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分析初中数学教学与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方法的论文(共含10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梅菲工房”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分析初中数学教学与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方法的论文
分析初中数学教学与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方法的论文
一、学习力
“学习力”这一概念来源于企业管理领域,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学界对“学习力”关注度和研究逐渐得到提升,并有学者开始涉及教育领域学习力研究,学习力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欲望,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新的环境下如何学习和适应,提高自我和获得突破,也可以理解为学习的持久力。学生学习力指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转化力和学习创造力的总和,它是这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学习动力是指学习主体进行学习的原动力;学习毅力是指在学习中具有的持久力,包括学习精神、学习心理素质、学习自控力等;学习能力是指学习主体根据条件的变化,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习转化力是指学习主体将学习成果转化实际成果的能力;学习创新力是指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的能力,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学习力是软生产力,是创新和创造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原动力。
二、学习力提升的研究价值
“学习力”一词最早出自1965年美国系统动力学的奠基人——福瑞斯特教授写的《一种新型的公司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学习力逐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应运而生的一项前沿的管理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学习力是伴随一个人终身发展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高低的尺度,被视为现代人基础性的文化素质。在当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总量的翻番周期越来越短,从过去的1、50年、,缩短到现在的5年、3年。“谁能迅速提高自己的学习力,谁就能迸发出新的创造力,谁就能获得发展的主动权并获得竞争的领先优势。所以学习力是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力”。因此,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创造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即如何提升学习力,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现行的研究中,关于学生学习力的测量主要是采用访谈和问卷的方式进行。但由于研究人员是采用观察与教简易的问卷的形式进行收集的资料,其信度与效度有待考证。有关于学生的学习力的问卷都是关于学习能力方面的,几乎未涉及学习力的其他方面,没有较系统的测量工具,而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学习力的提升研究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初中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力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
初中是学生学习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重要的学科工具。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少数教师迷信“满堂灌”、“一堂清”,将课堂变成自己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习惯了当听众和旁观者,对老师过度依赖,导致“一讲就懂,一做就错”。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不知道如何阅读教材,如何理解例题,如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将作业当成负担,抄袭、逃避等现象司空见惯,不知道数学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综上所述,如何提升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是时代赋予教师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数学学科原有知识的积累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力的重要因素。用构建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学生知识的内化、智慧的发展需要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必须具有相应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理解、内化所学的知识,当学生在某一学科的原有知识积累相对较少时,会直接影响后续学习。根据已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经验与想象,进行新的创造,这才是学习力的'最有价值的内容,是学习力的最高境界。因此,提升中学生数学学习力已成当务之急。
三、学习力提升的研究展望与启发
1.学习力是伴随一个人终身发展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尺度,被视为现代人基础性的文化素质。强调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有利于其成为善于学习,智慧学习的人。
2.通过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力的研究,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科学学习方法的理念,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终身学习理念等,最终增强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意识。在恰当运用学习策略的过程中发挥并提高自己的学习力,成为爱学、会学的终身学习者。
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合作学习能够提供民主、和谐的课堂,拉近师生心理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自我展示的信心和勇气,提高学习兴趣,形成稳定的学习毅力。
4.通过对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探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容、形式,创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总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经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
5.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转换、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教”和“学”效益,学生才能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地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抓起,提高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和发展能力,最终提升数学学习力。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习力的培养是实现以人为本,学生可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方式和策略,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在学校、在课堂上的具体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突出学生的“学”,而淡化教师的“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能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篇2:如何提升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论文
如何提升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论文
根据教育部《工作要点》,教育部已“发布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并修订教材”,借以完善实验了之久的“新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与国外的教育相比,中国教育的优势在基础教育,尤其是数学教育.这得益于小学数学教育扎扎实实搞双基.然而,中国有不少的数学天才,却鲜见数学家,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缺失.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既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内容与主要目标,也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筑了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东北师大校长史宁中教授认为:“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已经不能仅仅把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终极目标,还要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及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作为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目标.要把以往只重视演绎能力发展为归纳能力、演绎能力并举,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呢?
一、有效训练,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数学课堂是否有效、实效、高效,有效训练是关键,有效训练是有效课堂的落脚点和重要体现.通过有效训练可以使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得到提高,数学思想方法得到锻炼,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和数学才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进行有效训练,加强设计“精品”习题的意识,以少胜多,以质为上.在知识和难易程度适宜的基础上设计有一定的“坡度”、“难度”、“密度”的习题,练习时注意加大知识间的“跨度”,变换形式间的“角度”,求新、求近、求活,让课堂练习不断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直接发源地.让学生身处“做题初,趣已生;做题时,趣愈浓;做题终,趣不尽”的学习情趣中,让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数学学习的能力.
二、挖掘内涵,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认识事物、学习数学的基本依据,是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数学思想方法是处理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数学思想方法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逐渐被理解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这对于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悟数学思想,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呢?
1、归纳演绎.归纳就是将多个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演绎就是将归纳出的结论运用到解题中来的一种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们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时,也就是演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便能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决特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2、类比联想.这是初中较为重要的思维方法,类比即为将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的思维方法.联想,即在思考某一事物时想到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在学习有理数时,可与小学所学的“数”进行类比;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可与一元一次方程类比;学习分式的运算时,可与小学所学的分数的运算类比等等.
3、反思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除了我们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和训练外,还是要靠学生自身在反思过程中领悟,在数学学习过程,要引导学生自觉地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让学生亲身体会这一数学思想的魅力.
布鲁纳曾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数学的学习能力.
三、做中感悟,协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中所形成的感性知识、情感体验和应用意识.经验的获得一定是在数学活动中形成的,数学活动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以及反思的过程等,获取丰富的过程性知识,最终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但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让学生在展示、训练活动中体验这种方法的经验.经验离不开活动,数学活动是经验产生的源泉,离开了数学活动,就根本不会形成有意义的数学活动经验,只有亲身经历体验了才能形成经验,并将经验固化成解决问题的技能,掌握“渔”的技巧,才能在以后学习中自觉运用,促进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总之,要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就要进行有效训练,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挖掘教材内涵,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做中感悟,协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篇3:初中数学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分析
数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主要包括课堂学习、课外作业、测试检查等环节。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从课堂学习、课外作业和测试检查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
课堂学习的习惯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阵地,课堂学习的习惯是学生学习习惯最重要的内容。数学学科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会思考、会提问、会笔记、会“发现”。
1.会思考
会思考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数学各种定义、定理的基础上,对于比较类似的概念加以类比、区分(如“半径”和“直径”、“圆心距”和“连心线”等概念),通过区分、类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达到运用自如,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是思考。教师要通过在课堂上经常性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形成这些思维活动的模式,养成会思考的习惯。
2.会提问
发现和寻找思维上的困难、疑惑,并将存在的困难和疑惑在课堂上向教师发问,这就是提问。“学者须要会疑”,“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积极提问是学生课堂学习中获得知识的重要学习习惯。学生积极提问,教师便能及时排除学生的思维障碍,帮助学生学得知识。学生积极提问,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相互激励学习动机,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要帮助学生会提问,使学生知道,只有清楚数学中的各种概念,才能发现问题。如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中,两圆内含 0≤d
3.会笔记
上课做笔记并不是简单地将教师的板书进行抄写,而是要求学生对听课中得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它包括教师的思维方法和学生本人思考的过程和成果以及所存在的疑难。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做笔记的过程是语言操作过程,也是大脑积极思考的过程,能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做笔记还能使听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课堂学习效率更高。
篇4:初中数学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分析
有些人会把数学成绩的高低与孩子的智商说在一起。智商的高低确实会对学习数学有着一些影响,但绝对不是起决定性作用。其实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是学习习惯,而非智商。
学习过程中主要是要养成“听课”和“练习”的良好习惯。所有人都知道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是学好功课的基本前提。那么到底上课到底该怎么认真听讲,作业练习该怎么去认真完成呢?很多人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正如上面说的,数学这门学科更多是讲究一个理解和运用。而“理解”地好坏首先取决于听课效率的高低。目前中学一节课的时间是45分钟。处于学龄阶段的孩子,受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45分钟都全神贯注地听讲是很难做到的。一节课下来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走神实属正常。但关键是这10分钟是在哪个阶段。有些孩子一上课就开始神游,等回过神来就完全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了。所以,要让孩子养成集中注意力的好习惯,尤其是老师在刚开始讲课以及重点内容时段不能走神。其次,在听课过程中与老师思路同步也很重要,这就要求课前做些预习了,预习时没有必要事无巨细,只要大致了解新课的大概内容即可。曾有学生说,自己课后做很多补习却赶不上某些孩子课后练习做得少的同学,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就是听课效率低的问题了。除了上课时的听讲外,也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参考书。
然后是关于作业和练习的习惯。大多数孩子把做练习当成是完成任务,他们不明白做练习其实是一个巩固复习、查漏补缺的过程。现在大多数学校的老师对每天的作业或练习都会进行批改和校对答案。孩子或多或少都会遇到错题或是不会的题目。出错或者不会就意味着有问题存在,订正题目其实就是在解决问题,也就是补漏洞了。这个时候很重要!很多学生直接把正确答案写在题目边上就完事了,下次碰到类似题目还是照样出错。这不叫订正,而是“写答案”。必须要做到把解题方法理解透彻,以后碰到类似问题不再出错才算是真正的“订正错题”。平常要做到把练习当考试,把考试当作业才行。同时还希望孩子们要脸皮厚些,更主动些。遇到不会或不清楚的一定要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千万不要堆积问题。那些考试分数低的同学十有八九就都存在有不懂却不去问的情况,积累的问题太多到最后来弥补会十分辛苦。要学好数学没有所谓的捷径,多做多练才是王道。
这里还有个关于计算的问题。很多孩子不喜欢计算,惧怕复杂的计算题,甚至平常练习会使用计算器来逃避计算。这种现象很危险!因为计算是学好数学的必备能力,良好的计算能力不但能确保做题的正确率还能提升解题速度。而该能力的提高关键还得靠熟能生巧,因此大家必须重视,在平常练习中要有意识地去多算多练。
篇5:初中数学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分析
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等多个方面。
(1)制定计划。从而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打稳扎,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练学习意志。
(2)课前自学。这是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3)专心上课。“学然后知不足”,这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课前自学过的学生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细听,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盘抄录,顾此失彼。
(4)及时复习。这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效,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5)独立作业。这是掌握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必要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作业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6)解决疑难。这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经常把容易错的地方拿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从老师、同学处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7)系统小结。这是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篇6: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分析论文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分析论文
初中数学课程对于学生知识能力的积累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初中数学教学不应当只是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上而已,教师更多应该做的是将数学教学生活化,通过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纠正学生数学很难学的原有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兴趣,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考,进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成绩,掌握学习数学的能力。数学就是关于数字的学问。它自古以来与人类的生活而息息相关,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运用案例比比皆是。数学课程既然源之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就必然要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数学教师的一个责无旁贷的使命就是:利用数学课堂帮助学生利用教材,多多地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进而提升学生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数学感觉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无法将数学中的抽象思维转变成形象思维,因而无法理解数学中的理论知识,更无法将数学中的抽象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来。因而教师在上课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度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这样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案例出发,从简单的角度开始思考和学习新知,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如利用平方差公式可以快速解决数字之间的相乘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身边的案例出发,告诉学生在元旦的时候班长要负责买瓜子庆祝,其中瓜子的单价是8。5元一斤,而班长一下子就买了7。5斤,结果售货员阿姨没有用计算器计算就说班长应付63。75元,你们知道她是怎么做到的吗?教师此时应当引导学生回忆刚才学过的平方差公式,让学生们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看看如何像售货员阿姨一样快速地得出答案。肯定不少学生一经思考就会发现,原来售货员阿姨是这样快速得出答案来的:8。5×7。5=(8。0+0。5)×(8。0-0。5)=82-0。52=64-0。25=63。75。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果然是方便又快捷,而且学生们一般都有过购物经历,不管是自己还是和他人一起,教师通过创设常见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感慨数学对生活的便利之余,不自觉地就被激发出了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二、联系生活素材,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教师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将教学内容全面具体地传授给学生,因而在初中数学课上,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中的素材联系到一起,全面充分地运用到数学教学课堂上面来,将生活素材与学生的数学学习之间建立合理的联系并且进行适度的融合,让学生能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数学理论解决生活中的部分问题,掌握一定的能够运用于实践的数学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比如初中一年级正负数的学习,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都只是学过自然数,并没有接触过负数,因此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可以联系生活中的素材,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师可以用一幢楼的楼层作为例子向学生讲解正负数的含义,以地平线作为0,也就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地平线以上的楼层,如一楼、二楼、三楼等等楼层数都是正数,可以记作+1,+2,+3,…而地平线以下的地下室楼层,如地下一楼、地下二楼、地下三楼等等都是负数,可以记作-1,-2,-3,…教师通过练习生活中的素材对学生讲解数学上的理论,抽象的内容被简单的形象化出来,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和吸收,更能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把它们与要学习的数学内容建立直接形象的联系,将要学习的数学内容生活化。
三、立足日常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来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的过程中,立足于现实生活,站在数学的角度上处理现实生活里面的问题,对于学生数学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学生看到老师可以利用数学来解决现实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从自身便会感到数学的巨大作用,联系自身实际,他们也会逐渐学习如何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比如利用二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老师可以这样引进题目,最近同学们表现比较好,老师决定要给班里的同学买奖品,男同学x人,女同学y人,其中,男同学的奖品是每件五元,女同学的奖品是每件八元,加起来一共花了136元,老师想知道一共有多少个男同学可以得到奖品,又有多少个女同学能够得到奖品?如此一来,学习的时候不仅可以避开课本例题学生不清楚鸡兔各有几条腿的尴尬,而且又能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出发,让原本学生们不熟悉的新知识变得贴近生活,学生们也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然后接着进行问题的解决。学生在无意识当中,不仅学习到了新的理论知识,更提高了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教师也实现了培育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的教学目标。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时代在不断的前进,而学校的职责却从未发生过变更,始终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为社会培养栋梁的地方。数学是推进人类自然科技进步的最重要学科,它的发展能够推动科技的不断变革。初中的数学是重要的基础课程,因此,将初中数学生活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改革课题,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自身出发积极探索,将固有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新知识,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思考,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7:初中数学学生学习心理的教学探讨论文
初中数学学生学习心理的教学探讨论文
新课标实行以来,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都在改变,初中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所以初中教育的好坏对一个孩子的培养极为重要。初中数学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也探讨许多,初中生的心理较小学和高中都有很大的不同,如何抓住初中生的心理展开教学成为初中数学的教学关键。本文就从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心理对初中数学的重要性以及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课堂心理干预展开探讨。
一.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现象
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在初中所有课程中除了思想品德课会对学生的心理进行一定的教导之外,几乎所有的课程都不重视在课堂上对学生心理的培养。初中教师们一般重视培养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并不怎么重视,在初中数学课堂也是如此。初中数学教师普遍认为数学课程是一门以数字教学为住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培养学生们的心理健康,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教师们要摒弃这种错误的教学观念。要清楚的认识到初中数学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们建立一个好的学习心理,能够使学生们将这种学习心理反馈到课堂学习中,能够有效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学生的学习心理对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由于小时候受到家庭或者其他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部分学生的心理或孤僻、或霸气出现缺陷,不能很好的融入学校生活更不能很好的和同学正常交流。初中学习压力不断加大、学习内容也不断加深,尤其是数学的要求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可能迅速下降,继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心理,此时如果不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就很有可能使他们彻底丧失学习的动力,诱发各种不良现象。比如,在课堂上随意顶撞,不认真听讲,课后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能端正学习态度,散漫,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于发生暴力倾向。数学课堂心理干预指“:数学教师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心理为目标,引导同学们恢复自信心,保持乐观、开朗、不断进取不断努力的心态”。我们这里所讲的学生心理干预是指帮助同学们保持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发挥同学的主观参与性,从心理上接受数学喜欢数学,心理上的接受才能从内改变。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心理对数学的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心理干预,保持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心理呢?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合作互动学习教学法
(一)教师要多关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以及最新报道,认真分析正确理解合理应用
教育心理的方法很多更新也快,但不是最新的方法就是最有效的方法,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最合适的方法。教师在对个别同学进行学习心理疏导的同时,不要忘记对全班进行学习心理教育,集体进步、共同提高,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更快更好的帮助同学们解决学习心理的问题。造成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家庭因素,教师要和家长多沟通多联系,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同学解决学习心理问题,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二)提高同学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热情对于学生们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堂课的教学质量。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一直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应善于设计教学内容,增加课堂的生动色彩。教师在备课阶段要立足基本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提出有效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或者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来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进行到《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教学时,先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圆锥带到课堂中,提出“学生以自己所做的圆锥模型为工具,运用已学的知识探究出圆锥的侧面积吗?能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吗?”,让学生自己先进行尝试,教师从旁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兴趣。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每一位学生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是不尽相同的,必然导致在面对问题时所体现的不同思维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是灵活化的课程,它不要求学生固定在一种思维模式下进行思考,一直以来数学的教学就要求学生多思考,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发展个性,用智慧对待学生的差异。比如,在教学“实数”一节时,教师提出“两个无理数的和是否一定是无理数”这一道问题,有学生就提出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来说明问题,如与-π与-π等,也有同学提出a与b是循环小数,但a与b都是无理数,但a与b相加却是一个无限循环小数,是有理数,从而从方面证明了这句话的真实性。总而言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的把握不仅能够适时的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热情,还能培养同学乐于分析问题以及表达思路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但如何去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还需要教师认真分析班级的实际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要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针对实际问题做出调整,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篇8:问题导学法与初中数学教学分析论文
问题导学法与初中数学教学分析论文
【摘要】在当前我国的教学方法中,问题导学法属于一种比较有效的新型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当的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集中力,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所以,探究基于问题导学法的初中数学教学,分析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自从我国教学改革以来,素质教育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发展,改变了我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也纷纷加强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探究和应用,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思维启发,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我国的教学工作中,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初中阶段的数学与小学不同,其难度进一步加深,对于学生数学思维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能够更好的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问题导学法的介绍和作用
问题导学法是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其主要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积极作用。
1.加强知识巩固
问题导学法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但是提问的问题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决定的,在提问之前,教师一般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简单的考核,并根据最终的考核结果,合理确定教学方案和问题,从而在提问时,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保证所提出的问题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同时又具备一定的挑战性,以此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当的延伸,还能够帮助进行新知识的预习和导入。
2.活跃课堂气氛
初中数学知识的难度和深度要比小学数学的高,知识内容更加抽象,要求学生具备数学思维,这对于学生而言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的课堂都比较枯燥和乏味,学生忙于进行数学原理和公式的记忆,整个课堂的活跃度并不高,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导学法在应用的过程中,从问题出发,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探究,从而充分调动起课堂的活跃氛围,营造出更加活跃和轻松的学习环境,这样能够更好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导学法在应用时,教师会从提问开始,由问题导入进行新课程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会不断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解决问题。在该过程中,教师会利用各种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导,使学生在该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样长此以往,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问题,从而逐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问题导学法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1.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问题导学法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教师提问来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提问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但是如何提问是一门比较高深的艺术,很多学校是在应用的过程中,只是生硬的对学生进行提问,没有考虑到问题情境,提问十分突兀,使得很多学生无法对问题进行理解,所以达不到应用效果。因此在问题导学法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创设一个合理的问题情境,将教学的内容与问题结合在一起,自然而然的进行提问,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行问题的思考和解答,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比如在初中数学几何图形知识教学中,教师在提问之前可以利用多媒体,或者以学生周围的课本、文具盒等物体举例,使学生发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基本图形,让学生对其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进行知识点的提问,这样能够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行问题的探究,提高提问的效果。
2.提出针对性的问题
问题导学法在应用的过程中,问题的性质和内容对于其最终的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如果教师只是提出一些比较宽泛的问题,就会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所以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最好将问题细化和具体化,这样才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引导。比如,在图形旋转的知识点教学中,由于该课程的知识点内容比较多,图形的旋转和变换情况也比较复杂,所以在提问时,教师不能从广义上对图形的旋转特点进行提问,而需要对图形旋转要素以及某一特定图形的旋转进行提问,从而使学生在对图形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图形旋转的准确判断。
3.进行知识巩固
问题导学法在应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性知识的学习,还能够用于巩固已学的知识点,所以教师在应用时需要对学生进行考察,检查学生对已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而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这样教师在提问时,就能够保证提出的问题能够被大部分学生所理解。在提出问题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题,根据学生的习题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从而合理安排后续的教学内容和方案,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的质量。
4.加强导学
问题导学法在应用的过程中,导学是其十分重要的目的,提出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进行问题的思考并解决问题。因此在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导学,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勾股定理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多画几个三角形图案,并标识出其相关的详细数据,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从而让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这样能够加强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5.加强课堂引导
问题导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其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课堂的活跃度,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但是该方法在应用的过程中,对于教师的自身素质也有着一定的要求,很多初中数学教师由于创新性不足,或者教学经验不足,在用的过程中导致其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所以问题导学法在应用时,教师必须要创新课堂提问方式,加强课堂引导,引导学生自行开发思维、开动脑力。比如,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对学生布置一些课余任务,让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进行新知识点的了解,让学生能够对新知识有基本的掌握,从而教师在课堂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之间就能够通过探讨等方式进行思维碰撞,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的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由于数学知识自身的难度加深,以及学生思维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使得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始终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启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学习。长此以往,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引兰.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科学大众,2018,(07):9+196.
[2]高红.试论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8,(16):120.
[3]岳代稳.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的应用与教学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2018,(06):118.
[4]王兰花.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学周刊,2017,(32):29.
[5]赵红霞.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导学法应用分析[J].赤子,2017,(01):204.
篇9:初中数学教学的常态问题与改进方法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的常态问题与改进方法论文
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极高,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推导和应用能力,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围绕学生的实践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清晰认识到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于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力,促其全面发展。本文围绕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常态问题展开分析,提出了改善教学现状的几点建议,以供教育同行参考交流,共促进步。
一、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常态问题
(一)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旧以知识和题目的讲解为主,上课不管学生基础如何,不管学生是否能够听懂,先用较短的时间把知识点讲完,然后就是大量做习题。用“满堂灌”的形式,大搞题海战术。学生每次数学课后都疲惫不堪,机械式地重复解题,成了地地道道的体力劳动者。这种不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仅严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也极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应试教育痕迹明显
虽然义务教育阶段已实施素质教育,但到目前,考试仍旧是相对公平的一种选拔方式,由于考试这个“指挥棒”的存在,使得家长和学校都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成败的唯一标准。作为主要科目的数学,自然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重点。教学过程中为应付考试而学习,考什么就学什么也就成为很自然的事情。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一再提倡给教育松绑,给学生减负,但应试教学之风依然大行其道。
(三)数学思维有待开发
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不但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而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仍然主张讲课必须围绕考试,与考试无关的一概不学,完全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开发。
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的具体方法
(一)把握导入契机,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新课导入是新授课的必要环节,也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必须要善于把握导入的契机,注意导入的激趣性、衔接性以及引导性,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设置悬疑问题导入、利用游戏活动导入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提升教学的效率。例如,在教学“用频率估计概率”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福利彩票为对象进行知识导入:“生活中经常会有人买体育、中彩票,虽然每张彩票仅售2元,却可能有着中5元、10元、几百几千元甚至上万、几百万元的机会。那么,中奖的频率高不高呢?机会大不大呢?”学生纷纷回答:“不大,很小很小。”此时,教师再继续问:“机会确实比较小,那么具体有多少呢?”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即时抓住机会,引入新课,学生注意力被问题吸引,由此对新知的吸收度较高,教学效果也就自然事半功倍。
(二)融入数学思想,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
数学思想不仅反映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反映在数学题目的解答中。对数学问题的解题过程,就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合理、巧妙的运用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的。以数学分类思想为例,实践中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为:先明确需讨论的对象及讨论对象的取值范围,再选择分类的标准,进行合理分类,并逐类讨论解决,最后归纳并作出结论。如解不等式(k-1)x>k2-1时,如果不进行分类区分,得出:x>k+1,此结果显然错误;因为既可以k-1>0,或k-1=0,也可以k-1<0。由此推导出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答案,所以必须分门别类,厘清思路,以便推导出正确解答:当k-1>0即k>1时,则x>k+1;当k-1=0即k=1时,原不等式为0·x>0,不等式无解;当k-1<0 即k<1时,则x1时,x>k+1;当k=1时,不等式无解;当k<1时,x (三)引导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生成问题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学生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便是不懂、不理解的知识和题目,也不会下意识地去思考、去解决。面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借助情境的创设,以提问来促使学生产生疑问意识,对教学颇有裨益。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时,先设问:“什么情况下一元二次方程会有两个不同的`解?”很多学生都会答出“根的判别式>
0”的情况下;此时,再引导学生回答:“当根的判别式<0时”,又会产生什么结果呢?”通过引导,很多学生心里已有答案,但对其正确性并不确定,此时再通过一组题目进行对比(判别式分别>0和<0)让学生求解,经此一提,很多学生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进一步求解,发现第二种情况是解不出答案来的,由此从侧面印证了其推理的正确性。
(四)逐层铺设疑问,不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只有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才能带动其他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紧依托教材,巧妙设置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产生疑惑、在探索中激发求知欲。因此,“启”的重点即在于巧妙设问,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如,在学习概率相关知识点时,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古代有一小国沿袭着一条奇特的法规:凡是死囚都要在临刑前当众抽一次“生死签”,即在两张纸条上分别写着“生”和“死”,抽到“死”签的立即斩首,抽到“生”签则当众释放。有一次,国王因私欲决定处死一个大臣,于是勾结法官将两张纸条都写上“死”字。如果你是这名囚臣,事先预料到了国王的阴谋,你会怎么做?”悬念的叠加,学生兴致盎然,教师再导入知识讲解,学生自然就会带着高涨的求知欲自发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学习需要认真的思考和逻辑思维的帮助,但也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和同学的援助,数学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理念,采用自主探究、分组合作等教学形式,让学生把简单的知识点自我消化,将学习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任务和目标学习,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篇10: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论文
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5【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2-0029-02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老师是数学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手、眼、脑并用,引导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学习。布鲁纳说过:“自主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这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教育的首要问题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自主性学习能让学生积极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的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那么,在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参与能力?我认为可以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巨大推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强扭的瓜不甜”、“牛不喝水按不到河里”,如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的学习,也仅仅是做做样子给老师和家长看而已,其效果必定是很差的。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长盛不衰,学习的动力源源不绝,从而形成学习数学的良性循环,就要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用,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种有用不仅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指在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路上有用。如
(1)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帮助水产养殖户估算一池塘鱼的总质量;
(2)从一边为8,这边上的高线为6的三角形余料如何挖出一个最大面积的矩形;
(3)根据税率,找出税收与工资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帮助父母、邻居、亲戚快速计算工资税;
(4)判断运行的导弹能否击中目标,出手后的篮球能否投进篮框等。这些是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的例子。
又如当学生在长年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尤其数学模型可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生的个人成长提供了一种语言、思想和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能迅速地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强化学生的动力机制,提高后继学习的动力,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表面上看,数学似乎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问,但如果把它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对它产生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也可讲讲这样的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一种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象棋,为了对这位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粒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64格”,聪明的你认为国王能够满足这位大臣的要求吗?假设以100粒/克计算,结果应该是多少吨?这样用数学故事作为课堂的开头,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供目标,促进自主学习导向意识
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站位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目标导向意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目标包括三维目标和预习目标。目标的展现我一般用导学案的形式出现,课前发给学生。模式:独立学习教材,完成针对性练习,编制练习题,提出问题(至少一个)。其中编制的练习题和提出的问题可以自己自主解答,也可以在小组内让你的伙伴解答,对于一些较难的,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在课堂上展示,进行小组互助,全班总动员,讨论,形成结论。由于学生自己编制的题或提出的问题自己可以不解答,而是可以交由组内伙伴甚至是全班同学来解答,所以他们逐渐注重自己编制的题和提出的问题的难度,深度,广度,而不是随便敷衍完事,这就促成了学生学习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的主动意识。
目标导学的根本在于: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三、创造空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有关经验表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有行为参与,而且要有合理的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参与。实际上,认知参与涉及学生“会学数学”的,而情感参与涉及“喜欢数学”或“喜欢数学学习”的问题。数学教师应该促进学生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以及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正确的学习数学的和对数学的正确态度。数学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特别是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参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难学生以“有趣”和“成功”的体验,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得到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一般应当在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要对“学困生”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给他们多吃偏饭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例如,教师巡视时,优先关照学困生;课堂批改,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小组议论,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四、参与评价,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众所周知,如果仅仅关注教育活动的结果,评价是无法实现这一功能的转变的,教师教学中问题只有在教学活动中才能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只有在学习中才能找到。在现行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于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教师只重视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传授,忽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看不到自己的成长轨迹,致使一些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缺乏自信,大部分学生没有自主的学习能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受到很大的阻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的功能,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性评价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在完成某些学习任务,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形成评价要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反映学生的成就和潜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助于自信心的建立和正确认识自己。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坚持合作的原则,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应当互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在学生的最终评价必须占有一定的比例。
例如:恰当地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过程性评价是新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的评价理念之一。而过程性评价的基本着力点是对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评价。对于数学知识而言,以往的评价主要集中检验学生是否记住这一内容,或者从几个选项中选择出一个有关这个知识的正确例子,或者在几个相近的知识之间区别出符合条件的某个知识。但是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不止这些,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是学生能够结合实际背景,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评价的题目必须设计得非常全面,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二次函数的定义的理解上,针对什么叫做二次函数?结合具体的函数和图象,解释你是如何理解二次函数的。这个问题不仅要回答什么是二次函数,而且要求初中学生能够自己举出二次函数的正例和反例,并能够在几种不同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之间比较它们的异同,而且还会体会到函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还要将二次函数从文字的表述转换成符号的、图象的描述。这就要求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概念必须有深刻的理解,单凭简单的机械记忆是不行的。又比如可以问学生: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解法,你的同桌不能正确求解方程,你将如何向他(她)讲解?建议你在讲解时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这道题不只是要求初中学生简单地记住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为他(她)要向同桌解释清楚,就必须对一元二次方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否则就不能解答此题。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也考查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创设情景,增长学生自主学习精神
新课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要求学生将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他们在探究数学奥妙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从而更加主动的投入学习。当然,这也离不开老师上课时的精心策划和指导。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从各方面,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去发现一些与数学有联系的问题。从而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己编辑一些问题。从问题中找出规律。
如:我在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习题课的过程中,从资料上选取了这样一道应用题:
(*)一列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列慢车长220m,时速为48km,问:
(1)两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
(2)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前,快车从追上慢车车尾开始到刚好与慢车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双动态的典型应用题,一般来说学生是很难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但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事先并没有直接给出原题(*),而是将(*)中的题目条件变改,出示给学生的是下题:(△)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座桥长220m,火车从车头上桥开始到车尾刚好离桥需要多少时间?这是一道动静态的应用题,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作出示意图分析、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
我又要求学生将(△)中的条件“一座桥长220m”任意更换为其它条件,提示他们最好改变为动态的事物,重新自编应用题(学生分组讨论)。之后我将学生自编的应用题收集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山洞长220m,火车从车头进洞开始到车尾刚好离洞需要多少时间?
第二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另一列火车长220m,时速为 a km,(这里由于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时速,故用a km代),问两列火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
第三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另一列火车长220m,时速为 a km,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快车前,快车从车头与慢车车尾相接到刚好与慢车车头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更有优秀的学生,在第二、三类题中增加“两车距离b km”的条件, 第一类题与(△)当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但第二、三类题则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
这个过程产生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渗透了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始终在愉快,兴奋的过程中努力自主的思考、揣摩。
总之,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下,教师必须要有新的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构建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应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建构环境并提供原动力;并按照数学发现的一般程序、规律和方法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进行鼓励、肯定、帮助、引导、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只有形成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才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才能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使学生得以更好、更全面地可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