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化学教学论文 > 中学化学实验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中学化学实验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学化学实验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本文共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化学实验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篇1:中学化学实验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中学化学实验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中学化学实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动脑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当前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需要对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进行不断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探究式学习方式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只是发挥一个引导作用,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反复观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事物之间的客观规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本文针对当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加强中学化学实验探究式学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当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过于落后,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过于注重对化学实验课程的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不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很多教师认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考人一个较好的大学,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引导下,教师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指标,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学大纲进行针对性的选择,对于教学大纲上没有的知识点,教师则以“考试不考”为由,不向学生进行讲解,导致当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偏离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该课程的实际功能。

此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进行实验示范教学,并不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演示完成后直接将该实验涉及到的化学知识和结论告诉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反而打击了学生学习化学实验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失去了实验教学的真正意义。

2、学校化学实验资源匮乏。

通过调耍我们了解到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从未进过化学实验室,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学校是否有实验室,只是每天埋头学习理论知识,实际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的机会很少。这样的调查结果说明当前很多学校的化学资源还很匮乏,严重阻碍了化学实验课程的开展。学校化学资源短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学校教育经费不足,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将大部分教育经费用于复习资料的购买,导致化学实验室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化学实验的教学需求,多数情况下都是几个班级共同使用一个实验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第二,实验设备比较落后,自动化程度较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化学实验课程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掌握化学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然而,由于化学实验仪器的落后,导致化学实验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3、学生没有意识到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要性。

由于学校化学实验资源匮乏,化学实验课程设置较少,学生在思想上就放松了对该学科的学习,认为化学实验课程并不重要。此外,学校在对学生化学学习效果进行考核的过程中,只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没有将化学实验操作作为一项考试内容,更加让学生以为只要学好理论知识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因而怠慢了对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

二、探究式学习在化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中学化学实验课程探究式学习的目标是通过问题的创设,激发学生对未知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转变学生对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态度,培养并训练学生的实验探究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学化学实验探究式学习过程主要分为提出化学实验探究主题一实验方案设计一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一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结论―反思与表达等五个阶段。

1、提出化学实验探究主题。

确定一个合适的探究主题是化学实验课程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选择最佳的化学实验探究主题,为学生提供简单的实验指南,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基本步骤、安全注意事项以及实验过程的相关信息,防止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生意外。教师要通过问题创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化学实验中,所以问题的设计要经过深思熟虑,既要引出探究内容,又要锻炼学生的动脑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化学实验教学的根本目标。

2、化学实验方案设计。

一项具体的化学实验可能有好几种操作方式,不同的实验设备、化学仪器所得出的实验结果在精确度方面一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这是由实验系统误差所决定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最佳的实验方案,使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把握化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规律,从而提高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质量。

3、化学实验探究过程。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小组内部要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寻找与探究主题相关的化学信息,之后小组之间要进行资源的共享,并经过协商确定最终的探究内容,在探究过程中巩固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完善知识体系,保证化学实验的顺利完成,并得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4、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结论。

学生对化学实验过程中记录的数据要进行及时的整理和归纳,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要确保各个环节之间紧密连接。这一阶段是比较重要的阶段,对学生的智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些学生不能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此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不时抛出一些小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循序渐进,向学生传授新的化学知识点,促使学生及时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5、反思与表达。

反思与表达阶段是学生在实验结束后进行实验报告编写的阶段,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注意事项以及实验结果对化学实验进行回顾,所谓“温故而知新”,通过化学实验的反思与表达可以加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理解,帮助学生较好的掌握知识点

三、中学化学实验课程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优势,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时刻关注化学实验方面的前沿动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为化学实验课程不断注入新的生命力。

化学实验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散化学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探究式学习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该学科的预期作用。

篇2:古代文学课程研究式教学理论与实践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这一课程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长期以来,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教学主要还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理念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授为主,考核方式上以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单一闭卷考试为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规格与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明显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自2008年以来,怀化学院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针对传统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弊端,开展了题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研究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的教学改革,探索出了一种“学生主体、能力本位、问题中心、课堂内外联动、突出实践”的全新教学模式。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课堂内外的联动效果。经过四年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生的学习效率及综合能力素质均得到明显提高。现就本课题的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作一阐述。

一、研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研究式教学,又称探究式、发现式教学。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究,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及事物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与认识。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的约翰杜威(1859-1952),他提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表明,知识不是某种孤立的自我完善的东西,而是在生命的维持与进化中不断发展的东西,因此,知识的获得不是个体“旁观”的过程,而是“探究”的过程。“探究”是主体在某种不确定的情境中的积极反应,知识是个体主动探索的结果。除了约翰杜威外,西方还有许多学者也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角度分析研究型教学及学习,如布鲁纳的认知心理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威特罗克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布鲁纳认知心理理论,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发现法。认为仅仅传递教材内容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发现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创设问题情境,发现或提出问题;二是针对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三是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假设;四是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最后结论。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实质上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重新组织或转换人类已经发现的知识,并获得新的领悟的过程。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有学习的动机,并能确定自己学习的需要,而天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发展的条件是“自由”。这种“自由”是指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探索和发现,能够对一切现存结论进行质疑,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发展的方向,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方便学习的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从皮亚杰有关结构的观点发展而来的,其主要观点有四:第一,知识建构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外部信息的意义并不是由信息本身决定的,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第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第三,注重学习过程。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下,学习被视为一个动态过程,即通过学习者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实现同化和顺应,来逐步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知识的内部图式,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转换和发展。这种学习模式把研究性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冲突阶段、建构阶段和应用阶段。在冲突阶段,教师要积极地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则积极地搜索原有的认知结构,为认知结构的转换奠定基础。在建构阶段,由于冲突引发学生的研究和探索心态,学生对冲突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推理,借助有效的学习和思维策略解决冲突,实现冲突过程的同化和顺应。应用阶段,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和完善新的认知结构,顺利实现迁移。第四,强调合作与协商会话。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注的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二、古代文学教学新模式的主要内容

经过四年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我们建构了一种学生主体、能力本位、问题中心、课堂内外联动、突出实践的研究式教学模式。探索出了一种符合学生实际、提高学生古代文学素质和专业综合能力的研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上突出了学生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目的上着眼于学生的能力素质的提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来开展教学活动。在考评中,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外辅导也重在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围绕着问题教学,我们一方面调整优化了教学内容,对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将知识点分解为以单一知识点为主的问题、以综合分析为主的问题、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问题等,然后根据问题的性质特点确立学生自学、课堂讨论、教师讲解的方案,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环节,突破了传统满堂灌式的单一讲授方式,采用讨论式、报告式、解答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开展教学活动;在考评环节上,制定了以检测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考核标准,建立了一套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机制。在课外学习辅导上,建立了学生自学、导师制、专业校园文化活动三位一体的学生课外学习辅导模式。

1.修订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涉及到上下几千年的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时间跨度大,内容十分繁富,一般的文学史家均采用的是编年体式的编写方法。在编写的过程中,虽然均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但是因为内容容量太大,即便再精简的古代文学史也是卷帙浩大的大部头。而要在260余课时的时间里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确不容易。因此,课题组根据学生的实际,对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将教材内容分解为以单一知识点的问题,以综合分析为主的问题,以及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的性质特点确立学生自学、课堂讨论、教师讲解的方案,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唐代文学中“杜甫”一章的教学为例,关于杜甫的生平行实的知识,基本上是已经专家学者考据定论的,这些内容没有太大的变化,可以确定为单一知识点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再花时间讲解,可布置学生在课外预习。而关于杜甫的思想与创作风格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则属于综合分析类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而一些目前学界尚有争论且没有定论的问题则属于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的问题,如《长恨歌》的主题等问题,对于这类问题,可以发动学生去认真思考,广泛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撰写出具有独立的研究性报告,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召开课堂报告会。通过以问题为中心来优化教材内容,教师的教学目的更加明确,哪些问题应该精讲,哪些问题应该略讲,哪些问题应该交给学生来解决,哪些问题应该由教师来引导,均了然一心。如此一改革,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课题组紧紧围绕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突破了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探索出了讨论式、报告式、解答式的课堂教学方法。讨论式就是将传统“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练习”几个环节改成了“课前准备—课堂讨论—教师总结”的课堂结构,学生可以随机发言,互相启发思维;报告式主要是针对“以培养创新性能力”的问题,由教师布置论题,发动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出论文或报告,学生在课堂上以报告的形式交流,学生或教师加以点评;解答式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前主动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上选择重点问题作深入解答。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枚乘的《七发》时,设计了两个综合分析的思考题:(1)楚太子病有何症状?根源是什么?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的身上是否有楚太子病?症状是什么?有何危害?(2)从屈原的《招魂》到枚乘的《七发》,到汉乐府及唐诗、宋词中的飞蓬、浮萍、游魂,再到《红楼梦》中的.富贵闲人和鲁迅笔下的畸零人、零余人,这一系列文学形象之间有什么内在的关联和相似的本质特征?这两个问题属于综合分析性质的问题,它的特点在于将文学作品的同类人物紧密地联系起来思考,既紧扣课堂教学的内容,又不拘泥课堂教学的内容,上下沟通,前后映照,给学生留下了广阔思考的空间。学生对这一问题颇感兴趣,讨论很热烈,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建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多元化测评体系

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心智理论为基础,初步建构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古代文学课程考核机制:一是建立“知识+能力”的考核目标。在期末考试中,调整试卷结构,增大分析实际问题的内容和专业综合能力考核的比例;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将学生课外的课程活动项目一并纳入课程平时成绩,如将学生在古典诗文吟诵比赛、古典文学名著读书报告会、学生研究性课题、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或作品鉴赏文章等方面的表现都纳入课程平时成绩。二是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调整了期末闭卷考试与平时成绩的比例,将期末考试成绩降低到50%,平时成绩提高到50%,做到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并重,并建立和落实由闭卷考试、课程作业、课堂表现、默写背诵、课外活动项目等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合理设计《平时成绩登记表》,将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课外活动项目进行如实记录,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平时成绩登记表》分“课堂表现”“上课出勤”“课程作业”“默写背诵”“课外活动项目”“其他”等栏目,基本涵盖了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各方面内容。平时成绩的构成,教师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变化,如课堂表现,有的教师根据上课回答问题、与教师互动情况给分,有的教师还专门设计了课堂回答问题登记表、学生学术报告登记表,对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如实记录。课程作业,有的是专题小论文,有的是古文翻译、有的是课堂问题提纲,有的多者兼有。还有一种做法是将古诗文默写从期末考试中独立出来,进行强化,每学期快结束时各任课老师都要组织一次全班的默写,将其记入平时成绩。课外活动项目主要登记学生在课外自学与专业活动中的表现,如文学名著读书活动获奖、公开发表古典诗词、古典诗文吟诵活动获奖等体现古代文学综合能力的项目,将其作为平时成绩的权重分数综合考虑。

4.建立了学生自学、导师制、校园文化活动三位

一体的课外辅导学习模式学生课外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既是研究性教学的补充,也是研究性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这一环节基本上处于自然无序状态,学生的学习效果完全依靠学生的自觉性。而在研究式教学模式中,则通过有明确指向性的自学及教师辅导来规范这一重要的环节,构建了学生自学、导师制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三位一体的课外辅导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课外学习的自然无序状态。从学生的自学角度上说,因为我们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前即布置思考题,学生在课堂上需要报告、讨论,并且还将上课的表现与成绩挂钩,这就促使学生不得不在课堂之外围绕教师布置的问题查阅资料,阅读文献,形成初步的意见,从而规范了学生的课外自学,使学生课外学习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提高了课外学习的效率。导师制目前是许多学校所提倡和采用的一种重要的课外辅导方式,说明这种课堂之外的以小范围为单位的学习辅导方式已经为社会所广泛认同。导师制固然不失为一种可取的课外辅导方式,但是,其效率还在于如何去实施。如果仅仅有其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或者不能坚持落实,所谓的导师制也只能是有名无实。而我们在构建研究式教学模式时,特别注重导师制的落实,将其作为研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不仅有制度、有要求,包括指导学生的人数、研究辅导的方向,开展活动的形式及要求,同时还制定了系统的监督评估方案。课题组的成员们积极性很高,不仅按要求积极落实,而且在辅导的方式上各具特色,成效明显。

如一位教师将文本的阅读与理解作为课外辅导的重点,并选择了其比较熟悉的领域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文本的阅读作为辅导的重点,首先为学生制订了一个比较科学的辅导计划,每个学期研读与讨论两部作品,先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反复阅读文本,对重点情节以及感受最深的部分做好笔记,然后在此基础上将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罗列出来(仅限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而其他参考资料以及老师在课堂中曾经涉及到的问题不在此之列)。在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对文本十分熟悉的基础上,由学生提议召开第一次研讨会。研讨会由小组长主持。其基本环节是:首先由教师查看笔记,从学生所摘录的笔记来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然后就文本的细节提出一些问题,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如提出一些类似《三国演义》中在潼关弃袍断须的人物是谁,《儒林外史》中是谁主持了“泰伯祠大祭”等相对生僻的问题。然后,学生将梳理出来的问题公布出来,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清理,筛选出一些比较有意义的问题提交大家讨论,学生就这些问题发表意见。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评,然后布置学生将自己的意见撰写成为小论文,在下一次讨论会上宣读交流,教师给出成绩。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问题,如讨论《儒林外史》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匡超人在大火蔓延、浓烟滚滚之际,情急之间,为什么他首先救的是嫂子而不是父亲?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问题,而且在过去也没有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尽管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来,一方面说明这位学生读书十分认真细致,同时,也说明对文本的思索是很深刻的。再如,讨论《金瓶梅》时,有一位学生提出,文本中李瓶儿这一形象在嫁给西门庆前,性格很泼辣,也很不守妇道,而嫁给了西门庆后则变成了一个温柔守妇道之人,前后性格差异太大,人物塑造出现了明显的败笔。这一问题提出来后,在小组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形成了明显不同的两种意见,一类认为是败笔,而另一种认为不是败笔,而是成功的塑造,因为作者在描写李瓶儿性格变化时,缴足了铺垫的笔墨。这些讨论很精彩。课外导师学习辅导制使学生受益颇多,对文本的反复阅读与研讨,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更使他们培养了一种学习的方法,增强了他们从原始文本、原始文献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比他们从课堂上听教师的讲授印象会深刻得多。

经历了导师制辅导的学生,撰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几乎是水到渠成之事,根本不用为选题发愁,因为日常的阅读与研讨已经为论文的选题、撰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刚才提到的那位讨论《金瓶梅》的同学,其毕业论文选题是《论明清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败笔描写》,这一选题就是由阅读《金瓶梅》生发出来的,很自然。专业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主要选择古代诗文吟诵比赛及古代诗文默写比赛两种形式,开展这两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它看似与研究式教学关系不大,实际上是密切相关的。古人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对文本的正确把握无疑是最重要的。他们通过不断的吟诵甚至角色的扮演,在投足举手、颦笑的揣摩之间更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体验式的研究学习。

三、取得的成效

经过四年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我们取得的成效是很明显的。第一,教师们加深了对研究式教学方法的认识,增强了以改革促发展的意识。第二,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明显增强。开展研究式教学以来,学生主动与教师配合,上下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增强了,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也明显提高了。第三,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专业综合素质明显提升。2008年以来,课题组教师指导学生申报主持了“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共7项,学生发表古代文学论文8篇,有近200人毕业论文选择古代文学课题,其中10篇论文获得怀化学院优秀毕业论文,有26人考取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研究生,以上项目的比例远远高于本专业其他课程。

四、存在的问题

第一,如何解决重点问题教学与建构课程系统知识结构的矛盾问题。研究式教学的核心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其优点是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示,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得以增强;其缺限是课程必要的知识链条难以建构起来,学生往往缺乏对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把握。若基本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固,考试往往不理想,我们对此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以问题为中心建构课程的知识体系,是比较理想的办法,但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问题的难易程度、知识覆盖面的把握,问题之间的层级性、关联性和系统性如何权衡等,这些方面均需认真思考,进一步研究实践。第二,研究性学习需要完善的知识结构,单凭古代文学这一门课程是难以解决的,如何完善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给古代文学课程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古代文学教学工作面貌焕然一新。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尽管它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者欠完善之处,但这种探索本身给我们的启示,是具有深远意义的。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古代文学,乃至于所有的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工作都将面临如何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敢于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努力寻找发展的新路子、新方法。“思路决定出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突破传统学科课程教学的瓶颈,迎来事业发展的明媚春天。

篇3:数字媒体技术开放实验研究与实践论文

数字媒体技术开放实验研究与实践论文

1开放实验的内涵

开放实验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是培养“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主要途径,开放实验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开放实验是用开放教育理念改造现有实验或设计全新实验,以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为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本文以乐山师范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开放实验为基础,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开放实验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2开放实验调查

乐山师范学院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建于,学院首次提出开展开放实验。该专业起步相对较晚,为了开放实验的顺利进行,笔者首先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调查研究,[2]并结合本学院的具体情况,对开放实验进行了具体研究和实践。笔者首先在二三年级中进行了开放实验的问卷调查,调查涉及参加意愿、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三个方面。发放问卷90余份,回收74份。就参加意愿上来看,46人愿意参加,11人不愿意参加,17人持随便态度。就实验目的上来看,18人希望做作业,26人希望参加比赛,39人选择其他。从这个调查问卷来看,53%的学生对开放实验其实是没有什么概念的,学生仍然是需要引导的。35%的人对参加比赛很感兴趣,剩下24%的人选择做作业,这个也符合我们的预期。毕竟数字媒体专业的一些课程是比较有难度的,每个人的领悟力不一样,部分学生确实需要更多的练习才能掌握专业技能。我们的第三项调查是针对内容的开放式调查,由学生自己写答案。统计的结果是视频剪辑、后期、特效有21人,占28%,排第二的是3D,18人,占24%,排第三的`是硬件、系统安装维护,16人,占21%,选择PS的有11人,占15%,其余有平面设计的8人,摄影的7人,项目工程的6人,剩下还有少量选择网页设计、比赛、画画、广告创意等。根据问卷结果,结合这学期两个年级正在开设摄影和视频剪辑课程,最后决定了三个基本内容,系统安装维护、3D和比赛。

3开放实验的实施

开放实验由于是第一次进行,我们采用了自愿的原则,第一周我们预先公布了开放实验的题目,软件安装与调试。第一次开放实验情况非常好,学生也比较积极,因为事先与学生沟通过讲授内容,部分学生自己带着计算机来到了实验室,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对操作系统的安装流程有了一个具体的了解,破除了系统安装在学生心中的神秘感。当然,还是有部分学生只是带着观摩的心态来的,并没有亲自操作。第一次实验之后,部分没有来参加的同学也产生了兴趣,在随后的一两周陆续有学生咨询软件安装与维护的相关知识。接下来我们开展了第二次开放实验,内容为比赛。第二次的开放实验并没有如预期的一样顺利。虽然在发放的调查问卷中,34%的学生选择了希望以参加比赛为目的参与开放实验,然而最终只来了5个人。在第三次的实验之前,我们邀请了高年级的曾经获奖的同学来给大家分享比赛经验。这一次我们在15级和16级的同学中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在此基础上,学校教务处牵头,也在对全校的其他开放实验进展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希望能从学校层面对开放实验给予支持。第三次来参加开放实验的同学比较多,高年级的同学与大家分享了比赛的经过和流程,也与大家一起观摩了获奖作品,课后,部分同学有意愿来参加比赛。

4开放实验的问题与对策

根据几次开放实验的现状,我们发现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①学生对开放实验的热情不高;②参加开放实验的学生人数不稳定;③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学生实际表现不符合。针对以上几点问题,我们与学生座谈,了解学生的想法,吸收学生的建议和意见,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①关于调查问卷结果与实际表现不符的问题,部分原因是时间滞后问题。我们发放调查问卷是在上一学期期末进行的,开放实验是在这一学期开始的,有个时间滞后问题,部分学生填写的内容这学期正在开课,内容重复了。②组建相对稳定的比赛团队。有了团队,可以更有效的组织学生参加比赛,也更有针对性,团队稳定,开放实验也能更好的开展。③学生参加开放实验投入了相应的精力和时间,可以从学校层面上考虑,给予相应的实践教学的学分,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投入时间和精力在开放实验上以后,可以充抵相应的实践教学学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励学生合理分配学习时间。④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开放实验需要实验教师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来进行。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做好开放实验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许建飞,朱向云,杨琴,程国倩.浅析开放教育与开放实验[J].实验技术与管理,(4):97~98.

[2]郑蝶,刘琴,杨栗,石佳星.近十年国内开放实验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9):5786~5789.

篇4: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

摘要:在分析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前提下,讨论出现的教学模式单一、实验项目单一、考核方式单一的弊端,分别针对性地提出应用网络实验教学系统、实验室无课程开放、考核方式多元化的方案进行改革实践。

关键词:教学模式单一;实验项目单一;考核方式单一;网络实验教学系统;实验室无课程开放;考核方式多元化

1引言

大学物理实验作为高校理工类学生的基础课程,不仅是引导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掌握物理技能的重要环节,更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在经过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之后,学生参与实践研究的内驱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都得到极大地提升[1]。但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现状,仍能从中发现一些延续已久的弊端。本文正是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讨论,并寻求相应方案改革实践进行解决。

篇5: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

当前国内高校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大多仍采用传统的按班上课、实验报告评分的模式,即不同理工类专业的班级按照相同的实验项目进行课程设置,并依据实验报告给出最终的实验成绩。但这并不利于因材施教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2],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实验项目单一、考核方式单一的弊端。

2.1教学模式单一

实验课的教学模式,通常按照传统的课前预习、课堂讲授、操作演示、学生模仿、实验报告提交、教师评分的固定的教学范式进行,形成处处以教师演示为中心,学生被动模仿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而言,整个实验过程,仅仅是对教师实验操作的重复模仿,极大地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及创新思路。另外,在实验课时有限的前提下,如果充分考虑学生课前预习的良莠不齐而延长课上讲授,则必然会过多地占用学生的操作时间;如果精简讲解内容而减少课上讲授,则必然会有学生因预习不到位而无法展开实验,这都极大地影响了实验课程的质量效率。

2.2实验项目单一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高校对大部分的理工类专业开设的,存在涵盖专业广的特点。但各专业学生因其独有的专业特点,其自身已有的知识储备以及后续的专业需求都不相同。如果统一地按照相同的实验项目开设课程,一方面会让部分学生因其专业知识储备的欠缺,而对实验课程产生畏难情绪;一方面也会让部分学生因所学内容与其专业关联性不大,而对实验课程缺乏兴趣。

2.3考核方式单一

严格的考核制度是保证优良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3]。考核的评价标准甚至会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价值定位和精力投入。对大学物理实验的考核,目前多数高校仍采用偏重实验报告给出最终成绩的方式进行评定。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充分体现出实验课对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会错误地引导学生将精力侧重于书写文字报告上,而忽视实验操作过程。我们深知实验教学是一种过程教学,其实验过程往往比实验的结果更重要,必须加强实验操作环节的考核比重[4]。

篇6: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

在理工类高等院校中,实验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些年来,高校在加大实验场馆建设和更新实验仪器的同时,也积极针对原有的实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结合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物理实验中心进行的改革尝试,以及与相关院校的经验交流学习,针对出现的教学模式单一、实验项目单一、考核方式单一的问题,已初步探索出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3.1针对教学模式单一,应用网络实验教学系统

基于MOOC教育思路,结合实验课程的实际需求,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自主研发的高等院校实验教学与管理系统已于3月投入运行,校区内所有实验课程都通过实验教学与管理系统有序开展,实现了在线上平台的网上预习、在线测验、实验预约,从而留出充足的线下课堂时间供学生开展自主实验操作、小组讨论、师生互动。大学物理实验中心按照实验教学与管理系统的应用方案,针对性地制备了相关预习资料进行上传。特别是其中的实验视频,使学生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地登陆线上视频,结合书本进行形象地理解预习,而不再是单纯枯燥的文字想象;另外,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选择地准备了相应实验测试试题进行网上测验,从而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做出合理评判,并以此成绩作为进入实验室正式展开实验的前提要求。通过网络实验教学系统的投入应用,在线下教学中,对于学生通过网上预习预约已掌握的实验原理和具体操作,可以选择性地精简讲解,从而为学生的操作节省出大量时间。并且通过对网上实验测试试题的解答情况进行汇总总结,归纳出学生共性的错误作为线下讲授的重点,充分提高线下的课堂效率,使线下教学更有目的性。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与管理网络系统平台的作用,为线下课堂教学提供导向性和针对性。

3.2针对实验项目单一,进行实验室无课程开放

在按照实验课表充分完成课程进度的同时,鼓励学生以及实验小组,或者对原有的基础性实验进行重复探究,或者结合专业技能需求提出创新的实验方案进行实践,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新实验项目的拓展设计等。在由教师对其方案可行性进行评估后,利用实验室的无课程开放,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验证操作[5]。从而将学生的物理实验课程与科研创新训练进行结合,以研带学,实现学生的分层发展。一方面,对原来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了无形的延伸扩展,使学生能更充分验证和尝试自己的创新思路;另一方面,在实验室开放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面对面地深入的互动交流,教师能够更全面、更深入、更专业地进行知识和技能支持,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的最大激发[1]。

3.3针对考核方式单一,实施考核方式多元化

实验科目的考核有其特殊性,如果完全按照传统的偏重实验报告给出最终成绩的方式,并不能体现学生的操作技能以及实践能力;如果过分注重操作考核,则学生的实验理论和设计思路并不能得到充分展现。因而实验中心采取日常表现、实验报告、操作考试、书面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来评定学生最终的实验成绩。在兼顾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的同时,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对实验的设计应用也能在最终成绩中有所展现。具体评分权重及评定内容如下:总成绩=日常表现×30%+实验报告×20%+操作考试×30%+书面考试×20%其中,日常表现评定内容为:网上预习测验成绩、课上实验中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数据的收集归纳、实验室无课程开放的使用及创新型设计能力;实验报告评定内容为:实验报告撰写、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总结反思;操作考试评定内容为:实验步骤规范、灵活解决问题、数据的收集处理;书面考试评定内容为: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的生产应用讨论、设计型实验小论文。

4结语

大学物理实验不仅是对物理知识的验证、补充,更是通过学习测量方法、科学思维方法和学科研究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践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6-7]。随着教学方式的改革发展以及不同批次学生自身知识储备的变化,固有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方式开始陆续暴露出一些不足和弊端。在明确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定位的前提下,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实验内容的需求,积极探索新兴的教学模式和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改革能力进而优化教学效果,使大学物理实验这门课程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尹亚玲,王博文,柴志方,崔璐,毕志毅.混合教学模式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物理实验,(3):41-47.

[2]苏润洲,张中兴,兰铖.开放实验室教学模式下的大学物理实验考核方式的研究[J].大学物理实验,2017(2):141-143.

[3]王庭槐.MOOC:席卷全球教育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6.

[4]李永涛,毛巍威,刘猛洪,包刚,李三龙,葛智勇,李兴鳌.提高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思考[J].大学物理实验,(1):117-119.

[5]张凤琴,林晓珑,王逍.创新人才培养下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大学物理,2017(3):36-40.

[6]蒋逢春,卢雪艳,吴杰,李俊玉.混合式教学在大学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分析[J].物理通报,(1):2-6.

[7]刘军山,邢红宏,苏学军,张纪磊.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改革大学物理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4):189-191.

篇7:角色扮演式分层物理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角色扮演式分层物理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一、分层教学与角色扮演教学的内涵

(一) 分层教学

1.分层教学的定义。当代差异教育专家汤姆林森认为:“分层教学的核心思想应当是将学生的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 教学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出发, 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结果, 最终使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提高。”[1]

2.分层教学结构的分类。从分层教学结果分析, 美国分层教学专家罗伯特・斯莱文教授对分层教学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分析, 他在《小学分层教学》中将分层教学划分成两个维度, 即:分班制分层教学和班内分层教学。分班制分层教学是从学校层面实行按能力分班或者学科制分班。班内分层教学则是在班级内部将学生进行分组。[2]

3.分层教学策略。分层教学策略一般可以分为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程分层、作业分层和评价分层等几个方面。[3]

(二) 角色扮演式教学

角色扮演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参与学习的一种方法, 通过让学生扮演虚拟情境中的不同角色, 尝试从所扮演的角色的角度来分析解决问题, 从而获取知识与技能, 进而更好的达成提升中学生物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中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探索多种培养方式。”[5]当今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地更新已有观念, 寻求创新的教学方式, 才能满足纲要的要求。角色扮演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 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 符合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二、构建“F1车队”角色扮演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由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共同承担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研究成果中, 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总框架, 包括: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修养三个领域、十项“核心素养”指标, 在“核心素养体系”的.整体框架基础上, 提出高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共有四个维度: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和责任。[6]如何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责任感呢?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英文拼写为Formula One, 简称为F1。“F1”比赛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比如说争分夺秒的精神, 团队精神, 对科学真理追求探索的竞争精神。本文探索出一种“F1车队”角色扮演式分层布置作业的模式”, 我根据学生的高一第一次月考物理成绩将学生分成了四个小车队, 分别为:奔驰车队、法拉利车队、红牛车队、迈凯伦车队。每个车队每天布置不同的作业, 并在月考时对每个车队有进步的队员进行分层评价奖励。

三、实施效果分析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数据, 对“F1”角色扮演式分层教学的结果进行比较, 分层前第一次月考的数据是:三班的均分为40.04, 五班的成绩为39.65, 两个班级的优良率都为0。分层后第二次月考后数据是:三班的均分为43.3, 五班的成绩为44.3, 两个班级的优良率分别为三班为4.3%, 五班为4.6%, 这是第二次月考全年级唯一在普通班出现优良率的班级。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分层后第二次月考两个班级的平均分很明显有所提升, 而且三班出现了全年级普通班级里唯一的优良率, 说明分层教学在做到“好生更好”, 并没有让“差生更差', 而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升, 两个班级是全年级唯一有优良率的班级。

另外我们还对学生角色扮演式分层教学的态度进行了调查, 综合调查数据表明, 76%的学生对“F1”角色扮演式分层教学作业模式还是持欢迎态度的, 这说明开始理论分析的优点基本都实现了, 也说明了这种角色扮演式分层教学作业模式确实比传统的作业模式更科学。

综合“F1”角色扮演式分层教学作业模式的理论构建研究过程以及对西江中学两个班级实施调查研究表明, 一方面, 角色扮演式分层教学虽然在全国鲜见, 但它具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教学效益, 它的出现一定会引起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关注与研究。另一方面, 分层教学在其理论与实践中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 值得反思。

参考文献

[1]普赖斯顿・费德恩, 罗伯特・沃格尔著, 王锦等译.教学方法――认知科学, 促进学生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27

[2]Robert E.Slavin.Grouping for Instruction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Educational Psychologist[J], (22) :2-2

[3] 黄忠敬.分层教学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支架”[J]教育观察旬刊, 2013, 6:95-95

[4]何惠平.角色扮演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以湘教版“青藏地区”为例[J]环球人文地理, , (9) :263-264

[5]徐晓川, 卢红.从传统学习到合作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 , (11) :16-19

[6]顾明远.“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J]人民教育, 2015, (13) :17-18

篇8: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教育论文

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从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针对当前该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不足,讨论了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并以广州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为例,设计了该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架构,介绍了其网络虚拟实验的做法和结构,最后讨论了该体系的实施要点。

论文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 实验课程体系 设计 实施

工程管理是一门涉及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多知识范畴的边缘交叉学科。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工程管理的复杂性、实践性都要求专业必须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类别,实验教学同样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工程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作用。

一、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已经有部分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构建了实验课程体系。这些学校编制了包括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实验项目指导书、实验报告文本等在内的教学文件,建有较完善的教学实验室,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较为先进,实验教学师资齐备,实验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通过考察,发现目前国内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实施尚存在以下问题。

1.实施实验教学的动力不足

在所考察的国内高校中,目前明确提出并设置实验课程体系的学校不足20所,与全国二百多所工程管理本科专业院校数量相比相差甚远。说明大多数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上缺乏动力,其部分原因在于:

(1) 部分院校没有正确理解实验课程体系的含义,未深刻领会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缺乏进行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想动力。

(2) 工程管理专业较为成功的传统实践教学效果使教师满足于当前的实践教学模式,乐于接受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不能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对其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然也缺乏进行实验课程体系创新的动力。

(3) 不成功的激励措施致使教师缺乏进行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和实施的利益动机。如部分院校对于实验课程体系建设采取简单行政命令的方式,有的'院校甚至对实行实验教学的课时采取打折计算的方法,诸如此类的不当激励措施都阻碍了教师进行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的兴趣与信心。

2.已建成的实验课程体系架构不尽合理

经过对约20份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文件的比较,发现大多数实验课程体系的架构设置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1) 对实验课程体系的基本概念理解存在误区。相当多的院校把传统的实习类课程和课程设计类课程纳入到实验课程体系,以传统的实践课程体系代替实验课程体系。

(2)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大部分已实施的实验课程体系的实验项目是附属于理论课开设的,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探索性、研究性实验很少;同一专业的各门实验课分散、孤立且多有重复,相互之间又缺乏关联性和系统性,多数脱离生产实践。这种课程体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验课程体系设置缺乏模块化,缺乏贯穿工程管理整体流程的实验项目。

3.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对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的束缚性,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和-规定的方法及操作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这样的教学方法,正如钱三强先生所说:“会使学生对科学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引起误解,失去了对观察和实验的兴趣”。而目前多数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正是在延续着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展开,不利于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提高。

二、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设计

1.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求

(1) 应符合实验课程的普遍特征。这些特征也是实验课程体系区别于一般的实践课程体系的重要标志,即:

从目的来看,不仅验证书本知识,更着重于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仪器设备,进行测试、调整、分析、综合和设计实验方案,编写实验报告等的能力;

从场所来看,实验主要是在实验室进行,或在实验基地进行;

从过程来看,实验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引起实验对象的变化;

从结果来看,实验是通过观察、测量数据和统计分析数据得出某种结论。实验结果一般以实验报告来体现。

(2) 实验内容应与当前工程管理的实践发展相适应。除能进一步训练学生投资分析、招投标管理、造价管理、施工管理、合同管理等传统意义的工程管理技能以外,还必须注重对学生信息化能力的训练。

(3) 课程体系应尽量实现模块化和单独设课。工程管理专业所涉及的知识主要包括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信息化五大领域,在实验课程的设置上,可以按照这五个领域来划分模块,进而再考虑实验项目的设置。为保证实验课程的开设效果,可以考虑把各实验项目整合起来,单独设置实验课程。

(4) 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内容设置应至少体现三方面的体系性:

知识领域的体系性,即从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信息化五大领域来划分模块;

实验课程类型的体系性,即实验项目知识点应按照合理比例分配到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

实验项目类型的体系性,即应分别设计不同的基础性实验(演示实验、验证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其中应注重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的比例,以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广州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设计

广州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于5月构建了新的实验课程体系,该体系涵盖了五大知识领域20门课程的知识点,共设计了基础性、设计性、综合性3种类型72个实验项目,总计211个实验课时。

在实验课程类型上,基础课实验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和VisualBasic程序设计2门课程的约20个实验项目,-主要是训练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初步程序编制能力。专业基础课的实验包括工程结构、建筑材料、测量学等课程的实验,主要是加深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理论的认识,运用课程中学到的理论去发现和分析工程管理领域的问题,并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专业课的实验包括建筑施工、工程项目融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建筑企业管理等课程的实验,主要是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工程管理的常用软件、模拟工程项目动态管理与监控的整个过程。

3.基于信息技术的实验模式

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和最终目的在于协助、配合学生构建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实验模式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实验项目是实验模式的内容,模式是内容的反映过程。在模式设计时,

需要认真考虑和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和特长。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为实施新型实验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通过互联网把教师、学生、实验项目联系起来,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跨时空跨学科的仪器设备远程共享,甚至远程控制。使用仿真技术、虚拟技术等手段,可以使学生在虚拟实验环境下完成实验的各个环节,同时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接受教师的异地实时网上个别辅导,参与实验相关问题的讨论。

广州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依托学院项目管理实验室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在“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的实验项目中实施了网络虚拟实验室的教学模式。教师在网络课程平台中发布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学生在客户端下载阅读后远程登录物业管理应用程序服务器进行实验。期间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交流平台进行答疑指导,也可以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实验结束后学生按要求把实验结果存储在数据库或下载到客户端完成实验报告,最后再通过网络课程平台把实验报告上传给指导教师。教师则可以在线阅读学生的实验报告并给出批改意见和实验成绩。

三、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实施

实验课程体系的实施需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应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促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主获取专业知识并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开放的实验环境

“封闭式”教学模式对实验时间一刀切,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果相对受到限制,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易得到发挥。实验室的开放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如在实验时间上允许学生在课后进入实验室完成实验,在实验项目上允许自主选择非课内要求但学生个人有兴趣的项目,在技术上建立远程网络虚拟实验室等。尽量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尊重其学习意愿,为其提供方便的学习条件。

2.多样的组织方式

根据不同的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可以采取个人实验和小组实验等不同的组织形式。

一般来说,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工程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的实验项目应尽可能按照个人实验的方式组织实施,如水准仪的认识和使用实验、会计凭证填制实验、图形算量实验和钢筋算量实验等。

当然,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考虑到实验项目协作的要求一也可以安排进行小组实验。另外,某些实验项目也可以根据实验进程结合运用个人实验和小组实验的方法,以达到不同的实验效果。如模拟招投标实验,在编制标底和投标报价阶段,可以采取个人实验的方法;而在投标和评标阶段,则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

3.灵活的实验形式

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工程管理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所以动手操作、现场观测、上机运算、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多种实验形式必须结合运用。另外,由于受人才培养方案学时的限制,学生的实验教学训练明显不足。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可以采取课后作业与实验结合的形式,如房地产项目融资方案计算机生成实验和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模拟实验的计划学时分别是4个和8个学时,但根据教学经验,学生一般很难在计划时间内完成,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利用课后时间开展实验。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可以在实验中采取具有竞争性的考核手段。如对于工程索赔实验来说,可以安排学生分别饰演索赔方和被索赔方,二者根据自己准备的资料在模拟的工程索赔场景中展开辩论,最后的优胜者获得一定的奖励。

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是进一步提高该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广州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近几年所进行的研究、探索和部分实践表明,从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高度,本着为学生负责的精神,构建具有创新性的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是必须且可行的。合理的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实施策略不仅是对传统实践教学体系的补充,同时也是当前工程管理工作新局面对教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邹长明,张晓红.提倡实验独立设课推动实验教学改革[EBIOL].http:I/www,ahstu.edu.crdzkylsswz.r0314905.shtml,2008.3.14.

[2]许敖敖.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关系,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6).

[3]杨世奎.构建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3).

[4]张志敏,李贤敏.基于网络的虚拟实验室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4).

[5]刘利军.工业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6).

篇9: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摘要]本文研究分析了七个方面的内容,即“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目标,“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与方法,研究的成效。

[关键词]高中数学 问题解决 课堂教学模式

本文力图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理论框架及其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数学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打下良好基础。

一、“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1.在一定的问题情境背景下,学生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主动获得知识。

2.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动力,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两者之间的互补与平衡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3.学生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师生关系是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得到发展和发挥。

二、“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

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开掘创造性思维潜力,培养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自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三、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目标

1.会审题——能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综合。

2.会建模——能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

3.会转化——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变换化归。

4.会归类——能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并能进行总结和整理。

四、“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法:(1)通过语言描述,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2)利用录音、录象、电脑动画等媒体创造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3)学生排练小品,再现问题情境。(4)利用照片、图片、实物或模型。(5)组织学生实地参观。

2.尝试引导,把数学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

学生在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把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

常用启发引导方式:(1)重温与问题有关的知识。(2)阅读教材,学习新概念。(3)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联想、猜测、类比、归纳、推理等。(4)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

3.自主解决,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长远利益

让学生学会并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需要让学生反复经历多次的“自主解决”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把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作为长期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意识。

常用方式:(1)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快乐。(2)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应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再进行尝试解决。(3)对于思维力度较大的问题,应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共同解决。

五、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的确定应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能力目标的确定应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和培养。(3)情感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学习兴趣的激发、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等。

2.教学方法的选择

采用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培养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3.问题的选择

合适的'问题至少应有如下特点之一。

(1)重视情景应用,即给出一种实际情景和需求,以解决现实困难为标志。

(2)具有探究性,即问题不一定有解,答案不必唯一,条件可以变化,试验方案可以自己设计,允许与别人讨论等等。

(3)非形式化,即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模仿,不是靠熟练操作就能完成的,需要较多的创造性。

4.教学策略的运用

(1)主体发展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组织并落实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高认识能力和增强情感体验、情感控制能力,发展个性特长。

(2)动机激发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吸引到有兴趣的、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所产生的愉悦和成就感,学会正确地对待挫折,从正、反两方面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层次设计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从“自主、合作、体验、发展”等层次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领悟寻找真理、发现规律的方法和思想。

(4)探究创新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和探究的时间,指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见解。

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1.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1)能否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2)能否应用各种策略或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3)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4)能否证明和解释结果。(5)能否概括和推广解法。

2.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方法:(1)观察学生解题过程的细节。(2)聆听学生对解题方法的讨论。(3)批改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考试卷。(4)分析学生的学习体会或考试心得。(5)阅读学生的数学小论文。

七、研究的成效

1.青年教师的课堂教育思想和观念从“灌输型”向“启发探究型”转化。

2.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化。

3.师生关系从“从属型”向“平等型”转化。

4.基础性的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可以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来实现。“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基础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有机结合的一种尝试。

篇10:网络化教学模式与实践研究论文

1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材料科学基础实验课程长期以来主要采用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为主,但随着近几年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发现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导致本门课程最终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收获不大。总体上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部分演示实验效果不好

在材料科学基础实验中有些实验设备是大型仪器而且有的很娇贵,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去动手操作。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实验主要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大多数是机械性的重复这些实验的内容。甚至有的学生只是看而不动手。所以就不可能真正起到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培养。况且有些演示实验的直观性较差。在演示时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2理论与实践脱节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学时数较多,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也就比较大。光凭借单纯的理论授课学生不容易接受,使得很多学生在实验完成后往往收获不大,不能很好的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在许多专业课程结束以后的综合实验和毕业论文中,就不能够联系书本知识,把所学内容和实践有机联系在一起。甚至相互间发生严重抄袭。分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实验课程学时的压缩以及实验场地和条件的限制,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分析所遇到的问题,最终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1.3实验教学方法组织的不恰当

随着招生规模扩大,金属材料专业专业学生人数教多,再加上由于受到实验室场地以及实验仪器数量的限制,通常需要将每个班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也就是说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批到相应的实验室做相应的实验内容。即使分组也不可能做到每人使用一套仪器设备,通常要多人使用一套仪器设备。因此就有一些学生浑水摸鱼,甚至有学生就不动手实验。实验教师为了保证学生实验的成功率,通常会再三地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和实验步骤等,这样就会占去一部分实验时间。从而使得学生真正动手实验和分析问题的'时间相应的就变得少了。就会使得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讨论,和老师的交流也就相应的少了。也就说学生只能勉强按时完成有关实验项目。就谈不上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了。

篇11:网络化教学模式与实践研究论文

传统的材料科学基础实验课程由于以上问题使得该课程的实验教学效果不如人意,这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实验课程的兴趣。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的减少和实验效果的不理想,使得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实验课程的兴趣,是对现场实验的补充,最终能达到很好的实验效果。(1)在网络化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情境设置、实验模拟以及动画演示,对学生学习起到外部刺激的作用。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能够能积极主动地同这些外部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学生可以在实验课前利用网络学习的平台进行预习,这样现场实验时就能够熟练操作,不至于在有限的时间内被动的完成有关实验项目。(2)在网络化模式中还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库,方便学生利用这些资源库进行自主学习,及时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资源库进行小组和作活动,在资源库中找到相关资料,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3)与面授实验教学互为补充。可以弥补教师在有限实验时间传授知识不全面的缺点。对于不能面授的远程学生来说可以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他们可以自身的特点选择性的进行学习。(4)网络化教学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所以凭借网上教学模式,一方面使得学生可以直接进行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又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总之,材料科学多媒体网络模式的建立为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学习者能随时随地的进行调控。所以该模式的建立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满堂灌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通过材料科学基础网络教学模式的实践,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实验课程方面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并能够做到课前提前上网预习,课后有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使得这门课程实验的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3网络教学模式的存在问题

网络化教学模式的实践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手段的缺陷,给学生提供了非常丰富且极具创意的学习的平台。由传统的老师单方面的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多方面的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利用现有的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其次,要求实验教师要及时上网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最后,进一步优化现有网络资源,做好网络平台的安全防护,使得实验教学网络平台更加贴近实际,能很好的被学习者所使用,同时安全性也大大提高。

篇12:网络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与研究论文

网络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与研究论文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是深远而重大的,尤其促进了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应用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横跨时代的全新的教学方式,而且实现了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一、网络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内涵

网络教学中,教师将欲教授的知识与网络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则利用网络手段,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 充分发挥其自觉能动性,努力“发现”知识和规律,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其实质是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发生改变。教师的精力更多集中在探究学习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辅导上,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活动逐渐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而能够从自身学习需求出发,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其创造性见解不断融入到主体认知不断生成的过程。

二、网络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几点思考

(一)网络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理论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教师应该尽可能整合各种资源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中去,并且可以从个体方面体验到有能力去对待他的外部世界。

建构主义者认为, 事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是由个人的经验决定的。每个人的经验和对经验的信念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对客观世界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教师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促进者、辅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合作者。权威的知识应该由学生主动地建构意义,以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对学习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处理后,使原有的知识结构由于新知识的进入而调整和改变。

(二)网络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

1.自主学习的开放性。开放性是网络信息时代固有的特性,也是网络精神的核心。网络的便捷、快速、共享、资源丰富等特性使网络学习富有优势,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信息的局限性。

2.自主学习的深度参与性。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容易调动或形成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增加其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愿学和乐学。应当鼓励学生成为学校内一切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通过参与,使学生能够做到自我识别、自我控制、自我选择、自我培养。

3.自主学习的自律性。自律性是学习主体表现出来的自我约束性或规范性,具体体现为自觉学习。自觉学习要求学习主体的自觉性或醒悟性,对自己学习的目标、意义、过程、行为有清醒的认识。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更加约束学习行为, 确保学习主体主动选择信息,通过构建将新获取的知识融汇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三)当前网络教育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问题

1.学习主体的自制力不强,缺乏自我约束力。很多学生认为,只要把教师教给我的知识学会了就行了, 这是传统教学中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内容、方法,自行制定学习计划,并付诸实施。很多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力, 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时,经常浏览与课程无关的内容,甚至玩网络游戏、聊天。

2. 学习目的不明确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影响。学习目的的明确与否决定着其学习积极性高低、学习主动性强弱以及最终学习效果的好坏。进入大学后,因为没有太大的升学压力,很多学生对学习比较放松,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另外,很多学生缺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平时不学习,也不知怎么学习,考试临时抱佛脚。学习上不善于归纳、总结、提高,在学习、考试时过分依赖教师。

三、网络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

(一)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可以理解为“我想学”。要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有了需求,才能表现出兴趣。学生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愉快的过程。无论学习任何知识都能达到预期目的。学习是一种责任。自主学习要求将学习责任从教学主体转移到学习主体上。学生只有主动承担起学习责任, 才能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大的潜力。除此之外,每个学生都有对学习的独立的要求,表现为其要求独立学习的一种欲望。对于有章可循的规律,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索,对于一些课外知识,让学生课后去查阅资料。因个体差异不同,每个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力不同,所以对每个学生的要求也应该迥异。强化个别化学习指导,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等个性特征,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主动参与自学目标设计,制定学习计划,选择课程;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对认知策略、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和反思,及时修正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体现以人为本的学习观;学习资源上网,引导学生积极上网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网络环境;优化多媒体学习资源,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二)加强学习制度建设,探索学生自主学习运行机制

1.建立网上与多媒体自学检查制度。可以建立教师监测制度,要求学生在学校提供的计算机教室学习,每门课程要保证一定学时个别化自学,教师现场指导,作出记录,形成考核指标之一。

2. 建立自学笔记检查制度。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要自觉做好笔记,教师定期检查记录。

3.建立小组合作学习制度。“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习过程中,由学生自由组合,建立学习小组,教师组织将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教师可以深入到小组中,参与讨论,必要时作及时的指导与点拨,学生可对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得到更深层次的理解。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师生、生生之间不必直接面对。教师通过网络把问题分散到各个小组中,学生之间将各自查阅的资料, 通过网络进行传输,来共同解决问题。

网络教学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在21 世纪的网络信息时代,学生自主学习必将迎来美好辉煌的明天。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中学化学实验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