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知识梳理
第三单元
第10课:《竹节人》
1.课题解读
竹节人是七八十年代流行的一种玩具。把竹子锯成寸把长的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做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做成了。本文通过对“做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与感受描写,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眷恋。
2.课文重点理解
(1)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
理解:“我”把毛笔做成了竹节人,肯定不敢告诉妈妈实话,所以以“弄丢”为借口。因为大家都拿毛笔做竹节人,所以卖毛笔的老头生意特别好。
(2)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理解:这句话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把课桌的裂缝比作黄河长江,写出了裂缝宽又歪歪扭扭的样子。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学习条件很艰苦,侧面反映了那时候玩具的稀少,说明竹节人在孩子们心中十分重要。
(3)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理解:连续五个感叹号,营造出一种紧张、热烈的氛围,仿佛一场激战即将开始,衬托出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激动心情。
(4)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
理解:下课时,两个人斗竹节人,引来了一圈人观看。观战的人着急的时候“跺脚”,看到精彩之处“拍手”;参战的人嘴里念念有词,观战的人“咋咋呼呼”……你看,他们玩得多么投入呀!这从侧面反映出玩竹节人对孩子们的吸引力。
(5)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
理解:这是对老师动作、神态的描写,写出了老师玩竹节人入迷的情形,说明了老师童心未泯,也从侧面说明了竹节人的吸引力之大。
3.主题概括。
这篇课文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做竹节人、玩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玩竹节人的情景,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
4.学有所得
童年是一首快乐的歌。与其说作者在怀念竹节人,不如说在怀念童年,怀念童年时的快乐。我们很快就要迈入中学的校门,应该好好学习,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让童年充满温馨的味道。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作家王勇英笔下的竹节人与课文中的竹节人有什么不同。
课文中的竹节人是打斗用的,而这里的竹节人是“戏班里的演员”,而且形象更丰富些。
(2)作家王勇英从玩竹节人中收获了什么呢?
收获了编戏、表演的激情和动力。
(3)怎样有目的地阅读?
首先,要快速通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其次,要针对相关内容开展细读,提取关键信息或者总结阅读体会;最后,还要根据任务对相关内容进行梳理,理清层次。不同的阅读目的,所关注的内容应该有所不同,所采用的阅读方法也应该不一样。
7.课后拓展
(1)作者简介
范锡林,笔名雪凌,1950年出生,汉族,男。199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1968年赴靖江市靖南村插队务农,后历任靖江团结中学教师,靖江中学教师,靖江市文联副主席,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短篇小说《她和她的爸爸》获1987年儿童文学园丁奖,《你不是灰姑娘》获1985年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睁开吧,长长睫毛的眼睛》获1984年《少年文艺》好作品奖,中篇小说《秘道》获上海市首届巨人优秀作品奖。
(2)写传统玩具的古诗。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理解:一个小孩子,早上起来,从结有坚冰的铜盆里剜冰,用彩丝穿起来当铮来敲。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突然冰落在地上发出玻璃一样的碎裂声。
第11课:《宇宙生命之谜》
1.课题解读
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谜。这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
2.课文重点理解
(1)古时候,科学不发达,人们一直向往着“天上的世界”。于是,有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嫦娥奔月,仙女下凡,蟠桃盛会……现在,科学发达了,人们知道那都是古人编出来的。但是,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理解:通过谈论“天上的世界”的相关神话,提出“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问题,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理解:两个问句表明这一自然段讲的是天体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这部分内容需要注意。
(3)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我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50~150℃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系统提供能源。
理解:这一自然段时可运用圈画关键词这一方法。通过圈画出温度、水分、大气、光和热这四个关键词句,理清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必须具备的四个重要条件: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必要的水分;适当成分的大气;足够的光和热。“至少”“一般”“必要”“适当”“少数”“足够”等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用“一是……二是……三是……四是……”这样的表达方式,一方面可以把观点表达得很清楚,便于读者抓住要点;另一方面可以把理由表达得很有序,条理分明。
(4)地球自转一圈是23小时56分4秒,火星自转一圈是24小时37分;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有66度34分的倾角,而火星的倾角约66度1分,所以火星和地球昼夜长短相近,而且也有四季更替。
理解: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就把地球与火星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形象、准确地描绘出来了。
(4)通过近距离观测还发现,以前观察到的火星表面上所谓颜色的四季变化,并不是植物的生长和枯萎造成的,而是风把火星表面上的尘土吹来吹去引起的颜色明暗变化。
理解:▲这句话否定了火星表面的颜色变化与植物有关的猜测。▲通过探测器对火星近距离的观测,否定了人们观察到的火星表面的现象与存在生命有关以观测事实推翻了猜测。
3.主题概括。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主要介绍了科学家对“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启示我们要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理、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我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4.学有所得
生命的存在,原来需要如此多苛刻的条件啊!可见孕育生命的地球在宇宙中是多么的珍贵!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地球,因为地球只有一个。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快速浏览课文的随文批注,说一说:随文批注提供了哪些帮助?
这些随文批注帮助我们梳理文章的思路,告诉我们阅读这篇文章的策略,提醒我们“有目的地阅读”的一些具体方法及阅读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如,读了第一个批注之后,我知道第1自然段不需要重点读,要重点读第2~9自然段。
(2)结合最后一条批注,思考:在阅读中,如果读到了可能不太准确的信息,你会怎么做?
通过查阅资料对相关内容进行查证。课文只写到了1975年的科学考察,我又查阅了近年来的资料,对课文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近年来虽然对火星的研究有了新的发现,但始终没有找到证明火星存在生命的强有力的证据。
(3)有目的地阅读的常用方法。
浏览内容法。通过浏览文章全部内容过滤掉无关的内容。
抓中心句法。通过寻找中心句迅速把握主要内容。
概括段意法。对段落的主要意思进行概括,把握主要内容。
提取关键信息法。在看似繁杂的内容中将关键信息提取出来,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解决问题。
对比筛选法。不是每一条信息都是正确的、有用的,我们要善于通过对比筛选去伪存真,避免走弯路。
查找资料法。查找其他资料以帮助我们进行判断。
7.课后拓展
(1)温室效应
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2)臭氧层
是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高的层次。浓度最大的部分位于20—25公里的高度处。若把臭氧层的臭氧校订到标准情况,则其厚度平均仅为3毫米左右。臭氧含量随纬度、季节和天气等变化而不同。紫外辐射在高空被臭氧吸收,对大气有增温作用,同时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远紫外辐射的伤害,透过的少量紫外辐射,有杀菌作用,对生物大有益处。
(3)飞碟之谜
关于飞碟的故事,首先是从美国传开的。1947年6月24日,美国的一位飞行员驾驶着飞机正在空中飞行,突然发现有几个巨大的圆盘形的东西向华盛顿州的莱尼尔峰飞去。据他估计,这个“怪物”的直径有30多米。消息一传出去,马上成了轰动一时的世界新闻。因为这个“怪物”是圆盘形,所以被人们称为“飞碟”。
据有人统计,从1947年到1969年22年间,自称亲眼看见过“飞碟”的就已经超过l万2千6百多人。
1958年1月16日,在大西洋的特立尼达小岛上,一些气象学家正在从事气象观测工作。中午时分,突然看到有一个带云雾光圈的“飞碟”从海上飞来,绕行小岛一圈就飞走了。据说当时有人还拍下了它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