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 > 信息化 在 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信息化 在 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信息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共含13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JieDavid”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信息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1:小学语文教学中网络信息化教学的应用论文

网络信息化教学指的是利用互联网的功能特性和资源建立有意义的学习环境,将其提供的声音、图像、文字等信息有机结合后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用来促进和支持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伴随着教育教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新的教学发展模式。现在学校每个班级都安装了电脑“一体机”,网络信息化教学模式己经成为主流趋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网络信息化教学体系是以教授课程知识为主要内容,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传授信息和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和体系。网络信息化教学体系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产生效能的最大化。

1网络信息化教学体系能够为教师更好地分享教学资源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它所包含的知识多而且繁杂,这样,作为该学科的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时更应该努力搜寻多方面的信息和资料,网络信息化教学体系能够为教师更好地分享信息资源。首先,教师在平时上网浏览时可以注意收集一些课件、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习题精选等教学素材资源,然后将所收集到的教学素材进行加工和整理,建立一个小小的“资源库”,随时可以为教学服务。其次,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可以按章或单元分工,各有侧重地进行搜集归纳,以便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学校更应让具体的专门人员进行整合、集中管理,将学校的网络资源、内部系统等现存设备、条件充分利用起来,努力形成内容比较丰富、全面的校园信息资源库,以便各科教师查阅信息与资料。

例如,在期末整理复习资料时,六年级的六位语文教师分工合作,每人搜集整理一套专项训练,从字词到句子,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再到习作训练,最后进行综合练习,既做到各有侧重、集思广益,又进行了资源共享,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2网络信息化教学体系给予课堂教学更广阔的空间

应用网络信息化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信息化教学应该迎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然后将所授课内容进行网络信息化数据规整,集文字、图形、影像、动画、声效于一体,图文并茂,引人入胜,让学生能够在一个宽松、快乐、生动的氛围中学习、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视觉、听觉一体化的网络教学方式能够更快、更持久地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对教学内容吸收、理解得更快更深。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拓展了空间。

如在学习《海上日出》一文时,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播放海上日出美丽景色,让学生通过图文声像,构造出直观性、情感性融为一体的富有感染力的理想境界,把学生带入奇妙无比的大海之上,观看神奇的海上日出。与此同时,再让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将呆板的文字转化为想象中的情景、变化成动态的画面,就如同身在其中一样,去感受日出十分的美丽画面,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陶冶性情与情操,让学生真正体会学习中的乐趣和美好。

应用网络信息化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信息化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事半功倍地达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疑难点问题。它通过声音、图像、文字、色彩、音乐等对教材进行深入浅出的诠释、演绎、引导,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身临其境,可以使学生快速接受、吸收繁杂的知识,更能够直观、生动地去切身体会教学内容。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针对性较强的知识加以分析、整合,增强兴趣性,使教学内容变得易于接受,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品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应用网络信息化教学启发学生想象力语文学科的开放性,是它区别于其他知识性学科的一个显着特点。这必然要求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要有创造性。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的动画、视频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真正感受进而展开联想,让学生进入角色,塑造学生多元化、具体化的思维方式,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空,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3网络信息化教学体系能够为学生提供巨大的.学习的平台

应用网络信息化教学使自主式学习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学习语文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与分享。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学生不再满足于一些课本上的知识,而是更倾向于在课堂之外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来获取、学习知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布置的作业并没有个体的针对性,学生回到家中只是完成作业,不能满足全部的需求,而多媒体和互联网则正好填补了这个不足。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多媒体等方式有针对性学习或弥补自己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这就是所谓的自主式学习方式。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推进,学生的自主式学习方式更受到学生的青睐,进而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

学校推广的“生本教育”的前置性作业就是自主式学习的很好典范。教师将自己设计好的“课前小研究”、课件放于网上,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前设计、布置的作业在家通过互联网进行预习和准备,查找、弥补课堂学习中的不足。在通过互联网自主学习中,学生是该学习过程中的完全主体,真正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事实证明,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全方位素质。

应用网络信息化教学使语文学习广泛涉猎语文学习必须广泛涉猎,但广泛阅读、多方涉猎,在语文教学中一直难以实现。网络信息化教学则解决了这一瓶颈问题,在这方面拥有极大的优势,学生可以应用网络信息化拓展阅读选择的空间,获得极大的选择自由。喜欢《西游记》而不读《水浒传》,爱读金庸而不爱读冰心,并不妨碍学生学好语文。

应用网络信息化教学使经典诵读成为习惯经典诵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必修内容,学校近期开展了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微课”教学。不同年级的教师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在网上下载经典诗词,精心制作课件,或提前布置学生上网搜集,查找经典诵读的有关资料,在每天晨读时间进行诵读经典“微课”教学。现在每个班级的学生每天清晨都会自觉播放诵读内容,使得诵读经典成为一种习惯。

4网络信息化教学体系能够让教学效果反馈评价及时有效

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之下,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及时弥补不足,而教师也能够及时检验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否存在问题并及时调整。

1)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电子备课减少了备课中的重复劳动,当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教后反思,总结教学中的得失,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行二次备课。

2)实物投影当堂检测。电脑“一体机”的实物投影,可以将学生的作业当堂检测,找出易错点,汇聚积累,建立“易错题库”,以便在复习时强化训练。

3)存储学生成绩档案。学生成绩生成系统让学生的成绩统算一目了然,将学生每学期的成绩归档保存,学生的进步或下滑教师心中有数。

语文教学是一门充满智慧的艺术,网络信息化教学体系则让这门艺术焕发勃勃生机。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接受优质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效能的最大化。

篇2:小学语文教学中网络信息化教学的应用论文

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教育也逐渐与之密切相连。尤其是20世纪以来,我国小学素质教育提出:教育应该面向全体,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潜能,重点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贱能力,同时要注重小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作为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如何结合有效资源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是一项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

1.A学校基本介绍A学校,名为吉林省公主岭市双城堡镇中心小学校,历史悠久,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评为定点优秀示范学校。该学校以“开发潜能、发展个性”为育人理念,从整体改革实验到差异教育的研究,从二级循环活动的尝试到创新教育的思考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索,捕捉着现代教育最敏感的话题,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

2.A学校信息化教学现状根据对A学校调查的相关信息表明,A学校目前对于多媒体教学的重视程度较高,并且已经将多媒体运用到语文教学当中。

但是根据近些年与往年教学效率相比较,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变化。虽然,我国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小学教育改革的方法,也因此作出了许多相关的研究,但是目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普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信息化教学设备利用不充分,仍然注重传统板书。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我国大多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并不缺乏信息化教学设备。但是,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仍然注重传统的板书,显得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其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理念不强。在已有的资源条件中,大多设备处于闲置状态,主要是由于教师的观念落后,缺乏主动将教学与信息化相结合的理念,使得信息化教学过于形式化。

最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升。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照搬课件的现象很频繁,缺乏教师自身的教案设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缺乏专业的培训,因此在使用上觉得浪费时间,过于复杂。

二、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的策略

1.充分发挥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如何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是大多语文教师非常重视的问题。因此,可以参考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通过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设计。掌握信息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是未来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信息化技术水平,减少传统板书的利用,使用多媒体进行140教学设计与实现。

第二,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学习的重点以及难点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非常关注的内容。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资源的搜索与选择,或者通过信息化设备的利用得到教学设计的启发。而如何让学生进行这些内容的吸收?比如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先收集与作品有关的资料,包括作者简介、社会背景、诗词译文、名家点评等。为了扩宽学生的思维以及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示范性朗读古诗词,并且让学生观看名家对于诗词的点评,以此提高小学生的知识面等等。

2.让学生成为信息化教学课堂中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堂好的信息化语文课程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语文成绩的提升也有积极的作用。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他们对于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兴趣度一定要比传统的教学模式高得多,因此教师尽量让学生成为信息化教学中的主体,教学内容遵循从学生角度出发。

一方面,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教师在课堂可以让学生也进行信息化设备的使用与操作,通过抓住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充分的参与到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来,可以提高学生自主自发学习的能力。

另一方面,构建信息化课堂。网络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控制,因此在教学中以信息设备成为载体,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以外的美好,汲取到更为丰富的知识,不仅是语文教师丰富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发展素质教育的和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举措。

3.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第一,强化教师信息化教学专题的培训,并鼓励信息化教学的创新。在教师群体中进行教学交流,彼此吸收先进的经验和教学方法是信息化教学时代下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并进行评比。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对于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培训,集思广益改进教学设计,并定期进行优秀课件的评比,促进教师专业化的不断完善。

第三,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课后反思与总结。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从多个方面进行总结,比如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学生对于信息化教学的反映等。

三、结束语

本文以吉林省公主岭市双城堡镇中心小学校信息化教学现状为探讨对象,指出了当前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几点普遍性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对于我国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篇3: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1信息技术的过度应用

对于有些小学语文老师而言,存在着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信息技术的现象,比如在一些可以通过版面或者口头讲授知识的地方也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教学。

久而久之,这种现象就导致了学生过分的依赖多媒体信息技术所呈现的图像,使学生懒于思考,削弱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另外,在这种教学方法下会减少师生沟通与交流,使得课堂气氛沉闷与压抑,使学生在学习中丧失了主体地位。

1.2信息技术的应用缺乏

与许多老师过度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相反,有一部分老师存在着教学观念落后的现象,不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来辅佐教学。

很多老师整堂课都依靠口述与板书传授语文知识,但是小学生却是缺乏耐心的群体,这样的语文课堂会使小学生很快的失去兴趣。

对于有些概念,学生无法全部理解,只能依靠死记硬背,这也会极大扼杀了学生的思考力和创新思维。

如果把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通过生动的画面来讲解知识与概念,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考力才能不断提升,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才能不断加大。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2.1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语文是一门知识体系非常繁琐与庞大的课程,小学生的语文教材内容也存在着信息量大、涉及面广的特点。

小学生作为学生中的低年龄群体,往往生活阅历与感官发展水平不够高。

这就要求小学语文老师要抓住教学的重难点来制作课件,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形、动画、声音等教学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的直观性。

例如在小学语文写作的教学中,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能力。

小学生的书面语言组织能力较差,写作往往是很令小学生为难与头疼的一件事。

如果教师能够灵活的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作文的教学中,就可以很好的缓解这一问题。

比如当写作题目为“我最喜欢的季节”时,老师可以在课前提前收集整理一些与四季相关的图片与视频,通过在课堂中对四季景象的放映,让学生感受到春的活力、夏的热情、秋的丰收与冬的雪白。

这样一来死板的作文题目就会变的形象化、生动化,然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说出来,然后再将说的写到纸上。

这样一来,小学生能够通过影像资料充分的发散思维,不会觉无处下笔了。

2.2营造生动的教学情景

小学生的知识储存量有限,学习能力也较弱,因此如果能在教学中创造一些生动的教学情景,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提升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利用小学生善于发现新事物的特点与其好奇性,通过一些形象直观的教学工具和多媒体来展开教学。

在教学中,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把多媒体作为日常的教学手段之一,通过对视频、幻灯片的播放,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导蜻蜓的“蜻”这个生字的时候,可以通过幻灯片播放出学生已经掌握的青草的“青”字,然后一点鼠标让画面中飞来一只小蜻蜓,引导学生想象蜻蜓是昆虫的一种,然后再一点鼠标,“青”字的旁边加上了一个“虫”字旁,这样一来,学生不但掌握了“蜻”字的写法,而且会对识字越来越感兴趣,教师借此引导学生运用这一规律去认识新的汉字,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轻松活跃的教学气氛

有句古话叫做“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只有切实的做到关爱学生、理解学生、提升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和威信力,才能更加有效的开展教学工作。

尤其在小学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小学生的心理,让小学生喜欢老师,自然而然会加强小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热度和积极性。

小学老师除了可以在日常学习中对学生予以耐心的教导与温暖的关爱,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也是抓住学习的心的有效方法之一。

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就可以为学生播放有关西沙群岛的图片与视频,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西沙群岛的美丽风景,仿佛身临其境,在一种轻松与有趣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

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沉闷性与枯燥性,小学生们一起昂着头兴致勃勃的观看与课程有关的图片与视频,再加上观看完毕后教师与学生间进行交流与互动,这种活跃的、轻松的、令人兴奋的课堂气氛,让小学生们不知不觉爱上了语文的学习,甚至迫不及待的期待下一节语文课的到来。

三、结语

推进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提升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的效率与学习中的兴趣。

从宏观方面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良好趋势。

当然,就目前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实际看来,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需要全体教师同仁一起努力,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保证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带来更大的益处。

篇4: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一、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资源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和校园网的建成使得学生的学习资源由原来单调的文字教材变成了形式多样、信息密集的资源库,这极大地丰富了学习的资源。

在这种环境下学习,教师可以很好地拓展教学的信息量,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再局限于课本的内容,而是能够接触到更加丰富的信息,增强对于课文知识的理解。

比如,在教授了《匆匆》这一节课程之后,教师就可以将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到的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讲给学生听,增强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理解。

另外在学习完《黄山奇石》这一节内容之后,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出黄山奇石的各种图片,让学生去欣赏和观察,这种近距离的接触,可以使语文教学的知识更加直观,降低语文学习的难度,学习起来效果也会更好。

二、信息技术能够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信息进行加工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信息加工的工具,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进行信息加工和信息分析的能力。

教师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可以借助信息工具的平台,尝试一些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也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

比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学生对于爬山虎以及爬山虎的脚的认识仅仅依靠课文中的插图是远远不够的。

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对知识进行延伸,借助信息技术的工具搜集和加工整理语文教学中的各种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增强学生对于爬山虎的认知。

学生通过开展分小组的交流表达,能够很好地拓展知识面,对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进行锻炼,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信息技术可以用来进行语文学习结果的测评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对学生开展个别辅导的工具,指导学生进行个别化的学习。

通过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海量信息,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高效率地开展学习结果的测评,能够很好地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计划的调整。

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能够帮助老师在教学中快速地获得各种考试数据,然后依据数据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分析,采取对症下药的方式进行教学,这能够很好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效果,同时也提升了教师自身的工作效率,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结语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地开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研究,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

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应用措施,希望能够为其他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一些借鉴的思路,共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

篇5:项目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初探论文

项目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初探论文

目前,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法,正被许多教学专家和教师们认同和接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那么,在文化基础课比如语文课能否引入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法呢?笔者在相关的教学理论支持下,尝试了这种教学法,本文介绍项目教学法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的体验与反思。

一、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流程设计

项目教学过程一般分为六个步骤:确定项目内容;制定项目目标;设计项目计划;实施项目计划;展示项目成果;评价项目成果。具体实施过程是:教师下达某项任务,同学们分成小组集体制定完成该项目的计划和实施过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由教师指点解决,但不包办代替解决。项目完成后,学生自己作出总结,教师对小组成绩予以评价。面对一个学习任务,学生们独立地确定目标要求、制定具体计划、逐步实施并且检查和评价整个过程。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不仅要从认知上探求和理解,而且还要从情感上形成价值判断和责任意识。

二、项目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项目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语文教学呼唤从“语文化”向“专业化”的转变。参照专业课项目教学的做法,将语文课本里贴近专业课的内容设计成若干项目,在教师主导下由学生完成这些项目,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使得忙于专业训练的学生乐于学习语文,通过项目学习提高了综合素质。语文教学“专业化”的项目教学改革将逐步显现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意义。语文课本里那些与专业课内容联系不密切的内容,教师也可以把相关知识点提炼成模拟的项目,同样可以达到预期目的。

2、语文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以语文课本里应用文广告词的学习为例,这个内容与商贸专业市场营销这门课里的广告策略内容很接近,我们可以把它设计成适当的项目来完成教学。

第一步:确定项目内容。根据将要学习的课文内容和要求,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布置项目,让学生为指定产品策划广告方案,以策划书的形式展示结果,包括广告卖点和广告语。

第二步:制定项目目标。根据大纲,由学生自己制定目标,要求是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情感。

第三步:设计项目计划。把学生分好小组,每组都有项目负责人,负责人领导讨论设计项目计划,包括怎样查阅资料、怎样调研等具体工作计划。 第四步:实施项目计划。学生分组按计划具体实施方案项目,这一步需要针对学生情况分组来实施项目计划。一个组以3―4名学生为宜,将基础好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实施项目活动的计划,包括任务分配以及各项内容需要的时间等。既能保证项目活动按时完成,又有利于学生间互相交流,有助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提高。

第五步:展示项目成果。各组把自己的项目成果展示出来。

第六步:评价项目成果。在检查评估阶段,小组间互评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相结合,对重要知识点、思维方法进行梳理与强调。由于学生的性格、能力、兴趣存在个体差异,因而最后得出的结论及呈现成果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别。

三、项目教学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与总结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对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师和学生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

首先,项目的选取上要注重实用性和可行性,多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要针对中职学生的现状。项目如果没有实用性,学生只会为学习而学习,终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项目实施的难度太大,不适合中职学生去做,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专业课教学中,强调按知识点展开教学,重点是学习知识和知识的迁移及应用,以知识为本;而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法是按工程项目的实际应用展示教学,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以能力为本。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学习毅力,提高学习兴趣最为关键。要想方设法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及时展示项目的阶段成果,多激励表扬,少批评挖苦。教学的评价要体现学习的过程,项目完成过程中的阶段成果应该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第三,要注意对课程知识点的查漏补缺。因为一个项目不一定能够覆盖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对一些有用的知识点需要通过其它的任务或项目加以补充。查漏补缺的方法是根据教学大纲所列的知识点以及当前专业前沿要用到的知识点,选出必须学习的知识点,然后对照项目中用到的知识点,找出需要补充的知识点。

篇6:信息化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拓展应用论文

信息化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拓展应用论文

摘要:通过查找文献和实际考察,对信息化技术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客观分析,找出优势及不足,紧密结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求,通过“打造一个平台、完善三个通道”,“集合海量数据、应用五个环节”等途径,探索进一步拓展信息化技术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应用水平,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推动传统教学向“互联网+”模式下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拓展应用

一、研究目的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云端”等等这些新兴信息化技术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而出,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各行各业间掀起了一场新的转型变革浪潮。高职院校作为高校教学与社会职业之间联系最紧密的环节,一些以多媒体教学、3D动画、模拟仿真等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正大量地运用在体育教学的课堂内外,以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形式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有效提升了高职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然而,热情过后,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应用效果差强人意等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如何真正将信息化技术与传统体育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将信息化技术向深层次进行拓展应用,已成为许多有识之士高度关注和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期刊网(CNKI)数据库和维普信息资源系统输入关键词“信息化技术”、“高职体育教学”、“互联网”等,检索到―相关论文450篇,硕博士论文19篇。

(二)专家访谈法

本文在完成过程中先后走访了6位资深专家,就信息化技术的相关理论、体育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教学的总体概况、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等相关问题向专家们进行了请教。

三、结果与分析

(一)信息化技术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当前,信息化技术在高职体育教学中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信息管理。如师资和学生资料管理、成绩档案管理等,一般为过去个性化开发的B/S、C/S架构下的软件管理系统,向.NET、网页结构的系统移植,大多属于“报表信息化”模式。二是教学辅助管理。如视频拍摄、PPT投影、3D动画等,一般为展示教学等辅助手段,仅停留在课堂教学或教师备课等过程中,大多属于应用型工具。三是教学资料管理。如WORD、EXCEL等,一般作为编撰教案、课件等教案编辑使用,大多属于应用型软件。综合来看,信息化技术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应用水平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客观上,受各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软硬件投入的不同,学科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和操作水平的高低,各类信息数据资源挖掘利用的深浅等限制,导致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还有大幅提升的空间和潜力。主观上,传统体育教学理念也需要紧跟外界形势变化,做好信息化技术的深层次拓展和研究,着力解决应用范围较窄、应用层次不深、所使用信息化工具和手段十分有限、对高职体育教学的贡献没有完全显现等问题,探索一条“信息化”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相融合、相促进的新路子。

(二)信息化技术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优劣对比分析

1.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体育教学的优势正在逐步显现。引入信息化技术是改进传统体育教学的必然趋势,在高职院校开展信息化体育教学有诸多优势。

(1)开阔学生知识层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经过专家和专业人员筛选整合后的体育教学信息化资源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包含大量的体育教学视频、课件、PPT等资源,这些资源不仅能讲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知识点,强化重点难点,通过影像、动画等现代科技手段从全方位多角度的对某个知识点或是某个专项进行全面解析,还可以丰富学生课外知识,包括和课堂教学相关联的知识,以及课堂教学中没有涉及但学生自身感兴趣的知识。高职院校的学生处在刚刚成年的边缘,对新生事物、新奇事物以及网络信息充满了好奇,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在教学设计中应突出主体元素,设计色彩协调、统一,加入更多网络元素,与时俱进才能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

(2)通过信息数据的收集实时管理体育教学。信息化数据时代强调数据的快速、准确、全面。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对于未及时上课以及无故旷课的学生,体育教师只能在课后联系班主任反映情况或是在期末体育成绩上反映出来,信息化的体育教学中手机考勤后会实时传送学生出勤率到信息资源平台上,班主任或是学管主任等管理人员能够快速及时地掌握到每个班每个学生的出勤情况,便于加强体育教学的管理。传统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运动前后心率的掌握,靠的是人工手动测量学生脉搏,在信息化时代,需要的只是一块与手机无线连接的运动手环,教师便能通过手机实时掌握学生的心率、消耗卡路里、运动步数等,反映及时且数据准确性高,甚至详细到每一分钟的心率变化都能一目了然,这对教师控制课堂教学的运动强度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另外针对个人体质差异,教师通过每个人的心率数据以及学生平时安静时心率和运动后心率的对比,及时对身体不适的学生调整运动强度,进一步保障了学生运动安全,实现健康运动。

(3)信息化教学能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信息化教学能贯穿体育教学的始终:课前教师布置任务,学生通过信息化资源平台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相关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的预习;课中教师通过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进行整合形成目的清晰、内容详实严谨、形式新颖、评价科学的信息化资源给学生展示课堂教学内容,同时教师根据信息化体育教学的反馈信息对信息化体育教学改进加工,可以制作出更多符合学生学习心理需求,促进体育教学的体育课程资源;课后学生可以通过在信息化资源平台上学习开展体育竞赛和社团的体育资源,使体育课程教学得到极大地拓展,对培养终身体育运动习惯有重要促进作用。

2.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体育教学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尽管引入信息化技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转型和改进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然而对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信息化技术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现状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校对信息化体育教学不够重视。学校往往在重点建设的学科以及系部投入较多的'精力,体育课程属于公共课程,重视程度无法与学校的重点院系和学科相提并论。国家规定体育经费是按生均比例划拨的,但往往学校在分配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比例对体育课程进行投入,缺乏资金的支持,直接影响到体育信息化所需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

(2)信息化体育教学走形式化路线。在当前这个网络环境背景下,信息化建设以强劲的来势深入学校课堂教学中,学校在多数教室配备有多媒体设备,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还有很多学校通过“世界大学城”、“手机上课考勤系统”等现代化信息手段促进教师由传统教学形式向信息化教学转变。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很多教师知识储备薄弱,缺乏正规系统的信息化操作培训,造成对信息加工处理和利用的能力不足,缺乏应有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储备,只是单纯的将书本知识复制粘贴在PPT里,简单无章法的形成一套信息化教学。

(3)信息化体育教学资源缺乏系统性。近几年关于信息化教学新生出许多新名词“微课”、“MOOT”、“MOOC”等,都是从信息化角度对某个知识点或是课程辅助教学。查看近三年的湖南省微课比赛,参赛的体育教师不在少数,但是知识点都较零散、内容单一,几乎很少有成系统或是成套系的体育类微课。很多学校的教师都是单独针对一个问题或是一个运动项目的某个分支进行了信息化教学,教师相互之间缺乏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关于体育的信息化教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不可能单靠一位教师甚至是一个学校的教师就可以完成,需要教师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互联互通,将碎片化的、篇章段落的体育信息资源整合,实现体育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体育信息资源的使用率。

四、结论与建议探索提升信息化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思考:

(一)“打造一个平台、完善三个通道”

“一个平台”是指集“即时、聚智、宣贯、交流”的平台。它是集成信息门户、资源库、微信群、QQ群、微博、公众号等以新媒体为载体的网络体系。“三条通道”即权威机构与学校交互通道、校园与社会协作通道、师生即时指导通道。为畅通“三条通道”之间资源交互与利用提供介质。

1.权威机构与学校交互通道:对象主要包括政府教育机构、各科研院所和高职院校、权威专业人士等,通道的用途是政府教育机构发布政策纲要、指导规划、考核标准、任务要求等指令性原则性的条例或制度,为高职体育教学的展开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保障;各科研院所主要提供前沿高职体育教学研究成果,为高职体育发展指明趋势明确方向;高职院校间搭建交互沟通的桥梁纽带,推选优秀观摩课程和成功案例,将先进的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资源共享;权威体育专业人士辅以专业技术层次的补充与完善,进一步丰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内涵和形式。各板块各单元之间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逻辑关系,从而达到资源获取的最大化。

2.校园与社会协作通道:对象主要包括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领域和校外社会大众体育健身领域。通道的用途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领域根据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行为及能力,制定教学方案、课程安排和训练计划、考核方法等,发布教学计划、讲义、教案、考核要求等。校外社会大众体育健身领域提供户外、攀岩、广场舞、拓展训练等大众型健身项目或活动安排。校园与社会之间有相互需求的体育教学资源,通过交互式的沟通协作,在互利互惠的原则下,将两者资源优化配置,丰富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课堂内容。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由点及面的辐射状逻辑关系,校园提供交流的载体,网罗、甄选具有良好资质的社会公众号,有选择性的与资源库内的公众号进行合作共赢。

3.师生即时指导通道:对象包括体育教学教师和授课班级学生。通道的用途是体育教师在线发布课程安排,及时纠正和指导在体育教学中的相关问题,推送大众体育活动资源,回放体育教学视频材料等,学生主要是反映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疑惑和问题,与教师间保持紧密地沟通交流。两者之间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逻辑关系

(二)“集合海量数据、应用五个环节”

“集合海量数据”是指以当前流行的运动手环、智能运动手表、手机APP等便捷式电子设备为载体,全时段记录心率、步伐、卡路里消耗量等运动数据,同时根据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需要自行建模开发集存数据库、统计分析软件等,从而形成由学生个体的大量运动数据集合的信息资源库。“应用五个环节”主要包括课前准备环节、课中实施环节、课后巩固环节、达标提升环节、遴优选拔环节。

1.课前准备环节:通过师生即时指导通道提前发布课程教学安排,做好相关器械、服装等各方面的准备;对本次课程所需的运动负荷进行预部署,提醒学生做好体能储备;以视频、图片或者是数据等上传上一课程所布置的作业。

2.课中实施环节:通过手机考勤系统,及时将上课出勤率反馈至信息资源平台,有使用权限的班主任、学管主任、系部主任以及教学监管部门实时掌握课堂教学。教学辅助系统通过事前编发3D教学视频影像,明确动作要领,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视野和角度观察授课教师的动作要领,并辅以现场纠错指导,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个体运动记录系统通过发放运动手环、智能电子手表、手机APP软件,记录学生在本次课运动相关数据,通过自行建模开发的运动统计分析软件对照比较整体与课程预计的差异、个体与整体的运动差异,作为课程结束时讲评的依据和主要内容,并将每个学生的运动数据进行处理归档。

3.课后巩固环节: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互联网、电视、手机等信息化手段完成课后作业以及相关内容拓展,并以信息化方式上传提交。

4.达标提升环节:是指建立考核指标的分时段、分性别、分项目数据表,将考核达标过程中学生的运动数据收集并记录在档,形成个人达标成绩曲线变化图,从而了解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全周期的体能变化和运动水平,不仅能为学生个人改善体育素质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今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大纲和内容提供修改完善的依据。

5.遴优选拔环节:是指各高职院校海量数据汇集到一起后对单项或多个运动数据进行排名,既有利于展现各高职院校的水平高低,又为第一时间组建专业运动团队选拔优秀苗子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秀玲.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信息化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18).

[2]裘友凤.陈晓龙.信息化条件下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3,(16).

[3]南开.高校体育信息化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以河南省属高校为例[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

[4]余丽华,段宝斌,阎朝兵.江西省高校体育信息化教育资源应用现状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6).

篇7:记忆原理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记忆原理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 要:本文旨在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记忆的原理,并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工作,期望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心理学;记忆原理;语文教学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记忆能力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呈现出增强的趋势,与学生其他认知方面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语文教学中,学习内容的记忆对学生来说也是至关重要。语文教学强调听、说、读、写,其中的许多环节都和记忆有着紧密的联系,需要记忆打好基础。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多的记忆学习内容,也是语文教师比较关心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记忆的基本知识: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类的学习与记忆时,把学习与记忆看成是信息加工过程,对于学生来讲也就是如何将已学习的知识储存保持下来的过程记忆分为两个系统:即短时记忆系统、长时记忆系统。其中短时记忆对于知识学习、思维及问题解决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所获得的信息就是在此进行加工的。因此我想掌握并利用短时记忆的特征,对语文教学应该是有帮助的。

短时记忆的第一个特征:记忆的容量有限,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为7±2个信息单元。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通过练习,信息单元或组块的内容可以扩大。根据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在记忆时如果可以将所记忆的知识划分为相应的单元或组块,应该是很有效的学习方式。

字词教学首先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的过程中,划记生字词,借助课后注释或通过查字典词典自学字词。之后可以将生字及词每三个或五个字词为一组,一篇课文的字词可被划分为四至五个组块。其次按组块反复、轻声、快速地认读生字词,要求读顺口;同时将难写、易错的字动笔写一遍。最后将课后要求积累的字词分组块抄写。分组块的学习好处在于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学生感观上的学习内容会有所减少。在学习课文及生字词的过程中学生总认为开头和结尾比较容易记住,心理学认为人们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首因效应或者近因效应,我认为学生的学习也可以称之为一个印象形成的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程,那么在组块中也存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此类组块中一般包含三至五个字或词组,学生不难记忆,况且有了首因、近因的效应,学生会更牢固地记住所要识记的词组。

短时记忆的第二个特征是:信息加工系统。短时记忆是人脑的执行区,人们所获得的信息在此得到加工。通过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知识,人们在短时记忆中同化和吸收来自瞬时记忆的信息,对它进行加工并使其得到理解。人们根据理解了的信息对外界作出适当的反应,或将其储存于长时记忆。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学生注意力的问题是值得重视的一点。

通常引起注意的三个条件是:熟悉度、新奇性、重要性。这是指,在众多刺激的情境中,个人之所以选择其一去注意的原因。假如我们将此条件用于阅读语文教科书,熟悉与重要两个条件也许部分符合,但却未必感到新奇。因此在当今的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对于唤起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方面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先由投影打出荷花的不同姿态,配合古今的赞美荷花的诗词,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有关荷花的诗词,以及自己对荷花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教学中要注意减少分心刺激,注意具有选择性,环境中刺激愈多,选择就愈难;在“目不暇给”的情境之下是很难集中注意的。因此,在提问的过程中应中心突出、问题明确,这样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短时记忆的第三个特征是:信息以形象和意义进行编码和表征。短时记忆的信息记载和表现方式既有形象也有意义的命题。这种形象主要是视觉的和声音的,比如人们所看到的事物的形象,以及通过声音所产生的形象。这个特征对于学习语文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在学习新课文之处首先要学习新的字词,字词的学习以最初就是字型,字音的读写,在形与音的练习中进而掌握了字词。

记忆的第二个系统是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的部分信息经过加工或复述进入长时记忆,得到永久储存。知识学习的目标是使所学的内容在长时记忆中得到永久保持,以备以后提取回答有关问题。长时记忆具有容量无限和以语义进行编码的特征。长时记忆过程也可以采取多种策略,一般知识的吸收与运用都靠长期记忆。

在了解了记忆的两个系统及其特征后,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有的放矢,而且教给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记忆过程中仍存在许多知识无法提取或提取有错误的现象,即遗忘。掌握遗忘的规律及特点对教学也是有很大的作用的,教师掌握了遗忘的规律便可以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复习,学生掌握遗忘的规律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复习进度。

根据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得出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先多后少。那么在教学中新知识的学习每隔一段时间反复是很有必要的。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间隔20分钟后,重复学习比新学时节省58.2%的时间,一小时后节省44.2%,1天后节省33.7%,六天后节省25.4%,那么我们在安排教学中,对于字词的复习当然是间隔的时间越短越好,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的要慢,因此,在课文的复习时间可安排的间隔稍大一些,一篇课文在学完后3天内再复习一次,可以节省了更多的未来复习的时间,因为这次的复习强化了初学的印象,并且此次的强化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我认为掌握了记忆的基本特点,对于教师和学生都会有很大帮助。当然,作为教师而言,我们对记忆特点的掌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学科的特点,合理运用记忆的各种理论于实际教学中,提升了教学的效果,为学生提供了更有效的学习技巧。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李景阳:《语文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冯忠良:《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篇8: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张喜梅

荥阳市第二小学,河南 荥阳 450100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开通及多媒体设施的介入,使我们传统的备课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多媒体设施进入课堂,充分发挥了声、光、图、色、影的综合效力,为学生创设了更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下面就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辅助语文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优化集体备课

1.电子备课网络化

根据每个年级一人教一班语文、平行班教师在同一个办公室的条件,我校在语文学科中实施电子集体备课。我们采用“一人主备,多人研讨,初成定稿,个性修改”的集体备课模式,借助校园集体备课平台,将集体备课、研课过程网络化,从而提高教师备课质量。具体操作流程是:第一步,学期初各年级组进行教材分析和备课分工。每位主备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按学校统一的备课模板进行备课。并按教学进度提前将教案初稿、作业设计和相应的课件等教学资源发布到教研平台“集体备课室”中。第二步,其他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在线研读。及时将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回复给主备人员。第三步,利用学校统一的集体备课时间进行年级组内深入研课,紧紧围绕“一课一得”“听说读写”能力齐步发展等理念进行研讨,初步形成定稿,并上传至“集体备课室”中。第四步,上课前,各位教师再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教学实际进行个性化的修改,以适应本班学生学习。上课后,教师及时将课堂教学中的调整与得失记录在备课文本中。可见,电子集体备课是教师们“学习、反思、研究、合作、创造”的过程,它将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融为一体。

2.备课管理动态化

一是方便语文教师自行管理。传统的纸质教案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系统,教师一般要到第二或第三年上课时才拿出来参考。教师在平时接收的很多相应教学资源,很难及时收藏到原来的教案中去。而电子备课系统可以随时放在电脑中。平时在网络和报刊上看到的相应资料、课件等,可以很方便地保存到相应的教学单元中去。只要平时善于做个有心人,每个人的电子备课系统都会变成一个十分完善的个人教学资源库。

二是方便学校行政管理。我们利用校园网络,要求教师将自己的教案及时上传,每个人的`教案备得是否及时,内容设计得怎么样,通过校园网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学校管理部门也可采用略查与详查、抽查与普查相结合的方式随时随地进行备课检查,并将结果以校园内网、QQ、路路通校内通知等形式反馈给教师。

三是不断丰富电子备课资源。学校在校园网上建立和完善语文电子备课平台,及时上传最前沿的科研信息、最实用的教学资源。同时,每学期末,收集各年级优秀教学设计(含教案、课课练、课件等),形成学校“语文教学资源库”,不断丰富教师的备课资源。

二、优化语文教研

1.课堂教学实录使我们少走弯路

我们开展系列主题教研活动时,用录像的方式把活动的全过程录下来,在研讨时进行同放。如开展“同题开课”活动时,我们录下几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在评课时就教学过程中重点与难点的处理环节进行回放,随机暂停,进行比较、分析。点评每人教学设计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引导大家关注细节,提高认识。课堂教学实录剖析使教研活动更富有实效,使教学少走了许多弯路。

2.名师教学研究给我们指点迷津

利用网络,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最大化,这是网络带给教学研究的最大优势和便捷。过去。专家名师对于我们来说难得一见。而如今,一上网就能看到专家名师们的风采。在教研中,我们观“专家讲座”,看“特级课堂”,上“名师博客”,聆听崔峦、杨九俊、高林生等专家的真知灼见,欣赏于永正、贾志敏、薛法根、窦桂梅等特级教师的经典语文课堂教学,“特级教师家园”“玫瑰小语”“悦纳网志”等栏目都成为我们学习研究的内容。

3.博客与QQ群网聊实现交流零距离

学校先后把语文中心组博客、博客圈、语文QQ群网聊引入教研,教师们以此为平台,不定期地上网开展主题研讨活动。英国作家肖伯纳说过,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交换后各自还是一个苹果;两个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流后便有了两种思想,甚至还会产生思想的火花。教师们通过博客与QQ群网聊实现了交流的零距离,在同伴真诚的鼓励与互助中感受到了思想碰撞后的快乐,提高了教研的实效。

三、优化课后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的确,教师根据教学实践情况反思教案,写好教学后记(反思)是自身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而反思的深度与广度以及持久性都直接影响教师成长的速度。当前是多元协作的网络时代,我们要积极发挥网络功能,促进教师课后反思的深入与持久。

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中开辟“教学后记”栏目,要求教师及时将自己上课的得失、教学中闪现的火花记录下来,放到校园网的“集体备课室”中,与大家一起分享。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及时地将自己的课后反思以案例评析、随笔等形式发表在博客上。教师间实行了无障碍沟通,特别是在博客上,教师们的教研天地从校内走向了校外这个广阔的天地。在交流平台上,教师们认真书写着教学后记,享受着“发表与关注”带来的快乐,享受着同伴们的声声鼓励,在互相学习与交流中激发起教学的智慧与热情,使原来琐碎平凡的教学工作变得无比美丽。

篇9:浅析新课程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浅析新课程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

论文摘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可为语文教学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正确的指导。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就要蹲下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要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语文知识。探究是在自主、合作的前提下的探究,探究则是自主、合作综合的高级形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全面语文能力的基础。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这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改革将近十年,我在积极参加课程改革过程中,愈来愈感到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对当今的学生培养学习能力是多么重要,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给语文注入教学课堂新的活力,教师们通过积极地实践,收到了很大的成效。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标提出的`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所谓“自主”,言下之意就是自己做主。对象是自己,在学校语境下,身份是学生。那么自己做什么主呢?学生当然要做学习的主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究活动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动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激发起来,从而有效地进入学习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一同进步,一同成长。老师在教学中要蹲下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要“引”得得当,“放”得恰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教材,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

二、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该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写作和分享。”合作的旨要,在于资源和信息的共享,通过交流,增加解决问题的角度。合作也是一种“自主”的学习方式,一种扩大了的、多人参与的、自我的、“外向”自主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要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合理地进行分组,其中小组长要轮流当,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提高,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语文知识。

三、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

新课程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让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索”,发现问题,另一方面要自主地、合作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行道树》时,我安排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具体探究,采用“合作探究、互问互答”的形式,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然后集体探究。教师这样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同学合作,互问互答就可以解决了,不能解决的就是难懂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师生进一步合作探究,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可以看出探究是在自主、合作的前提下的探究,探究则是自主、合作综合的高级形式。探究要讲求对象,讲求方法,讲求过程。经过几年的实践操作,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探究的意识,我相信再经过不长时间的实践,学生的探究精神会不断提高、加强。

四、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实践操作

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学生经过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我们可以进一步加强师生合作,做进一步探究,师生共同解决。教师在解决疑难时,要让学生充分投入,让学生主动探究,教师确实需要讲解的,要简单,轻轻点拨,而不是头头是到。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有规律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为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打好基础。如我在教七年级《散步》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文中“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一句是告诉我们谁在散步,那么,冒号后几个词语的位子就可以调换了,同学们想一想,我的理解对吗?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有的说可以调换,有的认为不可以调换,都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在说明理由的过程中,产生了创新的思考。如一位学生认为不能调换,原因是,妻子和儿子在前面,母亲在后面,就会挡住“我”母亲的视线,那样,母亲就不会静下心来感受春天,感受生命,也体现不出“我”做儿子的孝心,失去这次散步的意义。同学的思考多么细腻、多么深刻,文章是没有直接交代的,完全是学生凭着自己的体验体会到的,多么独到,多么有新意。可见,学生在探究中,经过深入思考,常常会产生创新的火花。

今天的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钻研的精神。课堂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主阵地。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语文全面能力的基础。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其在这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7.

[2]张晓梅,张英宏编著.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8.

[3]伊满香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世界知识出版社,.4.

篇10: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探索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研究性学习

评价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从狭义上看,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类似一种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通过探究,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学生则为主角。教师把每一个教学任务作为导线,将教学内容巧妙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学生发现问题后,寻根求源,自己查阅资料,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由此一来,学生在探索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技能,还养成融入实践活动中求新探讨的创新精神。研究性学习给予学生的充分自由,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被动变主动,自主探索求新。教师则成为创新设计者、学习资源提供者、进行活动的组织者和诱导学习的引路人。

1研究性学习的任务

设定研究性学习区别于传统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力求突出组织、引导咨询、促进的角色,学生则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教师引导组织中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完成相应的活动任务,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与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时,有意识以“学生”为主角,设身处地为这个主角着想。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教师不断地激励学生探寻答案。

因此,在选择任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吸引亮点。选择任务要有吸引学生的兴趣性,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不仅让学生学有所用,而且让学生感到对自己以后将来都会有好处,某种意义上具有一定的功利性,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层次感。学生的根基不同,其在学习中具有的视觉就有差异,因此,在整个任务设计中可将任务分为不同层次,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兴趣点,并在同一任务中学有所获,体验到完成任务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热情,不知不觉中充满自信心,增强自己动手能力。在安排任务时最好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任务类别,大部分学员能完成基础任务,那些超前学生可以做好提高任务。

(3)系统性。在设计任务时还要注重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关系,让学生在接受任务中掌握一个系统的知识,处理好点与面、面和体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让点服务于面,面服务于体之中,融入全局的任务目标,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4)真实且又合理。设计任务注意了系统性,不是就达到一个任务的完好目的,还要看这个任务的设计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是不是具有合理性。每次任务完成后,根据反馈情况,有没有让学生有一种“美”的体会,如果顾及了所有知识点的需求,却没有在此项任务中让学生有所意“外”收获,这样同样不符合教育理念。或者是看似轰轰烈烈,可是,过后就忘。这样的任务设计就失去了根本。

2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步骤

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容易让学生调动原有的智力背景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取如下步骤。

2.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生动直观的形象才会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如在学习《天山景物记》一课时,可以设计让学生当导演拍天山的风光片。此任务中包含着几个小任务:(1)你该拍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2)你该如何切换镜头?(3)你将配上什么样的音乐?其中隐含着几个学习目标:①疏通文义,了解文章内容;②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③理解文中寓情于景的写法。又如学习《黔之驴》一课时,可以设计:假如你是那只老虎,在吃驴以后向你的同伴说说你与驴之间的故事。或者假设你是那头驴,临死之前说说你得到的生存启示。

2.2分析任务

分析任务是任务能否正确执行的前提。每一个任务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如在学习《三峡》一课时,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以自己认为最易于被人接受的方式向大家推荐三峡风光,要求立足文本,也可以有适当的加工。分析任务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如决定以导游带旅行团的形式介绍三峡,他们就开始考虑小组内如何分工,导游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游客将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搜集什么资料等。

2.3完成任务

完成任务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部分。问题提出并设计好后,学生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去完成任务。学生可以选围绕任务展开,查阅资料,尝试探索。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更要鼓励互相合作,共同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样以《三峡》为例,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读读课文,写写生字,讲讲词语,译译句子,评评特点”,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有了任务驱动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涨起来了。他们在疏通文意时,对于某些不能达成共识的理解,小组间常常会争论不已,找出参考书和有关资料为依据,或是让老师裁决。以导游带旅行团的形式介绍三峡的小组在讨论秋天是否适合到三峡旅游这个问题时,有同学认为不适合,因为“时有高猿长啸”,容易引发凄凉之感。

而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自古逢秋悲寂寥”,只是古人因为秋天引发对自己身世的悲悯,而我们则认为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秋天到三峡不仅可以饱览秋色,几声猿鸣还能增加几分野趣。在这种思维的.碰撞下,学生对文义的理解自然要比在老师的满堂灌之下深刻得多。

2.4及时交流

学生完成一项研究任务后,一定要及时交流展示、讨论并评点,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反馈和评价。这是知识形成和提高的重要阶段。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不正确或不到位之处,在展示的过程中肯定会表现出来。通过评点、讨论、归纳,从而完成了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如小组以导游带旅行团的形式介绍三峡之后,可能有同学提出疑问之处:既然“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为何还能在夏季组团旅游呢?是否对文义理解不当?“旅游团”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疏忽,解释为:古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夏季洪水季节时交通是阻断的,而今天,高技术轮船的建造,加上高峡出平湖,使三峡的夏季成为旅游旺季。可见,任何时候,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即使我们已经把问题讨论清楚,但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还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教师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3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学习方式要贴切。掌握学生之间的差别,采用拉对结组的方法来安排课时,常用的合作学习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结成一个团小组,共同去执行一个计划任务,在合作任务中好的学生会不自觉帮助一些基础弱的学生,实现整体团小组的提高,实现完成任务的目标;另一种方是让那些好的学生完成任务后请他们当教练,形成学生帮学生,学习起来也轻松,问起疑问也无所顾忌。

(2)善于制造情景。教师基于教学的目的、可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或当前热点话题为线索,去引设教材任务,设置好教学情景。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跳进“陷阱”,在好奇心中引发学生的趣味、参与、竞争,从而更好地达到完成设计任务目标,这样才是最终目的。

(3)教师的“导演”与学生的“演员”关系。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学生在完成任务目标的学习中,自我主动探索,达到技能培养的目的,尤其要分清学生是完成任务的主人,教师只是任务的提出者和带领导完成任务的导航人。在教学任务中,组织好学生,引导好学生,努力探讨任务的目标。教师表看起来是“旁观者”其实是个“导演”。

(4)梳理好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特定任务下,完成任务也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几个学生一个团体小组,由于任务的互动关系,为学生的合作互助提供了良好前提。因此,在完成互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讨论问题,在群体中交流相互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学会听聆听别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5)重视研究任务完成以后的评价。开展评价活动对于研究性学习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认为开展评价活动可以有以下方法:

①在全体小组都完成了任务以后,让小组长组织本小组的同学对作品进行展示并解说,并对自己小组的作品作评价。进行评价之前,老师可以准备一些表格,列举学生要根据哪些方面来进行评价,将自己对作品的评价都写出来。或可以在作品展示之后,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对作品发表评论,进行讨论,最后老师做一定的总结。

②可以将作品都集中在一起,让学生自己去浏览各小组的作品,然后在学习的论坛中进行讨论,让大家畅所欲言,并评选出最佳的作品。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使比较内向的同学也能畅所欲言。当然最后老师也还要根据大家的意见做总结性的发言。

③也可以采取分小组来评价的方法。将几个小组分为一个大组,在一个大组里进行评价,评选出大组中最佳的作品,然后再进行全班的演示、评价。进行评价的时候不单是对作品进行评价,还要对学习进行评价,通过这个任务的完成自己的收获是什么,让学生学会总结。

④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不能干涉太多,无论学生的评价如何,都要认真倾听,不要斥责,鼓励学生多发言。

总之,每一次语文教学设计“研究任务”,对教师来说也是一次导演一部影片,只有精心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对师生来说都是一次最好的考验。

篇11:限时达标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限时达标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达标训练是当堂达标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它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得到及时反馈,限时达标训练则是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训练内容,并要求收到一定的效果,达到目标。在限时达标训练的过程中,我发现它有很多好处。

一、教师能把握时间,掌握主动。

以前我上课的时候,总觉得时间不够,安排的内容总是讲不完经常有课堂教学前松后紧的现象,前面的拖了时间,到后面就草草收场,因而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在课题组提出“限时达标训练”的要求后,我发现自己语文教学的弊端在于没有设计好每一环节的教学时间,时间分配不当。找出原因后,我就注意先在备课上下功夫,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根据教材内容结合自己班学生实际制订出所需的时间,如教七年级教材上册《春》第二课时,我是这样安排时间的:前提测评,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的生字词,由中下生带读,设计用1分钟完成,再用2分钟看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然后认定目标用2分钟,让学生提出本节课想学些什么东西(或想知道些什么东西),再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让每一位学生都心中有数。然后我设计用2分钟让学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所学课文共有五段: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每段课文配一幅图,我设计用28分钟学完课文内容,最后用5分钟达标测评反馈,合共用40分钟完成第二课时即学完全文。由于教师备课时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设计好时间,因而上课就能掌握好时间,取得了主动权,完全避免了前松后紧的现象,自从进行了“限时达标训练”探索后,我很少出现拖堂现象,而且大部分课都能按时完成,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学生学有目标,练有标准。

由于教师每一个环节都能先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并明确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杜绝了以往学生经常出现的随意性,学生能根据要求尽力达标,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学生可以自我检查是否达标,因而学习效果更加明显了。

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个班级都无非是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后进生,这些后进生是让教师头痛的,课堂上他们无心听课,做练习的速度极慢,拖拖拉拉,优生用5分钟能完成的练习,他们往往会拖上20分钟甚至还没完成,出现“等他做完不行,不等他做完又不行”的局面,一堂课的`时间往往被这几个人浪费了大半,他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对学习毫无兴趣,爱理不理。自从我实施“限时达标训练”后,这种现象慢慢减少甚至后来完全消灭了。原因是我在“限时达标训练”中,采取了竞赛的形式,特别是做练习时,我提出在规定时间内要完成的内容,能在时间上达标的加10分,准确程度上又达标的再加10分,小组间进行竞赛,由于有了竞争意识,学生们的好胜心驱使中下生也提起劲来学习,拖拉现象很快就杜绝了,每一节课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都很浓,学习效果就更明显了。

四、减轻了学生的课余负担。

由于进行了限时达标训练,学生做练习的速度加快了,自然训练的密度也加大了,很多练习都能在课堂上解决了,以前我用三节课完成的内容,现在可以在两节课内完成,余下的一节课就可以解决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因而家庭作业也就相对减少了,学生课余负担减轻了,作业质量也提高了,欠交作业的现象也越来越少,教师满意,学生开心,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因此说,限时达标训练是减轻学生负担,转化中下生的一个有效途径,既使教师讲有准则,又使学生学有目标,好处很多。

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四点:

时间制定要恰当,避免时间不足或过松现象。

2.训练量要恰当,避免出现“吃不饱或吃不消”的现象。

3.要照顾好中下生,避免出现只讲速度不讲效率的现象。

4.教师要注意及时反馈,及时调整教学。

篇12:信息技术在盲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信息技术在盲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信息技术引入盲校的课堂教学是实现盲教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用信息技术来辅助盲教课堂,既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又可以充分调动盲童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应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更能把教学时难以讲解清楚的知识、盲童在生活中从未接触过的知识(正常孩子认为很平常的知识等),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及时有效的反馈出来,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盲生面前。可见,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可以培养盲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盲生的学习变得自觉主动、轻松愉快,为盲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盲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对于盲生来说,耳朵是来听世界的,手指是来感受生活,获得知识的。课堂上,精彩的导入会使他们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巧妙的开头,会使盲生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这时你会发现学生们嘴角挂着微笑。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令孩子们终身难忘。故事中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和哲理引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如我在讲《冬阳・童年・骆驼队》时,采用故事导入,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生很快进入情境,或在课堂上播放一段适合的录像,或让盲生倾听一段录音来引入课题,可以把一些枯]的语文知识变为有趣而贴近盲童生活的故事情节,从而使他们始终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教学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提高了教学效率。并激发了盲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有时还可通过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让盲生相互解答,使整堂课层层推进,学生情趣交融,由“被动型”学习变为“主动型”学习。

二、利用信息技术将课堂化静为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突出主体性,要把学生看作是教学活动过程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演课本剧《狐狸和乌鸦》,通过信息技术语言改编,让学生夸张表演,他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涨,一节课下来不仅掌握了课本剧的表演,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口语交际《商店》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学生模仿营业员、我、爸爸,围绕购物展开交流,从自创情境到参与表演,在表演中从创造性的语言到淋漓尽致的角色表演,使课堂气氛格外活跃,既发展了他们创造的思维,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也培养了他们文明、大方的交际习惯。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培养盲生的创新意识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盲生从多角度思考,从而开发盲生潜力,培养盲生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这一章时,我直接把我们的校园用多媒体展示了出来,学生看到熟悉的校园很兴奋,再看到操场上升旗时自己的身影更是欢呼雀跃。我任意设定一位同学,让他来说自己升旗时各个方向的建筑物,学生回答得又快又准,而且自始至终嘴是笑得合不拢的。同学们在课堂上还自己设定位置,自己找自己各方向的建筑物,有的是在教室,有的设定在餐厅,有的在宿舍。可想而知,全班学生对这一节内容的掌握情况了。通过这样的启发,促进盲生参与教学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利用信息技术突破盲教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物体、探索物体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乃是成人创新型思维的基础,应该利用小学生的`这种需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化手段,调动盲生的创新思维,产生创新与发明。如在讲解《蝙蝠和雷达》这篇科普知识短文时,我采用生动形象的动画片,并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和解说,分别捂上蝙蝠的眼睛、嘴巴和耳朵,当捂上蝙蝠的眼睛时,蝙蝠在黑夜仍能正常飞行;当捂上蝙蝠的嘴巴和耳朵时,蝙蝠就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从而让学生明白了其中的科学道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全盲和弱视生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应用信息技术辅助盲校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盲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快乐、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对盲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以及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当然,我们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信息技术在盲校语文教学中运用。有的知识虽然展示在大屏幕上,但有的全盲生却看不见,只照顾到了弱视生。而全盲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活动,如果得到一个临时的,局部的印象,或只有声音,怎能对知识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所以,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时应当恰当、适时适量,要兼顾全体盲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作用,从而使盲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篇13:图书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图书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以前语文教学中那种“老师为教教材而教教材,学生为学文章而学文章”的教学模式早已过时,现在的语文课程课内外教学已经被打通,单靠课内阅读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需要广阔的视野、开放的思维,而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正好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可以说图书馆资源已经成为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加油站”,笔者下面具体谈一下图书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图书馆,开发课程资源

美国著名的图书馆学者杜威曾说过:“学校教育与图书馆教育是大众教育的两个组成部分,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图书馆教育,一个人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我们的语文教材是许多专家学者精心编写出来的,但要把教材学好,不能仅仅拘泥于课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突破教材的有限空间,用更灵活的教学方法、更生动的教学资源去构建一个更为开阔的教学空间,而要做到这些,将学校图书馆的教学资源与语文课程相结合,则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比如在教学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感受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对于身体健康、生活幸福的孩子来说,很难理解杏林子的遭遇,对于人生的真正内涵也理解的不够。教师如果干巴巴地讲解,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时就可以带学生走进图书馆去查阅杏林子的其他文章,加深对作者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那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也可以阅读其他关于生命的文章,和《生命 生命》对比进行阅读,形成对人生正确的认识。再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中国古典名着”为专题,节选了四篇精彩文章,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着的大门,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着的平台。但是我国的古代文学浩如烟海,仅仅几节课的学习,学生怎能尽兴?这时我们可以趁热打铁,带学生走进图书馆,向他们推荐课文原着和其他古典文学作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古典文学的魅力,从而对中国语言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们学习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独立的,但要完全彻底地理解一篇课文,远非一本薄薄的教材所能做到的,这就必须借助图书资料,构建起一本更为广阔的语文教材。

二、利用图书馆,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人的主食,那么利用图书馆进行语文学习则是辅食。人少了辅食是会营养不全、发育不良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其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把学生领向图书馆――这个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在那里,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养分。

徐特立曾经说过:“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读多写。其中多读,就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这样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又可以学习别人写文章的经验。”语文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大量阅读,拿小学语文高段来说,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小学5―6年级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范文60篇。”学校图书馆大量的图书资源就正好满足了学生需要大量阅读的这一要求。但教师在带学生走进图书馆的同时,还要指导好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教师一要告诉学生读书时要边读边想,看看书中都讲了什么,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道理;二要帮助学生养成“不懂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虽然在图书馆借阅的图书不能乱写乱画,但我们可以准备一个专门的笔记本,在上面写一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因为摘抄也是一种很好的习惯,相信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利用图书馆,培养学生对语文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抓住了机会,所以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相当重要。语文课也不例外,也肩负着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图书馆作为一块基地,正好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图书资源和信息材料,我们可以开设专题课,教给学生如何利用图书来提高自己查阅信息的能力,同时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检索方法和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方法,为他们进一步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文时,课前我布置学生去搜集有关蝙蝠和雷达的资料,学生走进图书馆,从书上找到了大量关于蝙蝠和雷达特性的资料,在课上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弄懂了蝙蝠和雷达的特性,为课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如五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走进信息世界”,需要学生撰写一个简单的研究报告,而研究报告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在图书馆里学生不但搜集到了相关资料,而且学会了与他人分工合作,去收集、整理、分析资料,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整体素质。

总之,学校图书馆是语文学科的重要阵地,是学生在课堂与课本以外获取知识的基地,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职能,使学校图书馆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信息化 在 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