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 > 初中语文生活化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初中语文生活化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生活化教育理念研究论文(共含16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xg7y8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初中语文生活化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篇1:初中语文生活化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初中语文生活化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新课改要求之下的语文教学方向有了改变,既要立足于生活经验教学,又要贯彻生活化的教育理念,这样就要求学习与生活相结合,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也要做到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化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需要贯彻落实的。这样一来能够帮助塑造更加真实的人,走出语文教学的困境从我国目前的教育发展趋势来看的话,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当今教育界改革的主题已经变为了“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素质教育”,新课改之后的课程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要求课堂练习实际生活,趋向更加生活化的学习课堂。因此,目前的课堂教学生活化已经成为了改革的基本趋势。

1、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必要

教学内容相对封闭,脱离学生的生活,教学方式的单一性,都是教学生活化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建立一种相对开放的,能够结合生活实际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有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学习被动性强,难以发挥学习主动性,通过教学方式生活化能够唤醒课堂的生命力,提高学生学习以及教学进行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科目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进行应用还能够解决教师被动施教的问题,这一政策的实行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教师创造力,使之成为课堂设计者。新课程的施行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变之前死记硬背的情况,倡导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取新的知识,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应该早日学会的。目前我们所处的教育环境中,课堂文化充斥的多半是一些整齐划一的知识,通由于教育的固有思想,使得一些原本具有想象力的同学变得原来越统一化,标准化,其实这是一种教育的失败,孩子们应该是富有创造能力的,只有做一个有个性的孩子,才能够在日后的生活中发扬自己的光彩,现在的教育模式,往往是我们的孩子失去的生活的活力。学生学习的内容与不应该是杂乱无章的,对实际生活毫无意义的东西,而应该是着重培养日常生活中的必备技能和生活态度,这才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也就是为什么语文教学中要引入生活化教育的原因了。

2、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任何学习都是离不开活生生的例子的,我们应该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育,使师生同时开阔眼界,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与生活实际进行结合,更多的展示给同学们。想要达到教学生活化的目的,可以从“生活-教学-生活”这一循环进行,对教师来说课前应该贴近生活找案例,让学生从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中着手,学习和研究问题,之后再将学到的课本知识进行运用,将这些东西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自己面对问题时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到《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一文时,教师抽象地讲解会让学生难以理解,教师结合生活中我们经常去的博物馆,组织学生进行课下的.参观活动。在博物馆中有各种古代时候的器具等,这都是古人流传下来的文化。同时也可以结合江浙地区的特点,将苏绣、西湖等文化元素进行讲解,感悟出多样化的华夏文化,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3、初中语文生活化教育的拓展

初中学生的求知欲强,学习兴趣加大以后,对于实践能力以及人生价值观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目前的考试体制还是以应试为主。因此我们应该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多媒体教学能够推进教学工作的进行,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还能够扩大信息量,提高学习的效率,但是有的课堂上面,教师用的课件竟然将书本内容全部搬到了屏幕上面,这就是对多媒体技术的一种误用了。另外就是存在课堂教学形式化的问题,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实践学习。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推进教育事业的主要人员,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用的人,只有保持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为教育事业共同努力,教师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不断的对自己进行观念和技术上的提升。进行商品概念的解释之时,全权按照课本知识讲的话学生是很难吸收的,这个时候引入案例的话就会较为容易一些,可以这样说,“一筐土豆,你从地里挖出来放在家里面,他就是一筐土豆,但是如果你拿到集市上面去售卖的话,那么它的意义就是商品了”。语文课堂上面引入一些生活化的例子并不是多难的,这样一来还会让学生觉得原来有的东西理解起来并不是那么难的,也不是那么枯燥乏味的。我们所举的例子都是通俗可见的生活常识,这样举例的好处就是人人都接触过,人人都能懂,在有了学习的兴趣的同时,还能够获得一个相对活跃的学习环境,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是有极大好处的,不仅能够学到相关的知识,还能够释放自己的天性。教学的生活化也是新课改的一个体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应该要求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生活相结合,获得思想的自由和解放,在生活化教学中得到最大的自我提升。

篇2:体育教育生活化研究论文

体育教育生活化研究论文

一、引言

体育生活化教学是以生活为根基的体育教学,创设学生可能接触的体育生活情境,提炼体育与生活有关的素材,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让他们在生活中享受体育,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进而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不断改善自身的生活。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成功的极其重要的方面,教师应在教学中以关心爱护学生、激发和满足需要、确立和强化目标、启发引导和树立榜样等四个方面为出发点和切入点,实现非智力因素与智力水平协调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有关。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江苏苏南城市(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各类学校学生共1200人为调查对象,就影响体育继续教育生活化实施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在学校图书馆和资料室进行了文献收集、检索工作。

(2)调查法。一是问卷调查法。分别对江苏苏南城市(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的各类学校抽样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二是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通过邮寄和当面发放、当面回收相结合的形式发放问卷,并回收问卷。发放1200份,回收1180份,其中有效问卷1080份,回收率为98。3%,有效率为90.0%。

(3)专家访谈法。根据研究的需要,预先准备访谈提纲,在调研期间对有关专家进行访谈,了解有关情况。

(4)数理统计法。在计算机上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学生参与体育生活化教育动机调查。根据调查得出动机排序分别是:促进健康,改善体质(614人,56.9%);丰富个人文化生活内容(596人,55.2%);锻炼社会适应能力(457人,41.3%);培养意志品质(321人,29.7%);创建自信、增强活力(312人,28.9%);培养个性、发展审美情趣(300人,27.7%)。我们可以得出,体育生活化教学正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体育生活化教学是以学生生活作为教学的知识建构的根基,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对新知识技能的建构作用。课程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教学过程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情景化再现过程。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

2。 影响学生参与体育生活化教育兴趣的原因。根据调查原因分别是:

(1)日常体育教学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激励性(因素负荷量为0.736)

(2)缺乏体育运动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因素负荷量为0.717)

(3)学校开展的运动项目自己不感兴趣(因素负荷量为0.622)

(4)校园体育生活文化风气不浓(因素负荷量为0.537)

(5)体育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因素负荷量为0.518)

(6)课外体育活动休闲时缺少运动指导员(因素负荷量为0。437)

由此我们得出,体育生活化教学使教学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联系。它的核心是将体育教学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使体育能够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技能,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主体同时兼顾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需要和好奇心人皆有之,体育教师在生活化教育过程中应当因势利导,讲明白体育知识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明确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自我需要锻炼,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

3、影响学生参与体育生活化教育的情感因素调查。根据调查统计排序前六的是:

(1)怕累、怕脏、怕受伤(因素负荷量为0.823)

(2)会受到社会时尚潮流的影响有意向选择参与锻炼的体育运动项目(因素负荷量为0.768)

(3)锻炼时找不到兴趣相同的伙伴(因素负荷量为0.678)

(4)锻炼的外界环境影响了我的运动动机和运动情绪(因素负荷量为0.649)

(5)没有养成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因素负荷量为0.587)

(6)自身动作技术不好,怕同学见笑(因素负荷量为0.436)

分析得出体育生活化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生活基础之上的,没有学生主体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没有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经验就谈不到体育生活化教学。优秀的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求学的情感,要用准确诚挚的语言、准确到位的形体示范,声情并茂地创设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接受教育、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境。

4、影响学生参与体育生活化教育的意志因素调查。根据调查统计因素主要有:功课紧张,没有时间(408人,37.7%);体育教师水平差影响运动情绪与兴趣(279人,25.9%);运动强度太大,易脏易累,且怕受伤(262人,24.3%);缺乏指导,怯于动作技术难看(245人,22.7%);周围同学都不去,只好随大流(207人,19.2%);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149人,13.8%)。分析可以知道,体育教学的目的不单单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动作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将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教师也要确立生活化的态度,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要特别注意个体差异,对盲从轻率的学生,要多启发他们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对胆小犹豫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学会大胆、勇敢、果断;体育教学和锻炼过程尤其重要。对缺乏自制力的学生要培养他们虚心接受意见,独立完成锻炼的能力;对学习锻炼虎头蛇尾的学生要重视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意志。

四、结论与建议

1、学校体育教育的生活化的重要性再次被凸现出来了,它既是青少年体育兴趣、习惯、能力形成和培养的摇篮,电是连接社会体育、形成个体终身体育的关键点。

2、以确立和强化目标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社会化体育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培养依赖于明确的学习目的、新颖的教学内容、灵活而富含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丰富的实践活动、正确而及时的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以及学习动机的可迁移性等若干因素。体育继续教育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应当围绕以上内容进行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

3、以激发和满足需要为出发点,培养学生体育社会化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在承认不同学生有不同兴趣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方式围绕各种流行的社会化体育项目,引导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利用典型事例来证明必须学习好本门学科的重要性,适当减低要求,让学生通过成功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逐渐树立“终身体育”的概念和项目。

4、以关心和爱护学生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生活化学习的积极而丰富的情感。教师时刻都应注意把积极情绪和美好印象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满足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和自尊的要求。多创设学生易于产生情感的教学环境,多引发学生学习情感的共鸣。同时,通过体育学习生活化学习情感的培养又会有力地推动学生智力活动的开展。

5、以启发和树立榜样为出发点,优化学生体育生活化学习过程中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把诸多非智力因素转化为学习效果的关键。我们在体育生活化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多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多鼓励学生学会大胆、勇敢、果断;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和接受建议,独立完成的品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

篇3:跆拳道三生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跆拳道三生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实际上,开展体育运动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帮助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恰当的释放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但是我国目前的跆拳道教学的竞技性太强,使学生的安全受到一定的威胁。所以,跆拳道教学必须遵循体育运动的初衷,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基础上有效开展教学计划,使学生学好跆拳道。笔者通过深入研究发现,“三生教育”理念是当前对跆拳道教学来说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理念,三生教育理念更加重视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更加主动参与到学习,并且学生利用该理念更能理解好学习跆拳道的精髓,也为跆拳道教学提高了效率。那么笔者将针对三生教育理念,浅谈其在跆拳道教学中的运用。

1跆拳道教学与三生教育理念的关系

三生教育理念中的“三生”指的是生命、生活、生存,这3个元素是支撑着人一辈子发展的根基,任何一项的缺失对一个人来说都是极大的损失。然而在跆拳道教学中,由于强大的竞技性的存在,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也就极大地威胁到学生的生命安全。从某种程度来说,很多人为了避免出现安全事故直接不参与跆拳道学习,或者教育机构为了避免责任直接不开设相关教学课程,使跆拳道教学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而自从三生教育理念的出现,让学生意识到跆拳道锻炼的重要性,以及学习跆拳道的精髓,来有效地降低或避免事故带来的伤害。所以三生教育理念是使跆拳道教学实现长远发展的保障,将三生教育理念融入跆拳道教学中,是有效解决现阶段跆拳道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措施。所以,对于跆拳道教学来说,缺少了三生教学理念,就如船失去了船帆,不能朝着胜利远航。

2在跆拳道教学中融入三生教学理念的策略

2.1注重精神的改变

深入三生教育理念的研究,不难发现,三生教育与跆拳道教学有很深的联系,更准确地说,三生教育其实和跆拳道教学所蕴含的精神实际是一致的。跆拳道教学帮助吸收三生教育中的优秀品质,如对生命的珍贵、艰苦奋斗等高尚品德,而三生教育帮助更好地学习跆拳道,学会避免伤害。但是将三生教育融入跆拳道教学中,绝不是简单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变化,应该是对其共性进行发扬,冲突矛盾点要进行磨合,合理地避免问题的发生。对于共性,三生教育理念传播的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学会生存的理念,跆拳道教学的宗旨就是积极锻炼身体强健体魄,拥有更好的资本享受生命。所以二者都体现了尊重生命的观点,让学生更好地享受生命的旅程。至于冲突,三生教育理念是直接地表现对生命的尊重,而跆拳道教学则是一个间接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又特别容易威胁到生命安全。所以二者的冲突就是要如何规避风险,使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提高身体素质。举一个简单例子,要想有效地规避风险,那就是在教学中适当地根据需要降低竞技性,或者把人体对抗换成与较柔软设备的训练,这样的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保障学生安全。

2.2实现师生角色的认知

笔者根据大量的研究材料发现,如果希望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将三生教育理念融入跆拳道教学中来,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全面的、具有完全人格的灵魂来对待,而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机器人。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应该实现对自我角色的认知,教师绝对不是站在道德高地,牵着学生鼻子走的主导者,学生也不是完全由老师支配的学习机器,进行着被动机械的学习。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二者处于同一层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与帮助,学生则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掌握着学习的进程。所以要想做好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打破以往教学的格局,不让师生关系成为限制教学的阻碍。实现这一点,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在日常课余生活,教师要多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学生成为朋友,不单单是传授跆拳道教学的知识,关于如何进行有效锻炼、运动对于生命的意义又是怎样的,都是学生和老师很好沟通的话题。既帮助二者关系的优化,还使学生的精神层次得以提升。

2.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很大一部分的学生都是因为家长希望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才把学生送到教育机构进行相关培训,并不是学生真的有学习跆拳道的兴趣。而学生对跆拳道学习兴趣低迷的主要原因则是:很多学生总觉得跆拳道看起来就像打架,害怕自己受到伤害,于是并不想学习跆拳道。所以归根结底就是学生把跆拳道的负面影响过于放大,从而产生学习跆拳道的消极情绪。那么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教学中,合理地融入三生教育理念,使学生不再认为跆拳道是一个打架的活动,认识到学习跆拳道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跆拳道的兴趣。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介绍一些跆拳道的发展历史,历史中有趣的小故事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产生兴趣。也可以举行一些简单易学的动作的教授,让学生先学到一些基础知识,一点点萌生学习跆拳道的兴趣,而不再是以往害怕学习跆拳道,害怕受伤。久而久之,学习跆拳道的学生就多了,跆拳道教学自然也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4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教学

在现代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才能够保证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模式化的教学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比较大的消极影响,同时模式化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存在的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必须要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发挥好三生教育理念的价值。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针对男生和女生、能力不同的学生、认知不同的学生等进行不同的教学,只有结合学生制定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才能够有效地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针对实际教学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的策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能够得到理想的发展,这样现代跆拳道教学过程中才能够真正贯彻好三生教育理念,真正发挥好三生教育理念的价值。

3结语

总而言之,将三生教育理念融入跆拳道教学中是未来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将三生教育理念融入教学是值得借鉴的,未来中国的体育教学也离不开三生教育理念。那么广大教师要积极在教学中利用各种方式渗透三生教学理念,并且针对实际的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做适当的调整与改善,使之发挥更大的优势。但是将三生教育理念发扬光大的这条路还很漫长,需要广大教学同仁刻苦研究、大胆实践,谋求最适宜时代发展的运用方式。

参考文献

[1]罗华玲,刘寒雁。云南特色高等教育科学发展之路――高等学校“三生教育”研究[J]。昆明学院学报,(6):5―8。

[2]刘勇,马锦。高校创新实“三生教育”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方法的思[J]。昆明学院学报,2009(5):14―17。

[3](美)多萝西罗吉斯。当代青年心理学[M]。张进辅,张庆林,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4]李绪稳,陈敏。浅谈在中小学开展跆拳道运动的积极性意义[J]。文体用品与科技,(12):156―157。

篇4:高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高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一、新时期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的教育理念

长久以来,素质教育一直是时代发展的领头军,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素质教育的时代发展造就了高校体育教育的新内涵,为高校体育教育理念的提升注入了一笔新生力量,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指明了方向和道路。近年来,回顾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道路,高校体育教育理念在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和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扬长避短,通过接收和吸纳新的国际教育内涵,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育思想体系。在体育教育不断改革中,力求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在发展中亘古不变的至高追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要创新,体育教育也要创新,而观念创新则是体育教育发展的先导,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本质就是力求创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育发展的过程必须经过教学质量上得以体现的,而质量则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树立科学的体育教育质量观是体育教师从事该专业教学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学生发展的前提,学校的办学率,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就是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整体发展,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社会转型下高校体育教育理念改革中所遇到的种种阻碍

受传统教育理念及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学生往往习惯将教师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针对教师的话常常作为他们接受知识的标准,自己在学校教育中却没有话语权,学生没有自主意识,当然就连最基本的自主性也必然成为一纸空谈。多年来我国教育界在有关体育教育理念、体育教育思想的学术研究各都百家争鸣,各有千秋,众多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探索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构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后盾和基础。然而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理念仍未蔚成风气,体育教育理念尚未成熟,在发展和完善体育教育理念研究项目中其内容和分支较为分散和肤浅,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统一性,在发展道路中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地协调、整合各种文献资料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体育教育理念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之中,高校体育教育思想体系才能得以更加完善。目前,随着现代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校体育教育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呈现现代化、多元化以及国际化,高等体育教育理念的多元化发展是当代高等体育教育的时代特点,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前提,然而体育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缝隙制约了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步伐,同时在教育质量环节也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教育理念必须融入到教学实践环节当中,才能有待提高体育教育理念与体育教育思想的相互一致性、统一性。

三、构建高校体育教育理念的新策略

二十一世纪是教育的世纪,是时代教育发展的在教育理念上,现代管理大学体育体院应努力贯彻“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指导方针;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体育教育的专业性、知识性、艺术性三位一体的完美融合,在技术战术方面体育教师应通过培养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自己形成内化与积淀,在潜移默化中具有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洞察能力、感知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最终树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育教育的发展目标是朝着高校体育教育精英理念发展的,现代化的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始于工业经济时代。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深入发展以及“健康第一”教育新理念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积极响应,创新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理性思考是学生及时掌握运动技巧和运动技能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策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育理念的科学发展观应积极顺应现代教育模式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当然,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不免会遇到种种阻碍和难题,与世界教育相比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只有尽快的引入先进的体育国际教育理念,关注时代教育的发展,与时俱进,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体育教育理念,将体育教育理念的核心价值切实可行的统一到整体部署上来,真正把育人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灵魂,总结先进做法,深刻反思差距,积极推动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更进一步、更快一步,为我国体育育儿长远发展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篇5:语文赏识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语文赏识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1、关爱是赏识教育的源头

对学生的关爱是赏识教育理念得意推广和贯彻的根本,老师只有用心地发现学生的优点,懂得欣赏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自觉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来说,某些学生比较调皮好动,如果老师是以一种关爱的眼光看待的话,便会觉得学生生性活泼,并且采取正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明白是非,而不是通过批评指责的方式让学生改正错误。也就是说老师对于学生的行为和结果都是以一种肯定的、关爱的角度来看待,这样会带来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氛围。例如对于班级某些学生的学业退步,老师可以用一种长辈或者是朋友的立场去主动关爱学生,了解学生学习跟不上的原因,从学习和生活上关注学生,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和关爱,并且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高了语文的课堂参与度和教学效果。

2、尊重是赏识教育的重点

尊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谐的关系,如果彼此之间缺少了尊重,那么会容易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摩擦和麻烦。在教育上同样如此,为了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和运用赏识教育,老师应当充分地尊重学生,这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点。要知道无论是哪个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都是很强烈的,而且伴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成熟。在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更多自己的想法,老师不能采取强制性的`管束方式来管理学生,这只会增加学生的厌恶感甚至让学生产生抵制的情绪。因此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于学生的某些想法老师也要慎重地思考和对待,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教学课堂上能够获得独立自主,更好地发散自己的思维,表达自己的想法,为语文课堂带来更多的活力。

3、公正是赏识教育的基础

不少老师仍然存在着“优等学生,差别对待”的教育观念,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老师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引导和教育学生;但是对于那些成绩比较落后、甚至总是在课堂上调皮捣乱的学生,老师便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长期下来,优生更加优秀,差生更加落后,最终导致了学生的两极分化,这对于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是非常不利的,赏识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老师务必要确保对每位学生的公平对待,做到不偏心,不偏袒任何一位学生,在教学中坚持“只对事不对人”的教育观念。具体来说,老师树立了公正的赏识教育理念,那么就会平等公正地看待每一位学生,给予学生相同的表现机会。对于表现优良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表现不良的学生要及时地指出和点拨。这样一来学生便能感受到公平公正感,并且在学习中更加努力地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举个例子,老师让学生们翻译一篇古文,差生能够很快地、正确地翻译出来,但是优生认为这是一种很简单的任务,并没有认真的执行,最终花费了很多时间翻译出来的文章错漏百出。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并不能轻视差生的学习成果,也不能为了庇护优生,为其找任何借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公平公正,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平等的环境,从而有利于语文教学策略和方案的有效开展。

4、鼓舞是赏识教育的保证

一般来说,学生在收到鼓励和肯定后,会有更大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从而能够更好地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并且勇往直前。事实上,很多老师并没有重视对学生的鼓舞,对于那些表现有进步的学生,老师认为是应当的;而对于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老师便直接指出他的不对,甚至是严厉地批评,防止学生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这种教学模式看起来高效,但是实际上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学生开始不愿意听老师的教育,总是要和老师对着干,久而久之,语文正常的教学秩序就会被打破,这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老师不仅要在教学中不断挖掘学生的优点,对其加以表扬和赞赏,而且还要懂得正确鼓舞学生。并不是说无论什么情况都要鼓舞学生,这可能会容易使学生迷失方向,甚至使某些学生趾高气扬,骄傲不满,反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篇6:幼儿教育生活化研究学科论文

幼儿教育生活化研究学科论文

幼儿教育是孩子最早接受的教育。由于幼儿的心理、生理特点,决定我们的教育应是保育和教育的有机结合,寓教于生活之中。通过对《纲要》的学习,我们知道:“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地选择要“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我们的教育应注重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渗透教育,把幼儿的生活和教育联系起来,融为一体,使幼儿在有趣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活动中,启迪智慧的火花。我们每时每刻都置身于生活中,在生活的过程中成长,从中积累经验,增长见闻,孩子更是通过生活认识和感知世界。孩子在生活中的状态是随意、愉悦的,我们是否可以利用这种状态,让孩子在无意间学习我们想要孩子获得的经验和技能,而不必给孩子造成过多的心理压力呢?为此,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在小班初期,我们进行了一个主题教学叫《金色的秋天》,根据孩子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是在生活活动中完成的。活动安排是这样的:

活动一―《香喷喷的果子》:让幼儿和父母去采购水果,了解秋天水果的种类,带几种水果到幼儿园和小朋友共享;幼儿和同伴一起比较水果的外形、触摸果皮、闻闻果香,品尝果子的味道,说说吃各种水果的不同感觉,满足孩子“贪吃”的天性。孩子在吃和玩的过程中,既认识了枯、广柑、抽、苹果、梨、柿子等水果,又真正感受到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的含义,丰收是什么呢?孩子们说:“噢!就是那么多好吃的果子长好了,可以吃了!”。

活动二―《美丽的叶子》:和孩子一起去捡落叶;选一个有风的下午,看秋叶飞舞,模仿树叶扒落的样子,让孩子们随音乐歌唱舞蹈:“飘啊,飘呀,秋叶儿,随着秋风飘,秋叶红呀秋叶黄,秋叶真美丽,我要问你职呀飘啊飘到哪儿去?……”让孩子给树叶找妈妈,了解树叶的不同;用各种形状的树叶拓印各种颜色的树叶画,用来装饰环境;既满足孩子“贪玩”的天性,又能把语言、艺术、科学融合在一起,使各学科的目标在生活活动中得到有机地整合。

活动三―“看月亮,吃月饼”,让孩子了解中秋节的风俗,感受亲惰,爱自己的家,依恋自己的父母;有的孩子过了中秋节后,告诉老师说:“月亮是圆的,月饼也是圆的,妈妈买的月饼真甜。”情感的培养足需要体验的,只有让孩子有亲身的经历,从生活中丰富自己的感受,才能培养起美好的情感。活动四―《秋天里的小动物》:观察秋天里昆虫、鸟类的变化。通过观察,了解动物与人的关系,形成初步的爱动物、与动物和平共处的环保意识。活动五―《秋天里的花》:带孩子去公园赏菊,观察菊花的颜色、形态,感受菊花的美,还知道:“把这么美的花摘下来多可惜呀!”通过赏菊―爱菊―画菊,让幼儿欣赏生活中的美,用艺术表现美。

总之,这个主题都是和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没有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材料提供。孩子对秋天里人的'活动,秋天里节日的风俗,秋天里动、植物的变化,有了非常感性的认识和了解,对秋季的特征有了较为完整的印象;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获得了相关的科学知识,从生活中感受美,并学习用艺术来表现生活中的美,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各领域教育在活动中有机的联系、整合,这实在是一举多得。富教于生活之中,充分利用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能使孩子和教师都从中受益。这个活动之所以让孩子感兴趣,是因为多变的事物,无拘无束的生活化的氛围,因而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各种知识、技能得到了潜移默化。教师无需费尽心思去准备各种材料,无需纹尽脑汁地去思考教育策略,更无需使用各种方法去灌输知识,做一些费力不讨好的事。生活对于教师的价值在于它使教师从过去的教育模式里解放出来,用一种全新的观念、多角度地去审视教育活动,从而探索更有利于儿童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使之更符合幼儿的心理、生理特点,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生活化的教育活动何以让幼儿乐于参与?是因为生活化的教育活动贴近幼儿的兴趣、特点和认知方式。因为在生活活动中,孩子们没有压力,兴趣、需要表露无遗,而又不乏探究的好奇。生活化的教育活动,注重孩子的感受,注重孩子的亲身经历,注重孩子经验的积累,满足了《纲要》对幼儿教育的要求。生活对于孩子、对于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借生活提供的教育环境、机会,使生活活动为教育所用,真正成为教育的强大支持系统。因此如何挖掘生活的教育价值,这是我们需要探索的课题,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人手:

一、充分利用生活活动中孩子感兴趣的事件、事物、将各领域的教育目标融于其中,拓展孩子的经验与视野。孩子最喜欢过节,有吃、有玩、还有父母送的礼物,这是他们最高兴的时候了,也是我们实施教育的良好机会,于是我们设计了许多有关节日的主题,如“快乐的六一”、“三八”节时的“我爱妈妈”、“吃月饼、看月亮”、“团团圆圆过大年”等,通过孩子亲身感受,讲述过节的趣事,发展语言;了解节日来历及过节的风俗,增强社会性;装饰环境或制作札物,表演歌舞,从生活中感受美、表现美,不露痕迹地在生活活动中让孩子们得到锻炼。这些只是幼儿感兴趣的众多事件和事物的点滴而已,如果我们能将贴进幼儿生活而又为他们感兴趣的事件和事物充分利用,该是生活赋与教育的多大一笔财富啊!

二、结合孩子的认知特点,尽可能选择在孩子生活中现实存在的事物,给他们感知和了解的空间,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在自己的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尝试和学习。俗话说;“熟能生巧”,对于孩子来说,只有在他们的生活中切切实实地感受和经历后,才能一点一滴形成、积累起对事物完整的印象,拓展视野,这是孩子的身心特点决定的。如果我们只是告诉孩子阳光、空气、水对植物的重要,缺一不可,孩子是不会位的,因为这个道理太过抽象,但我们通过种植、观察、对比、记录,孩子自然而然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三、对孩子的一日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及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渗透于每一个生活环节,使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在一日活动中得到实践和强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跌到了爬起来”,对大孩子来说轻而易举,对小班孩子则不易,教孩子自己站起来,擦干眼泪,学习做个坚强勇敢的人,对教师来说,不近人情却实属用心良苦;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挑食、浪费的现象严重,在午餐和吃点心时,让孩子知道食物来得辛苦,来得艰难,“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挑食,才能长得高,长得漂亮”;给孩子活动的空间,让他们能自由、自主的活动、交往,既有助于语言发展,也有助于社会性的培养。

总之,幼儿的生活活动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积累了知识和技能,体验了情感,培养了品质,从中获得无数的经验,成长了,进步了!要使生活活动真正为教育所用,我们还必须注重其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认真观察孩子的反映,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只要我们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多留心,多观察,我们便可以从中获得很多的教育机会,使生活成为幼儿教育用之不尽的资源。我想幼儿教育应该是这样的教育:孩子在接受教育时是快乐的、自主的、平等的、安全的;各尽所能按自己的兴趣、特点发展;教师应该是慈爱的、包容的,给每个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感受成功的喜悦。摒弃过去那种小学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我们面对的毕竟只是年幼的孩子,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过于高深的知识,会给孩子造成不安,影响身心发展。而生活化的教育,就能为我们提供必要的教育空间和教育氛围,有助于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寓教于生活中,还可以使各个领域的教育目标在生活中整合。语言领域的目标不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吗?在生活中孩子们每时每刻都在交流;科学领域的知识也是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健康领域更是通过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来实现其目标的;在生活中,孩子们一起活动,感受生活的乐趣和生活中的美,从中增长审美能力,学习社会规则;生活,实在是教育最为丰富的资源!当然,幼儿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层出不穷的,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旨应该是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适应孩子的发展,幼儿教育生活化可能是最符合孩子天性的一种教育!

篇7: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论文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概念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不仅仅是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以现实生活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教育理念,主要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为理论依据,只有走进生活面向实际,使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才能真正的让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最终成为指引人们幸福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日益远离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最终将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的挑战。为此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的高度相融合,让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当中,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毋庸讳言,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开展的基石,更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提供了切实的理论依据。

(一)、关于“生活世界”的阐释

生活世界的概念是现在西方哲学中一个关键的范畴,是由胡塞尔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人只有和现实世界相统一,并且参与其中那样才是生活在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世界。总的来说胡塞尔的思想是立足于超验现象学来构思自己的生活世界理论的,他阐述的生活世界思想,具有原创性,并且对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继胡塞尔之后奥地利的一位哲学大师维特根斯坦从语言学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生活世界理论,并且提出了“生活形式”概念一词,他的生活形式概念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生活形式和语言情境共同决定的,想了解语言的意义必须先来了解使用它的人当时所处的生活形式,也就是说生活形式是词语意义的来源。与此前两位不同的是哈贝马斯,哈贝马斯是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他的社会批判理论认为语言在终极的意义上并不是由主体的先验意识所构成的,语言只是一种主体间沟通交往的过程,并且以语言作为基础,或者说是以交往行动为基础,人所生活的世界就是由交往构成的世界,哈贝马斯的哲学理论较胡塞尔和维特根斯坦要更进一步,他的社会哲学使人回归到一种相互沟通的生存状态,既消解了科学世界的抽象性,也使得人们的生活开始向人性化的生活世界转变了。而马克斯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活则有这样的理解,主要的含义是超越生活脱离生活的世界是不存在的,人就生活在世界当中,和这个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人生活的世界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世界。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对现实生活的重视,是思想政治生活化的真正立足点,也是向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的真正回归,对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的主体参与的表现,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既关注人的物质生活,又关注人的精神生活。

二、思想政治教育化的特征表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有生活性特质:本着以人为主体的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践过程中唯有加入人文关怀精神,在实行个性化,生活化的教育活动中,才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更好的体现人性光辉,也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生活的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有目的性特征:坚持现实生活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相一致,从而指导人们开始关注生活世界,关心生活体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一种作用于生活实践的教育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有实质性特征:本质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促使人们形成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思想政治素质,而展开的是一种主体明确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旦脱离了生活实践和这些必要的生活体验过程,对于这一学科的进程来讲则很难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效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有教育性特征:思想政治生活化的实现必须要立足生活,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的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模式。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的世界相分开,是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主要原因所在,也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与人文精神理念缺失的关键因素。

三、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就是要把之前抽象的教条主义理论,转向一个真实存在的人身上,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贯彻到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去,引领人们去追求更有价值的人生,过更有质量的生活,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多的向人们灌输着抽象的概念、空洞的理论,要求人去追求一些过于理想化的东西,而现在要把人文关怀的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宣传大幅度的转移到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

篇8:小学数学生活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生活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生活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把枯燥的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把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如: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学习“左右”一课时可以从这几个环节进行:

1.感知“左与右”①感知自己的左手和右手;②体验自身的左右;③“机器人”情境的左与右(这一环节让学生从日常生活检验中的“我用左手拿碗”,“我用右手握笔”等初步感知左手和右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自己身上的一对“左右”好朋友,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体验自身的左与右,促进学生对左与右认识和掌握,最后利用“大家都做‘机器人’”这一游戏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伸手、拍肩、跺脚等,以及难度更大的“右手摸左耳、左手摸右耳”等符合儿童心理的游戏活动,加深学生对左与右这两个不同方向的印象,促进知识的内化。)

2.感悟不同参照物的“左与右”①两种学具的“左与右”;②多种学具的“左与右”;③“小考官”问“左与右”(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说出非常熟悉的橡皮和尺子两种学具中,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初步明白不同参照物情况下的左与右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分析“多种学具的左与右”,并将从左往右的顺序说和从右往左的顺序说相结合,使学生从参照物相对独立的对“左”和“右”的感知,过度到有统一参照物的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的感悟,使学生的方位意识得以提升。

3.体验相对的“左与右”(握手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社交礼仪,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和学生握手这一素材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体验“左与右”表述方向的相对性。

4.联系生活中的“左与右”①右转弯,左转弯;②为什么要靠右行;③停车场有几辆汽车(这一环节中教师先将生活中的“禁止右转弯”和“禁止左转弯”的标志让学生探讨,在交通不断发达的今天,从小学开始认识一些交通标志是必要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要是开车不看清交通标志会有危睑,这样方向意识、安全理念,就自然地融人其中。“停车场中有几辆车”让学生学会用学到的左与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注重数学的应用,突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20世纪以来发达同家和地区数学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文献标识码:A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也第一次明确将“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小学数学阶段数学课的必学内容,这样有利于在数学教学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书本上的数学的联系,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一些和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具有积极作用。数学教学中这样的实例还是很多的。如:学习了长度、高度、面积、体积等概念后组织班级学生进行校园测量活动,教室的周长、面积,两间房子之间的距离及房子的高度等,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认识这些数学概念,同时也能够在活动中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及向心力--

二、“教、学、做,,合一

陶夫子认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最根本的原则和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其涵义就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t学的是学生。”也有教育家说:“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其基本思想就是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实践经验,关注学生成长,尊重学生人格,培养和造就个性鲜明、勇于创造、善于思考的新人。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时,在学生理解了长方形周长的概念后,让学生尝试计算数学课本封面及课桌面的'周长。要求边操作边思考以下问题:(1)你想用什么办法来求出长方形的周长?(2)在求长方形的周长时,你运用了哪些学过的知识?(3)小组交流后,有什么新发现?(4)怎么样推导归纳周长公式?然后小组动手操作并交流,再派代表汇报:“我可以用两条长加两条宽算周长。”“先求出一条长和宽的和,再求出它的两倍就可以了。”……多种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形成对长方形周长概念及计算方式的独特理解。在“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教学中,可以这样设置教学环节:观察具体的长方体制作一个长方体—用小棒、接头搭建一个长方体—PPT演示搭建长方体的方法及过程—思考搭建或制作一个长方体需要哪些材料,还有哪些方法?通过操作、交流、回顾等环节,使学生能从动手操作向想象操作过渡,在操作的过程中完成思维的过渡。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和亲身体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理解得更加深刻,还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

要特别提出的是在强调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生活化是数学学习的手段,决不能为了“生活化”大费周折,牵强附会,创设的生活情境应符合实际,不可喧宾夺主。生活原型的提供须服务于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但更需要让孩子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生活化”应与“数学化”有机结合,生活化情境也应是有选择的,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应有浓浓的数学味,

篇9:小学语文快乐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小学语文快乐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摘要:

利用快乐教育理念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给小学生快乐的语文学习体验,会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受欢迎。文章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着眼点,主要分析了“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这一问题。

关键词:

快乐教育理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在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快乐教育理念得到提倡,其对于教学工作的积极作用也更多地突显出来。快乐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感受,也更加重视教学氛围的转变。

1快乐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的现状

1.1小学语文课堂有失趣味性:

“灌输-接受式”教学方法,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教师是语文课堂中的知识传递者,学生是无条件接受者。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讲台上兴奋地讲解,学生在下面平静听讲的场景。在听课与记笔记类型的课堂上,小学生能够接触许多语文知识,却不一定能够理解与掌握语文知识。这样的课堂过于死板,没有活力,小学生从内心里并不希望参与其中。出于省时省力的目标,很多教师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仍然只利用黑板与粉笔,让课堂显得过于单调。

1.2教师忽视学生课堂学习感受:

小学生活泼好动是天性,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一些小学生会无意间违反了课堂秩序。很多教师认为学生违反课堂秩序就是与自己作对,会对学生发脾气,甚至用不恰当的言语批评学生。消极的课堂评价,无疑伤害了小学生的自尊心,也打消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一次不愉快的记忆,会影响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除此之外,一些教师在提出问题时,总希望学生给出自己期待的标准答案,一旦学生说出个性化的答案,教师就会很不满意。教师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影响了快乐教育理念的落实。

1.3语文课堂师生关系不尽和谐: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落实快乐教育理念的`重要前提。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并没有达到人们期待的和谐水准。一直以来,教师都是课堂中的权威,这就使得一些教师将自己视为课堂的主人,处理不好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教师过于重视自己的主导作用,就会喧宾夺主,抢了学生主体地位的风头。一些教师不讲究民主,过于强调自己的权威性,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正常互动。还有教师教学过于随意,完全放手让小学生自主探究,最终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师生距离越来越远。

2快乐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的方法

将快乐教育理念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全面理解快乐教育理念,积极处理语文教学中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方法:

2.1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在快乐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实施小学语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让小学生于课堂中快乐学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是让学生快乐学习最直接的方法。趣味化的课堂,就是能够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师要关注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小学生兴趣入手,设计与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让小学生爱语文,乐于学习语文。将游戏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更能让小学生体会到语文学科不一样的风采。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讲,识字虽然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但仍然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如果教师一直引导小学生拼读拼音去识字,分解偏旁部首去记字,必然不会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玩“找朋友”的游戏。例如在学习《小草之歌》时,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渺小、惭愧、气馁、微不足道、奉献、索取、幸福、锁住、天涯海角”这些词语。教师可以将每一个汉字都制作成一张卡片,引导学生去寻找词组中的另一个汉字。这样的游戏不仅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还会让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更加轻松。

2.2改革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方法:

考虑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感受,是快乐教育理念的精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可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评价,都要尊重小学生,认可小学生。关注小学生的内心感受,尊重小学生的人格,才能让小学生具有快乐的学习体验。小学生虽然心智不成熟,但内心十分敏感,能够体会到教师对于他们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多用激励性的评价去表扬小学生,给他们语文学习的动力。比如语文能力较弱的小学生在课堂中掌握了全部生字,教师要对他们说“你们这节课学得很认真,老师都比不上”,让小学生有成就感,有喜悦感。

2.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小学语文课堂氛围的轻松化,更能让小学生积极地与老师互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意识到奉献的重要性,将自己的爱与情感投入到语文教育事业中去。教师喜欢自己的工作,才能向学生传递快乐的情感,带动小学生快乐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民主,鼓励小学生说出心中所想,不能一味寻求标准答案。教师更要在教学中做到一视同仁,用不同的标准去对待不同的学生,不要只重视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比如在讲解《枫桥夜泊》这首诗时,这是一首感情基调悲伤的诗歌,但有一些学生特别喜欢诗中描绘的情景,认为这样的情景对自己来讲意味着快乐。教师不能一概否认学生,要与学生进行积极地互动,在学生表达完想法之后,再引导学生与作者、诗歌本身互动,理解作者要传达的情感。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小学生快乐思考,快乐参与。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大快乐教育理念的推广力度,鼓励小学语文教师利用快乐教学法落实新课程标准对当代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要求,有利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用快乐的学习方法引导小学生接触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快速实现。让小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夙愿。

参考文献:

[1]谢国芬.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上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及其对策[J].江苏教育研究.(35)

[2]刘艳琴.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12)

[3]冯德兵.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探讨[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12)

篇10: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一、注重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和父母平等沟通》一课时,教师会讲到跨越代沟的相关方法。为了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更进一步的思考,课堂上,我给他们播放了电影《小孩不笨》中父母和孩子因误会而争吵的片段:父母因孩子售卖游戏卡赚钱责备孩子,与孩子进行了激烈的争吵,最后孩子哭诉说是想赚钱买父母好好陪他一天才售卖自己的游戏卡。通过这次交流,孩子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也得到了父母的谅解。父母重新审视自身的不足,在以后的生活中,父母与孩子得以平等沟通,相处得也更加融洽。通过此例,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平等沟通、有话好好说是跨越代沟的良方。在很多知识的教学中,只靠讲道理是远远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教师必须把实现和维护学生的具体需要渗透在教学中,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二、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

思品课程的教学肩负着培养与构建学生的价值观与是非判断标准的责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慢慢对身边的人和事形成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对很多问题与社会现象也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然而,在这个时期,学生的价值观还没有得到全面的构建,对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学生在认知上还会存在偏差。思品课程的教学任务就是要更正学生观念上的这种偏差,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与启发来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价值体系构建。在教学《行为与后果》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创设一些开放性的研讨话题。例如,让学生尝试讨论面对病重的妻子和家里已无钱买药这一事实时,是选择偷药救妻子还是选择坚决遵守和法律不偷药呢?通过讨论,学生得出结论:不同的行为选择将会有不同的后果,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人不能因为要满足自身需要就触犯和法律,和法律是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只有人人学法、遵法、用法、守法,才能保障自身权益,维护国家利益。由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化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观念、法制意识和明辨是非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人性丰满的学生。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另一个直观表现便是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也很重要。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氛围、思维能力以及个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学生在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以及研讨问题上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与思考,不同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接收的难易程度也会不一样。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正视学生间的这种个体差异,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来给予每一个学生针对性的教学辅导,这样才能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在学习《丰富多彩的`情绪》这一节内容时,开课时我进行了如下教学导入:“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仔细回忆一下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喜或悲、或怒或愁的经历,并告诉大家是什么神奇的东西在支配着自己呢?”这个开放性的问题立刻引发起了学生的探讨兴趣,学生纷纷回忆着自己有过的一些难忘的经历,都很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讨论中来。随后我对学生说道:“你们对情绪都有什么了解?什么样的情绪态度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情绪态度是不对的?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问题。”这个教学过渡不仅非常自然,而且在前面的研讨过程中也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了发言的机会。这样的教学过程真正凸显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成长与收获。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中,想要更好地凸显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首先需要教师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给予学生们更多积极的引导与启发,并且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价值体系构建。同时,教师要正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来给予每一个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成长与收获。

篇11:初中语文新课程导入技巧研究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新课程导入是一门教学艺术,可以说是决定整个课堂效率的关键环节。科学有效的课程导入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大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根据初中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可以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新课程的导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目前的发展状态来看,大多数教师选择把精力和时间放在课文内容的研究上,备课也多是在文章中的重点章节下功夫。不可否认,这有其重要的意义所在,可是在课堂导入环节缺乏必要的准备,会使整个课堂了无生趣,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会直接影响对于新课程的接受和理解,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

本文通过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归纳出了几种有代表性的新课程导入技巧,并结合初中生具体的情况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以期对教育工作者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进行新课程导入

通过实践研究表明,人们容易对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一种认知,这种认知影响着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和接受速度。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形成的知识框架进行新课程的植入,把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教师运用联系实际生活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通过对新领域的研究和探索,产生了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和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授《童趣》一文时,可以进行如下的导入设计:第一步,教师可以对同学们进行充分的引导。大家都有美好的童年,回忆起童年,不同的同学会有不同的记忆,可能印象深刻的是外婆家的秋千,也可能是一起玩耍的伙伴,大家一起来晒晒童年中最深刻的记忆吧?第二步,学生们说起童年,思维的大门被打开,开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第三步,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做个总结:同学们都描述了童年中最值得回忆的场景,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童趣》,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的童年会有怎样的趣事?是不是和我们有共同的经历?我们是不是也能用如此流畅的语言描述我们自己的童年趣事?通过这样的导入式设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也拉近了学生与所学内容之间的距离,不会使学生有陌生感。学生带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去学习,更容易走进作者的世界,感受作者的情感,提高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从而增加课堂的学习效果。这种模式不仅使教学成为一种认知活动的过程,也是进行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品质。

二、为学生创设情境氛围,利用情绪感染性导入新课程

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众多经典篇章,而且涉及的范围从人文类到社科类以及天文地理知识。初中语文教师就要利用经典篇章,结合文章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为学生们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使学生们通过情境进行联想和情感的延伸,通过感情的共鸣勾起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利于情绪感染的力量进行新课程的导入,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储备。建构主义理论学派强调指出,通过情境的构建,可以最大范围内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架构去强化新课程的学习和认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发挥教学资源的价值,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述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时,可以对课程导入进行情节设计:给学生构设出一个场景,暴风雨即将来临,乌云密布,雷声滚滚,此时在海面上开始巨浪翻卷,到处是暴风雨来袭前阴暗、恐怖的场面。通过对场景的渲染,使学生们有身临其境之感。然后,引出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海燕:在如此危险的情境下,勇敢的海燕在大海上遨游,并句振奋人心的话语――“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把文章推向了高潮,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开始萌生出对海燕的崇敬之情。最后,教师再进行引导:在战争不断、战事连年的时代,勇敢的战士就像海燕一样在为保护国家而浴血奋战,他们是多么的勇敢。用这种爱国之情去教导学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了情操,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三、运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进行新课题导入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见温故知新是一种有效且常用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学过的知识建构出循序渐进的知识框架,在进行已学知识的复习过程中引入新知识,增加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对已有知识的印象和对知识的掌握。这样学生不会对新知识产生畏惧情绪,并且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揣摩,以加强知识结构的纵横联系。温故而知新的新课程导入方法是许多教师较易采用的方法,而且也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我们可以借助新旧知识之间的各种联系,如作者写作风格之间的联系、文章体裁或者题材间的联系、表达情感之间的联系、描写事物之间的联系等等。总之,教师可以去探究新旧知识之间的任何联系,通过联系较为自然地引入新知识,学生会在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为日后的系统复习提供便利。 例如,在学习《祝福》时,教师可以利用《阿Q正传》来进行导入。同样是鲁迅笔下的两个人物,两种人物性格截然相反:阿Q精神是一种知足常乐或者说是一种贬义的自娱自乐精神,这种人活在自己设计的生活中快乐地生活;而祥林嫂在旧社会悲惨制度的摧残中已经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我们可通过不同人物性格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生活境况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于文章的印象。比较法是一种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找出不同以及相同点,从“温故”出发,达到“知新’的目的,从而实现教学的目标。

四、巧妙借助音乐欣赏法来调动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欲望

音乐本身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能够烘托气氛、熏陶性情,同时也能抒发情感。初中生处于较为活泼的年龄阶段,对于音乐有很强的兴趣,利用音乐欣赏法进行新课程的导入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增加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选择能够烘托情感气氛的歌曲,利用音乐进行情感的沟通。

例如,在讲述新课程《乡愁》一文时,要想把作者思想的情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与怀念之情表达出来,可以选取与文章融合密切的音乐或者歌曲。比如脍炙人口的音乐“乡愁”曲目,在娓娓动听的音乐声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的思乡情感;也可以选用费翔的经典曲目“故乡的云”进行情感氛围的烘托,歌曲中的配乐、曲调以及歌词,都抒发了对于祖国和家乡深切的怀念。然后教师可以进行引导:这是一种最真挚、最朴素、最直接的情感,表达了对于祖国和亲人的怀念。这种深入骨髓的想念是怎样通过语言进行表达,使之得以流传至今呢?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会被引入正确的轨道,让他们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文中的角色。

五、采用较为直观的教具吸引学生们的兴趣,进行新课程导入

初中生属于发展尚未成熟的年龄阶段,理性认识还比较欠缺,更加偏向于感性认识。通过感性认识再逐渐过渡到理性认识阶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较为直接的表达方式,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感受去形成对于新知识的认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道具,给学生直观的印象,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用具中的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挂图等教具为同学们进行展示,从而便于学生的深入理解,集中注意力,进而激发兴趣。

比如:在讲述《苏州园林》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利用实拍的苏州园林的美景,吸引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在讲述《景泰蓝的制作》时,教师可以利用景泰蓝工艺品进行新课程的导入,通过景泰蓝的精美工艺激发学生对传统工艺的赞美,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六、利用开门见山法直接进行新课程导入

利用开门见山的方法进行新课程的导入是最为直接的一种方法。一般来看,这种导入方法过于直接,在一开始就直奔主题进行新课程讲解,由于缺少必要的过渡和引导,学生接受起来较为被动。但是,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进行合理的选择,反而会使这种直接导入的方法效率更高。在选择这种方式进行课程导入时,最好选择通俗易懂、故事性强的文章进行。因为学生对于这种文章本身就没有太大的抗拒心理,有自主学习的可能性,这样教师就没有必要过多地进行导入、做无用功,进行直接导入反而会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在讲述课文《狼》时,教师没有必要再进行过多导入,这种故事性强的文章学生很有兴趣,教师只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然后针对典型问题给予解答,也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足和弊端,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配合新课改的实施。尤其是在语文新课程导入环节,这方面缺乏足够的经验可以借鉴,教师就要积极地进行探索和创新,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特点、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方法进行新课程导入。通过有效的新课程导入,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从而使教学目标得以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黄革吕嵩松初中语文新课程课堂导入设计的特点[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01)。

[2]朱敏兰导入新课的“四忌”、“四要”[J].陕西教育(高教版),,(10)。

[3]李鹏中学语文课常用导入法及其例说[J].语文学刊,,(12)。

[4]高书昌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J].文学教育(上),2010,(03)。

[5]陈晓晶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J].文学教育(上),2010,(07)。

[6]张俊荣“导入”还可以这样做――语文课堂导入艺术例谈[J].中小学教学研究,,(05)。

篇12:幼儿园生活化美术教育实践研究论文

幼儿园生活化美术教育实践研究论文

良好的幼儿教育应充分利用幼儿生活的价值。在倡导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儿童世界的背景下, 幼儿园美术教育要以儿童为本, 从儿童的视角来看世界、画世界, 尊重儿童独特的审美体验、追求艺术的自由和创造。幼儿美术教育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美术特点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更应该关注幼儿的生活、关注幼儿生活对幼儿艺术教育的价值以及幼儿艺术教育走向生活的必要性。让幼儿在生活情景中感受美、理解美、热爱美、享受美、创造美,用美术来丰富幼儿的生活、美化幼儿的生活,用美育提升幼儿的生活质量,是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的题中之义。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现状的调查

根据课题的研究,我们需要发现并解决当前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幼儿园美术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始终把对幼儿个性、情感的尊重放在首位,强调在幼儿精神获得满足和愉悦的同时,培养其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形成完整、和谐发展的人格”。调研组对幼儿园教师下发了《幼儿园美术教育现状教师问卷调查表》。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72份,回收有效问卷72份,有效回收率100%。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幼儿园教师在开展美术教育活动中存在如下问题:

(1)教育观念。教师虽然已建立了一定的新观念,但很难在实践中有效实施。在新观念和传统观念相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对新观念下的有效教学指导方法存在诸多困惑。大部分教师们仍然比较注重幼儿美术技能的训练和掌握,对幼儿情感的激发和满足以及对幼儿的欣赏和感知比较忽略。

(2)美术教育的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多以教材和幼儿画册为主,美术教育内容受限制,忽视从幼儿周边生活和环境中挖掘、开发与幼儿生活经验相适应的教育内容,美术教育内容比较脱离幼儿生活。

(3)美术材料。美术材料和美术工具的种类不丰富,忽视对生活中材料的挖掘使用。

(4)美术教育途径。教师多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开展美术教育活动,且以绘画、手工制作活动居多。

(5)幼儿的表现。幼儿对美的感受力和表现力都很弱。

二、幼儿生活化美术教育的环境研究

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欠缺,直接导致其对美的表现能力不强。如何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指南》中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提出,“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环境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 它通过色彩、造型、空间布局等随时随地都能给幼儿艺术熏陶和感染。我们尝试着首先从园所环境入手,让幼儿园生活化环境随时随地给幼儿美的体验,增强幼儿对美的感性认识。

1. 选取生活中美的自然物来丰富美术教育环境

精心创设富有审美情感的一日生活环境,注意室内环境的装饰与布置,内容有童趣,符合幼儿的审美趣味。展示出一些自然界的具有形式美的物品,如花草、树木、松果、小石头、果实等,鼓励幼儿收集自己认为美的东西来布置自己的活动场所;利用生活化的材料制作出各种有情感色彩的艺术作品,并定期更换。

2. 运用自然材料创设能引发幼儿情感共鸣的美术教育情景

运用自然材料,有目的地为幼儿创设具体而生动的教育情景,融入故事、诗歌,让幼儿有身临其境之感。让步入园区的幼儿,在满眼“绿色”与“本色”互为映衬的自然情景中,体验到别样的美的感受,引发其积极的情感共鸣,激发探究欲望。

3. 立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创设能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美术环境

创设能引发、支持幼儿主动探究与学习的环境,让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全面感知、深入探索。以草、树、花、藤等天然元素编织园所户外环境,让“空中花园”“蔬果乐园”“百草园”,成为幼儿种植饲养、观察探究的乐园;让涂鸦墙、玩沙池、戏水池、体育场成为幼儿感受自然的天然场所。丰富多彩的活动区、创意美工室、生活操作间,都成了幼儿与环境进行互动的有效场所。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材料,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真正实现“快乐秀自己”。

在班级美术教育环境创设中,我们更多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和幼儿一起讨论、收集、整理各种资料,让他们主动动手动脑,大胆创设,营造各具特色的班级氛围:“最炫民族风”“播种快乐,收获希望”“七彩的童年”“绿色环保”“甜蜜糖果屋”“爱心小屋”等。在环境与教育的互动中,两者互为一体又互相促进,环境不再是摆设,而成为了幼儿生活的一部分。

4. 利用生活材料创设富有艺术气息的美术教育环境

在生活化美术环境营造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生活”与“艺术”在幼儿园空间设计里和谐共生?我们将自然物与其他人工材质融合造型,用线条、色彩进行创意装饰。走进幼儿园,房顶、窗边、角落、楼道,到处都是惊喜不断的“生活艺术品”,让幼儿感受到生活原来处处有“美”。

三、幼儿园生活化美术教育的内容研究

如何丰富美术教育内容,充分挖掘和开发与幼儿生活经验相适应的教育内容? 我们思考在美术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应充分挖掘幼儿的生活,力图体现内容的生活化。幼儿的生活是丰富的也是琐碎的,如何从丰富而琐碎的生活素材中选择适合幼儿园开展的美术教育活动呢?《指南》艺术领域中的教育建议提出“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感受和欣赏美丽的景色和好听的声音”“让幼儿观察常见动植物以及其他物体,如颜色、形状、形态等”。我们根据《指南》的建议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内容选择。

1. 从特征明显的季节更替中预设生活化美术教育内容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过程特征明显,每个季节都有幼儿感兴趣的特色活动,幼儿印象和体验深刻,生活经验较丰富;同时四季更替,自然材料资源较丰富。为此,我们以季节更替为线索,对现有美术教育内容进行整合和创新。

例如:在艺术活动《秋天的树》开展中,恰逢强风吹断了很多的树枝,教师顺势带幼儿捡枯枝、拾落叶,开展“秋天的树”话题讨论。在找找、看看、涂涂、画画、贴贴的过程中,幼儿了解了植物的变化。教师和幼儿一起将亲手制作的秋天的树“种植”在走廊上,让它与可爱的松果娃娃共同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虽然显得有些稚拙,但这一过程充分地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2. 从多姿多彩的节庆活动中挖掘生活化美术教育内容

节日活动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有着极强的吸引力。节庆活动中的美无处不在:热烈、喜庆的节日活动环境;丰富多彩、造型各异的节日饰品;形式多样的节日活动都蕴涵着丰富的美术教育资源。在节庆主题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亲身感受生活,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同时让幼儿自由地表达、表现,激发幼儿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

如,在“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进行环境布置、作品展示以渲染喜庆热闹的氛围;用富有中国特色的手工艺品,如剪纸、蜡染、年画,布置活动室、走廊,让幼儿感受生活中美的元素,体会人们过新年时互相祝福的美好情感。

3. 从熟悉的社会场所中生成生活化美术教育内容

在美术教育活动中,越是幼儿熟悉的事物越能令幼儿自如地表达;越是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物越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越能引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

幼儿园、家庭、户外环境都是幼儿最熟悉和喜爱的生活场所,这些场所中的人、事、物都最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是美术教育的宝贵题材资源。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亲身感受生活,通过各种形式的美术手段自我表达,并享受对现实生活美的创作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从而真正体味到现实生活的美好。

例如:主题活动“我骄傲――我是武汉人”,幼儿通过实地参观与观看图片、录像,欣赏家乡的名胜古迹――黄鹤楼、东湖、长江大桥等,再用写生画、拓印画、装饰画等美术活动形式表现出这些秀丽的风景。这次活动不仅使幼儿获得了相关的美术知识与创作技能,还激起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4. 从幼儿的浓厚兴趣中发现生活化美术教育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转化为持久而稳定的学习动力。开心的游戏、可爱的动物、有趣的玩具? .这些都是幼儿的最爱,这类题材为幼儿的创作提供了最佳的表现空间,最能调动幼儿的绘画兴趣,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

例如:表演区中的面具受到幼儿的喜欢,于是教师顺应幼儿的兴趣,生成了手工制作活动《有趣的面具》。最后又将幼儿自制的面具投放到表演区中,丰富了区角材料,推进了游戏的进展。

四、幼儿园生活化美术教育的材料研究

前期的调查表明,教师们在传统的美术教育活动中,美术材料和美术工具的种类不丰富,教师也忽视对生活中材料的挖掘使用。《指南》艺术领域中的教育建议提出,“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等艺术活动”。材料在美术教育中是幼儿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而运用特殊的美术材料会使幼儿产生更浓烈的创作兴趣。如何丰富美术教育的材料?

我们思考在材料的选择上应注重引导幼儿去关注生活中材料,对于幼儿来说这些材料既熟悉又新奇,既贴近他们的生活,又易于唤起创作的热情和欲望。生活中的材料包罗万象,纷繁复杂,如何选择?如何分类收集呢?

1. 从方便易取的生活废弃物中寻找生活化美术教育的材料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关键是要给孩子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些被丢弃或忽略的生活材料在图案、色彩、造型上往往很独特,只要幼儿能仔细挖掘、精心挑选,进行适当加工、改造,通常能变废为宝、化俗为美,它们将重放异彩,变成幼儿美术活动的新亮点。

如:中班幼儿利用报纸、棉签制作《七星瓢虫》;大班幼儿用笔屑进行创意画――《美丽的笔屑花》,用餐巾纸创作手帕等。

2. 从天然丰富的自然物中寻找生活化美术教育的材料

大自然是最丰富的资源库。它为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石头、沙、果实、树叶、贝壳??这些材料随手可得,其独特的美感也更容易打动幼儿。树枝、树叶、木块、种子、石块??这些自然物质的外形、颜色等特征给予了幼儿广阔的想象空间,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例如: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利用蔬果、树叶等拓印和创意造型。利用树枝开展“玩转树枝”系列美术活动:采集树枝――树枝涂鸦――树枝装饰――借形想象――借形造型等,每一次活动都带给幼儿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创作灵感,收到很好的活动效果。

3. 从随处可见的生活用品中寻找生活化美术教育的材料

生活用品容易获取,种类丰富。在美工活动中,生活用品也因其自身的独特性,显示出无与伦比的优势。我们可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对其进行巧妙改造、组合,把不起眼的生活用品变成可以游戏、装饰的各类艺术品。例如:在亲子环保文化衫的设计活动中,幼儿以彩绘、拓印等方法在文化衫上以保护地球为主题进行创作,与家长一起创作,其乐融融。

4. 从独具特色的生活工艺品中寻找生活化美术教育的材料

生活中的茶具、餐具、灯具、家具、服饰、草竹编织品等工艺品,在图案、色彩、造型上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欣赏兴趣,体验审美愉悦感,有利于幼儿的自我表达。例如:大班幼儿在欣赏扇子的基础上,开阔了眼界,开启了思维,也设计出了许多风格各异的扇子。

“艺术来源于生活”,幼儿园生活化美术教育应回归幼儿真实的生活世界,让幼儿回归生活、走进生活,把生活融入美术教育中来,让美术教育走进幼儿生活,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加美术活动,通过艺术的沁润开拓视野。充分调动幼儿生活经验,创设生活场景,使幼儿在兴趣盎然中获得艺术智慧的成长、身心的和谐发展,用生活中的艺术之美点亮童心。

篇13:高中历史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高中历史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高中历史课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的基础学科,不仅能够促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而且与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一直以来,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印象都是枯燥、无趣的,严重不利于课程价值的实现,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所以,教师要有效地将“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渗透到课堂活动之中,并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进而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有效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行概述,进而为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在导入环节中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是高效课堂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环节,所以,课改下,我们要改变灌输式导入或者是开门见山式的导入方式,要认真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为高效历史课堂的实现做好保障工作。例如:在教学《音乐与影视艺术》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更为了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在课前,我向学生布置了自主搜集“19世纪以来的音乐与影视艺术”,然后,在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比如: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我引导学生对该作品进行介绍,并顺势将学生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之中,进而在锻炼学生自主动手搜集资料能力的同时、提高导入环节质量的同时,确保课堂效率大幅度提高。

二、在教学环节中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

教学环节是确保课堂目标最大化实现的保障,也是精彩历史课堂构建的重要环节。但是,在以往的教学环节中,我们选择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都是坚持“以师为本”的原则,导致学生一直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不利于“以生为本”理念的落实。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确保课堂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进而也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时,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为了将历史课堂打造成“以生为本”的课堂,更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的时候,我选择了自主学习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等。然后,组织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将遇到的问题反馈出来,如:“一边倒”是新中国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等等,组织学生将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探究,最后,我在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以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同时也为学生良好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三、在课堂评价中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

课堂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帮助学生重拾学习信心的重要方面,所以,在课程改革下,我们要从思想上重视评价环节,要将教师对学生的单一评价转变为生生之间的评价和学生的自主评价,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而且与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还以教学《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例,由于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选择的是自主学习模式,所以,在评价时,我们要对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对照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析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这样不仅能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及改正的方向,而且对高效历史课堂的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除了上述的几个方面之外,我们还可以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贯彻落实到课堂反思环节、习题练习、讲评环节中等等,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总之,在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有效地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贯彻落实到历史课堂的各个环节,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同时也确保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14: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变革,传统的体育教学在渐渐发生着变化,创新教育理念逐渐渗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现代人才市场需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创新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复合型人才的成功率。创新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也为体育教学的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知识。将创新理念应用在体育教学中,指出了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在相关方面也做出了理论上的指导。

关键词:创新教育理念;体育教学;方法理论;实践探究

1前言

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大多数都是学生可以自由活动,老师在课上也相对较为自由,在这种比较随意状态的教学下,很难激发出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教师在体育课上,一定要对一些较为基础的知识进行详细的技巧讲解,让学生真正的爱上体育运动。在体育课程整体的内容设置上,不要单一的从教师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而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的去为学生考虑。通过设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课堂道具,引起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内容的注意,大多数的体育课堂都是在室外进行,但是应该进行不同程度的室内学习。创新对于体育教育的内容,制定不同的课堂学习目标,对体育基础知识进行一个基础的梳理。

2创新教育理念概述

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就是创新教育,无论是在教育的内涵和教育的内容上,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了教育理念的创新。创新教育和传统教育在本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传统教育属于填鸭式的教学,创新教育则是属于开放式的教学。创新教育提倡鼓励学生积极的思考,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知识和吸收知识,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教育的本质是关注学生的本身,贯彻落实人本教育,简单来说就是要以学生为主。在以往传统的体育教育中,老师往往是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去讲解知识,并不会在乎学生是否理解知识的内涵。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对知识充满了丰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这些未知的知识,老师要进行详细而全面的解答。

3创新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思考,将创新教育应用到体育教学方法中,就是为了可以更好地考虑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力地位。将传统体育教学当中一些较为落后的教学理念,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打造新型的师生关系。

3.1强调学习的社会性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教授学生体育知识,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培养社会型专业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体育教学会受到社会性理念的影响,学校之所以会开设体育课程,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我国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团队之间的合作意识。通过体育教学可以更好的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在体育比赛当中既可以感知竞争的残酷,又可以领会到彼此之间互帮互助的合作理念。在体育课堂当中,通过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和谐人际关系,对于学生在日后的融入社会会有很大的帮助。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引入创新教育理念,可以将学习的社会性发挥的淋漓尽致。将创新性的一些教学原理和规律,运用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在整体上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

3.2创新教育的整体性要求

体育教学方法并不是单一进行的,需要和其他的教学资源进行相互的融合,才可以有效地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合在体育教学方法中。只有各个组成部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才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去发挥他的教学效果。创新教育对于整体性的要求非常高,需要融合心理学和政治学以及行为学,各种因素融合在一起,才可以对体育教学的根本进行创新。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独特的见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理论和实践有时候是矛盾的两方面,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融合。但是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引导之下,再加上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深刻的研究,就可以有效的去解决学校体育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学校的体育设施较为落后,整体呈现出的体育课堂气氛也比较的呆板和枯燥,首先老师的讲解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其次就是教学设备也较为落后,整体相互结合在一起,就造成了较为落后的体育教学现状。

篇15: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大多数学生和老师都不重视体育教学,认为体育教学可有可无,但是实际上体育教学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需要加大力度对体育教学的方法进行改革,不断的去完善体育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重视。

4.1优化体育课程设置

在对体育课程内容进行整体的设置和计划时,应该对课程进行整体性的评估,系统性的将知识结合在一起。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应该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循序渐进的去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真正的了解自己的实际需求。教师可以通过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法,是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自己真正的去喜欢体育,才可以充分的调动起对于体育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于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平等对待,教师应该消除对于个别学生的偏见,尽量让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不会影响到体育教学,让学生在体育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肯定自己的努力和存在。

4.2加强对体育课的监管力度

大部分学校都会追求学生的升学率,只注重学生的文化课程部分,对于体育方面的教学有所忽视。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对体育课的监管力度,禁止部分学校的不负责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学生可以有大部分的时间进行身体锻炼。在体育课堂上,学生不仅仅要学习体育方面的'基础知识,还要通过日常的体育训练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作为学校要在整个教学的分配中,重视体育课在所有科目中的地位,从根本上去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地位。营造出一种较为民主自由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能在快乐的氛围下去学习体育知识,使体育教学在整体教学的过程中,不会遭遇尴尬的问题。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要保持频繁的沟通,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分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经验。

4.3降低教学难点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些知识和动作是具有一定难度性的,在学习的最初阶段,学生会急切的渴望掌握知识,如果所学的动作过难,就会降低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兴趣。在最开始时,就是要逐渐的去引导学生去学习体育,防止学生在体育课上产生抵触情绪。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适当的内容去进行教学,并且其中还要融入一些趣味性的生活知识。在讲解一些动作和项目时,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针对性,把握有限的时间,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合理的教学步骤,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全面开展体育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水平,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采用鼓励的方式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对于体育教学的知识难度,是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增加的,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

5结语

创新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复合型人才的成功率,将创新理念应用在体育教学中,制定不同的课堂学习目标,学生就会对知识充满了丰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育教学会受到社会性理念的影响,对于学生在日后的融入社会会有很大的帮助,在整体上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通过日常的体育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利民,周明文.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J].学校周刊,.

[2]杨卫华,郭云冰.创新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与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

[3]熊文,刘建.基于公正的体育发展科学发展观与镜下体育的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4]郭俊,李明文.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篇16: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自主合作学习研究论文

新课改的实行对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不少新要求,教师所面临的压力也随之而增大。自主合作学习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非常适合于扩展性较强的语文教学。

一、自主合作学习含义及其特征

对自主合作学习而言,学习的主体已经不再是教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发挥指导作用,学生才是开展学习活动的主体,通常具备如下几方面特征。首先,学生自己参与到学习目标的确定中去,类似学习进度制定、评价目标设计等环节都有学生参与,但是,学生参与并不代表教师就要完全退出。其次,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思考和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会对学生进行一定引导,帮助学生找到所发现问题的原因,并将其解决,在这整个过程中,学生都是以一种主动姿态呈现,更容易获得更多积极向上的感性体验。最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及时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一旦发现问题,便能够及时作出调整。因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对自己的各种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思,并在反思中取得进步。

二、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语文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形成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不断的意识强化,逐渐使其具备这样的能力。在初中语文的教育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激发起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意识,进而为其后续的学习奠定一定基础。例如,语文教师在对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邹忌讽秦王纳谏》一文进行教学时,教师便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进行,通过对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在正式进入教材内容讲学之前,教师可以先邀请1—3位表演欲强的学生上讲台表演,表演的主题就是“怎样让他人接受自己的劝诫”。表演完成之后,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总结,无论学生的表演是成功还是失败,教师都应当先对参与表演的学生予以鼓励。总结完后,再已学生的表演情况为切入点,引出邹忌进谏的方法。这一情景创设的方式定能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自主合作意识,因为如果不合作,就不可能完成相应的任务,只要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合作学习意识,就会积极地开展后续的自主合作学习,这样一来,不仅使课堂学习效率得到大大提升,还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提问题是一个很好的激发学生思考的手段,尤其适用于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师提出问题之后,便让学生自主解决,解决问题的.方式不限,可以一人解决,可以同桌互助,还可以小组合作。通常情况下,学生都会选择和他人合作的方式进行,这样一来,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意识。“学起于思”就是说学习是从思考开始的,而思又源于疑,这是在说思考是从疑问或是质疑开始的。疑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教师提出问题的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引导的一个过程。例如,教师在对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中《愚公移山》一文进行教学时,便可采用提出问题的方式进行。所提问题可作如下参照:即,课文中的妻子对愚公移山的质疑与智叟对愚公移山的质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然后让同学们围绕这一问题开展合作,进行探讨交流,这样一来,便能对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过程进行有效引导,进而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三)教师转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此处的转变教师教学是指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总是认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最重要角色,灌输给学生的知识越多,教学就越成功,所以教师就就极力的争取教学时间,只为多向学生注入一些知识。然而,这样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现阶段的教学了,教师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改变,要始终将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传授并不是靠时间堆砌起来的,而是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自主合作学习意识,在不断的合作学习中提升自己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并能够将其运用于其他形式的任何学习之中。

三、结束语

因为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优越性,自主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就目前而言,部分初中语文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不仅是教师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学生也要更加配合教师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

参考文献:

[1]陈丽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D].上海师范大学,2011.

[2]许金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资源,2014,08:30-31.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初中语文生活化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