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化论文(共含11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芝芝莓莓不加糖”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化论文
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化论文
一、思政教育科学化的内涵
第一,思政教育基本理论科学化,其科学化主要表现在为两个层次:一为彻底性,基于马克思理论的整体性这一条件,吸收并总结马克思理论以及其在社会发展中所获得的各种新成果,通过当前我国国情的分析,对这一理论体系进行相应的创新,继而进一步解答人们对当前社会现象所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才可将思政教育基本理论科学化的发展揭示出来。二为层次性,所谓层次性就是思政教育基本理论要想成为一套的科学化理论体系,就必须要在原有核心概念以及基本原理工作的凝练上深入进行研究与分析,同时思政教育还要针对不同要求、不同对象以及不同内容来构建层次不同的有关理论。第二,思政教育实践工作科学化。思政教育实践工作就是指通过思政教育规律的应用来解决实际思政教育方面的问题,思政教育实践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高低主要是通过这一实践工作所得到的成果以及成效所体现出来的。因此,思政教育实践工作科学化必须要便于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第三,学科体系科学化。由于科学化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求在理论形态各范畴上必须要有一个和其原理具有相应内在联系的一套科学体系。因此,在思政教育教育中,必须要重视该学科体系科学化,确保思政教育科学化贯穿于现代化思政教育的科学理论与实践中,继而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以及真理性,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科学化。
二、实现思政教育科学化的标准以及相关途径
(一)实现标准
要想实现思政教育科学化,首先,其学科建设必须要达到标准,该标准就是学科建设中所必须要遵循的一般规律,在思政教育这门学科的建设发展过程中,需借鉴与吸收有关学科理论研究成果;其次,基于该基础再结合思政教育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使其成为一门综合应用型的学科。在思政教育中,因教育对象为现实生活中人,因此在其所要解决的这些问题中就涉及到了人自身的协调发展、人和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在这种如此复杂的关系下,思政教育所涉及到的`学科理论也相应地增多,如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等。基于这种情况,在进行思政教育学科建设时,首先,应该明确一种鲜明且正确的学科依托意识,基于相关学科在理论深度、高度的发展,不断吸取其理论中的精华部分。其次,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和当前有关学科研究所获得的成果以及现有资源积进行有效地整合。除此之外,在学科建设中,除了要坚持综合性以外,还应注重该学科自身独立性,辩证统一地认识思政教育这门学科,简而言之就是增强思政教育学科建设综合性其实就是为了使该学科独立性更加凸显,不断强化其独立性。
(二)实现思政教育科学化相关途径
第一,基于当前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治的发展需求,在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内容以及目标等方面增添相应的现代化元素,继而促进思政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借助于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念以及立场不断地感染学生,正确引导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以及方法来对现实社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第二,以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来分析各种问题,鼓励学生要敢于发表自身的意见,并对所有理论观点进行发展,注重该学科教学成效的评价。同时还应加强学生思想情况的调查,针对其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此外,还应多关注社会思潮对于学生思想所造成的影响,在教育工作中,将鲜明问题意识作为导向,紧扣当前现实社会生活中一些重大理论以及问题,通过直面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以及问题来强化思政教育科学化,增强该学科的说服力。第三,加强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基于该学科实践服务的本质不断加强其学术概念、思维模式以及理论框架的研究与创新,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这两方面的内容有效地结合,并加大二者的研究和创新,继而进一步实现思政教育科学化。
篇2: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探索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探索论文
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样性特征
思想政治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教育对象的多样化和学生来源的多样化这两个方面。学生群体是一个阵容庞大的群体组织,其思想水平与年龄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多样化特征,而加上学生来源十分广泛,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与思想道德水平使学生之间的政治思想水平参差不齐,学生来源的多样化,也进一步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样化的形成。
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信息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性。在传统的媒体时代,由于信息传播方式的单一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应用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应用,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人们普遍依赖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来进行有效的信息获取,这就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冲击作用。然而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量大与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本身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造成教育信息的不对称性现象,信息内容的复杂性在满足学生信息获取需求的同时,其中的不良信息也会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重视。为了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就必须对教育群体的思维动态进行时刻关注,学生思维动态的转变,将会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许多新事物与新思维的产生,人们通常更多的基于高学历与高待遇的预期,将教育当成一种利益投资活动,忽略了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现实意义,造成学生思想教育的缺失,学校片面追求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重视,使学生不能的真正的实现全面发展,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策略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为了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的科学化,就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以辩证唯物论为重要基础,广泛吸收其它科学的研究成果,将内容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的整体性研究,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规律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分析,强化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与特点的有效分析,使其能够做到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化程度,来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
(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随着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剧,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而服务,就要求其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这就要求信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身心发展规律,使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人价值,使其能够充分发挥潜能,并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做到因材施教,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思想情况,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提高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使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创造与发展提升,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其能够充分了解自身的心理诉求。有效的开展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能有效的弥补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性化缺失,使教育工作能够更加贴近生活与学生,遵循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得到有效的结合,在促进大学生品德发展的同时,也能对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提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活动。学生群体作为我国青年群体中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部分,对社会风尚与我国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更好的实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求教育人员对教育的科学化进行全面探索,要充分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总结经验,制定更加完善的教育策略,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来进一步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篇3:浅谈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科学化论文
浅谈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科学化论文
一、会计理论科学性的界定
人们往往将理论等同于科学,常常用一套几乎完全相同的标准来解释“理论”和“科学”。在我们的印象里,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是属于科学的知识。我们从中也可以体会到判断一门学科是否属于科学的主要标尺:拒绝主观性,不含价值判断,与客观相符。如果单从概念、原理出发,还看不出会计理论可能并不算是科学。但如果要用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准则来衡量,会计理论确实和科学存在很大距离。
究竟应以何种标准来界定会计理论的科学性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借助科学哲学的力量。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霍里斯和内尔曾简要归纳过有关科学的准则,其核心内容有:“只有通过检验才能证明知识的正确性;分析性论述没有事实依据;检验一种理论,就是看这种理论的预测是否成功;科学中不存在价值判断等。”伟大的哲学家波普创立了“证伪主义”。他在否认经验“证实”的前提下,提出了科学的划界标准:“一个命题只要它是可检验的,可证伪的,就是科学的;反之,不可检验的,不能被证伪的,就属于非科学的。”拉卡托斯认为,任何理论,凡能预计新事物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不科学的。总结以上几种观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任何理论的科学性都要通过检验来下结论。一般认为,一种理论的基本检验是它的解释和预测能力。
美国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也曾明确指出:“会计理论真要在开拓会计的理解上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上有说服力,它们就必须接受检验或证实。这种检验包括:①关于现实世界的前提,应该以报表和可观察的现象一致为依据;②各种理论说明的相互关系,应该就其合理的一贯性予以检验;③如果任何一个前提是以价值判断或无说服力的经验检验为依据的,其理论结论或经过检验的假设应受独立的经验检验。”按照亨德里克森的论述,一种会计理论若能经受住这三方面的检验,其科学性就相对可靠。
二、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科学性的比较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形成科学理论的前提,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又是衡量研究方法科学性的极为重要的标准,研究方法和利用这种研究方法形成的理论在科学性上是统一的。目前主流会计理论就其研究方法而言,可分为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
规范会计理论是一套关于会计“应该是什么”的系统知识体系,旨在通过一系列基本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的规范性要求,从逻辑高度上概括或指明最优化会计实务是什么.进而指导会计实务,实现会计实务的规范化。它采用“前提——推论”的研究路径。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归纳法和演绎法,研究的过程主要借助于抽象推理。它的缺陷在于研究结果难以验证,不能为自身提供科学性的'依据,它的科学性需要利用实证的方法来检验。
实证会计理论则是一套关于会计“是什么”的系统知识体系,为解释现行会计实务和预测未来会计实务提供理论依据。它采用“假设——推论”的研究路径,主要方法是实证方法,主要内容是证伪。它不是以个人的知识和价值观来判断,而是建立在实际观察和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尽可能排除研究对象作为客体对主体的反作用,这就使研究具备了可验证的特点,从而突出了它的科学性。
就科学性而言,实证会计理论优于规范会计理论。这种优越性来自于实证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实证方法引入了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注重经验检验,所获取的证据是客观的、可直接或间接观察的事实,因而有助于消除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中的不切实际的假设以及价值判断;实证研究中运用了定量分析方法,能以数量化的形式,较精确地描述会计现象的区别与联系,从而使理论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精确性。这符合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方法论上的特点,使实证会计理论具有较强的解释和预测能力,可以评价现有会计原则的合理性,这是规范会计理论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有人甚至认为,只有实证方法应用于会计领域之后,会计理论的研究才具备了科学的性质。
篇4:浅谈科学化档案管理论文
浅谈科学化档案管理论文
摘 要:事业单位管理的高效化离不开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必须以档案管理的科学化促进事业单位管理的高效化。档案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一环,没有认识到档案和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就难以在实践工作中充分重视。本文将从分析当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入手,指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的重大现实意义,探讨如何加强机关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实现档案的有效利用。
关键词:机关档案管理;意义;问题;对策
档案是全部活动的真实记录,它体现各机关单位成长与发展历程,是宝贵的经验财富和重要的信息资源。因此,档案管理是机关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对机关效益产生重要影响,是机关提高绩效,增加效益,科学管理的重要保证。
一、档案管理科学化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一)档案管理是机关单位管理的基础环节档案材料无序零散保存,势必为某些重要档案信息资源持有者提供可趁之机,造成管理上的被动,引起机关内部管理混乱。由于人员流动,把档案保存在个别人手中或由各职能部门自行保管,缺乏有效监督管理机制,一旦出现关键人员离职或跳槽,轻则使管理层面断裂,工作无法延续;重则导致机关机密、独有知识产权和信息流失,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档案有其独有的原始记录,记录着未公开的、未申请专利的技术或机密。占有这些资料就是占有机关的技术或机密。因此,机关单位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可以有效避免因技术、知识产权的`流失而影响机关单位的生存与发展。
(二)档案是机关单位信用管理的重要保证档案是公认的构成信用信息的核心资源。首先,完善的档案管理可作为展现单位自身诚信的一个窗口,反映各单位的科技成果、管理水平、财务状况等重要内容。其次,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信用档案建设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国家已经提出要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使有不良记录者付出代价,名誉扫地,直至绳之以法。可见档案纳入社会信用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三)档案是机关文化建设的活力源泉机关文化是从机关的历史积淀中提炼出来,反映在完整系统的机关档案之中。档案是文化事业的象征,是文化发展的真实记录,是文化存储的主要形式。机关单位文化建设应立足于本机关单位的历史和现状,有自身特色,不能脱离本历史,搞一种毫无本特色的“泛文化”。综观机关档案,可以深刻理解本单位特点及历史发展规律。
二、当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重视程度低
各单位往往重视财务重视人事重视组织等方面的管理,却很少重视档案管理,殊不知档案管理也是机关单位管理的重要一环。许多机关单位忽视档案管理工作,忽视档案材料是单位的重要信息资源库。档案部门更是作为“冷部门”,极易成为精简或兼并对象,甚至撤销专门档案机构,只设置兼职档案人员。这些人员岗位不固定,档案业务知识偏低,待遇较低,再加之档案机构在单位组织体系中地位低,直接影响档案工作的发展。
(二)档案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的机关档案管理虽有一定规模但内部管理与机关单位发展脱节,档案分散保管在各职能部门,如财务档案保存在财务部、技术档案保存在技术部、文书档案保存在办公室,虽各部门都保存档案,但他们之间互相封闭,整体上处于零散无序状态。大部分档案管理者又未经过正规培训,不懂档案整理,很多档案实行简单“信袋式”管理,影响档案的查阅利用。
(三)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低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办公自动化、电子文件、文档一体化等新生事物相继出现,使档案形成方式发生很大变化。这些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方式与纸质档案截然不同,当前档案传统的工作模式和技术水平已不能适应。因为文件从起草、修改到印发都通过计算机运行,它具有便于复制的特性,使得最能体现档案原始记录性的内容与形式特征不复存在。纸质档案的载体较为稳定安全,而电子文件的载体稳定性差,易损坏。因此要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来解决电子文件中原始信息的长期保存问题任重而道远。
三、档案管理科学化的若干对策
档案管理科学化要求档案管理要与时俱进,构建科学档案管理机制,夯实完善档案管理,以档案管理科学化促进机关管理高效化。档案管理科学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国家政策层面
1.积极完善和宣传档案法律法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档案执法队伍建设,依法监督和指导档案工作。各地政府应利用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及设立《档案法》宣传月,通过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并通过张贴标语、召开档案工作座谈会等形式,大力宣传档案法律法规,坚持“多宣传、多联络、多接触、多服务”的工作方法,促进档案工作规范化建设。并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与协调,共同督促,积极营造建档氛围,使更多单位认识到建立健全档案的重要意义,增强机关单位做好档案工作的自觉性。
2.积极塑造典型,发挥以点带面功效精心选择一些规模大、作风好、有一定档案管理基础的单位作为试点,进行重点指导、培养,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档案管理水平。采取先学会管理的单位带动后建档的单位,以老手带动新手,先推出部分示范单位,使其成为“领头羊”,让后来者有榜样可学习,有先例可借鉴。
3.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和指导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一是举办培训班,讲授档案工作的基本业务知识,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使其更快更好地独立开展档案工作。二是深入机关单位,现场指导和培训。要利用执法检查等时机,深入到各机关单位现场指导。政府部门有必要主动服务,帮助制定合适档案工作制度、档案工作管理网络和档案分类方案,给专兼职档案人员上培训课,使机关单位档案工作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4.积极提供档案中介服务
通过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形式对档案进行代保管、托管、代理等,档案中介服务能满足这一需求。以档案中介为依托,开展档案整理、寄存、代管业务。遵循市场需求,各地档案部门可以设立“咨询服务中心”,为那些人手不足、保管条件较差的机关单位提供档案整理、代管、寄存等服务,为其提供规范的科学化的档案管理,既节约管理成本,又能促进档案管理科学化。
(二)机关单位自身层面
1.强化档案意识,牢固效用观念在档案工作建设中,首先要提高档案意识,确立档案实用效益观念后,才会用心去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好这些档案资料,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各机关单位应认真学习《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及所属地档案条例,提高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自觉接受档案部门的业务指导与监督,主动抓好档案工作。
2.构建科学化档案管理机制
只要符合国家档案法规,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原则,有利于档案工作开展,就可以一切从实际出发。建立档案管理机制,关键要保证档案的及时、完整收集、保管和提供有效利用上,体现在是否满足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档案管理可持续发展,没必要追求设施大而全。如果档案没有保存齐全完整,不能提供各项活动服务,档案室再豪华,设施再完备也是毫无用处,缺少价值。
3.科学利用信息化手段
在机关单位信息化建设中,档案部门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数据存储量大,检索速度快等优势,大力开发适用于计算机完成的档案检索方法和存储模式。档案部门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从技术与管理两方面,确保档案实体与载体的安全,确保网络传输及档案数据的安全,将归档纸质文件与归档电子文件采用“双轨制”整理方法,两者编为一致的档号和著录信息,利于查阅和管理,并做好数据备份工作。有条件的单位,逐步推进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把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以高度有序的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处理核心,向各类工作提供大规模、大信息量的分布式数字信息服务,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
总之,档案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历史资源。因此加强档案的科学管理工作,是档案部门面临的共同新课题。各有关部门尤其是档案管理部门,应从战略高度来重视和加强机关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以档案管理科学化促进机关管理的高效化。
参考文献:
[1]张雪艳.档案管理科学化探究[J].兰台世界,(6):24.
[2]刘亚利.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4):35-37.
[3]林秀秋.档案管理与机关文化建设[J].机电兵船档案,2007(3):29-31.
[4][5]宗培岭.档案管理工作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45-56.
篇5: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新范式研究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新范式研究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是一门具有代表性的学科之一,范式的发展和转化也是科学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我国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新范式的发展也需要抛弃以往的陈旧观念,并且吸取其中的精华,从而更好的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但也不能一味的进行批判,也要适度的扬弃,这样才可以保证未来能够有更优秀的成果诞生。然而,我国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新范式和新形态还需要以客观现实为发展的核心,并且按照新时代的基本要求来进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和进步。
1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新范式要更多的注重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只有在针对现实客观问题进行研究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新范式的研究也才更具科学性。而社会问题也是社会的重要标志,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思考也是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在此前提下,社会科学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新范式的研究也可以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这对于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理论的构建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新范式发展,应该如同马克思提出来的,一个时代的关键问题,并不是为了提出答案,而是为了提出一些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是能够根据时代的共同命运提出来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的研究,应该对于一些具备格局性的大问题、对现实有重大影响的关键问题进行关注,同时也应该对于一些老的问题进行关注。问题是研究和探索的动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不仅仅诞生于时代,也孕育于过去时代的理论成果。所以思想政治理论是一个革命的过程,需要一个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从各种土壤养分当中逐渐成长起来。
2对各学科知识、思维的吸收与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富有层次的学科,如果单纯采用数量极少的学术知识进行研究,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身也是起到阻碍的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对于不同的学科知识进行吸收之外,更对于不同学科本身的思维模式的吸纳以及弘扬。思想政治教育在过去的理论范式当中还是存在思维模式系统性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注释和整合有关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但是并没有形成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思维模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不仅仅是知识内容的发展,更是学术思维模式的成长,这样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模式和探索问题的方法。
3学科支撑与关键研究点
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应该是以中国当前的`发展问题作为研究的关键点和学科支撑。因为当前中国的改革开发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只有配合当前中国的发展实际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和研究成果,才能够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学科价值。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备时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种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互相之间碰撞和融合,因此,在上层建筑的构筑和发展方面,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这一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过程当中的理论研究落脚点,更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学科支撑。
4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具备了重要的学科价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范式发展需要进一步转化,根据国家和时代的要求,调整自身的学科结构和研究方法,以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作为支撑,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促进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这一点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发展的要求,更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重要软实力之一,值得深入探索和发展。
篇6:浅谈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科学化
浅谈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科学化
一、会计理论科学性的界定
人们往往将理论等同于科学,常常用一套几乎完全相同的标准来解释“理论”和“科学”。在我们的印象里,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是属于科学的知识。我们从中也可以体会到判断一门学科是否属于科学的主要标尺:拒绝主观性,不含价值判断,与客观相符。如果单从概念、原理出发,还看不出会计理论可能并不算是科学。但如果要用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准则来衡量,会计理论确实和科学存在很大距离。
究竟应以何种标准来界定会计理论的科学性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借助科学哲学的力量。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霍里斯和内尔曾简要归纳过有关科学的准则,其核心内容有:“只有通过检验才能证明知识的正确性;分析性论述没有事实依据;检验一种理论,就是看这种理论的预测是否成功;科学中不存在价值判断等。”伟大的哲学家波普创立了“证伪主义”。他在否认经验“证实”的'前提下,提出了科学的划界标准:“一个命题只要它是可检验的,可证伪的,就是科学的;反之,不可检验的,不能被证伪的,就属于非科学的。”拉卡托斯认为,任何理论,凡能预计新事物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不科学的。总结以上几种观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任何理论的科学性都要通过检验来下结论。一般认为,一种理论的基本检验是它的解释和预测能力。
美国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也曾明确指出:“会计理论真要在开拓会计的理解上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上有说服力,它们就必须接受检验或证实。这种检验包括:①关于现实世界的前提,应该以报表和可观察的现象一致为依据;②各种理论说明的相互关系,应该就其合理的一贯性予以检验;③如果任何一个前提是以价值判断或无说服力的经验检验为依据的,其理论结论或经过检验的假设应受独立的经验检验。”按照亨德里克森的论述,一种会计理论若能经受住这三方面的检验,其科学性就相对可靠。
二、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科学性的比较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形成科学理论的前提,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又是衡量研究方法科学性的极为重要的标准,研究方法和利用这种研究方法形成的理论在科学性上是统一的。目前主流会计理论就其研究方法而言,可分为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
规范会计理论是一套关于会计“应该是什么”的系统知识体系,旨在通过一系列基本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的规范性要求,从逻辑高度上概括或指明最优化会计实务是什么.进而指导会计实务,实现会计实务的规范化。它采用“前提――推论”的研究路径。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归纳法和演绎法,研究的过程主要借助于抽象推理。它的缺陷在于研究结果难以验证,不能为自身提供科学性的依据,它的科学性需要利用实证的方法来检验。
实证会计理论则是一套关于会计“是什么”的系统知识体系,为解释现行会计实务和预测未来会计实务提供理论依据。它采用“假设――推论”的研究路径,主要方法是实证方法,主要内容是证伪。它不是以个人的知识和价值观来判断,而是建立在实际观察和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尽可能排除研究对象作为客体对主体的反作用,这就使研究具备了可验证的特点,从而突出了它的科学
[1] [2] [3]
篇7:浅谈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科学化
浅谈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科学化
请欣赏:《浅谈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科学化》一、会计理论科学性的界定
人们往往将理论等同于科学,常常用一套几乎完全相同的标准来解释“理论”和“科学”。在我们的印象里,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是属于科学的知识。我们从中也可以体会到判断一门学科是否属于科学的主要标尺:拒绝主观性,不含价值判断,与客观相符。如果单从概念、原理出发,还看不出会计理论可能并不算是科学。但如果要用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准则来衡量,会计理论确实和科学存在很大距离。
究竟应以何种标准来界定会计理论的科学性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借助科学哲学的力量。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霍里斯和内尔曾简要归纳过有关科学的准则,其核心内容有:“只有通过检验才能证明知识的正确性;分析性论述没有事实依据;检验一种理论,就是看这种理论的预测是否成功;科学中不存在价值判断等。”伟大的哲学家波普创立了“证伪主义”。他在否认经验“证实”的前提下,提出了科学的划界标准:“一个命题只要它是可检验的,可证伪的,就是科学的;反之,不可检验的,不能被证伪的,就属于非科学的。”拉卡托斯认为,任何理论,凡能预计新事物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不科学的。总结以上几种观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任何理论的科学性都要通过检验来下结论。一般认为,一种理论的基本检验是它的解释和预测能力。
美国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也曾明确指出:“会计理论真要在开拓会计的理解上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上有说服力,它们就必须接受检验或证实。这种检验包括:①关于现实世界的前提,应该以报表和可观察的现象一致为依据;②各种理论说明的相互关系,应该就其合理的一贯性予以检验;③如果任何一个前提是以价值判断或无说服力的经验检验为依据的,其理论结论或经过检验的假设应受独立的经验检验。”按照亨德里克森的论述,一种会计理论若能经受住这三方面的检验,其科学性就相对可靠。
二、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科学性的比较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形成科学理论的前提,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又是衡量研究方法科学性的极为重要的标准,研究方法和利用这种研究方法形成的理论在科学性上是统一的。目前主流会计理论就其研究方法而言,可分为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
规范会计理论是一套关于会计“应该是什么”的系统知识体系,旨在通过一系列基本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的规范性要求,从逻辑高度上概括或指明最优化会计实务是什么.进而指导会计实务,实现会计实务的规范化。它采用“前提――推论”的研究路径。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归纳法和演绎法,研究的过程主要借助于抽象推理。它的缺陷在于研究结果难以验证,不能为自身提供科学性的依据,它的科学性需要利用实证的方法来检验。
实证会计理论则是一套关于会计“是什么”的系统知识体系,为解释现行会计实务和预测未来会计实务提供理论依据。它采用“假设――推论”的研究路径,主要方法是实证方法,主要内容是证伪。它不是以个人的知识和价值观来判断,而是建立在实际观察和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尽可能排除研究对象作为客体对主体的反作用,这就使研究具备了可验证的特点,从而突出了它的科学性。
就科学性而言,实证会计理论优于规范会计理论。这种优越性来自于实证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实证方法引入了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注重经验检验,所获取的证据是客观的、可直接或间接观察的事实,因而有助于消除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中的不切实际的假设以及价值判断;实证研究中运用了定量分析方法,能以数量化的形式,较精确地描述会计现象的区别与联系,从而使理论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精确性。这符合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方法论上的特点,使实证会计理论具有较强的解释和预测能力,可以评价现有会计原则的合理性,这是规范会计理论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有人甚至认为,只有实证方法应用于会计领域之后,会计理论的研究才具备了科学的性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①实证研究方法并不排斥规范研究方法,只是强调“假设――推论”范式,因其特有的科学性,已成为主流的研究范式。一方面,在这一范式中充分运用了归纳和演绎的方法,例如:形成合理的会计假设时运用归纳法,指导会计理论时运用演绎的方法;另一方面,规范研究如果仅借助于抽象思维,它的可靠性就可能受到质疑。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很多研究缺乏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实际验证。实证研究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所以说,实证分析亦是得出规范理论的必由之路。②实证会计理论并不排斥规范会计理论。规范会计理论在对会计实务的规范和指导上有其存在的价值,而且规范研究有利于诞生新思想、创造新知识、提出新的假设命题。但规范会计理论只有建立在实证会计理论的基础上才更具有科学合理性。
三、会计理论研究的科学化潮流
正因为实证会计理论的科学性,从本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在科学哲学思潮的感召下,伴随把经济学和管理学变为科学的呼声,在西方会计理论界掀起了一场范式革命,拉开了会计学科学化的序幕。经过30年的努力,科学主义的会计学术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它在为“决策有用”这一会计目标寻求可验证命题的过程中.形成了信息观、计量观、契约观三大理论架构,成为当代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和基本范式。会计学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从手艺发展为技术。再从技术发展成艺术,30年前终于踏上了科学化的不归路。
体现会计理论研究科学化趋势的实证研究,到80年代已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一些有影响的学术刊物.如美国《会计理论》(The Accounting Review)、《会计经济学》(Journal of Accounting Economics)、《会计研究杂志》(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除一些评论性文章外.几乎找不到非实证研究的论文。英国的代表性杂志《会计组织与行为》(Accounting Organization and Behavior)从 80年代起,也大量刊登实证研究的.论文。可以说,当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会计理论研究,都可以归入实证研究的范围。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科学化,在美英等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实证研究的完善与发展,以及更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创立与应用。据台湾《会计研究月刊》第107期介绍,台湾五所大学94届毕业生的85篇硕士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都是实证研究的方法。总之,会计理论研究的科学化潮流已席卷全球,除了顺应这股潮流之外别无选择。
四、会计理论研究科学化对我国的启示
长期
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基本上都是规范研究。从理论形成的过程来看,遵循“前提――推论”范式,过多的哲学思辨取代了科学分析,研究结果缺乏可验证性;从理论的应用来看,会计理论与实务脱节,而且会计理论缺乏解释和预测能力。这种由研究方法带来的会计理论的贫乏和脱离实际,只能通过变革其自身来解决。我国会计界应该顺应会计理论研究科学化潮流,把重点转向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对规范理论进行检验,并在规范理论之外揭示会计研究的新领域。任何对实证研究的怀疑、误解、徘徊都将贻误我国会计学的科学化进程。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科学化,现阶段在我国主要就是对实证研究方法的学习、借鉴和应用,以及在实证研究的冲击下,规范研究能更加注重自身理论上完整性和一致性,与实证研究协同发展。
现行的历史的、分期的以成本为基础的会计模式是工业时代的产物,与工业时代的会计环境相适应,不适合知识经济对会计核算的要求。财务会计的发展正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已在探索建立一套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新型会计模式。我国在尚未完善地构建起工业时代特征的会计模式时,又面临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严峻挑战,可谓任重道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知识的更新往往是从方法论开始的,科学方法论是科学研究中新思想、新理论的生长点。我国会计界应特别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化。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会计理论就难以得到创新和发展。广大会计理论工作者,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顺应会计理论研究的科学化潮流,勇敢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为推进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作贡献。
《四川会计》第5期
篇8:德国政治教育冲突理论探析
德国政治教育冲突理论探析
德国政治教育冲突理论探析作者:阮一帆 傅安洲 刘 洋摘要:冲突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至今德国政治教育教学法的主要指导理论,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冲突”为基本概念和逻辑起点的德国政治教育理论,在向青少年灌输基本政治知识和观念的基础上,更着眼于促进青少年对现实政治冲突的分析和理解,使他们能够理性地、积极地、有能力地参与未来社会政治生活。该理论还是联邦德国历史上首次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政治教育思想理论,并深刻影响了之后德国政治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德国; 政治教育; 冲突理论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8)07-0137-03 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政治教育领域出现了一股新的理论热潮,它将风靡欧美的社会冲突理论与政治教育相结合,形成了以“冲突”为核心概念的一整套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冲突理论对德国政治教育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并成为联邦政府所领导的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学校政治教育教学的基本指导理论。1968年的一份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在政治教育领域有一种和谐、明确的民主规划,它强调社会理解、合作的价值,但要使人认识政治的本质,不引入利益、冲突这些概念无疑是危险的”。[1]政治教育冲突理论及其教学法自诞生起,经过不断地发展完善,时至今日依然广泛应用于德国政治教育实践。 一、 德国政治教育冲突理论产生的背景 政治教育冲突理论在德国的产生并迅速发展有其国际国内的特殊历史背景。 首先,西方社会冲突理论研究的兴起及其成果,奠定了政治教育冲突理论的理论基础。作为对结构功能主义反思的结果和对立物,社会冲突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逐渐流行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早使用“冲突理论”这一术语的是科塞(Lewis A.Coser),他对社会冲突对于群体的建立和维持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社会冲突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具有促进社会整合,防止社会系统僵化,增强社会组织适应性等“正”功能。达伦多夫(Ralf Dahrendorf)继承了马克思的辩证理论,认为社会冲突具有普遍存在性并对社会变迁产生深远影响,并因此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学理论流派――辩证冲突理论。该理论流派认为,社会具有辩证的两面性:一方面表现为静态的均衡性,另一方面又呈现出动态的冲突性;社会结构既有稳定性,又时刻处于变迁之中;社会系统既具有整合功能,但其各子系统又无时不处于相互冲突之中;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则往往建立在对一部分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的压制基础之上的;社会是冲突与和谐的循环过程,权力和抵制的辩证法是历史的推动力,等等。 社会冲突理论的出现,使得人们对“冲突”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审视,不再将其视为有百害而无一利,这对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了颠覆性影响,并被引入其它众多学科领域研究当中。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都对冲突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关于冲突来源、过程、结果、影响因素以及冲突观等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德国冲突政治教育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其次,20世纪50年代备受关注的政治教育“合作理论”不再适应新的德国社会现实。合作政治教育理论诞生于联邦德国建国之初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着力于应对德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政治冷漠与“不合作”态度。该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政治教育就是引导人类合作的教育,国家权力、个人义务都不重要,人类合作才是最重要的。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构建一种伙伴关系和合作,这种合作是个人以政治社会为目标的道德成长的沃土,谁反对它,就无法在社会上生存”。[2]以特奥多・威廉(Theodor Wilhelm)为代表的合作教育理论流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倡导构建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社群与政府间的合作关系,为帮助民众逐渐摆脱战争阴影,构建“合作”、“和谐”的社会局面,促进国家的全面复兴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恰恰也因“合作”政治教育自身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功用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社会各群体、阶层、阶级之间的价值差异,忽视了对民众基本政治观念的重塑和建构。 同时,20世纪60年代,民主政治教育使得联邦德国的民众对政治的兴趣和参政意识明显增强,对历史的反思也进一步深化,特别是战后成长起来的“反叛的一代”,越来越不满他们的上辈对二战期间的行为和战后处理那段历史的消极态度,从而引发了严重的代际冲突。这场冲突甚至延伸到家庭内部,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勇于承担战争的罪责,并深刻反思纳粹统治这段无法回避的历史。另一方面,越南战争的爆发与持续,使得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愈发反感帝国主义的霸权行为,他们进而把矛头指向国内现行的.政治体制。1965年,柏林自由大学的学生举行游行示威,抗议美国的越南战争,反对父母和教授等的权威,反对传统的婚姻和家庭道德观念。1967年5月,德国大学生为反对美国越南战争而进行示威游行并与警察发生冲突,从而引发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而政府的不断更迭也加剧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混乱和危机。 在这种国际国内背景下,德国的权力理论家、斗争理论家以及冲突理论家开始反思和批判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和谐模式。他们认为,由于政治权力的冲突状态以及国家的统治形式是在政治斗争中形成的,政治现实不会以“合作”而结束,因此决不能对激烈的斗争冲突问题视而不见,在政治中躲避斗争冲突只会导致更加难以看清政治现实。政治教育领域的理论家们也开始构建一种以“冲突”为基点,发展政治认知素养,培养对现实政治做出正确分析和判断水平,增强政治参与能力为目标的全新的政治教育理论。 二、 德国政治教育冲突理论的基本思想与教学法理论 作为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冲突现象,曾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社会理论家的广泛关注。在德国政治教育领域,早在20世纪初,德国学者格奥尔格就曾提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培养他们解决即使在最小工作团体中出现的利益冲突并寻求平衡,是政治教育的任务”。[3]而真正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冲突教育理论体系的,是当代德国政治教育领域的著名学者赫尔曼・基泽克(Hermann Giesecke)和卡尔・克里斯托夫・林格巴赫(Karl Christoph Lingelbach)。无论是在基泽克还是林格巴赫那里,“冲突”都被界定为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和逻辑起点,并推演出一整套冲突教育理论与教学法。 1. 基泽克的冲突理论及教学法。基泽克在其1965年出版的《政治教育教学法》(Didaktik der Politischen Bildung)一书中提出,“要构建一个新的教学法,它应从对政治冲突的分析出发”。[4]基泽克对个体公民的政治活动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他的冲突政治教育思想与教学法理论。他指出,“未来的政治动向很难预见,但政治生活中具有不同利益、目标和愿望的人,必定生活在冲突中。这些冲突所表现出来的并不是人类道德的缺失,而是作为个体的人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特性”。[5]这种冲突产生的根源还在于利益的冲突,因为政治从根本上关系到利益。因此,“一个公民只有能够从根本上了解自己的物质、文化和社会利益时,他才能承担起政治责任”;[6]另一方面,国家的政治行为关系到所有公民的利益,而每一个政治行为都会为一些集团带来好处,同时给其他集团带来伤害。所以,“明智的政治行为,要把受益的一方与另一方的紧张关系限制在一个良性的范围之内”。[7]国家的这种政治行为总是为如何安排人类的共同生活提供一些设想。假如没有这样的设想,就不会为政治行为提供标准,这就需要每一个公民有适当的政治判断能力。政治教育如何培养公民的政治判断能力?基泽克认为,政治课的教学素材应该是“政治冲突”。同时,“政治冲突”也需要亲身体验,这绝非教材能独立实现,否则将导致政治概念的无限扩大化并造成对政治事件判断的主观化。这就提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是否有这样一种方法,既可以体验“政治”又不会忽略政治理论知识。他提出应当通过对“政治冲突”的讲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系统的政治理论知识,提高政治判断能力。而当教材和授课是对“政治冲突”的体验时,政治教育课程的中心目标就成为了“政治参与”。基泽克把“政治参与”看作是采取“正确行动”的能力,而不是直接的行动。 因此,政治教育应该让青少年加强对政治冲突的学习和理解,从而使得未来的公民能够更理智、更负责任、更积极地参与政治。通过参与对冲突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中获得自己的见解,政治教育课程要训练学生对公众生活中严肃问题的政治判断。政治教育必须首先涉及思想的主观部分,因为人们的政治意识越强,对民主的理解越深刻,越能做出正确判断。基泽克把政治教育的内容或过程,划分为四个相关联、递进的层次:教育知识层面、导向知识层面、政治行为层面与行为知识层面。所谓“教育知识”,是为政治意识的形成而进行政治准则的储备;“导向知识”是指能帮助个体形成他与所处政治系统相关联的知识;“政治行为”层面旨在形成个体的政治价值取向;“行为知识”层面旨在养成采取正确政治行为的能力,它建立在前三层知识能力基础之上,并使之转化为现实。 在上述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基泽克提出了新的政治课程教学法,其步骤如下:“(1)将对某个政治冲突事件的争论作为课程的开始,通过让学生参与对政治冲突事件的探讨,使他们获得政治事件复杂性的第一印象。(2)将特殊政治话题作为题材,对学生进行政治行为意识和态度意识的训练。(3)从不同的引导性问题中获得见解,描述政治行为意识和态度意识的新型结构。(4)对学生获得的见解进行深化,使其获得新的见解。(5)提取基本观点中的引导性问题。(6)从引导性问题中获得对学生阅历水平的评价。(7)对引导性问题与其结果进行对比。(8)在对材料了解和形成观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做出判断。”[8] 2. 林格巴赫的冲突政治教育思想及教学法。与基泽克一样,林格巴赫也选择现实冲突作为出发点来确立自己的理论模型。但是他认为,冲突教育也存在升级为冲突思想体系的危险。物质的利益一旦参与进来,个人思想上就很难客观地做出政治决定,因此,对公民进行政治评价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在林格巴赫看来,教育内容才是政治教育的基础,政治教学法的关键就是教育内容的挑选。只有在选取恰当的政治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发展作为政治行为的基本条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这样,问题就引申到:通过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可以形成政治评价能力?如何通过学校中人际关系的调整来唤醒政治生活中的理性? 林格巴赫把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总结为五种思想模式:“(1)首先他参考特奥多・威廉的合作教育理论,把权力与冲突、争吵与反目加入到“合作”中去。(2)政治评价教育是政治教育教学法的中心问题。(3)该教学法模式将通过“良知教育”得到补充,因为政治教育要促进青年人在伦理问题上做出具体的判断。(4)认识与评价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在做出价值评价之前必须查明实际情况。(5)冲突处于教学法理论的中心。”[9] 林格巴赫批评基泽克在所有意见不一致的地方都使用了“政治冲突”这个概念,同时,在基泽克的冲突理论当中也缺少将认识与评价分开的要求。而对于教育内容的选择,林格巴赫认为兴趣和多维不能作为挑选的准则。因为生活处于冲突之中,所以必须挑选出现实的和社会的冲突,并利用这些冲突把青年人塑造成为负责任的人。通过符合实际的分析,引导出所谓“客观的结构”模型,从而帮助学生获得对政治的全新理解。 林格巴赫建立的教学法模型遵循如下步骤:“(1)我可以从冲突的一种或其他解决方法中得到什么好处?(利益)。(2)有争议的问题应当如何调整?(意识形态)。(3)一种或其他解决方法对有关人员的命运有何作用?(出于“客观观点”的责任伦理)在这件事上涉及到我自己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出于“主观观点”的责任伦理)。(4)对方的要求是建立在什么样的价值衡量标准之上?(出于“客观观点”标准的价值前提条件)我自己的要求是建立在什么样的价值衡量标准之上?(出于“主观观点”标准的价值前提条件)(5)我如何能使我的观点在有争议的问题上发挥作用?(参与决定)。(6)当我想实现我的观点看法时,我必须加入哪些团体?(团结)”。[10]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学生完成了从思考到行动的转变过程,体现了在认识和评价之后应该是负责任的行动的基本思路。对于林格巴赫而言,政治教育课程要使得青年学生掌握规则、懂得礼节和能够令人信服地行动,但又不能模糊对冲突的理解。因此,他没有放弃民主意识教育,而始终以德国基本法的伦理原则为基础,但又不把这些伦理原则作为政治教育的直接内容。在他看来,当分析、评判某一政治冲突时,民主意识必须贯穿其中,因为政治教育的最终归宿还是要促进青年人形成自己的观点来支持民主。林格巴赫结合上述理念总结出其基本教学法观点:“政治课程应当从对现实冲突的分析出发并制定它的知识前提,其中政治冲突是核心;要遵循远离具体政治的认识态度,以完成与事实相符的分析;应当在对国家政治负责的情况下,充分调动青年人的政治热情;应当根据达伦多夫针对政治和社会冲突的“合理态度”制订政治课程。”[11] 三、 对德国政治教育冲突理论的评价 自20世纪60年代起,联邦德国政府、社会开始全面深刻反思纳粹与二战,对外争取国际和解、对内巩固民主政制,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强化国家意识,增强民众参与国家政治的意识与能力。以赫尔曼・基泽克和卡尔・克里斯托夫・林格巴赫为代表的政治教育冲突理论流派,通过发展民众的政治认知,促进政治评价与判断能力的养成,培养政治合作与参与的热情,在宣传联邦政府的政治经济制度、实现对纳粹统治进行历史清算以及在民众中强化和传播民主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 德国政治教育冲突理论诞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西方社会冲突理论全面批判和修正结构功能主义的大背景下,并结合德国社会实际,在继承和创新传统政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重大的理论改革。它既吸收了结构功能主义的合理因素,比如以规范、价值和公共道德的传输将社会成员联结在一起,形成共同的社会价值的聚合力来保持社会均衡;同时,在如何有效地将这些规范、价值和公共道德传授给每一位公民方面,它又汲取了社会冲突理论的营养,接受并应对冲突的发生现实,把冲突视为社会变迁的源泉和动力。它把政治冲突事件作为青少年政治观养成的重要因素和契机,通过帮助学生运用基本政治知识分析政治现实,促进他们的政治判断能力的发展。这样,极大的弥补了单纯传输政治知识和规则的不足,增强了德国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性。需要指出的是,德国政治教育冲突理论在关注“冲突问题”的同时,并没有忽视“秩序问题”。在它看来,“秩序问题”在政治教育中和“冲突问题”有着同样的地位。所谓“秩序问题”,就是公民对民主政治体系的基本理解要求一致,也就是说,民众如果没有对他们所处的政治体系有着共同一致的理解,就不能产生建立秩序体系的基础,人们并不能够仅仅通过冲突理论独立地解决政治问题。在政治教育中,成功的冲突规则的教与学都要以对自由、民主基本秩序的理解作为前提条件,因此,冲突理论在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仍然是建立在发展青少年的符合德国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政治认知基础之上的。 随着冲突理论的出现和发展,政治教育在联邦德国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任务,那就是帮助青少年正确地认识、理解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冲突问题,使得成长的一代在冲突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为对国家、社会、个人负责任的公民。同时,冲突理论也是联邦德国历史上首次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政治教育思想理论,体现了政府开始重视政治教育对传承国家意识形态的作用,并深刻影响了之后德国政治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3][9][10][11]Hans-Werner Kuhn:Politische Bildung in Deutschland:EntwicklungCStandCPerspektiven.Opladen1993,S.239,S.248,S.252,S.253,S.255. [2]Friedrich Oetinger:Wendepunkt der politischen Erziehung.Stuttgart1951,S.95. [4][5][6][7][8]Hermann Giesecke:Didaktik der Politischen Bildung.München1970,119、119、120、121、127. 责任编辑 王友海篇9:科学化油田企业管理论文
科学化油田企业管理论文
一、油田企业管理科学化建设探讨
1.创新组织机构、更新经营理念,优化创新氛
组织机构是油田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框架,对组织机构进行合理的设立,可以有效地将企业的实际同管理理论相结合,为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目前我国油田企业面临着重组整改的局面,急需新鲜血液的加入,无论是组织机构的创新,还是经营理念的更新,或优化创新氛围,都需要进行科学的变革。但无论是改革还是创新,都必须根据国情,进行科学有效的管控模式。创新不只是发现,更是实践。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单单体现在科技实力,更体现在管理水平上。因此,企业要向现代化企业管理方向发展,实现管理上的创新,让企业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提升市场竞争力。
2.实现流程与人资管理创新,科学应用信息技术
当今时代是科学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时代,油田企业若想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就必须在管理上寻求创新,从而获得更强的竞争实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才将成为各大企业争夺的核心,人才也将成为各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所以,油田企业要改变已有的工作重心,将已有的制度化管理逐步向人性化管理偏移,让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并驾齐驱,激发员工的潜力,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此外,企业还要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让流程更加顺畅,不仅提升了局部效率,更是改善了整体流程效率,从而实现管理上的创新。
3.实现人性化管理,积极开发人的潜能
对人的管理是管理工作中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最大的.潜力,提高企业凝聚力和创造力,为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打下基础。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尊重每一位员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机遇,重视员工的权利;其次,关爱每一位员工,员工奋斗在企业生产的第一线,企业要做到想员工之所想、帮员工之所急、解员工之所难,尽力让员工把企业当家,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第三,积极开发员工的潜能,为员工安排合适的工作和岗位,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和潜力,做到人尽其能;最后,要塑造一只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
4.实施基础管理规范化,不断构建知识型团队
油田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是人事管理,而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更侧重对人才的管理,为此企业要做到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使用机制、激励机制和人才安全预警机制,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尤其是核心技术型人才的管理,创建知识型的团队。
二、结语
综上所述,油田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创新组织结构,更新经营管理理念,加强对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将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相结合,打造一支高素质、知识型的优秀团队,将企业的管理向科学化转变。
篇10:煤矿安全科学化管理探讨论文
煤矿安全科学化管理探讨论文
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煤炭产业政策、煤矿施工工艺流程、政府导向、煤矿采掘工艺、先进科学技术以及煤矿开采方法等的进步发展与大胆创新,安全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要想促进煤矿安全管理质量水平的提升,必须要实现管理方法与管理手段的与时俱进,对管理内容进行日益创新与充实,从根本上促进煤矿工作的顺利开展。该文就煤矿安全管理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措施
近年来,我国煤炭工业始终强调安全管理工作的强化,强调煤矿安全管理的关口前移以及重心下移,然而相应的煤矿事故依然时有发生[1]。从某种程度上讲,尽管这些事故的发生原因存在一定的客观原因,但是最终事后调查结果往往都显示,煤矿现场存在着一定的安全管理漏洞,相关人员在安全思想层面的重视度不够以及安全措施的落实不够到位。此外,煤矿工作现场还存在着矿工违章操作问题。因此,煤矿安全的科学化管理非常重要。
1煤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煤矿安全管理技术滞后
就煤矿经营管理而言,国外部分发达国家的煤矿管理模式相对来说是非常先进的,管理模式的先进性主要表现在管理技术以及管理方法上的成熟化。此外,在发达国家市场竞争层面激烈化与先进科学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之下,其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相对完善,管理机构更加精干化,权力比较分散,其生产经营核心放在成本管理层面,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实行非常严格的专业化逐级负责制,将安全问题贯彻到了一切工作当中[2]。但是,纵观我国的煤矿安全管理,可以说大多数煤矿都是层层承包的。再加上受到煤炭经济长时间发展不景气的影响,我国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1.2煤矿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
现阶段,仅仅对煤矿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意识宣传教育是不够的,由于在安全管理工作中针对员工心理、员工情绪、社会因素以及员工家庭因素等的关注相对较少,煤矿安全标语只是表面上的形象建设,从而导致煤矿工作人员对于煤矿工作的安全问题在认识上明显不深,在重大安全隐患上的威胁仅仅停留在单纯性认识阶段,煤矿工作的“安全第一”意识非常淡薄[3]。
1.3煤矿安全监察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煤矿安全监察管理体系相对不完善,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我国煤矿安全监察的管理机构人员配置不合理。由于我国的煤矿安全监察基数是非常大,很难建立起一个人数相对庞大的监察管理机构。所以,从我国的安全监察管理层面出发,如果要想根据监察体系的实际设计要求贯彻落实监察内容则显得非常困难,通常情况下,我国煤矿安全监察的作用主要是体现在了行政威慑方面[4]。另一方面,监察方式难以实现危险源层面的动态化系统监控。现阶段,我国煤矿安全监察体系的基础设计为危险源监察。我们都知道煤矿生产工作是一个相对连续的过程,其危险源在实际工作期间随时都会出现,而且也有可能随时会消失不见,甚至有的时候会升级为更为严重的安全事故隐患。然而,现有的监察方式不能够实现动态化以及系统化的监控危险源,从而造成了事故超前预防逐渐形同虚设。
2煤矿安全管理措施分析
2.1营造良好的煤矿安全管理氛围
为了确保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相关人员需要营造一个好的安全管理氛围,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安全文化主要是指在实际生产期间指导以及约束企业安全行为与员工安全行为规范的价值理念。具体构建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明确煤矿安全管理的目标。在安全文化建设期间要有效控制以及最大化地降低煤矿安全事故,实现煤矿安全生产[5]。从煤矿安全文化目标上来看,主要定位于让全体工作人员都能够牢固树立相应的安全观,增强安全意识;其次,明确煤矿安全管理原则,结合实践经验进行分析,煤矿安全管理中的文化建设原则是以人为本,增强安全发展意识。最后,完善煤矿安全管理机制,贯彻落实相应的管理措施,通过多种宣传手段以及宣传形式的应用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能够就安全文化管理、目标与管理原则有全面化的了解,从而制定出科学化的安全管理规划。此外,在规划制定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重视经验的积累与总结,确保安全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的独特化与规范化。实现安全文化管理与企业文化管理之间的有机结合,有效控制煤矿工作当中的诸多不安全行为。
2.2强化煤矿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
在煤矿安全管理培训工作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将培训教材、培训机构以及师资力量建设作为重点内容,积极推进煤矿安全管理的科学化培训建设。具体来说,大型或者是特大型的煤炭企业需要建成二级以上的培训基地,而且中小煤矿还必须要建立起合理化的安全培训责任管理制,需采用委托培训的方法,做好安全管理培训工作。其二,严格煤矿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尤其是一些小型煤矿负责人以及某些特种作业人员自身所具备的安全资格培训,保证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够持证上岗,严格把关培训工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其三,采用灵活性相对较强的方式实现员工培训的安全化[6]。在培训方式上也可以更加多样化,通过安全图片展示的方式、现场教学的方式、知识竞赛的方式、安全事故案例讲解的方式以及就安全事故案例展开共同讨论的方式等,强化安全培训管理。其四,加强关于煤矿安全知识的科学教育,相应的'培训内容必须要包含国家性质的安全生产法规,从实际出发,根据矿井生产条件进行安全规程培训以及操作规程培训等,并制定出合理化的应急预案,按照专业化的安全生产规章进行学习,清楚了解煤矿公司安全责任制,增强煤矿企业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熟练掌握煤矿工作的相关生产知识以及操作方法,从根本上实现煤矿生产的安全化。
2.3加强对重大安全隐患的排查
煤矿安全隐患的有效排查是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可以借助对小煤窑治理、一通三防、安全供电以及防治水等安全隐患的合理化排查治理,促进生产硬环境在安全系数上的提升[7]。首先,应制定出专业化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方案,特别是针对一通三防、瓦斯煤尘治理、防治水、小煤窑治理以及安全供电等的排查治理,科学制定专项方案,进一步明确工作的具体目标以及工作职责,严格落实治理措施。其次,增强对煤矿安全管理薄弱环节的监督管理力度。通常情况下,问题都是出现在薄弱区域的,而事故也是在薄弱点突破的。采用规范化管理措施形成对煤矿管理薄弱地点、管理薄弱环节以及管理薄弱时间的有效监控,快速发现以及消除薄弱点。其次,大力推行“四个结合”,也就是说将隐患排查治理、提高基础管理水平、预防重大事故以及控制危险源等进行有机结合。还需要将其与各级干部的安全管理责任制的贯彻落实进行结合,紧抓安全生产过程中的突出性矛盾以及重点问题,全面提升其安全保障水平。
2.4建设高质量的煤矿安全监察队伍
煤矿安全监察在煤矿安全管理工作中的意义重大,而安全监察队伍建设又是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安全监察管理队伍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具体来说,第一,安全监察人员在政治素质与责任心方面要保持较高水平,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及时更新安全监察层面的专业化知识,做到监察工作的雷厉风行,具有原则性。第二,安全监察工作人员应持证上岗,严格执行规范化的年审制度。只有在安全监察人员经过专业化培训,并考试合格的情况下才可以上岗。此外,每年都必须要对全体人员进行系统化的考核,如果成绩不合格,则必须及时更换。
3结语
总而言之,煤矿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性相对较强的工作,涉及到的范围相对较广,直接关系到煤矿工作的规范化与安全化。因此,相关人员必须要强化煤矿安全管理,具体来说,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加强煤矿安全监察体系、不断改变传统形式的生产监察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安全全员管理、营造安全管理氛围、强化安全管理培训、加大安全隐患排查以及强化安全管理队伍建设等途径,实现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新娟.美国煤矿安全管理发展的研究与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0):162-169.
[2]李乃文,季大奖.行为安全管理在煤矿行为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12):115-121.
[3]宋泽阳,任建伟,程红伟,等.煤矿安全管理体系缺失和不安全行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11):128-135.
[4]贺超,宋学锋,李贤功.煤矿安全监管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及探讨[J].工矿自动化,(1):96-99.
[5]冯群,陈红.基于动态博弈的煤矿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15-19.
[6]李光荣,杨锦绣,刘文玲,等.2种煤矿安全管理体系比较与一体化建设途径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4):117-123.
[7]曹庆仁,李凯.各种煤矿安全管理行为及其相互影响作用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1):6-10.
篇11:政治教育在基层建设的重要性教育理论论文
政治教育在基层建设的重要性教育理论论文
随着国家的发展,军队力量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只有强军,才能为国家发展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部队基层建设是我国军队建设的基础组成部分,政治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见,政治教育在基层建设中具有重要性。然而,在基层建设中,政治教育活动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充分发挥对基层建设的重要影响。对此,本文主要从阐述政治教育在基层建设中重要性的角度出发,分析政治教育问题和提出提高政治教育质量的建议。
前言
军队建设始终是国家发展建设的重要任务,对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发挥着保障性作用。对于军队建设而言,基层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而政治教育是强化基层建设的重要保障。由于基层建设中,政治教育问题相对较多,直接影响基层建设成效。要充分发挥政治教育理论与实际对基层建设的重要作用,必须要明确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问题等,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促进部队基层有效开展政治教育活动,推进部队基层建设进程。
一、政治教育在基层建设中的重要性
在部队基层建设中,政治教育尤为重要,其不仅对我军政治教育的阶级属性和归属进行阐释,而且规定政治教育内容和指明政治教育目的,对基层部队全面贯彻和落实我党先进思想理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在政治教育的作用下,可以维护基层部队有序建设和促进“打得赢、不变质”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一)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国军队诞生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和发挥重要作用,能够将我党政治主张得以落实,并为军队建设与发展确立正确的政治路线,有利于增强武装力量。首先,部队基层是党组织和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对基层人员加强政治教育,既能充分发挥党委的核心作用,又能增强基层部队人员的政治素养,使其始终坚持我党领导,为军队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其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部队人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传播,对提升官兵政治觉悟有利。在军队基层建设中,组织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犹如鸟之两翼,二者联系紧密,不可或缺,共同推进基层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由此可见,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1]。
(二)政治教育在基层部队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基层建设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效能性,具有一定的教育优势,对提升基层部队战斗力具有积极作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现,能够使官兵始终坚持军队的领导,并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地位,确保基层部队全面贯彻和落实我党政治方针、路线,展现党和国家的意志,增强我军凝聚力、战斗力。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强化基层部队官兵的心理素质,为基层军队建设增添生机活力,成为推动军队走向强大的重要支柱。此外,基层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尤为重要的中心环节,属于意识形态的工作,可以通过精神激励法作用于官兵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政治思想理论的灌输和给予官兵以深刻的思想启迪,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和规范行为方式,使其能够更好投入到基层部队建设中[2]。
二、基层建设中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建议
(一)关于教育主体功能的问题与建议
在基层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功能逐渐得到弱化,如组织领导形式化、思想教育队伍能力素质水平低等,直接降低基层部队政治教育效率。所以,基层部队在开展政治教育工作中,应注重从以下角度而着手。首先,选择能力较强的教育者而开展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加强基层部队思政队伍建设,为基层建设提供思想教育保障。其次,增强教育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对本职工作有着较强的认同感,以投入更多的热忱。再次,对教育主体进行必要的培训教育,增强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提升其教育能力,以更好开展基层部队的政治教育活动。最后,针对政治教育主体而建立和完善竞争机制,使教育主体可以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形成良性竞争氛围,增强政治教育的效率[3]。
(二)关于教育对象的.问题与建议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因而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应积极关注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并给予充分尊重与肯定,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然而,在基层部队建设的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未能对教育对象进行有效的分析,如对官兵人格素质、思想意识未能有效把握;缺乏针对性教育等,降低政治教育工作效率。在开展政治教育活动中,应注重联系官兵实际特点,从全方位角度对官兵加以了解,开展针对性的政治教育活动,有利于推动基层部队建设进程。首先,通过分层教育法而开展政治教育,尤其针对新兵、老兵、特殊士兵等的分层教育尤为重要,可以全面提升基层部队官兵的思政意识。其次,加强军队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围绕价值观来开展政治教育工作。
(三)关于教育环境的问题与建议
教育环境对政治教育工作效率有重要影响,只有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增强政治教育工作效率。但是,在政治教育中,未能对教育环境加以有效营造,如针对小、远、偏单位等基层部队的教育环境把握不当。因此,要充分发挥政治教育在基层建设中的重要性,必须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即:打造部队、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政治教育体系。首先,社会对基层部队政治教育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其次,创设良好的部队环境,如设置政治宣传标语、板报等,有利于增强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最后,关注官兵的家庭环境,最大限度帮助官兵解决家庭困难,以营造良好的政治教育氛围[4]。
(四)关于教育实效的问题与建议
在基层部队建设中,教育实效问题比较突出,如对教育目标定位不合理、教育内容不全面、教育手段单一等,降低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所以,应采取有效对策而开展政治教育。首先,对基层建设的政治教育目标进行有效定位。政治教育是长期坚持的系统性工作,应树立长远的政治教育目标,并使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有机结合。其次,对教育内容加以完善。根据基层部队建设中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而完善教育内容,旨在提高基层部队官兵的政治素养。最后,对政治教育手段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以增强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促进政治教育深入开展。例如: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充分调动基层部队官兵的感官神经,增强教育实效。
结论
对于部队基层建设而言,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意义和占据重要地位,对部队基层建设和总体建设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在基层建设中,相关人员必须充分发挥政治教育的作用,并针对政治教育不足问题而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一是强化教育主体功能,提高教育人员的综合能力素质;二是根据不同层次教育对象而采取差异性教育策略;三是营造良好的政治教育环境;四是选择合理的教育内容和确定教育目标及手段,以增强教育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