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知识梳理
第五单元
第16课:《太阳》
1.课题解读
这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主要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假设、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二部分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从太阳和动植物的生存、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及太阳光可防治疾病等方面表现出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密切。
2.课文重点解读
(1)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理解:这句话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太阳离我们很远”这一特点。
(2)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理解:这句话主要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人们熟知的地球与太阳作比较,形象地说明了太阳的巨大。
(3)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太阳放出的能量大。
(4)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理解:这里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是从正面说明太阳发挥的作用。太阳能给地球送来光明和温暖,是因为太阳具有发光发热的特点。第二句是从反面说明地球上需要阳光。地球上的“黑暗”“寒冷”都与太阳的发光、发热有关。地球上的很多自然现象的形成离不开太阳,动物和植物的生长也离不开太阳,如果没有动植物,人也不能生存。第三句话既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又是对全文的总结,再次强调了太阳对人类的巨大作用。
3.主题概括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介绍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让我们懂得了它的重要性,激发了我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4.学有所得
太阳造就了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有了太阳,植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太阳,动物才能繁衍生息;有了太阳,才有地球的光明和温暖…让我们在享受这么多美好的同时,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太阳对人类有哪些作用?
理解:太阳给地球带来光明和温暖,没有太阳就没有动植物。
没有太阳,我们就没有吃的、穿的,也没有煤炭。
云、雨、雪、风的形成离不开太阳。
太阳光有杀菌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它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2)结合生活经验或相关书籍,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和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
理解:石油、天然气的形成,四季的变化,氧气的产生,太阳能发电等。
(3)用作比较或者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写一写你喜欢的事物。
例: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我们看到月亮,觉得它光滑得像一面镜子,实际上它坑坑洼洼的布满陨坑,有些陨坑直径甚至有十公里之大。
(4)
理解:
7.课外拓展
(1)太阳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有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
(2)《太阳》的说明技巧
①说明趣味化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太阳“远”的特点,作者先用有关太阳的传说开头,使文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接着指出太阳离我们有三万万里远,为了说明“三万万里究竟有多远,”作者进一步运用了两个大胆新奇的假设,一是步行到太阳上去需要三千五百年,二是坐飞机到太阳上去需要二十几年,这样既给人留下了比较清楚的印象,又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②说明具体化
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太阳“大”的特点,太阳到底有多大,作者都没有运用抽象的数字说明,而是拿地球和太阳相比,指出“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我们对地球之大多少有些认识,太阳相当于一百三十万个地球那么大,太阳之大就可想而知了。这种对比,给读者的印象比之准确的数字更加具体。
③说明形象化
课文在介绍太阳“热”的特点时,先用“大火球”作比喻,形象地反映出了太阳的形状及发光、发热的特点;接着指出太阳的表面温度有六千度,六千度该有多热?作者通过“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加以说明,引起了读者强烈的联想,从而使“六千度”变得生动形象、炙手可热。
(3)煤的形成
煤是黑色固体矿物,主要成分是碳、氢、氧和氮。它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能源之一,煤是由古代的植物体在不透空气或空气不足的情况下受到地下的高温和高压而变质形成的。按形成阶段和炭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泥煤、褐煤、烟煤和无烟煤四种。煤主要用作燃料和化工原料。
(4)太阳为何能变色
烈日当空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太阳是金光闪闪的,早晨观看到的太阳,却红得可爱。但有时候,太阳还会变成绿色或蓝色。
红太阳为什么突然变绿了呢?这是由于大气和烟雾造成的异常现象。我们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组成的,此外,还有人眼看不见的红外光和紫外光。当太阳的光线辐射到地球大气层时,大气层像一个三棱镜,会把太阳光的七色光线分解开来。通常情况下,日落和日出时太阳光在地平线上所透过的大气层厚度,比白天太阳当头时的大气层厚35倍。太阳光被大气中的大量空气分子散射,波长较短的紫光和蓝光剩下的极少。余下的只是波长较长的红、橙、黄色光线,这些光线经地平线上的空气分子、水汽、尘埃等散射,看起来更加火红。然而,如果大气中有大量的烟雾和尘埃,情况就不同了。烟尘会把太阳光线中波长较长的红、橙、黄光先散射掉,而让波长较短的绿、青、蓝光透过,这些光线被反射到大气低层。在蓝色天空和蓝色海水的背景下,青蓝色光线显示不出来,剩下的只有绿光没有被吸收,这时就会看到绿色的太阳。
蓝色的太阳也极为罕见。1950年9月,英国上空太阳突然变蓝,第二天丹麦上空也出现了蓝色的太阳。原来1950年加拿大西部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森林大火,弥漫的烟尘随气流到英国和丹麦上空。烟尘和沙土把太阳光中的红光、橙光、黄光散射掉,而把蓝光反射到地面上,于是人们看见了蓝色的太阳。
第17课:松鼠
1.课题解读
课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属于说明性文章。它主要运用抓特点进行具体细致描写的写法,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和具体描述的方法,以形象化的语言,介绍了松鼠的外形、活动、行为动作、窝和生育等方面。
2.课文重点解读
(1)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 很讨人喜欢。
理解:这句话在文中是一句总起句,作用是统领全文。
(2)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理解:这是对松鼠的外形描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我们不用看图,也能想象出松鼠小巧可爱的模样。作者还抓住松鼠尾巴与其他小动物尾巴截然不同的特点来对松鼠进行描写,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
(3)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理解:作者用了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于潜在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其“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表现出它的“机警”,读起来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4)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这句话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作者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于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表现出它的“乖巧”。
(5)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
理解:课文用词准确,表达有序。如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条理清楚地介绍了松鼠搭窝的过程。
3.主题概括
本文作者是法国的布封,全文准确而简练地介绍了松鼠漂亮的外形、驯良的性格、乖巧的行为、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特点,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突出了松鼠聪明、灵巧、讨人喜欢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4.学有所得
随着作者的介绍了解了可爱的小松鼠,动物同我们人类一样都是地球上的成员,我们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珍爱自然,保护自然。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想一想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松鼠。
理解:外形特点、活动范围和规律、行为特点、搭窝、其他习性。
外形特点:漂亮、乖巧、驯良;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尾巴美丽;直竖着身子坐,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活动范围和规律:常在高处活动;在夜间活动。
行为特征:警觉;敏捷;秋天储藏冬天的食物。
搭窝:
选址:树枝分杈的地方。
搭窝过程:搬木片,干苔藓编扎,挤紧、踏平
窝的特点:干净、暖和、舒适、安全
窝口的特点:朝上、端正、狭窄,有圆锥形的盖
其他习性:胎生,每胎三四个;小松鼠过冬会换毛;用爪子和牙齿梳理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