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科学记忆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论文,方便大家学习。如果这19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科学记忆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论文相关的文章。
篇1:科学记忆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论文
科学记忆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论文
高中的政治课,虽然现在是以培养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但记忆力仍占很大的比重。例如各种概念、原理、系统问题的知识点,甚至个别非常典型的分析、例题都需要记忆。当然,记忆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并不矛盾,相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互为条件的。只有在熟记各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提高理解、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力的提高,也更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关键词:科学记忆理解记忆对比记忆巩固记忆
高中的政治课的记忆任务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各种定义概念、原理。这部分不仅要求记忆,而且特别强调要精确,容不得再现中出现丝毫差错,也是对记忆要求最高的一部分。第二类是各种系统问题的知识点。例如经济生活中“如果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政治生活中“人民代表大会制的优越性”等等,这部分内容在记忆上不像第一类要求得那么准确、详细,只需要记住要点、表述不出错误即可。但是,这部分内容在量上则占了高一政治课记忆的绝大部分。第三类则是典型例题。很多教师都不同意让学生记例题,但是我认为让学生记忆少数经典例题的答题格式,而且让学生能形成同类问题的素材库,例如经济生活中涉及到“企业如何去做”类的`问题,学生通过做题会很容易总结出如下几点:效益——科技、管理;形象——企业信誉和形象、产品质量、售后服务;规模——企业兼并、做大做强、引进来走出去;市场——研究市场信息、供求状况、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竞争力——经营战略、形象、发展方式、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素材库,不论试题怎么变,无非是从这里找要点罢了。
根据政治课教学中的庞大记忆任务,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重视并随时渗透各种加强记忆的教学,把学生识记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争取最大化。为此,我提如下几点建议,以供各位同仁商榷。
一、熟悉遗忘规律,科学记忆
根据心理学家艾宾普斯的研究,人们的遗忘往往是在刚记住的时候最快,以后随时间推移会慢慢减弱。根据这个规律,克服遗忘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的重复,尤其是在学生刚刚完成记忆任务之后,及时加强提问,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两类提问:一个是课前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检查,二是新授课中涉及到前边相关概念原理的提问,不断的给学生刺激,让他们能把刚刚记住的知识尽量保持住从而克服遗忘。
二、读透教材,洞悉理论,理解记忆
这一点针对一些原理和系统问题的知识要点,尤其重要。只有理解了才能记得容易,记得牢靠。要做到理解记忆,首先教师要在学生记忆之前充分的讲解,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关于“财政作用”的问题,先要领着学生用财政的概念去理解,财政包括“收”“支”两个方面,财政的作用也体现在这两个角度。“收”的作用,“支”的作用及二者结合起来的作用。例如多收少支(紧缩性财政政策),少收多支(积极财政政策),这样学生记忆起来就容易多了。其次是要点分解。这对于一些概念的记忆尤为关键。例如“商品”概念,讲解中就划分为两个要点:“劳动产品”和“用于交换”。而且是商品交换所专指的等价交换(不同于互换礼物、信物),只有同时满足了这两个条件,才能称为商品。再例如“按劳分配”概念,就要分解为三个要点:公有制基础上、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这样的记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得详细和全面、防止粗枝大叶、丢三落四,而且记得深、理解的透。
三、区分、辨别易混知识点,对比记忆
根据我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和不同学生的反映,对于学生记忆最大的障碍不是记不住,而是记混了,尤其是相近的系统问题的知识要点,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例如“如何建设先进文化”与“如何加强道德建设”,“人大职权”与“人大代表职权”等。对于这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跨章节的把它们强调出来。因为绝大多数易混知识点并不在同一课时中,如果教师不专门强调出来,学生就会因为是在不同课时上学习的而忽视它们。一旦在记忆上出现了混乱,在调整就有记忆障碍了。
四、正确处理课本知识与做题的关系,巩固记忆
根据科学的研究,任何记忆都不可能长久不变的保持。这就说明知识需要巩固。巩固记忆,不断的重复固然重要,但我认为靠重复巩固记下的知识,毕竟是“死”的东西。要让知识“活”起来,能被学生象自己的手那样灵活的运用,去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还需要做题。在做题中去升华理解,变课本知识为自己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选好选精练习题。好的练习题不在多,经典的习题一道两道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搞好习题的批阅。批阅中要准确的发现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尤其是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运用方面出现的错误(这是制约学生对该问题正确处理和记忆最大的硬伤)。
3、做好习题的讲解。精心设计,力图在习题讲解上把批阅中发现的问题有效的解决掉。
4、注意问题的反馈、重复和总结。要做到经常强调,达到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举一反三的效果。
当然,关于政治课知识的记忆,还会有更多更好的有效措施,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总结。
篇2:模拟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模拟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作为科学启蒙课程的小学科学课,其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科学素养的最好方法是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强探索科学的能力,从而获取科学知识,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模拟实验法是体现探究思想的重要方法,它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应用广泛、特点突出,且有着严格的操作步骤。
1、模拟实验的含义和特点
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许多问题单凭简单观察是很难得出正确结论的,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实验来探究。在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进一步探究时,通常可选择具有相似性的模型做实验,如模仿实验研究的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中的某些条件来进行实验。模拟实验是科学探索中最基本的实验方法之一,从实验的方式上可以分为数据模拟、实物模拟、情境模拟等。模拟实验是对直接实验的进一步扩充,有利于研究微观或宏观的'事物,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探究性;同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判断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选择的实验材料与研究对象的原型具有相似性。做实验时,要研究的问题往往很复杂,有着众多的影响因素。为方便分析研究,要将实验中的一些条件化繁为简,在遵循保持决定事物本质属性不变的基础上,将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理想的简单问题,排除一些次要因素以及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可将模拟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受年龄特点的影响,小学生对直观的现象容易理解,而模拟实验能够还原研究对象的本质特点,将实验过程完整无误地呈现出来。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去演绎模拟实验,形象直观地体会到实验完整的变化过程。可将探索过程得到的结果类推到原型中去,锻炼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事物,既能得到研究结果,让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也大大提升了学生观察与分析事物的能力、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以及利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例如:学习《在星空中》时,在课堂上无法直接去观察天空中的北斗七星。于是,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建立一个星座模型来观察北斗七星。通过模拟实验,可将得到的结论类推到所要研究的原型中,从而揭示所要研究事物的本质属性。
2、模拟实验的一般步骤
一是理解原型。理解是建立模拟实验的基础。只有了解研究对象的客观现象,认识其本质,才能准确地描述原型,建立对应的模型,从而进行模拟实验。如果把模型中各个部分看成一个要素,各个要素又具有其特殊的作用,而每个要素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那么在建立模型时,就要根据研究对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应地去建立模型,使模型各要素之间也具有与此相对应的联系。因此在建立模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所要研究对象的客观现象,并掌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原理。二是建构模型。模型是对所要研究的对象进行简单化的模拟。模型可能是一个计划、一个装置、一个草图,甚至可能只是一个想象,但其却具有巨大的价值,能帮助学生理解原型的本质特点。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挖掘相关素材,引导其设计出周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工具和材料进行模拟实验,并了解所选用的材料与原型中的哪个要素相对应,从而通过想象、对比、模仿等手段与所研究对象建立联系,从而研究出原型的本质,找出规律,得出结论。建立模型是进行实验的最基本的前提,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也取决于模型与原型的相似度或模仿条件的真实程度,因此在建立模型时应注意实验模型或实验条件与原型的相似程度,进而增强模拟实验的可信度。三是实验并记录。在做模拟实验时,应按照实验步骤运用模型,按照原型的本质属性及规律进行推测性模拟。四是形成认识。通过建立模型、实验记录,把所观测到的现象进行整理,通过归纳推理得出结论,从而验证模拟实验中原型的本质特征,最终形成正确的认识。五是模拟还原。引导学生将模拟实验与客观事物进行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模拟实验具有很大的理想成分,是将研究的对象进行了“概括”,对实验环境做出一定的“限制”,将复杂的实验过程简单化,是一个理想实验。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实验中走出来,将研究结果进行推广,并还原到所要研究的原型中去。
3、模拟实验的作用
学生从中学会合作与分享 合作意识是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在模拟实验中,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探究,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都有了提升,也体会到了分享所带来的惊喜。能够加强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小学科学的学习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并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进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小学科学模拟实验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水平,在了解研究对象本质属性的基础上,抓住教学规律,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确定模拟对象,建立模型与原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实验后,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将模拟实验与现实事物相联系,进而揭示事物的本质。
篇3: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心理学是教学论的理论基础,心理学对职业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有重要的意义。
职高学生普遍基础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厌学,这就要求教师掌握他们的心理,研究出他们喜爱的教学形式,在此,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在语文教育实践中是有很大作用的,所以,我们必须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语文教学, 并将心理学知识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去。
抓住学生心理去教学,是语文教学成功的秘诀。尤其是我们职高的学生,他们普遍厌学、怕学、缺乏学习动力,为什么?就是因为老师们没有架设沟通教材和教育对象的桥梁,没有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没有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
课堂上往往偏重于语言信息的传递,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真可谓是“强按牛头不喝水”。如何使职高学生提高学语文的积极性,结论只有一个: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去钻研教材,制定他们易于乐于接受的课堂教学计划,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为此,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抓兴趣心理,以表演体会情境
多年来,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进入了一种僵化的训练模式,往往一篇有血有肉有灵气的美文被肢解成知识大拼盘,搞文字游戏,枯燥无味,学生更是兴趣索然。其实在职业高中教学语文以来,我发现职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喜爱程度是远远高于其他文化课的'如数学和英语。我就正好利用这一点改变陈旧僵化的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上学期我在上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校对外教学开放日公开课时,指导学生用课本剧的形式把这篇小说的情节表演出来,课下我与学生共同琢磨角色,排练内容,精心指导学生用心练习。在公开课上演出时,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兴趣,大家品头论足,议论赞叹,即使不喜欢语文或语文成绩比较弱的同学也参与到这气氛中来了。同学们动手制道具,动口背台词,动脑理解课文含义,动情表演,把文字变成有声有色、有语言、有动作的形象,把抽象的道理、深刻的含义、作者的情感变成了具体直观的演示。学生在兴趣心理的驱使下,很快地理解掌握了小说的内容,提高了学生阅读欣赏的能力。
二、抓“好疑”心理,以激疑探索新知
心理学认为: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疑最容易引起定向的探究反射。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讲《长城》一课结束前五分钟,我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①为什么说长城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②我国古代歌颂劳动者智慧的诗歌有哪些?
顿时课堂情绪活跃,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短时间内有同学谈了中国的宝贵文化遗产,还有同学讲了世界人类文化遗产,至于诗歌所忆甚少,我提示了一些如《诗经》,要求同学们课后利用网络或查其它资料完成。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这一点。
三、抓联想,想象心理,以比喻创新
青少年学生喜欢想象,而文学作品中联想与想象的手法创造文学形象是其主要手段之一。作品中的一些语文知识,如果直接讲,学生往往不易理解,难于记忆。如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意采用恰当的科学的比喻,就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理性的知识感性化、枯燥的理论趣味化,就可以使学生能恰当地把握作品中的文学形象。
例如:讲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时,我抓住课题的“窗”激发学生想象:
①作者把什么比作“窗”?
②“打开一扇窗”里面有哪些引人入胜的内容?
③这篇课文虽短但是特别吸引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运用了象征的修辞手法,读了这篇课文,结合你的感受,你读到了什么?
前2个问题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3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分组讨论,四人一组,最后每组各选一个代表把本组的认识汇总起来,老师巡视各组,随时指点、点拨。学生汇总:近窗者开朗热情、舍己为人、心地善良、道德高尚…远窗者自私自利、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卑劣冷酷…通过抓住学生善于联想和想象的心理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激发起探究的兴趣,又使学生有多方面的收获。
进职教中心教学语文以来,每学期学生必定要写至少四篇作文,布置什么样的作文题学生才能够有感而发、有情可抒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因为职高学生基础普遍薄弱,文字运用能力普遍较差,在初中的时候就很讨厌写作文,但是我也发现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部分重点中学的学生不具备的优点,那就是不论老师布置什么题目的作文,他们写出来的都是真情实感,绝对没有虚构、矫情在里面,因为学生的文章的水平是怎么样的,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是真情还是假意也一目了然。
职高学生的文章没有太多的华丽辞藻,只有朴实的语言,真切的情感,在批改中我发现同学们写的大多是友情、亲情,无论什么题目都能粘上边,他们很看重友情,深切体会亲情,我利用这点对他们进行疏导、教育,鼓励大家把真心话写出来,在作文练习中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懂得“感恩”。
总之,从研究学生心理的角度来进行职高语文教学,用心理学的若干原理指导职高语文教学,就会发现心理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了心理学的指导,语文教学改革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才能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才能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才能使语文教学最优化。
如果教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其教学活动就会发生困难,陷于盲目探索,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处境,甚至会与教师的意愿背道而驰。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自身规律的要求。归因的研究,教给我如何分析学生学习兴趣上的问题,提供了方法,用“归因理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这是心理学原理对我语文教学中的重大帮助。
篇4:教学法在五官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教学法在五官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五官科学具有知识点多、任务量大的特点,以往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灌输式”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学习与记忆,很难充分地理解相关知识,也无法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对其综合能力的培养。而案例教学法通过有效运用案例在五官科学的教学中,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有效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五官科学;应用
案例教学法指教师选择一些比较合适的案例,引导学生根据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展开讨论及思考,从而使其掌握相关的技能与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将学生带入一个比较形象、生动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探讨与思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问题分析能力。在五官科学教学中,合理地应用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五官科学理论知识,还可有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推理能力,为其从事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1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法
在五官科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实施:
(1)准备:上课前,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围绕教学大纲选择科学、合适的病例,还要设计出一些具有启发性、引导性且能够充分体现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问题,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与讨论[2]。
(2)实施:在课堂教学开始后,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提出需要学生思考及探讨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6人,并选出1名学生作为小组长,每个小组再针对这个案例以及问题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给予学生适当地指导与启发。在小组讨论结束以后,以小组长作为代表进行发言,将每个小组最后的讨论结果阐述出来,由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补充。在小组发言以后,教师可以带领全班学生讨论。
(3)总结: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对讨论与发言比较积极,观点新颖、比较有个人见解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学生在讨论中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给予重点讲解,对学生在讨论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正的方法。最后,教师要对本节课所涉及的五官科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消化相关内容[3]。
2运用案例教学法时需注意的问题
2.1合理把握运用时机
在五官科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必须是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五官科学理论知识,只有学生在充分地了解五官科学一些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够对教师引入的案例展开深入地分析及讨论,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因此,在采用案例教学法之前,教师首先要将相关疾病的发病原因、症状及实验室检验等知识传授给学生,待学生充分掌握这些知识后,再采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4]。
2.2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为了保证案例教学法的.顺利实施,教师必须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教师需要充分了解病例材料,明确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五官科学知识合理选择病例,制定周密、完善的病例讨论引导计划[5]。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可能会提出的观点与问题进行预测,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并且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能够给予有效地指导。教师要精心收集病例中的疾病特征及检查方法等相关图片和影像资料,制作出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利用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声音、文字及图像等,将病例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合理控制教学节奏
在五官科学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地控制教学的内容及时间,不但要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进度,而且要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很好地驾驭整个局面。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并提出关键性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与讨论问题及对病例进行展开分析。在讨论中,一旦出现过于激烈或冷场现象时,教师也要适当的调节讨论气氛,营造出和谐友好的讨论氛围。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分配讨论时间,控制讨论进度,有效地提升讨论效果。综上所述,在五官科学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实用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彩霞.五官科学实践课教学和考评模式改革与研究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13(2):96-97.
[2]冯彩霞.以PBL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模式在五官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31(17):40-41.
[3]刘青.五官科教学中病案教学法的作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参考文献2015,9(16):273-274.
[4]杨坤娜.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高专五官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1):85-86.
[5]郭丽君.优化组合式教学法用于五官科教学的分析与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5(5):45-48.
篇5:浅谈启发式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启发式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启发式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启发式是现代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就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认识水平。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
启发式的运用是为了纠正传统的政治教学中注入式的弊病,也就是教师讲得太多,把学生当作容器,一味地进行灌注,把书本知识“灌”给学生就算完成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没有正确地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运用启发式就要把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变为由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从而变“单纯传授知识”为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逐渐改变传统教育中“高分低能”的畸形教育现象。实践证明,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精心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课堂讨论等活动,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的。下面我就浅谈自己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疑难,激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大疑则大进。这是有道理的。
高深设疑是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有人认为,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质疑、释疑,解决了矛盾,就能从未知到已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而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可见,设疑在启发式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关键在于如何设疑,何处、何时设疑才能做到“精”“巧”。我在设疑中注意到了这几点:
首先,要把握好疑点,不要老提出那些只让学生作简单的判断式回答的问题,如“对不对”、“是不是”、“应不应该”等。切忌无痛呻吟的什么都议一议,要议的问题必须有价值,用议作为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其次,提问要把握好度,范围不要太宽,难度不要太大,原则上“只要学生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提问要紧扣中心,突出重点,解决疑难,避免多而杂,以影响教学目的实现。
再次,设疑的内容要巧,方法要巧,要善于启迪学生思维,不李拘泥于让学生只会从书本上找出答案照读,避免出现“不求甚解”的现象。
设疑要做到以上这几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意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接受水平,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学习学,工作与生活实际,有意识地为学生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引导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钥匙,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维。比如,我在讲到“尊重科学,反对迷信”这一内容时,针对同学们对宗教迷信的模糊认识,我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迷信是怎么产生的,它是从来就有的吗?二是宗教认为上帝是万能的,那么万能的上帝能不能造出一块他自己举不起的石头呢?那么通过一问题的思考解答,就剥去了宗教迷信神秘外衣,这是人类愚昧无千的产物和表现,第二问题的设置是很巧妙的,是一个二难命题,不论对它作出肯定的回答,都要导致否定上帝的“万能”,上帝是人造的,这就进一步地提高了同学们的思维认识,澄清了一些模糊的看法,那么我们设疑启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第二、在教学中列举实例启发
政治课的特点是理论性较强,抽象思维较多,这就需要教师
在教学中善于列举实例,化抽象为具体,使同学们从具体、生动的事例中得到启示,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教师列举的事例要力球恰切、有趣、有新意,并有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启发他们学习思维。
恰切是指例子要中肯,所举的例子要和说明的观点、问题一致,不要牵强、硬套,比如在讲爱国并不能因祖国的暂时落后、贫穷为条件时,我列举了我国的许多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科学家、学者象李四光、丁洁琼、华罗庚、钱学森放弃国外优厚的物质享受,高薪聘请等待遇,毅然冲破国餐重重阻挠,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从而有力地说明了爱国并不是有条件的,并不是要等到祖国富了才热爱。
新鲜有趣就是指所举的例子内容要新,时间要近,时代感要强,要生动、耐人寻味,更多地反映当代世界的`人和事,反映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和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新成就。比如在海湾战争爆发后,引起了世界的观注,同学们都相当关心,褒贬不一,抓住同学们这种学习热情和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我在课堂上给同学们阐明了海湾危机的起因、本质、美国出兵海湾的目的所在及我国对海湾局势的基本立场、态度,从而说明当维持世界和平的必要性及我国外交政策的正确性,让同学们真正地认识到美国充当“世界警察”的真正意图。
举例还要有针对性,针对课文中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特别是重、难点知识,针对当前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尤其是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实际和学生实际,作到有的放矢,才能使学生切实地感受,真正地爱到启发,避免空洞地说教,从而在具体、生动的事例中提高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
第三、启发式教学要伏、做到“启”而有“发”,收到效果,就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发表意见的余地。
“启”和“发”是相辅相成的因果 关系,没有教师的“启”,就不会有学生的“发”,“启”是前提条件,“发”是必然结果,一般来说,通过教师的“启”学生跃跃欲试,心里明白就是成功的,反之,教师虽“启”了,学生依然如故,没有反映,变是失败的,所谓“留;有余地”,就是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有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的机会,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比如,在讲到《热心助人》这一课时,我谈到了不少助为乐的道理和许多热心助人的感人故事,比如象张华舍身救老农的事迹,也许有的同学会想,可惜我当时不在场,否则我……那么我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假如你在现场……”,让大家讨论两分钟后回答,一下子大家的兴趣都高涨起来,互相讨论,踊跃发言,有人说去报告,有人说自己没力救人,也有人说跳下去救人等等,通过了讲座使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热心助人是不讲条件的,要付出牺牲和代价的,据此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使我不在现场……”让大家课后思考,谈出自己的想法,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他们对所学的内容认识就更深刻了,也真正从讨论中提高认识。
总之,要做到“启”而有“发”就要打破者教师“包打天下”、“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方法,实行读、议、讲、练相结合,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这是一条比较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第四、利用音像直观启发
所谓直观启发就是让学生直接观看具体形象工东西,来加深课文理论的理解,其实是启发学生由感性到理性认识事物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内容需要,把电视机、录音机等电化教育手段带进课堂,把教师单一口授变为多种方法、手段的交叉使用,互相配合,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人们对常发现,学生看电影或电视时注意力很集中,记忆效果也很好,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电影艺术形、声并俱,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注意,电视机、录音机进入课堂,经实践证明是深受同学们欢迎的。由于条件限制我只初步尝试把录音机带进了课堂,效果是比较良好的,比如在讲“爱戴父母”这一内容时,上课始我就先播放了几首歌,象《烛光里的妈妈》、《妈妈的吻》等,让学生听后简单地谈自己的感受。那优美、觉悟的曲调中,抒发了儿女对母亲的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大家在这优美的音乐中也受到了深深感染和启迪,在这样的气氛、情景中,很容易引入了课文的内容,也增强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此外,利用影视这一声形并俱的艺术进行感性到理性的直观启发,效果也是显著的,比如学校组织观看《焦裕禄》这部电影,荧幕上焦书记不计较个人得失、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的心,使大家在这具体、生动的形象中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所发,我讲到“人民勤务员”这一内容时,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借助荧幕生动形象,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理论的理解,又能避免简单的政治说教,加强可信度和真实性,克服学生思想中的“逆反心理”。这一点在现在的思想教育中是比较有效的手段,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运用的现代化教育手段。
总之,在政治课教学中贯彻启发式原则,启发学生活跃思维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能恪守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根据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情绪,掌握知识的情况和内容等,选择最佳的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效果。以上我仅谈自己在贯彻启发式教学中的一些粗浅体会,以求抛砖引玉之效,希望各位教师指教。
篇6:浅谈启发式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启发式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
作 者:罗承银 作者单位:凯里市第三中学,贵州,凯里,556000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篇7:记忆原理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记忆原理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 要:本文旨在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记忆的原理,并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工作,期望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心理学;记忆原理;语文教学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记忆能力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呈现出增强的趋势,与学生其他认知方面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语文教学中,学习内容的记忆对学生来说也是至关重要。语文教学强调听、说、读、写,其中的许多环节都和记忆有着紧密的联系,需要记忆打好基础。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多的记忆学习内容,也是语文教师比较关心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记忆的基本知识: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类的学习与记忆时,把学习与记忆看成是信息加工过程,对于学生来讲也就是如何将已学习的知识储存保持下来的过程记忆分为两个系统:即短时记忆系统、长时记忆系统。其中短时记忆对于知识学习、思维及问题解决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所获得的信息就是在此进行加工的。因此我想掌握并利用短时记忆的特征,对语文教学应该是有帮助的。
短时记忆的第一个特征:记忆的容量有限,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为7±2个信息单元。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通过练习,信息单元或组块的内容可以扩大。根据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在记忆时如果可以将所记忆的知识划分为相应的单元或组块,应该是很有效的学习方式。
字词教学首先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的过程中,划记生字词,借助课后注释或通过查字典词典自学字词。之后可以将生字及词每三个或五个字词为一组,一篇课文的字词可被划分为四至五个组块。其次按组块反复、轻声、快速地认读生字词,要求读顺口;同时将难写、易错的字动笔写一遍。最后将课后要求积累的字词分组块抄写。分组块的学习好处在于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学生感观上的学习内容会有所减少。在学习课文及生字词的过程中学生总认为开头和结尾比较容易记住,心理学认为人们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首因效应或者近因效应,我认为学生的学习也可以称之为一个印象形成的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程,那么在组块中也存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此类组块中一般包含三至五个字或词组,学生不难记忆,况且有了首因、近因的效应,学生会更牢固地记住所要识记的词组。
短时记忆的第二个特征是:信息加工系统。短时记忆是人脑的执行区,人们所获得的信息在此得到加工。通过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知识,人们在短时记忆中同化和吸收来自瞬时记忆的信息,对它进行加工并使其得到理解。人们根据理解了的信息对外界作出适当的反应,或将其储存于长时记忆。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学生注意力的问题是值得重视的一点。
通常引起注意的三个条件是:熟悉度、新奇性、重要性。这是指,在众多刺激的情境中,个人之所以选择其一去注意的原因。假如我们将此条件用于阅读语文教科书,熟悉与重要两个条件也许部分符合,但却未必感到新奇。因此在当今的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对于唤起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方面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先由投影打出荷花的不同姿态,配合古今的赞美荷花的诗词,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有关荷花的诗词,以及自己对荷花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教学中要注意减少分心刺激,注意具有选择性,环境中刺激愈多,选择就愈难;在“目不暇给”的情境之下是很难集中注意的。因此,在提问的过程中应中心突出、问题明确,这样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短时记忆的第三个特征是:信息以形象和意义进行编码和表征。短时记忆的信息记载和表现方式既有形象也有意义的命题。这种形象主要是视觉的和声音的,比如人们所看到的事物的形象,以及通过声音所产生的形象。这个特征对于学习语文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在学习新课文之处首先要学习新的字词,字词的学习以最初就是字型,字音的读写,在形与音的练习中进而掌握了字词。
记忆的第二个系统是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的部分信息经过加工或复述进入长时记忆,得到永久储存。知识学习的目标是使所学的内容在长时记忆中得到永久保持,以备以后提取回答有关问题。长时记忆具有容量无限和以语义进行编码的特征。长时记忆过程也可以采取多种策略,一般知识的吸收与运用都靠长期记忆。
在了解了记忆的两个系统及其特征后,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有的放矢,而且教给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记忆过程中仍存在许多知识无法提取或提取有错误的现象,即遗忘。掌握遗忘的规律及特点对教学也是有很大的作用的,教师掌握了遗忘的规律便可以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复习,学生掌握遗忘的规律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复习进度。
根据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得出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先多后少。那么在教学中新知识的学习每隔一段时间反复是很有必要的。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间隔20分钟后,重复学习比新学时节省58.2%的时间,一小时后节省44.2%,1天后节省33.7%,六天后节省25.4%,那么我们在安排教学中,对于字词的复习当然是间隔的时间越短越好,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的要慢,因此,在课文的复习时间可安排的间隔稍大一些,一篇课文在学完后3天内再复习一次,可以节省了更多的未来复习的时间,因为这次的复习强化了初学的印象,并且此次的强化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我认为掌握了记忆的基本特点,对于教师和学生都会有很大帮助。当然,作为教师而言,我们对记忆特点的掌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学科的特点,合理运用记忆的各种理论于实际教学中,提升了教学的效果,为学生提供了更有效的学习技巧。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李景阳:《语文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冯忠良:《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篇8:科学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分析论文
摘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阶段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取得一些进步,部分科学教育中逐渐渗透STEAM教育理念,但一些地区仍存在科学观念薄弱、师资力量短缺等现状。因此文章利用文献综述等方法结合自身所观察到的现象,来阐述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以及科学教育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
篇9:科学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分析论文
21世纪最为突出的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不再是独立的某种学科,它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作为国家的基础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发掘其内在潜能。不论是关乎个人发展还是基于“科教兴国”的指导思想,小学科学教育都是教育发展中重要的基石。
一、科学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现状
(一)校内科学教育
1.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科学教育理念薄弱。
在传统的教学中,不管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都将教育的重心放在语、数、英这样的主科上面,缺乏对科学课的重视。特别是唯分数主义的教师或者家长,更是认为科学这一类所谓的“副科”没有学习的必要。虽然当今社会大力倡导科学教育,但是实施起来依旧困难。就目前小学科学课的设置,基本是每周一节,遇到一些考试或者校园活动,往往被占用,小学生学习科学的时间就变得更少。笔者在几所小学中实习发现,有的小学虽然也设有科学实验室,买入了科学仪器设备,但是科学实验室的门只有在领导检查时才会打开,他们眼中的科学实验只停留在理论中,谈何科学教育?
2.师资力量及教师所具备的科学素养不足。
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奠基时期,因此小学教师应具备专业的科学素养,这样才能在思想和方法上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然而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师大部分是由数学老师或者班主任兼任,这样的教师不仅要专攻本学科的教学,同时还要兼顾科学课程,显然从时间和精力上就对科学教育的投入不够。有的学校具有专门的科学教师,但并非科班出身,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因此教师所具备的科学素质明显不够“科学”。
3.硬件设备的投入和使用程度不高。
科学的前身是自然,而对于自然的学习就是要身临其境,去动手发现。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更是要借助仪器设备来完成必要的实验内容。但是一些区域如偏远旗县,各种科学设备短缺,学生的科学探究常常面临许多问题。而对于设备配备齐全的一些地方,教育者往往因为设备昂贵,不舍得让学生使用或是存在诸多担心如安全问题,导致很多实验仪器被闲置。
(二)校外科学教育
1.校外科学教育设施中部分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在科教兴国这样的大背景下,地方科技馆、少年宫等科学场所更多地走进大众的生活。这不仅丰富了小学生课外的科学教育生活,还增进了亲子间的关系。但是一些科技馆或少年宫内的展区存在展品形式单一的问题,部分科技展品主要还是以模型、展板的形式呈现,动态体验项目较少,并且与校内的科学教育缺少衔接。此外,一些科学场馆的科学教育内容未能及时更新,缺乏科普展览等富有新意的科学教育活动,这无疑减弱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热情,也使得部分科学教育场所的参观人数减少,科学教育力度不够。
2.校外科学教育机构的不足之处。
第一,随着一些科学教育机构对学生科学教育关注的提高,青少年科技竞赛类的活动日益增多,但是主要还是以取得成绩和培养少数科学人才为中心,“面向每一个儿童的旨在提升其科学素质的活动内容还比较缺乏”[2]。
第二,校外科学教育机构存在教育资金不足、缺乏与家长的沟通等问题[2]。许多校外教育机构希望为小学生提供专门的、形式多样的科学教育活动,但是由于资金周转问题,导致一些项目难以开展。此外一些校外科学教育机构缺乏和学生家长的沟通,致使家长对孩子的了解不够,对科学教育产生偏见,导致学生参与度降低。
二、科学教育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一)学校教育者应转变观念,广泛招纳及培养适应科学教育的师资力量
小学教育如同孕育国家未来的摇篮,为了更好地让小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校应积极招募从事科学教育专业的人才。许多高校毕业生虽然专门学习科学教育,但是囿于科学等相关课程不受重视的现实,往往舍弃本专业而从事其他行业,这就造成很多具备专业科学素养的教师越来越少,因此学校对科学教育观念的转变十分重要。此外,学校相关部门应加强教师科学素质的培养,在培训中重视教师科学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结合,形成具有高度和深度的科学观念,多开展名师之间的交流学习,相互切磋,不断学习最新的科学教育理念。
(二)教育工作者要加大科学教育的`实施,为学生奠定科学基础
在小学教育阶段中,6―9岁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发展的文化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儿童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特别是6―7岁的学生,他们处于儿童科学实验和收集的敏感期,此时正是儿童开发潜能、培养科学兴趣的关键阶段,因此科学教育对于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尤为重要。所以小学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当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在具备硬件设施的情况下,可以开展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科学实验活动或兴趣小组,定期带领学生参加科学课外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浅显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培养科学文化素质,为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良好的环境,加强师生与家长的沟通,共同进步
学校内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探索,而丰富的校外科学资源,能够使课堂内容延伸到生活中,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体验环境。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校外科学教育的开发,加大科普力度,为学生提高科学素质创造优质的社会环境。同时校内的教育工作者也要加强与校外机构的合作,注重课堂内外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此外,校内教师与校外科学教育机构应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反馈,让家长也参与到科学教育中,从而改变固有观念,共同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促进科学教育的改善与提高。
(四)科学教育与时俱进,推动小学教育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学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如今STEAM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未来科学教育的走向也将朝着STEAM教育理念发展。STEAM是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以及数学五大学科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组合,显然STEAM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性、创造性的知识技术复合型人才,这与我国强调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不谋而合。
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关键阶段,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的基础,还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而做准备。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应充分理解和吸收STEAM教育的科学理念,加强科学教育的学科渗透,注重科学方法的运用。同时随着STEAM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具备更专业的科学素养,特别是科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还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知识,搭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具备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能力。
此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不断改进并加以创新,增进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加强不同学段内容的衔接。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唤起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结合人文教育引入最新的科学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实际操作中充分发挥科学探索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结束语
如今国际科学技术的竞争日益激烈,各个国家都结合本国特点和需要不断发展和创新。在我国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下,科学教育的发展和对人才的培养处在关键地位。因此小学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还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复兴。由于笔者学术能力还有待提高,以上所提及的相关现状和启示尚有不足,还望有更多的教育学者、专家深入研究,为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出谋划策,共同推进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晓.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
[2]中国儿童中心.儿童校外科学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3]全彩晖.STEAM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J].课程教育研究,,(25):20-21.
篇10:教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应用论文
教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应用论文
游戏作为幼儿最喜欢的基本活动,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来说,教育游戏分为好多种,不同游戏对幼儿教育的作用有所不同。在教育游戏中,可以锻炼幼儿的智力、情感和知识等各方面能力。幼儿阶段作为智力开发最佳时期,在这个阶段进行幼儿教育,尤其是辅助以教育游戏,对幼儿智力提升和个性品质塑造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幼儿教育一定要利用好教育游戏在幼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使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形成健全的心智。
1.开展幼儿智力游戏,开发幼儿智力
教育游戏中有许多游戏有着益智作用,所以幼儿教师应积极开展这样的游戏,使幼儿智力得到有效开发。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搭积木游戏,要求幼儿找到彼此合适的两个部分,同时把整个积木搭好。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充分锻炼幼儿的智力。幼儿教师开展这个游戏的时候,可以把幼儿分成几个小组,大家自己游戏,看看谁率先完成这个游戏。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进行“玩拼图”游戏,这个游戏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大脑思维,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填图。以上两个游戏对幼儿智力开发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让幼儿在不断练习中开发智力、发散思维,拥有灵活头脑的幼儿在以后学习和生活中会展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2.开展幼儿动手游戏,提高幼儿动手能力
教育游戏中有许多游戏需要动手操作才能完成,如“剪纸”和“剥橘”游戏,都需要幼儿动手才能完成,需要幼儿心灵手巧,大脑和手同时运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游戏。因为幼儿天生比较活泼好动,所以幼儿教师可以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进行操作。如“剪纸”游戏中,教师首先应该给学生讲解剪纸游戏的基本操作方法,让幼儿按照规范方法进行操作,同时教师在旁边适当指导。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剪纸游戏练习,在这其中很好地锻炼幼儿手脑协调性,使其动手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经过适当锻炼之后,幼儿进行其他游戏或者实践的时候就会变得游刃有余,形成真正的实践动手能力。
3.开展幼儿角色游戏,增加幼儿情感体验
在教育游戏中,角色游戏对幼儿情感体验和良好行为养成起到重要作用。因为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全身心融入游戏之中,扮演各种不同角色。如在“过家家”游戏中,游戏情节和角色等都是由幼儿自由设定的,所以这个游戏非常符合幼儿的个人意愿。幼儿会根据情节发展开展行动,这就需要幼儿发挥想象力,认真思考每个角色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由于游戏中的情节更多地反映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情,因此幼儿游戏的过程就是进行成人情感体验的过程。游戏中还有负责任的爸爸和妈妈,幼儿在模仿他们的同时,逐渐学习生活社会性行为,幼儿的交往能力会得到不断提升。
4.开展幼儿竞技游戏,锻炼幼儿毅力
每个孩子都有好胜心理,加上游戏具有很强的竞争性,所以幼儿进行游戏的时候会面临输与赢的问题。遇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就是考验幼儿的'时候。例如进行“跳房子”游戏的时候,会有一些幼儿在其中获胜,这时他们能体会到努力之后的成就感,同时对自己的信心会大大提高,但是还有一部分人面临失败,内心产生一定的挫败感。所以这个时候需要教师对幼儿进行正确引导,赢了游戏确实应该高兴,应该增强自信,因为只有给自己更多信心才能体验更多成功,做人生的赢家。但是,输了的时候也不应该气馁,一次失败不能代表全部,只要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找到努力方向继续前进,终究会成功。幼儿教师应该让幼儿在竞技游戏中锻炼自己的毅力,从而形成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成为一个意志顽强的人。
5.结语
教育游戏在幼儿综合素质养成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教育游戏,幼儿学到了知识,了解了世界和生活,智力得到了开发。所以幼儿教师应该让幼儿充分享受游戏时间,让他们在游戏中不断成长。只有幼儿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进行玩耍,才能使他们更快理解生活和适应生活。教育游戏能够给幼儿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篇11:中医药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中医药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阐述传统中医药理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含义,并引用至现代教学中,以中药炮制学的教学为例,简要剖析“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教”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推动中医药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传承。
关键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德育渗透;分层教学
中医药理论与传统的中国哲学密不可分。在教育行业中,很多教师、学者喜欢引用国内外教育界的科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并收获了大量的成果,但是对于传统中医药理论在教育界的发掘、推广却研究甚少。故此,作为一名中医药专业的教师,以中药炮制学的教学为例,简要剖析中医药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和应用。
1“整体观念”的含义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1.1“整体观念”的含义
“整体观念”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强调的是人体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既包含了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性,也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1.2“整体观念”的课堂生态系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课堂生态是教学环境与教学系统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教师、学生、课程这三要素构成了课堂生态的主体结构,而教学便是将教师、学生、课程有机串联起来的动态过程。教师和学生以课程为媒介,进行正向和反向交流,通过进行“物质”(教学内容)、“能量”(情感、态度、信念等)转换和交流等,从而实现该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1]。教学中的“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体现出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是不可缺少的程序,而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要备这些内容,更是要深入实践,备好实践环节,才能实现教、学、做的统一。例如,中药炮制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应用性学科,要求学生不仅仅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对一些常见中药材按照规范进行炮制操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整体观念”来努力优化课堂生态系统。这一优化包含了微观教学环境———“人的因素”(教师和学生)的优化以及宏观教学环境———学校环境(教室、实验室、实训中心)和社会环境(中药炮制饮片厂等实训基地)的优化。只有将微观教学环境和宏观教学环境均纳入到教学的整个环节中来,才能实现“天人合一”,教学的“整体观念”便充分体现出来,中药炮制学的课堂生态系统才能实现持续的良性动态平衡。
1.3以“整体观念”进行知识点的耦合与传导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
作为一名教师,教好学生的前提是自己的专业素养过硬,但掌握专业知识并不等于就能够教好学生。每一门课程的教学都会分成各个章节,并包含了多个知识点,而每一次教学只能讲授很少的一部分。要把课讲好,不仅仅要备好每一章节的课,更要把整本教材进行通读,要把整本书甚至是延伸至教材外的许多知识点在脑中串联,以一种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反哺于学生,才能够将知识行之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这种巧妙拼接知识点的耦合与传导的备课方法便是贯彻了“整体观念”。以中药炮制学为例,中药炮制方法按炮制顺序分为净制、切制和炮制三大类,教学过程中又按照总论和分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总论中的基本理论知识贯穿在分论中的每一味药材的炮制过程中。除此之外,分论中的每一味药材的炮制方法也进行了归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共性”炮制方法的教学,然后再对每一味药材的“个性”特点进行讲述,将学习的思路串联起来,从而便于学生找出共性部分和个性部分,并以表格的形式总结出来。以白矾、石膏炮制方法为例,详见表1。
1.4“整体观念”的教学是实现德育渗透的有效手段
评判一名教师的教学水平,可分为三等:下等唯材施教,纯属纸上谈兵;中等教用结合,传授一技之长;上等教书育人,方显德才兼授。德育渗透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培养要求通过借助载体、营造氛围、引导教育对象,使之接受有关的思想、观点、作风、行为。德育渗透本身就包含了“整体观念”,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以学科教学中丰富的素材、直观的场景,向学生展示道德和价值准则,与德育灌输相比而言,德育渗透更顺乎自然,更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2]。在传统中医药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要有“整体观念”,将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道德水平并重,采用德育渗透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将德育的理念有机融合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在中药炮制学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味药材的教学,穿插一些古代医学家和中草药的故事,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德育。
2“辨证论治”的含义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2.1“辨证论治”的含义及“辨证论教”的提出
“辨证论治”是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又一基本观点。古人在大量临床观察的基础上,吸纳当时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数学等知识,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模式,并力求把观察到的复杂自然现象归结为几个简单的基本概念和关系。“辨证”即是认证的过程,“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经历代医家的发展和演绎形成了一个有着浓厚哲学思想和民族文化背景的中医药理论体系[3]。在此,将“辨证论治”引入到教学中来,便赋予了它新的含义,可以称之为“辨证论教”,即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2“辨证论教”即实现现代教学概念中的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首先,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其对本专业的认知还是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的是认知教学,学校开设的“教学认知周”便是很好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认知周”,就是指在新生入学时,安排一周时间,通过带领本专业的学生去以后将会从事的岗位熟悉工作,从而使得新生能够对本专业迅速产生一种认识和认同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譬如像药学专业的学生将会被带至药厂、药店、医院药房、药品批发、零售企业等一线实训基地去参与整个生产、销售活动。而对于即将走向实习岗位的学生来说,即可按照学生的毕业去向分层分班教学,设定模块化方向,既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和传承性,又满足了学生的就业岗位需求。其次,对于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说,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采用对证处理、分层教学的方式。譬如,在中药炮制学的实训教学中会发现,学生对于“炒法”这个简单的操作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那些曾经在厨房有过烹饪经验的学生,铲刀运用得娴熟,知识点传授起来比较快,教学时只需要纠正其错误方式方法就可以了;而对于那些从未运用过铲子的学生来讲,“炒法”这一个动作便需要不厌其烦指导,并让学生不停地反复练习,经过几次的实训课才能够达到与前者相同的教学效果。
2.3“辨证论教”即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变通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像理论知识可以采用讲授法、类比法等教学;而实验实训便需要采用示教法、任务驱动法等。中药炮制学的教学同样如此,理论教学的讲授和实验实训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实验实训课程也可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中医药传统理论中的哲学思想,经过了几千年历史的积淀,依旧璀璨夺目,对当今的各行各业均有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通过研究阐述了中医药理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中药炮制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显示了中医药理论强大的生命力。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将进一步探索,以使得中医药理论古为今用,推动中医药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张筑生.高职院校德育体系整合创新[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
[2]高侠.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一种“无灌输”的道德教育[J].文教资料,(30):182-183.
[3]朱盛山.中医药理论的形成、发展和优势[J].中国医药学报,,19(4):225-227.
篇12:浅谈教育博客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育博客 高职教育 应用
论文摘要:“如何将教育博客应用于高职教育”已成为很多高职教育者积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在高职院校使用教育博客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教育博客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博客作为一种新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交流方式,一出现便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和参与, 是近两年来互联网发展最迅速和演变最快的新应用之一,它促使互联网从资料、信息共享转变为知识、思想共享。而如何将其应用于高职教育教学实践,已成为很多高职教育者积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 教育博客的定义
“博客”即Blog,基本含义是指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简称为网络日记。博客实质上就是Web网页,它通常由简短、随意、经常更新的文章构成,这些文章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内容相当于作者本人的随笔和日记。
而教育博客就是专门用于教育的博客。它旨在为广大教师、学生、家长、教育人士提供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它构建了开放式教育新模式,与传统封闭式教育模式形成互补。
2 在高职院校使用教育博客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必要性: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传统的教研方式、教学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教育发展的需求。将教育博客应用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将影响和改变目前高职院校的传统教育教学方式,补救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日渐严重的一些弊端和问题。这就使得在高职院校使用教育博客成为一种必要。
2.2可行性:教育博客应用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从物质基础、技术条件和人力因素三个方面来说,都有极强的可行性,这是因为:
2.2.1计算机和网络在高职院校中的日渐普及,为依托于网络的博客应用到大学的教育教学中提供了物质上的条件和准备。
2.2.2学生网络知识的普及以及博客的“零进入”门槛为博客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提供了技术上的条件和支持。
2.2.3学生对网络和作为网络流行文化的博客文化的天然兴趣是教育博客应用于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人力能动因素。博客应用于教育教学将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是博客应用于教育教学得以实现且产生良好效果的必需条件。
篇13:浅谈教育博客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高职教育不同于传统的高等教育,它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岗位型、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教学工作者积极探索高职办学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适应和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因此,将博客技术引入高职教育教学领域,促进教学改革,符合高职教育教学的'形势发展要求。
教育博客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从目前来看,可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教师教学工作的新平台。
教师可以借助博客为自己开设的课程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汇集和课程教学相关的参考资料、课件讲义、实验材料、学习心得、重点难点讨论和习题等一切材料。这样课程将变得很丰富,而不只是一两本教材,同时教师还可以展示自己的研究方向、兴趣爱好、科研成果、论文论著,用以感染学生,激发兴趣,让有兴趣的同学参与进来;另一方面也能增强教师自己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Blog建立自己的教育档案,“反思性教育”一直被教育界广泛提倡,它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及时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方法,Blog正是教师进行教育反思的极好方式,它不仅可以随时记录教育行为,还能够同大家一起对这种教育行为进行诊断,检讨教育行为,促进自身教育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也可以为其他教师提供教育的参考。因此这种公开的反思方式显现出网络世界中的共享、交流、协作和发展的优势。
同时,我们还可将教育博客作为教研室进行研讨活动的新平台。
通过建设教育博客,构建开放、互动的网络教研新模式,能突破传统教研活动时空、群体局限,教师可在网上探讨教学模式、交流教学方法,共享教学资源等,通过学习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使每一位教师的学习进程建立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从而提高教研的质量和效能,为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发展提供条件和可能。也可针对某些专题问题集中研讨,以课题研究的实时档案和重要成果为主要内容,使之成为课题活动记录、教师研讨交流、研究成果展示的平台和阵地。
3.2学生展现自我的新领域
对学生而言,博客可帮助学生在记录收获、共享知识、交流看法的同时,来结交朋友,还可以包装自己:找工作的时候,简历上附上一个Blog地址,自然是对自己知识技能的最好宣传。
3.3师生交流的新环境
通过建立博客,可以营造一个开放的交互学习环境。Blog的发布机制,让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甚至学生与社会之间都可以变成一个开放的交流社区,任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心得都可以在自我思考的基础上转化为一个学习组织可以交流分享的系统中的一部分。这样一种自主的、开放式的交往,通过即时的记录和交流,便于教师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反馈,从而克服了以往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交流过少的缺陷。同时,学习者本身也是学习资源,而Blog本身则是这种资源的载体,它所记录的经验心得对他人往往很有启发和帮助。学生之间的Blog可以通过成员链接互相阅读,对日志中体现的细节话题进行深度讨论和交流,也可以进行合作而培养他们的协作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通过学生Blog,各成员能及时了解其他成员的学习动态,通过对某一日志的评论、留言、个性收藏,达到学习组织内的互通有无、互相竞争、互相协作。
3.4心理辅导的新阵地
教育博客的出现,有利于校园成员之间更好地沟通。学生可匿名在班级博客上宣泄自己的情绪,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情感上的互动;也可到学校的专门心理辅导博客上去求助,学生在博客上畅所欲言而不必产生面对面时的羞怯或畏惧,也便于老师尽快了解学生的心理,及时开导、鼓励学生。
综上所述,教育博客以其简单易用、及时更新、及时发布、管理方便的特点,已成为继课件、积件、教育主题网站等信息化教学模式之后一种新的网络应用模式。它的出现,无疑给高职教育输入了新鲜血液。相信今后在高职教育中,都会普遍采纳Blog工具,或者应用Blog的思想,随着教育信息化实践的深入以及高校师生对博客的了解,越来越多的高校师生将乐于尝试博客这个新鲜事物,真正发挥博客在高职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优势,使各种教育博客互联互动,成为教师之间研讨、师生交流、家校沟通的阵地,为师生的交流和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一个崭新的平台,进而推动整个高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毛向辉.Blog将成为教育中的重要工具[J].中国远程教育,,1.
[2]胡三华,汪晓东.博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远程教育杂志,,1.
[3]于斌.Blog技术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教育,,5.
篇14:互动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教育论文
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能极大限度地给学生自由。活泼的空间以利于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以及终身锻炼的能力。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在教学中,信息传递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要完成体育课教学任务,除了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较高的运动水平外,教学手段的运用也很重要。诸多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课改的今天,我们用传统的方法、模式去进行教学就显得比较狭窄。我们必须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才能优化课堂结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什么是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法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师生互相活动,互相讨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互动式教学的教学程序
互动式教学可非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分成若干环节。
1.预习阶段
即课前预习,是老师备课、学生预习的过程。老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性格、年龄特征等备好课,学生根据老师列出的预习提纲和内容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进行自我琢磨,自我研究,或者同学之间互相探讨,互相讨论,从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列出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过程,培养学生个人锻炼能力和想象能力。对于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做详细分析,区分主要问题、倾向问题,还是次要问题、个别问题。对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要提出对策和方法,进行“二次备课”。
2.师生交流阶段
这一环节是上一环节的升华教师要组织学生针对普通性的问题,结合教材和重点,以及学生存在的问题,归纳出需要交流讨论的问题,然后用你讲讲,我说说;我说说,你评评的方法提出不同看法并进行演示,提出问题相互答辩,加深理解,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3.学生自练阶段
学生根据师生交流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师生演示提供的直观形象的动作概念,进行分组练习,互相探讨,互相帮助,老师巡回指导。在学生“卡壳”时给予启发与点拨。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自练的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动作技术的方法。
4.教师讲授阶段
这一阶段是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具体表现,也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在自练之后教师进行讲解,突出技术重点、难点,并结合学生自学时的动作错误,着重对动作技术重点、难点做示范,让每个学生反复思考,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中来,充分发掘民主,各抒己见。在这里应承认学生的自学和讨论是有效果的。大部分问题可以自我解决,但也会出现有学生对动作技术理解不透彻的情况,这就需要老师进行有效的启发,帮助学生揭示它们的内在联系或区别,有针对性的讲解动作要领,做出标准示范动作,把抽象动作、概念具体化。而学生则根据老师的讲解、示范不断改进直到解决问题为止。这样可以挖掘和发展学生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要求老师有精细的`辨析能力和较高的引导技巧。
5.学生实践阶段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基本部分,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过程后,老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再进行实践,在此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化组合的自择权,采用自发组合群体的分组练习方法以满足学生个人的心理需求,并尽可能安排难度不一的练习形式,在完成练习次数、距离、时间及质量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尽可能的为各类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尽可能的为各类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练习的方式要做到独立练习和相互帮助练习相结合,使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思考,亲自体验,并从自己信任的同学中找到好的方法与经验。总之实践过程中要让“素质”好的学生“吃得饱”,也要让素质平平的学生“吃得了”。既锻炼学生的身体发展个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公平竞争,遵守纪律,协作配合,拼搏进取,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这里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建学生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
6.总结复习阶段
此阶段是课堂教学的结束及延伸部分,在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小群体,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纠错。互相总结,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又能够使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最后老师画龙点睛,总结本课优缺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布置课后复习,要求学生的课余时间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加强记忆,提高动作质量。
教改其目的就是要把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到人才素质和能力培养上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身。互动式教学是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初探,它的特点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发展学生个性。此法尚在萌想之中,效果还待实践证明。
篇15:初中生物图例在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论文
初中生物图例在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论文
初中生物课本有大量的插图,教师帮助学生过好识图关对于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提高科学素质都有积极意义。我在插图教学上采取了多角度、多渠道的立体教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图导入新课,创设特定的情境,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展示一幅或几幅彩图以导入新课,会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去观察、琢磨图的寓意,老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就会进入学习状态。
一、根据图例,进行恰当的文字教学。直观形象是生物教学显著的学科特点,体现在课本上,就是配有大量的插图。但因篇幅所限,不可能对每幅插图作详细说明,而初中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有限,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图例,作简洁明了并具启发性的讲解,及时纠正帮助学生辨析清楚图示的要点图片具有直观性,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思维的启迪。教师在讲授课文中的每一幅插图时,都要与所讲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否则将失去应有的作用。如植物细胞的立体结构和平面结构图,从图上看上看,有的学生会认为细胞壁是有色的薄壁,细胞质都是固体物质。尤为典型的是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图,若教师不注重文字教学,学生就弄不清口沟的形状,含不含叶绿素,哪是大核、小核,哪是食物泡,哪是伸缩泡问题。更不明其相应的不同功能。有时,教师在课堂上所用图示,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与综合,用图归纳。这就需要教师举例说明,如教学菜豆的根(直根系);小麦的根(须根系),引导学生围绕这两图进行异同点的归纳总结,全面认识植物根系。由鲜明的画面,自然转入教学,缘情入理,一气呵成,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的教学态势。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教材的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奥妙,可谓一举两得。
二、联系图例,引导学生实验证明。这是以实验操作及模型观察来对照理解课本插图的方法。在让学生把握立体图形的空间形态上使用些法显得尤为必要。如讲授营养物质在人体内运输时,仅靠课本中的插图所获得印象是不够真切的,我就组织学生先观察宰猪剖腹,请屠宰师傅讲解猪内脏器官的位置和名称,然后搬出人的内部器官模型,逐一拆下再让学生装上,经实地观察之后,学生几乎能回答出图上的有关问题,并能说出各内部器官的位置、形状、颜色和功能。再如讲授耳朵的结构,在理解耳朵的结构时,仅耳朵分外、中、内三层,而各层分几部分,各部分叫什么名称,学生仅从图上观察和理解文字描述,不易获得1个比较清晰的空间形象。但在教师放投影并逐一指点讲解之后,再让学生观察图,学生就能加深记忆。生物课的内容纷繁复杂。难免会出现一些由于人生阅历肤浅和知识积累不足而造成的理解困难的问题。利用好图片,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利于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内容。
三、依据图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这是利用空间几何知识,将三维立体图形化简为二维平面图形,以及由此想象到其空间的三维形象来观察、分析、理解生物图形,以及由此想象到其空间想象力加以培养。通常可以提这样的问题,黑板上一直线可以想象到它两端可无限地延伸,但黑板上的一点呢?也应启发他们想象这一点不仅可以看作一点,还可以看作是与黑板平面相交,两旁无限延伸的一条直线。具备了这样的基础之后,学生对书本上的纵切面和模切面的观察理解就会更全面。比如:讲授呼吸系统时,课本中粘膜和纤毛运动,就不难看出肺下部的曲线是指一张隔膜的`切面线。利用实物投影分解图形帮助理解。运用几何中视图的知识将空间图形化简来观察识别。讲解胃的结构时可利用三视图(主视、俯视、左视)制成投影胶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来观察,想一想,从胃壁的主视图片上应明辨胃壁由内向外依次分为哪4层?从胃壁结构的俯视图片上可以清楚看清粘膜表面的皱壁及胃腺等。使学生一开始就充满好奇,急于求知。既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诱发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又使整节内容由难而易,由繁而简,教学难点、重点迎刃而解。
四、结合图例,培养学生生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美国图论学者哈拉里有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其用意在于强调形象化的重要性。从心理学上讲,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而感知到的最初的形象易于被大脑所接收和保存。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尤其是利用它的图像和动画,能化抽象为具体,能帮助你理解教材,增强说明力。生物学中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总是密切联系,有什么样的形态结构就有什么样的生理功能。在教学中利用这种密切的联系来帮助学生读图、识图的地方也较多。如讲授人体的皮肤时,只要记住了主要功能是保护、排泄、调节体温和感受外界刺激等,就不难联系到皮肤结构中有保护作用的表层和脂肪组织;有排泄功能的汗腺和皮脂腺;能调节体温的丰富血管和感受外界刺激的感觉神经末梢。教学中应大力提倡学生利用这种方法来读图和记图。运用图片进行形象化的直观教学,将书本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以分析或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使理论再回到实践。既可收到强化主题、又可做到消化主题的功效。因为这样做既符合教学论直观性原则,也符合中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
总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图例教学,能使学生的思维层次和知识水平层次相应提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图片教学不愧为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但水无常形,教无定法,具体的教学方法只能源于特定的教学内容,而中学生物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喜欢新鲜,崇尚趣味性的青少年。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该从实际出发,投其所好,在实施教学时不断创新求变。
篇16:赏识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赏识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学习好是每一个学生的愿望,也是每一位教师的心愿。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总有一些学习中的学困生,他们时时牵扯着教师的心。
我认为,学困生,不是他们智力不够,而是在学习上缺乏自信心和上进心。要有效转化化学学困生,只有多点赏识才会走向成功。
一、坚定转化学困生的信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著名的皮克马利翁效应说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成功的信心会促进其成功。
有些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一开始总是热情较高,能够给予鼓励和帮助。但当付出一定劳动而得不到回报时,就开始失望或怀疑学生的能力,甚至对学生挖苦、讽刺,从而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并对学生自信心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学困生只有切实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学习成绩虽差却有了稳定的进步时,才能更激发起学习的劲头。因此,我们还应从学习上多帮助他们,除在教学方法上及时改进,提高兴趣、鼓励参与教学外,还需“开小灶”消除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障碍,这有助于他们思想稳定;同时也可以建立联系,每月定期对他们进行加强巩固和指导训练,稳定心理,避免他们重新走上“厌学”道路。
二、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适时恰当地进行赏识教育
中学化学一周四节课,每节课就45分钟,加上有些化学教师并不担任班主任工作,与学生课外接触机会不是很多,要想切实转化化学学困生,光靠教师个人的一点努力是不够的。有些学困生不光是化学差,其它功课也较差。如果他只在化学学习上受到激励,其它课上却不断受到冷落、打击,刚被激起的一点自信心和上进心也许很快就泯灭了,甚至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因此对于学困生不能轻易放弃,而要联合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其他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等来共同关心帮助学困生,营造赏识教育的良好氛围,使学困生无论在家或者在学校,都沉浸在这种良好的心理感受中,从而激发起不甘落后、迎难而上、奋勇直追的意志和行动。
三、营造赏识教育的氛围,共同关注学困生的进步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加强对学困生的观察、引导和帮助,要善于捕捉其闪光点,适时恰当地进行赏识教育,提出真切的鼓励,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写评语是拉近师生关系的一剂良药,它促进了教学工作的进展,使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给一位化学学习较为困难的同学的评语:本学期你下了很大的决心,想提高化学学习成绩,并为之而努力,可是你想过为什么实施的过程并不十分的顺利吗?你还缺少什么呢?其实老师也多次和你谈过,你每次也爽快地答应了,我希望你能以各种方式向同学们证明你一定行!这位学生看到我的评语后,主动来向我请教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进步也很大。
四、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努力让学困生体验成功
赏识教育同时要求我们学会期待,给予机会,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尽量给学困生提供培养自信、享受成功的学习环境、条件和机会。
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按照学生的成绩和学习态度,依据自愿原则,我把全班分为十几个化学学习互助小组,一个盯住两个或三个学生,在平时的听课、作业、实验的学习活动中互相督促,互相帮助,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帮助学困生进步。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才能加以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给学困生提供机会、条件,使之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这样做既符合化学课堂教学原则,又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五、把握赏识与批评的关系,促进学生更好发展
对于学生,仅有爱是不够的。实行赏识教育要避免盲目赞扬,要崇尚实事求是。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当然“惩罚”决不等同于“体罚”,并且还要遵循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有一次班上有位学困生未按要求完成新课预习作业,我并没有大声训斥或“体罚”他,而是要求他利用早读课时间预习,并提出一项要求作为对他的“惩罚”:记住几个化学反应方程式。遇到类似情况,我通常采取这样一种“以学习促学习”的“惩罚”教育,有效地扼制了不做作业等行为。
当然,批评也得讲究点“幽默”。对待学生的错误行为教师可以先赞美他别的优点,让他心情愉快,然后再委婉地告诉他什么地方做错了,他也会愉快接受并改正。
篇17:案例教学在传播学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案例教学在传播学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伴随着教学活动与教学改革的不断开展,教学理论也不断地推陈出新。在这样的背景与教学环境下,案例教学法随之产生。案例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理论和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传播学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案例教学;传播学教育;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案例”的一种授课形式,它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性很强的案例来推进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大学课堂上,如何通过案例教学来推进传播学教育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一、案例教学的相关概述
(一)案例教学的概念
案例教学是种通过引入“案例”来教学的新型教学方式。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时,首先要准备和筛选案例,选用与课程教学目标相符的案例,指导学生学习或强化学习效果。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开展小组讨论与辩论,强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观点的碰撞,以达到教学目标。
(二)案例教学的相关理论
构建教学理念。构建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活动的开展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它主要是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架构,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识的架构。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要给学生营造特定的教学环境。这个教学环境主要是通过协作、情境和对话等要素组成,学生通过协作完成小组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必要的帮助,成为教学活动的推进者。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实用主义教学思想是指教学活动的开展应与社会实践、职业需求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依赖于学生成长环境、生活环境,教育应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教育与生活、生产实践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实用主义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使教学效果最大化。教学交往理念。这种教学理论更多地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中与周围环境、教师及同学形成知识的互动,在这种互动中产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网。
二、案例教学在传播学教育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已经在高校课程教学中被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传播学教育中有着自身的优势。
(一)提供学生的学习能力
案例教学侧重于案例讨论、分析和辨别,在课堂教育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开展。这种教学方式形成了以学生的分组讨论、分析和辩论为主的教育模式。作为侧重新闻媒介人才培养的传播学课程,通过案例教学能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使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原本传播学就是理论性课程,课程内容设置较为枯燥,案例教学则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学习而获得理论知识。这种授课方式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病,使学生摆脱了对教师的依赖。
(二)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案例教学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运用。传播学教育主要采用的是先理论学习、后案例讨论,以及先案例讨论、后理论学习的教学方式。这种理论知识学习和案例讨论的教学形式,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有的教学目的都是为了实践的需要,作为语言类课程的传播学也是如此。通过案例教学方法,能够极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强化知识的应用性
学生在校主要学习的是理论知识和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往往先通过前者,但是所有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后者。所以,在传播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案例教学应用于传播学的建议
(一)建立案例库
在传播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首先要建立配合课程设置的案例库。在案例的'选取上不能选取编造的案例,也不能选用极具复杂性的新闻事件。所有案例的设置都是为了课程目标的实现,将根据一定事实而编制特定的案例运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才能提升学生的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营造案例教学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所有的知识都是在课堂上获取的,营造舒适的教学环境,能够有效促进案例教学的开展,达到较好的课程效果。教学环境不仅仅指教学硬环境,还有教学软环境。教学硬环境包括教师、教学设备、教学材料等物品。软环境主要指课堂的教学氛围、学生课堂参与度及教师营造的授课环境。在传播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抛弃原有固守的课堂教学模式,针对课程内容选择室外、新闻现场及公共场所进行实践授课。
(三)创新教学方法
在传播学教育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教师可提供现场教学的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与模拟教学结合起来;要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讲台上进行分析;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授课方法,如通过案例辩论、模拟新闻现场、话剧表演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
(四)提供个性化教学内容
对于传播学来说,知识的学习主要依靠教材。教材内容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进行案例教学中,教学内容要以实用主义为主,针对传播学专业的培养特点,尽量删除烦琐的理论知识,注重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增加相应专业或行业知识学习。通过完善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竞争力与职业竞争力。
(五)完善教学考核标准
案例教学应用于传播学的教学中,其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传统的教学考核标准是通过笔试成绩来检测教学成果,这已不适应于案例教学方法的考试标准。在案例教学模式下,应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对知识的掌握、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作为考核标准。建立多样化与立体化的考核标准,从学生未来的职业特性和岗位特点来进行教学效果考核。
参考文献:
[1]李为民.现代传播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12):49-50.
[2]孙海燕.论传播学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8):174-176.
[3]徐春景.运用案例教学法应当处理好的几个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12):170-171.
篇18:浅谈情感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浅谈情感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情感和情感教育自身定义出发,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阐述情感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激发学生积极情感培养兴趣和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探讨体育教学实现情感教育的一些途径,旨在为体育教学工作提供“快乐教育”新模式。
【论文关键词】情感教育 体育教学 课堂
体育教学,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与其他文化课教学相比,都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是集身体活动、心理活动、情绪体验于同一过程的复杂活动。因属动态的教学活动,更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作为非智力因素的情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情感教育的概念
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从而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质。教师的情感表现在对事业的追求、对学生的热爱以及教学情绪、教学语言等方面。情感教育应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它对学生积极健康的学习情感的形成及学习效果的提高有着直接影响。
二、体育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内容
1、.爱憎情感的教育
体育教学要结合教学内容,不失动机地向学生讲述我国优秀运动员勇于拼搏,为国争光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利用教学中的帮助与保护,充分体现出师生之爱、同学之爱,形成一个互相关心,互帮互学,切磋技艺,共同提高的良好风气与友爱的集体。根据情感的两极性,情感具有增力作用,使他们感到生活是这样美好,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一颗爱心,从而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热爱自然与生命、热爱自己的T作与学习。
2、关感的教育
美的感受使人精神愉快,通过美的熏陶,使人感受到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意义。体育教学中的美感教育包括:①环境美:如场地整洁、干净,没有杂物,场地布置,器材摆放,队伍站位美观整齐,和谐合理;②仪表美:着装一致,队伍整齐,精神焕发,充满朝气与活力;③形体美:身材匀称,比例适中,线条优美,姿态端正,肌肉丰满,结实健壮;④艺术美: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运动的艺术。教师通过自己的示范动作,把轻松敏捷、熟练优美的动作姿态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美的追求与向往。
3、荣誉感的教育
体育教学是以班集体形式进行的,活动内容多以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配合来完成。这个练习过程,给予学生充分表现自己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并使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感情融洽。在教学竞赛中,集体凝聚力,团结协作精神得到充分体现,使学生体验到了自身价值的实现而获得的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与荣誉感。
4、快乐感、幸福感的教育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在生活中、_丁作中、学习中精神压力加大,经常会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加强快乐感、幸福感教育,不仅能增强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乐观的情绪对待生活中的一切,而且还能调节思维机制,促进智力发展。体育教学中的各种体育游戏,快乐体育以及体育锻炼后的快感,都能使学生产生快乐、幸福与满足之感。
三、体育教学中情感教学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在体育教学中,除了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外,还有情感渗透的一面,当教师炽热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就会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产生愉悦的、肯定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体验正是学生进行学习和运动的良好情绪背景,有了与教师相应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激发出奋进的力量和信心,从而克服对体育课的厌烦和害怕心理。
2、教师情感的.外部表现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一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接受课堂气氛的影响,愉快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同,使学生心情舒畅,运动技能形成快;而沉闷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压抑,阻碍了运动技能的形成。体育教师的情感教育也体现在教学的语言和示范上。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具有直观的作用,如果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枯燥乏昧,口令语调平平,就不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感人”是教学艺术的特点之一,教师如果不能饱含深情,其语言必然是苍白无力不能感染学生,也就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教育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
情感因素是人们接受信息渠道的阀门,在缺乏丰富激情的情况下,理智处于昏睡状态,甚至会产生心理障碍。一个学生如果对什么都失去兴趣,自然就没有学习的渴求。适度的快乐情绪可使人精力充沛,思维清晰敏捷,有利于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体育教师充沛的情感会激发起学生相应的感情之潮,促使学生不但喜欢这位教师的体育课,同时也会积极参与该课程有关的课外体育活动及训练,并尽可能努力创造优异的成绩,那些原来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也会在教师的感染下,愿意接受教师的一言一行。
四、情感教育在体育教育中要注意的问题
1、师生情感融洽是保证情感教育顺利进行的前提
融洽师生情感,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教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决不能讽刺挖苦,言辞过激。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表现出运动技能和言语行为的外显性,一个人与众人在一起相比,其各种能力都有差别。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过程中,一定要方法得当,避免在大庭广众之下挫伤学生的自尊情感。
2、创设优良教学情境,以境育情
进行情感教育,要遵循情感及情感教育规律,情感教育的规律建立在情感规律基础之上,如情绪和情感是随着情境的产生而产生、变化而变化的。根据这一特点,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一方面要善于根据客观情绪来判断人的情绪和情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创设优良的教学情境,以境育情。
3、注重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
情感是一个人对于有关事物所持态度都是和他对于这件事物所具有的认识分不开的。人们由于认识的不同,就会对同一事物就会发生不同的情感。因此,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必须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为先,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体育观、健康观,认识体育的社会价值与功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爱好,使学生乐于接受体育教育。
篇19:积极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积极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积极心理学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探索人们内心的正能量,是一门研究人们各种心理现象中具有积极因素的方面的学科。把积极心理学应用于教育教学能够使教师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在力量及最终在整体上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新兴的的研究领域,是指利用心理学较为完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潜力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研究方向[1]。其目的是采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众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 做出新的解读,从而发掘出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2]。当前,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儿童教育、企业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大量运用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一方面拓展了积极心理学理论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应用领域,对其在教育学方面的运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创新;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度发掘学生的潜力及好的品德素养,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心理学界一直充斥着模棱两可的说法,一说积极心理学主张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一说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3]。无论采用哪一种说法,积极心理学都已经对人们一直研究的心理学方向提出了巨大挑战,从根本上驳斥了以研究人们病态心理现象,防治心理疾病为目的.的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探索人们内心的正能量,是一门研究人们各种心理现象中具有积极因素的方面的学科,成为了现今心理学发展领域的一个新方向。
一般情况下,提到心理学人们会下意识地认为这是一门研究人们病态心理现象的学科,认为学习心理学只是为了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这种想法是从心理学诞生以来外界对其普遍的看法。但是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则颠覆了人们的原有看法,其核心在于研究人们积极的心理现象,探索人们心中积极向上的品质特征,帮助人们寻找并建立幸福感而非研究人们的病态心理问题。它从大众认知的心理学的另一个层面去研究心理学,分析人的心理现象,已经把心理学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分别是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3]。积极心理学在这三个层面的研究是互通有无,相互联系的。对主观水平上积极体验进行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们的积极经验,经验是人们在过去生活中通过不断实践得到的知识或技能,积极经验则指的是能给人们带来快乐、主观幸福感等正面情绪的知识技能;对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实质是研究个人所具有的类似智慧、创造力、美德等积极向上的品质特征;对群体水平的积极社会环境进行研究则是对人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的环境进行的研究,探索研究出能对个体潜能发挥有正面影响力的环境因素。
三、积极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由主观到个体,再由个体到群体,涵盖了整个社会的构成因子,作为社会组成因子的一部分,学校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把对社会整体进行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相应的积极经验、积极特质和积极环境同样会产生积极作用。
1.对积极经验的研究
教育教学中的经验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经验同时也包括教师的教学经验。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的应用主要研究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经验的积极方面。在研究过程中探索发现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中常常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产生快乐或是主观幸福感的那些积极经验,并将这些积极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互相结合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为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这一最终目的做铺垫。
2.对积极特质的研究
学生在接受启蒙教育的时候就一直被灌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而积极心理学对积极特质这一层面的研究就是从各方面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品质特征,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不只是简单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发现学生潜在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以后发展道路的正确走向。
3.对积极环境的研究
教育教学的环境包括教师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两种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成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积极环境,帮助教师学生寻找最合适的教育教学环境,使他们最大程度上能够在积极环境中进行教育教学,从教师与学生这两方面优化教育教学的环境。
四、结语
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应该把对积极经验、积极特质和积极环境这三个层面的研究结合在一起,探索出教师教学和学生教育各自的优势并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开展教育教学,最终在整体上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