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体育教学论文 > 浅析社会体育指导及管理本科专业的布局论文

浅析社会体育指导及管理本科专业的布局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浅析社会体育指导及管理本科专业的布局论文(共含11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y0000”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浅析社会体育指导及管理本科专业的布局论文

篇1:浅析社会体育指导及管理本科专业的布局论文

G807.4

从目前我国对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的专业定位角度可知,它属于新兴、交叉性发展的学科。尤其是在近年来,人们对健身活动表现出较高的参与性。根据相关统计资料可知,从一九九三年我国的天津体院首先开设此专业以来,截止二零零八年,此专业所招收的人数逐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并且各大体育院校也在积极建设此专业。然而在专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处在不断完善与发展阶段,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首先分析这些问题,然后根据该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而提出具体的建设意见,期待能够更好地提升社会体育对人才培养的能力,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带来积极帮助。

一、分析专业设置所出现的问题

(一)目标设置出现模糊性

根据我国教育部相关部门所主编二零一二年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的目录可知,将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为:培养学生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从理论基础、知识以及技能角度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能够使得学生更好从事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工作[1]。通过阅读此目标可知,教育部只是对此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大的发展方向,而各个院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例如当前三明学院在此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目标定位是:更好促进社会体育人才能够参与组织、管理、策划以及表演等活动中,由此可知,这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在不同的院校中,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也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价值。

(二)职业教育目标不显著

根据我国9所院校对此专业设计情况分析,其中2所院校缺乏明确发展规划,而其他七所院校则主要在选修课程中稍微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目标。如某学院在课程设计方面,将肚皮舞、瑜伽以及拉丁舞所需要的学时均设置为32学时,在这些学时中,学生只能够掌握一些入门的技能,从而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此外,学生在学分的比例方面也较为偏低,难以满足学生在就业中所需要的各项专业能力。

二、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发展的建议

(一)做好专业发展的定位工作

根据社会体育发展逐渐走向产业化,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做好定位工作,这是培养体育人才的导向。经过实践思考,首都体育学院的赵立教授提出了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和学生的`就业情况结合在一起,这就需要学校在课程设计方面结合学生即将从事的事业而积极做好规划。第一,随着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目前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在此背景下,体育产业与市场结合越来越紧密,因此,这就需要大量的人才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这就需要在层次结构日渐清晰的背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第二,社会体育发展过程中还有一类职位具有公益性,如体育指导员,这些职位进入一些街道或者是体育局才能够拥有就业的前景,除此之外,其就业的前景不容乐观,因此,这就需要体育院校严格地控制学生招录工作,并逐渐开发具有商业性和技能型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2]。

(二)做好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该专业在课程设计方面,就需要根据体育事业发展情况而不断调整课程设置,从而使得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首先,课程设置方面,需要强调社会性和职业性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如在二零一二年中,我国教育部门对在本科专业介绍当中,就把“社会体育”的名称改成“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这就使得课程设计方面需要体现出应用型[3],不仅要重点考虑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其次,体育院校在课程设计方面,还要结合职业教育的思想,把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放在重要位置上,构建出“通才加专才”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进而有效提升体育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在专业课程方面,可以展现出模块化以及体系化,同时使得学生在此专业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促进学生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的综合能力以及知识视野;最后,学校在专业课程设计方面,还可以同时设计及选修课程的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因为选修课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情况以及自己能力发展情况而自主选择,这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程体系中更好地拓展学习内容,同时也有效提升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兴趣以及掌握能力。

(三)增加专业实践教学

这主要是根据当前体育市场发展情况分析,对应用型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学校在设计体育教育课程中就需要增加一定的实践性,并通过学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而更好地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许多学校积极地构建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体系,如不断创新学生参与实践的途径,其中“工学结合”以及“校企合作”模式就重要体现。这不仅能够更好地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而且也是学校教育逐渐走向教学与实践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式[4]。除此之外,学生中自主组织和创办的健身俱乐部以及体育协会等,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并能够在校内、校外交叉、融合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结束语

根据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不断调整当前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更好地提升学生体育知识的能力,并能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输送优秀的后备人才。因此,本文中提出了具体的推动该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对该专业发展带来一定的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广学,赵嘉宜.四川省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05(05):132-133.

[2]罗曦光,林明洪.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J].湖北体育科技,,32(10):931-933,930.

[3]王伯超,刘永光.“多位一体”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社会体育专业例[J].当代体育科技,,04(21):3-4.

[4]苏近阳.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适用性研究——以遵义师范学院为例[J].運动精品(学术版),,35(02):30-31.

篇2: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评价体系优化论文

摘要:

在高校教育实践中,课程教育质量的高低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课程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评价体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同样也不例外。但是从当前的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评价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使高校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这对于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是非常不利的。文章在深入分析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评价体系特点的基础上,较为详细的阐述了有效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

篇3: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评价体系优化论文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形势下,高校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因此高校的教育质量是非常关键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高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依赖于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只有具备健全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高校才能在教育实践中更好的评价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调整教学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前的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进行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还有着诸多的缺陷和弊端,这将直接影响评价的效率[1]。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下,深入分析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评价体系优化的有效路径,对于促进高校教育质量提升,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篇4: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评价体系优化论文

1.1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在进行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知识时,有两方面驱动力,一方面是外在驱动力,表现为教师作业检查、同学评价以及期中、期末考核测验等方面;另一方面是内生驱动力,主要是学生主动接受新知识的自主性,当同学们接受新知识时,如果能从新知识学习中获得乐趣,学习过程中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在之前的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老师的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但是由于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这样的问题很难及时发现。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评价体系优化路径研究可以使得这种问题得以化解,通过科学地开展教学评价,老师可以合理调配教学资源,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丰富扩充,克服传统教学评价模式存在的缺陷和弊端,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实质作用。

1.2评价体系优化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不仅要关注知识文化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以往单一指标的评价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发展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学生们的个性不断增强,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评价体系的优化势在必行[3]。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评价体系优化中,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在于,如何平衡专业训练与基础文化课之间的关系。只有将二者均衡结合起来,才能更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不仅让学生掌握专业的技能,还能让学生在日后的发展走的更远,更加符合现实需求。对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评价体系优化路径的研究,突出了传统高校教育评价体系的桎梏,使高校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解决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相互脱离的关键问题,较好的迎合了素质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

1.3有利于及时调整教学形式,提升教学质量

评级体系对实际的教学形式影响巨大,可以说,评价体系决定了教学实践的方法,想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不得不对评价体系进行优化。在评价体系中需要将将各项考核指标进行科学分配,并依据考核的占比,投入不同的精力,因此,优化评价体系可以倒逼教学形式转变。对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评价体系优化路径的研究,可以改变这种低效率的教学形式,有效挖掘学生自身潜力,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激发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生动力,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接受不同形式的授课,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为学生将来走上职业道路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

2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优化体育管理评价路劲之前,有必要对高校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阐述,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评价体系优化的重要性,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总结当前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优化。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要求同学能够掌握综合性的社会体育方面的有关知识,将专业的体育知识与社会大众的文体生活相结合,掌握一定的知识应用于社会休闲体育活动中。因此,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体育方面的专业知识,也要注重教授学生一些有利于把握社会体育活动现状与流行趋势的知识,让学生在学校中学习与社会充分接轨。使得学生可以在营销、经营管理、设计开发各类大众体育活动中游刃有余。现行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主要存在课程设置杂而不精、课程设置内容陈旧、课程内容与体育教育专业重合较多,体现不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特点,应当减少足球、篮球等球类运动专业针对性不强的课程设置。

二是教学内容的扩展性不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当在全科发展的基础上,着重于某些方面的体育指导与管理[6]。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实践要早于课堂教学,因此,要求教师能够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在讲课过程中,将教材以外的新知识带给同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当着重培养应用型的社会体育有关的人才,因此,应当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教学场所延伸到课堂以外。为了做好社会体育活动的指导、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工作,要求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不断增进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是实用性的知识教授不足。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上,往往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因此,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应当教授给学生足够的实用性知识,择业知识与求职专业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7]。应当引导学生在大学开始的时候就注重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有针对性的作出具体设计,这样可以减少未来求职不成功的阻力。学校应当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体育活动的交叉行业越来愈多,体育与餐饮、体育与营销、体育与审美等交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

篇5: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评价体系优化论文

3.1评价体系优化过程中应该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并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根据自己既有的知识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新知识,构建知识框架,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些都是学生应该主动完成的,在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评价体系优化过程中更是如此。但是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之下,学生的主动性并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完全被老师的讲解所取代,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缺少主动思考的过程,将大大降低评价体系优化的整体效率。

因此,老师在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评价体系优化的时候,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创新教学评价形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弊端,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信心,全面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方面问题,为以后的深入学习和评价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奠定坚实基础。

3.2以社会需求为方向,构建培养综合性人才的评价体系

目前,高等教育表现出来的一个问题是,学生掌握的知识与社会所需要的能力脱轨,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难以应用于实践。因此,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培养应当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发展方向。专业评价体系的设置应当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在现实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如何迎合社会实际需求。让学生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最新前沿,并非单纯的掌握某些固化的知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更加灵活多变的运作方式,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更需要与时俱进,掌握新的应用设计模式。因此,在评级体系设定中不妨设定一部分开放的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力,让学生将掌握的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之中。

3.3积极探索有效形式,优化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部分,是对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水平的集中反映,以往教学评价方式存在一定问题,注重教师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结果,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显然是不科学的,也直接影响着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评价体系的整体质量。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应该对传统教学评价模式进行重新调整。对于教师来说,不能将教学进度作为评价的注重指标,将教师的教育素质和职业道德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的实效性等等,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综合考察教师的教学情况[9]。对于学生来说,应该降低考试成绩的比重,将平时课堂上的表现,综合能力提升程度以及学习态度等内容纳入考核范围,对学生进行更加深层次的学习评价,这样才能更加客观的衡量教学方式的优劣,也能为教师开展教学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避免一味追求应试成绩的教学弊端,提升评价体系的优化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评价体系的路径优化是十分关键的,因此,老师应该对此给予足够重视,不断创新和改进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评价体系的路径和形式,对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促进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樱桃,梁旭鹏,窦丹,等.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31):249-250.

[2]张红玲.陕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合理定位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100-104.

[3]黎涌明,于洪军,贺薇.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4):19.

篇6:社会体育与电子管理研究论文

社会体育与电子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对象荐选的实际工作中,存在指派型、福利型、自荐型、推选型的学员选派方式,其中前两种会将不具备志愿服务精神的人选入,导致培训后不能发挥健身指导的作用.通过分析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权力与义务、举荐人与被举荐人的管理,提出举荐模型,使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对象的荐选过程得到规范、监督、管理与完善.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员;举荐模式;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文明的进步,人均收入的提高,健康意识的提升,家庭及社会成员从购买健身服装器材,到消费体育服务,逐渐形成了体育健身的日常生活习惯,健身人群迅速扩大,对体育场地、运动形式、健身效果、人际交往等有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促进科学健身,国家设置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岗位,并制订了相应的法规政策,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

1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与价值

1993年12月4日国家体委发布《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是为促进群众身心健康、提高健身人群科学健身水平的一项制度.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和大众文化的丰富,为更好地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2011年10月9日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同时废止《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管理办法》中所称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不以收取报酬为目的,向公众提供传授健身技能、组织健身活动、宣传科学健身知识等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并获得技术等级称号的人员[1].我国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时间还不长,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及其工作现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全民健身发展的需要[2].实际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体育指导工作广泛、良好地开展,对实现健身群众身心和谐及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培养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高质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以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产品的供给和服务水平.反之,培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如果指导能力不足、在健身指导中不能发挥有效作用,则会严重制约全民健身科学、有效的快速发展.因此,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规范培养可以良好地促进全民健身发展、健康中国建设.其中首要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人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

2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本条件

在《管理办法》的附件中指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本条件有:(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二)具有志愿服务精神和良好的道德素养,遵纪守法;(三)热心全民健身事业,正在开展或准备开展经常性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以下简称志愿服务);(四)接受有关组织和单位的管理,承担指派的工作任务;(五)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应等级的培训,考核合格;(六)所传授的体育项目有技能标准要求的,应当参加该体育项目的培训并达到标准[1].在基本条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具有志愿服务精神和良好的道德素养,遵纪守法;热心全民健身事业,正在开展或准备开展经常性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但这恰恰是实践中最难以核实的部分.各体育行政部门在实际管理中,为了按时完成上级下达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名额的指标,往往会因核心条件审查难度大、工作成本高忽略对其的考查,而将其他一些无关因素混杂在参加培训人员的选拔过程中,出现了几种不符合《管理办法》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设立初衷的情况.

3社会体育指导员选拔、举荐办法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级、二级、三级的培训主要由省、区、市指定的培训基地完成,培训的通过率非常高,培训的费用由省、市级体育局行政拨款支付.集中培训的时间为3到8天.集中培训的时间较短,学习内容丰富,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如果推选的培训人员有学习动机(志愿服务精神),学习任务可以较好地完成.反之,完成的结果较差.最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培训的质量以及后续志愿服务的效果.调查中,参加培训人员的'选拔途径有以下几种情况:3.1指派型.指派型,是指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选荐中,组织部门通过看名单进行人员的指定派遣.指派型推荐参加培训人员的状况和问题有:(1)推荐的组织能够按上级的要求选派具备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通常是体育专业毕业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人员,但派遣的上级主观性色彩浓,培训只是为了完成指标任务,对于后续的社会体育指导工作开展不做要求.(2)对于培训人员,培训相当于没有任务的出差,选派时出现“重亲轻贤”的情况,加重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当地开展工作的不和谐气氛.(3)指派的形式,忽略个人意愿,违背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志愿性原则,造成学习积极性差、培养质量下降、体育指导工作难以有效进行等.3.2福利型.部分单位、组织选派的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人员,培训期间会发放出差费用,领导和被派出人员均把培训视为“带薪休假”、“外出休闲”的福利待遇,造成培训过程中的缺勤、不服从管理、不认真学习等现象.福利型派遣的人员培训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缺乏或没有相关的体育运动技能基础,不能适应培训的内容.(2)完全没有学习的动机,缺勤率比较高.(3)目前采取的是等额培训,即参加培训的人数等于年度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数量(通过率百分之百),福利型人员的管理与考核给培训机构造成了困难.3.3自荐型.个人有过社会体育指导的经历,对于体育运动比较喜爱,有擅长的运动项目技能,在县区一级的体育局、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街道乡镇等部门进行过登记,提出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人员.这类参加培训的人员属于自荐型.自荐型人员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现状和问题有:(1)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但专业知识不系统.(2)重技能学习轻理论学习.(3)提高个人运动能力的动机强,为他人指导体育健身的动机弱.3.4推选型.由社会健身站点的群众,基层企业、单位、组织常参加锻炼的人群不记名推荐的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人员,属于推选型.推选型人员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现状和问题有:(1)具备较好的单项运动技能,学习热情高,理论学习也比较认真.(2)得到群众的认可,学习动力足,培训结束后的群众健身指导工作效果良好.(3)目前缺乏登记注册、日常评价、考核管理的内容和制度.(4)时常会出现小群体对于名额的无序竞争,影响健身群众的和谐关系.指派型、福利型问题的出现,主要是推荐参加培训人员的组织不直接进行后续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工作的登记与管理,即“派”、“用”脱节.这也是重培训审批数量、轻管理使用服务的较普遍现象.自荐型、推选型的出现,是参加培训人员选派方式的进步,使得“派”、“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结合,但也存在随意性较强、管理不系统的问题.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人员选拔的过程中,并不是谁在按照上述情形有意为之,而是目前缺乏工作时间成本少、行之有效、便于操作的制度与办法.

4社会体育指导员举荐模式探索

4.1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权利与义务.社会体育指导员权力与义务的明确,结合举荐责任追究的制度建设,可以减少和避免培训人员选荐中的随意行为,防止出现指派型、福利型的情况.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权利体现在“促进科学健身的普及,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提升社会的健康文明水平[3]”.这一过程促进其自身的完善,是自我社会价值的体现,也是人生最高价值的实现.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2001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4]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义务是“组织和指导健身群众开展健身活动,提高健身者的健身技能和身体素质”,由此提高群众身心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过程中,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以通过实践和培训不断提升个人的组织与指导健身活动的能力、自身健康水平、自信心等,在帮助他人健身的步骤中,增进社会关系、加强社会联系,得到他人与社会的肯定,实现自我价值.4.2举荐人与被举荐人.从《管理办法》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本条件和概念出发,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人员的举荐人应是“公众(全体居民)”.但在实际中,全体居民不一定都是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因此,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可以参照体育人口的定义)具备举荐权,是举荐人,举荐参加培训人员是其权利与义务.原则上,每一位举荐人都具有被举荐的资格,都是被举荐人.实践中,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群,在相对固定的地点,达到一定的数量,在此群体中,通过举荐选出具有志愿服务意向的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实际的被举荐人.这是以权力与义务对等关系原则形成的举荐人和被举荐人.他们相互之间认识、熟悉,有利于健身活动工作的开展.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健身群体中没有适合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人员.此时,需要组织发现具有一定体育专业知识和运动技能,且愿意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人员.这种情况下,举荐人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部门或基层体育文化管理部门.被举荐人是当地居民或者可以为当地健身群众提供健身指导的特定人员.4.3举荐人及其管理.鉴于在实际中,举荐人均是参加体育健身的居民,因此举荐人的管理应进行属地实名管理.即在某一区域长期居住的体育健身群众,在当地体育文化或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的基层单位进行实名登记,登记内容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年龄、健身内容、健身目的、是否愿意提供健身志愿服务等.经过了登记的人员具备在其健身活动场点的举荐权.登记工作可以由基层单位的工作人员,或者委托健身群众的代表完成.在日常管理中,最重要的是进行不定期的检查,通过检查确认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人员,对他们加强宣传,使其履行举荐权.4.4被举荐人及其管理.第一种情况,被举荐人来自于举荐人群.在进行了一定的宣传后,可以先由举荐人初步确定被举荐人(候选被举荐人),一般可以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日期之前40至60天.在培训前10至20天,根据候选名单由举荐人确定参加培训的被举荐人,并予以公示.第二种情况,基层管理组织根据健身场点的人数确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根据数量指派人员参加培训,具体的情况各地可以结合实地调研自行确定.被举荐人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获得证书后进行正常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在高一级的培训中可再次成为候选被举荐人.人员配备的任务可以从组织和个人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考察[5].4.5举荐模型设计与分析.举荐是健身志愿服务者步入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后续的监督、考评、继续培训、志愿服务支持等是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管理推向深入、充分发挥作用的环节.本研究结合实践提出举荐及其管理的模型,如图1所示.根据《管理办法》,图中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机构为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协会对辖区的健身群众进行实名登记,并抽查核实,本项工作可由健身群众的代表完成.之后协会对健身群众宣传荐举办法,健身群众实名填写表格提出候选被举荐人,协会监督,给出意见.接下来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前,由举荐人(固定地点的健身群众)选定被举荐人,协会监管过程.然后协会公示参加本年度培训的被举荐人名单,并提出要求.在被举荐人培训合格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书后,可以向协会反馈问题、咨询政策、要求支持等,协会监督其志愿服务.从伦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被举荐人“来源于民”,有利于形成良好友善的氛围,督促其“服务于民”,并且从健身群众中被举荐出来,可以充分代表健身群众与培训基地进行有效的双向沟通,使培训达到“授群众所需之道,解群众未识之惑”.

5举荐模式的自我完善

一个组织模型只有在内部可以完成自我完善,才能在实践中得到运用与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举荐模型也不例外.从社会体育指导员参与群众健身指导的全过程来看,与其相关的机构和人员主要有:健身群众,社会体育指导员自身,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上级体育主管部门,非健身群众与组织.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的生态圈,举荐模式的自我完善与其息息相关.5.1自我管理与评价.参与志愿服务的人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是自我管理的主体.在志愿服务精神的驱动下,这些人员可以完成自我管理与评价,包括:地点记录,出勤,健身指导的内容、时间,接受指导的人数等,对相关内容给予自我评价,评价的结果主要用于讨论分析如何更好地提供志愿服务.协会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直接管理单位,是自我管理的组织,其管理与评价的行为也属于自我管理.实际中主要是进行抽查、考评、奖励、补助发放、配合培训基地、与外部机构协调等工作.5.2外部监督与评价.外部监督与评价来自于健身群众、上级体育主管部门、非健身群众与组织.首先,协会可以制订健身群众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评价方法、制度,定期进行调查与考评.其次,接受上级体育主管部门按照任务计划进行的工作监督和评价.最后,来自于媒体、志愿者协会、第三方评估机构等组织部门的监督也是促进志愿服务良好有序发展的有效办法.对于志愿服务良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以加强宣传,邀请非健身群众体验,派遣到未开展健身锻炼的组织交流.通过外部监督与评价,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志愿服务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同时为其客观考评提供依据.5.3荐举模型与制度的自我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涌现,制度的设立与完善,都是为了不断提高群众健身的社会效益.在政府、社会组织、培训基地、社会体育指导员自身投入许多经费、时间、精力的情况下,为更好地开展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健身意识,采取第三方对实际社会效益评估是十分必要的.第三方不牵涉任何利益,按照《管理方法》的精神与要求,定期做出评估,针对问题进行改进对于提高各方面工作的效率是极其有用的,特别是在因地制宜地完善当地社会体育指导员荐举模型与制度建设方面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因此,上级主管部门如何开展第三方评估,其效果如何,对于当地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进一步快速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真实、准确的第三方评估,结合外部监督与自我评价,可以让荐举模型与制度定期完善,适应当地群众的健身发展需要.

6结语

法律法规是保证社会有序高效运行的基本措施,因此国家提出加强法治中国建设.《管理办法》已经公布并实施,其中明确提出在一些方面的规章制度由各省、区、市结合实际情况制订.部分省、区、市的相关文件中,将具体内容的制订权下放,符合中央简政放权的要求,但截至目前许多地方还在探索中.本研究提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荐举模型,对于其选拔环节以及后续志愿服务开展都会起到提质增效的作用.

篇7: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的论文

1995年6月,为了提高中华民族全民身体素质,为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打好基础,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这是我国新时期全民健身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分别明确了21世纪末及至全民健身工作的奋斗目标与任务,1995年8月,根据宪法,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体育法中第二章,社会体育第十一条中写道,国家为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在全国普遍实施体育锻炼标准,对国民进行体质监测。给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责范围给出明确指示的同时,国家实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责则是对社会体育活动进行指导。并且政策的发布早于《中华人民共和体育法》颁布的2年之前,即1993年12月,国家体委就已经针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定了一些政策制度,如《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并于1994年正式实施,用以规范、明确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社会体育发展中的组织管理工作。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的先后颁布,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职责更为明确。在,原国家体委于1993年12月4日发布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不再生效,同年10月9日,第20次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国家体育总局予以公布,并于11月9日起于全国施行。自此,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制度更为规范,各级体育主管部门职责明晰,直接对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负责,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分工更为明确,奖惩以及晋升制度更为严格,各行其责。

篇8: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的论文

该文通过对CNKI数据库的检索后进行归类,发现国内学者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现状(分布情况)、作用、制度(管理与组织)、服务与培训四个方面。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分析总结,国内的学者大多数认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目前处于对群众体育活动的辅助和促进方面,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组织队伍整体比较薄弱;平均文化素质不高;对体育中的指导多以义务指导为主,有偿为辅等特征方面。早在,就有学者就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状况作出了研究:19李树怡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一文,首次对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状况进行排摸,分析总结。在此之后,,吴峰山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现状回顾》、何学敏《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特点研究》、陈立农发表于西安体育学报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困惑与对策》研究、肖莲花的《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综述与秦丽莉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文章,这些文献从实证、质化、量化等不同的角度,全面揭示了不同时期中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情况,(包括对不同时期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数、在各地的分布情况、年龄结构、学历构成与专业特长、工作场所等方面的调研分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组织管理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此外,还有许多学者对不同地域――对省市、西南、中南、珠江三角洲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为进行宏观研究的学者提供文献支撑,是此类研究所需借鉴与对比的有效依据。

篇9: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的论文

,谭延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全彦秀的《试论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中的促进》、殷宏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发展中的作用》三篇文章从宏观的角度基于社会体育指导员整体发展状况在全民健身事业、社会体育发展、群众体育活动中的作用加以研究,根据《国家级、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资料中的培训总结来看: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组织的引导下积极开展群众健身活动,给群众进行现代体育观念的传播和科学健身知识的普及,这些举动不但逐步提高了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从而推动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并且直接促进群众的体质健康,有利于群众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健身运动提高生活质量,即陶冶了群众的情操,又促使群众之间增进友谊,提高群众的文化修养,树立道德新风,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这些文献及相关培训资料的解读,可以看出,我国在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的宏观研究上,主要集中在全民健身领域。

篇10: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的论文

我国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制度的相关研究,最早发表了成果的是20倪同云在中国体育科技上的研究成果:《完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的研究》,从全国8个省的地级市抽取300名国家认定资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30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权限划分、培训方法,其为社会服务的情况方面进行调查,通过统计数据,经过对比分析,总结出较为完善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体制的条件与提出相应的对策。并总结分析出“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制度,必须解决好4个方面的问题”的建议。戴俭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的颁布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一文着重研究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中给出的职业划分依据,“介绍了制定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标准的'依据、定义、等级划分、职业功能等具体内容,提出实施《标准》的对策和建议”[9]。李相如的文章:《关于我国两种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比较研究》,详细阐述了从《制度》和《标准》两个方面研究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制度系统,其区别在于工作性质是否为义务,是否进入国家的劳动管理体系,得出结论为无偿服务为现阶段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中为主流,并认为“建立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基本成熟。,于善旭的文章通过对《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体现的宗旨与地位加以具体分析,提出了社会体育指导员需要解决的现实需求问题上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立法的构想《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出台之后,于善旭对我国自1993年至20在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制度规章的众多研究加以总结阐述,详细分析了自从《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实施以来各地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实施中进行了的多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在实践过程中涌现出各种因地制宜的特色做法,和富有智慧的能动创造,在工作中形成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工作发展的一些新的形态,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持续向前发展态势的同时,凸显出该制度与时俱进需要适应创新,不断创造新的生机与活力。

5对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与培训方面的研究

我国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服务与培训的探讨最早始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实施后,,北京市体委、市体总专门研究,结合北京的实际情况,委托北京体育师范学院作为培训单位,培训后,冯张昌就培训教学实践总结的《对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探讨》一文。,霍红的《关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的思考》一文针对培训工作的效果,提出了现如今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下培训工作需注意的改进建议:需要增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培训方面的“外部激励机制、改进培训方式、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课程结构的科学性、建构以学员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此后,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的研究有,邓星华的《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舒为平的《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与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郭益农的《我国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系构建的思考》等文章。从以上几点总结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学界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研究,横向上涵盖了宏观―中观―微观,从全国到区域,到省市,三种不同视角。纵向上,从《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全民健身纲要》《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标准》与《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这些政策、标准或制度是国家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时期所发布的,但学者们对政策规章的解读、研究、补充,包括对不同时期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状况、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研究如何继续深入,如何适应新时期我国的的社会需求,仍需要学者们探索。

篇11:社会体育专业滑雪指导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社会体育专业滑雪指导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摘 要】校企合作培养社会体育专业滑雪指导人才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所需,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资源开发的契合。通过建立实践实训基地、“订单”式培养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途径,进行有针对性地实施,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确保确保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步。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滑雪指导员; 高危险项目

校企合作进行社会体育专业滑雪指导人才的培养,是高校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滑雪企业高水平人才资源开发的高度契合,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其拓宽了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途径,促进了社会体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大众滑雪产业的良性发展。伴随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带动滑雪人口迅猛发展及其对滑雪指导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培养滑雪指导人才,体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有针对性地提高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实效性。

1校企合作培养社会体育专业滑雪指导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资源开发的契合

1.1滑雪企业需要开发滑雪指导专业人才资源

1.1.1滑雪场

目前我国建成、运营的滑雪场已有近300家,遍及全国27个省和直辖市。南至广州、深圳、福建、上海,云南的玉龙雪山滑雪场更是我国十大滑雪场之一,仅北京和河北省注册运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滑雪场就有57家,伴随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北冰南展、西扩”的战略实施,七年后要建立到3000个滑雪场。高山滑雪、自由式滑雪、单板滑雪是2013年5月1日,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第一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目录公告》六项之中的三项。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中明确规定:以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进行健身指导为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经营高危险体育项目,要拥有达到规定数量的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这是两项硬性要求,雪业发展、壮大,相应地就需要滑雪专业指导人才资源的开发。

1.1.2滑雪人口

1996年大众滑雪群体出现,以此作为中国大众滑雪的起始点,滑雪运动参与人群开始飞速增长,1996-2000年滑雪人次的年均增幅为109%,2001-2005年滑雪人次的年均增幅为53%,2006-2010年滑雪人次的年均增幅为20%。2010-2011雪季,中国滑雪人次已经达到1000万,在2010-2015年期间,中国的滑雪人口和滑雪人次依然会保持1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七年后要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申冬奥的诺言。随着参与滑雪这一高危险运动项目人口的不断增长,更需要高水平的专业指导员来保驾护航,只有专业滑雪指导员的专业指导,才能保证大众参与滑雪运动的安全性,将滑雪这高危险运动项目的危险性降低,给予大众滑雪顺利发展、壮大以专业保障。

1.1.3滑雪指导员现状

与滑雪产业不断壮大、滑雪人口不断增长,大众滑雪运动迅猛发展不相协调的是我国滑雪专业指导人才的匮乏。世界上拥有百年滑雪历史的法国、瑞士、日本等国都具有相对完备的指导员储备库,比如法国每年有约100多万人次参加滑雪指导员培训,大概有15万人在雪场作专职指导员。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的滑雪指导员储备量远不及他们的万分之一,这与我国所拥有的庞大滑雪市场不成比例,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亟待开发。目前在岗的滑雪指导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文化程度不高。除少部分是滑雪运动员退役后从事滑雪指导员工作之外,大部分是经过短期培训之后上岗的非专业人员,有些雪场更存在招收就近乡村无业青年通过短期培训上岗的现象。

1.2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职业技能素质教育应围绕着社会的需求而实施。具体是: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毕业生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从事社会体育行业经营管理、咨询指导的能力;在健身指导等方面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伴随着社会体育的发展设置的,其人才培养目标是针对社会体育发展,服务于社会体育的。因此,就需要根植于社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从事社会体育行业的企业所需人才。以我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例,我校坐落于北国江城,一个冰雪之城。结合地域特色,与北大壶滑雪场、万科松花湖滑雪度假区等滑雪企业结合,建立实践实训基地,共同培养专业滑雪指导人才,服务于大众滑雪运动的开展,为地区滑雪产业发展做贡献,切实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校企合作是促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之所需

1998年,教育部在第三次普通高校本科目录修改中增设了社会体育专业,这是社会体育蓬勃发展的必然,社会体育需求专门人才。可是社会体育发展突飞猛进,伴随其设置的社会体育专业却处境尴尬。“在教育部高校教育司编的《升学与就业―2005年高考填报志愿指南》中,社会体育专业被列为就业率较低的专业”,近几年一直徘徊在各专业就业排名的后3名,国家多次亮起了黄牌。究其原因,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国情,在群众健身领域中还很少设立专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入职社区的社会指导工作岗位要通过考公务员来实现,其岗位十分有限。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服务领域还是在商业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及相关服务领域中,存在社会保障不健全,社会地位比较低,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个人发展受限等问题。另一方面,目前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还有待改善、改革之处,仍然延续着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重知轻行”,存在着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社会的客观因素与学校教育的主观因素的不利,制约了社会体育专业的良性发展,使得社会体育专业渐进呈萎缩态势。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就必须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与企业建立合作培养机制,签订合作培养合同,进行“订单式”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3校企合作培养社会体育专业滑雪指导人才的有效途径

3.1建立实践实训基地在滑雪企业建立实践实训基地,将学校教学与滑雪企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滑雪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企业专业的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由滑雪企业指派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滑雪指导技能实训,提高滑雪指导技能水平;加强学校教学与滑雪指导实际的结合,以学校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为支撑,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滑雪指导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校企共同研究开发培养高技能滑雪指导人才的教材;并将实训期间遇到的社会体育指导代表性案例课题带回学校,在校内对学生进行实际的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3.2订单式人才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就是学校以企业用人协议为依据,根据企业用人要求,组织人才培养工作,产销链接,对口培养”。学校与滑雪企业建立实训、考证、签约就业“一条龙”式人才培养模式。签订专业滑雪指导人才“订单”式培养协议,根据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按照滑雪企业对专业滑雪指导人才资源需求计划,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企业对滑雪指导员岗位技能的要求开发培养体系,为企业提供所需高技能人才,确保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步。

4校企合作培养社会体育专业滑雪指导人才的培养构成与实施

4.1品德、职业修养培养。基本构成:(1)爱:爱国家,爱社会,爱岗敬业,爱每一位需要我们指导的人。(2)社会责任感: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实现其培养价值。(3)美:美好的品德、健康的身心,美好的滑雪技术,形成楷模效应。(4)礼仪:掌握礼貌、礼节等基本礼仪知识,以尊重为基础,和谐沟通。(5)勇敢、坚韧、团结、协作实施方式:学校: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企业:培训、指导、实践。4.2专业技术培养基本构成:专业理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学、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滑雪运动等理论。运动技术:滑雪运动。实施方式:学校:依据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练”相结合,学习滑雪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滑雪运动技术。企业:滑雪场地学习、实践滑雪运动技术,提高技术水平。4.3指导能力培养基本构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合作、管理能力;安全保护与救助等专业能力。实施方式:学校:教学中将学习、锻炼并列为“双元化”体系,学习与锻炼技能并重,通过“角色转换、指导、组织、评定、创新、实习、实践”等系列形式,在学习中锻炼,在锻炼中学习、提高。企业:管理者、从业者等讲授、培训;滑雪场实际指导大众滑雪,提高科学指导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葆衡,等.我国大众滑雪指导员的现状与发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

[2]贾岩.社会体育专业去向社会需求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

[3]郑益仙,胡俊波.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09.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浅析社会体育指导及管理本科专业的布局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