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 >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评论的作用论文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评论的作用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评论的作用论文(共含18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redbrid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评论的作用论文

篇1: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评论的作用论文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评论的作用论文

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时代中教师们探索和尝试了各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新的教学方法。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育工作中有意或无意之中运用到文学理论(文学评论),解决了中学语文教学许多问题。现特做以下论述:

一、文学评论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作用。

中学阶段的学生其生理、心理处于重大变化之时期,也是人生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有的学者称他们的这个时期为危险期。他们在接受好的道德品质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不健康的思想影响和危害,如非法刊物和影视网络宣扬的色情暴力易引诱青少年犯罪。如果免疫力差、自控能力低的中学生对非法刊物作品一概“拿来”兼收并蓄,甚至乱模仿并付之行动,是很危险的。即使一些文学名着也含有糟粕在里面,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三言二拍》《红与黑》《少年维特之烦恼》《雷雨》《骆驼祥子》。

学生由于好奇,易沉迷于性爱的情节描写和不正确的“移情”。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明辨是非,区别“香花与毒草”,在这方面文学评论任务就是区分“有害文学的铁栅栏”(鲁迅语)。提高学生正确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使学生从作品中吸取精华、弃之糟粕。文学评论是批判有害文学的匕首和投枪,教师要常写这些评论并把这些评论广布校园宣传栏、班级里的学习园地,使学生唾弃像《雷雨》中周萍那样的人物――不顾人伦,引诱繁漪、玩弄四凤等畸形的“爱情”关系,憎恨周朴园的腐朽性生活;应该崇尚欣赏像《林觉民与妻书》中的林觉民、《刑场上的婚礼》的革命者周文雍和陈铁军高尚的情操与无私之爱、悲壮之情。这些评论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自己应该追求的,什么是对自己有害的。通过这些评论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

二、文学评论进入课本的方式、途径。

应该改变“有言无论”的语文课本旧有的体系,让学生进入“识文――赏文――评文――习文”的良性循环之中。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使学生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理想的课本,一篇美文之后应有相应的评论文章,是专家的个性化解读,长久地近距离接触与潜心揣摩,学生个性化解读水平自会慢慢提升,有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我们看到欧美国家在考试时有文学评论这一项,我想不远的将来我们的中考、高考试卷也会出现这种试题的。我们平时的考试及中考高考阅读一篇文章都是分点来考测,这是精读的要求,同样我们要培养学生俯瞰一篇文章、一部作品的能力,这与新课程标准要求是一致的。而要求学生增加阅读文学作品的数量,这在很多学校都没有很好地落实。学生既要微观把握文本,也要宏观把握文本,我相信文学评价是能够肩负起这―使命的。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带有更大的个人色彩,评论家也不例外。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而我们的学生鉴赏水平亟待提高,为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阅读文学评论并感受评论家是如何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评判作品,对作品发出个性化的'声音,然后引导学生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做出反应,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对文本整体做出相应的评判,从而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文学评论将成为文学教育的亮点。

有人也许担心文学术语将成为阅读的障碍,事实上大可不必,文学评论只是对阅读文本起一种辅助参考作用。不必列入考试范围。如果将数学与语文作一类比,那么文学评论相当于立体几何,有助于培育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如《作品与争鸣》《名作欣赏》中专家的个性化解读,体现了批判性思维,具有启人心智的特征;易中天品三国现象是一种历史评论,夹杂了一点文学评论,引发了读史热潮。

文学评论是基于历史的、美学的、哲学的标准去探掘文本的深刻内涵,在教师与学生共解文本之后学生的文学评论或认同或歧义。文学评论涉及评论者的文学修养、美学修养、哲学修养、科学修养,在这个意义上阅读文学评论有助于学生人文性的熏陶与浸染。

阅读优秀的文学评论,品味其语言,感受其思想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升思维的境界,优化思维品质;从中学会观察文学、文化现象,学会从文本中发现问题,进而增强探究意识和发展问题的敏感性,以提高探究能力和探究成果的质量;在阅读文本和文学评论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文学评论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从文本中发现新意义,对每一个中学生都是有益的启示,在文本话语、教师话语、专家话语中寻觅文学的真谛与美丽,获得对优秀作品常读常新的体验。在执着的文本探索中既要尊重他人的成果,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建立属于自己的话语系统。这样就会对文本之内的世界和文本之外的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标新立异,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篇2:细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文本细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当今中学生普遍不重视语文课,很多中学生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的母语已经掌握很好,不需要将更多时间花费在语文上,因此即使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不懂的地方也不会借助网络、工具书等寻求答案,将更多精力放在了数理化等学科上。从中学教师的角度来看,教授出高质量的语文课成为高深的学问。文本细读是当前语文教育界没有引起重视的地方,同时它也是语文课的重点所在,所谓文本细读是指针对文本进行微观分析,并将自己的生命理解与感悟呈现出来。据此,下面我们针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应用展开分析。

一、“文本细读”解析

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其关键在于抓住重点词句品位文章,只要我们仔细品味与阅读就可以发现存在于文本中的具有内涵、概括性较强的字词。例如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就是整句话中比较关键的字,作者利用一个“闹”字使原本静态的画面动态化,利用“闹”字来形容红杏,红色是暖色调,利用红色关联性机制进行联想,“红”通常可以与“火”联系到一起,整个画面都变得活泼起来。一个“闹”字将春天的生机勃勃展现出来,向我们展示出无拘无束的春天,其美景就像年轻的生命一样,充满活力。因此,文本细读实际上就要求我们进行仔细的研读与品味,深入理解其中的关键字,大部分关键字起到了承载作者思想和情感的.作用,充分体现出了一种“细微之处见精神”的意味。

二、“文本细读”的具体运用

1.反讽。反讽实际上就是说反话,作者陈述的内涵和表面意义不一致,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修辞术,通常可以在词语、结构及人物命运等方面运用,新批评家为反讽赋予了新的内涵,并延伸了它的应用范围。当前反讽被运用于小说、散文及诗文中,教师在文本阅读教学中应特别指出这一点,例如鲁迅的作品重在深刻犀利,反讽在其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在《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中,开头介绍了清国留学生的将辫子盘起、扣一顶制帽两种发型,不管何种情况下这种凸起的发型都是怪异的,作者将其比作日本最高、最美丽的富士山,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反讽。后来又说“实在标致极了”,“标志”一词是用来形容女性的,因此这里也用到了反讽,从中体现他对清国留学生的不满。

2.语调。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发现叙述者在文本中利用怎样的“态度”与“口气”叙述故事,不仅可以将说话者的身份、地位解释出来,同时还能将叙述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解释出来,利用叙述者的语调将其情感意蕴表达出来。例如胡适在《我的母亲》中戏谑的交代自己“文绉绉”性格的形成原因,小时体弱不和野孩子一起玩、母亲不允许、因有“先生”之名装出“先生”的样子。通过仔细揣摩可以发现这是作者与熟识的老友在谈话,其中传达出来的语调是幽默、谦虚且平静的,进而拉近了读者、叙述者之间的距离,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通过对作者语调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个性与修养,同时还能帮助我们对作品的美学特质进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3.悖论。悖论实际上就是“似非而是”,将那些表面矛盾、滑稽,却又实际所指的语句用到诗歌研究中,来说明诗歌结构、语言不协调。诗歌这种文体比较特殊,其语言与日常生活逻辑不符合,其中的语言往往带有一种“悖论”性质。很多诗人会利用不恰当的比喻、逻辑不通的语句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陌生化”的效果。例如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中,前两句从字面上着实很难让人理解,不明白人活着为什么可能死了,通过细读文本可以发现,本首诗是为了纪念鲁迅而作,其中“有的人”指的是鲁迅,“活着”是从生物学上来看个体生命存在,而“死了”则是指社会意义上的死亡,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看,到底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到虽死而生呢?通过文本细读我们可以理解,那些为事业、为人类、为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这些人虽死犹生,鲁迅就是其中之一。这一句就是典型的悖论,虽然表面上是对立的,但是实际上却是千真万确的,诗歌通过语言、结构不一致,产生更加丰富的意义,而其中的意义还需要读者通过文本细读进行体会和领悟。

综上所述,文本细读需要从文本出发,综合考虑除文本以外的相关要素,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应灵境分析文本细读方法中的合理成分,并针对文学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感知与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阐释和阅读。与此同时,现在语文教师面临着很多新要求,需要为学生提供很多细读思路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形成“从细微处见精神”的理念,并对文本的词与词、词与句子以及句子和句子等部分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认真分析,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及习作能力,最终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秦朝晖,傅书华.文本细读:语文教学密码――语文教育的现状反思与出路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04:81-84.

[2]马慧娜,卢亚明.“文化诗学”与中学语文教学――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例[J].保定学院学报,2014,06:116-119.

[3]张华.转化: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基本理念与操作路径――对文本细读现象的观察与反思[J].中小学教材教学,,10:23-26.

篇3:朗读在中学语文中的作用(教学论文)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改革,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着力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强化朗读指导与训练,感悟语言文字的内蕴。学生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训练,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朗读  情感  再认识   优化策略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朱熹曾经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朗读,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朗读,是对同学们进行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和说普通话训练的语文活动。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所以,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形成阅读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设计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但在中学朗读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这下这些令人担忧的情况:

一、存在问题

1、朗读目标模糊

在语文课堂,我们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全班齐读之后分组读,男生读了女生读,甲同学读了乙同学读。听来书声琅琅,看来热热闹闹,其实,学生心中一片茫然,因为教师在读前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朗读目标和要求,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些诸如此类的话:“把课文的某某段齐读一遍”,或“某某你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由于目标的模糊,学生朗读时心不在焉,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2、朗读训练无序

朗读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整个一篇课文来看,要遵循“读准--读通--读流利--读出感情”这样的一个训练过程。而大多数教师却漠视这种“序”,无论是学习课文前的朗读训练还是学完课文后的朗读训练,都是要求学生“读出课文的情感”。试问,学生在没有把课文读准读通、读流利的情况下,如何读出课文的情感?当然有些课文通俗易懂,就可以要求学生初读时就读出感情。

3、朗读评价淡化

许多教师在学生朗读后,作壁上观,不给予适当的点评,也没有指导学生互相评价,更加没有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进行自我反思。读得好,还是差;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学生浑然不知。当然,点评时教师应当注意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二 、朗读的再认识

1、明确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朗读于个人而言是学生对文章的自我阐释,是学生对文章的自我的解读和感受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成长,清陆世仪说:“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岁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有所当学之书,皆自十五岁以前使之熟读。不但四书、五经,既如天文、地理、史学、算学之类,皆有歌诀,皆须熟读”。这段话抓住了青少年心理特征,强调了“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是非常正确的。茅以升说:“青少年时,经常背诵古文,使人渐渐掌握了作文的道理,了解了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谙练了语言的流畅和优美”,朗读是背诵的基础,对文章的反复朗读,可增强学生记忆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学生今后的听、说、读、写打下牢固的基础。

其次朗读于教学中具有调节节奏,对话交流的作用,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铺垫,只有老师的讲解,是沉闷而乏味的,朗读中,学生既具有了一种主观能动性,又是对课文内容的二度创作,在此基础上穿插上教师恰当的点拔和引导,可很好地实现师生间的互动及课堂氛围的调整,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实现。

2、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与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朗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技能之一,它实现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沟通。学生通过朗读激发想象和联想,从课文有效的信息中发现意境美,体会语言的魅力,形成语文能力。正如古人所说“书要苦读,不读不得要旨,不读不知其意味,不读不能领略语言之美”。长期的朗读训练就将文章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形成语感,丰富词汇,掌握语法规则。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在朗读的过程中慢慢积累沉淀形成的。与此同时,它还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和学生情感的积极体验。特别是那些抒情性极浓的诗歌(散文)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表达依依惜别深情的抒情诗,学生初学难解其内含之美,故在教学中宜用音乐(轻柔、舒缓的乐曲)营造出氛围,再辅之朗读,朗读时既要读出轻柔、深沉、淡淡的忧伤之韵,又要读出轻盈、弹跳式的节奏,努力表现出一种梦幻般的情景。这就能使学生在渐染熏陶中感受到诗意境的美,领悟出作者内心的忧思,形成正确的语感。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朗读这种教学方式的介入,教师再怎么精妙的分析和解读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学生并没有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情感上的震撼和熏陶,更无法准确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可帮助字斟句酌,修改文章

朗读,可以形成语感。语感对于检查语病,改正语音不通,拗口,逻辑不严密等问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鲁迅先生说:“在看和读之中,能够发现重复罗嗦的地方,把文字改精炼了;能够找出拗口,不通顺的地方,把语言改通顺,流畅了。”叶圣陶先生说:“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自己写了东西也要念,遇到念不顺的地方,就是要修改的地方。”

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改诗时,就采用“读”的方式,“读”的修改法使白居易的诗明白如话,音韵优美,雅俗共赏。在西方现代文学中,应用“读”这种方式修改作品成绩最为显著的是海明威。他将著名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反复读了二百余遍,修改了二百余次,最后才付印。海明威就是用“读”的方法,从感觉,视觉,触觉上去刻画形象,用最乘法,炬的语言将作者,形象,读者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形成了独特的“海明威风格”。

教学生朗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常抓不懈。还要纠正基础年级才需要朗读的错误观点,虽在高考中未直接考学生的朗读的情况,经其中许多题目都关乎朗读,直接的,如:“语病”题、“诗词鉴赏”题、“背诵默写”题等。间接的,如:“写作”题,这些都有赖于学生在平时大量的反复朗读来实现的,光靠大量无声的习题只会损伤语文的美感,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出不会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考试高手。

三、优化课堂朗读的策略

(一)着重于范读的榜样性

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的讲课:“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都可以通过朗诵来表达。而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中,获得了对文章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学生在不断地听读、跟读、练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感知、体会、领悟其中的奥妙,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朗读水平,无论口头表达还是写文章都会受益匪浅。

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教师的范读是最为直接和亲切的,是火种、是催化剂。它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朗读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并产生共鸣。例如:老师在讲《陈情表》一文时,不是用太多的讲解,而是身穿肃装,表情严肃,用低缓而常常的男中音,饱含深情的朗读,来表达对亲人深切的怀念之情。音色深沉,苍劲,课堂沉浸在悲怆的氛围中。老师率先垂范,先声夺人,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朗读和学习的欲望被激发出来。当然还要注意多媒体的.运用,这里主要指朗读录音。朗读录音可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朗读录音教材是朗读大师经过认真揣摩,摊牌练习制作的优秀作品。它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调等方面的示范,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能够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提高朗读水平。

(二)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都有“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心理,在教师范读的影响下,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了,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孩子们听老师读得很美,但自己却读不出味来,找不着美的感觉。此时,教师就必须趁热打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感知文字内容,扫除知识障碍(如读准字音,不丢字添字、不重复、不断句,理解文中关键词句),接着浮现形象,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画面”,再通过画面品味语言,然后把握好语调、语气、语速,边想象边领悟边吟诵。这样反复启发引导,反复吟读,学生最终领悟文章,找到美的感觉。最后达到清人唐彪说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那该是一种多么令人向往的语文课堂啊!对于一些思想感情浓厚的文章,老师滔滔不绝的分析代替不了学生的朗读,因为情感绝不是灌输讲解得来的。只有通过学生用心去读,用情去读,他们才能真真正正地理解文章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讲《将进酒》一诗时,我们可以利用录音教材,只要一播放,必会先声夺人,气势澎湃。氛围有了,何患激情?当然,如果老朗读水平高,由老师来读会给学生“望尘可及”的心理,更有说服力。

(三)注重朗读的方式

在让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有准备、有目的的进行,或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某些问题,或让学生边读边体会文情,或让学生读读比比,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有感情地练读,总之要体现朗读的目的性,这样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才会读得生动,读得有意义,读得有收获。

朗读的方法对朗读的效果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朗读训练一般可分为听、学、试三个过程,听,就是听专家朗读,也就是组织学生听录音带;学,就是组织学生朗读,老师此时就要纠正学生在朗读中语调、节奏、停顿、轻重、情感等朗读方面的问题;试,就是放手让学生就必学和喜爱的文章放声朗读。在这一过程中可根据文章内容采取范读、齐读、分读、配乐读等方式来实现。如:《将进酒》宜听专家朗读磁带,让学生感受其中激愤、磅礴的气势。《纪念刘和珍君》宜由老师范读出义愤、沉痛之情。《荷塘月色》宜用舒缓的二胡曲营造出一种朦胧淡雅、忧喜交织的氛围,让学生轻声齐读。《赤壁怀古》则由男同学齐读,读出一种豪放、慷慨的气势。《雨霖铃》则由女同学齐读,读出一种婉约、清新之韵。经过反复的朗读,一方面可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使学生达到培养语感,陶冶情操,熟练运用普通话表达之功效,可谓一举多得。学生朗读完后,教师可适当点评,也可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还要鼓励同伴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从而通过评价,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发展功能。但评价要“因人而异”,如平时胆小害羞的人终于“登台亮相”了,应迅速给予鼓励性评价,而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应在指出其优点的同时也指出其不足之处。

对忽视朗读教学,这一语文教学中的怪现象,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危害,痛改这一使我们语文哑声的错误,端正对朗读教学的思想,并把它全方位的、系统性的、有针对性的运用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去,才能扬长避短,提高我们语文教学水平和质量,只有引起教师和学生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的重视,才能使朗读在高中语文课上焕发出它应有的风采,通过它来释放出一曲曲美妙的音乐。

参考文献:

1.《让琅琅书声重返语文课堂》符冬莹

2.《朗读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对策》张连仲

3.《从学生的朗读谈朗读教学》那丽娟

4.《优化朗读教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美!》张蕴荣

5.《教育原理》  王丹

朱志红

篇4:中学语文教师到底有什么作用???(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师到底有什么作用???(教学论文)

广西贺州市仁义一中    李科

中学语文教师到底有什么作用???废话,不就是教中学生学习语文吗?!话虽这么说,其实,问题还真没有那么简单。大家写文章都是引用名家的言论,本人有所不同,特别喜欢某些教育主管领导的精彩发言。这不,请看:

“小小说?!你怎么能跟学生讲小小说呢?他们能接受?我们的语文课本从头到尾,你翻一翻,有这个概念吗??、、、、、、”

--这真的是一个自己也教语文的学校主管领导在检查个别语文教师备课本“发现问题”时批评该语文老师所说的话。因为实在太精彩了,本人不能独吞,有必要与大家分享啊!!!

本人不得不遗憾地说,在一些基层中学,至今依然有不少语文老师甚至主管领导很错误地认为,我们语文教师的天职就是把语文课本里的课文循规蹈矩地一篇接一篇给学生讲完,语文课本必须讲,而且,课本没有的内容不能讲。在他们眼里,这也便是语文教师的作用了。真是非常非常匪夷所思,特别特别莫名惊诧,无比无比荒谬绝伦、、、、、、

本人只是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没有高深的理论去辩驳是非。不过,可以就事论事:正如那位主管领导所言,我们的语文课本(苏教版` 初中)的确没有明确地涉及“小小说”这个概念,但这也并不是课本编者有什么过错。根本问题还是出自我们可爱的中学领导。

什么是小小说?不就是短篇小说嘛!有些短篇小说的篇幅极其短小,人们于是给了另外的称呼--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还有专门的杂志呢!)长篇小说都要求中学生好好学习(特别是名著),小小说怎么就不能教、不能学呢??作为习惯于搞应试教育的前辈,尊敬的中学领导难道没见过学生的语文考卷???现代文阅读所选的短文不太可能是长篇和中篇小说,更多的是,不,应该说就是小小说啊!!您老人家怎么不允许年轻的语文老师跟学生讲呢?比如: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每逢山溪水涨,他就守候在溪边,把他的学生一个一个背过小溪。惊悸的浊浪,滑溜溜的卵石,使他名声远播,某报撰文颂曰:《人桥》!

不久,他被提升为文教办主任。接替他的,是一个娇小的姑娘。姑娘没有勇气涉过小溪,更谈不上背孩子渡水,于是一到雨天黄昏,对岸就排着一支家长的队伍,一律裤腿高挽。

姑娘开始了奔波。她给文教办写信,向教育局长报告,跟乡长争吵,掏出自己的工资带头集资……不久,小溪上架起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桥。孩子们可以顺顺畅畅上学了。

姑娘至今还在山村小学,教着四年级的50名学生。

1.请你给短文拟一个标题。

2.短文中两个人物做的同一件事是什么?各自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3.文中的两个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4.删掉短文末段行不行?为什么?

5.短文蕴含着作者对某些社会现象所持的态度,请你举文中的一例加以说明。

永远的蝴蝶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南部的母亲的信。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的眼镜玻璃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上,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秋深了。

1. 小说以“雨”开篇,并以“雨”贯串全文,这样写的作用是(至少答出两条,每条答案不超过15字)

2. 小说最后再次描写了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的特征,并交代了给母亲信的内容,这样写的作用是(至少答出两条,每条答案不少于15字)   .

3. 开始写“小雨点”溅到眼镜上,之后写“更大的'雨点”溅到眼镜上,其作用是:(不超过20字)

4.

--以上经典文章语文课本都没有收录为课文,本人实在爱不释手,并与自己的学生一起分享,将这些好文章当课文认认真真地备课、讲课,有什么不对???又是违反所谓的语文教学常规???

本人在拙文《究竟什么是语文教学常规----宪法???》里提到我市教育局制定的《贺州市普通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连总则和附则共十大项60条细则里只有半句话明确地提到课本:“教师要按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教学”。与其他地区的常规一样,并没有规定语文教师必须循规蹈矩地将语文课本里的课文从头到尾地灌输给学生!其实,教学常规比较高明的地方是用“教材”这个概念,并没有用“语文课本”这个概念。这两个概念还是必须明确区分的,教材不完全是语文课本啊!前者包含的内容或素材远远大于宽于多于后者。而且,常规在提“教材”之前,首先要强调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宪法”--《语文课程标准》。选取语文课本以外的小小说(优秀的经典的那种)来给学生讲课并没有违反教学常规!相反,这是完全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这是负责任的语文老师应该做的事,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考试分数(是考试分数啊!在此说提高语文素养还有的很虚伪了)的好办法,更是让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妙计啊!

中学语文教师到底有什么作用???显而易见,语文教师的作用绝对不是循规蹈矩地将语文课本里的课文从头到尾地灌输给学生!也用不着拿新课标或者别的教育理论(素养啊母语呀之类)吓唬人,很简单,语文教师的作用是让学生爱语文,让学生懂语文,让学生用语文、、、、、、语文老师应该有这些作用!!当然,语文老师要发挥这些作用有各种各样的途径,所以,极个别的中学领导没有必要假“常规管理”之名,行嫉妒打压之实。

篇5: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一、影视资源的科学定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影视资源不仅能够有大概的认识,还能够熟练地运用。影视资源成为我们休闲娱乐,以及家庭聚会、约会等场合的必要工具。从广义上来讲,影视资源是电影和电视呈现的全部内容,包括文学、音乐、文字、舞蹈和戏剧等等多种表现形式,它是艺术形式的综合体现。但是从中学语文教学这个角度来看,则更加注重影视资源的审美性和内涵性的应用价值。

二、影视资源逐渐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历程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电影问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电视诞生,人类的文化传播方式悄然发生变化,电视机、录像机、VCD等迅速普及,家庭影院进入寻常人家,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影视媒体,视觉文化已成为时代潮流。社会在进步,技术在向前发展,那么,怎样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国家对教育的关注程度不断加强,对新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改革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注重学生写作、阅读、表达、口语能力,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广度和深度,努力为学生创设有活力的课堂。现在,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和整合不仅适用于中学阶段,而且在小学、中学,甚至在大学都已经成为教学必备工具。正因为影视资源的迅速普及,对它的运用还存在不少的缺陷。

三、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整合和运用的方法

(一)通过观看有原著材料的影视片段,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理解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化的习惯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影视技术的革新和创新,为教育改革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条件。这些高技术工具利用声、色,以及传神的动作和演员们入戏的表演,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中学生在接受一些复杂抽象的文化时,往往感觉难懂,但是如果借助影视资源这一得力的助手,会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猛然发现,原来这些文化也不是怎么枯燥。不仅娱乐了学生,达到了劳逸结合的效果,还使得学生对这种文化有一种全新的认识。利用一种学生熟悉并且容易接受的方式促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阅读方式由浅到深的转变。

(二)鼓励学生亲自制作课件,通过课下的准备工作和课上的讲评,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要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仅仅掌握书本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要迎合如今社会对信息技术要求,掌握信息技术。组织课件讲评的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做好课下预习的.准备工作,还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正确对待信息技术手段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四、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影视来源于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即使影视有所改动,它的基础也是原著的文学作品。影视具备特有的声音、颜色和形象优势,使学生在观看的时候,培养起对美的理解力。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根据有限的剧情设置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或者是课本内容的理解。

(二)扩充学生学习知识的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

语文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还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通过引导学生观看一些根据中外名著改编的影视剧,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从而达到扩大学生知识面的目的,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

(三)潜移默化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在影视作品中,人物语言有着表现人物品质、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作品主旨的作用,有利于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以及运用能力的培养。要打破传统的阅读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将影视资源引入语言文学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影视资源为语文教学增加了充满活力的新因子,它在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和运用是实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影视资源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篇6:浅谈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引导学生领悟一篇课文,要教会一定的方法,传授一定的技能,使之最终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迁移领悟的目的。如,不同文章的文体特征决定了读这些文章的方法不同;评价文章可以从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作家生平、性格等入手,看当时的作用和今后的影响,辩证地评价等。

所谓悟性是指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悟性对于感知课文、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非常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悟性是生动地、直观地感知周围世界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并进行逻辑思维分析从而获取新知识的思维活动。《语文课程标准》中“感悟”一词的反复出现,意味着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更加重视学生对文本感悟能力的培养。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感悟文本的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趣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休眠状态的潜意识需要情感去激发,以形成强烈的阅读冲动。主体对客体的“意念领悟”要求主体之情与客体之情融为一体,在二者的碰撞、交流中产生共鸣,最后达到主体对客体内蕴的领悟。

1.1声音创境

所谓声音创境,即运用声音或音乐手段创设情境从而让学生去感悟作品。例: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写到安塞腰鼓“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种腰鼓怎有如此神奇,何以令人想起“落日、马鸣、雷电”,更怪的是还会令人大彻大悟?这些问题,很难讲好,于是可让同学们听一听真正的安塞腰鼓,放一段腰鼓音乐,追随音乐去想象、去感悟安塞腰鼓的阳刚豪迈。实践证明,一支腰鼓给学生的感受,比你说上千言万语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1.2图形创境

所谓图形创境,即运用图画或影像创设情境从而让学生去直观地感悟作品。例: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时,让学生先看十分钟的电影《上甘岭》中的片段,将其置身于朝鲜战场上和影片中的英雄共同经受炮火的洗礼,一起体验战争的残酷和爱国主义思想,为其感情上的“共鸣”创设情境。这样“最可爱的人”的高贵品质就会在学生心目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学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2.启发想象思维,把握文本感悟的着力点

阅读主体的“感悟”是对文章“言外之意”、“味外之味”的把握,必须通过想象方能捕捉到文章所隐含的高情远意。因此,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课文的整体美和情境美,对完整的形象和意蕴深长的语句不宜作过细的咀嚼和烦琐的讲解,而应提供背景,多作引导和激发,允许学生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各有差异的美感体验;要引导学生多从联系的、综合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善于作多学科联系、跨学科综合。

3.组织讨论交流,升华文本感悟的思考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可设置讨论交流这一感知环节,从而升华文本感悟的思考。例: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写了“百草园”、“三味书屋”两个地方,到底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们众说纷纭,意见不一。本人就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各抒己见。

4.教给感悟方法,尝试文本感悟的实践

引导学生领悟一篇课文,要教会一定的方法,传授一定的技能,使之最终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迁移领悟的目的。如,不同文章的文体特征决定了读这些文章的方法不同;评价文章可以从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作家生平、性格等入手,看当时的作用和今后的影响,辩证地评价等。

篇7: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作用论文

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作用论文

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情感的创设、挖掘,它能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以情促知,以知增性”的目的。而情感需要双方互相走进对方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如何挖掘、创设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呢?

用“爱”和“关注”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每个学生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如果我们能让每个学生在爱的阳光中成长,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奇迹就会出现。“目以传情,情以感人”。目光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传递成功希望的情感信息,教师要恰当把握无声的语言——目光的运用,捕捉时机,适时向学生传递信息,进而给以激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例如,在语文课堂讨论中,有些胆小的同学不爱发言,努力发挥教师自身情感的作用,以情动人。

情感具有感染功能,这好似物理学中的“感应”现象,再加上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自身的情感是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考虑的是如何教好自己所教的学科,而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情感对学生的影响。其实,教师的这种情感经情感的感染功能的作用,会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对教材冷漠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其所讲述的材料好像和学生之间隔着一堵墙”、“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

领情入境,让学生产生审美的情感

美需要情感为中介,教学需要情感为纽带,这种纽带应首先由教师抛向学生。即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

在这种生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教学课题不再是抽象的条文,而成为一种被学生热爱的对象,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升华为一种审美体验时,才会使学生领悟难以言传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电影、绘画、音乐、舞蹈、朗诵等艺术手段,创设一个自然和谐、有利于身心开放的“心理场”,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以情动人,激发并保护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进入“妙悟”的自由状态,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

自己在教学《沁园春·雪》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借助声、光、影等手段,将词句融进课件之中,使学生对词句中的英雄豪情领悟得更深、更透,让教材提供的审美客体成为声、光、影彼此相通、交相辉映的动态世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通往深层的生命结构的审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完美学生的人格构建,完成从教学关系向审美关系的.转化和升华,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发扬教学民主,建立良好的课堂情感关系

首先要运用情感感染功能,满面春风上讲台,以教师自己的快乐、饱满、振奋情绪来影响和引导学生的情绪,使整个课堂气氛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使学生敞开心扉,更好地接受新信息。若教师绷着脸,或表情冷漠,或忧心忡忡,或怒气冲冲走进教室,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气氛紧张,心理闭锁,阻碍新信息的输入。

其次要爱护、尊重、理解学生,尤其是不可歧视后进生,为他们倾注更多的爱,给他们“雪中送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就能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产生更强大的上进心和极大的成就动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中学生自尊感强烈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要平等施教,不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应把学生当作朋友看待,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发言时,多用鼓励性语言,允许他们答错,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泯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和人伦差异,为教学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的健康心态与宽松环境,这样就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生快乐。

篇8:谈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创新论文

谈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创新论文

新课改认为“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就是看他是否具有课程意识,即课程再创造能力。”这里提出的课程再创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再创造,课本教学中的一种再创造。一句话,在课堂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一种创新。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时而约束我们教师。教学方法的雷同,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教师把教材内容当成了一种圣经,在课堂教学时千篇 一律,在考试时也体现出考试范围的一种指令。近几年里,教材的灵活性体现出来了。新课改提出的语文观中有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就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得不思考,什么是“语文”?什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在每次语文课堂教学中,又如何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创新?从何创新入手?……在新课改进行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创新”教学的才华和胆识。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去创新呢?

一、语文教师要有创新教学的胆识

胆识,是语文教师创新的前提。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受了很多的约束,诸如教材内容的约束,教学时间的'约束,教学管理的约束,教学思路的约束,使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敢创新,千篇 一律的机械的进行传统的教学或是这个教师传统教学课文的定式。以前上课,什么都是现成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手段,教学进度等,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忠实地传达出来。特别是老上语文的教师,在其课文教学上是惊人的相似。诚然,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不能在教学上有突破的,十几年的课堂教学方法没变,而十几年的学生却变了,十几年的社会生活变了,十几年的人思维也变了,不只是变了,而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又为何不变?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有一种心理上的约束,这可以用另一种话说,是过多的忧心。生怕学校常规管理约束的忧心,有学生是否学到的忧心,有过多的忧心,导致教师在教学的忧心。关于这些,实是教师的一种多虑。这要语文教师一种胆识。

笔者曾在初中一年级教学《安塞腰鼓》,在下课前十几分钟我想让学生理解“一擂起来就没命了,就忘情了,”我们没有鼓,也不可能去体会黄土高原的重,我设计学生擂桌子,那学生在教师手势的指挥下,舒缓急促,声音的高低起伏都体现得很清楚,教室里是急促的擂声,学生的心跳和擂桌子一样新奇。那在老师鼓励下的忘情地擂,惊动了邻班,也惊动了学校行政,学生是大擂大鼓,当擂声嘎然而止时,下课铃声刚响,下课后,是邻班羡慕而惊讶的目光,是校长赶来新奇的目光,是学生擂桌子后一种莫名的激动。我作为倡导者,是不动声色的下课,我的目的是那一擂,就没命了,就忘情了。我的目的达到了,我无须向学生深讲,当然我无须向谁解释。在新课改上要有创新的胆识。

二、课堂教学具有“不确定性”,就是创新的土壤

课程的可变性东西太多了,课堂教学不是公式,它具有不确定性。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教学语言、教学风格、教学切入点。同一课文的不确定性东西太多,而这才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这新的活力才能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当然也就有创新的要求。

教师教学时的再创造实是学生心灵想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师只是一种引导,引导学生去想象、探究,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只仅仅是点拨一下,留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去再创造。同一个问题,可以让教师与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去进行不同的解读。在教学内容上,师生根据不同处境进行不同的提升、拓展、丰富,不必担心学生是否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感受再创造的成功感,这就会增强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一旦喜欢探究,那将是他们终身能力的体现,其教育意义是重大的。我们教师又有什么去过多的忧心呢?何必过多地去讲这句如何理解,那句是什么,本文中心思想是什么,层次又如何去划分呢。也许,学生的理解比教师讲的,或是书上说的更有新意,这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再创造的不确定性。

“教学相长”是教师与学生的互相进步,教师不要想当教学的支配地位,教师的劳动要从教学上解放出来。新课改提倡教师要有“下岗”意识,要让教师在教学中觉得学生越来越不要我了,我在课堂中越来越没有事做了,我在这个班的语文教学要“下岗”了。这就很好,如果教师觉得学生离不开我,我有好多好多的东西要教给学生,学生也要我在课堂上讲很多,那样的教师一定不是新课改中的教师,新课改也不需要这样的教师,大概真要下岗了。如何达到这一点,是在课堂上去体现,因此我们说课堂创新的不确定性。

三、新教法、新课堂都是创新的范畴

课堂创新教学,不是一个表演,而是一种观念,指导于教学时的一种习惯,何为创新,就是不拘一格,教学内容的不拘一格,课堂结构的不拘一格,师生互动的不拘一格,只要是适合学生思维和心灵的健康美,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拘一格。

关于课堂结构,很多表演课做到了不拘一格,那么,试问,在平常教学中,教师教学是否不拘一格?很多公开课是一种纯表演,是让人说喜不说忧的课,而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诸如地域性、人文性都各有新异,这不拘一格就是一种创新,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思想,不能为表演才想起小组讨论、探究合作、师生互动等,师道尊严,不是在思维定势上的一种尊重,这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再创造的灵活性,并不局限到某一点、某一课,是很多的时间和空间都是一种创新的天地。同一学科,同一年级,由于地域不同,其学科创新内涵不同,为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篇9: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修辞教学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修辞教学论文

一、明确教学意义,抓住修辞实质

学语法是为了把话说通顺,合乎逻辑;学修辞是为了把话说好,表情达意准确、生动形象、完美。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修辞教学十分重要。修辞实质是修辞行为,其生命在于运用,修辞教学是对修辞行为的指导。修辞行为起始于人的语言交际活动的需要,人们利用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当然就希望所选用的词语、所编排的句子能够恰当妥帖地表达情感、能够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为了使自己发出的信息有效地传递,为了尽快得到预期的反馈信息,人们必然希望自己在信息加工方面、在信息载体即语言符号的选择编排方面做得更好,这就是人们修辞行为的动力。修辞行为的主要内容是对语言材料的选择和编排。比如郭沫若先生在《屈原》初稿中写了婵娟曾用“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这样一句话骂宋玉,感到这句话不够好,想改为“你是没有骨气的无耻文人”,但这话还不够有力,后来他采纳了一个演员的建议,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样句式的改变、句子的重新组织,取得了极好的修辞效果。词语选择组合的过程,就是一种修辞行为、修辞活动,以往那种只孤立地讲解某些修辞格的做法,显然与修辞活动、修辞行为的自身特点不一致。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1、把握语境,提高语言品味能力

修辞行为所依存的环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境。任何言语交际行为都不可能脱离一定的环境在“真空”里实现。一句话是否得体、确切,要看是否与环境相适应。比如在卖烧饼的小店门上可以贴这样的对联:“四季棒捶不离手,一年圆货卖出头。”而要是将它贴在卖彩票的店门上那就不合适了,就不如贴上“多买少买多少要买,迟中早中迟早要中”,与环境适应。同样,一句话是否说得巧妙,也离不开环境因素的作用。比如:“石碑前面的草地上,淡淡的开着几朵浅黄野花,花瓣上带着几点露水,好像泪珠儿。”这里把“露水”比作“泪珠儿’,是因为所写的环境为墓地。而通常把荷叶上的露水比作晶莹的.珍珠,那是因为所写的是使人心旷神怡的夏日晨景。

2、联系实际,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在汉语修辞中,“求得表情达意的最佳效果”这条语义规则比语音规则、语汇规则、语法规则更重要,起着更大的作用,所以在修辞教学中要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达到语言表达的最佳效果。

第一,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学。修辞知识要讲得简单明了,一说就懂,懂就能记住。例子也要典型、平实、有意趣。比如说反复,反复使用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可以连续,可以间隔。举例:“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有些修辞方法,语言结构有明显的格式,要具体成一看就懂的格式。第一种比喻:①明喻甲像乙,(她)好像(桂花)。②暗喻甲是乙,(她)是(桂花)。③借喻桂花(桂花悄悄走进屋)。第二种对偶:AB/CD/EFG”或者HI/JK/LMN,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第三种反复:ABCD,EBCD,FBCD;或者ABCD,XY,EFGH,XY,IJKL,XY。第四种顶真:ABCD,DEFG,GHIJ,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深埋在地下的竹根。”有些格式,都运用了联想、想象,如比喻、拟人、通感、拈连(移动),要对比语言上的特点、效果上的异同,在听说读写中培养理解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理解时,要识别修辞方法,更要理解修辞方法在语境中的显性语义和隐含语义。例如:下面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言外之意?“他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都德《最后一课》)。运用修辞方法言外之意是,记住了祖国的语言,就能以祖国语言为武器,团结人民与侵略者斗争,取得胜利,获得自由、解放。

第二,表达时,要用修辞方法完美地表现事物、情思,要培养学生恰当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改正运用不当的修辞方法。例如,有学生在写上海世博喜事多,许多外国朋友赞誉中国时,这样写道:“世博的喜事诉说不尽,赞美的佳话到处传。”音节不匀称,句子不和谐,不如改为:“世博的喜事说不完,赞美的佳话天下传。”这样,音节匀称,句子整齐而又押韵,读起来要比原句顺口得多。几种修辞方法常常结合起来使用,或者巧妙地运用“一身两任”的修辞方法(如排比中有比喻),加大修辞方法的容量,增强表达效果。如:“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郭沫若《雷电颂》)。对偶兼比喻: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碧野《天山景物记》)。夸张兼比喻、排比。锤炼词句教学,重点要放在锤炼词句,注意辨析意义,调配色彩,协调音韵;锤炼句段,注意句式协调,节奏均衡,富有变化。可以用替换课文中文章词语的方法,对比词语,鉴别优劣;可以使用学生作文实例,集体评改(多种改法,不同词语或句式),评析效果,选用最佳词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不该那样用而应该这样用词句。

篇10: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学 语文 人文素养

论文摘要:新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对人文精神由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昭示了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还语文以应有的面目,给语文以应有的地位。

人文素养可以这样理解:学习者通过长期学习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而获得的精神上、思想上的修养积淀。它包括人文知识的修养和人文精神的修养。人文知识的修养是通过学习各种人文学科而获得的文学修养、艺术审美修养、哲学理论修养等,人文精神的修养是在获得人文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崇高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行为习惯、合作的团队意识、健全的人格魅力等。

一、珍视新教材,挖掘教材人文素养的内涵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精神,新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家庭、社会,关注亲情、友情等真情,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感悟种种人生哲理。面对初中语文教材的这一改编,我们教师应主动去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由原来的“课堂指导者”变为“课堂促进者”,让语文课成为“大语文”的舞台,洋溢着文学的气息。以初中语文七年级为例,七年级的第一单元所选择的课文均属于叙事文章,文章中蕴涵着很多深刻的人生哲理。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是告诉学生:要有目标、坚持不懈地去追求,最后一定可以看见“大海”。这一课对于我们山里的孩子更是有着重大的意义,从小生活在山里的他们,也特别向往着走出山沟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对于鼓舞他们认真学习起着重大的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则告诉了孩子们:不要看着远处的目标感到畏惧,我们要着眼于眼前,克服现在的困难,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走,最后成功永远属于我们,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熏陶。相信只要肯去挖掘教材,认真分析,就能很好地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素养去感染学生。

二、深入学习,简单考试

深入的学习,简单的考试,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既指教师的教,又指学生的.学。中学语文,老师有本事深教,学生有能力深学,考试却大可不必故弄玄虚,煞有介事地模仿数理化学科搞标准化语文深考。恰恰相反,这时正要看你语文老师有没有胆略敢不敢浅考。语文近期学什么就考什么,很深广的内容,教师分阶段明确限定范围,学生即可就感到浅显了。对一些较难的综合性语文考卷,未尝不可以开卷考试,再深的试题,一开卷相对也就浅显了。就机智就鲜活就有趣就收获了,依然就可持续发展了。显然这不仅是有无胆略敢不敢浅考的观念问题,而是关涉到有无能耐会不会浅考的技能问题。或以比较浅显的方式考了较深的内容,学生掌握了较深的内容或以比较浅显的内容考了较高的技能,学生具有了较强的运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有些老师过分强调了学生的自得,依赖于学生的自我领会,还有一些老师错误地理解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让学生放任自流,漫无边际地发挥;老师放弃了应有的言传,而安于散漫性、随意性的教学现状,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语文方法的方法指导,对语文教改中出现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新形式不屑一顾。这是老师思维僵化的表现。

三、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深化人文素养的深度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眼中的庐山瀑布是那样壮美;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彰显的正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屈意志;赤壁之战、草船借箭,闪耀的正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惊人智慧……如何将这些材料中的人文素养加以深化,除了阅读理解之外,借助其他艺术手段也可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增添色彩。毕竟,文学作品的艺术享受如果只凭口舌传达,未免太过抽象,但如果借助音乐(录音)、网络图片、多媒体教学等直观艺术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功能就会有更好的效果。如《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表现对封建社会的憎恨与小提琴名曲《化蝶》又是多么相近。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本来就是相通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充实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多的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加深学生对教材中人文素养的理解和吸收。

四、精心塑造人文素养品行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既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又要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既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也要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同时要教育学生爱护环境,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总之,语文教学离不开培养人这个目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意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把语言知识训练和人文素养教育和谐统一起来,这样的教学才能鲜活,才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孙瑞明,辛成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与实践[J].小学语文教育,,(10).

[2]吴友智.教育:彰显学生“解放的智慧”[J].教书育人,,(6).

[3]李广,姜英杰.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树立语文教育新理念[J].现代中小学教育,,(4).

[4]李镇西.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

篇11: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美学基础告诉我们:“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文化艺术作品的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变得高尚,在思想感情方面得以健康发展。”中学语文教材选文中文学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就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那么,在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一点认识。

一、阅读中把握作品的美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加强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作品的美,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才能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目标。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1.加强作品的语言分析

语言美主要是指具有审美性的语言,也可以称为艺术语言。在欣赏(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是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将语言文字“转换”成形象,从形象中感悟出作品的思想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注重作品语言,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文,而且能为学生进入审美的意境奠定基础。

如,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学习中,只要抓住“独钓寒江雪”中的“独”字就行。一个“独”字,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垂钓者的形象,或者有孤独之感,或者是独来独往,或者是孤高清傲,如此等等。这一“独”字,使诗歌的意蕴更为深厚,可以说,一个“独”,使诗歌的境界全出。

2.提高形象的感悟能力

“美离不开形象。”审美教育就是一种形象教育。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文学形象,因此,学生在阅读中要感受到人物形象所表现出的思想和情感,也感受到自然景物(第二自然)所蕴涵的美。

例如,《木兰诗》生动描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我们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女主人公木兰是一个上马能杀敌、下马能织布的勤劳、善良、坚毅、勇敢和不图荣华富贵的劳动妇女,是一个古代女英雄形象。通过分析,学生就能理解所表现出来的美――优美与壮美结合而成的综合美。因而,这一形象给人的感染力强,她不仅能使人感受到中国的传统美德,而且富有传奇色彩,充满着诗意美。

3.挖掘作品的情感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要挖掘作品的情感,提高审美教育效果。教育家蔡元培说过:“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塑、图画、文学里又照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这就说明,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把诸如“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境”的情感挖掘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以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感知美,产生美感。可以说,在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描写美好情感的作品比比皆是。 比如,苏婷的散文《我儿子一家》,作者以“儿子”独特的视角写出了诗人的一家:可爱的妈妈,同样可爱的爸爸和生活在充满亲情、理解的家庭范围中的“我”,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至纯、至善、至美的柔情,给人以温馨感。古代的李密用血泪写出的《陈情表》,抒发了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之情,哀婉悲恻,催人泪下。这些真情实感,不但“能点燃人的生命火花,把人推向高尚的境界”,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涵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二、写作中学会创造美

1.把握材料的思想情感

学生要写出优秀的.作文,首先要富有感情,“情感是写作的原动力”,也是文章富于审美的基础。那种“编造”的故事,往往是缺乏感情,谈不上审美。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搜集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把握材料的思想感情,在把握材料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审美想象。“想象不但可以丰富作者的情感,也可以提高作者的感受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样写出的作文,不但表达出了审美感情,而且富有创造性,也提高了写作效果。

2.借鉴常见的写作技巧

学生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写作方法技巧,诸如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白描、巧合、对比、夸张、比喻、拟人、象征等写作技巧和修辞方式。这些方法技巧多数是学生在阅读中所掌握的,有些也是老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一定的写作方法技巧,很容易写出富有审美的文章,也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美好的情感。

例如,学习了散文家莫怀戚的作品《散步》,可以让学生学习作者借一家三代人在散步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分歧的方式来表现美好的亲情,而从深层次表现出中国传统美德――尊老爱幼。这种“以小见大”的方法,使看似平常的小事,富有人情美,而且意蕴深厚。

鲁迅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来表现对主人公看法的改变,从而更好地塑造了“阿长”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阿长”感激和敬佩的情感。这样,学生可以借鉴这些方法,在写作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样的训练,不但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相互促进,而且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了借鉴,在写作中提高了审美创造能力。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语文学习内涵,增强语文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在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在感受、鉴赏、评价、借鉴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篇12:浅谈现代教育中多媒体教学作用论文

[摘要]: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在现代教育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新课程下的教师应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用现代的一种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来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学习生活能力水平的提高。新课程下的教师的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在新的理念、新的方式、新的教学手段等环境下学会学习,达到一生受用。

[关键词]:

篇13:浅谈现代教育中多媒体教学作用论文

新课程教育教研教改中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本人就新课改中实施多媒体教学,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转变观念

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需要现代教育理念的理论指导,需要教师自觉的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实践。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要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重要位置,心中要有学生。教师既要研究教师“教”的艺术,又要着重研究学生“学”的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围绕着学生怎样“学”来施教。为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学生的一生负责。

教师要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当担起对学生一生负责的重任。建立起人格平等的同志似的新型师生关系。用现代教育的理念,贯穿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做“主人”的能力。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自觉调整好教师自己的位置,当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参谋,不要以传授知识者自居,要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师益友。

二、现代教育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索,要求教师要精讲,学生要多练,要求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着力优化教学过程,改变单向的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能力的培养,把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索师生互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把教学的教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这就必然削弱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地位,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导”是学生“学”的前提。没有导学生不知怎样学,教学目标就无法实现。教师正确的引导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缓解教学坡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主动投入,自主学习,积极探索中表现自我价值,展现自我发展,体验成功的快感。因此,教师的“导”是教学成败关键的第一步,是不容忽视的。

三、现代教育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目前教育发展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世界各国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把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看作是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将现代最先进的高科技产品计算机介入课堂教学,无疑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等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形成后,多媒体的作用更大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多媒体本身不会产生教学的高效益,在诸多的媒体中,要根据课型,教学内容来选择适合的媒体,用于帮助学生释难,解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的特殊作用,为教学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借助媒体,悟出道理来。

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仅仅是教师教学演示的工具,也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工具。所有的媒体都不能替代教师和学生,媒体只是在教学“辅助”的意义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为操纵者所用。如果人为物役,操纵者没有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媒体也就失去了他助教助学的意义。现代教学媒体以其直观性、科学性、先进性等诸多优势,解决了教学中的诸多问题,起到了助教、优教、高效的作用。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它改变了单纯依靠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弊端,它形成了学生发现信息,捕捉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的自主学习的现代教育模式,媒体成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四、现代教育中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学生学会会学

人从一个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离不开学校和教师的精心抚育,这样才能成为社会栋梁之材。而人才的标准:一是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或是在某个领域有重大成就之人;二是要有创新能力,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三是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很大的潜能可以发挥。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古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比掌握具体的知识显得更为重要。科学的学习方法是一把开发人们智能的金钥匙,也是学习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现代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它要求学生不仅是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学生怎样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不仅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要教会学生在学习中会用现代的学习理念指导自己充分利用现代的学习工具来达到学习的目的。

以上种种说明,学校教育首先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和营造能让他们充分发展的空间。作为教师,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他们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让他们掌握各种学习的方法。有人说,学技法只能用一阵子,学方法可以享用一辈子。人才就是因为掌握了各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加上自己的勤奋努力,积极探索获得巨大的成功。现代教育就是要求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掌握各种学习的方法,学会使用各类学习工具,学会怎样查阅各类资料,学会归纳,总结的方法。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积累知识,应用知识而不是传统的灌输的方法,强迫学生接受,使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历史赋予教师的重任是:培养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今天的“学”,“教”是为了“不教”。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社会这个大舞台生活的。在学校教育这个阶段,教师是学生的手杖,用于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走路,如果教师运用科学的方法,循循善诱,引导得法,学生就能学的快一些,走的稳一些,就能快些摔掉手杖,自己上路。学会会学这是现代教育期望学校和教师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之一。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学生即使在学校学到了最新的知识,这些知识也会很快老化,不能终身受用。要让学生能在一生中不断地获得新知识,适应信息化、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学校教育就必须以学生的一生发展为宗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会学习能力是社会的要求、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金传应《学会感激》素质教育-中学版第5期.

2.朱永芳《你就是自己的太阳》素质教育-中学版20第7期.

3.孔繁勋《学会拐弯》素质教育-中学版年第7期.

4.梁平《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2.

篇14:[中学语文论文]试谈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中学语文论文]试谈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随着形势的发展,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在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它可以促进学生智能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促进学生知能发展的过程,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质量,并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水平,能增进教学效率,能提高信息的增殖率,扩大教学规模。在新的世纪里,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崛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信心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衡量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为此,我们要认真探索一下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基本模式,充分利用现有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体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尝试,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把学生培养信息时代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一、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基本特点

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无疑给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带来新的活力和巨大的冲击力,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思想和技术,要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有关知识和运用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手段和方法的能力。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大量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取代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模式,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系统进入教学领域,改变了原有的填鸭式满堂灌,使教学效率和效果大提高。学生可以自己查找有关资料,与计算机进行即问即答。对能力不同的学生能够因材施教,实行个别化学习。而且通过CAI课件教学,可以通过仿真和模拟所创造的情境进行仿真学习,使学生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形成一种真实感,从而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的介入改变了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一人讲,学生被动听的单一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个别化学习,可以对提供的问题,练习题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同时,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将从课堂上的主角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学生成为知识的获得者与建构者,随着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末来的教学模式将是融入了全球性的个别化学习、自主

[1] [2] [3]

篇15: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一、情感教育应用与中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语文的学习,学生情感态度不同,产生的学习效果就不一样。学生学习时带有积极地情感,那么他们就会积极地思考,思维比较活跃;如果他们带有消极的情感,学生学习的热情就会大大降低,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中学生的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以及相应的内心体会,当语文作品中的某些场景与自己身边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时候,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比较积极地情感。学生带着依据实际生活得来的感悟去学习语文,更加深刻的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文学的能力

鉴赏文学需要一种比较活跃的思维,是读者在深入了解一个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对该文学作品进行评判的过程。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在学习某一篇课文的时候,加入学生觉得这个文章写得特别好,而要他们说明写的好在哪里呢?学生又说不出来,这就说明学生的鉴赏文学的能力有待提高。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作品,理解作品中的人生真谛,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与内涵。因此,情感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文学的能,教师需要高度重视。例如,在学习《包身工》这篇课文的时候,文章的主题是旧社会压榨童工的丑陋罪行。教师在讲解时候,需要先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学生具有初步的体会。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的生活与包身工的生活,突出包身工恶劣的生存条件,学生情感上受到极大的触动。

3.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语文认知教育

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显示,教育过程是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相统一的过程。同时情感过程对认知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任何内容、手段与方法都要注意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和态度,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内心感受,如果在教学中忽略学生的情感因素,那么学生只是单纯的获得了知识与技能,但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可能是消极的,学习兴趣也比较低迷,语文学习的认知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如在讲解《奇妙的克隆》这篇文章的时候,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说明文的方法与技巧,如果从开始就一直强调这些说明文的特点与方法,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展示现实中克隆的实际例子,感受克隆这件事的奇妙之处,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会被调动起来,然后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掌握说明文的方法与技巧,加深学生的语文认知。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措施

1.教师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与内涵

语文学科是一门涉猎很广的学科,作为中学语文教师,需要阅读各种书籍,了解各种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师不仅应该阅读人文类的书籍,还应该阅读历史类、美学类、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只有教师多多的阅读书籍,才能够开阔自身的眼界,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对于事物有自己独立的看法与思考,主动地思考与探究,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相关知识与内容,更好地感悟教材中的情感。因此,老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内涵,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在讲解一篇课文的时候,需要将自己的感受与体验融入进去,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打动学生的心灵,例如在讲解礼拜的相关文章的时候,就可以将盛唐的背景、才子的风貌以及李白的生平、才情、狂傲介绍给大家,使学生更好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感受古典文学之美。又例如在讲解《项链》这篇问斩的时候,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从文中可以看出,玛蒂尔德丧失自己美好的青春,是因为她具有强烈的虚荣心;也可以看出玛蒂尔德在人生错位后又因为自己的诚实勇敢变得美好。从中可以感受到青春易逝,珍惜年华的情感。

2.教师对工作与学生要有热爱之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工作及工作内容有着一定的情感,有的教师是积极面对,热爱的态度,有的教师是冷漠、厌恶的态度,这对教师所教的科目与学生来说,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调动积极地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带有积极的态度,在课堂教学激情洋溢,将自己对于语文学科的热爱之情带给学生,与学生在心灵上产生交流。语文教师要将语文教学工作视为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自己生活与生命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居所,而不仅仅是一种赚钱的工具。除了对语文工作要有积极的感情外,对学生也要有具有爱。赞科夫说:“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的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因此,教师对学生要有真挚的情感,法子内心的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思维发展留下定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的爱感染学生,学生也会对教师具有真挚的感情,并且将这种感情投入到教师所教的科目中,产生无穷的学习动力。

3.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情感性的语言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使用情感型的语言,是教师在教学中投入情感的最直观的反应。教师使用情感性的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感情与思维,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因此,教师需要使用情感型的语言,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善、美,激发学生内心最真挚的感情。总而言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一线的教师需要积极地思考与探索,促进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实施,促进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16: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一、中学语文后进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1.1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现阶段,不管是何种形式的中学,大多数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面并不重视语文课程学习,大多数人认为语文课程学生从小都在学习,学生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就能够学好语文课程,一些学生觉得自己每一次都能够取得较好成绩,这样就只需要在考试的时候稍微复习一下就能够取得较好成绩,学生这种语文学习态度导致他们语文成绩越来越差。

1.2家庭因素

一些学生的家庭环境天生就有缺陷,父母离异或者是其它一些变故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对他们心灵造成伤害,导致部分学生对自身前途失去信心,这样就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并且一些学生是在父母溺爱中长大,这些子女容易养成骄纵性格,他们容易养成很多不良习惯。一些父母不懂得怎样管教孩子,只顾自己工作,或者是将子女提前拉近赚钱行列中,导致学生出现金钱至上的发展观念,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1.3学校因素

事实上,升学考试对学生的发展仍旧起着一定作用,一些学校、教师较为重视应用应试教育的模式进行,并使用大量习题培养学生解题技巧。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落后,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没有兴趣,教师的教育形式太过简单,学生一出现错误就不问缘由进行批评,这样的管教形式不利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程度不够,这样容易造成学生逆反心理。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我唯一领域,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二、做好中学语文后进生转换工作的重要性

大多数学生因为自身学习成绩较差,容易对学习产生厌烦,习惯在语文课堂中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这样就会影响正常教学活动进行,促使教师的教学计划不能够顺利进行。一些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对学习毫无兴趣,一些学生甚至喜欢与教师对着干,这样的学习习惯容易造成他们逆反心理,这对一些成绩较好学生并不公平,教师花费过多时间在这方面,就对学生成长发展并没有好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后进生转换工作,这样才能够保障语文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后进生转换策略

3.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阵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首先需要开展一些语文教学活动,有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想尽办法,进行一系列丰富多彩教学活动,这样就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书法大赛、辩论比赛、故事会、手抄报等等,使其能够配合相应的教学内容,促使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并且这样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能够更好地锻炼自身能力。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更好地获取知识内容,之后形成较强语文学习能力。在实践环节中一定要包含阅读实践与生活实践内容,这其中阅读实践是引导学生积累相应学习经验,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学习,使用自身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现行语文教材需要引导学生亲自领会相应教学内容标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为学生提供多一点学习空间。

3.2让学生能够热爱语文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促使学生能够热爱语文学习,首先教师要热爱学习,就需要对后进生多投入一些爱心,帮助他们有效解决相应问题,这样就能够让他们意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遗忘他们,促使他们能够真切感受到教师的关心,教师只要将关爱的种子播种在学生心中,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发展,并且学生也会给予教师积极情感回报,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促使学生能够对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

3.3增强后进生学习责任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增强学习积极性,当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时候,就不能够很好地进行学习,语文学习目标不能够落实到实处,这样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比如教学态度较差,并且学生较为调皮,教师一定要经常找他们谈心,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关心他们。一定要经常与在家长进行讨论,需要与家长有效讨教育子女的关系,这样才能够协助教师与他们子女。就单亲家庭孩子来说,教师更加需要用真心感化他们,将学生从情感漩涡中解救出来,促使他们能够走上正确发展道路。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有关中学语文后进生转换工作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积极更新教学观念,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发展,对每一位学生都给予一定关爱,这样才能够做好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促使语文素质教育能够更好地进行,最终获取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17: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一、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素质的意义

人文素质就是知识、素质、精神与能力的结合体,指学生们在学习了知识文化后,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面貌、人格以及气质的综合体现。一个人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恰恰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的最佳时机。初中生正处于刚出茅庐,对事物有一定的额看法和意见,这个时候,语文教师若能够观察出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心理变化,在利用课堂的知识内容针对性地给与学生提示和指导,使学生们能够正确看待问题,能够具有爱国情操,具有高尚的人格素养,并通过在语文课程方面对词语的积累,不仅仅提高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及情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及审美观点,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活出自己的人格。

二、中学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素质的策略

当今社会可怕的不是人们没有知识,可怕的是人们丧失人格,没有道德。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培养好,更应注意的就是使学生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使学生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可以更好地与人相处,更好地理解问题,更好地生活和发展。

(一)、通过媒体报道吸引学生注重人文素养

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教学大纲指明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跟上社会的进步,了解社会的现实与背景,使学生们掌握新的信息。例如在学习《木兰诗》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讲授过课程的知识内容的时候,让学生们认识到花木兰的聪慧、勇敢与孝顺,接着,教师给学生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近日里新闻报道的事情,讲述的是一个大学生,家庭贫困,为了能够照顾体弱多病的祖父祖母,没有去更好的学府,而是选择留在自己附近的大学,就是为了能够每天照顾老人,受到了当代媒体的报道后,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并体现出这个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和高尚的精神。最后,学生们在课堂气氛的影响下,都深受感动。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们理解人活着不仅仅要为自己,更要为别人着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与付出会得到更加珍贵的东西,使学生们通过自己所了解的内容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二)、通过辩论竞赛激发学生认识事物性质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竞赛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例如在学习《爱莲说(周敦颐)》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通过组织学生竞赛的方式,将学生们分成连个小组,让学生们进行搜集有关生活中的案例,能够反映出所学习的《爱莲说》的中心思想,学生们在搜集资料之前,学生首先要掌握这篇课文体现出的精神面貌,能够正视课文中提到的人文素质。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们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更好地分析社会或是身边发生的事情,认识事物的性质,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通过教师评价鼓励学生提高人文素质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心理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体现出自己的水平与技巧,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例如在学习《丑小鸭》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讲授课程的知识内容之后,可以问学生们怎样看待丑小鸭的一生,有的学生说:“丑小鸭的`一生是悲惨的!”,有的学生说:“丑小鸭的一生是坎坷的!”,有的学生说:“丑小鸭的一生是幸福的”,最后,教师说:“大家分析的都很有道理,看待事情要从多个角度,全面地进行分析,不仅要注重事情的结果,也要考虑事情发生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与特征,能够给与学生积极的评价与鼓励,使学生们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珍惜生命。

(四)、通过参加实践感染学生具有优良传统

俗话说口说无凭,学生的好奇心强,什么事情都希望得到亲身的尝试与体验,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实践的过程使学生们具有优良的传统。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很多时候优良的传统已被流行的元素所代替,但是有很多优良传统是人们不可以遗忘和丢失的,例如:诚实、勇敢、乐于助人、正直、拾金不昧、爱国主义精神等等。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毛泽东)》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讲授过课程的主要内容的时候,可以通过学生一同组织学生和家长进行参观“烈士陵墓”一些有纪念价值的遗址,让学生心中充满对祖国的热爱和激情。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们能够对民族精神有一定的感受,并深深触动自己的内心,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结语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断地改变教学理念,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并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初中的语文课程中不断地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总而言之,通过教师的不断努力与探究,采用了合适的教学策略,不断地将良好的人文素质精神渗透给学生们,使学生们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体现出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并在生活中展示自己的人格,把自己未来的生活变得充实而精彩。

篇18: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语文教学论文,请参考。

语文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氛围探究

对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探究,主要是为了深入了解课堂氛围,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改善语文课堂现有弊端,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既对老师的课堂氛围的建立提出重要建议与参考,也使学生认识到课堂氛围的重要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

一、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研究意义

(一)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内涵

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是一种情境,是在语文教学课堂上的情调与环境的结合,它受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影响,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是由教师、学生以及教学课堂的环境共同组成。教师是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主要引导者,以其智慧与激情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是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主要参与者,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教学环境是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主要影响因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益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它们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二)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研究必要性

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课堂氛围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好的教学课堂氛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好学习,快乐学习;课堂氛围影响着学生对现实的追求,良好的课堂情境能使人心情舒畅,乐观自信,勇于追求和享受生活;课堂氛围影响着学生的个人发展,环境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课堂氛围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甚至会影响学生的思想与素养,从而影响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研究,能通过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研究的现状,发现现有的课堂弊端,分析其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透过现象寻找本质,对建立良好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提出好的策略,从而改善现状。因此,探究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是重要的,是必要的。

二、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现状分析

(一)现有语文教学课堂弊端

从现有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研究不难发现,现在中学生课堂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弊端。课堂上没有创新,没有活力,没有激情,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也达不到教学效果。分析现有中学语文教学课堂的弊端,主要为: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课堂沉闷。

(二)现有中学语文课堂氛围原因探讨

由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现状分析,我国的语文课堂教学发展并不可观,而造成这沉闷课堂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无创新,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关系不和谐,不能及时相互了解沟通交流;应试教育,学生为分数而学习,考试考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缺乏兴趣。教师是课堂氛围的主导者,他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引导着整个课堂的方向。而现在许多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每一种教学方法,从本质上看,都是辩证的”,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他的优点与不足。现有课堂中,许多教师还是以讲解为中心,学生总是被动接受着听课,而这种无趣而刻板的教学模式又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呢?比如教师讲课文的时候,一般都有固定模式: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文章结构、语言特色、中心思想等。如此单一的教学模式,又如何激起学生的探索欲?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关系不和谐也是影响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的学生不喜欢自己老师的教学风格,有的学生不赞同自己老师的处事态度,甚至会不满意老师的教学能力,都会影响课堂效率。有的教师过于威严,在学生面前居高临下,而对学生要求过于严苛,那么学生有的便不是尊重,而是害怕和厌恶,对于他的语文课也会由人及物;有的教师素养匮乏,普通话不标准、讲课逻辑混乱、板书杂乱等,都会让学生疲于听课;还有的教师偏心好成绩学生而漠视差成绩学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与自信。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沉闷。虽然现在提倡教育改革,但应试教育仍然占主导地位,学生学习最终仍是为了考试。考试是衡量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准,而考试内容又局限于教材,如此,为了取得高分,往往是“考什么,学什么”。学生每天机械的接受着考试的内容,麻木的进行着各种强化训练,只顾着考试考高分,又怎么会有学生真正渴望的快乐课堂?

三、建立良好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策略

(一)建立良好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建立良好的'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课堂氛围是教学的生命,是教学的灵魂,深深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同时他们又对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喜欢去发掘、去探索。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引导他们的成长,而沉闷的环境只会扼杀他们的思维创新与兴趣爱好,因此它在中学生语文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学生每天面对枯燥乏味、一成不变的课堂如何能够提起学习的兴趣?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减轻学生的压力,使学生燃起学习的激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仅仅为考高分,而是主动探寻知识,快乐的学习。在自由的空间里将智慧尽情的展露出来,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也就自然提高了。良好的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人素养,有益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环境是学生的重要导师,尤其是中学生成长阶段,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能给予学生知识,更是在精神上和生活上潜移默化的引导着学生,引导着他们培养优秀和谐的个性和素养。

(二)建立良好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途径

1.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氛围和教学效率。在这个的素质教育时代,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仍旧很单一,尤其是在中学阶段,老师都把重心放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上,完全忽略了过程,新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枯燥而乏味的讲授课堂早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课堂上插入各种课堂活动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课堂活动又包括小组讨论、角色表演、学生讲课等等。课堂上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同学,小组讨论时,每一位同学都能畅谈自己的见解,每一个思想都能得到很好地倾听与讨论。而根据课文内容设置角色表演,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贴近课程人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偶尔让学生自己讲课,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能丰富课堂,使课堂多样化。2.选择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一味地循规蹈矩,围绕着考试大纲和教材讲课更容易适得其反,使学生疲于学习,疲于课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丰富的素材,开阔大家的视野,也可以创设新奇的问题来鼓励学生去自主探索。将课堂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课堂中学习,在课堂中生活。其次,还应该适当把握课堂的进度,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状态随时调整,确保课堂的效率。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民主课堂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态度,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语文教学课堂氛围。因此,教师不应该过于严厉,课上相互尊重,课下相互关怀,创建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师生要积极交流互动,多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展现,体现学生独特的思维。4.赞许课堂表现,提升学生信心课堂赞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信,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充分肯定每一位学生的进步,无论是提出不懂的问题还是讲出对问题不同的见解。赞许学生的勇气,赞许学生的见解,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感觉到被重视,在这样的平等氛围中,他们就会更加积极主动的表现自己,探索知识。教学课堂氛围虽然只是教学的一个外部环境,它却是教学效果的直接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研究,梳理了主要问题所在,并明确给出了几点建立良好课堂氛围的途径。怎样的课堂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效果最好?总之,最重要的还是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探索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和种子就播在这块土地上”,对语文有了学习的兴趣,对语文有了情感,再加上轻松愉快、自由和谐的语文教学课堂氛围,这情与境的结合,便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评论的作用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