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知识梳理
第四单元
第8课:《古诗两首》
1.课题解读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述了作者登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前两句写了诗人登楼时的所见,后两句寓理于诗,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庐山瀑布的壮美,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2.课文重点理解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理解:“白日”的意思是指傍晚落山时的太阳。“依”指依存、依靠。“尽”是消失的意思。“入海流”就是流入大海。这句话的意思是:傍晚的太阳依傍着山峦落下去了。滔滔的黄河水滚滚流入大海。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理解:这两句寓理于诗,写了作者的所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表达了诗人广阔的胸襟与抱负。诗中的“千里”和“一层”为虚数,表示“更远”和“更高”。
(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理解:“香炉”指的是香炉峰,因为形状尖圆,像座香炉得名。“生”是升腾的意思。“紫烟”瀑布附近的水汽在阳光下呈现紫色。“遥看”是远远地看。这两句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远远望去,瀑布好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在山川之间。”诗中的“生”字吧水汽冉冉升起的景象写得生动形象,“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的壮丽。
(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理解:“飞流”形容山高水急。“直”形容瀑布直泻。“三千尺”指很高。“疑”是怀疑。“九天”指九重、九霄,形容很高。这两句的意思是“瀑布从很高的山峰直泻而下,让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斜下来。”诗中的“飞流”写出了瀑布凌空飞泻的样子,“直下”写出了崖壁陡峭,水流湍急,“三千尺”是虚数,夸张地写出山的陡峭和瀑布飞泻的壮景,而一个“疑”字直接点明这是作者的想象。
3.主题概括
《登鹳雀楼》描绘了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夕阳西下,黄河远去的辽阔景象,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描写了庐山瀑布的雄伟与壮丽,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学有所得
这两首诗向我们展示了祖国山河无比壮美的景色,我们要热爱大自然,并懂得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具有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看到了什么?在楼上又想到了什么?
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下沉,滔滔的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2)“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尺约等于0.33米。这瀑布真有那么长吗?诗人为什么这么写?
诗人这么写是因为看到眼前如此壮观的瀑布,心里充满了惊叹和赞美之情,因此用夸张的数字来赞美瀑布的恢弘。
(3)“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写的好吗?好在哪里?
诗人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银河”比喻瀑布,用“九天”形容瀑布之高。描绘出瀑布从高处喷涌而出,一泻千里的宏大景象。
(4)庐山瀑布真的有“三千尺”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千尺”是虚数,并非实指。这是以夸张的手法写瀑布的气势宏大,使人自然联想到山的高大险峻。
7.课外拓展
(1)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理解: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2)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理解: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3)黄河是怎样的一条河呢?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5464公里, 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
第9课:《黄山奇石》
1.课题解读
本课主要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些奇石。一块块石头在作者笔下仿佛富有了生命,使人不禁赞美黄山的神奇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2.课文重点理解
(1)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邯;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理解:这一段共有两句话,是写黄山的位置和景物特点。第一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说黄山在国内外都很有名气;二是讲黄山的地理位置。第二句话也有两层意思:前半句是说黄山景色清秀美丽,非常奇妙;后半句讲特别是那些怪石,更有趣,后半句比前半句的意思更进了一层。
(2)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理解:“云海”是说从飞机或高山上看下面的无数云层,就像海一样。“翻滚的云海”是说云海就像大海的波涛一样上下翻动。这是因为,高空气候变化异常,时常风起云涌,就会出现“翻滚的云海”。从“猴子的动作和姿态中可以看出这块巨石的有趣。
(3)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理解:这是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仙人指路”这块石头的样子。
(4)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理解:先列举奇石的名字,再说还没有名字的奇石也很多,激起人们对黄山的向往,言有尽而意无穷。
3.主题概括
本文讲的是在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那里奇峰罗列,怪石嶙峋,景色神奇,十分有趣。表达了作者对黄山奇石的喜爱,以及对祖国壮美山川的赞美之情。
4.学有所得
一块块毫无生命的石头,经过作者的想象,就变得活灵活现,富有生趣。黄山石“奇”,作者的想象更“奇”。其实,只要我们怀着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和无边无际的想象力,就能发现和创造出更多的美好。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黄山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哪个词语突出了怪石的特点?
黄山的景色秀丽神奇。“有趣”突出了怪石的特点。
(2)“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句话中用了哪些表示动作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抱、蹲、望。这些动词抓住了“猴子”的动作,把“猴子观海”这块奇石描绘得活灵活现,突出了它“有趣”的特点。
(3)“金鸡叫天都”有怎样的特点?
“金鸡叫天都”由几块巨石组成,形状像啼叫的雄鸡,当太阳升起时,金光闪闪的,这都说明了它的神奇、有趣。
(4)从“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中,你知道了什么?
我知道了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且形状很有趣。黄山的奇石真是太吸引人了!
7.课外拓展
(1)黄山奇石到底“奇”在哪儿呢?
通过课文和文中的插图,我们可以了解到黄山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岩石,像课文中重点描写的“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和“金鸡叫天都”都是以它的形状怪异而出名,确实富有情趣,与众不同。
(2)黄山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在安徽省南部,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有山峰72座。最高峰莲花峰,海拔1800多米。相传黄山因轩辕黄帝在山上炼丹而得名。
黄山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它兼有泰山的雄伟,华山的峻峭,庐山的飞瀑,衡山的烟云,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第10课:《日月潭》
1.课题解读
本文主要介绍我国宝岛台湾的日月潭,那里风景秀丽,景色宜人,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对祖国山河的喜爱、赞美之情。
2.课文重点解读
(1)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理解: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让没有去过日月潭的人在脑海中对日月潭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明白日月潭的名字是根据它的形状特点起的。朗读时语速可以稍慢一些。
(2)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句解介绍清晨的日月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
理解:介绍潭因薄雾而呈现出的朦胧美。
(3)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