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创新教育中英语听力的培养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篇1:创新教育中英语听力的培养论文
创新教育中英语听力的培养论文
关键字:英语听力
听、说、读、写是语言的四种基本能力。在现代化的语言交际中,听说显得尤其重要。根据里弗斯和坦珀利的统计,听占45%,占有极大的比重,说占30%,读占16%,写占9%。比较而言,听力始终处于基础地位,是学习,吸收语言的重要途径,也是一项比较难掌握的技能。因而我们必须对听予以足够重视。以往的英语教学由于受语法翻译法的影响,对听说不够重视。“语言首先是有声的语言”。如从开始就忽视听力的训练,会给学生进一步学习带来困难。忽视听,势必影响说,其结果会使学生不仅不能在口头上和对方交流思想,而且也必然影响他们读写能力的提高。
要想培养学生较好的听的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要了解听的心理过程
听的心理过程是:先对听的词语、句子和话语片段进行感知,形成声象,表象,然后根据以前的语言学习经历对词、句子和话语片段进行解码,形成短时记忆。
2、要了解听的特点
听不同于说、读、写。在说和写的时候,本人可以控制所使用的词、短语和句型,可以利用自己所熟悉的有把握的正确词语或者句子来表达思想,而且速度也由自己控制。读虽然不能由我们自己控制巨型词汇,但对于不熟悉的词语可以查字典,速度也由自己来控制,对某句话不完全理解或没有把握是否得正确,可以重读,听则完全不同,听的人既不能控制说话的人的速度,也不能控制对方所使用的语言,对听的内容也不能预先估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听是四种能力中最难掌握的`一种。
3、要培养听的兴趣
学生对听不感新区通常有下列几种原因:(1)由于不理解听的目的,所以他不能专注地听。遇到这种情况教师所讲的英语的时候,他们学习兴趣就会愈来愈浓。随着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教师要给学生听一些课堂用语以外的材料:小故事,谜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等。听完之后,要即使做是非判断联系,多项选择联系或问答题等,教师要立即公布答案,以便师生即使获得反馈信息,并要求学生记下自己的成绩,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就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听的兴趣。
4、要培养良好的同的习惯
很多学生感到听英语有困难,主要原因是在于他们跟不上讲话人的语速,他们不会从语流中去理解意思,而试图听懂讲话人所讲的每一个不熟悉的词,或者听到词语的连续、弱化和简略说法的时候,不是继续往下听,而是反复思考刚听到的这个词语的意思,这样就对后面的内容顾不上听了。在训练挺立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低年级就要训练学生跟上讲话人的速度。如果在听的时候遇到自己不理解的词,要照常听下去,学会通过上下文猜测词的意义。有些教师怕初学英语的学生听不懂,于是放慢语速,甚至一个词、一个词地说或读,这样做,对培养听力是很不利的。这是因为,说或者读得太慢,就会破坏语言的语音、语调。其结果,学生反而听不懂用自然的语音、语调和正常的语速讲的话了。
要达《到英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必须从一开始就按正常语速进行听力训练。小学所学过的句子短,多音节词也少,按正常语速听,学生是不会感到困难的,随着学生能力的增强和语言结构的逐渐复杂,听力材料也要相应的难些,但必须低于教材的难度,语速也要略快些。
5、要培养学生积极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
英语阅读理解需要逻辑思维,听力更需要逻辑思维,许多学生感到听器来困难,还有一个原因是没有根据上下文进行积极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三、培养听的能力的方法
1、有关语音方面的听力训练
要培养听力首先要人学生熟悉音。由于听不准音,往往会造成语义上的误解。可以运用下面几种方法去培养入门阶段的听音辩音的能力。
(1)培养辩音能力
培养英语辩音能力最普通和有效的方法是用那些只有一个音不同的成对音组进行语音训练。把这些词语按照读音分成两组,把他们些在纸上或小黑板上。
教师读一个词,要求学生听了以后,立即写出这个词是哪一组的,听完这几个词后,给出答案,让学生即使反馈听的结果。这类练习要经常做。
(2)辨别词在句中 的重读,连续及元音弱化的读音
很多学生听不懂口语,但是、如果把口语的内容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他们能够完全正确的理解,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听的过程中不能分辨词在句中重读连续与元音弱化。
2、有关句子方面的听力训练
(1)按照教师的话去做。比如对学生A说:“ Show me your exercise book,please.”A就要把他的练习本拿给教师。教师还可以给每个学生一幅路线图,要求学生边听教师给的提示,边画去某地的路线。
(2)听句子然后做多种选择练习。发给每个学生一份练习,上面有许多组句子(每组四句),然后听录音(每听完彝族提出一个)学生要从每组的四个句子中挑出与录音最接近的那句。
3、有关整段或整篇短问的听力训练
给低年级的学生,还可以听一些有趣的小故事,高年级的学生则除了听短小的故事外,还可以听一些简短的新闻或者短评之类的材料。听完一,或者做是非判断练习,或者做多项选择练习,如果要与写配合,也可以是回答问题的练习。
要使学生在班上能够积极地、主动的参与应的活动,教师就要在听之前告诉学生有关听力材料的内容范围,如材料中有关文化知识背景的知识。由于学生一般没有良好的听的习惯,他们试图听懂每个词,因而在听的时候抓不住重点,以至影响听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在给学生听力材料之前,应当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在听的时候抓住重点情节。
4、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英语教学上的应用日趋完善,高科技电子技术和英语教学有机结合,使英语教学内容通俗易懂。磁带、录象、语音室、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模仿到纯正的语音,提高学生听力,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小学开始学英语就应让学生多听多模仿纯正的外国小朋友的录音带;进如初中除多听课本录音带外,应逐步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观看英美国家小学生、初中生学习生活的小电影;多听原汁原味的趣味小故事;到了高中阶段,可指导学生收听外语广播,有英语电视新闻原及版对话内容较多的简单录象或电影,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克服平时听不到“原汁原味”的英语所产生的心理障碍,切实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听懂外藉人士的讲话。
5、在有信息的语境中进行听力教学
听力教学往往比较枯燥无味,有时难免有较多机械的模仿和跟读训练,学习效果也往往事倍功半。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倡将听力教学放在有意义的语境中进行,通过语境提高辨别语音、语调,通过连锁性操练、讲故事和朗读等有信息、有意义的活动来进行听力教学,这些形式的听力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乐学,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培养学生的听力,提高学生听的水平,既要循序渐进,又要持之以恒,要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注意方式、方法,那么,英语听力的培养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2:创新教育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的论文
创新教育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创新教育 问题意识 途径
论文摘要: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为创造性而教是教育的崇高使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所谓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知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为创造性而教是教育的使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一、培养问题意识的意义
(一)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此外,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他们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扩充。在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中,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这就提高了建构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的知识撷取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发明创造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强调问题意识不但促使人们不断发现问题,还会促使人们去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在此过程中,人们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三)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他们由此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他们的个性品质会得到锻炼,主体性逐步形成和发展。
二、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一)无疑可问。传统的结论性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而且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不可能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
(二)不敢问。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自卑紧张的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
(三)不知怎样问。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碰到问题不知怎样提出来,更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问题。
(四)没有机会问。课堂上大多数的教与学行为均有教师或部分优生包办代替,其他学生得不到发言的机会。
三、培养问题意识的途径
(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好奇心和求知欲往往联系在一起,好奇心是指想要了解事物的心理,它通常表现为人们对各种未知事物感到陌生、新鲜、疑惑并渴望了解的内心状态,求知欲是一种渴望认识世界、力求获得科学知识、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好奇心是基于本能的认识冲动,求知欲则是由于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因此好奇心是求知欲的源头;求知欲是主动学习的内在要求,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导致好思好问,能激发起学习的热情和毅力。没有强烈的好奇心,就不会有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没有旺盛的求知欲,就不会自觉地探索事物的奥秘,从而发现问题。人的认识是在不断的怀疑中走向深化,科学也是在质疑与释疑的不断往返中向前发展的。如果囿于成见,就会导致思想僵化和认识上的片面性,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权威、专家、学者、老师,不盲从书本、经典,敢于对现存的理论、观点提出异议。由于质疑是对现有观点、流行解释的否定和突破,更由于思维定势和惰性的影响,所以要对现存的说法进行质疑,绝不是一件轻松愉快、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胆量。这就要求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提问,多给学生以激励,尽管有些问题看起来幼稚可笑或希奇古怪,但那种敢于质疑的精神值得肯定,同时它也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因而仍值得老师关注。
(二)教师要善于设疑,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逐步由跟着问题学转变为学中发现疑问、解决疑问。老师巧妙设疑,不仅能激起学生兴趣,而且可以打开思路,把思维引向深入,还可以给学生以方法上的启迪。例如,以设疑的要求而言,设疑要难易适中,富有启发性,过难,使学生望而生畏,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过易,唾手可得,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难易适中,使学生通过努力能找到思考问题的路径,解决问题的线索、方法,就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巴尔扎克说:“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可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人类思考的基本问题,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提问方法。
(三)要重视学生在读书中质疑问题。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多提问题,养成不提出问题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明清著名思想家黄宗羲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却无所疑,方始是学。”(《宋元学案》)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读书经验,要真正理解阅读的内容非质疑不可。更何况世间的书大多瑕瑜互见,即使好书,如不能仔细研读,多问几个“为什么”,岂能透彻理解?宋人朱熹说:“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弄清了一个疑点,就明白了书中的一个道理,弄清的疑点越多,书就读得越深入,认识能力提高得越快,获得的喜悦也就越多。读书不仅要善问,同样要根据阅读内容有针对性地具体运用不同的提问方法。叶圣陶在谈语文阅读是曾经告诉学生:“文中讲的若是道理,问问是怎样的道理?用什么方法论证这个道理?文中讲的是人物,问问是怎样的人物?用怎样的笔墨表现这个人物?”叶先生提出的要求大家思考的这些问题是基于两类文体的根本特点,理解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关键,能抓住诸如此类问题并予以深入思考和解答,就表明对文章有了透彻的理解。
(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应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有的人能敏锐地发现具有价值的问题,而有的人只能提出一些平庸陈腐的问题,甚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事实告诉我们,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应有独特的眼光和才能。发现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因此,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能熟练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方法。人的创造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思维品质的优劣,就发现问题而言,思维的敏捷性、批判性、创造性尤为重要。只有具备这些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资民筠.论神话与科幻文学的认知功能[j].文艺理论与批评,.
[2]卫灿金.语文思维培养学(修订本)[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5]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6]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7]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8]康翠萍.关于教育管理本质的再讨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
篇3:培养学生创新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培养学生创新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一、发挥实验室仪器在人才创新培养中的作用
实验室是教学实践的重要场地,而实验室最重要方面是仪器设备。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越来越重视实验室建设。为了保障培养高质量的高级专门人才,学校提供了学生完成学业的硬件和必备条件,近几年来实验室建设资金不断加大投入,购置了不少高精仪器,如实验室的微机化,这些高精仪器和装备,使实验室的数量和水平得到提升,同时又集中教学资源,使学生了解新精仪器性能和使用,了解新技术、新成果。由于高精仪器不断增加,新技术不断的出现,很好地为学生学习创新提供基地。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无创血压测定系统;紫外分光光度计;电解质分析仪;心功能分析系统。常用生命活动记录仪有心电图机;肺功能检查仪;电热板;恒温电热仪等,在满足学生实验要求同时,充分利用这些仪器开展一些高难度的实验或进行科研探索,完成动物无创性心血管功能、氧自由基、水电解质、肺通气功能、离体器官灌注、疼痛阈测定、消炎镇痛等实验研究项目。更多学生利用现有的仪器开展了中草药的提取和动物抗衰老的研究,得到很好的结果。
二、发挥实验室老师的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高校实验室的建设需要一大批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实验室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多面手,他们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实验教学很大程度上是授课老师和实验教辅人员组成,在学历上大多是本科和硕士学历,在职称上都是高级职称和高年资的中级职称,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在科研上有着较强研究能力,很多同志承担过卫生厅、教育厅和省部级以上的科研任务,在培养学生创新中应发挥这些老师的作用,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由于带教实验的老师熟悉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实验室的实验条件,了解学科的发展,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的过程中起到导师的作用,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良好教学资源,同时又用严格的规章制度去管理实验室,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大面积开展设计性、探索性实验。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查阅资料、申请研究课题,完成科研工作。
三、开放实验室,发挥实验室培养学生创新功能
传统的实验教学,一般都是有实验教学时,实验室开放,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教学,待实验教学结束后,便关闭实验室,这对实验室的利用是一种浪费。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应打破以往的有实验室课时开放,无课时关闭的'状态,制定严谨的实验室开放的管理制度,打破旧的实验室使用制度,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制定实验室开放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实验室处在一个开放状态,为学生的实验预习、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科研活动、课外学习兴趣小组提供条件。为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等提供场地和条件。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高校教学经费投入的增加,实验室的设备不断增加,使实验室的功能越来越完善,充分体现了实验室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正是实验室的开放,学生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思维能力得到加强,理论与实践得到提升。如果没有实验室的开放,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挥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利用实验室有利条件,推动教学改革的进行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实验室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改革的实施很大程度需要实验室来完成。如上所述,需要高精仪器设备的装备,需要高水平带教老师和有效的实验室的开放以及良好的实验室管理。当今培养学生成为动手能力强、能创新的人才,离不开实验室。为了培养动手能力强、能创新,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高校应充分利用实验室这个有利条件,组织并安排学生开展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实施科技创新活动:①学校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②学校每2年进行科研项目申报活动;③同学自行成立研究小组;④其他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科学素质培训等。以上这些活动完全是依靠实验室才能进行。因此,实验室的存在和发展为学校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客观创新活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五、实验室在学生创新教育中获得的效果
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场所,也是进行创新人才培养实施的活动的基地。近年来,我校机能实验教学中心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全体教学中心的共同努力以及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充分发挥实验室在教学和科研以及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实施导师制,带领优秀学生进行科研活动,做到:①长期开放实验室,做到资源共享;②允许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预实验;③有科研项目学生随时进入实验室,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研究工作;④有科研兴趣的学生可参加课外活动小组进入实验室开展各项科研活动。自从实验室开放以来,共有400名学生进入机能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开展各项科研项目达50多项,在公开刊物发表各类科技文章50多篇,获自治区“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二、三等奖6项,获学校各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共40多项。这是实验室开放,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取得的良好结果。另一方面,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对实验指导老师也是一个良好的锻炼机会。教研室老师充分利用实验室顺利完成多项科研项目,获得多项科技成果。
六、在创新教育中实验室仍存在不足及建议
虽然近年来实验室在设备方面、投入方面、实验条件方面等均得到改善和提高,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实验室建设仍急需解决问题很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6.1实验队伍问题
实验室工作需要有熟悉业务的实验技术人员来完成,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理论知识对实验教学和创新人才的教育有着重要作用。但学校重视不够,出现年龄老化,职称学历结构不合理,队伍薄弱;实验室工作长期得不到应有重视,技术人员积极性不高;队伍后续乏人,乏培养、进修机会少;待遇较低,晋升要求较高;岗位缺少竞争,很多人不愿做实验室工作,没有合理的人员流动。
6.2仪器设备方面问题
实验教学需要一定数量的实验设备,虽然学校投入了一些资金购置仪器设备,但与科研方面要求相比,差距太大。随着近年来的扩招,很多仪器设备数量明显不足,仪器老化,更新率太低,使不少实验内容不能开展。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新教育的实施。
6.3实验室开放共享问题
实验室数量不够,学生人数较多,实验老师工作量大,技术队伍明显不足;仍是封闭式管理,没有资源共享,管理制度不全;缺少外检测资质。
6.4实验室工作建议
①充分认识实验室队伍在高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善职称晋升与岗位聘任,调动实验人员的积极性;②建立资格认证体系和培训机制,参与教师资格认证;③引入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到实验室工作,制定科学人员能进能出和考核机制;④设立实验技术成果奖,鼓励实验技术人员不断探索;⑤搭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加强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充分发挥这些仪器的作用,建设大型仪器专用基金,并完善这些仪器资源信息平台;⑥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篇4:如何培养中学生创新理念教育论文
如何培养中学生创新理念教育论文
【摘要】:在中学政治教学中,要注意结合政治课教学内容,深挖细研,巧设疑问,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鼓励其标新立异。创新教育活动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创新精神。包新需要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精神,需要有挑战权威、质疑前人定论的勇气。
【关键词】:思想政治创新教育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中的创新教育是指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通俗地说,就是要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就中学生而言,创新并不是指惊世骇俗的大发明和大创造。我们认为,只要是教材中尚未讲到的,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由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的,对学生来说有价值的东西,就应该看作是一种创新,这样的活动就应该视为创新教育活动。
一、创新教育活动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创新精神。
包新需要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精神,需要有挑战权威、质疑前人定论的勇气。青少年天性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这一特点正符合创新的要求。对此,教师绝对不能压抑,而应该正确引导和积极地鼓励。教师要让学生懂得不唯书、不唯师、不盲从,鼓励学生去怀疑、去超越和创新,去做具有独创精神和创造型的人才。
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政治课教学内容,深挖细研,巧设疑问,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鼓励其标新立异。第一,设疑启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思源于疑,有疑问,才有思维,才有创新。所谓设疑启发,就是要求教师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有梯度地提出疑问,鼓励学生消除心理压力,各抒己见、积极辩论、敢于质疑。通过设疑启发,才能使学生从原有认识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欲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设疑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疑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更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第二,鼓励学生培养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思维能力。信息社会给予人们更多的自主性,当代中学生接受知识途径的增多必然会引发思维的活跃及多层次。在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要鼓励学生要有敢于怀疑和质疑前人的勇气。“无中生有”、“异想天开”、“胡思乱想”,不唯书,不唯师,不上,不迷信,不盲从,不满足现成的方法和答案。简而言之,旁征博引,培养创新思维的深刻性;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的独立性;画龙点睛,培养创新思维的敏捷性;由浅入深,培养创新思维的逻辑性。
二、创新教育活动要通过多环节、采用多形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决在于兴趣。”教师在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各环节中应注意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去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热情,并以此去吸引学生积极地思考、探索和创造,进而培养和激发起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意识。 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时常注意把教材内容的讲授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失时机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一次,我在讲授《经济常识》第一课“怎样对待货币”这一问题时,在指出“货币是财富的象征,是每一个人生存发展所必不可少”这一观点之后,启发学生思考:我们怎样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去获取自己的财富,增加社会的财富?学生思考并回答到:必须生产物美价廉、适销对路的产品。经过这样的启发和引导,学生不仅懂得了创新的重要性,同时,也使他们在思考和议论中,使自己的创新兴趣和热情得以激发,这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无疑是有益的。
三、创新离不开必要的知识、团结协作的精神、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知识是创新的前提,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创新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基础知识的厚实程度。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是学生观察世界、分析现象、揭示本质、解决问题的基础,因而也是创新的基础。因此,在创新教育活动中必须重视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在未来的创新活动中,许多问题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因此要积极培养学生互相支持、彼此帮助、通力协作、共同进步的集体精神。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调动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其质疑问难的水平和能力。
此外,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问题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像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对促使学生思维多向化,较快地提高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有极大益处。创新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门综合艺术。教师在创新教育中,不仅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和开拓精神,而且还要掌握创造心理学、教育学等教育理论,探索创新教育的最佳途径,这样创新教育才能开出鲜艳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四、面对信息激增、科技迅猛发展的新世纪,传统的粉笔教学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紧跟时代步伐,加大课堂的科技比重和信息含量,增强时代特色是教学手段改革的当务之急。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已直接影响学习本身,学生信息来源不再以相对固定的课本与教师为主,而开始直接面对现实问题,直接寻找、检索并收集与学习目标相关的信息和资源。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报刊、文献、电视传媒,收集、整理运用资料,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篇5: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育论文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育论文
【提要】传统教学中,中学生大多采用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征的方式学习历史,这与以主动接受和探究发现紧密结合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历史学习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往往使学生形成一种定向、定势思维,不利于学生转换视角产生创新思维,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本文即是针对这一弊端,提出几种创新教学的尝试与感悟,以求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历史学习方式变革 素质教育 创新作业
早在30前古希腊人普鲁塔戈就曾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今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也日益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但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学习手段却较为单一。绝大多数学生仅凭历史教材和练习册学习历史。上课“勾”教材、课后“对”教材、考前“背”教材,考完“扔”教材,成为中学生历史学习的主要环节。这虽然也可以学到一些历史知识,掌握一些历史学习方法。但是,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消磨了广大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也长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新颖性、发散性、变异性和流畅性。,历史教学要改变学生原来的机械学习、个体学习和接受学习的旧方式,积极地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的崭新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大刀阔斧地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变革,赋予历史教学以鲜活的生命,让历史课堂真正变成学生施展个人才华,发表个人见解的大舞台。本人试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供几种“创新历史教学”的设计方案。
一、大胆引进网络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历史课堂教学。
对历史的认识,亦即历史的结论,形成于历史学习过程之中之后,而不存在于历史学习过程发生之前。走进历史,发现问题,对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辨别、论证,得到答案,这是现代历史学习的一般程序。然而反思我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可以发现其编写方式长期以来往往是用单一的史观裁剪史料,最后推演出历史结论。这种“一锤定音”的简单表述就造成了教材中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简单片面,或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久而久之,中学生也总是习惯于对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下简单的是非之论。这种强调“定论”、服从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说是违背求真、务实、怀疑、批判和探索的历史科学精神的。可以说,如果我们仍然只用一种史观、一种结论去编织近代史,最后只会把丰富的、多元化的历史简化了,留给一代中学生的就仍然是一幅片面的、残缺的历史图景。如对近代重要历史人物李鸿章,中学教科书一般都把他写成了昏庸无能、卖国求荣的汉奸;相反央视一套在黄金时段播出的《走向共和》中的李鸿章却成了高瞻远瞩、一心为公、忍辱负重的爱国政治家。这些强烈反差使学生对历史的真相提出了激烈地质疑―如果电视剧的描述是真的,那么我们在教科书里学到的又是什么呢?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如果上述反面人物特别是李鸿章都是爱国的政治家,那么离给秦桧翻案的日子也不远了。诸如此类的质疑还表现在对曾国藩、袁世凯等的评价上。当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质疑时,本身就说明学生在思考问题了。面对这种可喜的现象,如果我们再一味地坚持让学生死记课本观点的话,只会造成学生积极性瞬间被打消,更别说培养什么历史兴趣了。认识到这一点后,为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也为了使学生多角度地了解真实的李鸿章。我设计了一个“李鸿章,爱国者或卖国贼?”的课题,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撰写简单人物评传。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在一个课题结束的时候,学习小组提交了一份资料详实、图文并茂、观点清楚的报告。通过这次活动,我欣喜地看到,就连以前最不爱背书的学生也忙前忙后地收集起了资料,在辩论赛上,大家在为辩手们的精彩表现喝彩之余,自己也无形中接触到了大量鲜活的例子,从而比较前面地了解到了真实的李鸿章,而且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及团体意识也都有所增强。初次尝到胜利的果实后,我又先后组织学生开展了“我眼中的秦始皇”、“辛亥革命是成功了或是失败了?”的辩论赛,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二、与时代潮流结合,开展专题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能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千百年来的古训尚且如此,我们今天的历史教学就更不能满足于追求象牙塔里的学问,而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了解过去就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将来。当今世界,风云变换,每个事件后面都有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渊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针对此,我创设了“寻找身边的历史”的活动,要求学生广泛收集资料用专题演讲的形式对身边的大事或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追本溯源”。如围绕着现在普遍关心的“__”和台湾归属问题,我就让学生围绕着台湾的过去、现在、未来问题开展了“台湾—想说分手也很难”的时事开讲活动。围绕日本篡改教科书事件和申请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问题,我就组织学生编写了《日本侵华大事记》的编年册,当图文并茂、激情盎意的作品展现在大家面前时,我成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战争本身引向对战争所造成的对人类的伤害上面。那一刻我听到了学生低声的啜泣,我感受到了学生的义愤填膺。我想此时不用我多说,他们也已经感受到为什么“要反对战争,要珍爱和平”?
三、大胆进行“作业的革命”。
如果学生交来的'作业本中画的是面目可憎的秦始皇,如果整个作业本就是一份《中国近代屈辱泪》的手抄报。或者学生要问你“什么是‘东交民巷’?”等等,你会有什么反应?我就经常收到这样的作业本,而且总是乐此不疲地批阅着。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已经注意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的作业练习,教师却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也没有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每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都成为单调的“原因、过程、意义”或者“背景、内容、作用”等的固定陈述。
我尝试改变这种现状,赋予单一的文本作业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内容。我鼓励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可以用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来表达,甚至可以用手工制作、排练的短剧或小品来表现……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和想像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
例如,20__年,党中央发出了“道德行为进万家”的号召。而当时我正在讲授“诸子百家”,在课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中,我就欣喜地看到了“古代思想家与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这篇精美的小论文。而今我的案几上《俯瞰秦朝》、《远古人类》等历史小报,以及学生设计的“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秦灭六国示意图”、手制唐三彩、《历史模拟剧场──秦统一度量衡》等作品既让我感受到了学生丰富的创造力,也让我真正体验到民主的氛围、平等的交往、纯真的增超和进步的快乐。
记住,以后你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再是一只只被驯化的羊,而是一头头充满睿智和无穷创造力的狼,只有自己永保创新的激情,你谱写出的才是永不停息的灵动音符。
篇6:浅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浅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通过对我国高等院校创业创新教育的现状分析,借鉴国外经验,探索了我国大学生创业创新可迁移能力培养的思路。
关键词:创业;创新;可迁移能力
高等教育背负着为国家培养血液、为民族培养脊梁的光荣、艰巨的使命,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了“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创业教育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个词,鼓励创业也是大学教育比较重视的就业教育的方向,但是,是不是每个毕业生都要去创业?如何指导大学生创业?我认为,创业教育并不是真的每个毕业生都必须去创业,也不是一毕业就去创业,网易创始人丁磊就曾经公开表示,他并不鼓励毕业生一毕业就去创业。据广东省教育厅的统计,近三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率不足1%,而在韩国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有过创业的经历。为什么我们和我们的亚洲邻国会有如此大的差距,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对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未知视野、大学生可迁移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大的缺陷,和其他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差距。其实教育并不是指导毕业生去创业,而是培养大学生的可迁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创的个性和创造力,增强大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在不断变革,革新在不断地进行。教育应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存储知识,而应该更努力追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即学会如何学习。”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体制中,我们更为重视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对于交流和表达技能(口头、书面和图解)、团队工作和人际能力、组织管理和计划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可迁移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
在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儒家“中庸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平稳安定的思想深入人心,大学生都有一种求稳定的心理,不愿意做异类,没有冒险精神,从众思想较为严重,我国的教育制度也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创业中的创新魄力不足,高校在课程设置时处处受到掣肘。我们的大学在课程设置中也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即使在更加注重技能和实操的技校和高职院校中,理论知识仍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课时量占到总课时量的五分之三,其中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程应试教育的痕迹处处可见,而技能和实操能力所占比例也非常有限,仅占总课时量的五分之一,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更加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对于探索精神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养成、可迁移能力的积累,大多数大学教育都没有涉及。而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我们的大学教育更多的是采取“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严重破坏了大学生的独立思维习惯,而且我们的应试考试制度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体系也从另一个方面鼓励学生死板、固化的学习方式和思考模式,扼杀了广大大学中青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迁移能力的培养。同时,高校的教师大多数都是从应试教育的`体系中培养出来的,在大学的各种考试中成长并最终通过考试进入大学任教,他们对于人才培养体系中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认知已经根深蒂固,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缺乏,需要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教学方法非常困难,需要提高中国的创业创新意识要看大学,而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涉及创新素质的培养可能更需要改变的是高校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思维,以此作为我们教学教育改革的起点。
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经验,我们应当首先活跃课堂教学,打破固有的教学计划的条条框框,以人为本,以实践带动课堂教学,教师仅仅引导学生提问、答问,用启发探讨的教学方式培养大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大学课堂上充分鼓励大学生的思维发散,提倡大学生特立独行的进取精神,标榜师生平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与学生充分互动,重视大学的课外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在国外,实践教育早已充分融入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教育,在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始终突出重视个性原则,将教学过程延伸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去。德国颁布了大学生科研津贴制度,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则采用合作教育,帮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事科研和发明创造,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和眼界,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业教育与创新思维在大学教育里是相辅相成的,创业是行为,创新才是基础,在全球化进程越演越烈的今天,国家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是否能跟得上世界技术发展的脚步已经能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潜力,未来强盛与否的标准。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为活跃的一个分子,如果年轻人都已经暮气沉沉,那国家是没有希望的,所以要改革大学教育,加强大学教育中可迁移能力的培养,加强创业创新教育,将创新教育更好地融入大学的专业教育中来,高校教师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从几十年僵化的应试教育中走出来。
篇7:论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论文
论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论文
【摘要】教师在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应该将其自身角色定位准确,在课堂上是教师,课下是家长也是朋友。 在如今的小学教育中,师生关系处理的是否到位,对学生的增长以及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小学学生缺乏独立性,教师在面对这些学生的时候,就必须有足够的耐心,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以朋友的方式,让孩子们接纳老师,敞开心扉,与老师进行交流,并且乐意接受老师的意见与建议。鉴于此,本文就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小学教育 创新思维 开发与培养
1.小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现状
1.1管理目标不明确
在新课改背景下,大多数的教育教学工作还是一种摸索状态,对管理理念认识不够,存在盲目开展管理工作的现象。这样一来,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缺乏准确性与目的性,将会导致教学目标混乱,从而使得教学管理工作呈现出散乱状态。
1.2管理认识不充分
我国很多从事教育行业的工作者,缺乏对新的教育观念的学习。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时,通常情况下,都沿用以往的管理方式。在他们看来,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可以应用于任何时期的教育工作。然而,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教学观念,但是我学校管理者以及教师,这一改革不能及时接受,因此更难运用于教学管理实践中,不能让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1.3教学管理系统不够开放
我国的教学管理工作是自领导到老师,从老师到学生的自上而下型监督管理模式,而且体现出一定的封闭性,很难吸收来自家长级社会的意见。不能使得发生在底层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及准确性。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路径
2.1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创新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应该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敢于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比如,在数学课中,我们通常会遇到一题多解的现象,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在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突破常规,让学生运用不同的知识层面来对问题中的关系进行分析,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活跃学生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创新学生思维的目的。比如在“8 加几”的进位加法学习中,教师应该借助“( )+( )+( )=16”的开放性试题,启发学生运用“连加法”和“凑十法”来获取答案。这时候,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答题会表现得特别积极,将会得出“3+8+5=16、2+8+6=16”等各种答案。这样一来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2鼓励质疑,引导质疑
“学习来源于思考,思考来源于疑问。”教师应该多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使其勇于探索学习中的难点,并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走进知识的大门。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以及不同的思维模式,找到属于学生的学习路径,并激发学生探索问题,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2.3更新教学观念,确实改变教学方法
在自助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是学生对学习的客观需求,勇于提出问题就是最好的佐证。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能够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开展探究性学习,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习课题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教师必须实时更新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上,老师不能就简单讲解,而应该注重引导学习,既培养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能力,又注重引导学生强化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真实的研究空间,让学生能够轻松愉悦的获取知识。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将会使得学生对学习探究水平以及思维能力有质的提升。一旦学生课堂活跃度高,其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明显的提升。从而让学生对学习的态度由害怕學习转变到热爱学习,并且善于钻研问题,此时,学习成绩将是最好的证明。
总而言之,在小学教育中,运用创新思维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发展机会。因此,教师在小学教育中,应该引发学生培养创新思维,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创新思维的方法有多种,教师应该在探索创新思维方面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于桂凤.创新思维在小学教育中的渗透[J].科普童话,,(19):32.
[2]周广林.论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17):39.
篇8: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小学教育居于我国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地位,近年来,学生的个体发展得不到尊重,小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要解决当前存在与小学教学中诸多问题,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教育论文;创新思维;培养;素质教育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居于基础性地位,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十分的重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心理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学生在这一时期身心发育直接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近年来,小学生越减负负担越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中心地位,学生的个体发展得不到尊重,小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因此,要解决当前存在与小学教学中诸多问题,就必须要改革传统的小学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小学生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新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当前小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育体制限制小学教学改革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后,由于我国建国后实行的自由式生育政策造成了庞大的人口基数,虽然经历了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现在小学生人数仍太多,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没有达到全面开放,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小学中,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走进大学校园,所以要通过这艰难的高考就需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当前,我国更加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在小学推行素质教育就打的阻力就是学校里的“唯成绩论”。在时时刻刻看学习成绩的环境下,只重视学生成绩,忽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模式禁锢,受到严重的学习压力使小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1]应试教育阻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不能完全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缺乏培养自身创新思维的机会,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空间,不利于小学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严重阻碍了小学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
2、小学教师缺少创新思维和能力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小学教师居于重要地位,素质教育的推行主要还是看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是教师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不足,将会直接影响小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进行小学的创新思维教育过程中,要尤其注重教师的创新思想教育。但是当前,我国小学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不是很好,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无法实现真正的创新。有着创新思维的教师很少,大都深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很难提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点子。当前小学教师在创新思维和能力教育存在缺失,很难为学生带来合格的优质的教学服务,根本就无法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难点
1、应试教育模式难以改变
在当前我国的小学教育中,应试教育仍然主导者,很多小学当前的教学工作在近期内得到改变。在一切都看分数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分数作为最主要的考核目标,对教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这就使得小学的教学各项教学评估和激励机制都以分数为衡量标准,使得素质教育的成果黯然失色,甚至素质教育在很多学校根本就推行不下去。在应试教育的“胁迫”下,素质教育很受到教学管理者的重视。
2、素质教育资源的缺失
当前,由于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使得素质教育在小学的推行遇到很大的阻力,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操作上还是具有较大的难度。由于社会上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加上小学教师待遇很低,大量优秀人才纷纷流失。加上政府投入资金有限,许多小学教师素质有限,造成了很多小学教师根本就无法有效进行创造性思维,连教师都不能甚至不想创造性教育,怎么可能培育出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的学生呢?
3、创造性思维的评价标准模糊
当前,创造性思维怎么去衡量或者说具有什么标准,当今还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这种能力很难去确定,主观性比较强,没有科学的标准进行考核与评估。这样的模糊模式也这就决定了它很不利于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三、小学教育中创新思维培养对策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无拘无束的表达,经常在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必须采用有效的办法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
1、制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想创新的意识
启动创新思维,必须要使学生具备创新意识,获得创新成果,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必须让学生积极思维,开动脑筋,营造和谐宽松、信任理解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并不失时机地激励学生。创设出催人奋进、奋发向上的情境,热情引导,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想法,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创新因素,当即肯定和表扬。[2]教师的鼓励可使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增强,才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敢创新的意识
学校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同学提出不同的意见,敢于向答案挑战。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去学习。教师的职责是指导学生质疑,教会学生学会质疑、善于质疑、敢于质疑。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
3、充分挖掘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能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推动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教师当前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意识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意境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通过对比表演,让学生加深理解,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培养,让他们在实践中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促使他们从中发现问题,探求新知。让学生能创新,敢创新,会创新,对所做的事充满必胜的信心,让他们在民主的氛围中,自由想象和实践。总而言之,创新思维是一种对孩子成长十分有用的思维模式。在小学教育过程中,为了培养具有独立思维分析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必须从小学开始抓起。各个学校都应该将创新思维和精神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头等大事来抓,从而培养出未来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篇9:小学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措施论文
一、创新思维概述
创新思维是指能主动寻求新颖解决方法的思维模式,与其对应的是惯性思维,即已形成定势的思维模式。在小学教育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智高速发展的阶段,其所接受的教育模式对今后的人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培养独立人格和独立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目前针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应着重从创新思维培养抓起,建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价值取向教育体系。与传统的惯性思维相比,创新思维的最大异同点在于其具备流畅、变通、独创等特点,这些特点需要具备鲜明的个性色彩才能体现出来。在英国的一项调查研究中表明,心理学家对名儿童进行了为期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成就最大的儿童与成就最小的儿童最显著的差异并非智力因素,而是在于个性品质的差异,其中冒险精神、独立性、自信、创新意志等方面尤为明显。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也是重点条件。
二、创新个性的培养
1.培养小学生的冒险精神。冒险精神是创新个性中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具备冒险品质的人才会具备创新精神,因此,在小学课堂教育中,首先要创造一个可以让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观点、勇于反驳的课堂氛围,而并非追求统一答案,要让学生意识到,再幼稚、再错误的想法也有值得思考的价值,再离谱、再大胆的想法都不会被轻易否决,这是促进创新性课堂的标志。
2.培养独立性。独立人格是指在创新活动中不盲从、不随俗守旧、不从于习惯的束缚,能坚持自我间接的独立自主精神,在教育过程中,需善待“固执己见”的学生,并对个性强烈的学生表示理解,从他们的性格当中看出独立性的可贵,摒弃歧视观念,要适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保护学生的独立性是教师应具备的职责。
3.培养自信心。小学生的自信心来自于实践的成功,在课堂中教师的首要工作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口头表扬、鼓励性的语言或眼神动作均可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三、创新思维的培养
1.鼓励思考,激发创新意识。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在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积极思考,不断激发思维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数学解题方法的过程中,针对一些趣味性的问题可以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如在学习过三角形的性质后,可以向学生提问:三角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用途。让学生充分思考后回答,并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这种方法常常会让学生耳目一新,从而领略到学习三角形知识的魅力。
2.勤学好问,提高问题价值。针对小学生而言,向老师提问可以看作是其创新思维成长的第一步,因此需对小学生问题意识进行不断强化,让其懂得“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道理,只有教师在源头上树立正确问题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带着问题进入到学习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问的过程中需对问题的重难点进行分析,让学生在自我思考后多提出一些具备综合性、高认知的问题,充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自然科学中光的折射现象时,可引导学生自问:“为甚么光会在水中发生折射,这种现象与我们的眼睛有什么关联。”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进入到折射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并在课堂上穿插有趣的案例,让学生明白人的视角与折射平面的关系。
3.创设情景,培养创新能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以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为依据,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在课堂上,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相互学习讨论,并结合自己在课外搜集到的素材进行组间讨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充当仲裁的角色,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指导性分析,引导学生自己探求解决方法,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得到了开发与锻炼。
四、结束语
创新思维是促进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针对小学生群体,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是在我国新课改背景下的关键工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创新性教育的过程中多给予学生创新思维的机会和途径,将训练内容融入多种学科当中,这样才能提升小学生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完成素质教育目标,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具有创造力的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隋娟.论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J].改革与开放,20xx,(20):159-159.
[2]金海国.小学教育应融入创新思维的渗透[J].文学教育(中),20xx,(9):131-132.
[3]耿占林.浅谈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J].新课程研究(下旬),20xx,(10):111-112.
篇10:高中数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1.前言
创新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我国站立在世界列强、屹立在民族之林的保证。我国的数学教育在世界上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但是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却存在普遍落后的现象。教育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尤其在我国处于一个转型期的关键时期,更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出一批将来社会的栋梁人才。因为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成为了课堂上教学重点的重中之重。从数学课程来分析,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接受和学习能力,对既出数学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应用数学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部分能力成为了高中数学教育中必须抓重的部分。为了达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们在课堂上不断的设立问题,打开学生们的大脑,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分析和思考中,培养创新能力。本文将就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论述。
篇11:高中数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自觉的用创新的思维、用多种角度来解决高中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应该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顺应时代的变化,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理论方面实现创新的同时,注重实际的运用,使学生习惯用创新的思维和眼光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1)鼓励提问和质疑,培养创新的行为。所有的创新,离不开对事件本身的质疑。只有发现问题,才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才会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高中数学知识的教授对学生而言本来就存在很多难以接受的点,鼓励学生大胆的提问,对命题和真理大胆的质疑,而不是用搪塞的方法把学生的创新苗头给掐死在摇篮里。用宽容的态度,用引导的方式来处理学生们的提问和质疑,尝试一题多解的方法来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用对命题真理推演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发现和分析能力。通过这些,能有效的使学生们自觉的思考问题,形成自我主动性的创新,也就是潜移默化的培养出了创新意识。
(2)构建新型的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和学的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创新意识的养成离不开互动性的氛围,应该给予学生们主动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所以课堂气氛的营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和学生们进行互动,多提出问题,把自己定位成问题讨论的参与者,和学生们一起解决问题。同时对于学生们的理性思维问题,给予充分的帮助,让学生们体会到课堂的温馨,才会促使他们愿意在课堂上去共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