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考试试卷  > 语文试卷 > 专题08 议论文阅读-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江苏专用)

专题08 议论文阅读-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江苏专用)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08 议论文阅读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经典基础题】

话题一:处世智慧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熟 不 拘 礼

朱铁志

①“熟不拘礼”是典型的中国逻辑,其潜台词是:礼节、礼貌只是生人间的客套,不是朋友、熟人间应有的关系,熟人之间一客套,反而显得生分了。孙隆基研究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曾精辟地指出,中国的人际关系就像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以“生”和“熟”划分的。“生人”是指那些自己密切关系以外的、不可全掏一片心的人;虽然不一定是绝对意义上的“陌生人”,但因为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基本形同陌路。熟人自然是与自己关系密切、特别是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人。因为利益相关、同舟共济,所以可以免除不必要的繁文缛节,降低人际关系成本,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生人之间就不然了,知人知面不知心,因而需要通过周到的礼节、必要的客套察言观色、摸清底细,以便对症下药,获得最大利益。[甲]

②这样的观念沉淀日久,逐渐脱离了它原本具有的功利算计,成为一种下意识的习惯。因而我们不难从一个人对待另一个人的态度上看出两人的关系。如果是嘻嘻哈哈、大大咧咧,不用问,准是熟人;如果彼此客客气气、彬彬有礼,肯定是生人。从语词上就不难看出国人对礼貌的态度,熟人之间免除“客套”叫“不拘虚礼”,客气是“客套”,礼貌是“虚礼”,前者是没有实际内容的纯形式,后者是缺乏真情实意的虚应故事,这就是咱们不少中国人内心深处“礼貌”的舍义,难怪总有人认为礼貌周到是一种虚伪,而粗鄙简陋是一种实在。[乙]

③问题在于,一方面倡导“熟不拘礼”,另一方面却在真正的陌生人面前更加蛮横无礼,并没有“生而拘礼”。所谓“熟不拘礼”,只是作用于少数亲人、朋友之间,基于亲情、友情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而施礼于生人的所谓“生”,也不是真正的“生”,而是那些不那么“熟”的熟人而已。[丙]

④在我看来,礼貌应该成为一个人的内在素质,是其内在素养的自然流露,不应因人的“生”与“熟”、“尊”与“卑”而有所改变:对熟人是否礼貌能看出一个人礼貌的真假,对生人是否礼貌能看出一个人的教养;________,________。[丁]

⑤如此说来,无论“生”与“熟”,都应该以礼相待,对待熟人如此,对待生人更应该如此。

(选自《似是而非的观念(之二)》)

1.请根据提示完成本文的论证思路导图。

2.下面一则材料,放在文中最合适的位置是(  )

在一个单位里,少部分人之间可以做到熟不拘礼,多数同事还是要以礼相待,而在单位以外的生人之间,基本上是谈不到什么礼节的。至于上下级之间,因有等级观念作祟,上对下可以不拘礼,下对上万不可如此,这是尽人皆如的常识和规矩,谁也不会越雷池半步,不然就显得太傻了。

A.[甲]            B.[乙]                       C.[丙]                       D.[丁]

3.仔细阅读第④段内容,发现其论证角度,补写出合适的句子,使论证更全面合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这样的成功最动人

①朋友圈热传过一句话:真正的成功,不是挤垮了多少人,打败了多少人,摆平了多少人,而是看你帮助了多少人,服务了多少人,成就了多少人,凝聚了多少人。诚哉斯言。

②成功绽放在共育共享的枝头,这样的成功总能赢得大众尊崇。今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为国防军工“一生做好一件事”的火药专家王泽山、为突发传染病防控构建堡垒的侯云德荣获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广大网民一致点赞,有留言说:“这是当今中国真正的成功!”这些成功之所以得到大众推崇和盛赞,源于研发团队一心只为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而共同奋斗,源于研究成果惠及人民、彰扬共享的主题,源于共建、共创的精神。然而,生活中一些人虽然“火了”“红了”,却越“成功”越烦恼。究其原因,偏离立己达人的成功,只能带来一时满足,无法享受精神的愉悦;沉迷追名逐利的成功,只会导致价值观扭曲变形,最终反受其殃。

③有人说,古人眼里的最大成功,是“三不朽”的集大成: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的立德;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的立功;言得其要、理足可传的立言。集大成者,往往把个人追求融入国家需求和人民渴求,靠实干起家,用爱心开路,关爱关照社会,成全成就他人。官员大成不是加官晋爵,而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焦裕禄、黄大发勤政为民,深得人民拥戴;学者大成不是声名显赫,而是培养多少人才,助推多少事业,黄大年、钟扬、黄旭华默默奉献,却勇攀高峰、造福世人;商人大成不是腰缠万贯,而是繁荣百姓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那些让百姓享受便捷高效的互联网服务的企业家,那些鼎力公益的慈善家,都值得我们喝彩和敬佩。

④众人划桨开大船,成功不是孤独前行。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的今天,一个人无论有多大本领,若没有良好的品行操守,缺乏默契的团队精神,很难抵达人生的成功彼岸。忧伤着你的忧伤,牵挂着你的牵挂,快乐着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这样的成功方能赢得大众的喝彩、人民的掌声

1.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标题中“这样的成功”指的是怎样的成功?

2.与第④段画线句子表达的思想境界最接近的一项是(    )

A.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B.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话题二:文化杂谈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讨论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时,经常会使用类似“世代累积”“滚雪球”“箭垛”这样的提法。小说中的人物在文本流传过程中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爱,继而被无数的“续作者”续写或改写,使相关的故事呈现出一种逐渐积累堆加的效果,成为艺术生发和建构的“箭垛”。《儒林外史》中的部分人物原型,也具有这种类似“箭垛”的特点。较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甘凤池的故事,小说中凤四老爹便以甘凤池为原型。

甘凤池,江南江宁人,为康乾之际侠客,以拳法著称。他创立花拳,并谱《花拳总讲法》,是《易筋经》气功四大流派之一的代表人物。《儒林外史》以甘凤池为原型塑造凤四老爹这一人物形象,其相关情节主要集中在第四十九到第五十三回。其人物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武艺高强和侠义之心。如小说中第四十九回,凤四老爹刚出场时,秦中书就对他有过一番介绍:“这位凤长兄是敝外这边一个极有义气的人。他的手底下实在有些讲究,而且一部《易筋经》记得烂熟的。他若是趱一个劲,那怕几千斤的石块,打落在他头上身上,他会丝毫不觉得。这些时,舍弟留他在舍间早晚请教,学他的技艺。”第五十二回中,又写到凤四老爹当众把八块方砖拍得粉碎的情节,当时秦二侉子在旁说道:“我们凤四哥练就了这一个手段!他那‘经’上说:‘握拳能碎虎脑,侧掌能断牛首。’”此处提到凤四老爹有一本“经”,或许指的是他“记得烂熟”的《易筋经》。从原型的角度来看,也有可能暗指他有自著的武功秘籍。

甘凤池为好武之人,曾在乾隆皇帝下江南途中担任护卫工作。以甘凤池为原型,衍生出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又被吴敬梓作为人物原型写到《儒林外史》中,这样的现象十分有趣。小说的成书时间略早于戏曲作品,为戏曲作品改编之基础,且所记载之事皆本于甘凤池护卫乾隆南巡时的相关传闻,形成了不同于与《儒林外史》中凤四老爹的艺术形象。甘凤池故事发展到这一组小说和戏剧的讲述形态,已经极为热闹。到了民国年间,关于甘凤池的故事仍然在继续累积。

以《儒林外史》人物原型为线索按图索骥,探究人物从现实进入文学的过程,和在不同文本中的呈现样貌,确是阅读这部小说的一种更为生动的方式。吴敬梓依凭或借鉴人物原型塑造小说人物,反映了作者自身和当时文人群体一个共通的诉求:希望不被时间的洪流湮没,希望通过热情的讴歌或辛辣的讽刺,唤起真正名士风流的回归。

(节选自张梦笔《“谈”言微中,名士风流:原型人物视域下的<儒林外史>多重讲述现象与跨文本解构》,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核心观点的表达,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常使用“箭垛”法塑造人物的形象。

B.《儒林外史》更为生动的阅读方式是探究人物的原型。

C.《儒林外史》依凭或借鉴人物原型塑造部分小说人物。

D.“箭垛”法让小说人物在流传的过程中深受读者喜爱。

2.第2段中,凤四老爹的两个事例用得恰当吗?写出理由。

3.吴敬梓借鉴人物原型(吴蒙泉)塑造了虞育德这一形象。概述作者的取舍处理,并分析其用意。

吴蒙泉曾中进士,但年岁已大,只得到上元县学教谕的闲官,之后又当了几年县令,仕途并不得意。在《闲居杂感》诗中,他一方面对“伏波慨晚成,李广磋难封”深为感慨,另一方面却也表示“丈夫贵自立,岂在功名中”。

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好小说,永远在讲好人的故事

麦家

①1954年5月的一天,在马德里的一家咖啡馆,海明威对前来采访的《巴黎评论》记者乔治·普林顿说:“你可以读读《赛马新闻报》,在那儿你能感受到真正的小说艺术。”海明威强调小说家要具备一颗世俗的心,对俗世生活保有常人鲜有的敏感和热情。

②确实,小说是通过描写人的俗世生活来展现人类活着的状态,以及复杂的精神世界的。这注定小说的土壤是生活,是生活中那些世俗的人,琐细的事,微妙的情,那些循环往复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冷暖人生。好的小说家,从来不是抽象地写一种生活,而是要照着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器物、风景、习俗、人情世故、气候变迁、道路的样子、食物的味道、人的感知、事的沉浮,乃至说话的口气、衣冠的穿戴等,去编织生活。生活是有形的,有一张由时间和空间编织的网,一个“壳”。小说家若不能编制一个坚固的俗世生活的外壳,人物的心灵就没有容器来装盛,读者也无从得知人物内心是怎样成长的,情感是怎么演变的,挫折或苦痛怎么拷打磨砺人的。

③一定意义上说,小说家都是生活的专家。照沈从文先生的说法,专家就是有常识的人。小说家不能对生活犯常识错误,那样壳破了,读者就不会认同你,甚至嘲笑你。比如前些年电视上冒出一堆抗日电视剧,被观众嘲讽为雷剧。为什么?因为常识性的错误太多,把八路军搞得那么神勇,把日本兵弄得那么软蛋,完全不符合历史真实。我们常说“真善美”,“真”是首当其冲的,失去了“真”,一切无从谈起。

④虽然生活无处不在,人人有份,但并不是什么样的生活都可以用来写小说。进入小说中的生活,必须经过作家的选择、过滤和重新组织。作家不能沉溺于生活中的某种个人趣味和认知而不能自拔。有一段时间,文学界流行写小事,写私情、欲望,写细碎的生活、心灵的乱象,一些作家甚至津津乐道于此。生活固然有颓败、暗黑的一面,但小说家不能任性直接展示这些颓败、暗黑,因为人的生存不止于这些表面的乱象和败象,人也不甘心于此。事实上,每个人的颓败背后都有复杂的心灵挣扎和精神冲突,这才是一种真实的人生。作家必须要深入人的内心生活,要追问,要去伪,目的是要挖拓人精神的深度、广度,展现人灵魂深处的纵深感,让人看到暗黑中的亮光、绝望中的希望,获得一种能站立起来的精神,而不是在怨毒和呻吟中沉沦——这是人最基本的真实,像心跳一样,人人共有。

⑤这就是说,尽管作家的世俗心任何时候都必须是活跃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保持对生活的敏感,怀有一种饱满的创作热情,不讷于生活对他们的呼唤;但另一方面,作家对庸俗的趣味、赤裸的欲望,对人类内心黑暗的经验以及那种令人下坠的力量,也要保持应有的警惕。好的作家,永远不可能放弃他的批判性,但批判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牢固地树立人的良知,更加强力地捍卫和坚守世道人心。这是文学的尊严,也是作家的责任。好作家永远在讲好人的故事,无论时代如何喧哗与骚动,无论生活如何罪与罚,无论人性如何至暗时刻,他都要劝人在平凡的世界里有一颗勇敢的心,做一个良善的人

(摘自《中国文学批评》2020年02期,有删改)

1.阅读一篇议论文首先要关注标题。你认为标题应该怎样读?请选择并阐述理由。

A好小说,永远在讲/好人的故事    B好小说,永远在讲好/人的故事

2.阅读一篇议论文要明确作者的观点。借助文中的关键句,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3.品味文章的语言,会帮助你理解作者的观点。

(1)小说家若不能编制一个坚固的俗世生活的外壳,人物的心灵就没有容器来装盛……(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说说这句话妙在何处?)

(2)作家必须要深入人的内心生活,要追问,要去伪……(加点词有何作用?)

4.阅读时还要善于联结。仔细阅读文章结尾处画线句,说说《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话题三:人生感悟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谈辞令

培根

①某些人在言谈中更欣赏能自圆其说的趣言妙语,而不注重可辨明真伪的判断能力,仿佛值得赞赏的应该是知其所言,而不应该是知其所思。某些人熟谙一些老生常谈,并善于就此高谈阔论而少有发挥,这种贫乏之辞多半都单调沉闷,而且一经察觉会显得荒唐可笑。善于辞令者的可贵之处在于能提起话头,缓和话锋并转移话题,这种人可谓是交谈的指挥。言谈话语最好能有抑扬张弛,如在时事中加以论证,在铺叙中加以推理,忽而提问忽而酬答,有时调侃有时认真,因为老用一种腔调平铺直叙会令人感到乏味,就如人们时下爱说的“简直没劲儿”。说到调侃,须注意有些事或人不可成为调侃的对象,如宗教、国务、伟人,以及任何人的当务之急和任何值得同情的病症;然而有些人以为言辞不刻薄就不足以显示其风趣,这是一种应加以制止的倾向:

②小伙子哟,请少用鞭子,多拉缰绳。

③况且一般说来,听话人应该能辨出何为风趣何为尖刻。所以好冷嘲热讽者固然会使别人怕他的妙语,但他也肯定有必要担心人家的记忆。交谈中善于提问者不仅自己会获益匪浅,而且可使他人也得到满足,尤其是当他针对别人的专长提问之时,因这样他就使别人乐于开口,而他自己则可不断地获取知识;但所提的问题不可太难,因为太难的问题只适合老师考学生。若作为席谈的主人,务必保证让人人都有说话的机会,如果有人谈锋过健,悬河滔滔而不绝,就应设法转移话题,引其他人加入交谈,就像当年乐师们对付加利亚舞舞迷所做的那样。若让别人确信你对懂得的事偶尔佯装不知,那下次你对不懂之事保持沉默别人也会以为你懂。交谈中应少提自己,提及时应出言谨慎。我曾认识的某人爱说一句风凉话,曰:“过多言及自己的人肯定是智者。”只有在一种情况下人可以既称赞自己又不失体面,那就是在谈另一个人的优点之时,尤其是所谈的那种优点说话人本身也具有。议论应尽量避免针对具体的个人,因为交谈应像一片原野纵横阡陌,没有直达某人家的专道。我曾认识两位贵族,都是英格兰西部人,其中一位有嘲弄人的癖好,但却爱在家中设华宴款待宾客;而另一位则爱问去过他家的赴宴者:“请说实话,难道席间没人被他讽刺挖苦?”客人们常常回答有诸如此类的事情发生,于是问话的一位常说:“我早料到他会糟践那桌佳肴。”慎言胜过雄辩,所以与人交谈时,话语中听比妙语如珠或有板有眼更为重要。善滔滔大论而不善酬答显反应迟钝;善应答酬对而不善侃侃长谈则显浅陋单薄。就像世人在动物界所见,不善久奔者多敏于腾挪转身,一如猎犬和野兔之分别。谈要点之前铺陈太多会令人生厌,但毫无铺陈又显得生硬。

(选自《培根随笔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版,曹明伦译,有删改)

[注]①小伙子哟,请少用鞭子,多拉缰绳:语出奥维德《变形记》第二章。②加利亚舞:一种轻快活泼的三节拍双人舞,于1541年从法国传入英国,在伊丽莎白时代曾风靡一时,跳此舞者往往乐而不倦,故乐师们常主动变换舞曲以照顾他人。

1.下列说法与选文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

A.言谈中注重可辨明真伪的判断能力和老生常谈都是不可取的。

B.好的提问,宜指向他人专长而不可太难,这样既利人又利己。

C.席谈的主人应不断转化话题,这是为避免言谈内容过于狭小。

D.谈及别人的优点时,一定需要谈话人自己也要有同样的优点。

2.分析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就像世人在动物界所见,不善久奔者多敏于腾挪转身,一如猎犬和野兔之分别。

3.文末作者讲了“两位贵族”的故事,你认为作者更讨厌谁的做法?为什么?

4.小石在言谈中,笑称一位面部摔得淤青的同学为“青面兽”,引起哄堂大笑。请你结合选文观点劝阻小石。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得食无愧

游宇明

①“得食无愧”,来自曾国藩的一封家书——“卫身莫大于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禄于朝,教授于乡,或为传食之客,或为入幕之宾,皆须计其所业,足以得食而无愧。”

②所业,就是指我们操持的事业,降一点格,即为我们常称的“工作”“职业”。得食无愧,可以引申为我们的收获应匹配付出,千万不要吃白食。仔细一想,生活中有些“食”天然带有毒的基因,比如嗟来之食、不义之财、被透支的后代之福。

③嗟来之食,指的是让一个人失去尊严和独立立场的利益。接受它,你可以不愁吃喝,可以冒称形形色色的牛人,但本质上就是一个被提着线的木偶。遥想1948年,彼时的中国内忧外患,社会大闹饥荒,包括名流在内的许多老百姓都吃不上饭了。但面对美帝国施舍的“救济粮”,清华大学一批爱国教师发表声明断然拒绝,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没接受,就是为保住民族气节,不被“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所要挟。

④不义之财,更是诱人入深渊的毒食。民国时代的大军阀张宗昌,占鲁之后强增税赋,仅1927年田赋一项就达6124.7万元。如此大肆搜刮民财,百姓深受其害。但他自己过的是什么日子呢?妻妾成群,挥霍无度。仅某次接待客人,一套国外定制餐具,造价便高达五万五千美金。如此大“吃”特“吃”,民心尽失。正当盛年之时,这个大军阀就被人杀了。

⑤还有一种,正是“寅吃卯粮”。一个家庭,如若透支度日,势必难以为继,最终都要自食其果。那么,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家园、所享用的自然资源呢?也是要一代一代传下去的。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份额。如果不加节制、滥用滥伐,抢了“子孙之福”,同样会有大麻烦。这些年,全球极端气候频发,能源每每告急,都是大自然给出的郑重提醒。不懂得“不与子孙争食”的道理,别说赢得后人尊重,我们恐怕连自己这一生都难以过好。

⑥人是一种动物,得吃喝拉撒,要衣食住行,需赡老养幼,想完全没有利益之虑,是不现实的。但任何时候,“得食”都得坚持一些原则。或是大自然的法则和运行规律,或是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明白了取舍,懂得了进退。

(选自《北京日报》2021年11月30日)

1.请品析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2.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专题08 议论文阅读-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江苏专用)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