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知识梳理
第六单元
第17课:《古诗三首》
1.课题解读
本课由《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诗组成,都是描绘祖国山河美好,赞美大自然美丽风光的古诗。
2.课文重点解读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理解:从“断”和“开”,我们感受到天门山的雄伟和长江水的奔腾不息、波澜壮阔。“回旋,回转”,突出了山势险峻和水流湍急。句子的意思是天门山中间断裂如门,使大江得以通过。碧水东流到此,回旋着向北流去。这两句诗让我们欣赏了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雄伟气势。这一句看是写山,实际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两岸的青山相峙而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相对出”“日边来”指的是诗人是站在行驶的小船上来描写两岸青山的,生动地写出了青山迎面而来的动态美。看到“孤”,仿佛看到在雄伟的天门山映衬下,宽阔的江面上驶来一艘小船。
(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理解:这两句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比作西施,凸显了西湖“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阴柔之美。
(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洞庭湖上的秋月光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经打磨的铜镜。
(5)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理解: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描写生动而细致。表达了作者对洞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主题概括
《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伟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望洞庭》通过描写秋天月下洞庭湖的美景,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宽广豁达的胸怀。
4.学有所得
这三首古诗让我们欣赏了长江奔腾的气势、西湖晴雨天的奇妙柔美、洞庭湖秋月下的平静和谐之美。读完之后,我们的心中对祖国的美景充满热爱之情。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我仿佛看到了天门山上怪石嶙峋,古木参天,许多檀树生于乱石之中,盘绕崖石之间,蜿蜒如青龙伏地。脑海中出现了长江奔涌,青山矗立,一只小船从远方徐徐而来的画面。
(2)读了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看到这么美的景色,诗人会是怎样的心情?
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我觉得他会被这壮观的景色所震撼!他会吟诗来赞美这壮丽的景色。
(3)“欲把西湖比西子”中的“西子”指谁?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读了诗歌,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山和怎样的湖面?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名字中都有一个“西”字,更是因为二者都具有天然美。西施不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蛾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是晴天明朗的景色还是雨天迷蒙的景象,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诗人如此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这个比喻得到了后世的认可,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我仿佛看到雨天的西湖,雾蒙蒙的,感觉比较迷离,西湖有种看不清的感觉,就好像化了淡妆的人拍的艺术照一样。
我看到晴天的西湖,荷叶飘香,湖面上水波粼粼,小船来来往往,热闹极了。
(4)请你说说对“断、开、回”这三个字的理解。
“断、开”两个字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气势准确地描绘了出来;“回”字则描绘出万里长江受到山峰阻挡而返回时翻滚咆哮、变化无穷的特点,衬托出天门山的奇险。
(5)《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后两句中,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用了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把“西湖”比作“西子”,写出了西湖的神韵,令人心驰神往。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7.课外拓展
(1)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代表作品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饮湖上初晴后雨》是由两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2)资料补充
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一般称其为西施,后人尊称其为“西子”。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她是古代四大美女之首。
(3)怎样才能写出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写景文章,不仅要写出景物特点,而且要写出作者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例如,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写自己对西湖的晴天和雨天的感受分别是“晴方好”和“雨亦奇”,而且以“水光潋滟晴方好”比喻“淡妆”;“山色空蒙雨亦奇”比喻“浓抹”,这是作者独特的体验,别具特色。那么,要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应该怎样做呢?
①观察景物时要把景物看作是可以与人相比或与自己交流的活物。
②结合景物的特点,对这个活物进行联想,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4)拓展阅读
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黑色的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飞溅入船。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风雨后望湖楼下的水就像天空那样广阔。
②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宋]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
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
一杯当属水仙王。
译文:早晨迎客,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只可惜傍晚的时候下了一些雨,客人喝了酒,很快就醉去了 只可惜醉酒的友人没能领会到下雨之时的西湖美景。如果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美丽风景,那么,你应该敬守护西湖的“水仙王”一杯。
③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明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第18课:《富饶的西沙群岛》
1.课题解读
这篇课文作者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句,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瑰丽风光和丰富的特产,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课文重点解读
(1)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理解:这句话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概括地写了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
(2)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蓝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
理解:这一句描写了海水的各种颜色。“五光十色”指颜色多,“瑰丽”是颜色特别艳丽、好看。用“五光十色”和“瑰丽无比”说明海水的颜色很多,很漂亮。
(3)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展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理解:“各种各样”说明珊瑚的种类很多。绽开的花朵和分枝的鹿角是说海参的形状像花朵、像鹿角,这是一个比喻句。形象的写出了珊瑚的特点是:颜色鲜艳,样子奇特。
(4)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的蠕动。
理解:“到处”一词写出了海参多,“懒洋洋”描绘出海参蠕动的样子,用词很准确,写出了海参的悠闲、自在。
(5)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海里的鱼不仅外形好看,而且品种多。
(6)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理解: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明了鱼的多。
(7)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随着祖国建设(she)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理解:首尾呼应:文章开头写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结尾则写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3.主题概括
本文通过记叙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优美的风景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海疆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4.学有所得
西沙群岛真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啊!海水五光十色,海参、大龙虾、鱼、鸟……这一切丰富而奇特,多么令人向往!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理解:作者围绕“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句话来写的。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西沙群岛的,把它圈出来。
理解:课文按照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的顺序从海面、海底、海滩和岛上四方面具体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3)珊瑚还像什么?用“有的像……有的像……”的句式说句子。
理解:珊瑚有的像一团绒球,有的像一朵硕大的莲花静静地开在海底,还有的像一串串珍珠。
(4)作者在每个方面中都写到的是什么景物?是怎么写的?
理解:作者描写海水是抓住颜色瑰丽来;写海底是抓住珊瑚、海参、大龙虾的形状和动作来写的和鱼的数量和形状来写的;写岛上是抓住鸟多来写的。作者每写一处都抓住了典型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5)第1自然段与后面的段落是什么关系?
第1自然段总起全文,后面的内容都是对它的具体描写。
(6)这篇文章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第4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这篇文章是按照“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来安排内容的。先总写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再分写海水颜色瑰丽,以及珊瑚、海参、大龙虾、鱼和各种海鸟;最后总写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这样写结构清晰,易于理解。
这一自然段的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先总述鱼“成群结队”,突出鱼多;再分别叙述各种鱼的样子;最后总述“一半是水,一半是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