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知识梳理
第六单元
第15课:《八角楼上》
1.课题解读
课文写了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在一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在茅坪村的八角楼上写文章的事情。这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展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不畏寒冷,在深夜忘我工作,指导革命的动人情景。
2.课文重点理解
(1)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毛主席住在茅坪村的八角楼。
介绍了事情发生的年代和地点。
(2)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
理解:夜:夜晚。幕:大幕。因为在夜间景物像被一幅大幕罩住一样,因此叫夜幕。降临:来到。夜幕降临就是黑夜到来。这句话在全文起着启下的作用。下面是说在并冈山斗争的年代的无数个夜晚中的一个寒夜,毛主席在八角楼上,在清油灯下写文章的情形。说明毛主席是在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每当”强调毛主席每天都是这样工作的,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天天如此。
(3)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
理解:“冬腊月”:寒冬,指很冷的冬天;腊月,指阴历十二月。是指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寒冬腊月的深夜”点明了天气很冷。“薄”指的是毛主席的毯子很薄,进一步点明了条件艰苦。“单军衣”说明冬天穿不上棉衣,生活条件相当艰苦,毛主席和红军战士同甘共苦。“薄毯子”指的是红军当被子盖的很薄的毯子,披在身,上也不暖和,进一步点明条件很艰苦。全句是说毛主席在非常艰苦的环境里写文章,为中国革命忘我地工作,辛勤地操劳
(4)他右手握着笔,左手轻轻地拨了拨灯芯,灯光更加明亮了。凝视着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有察觉到。
理解:当时条件艰苦,大家都用油灯照明,油灯发出类似蜡烛的微光,毛主席将灯芯拨一下,火焰能更亮一些。
在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薄的军衣,他本想披着薄毯子抵御寒冷,可是当他望着灯光考虑到革命时,竟连毯子掉下来也没有觉察到。毛主席凝视着“星星之火”,陷入沉思。井冈山革命根据就像这“星星之火”,这儿的革命力量与国民党反动势力相比,是多么弱小。但“星星之火也有燎原之势”,不久,就会在整个中国就会燃起革命烈火,让受尽苦难的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此时此刻,就在这盏清油灯下毛主席对中国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5)凝视着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有察觉到。
“凝视”是聚精会神地观看,不眨眼睛,神情专注。“沉思”是认真、深入地思考。“察觉”是指发觉,看出来的意思。通过这三个词表现出毛主席专注、忘我的工作精神。这句话的意思是毛主席在为中国革命全神贯注地思索着。凝视着明亮的灯火,毛主席在想:灯一拨就亮,火一点就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的红旗就是明灯,就是火种,它一定会地遍全国。他越想信心越足,全神贯注,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有察觉到。从灯可以拨亮体会经过宣传,革命群众掌握了革命道理,就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革命的力量也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燎原之势,锐不可当。
(6)在这盏清油灯下,毛主席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理解:“光辉著作”指毛主席写的著作能指明革命的方向,使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带领我们中国走向光明。因为毛主席写的著作能指明革命的方向,使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这不是一般的著作,它好像放射着万道光芒,所以称之为“光辉著作”。
3.主题概括
这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展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不畏寒冷,在深夜忘我工作,指导革命的动人情景。
4.学有所得
毛主席用艰苦奋斗的精神指导革命,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在艰苦的革命年代固然需要它,在建设伟大中国的今天,同样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铭记在心。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观看插图,说说毛主席是怎样工作的。“夜幕降临”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结合插图说一说。
在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
条件艰苦、简陋。
指太阳下山以后,天色渐渐变黑,意味着夜晚的来临。
(2)什么是“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
指为了和敌人作斗争,毛主席带领部队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时期。当时井冈山的条件非常艰苦,所以课文说“艰苦斗争的年代”。
(3)“单军衣”“薄毯子”“竹椅”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突出了毛主席不畏严寒、辛勤工作的精神。
(4)“凝视“着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他当时可能在想些什么?
毛主席可能在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正像这“星星之火”吗?但是这“星星之火”也可以燎原,或许不久后,整个中国就会燃起熊熊的革命之火。
(5)学写人物外貌
学方法:外貌描写可以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文中通过描写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展现了毛主席艰苦朴素的形象。
记方法:①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记
②描写外貌时注意人物的身份。
用方法:你喜欢哪位老师?请写一写他(她)的外貌
示例:语文老师身穿蓝白相间的T恤衫和黑色牛仔裤,尽管他的黑发中还隐隐散落着几缕白发,但看起来仍然精神抖擞。
7.课外拓展
(1)写作背景
1927年伟大领袖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湖南和江西两省交界处的井冈山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毛主席就住在井冈山上的一一个村子里。这个村子叫茅坪村,村子里有一座小楼,名字叫八角楼,毛主席就住在那儿。毛主席不但白天紧张繁忙,每到夜晚,他仍然在八角楼上忘我地工作,写出了光辉的著作。
(2)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3)井冈山的艰苦岁月。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挺进井冈山,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队伍和湖南农民军来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的领导下,井冈山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我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
(4)八角楼毛泽东旧居
井冈山八角楼毛泽东同志旧居位于宁冈县茅坪村。茅坪在该县东南16公里处,距茨坪36公里。
井冈山斗争时期,湘赣边界党、政、军领导机关和红军后勤机关曾设立于茅坪。
八角楼是茅坪村的一栋土砖结构两层楼房,因装饰八角天窗而得名。
该地现存革命旧址20多处,主要有八角楼毛泽东旧居、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旧址等。
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毛泽东曾居住这里,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毛泽东在这两篇著作中,全面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和任务;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阐述了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五个条件;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坚定了边界军民坚持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必胜信心。从而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栋房子是当年保存下来的,墙上还存有当年红军战士写的几条标语,室内的陈列如床架子、桌子、砚台、油灯、茶几、高背椅等物是毛泽东同志和贺子珍同志当年在这里居住时用过的原物。1961年3月,国务院将此楼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16课:《朱德的扁担》
1.课题解读
朱德的扁担,扁担是中心词,这不是一条普通的扁担,这条扁担的主人是朱德。这条扁担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条扁担折射出一个以身作则,和群众同甘共苦的革命领导人朱德的崇高品质。
2.课文重点解读
(1)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伍会师了。
交代了历史背景,一个是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另一个是历史事件“井冈山会师”。
(2)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是敌人。
理解:交代了环境的险恶,为下文的艰苦挑粮作了铺垫。从“不远”这个词看出敌人离井冈山很近,是要进犯井冈山。朱德到山下挑粮会遇到危险。
(3)红军要巩固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需要储备足够的粮食。井冈山上生产的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宁冈的茅坪去挑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