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知识梳理
第二单元
第4课:《古诗三首》
1.课题解读
《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这三首古诗都描写了秋天美丽的景色。
2.课文重点解读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理解:停下马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霜染后枫叶那鲜艳的红色胜过二月春花。诗人用“霜叶”和“二月花”作对比,突出了霜叶的红,展现了深秋枫林的盎然生机。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理解: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理解: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橙黄橘绿”表现的是秋天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景象。诗人告诉朋友,深秋虽然万物凋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不懈努力。
(4)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理解: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5)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理解:“儿童挑促织”营造了一种欢快的氛围;“一灯明”给予我们温暖的感受。通过对比,更体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3.主题概括
《山行》的作者是唐代杜牧,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时节,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诗中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赠刘景文》的作者是宋代苏轼,这首诗是诗人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中的“荷尽”“菊残”,描绘出秋天的萧瑟景象;诗的后两句中的“橙黄橘绿”,说明秋天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
《夜书所见》的作者是宋代叶绍翁,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
4.学有所得
秋天是一个“色彩明艳”的季节,是一个“橙黄橘绿”的时节,也是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季节。这里有一年中最好的景致,有春的希望、夏的守护、冬的憧憬,更有人们收获的喜悦。通过反复诵读,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独有的美丽。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霜叶红于二月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句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被霜打过的叶子与二月的春花进行比较,强调了被霜打过的叶子非常红、非常美,呈现出一种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象。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枫叶、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赠刘景文》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
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是荷花和菊花,它们都具有鲜明的秋的特点:荷花凋谢,菊花枯萎。作者写这些景物是为了劝解朋友,虽然菊花在这深秋时节已枯败,但菊枝仍与寒冷坚决斗争,他希望刘景文也会顽强不屈、乐观向上。
(3)《夜书所见》前两句诗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萧萧的梧桐叶、阵阵的寒意渲染了一种寒冷、凄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萧索的离愁。
(4)请赏析《夜书所见》前两句诗中“送”和“动”字的妙处。
两个动词赋予梧桐叶和秋风以人的情态,把梧桐叶、秋风写得有情有义,能迅速把读者带入秋天凄凉的场景中,令读者与诗人感同身受。
7.课外拓展
(1)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 真德秀 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2)描写秋天的诗(词)句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张继《枫桥夜泊》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归家》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4)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5)古诗积累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理解: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
第5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1.课题解读
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
2.课文重点解读
(1)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理解:“秋风”“秋雨”两个词交代了季节、天气,“一夜”写出了刮风、下雨持续的时间之长。这里独句成段,运用反复手法,节奏更加舒缓,抒情意味更浓,画面感更强,给人绵延悠长的感觉,让人不由自主地去想象那刮了一夜的瑟瑟秋风,那下了一夜的绵绵秋雨。
(2)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
理解:这两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铺满落叶的水泥道比作一块彩色的地毯,把落叶比作印在地毯上的图案,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秋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理解:这句话描写水泥道上的每片落叶。“熨帖”“平展”两个词语,写出了落叶紧密地、平整地贴合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的状态,与“粘”字相呼应,把水泥道之美描绘得细致入微。“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照应题目中的“金色巴掌”。
(4)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理解: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雨靴比作小鸟,形象地写出了“我”穿着小雨靴在落叶间行走的样子。
3.主题概括
课文写一夜秋雨后水泥道上落满了金色的梧桐树叶,将水泥道装扮得更美了。作者小心地走在水泥道上,“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表达了作者对雨后美景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4.学有所得
大自然多么美丽啊!那明朗的天空,亮晶晶的水洼,金黄金黄的叶子,铺满落叶的水泥道…只要我们学会用眼发现,用心感受,美就在我们身边!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读完这篇课文,你觉得怎样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要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就能发现它。
(2)怎样围绕一种景物细致描?
理解:围绕一种景物细致描摹,就是所写景物是唯一的,但要从多方面、不同角度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所写景物之美。
如: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3)如何围绕一种景物细致描摹?
①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绘。所谓特点,就是事物独特、与众不同的地方。描写景物,只有认真观察,才能精准捕捉事物特点。
②调动多种感官体验。描写景物,我们习惯描摹对景物的视觉感受,结果文章如同一幅静止、无生机的平面画。如果能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去描摹,文章就会生动许多。
③恰当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景物不能泛泛而论,例如,写花红,红到什么程度呢?如果写成“花红得像鸡冠一样”,就能给人具体细致的感觉了。
7.课外拓展
(1)作者简介
张秋生,诗人、儿童文学作家。
1939年8月生于上海,天津市静海县人,长期从事少儿报刊编辑工作,曾任少年报社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
从少年时代开始,喜欢阅读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发表儿童文学作品,所写诗篇及歌词《喂得猪儿肥油油》《火车向着韶山跑》《我和星星打电话》等曾在少年儿童中厂为流传。
80年代开始创作童话作品,所写“小巴掌童话”将诗、散文、童话揉为一体,作品抒情、幽默,篇幅短小,富有儿童情趣和内涵,颇受小读者喜爱。
曾出版诗集、童话集、散文集《校园里的蔷薇花》《小巴掌童话百篇》《新编小巴掌童话百篇》《张秋生童话精选》《森林里的红鬼和蓝鬼》《傻瓜魔法师》《骑在扫帚上听歌的巫婆》《阁楼上的童话》等70多种。
作品曾获新时期儿童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冰心图书新作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张天翼童话寓言奖,及台湾杨唤儿童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2)描写落叶的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燕歌行》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韩愈《落叶送陈羽》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3)与梧桐有关的诗(词)句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