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英语教育论文范文,本文共12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英语教育论文
【摘要】英语和其他语言学习一样要讲究策略,不仅可以有助于学生把握学习方向、提高效率,更能有助于她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让初中省快速学习英语的方法包括:认知方法、调控方法、交际方法和利用资源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英语;学习方法
学习不能一味的读死书,新课程实施调整,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十分重要。初中英语学习的特殊性显得这方面尤为重要。
1、培养认知方法
1.1独立思考、联想、对比分析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和实际情景,营造不同类型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对比分析,找出词、句、文以及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减少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负迁移,实现正迁移。
1.2勇于善于请教方法。学习英语难免会有各种疑难,而且疑惑会越积越多,最后导致学习无法进行。现在大部分学困生是因此形成的。其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所致,有的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害怕自己的问题太简单,给同学们造成笑柄,或引起老师的抱怨与责备。对于这一问题,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心理上的恐惧。其次,对于学生的疑问,无论难易,学过与否,学过 几次,教师都要认真对待,,耐心讲解,并在讲解之后给予鼓励,以增强学生请教的勇气和信心。
1.3创造性学习方法。学生利用已学过的语言规则(如句型、短语、词的构成规则等),经过替换、转换、扩展、合成,产生出无数具体的句子、短语和词,为语言活动提供基本材料。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善于归纳总结语言规则,指导学生运用这些规则进行创造性学习。
1.4朗读背诵方法。读背是综合性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词、句、文;结构、功能、情景;语音、语法、语用;逻辑、文化,在学习过程中可实现现代化。因此,教师要求学生每天抽出一定时间,大声朗读和背诵。并指导学生读背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良好的`读背习惯。
2、培养调控方法
调控方法是学生对自身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自主性活动。训练方法如下:
2.1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提出合适的学习目标。在帮助学生制定计划时要因人而异,目标的提出也要有适合性,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吃。
2.2定期不定期地督查学生学习目标实施情况,并帮助学生正确评价。反思学习效果。
3、培养交际方法
3.1让学生明确,英语学习和交际是相互结合不可分割的,英语学习只有在不断地交际中才能得到提高。
3.2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交际环境,提供交际机会。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多给一些鼓励和表扬,少一点责备和纠错,增强他们交际的信心。
3.3鼓励学生多听、多模仿,多练习,并多在语音语调及强弱音等方面给予指导,使他们的语音尽可能接近标准音,以提高口语表达兴趣,之外,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用简单的英语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要求。
4、培养利用资源方法
利用资源方法是指中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方法。随着中国的入世,英语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无论街上的广告 ,家电说明,还是电视节目,都或多或少地有英文出现。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可避免媒体中的英文,而要细心观察,大胆地学习和运用。鼓励学生多看原声电影,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身边一切媒体进行学习,如英汉或汉英词典、网络资源、录音、录像等。
良好的认知方法、调控方法、交际方法、利用资源方法在中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是英语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教师报》3月23日第6版征文选登。
2、《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中国言实出版社。6。
篇2:中学英语教育论文
1高校英语教育的现状
在目前的英语教学工作中,高校英语教育作为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途径,它在教学工作中的不足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具体来讲包括三个方面:
(1)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氛围严肃高校英语教学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发挥过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没有意识到对英语的要求也提高了。它们大多采用“为了教学而教学”的教育模式,单纯为了提高英语教学而进行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有的学校甚至还把英语四、六级的通过情况,作为学生能否毕业、是否授予学位证的评定标准。
(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首先,目前高校大多把英语作为公共课程进行教学,这就导致了一个大教室往往有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在听课。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积极与老师互动的学生能学到真东西外,其他同学几乎都被“边缘化”了。另外,在大学管理普遍比较宽松的情况下,很多学生选择了逃课,利用原本是上课的时间做很多没用的私事,更不用提利用课外时间自学英语知识了。
(3)机械呆板的讲课方式,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现在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学工作都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但是换汤不换药,老师只是把原本要在黑板上板书的东西放在PPT上,多媒体应用于教学工作的初衷没有取得实际的效果。在课堂上老师作为教学主体接连不断地向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把语法、词汇等作为讲课的重点,有的老师还专门研究英语考试的出题规律,作为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途径之一,完全忽略了教学工作的本质以及学生的接受心理。
2实现高校英语教学工作的创新发展
在了解了目前高校教学工作的现状后,就要对此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思想观念,形成工作学习的新思路
通过思想观念的转变创新英语教学工作,既包括老师又包括学生。对学生而言,首先就是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英语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提高自己的英语成绩。在课堂上,学生要主动和老师交流,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也不能气馁,而是乐观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从而提高自身的英语学习能力;对老师而言,最主要的是要从学生的接受心理出发,了解学生想要学到什么、希望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获得知识,改变传统的“唯我独大”的心理,与学生平起平坐,并和他们做朋友,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2)创新教育方式,实现教学方法的新突破
1)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
多媒体资源具有的感染力强、接受度高、画面感强烈的优势,为高校英语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对学生进行The Political of Female Politician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件制作时,先放几位女政治家的图片,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女政治家的风采,带着浓厚的感情学生更容易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课文的学习过程,老师还可以利用课件休息的时间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充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情境教学法的引入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特定情节的设置,把学生带入其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英语口语有关讲价、还价的练习中,可以指定学生分角色扮演,或者直接把学生带入市场,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和口语技巧。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通过对单词、语法等的幽默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对害虫pest的单词记忆中,“拍死它”的解读对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
3结束语
大学的英语教学在整个教育环节中是一个拔高、改进的环节,有关高校英语教育工作的创新性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它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扬弃”式运用,为高校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篇3:中学英语教育论文
一、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不足的原因
1.英语教育资源基础薄弱。国家虽然早已经要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但在西部农村偏远地区,由于大多数学校英语教师的短缺,一般要到了小学5-6年级才开始开设英语课,有些非中心小学的甚至小学就没有开设过英语课,小学学过英语的学生占的比例很少。学生上了初中之后,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从ABC字母开始学习,面对这样的学生,又如何能一下就要求他们写出好的英语文章呢?
2.农村偏远地区,学生英语基础欠缺,民族学生较多。在农村,有一部分家长将学习基础不错的孩子送到城里读书,而留在乡镇偏远地区学校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欠缺。另外,民族生所占比例较大。比如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区,在广泛的农村偏远地区就存在着布依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对于这些少数民族学生来说,首先要学会汉语,在此基础上才能学习英语,英语对他们来说可以说是第三门语言。
3.缺乏英语学习氛围。西部农村偏远地区学生觉得英语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平时又不用英语也不说英语,根本没有使用英语的机会。英语的说和写都是属于语言的输出,他们没有输入又何来的输出呢?所以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的确十分有限。
二、中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语言基础知识的缺乏。语音、词汇、语法是构成语言的三个基本要素。要想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掌握足够的词汇量是前提,准确理解词的涵义是基础,能写出语法正确、合乎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是目的'。
要写好一篇作文表达自己的思想必须以足够的词汇量为基础。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毕业生的认知词汇量应达到1600个,习惯用语及固定搭配应达到300个。高中毕业生的认知词汇量应该达到3500个,习惯用语及固定搭配应该达到800个。但实际上大多数学生掌握的词汇量都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因此,他们在写作时就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显然,词汇量不足已成为中学生英语写作中最主要的问题。
2.汉语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影响。由于初学者在英语语言习得过程中,缺乏系统的训练,所以在用英语表达意思的过程中必然受到母语的影响,其表达方式不遵从英语的表达或思维习惯,而按照中国人的表达方式或思维方式强行组成词句。由于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有很大差异。英语中的性、数、时态、语气、语态、句式结构等在表达上和汉语完全不同。学生在平时写作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死套汉语语法,忽视了两种语言在语法和某些习惯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在学生的作文中,见得最多的句式就是“汉式英语”。
由于学生掌握的英语词汇和语言知识有限,在其写作过程中肯定会套用母语的思维方式,无意识地套用母语的语言规则,然后再译成英语。因此,在找不到合适的对应词的情况下,往往凭借自己已有的汉语和英语构词感觉造词,展开一些不正确的联想或假设。还有些学生用汉语拼音或汉字来帮助完成句子,有些民族学生甚至用他们民族语言的语序来翻译句子。完全没有使用英语的习惯表达方式。
3.时态混乱,语法不清。语法规则和句型句式是英语写作涉及的另一基本要素。学生英语作文中出现的错误多半都是由语法错误引起的。学生在写作中的语法不规范、句子结构混乱、含义不清楚等情况屡见不鲜。学生在拿到一篇作文题目时总是不假思索地就乱写,如笔者要学生写一篇英语周记,要求他们写自己的周末生活,这很明显要运用一般过去时态来写,但许多学生却用了一般现在时态来写。虽然有少部分学生知道要用什么时态,但对时态的结构掌握并不清楚。所以,语法问题是中学生英语写作中所面临的又一个主要问题。
4.不良的写作心理和写作习惯。目前有很多中学生在写作训练时存在着紧张、焦虑、担心、惧怕和厌恶的心理状态。在写作过程中也有许多不良习惯:
(1)忽视审题,文体不清,格式不对。有一部分学生不认真审题,没有认真分析所给的材料的重点和主干,忽略了重点情节的表述,而细枝末节的东西却大加渲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跑题”。还有一些学生不能根据命题要求,用相应的文体来完成写作,如英语的书信、日记、招领启事、电子邮件、书写信封都是有一定格式和文体的要求的。
(2)盲目落笔,逻辑不清,衔接不当。许多学生在下笔之前没有构思好文章的结构内容就匆匆忙忙地,没有特别注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内容应该怎样写,哪些内容应该略写,而是一边写一边构思,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往往会让人觉得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不自然,段落内容的布置欠妥当。
(3)不讲规范,轻视书法。中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对文章段落的安排,整篇文章的整体布局,没有做出一个合理的布置。其结果就是,有些句子很长而有些句子又很短就几个单词。要么就是整篇文章就是一段,完全看不出文章的结构和层次。英语的书写也是一大问题,部分学生对英语书法的了解不深,对于24个字母的书写方式也理解的不透彻,其结果就是英语的书写很糟糕,完全看不出一点英语书法的美感。在英语文章中出现:涂黑点、划箭头、删单词、标点符号乱用等等各种影响文章整体美观的行为。
三、结语
在中国西部广泛的农村偏远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教育资源配备不够完善,教育理念更新相对缓慢等各种因素,中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确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尤其是在英语写作方面。然而,有困难并不可怕,怕的是没有发现困难。因为,认识困难是解决困难的前提,了解问题的原因,方能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篇4:中学英语教育论文
对于刚接触英语的学生来说,都怀有一股好奇心,学习的兴趣高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内容的增加,教材难度的增大,农村中学英语学习掉队者越来越多。本文从环境的影响、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教材、学习方法、学生的性格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其成因。
一、环境影响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心理学的调查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有直接的相关如果父母对其子女的英语学习较关心,与子女关系融洽,且家庭内英语气氛较浓,那么,子女往往对英语有较高的愿望和兴趣,反之亦然。
特别是农村中学,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而且忙于农活,对子女的学习情况很少过问,任其自然发展,有的家庭把教育问题都依赖于学校,放松了家庭教育。
有的家长素质低,自己无法辅导孩子学习,孩子回来后,又让他们干这干那,无暇去看书学习。有的家长受传统的思想影响,认为在生产和生活中用不上英语,学了也无用,因此不支持学生学英语,加之,学生也受传统的英语“难学”的思想影响,也不愿学英语。
有的家长甚至认为让子女初中毕业就算了。当然,也有一部分的家长比较重视,他们看到知识有用,也看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是缺乏方法。
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师资不足。某些农村由于地点偏僻,条件艰苦,英语教师不足,质量滞后,兼课,代课现象相当严重,非英语专业的教师一方面缺乏英语教学理论,难以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由于师资缺,教室少,因而大多是“大班”学习。班级里学生人数太多,差距大。
而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本身需要多练,多讲,由于人数太多,教室就照顾不到每位学生,使有的学生受冷落,再加上本身对学习缺少兴趣,很快学习就跟不上,而教师呢,一人兼三个班,根本没有办法找所有掉队的学生补课,这样掉队的学生更加多了。设备差。
由于经济落后,国家投入资金少,教学设备相对落后,不少学校甚至连必不可少的录音机都没有。至于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是少见,英语教学仍然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上。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一堂课内教学单词、词组、知识点还有对话或课文,一项接一项,使部分学生无所适从,所有内容犹如放电影似的过一遍,根本掌握不了。
将英语条文化,使活生生的语言变成了固定的规则,英语课成了死记硬背的代名词,教师通过大量习题加以巩固。由于教学方法机械,学生只是或朗读,或做题,或回答问题,使一些学生对英语逐渐失去了兴趣。
三、英语新版教材不适宜农村中学
新版教材是在三年级小学的基础上编写的,对没有英语基础的学生来说,犹如沙滩上建楼阁,其难度可想而知。“词汇量大,编排欠妥”。词汇量的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和通过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城市中学的初一学生学过小学英语,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学习新教材可谓循序渐进,而某些农村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英语,面对新教材每课十几个单词,认读尚且犯难,何谈读句子,操练对话?按新大纲要求,初中生应掌握800个左右单词和200条习惯用语。
而初一上册课本就要求学生掌握324个四会单词和短语,占初中阶段的三分只一,因此,学生英语水平两极分化严重,词汇是原因之一。没有丝毫英语基础的学生,让其掌握如此多的单词,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不少学生起早贪黑,却因难度大而停滞不前,继而失去学习的信心。现在我校已有近三分之一的初一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继而失去学习信心。听力练习难度过多,学生得不到锻炼,更是使学生失去了自信心。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新版教材使大部分学生望而生畏。
四、学生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
没有认真学习语音。在语音学习的初级阶段,有的学生只是“鹦鹉学舌”学得差不多就行了。甚至有一部分同学不是利用上课时间认真听老师发音,反复练习,而是在新学的音标,单词下标汉语拼音及汉字,到后来,不会拼读音标单词。
久而久之,上课不但单词发音不准,而且无法流利朗读。学生被动背单词。由于初学语音时没有很好掌握,只是靠死记硬背,造成背单词不按照音标拼读规律,很难记住单词。长次以往,背单词就成了负担,最后就会厌烦。
学习基础知识时分开对待,前后知识不连贯,只是死板地记忆当堂的内容,学了后面忘前面。以为学习英语就是记单词,不知道对英语要学些什么,语法概念零乱,缺乏理解与贯通。主观努力不够。上课能听懂老师的讲解,课后又不知所学,对所学短语句型只能机械操练、模仿,实际运用能力差。有些学生没有搞清学习英语听,说,读写四大技能,他们认为把今天作业做好就完事了。
根本没想到多听,多说,多读,这样学英语就不会产生语感,致使知识与技能上的缺漏越来越多,慢慢地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终于掉队放弃。
篇5:大学生英语教育论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教育部门对大学生英语教育提出了很多新标准及新要求,教育学者们也纷纷重视起了大学生英语教育的功能及重要性,各高校也不断作出改变,开始重新定位大学生英语教育的功能。
1.大学生英语教育需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
自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大学生英语教育便越来越受重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教育目标逐渐遭到扭曲,导致大学生英语教育的功能定位出现混乱。事实上,用人单位比较重视求职者的实际应用能力,多数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是求职者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及社会能力三部分。因此,大学生英语教育要以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为基础,同时加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社会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水平,培养学生全面发展[1]。如可创办英语角,每周定一个主题,学生围绕主题扮演不同的角色用英语进行交流。比如以进入公司第一天为主题,学生分别扮演部门主管、部门同事、后勤人员、人力资源工作人员等,从进行自我介绍开始,以体验一天的公司生活为主,让学生用英语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在此过程当中,学生可认清自己英语应用能力方面的不足,同时也可通过与其他学生交流而学习到新的知识,这样就可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其英语表达能力及社会应用能力。
2.大学生英语教育需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符
进行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让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为此,大学生英语教育应走出知识型的学习模式,将技能性的学习模式作为教育重点,逐步新以基础英语为重心的大学生英语教育转移到EAP及ESP,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加强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2]。此外,因专业的不同,学生未来可选择的职业的不同,大学生英语教育切不可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应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设置与之相适应的标准及目标。比如针对商贸专业的学生来说,学生未来所选择的专业多数为外贸公司,虽说此类公司对于学生的读、写要求也比较高,但在实际的交际当中,其对于学生的听、说、译能力更加重视,因此在进行教育的过程当中,要多锻炼学生的听、说、译能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的读、写能力,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水平。
3.大学生英语教育需“以学生为中心”
随着大学英语教育的不断改革,各高校在进行英语教育的过程当中不但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为此,大学生英语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的个体特点,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制定多元化标准以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各高校还应改善教学方法,采取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为引导,是一种双向型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互动,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同时也让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加强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比如教师可在课堂开始时为学生创造一个情景,如家庭派对,让学生想象并口述家庭派对时人与人之间会有怎样的交流、事情的发生是如何展现的,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帮助。在情景结束时,让学生对他人的口述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对学生之前的口述进行评价并总结,注意评价时的中肯及表扬,这样不但可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敢于开口,真正实现“能说的英语”。
4.大学生英语教育需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评价标准决定了教学目标,因此大学生英语教育的功能定位需完美教学评价体系。现很多高校仍使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导致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策略也比较简单、教学活动设计缺乏深入性,这样不但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且也让教师的教学慢慢机械化,不利于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此,各高校在进行改革时应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定位英语教育功能,制定适当的教学评价标准,确保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5.结语
虽然很多高校对于大学生英语教育的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但是由于对新时期大学生英语教育的功能认识尚不明确,导致其对大学生英语教育的功能定位出现混乱,为促进我国大学生英语教育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对大学生英语教育的功能进行正确定位。
[大学生英语教育论文]
篇6:浅谈小学英语教育论文
浅谈小学英语教育论文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语言专家发现给孩子多教一种语言,不仅使孩子会说该语言,而且能给孩子更多的智慧。普通小学应该搞好“双语教育”。
小学英语目标正确内容科学活动丰富人才齐备语言专家发现,给孩子教一种语言,不仅使孩子会说该语言,而且能给孩子更多的智慧。因此,各地普通小学从三年级开始设置英语课,有条件的小学一年经开始设置了英语课,一时间“英语热”高涨,成了各学校的办学特色。小学阶段教育的对象是6~12岁的儿童,我们的“双语教育”应该怎样进行呢?我认为一般普通小学的教学设备、基础条件比较薄弱,要搞好“双语教育”,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确定目标
1.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是首要目标。兴趣,对于学习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它贯穿于整个英语学习过程的始终,也是学习英语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一开始学生就没有学习兴趣,在以后的学习中就很难有所改善。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小学阶段英语学习要达到二级目标。为了达到目标,我们英语老师应当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兴趣在英语教学中和英语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中我总是运用一切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儿童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愿参与学习的能力,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制作课件,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通过一些实际活动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注重形成性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中有乐,乐中来学”。
2.培养小学生初步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语言是交际工具,学会一种语言不仅要掌握其语言的形式和使用规则,还要学会如何具体运用,学习中要注意让学生领会跟谁说,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语言,并培养学生在大量不同的情景和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初步习得英语的能力,为今后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初次见面可以说:How do you do?Glad to meet you等等,熟人见面就可以问:How are you?Glad to see you again.等等。
3.培养小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敏感性。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不同的语调就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不同的感情。例如:A:Excuse me.B:Yes?A:Is this your book?B:Pardon?A:Is this your book?B:Yes,it is.Thank You.这段对话虽简单,但至少得注意四点:①向人问一件事,尤其是对不太熟悉的人,一定要说:“对不起”,即“Excuse me.”之类的客气话,然后再问;②没有听懂或没有听清对方说的话时,可以说一声:“请再说一遍”即“Pardon”。③得到别人的帮助后要表示感谢,即“Tank you”。④“Yes”?读升调,语调一变,意思完全改变。培养这种语言的敏感性,对促进小学阶段及其一生的英语学习和语言发展都很重要。
二、选择教学内容
1.讲究实用。教材内容本身应该是交际性的。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体验教材。教师教学中,不能死教书,教死书,要“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如果学会说句子:I like apples.在家里吃面包时会说I like bread.从而应用于生活中,把死的语言变为活的语言。
2.注重口语。儿童学习外语的优势在于谱音。他们大胆、好奇、模仿性强,记忆力好,正处于学习口语会话的最佳时期。应该抛弃那种中式的“词汇讲解十语法分析十句型操练”的成人化语言教育模式。要注重听说,注重语音,语调的连读练习,使他们从一开始就养成说标准英语的习惯。
3.强调有趣。小学英语教材内容本身生动有趣,教材设计了卡通的人物和动物,如果加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学的进,记得牢,用得上。
我们运用最新的学习方法如:songs、games、chant、story telling等形式贯穿课堂,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提上来,他们的积极性就会提高。
4.教材内容力求科学。教材的选择应当大体上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水平,并略高于小学现有水平。
三、小学英语的执教者
小学英语的执教者应该是具有英语专长及优秀素质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有条件的学校可聘请外籍教师,小学阶段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启蒙阶段,是一生英语学习的基础。如果一开始发音不准,将来很难纠正。因此,不能用其他学科的任课教师经过简单的'培训来任教。老师还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能够设计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通过游戏、卡片、多媒体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
四、小学阶段英语教育活动的组织和设计
1.卡通性原则。我们设计的情境和课件必须是卡通式的人物,这就符合了儿童喜爱卡通人物的特点,也就喜欢学习他们的语言和动作。
2.规范性原则。教师的语音必须清晰标准、语句必须符合语法,展示规范的语言样本供学生模仿、记忆,并创造性地运用到生活情景之中。
3.重复性原则。俗话说:“熟能生巧”。英语的学习更是如此。必须经过反复听说,反复练读,阶段性重复,学生才能温故而知新。当然必须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去克服枯燥无味的重复,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学会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有无限的耐心和崇高的敬业精神。
4.游戏性原则。让小学生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轻松愉快,自由自主的进行探索学习,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游戏中完成学习的任务。
5.习得性原则。使小学生学习的知识将来可以用得上,有一种成就感,自信心。
6.整合性原则。能促进小学生的语言发展和其他方面的和谐发展。
我想,如果能有更多优秀的英语教师来任教,学生父母配合老师的教学,社会都来关心小学英语教育。那么,我们的学生一定早日会说:“English,I can do”.(学好英语,我能行。)
篇7:英语教育的论文
1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
我国文化教学起步较晚,文化教学真正受到广泛关注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英语教学受传统英语教法影响很深,传统教法主要强调知识的系统讲解,包括单词、短语、句型、语法,课文中的阅读是讲解的重中之重,之后做大量的习题,老师认为学习了这些之后学生自然会掌握实际的语言应用,忽视了语言的交际作用。
那段时期,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没有得到重视,文化教育也没有同英语的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放在同等的位置,以至于学生在现实的交际中经常犯文化错误,不能够顺利完成交际目的。
我国在《英语课程标准》中第一次把“文化意识”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要求实现7—8级文化教育目标,主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科学、文化及在行为举止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情况。
英语教学中应加入文化教学,这一点已得到英语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然而,目前英语教学受到应试教育和教材内容的限制,老师和学生对文化教育不重视,高中英语课堂老师是主导者,学生仅是接受者,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差,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教学不可能有大的发展。
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二者密不可分。
语言是文华的载体,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掌握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过程。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不断,文化在交流中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把文化教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2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是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的要求。
中国再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之后经济发展迅速,在世界经济大环境里也占有一席之地,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更需要高级人才的支持。
英语已经是世界通用语言,因此,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以适应21世纪的历史发展趋势。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内在要求。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在英语教学中,只学习语言而不学习文化,语言学习就会变成无源之水。
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学习语音、词汇和语法,还要掌握目标语国家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行为等。
因此,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语言背后所蕴含文化的意义,理解其语言中正真所表达的含义,以便于更好地跨文化交流,高中外语教学应包括文化教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
21世纪跨文化的交流已成为主流,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不可避免要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之间的交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更为重要。
高中英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助于英语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应结合课本和学生的认知,逐步向学生介绍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使他们提高对异国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为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有利于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英语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但同时又是学生最难翻越的高山之一。
对于大多数中国的学生来说,阅读是学习英语的主要手段。
在高考的卷子中阅读的分值占的比较大,阅读理解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而高考中的阅读题往往加入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这就给学生阅读理解增加了难度,学生如果不了解文章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就很难理解整篇文章,做题就容易做错。
教师在教英语阅读时,要向学生讲解文章所涉及的文化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3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文化教育
加强教师的文化知识能力。
现代的教师在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大多数教师的文化知识不足,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的不够深入,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文化意识。
有的教师由于自身和高考的压力,也不愿意花太多时间教文化知识上,怕耽误正常的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目标,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文化知识储备,教学过程中将文化教育和英语教学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
高中英语教学中,大多数老师还是主导地位,我们应转换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毕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有关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增加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
利用教材中的词汇进行文化教育。
英语中有很多词隐含着文化知识,如英语必修5第四单元的communism,可以给学生将有关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共产主义的事,individualism是美国主要的价值观念,我们从美国的电影蜘蛛侠等影片中可以看出,美国人比blossom”指“红润而美丽的女孩”;“applehead”指“笨蛋”;“appleknocker”指“庄稼汉,老实人”。
“Apple”也可与其他词组合,表示蔬菜水果等,如:“amadapple”指“茄子”;“appleoflove”指“番茄”;“acherryapple”指“棠梨”。
还有一些关于“Apple”的其他俗语或俚语,如:“applesauce”指“胡说,假话”;“applebutter”指“闲谈,聊天”;“alleyapple”指“一堆马粪”。
“applecart”指“小贩卖苹果的手推车”由此构成的俗语“toupsetthe/sb'applecart”指打乱(某人的)计划,破坏(某人的)任务,还有“aslikeasanappletoanoyster”指“毫无相似之处,截然不同”。
“anappletoanorange”也表示“两者毫无相似之处”。
“Apple”一词随着历史的发展,其词义不断扩大。
Apple是人类的开始,是外观美丽而没有任何实质的事物,是美好的象征也是祸端之源,是爱情的象征,它也反映了英美人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等,其词义的变化和扩充体现了英语文化内涵不断丰富。
王佐良先生曾指出:“不了解语言中的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3],而词汇又是语言中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的文化内涵是十分复杂的,这就要求我们学习语言时,从词汇入手,不仅了解它的音、形、意,还要全面领会其文化内涵,体味其文化意蕴,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本文作者:王慧玉
篇8:英语教育的论文
一、文化教育的意义
1.实现运用语言的关键是进行文化教育
英语教学的最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流利的用英语进行交流,即交际能力。
而交际能力的基础是良好的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以及社会能力。
所谓的社会能力是指能够在不同的背景之下运用适当的词句进行交流。
然而,在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却往往忽视了社会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
只是单纯的对语言的外在表现形式进行教授。
这一行为导致了学生仅仅能够造出一个符合英语句型的句子,而不能根据事件的背景以及环境的特殊性进行恰当的造句。
因此,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再次作为一个重点,出现在我们日常的英语教学中。
2.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是文化差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明的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方面也在不断的进步,这都将地球上的各个国家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而不是像以前每一个国家都是单独的个体。
在地球村中,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个体都有着内在的不断联系,从而形成了一个共有的大家庭。
然而,在不断的交流中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不断阻碍着文化间的交流。
如何能够化解文化差异,解决文化交际这一问题,已然称为世界各国在进行文化交流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当一国想使其产品能够迈出国门,走向世界,不仅需要高端技术手段和强大的经济,更需要了解一国的民族文化,从而在产品的包装设计等方面更加符合该国人民的生活习惯。
二、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英语教学的不断实践总结中发现,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称呼语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Teacher”的了解仅仅是老师的意思,因而在用英语称呼自己老师的时候往往会将其称为“TeacherLi”。
对于中国来说,“老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承载着对老师的尊重,视为一种尊称,然而在英语国家teacher仅仅是一种职业。
因而,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学生简答的将其理解为:TeacherLi=李老师。
此外,还将汉语中所经常用到的“王护士”、“张秘书”简单的称为“NurseWang”、“SecretaryZhang”。
这都是使用英语的人们感到不可思议。
称呼人的时候,在英语国家中一般使用“Mr、Miss、Mrs”等等。
2.感谢和答谢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家人的“谢谢”很少用到,但凡使用,一是听起来别扭,二是造成双方关系上的分离感。
然而,对于英语国家的人们来说,“ThankYou”可以用到任意的一个场景或者对象,即使是父母子女。
准备一桌美食,送上一瓶水,对方都会礼貌的说一声“Thankyou”。
无论别人帮了什么忙,一句Thankyou都是必不可少的。
当别人问起想要来点喝的或吃的什么的是(Wouldyoulikesomethingtodrink?Eat?),按照英语国家的文化思维方式,如果想要可以直接会带“Yes,please.”如果不想要,也可回答“No,thankyou.”。
然而,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通常回答“:别麻烦了”、“不用了”等。
这分体现了两个文化间的差异性。
3.赞美
在英语国家中,赞美往往是开始一段话题的引子,其主要赞美对象有个人的能力、外表等方面。
而在赞美别人外表的时候,赞美的仅是其为外表打扮而做的不利,而不是对其外貌的赞美。
当在赞美别人外表的时候,赞美的往往是发型的,而不是头发的漂亮与否。
4.隐私
英国人往往对涉及到个人婚姻、年龄、收入等问题是往往比较反感,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
如在问道“Howoldareyou,Tom?”“It’sase-cret.”。
由于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希望在别人眼里,自己是一个精力充沛、活力非凡的人,因而对自己的年龄方面有所保留,对于女性更是如此,因而Tom不愿说出自己的年龄。
再例如,中国人会对对方去哪表示关心“你去哪?”或者“你在干什么”,这在英语国家中都是被认为这是涉及到对方隐私的问题而不被欢迎。
5.打招呼
如果在英语国家中,见面打招呼的时候用到了“你吃饭了么?”,那么在对方眼里会认为你打算请他吃饭。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活习惯是相悖的。
那么,对于英语国家来说,打招呼是以交通与天气为主要话题的。
三、文化教育的方法
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方式多样,如何能够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以及对社会能力,同时,使其能够自觉主动的接受新文化,这都是对现今英语工作这的一个全新考验。
首先,利用多种手段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的体验并接受不同国家的文化。
例如对英语国家的电影、艺术、音乐等几个方面进行收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使其在兴趣的促使下积极主动地吸收国外文化。
同时,为学生开展英语国家的主题报告,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英语国家的现实生活,而不是面对课本的肤浅了解。
并且,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其能够在业余的时间中熟悉英语、感受英语从而快速提高其英语水平。
其次,在上课的过程中,将国家文化的差异性分类、列表使学生能够清楚认识到文化差异性。
并且要对文化差异性的缘由以故事的形式,生动的教授学生,使学生能够对文化的差异性形成一个鲜活的画面。
总之,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传统的针对英语四大能力的培养已然不够,单纯的语法教学更是无法适应现实生活的不断发展。
只有重视文化差异,在语言教学的同时结合文化教育,才能够符合时代发展,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准确的语言。
本文作者:李颖 工作单位:陕西省商贸技工学校
篇9:英语教育论文提纲
Why should we write the thesis?
To write a thesis before graduation is a must for every university graduate.
By writing a thesis, we may get some experience and some basic methods for further theoretical study and research and the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It is the reflection of a student’s study in college.
Whether a student has such an ability to write a thesis or to solve problems in his/her field is one basis for a unit to accept him/her or not.
How long should we prepare for writing a thesis?One year or so
What do we need when we write a thesis?
Firstly, for English major, most important of all, it is English knowledge and ability that based on your language skills, especially writing skill and grammar knowledge.
Secondly, the way of writing is also important.
A good title, some good ideas to support thesis statement, right language and standard format are what we need.
The language style is something that we should pay much attention to, for example:
Wording: we prefer big word to small one;
Sentence: Long sentences are quite expectable.
How do we write a thesis? How many steps should we follow?
Generally speaking, when we write a thesis, we follow 10 steps:
1. Choose a subject: that is, what you are going to write about. For English major, we may apply:
2. Choose a title/Title a paper;
3. Collect materials for reference in writing;
4. Analyze the collected materials;
5. Sort out the data and arguments;
6. List references;
7. Make up an outline;
8. 1—3 drafts;
9. Proofread;
10. The last version.
What subjects may we choose to write?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Translation
English Language
English Linguistics
English Grammar
English Phonetics
English Lexicology
English Rhetoric
Language and Culture
ELT Methodology
Teaching English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Research and Survey
The History of… (All mentioned above)
篇10:英语教育专业论文
摘要:就语言的本质而言,《英语课程标准》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语言观;就语言学习的意义而言,《标准》所体现的基本理念是,学习语言既有利于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个人参与社会活动。《标准》所体现的语言学习观是,学生不是被动地从书本或教师那里接受知识,而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建构知识、发展语言能力。《标准》体现的语言教学观主要表现在三个“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语言目标与非语言目标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关键词:英语课程标准;语言观;语言学习观;语言教学观
一、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和英语教研人员对《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越来越熟悉,对它的讨论和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这些讨论和研究不仅涉及对《标准》的理解和具体实施,而且涉及《标准》的理论基础。但笔者认为,《标准》本身以及与之对应的标准解读①都未明确阐述《标准》的理论基础。这导致目前多种文献对《标准》的理论基础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标准》是在建构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研制的;[1]有人说它主要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有人说它体现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思想;有人说它是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产物。
对《标准》有不同的理解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大家对《标准》的理论基础的认识不一致,甚至是相互矛盾,那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全程参与了《标准》的研制过程以及标准解读的编写工作。我们将从《标准》研制者的角度谈谈《标准》的理论基础。
具体地讲,我们将讨论《标准》所体现的语言观、语言学习观和语言教学观。Richards & Rodgers指出,从语言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任何一种语言教学流派通常要回答两个基本的理论问题:即语言是什么?人们是如何学习语言的?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构成语言教育者的基本语言观(views of language)和语言学习观(views of language learning)。[2]语言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制订无疑受到某些语言教学流派或教学思想的影响,因此也需要对以上两个基本问题做出回答。除此以外,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制订者还要回答另外两个问题,即应该教授哪些语言和如何教授语言?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构成语言教育者的语言教学观(views of language teaching)。语言教学观对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制订以及教材的编写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下面我们将围绕《标准》所体现的语言观、语言学习观以及语言教学观来讨论《标准》的理论基础。
二、《标准》体现的语言观
所谓语言观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本质及学习语言的意义的理解与认识。那么语言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语言呢?除了母语以外,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外语呢?根据我们的理解,就语言的本质而言,《标准》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语言观;就语言学习的意义而言,《标准》所体现的基本理念是,学习语言(包括母语和外语)既有利于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个人参与社会活动。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人们对“语言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尽相同。有人认为语言是习惯;有人认为语言是技能;有人说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或方式;有人说语言是一套符号体系;有的则认为语言是表达意义和交流信息的任何方式,如手势、符号甚至动物的声音。[3]纵观各种说法,有的定义侧重强调语言的构成,如符号、声音、结构等;有的定义则强调语言的功能,如交流、交际和表达。
《标准》在阐述英语课程的性质时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4]显然,关于“语言是什么”这个问题,《标准》侧重强调语言的功能,而不是语言本身的构成。强调语言的功能,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教育的一些关键问题,比如,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语言?除母语以外,为什么还要学习外语?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究竟要学习语言系统中的哪些部分?
应该说,学习和使用母语对人的发展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学习外语的意义何在呢?《标准》指出,学习外语与学习母语一样,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承认,无论是在功能上还是在学习过程上,母语与外语都是有区别的。但是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母语与外语有非常重要的共同之处:母语与外语都是重要的交流工具,母语和外语以不同的方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外语思维与母语思维在内容上不尽相同,因为外语词语(以及句法)所表达的概念同母语所表达的内容并不能处处重合,所以掌握外语的人能够做到用外语思考,即能在其内在言语中使用各种外语语言手段进行思维。[5]因此,学习和掌握外语,能够推动思维的发展,使思维内容日益丰富,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我国一直比较重视外语教育,但我们对外语教育的意义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们过于强调外语的工具性,而忽视外语的人文性。如果不能全面认识外语教育的意义,外语教育就不可能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如果完全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学了外语而不使用外语,的确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但如果全面认识外语教育的意义,那么即使很多学生最终不能或不需要大量使用外语,外语学习也不是浪费。就像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一样,外语是促进学生全人发展的重要学科之一。中小学生都学习音乐、美术,但有多少人最终成为音乐家、美术家或者在工作中直接用到音乐和美术呢?
人们学习语言的结果,并不仅仅是掌握一种交流的工具。学习语言与学习其他学科具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促进人的发展。语言课程(包括学习母语和学习外语)与其他学科课程(如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一样,从不同的角度来促进人的心智的发展。学习外语或能够讲外语(一种或一种以上)的人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敏捷性要超过只讲一种语言的人。
总之,语言的工具性确实存在,但对外语课程的认识不能一味地强调语言的工具性。应该充分认识到语言的人文性,要充分认识到语言学习对促进人的发展和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
(二)外语学习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外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实际上已经高度概括了学习外语的意义。具体来讲,学习外语对个人和社会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学习外语有利于促进个人的发展。语言既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重要交流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学习母语以外的语言,不仅能够拓宽交流渠道,而且有利于心智的发展,特别是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2.只有学习外语才能有效地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当今社会,能用外语进行交流是公民必备的技能之一。目前世界上除了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以外,还有很多非英语国家把英语列为主要外语语种。积极推进外语教育将有利于促进本国公民参与国际经济贸易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
3.学习外语有助于促进相互理解。21世纪是一个知识的社会。外语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技能,而是公民必备素养。学习外语有利于公民更加全面地理解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并加深对本民族和本国文化与传统的理解。也就是说,学习外语有助于加深我们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
4.学习外语有助于学生挖掘自己的学习潜力,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正如体育、戏剧、音乐、美术等课程,语言课程也是丰富学校课程内容和挖掘学生学习潜力的重要学习领域。青少年时期,特别是中小学阶段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必须为青少年提供学习外语的机会,以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和热情,并通过外语课程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上这些有关外语及外语学习的基本理念,既反映了国际外语教育界对外语教育的最新认识,也反映了我国现阶段对外语的特殊需求。发展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让全体国民正确理解并接受这些基本理念。
根据上述理念,我们不难理解《标准》对英语课程的任务的阐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以及中外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标准》体现的语言学习观
所谓语言学习观就是人们对“语言是如何学习的”这个问题的理解与认识。显然,人们的语言学习观与他们所持的语言观是紧密联系的。一般地,有什么样的语言观,就有与之相对应的语言学习观。如果我们认为语言是习惯,那么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养成习惯的过程;如果认为语言是一个知识体系,那么学习语言就意味通过某种方式(如记忆)来掌握这个知识体系;如果认为语言是技能,那么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发展技能的过程,就需要有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
在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语言观的指导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英语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促进思维发展、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和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的过程”。[6](1)也就是说,语言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过程,也是他们通过语言学习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
那么学生究竟应该如何发展语言能力呢?既然我们认为语言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以及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那么语言学习就应该在各种思维训练活动、交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不能把语言单纯看做一个知识体系来记忆和学习,而应该在活动中发展语言能力。基于以上认识,《标准》在阐述语言学习的过程时指出,在英语课程中,要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的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显然,《标准》所体现的不是学生被动地从书本或教师那里接受知识的语言学习观,而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语言学习观。
四、《标准》体现的语言教学观
一个完整的语言教育理论体系除了包括语言观和语言学习观以外,还应该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指导性建议,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言教学观。语言教学观主要回答两个问题:我们应该教授语言系统中的哪些部分?我们应该如何教授语言?笔者认为,《标准》体现的语言教学观主要表现在三个“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语言目标与非语言目标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一)知识与技能相结合
根据《标准》的阐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核心部分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方面的内容。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在外语教育发展史中,曾经有过过于强调知识而忽视技能的时期,也有过只强调技能而忽视知识的时期。有的教学大纲把语言知识列为教学内容,把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列为教学要求或教学目标。这一做法背后的指导思想是,语言教学应该以传授知识为主,知识可以转化为技能。其实这是人为地把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割裂开来的表现。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是同步发展的。学生从学习第一个词、第一句话开始,就开始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当某个学生学习使用“How are you?”这句话时,他必须了解这句话的意义和功能(即用来表示问候),这就是语言知识。同时,当他把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就表现出语言技能。哪怕是纯粹的'重复,也是一种技能。课堂上,教师既要使学生了解这句话的意义和功能,又要使他们能够自然地说出这句话,同时还能在真实的情景中使用这句话。从而体现了语言学习的过程既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发展技能的过程。正是因为如此,在《标准》中,知识和技能既都是语言教学的内容,也都是语言教学的目标。有的教师觉得《标准》不重视知识的学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根据我们上面的讨论,《标准》把语言知识同时列为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从这个意义来讲,《标准》比以前更加重视知识的学习。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标准》并不是要求学生为了知识而学习知识。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这些知识来完成各种交际任务或信息传递任务。比如,《标准》中七级的语法目标之一是“理解并掌握比较人、物体及事物的常用表达方式”。[6](20)其实,这里的常用表达方式就是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形式及其他一些用于表达比较的表达法。《标准》并不是单纯地要求学生掌握这些表达法,而是要求学生能够用这些表达法来比较人、物体和事物。也就是说,《标准》明确指出了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目的。可以说,《标准》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语言教学观。
(二)语言目标与非语言目标相结合
《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显然,在课程目标方面,《标准》除了设置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等语言目标以外,还设置了一些非语言目标。所谓非语言目标,就是语言学习过程产生的非语言结果(non-language outcomes),[7]如情感态度目标和学习策略目标。文化意识界于语言目标与非语言目标之间。
那么英语课程为什么要设置非语言目标呢?这个问题与我们所持的语言观和语言学习观有关。根据我们前面的讨论,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既是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因此,语言课程除了有语言目标以外,还应该包括一些其他方面的目标。Richards指出,如果语言课程试图反映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社会建构主义的思想以及多元文化的思想等理念,那么课程应该设置一些与这些理念相吻合的课程目标,因为这些目标往往超越了语言内容,所以把它们称为非语言目标。[7]
《标准解读》对《标准》为什么设置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非语言目标也有详细的阐述。概括地讲,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非语言因素与语言学习有密切联系,对语言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有重要影响。同时,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也都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必备条件。
(三)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应该说,过程与结果并不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但是,在教育领域,既有过于强调结果的倾向,也有过于强调过程的倾向。这种现象在外语教育,特别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制订中有突出的表现。Nunan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描述的侧重点的不同,把教学大纲分为结果性大纲(product-oriented syllabuses)和过程性大纲(process-oriented syllabuses)。[8]结果性大纲着重描述语言教学的最终结果,即语言教学的结果,也就是语言学习者最后能用所学语言做的事情。所以,结果性大纲往往列出学习者最终应该掌握的语言知识项目和应该发展的语言技能目标。至于如何使学生掌握这些语言知识、发展这些语言技能,则不是这类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
过程性教学大纲着重描述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过程本身。过程性教学大纲的倡导者认为,语言学习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本身。由于学习者个别因素的差异很大,很难预测每个学习者最终的学习结果。强调学习过程本身,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和感受语言及语言的使用,有利于每个学习者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个别化的学习目标。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以语法项目为主要内容的语法教学大纲(grammatical syllabuses)、以描述情景为主的情景教学大纲(situational syllabuses)以及70年代中至80年代末流行的以交际功能为主的功能—意念大纲(functional-notional syllabuses)都属于结果性教学大纲。这三种大纲都着重描述学习的最终结果,主要描述语法知识项目、交际情景及功能和意念项目。近些年来出现的程序型教学大纲(procedural syllabuses)、任务型教学大纲(task-based syllabuses)以及内容教学大纲(content syllabuses)则把大纲的重点从描述学习结果转移到描述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本身。因此,这类教学大纲属于过程性教学大纲。
那么《标准》属于结果性教学大纲还是属于过程性教学大纲呢?严格来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说我国现在制订的课程标准属于哪个类型的教学大纲。但是,课程标准只是近几年才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目前我们只有关于教学大纲的理论及其种类的划分,还没有关于课程标准的理论和种类划分。所以这里我们暂且用“大纲”来泛指过去的教学大纲以及现在的课程标准。根据我们的理解,《标准》属于强调把结果与过程结合起来的教学大纲。一方面,《标准》列出了学生在不同阶段应该掌握的语言知识项目和应该发展的语言技能目标以及其他一些非语言目标,所以《标准》是注重学习结果的,体现了结果性教学大纲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标准》倡导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等强调学习过程的语言教学途径,并设置了一些过程性目标(process objectives)。所谓过程性目标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技能,如分析、反思、讨论、决策、解释、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显然,过程性目标只有通过采用强调学习过程的语言教学途径才能实现。[7]
强调学习过程的课程体系的优点在于,学生逐步形成关注学习过程的意识(awareness of the learning process),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strengths and weaknesses)。他们能够为自己的语言学习制定目标,监控学习过程,了解学习的进展情况,从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7]
典型的强调学习过程的语言教学途径是任务型语言教学。它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又一具有国际影响的外语教学途径,它基本上反映了外语教育专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专家对外语教育的最新认识和外语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所谓任务型语言教学,就是以学习者完成某些任务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任务型教学大纲就是基于以任务为主的教学思想的教学大纲。任务型教学大纲并不仅仅描述学习者在学习完成之后应该掌握哪些语言知识和发展哪些语言技能,而是描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操作或执行哪些任务。任务型教学大纲不再以词汇或语法为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也不根据语言知识的难易程度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而是罗列学习者在学习中应该能够执行或完成的各种任务,比如通过电话获得信息、根据指令操作、通过讨论解决某个实际问题、就某一事情进行决策等。任务型教学大纲不仅使语言学习者更加明确语言的实际用途,而且更有利于他们锻炼实际语言使用能力,因而更能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8-12]
《标准》(实验稿)明确倡导任务型语言教学,但一些方面的人士认为不宜过于单纯地倡导某一种教学途径。考虑到任务型语言教学的途径是目前国际上广为流行的语言教学途径,而且实验区的一线教师也对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比较认可,标准研制组在制订《标准》时决定保留倡导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提法,但表述得更宏观一些。修订稿将原来的标题“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改为“强调学习过程,倡导体验参与”。实验稿提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修订稿在语气上则较为缓和,即“现代外语教育理念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提倡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等各种强调学习过程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
总之,《标准》既强调语言教学的结果,也重视教学过程,特别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所以,我们认为《标准》较好地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语言教学观。
五、结语
在语言教育中,教学大纲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换句话说,教学大纲是语言教育者依据某种教学理论的基本框架,为某一语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所做的规划。外语教育发展史中,伴随着教学理论和教学流派先后出现过语法/结构教学大纲、情景教学大纲、技能教学大纲、词汇教学大纲、功能—意念教学大纲、交际教学大纲、任务型教学大纲、内容教学大纲以及多元教学大纲等不同类型的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是20世纪90年代“标准运动”(the standards movement)的产物。[7]尽管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很多区别,但二者的功能是非常相近的。在很多国家(如中国),课程标准取代了以前的教学大纲。
那么我国制订的《标准》究竟属于哪种类型的标准呢?由于《标准》明确提倡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所以有人说它是任务型课程标准。由于《标准》提倡学生采用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有人说它是基于建构主义的课程标准。还有人说它是结构—功能课程标准。应该说,这些理解都不是错误的,但并不准确。根据我们的理解,如果按现有的分类体系,《标准》应该属于多元教学大纲。
多元教学大纲在英文里称为multi-syllabus,[13]也称为mixed syllabus。[14]所谓多元教学大纲,就是在吸收不同类型大纲的特点的基础上制订的教学大纲。典型的多元教学大纲往往列出语法、词汇、语音、功能和意念、话题、技能等课程目标。有的还列出学习活动(任务)、学习策略等目标。从表面上看,多元教学大纲是一个没有特色的“大杂烩”。其实不然。虽然多元教学大纲列出了各方面的目标,但在实践中,往往侧重其中的某些方面。我国制订的《标准》显然属于多元教学大纲的类型。在目标上,它侧重强调技能,特别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它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主、突出学习过程的教学途径,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
篇11:英语教育教学论文
《语言操练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研究》
摘要: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是教师可以直接传授的,而是需要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不断内化与提升。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学要为学生设计丰富的语言操练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小学英语;语言操练;教学效益
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一门工具课,听说读写是英语的四项基本技能,而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这门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操练。只有为学生提供更多语言操练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运用的空间,学生才能不断地将所学过的词汇与语法用于日常的交流与交际之中,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开展多样的语言操练,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交流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语言水平的整体提高呢?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展开:
一、朗读短文
朗读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与方法,是以模仿与记忆为主的控制性反复练习,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适用于低段英语教学。
1.齐声朗读。
在新授知识后让学生跟着教师或是跟着录音进行齐声朗读,在全班展开,这样可以形成相对活跃与宽松的教学氛围,实现全体学生的全员参与。为了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如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图文并茂地展现短文,再配以标准而优美的音频,让学生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语言的变化,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参与朗读的积极性。缺点在于会使部分学生混于其中。
2.个别朗读。
即实现教学面对学生个体。这样可以做到教学无遗漏,让每个学生都有语言操练的机会,教师可以具体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发音情况,以便于纠正,便于展开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可以让学生在同桌之间或前后桌之间展开,也可以开火车的形式展开,即让学生按照座位的顺序逐个朗读。
二、即兴发言
小学生虽小,但是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有着独立的思想与不同的看法,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就必须要改变以往快节奏的灌输,而是要适当放慢脚步,利用教学的间隙时间来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发言,这样才能让教学处于不断的动态生成中,使之成为学生自己的学堂,同时这也正是进行语言操练的重要活动。例如,课堂导入可以由教师指定话题,然后让学生来进行即兴发言,围绕着特定的主题展开自由而轻松的会话,从而将教学引向具体的教学内容。这样就可以改变直接进入新知学习的枯燥性与突兀性,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下进入新知的学习,这样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教学中会有一些突发情况,我们同样可以利用突发来引导学生自由交流与讨论,这样的教学顺势利导,动态生成,虽形式不同,但都能促进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如一场雨、一场雪,或是学生课上玩玩具等,我们就可以设计成相关的话题,让学生就rain,snow等来展开自由发言,虽然偏离了预定的教学轨道,但又不得不说是一次很好的语言操练活动,而且还可以引发学生的主动参与。
三、情景表演
小学生有着很强的表演能力,开展情景剧的表演是学生所喜爱的一种艺术活动,集知识性与趣味性、创新思维与口语表达于一体,不再是枯燥的学习,而是在生动的表演中运用,可以将语言的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更加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可以促进学生语言知识的转化,利于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例如,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角色的不同立场,这样更能丰富学生的感悟与体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来制作相关的头饰,让学生带上头饰进行角色表演。学习了小动物的相关词汇后,可以让学生带上可爱的动物头饰,进行相关的描述。这样将语言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将所学语言知识用于现实生活之中。引导学生自主创作与表演剧本,这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宽广的学习空间,真正将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得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在学完短文后,让学生围绕着教材上的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来展开自主创作,同时也可以选取学生所熟悉与感兴趣的话题,如聚会、旅行等,让学生来进行富有个性化的创作。虽然是同一个主题,但是不同的学生可以创作出不同的剧本来,真正实现了语言的个性化教学。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剧本的表演,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可以说这样的自主创编与表演,将学生的真实生活搬到了教学中,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在学习中运用,更加利于学生语言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角色配音
小学生都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模仿正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选取学生喜爱的动画片或经典影视剧片段,让学生进行角色配音。大多学生为了能够更好地配音、把握人物的性格、环境的变化等,会在课余时间与同学、家长一起积极地来观看相关的影视剧,以实现对角色的准确把握。这样在课堂中对角色进行配音时就不会再是机械地背诵台词,而是真正地融入剧本,融入角色,体会人物心理、情感对于语言的影响。活动后让学生听原音,让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自己在发音、语气与语调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这样更利于学生的发音。同时在学生之间展开互相评价,使学生对语言有全面的认识。要想学好一门语言,不仅要发音标准地道,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场景来运用不同的语气与语调,要把握好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情感变化,使语言富于变化。
五、结束语
总之,只有在丰富的语言操练中学生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语言学习的乐趣,认识到语言的精髓,才能促进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将语言操练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末,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与运用中不断内化与提升。
参考文献:
[1]蒋莱茜.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对小学生英语听说习惯的培养.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5).
[2]徐伟.小学英语课堂语言实践活动的几点尝试.吉林教育:教研,(9).
[3]乌德超.运用语言操练方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学习,(10).
[4]芮梨.小学英语语言实践活动的有效组织与实施.新课程学习,2013(10).
篇12:英语教育教学论文
《大学英语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国在经历素质教育改革后,整体教育水平取得了长期进步和发展。但同时,也看到还存在的不足之处,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大学生思辨能力的缺席,整体思辨能力和水平还比较欠缺。笔者针对这一现状,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和教学经验,对如何有效提升思辨能力培养作了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同行的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大学英语教育一直占有极其重要作用。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还有一个关键培养因素,那就是独立思辨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对思辨能力有关含义的解析,并对如何提升大学生思辨能力进行了剖析,重点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更有效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对培养算算途径方法和重要性必要性作了重点探讨。
一、大学英语教育思辨能力有关涵义
思辨能力指的是个体根据特定标准规则,对事物或现象进判断决定或作出认知结论的一种心智活动过程,质疑、思维、分析、评价都是思辨的过程,思辨能力强弱反映了一个人的自我认知、自我控制及对外界事物认知处理的能力。思辨能力重要的就是怀疑、辨别、理解、综合能力,对教材知识能够思考理解、质疑分析,并能有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在此基础上,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斛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够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可以说,良好的思辨能力就是一双翅膀,能让学生自如飞翔,更快更好学习新知识,对问题自如处理。思辨能力强的人,往往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思考更加深入全面,处置解决问题也更客观理性,不会人云亦云,不会盲从。同时,好的思辨能力也会助推创新能力。大学英语教育加强思辨能力培养,既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又是对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当前大学英语思辨能力培养存在的不足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英语四六级考试是一个重要考试的指挥手段,而课堂教学以讲解传授为主,对学习思辨能力培养基本缺失。听说读写译能力是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关注的重心所在,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对学生思辨批判能力的培养普遍忽视的话,这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是极其不利的,也没有达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目标。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育工作中,大多采取老师讲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练习的模式,这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是不足的,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被很大地限制住,学习思维思辨能力拓展不宽,学生照抄照搬课本知识,缺乏思辨和灵活运用交流能力。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用英语组织对话发言的过程中,逻辑思维缺乏甚至混乱不清,组织语言条理不够;有的学生在辩论演讲方面,主题不够突出,观点阐述不够清晰,这就是思辨思考能力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提升思考判断能力。这些学生往往遇到一有难度的问题,就缺少深入思考,想到那就说到那,比较随意,逻辑不严密,会让听者感觉发笑。在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障碍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在教学目标上的'重视不够。教育主管部门和老师不够重视,甚至忽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围绕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目标设置教学要求。二是课程设置和安排上不够合理。课程设置更多围绕四级英语考试课程设置,缺少兴趣类文学艺术、科技知识类英语课选修课程,这里面有师资力量受限的因素,但核心还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太深。学校评定学生英语水平主要还是偏重于考试考查,对思辨能力无法进行有效评估。三是教学评估体系的限制。学生英语水平考核与考试成绩直接关系,这种较狭隘的考试要求,也会限制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更多是当成一种工具,主观性不强,老师在教学中也会缺失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从而削弱了学生创新思念能力。
三、有效培养大学英语思辨能力的途径方式
1、提高认识,深化大学英语教育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
现在创新驱动已经上升为国家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而实现创新驱动战略,就需要培养大量高素质具有创新开拓意识的优秀人才,这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有创新思辨能力。当代大学英语教育,不单单是培养英语交流能力,也需要加强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和塑造,这才符合现代化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创新的基本要求就是勇于质颖、大胆思考,不拘于成见,有独有见解,不落俗套。而创新的关键核心就在于思辨能力,所以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在大学英语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新时代新要求,需要加大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拓展创造性思维,才能适应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
2、加强平等交流,允许质颖提问。
老师的教学不能始终停留在传统阶段,始终认为自己是权威,要求让学生一味接受灌输,让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课本要求的知识,而不注重学生的主观感受,不注重发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多加强学习自我意识的塑造,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学习的环境,增进师生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老师也要加强教育引导,及时对交流提问给予引导回答,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自我认知和认同,逐渐养成思辨的态度和意识,逐步提升思辨能力。
3、加强教育引导,做到“三步”教学。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不仅是语言技能的训练,还要注重融入思辨能力的培养。在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思辨能力的引导,坚持做到三点。
一是独立理解。
让学生提前对课本内容进行学习理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老师每次上课前要对阅读任务提前布置好,让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能基本知识课文的内容,能有一个初步整体的认识。这样正式讲授的时候学生学习的印象和理解才会更深刻准确。
二是做好分析讲授。
课堂上老师要对课文的组织结构做出整体性讲解,并对一些重点语法知识、词组词汇等语言层面的内容作出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解决难点问题。这其中,要对重点语法知识和课文内容中涉及的英语世界国家的风土人情、宗教历史、社会情况进行讲授,有效处理好学生认知中的困难。三是做好拓展评价,即对课本内容提出一些开拓性的思维,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理解,适时组织学生自我讨论,既提升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又深化学生对课本知识内容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加强思辨能力的教育引导,就是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知识点间的关系,并自我进行总结记忆归纳,而不是一味地老师在卖力不讨好地灌输教学。在做好“三步”教学引导工作中,老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必须精心思考,特别是对一些问题和知识点要挑选好,对课文涉及的文化背景要深刻理解,通过设置和抛出问题,激发学生分析思考兴趣,让学生逐步构建自我认知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会增加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还提升了学生的交流能力,最终实现了学生思辨能力提升的目的,可谓一举多得,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增强大学生的思辨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做好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改变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语言训练、轻思辨培养,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才能适应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对创新性人才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颜方丽.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校园英语旬刊,2015.
[2]徐继菊,王淑雯,吕旭英.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时代教育,2015.
[3]孙冬鹏.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J].亚太教育,2015.
[4]邹绍艳,高秀雪.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一项基于反思性问卷的研究[J].外语研究,2015.
[5]刘莹.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实效分析[J].吉林教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