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数学教学论文 > 浅谈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浅谈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浅谈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共含1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iss123”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浅谈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1:浅谈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浅谈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自人类有了文字以来,学习和治学总是与读书联系在一起,即使在现代信息社会,人类的知识仍主要以书籍的形式储存着,因此,对信息的摄取、筛选和重组,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因此,把阅读引入数学课堂是改革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

一、课堂阅读的要求及方法

课堂阅读能力,要求学生达到八个字:读通、弄懂、理清、学会。读通是指能读通课本,不读破句;弄懂是指能理解文字、语句、术语、图形、符号以及整个课文含义;理清是指能找出重点和难点、基础知识和解题步骤;学会是指能掌握例题提供的解题方法,会用概念、性质等新知识思考和论证。

对学生课堂阅读的指导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1、教师示范阅读

在小学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一般没有看数学课本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看书学习。因此,学生一进初中后,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先作示范阅读,让学生体验教师是怎样“阅读”课本的,教师应指导学生了解课本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数学课本的写法通常是先摆出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或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作为引入新知识的直观素材,将这些素材进行分析、抽象概括,找出它们所具有的本质特点,即可给出新的数学概念及性质,由新概念和已知概念加以引申、推广,又得出新结论。教师示范阅读时,在课本重点处反复读几遍,难点、疑点处适当停顿,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进而向学生提出理解记忆要求。

现以“数轴”为例教师示范阅读。

(1)“数轴”概念的形成

第一遍,按照朗读的规律,注意重音、节奏、语调的变化;第二遍,重读突出强调“直线”、“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等关键字词。

(2)“数轴”概念的定义

加强语气朗读、读后设问:“数轴是一条什么样的直线?”再问“什么叫数轴?不看课本能回答出来吗?”然后可提出一些“判断”题,让学生判断。

(3)“数轴”概念的应用

在朗读后设问:“正有理数、负有理数、零是否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零用什么点?”“表示正有理数的点在数轴的什么位置上?”“负有理数呢?”“表示整数的点记在数轴上哪儿?”“表示分数的点在不在这些刻度上?”进而追问:“应表示在何处?在数轴上指出来。”

最后,教师总结指出:数学的有关概念,阅读时要注意区分,要能在阅读中提出疑问,并能找到解题关键。教师做几次这样的示范后,学生就初步学到了应该如何阅读课本的一般方法。

2、设计纲要,指导自己阅读

经过“教师示范阅读”阶段,学生能模仿老师进行初步的阅读,但此时还不能抓住重点。因此,第二阶段主要让学生抓重点、难点,采用“纲要阅读”的形式,教师可用小黑板或投影展示,先给学生指明阅读要点或提出问题,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对照,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数学书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对基本概念、定义、性质、公式、法则等文字叙述和符号表示用心阅读,能把关键词或中心词找出来。

比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中,对例5:解方程可以列出这样的导读纲要:(1)解题时怎样去分母?(2)根据是什么?(3)方程两边为什么都乘以6?若两边都乘以12、18、24…可以求解吗?(4)方程两边为什么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5)在问题(4)中为什么要强调“方程两边都”?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对看书产生极大兴趣。 另外,对于平面几何内容的教学,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几何图形,逐步掌握课本中有关文字叙述、数学语言表达与图形符号表达之间相互转换的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形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教师启发,学生独立阅读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培养,学生已初具一定的阅读能力,基本上养成了按“导读纲要”自学的良好习惯,当然,学生此时也初步掌握了读书学习的方法,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失时机的启发学生,放手让他们独立阅读,要求学生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和概括课本的知识要点,并逐步学会写单元小结。

4、不断深化,形成自学的能力

我们知道,数学不是单存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的奥秘,让他们在自学中探索发现,归纳概括使自学更加深化。因此教师要花大力气钻研教材,为学生的高效自学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课堂阅读中的`问题和措施

1、根据课型特点确定阅读环节,新授课一般都要安排阅读环节;浅显、易懂、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章节让学生先看书,对于难度大较的,与旧知识联系较少的内容,由教师先引导,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复习课上,当学生对某一知识点遗忘或模糊时可以指点他们阅读有关章节,对照复习内容,以便查漏补缺。

2、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时,教师要勤于巡视,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首先要做好“面”的工作,掌握绝大多数学生阅读的效果,根据阅读时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下面的教学步骤和内容;同时又要做好“点”的工作对班上的中等生和后进生适当的“面对面点拨”。以便全面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最大限度的解决学生课堂阅读所遇到的疑难问题。

3、教师要处理好阅读和讲授的关系,对重点、难点要集中突破,教师的讲授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使启导思维在前,讲解在后;协商阅读思考在前,听讲解在后;使学生变被动的听课为主动地自觉地学习。

4、课堂阅读还要与启导、研讨、练习有机结合。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在课堂上选好“阅读”契机,是阅读这个重要环节与课堂教学其他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目前,全社会都在关注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已基本构成现代中国基础教育的主体,让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全面提高中学课程实施水平。

篇2: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而培养创新意识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高探究能力必须善于思考、善于质疑。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学生主要以被动接受学习为主,缺乏积极思考、敢于探索、善于质疑的品质。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使学生由对原有知识的不满足,而不断产生探究的愿望,不断产生新的疑问和问题,不断提高质疑能力。以下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应努力营造出“教师——学生”及“学生——学生”间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表示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性行为以及任何探究迹象,都是好事情。要引导学生对所发现的问题展开讨论,深入探究。讨论能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从而促进质疑能力的提高。

二、注重学生提出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勤于质疑

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如下提问表:

1、一个问题解完后可问:有没有更简单的解法?这种解法能解决哪些类似问题?2、解题的关键是什么?解题过程问一问:解法有根据吗?根据什么?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原因何在?3、对于书上的解法问一问:这种解法是怎样提出来的?4、证题之后,进一步问:有无其他解法?5、在学习基本概念、定义时,问:概念、定义怎样引入?这种定义合理吗?能否换一种方式?6、在学习定理、公式时可问:定理和公式是怎样提出和发现的?其证明是如何发现的?证明的基本思路是什么?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保留结论不变,条件能否减弱?条件不变结论能否推广?

三、改进教学法,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善于质疑

应该承认,目前的学校教育,课堂仍是主阵地。因此,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结构,采取不同的教学法。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善于质疑、乐于质疑。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问题情境的设计,以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为背景,把学生引入问题之中,激发兴趣、激起动机,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初中数学第三册(浙江版)“11.10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笔者做了以下设计。

[问题]现有一专块长为30m,宽为20m的长方形场地,为了绿化环境,准备在其上修筑一些路,其余作为花坛。

(1)请你设计一个图案(设计要求:所有道路的宽度要一样)

学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

(2)展示设计图案,探讨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数量关系。

(3)选方案一(解决课本例1)

若要求花坛的面积为504m2,那么道路的宽为多少?

学生:讨论、解答,得出结果。

(4)师生继续探究其他方案中的数量关系。

本例中,随着实际问题的出现,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展示了数学的美妙,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学生的质疑欲望悄然而生。 2、定理、公式、法则的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质疑能力。

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组成数学知识的整体,定理、公式的发现和证明过程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在定理、公式、法则的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猜想及证明,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例如:“根与系数关系”的教学中,设计如下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类比、归纳、猜想探求公式。

在本例的教学中,不是将公式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3、在例题、习题的教学中,通过类比、引申、推广、变式,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材中许多重要的例题和习题反映了相关数学理论的本质属性,蕴含着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对于这类问题,通过类比、引用、推广、变式、提出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既能有效地巩固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进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课本例、习题是“问题”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对例、习题进行变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大胆猜想、积极探求、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质疑能力。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实践,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学生在学习中敢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带动学业成绩的大幅度提高。

篇3:数学阅读能力培养论文

数学阅读能力培养论文

一、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一谈及阅读能力的培养,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语文、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然而,随着社会的数学化,仅具有文科阅读能力已明显不够,比如他们有时会看不懂某些电子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行期……表明在现代社会中要求人们具有文科阅读能力为基础外,还包括要具备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等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而数学被誉为“人类思维的体操”,对培养人的分析问题能力、提高人的思维品质有极高的教育价值,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是不行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新时代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提倡“终生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自学能力对于人的未来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是各种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而阅读是自学的重要渠道,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要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加强数学阅读教育研究,探索数学阅读教学的特点及教育功能,认识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特点

1.语言抽象,内涵丰富

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可见数学也是一门语言。数学语言具有抽象、简洁的特点,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符号、图形符号等,理解每个数学术语。而这些符号往往内涵丰富,与自然语言差别很大,要求在阅读中语言转换频繁,是一个内部语言的转化过程,最终要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数学定义或定理等,是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这样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

2。逻辑严密,思维严谨

在数学阅读过程中,数学材料主要是以归纳和演绎的方式呈现,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记忆、理解、抽象、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当学生想要读懂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

三.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

据有关学生智力发展的诊断研究表明,学生对数学语言及数学术语掌握的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掌握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表现出对数学语言蕴涵的信息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慢。教学实践也表明,数学语言水平低的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也差。因此,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理解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理解与交流能力。

所谓数学交流广义是指对数学信息接收、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狭义是指数学学习与教学中使用数学语言、数学方法进行各种数学活动的动态过程。无论从数学的学习角度还是应用角度看,数学交流都有极重要的作用。而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理解能力是提高数学交流能力的根本。然而,学生仅靠课堂上听老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的。只有通过平时数学阅读的积累,以数学教材为标准范本,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数学语言理解水平,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2.有助于挖掘数学教科书的阅读价值。

新数学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目前我们许多师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教科书,教师普遍就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讲解,讲完之后就让学生做练习或板演,然后进行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仅把教科书当成习题集。这也正是许多学生认为数学课听得懂但作业做不来的原因,是缺少挖掘数学教科书的阅读价值。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就数学教科书的作用及如何有效地使用数学教科书曾作过较为全面的论述,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而不能仅作为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必须重视对数学教科书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3.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仅靠集中上课是行不通的,更有效途径是集中上课与个别学习相结合,即要注意因材施教,而要鼓励个别学习的关键是要学会阅读。研究表明,有些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困难,其中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差,对数学教材的阅读和理解特别吃力。因此,要想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国内一些较为成功的教学改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先生的“自学辅导教学法”、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及“青浦数学教改实验”等,都是得益于课堂阅读教学环节。

四.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鉴于数学阅读有别于其它阅读的特殊性,不能盲目照搬文科阅读模式来指导数学阅读教学,应加强研究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很少有学生会把阅读数学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这就需要将数学阅读真正引进课堂,数学教师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来引导和帮助学生,循序渐进,使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参与者。”但学生如果对阅读的对象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就会很糟糕,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课时,先创设教学情景,播放“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发射上空以及绕地球旋转的整个过程,展示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然后提问飞船是绕地球做什么轨迹运动,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椭圆,接着马上提问椭圆的轨迹方程怎么求呢?于是要求学生主动地去阅读教材。创设问题情境时注意问题要新而有趣,富有启发性。我们还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阅读兴趣.例如,对“对数”概念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回答:10=100,10=10000,学生会很快地答出,然后再提问:10?=20,10?=30,这时学生一片沉默,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去主动阅读教材。另外也可以在教室里陈列或张帖一些有趣的数学材料也不失为一个加强引导课外阅读激发阅读兴趣的好办法。

2.引导数学阅读示范,优化数学课堂模式。

数学教师本身应掌握一定的数学阅读策略,努力借助于数学课堂阅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讲授阅读和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对数学新教材每个单元后的几篇数学阅读材料,当培养学生如何阅读数学材料时,教师最好先选择一篇书上的阅读材料,向学生讲述自己阅读时的做法以作示范。将数学阅读教学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去,改过去只“讲练结合”教学方式为“讲读练三结合”方式,积极探索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相应不同的阅读要求和采用切实有效的阅读策略。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

3.引导数学思考,提高阅读效率。

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包括通过联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新旧知识重新进行整合、同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善于捕捉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能否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语义转换和语句分析,是阅读理解的关键,也是阅读能力水平的标志。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要经常分析阅读速度慢的原因,纠正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如出声阅读、默念等。其次要养成阅读的习惯,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的能量。

在阅读前教师应对阅读材料中的重点、难点等要害问题,教师应编好导读提纲,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例如:新知识是怎样引进的?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新知识解决什么问题?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实际背景是什么?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对易混淆概念如何辨析,能否举出正反例?定理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推导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还有其它的推导方法?条件是否可以减弱?结论是否可以推广?等等。阅读完一章一节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进行多向交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要理清脉络,疏通思维,消除障碍,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比较和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便于日后进行信息的检索和提取。

4。读写结合,认真细致。

看一本小说时,可进行跳阅性阅读,有时不用注意细节,但数学阅读时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数学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要求手脑并用,读写结合,认真细致。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对重要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要求记忆,而数学教材对问题的叙述通常是非常简洁,有些数学推理的过程常省略,有时对一些定理的推论、性质自己还要进行推导,运算、证明过程比较简略,阅读时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打通关节”,以便顺利阅读;还有在数学阅读时要对一些重要数据、解题格式、数学思想、知识结构等,要求读者以注脚的形式写在页边上,以便以后复习巩固。

在数学阅读中要注意内部言语的转化,灵活转化阅读内容,如把一个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内容;把用符号语言或图式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文字的语言的形式,及把文字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符号或图式语言;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定义或定理等。例如北京高考数学19题:某段城铁线路上依次有A、B、C三站,AB=15km,BC=3km,在列车运行时刻表上,规定列车8时整从A站发车,8时07分到达B站并停车1分钟,8时12分到达C站,在实际运行中,假设列车从A站正点发车,在B站停留1分钟,并在行驶时以同一速度匀速行驶,列车从A站到达某站的时间与时刻表上相应时间之差的绝对值称为列车在该站的运行误差。(1)分别写出列车在B、C两站的运行误差;(2)若要求列车在B,C两站的运行误差之和不超过2分钟,求的取值范围。此题的考核要求关键就是通过阅读,把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互相转释:

根据阅读材料的信息进行语言转化,这是阅读理解的关键,也是解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严士键、张奠宙、王尚志。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江苏教育出版社。4

2、郑君文、张恩华。数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2

3、孔企平、张维忠、黄荣金。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高等教育出版社。11

篇4:阅读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教育论文

阅读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教育论文

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能力,学会阅读方法,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这种能力、方法和习惯的获得,要靠教师的指导和启发,更主要的是靠学生自己的的实践,通过实践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具体到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放开手脚,培养自学能力

1.教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教学生使用工具书,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一项重要基本功。首先是要求熟练地使用字典。查字典是自学必不可少的手段,不仅低年级要求学生学会按部首、音序法查字,具备使用字典的最基本能力,到了中高年级,还应进一步要求学生熟练地查阅字典。每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能够将课文中的一、二类字在字典中查出,了解每个字有几种意思。然后,根据课文的内容确定所查字在本课中的含义。在平时的阅读写作中,学生如遇到疑难的字词,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解决。这样既能使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也掌握了学习生字、生词的方法。其次,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克服学习中困难,还应教给学生学会查阅资料,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感性认识,为理解课文做好辅垫。

2.教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以《林海》一文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例,在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兴安岭的“岭”是什么样的?作者抓住了“岭”的什么特点写的?作者在描写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并划出关键的词。第二步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多向讨论,凭借对关键词“多”“温柔”等词的理解、品味,达到理解本段的目的',最后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之后,帮助学生总结本自然段的学法。即读——思——划——议——品。第三自然段,辅导学生用此种方法学习,巩固此种方法。第四自然段要求自学掌握这种方法。自学过程中,学生从“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花丛中还隐藏着像珊瑚珠似的小红豆”认识到兴安岭森林的美丽,体会到作者对林海的赞美之情。这样学生通过动嘴、动脑、动手、活跃了思维,掌握了方法,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

3.教好不同类型的课文,培养自学能力。五年制的普通教材编排了讲读课文、阅读课文以及独立阅读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课文类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增强训练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讲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言基本训练的主要凭借。

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要突出重点训练项目,扎扎实实地进行各项语文基本功训练;要充分利用“思考、练习”中设计的题目,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和练习;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训练,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完成各项训练任务。 阅读课文大多是半独立阅读性质的课文,这种类型课文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把讲读课文中重点训练的基本功加以运用,理解不到的或者容易忽略的地方,老师要作重点指导,它对于逐步培养和形成学生的自学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独立课文相当于把课外阅读材料拿到课堂上来学习,内容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按课后提示的问题阅读,并让他们学习运用从一二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独立地理解、消化。也可以在学生之间展开讨论,但教师要给以引导。

二、紧扣课文、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包括对所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批判能力。它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能形成的,也不是教师问,学生答能获得的,必须立足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把文章读明白的基础上。强调要紧扣教材,是因为教材本身就是以培养能力为基点而编排的。在教学中,让学生读书要有目的,有的教师也认识到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开课前,他不提任何要求,就要学生把课文读一遍,这叫无目的阅读,这种读法,几乎完全排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费时多、收效少的阅读方法,而且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教师在让学生阅读前,要紧扣课文,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想,边读边划,边读边记。学生掌握了这些读书方法和习惯,也就有了阅读能力。所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

三、结合内容,注意培养思维能力

新闻记者教学要注意学生智力的开发,这一点已为广大语文教师所重视。能力的基本是知识,然而文章的核心是思维,不经过思维,知识不可能被吸收,更不可能转化为能力。因此,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不可能把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培养起来。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写法和结构上的特点进行思想训练,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海底世界》等课文,典型地体现了整体——部分——整体的结构特点,数学中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训练。

四、抓住时机,培养表达能力

培养表达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环节,有经验的老师常常抓住时机让学生口头解词、释句、概括段意、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例如:在学习每篇课文前,可指导学生先预习,初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互助弥补,这样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5:初中数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就是把观察作为认识的基础,对学生观察、记忆、逻辑思维、分析与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综合成较完整的数学能力,以提高学生认知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人认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起学生探求知识、学习观察的兴趣和欲望

良好的观察兴趣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充分调动积极性.例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公理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从郑州到北京,可以坐火车,也可以坐飞机,问选择哪一种,可以使路程最短?因为飞机一般情况下是沿直线前进的,所以坐飞机的路程最短.然后让学生观察,一只蚂蚁从长方体的一个顶点爬到对角的顶点处,沿哪一条路线使路程最短?学生很容易得出沿长方形的对角线路程最短.由此可知,“在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这个真理渗透在大千世界,使他们对观察产生兴趣,促使他们的观察由无意观察向有意观察转变.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观察模式、方法

思维通常是从观察教学对象开始,结合运用其他方式才能获得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考虑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学会用眼睛观察、欣赏同类型题的变化,保证观察的正确性.

1.引导学生用哲学的观点观察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我们在进行数学观察时,比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整体的特点,同时观察其部分的特点,这样才能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例如:计算1+2+3+4++200

许多同学一看到题就将数一个一个地累加,当然可以算出来结果,但比较麻烦.此时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思维,就会发现它们的规律,1+200=201,2+199=201,3+198=201,如此类推共有100个201,计算201×100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问题.

2.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维,寻求多种解题途径. 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解决多样性的数量、数理关系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已知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120°,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变式1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720°,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变式2已知一个多边形的边数是6,求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

变式3已知一个正多边形的外角是60°,求这个正多边形的内角和.

以上变式从不同的角度调换例题的题设和结论,解法不尽相同.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观察的灵活性得以培养和训练.

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观察品质和能力

1.注重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观察的.目标定向和能力.

培养目标定向能力,就是引导学生把数学观察当成是掌握知识,获得数学思维能力的方式.在概念教学中,要展示实物,尽可能地让学生观察,抽取其本质.如学习数轴时,可先让学生观察:一支横放的温度计,0刻度线表示0°c,以0刻度线为起点,向右一个单位刻度表示+1°c,向右两个单位刻度表示+2°c.这就是说可以用数轴的点来表示有理数.接下来,一边在黑板上慢慢地画出数轴,一边要求学生观察画图动作,观察其特征,从而得出数轴的概念.通过主动地、有意识地观察,培养了观察的目的性.

2.注重在分析问题中培养数学观察的差异分辨能力.

培养差异分辨能力,就是要求学生学习运用特殊化和一般认识过程.例如:在传授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自做两个半径不等的圆,类比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从位置上看,找交点;从数量上看找圆心和直线的距离.将大圆固定,移动小圆,自远而近可以观察到:有一个交点、两个交点、一个交点、没有交点.可得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而由数量关系,即两圆心与两圆的半径和差关系看,可得:相离时,d>R+r、d<R-r,相切时,d=R+r,相交时,R-r<d<R+r;这样,学生头脑中就得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外离、内含、外切、内切、相切.

总之,数学教学具有数学本身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推理数据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数学信息的表达和交流能力.逐步养成主动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使数学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篇6: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因此,在创造性阅读中,首先必须借助于联想和想像,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学生自我情感的需求。由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共同实现阅读对象的开放性,并将文中的空白点加以具体化或明确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营造一种宽松的、和谐的、民主的气氛。同时,尽可能多留出时间、空间,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天地。

【关键词】:创造性阅读教育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应把阅读训练当作重点。阅读的过程,就是从语表到语内,由文里到文外,多层次地去感悟语境,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说到底,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对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意象)、情感思想的想像体会和思考认识的过程,是情感与理性的结合,是一种思维的再创造。这种带有读者主观情感和意志的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性阅读。

在创造性阅读中,首先必须借助于联想和想像,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一般到个别,由个别到一般地展开思维,由一个象创造另一个形象。例如,周汝昌的《浅说一首<清明>绝句》,对“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句,作者抓住“纷纷”两字,从雨的特征,雨的精神,雨的境界,多层次进行剖析,指出还有一层被读者所忽略的意思,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不同的读者,会因为身份、地位、心境的'不同而赋予“清明雨”不同的内涵,会联想到相关的人、事、物,于是山水草木,云气雨丝等都会在读者的脑海里作出新的诠释。而运用这些联想和想像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我们的阅读训练,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在的联想和想像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联想、去想像,海阔天空,甚至是异想天开。《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当代的中学生们能欣赏其“沉鱼落雁”之美貌,但决不会认同其“小心眼”及病恹恹的娇态,他们会从现代明星中去寻找载体,比如周迅、徐静蕾等,从而形成一个现代版的林黛玉。那是因为同样的作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会产生新的意义,新的见解。所以,阅读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的融合,是一种整体感知。阅读后所产生的心理感触,是个性化的、人格化的,教师无法用任何标准去统一,否则,就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其次,任何文学作品都有未确定性,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开放的图式结构,它存在的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

而作品意义的实现是要靠读者通过阅读使之具体化,即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其作品中的空白填充起来,即“排除或填补未定点,空白或文本中的图式化的环节”,使作品的未定性得以确定,最终实现对作品的再创造课内的阅读训练,就是在教师的带动、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共同实现阅读对象的开放性,并将文中的空白点加以具体化或明确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营造一种宽松的、和谐的、民主的气氛。同时,尽可能多留出时间、空间,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天地。众所周知,优秀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既是鲜明的,又是模糊的,富有张力,它往往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像,而文学作品的魅力也常常就存在于读者的想像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道理就这么简单。如果教师把那些优美的文章进行医学式的解剖,虽则是具体、细致,但却把“活体”分解成“死尸”,学生当然是索然寡味了。面对优秀的作品,教师任何自谓的“精妙”讲解,都是多余的、笨拙的,它不仅破坏了原作的意境,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僵化学生的思维,束缚他们的想像力。比如阅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点,着重于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经历与剑桥的关联。至于诗意,教师决不能用“1+1=2”去确定,可通过听录音和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感受“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去体味由“金柳”、“青荇”等组成的意像所蕴含的挚情深意。因为文章的意蕴常常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的,所以说,阅读教育中的“空白”不可缺少,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更多的则是让学生去“意会”。当然,这种留有空白式的阅读教育,是需要一定基础的。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大体可分为五个层次:认读能力→释义能力→解析能力→鉴赏能力→研究能力。这五种能力,既有其阶段性特点,又有其内在联系。从总体上考察,前三种能力侧重于理性的阅读能力,是一种接受性阅读,属于初级阶段。而后两种能力主要是想像中的情感与理性的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属于高级阶段。但如果没有“接受”,也就无从“创造”。接受性阅读是一种信息的搜集、积累的过程,是一处积淀,又是一种贮备,是创造性阅读的前提。否则,创造性阅读就会华而不实,甚至成为空中楼阁。任何文章都是人类认识世界万物的结果,它融合了各学科的知识,当我们阅读科技说明文时,就要借助于生物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当我们阅读朱自清的《威尼斯》时,就需要有地理的概念;当我们欣赏白居易的《琵琶行》时,音乐的旋律就会在我们心中澎湃……

总之,要学好语文,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就必须关心其它学科,即广泛地阅读,并接受语文以外的知识积淀。语文是个大概念,其内涵极其丰富,其外延无限广阔。语文学习在课内,也在课外。正如余秋雨所讲:“时代的发展使每门专业的内在结构和外部界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足够的整体视野,连专业都很难学好”。因此,这种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是一种积累,又是一种创造,它对学生个体良好素质和人格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篇7:浅谈中职数学教育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浅谈中职数学教育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一种重要指导思想。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的工具,数学教育承担着使学生的心理潜能、文化科学水平和能力得到充分提高的任务。中职教育的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工作胜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在数学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研究现实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具有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等特点。教材中贴近生活的实例较少,往往造成一种错觉——数学是脱离生活实际的一门学科,易产生无用性和畏惧感。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非常广泛,有用就能产生热爱,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校数学组教师专门编辑了一本数学通用职业技能学习资料,穿插于教学之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学生使用手机已非常普遍,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手机资费和各种套餐进行分析,达到最优化的选择,从而培养了学生理性消费的意识;引导学生分析购房、购车中的分期付款问题,分析彩票中奖的概率计算等等,通过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了数学的广泛性和实用性。同时,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感觉到了成功的喜悦,形成了一定的“心理优势”,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重视数学的育人功能

1、数学中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数学中的概念来源于实践,由数学概念演绎而成的数学理论又反过来指导于实践,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重要数学思想与方法的确立与演化,重大数学理论的创立与沿革,都要运用分析、归纳、综合、抽象、概括、演绎、类比、猜想等科学的思维规律,数学中体现出的联系、运动、发展、变化的观点,正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由此可见,数学教材中处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光辉,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利用教材中有关数学发展史的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教材中介绍了大量数学发展史的内容和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如自学成才的华罗庚、秦九韶和《数书九章》、杨辉三角、笛卡尔与坐标法等等,它们像晶莹的明珠,处处闪烁着真理的智慧和光芒。从灿烂辉煌的数学发展史中,不难发现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过程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成果卓著,对人类文明和世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中、外数学家在追求真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人胆识、勇气和毅力,对自己所热爱的事业的投入与执着,为真理献身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好教材。

三、重视数学的美育教育

数学本身就是美学的四大构件之一[即史诗、音乐、造型(绘画、建筑等)、数学],数学追求的目标就是从混沌中找出秩序,使经验升华为规律,将复杂还原为基本,所有这些都是美的标志。另外,数学表达形式中的语言美、图形美、逻辑美,数学内容结构上的统一美、协调美、对称美,解决数学问题时的简明性、灵活性、多样性、规范性以及创造性,都体现了美的内涵,我们不能忽视对数学美的教育,它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力。

四、发挥数学的助手和工具作用,促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数学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要为学习专业服好务。很多专业的专业课程中都涉及到数学知识,数学学不好,会影响到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例如:电子专业中,示波器的原理就是一个很好的数形结合的例子;研究各种电路,必然涉及到电流强度、电压和电阻值的计算,电流强度的波型就是一个正弦函数;机械制图、建筑制图都要用到斜二测和三视图的画法,以及比例、角度的计算,加工各种零部件或修建房屋,都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这些过程中,处处都要用到数学知识。可见,数学是学习专业的基础。

五、数学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学习的主要作用是形成“算法思维”,通过构造算法,比较不同算法的效率,并选择算法的实践,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从事智力活动的良好品质,如计划自己的工作、寻找完成工作的途径、对结果进行评判等等。数学的抽象,能使学生获得这样一种素养:面对错综复杂的事物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并用恰当的方法表示出这种本质特征,以便进行思考和交流。理解数学首先靠的是“观察”,通过观察引起记忆,通过记忆引发联想,通过联想产生类比,通过类比再进行归纳、抽象,依靠逻辑推理而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即数学能为我们提供有特色的思考方式,这就是抽象化、符号化、公理化、最优化、建立模型。应用这些思考方式的经验构成数学能力,这是当今信息时代越来越重要的一种智力。正如我国罗士健教授所说:“数学将成为21世纪每一位合格的社会成员的素养、知识和技能的一个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增强终身学习能力

最近结束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在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正如教育家所说:“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人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受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现在很多学生参加了“3+2”培养模式,每年报读成人大专院校的人多了,说明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知识的更新换代在加快,要想生存,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我们要为学生打好基础,增强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

七、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正确地自我认知,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进而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特征和潜力,正确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工作,避免盲目就业。

2、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合理安排时间,增强学习效能。

3、有利于加强与企业的衔接,加快角色转换,缩短职业适应期,尽快由校园人变为职业人。

4、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发展潜能。

综上所述,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对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达到一个良好的育人效果。

篇8: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做题并且保证思考方向准确,做出的答案没有失误和偏差的前提与必要条件。现代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而对于题目的阅读和理解往往流于形式,不够重视,导致题目审阅错误等问题。而对于题目审阅偏差一类的错误就像是掌舵行驶走偏了方向,全做无用功。因此,对于小学生数学科目题目审阅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学项目,需要引起学生和教师们的注意。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理解能力

数学阅读能力包括对题目条件、问题的正确审阅能力和对题中所包含的隐藏信息的识别能力等。具有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学好数学、做好数学题目的前提基础和关键。据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做数学题时,计算题的正确率极高,但遇到判断题和一些实际应用类型的题目时,常常会因为读错问题的字面意思或者理解不到题目条件的真正含义或隐藏内容而导致题目出错,甚至解题过程南辕北辙,浪费了大量时间,做了许多无用功。而这一现象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最为严重,而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还处于一个开始阶段。在这个阶段打好基础,重点培养学生的题型阅读能力,是学生高年级数学学习的基础和重要前提。我针对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方式给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一、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数学题目的能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语文文字功底不是很深,语文基础还不牢固,常常对数学题型阅读理解不到位,喜欢依赖教师帮助读题,分析题目条件和问题。例如:在批改作业时,我们常发现一些学生在常见的、找规律题目中按题目要求用横线划出正确的数字,而将题目要求换一个提法,将正确数字打钩,会发现大部分学生仍旧会用横线的方式标注。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是由于人的惯性思维和自我形成的概念意识,导致学生遇到同类型的题目后下意识的运用相同手法做题。二是由于学生在做题时过于依靠自己的想象,导致没有将题意理解清楚就急于做题。根据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审题意识的培养。在学生日常做题时,我们可以适当引导学生逐字读题,在字上标注拼音,并建议学生小声读出来,用笔将条件标出,用问题突出等方式加强学生阅读文字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阅读数学题目的良好习惯

在学生平时做题的作业批改中常出现这样的错误。例如,在一道填空题中,50个1是个10,很多学生的答案是50。这是由于学生做题过快,看漏了后面的文字导致的。这样看似“小儿科”的错误在学生今后做数学大题和实际应用的题目时会对学生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使学生解题过程南辕北辙,全做无用功。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段就纠正学生这样错误的阅读习惯十分必要。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数学题目时放慢速度,并理解题目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同时读不懂的语句应该多读几遍,加强理解再做题。而且对于题目的问题和做题要求,教师应该给学生强调要仔细看清。这类问题和要求虽然简单易懂,但却是极易被看错或者忽略的地方。学生应该在平时做题时就引起注意,避免犯这种低级又简单的错误,导致丢失分数。针对问题和答题要求的训练,教师可以专门安排几道问题与要求相似但细读又不尽相同的题目给学生做,限制学生的做题时间,最后给出正确解题答案,并给予正确率最高和正确率最低的学生以奖励与惩罚,以此来提醒学生对问题和要求的关注,加强学生做题时的仔细程度,改变学生对于阅读的态度和习惯。

三、培养学生找准关键词,并理解关键词的含义

学生在做题时对于题目文字的含义理解得往往很浅薄,不能理解到位,导致学生不能从一道题目中快速找出关键的`信息点,甚至找到信息点和关键词后不能正确理解它所能表达的意思,导致做题错误。例如:在一道画图题中,题目是:在第一行画3个Δ,第二行画Ο,Ο的个数是Δ的4倍。许多学生在做题时仍旧在第二行画Δ,虽然个数对了,但是没有满足题目要求,依旧不能算正确。这是由于学生对于题目关键词的把握不准确,不能一次性读懂题的关键词,就会导致学生凭自己感觉答题。教师应该在日常训练中注重学生勾画关键词的训练,让学生将关键词用符号标注出来,这样就不会漏掉有用的关键信息点了。同时,学生在做题时也容易出现关键信息无法理解的现象。如题目:小明买书包花了65元钱,他付的钱正好,请问小明付了几个十元?这道题目的关键词之一是“他付的钱正好”,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好理解的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这类文字转换成直接的数字文字,方便学生理解,如问学生,“什么叫他付的钱正好啊?”学生会反应过来,“就是他正好付了65元钱”。这样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尝试转化文字,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转化文字的能力,下一次遇见读不懂的关键点时,学生就具备自己转换文字的能力了。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做好阅读题,提升正确率的关键和基础,同时也是学生步入数学高级学习阶段的重要能力和思维习惯。因此,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和审题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中需要被重视并且需要进一步探索的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J],(07).

[2]陈金义.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一些探索[J].学周刊,(22).

[3]周冬琴.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2014(03).

作者:陈红月 单位:浙江省永嘉县外国语实验小学

篇9: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语言、方法和理论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阅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不仅需要具备语文和外语的阅读能力,而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

一、激发阅读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掌握阅读方法

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不仅如此,到了中、高年级,一般还能自发地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但是,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作为教师,要把握“愤悱启发,相机诱导”这一原则。

(1)提纲挈领法

就是把一组学习材料划分成若干个小单元,并通过简约化的编码形式,进行梳理和归类,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原理等,使知识整体的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既深化理解又便于记忆。指导时,应从整体阅读、句段分析、简缩概括等环节入手,着重引导学生有序、准确地获得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并把获得的意义用恰当的语言概括地表达出来。”

(2)咬文嚼字法

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由于其自身特点的要求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因此,要在阅读的前提下,对它们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进行反复地推敲,以帮助学生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

(3)融会贯通法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阅读学习时,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才能避免片言只语的肤浅印象,减少思维的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

三、及时反馈,促进交流。

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这是因为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载体,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交流和应用。特别地,数学语言又是进行有效数学交流的必要条件。人们平时的.日常交流大多是借助于自然语言而进行的,但数学语言与自然语言有很大的区别,它是以符号来表示各种量的关系,量的变化,以及在量与量之间的进行的推导和演算的一种语言,它具有精确性,简约性,通用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正因为这些特点,要进行数学交流必须加强数学语言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数学词汇,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数学语言表述的数学内容,并逐渐学会怎样由日常语言转化为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数学概念。

篇10: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这样的状况:当学生直接进行简单运算时,他们往往能正确计算出结果,但是把相同的计算放到文字比较多的应用题里边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就会不知所措,不知道究竟应该怎么列出计算公式并正确写出结果;还有的学生“逢应用题必错”,但是只要我给他读一遍题目,他们马上就能正确解答;还有一部分学生则不管是在考试中还是在平时练习中,往往第一遍会做错很多题,但是经过仔细读题,竟能改对不少……这些都充分表明了很多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较差,结果导致对数学中的基本语言以及数学题目的解题要求都不能作出正确的理解。

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不断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我们教师就必须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逐步培养他们阅读数学文本的习惯和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阅读数学概念及定义,加强学生对教材文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数学具有明显的逻辑性、概括性等学科特点,专业术语较多且杂,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接触一些新概念的过程中,普遍感觉难度较大,不容易理解。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仔细分析、详细解释数学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尽量带着学生反复诵读这些比较拗口的专业术语,以帮助学生强化数学语言,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前文已经提到,数学具有明显的严谨性、抽象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在数学的.阅读过程中必须多探究、勤思考,充分做到读和写的有效结合。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各方面发展都还不成熟,对于他们而言,做到这些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仔细理解每个数学概念的基本含义,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些公式、定义等;要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思考,建立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而不是机械地模仿老师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比如,在学习“比例问题”时,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学校五、六年级的学生共有180人,五年级学生和六年级学生的比是4∶5,五年级和六年级各有多少人?”然后让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将关键句“五年级学生和六年级学生的比是4∶5”换成不同的说法。

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被充分激发了,兴致盎然的开始积极思考、认真探索。这不,经过思考,马上就有同学想出了不同的说法:换成“五年级学生是六年级学生的4/5”,“六年级学生相当于五年级学生的125%”,“五年级学生是六年级学生的0.8倍”,“六年级学生比五年级学生多1/4”等。让学生在独自思考中把一种数量关系“换句话讲”,不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和分析能力,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数学题目的本质特性,使学生进一步发散数学思维,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三、总结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应当认识到数学阅读的作用和重要性,只有充分重视阅读教学,才能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进行自主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11:高职生讲演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高职生讲演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改革重在探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职业院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是语文课程的薄弱环节。要提高学生的讲演能力以适应高度社会化的经济发展,基于对现状的分析,并结合职校语文教材特点和教学实践,可以从七个方面探索通过高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讲演能力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高职;语文;讲演能力;自信心

讲演又名演讲,是面对听众集中阐述某个问题的一种说话形式。讲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讲”,用话语表达思想;二是“演”,用表情、姿态、手势即用态势语言来增强表达效果。一场好的讲演具有振聋发聩和催人奋进的鼓动作用与宣传效果。讲演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毋庸赘述,小到面对纠纷能息事宁人,中到结交朋友、求职面试、岗位竞聘,大到竞选总统元首,都需要成功的演讲。

讲演正以其独特的魅力逐渐成为高职学生最喜爱的活动之一,许多教师通过讲演这一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育效果。然而,如何将演讲提高到培养人才素质这一高度,提高到发掘内在功效这一理性层次,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基本任务,但听、说、读、写间缺少沟通,目前越来越重视对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对“说话”的培养越来越漠视。其实,听、说、读、写是一个整体,绝不能任意分割。

“讲演”这一活动形式正逐渐赢得高职学生的青睐,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表现为:(1)不敢说。很多高职学生对自己的信心严重不足,又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缺少与人交流的经验,有的甚至患有社交恐惧症,不敢在人前大声说话。(2)不爱说。许多学生受“沉默是金,雄辩是银”的思想影响,认同“祸从口出”的古训,不爱在人前大声说话。(3)不会说。不少高职学生从小是“留守儿童”,缺少交流,不少学生只会回答“是”与“否”,甚至用“点头”和“摇头”来表示。(4)不善说。有些学生虽能说出只言片语,但词不达意,说话时非常紧张。由于上述问题的客观存在,使得高职学生不善言辞的状况愈演愈烈。

如何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找到一条既培养写作能力,又锻炼学生说话能力的途径呢?通过讲演,可以架筑起一座“说”与“写”的.桥梁,能够兼顾能力培养与应付考试。可采取以下步骤。

统一思想

首先,明确培养“说”的能力是《高职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任何一方面的欠缺都有可能影响语文整体能力。其次,从现代人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角度教育学生,告诉学生通过讲演可以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记忆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有序训练

形式训练从易到难指导学生讲演前要作好预测,估计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应急准备,指导学生快速进入讲演状态。特别是在外观仪态上予以明确的要求:整洁得体的仪表、落落大方的表情、恰到好处的动作、轻快稳健的步姿、精神饱满的站姿、谦虚大度的鞠躬、炯炯有神的正视、热情亲切的环视。教育学生既不能迎合某些人的口味,醉心于搞一些低级庸俗的“噱头”,也不能脱离听众,高踞于听众之上。讲演是放大了的自然的讲话,讲演者必须学会大声说话,做到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相关教材集中讲评从趣味入手,实现“敢说”。先让学生讲述简单的笑话、寓言等,只要表述清楚、语言通顺即可,并且应着重表扬学生的可取之处。例如,一学生复述小学课文寒号鸟的故事,学生纷纷说出其不足,但笔者却说:“寒号鸟偷懒贪玩,结局很惨,这位同学提醒了我们,这多么及时!”从此,这名学生信心大增。再将经典的讲演性课文,如《最后一次讲演》、《少年中国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文章进行集中讲评,向学生讲解讲演是如何采取比喻、排比、夸张、对偶、反复、设问等修辞手法来提高效果的;讲演是如何贯穿小说般的形象,汇聚戏剧般的冲突,融注诗歌般的激情,穿插相声般的幽默,使讲演者的情感选择张弛有致、情理交融、思想深邃,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鼓动性。在讲演性课文的集中讲评中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懂得怎样产生激情,怎样与听众进行感情交流,怎样打动听众。

掌握方法写好讲稿将常规讲演稿的写法教给学生,让他们懂得如何写讲演稿。

(1)开头形式:开门见山,导入主题;介绍情况,说明根由;发出疑问,引入思考;引用名言,据此发挥。

(2)要有明确的主题,或支持、或反对,旗帜鲜明。它融叙事、抒情、说理于一体,寄情于理,寓理于事,真实典型,充分而新颖,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要能举事明理。

(3)结尾方法:概括全篇,画龙点睛;抒情议论,深化主题;引用警句,振聋发聩;提出问题,引人思考。结尾要简短有力、隽永有味,让听众回味无穷。切忌虎头蛇尾,画蛇添足。既要掌握常见写法,更要重视胸中激情,情在其中然后才能言表于外,才能以一腔真情和诚意来感染和打动听众,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是给什么人看的,给什么人听的”。指导学生写主题鲜明、见解新颖的讲演稿,针对听众的不同心理愿望,摸准心理打动听众。例如,清末戊戌维新的重要人物梁启超有段时间应各学校和团体之邀,作了二十多场讲演,没有一次题目是相同的。

体验感受,锻炼胆量要求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撰写讲演稿,一方面,可使学生拓展视野,激发讲演的动机和兴趣;另一方面,可使学生从“要我讲”转变到“我要讲”,激发兴趣。可安排学生两人为一组,相互盯住对方,进行眼神练习;两行对立成队,每人从人墙中穿行,学会在人群中表现眼神,克服自卑,充满自信地面对大众。还可以运用“空白联想法”,如遇到省略号,要求学生补充;“情景转换法”,如学习《海南的冬天》中的“阳光和煦,草木苍翠,水波闪闪,百花争艳”等内容时,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北方的冬天;“同义变通法”,如同仿句练习,譬如看到描写长城的内容,就可以仿说黄河。

师生点评,不断提高笔者利用每节课开始的三五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讲演,讲演结束后,教师就仪表仪容、表情传达、内容选择、语速语调等方面加以点评,同时,也请一些学生加以点评。这种做法也可以贯穿于阅读训练之中,如引导学生分析并表达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中用的“争”字,朱自清“蜜蜂嗡嗡地闹着”中用的“闹”字有什么好处。

体验成功,观摩学习经过引导,学生反响热烈,积极踊跃上台讲演,讲演前充分准备,讲演时感情充沛,真情自然流露,不徐不疾,不温不火。这其中涌现出了不少讲演苗子,他们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还获了奖。其他学生又从这些获奖学生身上汲取了力量,增强了信心。

由易而难,循序渐进笔者遵循由易而难的原则,分三个步骤加以训练:第一步专题演讲。首先自己写稿准备,即自定专题;其次分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医药等专题,学生可以事前准备材料,在讲演前抽签决定专题。第二步论辩,通过论辩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第三步即兴讲演。这样,逐步提高了训练难度。只有选择适合学生的训练方法,才能鼓励学生消除心理负担,激发兴趣,增强信心。

总之,讲演很好地沟通了“说”和“写”,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高职语文教学中讲演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这是一项不容懈怠而又需要循序渐进的工作。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浅谈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