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公共体育课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共含14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banyueta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公共体育课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
【论文摘要】改革与建立新的公共体育基础理论课教学模式是耳前同仁们比较关注的话题之一=作者根据近的工作经验,对公共体育基础理论课的新模式进行了悉心研究和大胆探索。文章从建摸,到运作,再到实旋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性论述,并对研究结果提出了积极性建议。
课堂教学是公共体育课最基本的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效率下高,必然导致课程大纲要求难以有效实施,多年来,尽管我们曾积极倡导并努力推进现代体育教育观念的建立,但是,由于缺乏对体育教育的主体性的深人研究和对教育本质的把握.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L}的传统教学机制依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停留在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的阶段。教学过程的运作忽视了学生的能动作用和自主充分地发展,对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掘。思想品质和创造力的培养等。还没有在体育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基础理论课更是如此。因此,改革传统的基础理论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公共体育理论教学中,较为迫切的课题之一为此、本文从集中与分散教学新模式人手,从建模、程序、实施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供同仁参考r
1模式的'指导思想
根据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及我校体育教学模式总体设计方案要求,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建立一套具有我校特点的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为全面素质教育打下了基础,迎接?1世纪的挑战:
2模式的教学目标
通过模式教学,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教学,相互探讨,传授多样化的体育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形式: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体育评价能力(互评、自评能力)和竞争意识,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由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同时促进师生更加厂泛而牢固的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技术.技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培养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为终身体育和终身健康服务。
3教材内容
tir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t2?将教材内容变成习题式;car体育时事、(})演讲稿及体育理论竞赛题材14教学模式结构体育基础理论课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教学模式是由教材内容,教学时数与讲授方式三种因素组成的。集中教学有三层含义:(1)教材内容集中;c}r教学时数集中;c})讲授方法集中。分散教学有三层含义:(1)教材内容、教学时数分散到每节体育课中;i?)教材内容、教学时数分配给每位学生:(}r讲授方式是师生分别讲-S模式运作程序 内容时数集中安排的讲授式:开学初教师1人讲授体育理论基础知识,也可采用电话教学或看录像。在学期末,利用1~卫个学时将教材内容集中.选出几个同学写出体育基础理论某几个问题的演讲稿进行体育基础理论知识演讲-内容时数分散讲授式:将基础理论教学时间分配到每一节课当中‘每节体育课利用十分钟时间,请1-’_’宁、学生分别讲授1一2道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习题-
6教学效果及评价
每位学生准备一、二补习题,他们要查阅大量资料,在查阅资料中学生掌握了大量的体育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学石的自觉性,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一人讲授下但本人受益,大家也都能获得很多体育方而知识.同时也能激发其它同学的积极性.无形中形成一种竞争意识你讲得好,我比你讲得还要好。体育教学模式应用.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课堂上学习气氛浓厚,活跃,促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增强了创新意识,全面地发展了学生的身心素质。体育能力培养也有向其它工作能力迁移作用‘主要是对语言表达能力有直接作用、龙其对那些表达能力差‘不敢正视同学讲话的学生是一种促进和提强,初步调查显示,体育能为较好的同学、毕业后各项工作组织能勺都较高教师的集中讲授,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导地位、给学生以启发和导向.使学生对体育基础理论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体育基础理论知识演讲竞赛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演讲水平。也为本教学摸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篇2:六盘水师专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的探讨及设计论文
我校目前有几千学生,在所上的课程中,“体育”可算是唯一一门贯穿整个学校教育的课程。然而,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这门长线课程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喜忧参半,其中最值得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警醒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体能素质全面下降(2)肺和量指际继续下降③肥胖学生明显增多等等。然而这些是可以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调整来向好的方面转化的。因此,本文选择对我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探讨,旨在将己经取得一定成效的该门课程再向前推动一步。
1教学改革面临的困惑
1.1教师现有的知识结构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的关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而目前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绝大多数是在过去“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如果教育工作者本身不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推行素质教育就困难重重。为此,一些有紧迫感的教师,已经或正在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研究生课程的学习。但我们也无法肯定,现在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属于“创新体系”还是“应试体系”?事实上,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即使是从事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教师,整个教师工作量中应有30%-40%属于科研工作量,特别是原创性的研究是培养教师本身“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然而基于种种现状,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1.2兴趣爱好游离于锻炼效果
在对我校学生的了解中,对于“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是:怕累;没有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没有养成锻炼的习惯。现在独生子女增多,大多数学生怕苦怕累,在选择锻炼项目时,避重就轻,一味求异,求新而不切实际。当我们设置的运动项目不能迎合一些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时,他们就消极应付,得过且过,也就谈不上锻炼习惯的养成了。如何根据不同体育基础的学生去选择既有一定运动负荷和强度又兼顾兴趣爱好的教学内容,也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1.3营造良好体育氛围不足
美化校园体育环境,建造良好的体育设施,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是学生体育意识养成的促进剂。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随着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提高而进入更高层次的,这不仅需要教师能科学、系统、卓有成效地培养,使之不断丰富和完善,还需学校在各方面有条件多渠道地创建良好的体育环境和增添设备,才能保证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情趣尽致,从而获得健康效应,增强体育意识。当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关心程度发生深刻变化,欣赏水平不断提高,主动关心体育运动水平发展时,我们应有效地通过校报、专栏、广播等宣传渠道,开展体育知识讲座和丰富的体育竞赛活动来扩大影响,形成一种不断循环的体育文化氛围,这样就会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推动我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2我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的现状
笔者从事体育工作十余年。对我校体育课的教学模式较为熟悉。我校现有的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是“基础课十选项课+达标课”模式。“基础课,在一年级开设,针对中小学体育课己经出现过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再重复一遍;“选项课”指设置少量大众化的体育项目或健身项目供学生选择在二年级开设,同时将《达标》内容中身体素质的训练形式搭配到每次课中;三年级只谬达标棵”。这一模式对我校的体育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但对学生身心健康、个性发展、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上还是较为欠缺的。由此可见,新教学模式的设计显得更有意义,这一要求也显得更为迫切。
3校公共体育课新模式的设计一“选项课+教学俱乐部+选修课”
国家针对全国中小学出台了“新课程标准”,构建了身体发展、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5个学习领域,把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全民健身意识、与人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满足了学生的需求,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了人人享受体育与健康的乐趣。鉴于此,中小学体育课程都作了改动,所以大学体育课程更应该有所作为。为了与该课程标准接轨,保证大学体育课程应有的生机与活力,“选项课+教学俱乐部+选修课”这一新模式的设计应该在要求课改的今天孕育而生。
3.1新模式的操作思路
3.1.1一年级设置“选项课”
对刚入校新生的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分为A.B,C三级,根据项目特点对不同等级设置3组(约9项)。不同类型锻炼项目为主教材,供学生选择,每学期选学一个项目,同时将24式太极拳作为普及内容分解到第一学年的每次实践课中。“选项课”合格者进入第二年的教学俱乐部学习。理论课主要采取集中上大课。
3.1.2二年级设置‘教学俱乐部”
教学俱乐部共设有12个项目,每个项目分为基础级和高级两个层次,采用“大课制”分层次教学,不同项目以及同一项目的不同层次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即有渗透又有拓展,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项目和层次,学期中途可以更换层次,但项目只能一学期选择一次。同时将一套简单的健身操作为普及内容。理论课则采取讲座形式。
3.1.3高年级设置“选修课”
在高年级设置一些时尚、高雅、休闲的运动项目进入“公共选修课”的行列,将有一定难度和层次的体育知识系列化,列入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的行列,让学生自由选择,同时成立各单项课外体育俱乐部(不同于教学俱乐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3.1.4教学组织与课程考核
无论是选项课还是教学俱乐部,均为必修课。包括选修课在内,均打乱统一班制,根据学生的志愿按项目重新编班,不分男女,混合授课,选项课一般不超过40人,教学俱乐部及选修课中的公共选修课(实践课)一般不超过60人,“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不能低于30人,对学生每学期一次课程考核,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试,每两年进行一次问卷调查(知识、意识、能力、习惯),以便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调整。
4结束语
一所学校在一段时期内应有一个相对统一和稳定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今天,在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下,这样的模式更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协调发展,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特征和锻炼习惯的形成,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体育工作者应该及时设计和修正教学模式,使体育课程真正担负起让学生健康地走向社会的重任,让全民健身在改革的大潮中永不停息,与时俱进。
篇3:浅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论文
论文关键词:俱乐部制;教学目标;终身体育
论文摘要:对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关系进行分析,从而验证俱乐部制教学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较为适用的模式。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称“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纲要”对体育课程的性质、目标、结构、内容与方法、评价及课程的建设与资源的开发等方面均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如何实现“纲要”提出的目标,构建何等教学模式来实现,通过问卷调查、查阅文献资料与实践研究认为: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实现纲要总体要求,完成现代体育教学功能较为适宜的形式。
篇4:浅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论文
“俱乐部”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进行社会、政治、文艺及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的团体和场所。”本文所讲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指体育课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体育教学。体育课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旨在教学的指导思想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发挥教师的专长;在教学目标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选择学习项目,选择老师,自己确立目标,自己评价,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在课程设置上,学校面向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采取新生一入学即按个人兴趣、志向选择专项,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建制,甚至年级界限,重新组合上技能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达到学体育知识、技能,增进健康,享受娱乐,参与竞技并进的目的,而将1、2年级课程列为必修课,3,4年级、研究生课程列为选修课;把校代表队及确有专长学生的专项运动训练列为专项的高层次体育课程教学,兼顾特殊学生群体,开设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全新体育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由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方法、课程设计、考试方法等构成。我们考察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可否适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其核心就是考核其能否实现现代体育的功能,即学生全面身心素质的提高,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符合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规律。
2 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目标的衔接
2.1 俱乐部制学习的递进性,适应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对吉林大学级来自21省、市300名大学生在中学(初、高中)阶段体育授课内容、教学形式及对大学阶段教学模式的评价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1)在来自21个省、市的288名学生中,在初中阶段学习体育的19个项目中14项均有接触,体育项目学习人数最多的分别是篮球、田径、足球、排球、武术、速滑、乒乓球,而对休闲项目(网球、马术)要求场地条件较高的项目相对较少,反映初中阶段体育课教学的状况;而在高中阶段体育项目学习人数最多的分别是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项目,仍是休闲类项目较少,同样反映了在高中阶段,简单易学、喜闻乐见的项目开展较好。教学形式,每周2次体育课,每次50min,结果表明,中学阶段学生对体育项目虽然接触不同,但对一项或几项都有学习,入大学后,基本具备了专项教学的基础。
(2)对体育课内容、上课形式的评价表明:传统式,即以自然班上课、教学,以技术、能力为考试标准进行考核,同学对其评价最低,赞成率仅占11%;而俱乐部式教学,入学后即按个人兴趣选专业,按专项能力组织不同层次班进行教学,以个人学习为主,教师为辅,上课时间自己选择,依完成规定的锻炼时间、技能、体能评价体育成绩的教学形式,赞成率达61%。
(3)采用传统式教学与中学教学形式没有更大差异,普修课教学内容比较全面,是对中学所学项目的简单重复,学生既不能产生学习兴趣,又对一些动作难以掌握,接触运动项目多,如蜻蜒点水,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俱乐部制教学根据个人兴趣、体质及运动水平选择项目分层次学习、参加训练,遵循了增强体质、循序渐进的原则,掌握体育技术由简到繁、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由浅入深的原则,符合认知规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2 俱乐部制学习项目的专一,适应了教学目标的系统性
俱乐部制学习,采取单一的专项学习,在尊重个人兴趣与身体条件和运动水平的前提下,对某一项目进行系统的学习,设置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开始,到学习基本战术或高一层次的技术,以至成为该项目的校一级的代表队或国家等级运动员。即从初级班到中级班,再晋升为高级班,这些晋升是根据个人身体素质、能力及技术掌握的程度而定。身体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同学,一入学即可进行相适应的中级班或高级班学习,甚至进入校代表队接受更高的身体、技能训练。这样一来,使得在中学阶段建立起来的体育兴趣继续提升,使得已掌握的体育技能得以进一步提高。就个体而言,是一个体质不断加强、运动技能不断提高、体育兴趣不断加深的动态过程;整体上就形成这样一个体育教学目标不断提升、递进的体系。
体育学习的目标具有系统性,目标的确立,应根据人体发展的客观实际和掌握体育技能的水平确定,即根据个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和技巧等方面来确定,人在身体不同发展阶段应有不同的体育目标,表现出阶段性、递进性、相关性,即身体不同阶段应选择不同难度的不同项目来学习。不同阶段应有不同阶段的要求,小学、中学、大学不但在学习内容上应有差别,而且在同一内容的要求上也不应完全相同,如果说小学阶段是以游戏、玩耍为手段开发体质;而中学应是学习、熟悉多项体育运动项目,增强体质;到大学应真正较系统学习一、两个体育项目,并有一定的特长,成为终身体育锻炼的项目。递进性,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育锻炼的强度、技术动作的难度都应较中学阶段有明显提高。有目标,才有动力,才有新的进步,才会使兴趣不断提升。所谓相关性的特点,即体育项目尽管有几十项,但都是以力量、速度、灵敏性为基础的,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并不意味着全面学习所有体育项目,而是在具有基础素质后,再通过专项素质的提高,掌握其他专项技术也就不难了。而且与同一项目的同一层次的同学在一起学习、训练和比赛,由于身体素质条件、技术基本接近,除了便于组织教学,发挥教师专业特长的优势外,更容易激发同学的学习激情,可比性强,利于竞争,充分发挥同学自身的潜能,与其他文化课按所报专业录取,分数相近,在一个起点上学习的模式统一起来。
2.3 俱乐部体制学习宽松,适应体育教学目标的灵活性
传统的体育课每周1次学习,如因身体或其他原因不能参加,就没有弥补上课的机会。俱乐部制使得上课时间大幅度地延伸,从早上6:00至晚上8:30,每周从周一至周六,每次教学时间为60min,每周2次,每学期完成规定的学习时间(比较适合普通学生),自主确定具体上课时间,使得学生在参与学习的时间上具有灵活性的选择。
管理的灵活性。由于个人体能、技能的基础不同,每个学生可根据自身基础条件参与一个专项的不同层次班级学习,掌握较快的学生可以提前晋升到高一个层次学习;反之,掌握较慢的同学可以在该层次上反复训练;身体条件好、素质好的同学,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还可以选择其他项目学习.灵活管理。
学校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设置更多项目体育课程。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担当得心应手的项目教学,把标准的示范动作展示给学生,简捷明了地讲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爱好与特长,根据自己的评价,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教师。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如近期学习负担、身体状况,自我调整参与俱乐部的时间,调整运动负荷,这会更好地做到体育锻炼与脑力劳动相结合。
3 俱乐部制教学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3.1 俱乐部制教学使学生的体育意识上升为专项兴趣
调查结果表明,经过从小学到高中的十几年的体育教育,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都是比较清楚的,但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的人不多。俱乐部制教学,给同学提供了个性、爱好发展的广阔空间,在教师指导下,自己选择学习项目、选择教师、选择自己的学习时间,使得每位学生个人兴趣得到满足,主动性得到极大加强,学生会全身心投入,会利用更多的时间学习。选项课又使得教师的业务专长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的标准示范、精炼的讲解,对学生兴趣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吉林大学南岭校区2001一2.002两个学年4262名学生进行选项教学试验,共开设16个项目,第一学期报名参加1274人,占总人数的29.9%,第二学期人数达到2980人,占总人数的68.8%,超过半数的学生自愿地选择专项课,说明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乐于接受。传统教学模式,教学项目较多,每项学时分配较少,学生根本无法掌握基本技术。只有从简到繁,循序渐进,从基本技术到专项技术逐步提高,从一般身体素质到专项身体素质的不断加强,使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再参与各类竞赛活动,在竞争与对抗中体验乐趣,不断提高运动能力,不断挑战自己、战胜自己,特别是得到周围人群、社会的承认,就更能体验到体育的价值。即便是跑步,在一些人眼里看似枯燥,但对于有长跑习惯的人来说,则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那种每次活动后的愉悦感、轻松感,只有经过磨炼的人才能体验到。观察也发现,凡是常年坚持体育锻炼的人,绝大多数都坚持某一、两个项目,也是他最喜欢的项目,常常又是有点成就的项目,而很少有每个项目都去参加的人。实践又证明,通过4个学期的专项学习,学生基本可以掌握1个项目的体育技能,随着技能的提高,参与兴趣会更浓,运动的强度也会加大,形成对某项运动的偏好,这时学生会自觉地安排自己的健身时间,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可能形成。
3.2 俱乐部制教学,适应了大学生的身心要求
所谓的身心要求,是运动者对运动的强烈欲望,在训练中掌握体育技能的强烈的成功欲,在参与运动比赛中的强烈竞争意识和表现欲。运动后身体轻松,心情愉悦,精力充沛,运动成了一种享受,继而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锻炼习惯,保持锻炼的激情。而俱乐部制教学,由于课程设置多样化、个人学习项目的专业化、学习过程的层次化、成绩考评的综合化,使得学生的欲望得到充分的满足。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按自然班教学,开设项目轮转频繁,各项目教学始终是在基本技术上打转转,即使是喜闻乐见的篮球、足球这类课程,在一个自然班教学中,总有一部分同学根本不感兴趣,有一部分同学没有任何基础,也会有部分同学兴趣浓厚、技术较好。在课堂上,老师教的是篮球,某些同学心理想学的是足球,或其他项目。教师在内容的安排、练习方法,难易程度上不得不把标准确定在中间层次,照顾大多数,使得兴趣浓厚,技术、体能较好的同学不能尽兴,甚至达不到提高的目的,无法充分的表现,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对于技能较差的同学,又无能力去表现,甚至没有欲望,教学对象的差异性过大,无论是场地器材的保证能力,还是教学方法的改进。都难以使得每个同学欲望充分满足,体能得到充分调动。
秦勇、翟奕轩二同志对中原工学院级本科生1200学生中进行两轮两种不同形式的问卷调查(选用日本早稻田体育课效果调查表),结果表明。对体育课的愉悦方面,一年级普修课可能因为运动项目较多,练习的心理、生理负荷较大,也可能是由于场地、安全因素的制约,课堂教学较严格,对学生的身心解放感、参与乐趣、人际交往的体验、对体育课自主思考等项目得分较低;而二年级专项课中,除课时无变化外,其他项目较普修都有提高。在对体育课的评价方面,普修课与专项课相比,协同意识、懂得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心情激动等因素有提高,表明学生对于学习要求不仅仅停留在“自己学”的水平上,更在于“共同学”。在体育课的价值方面,学生对普修中集体配合、集体凝聚力、集体乐趣、利己主义的限制等评价不高,而对于专选课,这几项得分都有明显提高。学生对这两种形式的体育教学的态度变化表明,在完成教学目标、内容的前提下,学生更看重学习的氛围,学习内容的功能、规律,而不是运动技能上的简单传授,更注重心理体验。
3.3 掌握体育技能的成就感,参与竞赛的荣誉感,身体素质增强的自信力,使得体育锻炼成为习惯
每项体育运动都由若干体育动作组成,掌握一个技术动作需几十次、上百次甚至上千次反复练习,要花费大量的心血和气力,随着动作的掌握,也标志着力量素质、灵敏性、柔韧性的提高。俱乐部制教学运作方式给同学提供了掌握专项体育技能的条件,因为专项选修,使得掌握技术动作时间基本有了保证。通过4年的学习,对该项运动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有了充分的理解,对该项运动产生了难以忘怀的感情,并能自觉地反复实践。
由于俱乐部制教学是按学生个人兴趣、身体条件、技术掌握程度而组织的集教学、训练与比赛为一体的教学,每个同学的起点相近,参与比赛具有广泛性、公平性,更具竞争性。组织竞赛,是所有体育教育过程中最有魅力、最有挑战性的活动,既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也是激励同学努力提高技能、刻苦锻炼的最好手段。同一项目的同一层次学生间的比赛,使得同学们体验到参与竞赛的荣誉,晋升高一层次的胜利,使同学们体验到成就的快乐,身体素质增强,学习精力充沛,学习效果好,对于克服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困难就更加自信,挑战自我、参与社会、征服大自然的信心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篇5: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现状的论文
1前言
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命的需要,体育课教学改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体育俱乐部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课外活动组织模式逐渐在我国部分高校中被采用,呈现出各种运作方式,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本文旨在通过对山东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发现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山东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深入开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与范围
为充分了解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俱乐部制模式的实施情况,笔者对山东省高校有关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专家l5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主要是分管体育的领导)加人、体育教师100人及在校普通大学生(男、女)600人为主要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前景的现状调查分析
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发展前景是关注的焦点。因此在写作本文之前,笔者就相关问题咨询了有关专家、学者,调查表明86%的专家、学者对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前景看好,认为一般、不好说、没有前景的占14%(图1)。
3.2俱乐部场馆器材现状的调查分析
学校为保证体育课教学的正常开展,都十分重视体育场馆的建设和体育器材的配备,但事实是除了部分学校较好外,大部分学校的场馆器材都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通过对我省高校体育场馆器材满意度的调查,男同学认为不满意的达到59.79%,女同学不满意的达到50.48%,表明我省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器材的配备已经落后体育教学的发展,不能满足学生上课学习和课余锻炼的需要,这种状况急需改进。
3.3俱乐部师资队伍的现状调查分析
3.3.1体育教师年龄调查分析
从图2中可以看出,35岁以下的教师占全部教师比重的60.4%,这部分教师的职称基本上是助教或者讲师,而36—5O岁的教师占28.1%,这部分教师的职称大多数是副教授,而50岁以上的教师的比重仅占11.5%,这部分教师的职称基本上是副教授和少部分教授。这说明教师队伍中以年轻教师为主,其年龄结构能满足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发展的需要。
3.3.2体育教师学历现状调查分析
学历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所掌握的理论、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相对来说,教师的学历越高,对教学的适应能力越强,科研发展潜力越大。但是从实际调查走访中得到的结果却是不容乐观。
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任课教师中本科学历的教师所占的比重最大,达到71%,而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比例仅占0.27%,远远低于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中40%的及格标准。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急需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高学历的教学、科研骨干,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又可以使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发展具有更大的潜力。
3.3.3体育教师职称现状调查分析
从图4中可以看出,实施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高校,骨干教师队伍逐渐年轻化,但是基数过大,助教、讲师的比例偏高占64%,这与高校所承担的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任务不相适应。而且教授、副教授的平均年龄偏大,尤其是教授平均年龄达到52岁,趋于退休年龄。因此,各高校在今后的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重点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和扶持,迅速提高其业务水平。
3.3.4体育教师专项结构现状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教师的专项主要集中在田径和三大球上,其它专项的教师所占的比例较小,乒乓球、体育舞蹈、游泳、轮滑等项目对专项技术要求较高,在教学上都有一定的难度,必须要求有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而目前在山东高校,这些项目的专项教师还不是很多,可学生选的较多恰恰是这些项目,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这些项目的专职教师,无法开设此项课程,这就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做好教师的培训和引进工作非常必要。
3.4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调查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学生参加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多样的。在增强体质、适应社会、提高体育成绩三方面男同学排在前列;而提高成绩、健美体形、适应社会三方面女同学排在前列,尤其是女同学在健美体形上的趋向明显高于男同学。这说明,现在的男女大学生在运动心理方面存在差异;在上表还可以看出现代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的压力,充实生活、适应社会就是例证。因此,对大学生体育学习目的进行正确的引导是必要的。
3.5学生参加俱乐部选项意愿情况的现状调查分析
由调查的结果可知(表3、表4),男女选项的情况有所不同:男同学所选的项目排在前四位的是篮球、网球、足球和羽毛球,女同学所选的项目排在前四位的是健美操、体育舞蹈、乒乓球和武术。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除部分较好的高校外,大部分高校在项目设置上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的选择倾向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项目设置上有待进一步优化,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
3.6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3.6.1教学大纲的制定
从图5中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学校中有53.2%的学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而46.8%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这说明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有统一的大纲,规定的内容和教学时数。而在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中应不应该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定论。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但是教学大纲不应常年不变,应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的爱好及时进行调整,使大纲的制定朝着有利于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方向发展。
3.6.2教学内容的制定
关于教学内容的制定,调查显示(图6),实行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学校,90%以上的教学内容都是由学校和教研室统一制定的,由学生参与制定教学内容的学校几乎没有。根据现代教学论的观点,让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制定,对教学的实施大有裨益,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其主体地位的体现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3.6.3教学手段方法
教学手段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措施之一。现在的教学中,大量地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纠正错误法、游戏比赛法等,而对现代的范例教学、情景教学、协同教学等教学方法几乎没有涉及,特别是学生的自我观察、自我比较、自我评价、合作学习等学法没有涉及,致使教学方法陈旧落后,阻碍了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4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实施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打破了旧传统教学模式格局,使教学内容、方式和手段得到更新;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课学习兴趣与欲望,达到了掌握1~~~2门体育技术的目的,养成了终身锻炼的习惯;充分利用了教师资源,形成了良性的竞争机制,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了师资队伍的调整,优化了师资结构;提高了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促进了学校对体育场馆的建设;同时,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推行俱乐部模式,与我国杜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与大学生对体育课程教学的需要相一致,因此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将是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将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篇6:试论高校公共体育课教育模式论文
试论高校公共体育课教育模式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模式
论文摘要:目前普通高校会共体育课类型体系上分普通体育课体系和两年专项课体系,普通体育课体系和专项体育体系,其目标是一致的,只是在教学内容上,实现目标的手段上有分枝。
普通体育课体系强调从所学校体育项目的“多”上和“面”上,让学生认识体育的全部内涵和掌握各种运动锻炼技术,而专项体衣课则强调从“专”上和“深”上认识掌握体育健身专项知识和技能。普通体育课体系教材繁多,教学单元短小,进步不彻底不符合学生的锻炼需要,不可能使学生系统深刻的体验体育锻炼身体的内部规律与含义,故学生不喜欢学习。而两年专项体育课体系正是为克服以上不足的基础上,于90年代以后提出来的。经过七八年的改革实践,充分显示了它的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同时也暴露出了不足部分,特别是一次选择项目定两年学习和终生锻炼的问题,以及不利于学生转换锻炼项目,学习新项目的锻炼方法等。为了解决教改中这些明显不足,我们结合在教改中出现的新问题谈谈“选择教育新模式’。
1选择教育模式深受学生喜爱
高校体育课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能力,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理念为目标。课题组在教改中对1560名学生对三种类型体育课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体系是“选择教育新模式”(占98.1%),其次是专项课程体系(88.4%);较差的是传统课程体系(一年基础课,一年专项课占74.7%)。可以肯定,目前高校体育目标的实现,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构建选择教育”的大平艺。
2选择教育模式的主要实施方法
选择教育模式就是学生根据爱好和自身等情况可以选择学习所开设的任何运动项目,可以选择老师,可以选择老师的教学方法,这样上课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和热烈的情绪,注意力集中,组织纪律好,意志比较坚强。这样持久的锻炼,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所学知识技能。培养了体育意识,锻炼了身体发展了个性,形成了良好的品质,促进了身心全面发展。具体做法是,同一年级课堂中根据情况开设各种体育项目,学生根据所开项目自由选择上课,每周或几周后允许更换所学项目,不受班级教学内容进度的限制。
2.1选择教育体育课选项自由择师自主
选择教育体育课克服了专项课一次选择定两年的弊病,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使学生真正掌握一、二项运动技术和锻炼方法。长年坚持健身,为终身健身打下坚实基础。给每位学生发一张达标、考试和考勤功能卡片就可以解决选择项目和择师的自由。每位学生只要交给师这张卡片,就可以在该班上课,老师根据学生在班里的锻炼情况给学生按优、良、及格、差(A、B、C)评定,下课时把功能卡还给学生。以利于下次课选择项目用。老师只要拿着学生的选项功能卡,学生的体育达标、各项目的考试成绩和每次课锻炼情况都可以掌握;当学生选择某项目的学习时,该项目的老师挂牌情况,即教师的姓名、年龄、职称、毕业院校所学专业等基本情况和该项目的教材内容,难易程度以及教学进度考试标准等发给学生。这样即有利于师生互相了解和沟通,老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都做到了心中有数。产可以做到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教学秩序井然,学生流动科学合理。 2.2学生选择老师促进了教师的知识更新
我国目前的体育教师要求具有“一专多能”,而往往是一专者多,而多能者少,实施选择体育课,教师一专者往往发挥了专项的突出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师生双方都乐意接受。根据我们对选择教育和专项教育从科学性、知识性、实效性、趣味性、终身性5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教育明显优于专项教育。选择教育调动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以利于教与学的共同提高。可以克服传统课和专项课的教师没有竟争的弊端,学生选择教师促进了教师的认真备课,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师的'知识更新,引人了竞争机制提高了教学效果。
3选择教育模式的配套考试方法
选择教育模式的考试,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法和专项教学法的学什么考什么的方式。相应的学生考试也应有选择的余地。这样的选择考试方式是为选择教育内容服务,选择教育内容和形式是为真正学会1一2项健身方式和方法服务。因此选择考试是选择教育的配套政策。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3.1考试各项比例分配
体育达标成绩占40%,技术考试占40%,理论教育占10%,学习态度占10%。
3.2技术技能考试
技术技能考试分析所学新技术技能部分和以前所学或已养成锻炼习惯的老内容。学习新技术考试,由于所学技术时间短是新授内容难度相对较大,评分标准应低些,这样既符合实际情况又可以鼓励学生接受新技术,掌握新内容,以利于全面发展。
以前所学(老教材)或已养成锻炼习惯的内容,都是比较熟悉的教材或自己擅长的内容,难度低,评分标准应稍高,这样可以鼓励一部分学生用自己掌握了的技能常年坚持锻炼。
因此,既给学生选择的余地,以利于掌握1一2种锻炼方法,使其终生受益:还能给学生宽松的气氛,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以利于学生的成长。
4结语
选择教育理论的提出,拓展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思路,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涵,开辟了新的教学模式。
总结吸收了我国传统体育课之精会,又借鉴了国外选择的教学经验,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从理论到实践提出了一套便于操作科学可行的教改方案。
选择教育模式的实施,较好的解决了体育课结束,后续锻炼的问题,架起了高校体育教学与全民健身接轨的桥。
篇7:浅谈软件工程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浅谈软件工程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1导言
软件工程是一个学科方向,所以它涉及的学科领域多,概念多,知识点多,更新内容多而且学科知识体系繁杂,IEEE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指南(SWEBOK)中界定了软件工程的11个知识领域。每一个分支又各自可以成为一个知识体系。软件工程同时是一门边缘学科,与别的学科有很多交叉点,学科紧跟软件开发的前沿技术,更新快。
2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该课程是本科生的一门课程,是本科教学的难点。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只有理论课,没有实践课。教师讲,学生听,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软件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开发技术不断出现,国内的课本跟不上业界的发展,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不加新的技术及研究成果,加多少?加多了与国内实际软件业的发展脱节,不加跟不上发展形式。
(3)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高年级课程,与前期课程联系紧密,但在实际教学中,对其联系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设置课程设计,没有将前期所学知识及时进行梳理及综合应用,只是讲本门课程的知识。
3教学方法探索
其实软件工程这门课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这门课程的问题所在。国内外关于软件工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一直在进行:CDIO的教学模式,与行业人员合作的教学法、基于项目维护的教学法、强调团队合作的教学法、OPEN-ENDEDNESS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等等[3]。尽管教学方法很多,但是我们应寻求一种适合于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的'教学模式。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这门课更应侧重于实践。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的有关概念,了解各阶段的主要技术、方法与工具,具备协助和管理软件开发的基本能力。同时,强调文档模板的书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基于项目实践的教学模式。
4具体教学实践
我们的软件程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大三的第二学期开设,36课时。第一讲课首先将本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大纲、教学意义、目的、要解决的问题、达到的目标做讲解,然后给学生布置任务,给学生可选的题目或者学生自选题目并自行分组,每组最多3人。到第二讲课,学生基本选好题目并做好分组工作。从第三周开始学生开始做前期的准备工作,理论课讲解进行的同时学生开始需求分析,这期间学生的工作是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论证需求的可实行性,需求规格说明书的书写。第六周,开始交需求分析。主讲教师进行前期评阅,第七周开始由学生分组讲解,讲完后由同学提问,讨论,评议这个项目的可行性,最后由教师对该项目进行总结,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完成真实可见的项目,需要2周的时间。随着课程的讲解,学生逐步完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和提交的环节。主讲教师认真批阅学生交的作业,及时将批改意见反馈给学生。在这里我们不要求学生做一个多么复杂的项目而是让学生将整个软件工程的过程做一完整的了解。在理论课的讲解中,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这门课的重要性:这门课是将前面所学课程系统化、并综合应用的一门课程,涉及到的课程有: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等,而且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要用到软件工程的知识。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重点讲解面向对象的设计,但是面向过程的设计方法不能忽略;既要有学生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信息管理系统的例子,又要联系生活中常用的如洗衣机,微波炉等设备所涉及的嵌入式系统的理解;还要将诸如敏捷开发和极限编程等概念引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对于业界的新技术发展更加了解,以便跟上市场需求。
5教学效果
由于学生自主选择可持续进行的小项目,然后每组进行讲解、讨论、提问,无论是技术上的还是能力的培养方面都取得了好的效果。在需求分析阶段,学生讲解,老师和同学提问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白榻步馔瓿珊笳攵岳鲜和其他同学提的意见进行积极修改,有些小组交了几次的修改稿,而且出现很多新颖而实用的自选题目。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课题设计的能力、各阶段文档的编写能力。通过“做”从中“学”从而掌握《软件工程》这门课程的原理、方法、技术和文档的书写标准,对于结构化程序设计过程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过程也进行了充分理解。
6进一步的教学探索
(1)将该课程的实践环节与数据库课程设计相结合,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首先确定实验教学方案,包括每一个实验环节的任务、方案及要求;及时公布实践教学方案,按实践教学计划执行各实践环节;审定实践教师资格;
(3)让学生走出去(政府或企业),撰写调查单位的软件;
(4)与行业人员互动,将主持或参与过大型项目的人员请来,举办技术专题讲座,谈从事软件开发应具备的技能以及个人在学校学习中应具备的知识储备,让学生了解当前软件开发,特别是大规模软件开发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并回答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行业人员也可以扮演客户角色,向学生提出各种需求问题。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合作完成。软件工程不断地向前发展,而我们为了培养更适合市场需求的学生,就要选好教学内容,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长期不断的努力。
篇8:儿科学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儿科学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医学教育的方向。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客体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此,我们对儿科学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1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理论教学质量
1.1引入课堂设计概念,精心安排授课内容
上好一堂课,备课是前提,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谨安排。为此,在备课时,引入课堂设计概念,即对每堂课的授课内容,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组织。对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时间安排、媒体运用、引导启发学生以及与学生交流的时间、方式等精心设计,以明确授课内容,使其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其求知欲与探索精神。
1.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往“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已不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中,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的应用,使教学手段得到极大拓展,使课堂教学向着更具深度和广度的领域延伸,使以往的教学难点变得容易理解。如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教学中,血液动力学改变一直是教学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掌握。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将心脏的.发育、畸形改变、血液动力学改变、杂音的形成机理等,通过图片、动画、声音等,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之变得容易理解。另外,通过幻灯片、录像可以再现患儿的实际情况,解决因患儿病情变化快,学生难以观察到典型症状及体征的难题。
1.3强调启发式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以往理论课的讲授以教师为中心,每种疾病均从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按部就班地讲授,学生以应付考试为主,在启发学生思考和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做得不够。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在理论课讲授时,采用启发式教学。如在讲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时,首先给学生一个实际病例,由教师强调窒息在发病中的重要性,然后从病例分析入手,启发学生思考引起新生儿窒息的因素。讲到辅助检查时,提问学生哪些手段可用于脑损伤的检查,引导学生用已学的诊断学、放射学、脑电图等知识进行临床诊断,再根据实际检查结果,讲解不同检查手段的意义、临床应用价值及选择适用检查手段的方法,将知识纵横贯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
1.4加强英语教学,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
当今,医学技术迅猛发展,国内外医学信息及交流日益增多,迫切需要提高医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在理论课讲授过程中,应向学生介绍涉及到的专业术语及常用语,并适当安排一定课时的英语教学。如在查体与病例书写时,由教师扮演患儿家长,学生用英语问诊,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2注重实践,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能力是指将理论课所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于临床实践中,对具体临床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最后作出符合实际判断的能力。它是解决临床问题的基本保证,是临床医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在儿科学实践教学中,要将重点放在临床技能训练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2.1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以病例讨论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在见习过程中,侧重常见病、多发病的实习,如小儿肺炎、腹泻等。由教师选择病例,学生分组讨论,归纳病例特点,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并由每组代表进行分析、总结,再由教师对其发言作出评述,着重论述具体病例的临床思维和推理过程,并通过启发式提问,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适当安排专题讲座,以扩大学生视野、开阔思路。
2.2加强临床技能训练
在儿科学实践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临床技能。可先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见习,通过与儿童实际接触,对儿童生长发育指标进行实际测量及评价,加强学生对正常儿童生长发育规律的了解。通过观看录像,进一步了解新生儿的特点、母乳喂养与婴儿生长发育规律等,完成由儿科基础学习向临床实习的过渡。为培养学生收集病史、体格检查、病例书写的能力,安排模拟训练,由带教教师扮演患儿家长,对学生进行问诊训练。体格检查前,通过看录像、带教教师示教等,训练学生掌握与患儿及其家长交流、查体的技巧。之后通过实际病例,完成从问诊、查体到病例书写的全过程,并经带教教师的审阅,评选优秀病历,供学生交流、学习。小儿液体疗法中制订腹泻患儿的补液计划,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儿科医生必须掌握的临床技能之一。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每组就一病例进行讨论、确定诊断、制订相应的补液计划;各组派出代表讲解诊断依据及补液计划,教师进行总结及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锻炼了学生综合分析及作出医疗决策的能力。
总之,探索适合时代发展的儿科学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是教师的职责。在儿科学教学中,通过引进多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篇9: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研究论文
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高师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无师范性特点、课时严重不足、教学质童低下。对此,应加强理论研究,建立有师范特点的高师公共体育课程理论体系,并增加理论课课时,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素养,不断提高奋共体育课理论教学的质童。
关健词:高师;奋共体育课;体育理论;现状重要性;付策
高等师范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识渊博、普于创新、体魄强壮和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高师教育的发展方向,为此高师教育必须进行素质教育改革。高师公共体育是高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而作为公共体育课程不可分割部分的体育理论教学改革则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
一、离师公体课体,理论教学的现状
1、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无自己的理论体系、无师范性特点,体育理论教材内容不切合学生实际
根据研究发现,高师体育自建国以来经过50多年的发展。始终没有建立起具有师范特性的理论体系,致使高师公共体育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与其他院校的体育没有区别,抹杀了高师公共体育课应有的特性。体育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都应有深厚的理论荃础,但是至今还没有一本适合高师体育的教材。而现行体育教材大都是体育院系通用教材的翻版,根本体现不出一般大学生体育的特点,更别说高师了。
2、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严重不足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文规定体育课程教学时数是每学期18周,每周2学时,理论教学的课时不得少于12%(大约每学期4―5学时),这一比例对于庞大的体育理论体系来说显然太少了,尽管如此,不少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课时还一压再压,有的每学期安排1―2学时,有的把它当成机动课。而特别是在大学扩招后,有的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室排课紧张的情况下干脆取消了理论课教学。体育理论教学课时的不足,无法使学生学到丰,的理论知识,从而无法指导学生的体育实践。
3、体育理论教学的质t低下
高师公共体育理论与实践课的组织形式有所不同,要求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据了解,目前很多体育教师理论知识欠缺,再加上思想上不重视体育理论教学,出现了在理论课时照本宣读或圈定重点让学生应付考试的现象。还有的就是大学扩招后。教室安排紧张,往往100―200人甚至400人合班上理论大课。教师不想教,学生不愿学。其教学质t可想而知。
二、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体育理论课是指在室内讲授体育的荃本知识、运动卫生保健常识、各主要运动项目、有关专项理论及技战术和裁判法等内容的课。体育理论课对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课,要性的认识,启迪学生自觉锻炼身体,不是实践课可比的,甚至对学生在一生中坚持进行体育锻炼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重视体育理论课教学是我国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体育理论教学在高师素质教育中起粉重要的作用。
素质教育是用教育的手段对学生的各种素质进行发展培养,它是一种教育思想和形式。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体育是高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而体育教学是高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高师公共体育之一的理论课教学对高师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体育理论教学可以促进高师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的提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高师教育最好的解释。这就要求我们高师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很高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良好的身体与心理家质。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对体坛上的一些优秀人物、事迹的介绍,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奖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笑观。树立为中华民族争光的远大志向。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对体育基本知识、运动卫生保健常识、各主要运动项目有关专项理论及技战术和裁判法的讲解,可以使学生位得如何欣赏比赛,如何组织、指导自己或别人进行锻炼,怎样处理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从而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为我国全民健身、终身体育服务。
(2)体育理论教学可以促进高师学生科学文化家质、劳动技能家质的提高。体育科学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它也分出许多分支学科,如: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生物化学、体育哲学、体育史、体育经营管理学等等。体育理论课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甚至可以成为一些学生的主攻对象。体育也是一种产业,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迅速,而且前景广阔。它必然会吸引大批人才为之服务,当然要进人这一领域就必须了解体育理论知识。因此对高师学生加强体育理论教学可以促进劳动技能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我们高师学生的竟争力,拓宽了择业面。
2、加强体育理论教学是高师师范性特点的需要。
高师公共体育课是高师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师范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高师学生的未来职业是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教师,他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贵。加强高师学生的体育理论教学,能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体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弄清体育与智育、德育的关系,这就促使他们工作后能正确对待体育,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此外,还可以教会学生怎样组织、指导自己或别人进行锻炼,以及怎样处理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以便他们工作后能够更好地开展教书育人的工作。
加强体育理论教学,是改变当前体育现状的需要。全民健身提了那么多年,全民素质还不见提高。从小学到大学都设有体育课,学生体质还那么差,原因何在?众所周知,体育在中国历来是不受人重视的,人们的思维已定型,观念难转变。这一切对整个国民家质的提高是十分有害的。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国现有260余所高等师范院校,在校生超过100万,每年有近30万毕业生加人教师队伍。教师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不是其他职业可比的,他们可以影响一群人,甚至一代人、几代人。加强我们高师学生的体育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转变他们的体育观念。他们担任教师后,其行为可以对学生起好的榜样作用。其一,可以指导他们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其二,可以从小培养他们的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他们的学生会在他们的教育影响下变得人人喜欢体育,人人热爱体育运动。那么若干年后高师培养的老师已遍及每一个学校,他们在那里传播先进的体育思想。如此一来不是全社会都变得重视体育了吗?全民健身不就得以实现了吗?
三、加强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的对策
1、加强理论研究,建设具有师范性特点的高师公共体育课程理论体系,单独编写体育教材。高师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高师公共体育应与其他高校体育有所差别。高师公共体育要发展就必须要进行深人的理论研究,寻求理论上的突破,进行创新性体育理论建设,形成具有师范特点的高师公共体育理论体系。同时加强体育教材建设。编写适合师范教育的体育教科书。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教材,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才会有所发展。
2、增加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体育理论教学内容丰畜、知识面广,包括体育的墓本知识、运动卫生保健常识、各主要运动项目、有关专项理论及技战术和裁判法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与方法等内容。即使是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文规定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不得少于12%,执行也是远远不够的。高师公共体育与其他高校体育不同,这是它的性质决定的,因此必须增加商师公共体育课的次数,相应的更要增加体育理论课的次数。高师公共体育理论课应该用大部分的课时来开设体育与教育的关系、体育与健康教育、体育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体育与德育、体育与智育以及如何组织、指导自己或别人进行科学锻炼和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等专题。事实上,很多发达的国家(如日本)的.师范系统的学校,体育课的学时都比一般高校多。
3、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理论素养,建立商水平的师资队伍。要搞好高师公共体育教学,提高体育理论教学的质量关链在于具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师体育教学的改革以及一些新型的教学棋式的诞生,高师体育教师应该由过去的侧重掌握运动技术转变为理论技术全面发展,由简单的“示范性”转变为具备高素质的“智能性”。由此高师体育教师必须刻苦钻研,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搞好科研,提高自身的体育理论家养和教学方法,才能适应现代教学和提高教学质t,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4、利用校园媒体进行体育理论宜传。现在很多大学都有自己的电视台、广播站和宜传部,甚至每一间教室、学生寝室都有电视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台、广播站举办体育知识讲座,利用学校宜传部办体育墙报、体育知识展板等,以加强体育理论宜传。还可以每学期抽出一定时间举办体育节、体育周等,在这段时间里可以开展一些体育活动,举办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有奖问答等。以此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调动大学生自觉实习体育理论知识的积极性。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体育理论教学的不足。
5、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体育理论教学。随着电脑的普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就是―网络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文、图、声、像并茂的教育信息,学习很多体育理论知识,并且可以一边看精彩的体育赛事一边学习体育基本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对提高体育理论教学质盆是切实可行的。
6、结合实际,在上实践课的同时穿插讲解体育理论知识。大学扩招后,由于各方面原因,很多学校出现体育理论课排课困难的现象,其中高等师范院校显得尤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体育理论教学呢?我们认为应在上实践课的同时穿插讲解体育理论知识。在课的开始时可以讲解体育的基本常识;在课中可以讲解某些与运动项目有关专项理论及技、战术和裁判法;在课结束、放松的时候可以抽出一些时间讲解运动卫生保健常识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与方法等。其一可以弥补体育理论课课时不足,其二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体育理论知识。
篇10:黑龙江省公共体育课整体模式的研究论文
关于黑龙江省公共体育课整体模式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整体设计模式;课程结构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法通过对黑龙江省几所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构思.结合健康体育、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制订一种既适合东北特点又结合本校的具体实际的一种深受师生欢迎体育课整体设计。
0引言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所遵循的教育、教学理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基本上没有脱离凯洛夫体育教育的理论框架。8O年代初,日本和欧美的体育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进人了我国,但从整体的现状来说,体育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及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等方法的变化并不明显,就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整体模式来说仍存在许多弊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共体育的教学目的,任务,模式等也都发生了变化.探索论证和设计新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前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重点和新深题。因此公共体育改革如何结合自身的基础,适应新形势,使体育真正深人实质,如何结合健康体育、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需要要求,将人本思想和人文精神落实到体育的教学中,已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对黑龙江省12所高等院校公共体育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构思,试图创造一种既适合东北特点又结合本校的体育设施,一种深受师生欢迎的整体设计。
1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1研究的对象
以12所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师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这几所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开展的体育课作为研究对象,参考美国、德国的体育教学模式及其特点进行研究.
1.2研究的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体育类权威刊物,以及国内大学体育学院学报,论文期刊网,就其中刊载的有关,教学改革、体育深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组合等相关论文作综述性分析。
1.2.2问卷调查法
依据本课题所需要研究信息,主要针对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场地设施,学生的基本状况、师资力量、体质测试、体育的兴趣、锻炼时间、锻炼方法等问题设计的问卷,并对几所院校的1200人发放了问卷,问卷函盖了一至四年级的需要学生.其中,对教师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6份,有效问卷95份有效率为98.7%,对学生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187份,有效问卷1180份,有效率为99.1%。
2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2.1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结果与分析
从12所体育高等院校的调查结果来看,共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在大一时开设普修课,多以球类滑冰为主,第二学期开设武术,传统体育和田径,三、四学期开设专选课;二是从大一时就根据学生的选择开设专选课,选课内容多数是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结合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到大二是不允许重复选项,到冬季一律开设冰上课,硕士研究生开设一年的体育课,内容是根据学生的意愿统选择;三是普修课从大一上到大二内容统一多以田径、球类为主,目标明确必修课.三、四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研一开设健身体育课。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黑龙江省普通院校公体的形式以第三种据多占所调查的50%,它的优点是体育课函盖整个大学的学习期间,为健康工作5O年,快乐生活一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形式上看也比较灵活,第三种形式最小,所占的比例为8.7%,这种形式继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比较强化,但对增强体质,掌握三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种形式占所调查的20%占次席这种形式突出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在学生所喜欢的体育项目中去从事运动既有兴趣又有乐趣,在快乐中掌握一些体育的知识和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提供了条件.第一种形式占所调查的16.7%,它是从第三种形式演变过来的这种形式既兼顾增强体质、三基教学又可根据学生的选择灵活的去培养学习的兴趣。
2.2黑龙江省普通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形式的结果与分析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所遵循凯洛夫体育教育理论的框架.上世纪80年代初,虽然引进了不少国外的体育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其中以日本的为多)但从整体上说,体育教育理论、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并不明显,仍存在许多弊端.下面就是我们设计了一个新型的公共体育课的整体构思,即一、二年级开设选修课,三、四年级以体育俱乐部形式开设体育课,研究生开设保健体育科目,内容包括运动科学保健和运动实践三部分,一般要求学生在1―2级完成规定学分的必修保健体育课,同时把早操、课外活动列人体育考核的内容之一,形成课内外一体化,我们把这一设想与前面的四种一同以问卷的形式向学生做了调查。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广大学生都非常喜欢第5种教学形式该形式问卷调查中占66。2%,因为这种教学形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极积性和主动性,在学生自主选择的项目中去从事体育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教学思想主张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和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并通过对运动乐趣的体验逐步形成学生终身参加体育实践的志向和习惯.另外它与以往体育课程只把体育课教学列入课程范围,课外体育活动被视为体育课的延伸和发展的看法不同,它是以整体的观点,将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统一于同一课程范围,并将选修课与体育俱乐部两种不同性质和特点的体育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的新的课程思想,其目的是更有效地达到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调查中还发现第三种教学形式只占2.3%说明多数学生不太喜欢普修课,它的教学内容不是符合所有的学生,就教学内容来说普修课仍然主要以球类、田径、武术等主要内容来安排教学活动而大部分学生在从小学到高中的体育课教学中连续地接触这些内容,容易产生厌烦情绪,降低了学生对体育教学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2.3黑龙江省普通院校选修体育教学内容的结果与分析
就黑龙江省来说,最早开设体育选修的学校有二十几年的历史了,当时所开设的项目无非就是足、篮、排、武术、田径.后来随关社会的发展,更多的体育项目逐渐走人大学校园,为大学的体育选修课注人了活力,但从调查结果看出很多陌生的项目在学校开展的并不好,有的脱离了本校的实际、有的不知如何开展,有的所报人数甚少,各别的学校为了充数开了不具备开课条件的课,结果事与愿违。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健美操、足、篮、排、乒乓球、羽毛球是开展的非常普及的项目,这其中足、篮、排是开展的比较早的项目,而在较早的项目中武术和田径落到了次席,说明这两个项目的趣味性不如足篮排,而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深受同学们欢迎,说明这三个项目已深深的被中华民族文化所包容,轮滑在调查中依据4位,是因为它的技术特点与滑冰近似学生爱屋及乌,很自然的对它产生了兴趣.处在后几位的有的是因为该项目竞技性太强,与学生的自身基础、身体素质和个人能力有关,有的是项目很好,趣味性也很强,但缺少该项目的教师,如蹴球集娱乐与竞技于一身,场地简单,设备低廉,易于普及又有深厚的文化低蕴,但是懂这个项目的教师太少。
2.4普通高校俱乐部运动的分析
高校俱乐部是采取按运动项目设置的,它是对运动项目进行管理的方法.一般来说高校体育俱乐部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课外体育俱乐部、课内体育俱乐部和课内外结合的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俱乐部是比较早就形成的.它是以拓展学校体育功能,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和行为为主要目标,它主要以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出现,一直被各大学普遍采用,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课内体育俱乐部是近几年来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它以现代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为依托,广泛的借鉴国外的一些模式,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而形成;课内外结合的俱乐部是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兴起提出的,它是以终身教育的思想为指导,课内外一体化的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成立俱乐部的大学逐年增加,有的隶属公共部,有的隶属学工部,有的隶属团委,但发挥的作用是相同的,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高校体育俱乐部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打破了传统的相对落后的教学模式,使整个高校的体育教学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把体育课堂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的拓展了高校体育教育的空间;第二,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视学生为体育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的选择,认为教学活动的过程就是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的过程这种方式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使学生的个性可以在行为中展示出来.可以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性;第三,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待于进一步地加强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2.5与日本东京大学教学的对比分析
东京大学是日本高等教育的龙头,设有法学、文学、理农,经济,药教育教养等十学部(院)共有教职员各约4000人,学生24000人,东京大学的保健体育课由东京大学生命环境系下属的身体运动科学研究室负责,该研究室目前共有22名教师和2名教务人员,开设各1年的身体运动和健康科学讲义必修课程以及运动实技必修课,其中面向一年级学生的运动计划设计和人体的基本运动主要讲授体力测定的基本方法利进行体力测定实习,类似于我国的学生体质健康评价,第二学期的呼吸循环与健康有关的生理学知识,这些科目称为“共通授业”,为一年级学生的必选科目,面向二年级学生开设运动实技科目,学生可以根据身体的情况选择运动项目.如东大冬季学期的运动实技科目有13个运动项目,两个综合课程(体能训练,在方传统体育)。除此之外,作为学生活动课程的体育会或俱乐部是日本东大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大的在校生,研究生、毕业生和教职员都可以加人运动会.会员有权参加各种项目讲习会和其他运动会组织的活动,场地设施的使用,运动器材的租用等.目前东大运动会共有48个正式注册的运动部,而我们的整体构思是一、二年级开设选修课,开设选修课为学生提供2O左右个运动项目,其中民族项目不少于四项,因为我们的基础体育教育不如发达国家,必须从体育兴趣爱好的角度去开发学生的体育潜能,另外,我们必须结合我们本省的实际情况,如场地设施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我们就在冬春之交和秋冬之交去完成1O学时的理论课,主要讲授运动处方的制订,人体的基本运动,专项的规则,才判方法和技战术,在三、四年级以俱乐部的形式开设体育课,俱乐部以体育部牵头,由教务处来注册。每个俱乐部必须有l一2名体育教师做指导,每年有2―4学分,学生的成绩,主要根据出勤率,学习态度,运动的体会努力和进步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有时也包括技能评定,每个俱乐部每年要有内部比赛二、三次,专题讲座1―2次,每周的下午都有活动.研究生开设保健体育科目,内容有运动科学保健和实践,在实践课中我们选择了10项左右的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主要以本地开设的比较普及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在保健方面主要讲授民族传统养生内容,从而更具有地方特色,突出了民族体育在普通高校中应有的地位。
3结论与建议
(1)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没有跟上教育改革的大潮有的教学模式已不受学生欢。
(2)有的学校也进行改革的试尝但没有与本校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项目的设计上求多,求新求异,脱离北方特点。
(3)公共体育课的整体设计即考虑了东北的特点突出了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思想。
(4)黑龙江省大学体育应采取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相结合,必选和自选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构成具有地域和学校特色,丰富合理的学科课程结构而不应局限于运动项目的多样化。
(5)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应重视体育俱乐部和社团的建设把学生体育俱东部和社团活动纳入体育课程建设的轨道,拓宽体育学科课程时空的局限。
篇11:探索现代教育优化体育课教学论文
1高校体育教学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的优势
高校体育教学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还使用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已经逐渐显现出更多的不足和缺陷。所以将传统的教学方式、理念摒弃,将教师授课过程和学生活动过程紧密融合,建立活力、全新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课堂教学、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另外两种方式已经逐渐被忽视和弱化。而事实证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注重课程及学科特征,不仅不能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功能和价值,还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影响,尤其在高校扩招之后,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大学生超过万人,已经无法合理分配场地、器材、师资等资源,体育教学的矛盾越来越严重。针对上述问题,高校教学应该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全面、多样化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该重要的问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主要有以下两点优势:第一,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多样。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文字、视频、动画、技术动作图片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体育课程中的动作技能。还可以让学生欣赏优秀运动馆的技术动作,养成大学生对正确技术动作的感观和认识。体育教学能够将多种方式融合,受到的约束条件较少,不仅节省教师时间,还能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教师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学资源得以扩展和延伸,有效提供了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第二,教学层次多重化、教学时间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体育教学,大学生不会受到教课时间的限制,可以自由选择时间进行学习,自己分配时间,还可以灵活支配教学计划中体育教学的固定课时。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可以自己定学习时间和学习科目,因此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传统体育教学方式是教师根据固定的教学内容来授课,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而现代教育技术方式,教师的任务是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学生自行选择学习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实际上是将教师为主题转变为学生为主题的教学模式。
篇12:探索现代教育优化体育课教学论文
2.1高校教学结构和教学质量的优化
教学结构主要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教学思想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特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过程的结构形式。通过教学结构能够反映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进程的教育理轮和教学理念,因此教学结构能够综合体现出教学理论、教育理念和学习理论。传统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组成,而现代教育方式中增加的点就是媒体,包括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CAI课件等各种资源,这些新资源的加入对教学结构得以优化。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中心,教师通过示范、讲授和媒体辅助将知识向学生灌输或传授,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教学结构,教师是教学的权威,教材是灌输的内容,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媒体是教师讲授的一种工具。显然这种教学结构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更不能体现出各自的个性特征,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十分不利。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后,实际上是对教学结构进行改革。现代化信息技术主要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网络资源将社会信息分布改变,教材、教师已经不是学生唯一获取知识的渠道,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查询资料,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互动和学习,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基础水平、兴趣爱好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因此学生占据了体育学习中的主动地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认知主题积极构建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学习是学习者一种主动行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将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并转化,构建主义还认为,学生应该积极主动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为此创造有利条件,首先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然后学生通过自身知识和兴趣选择学习方案和内容,主动获取新知识,不断培养自身创新力。
2.2高校体育知识的优化
如今社会快速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也在不断改革以满足时代发展需求,这就对体育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的快速发展促使很多学科在科研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对传统体育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和优化,实现了传统理论和概念的突破。如果高校体育教师没有对体育教学领域中丰富信息进行掌握,没有及时更新落后的体育知识,就无法提高自身素质,自然无法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使现代信息得到真正优化,对教学信息的优化也能更容易实现。高校体育教师应该通过网络信息服务、电子邮件等形式对体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时了解,积极参与世界各科研组织活动,经常浏览体育新闻和赛事等,还可以适当的.进行存储便于教学。因此,现代教育手段有利于高校体育知识的优化,教师还能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资源,然后传授给学生,促进大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扩充和更新。
2.3学习兴趣和体育意识的优化
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善于营造体育课堂的气氛、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方式不断丰富等手段,加强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还要不断摸索更加生动活泼、丰富的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符合大学生好奇心,还能营造轻松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调动大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采取多媒体技术制作三维动画,将各项体育运动过程清晰完整的呈现给学生,通过逼真的演示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降低运动的技术难度,还能加深学生对运动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技术本身具有趣味性,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往往能够实现教师无法企及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能将无声的教学内容变得绘声绘色、动静结合,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自身对体育学习有兴趣并自觉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因此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激发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求知欲,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奥运会、世锦赛,让学生欣赏运动员优美、娴熟的动作,让课堂处于美妙的氛围中,调动学生情绪从而引发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还可以录制学生在课堂练习的动作,让学生对自己的动作进行评价并改正,既实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题地位,也能促使学生自觉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去。
3结论
总之,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现代化技术信息的时代,因此高校体育教学也应该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体育教学进行优化,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
篇13:浅谈体育课的三自教学模式论文
浅谈体育课的三自教学模式论文
【论文摘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身课程应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健身平台”,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全面打好基础,因材施教,促成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压抑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与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策划与教学管理中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结合近一年多来我校开展新课标教学探究活动中的经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三自”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和创新意识,探索一条更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之路。
【关键词】自定学习内容自定学习目标自定学习方式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受教育的,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参与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过去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以这种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是教师示范,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重复性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是操练型的,学的'知识技能是生硬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体育课“三自”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以探究为动力的学习观,尝试由行为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变。
所谓“三自”教学模式,是按照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课程的年段教学目标与单元教学目标,选择或自定个人的学习目标;在教学大纲规定及教师所提供的几项教学内容中自选学习;在遵守课堂常规的前提下,根据教师规定的时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三自”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出发,在教学目标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活动方式上突出学生独立探究发现,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任务教学组织形式。
一、模式操作流程
符合年级体育教学内容
一自:自定学习内容(符合学期体育教学内容)
自编内容健康,有创意,符合体育教学目标。
二自:自定学习目标(符合水平教学目标)
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规定时控范围。
三自:自定学习方式(遵循先分后合,先散后连的原则)
鼓励互相学习,体验学习,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情境化学习,感悟归纳。
二、具体操作
(一)自定学习内容
体育课堂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培养良好的品质,提高其生理、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然而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内容都是由施教者指定的,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施教者说了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因此,对教学内容存在“潜意识”的排斥心理。以教师为主选择教学内容的形式,已不能适应当前体育教学需要,甚至阻碍了学生的主动和谐发展。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是以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过程中,是不是就放开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呢?当然不是,在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必修内容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需要学习。自选内容则以辅助教材或自编内容为主,由学生自主选择。值得强调的是,自编内容必须健康向上,富于创意。如水平三的田径教学内容包括三大项目:跑、跳跃、投掷,在每一个项目中有分2~4个小项目,小项目分不同的课时完成。
在上“跑”这课中,内容有四项,即:①快速跑,②耐久跑,③接力跑,④障碍跑。
教师课前提供教学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1~2个学习内容。游戏教学内容的选择,更是以学生为主,由学生自编或自选游戏内容。这样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定和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是一致的,是相互的,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其主要优点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要领更清晰,学习参与性更好,兴趣更浓。
(二)自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一节课的核心,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切合实际,目标定位不可太高,也不可太低,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课堂教学目标要符合体育教学目标,符合水平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在这一前提下,由学生根据自身身心特点定目标,教师再合理调整,适当修正,以确定出一个最适合学生近期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不求千篇 一律、一个标准、一把尺子,要分层、分步制订目标。这样确立出教学目标,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努力去实现自己所能达到的目标。
如在上水平二教材“跨越式跳高”一课时,教学目标:①起跳脚弹跳有力。②摆动腿、起跳腿依次过杆技术。③助跑3~5步跨越式跳高。
在这三个教学目标中,女生由于心理、生理原因在目标的选择上选择了起跳腿弹跳有力这一目标,而男生则很容易的达到了这一教学目标。因此,他们可以选择两腿依次过杆的动作练习,这样同一节课就出现了不同教学目标。实践表明,这样更适合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水平没有捷径,只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才能逐步提高,完成体育教学目标。
(三)自定学习方式
过去体育课课堂学习,学生多是按照教师的示范动作来学习动作,它强调动作的规范性,这种教学形式局限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自主学习注重学生亲自体验,体验和感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学习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与知识建构的基础上的。当然小学生因自身的特点和薄弱的体育基础,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启蒙和必要的管理指导上。如在上水平二教材“前滚翻”一课时,淡化“示范”动作,以动作的连贯性和适用性为目标。学生在教师规定的10分钟内自由练习,在这10分钟的练习过程中,学生从体验失败、成功,归纳出前滚翻“团紧身”动作难点。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动作,有的学生需要别人帮助,有的学生主动找他人请教动作要领,有的学生与他人交流体验过程,还有学生自创“侧身滚”、“连续滚”。总之,自主学生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互相学习、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风气。
“三自”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它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当前体育课程改革要求,迎合了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信只要我们与时俱进,勤于实践,勇于探索,“三自”教学模式必将在体育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篇14:《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校对商科人才的培养质量。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民办大学的服务定位特征,结合行程式考核在此课程中的应用,突出案例教学、小组学习、网上讨论及游戏互动,加强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融合,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微观经济学》是教育部制定的经管类专业的重点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及应用性。学好《微观经济学》,对于后续的会计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专业课的学习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面对该课程繁多的理论假设、数理统计及图形分析,如何提高学生的上课自主能动性及积极性,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将内容庞杂的微观经济学相关理论清晰、明确的掌握并运用于实际就显得至关重要。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只有通过教学模式的综合性改革,才能改善其教学效果。本文试图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课程特点,基于行程式考核的创新方法,提出如何优化学习效果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