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政治教学论文 >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发展措施论文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发展措施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发展措施论文,本文共18篇,希望大家喜欢!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发展措施论文

篇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发展措施论文

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对象,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对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并不是包含体力、智力、伦理、情绪等所有方面,而是侧重于学生的情感、态度、道德等方面,以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总而言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指的是身心不断发展,需要学校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观点等引导和帮助的大中小学生。

2从对象的角度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不尊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目前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注重规范制度,而忽视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作为学校的一门公共课,师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走过场,忽视了学生品德的培养,这种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是低效能的,容易使学生依赖规章制度约束自我,形成被动性甚至是强迫性的人格,最终导致学生丧失主体意识,不会从内心去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违背社会公德或自身意愿。

(2)不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大多采用强行灌输的方式,单向地向学生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惰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也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抵触情绪,自然失去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意愿。

3从对象的角度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1)着力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教育观念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知识的内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视角,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健康成长和发展需要,从对象的行为特点、身心基础出发,将国家、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对象自身的需要和要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增强对象对国家意识的适应性,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2)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首先要认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内涵、价值、地位,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对象的情感特征、行为特点和发展需要;其次要系统地认识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因素;最后还应着眼于现实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适应性。从现实出发,系统认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必由之路[2]。

(3)深化认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只有系统地认识和把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诸多要素之间的联系,才能深刻地认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是对象,对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和指向中心,从对象这个中心发散研究联系其他要素就可以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研究教育对象是探求教育规律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去了解教育对象,与教育对象沟通,分析教育对象遇到的种种问题,从实际工作中去认识对象的成长发展特点,从而深化认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总之,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只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才能不断强化文化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闫立超.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问题论要.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15—18.

陈淑丽,何会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系统构建策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3):22—24.

篇2: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参加工作以来,始终不敢懈怠,认真教学的过程中,也注意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认真分析,思考,希望能帮助他们……

德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有血有肉,有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一定的分析能力,他们年轻,勇于探索、勤于思考,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可塑性极强。学生一方面在学校和课堂上接受思想品德方面的正面教育,另一方面又不同程度地接触和参与社会活动。假如他们发现自己接受的思想教育与某些实际情况不相吻合,甚至撞车时,他们就会迷茫、徘徊、怀疑,甚至极力排斥正面教育。

杜威认为:学校德育不应背记某些规则,良训箴言,关键是发展道德判断力,才能适应变化着的社会。平平庸庸,唯唯诺诺虽不是坏学生,但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品德要求(开拓、进取、创新素质)。

只有将社会要求的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自化),外在的道德规范经个体分析、判断、选择、尝试,才能形成自己的信念;只有在实践中切身感受,知行统一,情理交融,才能持之以恒,只有具有主体精神的人,才能自觉行动,而真正的权威也正是来自于人内在的精神力量。随着主体自身成熟,这种外在权威形式逐渐转换为青少年内心的某种觉悟和信念,开始有意识地自觉地服从自己,即走向自律。但应该看到,学生在其道德意识建构过程中,情绪性动机、遵从权威和功利性动机占很大比重,效果与动机很难统一,这决定自律的不稳定性。

青少年学生存在的问题表现在自我评价障碍、意志薄弱、人格障碍、挫折心理等自处逆境仍然保持心理平衡和正常活力,从而培养对未来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当今时代充满着竞争、挑战和风险,青少年需要挫折教育、改革开放需要挫折教育,社会呼唤挫折教育,那么,如何提高学生挫折承受力和适应能力呢?当学生遭遇失意、失败时,教师要增强其挫折心理免疫力,克服输不起的心理障碍,从跌跤中学会走路,在水中学会游泳。此外,人不可能在“真空世界”中生活,在学生中开展负面教育(反面教育),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克服保姆式的教育。当代西方德育课大多数都引进美国科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理论,采用道德难题讨论方法,把培养判断力作为德育的中心任务。一是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而要让学生参与德育实践,对善恶作出评价;二是德育要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的培养。

科尔伯格设立不同的道德两难问题(情境),如海因茨偷药的故事,供学生讨论,或者提供体验道德疑难问题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正视问题所固有的道德内容,引出学生谈出所作的判断基本理由,并鼓励他们以不同的道德观相互交谈,目的在于发展学生道德认识能力,选择能力,判断能力,更加适应社会生活。应该指出的是,学生在进行道德选择时,不但要有行为上的自由,而且要有理智上的自由,不但要有外在规定他律性的保障,而且要有内在需求自律性的支撑

在班级中,让学生明白是班级的主人,让学生承担各种对集体负责的角色,引导他们对班级负责,激发学生履行道德责任的动机,强化因履行道德责任而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对责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比较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培养较强的自主自制能力、是非判断和交往协作能力等。 自身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品德发展也存在自我构建的问题。主体所具有的独立、自觉、能动和创造的内在特性,是主体得以确立的内在依据和根本标志。如果我们不能说服学生应该自育,而又想塑造学生品德,那只会是徒劳,因为外在道德观念必须为道德主体所认同,才发挥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给教师的建议》1984年版,P348)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抓在实处,要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要坚持重心下移、虚功实做,提倡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当前,思政工作要特别做好的几件主要事情有:一是要坚持“五位一体”工作思路解决好贫困生的生活问题;二是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每一个人都是人才,一个学生心理不健康,思想就会出偏差,行为就会出偏差;三是要切实采取措施解决好学生课外生活问题;四是要加强后勤保障服务;五是要加强与辖区有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

在这所寄宿制的学校里,怎样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还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利用“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文艺活动,举办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召开主题班会、过组织生活、参观革命纪念馆、游览名胜古迹、名山大川。这些具体活动,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中受到各种教育,不厌其烦地进行思想教育。在每次犯错误之后,帮助学生分析自己所犯错误,找出各自之间的共性,以促使其努力改正。这并不排斥适当的纪律处分,因为处分也是教育手段的一种。另有一部分学生,明知这样做不对,可就是这样做了,究其原因,就是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对这部分学生,我们一方面要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情况会有所好转;另一方面又要密切注意他们的思想动向,如有异常,随时提醒,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政治合格离不开学校德育工作,离不开耐心细致的学生思想工作,离不开对学生道德情操的长期培养。

篇3:实习实践期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实习实践期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1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受教育者)身份双重化

在校园环境下,受教育者仅作为“学生”这一唯一的身份接受学校教育;在实习实践期间,受教育者不仅作为学校的“学生”,而且也作为企业的“员工”这一第二重的身份,交替地接受学校的教育和企业分散教育的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样化在学校,学生接触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等有关方向性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性教育,而在实习实践期间,除了学校的教育外,企业侧重的是道德、法制、纪律职业要求、企业文化等规范性教育和社情、行业形势等体验性教育,教育内容多样化。

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复杂化

实习实践期间,学生从学校到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由封闭的学校教育环境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环境,学生活动的空间由课堂、宿舍过渡到企业、社会。学生离开原本熟悉的、温馨和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从而进入到另一个陌生、复杂的社会环境。现代企业多为大型企业,企业员工来自五湖四海,人员构成极其复杂,学生接触的人与事较之学校要复杂得多,各种社会思潮、人际关系和企业文化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得更复杂。

3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在学校,学生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为说教性质的,缺乏实际的体验,并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割裂了思想政治教育同现实社会和生活的联系,针对性不强。在实习实践期间,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思想政治理论与科学文化理论)联系和运用于实践,并不断地指导实践,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另一方面,实习期间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多用于回答和解决学生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思想问题和社会问题,更具有针对性。

4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时效性

由于学校教育环境相对孤立,思想政治教育多为灌输式的,相对于学生来说,理论过于抽象,缺乏吸引力;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目标要求与价值取向偏高,缺乏时效性,且这种教育多需要学生的间接领会,而间接领会往往会受多种外界因素和同学们自身的理解能力、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心理素质、人生态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偏差,以至于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书本理论滞后于形势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飞速进步,不能很好的回答和解决同学们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社会实际问题与思想矛盾问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真正起到内化作用,缺乏真实有效性。在实习实践期间,学生在企业真实环境要求和社会形势需求的内外交融中,通过自我的直接体验与深刻感悟来认知理论,通过操作发现问题,查找原因;通过对比发现不足,加强改进;通过实践归纳总结,提升能力,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时效性。

5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树立“动态服务”的理念

在校园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多由教育者来主导,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来接受,多数情况下呈现的是一种引导和管理,虽然也强调服务意识,但是这种服务意识并不以学生的真实需要为前提。而在实习实践期间,学生自主的去发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者多承担的是引导和协助学生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这一角色,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好“服务者”,要努力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学生的问题。且在实习实践期间,学生发现问题和遇到困难是随时的、是动态的、是分散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是“动态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树立“动态服务”的理念。

6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趋于网络化

在学校实习期间,学生相对集中,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多,能够集中地、面对面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在企业实习实践中,由于学生被分散在各个岗位,生活区域也不够集中,加之他们上下班的时间也不尽一致,很难集中起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在实习实践中多数学生上班时忙于工作,下班后忙于休息,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面接触学生的机会较少,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失效,所以网络就成了一个很好的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目前的学生多为90后,他们普遍“网络化”程度很高,喜欢用说说、微信、博客、贴吧等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交流心得、发泄心中的不快、反映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实习实践期间更是如此,因此,此时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网络来了解学生的实际困难、知晓学生的真实想法、把握学生中的舆论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及时化解矛盾。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做到时效性和针对性。

7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要

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期间,由于学习环境变化、生活不适应、人际关系不协调、缺乏安全感等,会出现心理失衡和心理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焦虑、压抑、失落和恐惧心理。加之日复一日的刻板重复工作,极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烦躁、无奈、抑郁等负面情绪。如何与企业员工、部门领导相处也成为了一项挑战,企业管理制度的严苛和要求的严格让自由散漫惯了的学生也倍感压力,相对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也让学生苦恼,轮班倒的工作制度让部分睡眠质量本来就不好的学生觉得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目前的90后学生,他们从小就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可以说是在蜜罐中长大,缺乏艰苦环境下的磨练,吃苦能力普遍较差,在这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心理问题会被无限放大,就像蝴蝶效应一样,一个小小的问题都有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在实习实践期间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篇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家庭教育的目的因为家庭所处的环境和家长水平的不同而差别凸显,教育有法而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的目的也是不同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过程中,作为老师,我们所接触了解的家庭教育情况,大部分所体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总体素质是可取的,因为家庭在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做人处事方面,地位功不可没,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学生在出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家庭教育的缺失现象,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基础教育体系与高等教育体系对接过程中的差异性在我国这样一个大部分依然以“考分定前途”的情况下,家长在子女的基础教育阶段总是表现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期望孩子成绩优秀,给孩子报各种学习辅导班;期望孩子多才多艺,又给孩子报各种艺术班;期望孩子将来成为各种成功人士等等,这也会导致教育目的的单一化,过分重视学习的过程而忽略了子女在思想品德、待人接物、独立自主等方面的培养。有数据显示,在子女的基础教育阶段,80%以上的家长能够主动与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在家庭中也会非常关注孩子的言行,以防孩子放松学习而落后于其他同学。总体来说,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文化知识,与之对应的家庭教育也是主要围绕子女如何提高智力来展开,重心在于培养健康成长、团结有爱、活泼快乐的三好学生;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增加,大部分家庭都是在围绕升学展开家庭教育,重点在于提高学习成绩、如何提高升学几率,如何进入大学学习为主。但是高等教育阶段与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相比,所面对的问题和任务更为复杂,差异性也更为突出,不仅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以及人际沟通和协调,心理适应等能力,还会面对很多以往没有遇到过的有关职业规划、恋爱、成长等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入大学,社会和学校对于家庭教育的要求在不断增加,但是每个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度却有所失衡。子女进入高校后,大部分家长认为培养多年,教育任务已经完成,因此子女可以独立学习和生活,管理责任应该由高校来承担;还有些家长,觉得由于高中阶段,孩子学业负担过重,管理过严而本着“弥补”之心,对孩子在大学阶段只注重于物质条件的支持,其余则放手不问;还有一些家庭由于自身原因,父母外出打工、自身因素等问题而无法顾及子女的大学生活,或者原本就不关心。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远离家乡外出求学,与父母的沟通上,没有了原先每天面对面的交流,更多的只是一种远程式的沟通,主要通过电话、短信以及各种新媒介,因此,虽然大学生有强烈的独立愿望,渴望独立处理问题,但是离开了父母的管束,但很大程度上面对问题和困难时,却又非常渴望与父母感情上的交流,希望能够给予自己鼓励和勇气。但是在多数学生身上,高校期间的家庭教育目前基本上处于停滞或失衡的状态。不同家庭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在问题和困难面前,多少显现出家庭教育不同程度、不同层面的缺失,这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的不仅仅是工作上的困难和挑战,更多的是对于工作的思考和教育方法上需要改革的强大推动力。

2.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从上世纪末开始,国家高等教育经历重大改革,经过新世纪十五年的发展与变化,高等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大众化教育,但也引发了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学校扩招后学生数量的增长、教学质量的下降、就业困难的窘境等问题日益凸显,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学生切身利益之间产生矛盾;社会大环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接受新时期的各种新兴思想的冲击与挑战,一直所传承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大学生复杂的思想实际产生矛盾;校舍的不断扩建、专业设置的增多、人数的增长,使得学校急剧扩张的背后与教育资源紧缺之间产生矛盾;新思想、新问题、新困难的不断涌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有体系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从而产生偏差和矛盾;学生日益变化的自我意识和心理困惑与辅导员老师多年的工作经验之间产生矛盾;全社会层面,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之间产生矛盾。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家庭教育之间的距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与高校教育的滞后。

3.不同家庭在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上的缺失和不足我们根据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不同类型的家长,将其简单分为:

1)专制型。专制型家庭教育是指家长要求孩子绝对遵循父母所制定的规则,较少对孩子表现出肯定态度,并严格执行对孩子的处罚。这一部分家长经济情况、社会地位较好,受教育程度中等偏上,综合素质较高,但对子女的管制非常严格,必须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事,所以时常会有“虎妈”或者“狼爸”这样的称呼。这种观念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子不教,父之过”的影响,将子女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对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揽,而且尤其是对子女的人生规划、工作、婚姻横加干涉与限制,又往往以子女年纪小,缺乏社会经验等为借口,要求子女绝对服从他们的一切计划。总体来说,这样的教育模式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过程,在一定时间之后,他们教育方式的短板之处就会开始逐渐显现,但他们始终坚信只有自己的教育方式才是最正确的。这一类的子女经常表现为依赖、无主见、缺乏独立性、不懂得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在人际交往中和处事能力上也容易出现障碍,这样不仅耽误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更掩耳盗铃地使之错失了健康的成长机会。

2)溺爱型。溺爱型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对孩子无原则的过分宠爱、姑息迁就,一味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当前“95后”的学生家庭,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人物,这类家庭一般生活富裕,经济优越感强,为人处事高调张扬,社会地位较高,权倾一方,高官厚禄,孩子前途无忧。同时,家中隔代溺爱,孩子由祖辈培养长大,各种复杂环境造成祖辈的过度溺爱,形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这种家庭教育中培养出的孩子普遍性情高傲、任性、缺乏责任感,容易脱离群体。每年的高校报道日,总能看到全家出动,大包小包陪伴孩子报道,家长忙前忙后,而孩子却在一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景象。

3)无为型。无为型是指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无能为力或者无所作为,孩子享有很大的盲目自主权。这类家庭因为父母文化素质较低,家庭经济状况以贫困居多,对于子女的家庭教育方面,除了朴素的情感付出,能够吃饱穿暖,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之外,对于其他方面则显得无能为力。在学生的初高中阶段尚可交流,进入高校后,因子女离开家乡赴外地求学,家长更加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遇到问题,不仅双方无法沟通,反而会形成严重的代沟,心理封闭状况时有发生。久而久之,把对父母的不满迁怒于他人,严重的还会对社会产生报复的心理。这样家庭环境下的孩子,是非观念淡薄,社会经验匮乏,容易走上极端的犯罪道路。综上所述,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一个严肃又意义深远的话题,每个家庭因其环境、教育方法的不同而培养、造就完全个性不同的孩子,正所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虽说教育有法但无定法,但是巨大的差异表现在教育理念和行为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效果缺失,只有加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协力,才能共同承担起培养优秀社会人才的重任。

二、家庭教育缺失现象的解决对策和措施

家庭教育在学生大学阶段的缺失让我们学会反思:在新时期,如何利用好现有的资源与能力,将传统的教育方法与新时期的变化有效结合起来,同时推动进一步的改进?笔者从高校、家庭以及学生层面提出思考,以寻求解决的对策和措施。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正行着伟大的.变革,在巩固提高学校教育的基础之上,必须对家庭教育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的基础得到巩固和加强,进而提高整体教育水平和质量。家庭作为大学生生活成长的社会组织,其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高校层面:主动密切同大学生家庭的关系,构建有效的沟通机制。笔者所在的单位,就有一套完备的与学生、家长、教师之间沟通的有效机制:《知心工程工作手册》,学院严格规定了班主任的“十必谈、十联系”的谈话制度,尤其指出,学生在出现夜不归宿、无故旷课、受纪律处分、心理异常、学业困难等等情况下,必须与家长进行情况通报,并做好相应的谈话记录。这样有效地打通了家校之间沟通不畅的症结所在,更好地落实了以学生为本、以成长为重的理念。定期召开由辅导员、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努力建立一个以高校为核心,以学生为纽带,以家庭为网结的庞大的网络系统,利用新媒体的有效传播机制,向各位家长通报学校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征求家长对学校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建议和设想。逐步在这个网络系统之下,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大众媒体四个因素融为一体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有效整体。

2)家庭层面:家长要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提升自我,与时俱进,努力建立教育子女的现代意识,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家长与子女之间多沟通,多接触新事物、新思想,更多地参与集体活动。有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子女往往健康活泼、性格开朗、融入社会适应能力强,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索而成长。而家长也通常是用鼓励、谈心等方式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过程。家长努力营造的民主、和谐和温暖的家庭环境会有助于子女积极阳光的面对人生,有助于培养从容向上的健康人格,也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所成就。前几年,辽宁省教育厅就开展过“千名辅导员进万家”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地打开了家长与老师沟通的新渠道,架起了双方互通的桥梁,从而更好地在实际工作中弥补了不足;近日,江苏省无锡市几位家长在大山中办“私塾”,家长自己当老师,用独特方式探索孩子成才之路。这些现象都在表明,新的社会呼唤教育理念的更新,虽然处在探索阶段,但终是已经迈出了改革的一大步。

3)学生层面:应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只有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成功的教育。自我教育的含义是指教育的客体在其主体意识的基础上把自己作为教育的对象,根据教育主体规范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以主体的自主性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内化、自我控制等过程有意识地改造和提高个体主体性,使自己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高度内省和自律的活动,是个体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的重要能力。

三、结语

为此,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因其具有双向性,一方面家长的观念在提升和转变中得到升华,另一方面,不断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寻求成长和进步,最终形成较高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成长的能力,才能确保家庭教育目标的实现。

篇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校园历史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一所学校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文化系统。这种文化是独特的、传承的,但至今仍然发挥作用的教育资源,表现在一所学校的生态、习俗、风气、习惯、传统等各个方面。校史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影响。它对学校所有成员及相关人员的身心发展、外在行为有着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教育功能。因此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取得教育的最大成功。

一、校史文化是学校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课程资源

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一个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改变了过去国家统一课程模式,变成了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课程的重点。就其内容而言,校本课程就要强调以学校为主,适合本校学生实际,能够促进学生发展,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别是要使学生在国家和地方课程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满足。而学校的历史文化恰好能满足这一需要,从内容上讲,学校历史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文化总和,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融汇而成,它包含了学校历史、文化形态、生活习惯、学校风气、学校制度、学校传统等诸多内容,虽然有些并不十分科学,但其先进部分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学生了解自己学校的优良传统、优秀文化、先进制度和理念,激发学生内心的光荣感和自豪感,从而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打下良好基础。由此可见,校史文化是学校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强化校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了学生对教育的需求,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就和水涨船高的道理一样,全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必然会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当人们把这种关系放到一所学校的时候,学校的历史文化积淀就会越深厚,氛围越浓烈,学生置身其中就会越有自豪感、成就感和使命感,就越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就越能够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从而扩大了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反过来,就会使学校不断进行自我提高和完善,有力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学校的办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强化校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将校史文化的教育经常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生活中,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唱校歌,分析校训的含义,参观校史陈列馆,学习学校杰出校友的学习生活经历等,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感受、同化、追求,从被动到自发,再到自觉,完成质的转变,从而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

三、校史文化能有力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完善

记得有位先贤说过,法律是规范公民的行为,而风俗规范的是人的行为。在学校,校风和学生的生活习惯就是一种特定区域的“风俗习惯”,是一股对学生学习、生活、行为具有规范作用的无形力量,同时也是一股让人无法逃避的力量,一个学生可以逃避学习,可以逃避错误的惩罚,但是他逃不过“风俗”的惩罚,而且是一种来自良心的谴责。这种“风俗习惯”就是一股无形的文化力量和道德感召。

四、校史文化能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学校的历史文化对学校师生的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一旦形成就会世代延续不断,只要置身其中,就会产生一种天然的亲近,就会有一种趋同的渴望,只有自觉融入其中,才会有一种归属感,才能安安心心地学习、生活。同样,学校历史文化对家长和学校周边居民(环境)也是一种强大的辐射力量,家长因为学生,周边居民(环境)因为有这所学校,在长期的交往中,受到学校历史文化的影响,对学校了解越深刻就越有亲近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情感联系,就会对这所学校的历史文化产生一种认同,而且是来自心底的认同,从而自觉维护学校的权利、形象和声誉,关心学校的发展,最终走上与学校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

五、校史文化能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对师生起到行为规范作用

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集体也是一个染缸,能影响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因此,我们要重视校园历史文化的作用,强化文化中的舆论监督作用,做到能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首先,学校就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观,师生共同的奋斗目标,在全校形成一股比、学、赶、帮的热潮,在全校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其次,就是加强“校风”建设。“校风”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良好风气,对学校每一位成员都有着激励和制约作用,是校园历史文化的一种。良好的“校风”能源源不断地传递出正能量,一所学校的“校风”好坏就是学校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志。

篇6: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断成熟,社会主义社会改造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也给了每个中国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每位抱有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大学生,都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革新、壮大的巨大推动力。

关键词:大学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人格塑造

最遥远的梦想,最朴素的生活。这是当代大学生所共同追求的生活理念所在,也是我国在未来建设大同社会、全面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持所在。在极度缺乏大师级人才的当今中国社会,大学生的科学发展,与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观树立,都是如今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所面临的大山之一。无可否认地是,如今的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严重淡薄,对党、对政府的认知意识形态淡漠。当代大学生们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的主导价值所确立的方向似乎偏移过大。

1.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发展坎坷之路

1.1当代社会下的价值观确立障碍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形成于整个社会的文明氛围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在中国曾经的一段动荡、黑暗的时期内,成长于这个时代的中国青年学生们,其身上所具有的文化气息多少的沾染着社会中的躁动,浮夸。随着西方文明与中国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多,西方文化不断深入至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当代的大学生所具有的理想选择性也越来越高。当代的大学生的自主性意识,独立性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在这样一个更加民主,更加自由的中国社会里,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在树立自身的理想、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及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所需要面临的迷茫会更多,所需要经历的弯路也更曲折。而现在的互联网的技术,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够从网络之中获取或真或假的信息。这些营养不良的信息势必给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之路笼罩上更加浓密、撩绕的烟云,导致了大学生与我们的党脱轨,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脱轨。

1.2浮夸社会下的角色确立障碍

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国社会呈现着多样性、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同样地,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环境压力下,大学生,这样一个具有着较高素质、较高素养的知识人群,其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一丝也不比那些非大学生们要来的轻松。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浮夸的社会之中,大学生之间的功利性、名利性似乎也在加重。大学生因为自身年龄、自身社会经验上的缺陷,导致了他们各种复杂、尖锐的社会矛盾看法理解有限,对于生命的诠释也很狭隘、无知。大学生们长时间的找不到人生意义、找不到人生方向、找不到自己的社会角色,会加重他们的迷茫感、无意义感、脆弱性,促使他们逼近生命的边缘。大学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股踌躇、怅然,正是他们对于浮夸社会的鄙视,对于躁动社会的抵制。大学生们也极易对于理想中社会主义建设的构建,对于未来自己人生的规划,走上空谈的错道。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理解,更显得更肤浅、更幼稚。

1.3焦虑社会下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

成长于计算机社会之下,对于权威敢于挑战、对于公理敢于质疑的当代大学生们,在其身上所洋溢出来的爱国热情依旧不减。但是现在中国时代发展的主题是改革开放。在这样一个文化兼容性高的社会之中,大学生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爱国情操的培养问题,以及大学生在自己表现爱国情操的行动上,都不能够打破了理性化的理念界限。在相对平稳、和平的`中国社会先进,仍旧出现了一幕幕的恐怖袭击、暴力不友好的社会现象。广大大学生在自己愤慨暴力、惋惜生命之余,更多地需要理性地、成熟地去表达自己对国家的热爱。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破荆之路

2.1重在共同政治价值认可的培养

如今,在中国所实行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经过前人们的反复实践总结出来的。同样地,也是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拯救了当年病入膏肓、摇摇欲坠的中国。要想当代大学生们能够良好地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那么对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培养、认同是核心所在。高校的政治教育要因循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育理念,将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理念渐渐的根植于大学生的内心深处。通过帮助他们找到自身理想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之间的契合点,使其得以认识到大国与小我之间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而来解决大学生的科学发展问题,进而推动整个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

2.2重在学生社会基础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要能够实现科学发展,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基本技能的培养是保证其人格健全的前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不求培养出一位位都是名留青史的奇才,但求培养出一位位能够谨言、慎行的安分守己社会平凡公民。社会人才总是表现得多样性。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要保证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基本技能。使得大学生对于自己温饱问题,有着独立解决的能力。中国现在的市场就业压力大,相反,学生所遇到的社会就业机遇也很多。所以,专注于学生基础社会能力的培养,是使得学生更加全面发展的首要基础。大学生们能够安得其所,能够找到自己存在于社会之中的意义,是保证整个社会稳定的前提,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提。只有下层的基础建筑扎实之后,我们才能够去追求上层建筑的建筑问题。

3.结语

能够让大学生的得以更加全面的科学发展、更加扎扎实实做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大学生这样一个青年时期,是大学生的整个人格重塑的关键阶段,也是大学生去诠释生活、生存之间意义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重要的阶段中,高校政治思想教育,这位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摆渡者,若没能及时地找到与大学生科学发展的完美契合点,对于整个中国而言,对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而言,其所带来巨大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编辑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2]郑永廷.主导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3]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比较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篇7: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提高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做到理想化与现实性相结合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共产主义为方向,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品德,它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一根本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方向,激励人们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但同时,我们不要忘了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如果离开我们社会中出现的一些实际情况而空谈实现共产主义,空谈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像乌托邦一样,永远无法实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结合新的现实情况不断充实教育内容。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大学生的不同思想状况出发,从大学生的不同认识和接受能力出发,着眼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着眼于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将教育内容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结合社会中出现的一些与书本上所讲的理论相违背的实际情况,如前面所说的贫富差距扩大,及时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解决学生思想上的矛盾,使学生在解决矛盾中提高自身素质,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以此来克服教学中“教非所需,解非所惑”的缺陷。

二、加强教育过程的双向性,把教师讲解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传授解惑、学校与社会环境都相当于是外部因素,学生的自我接受、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相当于内部因素。如果只重视教师的传授解惑而忽视学生内在的`自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方面,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要只是照本宣科的读课本,而是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取多种手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教师应该让学生说出他们思想上存在的困惑,或者他们所关心的问题,组织他们开展辩论,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肤浅或错误认识,全面深刻认识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三、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方式,把考试成绩与平时的表现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考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说明某一个人掌握的理论知识如何,并不代表这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就很高。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大学生的平时表现来评判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班主任或者辅导员的观察,或者通过学生的反映来评价一个人。这就需要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谈话来展开。当然教师不要事先让学生察觉出这是在考核他们,否则学生可能产生某种抵触情绪或隐瞒。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布置一个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任务,让他们以小组的方式完成。这样既能间接考察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又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四、加强教育环境的协调性,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校往往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和压力。殊不知,学校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如果学校的教育脏了,那么一定是社会不太干净。我们要想减少社会负面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必须加强学校与社会环境的协调性。一方面,学校应与社会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比如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广泛参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实践活动。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服务学习理论。另一方面,社会应该自觉地承担起某些责任和义务,抵制不正之风和丑恶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对大学生的侵害,净化社会环境,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使学生在良好的社会风气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坚定信念,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篇8: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摘要:要想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高校必须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运行机制和建立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网络,建立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合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由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和质量的参差不齐,也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带来了严峻挑战。当前,应仔细梳理正面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努力建立全面、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怎样培养人才”“培养什么人才”是高等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重视,仍是当前存在各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因为不重视,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存在偏差;因为不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多时候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由此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组织领导机构不健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指导,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第二,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不足。存在课程开设不够、课程与时代需要和学生实情脱节、教育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分离。思想政治教育与各专业教育分离,缺乏相互渗透,齐抓共管难以落实。第四,思想政治教育与行政分离。行政系统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教育教学部门之间脱节,分属不同主管,缺乏沟通协调机制,工作难以落实;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把握和考核常常被限制在思想政治课课堂考核中。第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不完善,不稳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广泛,工作量大,政治责任大;但由于缺乏重视,现实中常常出现人员缺乏或人员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如果过分弱化思想政治工作者地位以及缺乏激励机制,将会导致思想政治工作者动力不足,队伍不稳定。第六,缺乏投入。思想政治工作是改造精神世界的长期工作,需要人力、物力和精力多方面的投入,但由于其周期长、成果不易量化、成绩不易衡量等原因,导致很多高校对此投入不足。

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建设思路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其本身带有全方位、多角度的特点,必然渗透到各个方面,而不能单靠领导、专职政工人员做工作。我们必须齐抓共管,形成合力。[1]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应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特征,通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以突破困境。第一,必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的偏差,主要在于没有理顺思想政治教育(德育)与学校各专业教育(智育)之间的关系。高校德育与智育是内在统一的关系。德育不单指政治教育,还有更加丰富的思想教育范畴;智育负责传授专业知识,但同时也是传授德育的主要途径。德育应该渗透于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去,[2]因此,应建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和突出专业教育的教育体系。第二,必须认识到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是改善领导体制。系统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统一标准、统一思想、统一步调,相互配合。只有在完善的领导体制下,才能打破条块分割的旧格局,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通过各项制度的有效贯彻执行,充分发挥各部门主动性,让各部门积极配合、各施所长,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第三,必须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协同创新”强调整合并有效运用全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资源,通过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架构与管理体制,实现全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合力,切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3]

三、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

根据以上思路,构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应该做好两个层次的工作:一是建设资源紧密联系、目标统一、工作联动、内外有序的协同运行机制,保证整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与有序进行;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面改革,创新教育内容、教学评价方法、网络教育等,充分发挥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力量,建立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1.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运行机制

(1)完善领导体制。要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加强和改进其方式方法,关键在于各级党政领导,特别是领导体制的健全与完善。[4]因此,高校应实行由党委统一领导、校长负责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领导体制,并根据党委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法和统一部署,研究制订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统一组织、协调、指导、检查、督促、考评全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具体而言,高校可成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教务处处长、思想政治课部主任等担任要职,成立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委员会,由校党委书记或分管校领导担任主任,各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担任副主任,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担任委员,将原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处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等整合为下设的职能部门。这两个校级机构统一领导和协调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从领导体制机制上形成齐抓共管的育人格局。(2)强化管理机制。有效的管理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实施的基础。严格的管理有赖于建立全面的思想政治工作业务机构和相关制度。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组织建设。二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着眼于长期效应,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考核标准时,要有更科学合理的标准和方法。[5]因此,应该建立系统的督导部门和评估机制,做到有效激励,赏罚分明。三是建立流畅的沟通协调机制,打通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畅通全员育人渠道,形成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四是建设完善相关制度,包括常态活动制度、科研制度、激励制度、学科建设问责制度等,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制度支持。通过强化管理机制的建设,明确各级组织、各部门、各类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职责和要求,落实分工,充分调动各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形成横向各部门相互支持理解,纵向各环节层层贯彻、落实、资源最佳配置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网络,才能确实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目标。(3)建立保障机制。第一,应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经费投入并提供物质保证。学校应建立相关制度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经费,将思想政治教育经费确立科目,列入预算,保证思想政治教学、管理、科研活动、队伍培训和表彰奖励等所需经费。第二,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保证人力投入。一是优化队伍结构,根据校情建立一支完备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包括思想政治专职教师、党政干部、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队伍等。二是提升队伍水平,通过在职进修,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引进博士、教授、教学名师等途径,提升队伍整体水平;通过鼓励科研创新,提升教师科研水平;通过鼓励教学创新,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三是建立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保证思想政治队伍的稳定性。

2.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网络

在思想重视、组织领导完善、有保障和机制建设的基础上,努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风,使之成为覆盖全校的立体网络。第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堂主渠道作用。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挖掘多样化、多功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理论教育、以理服人、情感投入等多种教育方式方法,保证教师育人职责。第二,优化课程体系。把人文教育、职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拓展课程以选修课、讲座、主题活动等形式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通过不同职能部门分工合作,突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思想政治课堂主渠道教育与课外主题活动及党团、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解决思想政治课堂课外“两张皮”现象。第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各专业教育的结合渗透。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理论,指导学生认识技术与社会、他人的关系,体验技术中的人文精神。专业课教师应自觉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中。第四,促进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与行政工作相结合,重点促进思想政治教师与辅导员优势互补。一方面,根据校情创新思想政治教师参与学生日常管理的方式方法,使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更准确,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更具针对性和说服力。另一方面,强化辅导员的岗位培养,通过制度建设,促使辅导员承担部分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以此提升辅导员的综合能力,提高辅导员在日常管理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业务水平,促进辅导员自身发展,稳定辅导员队伍。第五,完善实践工作机制。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各相关部门的有效配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最佳例证。完善实践工作机制有以下要点:一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构建完整的实践工作体系,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类实践活动得到有效的'贯彻,防止各自脱节。二是将思想政治课实践环节与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相结合,进行整体设计。并建立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和相关部门共同指导实践教学的体制,使全校学生管理工作、学生活动和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有机联合起来。三是建立有效的实践考核机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实践指导和监督,防止学生应付了事,提升实践活动的教育实效。四是学校应根据校情,开展丰富实践活动,努力打造有特色、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第六,改革思想政治成绩评价体系。“要突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的瓶颈,就应当积极探索并重新构建对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考核的新模式和新办法,形成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进行科学合理评估的考评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是全方位教育,不能只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成绩,应该不断创新考核方式,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可将考核划分为课堂、课外、社会实践三个环节:课堂理论知识考查应采用传统的、严格的百分制闭卷考试方式,保证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重视。课外重点考核学生的思想认识,即是非辨识、“三观”立场等方面的考查。社会实践考核应注重教育实效,全方位考查实践活动的目标、过程及其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心得体会等方面。第七,建立日常的思想交流机制,帮助学生随时解决思想及其他实际问题。如建立心理咨询室,为有心理困惑的学生提供指导;鼓励思想政治教师和辅导员利用QQ、微信等网络工具与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交流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第八,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一是打造集合思想政治资源的网络建设平台。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平台的组织建设的同时,建设校内网络互通平台。如把党委、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等各自完善的网络平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网上资源相联通,从整体上优化整合校园网内容。二是坚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通过校园网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传播正能量。可以由宣传部牵头,联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团委等部门,结合国家重大节日、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开展网络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就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积极与学生开展网络对话,结合学生网络动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第九,整合教育资源,积极建设校园文化。除了课堂这一显性教育资源外,要善于发掘和整合校园内的隐性资源,如网络资源、校园广播电视、小报刊、黑板报、公告栏作品展等,应充分利用这些校园文化资源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水平,营造浓厚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让思想政治知识更加深入人心,引导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四、总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长期的工作,我们必须不断研究、改革和创新,从构建有效的运行机制和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环节两方面大力推进,才能建成大范围人员参与、高渗透思想政治活动、针对性强、重方法引导模式的协同创新思想政治体系,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社欣.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xx.

[2]马博.试论高校德育与智育的辩证关系[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xx,(2).

[3]蒋强军,王华兵.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xx,(5).

[4]冯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5]杨泽宇,李维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及其改革问题解析——兼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评价办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xx,(2).

篇9: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内容摘要】在艺术类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推进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是艺术类院校发展的重要保证。文章通过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并在加强和改进艺术类思政教育工作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对提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对策

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为其间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我国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对于其概念界定、理论内涵和实践经验的分析和总结,都需要更进一步的积累和深化。艺术类院校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具有得天独厚的美育优势,然而近些年来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准却远不如其他专业的学生,这不能不引起业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因此,笔者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阐述相应的对策。

一、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艺术类大学生在高校学生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比例,但其整体特征却非常明显,与理工科和文科学生差别显著。艺术类大学生往往具有浓厚的专业兴趣和扎实的专业技术,但文化课基础薄弱;个性特征鲜明,感性而充满朝气,但有时漠视规章纪律,缺乏集体意识;价值取向多元,独立意识强,但理想信念相对薄弱;思想意识前卫,但公德意识淡漠。因为艺术类大学生这些特殊的个性和思想意识上的'特征,其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教师应深入研究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人格特点,将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融入进日常教学当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高等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通过两个途径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其中,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育途径。

二、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功与否,主要看对其实施对象产生的效果。调查表明,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面貌总体良好,具有强烈的民族荣誉感和自尊心,注重形而上的价值探索。此外,我国高等学校艺术类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经验,主要表现在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这些成果表明了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相当的正面效果和可取之处。但是,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反思和改进。例如,部分高校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专业教师教书与育人分离情况严重,学校规章制度对艺术生的约束力度大于激励功效,艺术类学生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满意度偏低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对策

(一)提高艺术类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度

艺术类高校的工作人员,如专业辅导员,需要加强角色定位,深化对自身职能的认知,明确职责范围。当前,不少高校的辅导员并非专职辅导员,而是由博士生或其他专业教师兼任。不少辅导员有“学生在校不出事,其他的都随意”的观念,并不明白自身的角色是服务于国家的教育事业,应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提到重要位置看待。因此,工作人员需要主动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对教育历史和教育理论著作的研读,学习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法,深刻领会为国家培养具有何种思想高度和道德情操的人才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

(二)教师应将教书、育人有机结合

艺术类专业任职教师需要明晰教书育人的两大职责,在专业教学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教学,同时关注时事政治,始终坚持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学生做好榜样。专业教师应致力于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美学观、艺术观,在艺术道路上坚持正确的方向,对艺术作品和观念具有独立的分析鉴别能力,创作具有一定艺术水准,同时又能为市场所认同的艺术作品。

(三)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加强,首先要制定符合艺术专业和学生特点的要求和目标。教育者和决策制定者需要深入调研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学习特点以及就业前景等,深入参与到艺术类学生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团体实践等课内外教学活动中去,在长期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中积累经验,制定出切合实际并有效的规章制度。

其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并将此思想贯彻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这就要求高校艺术类教师不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授课充分结合,更要关注艺术类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展开个别教育,并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最后,要合理安排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笔者在实践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多数艺术类大学生都觉得思想政治类课程枯燥陌生,有相当程度的抵触心理。因此,可以通过调整课程比例和培养方案,使思想政治课程不显得突兀。此外,结合实践来教授思想政治课程,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语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实践细节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业界教育工作者给予足够重视。本文通过分析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现状,提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对策,希望通过这些分析为艺术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罗洪铁.大学生成才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3]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xx.

[4]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xx.

篇10: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摘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是教育者和当代大学生之间思想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作为思想教育活动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这种沟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问题仍存在着许多不足,解决这些问题将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沟通是人类交流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可以使沟通的双方消除隔阂,拉近心灵上的距离,最终达成思想上的共识,化解矛盾。沟通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沟通得好,可以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信任,相互认同,从而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效果,沟通得不好,就会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思想不能相通,受教育者的思想问题最终得不到解决。因此,建立健康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

一、沟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沟通作为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与传统的命令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比,是一种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并认可的教育方式,它能够在施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相互间理解与接纳,产生认识上的认同和和情感上的共鸣:最后达成思想认识上的一致,解决思想上的问题。1.沟通以传递思想信息的重要方式实现了教育者与大学生思想上的共通。思想当传递给他人并被他人所理解时,它才具有意义。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有效的沟通,教师可以将重要的信息传递给学生,然后学生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反馈,双方在沟通中可以增进理解,达成共识,拉近距离,获得有用的价值信息。2.沟通以平等的人性化教育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教育者与大学生在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传统的命令式教育使教育者高高在上,教育者与爱教育者通常无法进行平等的交流,往往出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失衡,使受教育者难以自觉接通受施教者的教育。而运用沟通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它是建立在师生平等基础上的、师生间以平等身份或面对面或在网上进行的交流,它没有了地位上的等级之分和身份上的贵贱之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平等交流,轻松交谈,双方相互包容和接纳,减少或消除思想上的隔阂,从而达到了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效果。3.沟通实现了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情感上的相互分享,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能的目的。通过有效沟通,教师可以同大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相互分享工作或学生上在成就感或挫败感,从而拉近二者的情感距离,在此基础上,达到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情感认同,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有的沟通困境

1.沟通的信息通道有一定的不畅通性。信息通道的不畅通常常会影响信息到达对方的速度以及信息的反馈作用。信息通道分为大学生间的非组织情感联系信息通道以及学生和辅导员、班主任等之间的有组织的直传式信息通道。信息通道的不畅通主要在有组织的信息通道中发生。例如:学院领导与学生直接相处的机会不多,使得他们直接沟通的机会较少。这种情况使得大学生的一些问题无法及时反馈到学校,导致校方与学生之间产生了矛盾。2.在对意义的理解上沟通双方存在一定障碍。教育者与大学生在思维水平和认知方式上存在着差距,二者往往在对彼此的意义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同时二者在沟通过程中扮演着互不相同的角色,所以不同的心理也给互相之间的理解和认同造成了障碍。并且沟通的双方有着较为疏远的人际关系,往往学生对老师有一种抵触和逆反心理,感情沟通有困难,交流信息有限。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还未进行较为深入的展开。有一定数量上的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重视程度偏低,工作往往流于形式。一般组织方会将沟通工作在开展以前就纳入规划之中,而没有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一般情况下都是等到问题发生之后才会与其进行沟通。

三、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沟通机制的对策

1.在沟通的模式方面,要采取一些有关的积极改进措施。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工作过程中,不仅需要借助非正式的沟通方式,同时也要对其他的沟通方式加以综合利用,协调好组织者、学校以及学生之间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的关系,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出现,而且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模式的优化是需要逐步进行的,进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及成效得以提高。2.要使沟通模式更加多样化,让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有进一步的.加深。在沟通的过程中,要从被沟通者的角度考虑,尽量避免运用较为专业的术语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且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联系其学习环境及背景,选择哦使得角度和方式进行引导和交流。同时要对网络技术和社会环境进行综合运用,构建有效的沟通桥梁,加深其对思想政治的理解。3.有关的教育工作者要适当地对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进行不断提高,坚持学生为主体,对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要有一定的尊重,并针对不同的情况作出相应的沟通对策。除此之外,还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的具体情况要有具体的分析,采用适当的沟通模式,进而从本质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意识,提高沟通工作的有效性。沟通对提高思想政治作用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很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仍有一定的障碍和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交流工作的质量,体现其有效性进行一定的讨论,并找出较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其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杨树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优化策略研究[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xx,21(2):17-19.

[2]山珊.刍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及其优化策略[J].才智,20xx(29).

[3]徐静.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文教资料,20xx(11):174-175.

[4]姜雅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问题和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xx(03).

[5]王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旬刊,20xx(7):128-129.

篇1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摘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着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要总结出一个科学化的路径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把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高校工作的第一位,成为了高校大学教育发展的新导向。本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必要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实现的路径做了深刻的分析,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分配方式的改变、大学生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大学生的选择性、独立性、差异性等思想活动不断增加。这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自强意识、创业意识、人才意识的养成提供了条件,但是同时也存在很多的负面问题。比如,一些国外敌对势力往往会利用大学生分辨能力弱的特点,通过网络传播工具来误导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水平,已经成为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现状的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化和标准化,在学术讨论会上被提出并加以研究。教师已经从研究对象、方法以及体系发展到从规律性、目的性、有效性等多个角度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内容,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分歧的意见。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已经成为了教师必然的追求,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了一定的发展水平。但是教师必须要预防两种错误倾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一是倾向“科学标签化”,把科学放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前面,显示出只重视形式,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发展。二是倾向“自然科学化”,利用自然科学来判定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这种方法就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价值性,只是依照自然科学中的模式来构建的体系。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改革的必要性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改革是学科的自身需求

在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为宣传国家的政策、方针、路线服务,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缺少严谨的逻辑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人们的思想,改变人们思想层面,诸如价值观念与政治思想的态度的转变,很难显现出其准确的预测性以及指导性。但是,经过很多思想政治工作者三十年来不断努力,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的质疑彻底消除了,但教育中还是有一些系统性的欠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向着科学化去努力发展。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改革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必然会致使各个国家文化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往往会引起各国的文化冲突,伦理矛盾就会日益尖锐。世界各国思想文化在不断地竞争与交锋,从而进一步加速了意识形态与文化的交流。西方社会千方百计地要输出自己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要想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向我国灌输西方的价值观、伦理道德、思想文化,这就往往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很大的冲击。传统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讲授方式也比较单一、枯燥,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兴趣。这种教育方式已经很少被当今社会所采纳了。当下比较流行的教育方式是与网络相结合,大学生能通过网络来获取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作用。然而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平等性、虚拟性,大学生所获取的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存在一定的误导性,很多的大学生在利益的诱惑下甚至会做出一些触犯法律、违背道德的事情。这种客观环境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向着科学化加快发展。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改革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大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各个学校、各个班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放在学校教育任务的首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学校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学生一定要对价值观的正确与否有鲜明的辨别能力。这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的体现。这种能力可以使大学生朝着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方向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的能力。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以及责任感,引导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地追求真理,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往往与个性教育以及共性教育有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只能通过科学化来整合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实现的路径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转变认识

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地发展下去就必须要加强教育。要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教育,以达到全民价值实现的目的,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教育的核心,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马克思主义教育形成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既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又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实表明,只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够使国家走向利国利民的道路。这种意识形态主要体现在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永远在一起。意识形态重建主要依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是科学化的意识形态,极大地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是科学化,它引导着社会的价值观走向。而这些价值观构建了整个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大学生作为一个肩负着国家未来的群体,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出现的问题,就能够解决国家发展、人生价值观的难题。教师在工作中对大学生思想教育要真正地实现以理服人、引导学生、情理交融,这能够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整体水平,才能有效转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认识。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科学化

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下,教师如何提高其时效性已成为了重要的课题。各个学校都应该正确对待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工作,要充分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握客观事物的思维活动,正确引导大学生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的思想,推动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科学的思维方式符合新时期发展的特点,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科学化

教育者只有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工作方法要始终以遵循科学化为前提。科学地应用工作方法既能增强教育工作的生机,又能带来工作的`活力。大学生的思想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变化,这样难免会出现一些负面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信念往往会变得复杂化,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一定要遵循科学的方法来改变工作的方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发展是科学思想与科学知识紧紧地结合到一起。诸如,教师在工作中要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科技和新媒体,结合网络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性,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科学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达到一个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就必须要有科学的教育机制。其作为高校育人的生命线,就需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并贯穿于各个方面,把思想政治教育归纳到党政领导的工作职责中,使其与教育科学化共同发展。全体教职工都要有教书育人、敬岗敬业的意识,在掌握大学生的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来教育学生。全方位的育人不仅仅要依靠教师,还要发动社会的力量,这样形成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客观教育效果。

5.完善课程的科学化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理论课堂教育来完成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科学化主要是通过学科建设来实现的。大学生可以通过理论课程来树立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比如,“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这些课程中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让学生能够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提高道德修养。课程建设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改革的大学课程,可以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学习中认知理论在实践中的作用。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新的课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同时也存在着重大的机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主体已成为“90后”学生,其整体的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受到的教育环境也不同。在多种因素的结合下,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利用科学化的方法总结出创新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既要在提高自身专业的知识,逐步推进大学生的教育工作,还要利用自身的经验与热情来提供科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实践来不断丰富教育中的内在规律,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教育出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毕业生。

参考文献:

[1]仲兆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根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6):130—133.

[2]谭浩.春风化雨育学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综述[N].中国教育报,20xx-05-23.

[3]杜汇良.遵循教育规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J].思想教育研究,20xx(05):49—51.

[4]曹一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的前提及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xx(03):51.

[5]武东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xx(09):55—59.

[6]江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内涵、意义与途径[J].文教资料,20xx(18).

篇1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引言

作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大学生必须要具备“和谐”的思想。学者张耀灿认为,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目的应该是促进和谐的社会主体之生成”。众所周知,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如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培养出更多的和谐主体,便可以大大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二、当代大学生这一主体的“不和谐”现状展观

世界观教育方面:有部分学生在理论学习方面没有兴趣,在情感的接受上较为被动,在信仰的确立上不够坚定,在行为表现上较不成熟。政治观教育方面:在政治意识上,国家意识不高,政治上的表现也不成熟、不稳定。在民主法治观念上,有较强的民主意识,但却不理解真正的民主。人生观教育方面:出现了一些必须正视的问题。如有的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个人主义思想影响较大。法制观教育方面:“当前在很多高校的素质教育体系中,法制教育内容不仅少得可怜,且大多混归于道德教育。”在校园里,屡见各种犯罪行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道德观教育上:在一些不良思想的侵蚀下,有些学生在义利观方面、道德修养、人际关系、婚恋观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认识和行为令人堪忧。

三、大学生“不和谐”现象产生的原因

1.全球化背景下多种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侵入。弗朗西斯福山在《新时代:难以命名》一文中指出的:“虽然金融全球化可能仅仅影响到为数有限的国家里的少数精英,但是思想和信息的全球化却触及了世界上最偏远的村庄和靠狩猎采集为生的部落。”这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到来的同时,也带来了多种文化价值观念的相互影响。在多元价值观并存且相互碰撞的背景下,大学生对不断出现的社会现象和思想问题有些无所适从,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选择相对以往也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2.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对高校育人理念的冲击。市场经济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希望,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正视,即市场经济对人们的道德世界产生的重要影响。仅就其负面影响而言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经济的缺陷容易诱发个人主义。二是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引发多种价值观的相互碰撞,人们的道德观念变得模糊。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上问题频现。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教育主体方面,有的教师形式主义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教育内容方面,一是教育内容的滞后性与时代的发展变化不相适应。二是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度不高。此外,在教育机制方面,保障措施、评估体制以及信息反馈机制的不完善,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四、大学生这一和谐社会主体生成的路径

1.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问题的基本认识。要寻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突破口,必须要从其“自身”探寻。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应当是我们考察的重点对象,因为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围绕他们展开的,只有搞清楚他们之间的矛盾关系,才能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抓好学科建设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真正实现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其次要走近学生,贴近学生学习生活,把课堂的理论灌输、渗透到具体实在的生活当中,从而增添感染力和说服力。3.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主体性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做到以学生为本。首先,培育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是前提条件。主体性意识的培育来自于对学生个性化的关注,因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个性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和源泉”。其次,人性化的“服务”是学生主体性意识形成的现实条件和必要条件。对高校来讲,要彰显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促进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增强高校主体性教育的正面价值。4.创新教育方法,大力促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在高校,大学生更多的是接受显性的思想教育,从多年的教育结果来看,过多地采用这种方法效果不佳。而“隐性教育的提出,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它具有隐蔽性、平等性、愉悦性、灵活性等特点,有效地弥补了显性教育的不足”。因此,要想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就应当采用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显性的课堂教授,使大学生明白该行为的思想教育目标。在教育活动中,将教育要求内隐在学生的日常学校生活中,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篇1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现状分析

“德智体美”四字囊括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把“德”放在首位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从小学的思想品德,到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贯彻落实了这个教育政策。当前大学思想教育工作已得到国家的重视,也有了初步的结果。主要体现在:(1)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持续的增强。(2)教育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健全与完善。(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有明显的提升。(4)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逐步增强,但因为“90后”大学生的特殊性,思想教育工作展开存有一定的困难,其理论实效性较低,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二、影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因素

随着国际交流的展开,多元化的'观点冲击着国人的思想,文化的不同使学生思想和价值观存有差异,尤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点使人们忽略了思想道德的教育。即使现代教育提倡增强素质教育、提升思想道德水平,但因为观点与社会的脱节延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行,同时网络的普及也使各种负面新闻持续地传播开来,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不良影响。大学生不能准确的理解到某种社会形态的存有是否合理,一味地追求新颖和刺激,冲破了准确的道德规范。加之社会竞争越发激烈,人们为谋得自身利益被诱惑驱使,当代大学生在这种社会现象中难免会丧失自己的判断水平。

(二)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教育他人的前提是自身先具有良好的素质,对社会主义有充分的理解,熟悉地掌握政治理论,并有准确的道德观点。但一些思想政治教师的政治素养和教学实践水平还有待增强,他们自身的素质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发展。另外,学校对思想政治教师的选择上也存有不足,有些学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需要专业人士,所以轻视了教师的选拔。此外,中国的教育体制依旧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师在教学上不敢大胆创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门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课程,教师更加无从改变教育方式,一味的叫学生死记硬背,依然用出试卷考试作为唯一的考核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不但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也让学生更加厌烦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效性的提升也更加困难。

(三)学生自身的原因

随着“80后”完全退出大学校园,“90后”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点、道德观点与老一辈的人们大相径庭。对于教师的教育选择性的吸收,“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是他们对待教育的一贯作风。因为受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展开困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效性也难以提升。

三、提升实效性的策略和途径

(一)提升学生思想理解,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提升理论实效性,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之前强调学习的目的和任务,用社会现象提醒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是十分必要的,并向普及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和要求,让其充分理解到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自身发展密切相关。

(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提升教师政治素养教师是教育的关键,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更是学生成人成才的领路人。所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政治素养变得尤为重要。

1.强化思想政治教师选聘制度,用优胜劣汰的选聘方式保证师资力量的雄厚。

2.建立教师考核制度,通过制度保证教师的思想观点和教学水平,对优秀教师实行奖励,调动教师积极性。

3.注重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培训,让其学习和借鉴更好的教学理念,增强自我修养,理解自身不足。

(三)改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理应抛弃一成不变的教育观点,丰富教学内容,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实行了解和透析。在教学中融入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使其建立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

1.利用当代大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现象实行案例分析,活跃课堂气氛。如:你认为大学生频繁出入酒吧、夜总会等社会场所是否合适?

2.提倡让学生多发言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探讨、多总结,通过让学生自己领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只有让学生、教师以及课堂充分融合,才能得到教学应有的效果。

3.实行情境教学。教师能够把社会中的现象搬到课堂中来,利用设立情境丰富教学内容。

四、结语

总来说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效性刻不容缓。教师要充分理解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教学任务,建立准确的教育观点,寻找准确的教育方式。教师在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以准确引导学生思想观点和提升学生政治素养为首要任务,实施并长期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和方针。

篇1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创新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1.展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新媒体的使用

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几乎都是网友,他们利用网络学习交流、写论文和休闲娱乐等,使用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基本的技能之一,“所以只堵不疏的限制学生上网,既不现实也无效果”。同时,微博、博客、BBS、微信等新媒体的使用,使得高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更加方便和紧密,也给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所以,我们要将新媒体的使用与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受到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合理应用论坛、微博、微信、QQ等网络交流平台,引导网络舆情。在这些交流平台中,学生和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且具有隐匿性,教师更容易获知学生们的真实想法和思想状态。高校可利用自身优势主动占领信息高地,一方面即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另一方面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也会有一个宣泄的渠道并方便教师准确引导。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能够利用这些交流平台,将符合社会要求的主流思想渗透到与学生的交流中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展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我们强调凸显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并不意味着排斥和否定显性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中一对相辅相成的方法,二者在功能上相互促动、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但不能相互替代,任何一方的缺乏,都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最优发挥。所以,我们要树立两类方法各有其用、相互配合、相互促动的观点。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显性教育直接、迅速的特点,对社会主流思想实行有效传播;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隐性教育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思想观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期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3.展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专业教育

教师不但承担着授业解惑的职责,更重要的还承担着育人的重任。实践证明,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其他学科,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并取得好的效果。西方国家虽未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但他们几乎所有的学科教育都强调为国家服务的伦理和道德。将学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树立准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但能够促动不同学科的发展,又能够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高校应转变过去那种认为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发挥德育功能的观点,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各学科之中,培养学生客观严谨的学习态度、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等等。这既需要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还要将专业课教师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中来。要鼓励专业课教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引入课堂教学,弘扬主旋律,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肩负起育人的重任。

二、创新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发展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有利于指导实践活动顺利实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1.增强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理论的研究

增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理论研究,对于解决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新问题,推动其在实践中持续发展来说尤为重要。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增强对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研究,以增强应用理论研究的针对性与时代性;其次,应增强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深入大学生生活,获得第一手资料,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理论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第三,在实践活动中检验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理论,推动其持续丰富与完善。

2.发掘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新形式与新方法

随着社会化水准的持续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在持续增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应该与时俱进,与时代发展步调一致,持续总结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即时将其规律化、规范化和理论化,推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持续丰富与发展。此外,还要吸收和借鉴国外关于大学生隐性教育的经验,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使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实行分析与鉴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积极改进我国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二)挖掘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隐性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使人们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资源总和。总体上说,我们能够把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哲学社会科学课以外的对人们思想道德素质产生积极影响的种种要素统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资源”。长期以来,高校大多注重浅层次的隐性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深层次的隐性资源则开发较少,这使得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后劲不足,发展缓慢。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利用。

1.充分挖掘高校物质形态的隐性教育资源物质形态的'隐性教育资源是指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意图的建筑、环境及空间布局等,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建构。大学校园里的教学楼、实验室、活动中心,甚至宿舍的装饰等,都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都是展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空间场所,但校园并非仅仅作为一种‘死’的物质而存有,更是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活’的灵魂存储并传递着大学的文化与精神,能够给学生带来强烈而直接的感官刺激”。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积淀着历史和社会的文化元素,承载着博雅、厚重、质朴的大学精神,能直观地、超语言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充分挖掘高校精神形态的隐性教育资源精神形态的隐性教育资源,是指“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人文环境、历史传统、精神风貌、组织成员共同持有的目标追求、价值体系以及道德情感等。它主要包括文化氛围、学术氛围、社会风气、周边环境、人际关系以及领导作风等”。这些资源所传递的价值观和文化素养等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观点和道德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着直接影响。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营造健康活泼、轻松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营造文明安全、健康有序的生活氛围,使大学生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受到教育。

(三)拓展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指在人的思想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与之产生交互作用的一切因素的总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当前高校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开发与利用不足,不能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多元化的思想诉求。所以,必须增强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研究,拓展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篇15:加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性的措施论文

加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性的措施论文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学校、国家乃至社会各界都广为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新课标指出,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强调其人文性,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全面贯彻对学生正确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本文将对人文性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的重要意义进行探讨,并提出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性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性;人文关怀

就高职院校学生的性格特征来看,由于其刚刚成年因此在思想和思维方面仍表现的非常活跃,因此,作为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等形成重要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也必须能以学生的性格特征为依据,并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性。而所谓人文性,指的就是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对学生表示充分的尊重与关心,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发挥人文性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和价值观,以及帮助院校实现和谐校园构建的重要作用。

一、人文性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性指的就是在实际的思想教育中要强调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将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基于此,人文性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主要包括:

(一)积极引导高职院校学生的正面情绪

人文性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往往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密切关联。相较于普通高校的学生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性格特征等方面都具备相应的特殊性,可能是由于高考的失利等,有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往往会表现出非常不自信等消极的心理。通过人文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能切实加强教师对高职院校学生在心理状态和情绪等方面的关注,并能在教育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让其能充分认识自身所具备的价值,因此,往往能通过正面情绪的引导来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人文性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能切实帮助教师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就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受年龄层或者是心理状态等多方面的影响,其往往在社会转型阶段无法对文化的转变或者是新文化的出现有效的适应,而通过人文性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则能通过有效的人文关怀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影响,并帮助其消除在社会转型阶段因文化等方面的转变而产生的心理失控状况,进而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构建良好的校园人文文化氛围

相较于普通高校的学生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其中有部分是在高考中失利的学生,因此,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产生一定不良的情绪。而由于计划生育的政策,我国现阶段仍有较多的高职院校学生是独生子女,因此其在性格方面也往往会存在很强烈的自我意识,且也无法与同学和教师等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而通过人文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能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来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培养他们正面积极的情绪,进而更有效的构建良好的校园人文文化氛围。

二、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性的措施

(一)良好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团队的建设

要切实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性,就必须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师资团队作为教学的支撑,而良好师资团队的构建往往要从以下的几点进行:首先,要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师进行培训,并强化其自身在教学中的人文意识。教师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日常学习的引导者,其往往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因此,其自身素质的高低也对学生有着一定的影响;其次,各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师的管理,通过良好师德形象的树立来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引导;最后,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在日常的沟通交流,以此来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二)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转变

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学生在学习中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是有效加强思政教育中人文性的重要方式,基于此,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也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首先,采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对教学的内容进行转变,强化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对其潜能加以激发;其次,要对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转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能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强调自身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性,以保证自身能与学生之间构建平等的交流关系;最后,强调教学的趣味性,保证教学内容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三)在院校中强调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

要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也必须从管理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文性。首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人文本的工作观念,切实发挥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并保证各项工作能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通过管理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识的提升;其次,学校管理工作中学生的保障制度进行完善,并强化学校管理工作者自身的服务意识;最后,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条件,并培养其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

(四)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性也强调了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这也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能给予学生的心理波动更多的关注,进而以此为依据来对学生进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培养,以对其做好及时的心理疏导工作。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心理健康的知识充分的普及,以对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进行强化;另一方面,要开展相关的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学生让其学会正视生活中的挫折。同时,学校还可以经常开展相关的心理讲座,以帮助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

三、结语

要强加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性实际上就是要保证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关爱,并与学生之间构建平等和谐的关系。而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教师也要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表示充分的尊重,并能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以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潜能的激发。

[参考文献]

[1]岳嵩.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06).

[2]余波.充分发掘人文内涵推进高职思政教育———试论当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改革[J].教育与教学研究,(04).

篇16: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及优化对策论文

摘要: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民办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越来越受到相关教育机构以及广大学生家长群体的重视,尤其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逐渐成为提升学生思想素质修养的重要工作对象。但综观当前的许多民办高职,由于办学主体不同、生源群体个体差异性大,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自主提高意识不强,导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到位、不重视、学生基础性知识掌控薄弱等。本文以此为探讨背景,将进一步从教师、学校方面出发,充分从管理理念、教育革新等方面出发,以学生为教育核心,以情感感化为教育主要手段,促进学生积极主动配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希冀有所借鉴意义。

关键词:

篇17: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及优化对策论文

高职院校主要的教育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整体思想政治素养,为社会、国家培养新型化、素质话、技能化的综合型人才。作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的主要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主要现在身体、心理健康,以及思想政治、文化素养等多个方面。但是在高职院校实践操作中,思想政治素养教育教学占比远远不及理论要求。一些高职院校视技能教学为主要教学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作为教陪衬,学生真正接触到的有关教育更是少之又少。民办高职院校应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视度,并将之与实际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促进“技能+知识+修养”协调发展,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综合教育,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素质修养。这有关高职院校长远的发展,能为社会人才的发展事业“保驾护航”。

一、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综探

1.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日趋发展的社会经济以及渐趋科学化、智能化的社会生活给社会生活的群体或者个体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影响在社会生活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逐渐促使在此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逐渐趋于更为优越的生活环境,为其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二是过于物质化、利益化、信息化的生活与讲求情感化、道德化的精神生活之间矛盾渐趋突出。作为传道授业的主要场所,一些高校学生群体受到社会发展影响的趋势越加明显。首先,就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教学观受到社会利益发展的影响。

一些教师认为培养学生技能知识就是教育教学的主要意义,其教育教学完全按照社会经济、职业需求而设定,学生基础思想教育显得寥寥无几。其次,一些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受到外界发展的影响,其学习观念沾染许多社会“风气”,即学生观念中社会利益与名誉占据学习的大部分原因。同时,由于“利己”“拜金”等一系列扭曲的社会生存观念的“滥化”,一些学生过于追求“享乐”,甚至出现本职知识都无法取得合格的现象,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又再次遇到瓶颈。

2.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作为与学生教育教学直接相衔接的主要场所,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就当下的一些民办职业学校而言,其教育教学在无形中已经发生许多改变,尤其对于学生的教育均衡问题上更是“令人担忧”。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发展的需求量增大以及“教育经济”的兴起,民办职校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这对原本就受到公办职校压迫的一些民办职校更受压力。受到生存压力的`影响,一些民办高职院校的教育主方向发生偏离,大多偏向于实际招生、技能训练等工作上,由此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就俨然成为一项“摆设性”工作。其次,迫于经费压力,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对于教师资源的开发与更新工作不到位。

主要表现为,一些学校不愿意或者无法承担招收新教师的资费。一些教师在本职工作的教育重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思想观念上无法跟进当代高职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对于新时期综合素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认识并不深刻,其教育重心仍然在于高职技能传播,并未涉及思想教育工作。另外,由于学校人力资源、班次任务安排上存在一定的落后性、不合理性,导致一些教师存在“一职多务、一人多职”的现象。一些教师工作业务过多、教学状态欠佳,更无暇顾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以,就学校教育机制而言,更应该被纳入革新范围。

3.学生知识掌控因素

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一些学生在思想教育学习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思想教育相较于其他学生具有一定的难度。一些学生对学校的思想素质教育并未产生学习兴趣。个别学生受到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一定能够及时适应,如果要进一步转化为实际性的行动,其困难不言而喻。同时由于此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比较突出,尤其对于学校普遍存在的“群体效应”的抵抗力十分薄弱,即跟风效用十分明显。一旦出现厌学群体,个别学生就不自觉加入其中,这成为令当下许多高职院校头疼的问题之一。

二、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策略

社会经济的发展给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更多还应体现在积极影响中,主要表现在其为学校的基础设施、资源共享、资源更新等带来更大的可能性。从另一方面来说,经济基础也为科技信息的普及化带来现实性,使多样化、智能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成为可能,也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注入“新鲜活力”。

1.深化学校教育教学体制革新,营造良好氛围

作为与学生直接相关联的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甚至人格养成的重要场所。学校应当注重其教育教学体制制度的革新,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创造良好、适宜的学习氛围。

首先,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应当与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特点紧密相连。这需要教师积极做好观察、记录工作,从学生的学习状况、喜好以及特定等进行深入分析,并以此作为高职院校教育革新的基础。只有其革新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才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够实现进一步的教育理念“现实化”。例如,依照学生的年龄发展需求,可以从恋爱观、利益观等方面进行教导,并充分结合马克思相关的金钱观、爱情观进行教育活动。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视度也较为凸显,学校可以就其作为起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方面的思想教育。

其次,对于如何进行有效教育教导,高职院校需要及时跟进时代发展、科技需求,能够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其教育教学理念,从而达到知识与观念的统一革新。例如,学校教师可以借用PPT、视频播放器、图片、音乐等新型形式向学生展示所教授的课程。同时对于课程内容的设定,教师还可以以当下较为流行、学生接触较为频繁的新鲜事物为教学题材进行讲解。这样能够为看似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增添许多趣味,同时也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主动接受的基础上,感知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而这恰恰表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2.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以学生为本

对于高职院校教育而言,道德修养、素质养成是其教育教学的核心所在,而一定的职业道德养成又是作为一个社会职业人士必不可少的基础性素养,对于未来的社会职业人,高职院校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思想素养养成工作。实践性教育教学对于一般性义务教学具有重要性作用。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活动而言,有更高的要求,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所面临的是更为直接的社会人才选拔“战争”,许多企业看重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掌控,更在于学生的自我修养、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相较于其他科目而言具有很高的难度,其难度体现在其具有十分突出的“抽象化”,而具体课堂教育中又易走进“枯燥乏味”的泥淖。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学校思想教育展开工作举步维艰的一大原因。

所以,这要求高职院校在施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紧密结合实践活动,即在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引领学生积极参与与之相关的实践性互动中,在实践中体会思想教育的真谛所在。例如,在讲授有关政治理念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我国政治教育的视频,让其感受政治活动的意义所在。同时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党员投票、团员推优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真实活动的参与中感受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同时,教师如果想向学生传授有关思想素质教育的内容,除了一般性理论知识的讲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义务志愿活动,如去敬老院、孤儿院进行志愿服务,深入乡下进行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救助活动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思想教育,从而提升其思想境界、锻炼思想情操。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积极开通心理实践课程,以此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让学生以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接收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工作是当前一项亟待解决的普遍性的问题,这不仅仅需要深入学生群体进行“病因”探讨,找出影响其教育展开的最直接、最根本因素,也需要相关的院校紧密结合社会因素,能够结合学校自身的教育缺陷、教育漏洞进行综合改观、整治。同时,还需要革新自我教育教学理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积极引领学生于实践中感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谛所在,这样才能够为社会发展培养、提供真正的素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钱欢欢.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探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戚燕.高职院校充分利用网络空间打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

[3]王瑶瑶.网络文化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

篇18: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论文

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论文

一、当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环节和行为养成教育薄弱在我国高校,实践环节一直相对较弱,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实践相脱离问题突出。抽象、枯燥、空洞理论“灌输”的结果往往是,许多受过多年教育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上存在知、信、行分离的倾向,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但日常生活行为却令人失望。教育是一种导向,生活本身就是教育,是导向,不注重实践环节和行为养成的弊端自然也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制度脱节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注重于劝导,随意性很大,没能做到真正拿规章制度约束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说:“学校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教育,人们对这一点往往认识得不够。比如,学生迟到、旷课、考试作弊、拖欠银行贷款等问题,既是思想教育问题,更是管理问题。”高校应制定严谨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并在实践中严格执行,通过管理来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三)缺乏多层次、交叉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绝大部分高校长期以来将学生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并交由学生工作处管理,具体到一线是由专职辅导员负责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机制存在缺陷。首先,把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交由专门部门和专职辅导员负责,造成了其他教育工作者漠不关心、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单一的现象,过大的工作量与保障机制不健全,使专门负责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疲于应付,只能担任“救火队”、“消防员”的角色,这使得原本对人的`全面教养、对人的灵魂起着整体作用的教育变成了某一课程的任务,某一本教材的任务,某一些教师的任务,某一机构的任务,变成了在一个集中时段里进行的事情。其次,忽视了校园文化、家庭、社会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校内抓得紧,校外抓得松,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一家的事情,而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家庭是重要场所,社会是大课堂,这三者应当相互配合,形成整体合力,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做深做实。

二、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有的放矢。一是要正视少数民族大学生关心的具体问题和面临的实际困难,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反映强烈的学习、生活等现实问题,并给予合理解决,否则势必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对学校及社会的看法,甚至会酿成严重后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贴近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实际困难,善于引导和帮助他们从政策、法律上寻找解决办法。二是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实际问题,正确认识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调动他们内在的积极性解决问题。三是要善于抓住时机,适时开展各类相关教育活动。当少数民族学生面临共同问题时,思想问题往往比较集中,及时抓住针对性强的热点问题,组织相关主题教育,学生参与热情高,容易收到好的效果,有利于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创新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从总的发展趋势上看,是时代内容、理论内容、环境内容决定了教育方法,也是教育者在实践中适应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特定时期思想特点而创造出来的。当这一方法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时,它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率先垂范,寓情于理,以诚恳感动人,以行动说服人。同时,面对新的形势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吸收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通过社交网络等学生乐于接受、新颖的信息传播方式积极宣传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舆论阵地,传递积极、健康的信息,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工作者,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健康发展需要对辅导员队伍进行科学的管理,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和管理机制,建立辅导员多样发展的出口机制和有序的流动机制。从本职工作和队伍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做好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使整体科学发展,个体有序流动,以确保辅导员队伍既相对稳定又合理流动。同时,辅导员自身必须加强学习,提升业务能力,以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其次,要加强全员育人队伍建设。高校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还要深入挖掘和发挥各项工作的育人职能,让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形成良性互动,师生之间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育人作用,做到真正的全员育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发展措施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