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南京市栖霞区八年级(上)
期中语文试卷
一、积累运用。(23分)
1.用古诗文填空。
(1)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_____。 (李白《渡荆门送别》)
(2)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烈士暮年,_____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
(5)冰霜正惨凄,_______________ 。[刘桢《赠从弟(其二)]
(6)请以“动物”为专题,将你所学古诗文中写到动物的句子圆录起来。(除“示例”外另写三句)
示例:沉鳞竞跃、归雁入胡天、老骥伏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和班级同学参加了栖霞古镇开街仪式,请完成综合性学习。
2.参加消息播报,用心准备讲稿。
标题:_______________
10月18日上午,栖霞古镇开街仪式在栖霞山风景名胜区内的栖霞古镇隆重举办。在“栖霞飞天”女子的轻yíng舞姿中,古镇大门悄然开启,沿街并设的戏曲表演、空竹秀、民乐等演出活动,zhāng显着古镇的别样风情。参与活动现场的游客仿佛穿越古今,在沉浸式体验中享受着这动“栖”秒不凡的艺术奇遇。
①根据拼音写汉字。
轻yíng______ zhāng显______
②给加点字注音。
悄然______ 参与______
③请你用主谓短语的方式消息补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④小琪认为画线句中有错别字,你们展开了讨论。
小琪:“‘栖’妙不凡的‘栖’是错别字,我们需要把它纠正过来。”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琪:原来从修辞的角度看,“栖”里有巧思啊!
3.参加新闻采访,全心拟写提纲。你在仪式现场采访参加活动的游客,下面是采访提纲,请将其补充完整。
采访目的:了解游客展开活动的感受。
采访问题
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4.参加对联品首,精心完成对联。小霞搜集到一副张贴在栖霞古镇节的对联。你根据所学知识,认为填入下联横线处的最佳选项是( )
上联:放眼江天,六朝烟雨随风遨;
下联,置身书海,_______________
A.锦绣文章耀千秋 B.万卷经纶入腹来 C.八方肴馐迎客来 D.一街韵漾古今春
5.参加横幅设计,专心创作标语,栖霞古镇将有四十余家商户入驻,为宣传诚信经营,请你为栖霞古镇设计一条面向商家的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至少采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37分)
(一)(15分)古诗文阅读。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年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秋文集》,中华书局出版社,2016年版)
(乙)
游白水①书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②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③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俛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车坡志林》,中华书局出版社,2022年版)
(丙)
东坡④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⑤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选自《宋诗鉴赏词典》,上海群书出版社,2015年版)
[注]①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苏轼及官惠州时所游。②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③缒:用绳头系着石头向下。④东坡,在长州东门外,又效白居易忠州东坡之名,诗人以之作为自己的别号。⑤荦确:指险峻不平的山石。
6.下面对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B.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C.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D.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7.请根据表中提示方法解释加点字。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植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乙文和丙诗如何体现了甲文复杂而微妙的“闲人”心境?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3分)回忆性散文阅读。
[材料一]
①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②“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③“可以抄一点。”
④“拿来我看!”
⑤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节选自鲁迅《藤野先生》)
[材料二]
①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②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他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巴巴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年,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搞摩,果然。(A)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
(节选自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有删改)
[材料三]
①有一回,物理屈老师病假,一位年轻教师代课,讲授力学部分,好像是关于重物上坡下坡的合力分力问题。那老师连着讲了两堂课,大家都没听懂,一做习题就出错。第三堂课,屈老师回来了,他接着讲,只不过刻把钟,大家就豁然开朗,好像只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屈老师三言两语就说明白了。真是很奇怪,怎么会两堂课都弄不懂一个并不复杂的问题?
②渐渐地,屈老师就确立了自己的尊严。有时候,由于右脚的生理缺陷,他的动作很可笑。他又不拘小节,平时小测验,在黑板上书写完考题,(B)他就拐杖点地,腾地一跳,坐在讲台上,坏脚勾在好脚上轻轻抖动,逍遥地看着自己的书,往往都是原版的英文书,但谁也不敢当面笑他。
(节选自赵长天《师道》,有删改)
10.请分别概括三则材料中的典型事件,每空10个字以内。
材料一: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_______________
11.请从材料二、材料三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选择__________处,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三则材料写人叙事的写作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
13.校刊编辑部决定将这三则材料收录于一个新栏目,请你从三财材料的共同点出发,为这个栏目起个名字,并说明命名理由。
栏目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名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9分)名著整本书阅读。
14.下面是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读书方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阅读序言,浏览目录,跳读正文,可以发现斯诺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他力求解开“红色中国”这个谜团。
B.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因果、线索,可以发现斯诺不仅写了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还写了“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并且预言了未来。
C.要读明白斯诺想用事实说什么“话”。因为作品记录的是斯诺简选过的事实,还有他对事实的感受和印象,这样必然会体现作者的倾向性。
D.在“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专题探究中,我们可以发挥想象,增添一些红军领袖爱护部下的事件,以更好地表现领袖形象。
15.在“关于长征”的专题探究中,小霞围绕一组反义词分享了自己的探究感悟,请你仿照她的形式,另选一对反义词,分享你的探究感悟。
小霞的探究感悟
一组反义词:大与小
探究感悟:我感受到大英雄的可亲可敬。比如,朱德在长征期间和士兵同甘共苦,他把马借给倦劳的弟兄,自己走很长的路,看起来却一点也不疲倦。
我也感受到小人物的伟大不凡。比如,参加长征的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士兵,但他们凭着坚定的信仰完成了这个奇迹,就连十几岁的红小鬼也志向远大,要替穷人打仗,想要抗日。
三、作文。(40分)
16.围绕下面三个关键词,描绘一个秋日场景。要求:主要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生动细腻,120字左右。
关键词:风、湖、树
17.人生路上,常常会有人如一束光一样照耀着我们,他们用自己的美好品质给我们带来温暖、信心、勇气和方向……这束光照在我们的路上,也照进我们的心里。
请以“照进我心里的那一束光”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