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速记清单
第二单元
一、基础知识
单元重点字词梳理
重点字音
5.《秋天的怀念》
瘫痪tān huàn 暴怒bào nù 沉寂chén jì 侍弄shì nòng 捶打chuí dǎ 憔悴qiáo cuì
央求yāng qiú 絮叨xù dao 诀别jué bié 淡雅dàn yǎ 高洁gāo jié
烂漫làn màn 翻来覆去fān lái fù qù 喜出望外xǐ chū wàng wài
6.《散步》
信服 xìn fú 分歧fēn qí 取决qǔ jué 一霎shà 粼粼 lín lín
两全 liǎng quán 各得其所gè dé qí suǒ
7.《散文诗二首》
蒂dì 亭亭tíng tíng 梗gěng 匿笑 nì xiào 沐浴mù yù 祷告dǎo gào
姊妹zǐ mèi 徘徊 pái huái 遮蔽zhē bì心绪 xīn xù 流转liú zhuǎn 荫蔽 yīn bì
重点词语
5、《秋天的怀念》
瘫痪:身体任何部位运动的或感觉的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
沉寂:非常寂静。
暴怒:大怒。狂暴的和不受控制的愤怒,常伴有狂骂。
捶打:反复打击。
侍弄:整治;料理;‚喂养;摆弄。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央求:恳求,乞求。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
诀别:指无会期的离别;死别。
淡雅:素净雅致。
高洁:高尚纯洁。
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烂漫:色彩鲜丽。
喜出望外:所遇超过了所望,因而感到特别高兴。
6、《散步》
信服:相信,佩服。
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取决:由某人、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
粼粼:形容水流的清澈或石的明净。
两全:顾全双方或两方面;于两方面皆无损害。
一霎时:很短的时间。
各得其所:原表示各如其所愿,后表示各个都得到适当的安排。
7、《散文诗二首》
匿笑:偷偷地笑;掩口暗笑。
沐浴:洗澡,洗浴。‚比喻受润泽。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祷告:宗教徒向神求保佑。
遮蔽:遮挡;拦挡。
徘徊: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或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心绪:心思,心情。
流转:是流落转徙或流通周转的意思。
荫蔽:遮蔽;隐蔽。庇荫。
姊妹:现常常用于兄妹,姐妹,姐弟的统称是指姐姐和妹妹,又指兄弟姐妹。
亭亭:是形容高耸直立的样子,也形容说美人静立时如青山般的耸立。
二、文学常识
1.《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散文选》,史铁生,生于北京,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记叙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歌颂了至真至纯的伟大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表现了“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
2.《散步》作者莫怀戚,重庆人,作家。
作者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生动地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3.《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选》郑振铎译,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吉檀迦利》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它是以一种儿童的心态来写的。用充满童稚的想法细腻地刻画了儿童天真可爱却又稍带顽皮的与母亲嬉戏的心理,表达“我”和母亲之间的浓浓的爱和母子间亲密的感情。
《荷叶·母亲》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作家、诗人。著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
《荷叶·母亲》这是一篇借景抒情,托荷叶赞母的散文诗。它是一篇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从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
4.《世说新语》二则选自《世说新语笺疏》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
三、考点突破
考点一:环境描写及作用
一、自然环境描写
1.含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2.常见题型
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第×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文中多次出现“×××”景物,有何表达效果?
第①段/结尾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你补写出第×段中的景物描写。
3.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①烘托人物心情;
②营造某种气氛;
③为后文作铺垫,埋伏笔;
④交代故事背景;
⑤表现人物品质或性格;
⑥贯穿全文的线索;
⑦点明文章中心;
⑧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答题格式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突出了……的特点。(首段中出现了环境描写或是天气,要答出这个作用。) ②渲染了_____的气氛。③烘托了人物_____的心情。④衬托出主要人物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或品质。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_____做铺垫。
二、社会环境描写
1.含义
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社会环境包括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小说阅读考查的角度主要有特点、手法、作用三个方面。
2.作用归纳
环境方面
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如社会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人物方面
①引导人物出场;②交代人物身份、地位;③表现人物心境或性格;④暗示人物命运。
情节方面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
主旨方面
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深化主题。
3.答题模式
运用环境描写,描写了……景象(交代时间、地点、环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为后文……做铺垫,暗示主题。
4.思路分析
首先要找到体现社会环境的词句。社会环境描写文字不像自然环境描写文字那样集中,像“软环境”文字是渗透于字里行间的,阅读时要注意捕捉并整理相关信息。
然后,多角度思考社会环境特点。主要考虑以下几个角度:
①“时”的角度。“时”泛指时间,具体指时代背景、写作时间,比如“抗战时期”。
②“地”的角度。“地”泛指地点,具体指“场所”“场合”“地域”等,看看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③“人”的角度。“人”指人物,主要指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团结友善)等角度分析。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而十分虚化的社会环境,通过理清人物之间的交往,判断人际关系是友善的还是紧张冷漠的,等等。
④“事”的角度。“事”指事件、情节,主要指从情节发展过程中、生活工作的状态中表现出来的社会因素,比如“商品经济大潮”“竞争激烈”等。
⑤“物”的角度。主要指建筑物的特点,还有一些独具时代或地域色彩的器物、摆设等。
⑥“俗”的角度。指社会风气、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软”环境特征。
考点二:《世说新语二则》知识点归纳
一、《咏雪》知识点
【课文翻译】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地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1、生词与词语解释
讲论(lùn) 雪骤(zhòu) 差(chā)可拟 柳絮(xù) 无奕(yì) 谢道韫(yùn)
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对子侄辈的统称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讲:讲解 )(论:讨论)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紧
欣然:高兴的样子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未
若:不如,比不上
2、理解性默写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咏雪的直接原因:俄儿雪骤。
(3)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问题探究: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答:营造了一种和睦、融洽、欢快、轻松且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家庭氛围。
(2)为什么“公大笑乐”?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答: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也表明了他享受天伦之乐的愉悦心情。
(3)“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答:①柳絮团状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给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②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有深刻的意蕴。
二、《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
【课文翻译】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仍然没有到达,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听了)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不是人哪!跟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离开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1、生词与词语解释
尊君在不(fǒu) 非人哉(zāi)
期:约定
至:到
舍:丢下
去:离开
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委:丢下,舍弃
信:诚信,讲信用
礼:礼貌
惭:惭愧
引:拉
顾:回头看
2、问题探究
(1)陈元方反驳“客”的话精彩在何处?
陈元方的反驳有三个特点。首先是言简意赅,内容凝练。“期日中”是前提,“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表述得很清楚;其次,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先说前提,再指出言而无信和无礼的表现,有根据,有结论;最后,用词讲究分寸,“无信”“无礼”义正词严,不失身份,也不过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