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体育教学论文 > 浅谈体育教学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研究论文

浅谈体育教学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研究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浅谈体育教学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研究论文(共含1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ew8888ew11”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浅谈体育教学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研究论文

篇1:浅谈体育教学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研究论文

浅谈体育教学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描述性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对个性化教育的含义进行了阐释,归纳、总结。指出个性化体育教学具有主体性、独特性、差异性、创造性的特性。明确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精神、意识能力的培养是21世纪体育与健身课程的重要教育目标之一。提出了体育与健身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个性化教育的理论依据,并且重点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对中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教学探讨分析。经验总结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教育一体育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育的一些具体教学策略、措施,对当今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提出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几点教学建议。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 中学生 个性化教育

1、个性化教育的含义

个性化教育是指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挖掘学生的个体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个性化教学最关键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教学资源之间的互动。其中”个性发展”中的n个性”,不是狭义上的心理层面的个性品质,而是指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其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差异性

人的生长发育和生命过程有不同的阶段性,各年龄阶段个体的生理特征也不相同。同时每个个体的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家庭等因素在每个阶段也有差异性。因此,针对不同的个体我们教师在进行体育锻炼活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性。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位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实施个别化教学是个性化教育的基本措施。

1.2 独特性

独特性是个性化教育的必然产物。学生的个体差异,既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结果。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性别、认知能力、性格类型、气质、身体素质的差异,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因材施教,在共性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1.3 主体性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个性化教育的前提。其主要反映出人高度的主观能动性,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能力性、创造性。在人类活动中,人们总对原有的认识、操作、成果有所革新或突破。从而创造出丰富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同时也促进了个人的创造性发展,其表现的内容有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等方面。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把学生真正当活动的主人,必须尊重学生,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1.4 创造性

学生创造性的体现是个体创造力的行为过程表现,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特殊能力。心理学上,指出创造性活动中结合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不仅表现在科学、艺术等领域,而且也会在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而每个人的创造力是可测量和后天针对性培养提高的。具体表现在:求异性、联想性、发展性、综合性、逆向性、独创性,六方面。

2、中学体育与健身课程实施个性化教育的理论依据

2.1 实施个性化教育符合国家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目标

体育与健身课程作为中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一定的特殊性。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发展需求,把各种休闲娱乐性的、新兴的健身内容纳入了教学范围。学生在这些自己喜爱、热衷的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身心体验,及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就是我们所期待的现代体育价值观的重要目标之一。

2.2 实施个性化教育符合现代教学论的观点

现代教学论认为:个性化教育是着眼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它针对人的个性差异,通过一定的训练和培养,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才会带来自己的独特的东西,从而使受众个体思维丰富活跃起来。现在的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力求老师与学生、认知与情感、体能与心理健康全面协调的发展。

2.3 实施个性化教育符合现代教学三大原则

个性化教育符合因材施教原则,身体全面发展的原则和巩固提高的原则。实施个性化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优势体育项目,既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主动性。然而,任何一种优势体育项目的形成都是建立在身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贯彻巩固提高教学原则的有力体现。

3、中学体育教学中个性化教育的具体实施措施

3.1 激发运动兴趣,培育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创新能力

实施个性化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有的在这方面成功,有的在那方面成功。因此。体育教师应象对待自己孩子一样,以有序的课堂和创设积极的竞争情境给每一个学生获得显示自己运动能力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运动兴趣。并尝试将所学其他学科(如物理学、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体育学习之中,并不断构建新的知识和技能,有意识地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2 创设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解放学生的个性

3.2.1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现代中学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多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走进学生的心里世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条件。课堂上。教师要掌握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见解,给予学生质疑教师权威的权利。在遵守课堂常规的同时。我们教师不妨一试对课堂纪律实施”弹性”管理,张弛有度,多给学生自由展示及(分层)小组协作探究学习的空间,尝试采用诙谐幽默、轻松活跃的教学风格带动调节课堂气氛。针对像体育课这样的显性学科,我们也可以运用形式多样的专项体育游戏贯穿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让他们从”要他学”变”我要学”。教师还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错误,多些理解和宽容,多用鼓励法,少些斥责。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每个后进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3.2.2 教学内容的合理性。

教师在安排和组织教学时一定要考虑到中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情况和接受能力。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取相应的教法措施,会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节奏鲜明,效果显著,有利激发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练习。学生在接受、学习一项教学内容时,掌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方法。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对待。理解、宽容、尊重每位学生。在一个班中,身体素质好、接受能力快的和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应用分组、分层教学。譬如在初、高中都有的跳箱、单杠等技巧类难度项目教学中,体重较大的胖学生和弹跳力协调较差的学生,首先我们老师要做的是消除他们恐惧害怕的心理,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并通过降低首次达成的指标要求及相关辅助器材运用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3.3 开放性课堂教学体系。张扬中学生的个性

3.3.1 交还学习的自主权。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愿望和潜能。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自主学练的条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学习能力选择练习内容、练习形式和练习方法,独立的进行体育锻炼。一旦学生拥有了学习自主权,学生就会主动树立学习的自我意识,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体验体育运动的快乐,交流学习的经验,进而养成独立学习的个性特征。

3.3.2 拟订开放的教学目标。

学生个体的性别、遗传、环境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性。体育教师必须因材施教,课堂教学且标的确定应该体现课程的层次性、阶段性和发展性,制定符合各类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确保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体验学习成功,建立自尊、自信,在准确的自我定位中发挥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3.3注重教学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现代教学评价要求越来越重视评价的教育功能,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方法、标准的多样化。其目的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中要求:从单一的注重学生成绩考核评价逐渐发展为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学习过程评价、教学成绩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实践中,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参与的空间。通过组织学生学练过程中的自评、互评、小组评、集体评等,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反思与提高。往往这样可适应当今学生竞争好胜、自尊心强的心理特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自我表现向上追求的原动力和提升空间。

4、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在学校教育中的中学体育与健身课程对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是具有积极的、重要的作用。我们教师教学中采取的多样化、灵活性、个性化的有效教学策略、措施对实现、达成体育课程三维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也都是必要、行之有效的途径。为了更好的实施个性化教育教学,在此提出几点自己研究建议:

4.1 各中小学校积极完善课程内容体系,结合各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正确理解、落实在学校教学中体育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三类课程内容。

4.2 体育与健身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和教学手段、方法、形式的多样性。(在学习内容上,我们一线中学教师尽量做到多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选用拓展类内容特别是新兴运动项目的研究与教学。如:青少年学生喜欢的街舞、轮滑、攀岩;当下主流时尚的瑜迦、排舞项目。结合音乐、色彩等各社会流行元素,进一步优化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

4.3 体育与健身课程达成目标的多元化及对中学生课程评价的综合化。

4.4 国家、地方教育部门应加强中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能力的专业化培养,以便适应现代体育教学要求。

4.5 各区、县学校可依据自身场地、器材:师资、资金特点;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开办学校兼管、运营的初、高中体育俱乐部;灵活运用学校与社区资源相结合的模式来发展中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和个性化体育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吴也显.教学新论[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1991,261—264.

[2]明睛.学校教育与个性发展[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43—56.

[3]樊向前.体育与健康课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的实施方案[J].体育教学,,(4):12—14.

[4]邱来栋.体育运动个性化教学初探团,科教文汇,,(11).

[5]丁勇江,林宗德.体育教学应重视个性化发展[J].体育研究,,(3).

[6]诏林仙.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4).

[7]陈坚华,欧海燕.个性化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体育科技,2006,(4).

[8]张海平.呼唤体育教学的“个性化”[J].体育师友,2005,(5).

[9]沈建华,徐阿根.上海市中小学生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解读[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19-59.

[10]季浏.体育心理学[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2: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发展研究论文

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发展研究论文

一、在“生本位”思维中激发学生个性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通常都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主导权。但是,教育改革要求体现“生本位”思想,即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在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与学生充分沟通,并加强理论引导,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动作要领,从而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上肢力量训练中,如果布置同样的训练任务,虽然训练动作看上去整齐划一,但实际上训练效果却并不理想。因为学生体质不同,一些学生轻而易举能够完成的任务,另外一些学生可能认为难度较大,因此要以学生的实际能力为教学出发点,这样学生的运动技能才能循序发展,这一教学方式也更能体现出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二、在差异化教学中尊重学生个性

体育课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每个学生都应当得到关注,这就对体育教学目标的设定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体现出差异化,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运动、不认输、不气馁的体育精神。差异化教学能够体现出明确的目的性,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正是培养学生个性的引导方向。体育不单纯是体能与技术的较量,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锻炼习惯。由此可见,差异化教学在体育课堂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这也是避免体育教学“千人一面”的有效途径。同样是体育课上强化心肺功能的有氧运动,耐久跑效果很好但是训练极其枯燥,学生围绕操场反复训练的可能性不大。而相关研究发现,深受学生欢迎的球类运动同样可以达到耐久跑的训练效果,所以教师可以在同类别训练中增加相应的训练项目,或者在耐久跑中加入越野跑、接力跑等不同形式,同样可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运动项目的选择满足自己的体育兴趣,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性格的形成是以主体稳定的认知态度为基础的,在此基础上会形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方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不同运动项目对参与者的性格也有一定的'要求。例如4×100米接力较为注重团队精神,要求学生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需要敢拼的性格行为。因此,对于平时内向、软弱、缺乏果敢精神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参与到接力赛运动中来,从而克服自身的性格弱点,形成开朗、顽强、果敢的个性。

三、在能力培养中提升学生个性

体育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初中阶段,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学生肢体的协调能力和体能强化。例如在跳高练习中,教师可以讲解跳跃中的技巧性以及跳跃动作的规范性,学生可以通过教师指导完成相关动作。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探索还可以利用什么样的方式实现过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可能会提出不同的实践方法,而这些方法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是,无论最终结果怎样,教师都要对学生勇于实践的精神给予肯定,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个性。在田径项目练习中,教师要采用竞技与游戏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练习,通过不同形式的能力培养,学生在掌握技术性动作的同时,还能在实践中摸索出各项技术要领,结合身体条件与体能特点,完成更加出色的技能训练,在实践能力稳步提升的基础上,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会更加完善,不焦虑、不急躁、能够对自身能力有更加客观的认识。在新课改环境下,体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不仅仅体现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而且更体现在教学理念的转变上。在体育教学中强调发展学生个性,是教学理念转变的生动体现,新教改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的个性培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未来人才的培养不但要有健康的体魄,更要有坚强的毅力、乐观的精神,能够对自己能力有客观的判断,需要有完善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由此可见,中学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前瞻价值。

篇3: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研究论文

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在网络系统的开放式办学模式之下,现代远程教育显现出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及统一的质量保障特征,对于促进和推动教育公平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然而,在诸多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之下,现代远程教育在教育公平的促进过程中受到阻滞,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要全面分析现代远程教育中的问题与不完善之处,探索现代远程教育对于教育公平发展的有效路径,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之下,更好地推进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教育公平;发展;信息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而衍生的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它对于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手段和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变革性的影响,成为了我国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战略性内容,为学习者的终生学习目标实现提供了崭新的路径,是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有效方式。

一、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意义分析

(一)是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开展时间并不长,然而其灵活开放的办学机制、丰富高效的教学资源,显现出令人欣喜的教育优势,而优质的教育资源、科学的教育管理手段等教育公平问题是社会的焦点,只有处理好这些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才能使人们逐渐接受和认同现代远程教育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更好地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

实现教育公平要求从我们的国情出发,正视教育的供需矛盾和地区差异,要尽可能地通过对教育资源的调整和优化配置,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使公民可以均等地接受教育,从而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培养社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社会的改革建设发展进程需要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培育离不开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可以通过优质的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低成本、快速地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从而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四)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

实现教育公平也是体现社会公平的一个窗口,它是社会公平问题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在建构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尤其关键和重要,它与社会大多数的利益密切相连,充分体现出教育公平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意义。

(五)应对国际竞争的迫切需求

实现教育公平对于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国际化、知识产业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实现教育公平,可以整体提升全国人民的素质,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智能支持和人才支撑,积极主动地应对国际竞争。

二、现代远程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分析

(一)现代远程教育的开放教育模式为教育公平提供了入学教育机会均等

当前我国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具体体现为城乡差异、地区差异、性别差异及民族差异,并存在极为严重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和问题,如:农村大学生的实际比例呈不断下降趋势,进入到重点、名牌大学的比例逐渐降低。而现代远程教育则可以突破年龄、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为丧失学习机会的学习者提供接受学历补偿教育的机会,较好地解决了高等教育入学方面的城乡差异、区域差异和性别差异。

(二)优质、开放而灵活的现代远程教育为教育公平提供了教育过程均等

现代远程教育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其丰富、开放而灵活的教育资源,为所有的学习者提供人人、时时、处处可学的学习机会,并在现代计算机应用的条件下,为学习者提供物质环境和平台,使学习者可以在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存储、统一管理资源传输平台和协作平台之下,更好地访问学习资源,自主地进行学习资源的选择,实现教学过程的均等化。

(三)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评方式的科学性促进教育结果均等

现代远程教育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统一的质量保障体系,例如:广播电视大学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之下,实现统一命题、考试和评分,并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采用严格的学习过程控制,提供周到的学习支持服务,依循有序而规范的教学管理与协调,较好地开展了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评估和考核,保证了教育结果的均等。

三、现代远程教育对于促进教育公平中的阻滞因素分析

(一)现代远程教育尚缺乏统一的政策法规体系

尽管现代远程教育已经纳入到教育的整体战略规划之中,然而其战略性的地位和意义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并缺少统一的政策法规的切实保障,缺少完整、系统的现代远程教育立法,这就使现代远程教育在发展进程中受到资金投入的禁锢,难以得到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其人才培养规划并未列入到政府的财政预算之中,这就无法保障受教育权利的平等。

(二)现代远程教育市场存在失范现象

在一些现代远程教育过程中,它成为了高校发展的副业及获取额外收入的手段,存在重规模轻质量的现象,同时,现代远程教育还仍旧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设计,缺少对成人学习规律和特点的关注和分析,这就使现代远程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使现代远程教育的含金量不高,导致社会对现代远程教育的混淆认识及评价的矮化,不利于现代远程教育的长远持续发展。

(三)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数字鸿沟阻滞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现代远程教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也对学习者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学习能力要求更高,这就使部分学习者在缺少指导和自学能力的条件下,无法准确地从网络教育资源中获取自己所需的学习知识,受到数字鸿沟的干扰和影响,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四、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分析

(一)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推进现代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为学习者提供了多层次、高质量的学习机会,并较好地培养学习者的自治与独立的学习能力,它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要充分认识到现代远程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使社会民众对其有深入的了解和认同,要推广和普及现代远程教育,使之深入人心,才能更好地使更多的人享受到高质量、高层次的远程教育,从而促进教育公平。

(二)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的法律体系

现代远程教育要与学习型社会的战略要求相契合,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前提下,还要重视和加强现代远程教育的法律法规的建设,要使现代远程教育合法化,在法制的轨道上才能越行越远,为此,要加强和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的法律体系,通过立法的途径确保现代远程教育的经费来源,不能使之流于形式,而要将现代远程教育落到实处,要借鉴英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国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做法,通过立法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得到现代远程教育的.研究资助,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

(三)完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及教学支持服务

在现代远程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学习者的个别化自主学习,要提供充分、适宜、多样化的远程教学支持和服务,改变各自为政、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情况,有效地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

(四)加强现代远程教育的规范化管理

在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过程中,还要注重加强对现代远程教育的规范化管理,要确保教育资源宏观配置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各级政府要成立专门远程教育机构,推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对现代远程教育机构的资质进行评估和检查,使之与市场人才需求相契合,并承担对现代远程教育的指导、服务、协调与监督,更好地提升现代远程教育的人才质量。

(五)推行“教考分离”,端正教学风气

在现代远程教育的教育和管理过程中,还要推行“教考分离”,使教育标准统一,办学单位在同一个层面上进行公平竞争,并以“国家考试”作为保障,使之成为“网络化教学”+“国家统一考试”的模式,从而有效地端正教学风气,保证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

(六)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现代远程教育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之下,要以健全的网络设施、足够的计算机配备及服务平台,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以4G网络、WIFI、微信、移动APP、移动课堂为依托和载体,将现代远程教育推入到移动学习的崭新时代,更好地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双向互动,从而在完善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下,实现教育公平。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网上教学和设计,并健全现代远程教育的法律体系,改革现代远程教育课程体系,强化远程教育的网络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更好地实现双向互动,缩小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数字鸿沟,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的媒体学习资源,全面提升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并在加强现代远程教育的规范化管理的条件下,促进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刘先春,王晓敏.互联网文化视域下的党内民主建设论析[J].理论学刊.(09)

[2]马成斌.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选择[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02)

[3]翟彦卿.现代远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设计及实证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4]李贻员.远程教育交互质量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3

[5]张雄华.临沧市L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现状及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1

[6]何飞明.A远程教育校外培训中心员工胜任力问题及提升策略[D].北方工业大学

[7]程志高.现代远程教育对促进教育公平的功能研究[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02).

篇4:体育教学挫折教育研究论文

体育教学挫折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刻不容缓。文章对在中学开展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及开展挫折教育的有效措施进行研究。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时,体育教师要明确区分学生性格、奠定有利基础,积极开展体育竞技游戏或者比赛,注意把握挫折教育的有利时机。

关键词:挫折教育;体育教学;素质教育;心理品质;性格;体育比赛;时机

如今,部分学生在家长过分的溺爱中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品质,如自闭、自大、自负、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通过媒介有时会看到一些“负能量”,如有些学生不堪学习压力而轻生,或在感情中受挫自暴自弃,或刚毕业的大学生却做起“啃老族”,等等。出现上述状况,除了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外,更主要的是由于他们的心理品质不够健康,心理素质不够好。所以,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至关重要。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刻不容缓。

一、在中学开展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从学生的家庭生活方面来看,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可谓“关怀有加,无微不至”,将其捧在手心里怕掉了,含在口中怕化了,有些家长对于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都给予满足,美其名曰是对孩子的爱。但事实上,这却是对孩子的.溺爱。其次,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可以看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刻不容缓。

二、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有效渗透挫折教育

(1)明确区分学生性格,奠定有利基础。体育教学中所渗透的挫折教育,与普通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不同,它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具有双面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影响。对于性格开朗、活泼阳光的学生来说,教师合理地设置一些挫折教育,可以起到磨炼学生意志、提升学生身体机能和手脑协调能力的积极作用,而对于平时不爱说话、不善于表达、自卑的学生来说,教师如果再为其设计一些难以达到的训练要求,那么对他们来说势必如同雪上加霜。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前,教师应当将学生的性格特点摸透。比如,同样是仰卧起坐训练,对于平时活动量较大,喜爱运动、性格开朗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训练要求,如200个~300个仰卧起坐。而对于平时不擅长运动、性格内敛的学生,则应降低要求,如100个~200个仰卧起坐。这样,虽然教学上显示出差距,但是照顾到了学生们性格上的差异性。另外,学生的进步是循序渐进的,平时不爱运动的学生在完成这些要求后,很有可能就爱上了体育运动,进而主动向更高的训练强度进军。

(2)积极开展体育竞技游戏或者比赛。体育课堂中的“更快、更高、更强”是教育口号,也是最终的教学目标。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在体育比赛活动中,学习中,乃至今后的工作中表现出坚韧不拔、敢于拼搏、团结合作的品质,只有拥有这些宝贵品质的人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中立足,并求得发展。而体育挫折教育的主要实施阵地就是体育比赛或者体育游戏,有时候一场校园运动会就可以达到将这两者合二为一的效果。通过体育游戏和竞技对抗,学生能够看到自己距离终点、距离他人、距离成功还有多少差距,尤其是自己被他人超越的那一刻,不甘落后、永不放弃的信念就会从内心深处涌出,这便是实施体育挫折教育要达到的效果。例如,在乒乓球双人竞赛中,有时赛场会出现突发状况,如选手摔倒造成表皮擦伤。身体上的疼痛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生理上的挫折,如果他选择放弃,那么就意味着这场乒乓球赛半途而废,如果坚持完成这场比赛,他便可以骄傲地说“我尽力了,我挑战了自己”。这样的体育竞赛,可以使学生学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克服困难,勇于对抗挫折,这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学习与发展。

(3)注意把握挫折教育的有利时机。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性格,可以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恰当的时机说一些话来激励学生。比如,有的学生性格急,脾气暴,对于身边人的言语很容易“着道”,如教师的一句“我就认为你不行”“你别试了,你肯定不行”等,往往能够让这些学生很生气,在“你看错我了”心理作用的驱动下,他们会排除万难,达到教师所要求的体育训练状态,从而达到挫折教育的目的。但是,如果教师把握不好教学时机,那么就会给学生以说教的印象,或者适得其反,就会距离理想的教学状态渐行渐远。

三、结束语

总之,中学体育挫折教育的渗透对于学生来讲,不可缺失,尤其是在教育面向现代化的今天,中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素质,能够对抗周遭复杂的境遇。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引导人,要意识到自身肩负着的教育重担,积极总结体育教学经验,深入反思,让挫折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让学生以更加阳光、快乐的心情迎接每一天。

参考文献:

[1]白静雪.浅论挫折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和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2]奚彩洪.对体育与健康课的再认识[J].中学教学参考,2016(06).

[3]吕坤.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4]陈永兵,刘方涛.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抗挫折心理教育探讨[J].文山学院学报,(12).

篇5:以特色运动项目促进学校体育教育发展论文

以特色运动项目促进学校体育教育发展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学校自身在体育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不足,发展体育教育思路不明确……根据我校实际,提出了通过开展“特色运动项目”来促进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模式,强调开展特色运动项目中应遵循长久、经济、实用等原则,注重“全员参与”与“个别发展”,关注本土资源等,让学校体育教育蓬勃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育、特色运动项目、全员参与、个别发展、本土资源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教育是强身健体,关乎国家强盛的事业。我校几年前体育教育重视不够,由一般学校到挂牌成为广东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与促进研究”实验基地和嘉应大学体育实验基地,各类特色运动项目在市里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去年,我校确立了“崇经典重体育学英文立校本特色,修道德强身体知世界育莞邑英才”为特色的办学思路。如果把我校教育比作一个百花园,体育教育就是当中的一支奇葩。

一、对学校体育教育发展面临若干困难的回顾

几年前我校体育教育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困难—-这也是我市小学普遍遇到的难题。其中有政策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但作为学校,我们应该从自身出发,找出体育教育发展中的盲点:

1、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不足。首先思想上不够重视,对学校体育工作仍然停留在“口头上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观念;其次,在制度上缺乏约束管理,对文化课的管理细节较为健全,而学校体育的管理仅仅是纸上谈兵,不够深入和具体;再次是学校对体育设施的投入缺乏力度,使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体育工作者最终只能是应付上面的检查;导致出现课堂上想管就管,不想管也行的工作态度。

2、发展体育教育思路不明确。很多学校都想本校的体育教育蓬勃发展,以此提高学生、教师体质水平,但是,苦于找不到良策。我校前几年也曾在这条道路上徘徊过。如何起步,如何让更多师生参与?如何发挥体育教师的核心作用?以什么运动为特色项目?这些,都是曾困扰我校发展体育教育的问题。当体育教育的思路不明确,就犹如航行在大海中失去航标的船。

为此,我校从实际出发,大胆尝试、精细构思、决定开展体育运动特色项目。

二、我校开展特色体育运动项目概述

开展特色体育运动项目,不能脱离实际,不能开展些华而不实的项目,而应该立足长久、经济、实用。所以,我校在设置特色体育运动项目时,采取了“全员参与”与“个别发展”相结合的战略。

(一)全员参与——夯实运动基础,营造运动氛围

我们经过慎重考虑,选择全体师生跑步运动、太极扇、教师健美操、大课间为集体运动项目,营造运动氛围。

让我们看看下表(表1)

集体运动

项目

参与对象

活动情况

师生

参加

百分比

1、全体师生跑步,校园动起来。

全校

师生。

我校每天下午从16:45开始,全校师生在音乐声中跑步25分钟。(见图1)已经坚持三年。我们通过数据统计发现,学生、教师确实能从简单的跑步运动中获益。师生的身体素质确实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病假率也降低了。

100%

图1

2、太极扇,弘扬民族运动

全体学生

我校逢星期三、五早上8:25打太极扇、逢星期二、四早上8:25做广播体操。(图2、图3)太极扇,吸取了中华传统武术的精华,糅合了武术、舞蹈的动作,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带给人美的享受,深受学生的喜爱。

100%

图2图3

3、教师健美操,青春飞扬。

低于45岁以下的教师。

每周五下午,从16:40开始,低于45岁以下的教师参加健美操,其他教师参加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

100%

4、大课间,运动快乐起来。

全体师生

大课间,每周三下午第三节课开始,全校开展大课间运动。(图4、图5)我校大课间共设置了40多个有趣的游戏,在全校各班级之间循环,促进了全校大课间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其中有健美操、呼啦圈、滚球、踢毽子、抛球、抓鱼、台风中心、十一人十足、秧歌舞、竹竿舞……

100%

图4图5

5、芭蕾手形

全体学生

芭蕾手形在大课间之后进行。(见图6)它是我校老师依靠智慧研究出来的一套放松运动,它集芭蕾舞蹈、民族音乐、体育锻炼之大成,融健身与审美于一身,在舒缓、徐徐的音乐下,学生静静地、轻轻地完成了形体放松的练习。

100%

图6

(表1)

对集体项目,我校采用齐抓共管的方式:7位专职体育教师团结协作,班主任、科任教师负责各班事务。

集体运动项目起到比较好的促进作用。这几年,前来我校观摩跑步运动、太极扇、大课间的来宾共计1000多人次。由于我校体育运动有了群众基础,我们应该让体育运动百花齐放,各种运动项目都有其特色。

(二)凸显特色——彰显学校特色,树立品牌项目

1、独轮车

独轮车运动又称为“益智运动”,是我校富有特色的体育项目,曾在创建教育强镇、教育强市的专场表演中演出,获得省、市等领导专家的好评。骑独轮车,可以锻炼学生的平衡能力和反应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肢体协调能力,通过独轮车运动,学生的身体变得更灵活,智力更发达,身体素质更棒。现在,我校的独轮车队大约有70人组成。(见图7)

图7

2、麒麟舞

自古以来,麒麟是吉祥如意、喜庆热闹的象征。我镇是全国著名的“麒麟舞”之乡,麒麟舞是我镇富有传统的民间艺术,也是一种特色的体育项目,曾在北京大小舞台表演,获得过广东省少儿花会金奖。学生练习麒麟舞,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而且可以训练学生团体合作精神,一举多得。我校麒麟舞特色队有30多名学生组成。(见图8)

图8

3、模型队

我校积极响应市教育局、青科协、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号召,在学校普及“学科学、爱科学”的科普活动。我校组建模型队,包括航空模型、车辆模型,积极参与市里组织的比赛活动。近年,我校模型队取得佳绩。今年,我校成为市“科普特色学校”。现模型队有50余人。

现在,我校的特色运动项目成为我校体育教育的品牌,它们屡次在我校举办的省、市级活动中展示,得到领导、嘉宾们的好评。近三年,前来我校参观学习达1000人次以上。

三、特色运动的效果及意义

特色运动给我校的体育教育带来了质的飞跃。近年,我校的体育教育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我校承办“广东省第三届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活动”(见图9、图10),教师的观摩课获特等奖,并挂牌成为广东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与促进研究”实验基地(见图11);,我校在“市大课间活动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见图12);,我校举办第五届运动会,得到两千多来宾、家长们的高度评价。现在,我校体育教育形成了以大课间运动、全校师生跑步、独轮车、太极扇、教师集体舞、麒麟舞等项目为特色的局面。它们在全市起到一定的龙头示范作用。

由此,我们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

1、特色运动项目有助于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2、特色运动项目的选取要遵循长久、经济、实用等原则,避免华而不实。

3、特色运动项目的选取,可以采用“全员参与”与“个别发展”齐头并进的方式,让师生都加入到锻炼中来,感受运动之乐。

4、特色运动项目的选取,可立足于本土资源(例如,麒麟舞),才能标新立异,生命力持久。

图9图10

图11图12

综上所述,我校开展大课间运动、全校师生跑步、独轮车、太极扇、教师集体舞、麒麟舞等“体育特色运动项目”来促进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模式,对师生强身健体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得到了许多专家、领导、来宾、家长们的高度评价。开展“体育特色运动项目”应遵循长久、经济、实用等原则,注重“全员参与”与“个别发展”,关注本土资源等,才能让学校体育教育蓬勃发展。但愿这支奇葩之花永不凋谢,越开越艳。

篇6:高师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查阅文献、座谈讨论,对高师院校大学生悼育教学中的心理库碍进行了研究分析.体育教学与健康具有探刻的内在联系,高师体育教学改革要突出“健康第一”的思想,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高师体育教学;心理障碍;大学生;心理健康

1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的人才竞争,不单纯是智力的竞争,而是包括体力、心理等各种非智力因素在内的竞争,健康与体育的结合成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是因为,通过体育教学不仅能够发展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而且还能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改善学生心理健康.可见体育教学对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尤其是心理状态.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若处理不当,易产生心理障碍.所谓心理障碍是指影响个体正常行为的心理因素或心理状态,其实质是一种影响人的潜能发挥,使人对外界刺激无法在最佳状态下作出应答反应的心理阻滞因素.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心理障碍对教学活动具有明显的消极减力作用.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利于高师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

篇7:高师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研究论文

2.1厌倦心理

部分高师院校大学生由于动机不强或受到挫折而厌倦体育学习.大学生刚入校时,由于压力原因,学习体育较认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消失,在体育学习中表现出精神疲乏、懈怠,甚至干脆弃而不学。

2.2焦虑心理

焦虑是伴随某种不确定因素而产生的模糊的、令人不偷快的情绪‘焦虑水平的高低对学习、训练的影响不同,焦虑水平过高会起副面作用.部分学生由于人学时体育素质较差,当学习遇到挫折、测验成绩不理想时,其成就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心理压力,形成紧张、不安、焦急、优虑甚至恐惧的心态.

2.3麻木与冷漠心理

这是个体对挫折的一种自我保护性或防御性反应一如部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倍感吃力,运动能力下降、水平停滞不前,因而失去学习的信心与勇气.2.4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主体由于环境事物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与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少数学生对一些正规的教学活动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偏激态度,不配合、不协作,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篇8:高师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研究论文

经过查阅文献和座谈讨论表明,高师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主客观两个方面.

3.1主观原因

部分高师院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淡薄、动机不强、情绪自控能力差、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人际关系紧张、缺乏进取心等,这些是高师院校大学生体育教学诸多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之一

3.2客观原因

高师体育教学中除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因素外,现行的高师体育课程还存在着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体育观念落后,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规定得过多过细,教学内容过于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的系统化,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运动成绩的评价,这些都不利于更好地培养高师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4高师体育教学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高师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存在,表明他们的心理素质鱼待提高,高师生作为准教师,角色职责要求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更要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学会科学的健身方法,同时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知水平;在如何对待困难和挫折,如何对待成功与失败,如何对待个人与集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调整自己心态等方面,体育教学过程都表现得极其生动、具体和真实,其应答的效应,又表现得非常鲜明、及时.这种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和即时反馈正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特征.通过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坚忍不拔、沉着果敢、开拓进取与自律能力等心理品质,都具有特殊的作用,通过体育教学可以提高高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更有效地保证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4纠正方法

4.1思想品德教育

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以增强克服心理障碍的精神力量.

4.2教学优化组台

这是指在体有教学中,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科学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恰当地安排运动负荷,抑制外界的不良刺激,活跃课堂气氛,以激发学生参加各项运动的热情,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4.3培养“自我效能”信念

首先形成融洽的教学气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建立良好的心理定势;其次,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循循善诱,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产生多练几次的渴望心理;最后,根据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或用激将法,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或运用心理暗示法,增强学生“自我效能”信念,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4.4创设良好的情境

创设良好的情境方法是多样的,如语言描述情境、围绕问题设置情境一良好的学习环境可引发强烈的体育运动动机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就必须激发他们的需要,通过对目的、意义、用途的讲解,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动作有一个整体的感觉、从而形成学习的意向.

4.5自我调节

采用自我调节情绪训练,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去除歪曲、夸大或缩小的成份,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

4.6发展能力和素质

改变体育教学方法,教师通过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理念,进行心理干预,避免或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培养学生自控能力、运动能力和自我锻炼的能力,并在教学中有针一对性地安排素质练习,使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

4.7改革体育教学内容

目前体育教学内容过于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系统化,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运动成绩的评价,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适用性,贴近学生,一些传统的竞技体育项目可适当降低难度和标准,增加娱乐体育项目的比重,使学生感兴趣,受启发,学有所获。

篇9:实践分层教学与促进教育发展论文

实践分层教学与促进教育发展论文

【摘 要】“动态分层”的教学模式,是在实施全面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实现因材施教、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分层教学的特征是面向全体学生,是挖掘学生潜能,发展个性特长,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分类教学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

【关键词】分层教学 个性化发展 教育和谐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最优化教育理论进行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它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条件的实际出发,通过班级组织与教学形式的变化,创设“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环境,教师通过分层组织教学、改革教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分层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适应生源现状的一种有效对策。分层教学的主要理论依据有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理论;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理论。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

1.学生分层

在深入了解学生自身情况和特点的基础上,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具体分层标准是:A层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困难大,学习积极性不高,消极厌学。B层学生基础较好,接受能力一般,情绪不够稳定,学习成绩中等。C层学生基础好,接受能力强,学习兴趣浓,成绩好。分层结果由教师隐性分层,学生分层的目的是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是实施教学分层备课计划和教学目的分层计划的前提。

2.目标分层

“弹性要求”、“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分层教学的基本要求。分层教学在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上,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及内容,综合班级各个层次学生的已有水平,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的原则,制定与各个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的分层教学目标,并在“分层讲授新知”前使学生其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同一知识点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虽有差异,但目标之间应配备拾级而上的“台阶”,讲授新课之前让学生有所认识,并在教学中逐步分层认知。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程度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不同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层次水平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因此,分层教学在目标设置中要注意因势利导地使各层次学生的能力、素质都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3.教学分层

“一个课时一个教案、一个层次一个教案”,教学设计要作到四个清醒认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水平有清醒认识;对教学的知识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有清醒认识;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有清醒的认识;对学生的个体辅导和个体激励的方法有清醒认识。分层课堂教学应坚持先预习后学习,方法重于知识,过程和兴趣重于结果的原则;分层课堂教学应该坚持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并注意培养其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的方法;分层课堂教学中,始终贯彻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学基本规律。在教学中,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4.评价分层

分层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用动态评价、纵向评价和综合评价3种方式。动态性评价,每个层次班学生学习水平是动态化的,考试评价也应使其具有动态性和选择性与之相适应。纵向评价,主要是通过不同阶段的和平时的课堂提问、谈话、作业等评价信息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主动性等信息通过纵向的比较,而做出的评价。综合评价,评价内容要多元化,不能仅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要注意学生学习主动性、主体性和主体精神品格的提升。评价方法要多元化,即要坚持自评和他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三、对分层教学的评价

1.分层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建立了层间流动机制,分层教学竞争氛围的加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学,有所得,实现向既定目标的迈进。在分层教学体制下,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积极性不断提高,有利于实现总体学生的全面提高。

2.分层教学有利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最终实施者。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要通过每位教师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项活动,体现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分层教学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关注学生的发展潜力,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建立适合自己的远、中、近的.目标。在这个要求下,教师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从而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

3.分层教学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素质教育是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并通过科学有效途径开发受教育者潜能,以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公民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建构适应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体系。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正是从适应人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以因材施教为基本方法,以充分开发受教育者潜能为目的的教育策略,它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的有效途径。因此说,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教育策略是完全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

4.分层教学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推进教育和谐发展

分层教学的实施,改变了传统授课“一刀切”的模式,不论优生和差生都各有所获,都能够体验经过自身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分层教学体制下,学生的学生个性和情感的培养受到关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提高,师生关系始终保持在和谐气氛中。分层教学,体现了兼顾公平与高效的教育原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从而促进教育教学和谐进行。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是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视为一种可资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在不打破班集体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融入个性化教学、个别化教学的理念,综合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基础上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所区别,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选择、发展的条件和机会,不断鼓励学生进步,不仅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而且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谐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缪森.高中化学课堂分层教学探析[J].教育科研,,(6).

[2]林秀平.提高分层教学实效促进全体学生发展[J].新课程研究,2008,(6).

篇10:让语文教学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让语文教学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生活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一些人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厌世甚至轻生等心理问题。学生虽然处于三点一线的相对单纯生活中,但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轻一些的像孤独、抑郁,重的像以前报道过的高中生杀母,清华学生泼熊,近期的像留学生因母亲不给学费,当众伤母。由此可见,学生的心理问题决不可忽视。语文教学作为母语和工具教学,更应发挥其学科特点,成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阵地。

中学生的阶段特点,决定了他们心理问题的一些特点。自卑,孤独,暴躁,强迫,焦虑,恐怖。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课本教学资源,一定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让学生真正成为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学生。

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孩子,随着新的环境,新的同学和老师,往往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并由此产生或大或小的心理问题,只不过有的轻些有的重些明显些罢了。

自卑、孤独在一些学生中明显地表现出来。这时如果我们能够借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使他们顺利完成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过渡。王家新的现代新诗《在山的那边》,用形象化的语言告诉学生,应有自己心中的“海”,即自己的理想追求,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挫折,都应保持乐观向上。

遇到了自己认为高不可攀的困难时,该怎么办呢?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明确地给出了答案。一个浅显易懂但又生动有趣的故事给了我们答案:走一步,再走一步。即将一个个看似无法战胜的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小困难,并逐一克服,增强学生的信心和能力。

亲人离我们而去,怎么面对,孤独沉沦。《紫藤萝瀑布》就是面对手足离去,告诉学生乐观地面对亲人离去,坚强地活下去。

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语文活动《这就是我》来使学生摆脱孤独,充分融入初中生活,并且通过介绍自己,讲出自己的性格,爱好。让同学、老师了解并喜欢自己。为了使这次活动能够顺利地进行,我先选出主持人,并为他们写好开场白和结束语。并且将介绍自己的难度降到很低。我事先在黑板上写下了开场白的提示语:我是某某班的同学,我的名字是某某某。我的兴趣爱好是――结束语是:我的介绍结束。这就是一个真实的我。希望大家能喜欢我,让我们成为好朋友。通过一番鼓动和激励,这次活动相当成功。虽然有些同学身体有些颤抖,满脸通红甚至大汗淋漓,但他们都勇敢地走上讲台,并在同学们友好鼓励祝贺的掌声中走下了讲台。

这可是大多数同学第一次走上讲台,台上和台下虽然只有几步之遥,但所需勇气绝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

半年之后,当我把同学们介绍自己的视频画面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时,他们既兴奋又惊讶。“看那时的我就是那么勇敢”,“看她的舞姿是多么的优美”,“听他的歌声是多么的动听”。“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融入这个班,交了第一批新朋友。”

听到同学们发自肺腑的诉说,我心里乐开了花。孤独、自卑就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抛到九霄云外。

初中孩子正是好玩喜动的时候。学习中马虎浮躁甚至暴躁的情况就会表现出来。语文老师应该运用自己教学的机会改变同学的暴躁脾气。 字词句段篇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几部分。其中作为大厦基石的字的学习,正好可以作为很好的途径。为此,我号召同学们上课前都准备字典或词典。先在课本及练习册中,将学生的生字词或掌握模棱两可的字词作为训练对象,查出字音以及字义。并且定期举行字词检索比赛,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一次次的训练中提高能力,减少直至消除暴躁脾气。

当然,除了字词,古诗文的教学也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途径。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大多是用文言写成的诗词或散文。因此准确背诵默写古诗词又可以使他们变得认真仔细。

强迫,焦虑,恐怖,这些心理的产生,我想是与学生没有崇高理想,局限于自己的狭隘小圈子有关的。因此,语文教师完全可以运用自己的教学便利,使他们变得乐观豁达,并将自己和祖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白兔和月亮》是很贴近学生生活的一篇童话故事,不可过于患得患失,否则就会变得强迫、焦虑。《黄河颂》是光未然创作的一首大气磅礴的现代诗,九曲连环的黄河来自高山之巅,奔向咆哮大海。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动情朗诵,再去听听著名歌唱家杨洪基的真情演绎,加上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的介绍,学生自豪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当然,所有的语文学习都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先。有了同学老师的关心,在活动中团结协作,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此,我选择了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首先,我了解同学对此活动的态度。经过了解,同学们兴趣很高。报名者每班都可组成两组演员。由于课本原文有些地方不太适合舞台演出。于是,我首先从网上下载了相关剧本。并进行一系列的排练。演出的那天,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真是比演员还紧张。演出结束后,师生一致的祝贺掌声让我感到了成功的快乐。演员们也快乐地互相祝贺,团结协作。同学们还将自己的智慧加入演出中,像皇帝参加大典前一天晚上,两个骗子忙绿在空织布机上。有名同学加入打呵欠的动作,这可是剧本中所没有的,而且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皇帝赏赐黄金生丝的场面上,骗子将盒子放入怀中,贪婪之相毕现于前。而这也是剧本中所没有的。

总之,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运用语文教学这个阵地,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篇11: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现状研究论文

一、大学体育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大学体育教育经历很多发展阶段,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为一种承载着复合型功能和价值的大体育教育系统。

1.人文精神、心理、人格培养与训练的功能。其一,人文精神的培养功能。大学体育教育不是单一的肢体技能训练,通过各项体育项目的学习与训练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规则意识、组织意识、责任意识、吃苦精神与竞争精神等等,促使学生现代公民素质与意识的训练与提高。同时,通过体育理论课程的拓展,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品质等方面进行教育[2],其二,心理与人格的培养功能。各项体育运动项目能够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毅力等,这些项目的开展,能够极大地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3],提高大学生克服各种困难和迎接各种挑战应具备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三,训练思维的功能。大学体育教育课的开展,能够促使学生学习一些体育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通过体育技能训练,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规划统筹力、反应与观察力等等。

2.健身功能。这是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职功能,主要是对学生的身体运动方法和技能进行训练,教会学生各种科学强身健体的方式方法,最终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3.休闲与娱乐功能。关于这一功能,主要随着各种竞技比赛的出现,大学体育教育活动能够对一般观众具有休闲与娱乐的作用,当然也成为体育爱好者的休闲与娱乐方式之一。

4.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能够增强高校竞争力,能够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声誉,也是一所大学彰显自身办学特色的亮点之一。

二、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由于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内外等方面的原因,整体上发展得还不是很理想,在高校发展系统中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4],具体说来如下:

1.从学校层面来看,大学体育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视度不够。其一,学校对大学体育的重视度明显不够,导致大学体育处于整个高校发展系统的中边缘化的位置,导致各项投入明显不够。其二,大学体育指导思想与经济社会生活存在脱节的地方,尤其是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的理念、全程体育教育理念宣传建构不够。其三,大学体育教育的软件和硬件建设不够,包括师资建设、体育教育所需的各种设施、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等等均存在问题。

2.从学生层面来看,大学生普遍对体育教育课不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由于大学体育教育的考试价值取向,导致学生很多时候是应付性地上课,忽略了体育课的健身功能;学生对体育教育的关注点往往停留在体育考试层面上,很难真正端正学习体育课的态度和目的。其二,由于就业、专业学习、交友等原因,导致学生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了这些上面,相反,大学生对大学体育教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其三,在观念上,大学生对体育教育课程的理解还处于一种小体育观的状态,认为体育就是单一的身体训练,对人的其他素质训练作用不大。正是由于这样,导致当代大学生体质发展与健康非常不理想,凸显了大学体育教育模式和价值取向存在一些问题。

3.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师队伍素质、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育模式等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在教育观念和理念上,要么传统式的教师主导,要么是学生自由式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很多大学体育教育课显得无所适从。其二,体育训练上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不够,很多体育教师强调要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对学生的体育心态和体育创造力等等方面重视不够。其三,大学体育教育课上的教育内容,很多是重复高中的体育教育,同时注重体育技能实际操作,对体育理论的系统讲解不够,没有真正让学生在大脑中建构起系统化的体育科学知识;同时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训练力度不够,忽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观察反应力等的培养。其四,大学体育教育方式方法显得很不灵活,包括体育教师的知识话语系统不生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沿袭教师讲解的教授方法,学生个性化和自由化的训练不够;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大班式的上课模式和放羊式的体育教育现象时有发生;教师的教育方法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性兴趣不强,导致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效果不理想;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导致师生互动式的体育教育方式还用得不够。其五,大学体育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处于课堂教学为主的状态,第二课堂体育活动开展得不够,现代化的复合式体育教育模式还没有形成。其六,体育教师数量有限,培训力度不够,学历与职称不高,综合素质整体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在人文素质方面还欠佳。

三、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鉴于以上我国大学体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我们务必要主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全力推动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发展[5],力求大学体育教育发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为高校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全力谱写大学体育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1.从制度和观念上彻底改变大学体育教育的边缘化状态。要真正落实这一点,其一,我国高校必须要从政策和制度上着手,把大学体育教育作为学生毕业考试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知识技能进行全盘考核检查,力求从国家和学校层面的制度建设上,将学生的体育发展状况纳入四年大学学业的考核体系;同时积极推动和支持学生的各项体育社团和活动,力求从学校层面就形成一种重视体育发展的导向。其二,大力宣传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在广大学生中树立起科学的大体育观念,彻底改变大学生对体育教育的漠然、不关注和无兴趣的现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大学体育教育中来。

2.加大体育教育的各项投入,全力提高大学体育教育的软件、硬件设施质量与数量,努力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工作积极性,增加必备的体育设施和场地,引进先进的体育教育软件,力求推动大学体育教育从物质到精神上的现代化发展。

3.转变师生的体育教育观念与理念,积极推进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其一,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单一重视体育技能的训练与教育转变到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兼顾人文教育。其二,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教育的理念。大学体育教育只是大学生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引导时期,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务必要树立终身体育教育的理念。

4.借鉴和吸收西方先进的大学体育教育模式,积极改革我国目前单一的体育教育模式,不断创新大学体育教育模式,努力形成多元并存的大学体育教育模式[6],积极推进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开展俱乐部形式的体育教育活动[7]。

5.加大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力度,积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结合我国的实际,形成现代化的复合型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真正建立起集群式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和注重大学体育教育的复合型功能和价值的教学内容。

6.加大大学体育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发展力度,科学建构大体育教育模式,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进行整合,积极吸收其他专业学科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努力建构现代化的大体育教育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本文来自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杂志。《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篇12: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现状研究论文

1现象学及其相关理论解读

1.1阿尔弗雷德舒茨的理论贡献

自19世纪以来,实证主义研究在社会哲学领域一直处于主导地位。针对这种状况,阿尔弗雷德舒茨(AlfredSchutz)从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出发,打破了实证主义的束缚,独辟蹊径,运用胡塞尔现象学的观点和方法,革命性地构建了现象学社会学理论体系。舒茨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世界”与“自然世界”等同和按照自然科学模式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做法。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实证主义所说的“社会事实”,而是社会事实的意义;他主张社会学应置身于生活世界中,对互为主体性的人们的微观互动过程进行研究,认识社会的结构、变化和性质。故他也把自己的现象学社会学称为“生活世界构成的现象学”[2]。舒茨用“社会世界”“日常生活世界”之类的术语来概括人们生存并进行日常活动的具体社会环境。按照舒茨的观点,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每一个正常人都必须通过社会行动和有意义的沟通而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舒茨的现象学理论内核就在于揭示“生活世界”中的每一个正常人,即“我”“他”是如何相互理解、沟通并达成一致的。因此,笔者将以现象学理论为逻辑起点,以舒茨的社会现象学理论为支撑,对我国大学体育的教育功能进行独特视阈下的探讨与研究。

1.2类型化、社会化及其教育的现象学解读

所谓类型化,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释他们自己的.行为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行为所运用的方式。类型化是现象学里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阿尔弗雷德舒茨将它看作“首先是关于人际事物的常识性的经验形式”,而理解则是人们借以反映彼此意图的方式[3]。根据现象学的理论,当某一个体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时,该个体将会本能地对其他个体的行为进行某种意义的诠释与解读。不仅如此,该个体还会认为其他个体对自己也会进行某种意义的诠释与解读。在这种语境下,各主体之间的相互意识中的主体间性就逐渐演变成为类型化的经验。需要注意的是,当人们社会化时,人们就习得了类型化知识并形成应对典型情境的特定行为。所谓社会化,就是社会在生命个体———人类中的内化。具体来讲,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等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的社会文化的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在现象学里,由于类型化被看作是存在于整个社会文化中的行动基础,并且在此类型化中,人们的各种知识被认为是同质的、重复的,因而为人们所共享。从类型化的逻辑出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客观的社会结构、社会规范以及各种类型的社会文化活动等都可以被看作是在意识中存在的类型化知识。只有当人们了解和掌握这些共同的类型化知识之后,才能进行相互沟通和理解。正因为如此,人们彼此的沟通与互动才成为现象学关注的焦点和核心。

2现象学视阈下的大学体育教育功能

目前,国内学界对“体育”一词的定义尚存在争议,但一致认为体育是通过参加各种运动来实现的,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4]。正如我国近代著名体育家方万邦所指出的那样:“体育本身并不是一个目的,而只是一种方法,或是一种工具,尤其可用为达到教育目的的工具。”从更高的层次来看,体育具有文化的各种特质,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文明的传承。以此为前提,笔者认为,大学体育的教育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文化性的教育功能;其次是参与性的教育功能。

2.1大学体育文化性的教育功能

大学生的社会化,实质上就是由一个生物人转变、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并逐渐适应社会的过程。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则是一个通过多种体育手段培养大学生并使之社会化的过程。事实表明,在传承体育文化的高级阶段,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体育文化,对于我国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大学体育取向不同,它们所依附的体育文化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也就存在互异。故在这种语境下,大学的体育文化较之于技术和技能而言,对大学生的教育影响更大。因为它不仅影响大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同时通过培养他们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思想观念,能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途径和方式,还可以使优秀的体育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曾将体育文化的这一功能概括为“美和尊严”。如果从这一维度出发,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大学体育文化给予大学生的不仅是文化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且也有人文方面的陶冶。例如,当他们在体育比赛的开幕式上观看优美的体育艺术表演时,或者在体育大赛中听到运动健儿夺冠时奏响的国歌时,大学生的灵魂不仅可以得到净化,而且可以得以升华。

2.2大学体育参与性的教育功能

我国大学体育教育形式多样,主要形式有四种: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队训练以及体育竞赛[5]。从实施过程来看,大学体育对学生的教育功能不仅贯穿于校内体育课程、体育教学和体育比赛等环节,而且还延伸到课外体育活动以及校外体育(包括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等)活动等环节;从管理角度来看,—个完整的大学体育教育包括体育教学活动的决策过程、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等多个环节。但无论哪一种形式、哪一种环节,都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由此可见,大学体育的参与性教育功能贯穿于整个大学体育教育的过程中。现象学理论认为,社会个体之间彼此沟通并进行理解的核心,就在于情景中的互动与共享的类型化知识。实践证明,在大学体育的教育活动中,无论是学生与学生,还是学生和老师,乃至学生与家庭成员或社会成员,时刻都是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着沟通与互动。在这些沟通与互动的过程中,大学生们不仅了解了体育游戏规则,同时还习得了社会秩序的约束;不仅学会了运动技能,还培养了社会生存能力;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还积淀了许多的社会经验;不仅通过直观理解扩大了视野,还通过感性思考升华了书本知识。他们参与体育教育活动的过程,就是获取类型化知识的过程。

2.2.1社会交往能力的习得

从长远来看,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是为了将来能够成功地扮演社会职能中的某一角色。高校显然担负着把学生从家庭推向社会的功能。毋庸置疑,大学中的同伴群体是学生在家庭之外的重要而又亲密的群体,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正因为如此,作为大学生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和手段的我国大学体育,理应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设定为重要目标之一。研究发现,大学体育教育活动中的参与行为,为这种同伴群体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大学体育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性决定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互动性,并且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与他们之间互动的广度与深度呈正相关;而这种参与性又正是培养他们社会交往能力的基础和保障。需要强调的是,在大学体育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以促进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国内外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大学生在被动参与体育教育活动时,其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远比积极主动参与的大学生所受到的教育影响小的多,其社会交往能力也比后者更为逊色。

2.2.2社会秩序的内化

从终极意义上看,教育具有两大目标,即技能的传承与秩序的内化。相比较而言,秩序的内化更为重要。作为大学生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和手段的大学体育,将运动参与作为其重要的目标之一,充分证明了体育在技能的传承与秩序的内化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无论是在体育课程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还是运动队训练以及体育竞赛的过程,大学生在这些体育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参与,即为按照特定的规章制度或者秩序,与各种人物角色积极互动的动态过程。研究发现,这种参与对大学生进行权威关系的处理与内化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通过体育教育活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都会明显增强。甚至可以说,正是通过这些参与性极强的体育活动,才使得大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习得较多的社会秩序性知识。通过四年的体育教育活动,大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这些社会秩序,更为重要的是将之内化,并在他们以后的各种行为中体现出来,进而成为社会上素质良好、遵纪守法的优秀公民。这不仅能改善师生关系,而且能为大学生顺利融入社会,进而为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来自于《体育研究与教育》杂志。《体育研究与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3大学体育教育活动的特征

事实证明,大学体育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过程。如果将大学体育教育过程看作是通过视觉来观摩教师的示范活动或者其他同学的练习活动,以及通过观赏运动比赛之类的体育活动过程的“玩”,或者通过自身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过程的“练”,那么对于学生而言,“练”比“玩”更为重要。在“练”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很多的体育游戏规则,更好地进行体育活动或参与体育比赛,而且可以获得许多类型化的社会游戏规则,即社会经验,并且能够在社会互动中获得与个人角色相关的许多内容,使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得以极大地提高。研究发现,对于要通过社会化而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在体育教育活动中,让他们以各种角色参与互动过程比单纯的视觉观赏更重要、也更有情趣。因为大学生通过体育教育活动在习得多种社会秩序与文化知识、积累文化经验和提高群体互动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同时,还在各种体育教育活动中让知识视野得到拓宽、让身心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使人生观和理想得到升华。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个别学生来说,大学体育还具有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治疗或矫正作用。这对于其以后的人生道路或者人生目标的正确定位都是至关重要的。

3.1类型化社会知识的习得是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质

现象学理论认为,个人内化社会、适应社会的过程,也就是获得并表现社会中各种类型化知识的过程。体育活动的参与性与文化性是大学生获得这些类型化知识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大学生处于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大学体育对其产生的教育功能,也就是体育教育活动可以促进其获得各种新的类型化知识。换言之,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质就在于使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获得新的类型化的社会知识,从而为其顺利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研究表明,以文化为导向的大学体育教育活动与以技术为导向的大学体育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不同的影响。以技术为导向的大学体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学习兴趣与运动技能的习得,为终身体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和恒久的动力引擎;而以文化为导向的大学体育则可以满足学生对体育精神的渴求以及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认可与继承。而这二者的合力又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社会化需求,使他们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世界”或“社会世界”无所畏惧充满热情,从而形成积极地参与和改造世界的美好愿望与坚强信念。众所周知,奥林匹克精神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它所要开创的人生道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的基本原则的操守为基础。因此,回归逻辑的起点,我们可以发现,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质与我们所提倡的奥林匹克精神具有极高的契合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学生习得类型化的社会知识,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指导下,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开创自己奋斗的人生。

3.2“入世”是大学体育教育活动的动机和目的

社会化意味着大学生要从心理、行为和精神等各个层面上融入社会,即“入世”。现象学认为,与“入世”相对的行为即为“出世”,就是指为逃避社会压力、缓解心理紧张进行放松的躲避现实社会的各种行为。从本质上来看,与成人通过体育活动进行放松、休闲的目的不同,大学生在体育教育过程中的沟通与互动,实际上就是一种类型化知识的构建与获得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化的过程,这种过程正是“出世”的前奏。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大学这个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中,大学生需要获得诸多的社会知识为其进入社会做储备。基于这种情况,他们对通过体育教育活动参与社会互动并获得社会知识更加感兴趣。在这里,其体育活动具有获取社会化知识的重要介导功能,即具有强烈的“入世”导向。课题组进行的大量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与此相反,体育活动对于成人而言,其躲避日常世界、缓解社会压力的“出世”功能则更为明显。鉴于此,从大学体育教育活动的根本动机和目的出发,其内容与安排,应尽可能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社会需求,从而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浅谈体育教学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研究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