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 > 中学语文教学的语言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的语言教学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语文教学的语言教学论文(共含2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wagju2”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学语文教学的语言教学论文

篇1:中学语文教学的语言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的语言教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学语文 语言与言语 语言教学

论文摘要:目前的语文教育备受关注与指责,批评的焦点大多集中在语言的运用上。笔者认为,语言教学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其他科目凭借言语形式传递信息,而语文教材里的言语形式就是教学的内容。只有加强语言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大纲所规定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在基础教育的各学科中,从来没有哪一科像语文这样饱受非议,也从来没有哪一科像语文这样被寄予如厚望。虽然经历了如此长久的实践、摸索和改革,可是,语文教学还是不尽如人意,甚至饱受批评。指责与批评从小学一直延续到大学,其中,最为人不满的就是学生的写作。谋篇布局尚且不论,最令人伤心、失望的竟然是词语的表达,许多大学生不能准确流利地使用汉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说实话,这实在是语文教育的耻辱。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文教学的目标集中起来就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才是语文学科的实质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课要教什么却是个往往被人忽视而不成为问题的问题。首先是形式和内容的问题。在眼下,许多地方、许多老师在新课程的旗帜下抡开大斧锐意改革,在教学形式上花样翻新、自以为是。这和新课改的大环境有关,在地方上,从上至下课改成果成了教育系统,甚至是行政系统的'卓越政绩与荣光。人们所关心的是取得的成果,造成的影响。对行政者来说,有了成果和影响就是实际的工作取得了成绩,并不关心这个成果是什么,以及这个成果对语文教育是否起到了积极作用。新课改注重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具体表现为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注重学生个体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这是教师对新观念的普遍态度,并没有具体到某一学科的实际教学。于是,在新课改这面大旗下,大家进行了一系列名目繁多的课程改革,改革的过程中融进去了新的观念,但遗憾的是,这些变化更多地体现在教学形式上的变化,以至于有哗众取宠、作秀的嫌疑。在作秀的过程中,教师更多关注情感、价值观、合作、交流等等外在的东西,却丢掉了许多传统语文中的内在的本质的东西,这是得不偿失的。形式与内容从来都是有机的统一,相互依存才会有意义。形式的改进必然是为了更好地传授内容,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学内容制约决定着教学的形式。忽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变化,必将导致两条腿发生倾斜,不能使语文教育健康地走下去。

其次,在语文教学的内容上大多数老师是迷茫的。更多的人教了多年的语文却从来没有想过语文课到底要教的是什么,习惯的做法往往是按照教参按部就班的讲来,按照试卷兢兢业业的讲来,那么,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对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议颇多,也被寄予了太多的期望。有的认为要教文学常识,有的认为要教思想内容,还有的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语文教材涉及的内容广泛,但我们必须注意,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尽管课文涉及科学、历史、地理,但语文课并不是科学和历史。教材是教学用的材料,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尽管其他学科也是用汉语言编写的教材,但其他学科学的是语言所承载的具体内容,而对于语文来讲,语言所承载的诸如科学、历史、文学内容倒在其次,语言本身才是语文学科设计的初衷。“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依靠的是对这些语言文学的鉴赏和学习。而这一点往往被忽视了。

二、为何要加强语言教学

首先,语言教学的内涵是什么?著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将语言与言语做了区分。语言是社会成员在实践活动中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交际和交流的工具,由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组成,并受表达习惯的限制和约束。而言语则指具体的语言使用,是个人运用语言的过程和结果,前者即为“言语行为”,后者则为“言语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各科教材都是言语作品。语言与言语二者相互依存。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具体的言语作品来把握和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本文并无意仔细区分语言和言语,所以为方便起见,笼统的称之为语言教学。

其次,语文教育的目的决定了教学的重点在于言语形式。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区别就在于,其他学科可以“得意而忘形”,学习言语所承载的知识,但语文的言语内容倒在其次,编写者的目的还是意欲通过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言语作品来让学生懂得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言语的内容不能脱离言语形式,二者是统一的,言语内容是人们的认识和情感,是抽象的,需要依靠言语形式而存在。言语形式是具体的,可以直接诉诸于人们的听觉和视觉。内容借助形式表达言语者的情感和意愿。正如论者指出的那样,“所谓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必然基于确切地把握具体独特的言语形式,而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根据情境和需要尽可能完美地组织言语形式的能力。”所以,“语文之外的其他学科所教所学的是教材的言语内容,而语文学科则以教材的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

再次,语文课被负载了过多的内容,甚至于“喧宾夺主”。语言教学本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就像历史课要让学生们了解历史,数学课让学生们学会数学一样,语文课需要让学生们学会理解和运用祖国的汉语言文字。但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语文课被教师充分运用,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语文教学内容越是丰富,对言语形式也就距离越遥远。吕叔湘先生一再呼吁语文教学要轻装前进,这是颇有远虑的。

三、加强语言教学的意义

语言学习都有一个由放任到约束的过程,就像小孩子牙牙学语,第一步是学着说,第二步才是家长不断地约束和规范。语文教学也同样如此,小学阶段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学习语言,写作文可以天马行空,可以在初中开始约束和规范了。加强语言教学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并借此领略祖国文化的魅力。

加强语言教学,让学生更多地注意到语言的正确使用和生动使用,才能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最终实现理解和使用汉语言的目的。另外需要补充的是,本文所说的语言教学,不仅包括文本的言语,还包括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言言语言语形式——试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C].李海林.语文教育研究大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篇2: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能力的提高论文

一、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的含义和特点

所谓教学语言,是一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符合教学规律、教学目的、教学任务的职业用语。作为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因为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使然,使该门学科的教学语言又与一般学科的教学语言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科学美和艺术美两个特点。首先是科学美。所谓科学美,是指语言的准确、精炼和富含针对性、激励性;而艺术美,则是指教学语言所具有的形象美、幽默美和新颖美。良好的教学语言的应用,不但能够有效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而且还能构建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个人发展。所以说,教师应该对此有充分的重视,从多个方面入手,使自身的教学语言能力得到充分提升。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语言提升

1、树立起对教学语言的培养意识

语言本身就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而教学语言作为一种专业语言,更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作为语文教学来说,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更对教学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真正上好一堂语文课,教学语言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小觑的。而且教学语言能力的提升,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树立起一种长期的培养意识,经过长时期的日积月累后,才能真正的有所收获。

2、主动积累语言素材

优美的'教学语言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来自于教师深厚和广博的知识素养,所以教师应该在生活和工作中,主动的积累语言素材,扩展知识结构。比如在《木兰辞》的讲解中,在讲到战友们十二年都不知道木兰是女郎的时候,一位学生不屑的说道:“这是不可能的,木兰在河边洗脚时,被裹过的小脚就让她露馅了。”要想纠正这位同学的观点,显然需要以一定的历史知识作为基础,倘若没有相关知识的积淀,那么教师就有可能哑口无言。所以教师要时刻注意对自己知识储备的更新,无限量的扩大自身的知识面,方能适应教学的实际需要。

3、提升对教学语言的筛选能力

一堂语文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所说的话也是有限的,所以要求教师要对教学语言进行筛选,选择那些最准确的、最生动的语言,那么这种筛选的标准是什么呢?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总指导,只有紧紧把握住教学大纲,才能使教学语言的取舍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行。其次是对教材的努力钻研,要使自己的语言能够充分体现出文章的特点和个性。最后则是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选择。不但每一个班级有着不同的特点,每一个学生也有着不同的性格、智商和情商,所以教师要根据的教学对象的实际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教学语言。

4、掌握标准的普通话

普通话作为中国的官方语言,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掌握流利的普通话。但是在实际中,一些农村地区和一些年纪较大的老教师,普通话仍然不标准,远没有达到教学的要求。如果用方言讲解语文课程,则势必会使语文的魅力被大大削弱,语言美感也无从谈起。所以教师要主动加强对自己普通话的训练,既可以自我训练,也可以参加一些培训。在此基础上,学会有感情的诵读,使语文教学表现出一种语言之美。学会各种发音技巧,尽量克服方言带给我们的影响,说出一口流利而纯正的普通话。

5、加强教师思维品质的训练

语言的产生和个体的思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人的思维越丰富,越活跃,其语言表达能力也就越强。特别是作为语文教学来说,其本身就对教学语言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首先是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在日常的交谈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加入一些“首先”、“其次“、“再次”等词汇,力争做到语言的条理和流畅;其次是训练思维的开阔性,在美国备受推崇的“头脑风暴法”,就是一种开阔性思维训练,教师在日常的接人待物中,应该按照事物或事情的特点进行发散思维,进行尽可能多的想象和联想。

6、突出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语言

每一个教师都有着性别、年纪、阅历、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所以采用的教学语言也是不尽相同的,对此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语言特点进行审视,尽可能的形成个人的语言风格。比如有的教师的温文尔雅,有的教师则风趣幽默,有的教师则新颖时尚,这都是一些值得鼓励和提倡的个性化语言。相对于那些只会照本宣科,无论阐述什么内容都是一种语气和语调的教师来说,显然是前者那些充满个性的教师更能够得到学生的欢迎。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教学语言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直接关系以怎样的方式进行表达的理由。然而长期以来,该环节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理应予以及时的完善和改善。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多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引起更多人对这一课题的充分重视,为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袁海福.语文教学语言与语文教育[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04).

[2]吴迪泰,周建成.试论语文教学语言的优化[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3).

[3]陈玉庆.语文教学的语言美[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08).

[4]杨杰文.语文教学语言探微[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4(09).

篇3:中学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

引言: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其历史渊远悠长,是我国先民智慧的表现。文学的本质是追求真善美,也是意识形态的物化,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涵养提高能起很大的作用。不管是人的行为方式,还是意识思想的改变,都有很大的作用。

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培养中国未来创新人才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师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在贯彻教学计划的同时,需要构建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使用能力。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辨证的说,我们也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定期待。

二、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

尊重是语文教育的前提,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2、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动,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因此,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在中学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第一,积累。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积累:一是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指掌握丰富的词汇、俗语、谚语等;二是积累语言形式,背育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如识记一些好的排比句、顶针句,总分、转折、递进等结构的段落;三是积累语言范例,主要指背育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著的片段等;四是积累语言形象,对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我们的学生,思维就有了凭借,表达就有了材料。第二,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互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第三,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3、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

现代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需处理好几组关系:

第一,信息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在组织语文教学时,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其选择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进行最优化的选择。

第二,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

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一些必然的,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形成复杂的意义形态。语文教学要正视这种复杂性,不拘泥于“一课一题”,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使教学成为一团“乱麻”,相反,要透过复杂的问题,抓典型,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我们学习的主要问题。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既有主题,又关注到“去中心”的话题,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4、重在牵引、护航与调控

第一,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探寻与创造语文学习不管形态如何多样,但其价值应定位在对人的关怀和促进人的发展与创造上。如果把每一次语文学习看作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小场景”的话,那么每一次语文学习都贯串着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创造。

第二,促进学生对话的生成并调控语文教学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其话题要在对话中不断生成与调控。而过去,我们太注重自己对教学的把握与控制了,把教学当作表演“教案剧”的舞台,从而步入了僵化、机械化的“死胡同”,难以自拔。其实,某次语文教学只能是一个可能世界,而不是一个必然世界,正如我们的未来世界一样,站在现在的时空里所做出的判断,只能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因此,语文学习与教学是在师生、文本的对话中不断寻找话题而展开的。生成与调控是新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我们要顺应这一特点,把语文教学弄得有声有色。

总之,中学生是我们的未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并贯彻实施。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中学汉语言学教学办好了,就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打好了基础。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方能得到弘扬。

篇4:毕业论文:加强中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训练

毕业论文:加强中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训练 -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摘 要:加强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要以语言教学为中心,另外,语文教学的社会功能及目前的状况也决定了必须要加强语言训练。而加强语言训练的途径和方法有如下几点:加强朗读和背诵的教学,加强说话能力的'教学,老师要注意和改进课堂上的教学方法,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训练的内容要全面,训练的过程要完整。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言训练

Abstract:It is foundation and core of Chinese teaching to strengthen language training. The nature of Chinese discipline has determined Chinese teaching should regard language teaching as the centre, in addition, the social func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and present state have determined that must strengthen language training . And the way and method of strengthening language training have the following several points : 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reading aloud and reciting, strengthen and speak the teaching of ability ,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lassroom, the language is trained and trained and combined together with thinking . Meanwhile , in this course , still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ome following questions: There should be clear purpose, the content trained should be overall, the course trained should be intact.

Key Words:Chinese teaching of middle school  The language training

篇5: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一、情感教育应用与中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语文的学习,学生情感态度不同,产生的学习效果就不一样。学生学习时带有积极地情感,那么他们就会积极地思考,思维比较活跃;如果他们带有消极的情感,学生学习的热情就会大大降低,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中学生的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以及相应的内心体会,当语文作品中的某些场景与自己身边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时候,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比较积极地情感。学生带着依据实际生活得来的感悟去学习语文,更加深刻的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文学的能力

鉴赏文学需要一种比较活跃的思维,是读者在深入了解一个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对该文学作品进行评判的过程。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在学习某一篇课文的时候,加入学生觉得这个文章写得特别好,而要他们说明写的好在哪里呢?学生又说不出来,这就说明学生的鉴赏文学的能力有待提高。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作品,理解作品中的人生真谛,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与内涵。因此,情感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文学的能,教师需要高度重视。例如,在学习《包身工》这篇课文的时候,文章的主题是旧社会压榨童工的丑陋罪行。教师在讲解时候,需要先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学生具有初步的体会。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的生活与包身工的生活,突出包身工恶劣的生存条件,学生情感上受到极大的触动。

3.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语文认知教育

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显示,教育过程是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相统一的过程。同时情感过程对认知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任何内容、手段与方法都要注意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和态度,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内心感受,如果在教学中忽略学生的情感因素,那么学生只是单纯的获得了知识与技能,但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可能是消极的,学习兴趣也比较低迷,语文学习的认知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如在讲解《奇妙的克隆》这篇文章的时候,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说明文的方法与技巧,如果从开始就一直强调这些说明文的特点与方法,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展示现实中克隆的实际例子,感受克隆这件事的奇妙之处,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会被调动起来,然后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掌握说明文的方法与技巧,加深学生的语文认知。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措施

1.教师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与内涵

语文学科是一门涉猎很广的学科,作为中学语文教师,需要阅读各种书籍,了解各种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师不仅应该阅读人文类的书籍,还应该阅读历史类、美学类、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只有教师多多的阅读书籍,才能够开阔自身的眼界,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对于事物有自己独立的看法与思考,主动地思考与探究,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相关知识与内容,更好地感悟教材中的情感。因此,老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内涵,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在讲解一篇课文的时候,需要将自己的感受与体验融入进去,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打动学生的心灵,例如在讲解礼拜的相关文章的时候,就可以将盛唐的背景、才子的风貌以及李白的生平、才情、狂傲介绍给大家,使学生更好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感受古典文学之美。又例如在讲解《项链》这篇问斩的时候,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从文中可以看出,玛蒂尔德丧失自己美好的青春,是因为她具有强烈的虚荣心;也可以看出玛蒂尔德在人生错位后又因为自己的诚实勇敢变得美好。从中可以感受到青春易逝,珍惜年华的情感。

2.教师对工作与学生要有热爱之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工作及工作内容有着一定的情感,有的教师是积极面对,热爱的态度,有的教师是冷漠、厌恶的态度,这对教师所教的科目与学生来说,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调动积极地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带有积极的态度,在课堂教学激情洋溢,将自己对于语文学科的热爱之情带给学生,与学生在心灵上产生交流。语文教师要将语文教学工作视为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自己生活与生命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居所,而不仅仅是一种赚钱的工具。除了对语文工作要有积极的感情外,对学生也要有具有爱。赞科夫说:“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的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因此,教师对学生要有真挚的情感,法子内心的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思维发展留下定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的爱感染学生,学生也会对教师具有真挚的感情,并且将这种感情投入到教师所教的科目中,产生无穷的学习动力。

3.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情感性的语言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使用情感型的语言,是教师在教学中投入情感的最直观的反应。教师使用情感性的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感情与思维,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因此,教师需要使用情感型的语言,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善、美,激发学生内心最真挚的感情。总而言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一线的教师需要积极地思考与探索,促进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实施,促进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6: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一、中学语文后进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1.1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现阶段,不管是何种形式的中学,大多数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面并不重视语文课程学习,大多数人认为语文课程学生从小都在学习,学生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就能够学好语文课程,一些学生觉得自己每一次都能够取得较好成绩,这样就只需要在考试的时候稍微复习一下就能够取得较好成绩,学生这种语文学习态度导致他们语文成绩越来越差。

1.2家庭因素

一些学生的家庭环境天生就有缺陷,父母离异或者是其它一些变故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对他们心灵造成伤害,导致部分学生对自身前途失去信心,这样就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并且一些学生是在父母溺爱中长大,这些子女容易养成骄纵性格,他们容易养成很多不良习惯。一些父母不懂得怎样管教孩子,只顾自己工作,或者是将子女提前拉近赚钱行列中,导致学生出现金钱至上的发展观念,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1.3学校因素

事实上,升学考试对学生的发展仍旧起着一定作用,一些学校、教师较为重视应用应试教育的模式进行,并使用大量习题培养学生解题技巧。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落后,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没有兴趣,教师的教育形式太过简单,学生一出现错误就不问缘由进行批评,这样的管教形式不利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程度不够,这样容易造成学生逆反心理。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我唯一领域,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二、做好中学语文后进生转换工作的重要性

大多数学生因为自身学习成绩较差,容易对学习产生厌烦,习惯在语文课堂中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这样就会影响正常教学活动进行,促使教师的教学计划不能够顺利进行。一些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对学习毫无兴趣,一些学生甚至喜欢与教师对着干,这样的学习习惯容易造成他们逆反心理,这对一些成绩较好学生并不公平,教师花费过多时间在这方面,就对学生成长发展并没有好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后进生转换工作,这样才能够保障语文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后进生转换策略

3.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阵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首先需要开展一些语文教学活动,有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想尽办法,进行一系列丰富多彩教学活动,这样就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书法大赛、辩论比赛、故事会、手抄报等等,使其能够配合相应的教学内容,促使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并且这样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能够更好地锻炼自身能力。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更好地获取知识内容,之后形成较强语文学习能力。在实践环节中一定要包含阅读实践与生活实践内容,这其中阅读实践是引导学生积累相应学习经验,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学习,使用自身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现行语文教材需要引导学生亲自领会相应教学内容标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为学生提供多一点学习空间。

3.2让学生能够热爱语文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促使学生能够热爱语文学习,首先教师要热爱学习,就需要对后进生多投入一些爱心,帮助他们有效解决相应问题,这样就能够让他们意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遗忘他们,促使他们能够真切感受到教师的关心,教师只要将关爱的种子播种在学生心中,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发展,并且学生也会给予教师积极情感回报,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促使学生能够对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

3.3增强后进生学习责任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增强学习积极性,当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时候,就不能够很好地进行学习,语文学习目标不能够落实到实处,这样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比如教学态度较差,并且学生较为调皮,教师一定要经常找他们谈心,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关心他们。一定要经常与在家长进行讨论,需要与家长有效讨教育子女的关系,这样才能够协助教师与他们子女。就单亲家庭孩子来说,教师更加需要用真心感化他们,将学生从情感漩涡中解救出来,促使他们能够走上正确发展道路。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有关中学语文后进生转换工作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积极更新教学观念,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发展,对每一位学生都给予一定关爱,这样才能够做好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促使语文素质教育能够更好地进行,最终获取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7: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一、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素质的意义

人文素质就是知识、素质、精神与能力的结合体,指学生们在学习了知识文化后,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面貌、人格以及气质的综合体现。一个人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恰恰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的最佳时机。初中生正处于刚出茅庐,对事物有一定的额看法和意见,这个时候,语文教师若能够观察出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心理变化,在利用课堂的知识内容针对性地给与学生提示和指导,使学生们能够正确看待问题,能够具有爱国情操,具有高尚的人格素养,并通过在语文课程方面对词语的积累,不仅仅提高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及情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及审美观点,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活出自己的人格。

二、中学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素质的策略

当今社会可怕的不是人们没有知识,可怕的是人们丧失人格,没有道德。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培养好,更应注意的就是使学生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使学生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可以更好地与人相处,更好地理解问题,更好地生活和发展。

(一)、通过媒体报道吸引学生注重人文素养

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教学大纲指明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跟上社会的进步,了解社会的现实与背景,使学生们掌握新的信息。例如在学习《木兰诗》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讲授过课程的知识内容的时候,让学生们认识到花木兰的聪慧、勇敢与孝顺,接着,教师给学生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近日里新闻报道的事情,讲述的是一个大学生,家庭贫困,为了能够照顾体弱多病的祖父祖母,没有去更好的学府,而是选择留在自己附近的大学,就是为了能够每天照顾老人,受到了当代媒体的报道后,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并体现出这个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和高尚的精神。最后,学生们在课堂气氛的影响下,都深受感动。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们理解人活着不仅仅要为自己,更要为别人着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与付出会得到更加珍贵的东西,使学生们通过自己所了解的内容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二)、通过辩论竞赛激发学生认识事物性质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竞赛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例如在学习《爱莲说(周敦颐)》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通过组织学生竞赛的方式,将学生们分成连个小组,让学生们进行搜集有关生活中的案例,能够反映出所学习的《爱莲说》的中心思想,学生们在搜集资料之前,学生首先要掌握这篇课文体现出的精神面貌,能够正视课文中提到的人文素质。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们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更好地分析社会或是身边发生的事情,认识事物的性质,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通过教师评价鼓励学生提高人文素质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心理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体现出自己的水平与技巧,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例如在学习《丑小鸭》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讲授课程的知识内容之后,可以问学生们怎样看待丑小鸭的一生,有的学生说:“丑小鸭的`一生是悲惨的!”,有的学生说:“丑小鸭的一生是坎坷的!”,有的学生说:“丑小鸭的一生是幸福的”,最后,教师说:“大家分析的都很有道理,看待事情要从多个角度,全面地进行分析,不仅要注重事情的结果,也要考虑事情发生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与特征,能够给与学生积极的评价与鼓励,使学生们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珍惜生命。

(四)、通过参加实践感染学生具有优良传统

俗话说口说无凭,学生的好奇心强,什么事情都希望得到亲身的尝试与体验,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实践的过程使学生们具有优良的传统。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很多时候优良的传统已被流行的元素所代替,但是有很多优良传统是人们不可以遗忘和丢失的,例如:诚实、勇敢、乐于助人、正直、拾金不昧、爱国主义精神等等。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毛泽东)》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讲授过课程的主要内容的时候,可以通过学生一同组织学生和家长进行参观“烈士陵墓”一些有纪念价值的遗址,让学生心中充满对祖国的热爱和激情。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们能够对民族精神有一定的感受,并深深触动自己的内心,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结语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断地改变教学理念,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并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初中的语文课程中不断地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总而言之,通过教师的不断努力与探究,采用了合适的教学策略,不断地将良好的人文素质精神渗透给学生们,使学生们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体现出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并在生活中展示自己的人格,把自己未来的生活变得充实而精彩。

篇8: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语文教学论文,请参考。

语文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氛围探究

对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探究,主要是为了深入了解课堂氛围,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改善语文课堂现有弊端,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既对老师的课堂氛围的建立提出重要建议与参考,也使学生认识到课堂氛围的重要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

一、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研究意义

(一)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内涵

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是一种情境,是在语文教学课堂上的情调与环境的结合,它受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影响,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是由教师、学生以及教学课堂的环境共同组成。教师是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主要引导者,以其智慧与激情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是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主要参与者,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教学环境是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主要影响因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益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它们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二)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研究必要性

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课堂氛围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好的教学课堂氛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好学习,快乐学习;课堂氛围影响着学生对现实的追求,良好的课堂情境能使人心情舒畅,乐观自信,勇于追求和享受生活;课堂氛围影响着学生的个人发展,环境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课堂氛围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甚至会影响学生的思想与素养,从而影响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研究,能通过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研究的现状,发现现有的课堂弊端,分析其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透过现象寻找本质,对建立良好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提出好的策略,从而改善现状。因此,探究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是重要的,是必要的。

二、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现状分析

(一)现有语文教学课堂弊端

从现有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研究不难发现,现在中学生课堂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弊端。课堂上没有创新,没有活力,没有激情,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也达不到教学效果。分析现有中学语文教学课堂的弊端,主要为: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课堂沉闷。

(二)现有中学语文课堂氛围原因探讨

由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现状分析,我国的语文课堂教学发展并不可观,而造成这沉闷课堂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无创新,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关系不和谐,不能及时相互了解沟通交流;应试教育,学生为分数而学习,考试考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缺乏兴趣。教师是课堂氛围的主导者,他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引导着整个课堂的方向。而现在许多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每一种教学方法,从本质上看,都是辩证的”,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他的优点与不足。现有课堂中,许多教师还是以讲解为中心,学生总是被动接受着听课,而这种无趣而刻板的教学模式又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呢?比如教师讲课文的时候,一般都有固定模式: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文章结构、语言特色、中心思想等。如此单一的教学模式,又如何激起学生的探索欲?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关系不和谐也是影响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的学生不喜欢自己老师的教学风格,有的学生不赞同自己老师的处事态度,甚至会不满意老师的教学能力,都会影响课堂效率。有的教师过于威严,在学生面前居高临下,而对学生要求过于严苛,那么学生有的便不是尊重,而是害怕和厌恶,对于他的语文课也会由人及物;有的教师素养匮乏,普通话不标准、讲课逻辑混乱、板书杂乱等,都会让学生疲于听课;还有的教师偏心好成绩学生而漠视差成绩学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与自信。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沉闷。虽然现在提倡教育改革,但应试教育仍然占主导地位,学生学习最终仍是为了考试。考试是衡量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准,而考试内容又局限于教材,如此,为了取得高分,往往是“考什么,学什么”。学生每天机械的接受着考试的内容,麻木的进行着各种强化训练,只顾着考试考高分,又怎么会有学生真正渴望的快乐课堂?

三、建立良好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策略

(一)建立良好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建立良好的'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课堂氛围是教学的生命,是教学的灵魂,深深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同时他们又对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喜欢去发掘、去探索。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引导他们的成长,而沉闷的环境只会扼杀他们的思维创新与兴趣爱好,因此它在中学生语文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学生每天面对枯燥乏味、一成不变的课堂如何能够提起学习的兴趣?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减轻学生的压力,使学生燃起学习的激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仅仅为考高分,而是主动探寻知识,快乐的学习。在自由的空间里将智慧尽情的展露出来,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也就自然提高了。良好的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人素养,有益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环境是学生的重要导师,尤其是中学生成长阶段,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能给予学生知识,更是在精神上和生活上潜移默化的引导着学生,引导着他们培养优秀和谐的个性和素养。

(二)建立良好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途径

1.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氛围和教学效率。在这个的素质教育时代,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仍旧很单一,尤其是在中学阶段,老师都把重心放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上,完全忽略了过程,新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枯燥而乏味的讲授课堂早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课堂上插入各种课堂活动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课堂活动又包括小组讨论、角色表演、学生讲课等等。课堂上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同学,小组讨论时,每一位同学都能畅谈自己的见解,每一个思想都能得到很好地倾听与讨论。而根据课文内容设置角色表演,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贴近课程人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偶尔让学生自己讲课,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能丰富课堂,使课堂多样化。2.选择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一味地循规蹈矩,围绕着考试大纲和教材讲课更容易适得其反,使学生疲于学习,疲于课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丰富的素材,开阔大家的视野,也可以创设新奇的问题来鼓励学生去自主探索。将课堂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课堂中学习,在课堂中生活。其次,还应该适当把握课堂的进度,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状态随时调整,确保课堂的效率。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民主课堂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态度,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语文教学课堂氛围。因此,教师不应该过于严厉,课上相互尊重,课下相互关怀,创建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师生要积极交流互动,多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展现,体现学生独特的思维。4.赞许课堂表现,提升学生信心课堂赞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信,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充分肯定每一位学生的进步,无论是提出不懂的问题还是讲出对问题不同的见解。赞许学生的勇气,赞许学生的见解,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感觉到被重视,在这样的平等氛围中,他们就会更加积极主动的表现自己,探索知识。教学课堂氛围虽然只是教学的一个外部环境,它却是教学效果的直接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研究,梳理了主要问题所在,并明确给出了几点建立良好课堂氛围的途径。怎样的课堂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效果最好?总之,最重要的还是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探索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和种子就播在这块土地上”,对语文有了学习的兴趣,对语文有了情感,再加上轻松愉快、自由和谐的语文教学课堂氛围,这情与境的结合,便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篇9:浅谈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引导学生领悟一篇课文,要教会一定的方法,传授一定的技能,使之最终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迁移领悟的目的。如,不同文章的文体特征决定了读这些文章的方法不同;评价文章可以从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作家生平、性格等入手,看当时的作用和今后的影响,辩证地评价等。

所谓悟性是指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悟性对于感知课文、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非常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悟性是生动地、直观地感知周围世界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并进行逻辑思维分析从而获取新知识的思维活动。《语文课程标准》中“感悟”一词的反复出现,意味着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更加重视学生对文本感悟能力的培养。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感悟文本的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趣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休眠状态的潜意识需要情感去激发,以形成强烈的阅读冲动。主体对客体的“意念领悟”要求主体之情与客体之情融为一体,在二者的碰撞、交流中产生共鸣,最后达到主体对客体内蕴的领悟。

1.1声音创境

所谓声音创境,即运用声音或音乐手段创设情境从而让学生去感悟作品。例: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写到安塞腰鼓“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种腰鼓怎有如此神奇,何以令人想起“落日、马鸣、雷电”,更怪的是还会令人大彻大悟?这些问题,很难讲好,于是可让同学们听一听真正的安塞腰鼓,放一段腰鼓音乐,追随音乐去想象、去感悟安塞腰鼓的阳刚豪迈。实践证明,一支腰鼓给学生的感受,比你说上千言万语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1.2图形创境

所谓图形创境,即运用图画或影像创设情境从而让学生去直观地感悟作品。例: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时,让学生先看十分钟的电影《上甘岭》中的片段,将其置身于朝鲜战场上和影片中的英雄共同经受炮火的洗礼,一起体验战争的残酷和爱国主义思想,为其感情上的“共鸣”创设情境。这样“最可爱的人”的高贵品质就会在学生心目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学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2.启发想象思维,把握文本感悟的着力点

阅读主体的“感悟”是对文章“言外之意”、“味外之味”的把握,必须通过想象方能捕捉到文章所隐含的高情远意。因此,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课文的整体美和情境美,对完整的形象和意蕴深长的语句不宜作过细的咀嚼和烦琐的讲解,而应提供背景,多作引导和激发,允许学生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各有差异的美感体验;要引导学生多从联系的、综合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善于作多学科联系、跨学科综合。

3.组织讨论交流,升华文本感悟的思考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可设置讨论交流这一感知环节,从而升华文本感悟的思考。例: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写了“百草园”、“三味书屋”两个地方,到底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们众说纷纭,意见不一。本人就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各抒己见。

4.教给感悟方法,尝试文本感悟的实践

引导学生领悟一篇课文,要教会一定的方法,传授一定的技能,使之最终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迁移领悟的目的。如,不同文章的文体特征决定了读这些文章的方法不同;评价文章可以从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作家生平、性格等入手,看当时的作用和今后的影响,辩证地评价等。

篇10: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如何处理好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面。即是说,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即阐明了阅读和写作的密切关系。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之”。读写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是语文教学的归依,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常令语文教师感到困惑的是究竟孰重孰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常常是为阅读而阅读,为作文而作文,将二者割裂开来,各自呈现单边性,结果花了大量的精力去训练培养学生二者的能力,效果均不佳。

在语文教学中,虽然二者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各有侧重,阅读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作文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但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从阅读中可以学习到作文的方法,通过作文又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作文难写,怕写作文,是较多学生的所面临的一个突出的困惑和现象。而“肚中无货,无米可炊”是这一问题的关键。没有东西可写,自然没有兴趣可言;搜肠刮肚,自然写不出精彩文章。

如何帮助学生突破作文中的这一瓶颈,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多读,多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我们都熟知的道理;宋代大学士苏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也即是说写作吸纳的材料要多要广,积累的材料要充分而丰富;叶圣陶先生说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这些都论述和强调了阅读和写作的密切关系,强调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是语文课程的新策略,也是语文教育思想的正本清源。少做题是“手段”,多读书是“目的”,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几本好书,多背诵名家名篇,多积累诗词佳句,多扎扎实实的积累。“少做题,多读书”这也是借鉴了我国传统蒙学教育中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存其精华,古为今用。

新课标更是强调了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初中学生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并对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这一重要的改革,切中了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注重课内范文教学、忽视课外阅读、学生阅读量不足的弊端。把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读写能力指明了方向。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多读书、多积累来开阔眼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佳词名句、精思妙理等写作素材,帮助学生广积写作的“粮草”,这也是解决学生作文“有米可炊”,不为作文而愁的一条有效途径。

篇11: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

农村学校,学生基础差,想学好语文更是难上加难。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之余也在不断思考着造成学生语文基础差、底子薄的原因,并探索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

农村学生;问题因素;过程与策略;高效课堂;

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学好语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农村学校,学生基础差,想学好语文更是难上加难,因此,作为一名在农村工作近三十年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之余也在不断探索着造成学生语文基础差、底子薄的原因,并探索着不断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农村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所在的学校(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教师在教学中投入大量的工作时日,学生学习也很刻苦,但学生的考试成绩始终很差,语文综合素养一直处于低水平,尤其是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后倍感吃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校时语文素养未能得到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很差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学生自身的因素。

许多学生到校学习是迫于家长和政府的压力,但到校后未能将学习当成一回事,目的不明,学习态度不端正,只是为了上学而上学,学习成绩自然就提不高。

2. 教师的因素。

许多教师仍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对教学的态度是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也是死教书,忘却了对学生学习技巧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积极性不高,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很差。

3. 社会因素。

广大农村学生上了大学以后,就只等考干部、当干部,再无其他就业机会,因此社会上普遍认为读书无用,许多家长也并不重视孩子的学习,久而久之恶性循环,严重的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效果。

二、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成绩的策略

1. 要了解学情。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生活环境,地域特色,风俗习惯及学生个人的性格特点,知识层次,学情状况等,在此基础上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使其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2. 要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教学态度。

教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作为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航向,使其以学习知识,提升自身素养为目的去学习;另外教师要再精心筛选学习内容,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有序开展教学工作,做有效劳动,取得实效。

3. 创建师生民主平等关系,营造课堂和谐氛围。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教与学,我们要激发学生,相信他们,转变原有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小组合作探究中来;我们也要走近学生观察他们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做到教与学的相辅相成。这样便于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师讲与学生学的效率并打造高效课堂 4. 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是在课前精心备好课,不但要对教材做到很熟练的利用、整合、化简,而且还要对本班的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现状有一个很清楚的认知,了解他们能学什么、学懂什么、接受多少知识点。学生本身也是特殊的课程资源。每位学生由于基础的不一样和家庭条件的不同,在课堂表现上也会有所不同,所以作为老师要做到“因地制宜”;去关注整体课堂效果和每位学生的接受能力。二是大胆筛选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授课时间。因为所带学生水平和能力的不同,他们不可能在一堂课上接受老师或课本安排的所有内容,因此我们要对所讲授的知识点有一个筛选并安排好每个环节所利用的时间。三是加强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培养,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一堂好的语文课离不开必要的听说读写,这四方面在语文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5. 教师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

做好教学反思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自己在本节课的优点及时的总结归纳,吸取好的`方面可供今后继续采用;二是对自己在本节课上的一些不合理或失误的环节进行反思,分析失误出现的原因以及导致的结果和影响,这样经常的反思可以让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改正不良的习惯和教学方式,也能对所教的内容进行多次的探索研究,做到请益求精。我们可以设想一下,离开反思的课堂,长期下去会导致出现什么样的后果,答案肯定是误人子弟并荒废自己玷污教师的职业。

6. 有效的实施教学环节评价。

这方面的评价既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由于篇幅关系,在这里不一一赘述。

新的时代对教师给予了新的期望与要求,但只要心系教育,心系学生,把重视学生教育,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作为自身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勤于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做一个真正的教育有心人,教书育人这项工作就会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这样,我们就不枉此职业,也不枉此生!

篇12: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健康生活、实践创新、责任担当等方面。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提升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具体方法,希望对广大教师的教学活动有所帮助。

关键词:

核心素养;中学语文;批判性思维;

一、解放教师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传统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一味注重向学生讲授相关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关注学生是否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感兴趣,也没有关注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了相关知识内容,久而久之,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甚至有的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生成厌学情绪,最终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教师盲目讲解,学生充耳不闻的现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培养。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学生核心素养视角下,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自身的定位,将自己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这样的教学模式才符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对问题进行思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要过于关注学生思维的对错,要从多个角度入手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通过对学生的鼓励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使学生更加勇于用批判性思维来思考问题,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目的。教师要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要鼓励学生对权威作出质疑,针对相关问题要有自己的态度和观点。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批判性思维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目的。

二、解放学生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要具备自主学习、科学学习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则要求学生转变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充分地解放学生,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的学习方法,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学语文学习的意义,要使学生学会通过批判性思维来解决语文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要单纯地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思维方式等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对学生多角度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从巨大的学习压力中解放出来,避免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成为一个只会死记硬背、只会储存知识的机器,使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也符合核心素养的要求。

三、解放师生关系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负责知识的.教授,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但在核心素养视角下,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必须将其摒弃。在教学过程中,中学语文教师要注重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由传统的教授与接受之间的关系转变为引导和被引导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下,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多,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

除此之外,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下,学生会改变对教师的偏见,教师也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绝对权威性,有助于学生对权威提出质疑,并且可以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而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且可以将自己的判断与教师进行讨论。这就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并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对相关知识进行反思和探究,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得到锻炼。这不仅可以有效提升中学语文教学质量,而且也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有助于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充分地认识到批判性思维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而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陈文光.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科教导刊(上旬),20xx(4).

【2】徐春燕.核心素养下批判性思维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课外语文,20xx(10).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篇13:中学语文教学案例论文

1开发中学语文教学案例的必要性

1.1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不足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是以知识为本位,强化知识的传授,忽视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和选择性。这种模式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忽略其个性发展,因而从根本上失去了对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学习效率低下。

在教学目的上,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多重视知识的获得,忽略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在课程设置上虽然设有实践课程,但其安排并非与知识学习结合在一起,即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课程独立进行,且实践课时数远少于知识学习课时数,时间较短,流于形式,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其实际运用相脱节;在教学材料和授课方式上,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语文教科书为主要材料,并采取教师为主的讲授法进行教学,使得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相脱离,且很难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导致其知识掌握与技能发展都不充分。

1.2使用教学案例进行教学的优势

语文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生动的语文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还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具体来讲,其优势有三点:

(1)知识方面:一方面教学案例的典型特征是真实性,即课堂上学生面对的是生动真实的教学案例,而不是枯燥罗列的材料。这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课堂使用教学案例便于学生对真实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获得的知识不再是对书本知识的概括,而是内化的知识,蕴藏在真实情境中的知识。

(2)技能方面:运用语文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其目的不仅在于通过案例分析获得蕴含其中的已成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首先,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模式,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对复杂多变的案例进行分析,并对问题情境做出判断和决策,可锻炼其运用语言文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一个案例的解决方案并不是唯一固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为学生提供适宜创造的情境,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主要是以小组学习讨论为主,即小组成员需要互相交流观点,并进行总结。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方面:通过教学案例实施教学,是教学走向低耗高效境界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制定标准,确立规范,开发各类教学案例,为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开发中学语文教学案例的策略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中学课堂要灵活开放,呈现具体生动的教学资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机制和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①开发语文教学案例既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需要,也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一般来说要遵循以下方法和步骤:

2.1拟定语文教学案例的开发计划

拟定语文教学案例的开发计划要考虑五个方面的因素:为什么要开发教学案例,即开发教学案例的目的;为谁而开发,即教学对象;教学案例的内容如何选择和确定,即教学案例的教学内容;怎么开发,即开发的具体方案,包括教学案例的呈现与课堂组织等;何时完成,即开发的时间安排和分工。

2.2选择语文教学案例的内容

语文教学案例的选择与确定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依据教学需要以及教师特有的教学经验,独立创造的教学案例;二是借鉴他人的优秀教学案例。

(1)独立创造教学案例。根据教学需要,教师需要设计教案。而设计或编写教学案例,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来确定其案例内容,设计可行的呈现方式以及课堂组织方式等,突出案例的生动性,概括性和针对性。

(2)借鉴和获取他人的优秀教学案例。这种教学案例的获取途径主要有三种:

①进入名师课堂获取教学案例。听课是提高教师技能的方法之一,这种方式不仅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合作,还让其相互借鉴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改善自己的教学。走进名师的课堂,感受他们独特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借鉴他们优秀的教学方法,是获取教学案例材料的重要途径。

②通过报纸、杂志等文献资源获得教学案例。这是传统获取教学案例的途径之一。书店、图书馆中引进的教学案例参考文献,可为教师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而报纸、杂志等,可以向教师显示教学名师的.最新教学案例,及时掌握教学动态。教师便可根据自己的课堂需要选取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

③通过教学视频等多媒体网络资源获取教学案例。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获取名师案例。通过观看上传的全国各地的名师教学视频,教师可以便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名师教学案例。

除了要遵循教育性、科学性和教学性原则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问题性原则。教学案例通常以问题为导向,围绕主要问题或者任务展开。在开发统整教学案例的过程中,要突出关键性问题,即解决何种问题。第二,程序性原则。任何一个案例的开发和应用,都有一定的程序,切忌急于求成。第三,客观真实性原则。对教学案例的统整与开发,需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对案例的理论论证,做到不偏不倚,对案例进行验证,做到客观真实。第四,针对典型性原则。教学案例的主题应该明确典型,即进一步突出教学中的重要事例、规律和特征等,对次要的事例、规律和特征等要做到相应的简化。

2.3试用并修改案例

案例的开发必须要用实践检验,即在课堂中运用,试图寻找不足并修改。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其进行反思,并与同行教师及时交流合作,此外,学生作为阅读案例的主体,教师也需要观察倾听学生的感受。因而,不仅教师对教学案例的内容与质量产生影响,学生同样也贡献着自己的智慧。

篇14:中学语文教学案例论文

要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应该协调好各种方法和手段以及结果。有些不协调造成了笔者在教学中的困惑。对此,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矛盾是否可以协调?对这些矛盾的协调到底有无实际意义?笔者观察整理一些身边的案例做了一番思考。

一、协调好课内与课外,二者相互促进。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太纲》(试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形式”,“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

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要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其基本原则是:课内指导课外,课外发展课内;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法,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课外活动的原则和规范;益,指应用和实践,是课内教学的继续和延伸。要得法于课内,必须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得益于课外,必须作到课外活动的广泛性。课堂教学指导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拓展课堂教学。

案例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校一老师都信奉:“不管语文怎么改,我就靠作业和书本”。她班学生语文的基础一如既往的扎实,但是近几年,她遇到新问题:学生在阅读写作上翻跟斗,每次期末考试卷面分析,她的班级在阅读和作文上失分最严重,把她辛苦在抓基础中得到的优势丧失殆尽。这让她困惑了。

案例二:我校一位新老师,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阅读特别重视,每周都带学生到阅览室读书,写阅读笔记,学生非常喜欢他这样上课,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也表现的非常积极主动。这位老师也积极准备着每一节课读的环节,读的同时也注重读写的练习。但是,这个班的学生每次在反馈练习中基础知识失分严重,特别低分每次都最多。该老师为此很是困惑,有放弃这种教学方式的念头。

思考:语文是一门基础科学,特别重视读写能力,中考对读写的考察更为重视。几年的中考反馈告诉我们:忽视语文的读写的教学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初三语文课时相对少,内容又非常紧凑,很多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往往前学后忘,繁忙的课务不容他们对学过的知识迸行归纳和总结。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好像成了打好基础的唯一手段。

殊不知,课本上的知识和课外阅读一个有机统一体,扎实的课本基础知识更加促进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和领会。而阅读又可以将课本的知识化为实践,行动记忆和理解虽掌握慢,但这种知识的掌握更具稳定性。现在语文教学成功的老师往往将课本知识与课外阅读形成有机整体,使其相互促进相互巩同。

二、协调好深度和广度,有利于语文的整体提高。

案例三:张老师在语文中考复习的时候,喜欢挑战有难度的题目,他对其他学校和过去中考中出现的文学作品阅读题特别感兴趣,他的想法:“难度取胜,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到了最后阶段,语文课就是找难题,解难题和破难题。沈老师在语文中考复习的时候,就死抓基础,到了最后阶段,语文就是背背背和默默默。几年下来,一个奇特的规律出现了:中考语文简单,沈老师的班级强一些;中考语文难点,张老师的班级强一些。

思考:语文复习时,一味挑战阅读难题,虽然满足了优秀的学生,但无形中把中下层次的学生给放弃了。一味的背和默,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一般一个班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是呈正态橄榄形分布的,取张老师和沈老师的长处,协调好深度和广度,无疑会兼顾两头,受益中间,赴于临界的学生也会受益良多。

三、协调好方法和结果,有利于统一教师的立足与学生的提高。

案例四:我一位同学刚踏上教师岗位时,踌躇满志。他把精力放在提高课堂的质量上:他除了上好自己的每一堂课还积极去听其他老师的课,并且对所听的内容在课后作总结,第一次期中考试,由于经验不足与其他老教师存在很大的差距,校长叫他转行去教“副课”,几年后好不容易又回到语文教学前沿,他倍感珍惜,放弃掉自己原有的特点,在成绩上取得巨大“成功”,但是他在与我交流的时候也充满疑惑:难道靠死记硬背和加大学生作业量来提高学生语文成绩是自己想耍的?

思考:还有很多学校把“成绩”当作学校的唯一生命线。积极去尝试和改革在某些学校中很难立足,成绩差就没有机会来完成一个长远的学习,急功近利成了套在教师颈上的枷锁。久而久之,教师也就没有完善自己教学方法的动力了,为了立足,不得不采用自己“最有效”的方法。最后,学生永远在一个模式中成长,教师也一代一代的重复前人。

好多好的语文老师在坚守成绩这块阵地的时候,反思总结,循序渐进的完善自我。在尝试各种好的有效的方法和理念的时候实现师生共同成长。他们就是协调好了方法和结果。

四、协调好语文与其他学料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

案例五:有个问题一直困扰学生和教师:主课和副课如何分配?语文课上涉及到的其他科目上的知识,学生是一副茫茫然的样子。很多学生在上其他副科的时候总是感觉浪费时间,上课也不听而是奔波于语数外的书山题海之中,结果写出的作文思路狭窄,内容没有深度,在这一个小坎上栽跟斗,小小的不统一可真的害苦了学生。往往副科老师强势的班级学的认真,往往副课老师不强势的班级那副科就流于形式,没有实质的教学效果了。

思考:语文和政史是姊妹学科,语文中有政史,政史中也有语文。学科间的割裂使学生产生疑惑和不解。“语政史”是一家,可以互相转化的,很多其他学科的成功经验也适合在语文中推广。包括其他学科的优秀教学经验也是值得我们语文学科学习的。

篇15:中学语文教学案例论文

我国实施全面式教育改革,从教师和学生双方面入手,创新课程教学的形式和教育内容,完善教育结构。提问式教育模式的课堂设计,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设计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设置提问教学课堂,注重问题在课堂教育中的实际作用,实现高效的中学语文教学。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教学的构成要素

1.课堂主体——学生。中学语文教学是中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开展课堂教育的主要部分,实施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提问教学模式,需要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维方式,开展双向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发挥教学主体的作用,与学生被动学习或是主动学习的模式存在联系,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时,对学生的语文知识之类进行摸底,设置课堂教学时,适当的以引导旧知识作为新知识讲解的重要引导,实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完美连接;另一方面,语文学科的学习,是逐步积累的过程,充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挥语文提问式教学模式的作用。

2.课堂主导——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是辅助学生完成教学知识学习的逐步主导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实施提问式教学模式,要坚持课堂设计优先,同时实现课堂实际教学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例如:初中语文教学《匆匆》,教师应用课文最后依据“聪明的,你告诉,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是怎样体味日子的消失与变化的呢?我们该怎样回答作者留给我们的问题呢?学生:作者告诉我们要珍惜时光。

3.课堂知识载体——教材。教材是教师开展课堂教育的重要依据,是抽象语文知识的重要体现。教师开展提问式教学模式时,引用提问作为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连接的途径之一。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例如:初中语文《春》开展提问设计教学模式,教师应用《春》中对生活中的描绘,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同学们通过对朱自清《春》的学习,结合朱自清生活的时代背景,理解“春”的含义?为何作者要赞美春,换成夏、秋的描绘有什么不同。学生在教师提出的问题和主要引导下,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实现教材在中学语文提问式教学中的接合理应用。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教学的应用

1.教学设计的应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提问设计教学,在实际中的实施,首要步骤是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设定完整的课堂教学内容。提问设计教学一方面需要教师依据语文知识,从语文课文内容、课文主体思想上,设定提问内容。例如:关于《春》的主题思想的探究,关于《春》的深层含义的探究,设置提问设计课堂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语言深入探究的深层次理解,是发挥中学语文在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课堂提问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从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入手,设定科提问设计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作用。例如:对《出师表》中,古文赏析中“通假字”、“同音字”的识别,对《木兰诗》中,顶针、双关等语文知识开展提问设计模式的课堂教学。

2.课堂教学的实践。课堂教学中实施语文学科提问设计模式。教师要把握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将提问设计的问题融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避免语文课堂设计提问内容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突兀的出现。例如:教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对《出师表》的学习,课文中诸葛亮进行自我身世叙述的诗句是哪一句?这句诗体现了诸葛亮怎样心理?,结合全文,对《出师表》的全文主体思想进行探究。教师依据课堂设计,通过灵活的教育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教学内容的引导,实现了中学语文教学课堂的循序渐进的开展。此外,实施提问设计教学模式,不是教师应用课堂教育设计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习模式的限定,而是通过设计好的教学模式对中学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进行引导,因此,中学语文教学提问设计模式开展教学必须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教育形式进行课堂教育。

3.课后作业的引申。语文学科实施提问设计教学模式,是应用语文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性,促进语文教学知识的学习,提问设计教学模式的开展,可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后作业的延伸。例如:教师通过课堂设计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探究,能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初步了解,结合课堂教学成果,指导语文学科的巩固,包括:语文学习写作水平的探究,实现了提问设计课堂教学方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进一步完善中学语文教学知识结构的紧密性和完善性的提高,推进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同时,也最大限发挥课后作业辅导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4.学科评价的反馈。实施中学语文教育中实施提问设计课堂模式,在学科评价中也可以得到应用。这里的学科评价是作为一种促进中学生语文学科能力提高的手段,即开展小型的课堂测验,适当的课堂测试,可以看做是课堂提问设计的一种体现,学生为了可以在课堂测验中取得好成绩,对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教学引导的问题认真分析,并认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分析,长期良性循环,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爱、课堂学习效率。例如:某中学语文教师开展课堂字词测验,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到了辅助作用。

三、结语

中学语文学科是中学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焊提问设计教学模式,可以应用语文教师的课堂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模式,引导学生深入对语文教材知识的巩固与延伸,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中学语文学科中开展提问设计教学模式,是我国实施全面化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体现。

篇16:初级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初级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语文学科既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充分认知自己的情感,感知他人的情感等,这恰好是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培养的情感品质。

一、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各方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初中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操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位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继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都是融铸着真、善、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邀游太空,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

三、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将是一种开放性极大的活动,因为语文本身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篇17: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论文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外环境。以“生本”理念为指导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更加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迎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都是新时期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要点。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个性化教学有着显著的现实必要性,并集中体现在:

(一)“生本”理念的践行依托于个性化教学的实施

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之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相对比较僵化。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理念,弱化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定位,转而以被迫的学习状态融入到阅读教学中来。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生本”理念的践行需要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一方面,个性化教学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点,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形态之下更好地自主学习与探究;另一方面,个性化教学转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转而以多样化的教学形态,优化与调整阅读教学,这是新时期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发展的内部需求。语文阅读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良性沟通,逐步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个性化教学中,自主学习、大胆探究,实现有效语文阅读教学的构建。

(二)个性化教学有助于阅读个性化的培育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重要环节,阅读个性化的培育是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需求。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个性化行为的培育,有助于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学习的有效性。阅读的本质就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的过程,依托个性化教学强化了阅读教学的开展,让学生在习得阅读的技能。阅读是一个过程,是学生与读者情感共鸣的过程,更是学生收获启迪、领悟哲理的重要窗口。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自己的感官去品味、体验之时,作品的情感表达都将在个性化阅读中更加彰显。因此,个性化阅读是阅读教学本质性的体现,也是培育学生阅读个性化的重要需求。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个性化教学的策略

高中语文阅读个性化教学的构建,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谋发展、求创新”的重要举措。如何实现个性化教学关键在于转变教学观念,以“生本”理念作为教学的指导理念,不断地夯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自由的交流氛围等,这些都是高中语文阅读个性化教学实现的'有效途径。

(一)践行“生本”理念,夯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之下,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填鸭式教学的组织开展,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有效阅读教学的构建。新课程改革强调高中语文语文教学践行“生本”理念,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而非教师教学的跟随者和被动者。一方面,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阅读主体以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投入到阅读学习中来;另一方面,高中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技巧的培养,都强调“生本”理念作为依托。因此,在笔者看来,践行“生本”理念的践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任务。个性化阅读教学呈现出开放的教学形态,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角色,以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身份,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任务。也就是说,教师应从每一位学生个性出发,在尊重学生学习意见的同时,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以创新性的学习形态完成阅读任务,并在阅读中夯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引导学生自主取舍阅读对象。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中,要为学生创造自由活动的空间和实践,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之中,自主取舍学习对象,最大程度地发挥自我潜能,这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故都的秋》的课时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选定自己喜欢的图画,对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秋天的七幅图画”进行品味,并通过分组讨论学习,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营造课堂教学氛围。

3.教师是教学的发展者,要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性,不同的学习能力、不同的兴趣爱好,都集中体现出学生的不同个性。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发展者,有效教学的构建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强化阅读个性化培育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现,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正是个性化的集中体现。学生“出格”的思想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个体不同的理解,教师理应以欣喜、宽容的形态去接受和包容。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学生的奇思妙想促生了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与鼓励,让学生个性潜能的张扬有呈现的空间。在笔者看来,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形成,是一个过程,需要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也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支撑个性化教学的开展。首先,学生的态度需要关注,教师不应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要以相互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阅读教学中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教师的“垄断权”,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表达以及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其次,教师要转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引入“容错”的评价理念,理解并尊重学生出现的差错,也要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我意见的表达,并创造空间让学生实践自己的设想。教学不是灌溉式的知识传输,而应强化情感上的交流、思想上的碰撞。

(三)创设自由的交流氛围,促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品质得到充分发展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现,强调良好教学氛围的创造,以支撑阅读教学的有效构建。中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等,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在个性化阅读行为中,所形成的错误看法,是无法避免的。因此,教师应积极创设自由的交流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和谐、轻松的心境与老师、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进而提高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18: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当下正推陈出新,但另一个也相对重要的基础--作文教学却似乎被人搁之高束了,笔者愿此一探其究,意在实践中寻找把握作文教学的方法,以期能做到在作文教学的观念上正本清源,在实践上也有了探索和尝试,打破作文教学的瓶颈。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瓶颈

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是,语文教学的进步,主要还是体现在阅读教学的进步,比如:阅读素材的推陈出新和与时俱进,课堂阅读教学形式的多元化与生本化。现在层出不穷的教学技能比赛、优质课比赛、示范课比赛等等,说来说去,还是围绕着阅读教学而展开。而对于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对于语文教学的基础--作文教学,则鲜有所见。之类的研讨、比赛,有;但比起阅读教学来说,却明显是少的。就拿笔者来说,所经历和观摩的关于阅读教学的优质课、示范课等等数不胜数,但作文教学课比赛(如作文指导课)却只有一次。虽然,那唯一的一次作文教学比赛课曾经收到了良好的比赛效果。因此,我以为,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这个占据语文科分数三分之一强的教学内容,这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目的所在的内容,是普遍受到忽视的。这,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瓶颈。

当前的中学作文教学,同样在语文教学改革的阵痛中缓慢发展。艰辛,是显而易见的;进步,是有的,但确实不大。如果要概括制约中学作文教学发展的瓶颈,我认为:功利化和形式化是制约中学作文教学的不可回避的负面因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 重应试不重素养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这两个名词,自诞生以来,就是两个纠结不清的冤家。应试教育是实,素质教育是虚;应试教育是方向,素质教育是基础;应试教育是目的,素质教育是幌子……这样的矛盾关系,也同样反映在作文教学之中。纵观所有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规范的学校教育,还是外面层出不穷的培训教育,只要与作文教学有关的,都是在“作文高分的技巧”等问题上打圈圈。也就是说,都在围绕分数打转。而分数,当然是应试教育的产物。面向分数,就是面向了应试;面向了应试,就是面向了功利;面向了功利,作文的教学就自然走向了技巧化、形式化。教学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对于作文教学的基础与源头的积累,则视而不见或无暇顾及。于是,层出不穷的简妙作文、快速作文等等,都在教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写出一篇天花乱坠的作文。对于文学素养的培养、文学功底的打造,虽然知道,却真的是无暇顾及,甚或,是觉得不必要顾及了。可是,每一个对作文教学负责任的教师都知道:语文素养的培养,文学知识的积累,才是我们作文教学乃至文学教育的真正的永不枯竭的源头之水。谁忽略了它,谁就断绝了作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 重形式不重内容

形式与内容,本来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但我们在处理二者关系时,往往很难做到真正的科学和均衡,这是辩证法的结果,也是事物局限性的体现。而因为功利的关系,反映在作文教学中,就往往是形式大于了内容。因为形式是显性的,而内容是隐性的;形式见效快,内容见效慢。常见的作文教学,都是教学生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布局。更具体的,是教学生如何拟题,如何开篇,如何入题,如何起承转合,如何过渡,如何照应,如何点题,如何结尾。当然,也有许多生动的鲜明的例子,确实也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但,不管如何多的方法的引导,如何多的浅显生动的例子,始终关注的是形式,而不是内容。或者说,关注的,始终是应急式的“小技”,而不是终身受用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大巧”。我们也知道:内容,是作文大厦的砖瓦;形式,只是讨巧的外观。但就算是比较切近内容的作文选材的指导,也往往是为着应试的需要,提供的是形式的选择和分析。对于作文内容的积累、遴选和谋划,往往也是有心无力的了。要么,是顾不上;要么,是来不及。

3 重技巧不重心灵

据说,中国武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内力胜外力”、“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太极、八卦、形意等等,好像都是以此为最高法则。流传千年的中国武术能得出如此结论,自然有其令人信服的依据。如果依此推理和扩展,在文学写作和作文教学上,不也有同理同源之处吗?写作的最高境界,是“心中无法”,是笔随心走,文随意走,任意而行,当行则行,当收则收,在自由而适意的收放之间,佳作竟浑然而成。如果一味关注着谋篇布局,关注着语言推敲,文体语意好像都提升到了境界,但看文章的感情和寄寓,怎么看都是如此牵强和苍白。要么闪烁其词,在似是而非中状多情之态;要么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文章是有了表象,有了华丽的外表和肉体,但却缺乏了精神,缺失了心灵或者灵魂。因为,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和学生在作文写作的初衷中,已经是没有把“心”放进去。所以,什么都有了,唯独“心”没有了。所以,考场作文中,不管是话题作文、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中上水平之作的,在技巧和内容上,几乎都如出一辙,鲜有不同。要么拟题新颖,要么立意独特,要么选材精当,要么结构新巧。而真正能直抵心灵的佳作,是少之又少。

如何破除制约中学作文教学的瓶颈与障碍,从理论上说,是不复杂的。源头上讲,是要改变作文教学的观念,改变作文教学的目的,去除作文教学的功利化和形式化倾向。从操作方法上讲,是要与当下的作文教学模式“反其道而行之”。即做到:重素养不重应试,重内容不重形式,重心灵不重技巧。但是,具体来说,在实践中如何把握作文教学的方法,需要达到或能够达到怎样的效果,就不是能够一以概之的了。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实践方法;不同的教学力度,也会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但我想,如果真正在作文教学的观念上做到了正本清源,在实践上也有了探索和尝试,作文教学的瓶颈总会被打破的,作文教学的实践,也是会开出成功的花的。

篇19: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互改完后要对作文及时地进行总结和评价。这一环节包括学生自评和教师讲评两个方面。我们要求学生在批改别人的作文时,把别人作文中的精彩片段,如新颖的开头、闪亮的结尾等值得学习、鉴赏的地方记录下来,以便在以后的作文中取长补短。当作文本回到自己手上时,学生要仔细看批改后的作文,重点看别人对自己的批语,并对照自己所记录的别人的优点,写出此次作文的感受,这样使自己的作文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教师还要把学生的作文及自评都收上来,进行审阅并随时作记录,为讲评收集材料,同时也要对作文中的不足之处做出必要的批改。这样教师对全班学生的作文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在讲评时要以激励学生为主,应形成师生互评的氛围。总而言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造写作的自由空间,并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要注意在整个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正确地引导学生作文。

4.大胆创新

“文章当出机杼, 成一家风景,不可寄人篱下。”而想成就一家之言,需在写作中打破旧框架、旧模式,运用新思想认识来看待社会生活,使认识更上一层楼。学生如果能在写作中立异标新,推陈出新,亦可使作文层级有很大提升。要想有所创新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敢于在旧题材中挖新意,旧内容中挖新意,旧故事中挖新意。

(1)立意创新。即要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对材料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力求旧中见新,俗中见新。作文中要有求异思维,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上去思考,审题立意突破常规思维束缚。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古人为文,强调“意在笔先”,确立新角度,新观点, 新认识,新精神,让平中见奇, 常中出新。

(2)材料出新。主要表现在选材用材的角度上。作文材料大都不外乎是些最平常不过的人、事、景、物、理。若想学生从生活、学习中思考获得,要能够旧瓶装新酒,亦可以新瓶新酒。“每个形象都有各自的生命”, 要写出鲜活形象,文章的选材一定要有新意。

(3)构思出巧。构思是文章的总体设计,它能全面检测写作者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技能。好文章必有巧的构思。怎样使构思出巧呢?a.思维方式上大胆求异。为此有必要在平常写作教学中借助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b.形式上发挥学生的优势。以对话、辩论、题记、书信、小小说、散文诗等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 来调动学生创新思维,选择一种适应自己特点的文学形式来充分构思、写作。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常中求变,变中求新”。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作文水平的高低是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应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永恒的追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把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作为主线,做到“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从而全面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在我们手里茁壮成长,焕发个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新才.作文激趣方法例谈[J].教研天地,(11).

[2]江秀琴.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J].教研天地,(1).

篇20: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

【摘 要】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可以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目前,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着教授时间长收效甚微的问题,中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情绪和厌烦心理相当严重,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生活积累太少,二是文章内容干瘪,三是表达能力欠缺。

[关键词]中学作文;积累材料;写作空间

一、学会积累材料

1.观察积累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作文教学似乎无章可循,难究其理。学生每每感到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无理可寓,故为文要么无病呻吟, 要么生拉硬拽, 要么胡乱拼凑, 缺少写作素材,写作技巧,缺少真情实感。罗丹说:“对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没有发现自然不会欣赏,没有欣赏又怎能有深刻的感悟?

(1)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意识。要想让学生能发现美,就要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眼睛。“一花一世界, 一鸟一天堂”,要运用自己的眼睛感知生活中的真、善、美。母亲的呵护,朋友的'问候,老师的关心, 一丝一缕中都寓含浓浓深情。朱自清在《背影》中发现浓浓的父爱,鲁迅在《社戏》中再现了童年的美好——要从身边平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知美,从花香鸟语中感味自然,从一言半语中感悟生活。

(2)要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创造人的是自然,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要能感动于社会中物、事、人,并且能激荡内心的扬善溢美的思想情感,需要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启迪他们对生命价值深入认识,对生活意义深刻理解, 使学生逐渐学会并习惯于因事悟理、由情至理。

2.阅读积累

积累是作文的前提。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广泛地积累材料,为写作打下基础。

没有坚硬翅膀的雄鹰是无法在广阔天空中翱翔的,没有充沛精力的骏马是无法在无垠土地上驰骋的,没有丰富的语言又怎能在写作天地间徜徉呢?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都是学生作文的典范,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比比皆是。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品读、领悟、仿写。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语言有更深的理解,同时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3.日记写作积累

日记写作一般会记自己当天很在乎的内心情感或经历。因为自己刚刚经历过,所以对经历过程中的内心活动还记忆犹新,这时自己急需表达,急需倾诉。日记使得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情感得到记录,而且锻炼了学生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积累了大量写作素材,我们暂且不究学生日记写了些什么,但他对学生日后的写作,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是的,注重坚持写日记,是积累内心情感和生活经历的写作之源中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周边存在的事物、事理都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独到的思想见解。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将饱满的人物情感赋予到非人格化的事物中,多阅读其他人的优秀作品,借鉴他人的长处,多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在“多读、多思、多写”的训练中,照样能做到“下笔绣词,扬手文飞”,笔出佳作,作文能力定会有所提高。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定会有灿烂的前景。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中学语文教学的语言教学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