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知识梳理
第二单元
第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1.课题解读
本文通过这个故事主要写了成熟了的豆荚裂开了,里面的五个豆粒飞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各奔前程,对各自的经历都很满意。但是那粒飞进窗子“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去”的豆粒的经历,却是最值得称赞,因为它发芽、开花,给窗子里的躺着的一个小病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通过描写五粒豌豆的经历,来赞叹生活,好在描写了五粒豌豆的不同的方面,第五粒豌豆的事情,让人感动。
2.课文重点解读
(1)豌豆按照它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做成一排。
理解:这句话采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把豆荚当成一个家庭,小豌豆是家庭里的小成员,以极富诗意的想象,事故时更加人性化。
(2)“现在我要飞向广大的世界里去了!如果你能捉住我,就请你来吧!”第一粒豌豆说完就飞走了。
理解:从这粒豌豆的话中可以感受到此时的它是多么兴奋。要飞向广大的世界了,这对它来说是一件多么值得庆贺的事。
(3)“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最后的那一粒说。它被射到空中,落到顶楼窗子下面的一块旧板子上,正好钻进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青苔把它裹起来,它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囚犯。
理解: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钻进裂缝的豌豆比作一个囚犯,把失去自由的小豌豆和其他拥有自由的豌豆进行对比,说明第五粒小豌豆的生存条件很艰苦。句中“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充分体现了最后一粒小豌豆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的可贵精神。
(4)你现在有一个小花园了!
理解:母亲从豌豆苗身上看到了希望,她希望豌豆苗快快成长,长成一个小花园,这样就会给孩子带来快乐,所以她将这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
(5)“真的,它现在要开花了!”……小女孩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理解:小女孩受到豌豆生命力的鼓舞,终于能够坐起来,并且快乐地生活,母亲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小女孩的病之所以慢慢有了好转,是因为小豌豆的成长激发了小女孩对生命的渴望,她希望自己也能像小豌豆一样长得又快又好。小豌豆开出了紫色的小花,更给小女孩单调的病中生活带来了色彩和快乐。
(6)此刻,顶楼窗子旁那个小女孩——她的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她的眼睛发着亮光——正注视着豌豆花,快乐地微笑着。
理解:“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眼睛发着亮”说明小女孩已经恢复了健康。豌豆开花了,小女孩的病也好了,这奇迹正是豌豆带给小女孩的。
(7)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理解:通过小女孩随着豌豆的生长前后变化的语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豌豆苗在长叶、爬蔓、开花的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无限的愉悦、生机和活力。小女孩在小豌豆顽强生长的启示下,获得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所以她的病就慢慢地好了。
(8)像最后一粒小豌豆那样,用自己顽强的生命力给人以启迪和鼓舞的事物还有很多,你能说说吗?
示例:白杨:茫茫的戈壁滩,风沙扑面,在这片几乎寸草不生的土地上,我们却能看见白杨树挺拔的身影。
青松:数九寒冬里,许多植物都已凋零。在大雪的覆盖下,青松仍然挺直了它的脊梁,不被风雪压倒。
3.主题概括
本文通过对比手法写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豌豆成熟后的不同经历,以及在第五粒豌豆的精神鼓舞下,受病痛折磨的小女孩振作起来,她对生命重新燃起了希望的事,称赞了小豌豆平和、仁爱、敬重生命的生活态度。
4.学有所得
每个人都要充满爱心,同时在困难的时候不丧失希望和信心,努力过上美好的生活。精神上的鼓舞、激励,往往能让身处困境中的人产生巨大的力量,从而战胜困难,获得新生。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
理解:虽然只是一株小小的豌豆苗,但对于卧病在床,不能自由活动的小女孩来说,那豌豆顺着绳子生长,就相当于一个小花园。
(2)最后一粒豌豆的想法和其他豌豆有什么不同?
理解:最后一粒豌豆的想法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意思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而其他豌豆都有着好胜的心,希望自己飞得最远,这种想法往往是不切实际的。
(3)为什么说小女孩吻豌豆叶的那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理解:作者说那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表达了他为小女孩恢复了健康,为生命的美好而感到无比高兴的心情。
(4)在五粒豌豆中,你觉得最了不起的是哪一粒?
理解:那粒飞进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去的豌豆最了不起,它落入长满青苔的狭小的空间里,不抱怨,不沮丧,它发芽、开花,给窗子里躺着的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让小女孩的病慢慢地好了起来。
(5)其余的豌豆曾经有哪些美好的愿望?结果如何?从中我们体会到什么?
理解:其余的豌豆都曾想飞得远远的,有的甚至想飞到太阳里去;结果它们的理想都没有实现,其中三粒被鸽子吃掉了,一粒落到了水沟里;从中我们体会到:理想要切合实际,那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
7.课外拓展
(1)作者简介
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被尊称为“现代童话之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为了争取未来的一代”,安徒生决定给孩子写童话,出版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此后数年,每年圣诞节都出版一本这样的童话集。近40年间,共计写了童话168篇。他的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皇后》《夜莺》《皇帝的新装》《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等。
(2)豌豆
豌豆,豆科一年生攀援草本,高0.5—2米。全株绿色,光滑无毛,被粉霜。叶具小叶4-6片,托叶心形,下缘具细牙齿。小叶卵圆形;花于叶腋单生或数朵排列为总状花序;花萼钟状,裂片披针形;花冠颜色多样,随品种而异,但多为白色和紫色。子房无毛,花柱扁。荚果肿胀,长椭圆形;种子圆形,青绿色,干后变为黄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原产地中海和中亚细亚地区,是世界重要的栽培作物之一。种子及嫩荚、嫩苗均可食用;种子含淀粉、油脂,可作药用,有强壮、利尿、止泻之效;茎叶能清凉解暑,并作绿肥、饲料或燃料。
(3)关于提问的名言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陈献章
,求学问,先学问,只学答,不学问,非学问。——李政道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陶行知
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李四光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布鲁巴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亚里士多德
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苏格拉底
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海森堡
为了正确地认识真理,我们首先必须怀疑它并同它辩论。——诺瓦利斯
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鲍波尔
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巴尔扎克
第6课:《夜间飞行的秘密》
1.课题解读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实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2.课文重点解读
(1)蝙蝠能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理解:从关联词“即使……也……”可以看出蝙蝠夜间飞行动作敏捷,本领高超。同时,也告诉我们蝙蝠善于夜间飞行,引起人们的兴趣。
(2)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理解:这个反问句引出了下文,激发了我们的阅读兴趣。
(3)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
理解: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紧承上文“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引起下文。
(4)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理解:“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形象地看出了蝙蝠耳朵被塞上,嘴被封上后根本无法正常飞行。
(4)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理解:科学家共做了三次实验,第一次蒙上蝙蝠的眼睛,结果是一个铃铛也没响,一根绳子也没碰着;第二次塞上蝙蝠的耳朵,结果是铃铛响个不停;第三次封住蝙蝠的嘴,结果是铃铛响个不停。由此得出结论: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6)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理解:“反复”看出了科学家不是一次两次做这样的实验,而是很多很多次,工作态度很严谨。“终于”说明了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需要反复做实验,反复研究,非常不容易。
3.主题概括
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受此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使其能够在夜间安全飞行。课文启发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雷达的天线像蝙蝠的嘴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
4.学有所得
谁能想到小小的蝙蝠竟能和雷达联系在一起,进而对人影只能五类的科技发展产生巨大向ら影响呢?大自然真奇妙,人类只有认真研究,不断探索,才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取得从大的进步。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课文的描写顺序。
理解:课文按“提出问题——揭开秘密——发明创造”的顺序写的。
(2)为了揭开蝙蝠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结果如何?得出了什么结论?
理解:三次试验。第一次将蝙蝠的眼睛蒙上,它在屋子里飞行没有碰着铃铛;第二、三次分别塞上蝙蝠的耳朵,封住蝙蝠的嘴,它在屋子里飞行将铃铛撞得响个不停。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里安全飞行靠的不是眼睛,是靠嘴巴和耳朵利用超声波配合起来探路的。
(3)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理解:由于后两次实验只是分别把第一次实验中的“蒙住眼睛”变成了“塞上耳朵”“封住嘴”,其他条件并未改变,如果再把后两次实验具体地写出来,就会显得重复、啰唆。作者这样写,可以使表达更简洁。
(4)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jiē)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从“反复”“终于”,你体会到什么?
理解:“反复”写出了科学家严谨的工作态度;“终于”可见科学家揭开蝙蝠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费了很大功夫。这句话说明这项结论不是轻而易举得出来的,而是经过反复试验,反复研究得出来的。
(5)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理解:科学家从蝙蝠在黑夜飞行能巧妙避开障碍物这一现象开始思考,经过反复试验,发现蝙蝠是利用超声波用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最后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雷达。
(6)生活中有哪些发明是受到动物启发的?
理解:苍蝇的后翅退化成一对平衡棒,可以调节翅膀的运动方向,是保持苍蝇身体平衡的导航仪。科学家据此原理研制成一种新型导航仪振动陀螺仪,大大改进了飞机的飞行性能,可使飞机自动停止危险的滚翻飞行,在机体强烈倾斜时自动恢复平衡。这样一来,飞机即使是在最复杂的急转弯时也万无一失。
(7)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呢?
理解:示例:①生活清理:利用超声波对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系统及取样玻璃片进行清洗。②临床医学治疗:医院利用B超(B型超声波)分析生物体内的病变。③超声测距:利用超声波测量海水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