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精讲精练
专题08文言文阅读鉴赏
一、文言知识点汇总
古文翻译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
① 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 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 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说”通“悦”,愉快、高兴。
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知”通“智”,智慧。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
“止”通“只”。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
“坐”通“座”,座位。
6、出门看火伴。(《木兰诗》)
“火”通“伙”,伙伴。
7、才美不外见 。(《马说》)
“见”通“现”,出现。
8、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亡”通“无”。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
“偏”通“遍”,遍及、普遍。
10、一切乌有。 (《山市》)
“乌”通“无”,没有。
二.古今异义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7、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10、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1、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2、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3、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4、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5、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三.常见文言虚词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之”作动词,“到”。
例句:送孟浩然之广陵。
3、“之”作结构助词,“的”。
例句: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例句: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例句:欲知其轻重。
这里的“其”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例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
【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画斗牛也?
也,语气词“呀”。
2、谬矣。
矣,语气词“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乎,语气词“吗”。
二、习题演练
1.下面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喧归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B.默而识之(知识)
C.万马齐喑究可哀(沉默) D.干将发硎(磨刀石)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中“耻”的意思是。( )
A.羞耻 B.耻辱 C.以……为耻 D.认为羞辱
3.解释下列带点字的意思,并翻译句子。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厌:________________ 诲:____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节选)
大抵①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②。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注释】①大抵:大概。②牵强暗记:勉强硬记,指没有读熟文章,就一句一句在心里硬记。
4.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关于古人谈读书的文章,知道了《论语》,里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也知道了朱熹说的“读书有三到,_____________、 _________、口到”。
5.根据句子的意思在文中用“﹏﹏﹏”画出原句。
大概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是我说的一样。
6.短文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读书要先 _______,在此基础上进行________,这样才能有所得。
7.读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请在文中用“ ”画出来。
课内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_____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8.短文横线上应填的词是_____。
9.“心到最急”中“急”的意思是( )
A.着急 B.紧要 C.急促
10.文章最后一句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给我们的启发是______________。
文言文。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1】之所学也;吾尝跂【2】而望矣【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4】也,而闻者彰【5】。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1.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2.跂:踮起脚。3.矣:语气词,可不解释。4.疾:声音宏大。彰:听得更清楚。
1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
12.请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吾:________ 尝:___________ 终日:__________ 跂而望矣:__________
13.《论语》中有一句与画直线的句子意思差不多的,请把它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曾国藩谈读书
盖士人①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②不甘为下流③;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④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注释】①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②断:绝对,一定
③下流:下等,劣等。 ④窥kuī: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
14.运用所提示的方法,解决本文中的文言疑难字义。
方法 | 词语 | 提示 | 加点词意思 |
扩词筛选法 |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 组词:杂志、意志、志向…… | (1)______ |
查字典 |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 | ①shí见识,辨别是非的能力。 ②zhì记住;记号。 | (2)______ |
15.根据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用“/”进行断句。(限断一处)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16.文中曾国藩对读书提出的三个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链接教材可知,朱熹提出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北人不识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①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②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③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④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仕:在……做官。②护:掩饰。③去:去除,去掉。④坐:因为,由于。
17.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并:__________________ 食:__________________
短:__________________ 强:__________________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
19.这个故事所讲的道理和孔子说的( )是一样的。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小古文阅读
欧阳询观古碑
欧阳询①尝行,见古碑,晋索靖②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返,下马伫立,及疲,乃布③裘④坐观,因⑤宿其旁,三日方去。
【注释】①欧阳询:唐代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②索靖:晋代书法家。③布:铺,展开。④裘(qiú):皮衣。⑤因:于是。
20.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欧阳询尝行(曾经) B.晋索靖所书(写)
C.良久而去(不一会儿) D.三日方去(才)
21.下列对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晋/索靖/所书 B.数/百步/复/返
C.乃/布裘/坐观 D.三日/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