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考试试卷  > 语文试卷 > 2024-2025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文知识梳理(统编版)

2024-2025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文知识梳理(统编版)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24-2025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

1课:《观潮》

1.课题解读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倾倒了无数游人看客。本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于热爱。

2.课文重点理解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理解:这句是本课的中心句,一开头作者就把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

(2)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理解:“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了人们急切的心情。

(3)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理解:“人声鼎沸”“踮着脚”生动地写出了观潮人迎接大潮的惊喜之情,从侧面衬托了江潮的奇特、壮观。

(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理解: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浪潮比作齐头并进的千万匹白色战马,写出了钱塘江大潮到来时奔腾的形态特点。

(5)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理解:用夸张的手法把潮来时的声响说成“山崩地裂”,形象地写出大潮到来时的巨大声音,这样有声有色的描绘,使人如身临其境,让人无不惊叹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

(6)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理解:这句话写潮头过后的余波。从余波“漫天卷地”和“风号浪吼”可以想象出潮头到来时大潮的气势是何等的巨大。

3.主题概括。

本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

4.学有所得

观潮景,变化万千,气势非凡;听潮声,雷霆万钧,震耳朝为观欲聋。怪“钱塘郭里看潮,直至白头看不足”。我们为能拥有如此非凡的自然奇观奇而感到由衷的骄傲与自豪。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比喻句吗?

把浪潮比做齐头并进的千万匹战马。这是比喻句。这个比喻句是用“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种情景,比喻前面直接描写的钱塘潮向人们迅速涌过来的气势。比喻,不仅可以用一个事物比另一个事物,也可以用一种情况比另一种情况。这样的比喻句并不少见,比如高尔基说过的一句话──“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就是这类比喻句。

(2)读《浪淘沙》,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八月涛声吼地来”对应文中: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对应文中: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须臾却入海门去”,对应文中:霎时间。潮头奔腾西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对应文中: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

(3)全文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从哪儿能体会到?

奇观。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描写了大潮的“奇”。“潮来前”从观潮的人之多及人们高涨的情绪可以体会到大潮的“奇”;“潮来时”从大潮雷霆万钧的声威和惊心动魄的气势可以体会到大潮的“奇”;“潮头过后”从余波的漫天卷地、风号浪吼可以体会到大潮的“奇”。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留给我们的是惊叹,是赞美。

(4)如何体会课文中的衬托之笔?

本文作者除了直接描写大潮的雄伟、壮观,还巧妙地运用了衬托的修辞手法。通过对观潮者神态、动作的描写,如“人山人海”“昂首东望”“人声鼎沸”“踮着脚”“又沸腾起来”,既写出了观潮者的惊喜之情,又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

(5)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和同学交流。

课文是按照“潮来前一潮来时一潮来后”的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示例:我在头脑中浮现出三幅画面,分别是潮来前人们迫切等待的画面;潮来时白浪翻滚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的画面;潮过后浪头奔腾西去,余波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久久才变得风平浪静的画面。

7.课后拓展

(1)描写潮水的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刘禹锡 《浪淘沙其七》)

(2)有关钱塘潮的古诗

《浪淘沙》[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3)钱塘潮

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月18日在海宁市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4)钱塘潮的形成

到过海边的人,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时候海水像野马,向岸边奔来;有时候海水又像逃兵,退到离岸很远的地方。海水这种有规律的涨落,叫做潮汐。

著名的钱塘江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汐最大。

钱塘潮为什么偏偏在八月十八最大呢?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农历每月的初一前后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引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比较大。特别是中秋节前后,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所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的秋潮是一年中最大的。

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是由于杭州湾的地形特殊。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狭,出海处宽达一百公里,而往西到海宁县盐官镇附近,只有三公里宽。潮水刚进杭州湾,水面宽阔,越往西就越受到河流两岸地形的约束,只好涌积起来,潮头越积越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墙,向西推进。同时,由于潮流的作用,把长江泻入海中的大量泥沙,不断地带到杭州湾来,在钱塘江口形成一个体积庞大、好像门坎一样的“沙坎”。当海水推着江水向钱塘江口内涌去的时候,沙坎挡住了潮头,就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的壮观景象。

钱塘江高达八米到九米。潮水到来的时候,汹涌澎湃,像千军万马。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钱塘潮。

(5)钱塘江潮何以八月十八最壮观?

钱塘江潮是一种潮汐现象。潮汐是海水周期性的有规律涨落运动,它是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月亮离地球近,太阳离地球远,故月亮的引潮力大于太阳的引潮力,大致是10:4.5。当月亮、太阳、地球处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月亮和太阳的引潮力加在一起,使潮水涨得更高。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以后两三天,月亮、太阳、地球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这几天世界各地的潮水普遍比平时高涨。特别是中秋后的两三天,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因此这时候的秋潮是全年中最大的一次。

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是与杭州湾的特殊地形分不开的。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即钱塘江口)叫杭州湾,那里外宽内窄,呈喇叭形,出海处宽达100公里,而往西逐渐收缩为20公里左右,最狭窄处海宁县盐官镇附近,只有3公里宽。潮水涌来时,一路上越往西越受到两岸地形的约束,只好涌积起来,潮头越积越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墙,向西推进。同时,由于潮流的作用,把长江泻入海中的大量泥沙,不断地带到杭州湾来,在钱塘江口形成一个体积庞大、好像门坎一样的“沙坎”。当潮水向钱塘江口内涌去时,被拦门沙坎挡住了潮头,就形成了后浪推前浪、一浪叠一浪、汹涌澎湃、势如千军万马排山倒海的天下奇观!

我国自古以来,钱塘观潮之风盛行,著名诗人对之吟咏不绝。孟浩然、白居易、刘禹锡、范仲淹、苏东坡、辛弃疾、陆游等都有观潮佳作。观潮最盛之期,莫过于宋朝。那时观潮,农历八月十二日始二十日止,而以十八日为高潮。苏东坡诗云:“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相传这一天称“潮诞”,又是朝廷检阅水师的日子。因此这一天倾城观潮,士女云集,江岸搭彩棚看台,十余里间,人山人海,地无寸隙。先是水师操演,战船在江上趋浪腾空,演出各种阵势变化,并且鸣放烟炮。等到炮息烟散,战船隐藏得无影无踪,然后有数百名凫水健儿跃入水中,迎潮而上,有的手擎大幅彩旗,踏波踩浪,出没于波峰浪谷之中,面旗尾一点儿也不沾湿,显出了“弄潮儿”的英雄本色。

由此看来,农历八月十八日定为钱塘江大潮的观潮日,除了上面讲的自然、地理原因之外,还有它的历史的继承性,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2课:《走月亮

1.课题解读

“走月亮”的意思是在月光下散步。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为“走月亮”。“走月亮”不同于在月光下赶路,也不是满怀心事地走在月光下,而是特意到月光下走,散步,因此“走月亮”的说法充满了诗意。

2.课文重点理解

(1)(月光)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理解: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了明月、点苍山、大青树、乡间的大道和小路等自然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一幅山村月夜图。

(2)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理解: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鹅卵石间的无数个可爱的小水塘倒映着圆圆的月亮,月亮随着微波轻轻摇晃的情景。从一个“抱”字,感受到亲切、可爱的味道,流露出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理解:采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银毯,将稻穗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下稻田的景象。

(4)走过月亮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

理解:巧用排比句式,不仅增强了韵律,而且使描写更加细腻,让人脑海中呈现的不仅是美景,更是真真切切的情和浓浓的爱。

(5)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理解: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了明月、点苍山、大青树、乡间的路等自然景物,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了一副山村月夜图。写出了着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了月色的美好,为我们创设了一个静谧、美好、祥和的境界。

3.主题概括。

课文以“走”为线索,通过写“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表达了“我”和阿妈之间的浓浓亲情,以及在月光下的无限乐趣。

4.学有所得

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得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山之高,村之静,水之香,塘之趣,果之甜,虫鸣、鸟飞、溪流、人语,无不充盈着温馨、甜美之情。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我”和阿妈在田埂上走月亮,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看到:修补过的村道、果子挂满枝头。

听到:秋虫唱着、夜鸟拍翅、鱼儿跃水、沟水汩汩。

闻到:果子的甜香。

想到:种油菜、找兔草、吹蒲公英、栽水稻、稻谷成熟。

(2)阿妈牵着我的手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课文中还有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圆圆的月亮正得意的放出柔和的光芒。几朵灰色的薄薄的云萦绕在柔和的月光下,奔腾了一天的小溪还不知疲倦的在流淌,晚风一吹,波光粼粼的小溪像一块洁白的长玉,像一条缀满宝石的绸带。阿妈那圆圆的脸庞上,挂着慈祥温和的笑容,温暖的打手牵着我静静的往前走。

(3)“多么奇妙的夜晚啊”体现在哪里?

夜晚的月盘明亮、月光柔和。“我”和阿妈走过溪边、村道、田埂,看到了美丽的景色,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我”看到了丰收的景象,体会到生活的幸福。

(4)读读课文第六个自然段,说说我的所见、所想。你还记的月下的某个情景吗,仿照着写一些。

圆圆的月亮放出柔和的月光。几朵灰色的薄薄的云萦绕在柔和的月光下,奔腾了一天的小河平息了。月儿倒映在河面上,晚风一吹,波光粼粼的像一块洁白的长玉,像一条缀满宝石的绸带。妈妈那圆圆的脸庞上,挂着慈祥温和的笑容,静静的看着我在月光下玩耍。

7.课后拓展

(1)作者简介。

吴然,1945 年生,云南宣武人。散文集《小鸟在歌唱》《小霞客西南游》《天使的花房》分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五届全国优秀儿童图书奖、第六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并有作品获冰心儿童图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和杨唤儿童文学奖等多项。代表作品有《珍珠雨》《和花朵说悄悄话》《雪人胖胖》《太阳鸟》等。

(2)什么是散文诗?

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一种文体。是诗的散文,散文中的诗,说到底,还是精短的、有着内部韵律的、文字精美的、哲思的文字。散文诗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式,是诗歌大类中的一个成员。

(3)描写月亮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2024-2025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文知识梳理(统编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