,还要建立体育俱乐部。学校可以建立体育俱乐部,设置各种各样的体育设施,并为其搭配对应的体育器材,学生除了可以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完成相关的体育活动以外,也可以在课外的时间去体育俱乐部参加体育活动,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由此可见,除了可以通过改善课程体系的方式来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建立以外,也可以通过建立体育俱乐部的方式来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立,进而促进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目前针对于公共体育教学,很多学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结合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在公共体育课程中开展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方法和措施,希望在本文相关的一系列的建议和措施的帮助下,可以促进我国公共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威.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才智,(13):172+174.
[2]张颖.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140-142.
篇6:浅析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调发展之探讨论文
浅析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调发展之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协调发展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及逻辑分析法,在对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探讨了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大教育观、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等视角探讨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及制约因素,并针对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试图为全民健身的理论和实践,为实现体育的“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构建终身体育和体育社会化模式提供理论参考。
学校体育在我国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部门对学校体育的投入亦是逐渐增多,学校体育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迅速发展。而社区体育则是刚刚起步,还处于摸索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是实现终身体育目标的两种重要途径。它们是大众体育发展的基础和重要载体,它们之间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之协调发展,对大众体育的发展和终身体育的实现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探讨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协调发展是当前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研究的意义
(1)有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良性互动发展可以切实而有效地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构建比较完善和谐的全民健身体系,它们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和具体实现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可以有效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都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基础,是我国国民体质和健康整体水平提高的关键,社区体育是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基本途径。
(3)是推动终身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终身体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在贯彻终身体育思想方面,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入门期和基础阶段,社区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发展和延伸。
二、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相互关系
(1)概念的界定。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实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教育活动。社区体育是指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为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2)学校体育对社区体育的作用。①学校体育对社区体育的影响。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社区体育的主体是社区内所有成员,包括学校的大、中、小学生。因此,学校体育是我国社区体育的基础。这种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现代社会中,从事社区体育活动的主体都必须经历学校体育的教育过程。②学校体育能为社区体育开展提供人才资源。当前社区体育缺少专门的体育人才,而学校里拥有大量的专职的体育教师,这些体育教师具有开展体育竞赛、组织体育活动的丰富经验和知识,能解决社区体育专门人才缺乏的问题。 (3)社区体育对学校体育的作用。①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社区体育是学生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和学校体育的补充。学生不但要参加校内的各种体育活动,而且要参加校外的体育活动,是社区成员之一。因此,社区体育是学生参加校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②社区体育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树立教育社会一体化的观念,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新格局;社区体育的开展有助于充分发挥学校人才、知识、信息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学生个体最终要走出校园,成为社区的一分子,良好的社区体育活动对于保持和延伸学校体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①社区体育功能的研究中,还停留在从体育本身中分析,而缺少从教育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这是社区体育理论研究的缺陷。②在传统的观念中,研究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相互作用时,缺少全局性和系统性的角度。③我国目前社区体育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教育化特征不明显。社区体育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效能低下,与学校体育的发展需要不协调,导致社区体育对学校体育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四、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的对策
(1)加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看,事物的发展需要理论的研究作强有力支撑。从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协调现象来看,理论研究未能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比较突出的。就目前而言,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协调发展理论研究比较滞后,特别是社区体育未能审时度势地意识到自身体系在教育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功能的发挥以及目的的实现。
(2)加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的联系,促进学校体育的社会化和社区体育的教育化建设。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是体育体系和教育体系下的两个子系统,由于目前两者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自为阵,不相往来,没有实现优势上互补的现象,所以加强两者的联系是协调发展的基础。
在大教育观和终身教育的要求下,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必须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即社区体育要与学校体育协调发展。在这个时代,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对社区和学校在体育事业中的必然要求,是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刻不容缓的任务。而在体育过程中,学校已经不再是教育的全部,社区体育应该是学校体育的拓展和延续。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都应该在体育过程中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尽可能地承担自己的任务。所以,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是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我国体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郁建亚.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补效应[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
[2]陈立国.浅谈新时期的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3).
[3]李娟.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J].体育学刊,(3).
篇7:高职体育教学培养实践与措施论文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体育课在教育中所占的比重也在逐渐变大。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应当充分重视体育教学这一问题。文章主要通过对高职体育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进行了一些分析,并指出其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笔者的几点思考,希望为高等职业学院的体育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一些帮助。
一、高职体育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还参考着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大纲,而并没有将高职体育的特点以及课程要求彰显出来。这使得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缺乏教学内容,学生也无法根据其爱好进行体育课的安排,形成了一种单一性的体育教学模式。但体育教学应当是教与学的双向结合,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对教育团队的建设,以便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设置不同的体育课程,让学生对体育课所学的内容充满兴趣,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二、高职体育教学团队建设上的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的起步比较晚,而且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前身都是成人高校、中专院校等学校。因此普遍存在教师老龄化分布比较严重、年轻教师数量太少的问题。而体育课的教学因其特殊性,往往需要一些年轻有活力的教师来担任,而许多高职院校却无法达到这一要求,这使得距离建设高质量的体育教学团队有着极大的差距。
1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其招生规模也在不断变大,这让高职体育教学中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变得更加明显。就年龄方面来讲,现有的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教师老龄化严重的问题,而高职院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便大幅度引进年轻的教师资源,来充实自身的师资力量。体育教学这一对体力需求较大的教学课程,其教师人员也通常由刚招收的青年教师担当。但是这些教师往往过于年轻,在教学上缺乏足够的经验,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方式往往都是借鉴以往的教学模式或者随着青年教师自己的想法来实施,使得教学模式无法做到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完美结合。而且为了满足高职院校扩招以及工体教学的需要,招收的体育教师往往来自一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这固然解决了教师老龄化的问题,也充分填补了高职院校缺乏的师资力量,但是这些毕业生们进行体育教学的能力不足,无法满足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团队建设的需求。
2缺乏高水平的体育教学人员带头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建校时间都很短,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师资力量的建设却很难与其他具有悠久建校历史的高等院校相比较。在年龄、职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极度缺乏高水平的体育教学人员。这就导致了整个体育教学中,没有一个能够规范体育教学章程与教学模式的领头人。而现在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面的领头人,多是由一些体育教学经验不丰富的教师来担任,有的甚至是具有高职称的其他学科的教师。这种能力与专业素质明显不够的体育教学带头人,无法对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过程起到很好的模范作用与带头效果。这样在整个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团队就无法形成一个坚强的整体,从而极大限制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3教学团队缺乏整体意识
在整个高职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师的团队意识普遍不够强。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通常也是个体教学。高职院校中,多数体育教师都将体育教学的整体过程看成是个人的工作任务,而不与其他的体育老师进行体育教学上面的沟通与交流,这就使得整个职校的体育教师无法形成一个团队整体。而许多体育老师的自由度很强,在教学过程中不愿意按照教学规定的计划执行,对于上课内容也是按照自己的心情随意安排。对于教学方式也是传统体育教学的延续,不愿创新,教学过程也是敷衍了事,这就造成了职校体育教学教师团队的力量过于分散,难以形成一个团结的整体,从而无法在教学模式上进行讨论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校教学团队的建设。
4体育教师缺乏培训力度
高职院校要想满足现在教育形势的体育教学要求,就必须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加强体育教学人员的综合能力与整体素质。但是现在的高职院校却并没有充分重视这一点。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投入经费的不足使其很难展开有针对性的培训,这就使得现在的体育教师们思想依旧停留在原有的教学模式能够满足现在的体育教学需求的水平上,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不思创新,不注重合理的教育形式。
三、职校体育教学团队建设的几点思考1建立激励体制
1现有的职校体育教学中,许多体育教师都觉得这门课程不被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敷衍了事。因此,职校领导层应当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激励体制来激发体育老师们的教育热情,而在教学团队建设中,按照各自贡献的大小给予相应的奖励,也能够促使体育老师为了整个体育教育团队的建设而努力。
2加大对团队带头人的培养力度
要想建立起一个团结高效的职校体育教学团队,就必须培养一个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带头人物来作为整个团队的核心,并起到核心带头的作用。这样才能够为其他体育教学人员进行一定的引导,从而来推动整个教学团队的建设。而这个核心带头人应该是体育专业知识非常扎实、教学经验丰富且科研能力很强的人才来担任。在选拔出核心人物后,还应当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组织培训,来使其能够接受到更多体育教学知识以及团队建设的知识,从而充分发挥核心带头人的能力。
3增强团队意识
职校中体育学科的种类有很多,比如排球、体操、武术等,其教学的过程也差异过大,因此,许多体育老师认为自己的课程与其他体育老师的课程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不进行任何有效的沟通,这就导致整个体育教学队伍呈现出一盘散沙的情景。职业院校只有增强整个体育教学团队的团结意识,才能够充分提升整个团队的凝聚能力和战斗力,从而推动体育教学中的专业建设与教材建设等多项教学改革,并最终加强高职院校整个体育教学的团队建设。
4加强培训
目前的高职院校中,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知识老化、教学模式单一无创意的现象。而体育教师们互不过问的教学模式也使他们难以发现并改正自身的问题。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对这些体育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对体育专业知识以及教学知识的定期培训,使这些体育教师们能大幅度地提升自身的能力。
总之,高职院校面对现有快速发展的教育形势,必须加强对体育教学团队的建设。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领导者充分了解高职体育的现状,认识到体育自身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缺乏带头人、缺乏团队意识与培训力度不够等方面的问题,并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状况,来对职校体育团队的建设做一系列的改变。
篇8:高职体育教学培养实践与措施论文
摘要社会适应能力是学生在刚步入社会的时候,对于社会环境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等方面的适应能力。我国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在当前对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并不是很重视,对此还需要积极的加以改进。本文主要对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践培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由于长时间的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在校园内进行学习,对于社会实践能力较为缺少。正是由于这样的问题导致学生在面对社会岗位的时候无法真正的满足现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现阶段高职院校一定要积极的改变体育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根本性的提升。下面将对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践培养进行详细讨论。
1体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作用
1.1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团队凝聚力
团队凝聚力在现代社会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尤为重要。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有着很多的团队协作项目,例如足球和篮球等等。在这些合作项目当中,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任务,而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与社会当中的很多工作都相似。通过体育项目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对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协作能力培养都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1.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体育课程当中,教师需要对每个学生来布置相应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会形成一个个小组,很多的学生之间甚至是不认识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使他们之间形成团队合作的关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将在他们的未来发展中产生重要的作用,是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3有助于强化学生自身管理
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过程中会存在着一定的规则和制度,学生需要在这样的制度规定下来开展各项体育内容,促使自我的能力得到发挥。例如在足球运动中为了能顺利的完成比赛就需要按照规定进行,否则就会被罚下。社会本身是一个大型的赛场,当中存在着一定的规则,学生如果能在体育项目中不断的规范自我,那么在未来的职场上也势必能逐渐的规范自我,使自己在社会中更加顺利的发展。
2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实践措施
2.1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高职的体育教学内容应当与他们的职业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对此,应当将受学生欢迎以及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长久影响的体育项目和内容积极的引入到高职的体育教学当中去。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体育学习一定要保持与未来岗位之间的适应性,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具有更高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此外,教师应当积极的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单一化教学模式,促使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能得到丰富,以便于学生的积极性能得到提升,为未来发展和职业需求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2.2模拟社会场景
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应当认识到体育课堂本身就是一个小的社会缩影。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社会当中的一个个体,相互之间可以是合作者也可以是竞争者。对此,在体育竞赛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直接的进行划分,促使学生能担任其自己的责任,并完成不同的任务。这种教学方式往往能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促使学生更加直接的与社会之间进行对接,从而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做出贡献。
2.3积极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品质
在高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所进行的各项体育项目势必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身体锻炼作用,同时学生也需要从心里和身体上进行付出,从而得到最终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品质和心里的承受能力等方面就会得到相应的锻炼。而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会经常的举办一些体育竞赛活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的会得到成功的体验,有的则需要经历失败,那么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将给学生的心理素质带来一定的锻炼作用,帮助他们逐渐的得到成长。因此,为了能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应当积极的在教学中尽量多的给学生一些支持和帮助,促使他们能在体育技巧上和心理素质上得到上升,并且要积极的帮助他们将一些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促使他们能在未来社会中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高职院校在当前已经是我国教育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近年来得到了逐步的完善和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在于为社会培养更加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那么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就更高。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一定要进一步的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从体育教育的方向来逐步的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做出保障。
篇9: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
一、高校人文体育的优点及特征
1.能够作为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通常高校内部的人文体育教育和高校的德、智、美等联合组成了高校内部教育体系,并且在整体上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因为体育是人的根本,开展育心和育人都无法脱离育体。特别是高校内的校园文化,主要也包含了高校内部人文体育的制度、精神以及设施等,都离不开具体的制度、物质及精神等方面文化,而人文体育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可以直接作为承载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够非常集中且羡慕地表现出校园文化的发展及其所蕴含的精神,促使其和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达成有效互动,通过互动的形式不断地前进和发展。
2.内容广泛,为高校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
高校体育教育属于高校人文体育教育的基本实践方式,通常都是通过具体活动的形式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活动当中,并以此来促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相应的体会及启迪,从而领悟到体育活动中的科学、严谨性的规则,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育和感悟。将人文精神深化到学生的自身素质当中,保障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取最新的人文知识,从而有效地增强其体育发展技能。另外,校园文化也属于高校人文体育进行实践发展的载体,融合在校园文化环境当中,能够充分地发挥对学生的导向、熏陶以及激励的作用,从而以此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3.高校人文体育具备综合教育的优势
高校内的人文体育必须具备较为广泛的内容以及非常强大的科学依据,因此这些因素直接给予了高校人文体育的'综合教育功能,其在教育活动中,能够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多方面起到教育作用,促使学生的人文素质越来越高。可以说不但打好了学生的身体基础,同时也直接培养了学生完善的人格及主体意识,促使学生的能力偏向社会化发展。另外,这种独特的教育优势,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来说具有非常强的可迁移性及可操作性,因此其综合教育的优势非常明显。
二、高校人文教育理论的实践路径
1.优化高校体育课程
由于高校内部的课程通常都是具体体育项目的学习课程,像篮球、跑步以及羽毛球等,这些课程中普遍缺乏人文教育因素,即使是存在一定内容的人文课程,也并没有真正获得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多数学生直接忽视这部分的人文课程内容。因此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低沉的特点,不断地改善其自身所采用的教学形式,可通过活跃课堂氛围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体育课程中人文内容的特点及重要性。
2.结合德育智育,体现人文精神
在大多数高校内部的体育教学中,不能只是单纯地重视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必须要重视加强学生在德育和智育方面的教学成果。很多报名学习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其高中阶段时,学习的文化知识课程的内容及所用的时间都普遍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少很多。因此就要求高校内的体育教学必须要将体育技能直接上升到一个理论化的高度,将智育和德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以此来促使理论知识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真正起到促进作用。这样学生才能具备人文体育精神,最终促使学生各个方面都获得有效提升。
3.营造整体人文氛围
高校体育教学渗入人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需要积极地营造出校园人文教育的有效环境氛围。在整个过程中,除了必备的课堂教学之外,还需要将其扩展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可以在高校内部各个地点标贴相应的标示和标语,也可以开展多种样式丰富的体育类活动,通过校园广播及体育精神的宣传等,直接拓展先进性的人文体育课程,并完善相应的教学方式,最终促使全校范围内都形成一种人文环境氛围,实现高校人文教育的目的。综上所述,要想实现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实践发展,就需要优化高校体育课程,结合德育智育,体现人文精神,营造出整体人文氛围等,这样才能真正促使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理念成功地渗透到实践教育发展当中。
篇10: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实践与探索论文
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实践与探索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课证融合”模式的建设显得至关重要。课证融合”是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合,实质是通过两类证书及其教育与培训的相互对应、相互承认,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与衔接,最终达到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目的。[1]随着科学健身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全民健身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体育行业如何更好地为群众体育服务,培养高质量的职业类社会体育指导员以指导大众科学锻炼,已成为普通高职体育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方向。普通高职社会体育专业教育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教育模式,既是我国开展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满足体育市场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的重要路径,同时又是提高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的重要举措。
1.社会体育专业实施“课证融合”模式的必要性
1.1实施“课证融合”
模式是贯彻《全民健身条例》精神,推进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发展的需要国务院2009年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第三十一条指出:“国家加强社会体育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对全民健身活动进行科学指导”;“国家对以健身指导为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进行健身指导为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2]实施“课证融合”模式,能够有效宣传和落实体育行业国家职业标准,倡导师生积极参与,进而推动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有序开展。它不仅是时代进步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打造技能型专业人才队伍的需要。
1.2实施“课证融合”
模式有利于促进普通高职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教育部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3]推行“课证融合”模式,院系可以根据区域市场的需求状况,制定以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并重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计划,灵活调整课程结构,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更吻合。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职业岗位标准,培养职业能力,促使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和企业以及社会的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进而深化普通高职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
1.3实施“课证融合”
模式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能力,提升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的重要举措课证融合教学模式,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和岗位技能岗前训练的重要途径,是高职教学的一个有效探索。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提前认知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通过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今后高质量就业添砖加瓦。同时,企业可以得到具有专业岗位技能的实用性人才,在初步了解与沟通中通过它大大缩短了培训与评价成本,提升了用人单位的时间效率。近些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对口就业率明显提高。通过培训和鉴定,培养出一批掌握体育行业职业技能的专业人才,体现了我国体育部门“人才兴体”、“人才强体”的指导思想,从而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性。
2.我院社会体育专业推行“课证融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1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基地建设
我院体育系从2013年底开始着手基地申报准备工作,历经省体育局和国家体育总局逐级审核、批准,经过1年多的不懈努力,最终获得2014年广东省第一批“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基地”资格,将面向社会、行业、学校等开展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是对全国范围内所有从事和准备从事特有职业的相关人员,进行的一项提高人员素质、增强技能水平、规范人员管理的职业资格认证活动,对鉴定考核合格人员颁发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印制,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这为“课证融合”模式的探索和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我院社会体育专业通过培训基地作为载体,将职业考证项目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过程、职业岗位标准更吻合,使学生毕业前获取“双证”,实现优质就业目标。另外,2015年10月,我院被东莞市体育局授予“东莞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为“课证融合”模式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2.2社会体育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体育系社会体育专业在校专任教师15名,分别为正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11名。其中,国家级裁判2名,一级裁判员13名。专任教师通过培训考核,获得了由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社会体育“国家一级指导员教练”专业技术等级证书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高级教练”资格证书,“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高达93%,是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富有凝聚力的战斗团队。专任教师高度重视下企业行业参加社会实践,积累企业工作经历,曾多次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市级各项比赛的教练、裁判等服务和管理工作,在社会体育行业从事体育管理、健身、娱乐、休闲、保健、社区指导以及策划和组织体育竞赛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社会体育专业自成立以来,每年安排相关教师进行专业职业资格考证培训,培训内容涉及范畴包括:户外拓展培训师(8名)、健身健美(1名)、高尔夫(2名)、网球(5名)、体育场地管理员(3名)、职业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公共理论培训师(4名)等相关职业资格考证,并取得了相应职业资质。这些都为“课证融合”模式的实施提供了软实力。
2.3参照体育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改进人才培养方案
2009年《全民健身条例》颁布实施后规定,从事社会体育工作必须具备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职业)证书,尤其是游泳、高空拓展等高危体育项目必须持证上岗。体育系根据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对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体系,将职业考证项目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打破以往采取相对封闭的学科知识汇总或简单重复的技能训练模式,积极推行“课证融合”模式,实施“双证书”教育。学生学完相关课程后可根据兴趣选择考取社会体育指导员、拓展培训师、游泳救生员、健身教练员等资格证书,促使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和企业以及社会的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例如,我院2015级和2016级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课证融合”的课程有:游泳救生员、健身教练、拓展培训师等。
2.4毕业生双证率较高,对口就业率明显提高
我院社会体育专业推行“课证融合”模式以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社会认可度高,课程教学大纲与职业岗位要求有机整合,双师素质教学队伍稳步发展,校企合作和培训基地有序建设,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可以结合自己兴趣特点获取职业资格的平台,是学生就业的一种新思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劳动者就业上岗和用人单位招收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双证毕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占据强有力的优势。例如,我院2016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时双证率高达100%。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考取游泳救生员、健身教练等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大多数同学能够如愿进入游泳会所、健身俱乐部等相关岗位工作,并得到企业或公司的高度认可。总之,我院社会体育专业推行“课证融合”模式后成效明显。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社会认可度高,课程教学大纲与职业岗位要求有机整合,双师素质教学队伍稳步发展,校企合作和培训基地有序建设,推动了学生毕业即就业的和谐转换,增强了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促进供需平衡。
3.“课证融合”模式适度推行的问题与建议
3.1存在问题
唯证论观念凸显,考证功利性较强;考证费用相对较高,部分学生想考但由于负担过重而弃考(例如,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费用将近三千元左右);考证难度大、通过率较低(例如,游泳救生员国家职业资格);校内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实训效果不理想,校外实训基地接纳能力有限,实践效果不明显。
3.2建议
3.2.1精选证书。挑选含金量高、社会认可度高,就业作用较大的证书。比如,健身教练、游泳救生员国家职业资格是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考试,权威性高、考试程序规范、社会认可度高,拥有此类证书是从事健身教练、救生员必须的前提条件。3.2.2加强实训。建立模拟实习环境与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例如:私人教练工作室、体育赛事运营与管理中心等。同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寒暑假和周末的时间开展社会实践。3.2.3科学引导。对于考试费用较高的考证项目是否可以通过分期付款的形式解决,让一部分想考证的学生利用寒暑假于培训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后分期支付考证费用。通过恰当的科学引导,让学生正确认识以就业为导向的“课证融合”度,从而改进教学效果,将落脚点贯穿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篇11:高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论文
高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论文
1根据学生基础面不同采用分层教学
为了规范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教育部与8月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第八条明确指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由此可见,分层教学法在现实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练习中注意让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同时,找出个体差异上存在的不足,对其进行纠正,注重与实践相结合。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有机械加工、机电工程、服装加工、数控技术等二十多个专业,各专业的班级人数、男女比例、生源地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且各年级的体育课程和实习课程安排时间相冲突。这使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评价标准的要求等方面也难以区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因而,体育基础情况、身体素质有较大的差异,对体育课教学内容的认知能力也不同。这些状况不仅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且在教学上容易造成学生“良莠不齐”的现象,在评定学生体育成绩方面,容易造成不合理现象。因此,有必要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的教学方法上实施分层次教学。
2运用游戏教学法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
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在体育知识上的认识力度不够,导致体育课上的活动无法得到实际作用的发挥,许多学生上课只是本着草草了事的态度,开展课程上的内容。对于体育课上的技术动作安排往往不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这就给体育课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的产生,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当前身体发展的状况对体育课程上的设置进行调整与修改。将一些具备趣味性与实用性价值的锻炼方法投入进当前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这些体育方法产生兴趣,并在课程设置的实践过程中开发自己的体育优势以及才能。这些体育项目上的设置,应该根据当前学生的身体需要来进行科学的规划,安排一些放松性的游戏,让学生可以在玩耍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身体素质进行相应的提升。同时,高中是学生学习负担较重的时期,教师应该根据当前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准开发出一些新型的有氧运动,让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保持对体育项目上的新鲜感以及兴趣。为了让学生的参与度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教师应该将这些游戏的基本技术动作进行技能上的调整,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可以得到潜移默化上的改变,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出是体育锻炼的态度,只有这样,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的身体机能素质得到相应的发挥,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出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开展其他科目上的学习内容。体育课程的实际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也会得到提升,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算达到了国家教育部门下发的全面培养的教育口号上的要求。学生在在校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拥有良好的成绩也可以锻炼出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为以后社会参加工作打造出一个良好的'身体基础。
3注重拓展教学法的运用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老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学的内容死板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体育教学的开展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该进行改变,师生的主体地位要发生改变,在新型的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并且在进行体育了的选择时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来进行选择,学校和教师的干预减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拓展课程实施之后,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数量明显增多,学生的积极性有大部分的提升,通过拓展课程的实施,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团结有爱的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责任感明显加强。现代体育教育所采用的教育方法更加的灵活多变。现代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创造教学法、逆向思维法、启发教学等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教育方式,在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4教学方法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转变而改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育的方式及进行了新的改革。与传统的体育教学不同,新课程的实施,不仅仅只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新时代下,课程的改革更加的人性化,从以前的以书为主到现在的以人为主,这不仅是学校教育方式的改变,更是国家和人民的思想进步的重要体现。新课程设计到体能、心理、卫生和营养等多方面对学科,是体育教学更加的充分,也丰富了学生的课程内容,使其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更利于学生的身健康发展,和健康意识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新课改的实施,改变了学校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上课方式,使课堂的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满足现代的学生的要求适应时代的进步。并且还可以调整身体,发展职业技能的身体素质,学校还应该有预见性的开展运动生理机能补偿和损伤疾病的预防教学,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能够的得到积极的保障。
5结论
为了满足新型式下的人才培养的需要,高中体育课程不能以传统的教学为主,应该积极的进行课程的创新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以身体为主的局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其灵活、趣味、生动等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更有利于学校教学的进行和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现阶段,国家和学校大力提倡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大了体育教育的创新改革力度,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的同时,身体素质也相应的得到了提高。在体育教学的试验中应该重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减缓学习压力,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近而提升学校的升学率。
参考文献
[1]刘玉彬.浅谈职专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3).
[2]余学好.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5):92-94.
[3]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04(1):4-8.
[4]卞晓飞,丁久亮.论开放式体育教学环境的构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0(4):36-37.
篇12:小学体育合作学习法应用与实践论文
小学体育合作学习法应用与实践论文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许多教师都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积极倡导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小组为单位和活动共同体,共同开展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最大的特点是围绕共同的问题,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成员各自的经验、知识优势和思维特点,共同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寻求解决办法,形成共同的研究结果。
关键词:合作学习;科学合理;适应新环境
在素质教育环境中,小学体育教学除了达成基本的学习目标以外,实现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为重要。通过运用合作学习策略,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锻炼与讨论中,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并且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共同达成学习目标,树立了团队合作意识与团队协作的责任感,教师则在合作学习中起到引导与帮助作用,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1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价值体现
1.1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是学生自我价值的真正体现—体验: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体验体育课堂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同时,他们是在相互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统一在小组长得约束下,通过与组内成员之间的协作、帮助及自己的辛勤努力,最终完成了本组的任务。在此过程中,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实现了自我和团队的价值,渐渐地成长并从此壮大起来。比如在分组进行的往返接力赛中,真正体现了学生自身的价值和团队的合作学习的价值。
1.2为学生提供了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学会学习:在当今社会,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体育课堂中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都能得到体验。这就是合作学习的一种体现,在课堂中,通过学生的自由讨论、交流,分工合作、相互交流,是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从而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在障碍跑的教学中,有的小组是先钻再跨后套,有的小组先跨再钻后套,有的小组先套再钻后跨,而有的小组先先套再跨后钻等等的方法,在活动中,及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有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能力,更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科学合理划分合作小组
合理的分组是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遵循差异性分组原则,确保每一组的学生能力均衡化,都能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才能保证学习效果。首先,学生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个性差异等是进行分组的重要参考依据,教师要在课前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各自的差异不同进行分组,每组约3-5名学生,每名学生都能在组内发挥作用;其次,各组需要投票选举组长,由组长带领开展各项体育锻炼或者参加体育竞赛,或者采取轮流组长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再有,各组为了激励士气,可以自行讨论设置小组称号,以激发组内成员的兴致,提高战斗力。
3促进学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凭借参加工作以来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我感觉原来采用灌输式的`教学,大部分的小学生缺乏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的能力。老师“喂一口”,学生“吃”一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会协商,不会分工与交流,表现出极大的环境适应的困难。而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乐中求学,在学中取乐”的教学方法,因此,它可以极大的促进学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并会诱使小学生们产生轻松愉快心理状态,摆脱原来“单打独斗”的不利局面,产生团结协作的内心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增强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而合作学习恰恰有力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为学生适应社会、立足社会提供了重要学习途径。
4树立合作的榜样
小组成员是每个成员观察学习的榜样,同样作为教师也是学生的榜样对象我经常细细观察,不放过每一名学生的闪光点,当有学生有合作意识解决问题或者探讨问题时,我就大张旗鼓在众学生面前进行表扬,并且说明表扬原因。这样会激发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的动机。在体育教学中创设游戏这一环节时,我有意识创设合作性的游戏环节,这样就会发现更多的学生进行小组之间合作探讨,进行表扬,树立榜样。实践证明,有意识树立合作榜样会极大促进合作学习的效果和效能。
5发挥合作学习评价的作用
科学、积极的评价手段,是保证合作学习策略顺利落实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保持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在小组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合理选择评价方法。小组完成一个合作项目之后,可由组内学生进行自我点评和互相点评,在评价过程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也可由教师进行点评,从优势与不足两方面着手,让学生更好地认清自己,指明改进方向;其次,合理选择评价内容。评价内容除了集中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外,还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情感态度等,采取综合性评价模式;再有,合理选择评价对象。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评价小组中的个体,也可以对小组整体成绩进行评价,让学生树立“一荣俱荣”的意识,加强对团队协作的重视,更好地与团队成员交流与合作。最后,合理选择评价语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尽量使用激励性、赏识性的语言,帮助学生形成体育训练的积极性与自信心。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合作学习中树立合作意识与责任意识,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运动要领与技巧,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兴趣,也让学生在小组中获得成长,提高了与他人交际、沟通的能力,实现了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推动学生的全面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