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化学教学论文 > 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论文

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如果这10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论文相关的文章。

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论文

篇1: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论文

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论文

一、化学实验课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原则

在化学实验课堂上,要提髙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则必须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传统化学实验多是老师示范,学生做好记录,不仅学生动手机会少,而且师生之间的交流严重不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髙,无法保证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老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与空间,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使其主动参与化学实验课程,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其次,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到了初中阶段,已经形成一定的知识积累,其认知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并非每个学生都是整齐划一地处于同一水平线,并且其个性特点有所不同,因此化学实验课程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并根据学生发展对教学方案做出调整,全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观察能力。最后,发展性原则。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是其发展的过程,老师要遵循发展性原则,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个学生,提高化学实验设计的实际性与可操作性,拉近学生与化学课堂的距离,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髙其动手能力与观察能力。

二、初中化学课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动手能力的策略

在遵循上述几点原则的前提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

(一)掌握实验观察的方法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通过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一般而言,化学反应的`观察顺序是先观察化学反应前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直观现象,再观察物质反应的条件及反应产生的现象,最后观察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在观察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比如观察物质的反应除了要看,还要听、闻,甚至要摸一下、尝一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基于不同的角度、细微之处进行观察正是科学发现的精髓所在。

(二)提高对比实验的比例

化学教学所描述的化学现象多是正确的、无误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对课本中的描述过于依赖,忽略实际实验中观察的重要性。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地加大对比实验的比重,使学生通过比较加深印象,并提髙其动手能力。比如在液体的变色实验中,二氧化碳会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老师可以让学生再向紫色石蕊中滴人醋酸,再取一个样本保持原状,让学生通过对比、操作、观察对知识形成更深刻的认知。

(三)边动手、边观察、边总结

在学生动手实验过程中,老师除了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各种化学现象外,还要将自己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实验操作过程、实验心得等进行分析、总结,使学生不仅对实验过程形成一种感性认识,而且通过分析总结上升到理性认知高度。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化学反应现象,解释实验原理,独立得出实验结论,实现化学概念的内化转变。比如人教版“碳和碳的氧化物”一课,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会涉及较多环节,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石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在加人氧化铜并加热后,氧化铜变为黑色,再将其导人石灰水时,石灰水就会变浑浊。这个实验中每个环节均会有不同的实验现象,老师要引导学生针对每个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其实验原理,并要求其做好笔录,以通过文字资料形式将实验现象持久、有效地记录下来。

(四)针对操作失误反复训练

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诸多失误及错误,而这些错误恰恰可以作为典型的反面教材应用于课堂,老师在观察学生的操作失误时,先不要急于纠错,待学生得不到预期的实验结果时,再指导其一步步追溯问题所在,而后对一些典型的错误进行总结、强调。初中化学常见的操作错误包括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时过早将燃烧匙伸人集气瓶,在托盘天平的应用过程中直接用手拨游码,加热试管物质时试管夹夹在中间,倾倒液体时将试剂瓶盖正放于桌面上,等等,老师要针对上述错误集中进行反复训练,以保证学生灵活运用、熟练掌握,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实验的严谨性,提高其动手能力。

总之,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是一项重要内容,老师通过实验课程使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更具体化,加深学生认知,并提高其动手能力与观察能力。因此,在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老师要充分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其提供更多自主操作机会,从而真正提髙其动手能力与观察能力。

篇2:浅谈在化学实验中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论文

浅谈在化学实验中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论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和积累知识的基本方法,而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实验,可教给学生观察现象或事物的方法,帮助他们明确观察的目的和重点,培养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的态度。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有些高中生的意志控制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很容易为观察而观察,而不是为了实现目标、为了完成任务而观察。还有些高中生往往满足或停留于大致的、笼统的观察,而不善于观察细节现象,因而常遗漏重点的观察内容。考虑到他们观察时的心理特点,我在观察训练中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具体方法。

一、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不断用实验启发学生积极感觉、知觉事物的变化,长此以往,学生就能自觉地观察实验中表现出来的现象,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所以实验中不但要指导学生善于捕捉细微的变化,抓住瞬间的突变,培养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增强感性认识,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通过现象认识本质。一边让学生仔细观察现象,一边启发学生去思考有关问题,使学生自然地由抽象联系其本质,从而通过主动动脑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某些抽象的内容。如对氨易溶于水的性质,可以在课堂上演示喷泉实验:让干燥的烧瓶中充满氨气,用带有尖嘴玻璃管和滴管(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立即倒置烧瓶,把玻璃管插入盛滴有酚酞试液的水的烧杯中,挤压滴管胶头,使少量水进入烧瓶。这时可以看到烧杯里的水迅速上升,形成红色的美丽喷泉。这样“奇特”的实验学生乐于观察,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验结束,学生自然会问: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美丽的喷泉?通过看书或老师讲解,便可得知氨极易溶于水,当向充满氨的烧瓶中挤入少量的水时,烧瓶中的压强迅速减小,外界大气压把烧杯内的水迅速压入烧瓶,形成了喷泉;喷出的水是红色,是因为氨显碱性,能使酚酞指示剂显红色。学生通过体验和观察,体会到了学习化学的魅力和神奇,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更浓了。

二、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观察的目的性包括有明确的观察的对象、观察的要求、观察的步骤和观察的方法。而这些内容往往又可以在观察计划中把它们规定下来。学生常会忽视一些现象,如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实验,许多学生常常对耀眼的强光产生难忘的印象,而忽略了主要现象,即白色固体和瓶内壁的黑色固体的生成。

因此,提示学生观察的重点,防止学生分散注意力,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方法,同时也可使学生对实验的观察更全面、更仔细。

例如,在做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如果学生不明确观察目的,只能被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响声及钠在水上的转动所吸引,而对钠熔成小球并浮在水面上则视而不见。相反,如果教师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写出预习报告,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钠在烧杯中的位置、钠的状态、反应后向烧杯中滴入酚酞试液烧杯中溶液颜色的变化等,使学生在实验中对一个又一个新奇的现象能及时观察到,就会使他们对实验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 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具体的观察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观察时,应先通知学生观察的内容、观察的手段及必要的观察记载。例如“比较过氧化氢酶与Fe3+广的催化效率”的演示实验,产生气泡的多少、卫生香的燃烧情况、冒气泡时间长短的比较等,这些是要强调和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实验室观察应事先安排好实验程序,明确观察的重点和难点,准备好实验材料和用品,必要时应先演示一次,以便摸索成败经验,依据别人的经验和自身的实践,系统详细地给学生介绍具体的观察方法、运作程序,以便得到预期的结果。

三、加强对学生实际观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习惯。

四、引导学生记录及整理观察结果,并分析结果。

观察的目的性要求我们在进行实验观察时,必须及时做好观察记录,这样才能保证观察的可靠性,特别是观察对象复杂或需较长时间观察的实验更应如此。在观察的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数据要全面真实地记录下来,这对知识的形成非常重要。但如果对结果不会归类、系统化并予以分析,也会半途而废,长期下去,会影响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观察能力,甚至怀疑自己的观察能力。因此要求学生对观察结果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结果。如做“镁带燃烧”实验时,我事先设置好了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按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顺序去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一个个叙述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看谁观察得既细致又准确,这样他们在日后的学习实践中就会知道怎样去观察。尽管如此,对于那些稍纵即逝、反应极快的现象以及易被忽略或观察不准的实验,仍有不少学生不得要领,我会及时调控学生的情绪,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边演示边讲解,耐心地培养学生的敏锐性。

达尔文把观察和实验说成是通向科学的大门。只有科学地实施观察策略,学生才能在化学实验中对各种现象看得准、看得细,才能抓住重点、抓住实质。唯有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教师才能提高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篇3:谈化学实验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论文

谈化学实验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实验能力的前提,也是发展智力的前提。本文认为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该主要从“自觉观察,指导观察,正确观察,系统观察,深刻观察,认真观察及扩大学生观察范围”等方面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关键词]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化学实验中学生观察能力是指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及现象,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然后进行积极思维,把观察到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上升成理性认识,形成正确概念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实验能力的前提,也是发展智力的前提。

一、激发兴趣,自觉观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构成学习动机的一种动力。在化学实验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关系到学生能否自觉地、敏锐地、精确地从事观察活动,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只有积极自觉地观察,才能摄取正确的信息,发展思维,获得知识,掌握技能,进而认识自然的变化规律。

二、操作正确,指导观察

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随堂实验或学生实验,教师和学生的操作都必须正确、规范,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观察的正确。特别是演示实验,它同时以主观性、示范性、启发性、教育性为主要特征,它在教学中具有突出的重要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精心设计好演示实验的课堂教学程序,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的,正确地进行演示,并将演示、讲解与引导学生观察思维结合起来,这是演示实验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

三、通过实验,正确观察

教师应善于利用从实验、观察和测定中获得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经过科学的'抽象,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这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核心。在许多抽象的化学基本理论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化实验,指出教材的重点和关键,阐明知识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提高探索能力,以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智力。

四、明确目标,系统观察

观察是对客观事物自觉的认识活动。观察的目标越明确,计划性越强,定向的观察越集中,由感知的现象越深刻,思维活动也就越积极。在化学实验中必须使学生明确所要观察的内容和观察的范围,明确通过观察要获得哪些资料,解决哪些问题。拟订好观察计划,制定观察程序,引导学生在系统观察中进行层次清晰的观察,而不至于主次不分,顾此失彼,也就是说,对于每个化学实验都必须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和怎样观察。

五、透过现象,深刻观察

化学反应的现象既可能有色、态、味的变化,又可能有气体生成、沉淀析出或发光、发热等现象。不同的现象,对人们感觉器官的刺激产生的现象不同。有的具有较为强烈而突出的影响,它在感觉中居于主导地位;有的则不然,现象常被遮盖,为学生所忽视,而且这些往往是主要反映物质本质属性的重要现象。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既注意明显现象,又要仔细探究隐蔽的现象;既要寻找易混现象的异同点,又要辨明它们产生异同的原因。只有具备深刻的观察能力,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把握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六、结合思维,认真观察

观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一种在理性知识参与下的知觉,是一种与思维紧密联系着的“思维的知觉”。只有对观察所获取和积累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抽象思维活动,才能透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联系,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样,积极的思维活动,又能促进认真的观察。

七、开辟第二课堂,扩大学生的观察范围

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成立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开辟第二课堂,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开阔视野,扩大观察范围,培养和发展能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都是很有益的。

感觉是学生认识的起点,要让学生学会思维就必须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这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基础。按照化学实验教学的程序:观察——分析——结论——引申,教师要提醒学生在观察实验时,既要看到实验的整体,又要看到各个实验的侧面,并注意从中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找出变化的规律,提高学生对复杂问题的认识能力。

[参考文献]

第6期当代南方教育论坛生化教学与研究2005NO.6

第1期当代南方教育论坛生化教学与研究2006JanNO.1

篇4:化学实验中观察能力的培养论文

化学实验中观察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而化学实验离不开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化学实验的基础。观察学习理论认为,观察由四个过程组成: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本文在化学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上,进行了一些总结。

关键词:化学实验;观察能力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实施化学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观察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去认识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活动。化学实验离不开观察能力,观察能力也是化学实验的基础。观察学习理论认为,观察由四个过程组成: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

一、注意——观察能力的前提

注意可以看成是将有限的人类资源加以延伸、转移和维持认知加工,从而帮助人们实现个人的目标。注意是学习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也是观察能力形成的前提之一。长时间的保持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并监控自己的理解水平。在化学实验中,通过课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设计,培养学生的注意,根据定向内容和观察能力的要求,认识实验的意义。具体要结合每节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的,提出观察目的和观察计划。让学生认识实验的意义,突出实验任务的特征,使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纲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选择性观察,边看边记录边思考,这是培养学生形成自觉观察的重要阶段,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自己掌握定向观察提纲,形成有准备的全面观察,养成实事求是的习惯。为了突出任务的要求,还需要用实验演示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初中化学教材中微观方面的内容比较抽象,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老师如果能适当增补一些实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这方面内容,将学生的注意力带进变化莫测的微观世界。

二、保持——对观察过程编码

学习理论认为,保持的活动过程,即复述要实验的信息,以象征或视觉的形式进行编码,把新学的实验与记忆中储存的信息联系起来,提高保持的效果。教学原则认为,要保证学生的知识充分巩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使他们对实验仪器的安装、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有进一步的认识,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增强了记忆的能力。例如初中化学第八章《酸、碱、盐》的教学内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重点在于这一章占全书比重较大,内容较多,难点在于学生难以掌握各种物质的性质及反应规律。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让学生实验,实验后让学生小结各类物质的共性和个性,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这些物质的性质及相互间的反应规律,有些学生很难记住电解水时哪个电极产生氢气,如果学生动手做了该实验,便容易记住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氢气,因为通过实验可验证该气体可以燃烧。以上事例足以说明,学生亲自验证过的知识记得很清楚,记忆起来也不是抽象的,而是能与具体东西联系起来,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使学生记忆能力得到保持。

三、复制——观察能力的实践

学习的子过程——复制表现为,将复制的行为与个体的认知表征对照,反馈能够帮助纠正行为的不足。具体为将实验步骤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行为,学生通过练习、正确的实验和自我总结提炼技能。应该指导学生将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将观察与操作结合起来。学习理论认为,认知模仿比说教式的教学更有效。实验中让学生观察演示动作,然后复制这些动作模式。如化学课本上的许多演示实验在课堂上可“下放”给学生做,上讲台做实验的学生,能够提高其他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为了提高复制效果,在学生观察基础上通过抽问检测学生观察是否正确、精细、全面。如抽问:锌和稀硫酸反应有哪些现象?叫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来,学生积极主动地争着回答,如学生在回答中有的`说有气泡放出,不全面、不准确:有的回答有无色气体放出,有氢气放出,把结果与现象混淆。有的答溶液变浑浊,观察不精细,错把小气泡看成沉淀。通过互相补充,结合读书看教材上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从而思考,得到正确的结果。

四、动机——观察能力的根本

动机是观察学习中一个十分关键的过程。教师要在化学实验中提升学生的动机,包括激发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行为作出反馈等等。教育心理学认为,无论教育观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动机。说白了,就是让学生有强烈的观察兴趣,高高兴兴去做实验。实验,能够对学习动力产生激发作用,教师在化学课上要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实验结果使得孩子们又惊又喜。”实验就是要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一些理论知识,教师要努力让书本上理论知识以感性的形式在学生的大脑中再现,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到劳动的成就。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化学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生动鲜明、新奇的化学现象,如颜色的变化、发光、发热、气体的生成等,都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使他们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形成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刘玉静,高艳.合作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张建峰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丁堰镇初级中学

篇5: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生物概念,理解和巩固生物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实验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及现象,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然后进行积极思维,把观察到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正确概念。可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实验能力的前提,也是发展智力的基矗我们认为在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做到如下几点:

1.激发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积极自觉的观察,才能使他们获取正确的信息,发展思维,获得知识,掌握技能,进而认识生物的自然变化规律。

2.操作正确规范,指导学生观察。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仪器的使用规则、操作方法,提出注意事项,最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的每个细节以至全过程,并恰当地解释实验现象。

3.明确目标,系统观察。在生物实验中必须使学生明确所要观察的内容和观察的范围,明确通过观察要获得哪些资料,解决哪些问题;拟定好观察计划,制定观察程序,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层次清晰的观察,防止主次不分、顾此失彼。

4.开辟第二课堂,扩大学生的观察范围。如在初中一年级上学期开设植物课时,组织学生到城郊的野地和农田中观赏植物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采集植物标本,同时也可到城内的植物园中去观赏各类植物花卉,理解和认识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的主要区别。在初一下学期的动物学知识的学习中,可组织学生对各类常见动物进行观察。如观察马、驴、牛、羊、猪的蹄子,分辨它们是奇蹄目还是偶蹄目动物。再如对鸡、鸭、鹅的趾与蹼进行观察,区分它们趾蹼的'不同生长状态。教学实践证明,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开辟第二课堂,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扩大观察范围,培养和发展能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都是非常有益的。

几年来,由于我们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的想象力、判断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

因为对实验的观察越细致、越准确,学生的认识就越丰富、越深刻,思维也就愈加活跃、广阔,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

篇6: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论文

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论文

摘要:科学素养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中学化学教师要重视化学实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兴趣;教育功能;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指日常生活、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对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时代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化学实验能够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学科教学的独特作用决定了开展化学实验改革的必要性,教师应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品质,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在实验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重视化学实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和完善,人们对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又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人们发现实验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智能发展,而且在推进学生情感和意志升华方面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形成服务社会的情感、意志和性格。

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将情感因素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整体把握了实验的难度和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后,将一切不利因素隐化后再傳输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积极的情感能够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和行为,通过对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另外,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态度包括科学的`态度和对待科学的态度。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尊重科学理论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过程中情意品质的养成

化学实验的教学中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情意品质。那如何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情意品质呢?

(1)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使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实验的发生应具备哪些条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必要条件;量变可以引起质变,量变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引起质变。

(2)借助化学发展史料和化学史实,在实验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用侯氏制碱法制纯碱的实验中,我们可以介绍侯德榜的爱国事迹和为我国的制碱工业做出的贡献。

(3)通过STS(科学、技术、社会)和化学知识相结合的教育,使学生注重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积极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等一系列情意品质。

(4)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比如,分组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难度适中的化学实验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挫折教育,使学生养成坚毅的科学意志。

三、加深实验过程中的美育教育

化学实验中的美育教育也是培养学生情意品质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提高学生发现、鉴赏和表现化学美的能力。美育是一种侧重于感性的教育,潜移默化中熏陶美感、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愉悦学生的精神。美育教育是一项艺术性的教育活动,使化学教学在内容、形式上都充满美感。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某些鲜明的现象,像发热、发光、发声、沉淀的生成、气体的逸出、颜色的骤变等。这些实验现象通常都是瞬息多变、色彩鲜明、感官刺激很明显,这种丰富多彩的变化在揭示自然界科学变化规律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直观的科学美和化学变化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实验过程中有可能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的气体、液体、固体废弃物,虽然我们很早就提“三废”的处理,但教师和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是很薄弱的,在实验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仍是实验教学的关键一环。对于像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氨气、氯气等气体,往往可能污染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师生健康。我们可以通过探究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多余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加入相应的试剂做化学处理,最终减少和消除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正确和规范的取用药品,最大限度的减少药品的浪费,也是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就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热点、重点环境问题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积极的投身环境保护,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责任感。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环保知识,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环境污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最终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浅谈如何发挥中学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J].数理化研究,,(7):53.

[2]田晓梅,陈经涛,周青.化学教学中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和培养[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1,(4) :76-78.

[3]王景林,吴良根.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多层次功能的再认识[J].现代中小学教育,,(3):43.

[4]蒋小飞.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教学与管理,,1,(20):147.

[5]杨周芬.谈谈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美育[J].实验教学与仪器,,(1):16-17.

[6]于春华.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教学遵循的原则[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5):77.

篇7: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化学实验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参与实验过程的探索,通过多疑提问,加大对各种实验功能利用,挖掘对实验内容的拓展、延伸,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计划、有目的地细化到实验的各个环节中,从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下面是我的一些粗浅见解。

一、营造创新环境,提高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沃土。善于发现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优点和长处,多鼓励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常讲一些赞扬和欣赏的话,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使其独立思考,创新求异。而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释放创新激情。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所遇到的问题,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切入点。

二、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善于发现问题,创新解决问题

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爱观察的良好习惯,就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第一,使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伴有颜色变化、沉淀生成、发光发热、气体生成等现象。观察时教师要告诉学生观察什么,学生明确了观察目的,注意力才会集中,感知现象才会更深刻,思维才会更活跃。第二,观察要全面,只有全面观察,才能获取完整的感性知识。例如,在观察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既要观察到细铁丝被绕成螺旋状,又要观察到在集气瓶底预先铺一层细沙或留少量水以及明显的燃烧现象。第三,观察要细致,要抓主要现象,又不放过次要现象。第四,观察要设疑、对比、归纳,只能这样才能提高观察效果。

三、精心设计化学实验情景,让学体验创新思维的过程

在实验设计教学阶段,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通过“换位思维”、“心理换位”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暴露。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不在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上时,教师不能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中断学生的思维过程,而应积极创设化学实验情景,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解决问题。即提出一个观点不能逻辑推断而必须用实验验证,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氛围,为学生思考、探索提供创新的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才能达到优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过程。

四、教师大胆改进创新设计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教师一般在做演示实验时,总是教师在上面做,学生在下面看,然后听教师讲解、分析得出结论。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没有参与,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能很好地培养创新能力。 由于实验条件、教学课时及其他因素制约,教材中很多实验不可能都变成学生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不少实验还要由教师做,学生观察。因此,教师有必要大胆改进演示实验,对演示实验从形式和过程上进行精心的创意设计,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外,随着教育手段的不断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有帮助的。但对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我们要把握住尺度,多媒体技术毕竟无法代替真实的实验演示,在有些情况下可考虑把多媒体技术作为演示实验的辅助手段和补充。

例如,对一些复杂的、花费时间较多的实验,或反应速度快的实验,教师可利用课件、录像多次重复或慢速播放。对易出错误的实验,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使学生亲眼感受错误操作的危险性,从而避免错误的发生。

五、加强化学实验的探究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为教师,我们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该不断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激活创新欲望。探索性实验比验证实验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化学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和动口阐述,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教师应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索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充分渗透创新欲望的激活,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有所“创新”的解决问题。教师也要利用学生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理解实验操作的每一个步骤,而不是照方抓药,应该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对异常、不明显或结论错误的实验现象及时分析,找到问题的原因,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创造性的教与学;教师创新演示实验,不但使学生掌握有关知识,给予示范,而且培养学生不迷信教材,敢于对科学方法进行创新的精神,激活创新意识。

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解放思想,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材中所安排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一些器材,还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在课外进行实验,学生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设计创新,每完成一个小实验,学生都会领略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使学生明白化学就在身边,化学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诱发学生获得化学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刚起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还要把实验渗透到生活中,要重视新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我根据教学进度适当进行布置,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上述实验作业,让学生进行汇报,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然后讲评指导。除了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我还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一些材料易得、操作简便、又联系生活实际而有意义的家庭小实验。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我们化学教师的工作内容之一,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根据实验教学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创设条件来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和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就肯定能使我们的化学实验教学活动朝着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方向发展。

篇8:探索化学实验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论文

探索化学实验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论文

笔者在多年的化学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化学教学中实验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因为它能让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矿藏资源,有利于提高化学的教学成效。我的探索轨迹如下。

一、强化学生的实验意识

实验的功能之强,作用之大,非同一般,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由于受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应试教育”“阴魂”不散,有的学校化学实验所处的位置还远远没有达到其应有的地位,使实验长期处于教学的辅助地位,存在教师“在黑板上做实验”现象。有的怕麻烦,敷衍了事,有的虽然全做了,但实验仅仅是用来验证一些结论。有的演示实验不科学不规范,现象不明显,结论不准确,致使实验本身的内涵没有挖掘出来。这样长此以往,潜移默化,使学生错误认为实验可有可无,实验意识淡泊,形成好奇多变看热闹,红红火火走形式,实验得不到严肃、认真、具体地实施。因此,我们认为加强实验教学,首先教师要重视实验探究式教学,把实验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尽量能用实验来重视教学,突出实验功能。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对自然现象进行有计划的、计划周密细致的感觉活动,它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教师进行诱导、启迪、培养、提高。实验开始前,应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注意什么”,所以要做好学生的预习和教师的预习指导。预习中教师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逐宇逐句阅读,明确实验目的,熟悉实验步骤,拟定实验方案。学生实验前要写出预习报告,做到观察前,对观察对象做好知识准备,有计划、有步骤、有顺序、有选择地进行观察,胸中有数。因为一些实验现象较复杂,若不加以说明,学生会把次要观察当成主要观察。例如在做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时,观察重点是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变化情况,并要注意反应条件、试剂的用量及滴加次序,这样就要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中,要让学生不再盲目。消极的注视和随便看看都不是观察。要培养学生全面观察的习惯和注意关键的细节。例如,在做向浅绿色FeS04(新制)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沉淀在空气中颜色变化的过程。使学生观察到瞬息即逝的白色沉淀逐渐转化为灰绿色沉淀,最后转变成红棕色沉淀。学生在观察化学变化时常常会被一些引人入胜的表面现象所吸引,而忽略其他方面。例如,镁带的燃烧实验,有的学生往往只注意到镁带燃烧时放出大量耀眼的白光,而忽视观察生成物的状态及颜色。而在容量分析中,不同的阶段观察点不同,滴加前,首先要正确读取滴定前的初读数,滴加完毕,及时读取滴定时的终读数,这些重要的特征、细节、学生们容易忽略,教师注意随时提醒。观察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善于分清观察现象和对现象的解释之间的界限。如在做金属钠与水反应时,不能记成“看到氢气生成”而应弄清Na与水剧烈反应放出的热使它熔化成银白色的小球,反应放出的气体使小球在水面上迅速游动,并逐渐缩小,最后消失。通过对化学实验的观察,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观察越仔细,记忆越牢固,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刻。敏锐准确的观察,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先导。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般性和规律性一种概括的、简洁的反应过程,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从复杂的化学现象中找出内在的规律,使获得的知识更加生动、深刻、牢固。思维能力是多种能力的基础,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能力。思源于疑,学生在观察了化学变化以后,激发学习兴趣,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脑海里总会有一连串问题,学生迫切需要解疑,产生强烈求知欲。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分析、综合,自觉探求问题的`答案,锻炼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不能用教师签字代替学生的思考,而应因时质疑,有步骤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比较,进行多阶段的分析综合,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如在讲解氯气的性质时,教师要边进行演示实验,边质疑。①将氯气通入到水中,可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氯气的什么物理性质。②将红色布条分别放入盛有干燥氯气和新制氯气的集气瓶中各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什么问题。③将新制的氯水滴入带紫色的石蕊试液中,试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并推断氯水的组成。通过实验引路,由鲜明的实验现象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并自己去寻找答案,从现象到本质认识氯气的化学性质,加深理解氨水的漂白作用。

四、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

劳动创造人,重视技能训练,强调学生动手能力,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原理,获得探求化学知识的本领,且能培养科研基本功。学生实验,根据难度大小,分为两类:一类是诸如阴、阳离子的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等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安全可靠。在教师讲解、演示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完成。另一类是分析天平仪的使用、溶液的滴定(尤其标准溶液的标定)等,难度较高,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就可采用分段进行,逐步提高的方法。第一阶段为教师讲解、示范阶段,教师结合实物详细讲解、师范操作,让学生观察模仿,自己琢磨,领会要领。第二阶段为学生独立操作阶段,根据实验题目和要求让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实验。

例如,在分析天平上用减量法,准确称取硼砂两份,每份0.3 g~0.4g(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四位)再用称量好的硼砂标定O.lmol/L盐酸溶液。第三阶段为学生操作技能发挥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测定某物质的容量。经过上述三个阶段的严格训练,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动手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总之,我们做实验,不是为了实验而实验,而是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验来帮助学生掌握实验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更充分挖掘每个实验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操作规则及其在其他实验中的体现和应用,充分挖掘实验与实验的异同及联系,使学生在基本操作、实验原理分析、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综合实验的设计等方面得到提高,培养他们实验知识的迁移能力,这就是我们进行实验教学的核心,这在素质教育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篇9:在化学实验中让学生学会观察论文

在化学实验中让学生学会观察论文

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说:“应当先学会观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端,是通过感觉器官和科学仪器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途径,是发现问题和发明创造的首要步骤,也是走进化学大门的第一步。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出适合21世纪要求的新型创造性人才。教师要善于利用化学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观察是感知的特殊形式,通过化学实验观察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那些不易掌握的知识,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实验使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因此,培养学生正确客观而敏锐的实验能力,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由于初中生对化学实验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本中的实验明显伴随现象较多,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使学生了解应该观察什么,从哪些角度去观察。比如:在第一节课上做镁条的燃烧实验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明确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化学变化的本质――生成新物质,并告诉学生在反应前、中、后要分别观察主要现象的角度,这个实验使学生激发了极大的兴趣,并且很容易就总结出了正确的结论;又如,磷和氧气的反应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实验,在全书中共出现了四次,从表面上看这四次的现象都是一致的,但,应该使学生明白这四次实验的目的是不一样的,使学生能透过表面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和目的所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和正确的观察方法。

化学实验中的现象较多,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方法和习惯,因此在实验前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顺序。如在学生分组实验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前,笔者首先在黑板上列出观察的顺序提纲:反应的颜色、状态分别是什么?反应的条件是什么?反应中试管内的物质的颜色有何变化?试管口有何现象?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是怎样?由于学生在实验前明确了观察顺序和任务,所以实验时他们能够准确、全面地观察,顺利地完成了实验任务。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应当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顺序和方法,即:反应前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反应中的反应条件和伴随反应产生的现象;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观察顺序和方法不仅能准确、全面地完成观察任务,而且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二、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做好观察

1、观察对象的选择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如选择纯净的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实验,可观察到纯净的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的火焰,集气瓶口有白雾。现象明显,有利于观察。如选择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则无明显现象,不利于观察。

2、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直接观察,对于一些现象变化快,不利于观察的演示实验更应该让学生实验,以收到很好的观察效果。如有的实验现象不明显。改为学生实验后,学生通过细心观察,都能看到实验现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观察的效果。

3、因演示容器大小、药品用量、观察位置和角度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学生无法观察到完整的实验现象。利用事物投影仪,把反应中的.现象清晰地展现在屏幕上,增强了观察效果,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观察的能力。

4、课本中的某些演示实验,按照已知条件和操作步骤进行演示,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必须给予改进。如乙酸乙的水解实验,课本实验采用气味的方法,不能使全体同学都获得明显的现象。如果改为把水层用甲基橙或墨水染色(不影响层颜色),使水层和层界面清晰,便可通过观察层厚度变化情况而获得乙酸乙在水、酸、性、碱性条件下水解程度大小的信息,观察易于进行。 三、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

勤于观察可以使学生产生广泛的感性认识.而更重要的是透过观察到的现象所产生的思维。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如在做测定水的组成实验时,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是水电解器的两电极上都产生了气泡,且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但是单从这些现象是难以完整地解释这个化学反应的。做完该实验后,我引导学生分析汇集在两电极管中的气体会是什么?为什么体积约为2:17如何验证这两种气体符合我们的推测?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对实验的现象产生了积极的讨论,并很快总结出了正确的结论,也使他们的认识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许多的化学反应现象有相似之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必须要求学生细心留意细微之处的区别。

如在对比实验碳、氢气、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时,笔者要求学生注意反应中所用仪器的不同,反应条件(温度)的不同,反应速度的快慢,通过学习这样一些现象相似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其细微之处的差别而加以区分,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在培养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准确性、全面性、还必须重视把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初步分析加工,从中提取出反应的特征,归纳出同类反应工有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观察。

篇10: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实验手段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实验手段培养学生的能力

黑龙江省桦川县教师进修学校 傅贵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创设趣味实验,培养注意能力

注意是人人都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学生注意听课,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述;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示范操作上。学生能专心致致地获取知识,引起注意,学习兴趣盎然,产生探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是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以往有学生反映,学习化学难,对教材内容不理解,记不祝他们在完成作业时屡见错误,常常是由于不注意或没有留心引起的,而创设趣味实验进行教学,效果就很理想。如在讲授酒精性质时,用一块棉手帕,在盛有70%酒精的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展开手帕,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奇妙的实验表演,一片哗然欣喜,学生注意力集中,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学生进入了学习心理的最佳状态。

二、投影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不断用实验启发学生积极感觉、知觉事物的变化,自觉地进行观察实验中表现出来的现象,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借助摄影演示实验,即能放大实验现象,增强实验的可见度,更易于学生认真、细腻有序的观察。例如,教学《分子运动》时,把一培养皿放在投影器承物玻璃面上,在培养皿中加入约2/3体积水,然后用药匙取一小粒品红,放入到培养皿中。品红是一种红色染料,最初在水中缓缓溶解,渐渐地明显分成两支,待片刻后,扩散完成。此时,分子运动的全过程通过光学投影到银幕上,学生都真实清楚地观察到,并透过观察到的现象,认识分子是处在不停地运动状态中。这就避免了以往教师枯燥无味的说教,又把微观物质运动状态,通过投影产生清晰的表象,展现在学生眼前,直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加深对分子概念、性质、结构的理解。实践证明,借助投影演示实验,能强化实验演示效果和实验的直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组织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而后巩固验证,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得的理论知识。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对每一章每一节实验做到实验目的明确,要求具体,计划周密,要使学生学会,掌握操作技术。如,使用试管的操作方法,要求他们能正确地拿试管,夹持试管,洗刷试管等。在进行碱和酸的反应实验中,要求他们会振荡试管,用试管加热物质,注意试管的倾斜方向等。要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培养动手能力。

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必须及时防止和纠正在实验操作上的错误,训练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例如:学生做粗盐提纯的.实验时,常因仪器不干净,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做不出理想的实验效果,教师就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操作上的错误后,重新操作,保证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学生动手操作,掌握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后,坚持经常练习,久之就会熟能生巧。事实证明,通过组织分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四、利用选做实验,培养思维能力

通过选做实验,可以培养和诱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在对某些化学反应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中,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实质。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而且还能使他们逐步学会从事物的本质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选做的实验内容有九个。根据教学进度,有目的地选做实验,应用实验课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学生学完酸、碱、盐知识后,选做鉴别氯化铵、硫酸铵、碳酸铵、硝酸铵等四种盐的实验。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让他们动脑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都能主动、认真地联想以前学得的知识,专心研究和组织实验程序,找出“鉴别”、“区别”或“分别”认识的几种不同的物质解题答案。然后他们根据四种铵盐各自的特性,通过一定的实验操作、将其一一区分开来,并说明实验的根据,解释所出现的特殊现象。在物质的鉴别过程中,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通过实验、分析、鉴别,推断出所鉴别的某种物质。这种实验过程,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可见利用选做实验,不仅达到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培养。

五、布置实验作业,培养理解能力

化学实验作业,是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一种多边活动。它包括书面练习、学做实验、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学生通过完成实验作业,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消化知识,是又一次灵活运用知识的再实践。又如,在进行中和反应的实验时,碱中滴入石蕊试液变蓝色,酸中滴入石蕊试液变红色,学生用已学过有关酸碱的性质来理解实验现象,因而对中和反应的实质获得本质上的理解。总之,布置实验作业,不仅能使学得的理论知识系统化,更有助于理解能力的培养。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六、做家庭小实验,培养创造能力

学生在做家庭小实验时,需要独立思考,去想象、去钻研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就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如,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家庭小实验,证明蜡烛的成分里含有氢。他们会积极动脑思考,联想过去学得的知识,并认真加工整理,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优良的实验方案,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又如,根据木炭具有吸附能力和性质,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家庭小净水器等实验。这些小小的制作,小小的发明,为将来学生成为科学的创造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上所述,只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阐述实验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六种能力,其实在每种能力的培养中,又都包含着其它能力的发展。它们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教师如何真正运用好实验这个教学手段,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好坏和学习效率的高低。我们国家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城乡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各学校的教学条件也有差别,许多仪器设施还不具备,这就要求我们依据当地学校的实际情况,增加实验投入,自购、自制一部分教具,尽可能给学生创造实验条件,让学生在较好的学习环境里掌握更多的知识,具备更多的能力,为二十一世纪的祖国建设输送合格人才。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