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数学教学论文 > 数学的实验方法论文范文

数学的实验方法论文范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数学的实验方法论文范文(共含17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go226”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数学的实验方法论文范文

篇1:小学数学教学实验论文

一、利用网络环境,创设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升,吸取新知,让呆板的数学课堂变得活泼充满趣味,让深奥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易于理解。例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笔者充分利用网络创设情境。打开事先查找到的网页动画,在大屏幕上播放。盛夏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烈日下,唐僧师徒四人艰难地走在通往西天取经的道路上,大家口渴难耐,八戒找来一个西瓜解渴。悟空说:“咱们四人平分,每人分得四分之一。”唐僧和沙僧频频点头表示同意,贪吃的八戒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来的,应该多吃一些,我要吃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其余三人哈哈大笑。教师适时提出问题:“你知道大家为什么取笑八戒吗?”学生利用以前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快判断出八戒要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吃了亏。利用网络创造这一情境,烈日、大地、西瓜和人物对话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诱发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很自然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网络环境下创设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借助网络环境,亲历学习过程

在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开展探究学习,把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设计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如果从以往的经验出发,教师提供几张年历,学生从这几张年历中归纳出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是大月,有多少天;哪几个是小月,有多少天;二月份有多少天等。再总结出几句顺口溜: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惟有二月二十八,闰年还把一日加。而笔者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这部分内容,整合相关网络资源,让学生在计算机中依托网络查找任意年份的日历,观察思考,获取大月、小月、特殊二月等知识,这一过程是学生亲身感受的,历历在目的,印象深刻,知识掌握扎实牢固。笔者接着设计问题:“为什么二月会有28天或29天?”于是学生开始上网查阅,探究这一问题。笔者提示学生选取为一段,查阅二月份日历。通过学生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判断,最终得出:二月份中每四年中就有一年是29天,称为“四年一闰”。这一过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将会终身受益。再如,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无法让学生到路口统计车辆。于是,笔者把这一路口车辆通过录像制作慢镜头上传至网络,再让学生从网络中统计经过路口的各种车辆,打破时空限制,亲历数据收集与整理全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发展了学生的统计观念。

三、依靠网络环境,加强知识应用

新知的理解掌握主要通过练习应用得以体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练习,不仅使学生很快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而且教师也能从中得到信息反馈,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笔者设计了丰富多彩、内容多样的练习,通过网络在屏幕上显示,同时标以正确、错误的评价和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反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复习”一课,在知识应用这一环节,笔者在网络情境下为学生准备了难易程度不同的习题。学生浏览习题后,选择适合自己的习题进入练习。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创造一个可供学生个性化选择学习内容的平台,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知识水平自由选择难易程度相适宜的题目。如果答错了题目,还可以在网络提示下获得解题帮助,从而掌握所学内容。以网络平台设计练习,还注重让学生在玩中学,让每一层次的得分优胜者,获得一个卡通奖励。这些近似游戏的设计,让学生在一系列思考判断之后,享受电脑网络给予的鼓励,从而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四、运用网络环境,进行课外延伸

传统教学的课外延伸是在教授完新课后,布置几个课后思考题,多数时候有名无实,不能做到真正延伸。而运用网络环境进行课外拓展,学生便会充满兴趣,乐于参与。例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笔者安排学生课后上网查找与百分数有关的数据,并说出每个百分数的含义。有的学生找到衣服商标上标有“成分:100%棉”;某品牌酒商标上标有“酒精度:42%”;某护肤品说明书上有“相对保湿率>180%”……学生课后浏览网页,既乐在其中,又巩固知识。又如,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笔者布置了课外延伸作业,在网上搜集生活中有关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学生积极上网搜索并把图片打印出来,贴在教室四周墙壁上,笔者组织学生欣赏图片,增加学生生活常识,体会数学中对称美与和谐美。运用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把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不仅巩固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篇2:小学数学教学实验论文

摘要:参与式教学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方式,其强烈要求学生要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与同学和老师共同营造优质学习氛围,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研究对象,阐明了参与式教学的内涵与基本特征,细致探析了参与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实践应用,从而推进参与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参与式教学;内涵特征;实践应用

一、阐明参与式教学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参与”一词在新华词典中的解释为参与到里面并进行活动,这就意味着不仅要参加到活动里面,还要扮演相应的角色进行活动,而“参与”又分为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两种类型,“参与式教学”中的“参与”则是指积极的参与状态。关于“参与式教学”的概念内涵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参与式教学是一种鲜活的教学形式,经由老师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后在师生间和谐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愉快完成教学,实现教学目标。论及参与式教学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五点:一是参与性,指学生的行为、思维和情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皆处于高度参与状态;二是平等性,即老师与学生之间保持平等,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平等;三是合作性,指的是参与式教学离不开老师、学生间的参与合作;四是创新性,包括老师的“主导性”创新与学生的“主体发散性”创新;五是激励性,意为参与式教学活动十分重视发挥激励功能,老师对学生的表扬和激励便是推动学生参与、探究的源泉和动力。

二、探析参与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实践应用

1.借助问题情境导入新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问题情境隶属于学习情境,是学生思维和学习材料相互作用所得的成果,优质的问题情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而且也便于老师顺利进行后续教学。据笔者了解,学生在面临问题时,他们的大脑便会开始运转,表现出困惑与怀疑,他们的求知欲、参与学习的主动性都被激发,符合参与式教学的内容要求,所以小学数学老师要借助问题情境导入新课,鼓动学生积极参与。譬如,讲解“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老师便可布置这样一道题目:挖一条水渠,第一天挖了1.9千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少挖0.15千米,还剩下1.05千米没有挖。这条水渠全长多少千米?这道题目十分简单,只不过涉及的数字皆为小数而已,此时老师便可从此题切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题目计算中来。

2.巧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参与式教学的实效,小学数学老师便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巧妙利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从而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老师带领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待老师讲解完“长方形与正方形”各自的特征以后,老师便可在课堂上提问:“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有什么相同点?”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之后给出答案:生1认为两者皆是由四条线边首尾相连构成的四边形;生2认为两者的四个角皆为直角;生3认为两者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生4认为两者各自的对角线相等,且对边平行且相等……这样的回答几乎已经涵盖了两者所有的相同点,最后由老师做以归纳总结,便很好地展现了参与式教学的独特价值意义。

3.丰富课堂参与活动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参与式教学就是要老师利用各种形式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真正把学生的主动性还给学生,故而小学数学老师可尝试丰富学生课堂参与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质疑、讨论、合作、竞赛,由此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比如,复习“认识人民币”一节内容时,老师可给出这样一个题目:四种不同类型的上衣、三条裤子和一个裙子,每一件衣服的价位都在50元左右,小明只有100元钱,请问他能够买一套衣服吗?请问他该怎么搭配呢?此时班级学生定然会叽叽喳喳地讨论如何搭配衣服,每个孩子的搭配方式也不一致,所以老师便可让学生都将自己的搭配方案写在纸上,与同桌邻桌讨论得出一个最优质的方案,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数学课堂活动中去。

4.善于以评价来促进发展,展现学生主体地位。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评价,基本都是由老师掌握“评价”大权,学生只能等着老师的评价结果,而参与式教学就要求老师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形式,尝试将评价的主导权交给学生,用评价来促进学生发展,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参与式教学中,小学数学老师可将评价权下放给学生,将集体修正变为小组评判,运用师生评价、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真正做到有错必纠、及时改正。总而言之,于小学数学中应用参与式教学可谓是意义重大,不仅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参与的热情,让小学生在人人参与的情境中掌握更全面的知识,而且还鲜明地展现了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紧紧跟随着新课改的走向。所以,广大小学数学老师务必要强化参与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由此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素质。

看过“小学数学教学实验论文3篇 ”的还看了:

篇3:小学数学教学实验论文

摘要: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目,学好数学首先就要掌握数学的精髓,而数学思想就是数学的精髓。小学数学主要讲述的是数学的基本知识,在小学打好数学的基础,有助于学生在学习领域取得更深的研究。在分析数学思想的同时,把数学思想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小学数学活动及教学实践研究。

关键词:数学思想;小学数学;实践研究

一、浅谈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一种意识,在现实世界中用数量来分析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换种说法,学习数学关键是要掌握数学思想,通过数学思想的培养,学生在社会现实中能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而这也是对教育对本质的追求。要想学好数学这门功课,就要掌握数学思想。

二、基于数学思想的小学数学活动及教学实践研究

1.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单一、枯燥。教师授课基本上是照本宣科,用题海战术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造成学生创新思维不够,只会解答做过的题目,不能灵活变通。学生对数学这门科目失去信心。

2.基于数学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

学数学的本质不是要会解答各种题型,而是能够用数学思想去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把数学思想融入其中,让学生因学数学而变得有思维、有能力。

3.基于数学思想的小学数学活动及教学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才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小学数学活动中体现数学思想的智慧是数学教学的进步。比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想把分数的概念讲解给学生,就可以这样做:教师拿两个粉笔盒,让学生把五支粉笔平均分到盒子中。这时,学生可能会提出,把其中一支粉笔分成两半,引入“半数”的概念,然后教师又接着提问:如果分成两半是对的,那分成两半,取其中的一半的数学表示应该是怎样的?最后揭示分数的概念。如此不断地追问,让学生不断去探索,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分析的问题能力。总之,基于数学思想的小学数学活动及教学实践,让学生的数学才能提高一个阶段。掌握数学思想,就能掌握数学的精髓,就能用数学思维巧妙地解决问题,这也是数学教育一直努力的方向。相信这种智慧的数学教学能让学生受益更多,教学质量更好。

篇4: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研究论文

通观近些年来我国各个地区的中考及模拟试题,无论试题强调的是对新知识和新方法的考核,还是强调社会热点问题同数学应用意识的结合,抑或者是强调了解学生处理信息数据的能力,均要采取具体的实验操作办法,让学生借助分析归纳的方法处理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初中数学课堂应当更加强调实验科学,关注初中生实验能力培养具有极强的应试与素质提升意义。

一、改善实验教学与学生兴趣的关系

借助实验教学策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这是实验教学策略改善的基础。应该说,数学一方面属于逻辑性较强的科学,另一方面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艺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点滴变化均从特定的情境里面化生出来,如果情境良好,那么情趣也会相应良好,亦即在情绪处在高涨状态的时候,学生注意力将会更加集中。按照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兴趣属于趋向性极强的一类心理变化特征,若某个学习个体对一种事物出现兴趣时,便极有可能尝试主动接触、积极探索。正是因为这样,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努力营建良好的情境,使学生主动面对问题,形成积极的求知欲望;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在教学内容同学生心理中间构建一种不稳定关系,让学生在这种不稳定关系中寻找平衡,即随时产生弄清未知领域的急切需求,使整个教学过程张力十足。比如,在接触到三角形角平分线、中线有关知识时,教师即可以让教学片段更符合学生期待,同时又能和学生期待间保持一定距离。教师发问:同学们,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个小杂技,大家想看一下吗?学生回答:想。接下来教师即可以正式步入到实验教学环节:用笔尖将一个三角形纸片支起来,再将纸片进行旋转,大家可以看到,纸片并没有落下来。接下来,学生易于产生兴趣,但是却未必清楚这个实验和教学内容有什么关系。同学们纷纷主动实验以后,有些却没有取得成功,便会更加疑惑:其中涉及什么样的数学原理呢?接下来的教学将会顺利得多。

二、利用实验教学再现知识发展过程

在教学过程之中,初中数学教师有必要把知识产生的内部规律揭示出来,并将此看作是教学重点所在。然而因为实验教学的存在,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更多,则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发现数学原理。教师所要做的,除了具体的指导以外,还应当负责恰当问题情境的创设工作,设计合理的问题,增加有效的辅助手段,使学生由直观想象引申到抽象猜想,再归入到验证理论的境界,以此逐渐认识事物、探索真理,完善自身的数学素养。比如,在接触到多边形内角和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首先出示一个五边形,接下来请大家分别说出这五边形的特点、内角和的度数,以及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等。学生接下来主动实验,利用测量法、分割法,了解到正五边形内角和度数为540°。教师提问:通过刚才大家的实验,我们可以知道正五边形内角和是540°,如果现在我们将五边形换成六边形,那么该如何知道其内角和呢?若是再换成八边形,甚至十边形、百边形呢?借助小组合作的办法,学生完全可以类比出相应的实验,实际开展下去,并填写最终的实验报告单。借助实验操作的办法,让学生从观察到思考,再到猜想和验证,得以重现知识发展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增加了对多边形内角有关知识的“感性认识”,并为“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提供了思考空间。

三、利用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应用思维

无论如何,数学教学唯有和生活发生关联,才能展现其实际应用价值,也才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思维所带来的乐趣。所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将生活中的背景资料拿到课堂上来,达到利用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应用思维的效果,从而让学生能够更乐于感悟数学、思考数学,强化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比如,学校每年均会举办运动会,在运动会中就有很多和数学有关的知识,将这些知识挖掘出来是完全可行的。教师带领学生借助数学知识对运动场地进行规划,学生明确跑道宽度、长度等尺寸标准以后,可以自主确认运动会100m、200m、400m等比赛项目的起始点、终点区域。除此以外,对于初中数学教师而言,还可以带领学生以数学知识为依归,画出标枪铅球一类的比赛场地,使学生主动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思考数学知识应用的无限可能,从而更加投入地接受数学、掌握数学。除了运动会,类似的可以拿来实验的内容还有很多,像购物、座位排列、课程安排等,可以说都和数学息息相关,只要引入得当,利用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应用思维的做法是随时可以实行的。初中阶段的数学实验教学能够起到传统数学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是一种活跃性与开放度更强的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学活动里,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教学,可以真正领悟到数学的魅力,了解数学学习的重要价值,从而使自身兴趣点和思维能力处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为数学能力终身发展奠定稳固基础。

作者:刘玉 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夏港中学

参考文献:

[1]胡忠芝.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加强措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01).

[2]伍银平,卜以楼.初中数学实验的教学误区及矫正方法[J].教学与管理,(22).

[3]王健.数学实验及其教学模式初探[J].中学数学月刊,(10).

篇5: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研究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陈彬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改变过去呆板的教学模式,以创新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到课程学习活动中来,逐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勤于动手,敢于质疑。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成果,在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而为学生后期数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实验能够显著提高教师的教学成果,教学实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问题中验证数学规律,并且通过自己的总结相应的解决思路,为数学问题的求解打开思路。数学实验教学就是将课堂交给学生,课堂模式由过去的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并且数学实验教学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进行必要的预习,教师制定上课实验规划,并且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数学实验,让学生通过的自主学习进行探讨,并且教师在学生进行数学实验的额时候应该进行相应的引导,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一、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较倾向于形象思维,因此,教师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实验形象化,让学生在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的同时通过数学实验促进自身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是一种抓住本质进行教学,通过形象的思维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例如,在平面几何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教学中,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纸片进行折叠,让斜边的中线和斜边比较,得出这样的数学结论,这样在巩固学生的知识点的同时,促进学生的立体想象力的培养,并且在三角形全等的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一张矩形的纸片折叠,可以折叠出几种全等的三角形,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考查学生对全等知识点的掌握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思考得出该问题的解决方案。例如在本方案中学生应该抓住矩形的特点和三角形的本质,同时这两个的对比进而,得出矩形中两个全等三角形存在的有利方案。

二、通过数学实验,突破课堂中的教学难点

初中数学中存在一些疑难问题通过教学实验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且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直接促进大脑思维能力,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不能让学生发现数学的乐趣,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实验中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背景,数学概念的证明由模糊到清晰,思维的过程由猜测到证明,这样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整个数学概念的一个过程,让学生掌握最核心的内容。例如,在初中数学有理数这一章节的内容中,我们主要介绍了负数和正数,教师可以通过平时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明白初中所学的整数和现在所学的数制是统一的,并且教师通过平时生活中温度的正负,方向的相反正负,让学生正负是两个相反的单位,这样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这一部分的数学概念。

三、通过数学实验,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数学实验注重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这一部分能力需要教师采用数学实验教学让学生选择与教学内容相近的生活素材,通过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抽象,抽象成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而通过相应分析归纳得出相应的数学结论。例如,在制作椭圆仪这个过程利用的原理,通过这个课题的探究可以让学生发现椭圆其实是到两点距离之和一定的点的集合,通过这样的描述可以让学生将椭圆联想到园的知识,圆是到一个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教师可以在课堂之外让学生制作相应的圆或者是椭圆,学生在制作这两个图形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且学生体会到思考的过程,同时教师在学生进行数学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学生提出类似于用相同长度的绳子围成圆、正方形哪个面积能够更大这样的问题,这样能够考察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数学实验缩短了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

初中数学具备较多的抽象理论,同时要求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教学实验提高学生的抽象能力,尤其是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利用数学加以相应的解决,同时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教学应该深入浅出,通过合理的问题导入引发学生的自我探究,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总结,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地位。

五、结语

本文主要对初中数学实验教学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教师应该在基础性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的实验教学,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作者:陈彬 单位:江苏扬州市宝应县氾水镇中心初级中学

篇6: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开展数学实验教学,能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发现知识”,让学生从“听”数学变为“做”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关键词:数学教学;实验教学;素质教育

初中数学是一门比较偏重理论知识的自然学科,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在课堂上反复讲解及反复训练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和定理,教师不断地使学生深陷题海不能自拔,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越来越低、数学学科的学困生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想方设法改变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数学实验已逐渐发展成为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学科非常重要的方法和辅助手段。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能指导学生用简易的数学器材在黑板上展示不同几何体的拼接及展开图,还能指导学生用多媒体演示图形的拆分组合以及翻折旋转等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在实验中直观感知数学与图形间的联系,并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数学教师要转变观念,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素材开展数学实验,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创设智慧型数学课堂。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数学实验教学能够产生以下几方面的功效:

一、开展数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实验极具趣味性和直观性,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选择、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数学实验能增加学生的直观感知,提高初中学生积极投入初中数学学习的原动力。比如教学“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这一新课时,我在任教的两个班级进行了不同教法的尝试:在一个班级的课堂上我主要是通过单纯讲解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结果学生对这两个概念一直比较模糊;在另一个班级的课堂上,我先展示生活中成轴对称的实物图案,让学生辨析,再让学生动手翻折相关图案来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然后要求学生把两张叠合的纸用剪刀剪出两个全等三角形,再把两个全等三角形按不同方案展开成为轴对称,最后让学生再把其中一个全等三角形沿中线折叠使之成为轴对称图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数学实验,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且学生操作的热情较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开展数学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数学不仅是应用性比较强的基础学科,更是初中阶段难度相对比较大的学科。如果数学教师刚开始就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使他们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那么就可能会导致很多学生变成数学学科的学困生,以后再想去激发这些学生的兴趣并转变这些学生的学习习惯就会非常困难。因此,起始阶段教师就应该不遗余力地采取措施,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实验能够带给学生极强的直观感知、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强烈愿望,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新颖的实验情境来开展实验教学,不但能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直观性,还能让学生逐渐喜欢上数学实验,进而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

三、开展制作性数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单兵作战、个人英雄主义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而团结协作显得越来越重要。比如实验教学中教师引导小组合作动手拼接、拆分几何体或者教师指导学生组成合作小组来设计方案、查阅资料、寻找素材共同进行数学实验制作,合作小组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反复尝试、反复讨论以及反复纠错,以便获得最优的效果。这样的数学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生活中常见的素材进行数学实验制作,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优秀的数学思维品质,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数学其实就蕴藏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只要我们去发现、去感知,数学之门就会向我们敞开。

四、开展模拟数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课堂中的实验教学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且还是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重要手段。但受实际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数学课堂无法开展,此时教师便可以合理引入多媒体,通过影像、光电、声图等的展示,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数学实验情境和场景中,学生渴望探究数学的热情成倍增长。教师采用模拟数学实验,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于数学实验的直观感知,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通过数学实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合作探究,不仅使得数学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精彩、更加有效,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感受数学的优美,并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作者:文江秀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永福县湾里初中

参考文献:

[1]李中清.高效数学课堂有效载体的探究———导学案的基本结构、编制与使用[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06).

[2]孙丽娜.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新课程(中学),(06).

[3]颜礼生.新课标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2(07).

看过“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研究论文”的还看了:

篇7:高中化学实验改进方法研究论文

高中化学实验改进方法研究论文

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科学.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然会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大量的实验操作.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高水平的化学实验,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培养化学思维、动手实践能力,形成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所以从学生的角度对高中化学实验改进展开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化学实验改进的理论分析

新课改要求高中化学实验改进的方向是提升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实际作用,使教学更加直观、丰富,使学生在实验中逐渐形成科学素养,所以高中化学实验的改进必须注重简约、趣味、安全、科学的统一.在实际的化学课堂实验中,部分学生为达到实验目的,忽略实验本身的科学性,使自身对化学制剂性质的掌握混乱.化学课程的理论内容是对大量化学现象的归纳和总结,化学教学不可能脱离化学实验而单独存在,随着化学教学资源的升级、化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高中化学实验改进在理论上应该从实验的方法、手段、过程、内容设计、程序步骤等多方面进行,学生不能为了达到教师的实验要求或盲目地体验化学实验的趣味性,而忽视化学规律和化学操作的'科学性,否则高中化学实验改进的意义将会受到打击.

二、高中化学实验改进的实践分析

1.高中化学实验操作手段改进分析.高中化学实验水平,不仅关系到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科学素养的形成,而且对教学成本、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必须结合多方面因素对高中化学实验进行改进.例如,在讲“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时,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将气球固定于玻璃管口的可行性较低,漏气现象较为普遍,而使用广口瓶,受其体积影响要达到实验效果会消耗更多的试剂,如果所添加的浓硫酸较少,实验将无法达到预期目的,所以针对此实验过程应该用试管替代广口瓶,将原本的双口胶塞替换成两个独立的单口胶塞,将其安装于支管与气球的过渡位置,防止气球漏气,而且气球的脱落可能性被缩减.改进后的实验操作,不仅节省了浓硫酸等化学试剂,而且使实验的操作性、科学性、简约性、安全性都得到提升,在课堂中应用的效果更加理想.通过此实验改进发现,同样利用现有的化学实验资源,将实验操作的手段、方法进行改进,就可能提升实验效果,这要求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善于思考和观察,并结合学习的化学规律和现象进行完善和创新.

2.高中化学实验学习方法改进分析.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网络、计算机得到普及,高中化学内容中涵盖的危险性、破坏性较大,不易在课堂上让学生直接进行操作的实验操作、化学现象观察等已经可以脱离具体操作而通过观察视频实现,所以学生的化学实验学习方法应该在传统的实验室操作中融入视频学习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操作性较差的化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学生通过观察规范的化学操作视频,可以对自身操作中的不良习惯进行改正.

3.高中化学实验学习态度的改进.受初中化学学习水平的影响,有些学生对高中化学实验产生了抵触的情绪.现阶段,一些教师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探究式实验教学、渗入绿色化学理念教学、整合实验内容式教学、开发实验的趣味性教学等教学方法应用到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参与化学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挖掘各类教学方法价值的主要途径,所以针对高中化学实验学习态度的改进是化学实验改进的根本途径.例如,在“氢气和氮气生成氨气”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合成氨的适宜条件是N2和H2的体积比为1∶3;温度不宜过低,在500℃左右为宜;合成氨是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压强增大,有利于氨的合成,但压强过高时,对设备的要求也就很高,制造设备的成本就高,应对压强合理的把握.由于部分学生对化学实验并不感兴趣,可能忽略化学实验操作中的催化剂“铁触媒”,使其对化学实验的掌握存在问题,甚至不能正常操作,所以学生学习态度的改进也至关重要.

4.高中化学实验学习方向的改进.在传统化学实验学习中,学生注重化学实验的反应现象,而忽视具体的化学实验操作过程.新课改提出,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而化学实验操作本身属于科学性的实践探索,所以学生在高中化学实验学习中应将学习的方向由单纯的化学知识点掌握向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转变,如思维逻辑、操作能力、想象力、总结归纳能力、判断力等,以此养成化学实验操作的良好习惯,形成科学素养.总之,高中化学实验改进,是培养学生化学思维、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对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的培养等都有促进作用,这是现阶段师生的共同需求.

篇8:初中数学实验课教学研究论文

初中数学实验课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初中数学作为众多课程中的重要的一门课程,为了迎合教育改革的要求和目标,提出了在数学教学中,将实验教学合理巧妙地与之相结合的办法,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学数学的热情,并且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主动参与,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也相当高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让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得更加顺利,教学质量更高呢?本文便以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为研究的对象,深入探究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希望学生能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取更多的数学乐趣,提高数学实验课的效率。

[关键词]创设情境;观察探究;精心设计

初中数学实验课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动手动脑,深入探究分析解决问题,探寻规律和意义的一门课程。如要更好地发挥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进行实验教学带来的效果,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创设情境,感染学生

初中数学在整个初中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正是如此重要的一门课程却因为内容单调枯燥,使得很多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头疼。但现如今,引入实验教学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变课堂不尽如人意的面貌和现状,极大地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以及多边形这些课时,教师就可以很好地将实验教学引入到教学中来。首先,先让学生在上课之前搜集一些有关长方形,四方形,平行四边形这样的模型,教师也提前搜集好以便在课堂中用。然后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进行展示,然后带领学生动手实践做出这样的四边形。可以用卡片剪裁,也可以用纸折叠,选取一种大家都比较喜欢赞同的一种方式,然后做好之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手里边的这些图形,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制作的过程,并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平行四边形是怎么来的,这些四边形的面积,周长和边长有什么关系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来解决相关的问题。对于比较难的问题,可以小组讨论解决,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主动思考问题,还提高了学生在实验课上的自觉主动性。

二、观察探究实验过程,发散思维

在以前的初中数学课上,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及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而新课程改革要求如今的数学教学中引入实验教学的方法,就需要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不再只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多的是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验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下多观察生活,看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是圆形的,然后教师自己做一些模型或者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模型,还可以找一些大小不一样的球,在上课的时候,让这些大小不一样的球分别进行滚动,并提出相应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动脑去思考,同时,也通过这些问题来推动课程的往下进行,最后,在观察完之后,让学生去探讨圆的直径与面积的关系,在探讨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问要敢于向小组或者老师寻求帮助,对于自己的想法也鼓励学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看待分析问题,归纳总结出事物的原理及规律。

三、精心设计实验环节,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数学实验活动的设计很关键,需要教师立足教材内容,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观察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优缺点,然后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差异相结合精心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及流程,并且,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积极动手动脑,积极发散思维,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例如: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就可以设计一些这样的剪纸活动,但要结合教材内容,所以可以让学生去剪一些书本中的图形,先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然后根据这些图形,让学生剪裁或者折叠,也可以由教师提供一些有关数学中的一些形状,让学生进行拼接,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每一个图形的制作过程,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尤其是对于一些立体图形,在进行立体图形的观察拼接的实验活动中,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数学课中,有一节是关于视图的,这节课比较抽象,教师就可以很好地带领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来加深对这节课的理解与学习。在活动中,能让学生知道,数学内容的学习不是那么的枯燥无味,很多内容现象是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探究总结出来的,而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数学乐趣,并且,在观察的过程中,将这些立体图形充分地展现在脑海里,发散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增强数学图形的感知能力!然后分小组探究交流,各小组成员讨论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感受,遇到的一些问题,自己的想法意见,对于小组间的讨论,教师做好引导和点拨。就是这样的实验活动中,让数学的魅力和意义充分展示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更喜欢数学!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行实验教学,有其很大的优势和作用!但在教学中,还需要初中数学老师充分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让所学的初中数学更具有实践性,让数学的意义充分地展现出来,让学生感知到更多的数学魅力及内涵!

篇9:数学实验的教育价值论文

数学实验的教育价值论文

本期《江苏教育》刊登了4篇数学实验教学的文章。这4篇文章既是对近年来数学实验教学系列课题研究的一个概括性回顾和总结,也是对这个课题研究的反思和前瞻。脚踏实地、坚持不懈,这个初中数学实验教学团队闯出了一条路,开拓了一个教学领域,形成了江苏初中数学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意义远胜过闭门造车、书斋造文式的高谈阔论。

四篇文章由读者自品其味,这里笔者对数学实验的教育价值再作一番思考。

一、数学实验:学习认知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一,从学生的认知发展分析。数学实验是指通过动手动脑“做”数学的一种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运用有关工具(如纸张、剪刀、模型、测量工具、作图工具以及计算机等),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进行的一种以人人参与的实际操作为特征的数学验证或探究活动[1]。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对实验对象进行细致观察,实验对象可能是实物,也可能是文字、符号、图形信息,观察就是要辨析对象变化的特征,提出变化前后可能的因果关系猜想,这一过程以空间想象为支撑。其次,通过观察,去除无关因素和表面信息,抽象概括出对象在数量或图形方面的本质特征。因此,数学实验的过程包括了观察、空间想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而空间想象、概括这些认知要素最终会形成能力,从这个角度分析可以看到,数学实验与空间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就产生了直接的因果关系。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和经常的,但它造成的结果是不连续的,因此发展具有阶段性。因而我们需要关心学生的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关键发展期在什么阶段。其实,这个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先生做了深入研究。他把概括能力分为四个等级:第I级为数字概括水平;第II级为初步本质概括水平;第III级为形式运算概括水平;第IV级为辩证抽象概括水平。初中一年级学生是第II级水平,初中二年级学生是中学阶段概括能力发展中的第一个转折点,但仍是第II级水平占优势,经过初中三年级过渡,高中一年级概括能力又是一个显著的变化,第III级水平占优势p]。这项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学生概括能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期。

同样,林崇德等人对空间想象能力也做了研究。将空间想象能力分为三个水平。第I级水平:由形状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通过整体形状来认识二维或三维的几何图形,分析出简单几何图形的特征。第II级水平.?能够由较复杂的图形分解出简单的、基本的图形,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关系,并能够将图形及其特征联系起来,根据条件作出或画出图形。第III级水平:能够由基本图形组合成较复杂的图形,能够想象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会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表现在:每一级水平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是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而呈现上升发展的趋势。其中,初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第1、11级水平上,与初一学生相同水平层次上的能力相比较,并没有太大的进步。初三年级学生在前两级水平上有一个飞速发展,这表明初中二年级是空间想象能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期。由于初中二年级的数学课程中大大丰富了?面几何的内容,因此经过初二一年的学习,初中三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获得了一个质的飞跃发展。

上述研究为初中阶段开展数学实验提供了学习心理学方面的依据。在初中学生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数学实验的介人会促进这两种能力的发展,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第二,从“具身认知”理论分析。“具身认知”是一种将认知和身体联系起来的理论,其核心观点是:认知、思维、记忆、学习、情感和态度等是身体作用于环境的活动而塑造出来的。从根本上讲,心智是一种身体经验,身体的物理体验制约了心智活动的性质和特征[3]。认知心理学认为,心智是对符号性表征的加工和操纵,认知在本质上是发生于大脑中枢的符号运算,身体的作用只是提供刺激和执行指令。与认知心理学不同具身认知”理论还认为,身体的结构和性质决定了认知的种类和特性。认知是身体的认知,而身体的结构和性质又是进化的产物,是环境塑造出来的。这意味着认知、身体和环境是一个紧密的联合体。思维与身体密不可分,如影随形地相伴而行,没有离身的思维,思维活动过程中各种信息都是来源于身体的各项相应的感官通道的撷取与初步组织,而思维的动力与能量的取得,也离不开作为物质的身体健康状况的承载,就是说,发生认识离不开身体的支撑。事实上,杜威的“从做中学”就是践行“具身认知”理论的典范,因为这一学习方式建立了学习者的认知与身体动作之间的`联系,以身体的动作来促进思维的发展。

数学实验是学习者通过对实验工具的操作,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数量特征和图形特征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传统数学教学“先学后做”为“先做后学”或者“在做中学”的模式,树立了一种新的教学范式,这种教学的“反叛”在具身认知理论中找到了支持。

二、数学实验:教学过程完善性的必要补充

长期以来,由于定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试评价导向作用,使一条完整的教学链遭到了破坏。

我们把当下的数学教学称为知识教学,其特征为: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证实轻证伪、重训练轻理解。表现为:要求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而不顾及这些知识与现实的联系,要求学生只是掌握知识的结果而不追问这些知识的结果从何而来又向何而去,要求学生记住知识的外壳而不挖掘知识内在的思想方法,要求学生以虔诚的心态证实和接受真理而不去辨析谬误和体验产生真理的艰辛,要求学生能够解决大量数学练习而不理解数学的本源性问题……本质上,知识的教学不是一种文化教学。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界定了“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这种新的导向无疑是对以知识和技能为教学目标的一种批判,必将会使人们产生对教学本质的重新理解,还原教学的完整过程。

教学的完整链应当包括三个阶段:怎么来的?是什么?怎么去的?第一阶段,“怎么来的”指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产生这个知识的缘由是什么?这个知识是如何生成的?它与其他知识有什么关系?要解决这几个问题,教师就必须揭示知识产生的过程和在产生知识的过程中出现的曲折。显然,知识的过程因素、知识的证伪因素、知识的实践因素都会在教学的这一阶段介人,同时还会有数学文化元素的渗透,这个教学阶段为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起着奠基性作用。第二阶段,“是什么”指对教师帮助学生对知识结果的理解,包括利用知识解决数学本身的问题和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知识的理论因素、知识的结果因素、知识的证实因素会在这一阶段介人,这个教学阶段为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起着夯实性作用。第三阶段,“怎么去的”指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知识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在这个知识基础上会生成什么新的知识。这一阶段需要反思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的参与,需要猜想、证伪、证实等方法的并用,这个教学阶段在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这个教学链中,数学实验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它的亮相主要是在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数学实验教学摒弃了只重视教学第二阶段的传统做法,是对教学过程完善性的必要补充。

三、数学实验:课程资源开发的丰富源泉

数学课程资源可以分为外显素材性资源、外显条件性资源、内隐素材性资源、内隐条件性资源。外显素材性资源主要指以文字、语言、符号、图形、图表等在教材或媒体上显示的知识,反映的是外显的、静态的结果型知识。外显条件性资源指课程实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主要涉及设施、媒介和环境。例如图书馆、博物馆、大众传播系统、网络、校内外教师资源等均属于外显条件性资源。内隐素材性资源是指不以文本形式显性表述的,潜藏于显性知识深层的隐性知识。具体地说,包括数学知识的文化元素、数学知识的过程元素、数学知识的逻辑元素、数学知识的背景元素等。内隐条件性资源主要指教师根据对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理解,结合外显条件性资源去构建的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

数学实验材料本身是属于内隐性课程资源,开发这些资源需要教师对知识的产生、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中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有深入的理解,对其进行教学法层面的再加工,形成实验设计。由于这些要素都没有在教材中明确写出,需要教师自己开发,因此属于一种内隐性资源。另一方面,一旦把这些资源开发出来,它们就变成了外显素材性资源,例如,“初中数学实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开发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实验手册》(共5册)就是外显素材性资源。数学实验材料的开发是对内隐素材性资源的挖掘,开发后形成的结果又是外显素材性资源’即从课程体系来看,数学实验兼有外显和内隐双重课程资源的性质。

初中数学中许多内容都与数学实验有内在的联系,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1)由具体到一般的问题。从具体到一般去发现规律的过程往往可以介人实验,实验就是对个别现象的处理,然后推广到一般情形。例如,“数字黑洞”是一种数字游戏,通常从一个整数或一组整数出发,按某种规定的计算法则,反复进行同一种操作程序,最终都会回到一个数值上,这个数值就像宇宙中的黑洞一样将任何数字牢牢吸住。这是从特殊到一般发现结论的过程。

(2)代数问题的几何解释。代数问题几何化,使抽象变为直观,可视化往往带来实验的契机。这方面的例子非常多。例如,将两个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的正方形,分别沿对角线剪开,得到的4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1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为2,边长a是一个无理数。请在数轴上表示出无理数a。

(3)几何图形变换问题。通过平移、对折、旋转、压缩等几何变换,能够发现新的问题。其中,如何变换本身就是数学实验。(4)通过计算数据发现规律的问题。例如,通过计算、掷骰子、操作Excel等活动,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几个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出发认识无限不循环小数,感受到无限不循环小数是客观存在的。总之,数学实验为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开发数学实验材料,需要教师对数学知识有深刻的理解,能透视作为结果性知识背后的实验成分,需要教师有洞察力和创造力。因此,开发数学实验材料这种内隐性课程资源,同时能对数学实验进行恰当的设计,是提升教师自身数学素养、促进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把开发出来的外显性数学实验文本应用于教学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又有直接的推动作用。这就是数学实验表现出来的特殊课程资源的功能。

篇10: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初探论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初探论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朱晓艳 郑州市第三中学,河南 郑州 450000

新课程实施给我国的基础教育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也给学生、老师、学校带来了喜人的变化。但伴随着这些变化,课改也给课堂教学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笔者从教十余年,课余经常思考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应该怎样设计和执行,才能达到教师教起来有劲头,学生学起来有信心和兴趣,最终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理解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

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以此进行教学――即“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一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二、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不能把现有的书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填鸭式地接受。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对书本要进行二度消化。二度消化的定义是:结合教学的要求和条件,结合学生的特点,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教师对自己已教过的讲授内容,作进一步创造性的理解、加工、发掘,为更好地达到讲授目的而做准备。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

1.翻译法

翻译法主要用于方程、不等式等代数方面的学习。学数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即把文字性的东西“翻译”成数或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最困难的一点也正在于此,总感觉摸不着头续。如果学会了“翻译”,可以说已经掌握了学数学的基本方法。

2.记口诀法

记口决法可用于分解因式、公式等较枯燥知识的学习。把那些枯燥难记的数学方法变成琅琅上口的顺口溜、口诀,不仅有趣,而且因为顺口,学生从情感上也不会排斥,而变得愿意接受。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方法。

找公因式口决“三步曲”:一步系数,二步字母,三步指数。

一步系数:找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

二步字母:找各项都含有的字母

三步指数:找相同字母的最低指数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按照我教授的三步曲口决法,都能够又快又准地找对公因式。(数学教学论文 )在学习分解因式时,因为题目变化多样,方法多种,学生感觉无规律可循,所以学习分解因式一直是个难点。如果我们能给学生一种可操作的'方法,那么势必大大降低学习的难度。

分解因式口诀歌

分解因式并不难,遇题首先仔细看;

各项若有公因式,把它提出莫迟缓;

然后再把公式套,两项就选平方差,三项完全平方式;

遇到二次三项式,十字相乘试试看;

最后结果细检查,分解到底把好关!

学生觉得非常有意思,读上几遍口决歌,自然而然地记住方法,通过课堂反馈显示出学生对分解因式的掌握情况收效良好。

3.三步阅读法

三步阅读法适用于文字量较多的题目分析。数学能力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读懂题意,进而适当选择数学模型进行求解是非常重要的。考察学生数学能力的题目一般文字量较多,就读懂题意这一点来说,学生感觉非常困难,更不用说如何求解了。那么三步阅读法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分析,找出量与量的关系。

数学问题中量与量之间一定存在着关系,而学生欠缺的就是找出这种关系的能力,一是受到知识基础的制约,二是受到阅读能力的制约,而“三步阅读法”可以有效的帮学生克服困难,行之有效的找出量之间的关系。

4.破案法

破案法适用于几何题目的分析。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他的观察、分析能力是密不可分的。逻辑推理是在把握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的基础上展开的,所以,培养从多角度观察、认识事物的习惯,能全面地分析事物的内部与外部之间、某事物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多种多样的联系,对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中学生,除了要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教学逐步提高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外,还要在平日的生活中做一个勤于观察、善于分析的人。

三、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教学实践与应用,并实现巩固和升华的过程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形成基本技能必须经过一定量的训练,也就是学生的数学实践过程,这一点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教师必须注重训练题的质而不是一味地注重量。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做到精选例题、习题,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实用性的认识。一句话,要让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切实感受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相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学数学,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

篇11:化学实验考核方法改革探析论文

1传统教学方法中化学实验考核存在的弊端

高校实验课一直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学生重视度不够且存在种种弊端。①考核方式单一。考核方式主要为书面方式,成绩主要由实验报告成绩组成,这样的评定方式比较单一,难以反映出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思考、创新能力,不能对学生掌握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情况给予综合客观评价。一些学生,应付了事,把精力用在撰写实验报告上,有学生为了得到好成绩而随意篡改实验结果,更有抄袭别人的实验结果或实验报告的,这就造成某些实验成绩高的学生,实验技能差,使考核缺乏公平客观性,学生对实验产生厌烦情绪和草率应付的态度,不利于学生良好实验素质和严谨科学态度的养成。②考核标准不具体、不统一。教师缺乏具体而统一的客观评分标准,印象分较重,评分随意性较大,不同教师的评分相差较大,导致同一教师不同实验的评分及不同教师对同一实验的评分有较大差距。③考核方法操作性差。虽然我院多次修订实验考核办法,但还是简单模仿或抄袭其它院校的办法,没有充分考虑我院实际,没有考虑其可操作性,设计过于全面、细致和均衡,导致考核操作复杂,工作量大,加上学生人数多、教学任务重,这些原因造成有些考核不能完全落实,可操作性差,成为实验考核改革中的突出矛盾。④考核结果不透明、不及时考核几乎都不是现场打分和现场公布,学生不知道考核的具体细则,会导致学生对于考核结果感到疑惑,不知自己水平如何及错误之处,因此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学生的实验水平得不到提高,导致考核成绩缺乏公平和说服力,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丧失了考核的意义。

篇12:化学实验考核方法改革探析论文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真态度,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建立一套新的科学合理的实验考核方案,使考核结果能客观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和成绩,是现代实验教学改革致力于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根据该院校学生自身特点和专业方向,在基础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中制定和实施了新的考核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考核方法是实验课总成绩100分制,平时成绩80分,期末20分。平时成绩考核方法。每个实验平时成绩分值设定为10分。包括实验的预习1分;实验操作4分(操作规范3分,纪律卫生1分);原始记录2分;结果与讨论2分,思考题1分,即为10分,8个实验80分。期末笔试10分;期末实验操作10分,共计100分。实验中教师要对学生实验结果进行记录,批改报告时要与学生实验报告上的结果进行对照,若刻意修改和造假现象该次实验以0分处理。如有特殊情况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结果写在报告的讨论中。实验成绩评价时采取学生自评。第三方评价和教师考评相结合的方法。学生自评是对课前的实验预习、课堂表现及记录等自己给出分数;第三方评价是其他组同学根据对面实验组同学的实验态度和实验情况给客观分数;教师评价是教师对每个实验人员的整体合作能力、态度、实验结果等综合把握,再综合给出每个人每项成绩。期末成绩考核。期末考核包括实验笔试考核10分和技能操作考核10分。笔试成绩是对所有做过实验的原理、操作、注意事项等重点内容进行笔试考察。实验操作考核是学生抽签的形式决定所操作和考察的实验内容,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考核,全程都有教师监督并给出分数。

3学生成绩对比

该教学方法在检验、预防、药学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课和有机化学实验中进行实施,设置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对成绩进行分析和比较。

3.1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时成绩分析

对实施该实验考核方法改革班级为实验组,应用传统考核方法的班级为对照组。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时成绩进行分析,结果见图1、图2、图3、图4。由结果可知,对照组学生优秀和良好的人数更多一些。这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学生只要完成教师讲解的实验内容,写好报告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分数,这种方法无法体现学生真实操作能力和理论水平,这是传统实验教学的最大弊端。而实验组成绩呈现正态分布的,成绩能够彼此区分,这是因为实施该套考核方案,使学生实验分数更客观、更真实的反应出学生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的好坏,没有滥竽充数的学生,这样也能督促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和兴趣。

3.2实验组和对照组期末技能考试成绩分析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期末实验技能考试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见图5、图6、图7、图8。由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期末技能考试成绩比较分析可知,实验组实施此考核方法后,期末抽签考试时能够很好掌握实验内容和规范实验操作,没有不及格的情况。对照组由于考核简单,分数易得,实验没有压力和竞争意识,所以实验抽签考核即使是做过的实验,也不能正确操作或干脆就是不会。由此可知本考核方法能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竞争意识,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总结

针对药学专业学生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制定了完整的考核方案,并在实验教学中实施和完善本考核方法,结果证明该考核方法公正、公平、透明,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方法也成为其他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依据,会有很好的研究空间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何深知,徐艳霞,段薇,等.基础化学实验考核评价方式的探讨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9(11):179-181.

[2]李向清,康诗钊,穆劲,等.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5):24-25.

篇13: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课堂效果方法探讨论文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课堂效果方法探讨论文

摘要:为了提高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课堂效果,培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其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该文针对教学活动所涉及的课前、课中与课后等3个环节的不同方面进行讨论,以调动学生对实验课程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强化生物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中的作用,进而提高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课堂效果;实验教学;主观能动性

生物化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对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以及农产品加工等工作有重要的指导及支持作用,在江南大学也是作为食品类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进行安排。该课程学科内容抽象,知识更新快,实验性较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因此,生物化学的教学活动离不开实验,正如B.A.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道:“如果你们想使自己的学生成为善于思考的人,想使严整的、明确的、合乎逻辑顺序的思维通过清楚的说明和解释表达出来,那么你就应当吸引他们参加富有思想内容的劳动,把知识体系的关系和相互联系在劳动中体现出来。请你记住:劳动不仅是一些实际技能和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智力发展,是一种思维和语言的素养。”[1]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正是这样一种劳动,它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发展,是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其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为主要目标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在整个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该文以教学活动开展的时间顺序为轴线,针对课前,课中及课后所涉及的各主要环节,围绕提高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展开以下几点讨论。

1课前:准备

课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教学活动所涉及的两方参与者:教师与学生的准备。就教师方面来讲,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及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是最首要的内容。首先,在内容上,教师要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储备,充分了解自己教习课程的学科特点。只有在真正熟悉掌握了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相应的学习方法,教师才能有效地决定什么样的知识是需要在课堂上详细讲解的,什么样的内容是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课后学习与归纳的。理论课程的教学是这样的,实验课程的教学也是如此。而要做到这一点,既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好好准备,也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下功夫仔细研究,根据学生的整体情况来分配内容,并就课后学习的内容在学习方法上给与合适的指导。就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来讲,可以引入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或是生物化学领域科技前沿的综合实验设计,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自主设计相关实验验证,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探究性,强化对其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其次,在方法上,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水平保持一定的要求,能具备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背景来调整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的能力。这需要教师在平时即需注意自身教育技巧的提升,要切实付出个人的努力,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及教育方法存一份追根究底的专研精神。作为教师,要铭记自己的读书与学习不能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程,必须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1]。对学生来说,需对即将接触的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尽可能与已具备的知识体系建立良性链接,方能增强其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继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这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预习则是其一。要做到这一点,除了仰赖学生的自主性外,更需要教师督促、帮助学生建立行之有效预习激励机制。课堂的随机提问是一个方法,但最理想的状态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来说,由于生物化学是一门内容繁多且复杂抽象的学科,其知识点的系统和逻辑性强,学科发展迅速,研究的新方法不断出现[2],所以,在实验课程上,教师要注意梳理理论知识点,提纲挈领地介绍实验原理涉及的背景知识,做好对实验技能进行引申与衔接的铺垫,尽量以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或感兴趣的内容为起点进行扩展。此外,在课程进程上,需要理论科与实验课的有机结合,实验课的安排要紧密跟随理论课的进度,让学生在理论课上被激发的对某些知识点进行实验验证的兴趣能在消退之前能付诸实现。

2课中:“理论联系实际”-发挥

能否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除了需要充分的前期准备外,更重要的还是要取决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落实前期的准备工作时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对学生的反应有回应,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接受情况实时调节已准备好的“理论上”的教学进程。在进行具体实验的讲解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以更形象的方式来展示教学内容,如,播放教学录像等,触发学生的关注。同时要考虑实验室硬件条件,比如:在播放录像时要保证无论是影像还是声频的清晰度,否则有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在内容上,由于所做的生物化学实验多为生物化学学科体系里已经很成熟的经典实验,所以,在进行实验介绍或引入时可以根据相关实验的初始文献的构思设计,将实验内容按一个科学问题来思考,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锻炼学生科学思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此过程在保证学生获得既定知识的基础之上,既可使其对真正的科学研究窥得一斑,又有可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可有效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实验也可适量增加互动环节,创设丰富的情境,进而建立多元化、系统化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程序。另外在课程中最好能做到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因为“揭示未知跟已知间的深刻联系,是培养对知识的兴趣的教育诀窍之一。”[1]但是,仅仅是留下问题亦不可取,合适的做法是在选择问题时要平衡、考虑到学生的感兴趣程度与其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的关系,并对解决方法给出一定的铺垫或指导。

3课后:总结

对教师来说,每堂课程结束之后要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整个环节进行总结,包括课前的准备是否充分,对学生整体知识水平、实验技能的把握是否准确,课堂展现形式是否合适;分类列举需要改善或改变的方面和继续保持发扬的方面,作为对下次课程进行准备的基础以及自己教学水平及能力提升的激励。要认真对待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反馈,考虑学生的需求或意向在实验室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内容进行结合。同时为了使课堂知识或实验技能得到发展或进一步深化,鼓励学生利用课堂学习的知识取获取新的知识,比如:在“糖酵解”实验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程讲解的糖酵解的发现、研究思路去设计“三羧酸循环”的实验内容、细节并出具详细的实验设计步骤计划书。这个过程需要同时调动学生在理论课程上学习的知识和在实验课程上逐渐养成的科学实验思维,能够锻炼他们在计划安排事情、查阅资料、制订和论证实验方案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较为复杂实验现象的能力,最终达到拓宽基础、开拓视野、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培养之目的。学生的实验报告是另一个关注点,实验报告是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对已进行的实验内容、所得实验结果的整理与汇总,可以反映学生对当堂实验课程的掌握程度,尤其是结果的呈现形式可以反映学生的对结果的理解及其思维模式。教师在批阅实验报告时,除了要注意及纠正其内容上可能出现的是非对错的问题,也要关注实验报告在撰写上的规范性、条理性,重点考察学生针对实验结果进行的分析讨论。同时从另一方面讲也可以以此来评价实验课程所安排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地调动作用,及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适用性,用于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综上,当整个教学环节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活动才能达到帮助学生加深、强化对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理论知识,提升其实验操作、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等目的。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黄卓烈,黎春怡.生物化学的课程特点及双语教学方法的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1(5):176.

[3]吕文平,康秀英.开设生物化学设计性实验的体会[J].科技资讯,(29):105.

篇14:小学数学一体化实验评价系列 论文

小学数学一体化实验评价系列 论文

小学数学一体化评价,是建构“目标、教学、评价、管理”四个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对于规 范目标、优化教学、目标管理,形成一体化结构,实现良性运行,求得教育的最佳整体效益起着积极的促进作 用。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的困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的评价,而忽视对教 学和管理的全面评价。因而对教学与管理状况缺乏中肯的分析和正确的'评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数学教 学质量的提高。在一体化实验中,我们以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施为突破口,带动其它方面评价的研究,使 评价的研究逐步深入,促进整个实验的发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小学数学一体化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学生学习成就的综合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教师教 学工作质量评价,数学教学工作管理评价等。以下重点对课堂教学及教师工作质量评价进行阐述。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评价者根据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对一节课的教学水平和效果的价值进行评判的过 程。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数学课堂教学综合评价的方法,很难对数学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的组织与控制作出客 观的评价。为此,我们进行了两种新的设计。

1.课堂教学定性评价。它的设计具有三大特点:(1)按照小学数学的主要课型(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自评课等)设计了评价表,它突出地反映了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过程特点,可记录和分析各种课型课堂 教学的组织与控制状况,以便对实际教学进行判定。(2)按照优化课堂教学的要求,把不同课型的主要教学 过程以及“教师的基本功”、“教学效果”等编制成项目,设计成定性评价表。以练习课的评价表为例,我们 编制了“准备”、“复习”、“练习”、“归纳与评讲”、“独立作业”、“教师基本功”、“教学效果”等 项目。(3)改进评分办法,增强量化因素。变定性评价的两级量化为三级量化,增强了评价信度。

2.课堂教学的定量评价。设计的特点是采用数值方法对课堂上教师活动的有效性进行测定。测定教师活 动的有效性一般分为四级:有效、比较有效,基本有效、无效。特殊情况也可以分为有效和无效两级。如:教 师教学中恰当地把握教学要求判为有效,超过和降低教学要求的活动则判为无效;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参与率高判为有效,如个别学生活动多,全体活动少,可视情况判为比较有效和基本有效,如无 学生活动则判为无效……。综合计算时,用教师的有效活动和教师活动的总时间(40分),就可求得教师活 动的有效率,即:

教师活动有效率=(有效活动时间)/(活动总时间)×100%

一体化实验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步骤如下:1.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以他评为主。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 定性为主;2.他评由三人组成的评价

[1] [2]

篇1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实际,因此,高效性教学成为了广大师生关注的重点。小学数学课堂高效性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力,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让小学生成为小学数学课堂的主体,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性;教学

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充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性,就必须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确保每一个小学生在小学教学课堂当中能够做到积极参与并动脑思考,才能够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完成教师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当中,很大一部分数学教师没有重视高效性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大部分的小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学习中十分低效。

一、课堂教学高效性概述

高效性教学是教师所一直追求的教学目标。所谓课堂教学高效性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的当中,并保证课堂教学任务和课堂教学目标能够高效完成。同时,课堂教学高效性能够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当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最大程度地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加以提高。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和对象改变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性,将某学校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研究的实验对象。

(二)实验方法在某学校小学五年级中随机选取两个班级进行实验研究,将五年一班作为实验班并采用高效性教学方法,将五年三班作为普通班,采用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实验研究对比,在期末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学习成效的考核。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方式必须具备客观性和科学性,避免小学生自身不稳定所导致的考核评价结果的不准确性。

(三)实验假设实验班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高效性课堂教学后,相比于普通班来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实验班学生在小学数学方面的成绩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明显上升,课堂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提高,同时,高效性数学课堂教学提高了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小学生自主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研究中也发现,男生的接受能力相比于女生来说要更好。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小学数学教学普通班采用一种传统的教学理念,这种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理念主要以教师的想法为主,小学数学教师也对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十分了解,但是在实际的小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学理念与实际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及时地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创建一个合适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这是由于小学课堂教学主要集中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种,要想充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必须做到更新原有的教学理念,从备课阶段到教学阶段都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计划,坚持学生作为小学课堂教学的主体,并将其应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另外,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课堂内教学和课外学习的结合,不仅仅将教学目标局限在课堂内教学当中,也应该让小学生在课外能够进行更好的预习和复习,从而完成整个小学数学的环节,从根本上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二)改变教学策略普通班学生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主要集中在教师授课环节,这种情况下,往往忽视了小学生的动脑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导致课堂教学十分低效。由于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高效性具有科学性、思考性、趣味性等诸多特点,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实际的课堂学习当中,积极地动脑思考问题,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同时,小学数学教师应着重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教师也通过对教学策略的改变,最终实现高效性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创新教学模式在实验研究中可以了解到,普通班的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教师为课堂主体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并完成教学任务,要想实现小学数学课堂高效性教学,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在充分分析和了解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接受能力的基础上,促使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够在不断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实践能力,这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关键所在。同时,在高效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的变化会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改变原有的低效性课堂教学模式。

(四)提高课堂效率由于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遗忘周期,也就是说,在数学知识的传授后,小学生如果长时间没有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练习,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模糊原有所学到的内容,因此,要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需要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并将节省出来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温习和练习,这样才能够达到对原有知识进行巩固的目的,实现课堂的高效性教学。

综上所述,在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实验研究中,得出了普通班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当中存在的一定问题,并从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模式和提高课堂效率四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性教学,不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辛玉华。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实验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11):107。

[2]何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实验研究[J]。科研,2016(11):88。

[3]王鸿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实验研究[J]。教育,(4):248。

篇16: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的融合论文

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的融合论文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高校开设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程的现实,从发展历史、现状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分析它们的区别与联系,结合各自的特点,找到它们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提出了将两门课进行融合的想法并给出了理由和建议。

【关键词】数学建模;数学实验;学以致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前言

数学建模课程进入我国的大学是在上世纪80年代,此时数学建模课程以及数学建模的思想已经在发达国家趋于普遍。我国对于该课程的设置大致是属于引进式的课程革新。随之而来的全国大学数学建模竞赛给数学建模课在全国高校的蔓延带来了强大的助推力。前后,数学实验课开始兴起了,全国很多高校的数学系开始开设数学实验课,如今的大学数学课程体系中,大部分都有《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这两门课。它们的内容乍一看比较接近,再加上近年来有不少学校在进行两门课的合并,所以很多人会认为它们是重复的存在。本文主旨就在于讲清楚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的区别与联系。

2、综述数学建模

2.1数学建模课程的形成历史

要想说清楚数学建模这门课,必须先从数学模型说起。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经济运行,甚至日常生活,都可以靠数学来揭示其中的规律。数学在上述各个领域中的呈现形式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数学形式,而是应用数学语言对各类事物的本质规律进行的表述,即数学模型。随着科学研究领域的飞速发展,数学在各个领域中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发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意识和能力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年轻人。于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国家的大学开始开设数学建模这门课程。八十年代,我国的高校开始陆续在各自的数学系开设数学建模课,逐渐发展成为许多学校的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等数学类专业将它列为必修课或专业限选课,而且一些工科、经济管理、师范等院校也将它列为选修课。紧随而来的全国大学数学建模竞赛对数学建模课的继续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随着大学师生对数学建模的越来越多的重视,关于数学建模的教学研讨也雨后春笋般的多了起来。配合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指导工作,数学建模的师资队伍也在不断的壮大。各类教材和参考书层出不穷,虽然良莠不齐,但是生机勃勃的局面对于数学建模的发展也是大有益处。经过近二三十年的发展,现在数学建模课程设置以及相关配套已经基本上趋于成熟和完善。

2.2现阶段对于数学建模的认识

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学生学什么怎么学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被动进行,思维主动性的缺失导致一直到考大学,学生们对于为什么要考大学,到大学里学什么专业这些重要的问题都没有深入的思考,至少是没有独立的思考。于是学以致用的“用”就成了一直被忽视的问题,一方面所学应该“用”在什么地方,反之就是为了这个“用”,大学应该选择学什么。这个问题是学生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知识和兴趣来自己解决的问题。数学建模恰恰就是在研究怎么用数学。做好建模需要学生有“用数学”的能力,也就是需要从实际需要出发来思考数学知识对解决现实问题的参与。学生们对于“用”的理解和能力上的长期的缺失导致了对于数学建模这门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学习数学建模的动机不是加速知识向现实生产生活的转化,而更多是为了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并获奖,这是在动机上的偏差,这个偏差是本质上的,甚至连一些教师也有同样的认识问题。

2.3数学建模的教材分析

目前在用的数学建模教材有不少,其中用的较为普遍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国家“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数学模型》,目前已经更新至第四版。自第一版到第四版,在内容结构的安排上,都是以建模所使用的数学方法作为划分章节的依据。这样结构清晰,逻辑合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很合适。自第三版开始加入了Matlab的实验内容,将计算机的工具引入的建模教材,丰富了建模过程中关于模型求解的部分。有些教师对于这本教材的内容设置提了一些建议,其中一种说法是,这本书对于建模过程中更加务实的搞清机理、搜集数据以及模型检验与修改等环节讲述较少,重点呈现的是建模的“成品”。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是应该考虑它作为一本教材的实际情况,它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怎么建模,可具体建模过程的操作又因实际问题而各不相同,很难整理出关于具体实施方法的系统表述,而目前教材通过精心选取经典案例和优秀的解决方案作为主要内容是合适的。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和模拟建模来切实提高他们的建模能力,以达到课程的培养目标。

3、数学实验课程综述

3.1数学实验这门课的形成

数学实验的提法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学软件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与科研中,数学只需要有纸和笔就可以了,在纸上呈现出复杂的数学推导和计算过程。对于那些计算思路成熟、步骤清晰、逻辑困难已经被攻克但是却极端复杂的数学问题,人们开始考虑让日益兴起的计算机来帮忙解决。人们认为只要将正确计算的步骤转化为计算机程序语言,让它代替人们去做复杂的计算工作,就能够高效且准确的得到人们想要的结果。随着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越来越广泛的展现出来,人们开始更加重视计算数学这个方向。围绕着设计计算机能够高效率高精度的处理人们所遇到的大量的数学问题进行研究,逐渐出现了很多成熟的算法以处理日常所能遇到的大量的数学问题。

在上述背景之下,上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一些教授提出了开设数学实验课的构想,立即在教育界引起反响,在教育部立项的面向21世纪高校非数学专业数学教学体系和内容改革的总体构想中,把“数学实验”列为数学基础课之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共同组织了一个课题组,在萧树铁教授的指导下,三校各抽一个班,开出了两期数学实验课,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数学实验教材[2]。20之后,全国各大高校开始纷纷开设这门课,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丰富和完善着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所以叫数学实验,或许是因为把数学交给计算机这样的外部设备,得到计算结果的过程,很像物理化学那样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的过程。应当强调的是,数学实验所处理的问题并非纯数学问题,而是现实问题,也正因为此,称之为数学实验才更为贴切。实验目的是解决现实问题,实验材料需要从现实搜集,实验工具是计算机和计算软件,实验结果是现实问题的答案。面对一个现实问题,数学实验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关于实验步骤的设计,其实质是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以及设计数学问题的数值算法,由此看到,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3.2现阶段对数学实验的认识

由于数学建模课的'存在,数学实验教材中的关于建模部分的重要性显得不那么突出了。如今一种习惯的看法认为数学实验主要就是学一种计算软件,通过计算机完成那些困难的繁琐的数学计算。事实上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因为如果这样,我们只需要学好《计算方法》并掌握一种编程语言就好了,数学实验这门课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翻看一下《数学实验》教材的前言就会发现,开始这门课的初衷还是要提高学生用数学的能力。从开设《数学实验》这门课的出发点来看,它和《数学模型》有着大致相同的目标,从形式和侧重点来看,又更偏重于为数学建模准备具体的方法和工具。

3.3数学实验的教材分析以及其之于数学建模

目前国内的《数学实验》教材也很丰富,并且大同小异。在实践当中,它们也都大多是充当一门计算语言的辅助教材甚至最终作为工具书。这是因为《数学模型》课的开展早于《数学实验》,因此开设后者的高校必定已经存在了《数学模型》,这样抛开两者中的重叠部分[3],《数学实验》也就自然的落到了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

4、结合数学建模竞赛来谈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

对于与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这两门课密不可分的数学建模竞赛,我们有必要着重谈一谈。目前建模竞赛影响力最大的有两个,一个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个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它分为数学建模竞赛(MCM)和交叉学科建模竞赛(ICM),它们分别创始于1985年和年,是由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主办,目前全球唯一的国际性数学建模竞赛,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建模竞赛。赛题内容涉及经济、管理、环境、资源、生态、医学、安全、未来科技等众多领域。截至,共有来自美国、中国、加拿大、芬兰、英国、澳大利亚等19个国家和地区共9773支队伍参赛,其中不乏来自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国际或国内知名的高校派出的参赛队。我国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创办于1992年,形式类似于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分为专科组和本科组(后来有了专门的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试题也是涉及众多领域,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时效性。

每年一届,经常涉及到当年的重大社会事件或重大科学发现。学生在三天的时间内完成模型建立、求解、验证及论文撰写,比美赛的时间还少一天,对学生的挑战更大。目前该项赛事已经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仅,来自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和澳门)以及新加坡的1367所院校、31199个队近93000名大学生报名参加此项竞赛。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对参赛选手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要想在竞赛中取得佳绩,参赛队的成员必须具备以下能力:第一个就是建立模型的能力,也就是能够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能力,这正是数学建模这门课设立的初衷。第二个就求解模型的能力,这个部分将极大的借助于计算机,这正是数学实验的主要功能。最后还要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论文撰写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数学建模竞赛是检验学生对于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两门课学得好不好的试金石。

5.正确认识和处理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的关系

正如前文所说,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两个概念与前后独立产生的两门课,《数学模型》与《数学实验》密切相关。两门课的课程设置各有各的出发点和教学目的,在内容和培养目标上确实存在重合的部分,但又各有各的侧重点。前者注重建模思想的形成和建模意识的培养,后者侧重建模的实际操作能力。

两者的共同的培养目的体现在“用数学”的“用”上,通过两门课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是为数学找到用武之地,解决的问题是将数学转化为实际。可见两门课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自从两门课产生发展至今,各自都经历的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从不太完善到逐渐趋于成熟的过程。就各自目前的发展来看,都是正常的。近年来有不少学校的数学系在课程安排上把两门课先后排在一起上,也有的直接把它们合并成一门课叫作数学建模与实验。我们认为两门课的合并应该是有必要的,但一定不是简单地加法。有很多相应的问题需要考虑。首先是课时的分配问题。把两门课原有课时量简单相加肯定是不合适的,一方面是因为两个课原本就有重复,另一方面会造成课时太多,给师生带来一定的负担。因此需要在综合考虑两门课的有机融合的前提下,给出一个合理的课时量。其次是教学环境和设备的调配问题。两门课对上课的条件都有特殊的要求,数学建模课需要设计讨论环节,普通的教室往往不方便讨论;数学实验课最好是安排在机房,这样方便讲解和演示,也方便学生们随时上手编程实践。

如果有条件建设一个在功能上能够同时满足上述要求的实验室当然是最好,如果条件有限而不得不在不同的教室上课,那么前述的课时分配问题就再次凸显出来。第三是教材的融合问题。如果两门课合并成一门,显然就急需一本涵盖原来两门课的教学内容的教材。新教材的形成是一个严谨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团队合作。经过教研讨论形成初稿,再通过一两个学期的适用来逐渐修改和完善。最重要的还是师资的配备,由于两门课各有侧重,原本上两门课往往不是同一位教师。然而从学生角度来看,合并后的一门课由两个老师分别穿插授课显然是不太合适的。所以需要原来的授课老师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快适应新加内容的教学,并且尽快对新旧两部分内容进行融合,使之成为一体,才能使内容在讲授的过程中没有割裂感,这对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认为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应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样不仅可以避免重复,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贯彻学以致用的主旨,锻炼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将起到更加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萧树铁.数学实验(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3]谭永基.对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程的几点看法[J].大学数学,.

篇17:浅谈在初中数学课堂开展数学实验论文

浅谈在初中数学课堂开展数学实验论文

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化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教学条件有所提高,导致人们对数学学习的本质认识发生变化,一直隐身于象牙塔之中的数学,开始脱掉神秘的外衣,走到了学生的生活之中,成了生活的数学、实验的数学、应用的数学。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需要,数学实验已更多地走进课堂并且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学生的喜爱,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是学生探求知识或获取必要的感性认识的教学活动。同时,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数学实验变得更易实现,探究性学习也显得异彩纷呈。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其情感体验是不相同的,通过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中产生疑问,进而想去解决这些疑问,这无疑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数学实验,指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实验来进行探索学习的数学教学形式。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并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它不同于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它强调以学生动手为主的数学学习方式。在发达国家中,数学实验已经成为常见的教学形式。有效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随着新课程的稳步推进,在数学教学中应进行大胆尝试,通过实验实践教学真正实现“学生力所能及,教师让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

例如:在讲“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这个定理时,我给每个学生一张纸,每张纸片上都有一个圆,假设不知道圆心,问学生:“谁能利用三角板找到这个圆的圆心?”通过动手实验,有的学生说:“只要找到两直径的交点就好了。”我紧接着问:“那么直径怎么找呢?”进一步实验,学生会发现:三角板直角的顶点在圆周上,两条直角边与圆的`交点连起来就是直径。最后老师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的思维会马上回到本节课讲的内容上,进而对这个定理印象深刻。在上述教学过程中,问题一提出学生积极性就被广泛地调动起来,都拿着三角板跃跃欲试,很自然就会把学生引入到愉快的学习情境中去,沉浸在对问题探讨交流的过程之中。

根据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让他们去动手操作,通过设计的实验,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使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分析等活动,把数学知识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在数学概念、定理、例题教学和解题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让他们在实验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在学习中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愉悦和满足,给他们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使他们喜欢数学,逐步形成学习数学的热情。

那么,教师怎样开展数学课堂实验并调控好整个实验环节呢?根据自己和同事的实践积累,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数学实验的目的要明确

1.清楚

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反复琢磨教材,围绕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实验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将问题板书在黑板上,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动手做这个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才能在实验过程中有的放矢。实验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施和及时反馈,摆脱随意性和盲目性。

2.扼要

数学实验受时间限制,受讲授环节的深化,不可能解决许多问题,因而必须突出重点。至于它复杂的变形深挖或与其他知识的混合运用,则可留到讲授时具体解决。

3.适度

实验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心理和年龄特征,达到学生能接受、能操作的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知识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4.时宜

数学随堂实验的时间可以根据具体讲授的内容搭配的小实验来决定,可以是在新课一开始起到设疑引入、激起学生兴趣的作用;也可以在讲授新知时,设计小实验、小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独立完成或通过互相交流、探究得到新知,使之印象深刻;也可以将实验安排在下课前的几分钟,起到巩固复习新知的作用。在具体的操作时间上,可以是几分钟时间,也可以是半节课时间,根据具体教学需求灵活控制调节,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比如,在讲授“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每个学生提前准备好三角形纸片,课堂上让学生分别测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并计算出三个内角度数之和,通过同组进行比较,学生会发现虽然每个人的三角形形状有所不同,有的是锐角三角形,有的是钝角三角形,有的是直角三角形,但是测量的三个内角之和都是180°;然后让学生将三角形的其中两个内角剪下来,和第三个角拼在一起,发现它们能组成一个平角,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的快乐,获得了直观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总结出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辅助线作法(本课难点)做铺垫。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起到了启发、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性质、解决疑难问题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亲身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较好地挖掘了自己内在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身各种智力、非智力因素。

二、数学实验的环境要好(4人一组为宜),纪律要严明

1.方便

按座位前后位置,转身即可实验操作,易集中,便于交流和互通有无,也便于控制节奏,节省时间。

2.相容

同学之间彼此易于接受,不受其他因素干扰,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便于实验操作顺利进行。

3.均匀

面向大多数,照顾到好、中、学困各类学生,每组有“小组长”,各类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同时各小组之间的学生情况也尽可能要均衡。

4.规范

实验操作时,一般是小组轮流发言,其他同学补充、修正、归纳。但有时根据教材内容的具体特点,使用同位二人切磋,或全班性集体讨论。必要时教师可在一旁适时地鼓励、引导,使学生树立信心,不懂就问,学会思考,主动探求知识。

比如在“去括号与添括号”中,我先在黑板上给出了一个题目:7-(3+5)+(4-6)-1,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计算,一组同学先计算括号内的,然后再算结果,另一组同学尝试去掉括号后再计算,当我公布正确答案后,显然第二组同学的正确率比第一组低,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这时很多同学都意识到问题出在去括号的时候,那么这个括号应该怎么去呢?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我就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讨论怎么去括号,要注意什么。讨论结束后每组推荐1人阐述本组的观点,最后在我的引导下一起归纳出了去括号法则。这堂课在我和学生的合作下完成得很顺利,基本上以學生讨论归纳为主,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营造了和谐主动的课堂气氛,为学生顺利接受新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数学实验要有灵活的方式方法

1.引导法

实验进行时学生可能会出现离题现象,操作或讨论的话题越扯越远,这时教师应及时将其引导到正题上。例如:在让学生分小组观察温度计讨论数轴的三要素时,有的小组将话题扯到了温度计的构造上,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把话题引导到讨论题上。

2.点拨法

在数学实验步入正轨后,由于学生思考的问题比较肤浅,对于似是而非的概念问题,学生易固执己见,争论不休,教师就应该适时进行有效点拨、引导,使学生积极主动,脑、口、手并用,及时修正自己的思路,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解决问题。

3.拓展法

对于有启发性的实验,教师应拓展学生的思路,引导学习小组之间互相提问、解答、反问,这样能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此时扮演总指挥角色的教师就应特别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对的、错的、不同见解统统储存起来,为画龙点睛、深入启发做准备。

又如,在讲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让学生准备了一张白纸和一把剪刀,要求学生用剪刀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来,学生略思索后纷纷动手,随意叫一个学生上讲台演示(可叫平时成绩中下的学生),把白纸对折,一剪刀剪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展开即得一个等腰三角形。又让其他同学剪出一个钝角或等腰直角三角形,并思考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有什么性质,怎样证明。在剪的过程中,学生领悟到要把新知识转化为前面所学的全等三角形,很快可以找到添加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或顶角平分线等三种证明方法。因为找到了与课本上不同的证法,学生十分兴奋,积极性就被广泛地调动起来了,增强了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和信心,他们也一定会认为几何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其实很有意思,也自然会越来越喜欢几何。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适当地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探究体会实验操作的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通过探究实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恰当地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构建过程,亲历探索知识的乐趣,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产生疑问、得出结论,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好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验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全面、准确地观察学生的动态,了解学生的想法,指导学生的操作,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学生的课堂实验操作,从中获取足量的反馈信息,并且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错误给予及时评价和纠正。学生和教师双方在实验环节里始终保持交流的畅通,达到教学双方协调、同步,从而推动学生的认知活动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顾继玲,章飞.初中新课程教学法[M].开明出版社,2006-04.

[2]陈爱芯.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6.

[3]金建平.数学素质教育中优化教学过程的若干策略[J].中学数学,2000(5).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数学的实验方法论文范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