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知识梳理
第六单元
第18课:《牛和鹅》
1.课题解读
作者小时候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袭击,吓得惊慌失措,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再也不怕鹅了,改变了对牛和鹅的看法和态度。全文童趣十足,既有故事性,又蕴含着哲理。
2.课文重点解读
(1)大家都说: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理解:“大家都说”毫无疑问说得是对的,所以“我们都相信”也在情理之中,毋庸置疑。两个表示因果关系的分句,分别说出了牛和鹅对人的态度及其原因。简洁明了,对比鲜明,为下文做了铺垫。
(2)我们看到鹅,那就完全两样了:总是远远地站在安全的地方,才敢看它。要是在路上碰到鹅,就得绕个大圈子才敢走过去。
理解:“完全两样”一词的转折体现了“我们”对鹅的态度与对牛的态度的不同,过渡、衔接非常自然;两个“才敢”表现了“我们”特别害怕鹅。
(3)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我吓得脚也软了,更跑不快。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
理解:从“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中可以看出“我们”走路很轻、很慢,可见“我们”很害怕。有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4)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侧着眼睛看了看,竟爬到岸上,一摇一摆地、神气地朝我们走过来;还伸长脖子,吭吭地叫着,扑打着大翅膀,好像在它眼里根本没有我们这些人似的。
理解:从“竖起头”“看了看”“爬到”“走过来”“伸长”“叫着”“扑打着”这一连串的动作中可以看出鹅见到“我们”时一副傲慢神气、目中无人的样子,生动、形象,用词准确。
(5)这时,带头的那只老公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吭吭,它赶上了我,吭吭,它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
理解:“跑了过来”“赶上”“张开”“咬住”“拉住”这一连串的动作再加上“啪嗒啪嗒”的跑步声和“吭吭”的叫声更突出了鹅的气焰嚣张,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
(6)它用全身的力量拖我,啄我,扇动翅膀来扑打我,我几乎被它拖倒了——因为当时我还很小,只不过跟它一样高呢!
理解:“拖”“啄”“扑打”写出了鹅对弱小的“我”越来越残暴了,它无视“我”的哭叫,反而更凶,也可以看出“我”当时的胆怯和无助。
(7)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
理解: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不管别人怎么看待我们,只要我们自己能够正确地、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就会正确地认识生活。
3.主题概括
文章记叙了“我”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金奎叔帮“我”赶走了鹅的故事。作者借金奎叔的话,告诉我们要从客观的角度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4.学有所得
身材庞大的牛和呆头呆脑的鹅,在“我”的童年里为“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我们遇到困难时,要学会全面分析事物,找到处理问题的正确途径。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说一说:为什么“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金奎叔的话”?
理解:因为金奎叔的话让“我”改变了对“牛”和“鹅”的看法和态度,这在“我”童年生活中是印象很深的事情。
“我”还从金奎叔的话中明白:要看到自己的力量,不要盲目地怕人、怕事、怕物。别人无理欺负你,要敢于制止他,也不要因为自己强,就欺负别人。所有这些,对“我”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直到现在,“我”还记着金奎叔的话。
(2)对牛和鹅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理解:欺负它不再欺负它
害怕、躲避不再害怕
(3)“我”为什么怕鹅,而金奎叔为什么不怕鹅?我们应该怎么做?
理解:“我”之所以怕鹅,是因为“我”很相信大家的话,即“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我”没有去思考;金奎叔不相信大家的话,是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我们应该从事实出发,正确地看待问题。
(4)学完本课后,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理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被事物的外表欺骗,要看到事物的本质。还有我们不能欺“牛”怕“鹅”。
7.课外拓展
(1)作者简介
任大霖,男,(1929-1995),浙江萧山人,中国儿童文学作家。1947年考入浙江省杭州师范学校,开始业余从事儿童文学创作。1953年调到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先后担任过编辑、编辑室副主任、主任和《少年文艺》主编等职。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特殊贡献的专家”证书,1994年获中国福利会妇幼事业樟树奖。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山岗上的星》《童年时代的朋友》,短篇小说《蟋蟀》《秀娟姑娘》等。《蟋蟀》《莉莉和她的三个妈妈》《老法师的绝招》被拍成了电视剧。
(2)批注式阅读方法
理解:课文呈现了五处批注,角度不同。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梳理出作批注的不同角度,尝试从不同角度对课文作批注,并结合批注深层次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心情。
(3)推荐阅读
牛和鹅眼睛的传说
有一天,玉皇大帝派观音娘娘到下界察访民情。观音娘娘来到下界,见人们仅凭自己的双手劳动很辛苦,于是回天宫奏明玉帝,请求将天上的牛、羊、鹅等放到下界给人们使用。玉帝闻奏,欣然答应,让牛帮人耕地,羊帮人踩土,鹅帮人割草……
人们很高兴,于是,赶着牛、羊、鹅等到田里耕耘。谁知因牛的瞳孔生得很大,把人看成一点儿小东西,它觉得被人牵着乱转太不应该,便转过头来,用角把人抵撞得头破肚裂。从此,牛见人就用角顶。而鹅的瞳孔很小,它把人看成一种极高大的怪物,一见人,就吓得全身发抖,不敢走动。
观音娘娘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即施展神通,把牛和鹅的眼珠交换了过来。从此,牛就服服帖帖地由人支使;而鹅换上牛的眼珠后,则把什么东西都看小了,因此无论比它大十倍、百倍的人或牲畜走过它身边时,它都要伸着脖子啄咬一下。
第19课:《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1.课题解读
叶至善回忆他童年时候,在学校的文艺表演《兄妹历险记》中扮演一只大老虎,结果演砸锅了,“我”不明白为什么不会豁虎跳就不能扮老虎。文章表现了“我”的求真精神。
2.课文重点解读
(1)分派到最后,她看了我半晌才下决心说:“就这样吧,你扮老虎。”
理解:从这句话中“看了我半晌”的动作描写和“就这样吧”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老师让“我”扮演老虎这个角色很为难,做出这样的决定应该是为了照顾“我” 的自尊心,满足“我”的心愿。
(2)“不会豁虎跳算什么老虎。”他撇了撇嘴。
理解: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那个演哥哥的小朋友对“我”的轻视。
(3).真没想到,事到临头还会出现危机。我看着老师的脸,就怕她改变主意。
理解:这是“我”被别的小朋友责难时的心理。表现了“我”对这次机会的珍惜,“我”生怕自己会因为不会豁虎跳而被老师换掉。
(4)老师真是个通情达理的好老师。
理解:写出了老师不但没有换掉“我”,反而耐心教“我”如何演老虎的样子。表达了“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5)只听见台下一阵哄堂大笑,笑得我脸上一阵热。
理解:因为作者过于紧张的心理,致使“脸上一阵热”。
(6)后来呢?后来我上动物园总要去看看老虎,想看看老虎是怎么豁虎跳的。
理解:这个设问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下文“我”寻找表演失败的原因和“ 我” 的疑惑。
3.主题概括
本文写了“我”童年时候,在一次班级演出中扮演老虎的故事。具体描写了“我”期盼参加演出、演老虎没成功、寻找失败根源的过程。课文写出了童年生活的生动有趣,表现了作者年少的天真和求真的精神。
4.学有所得
“我”因为不会豁虎跳,扮老虎砸锅了,因而遭合作演出同伴的抱怨和责怪,却得到了老师的理解,逗乐了观众。童年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有高兴的,有难过的,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不管怎样,这些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批注的方法
理解:本课主要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反映“我”的心理变化及原因,学习时重点抓住这一特点,从体会的角度练习批注,梳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2)写“我”怎样排练,只写了老师怎样临场指导。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理解:因为“我”是在老师的一步步提示、催促下进行排练的,所以才有“我”台上笨拙的表演。
(3)什么是豁虎跳?为什么不会豁虎跳就不能扮演老虎?为什么没豁虎跳就惹起哄堂大笑?
理解:一种类似虎跳的动作。常用以形容欢跃。
因为大家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只有豁虎跳才能展示老虎的雄威,而“我”只会爬上场,显得十分笨拙,没有展示出老虎威风凛凛的气概,所以大家认为不会豁虎跳就不能扮演老虎,也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4)对比读,哪句话给你印象更为深刻?为什么?
一只大老虎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理解:体现了这次演出让“我”记忆犹新。
(5)心理活动是指我们的心情和心里的想法。故事中,“我”演出前后的心理活动变化丰富而生动,根据事情的发展,说说“我”的心理变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