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化学教学论文 >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这15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相关的文章。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篇1: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学化学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对中学化学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们一线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有效探讨与新课程改革相匹配的化学教育教学方法,并把实践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作为对传统化学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化学教学 实验 能力

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管理与呈现,强调化学教学不仅应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应该积极探索和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而且应该加大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力度,转变教育教学方式,真正把传授化学知识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推进化学课程改革又好又快地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教师要积极实践,有效探索化学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一、重视开展化学史教育,帮助学生领会化学学习重要性

我们知道,大部分学生在刚刚接触化学学习的时候,往往都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和体现一定的热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内容的逐渐增加,特别是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一些基本概念的不断出现,又使一部分学生客观上感觉到化学并非如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学来容易,化学教学内容的某些抽象之处,让他们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枯燥乏味的感觉,有些学生甚至把化学看成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最初的学习劲头也明显下降。如何在这种尴尬的局面中培养和保持学生起初的化学学习兴趣呢?我们认为重视化学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结合化学教材,我们可以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历程,从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到国外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说,居里夫人一生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等对推进世界科技的发展,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化学是国际通用学科,是我们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从而认识到学好化学知识的重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化学正在帮助我们人类更好地解决与平时生活紧密联系的重大问题,可以说化学与社会,与生产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特别是在学习一定的化学知识后,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并用化学知识来诠释化学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实现化学史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联系。例如,当学校或者家庭附近工厂的烟囱里,每天不停地向空中排放滚滚浓烟时,我们可以通过所学碱的知识,引导学生知晓用碱溶液吸收之后,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以加强环保,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和努力学好化学的动机。

二、优化化学教学过程,挖掘学生化学学习的潜力

挖掘学生化学学习潜力是实践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因此,化学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又要重视教师化学教学过程的优化,因为一个优化的教学过程将是学生化学思维的助推器。就化学教学而言,我们知道大部分学生对化学实验情有独钟,教师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必定会迎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从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应该说,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手段,也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通过化学实验教学挖掘学生学习潜力,我们就要探寻使用这样方法的最佳选择,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可以说实验设计是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过程的有效方法运用。例如,在教学酸的通性时提出问题:向盐酸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是溶液中哪种粒子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呢?学生合作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利用提供的实验药品、仪器进行验证。在深入思考及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除了真正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诚然,实验设计是一种要求较高的实验活动,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过程,提出实验课题,设计实验方案,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实验操作,对实验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在此几个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对过程的指导,也要重视对结果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设计方案不管成功与否,我们教师都要作出评价,对成功者给予表扬鼓励,肯定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和独创性;对未设计成功者,也要肯定他们设计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确保化学教学持续发展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要在化学教学中落实这一教学目标,我们要避免单纯传授化学知识而忽视思想教育的倾向。审视传统化学教学,我们教师一般都比较重视学科知识点的讲解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科学素养的培养。我们认为化学教学中,只有化学学科知识而没有形成科学素养,那么知识只能成为僵硬的、而不能应用的死知识,能力的形成根本就无从谈起。中学化学学科思想不仅是学习化学的需要,也是将来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所以我们教师要精心设计训练的平台,将化学思想方法与学生原有知识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思想方法的广泛运用,使学生的思想更规范、更科学。诚然,科学素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工具,初中化学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对实验的探究现象、取得数据、发掘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出结论和上升为理论,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训练。例如,在实验试制CO2的教学中可举出多种能获得CO2 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得出实验室制CO2 的最佳原料为大理石和稀盐酸,从而使过程成为学生科学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方面。化学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深入钻研教材中的科学内容和科学思想,不仅可以很好地把学科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素养。毋庸质疑,化学科学是化学知识和化学思想方法相结合的自然科学,学生只有将科学的方法扎根于自己的头脑中,并形成稳定的科学素养,才能为将来进一步学好化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化学教学才能确保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明.化学教学实践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耀亭.中学化学教材教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祖浩.简明中学化学学科教育学.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

篇2: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的论文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的论文

论文摘要: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热情活泼,精力充沛,具有极强的创新精神和意识。这一时期,是初中生走向独立和成熟的时期,也是生理和心理相对不稳定的活跃时期。然而目前,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语文能力低下,初中语文教学陷入困境。鉴于此,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教学改革

1 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需要研究型教师,新课程改革在给教师留下很大空间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新挑战和新课题。教研工作必须将教科研工作作为学科教研工作的重点,培养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借助于教学反思,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方法、态度、情境等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通过札记、案例分析、档案评鉴、行动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这将直接影响教研工作的质效和教学质量。提高科研能力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以学科中心组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二是以基层教研组为主的研究小组,三是以骨干班学员为主的研究小组。要求绝大多数的老师每学年初,选择好课题,制定好研究计划,定时完成各阶段的研究任务。同时通过组织骨干班学员和青年教师及教研组长学习教科研理论和撰写论文方法等形式,提高学科教师的科研水平,更有效的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2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创设具体可感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通过看、听、演等方式,直接感知、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内涵,产生情感共鸣。

①让学生多看,文学作品一般是通过描绘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社会景象来展示现实社会生活的,因此为了增加学生体验,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可尝试利用挂图、幻灯片、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工具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画,让学生在看图画的过程中,积极体验,产生腈感。例如教《变色龙》一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依次小说情节的六幅图画,让学生清楚的了解主人公的六次变脸,让学生对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丑陋人物形象有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这样的画面会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想象,促进学生的理解。

②让学生多听,教师可以利用录音、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工具播放与课文情感基调一致的音乐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让学生在音乐渲染的气氛中进入课文情境,产生情感。教《社戏》时,运用多媒体播放罗大佑演唱的Flash歌曲《童年》,轻缓的乐曲,把学生带到天真烂漫的童年,从而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氛围中,迅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让学生多演,初中语文课堂上,有时为了让课文主题真挚亲切的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自己分派角色,进行扮演,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深入课文,体会人物的感情,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3 教师要提高语言艺术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打动学生,就需要教师的语言富有情感,使学生在你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不注意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水平,词汇贫乏,使学生埋怨语文课是“老瓶装旧酒”,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依据课文体裁、内容等特点注意对教学语言的选择,尽量用生动、新颖、优美、恰当的词汇组合,减少拖泥带水和重复现象,力求新鲜、丰富、生动、洗炼,努力实现从教师的“不厌其烦”到学生的“百听不厌”的转变。另外,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有很强的启发效果,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多尝试用一些幽默的语言,例如歇后语之类的,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精力集中,精神愉悦,能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创造活动。除此之外,教师的肢体动作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也极好的效果,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一些身体语言,诸如动作、表情、眼神等,来配合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4 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主动探索,用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组织学生学习,让学生读懂别人的文章,写好自己的文章的目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45分钟要效率。语文学科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教科书以及课堂上创设的语言环境,在教师的主持、组织和引导下,实现师生与作者和编者之间、师和生之间的语言的交流、思想和情感的沟通。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教科书的理解、把握和处理,凭借文本提高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要注重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的发挥。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及时的总结改革中取得的成绩及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便能使优点发扬光大,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进而能更好地促进语文学科的发展,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篇3:新课程背景下体验式探究教学法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体验式探究教学法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摘要】本文构建了一种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的新模式,体验式探究教学模式,认为体验式探究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且有其教育学理论基础。给出了教学课例和操作策略。

【关键词】教学模式;体验式探究

1.体验式探究:享受美丽人生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体验中度过的。体验是我们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独特感受,没有体验就没有教育,就没有生命的成长。通过体验,我们释放心情,体会成长的快乐和心理历程;通过体验,我们对生活有了最真切的感受和印象。有真切的体验,再加上深入的探究,使我们在知识﹑技能、情感等诸方面都有所收获。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亲身体验的事物会越来越多,这些所体验到的事情和留下的印象一起构成了我们一生的经历。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学习需要体验式探究;教学需要构建体验式探究教学模式。

2.什么是体验式探究教学模式?从尝蚯蚓说起

著名语文教师陈钟梁先生在美国听了一节小学的自然常识课,题目“蚯蚓”,按照我们国内的教法,一般是老师先板书“蚯蚓”然后出示“蚯蚓”的图力或投影,再介绍身体的特征,最后讲讲它对人类的益处。

美国的老师怎样上这切课呢?

一上课,老师说这节课上“蚯蚓”,请同学们准备一张纸,上来取蚯蚓。同学们捏着纸纷纷上讲台取蚯蚓。比纸片上滑落下来,学生们推桌子、挪椅子地弯腰抓蚯蚓,整个教室顿时乱成一团,老师却一言不发,站在讲台边冷眼旁观。课后老师对我说,上了一节“蚯蚓”课,课后,假如学生连蚯蚓也抓不住,那么这节课还有什么意义。

同学们抓了蚯蚓回到座位后,老师开始了第二个教学环节:请问学生们仔细观察,蚯蚓的外形有什么特征,看谁能把它的牲征最后补充完整。经过片刻的观察,学生们踊跃举手。

生:虽然看不见蚯蚓有足,但它会爬动。

生:不对,蚯蚓不是爬动而是蠕动。

师:对。

生:蚯蚓是环节动物,身上一圈一圈的。

师:不错。

生:它身体贴着地面的部分是毛茸茸的。

师:对,你观察得很仔细。

老师,我刚才把蚯蚓放在嘴里尝了尝,有咸味。

师:太好了。我很佩服你。

生:老师,我用线把蚯蚓扎好后吞进了喉咙,过一会把它拉出来,它还在蠕动,说明它生命力很强。

此时教师的神情变庄重起来,激昂地说:“完全正确!同时我还要赞扬你在求知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这种勇敢行为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同学,我远不如你!”

整堂课结束了。如果就这堂课把我国和美国老师的教法作一个比较,哪种方法让学生学得有趣、生动,对蚯蚓的体验更深,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有了上述教学案例,相信我们不难理解什么是体验式探究教学模式了。

“体验式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特征及发展规律为依据。以营造成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前提,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去深入体验、探究过程为基本特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为核心,以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积极、主动、愉悦地体验、探究活动。这种教学模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愿望,促进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为核心,以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积极、主动、愉悦地体验、探究过程为基本特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主动体验、主动探究、主动发展机会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3.体验式探究: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体验式探究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一切问题都是人们在活动中发现并解决的。体验式探究学习方式不仅要求人体内部活动积极参与,而且人体主要器官的处显活动呈活跃进状态,使口、眼、耳、手有机配合,产生动作的综合效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各类活动和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种种学习感官都有动起来,这有助于学生及早进入学习班状态,从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问题,比如实行差异教学。

为了使所有的学生能参与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群体差异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施教,学生则根据自身的基础和能力,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从而对教师的教学做出不同的反映。这样,学生都参与了。由于他们体验的深度不同,因而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质量水平也不一样,然而,他们都在体验中得到愉悦,在探究中得到提高,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体验式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能力。在知识增长日新月异,试图拥有知识已经完全没有可能的,今天,怎样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无疑比拥有具体知识更为重要。要求学生具有学习的创造性,就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标和任务,运用已经获取的知识和以经验,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去体验,发现和掌握新的知识,分析和探究问题,实际上这就是创新折能力。

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体验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究的过程,还是一个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过程。一切都在体验和探究中发生。这样的学习方式,这样的课堂教学,远比被动地从老师那里获取现成知识实惠得多,这对学生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体验式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装勇于实践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体验和探险究就一种“劳动”。这种“劳动”既是具有学习特征的思维活动,也是具有学特征的动手操作的活动。课堂教学法中,教师设计种种不同类型的活动引导学生装动手动脑,使学生内部和外部感官有机结合,而且在体验和探究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4.体验式探究教学模式的教育理论基础

卢梭的感觉论。卢梭认为,“我们真正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这是明确地告诉我们:儿童应从经验中学习事物,而经验主要来源于“体验”。

斐斯泰洛齐提出:教学必须依从儿童的.自然发展顺序展开,强调多官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追究一个事物的性或外表所用的感官愈多,你对事物知道的也愈正确。

杜威同样认为,教育应以儿童及其活动为起点、目的,中心,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参与活动的的过程中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去“体验和探究”。因为经验都是由“做”(体验和探究)得来的。

陶行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论断。

5.体验式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课例

下面是我校青年教师唐正老师采用体验式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课例(片断)。

课题:力的分解。

体验活动一:学生端两张椅子放在水平地面上,中间用轻绳连起来,每把椅子上各坐一名又高又胖的男生,然后请一名小个子女生在绳子中间用力拉绳,这名女生好像没有多大的力就把坐有大质量男生椅子拉动了。观察其他学生的表现,发现这些学生感到很惊讶,认为这名女生没怎么用力,竟然把两名大男生都拉动了。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体验活动二:不给学生任何限制,同学间可以自由组合,把手中的橡皮绳子一端固定,要求把橡皮绳的另一端拉到某一固定点。通过这一体验活动,学生自已容易就得出了“力的合成是唯一的,力的分解却不是唯一”的结论。

探究活动一: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受到与水平方向成一定角度向上的拉力作用。学用实验探究斜向上的拉力究竟能产生怎样的效果。

探究活动二:物体放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探究物体的重力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三个同学一组,学用木块,泡沫,书本等材料,亲自动手操作探究。

课题探究一:从桥梁,建筑工地的塔吊中抽象出力学中模型

课题探究二:石拱桥,拱形城门坚固性探究。

6.体验式探究教学模式的操作策略

体验式探究教学模式的主要操作策略是活动。从活动的层次上可分为以下四种策略。

尝试活动策略。传统的教学模式,先由教师讲解,把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再做练习,把教师讲解的内容巩固消化。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出来,而尝试教学则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由学生装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依靠自已怕努力,自已去初步解决问题,再由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体验活动策略。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与个体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体验学习,认知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两种学习方式,认知旨在发展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体验则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探究活动策略。人的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活动中,探究比解释更重要,激起兴趣比召唤更重要。探究是学生的主动思考,它完全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已的经验和兴趣来调控,从而达到对意义的领悟,最终独立完成发现知识的过程。其基本过程是:先给学生材料,再让学生在操作和观察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掌握新知,获得发展。

创造活动策略。创造是人类社会以最基本的属性,是人类生存禀性,创造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境界。创造活动包括重新发现概念和原理,归纳有关规律,自已制作模型和教具,自已规划和组织专题研究,自行开展创造性活动。

篇4: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初探论文

论文摘要:探讨了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相关问题,阐述了化学课程资源的内涵。在分析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建议。

21世纪我国在化学教育方面与时俱进,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自1999年提倡素质教育以来,我国教育一直强调全面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无疑给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课程资源可谓是非常丰富的。那么,如何才能更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呢?当前化学教育工作者正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新课程理念要求设置多元化的教学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1]。

一、化学课程资源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施建议部分,首次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问题。其中课程资源是课程的基础和前提,是课程要素和内容的基本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研究者以化学课程实现化学课程目标或计划的需要为出发点,认为化学课程资源是化学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整个化学课程编制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化学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化学资源。化学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化学课程实施的媒介。

二、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1.国内研究的发展

我国化学课程的开发经历了洋务运动时期,维新运动时期,近代学制建立时期,民国时期,现代时期五个阶段[2]。化学课程开发从萌芽走向成熟,化学教育有了崭新的面貌。

我国的化学课程资源的研究是伴随着新课程提出与实施而逐步得到发展。新课程提出后课程资源问题成为教师以及课程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前期涉及的化学课程资源研究主要是理论研究,处于理解层面。从2005年以后,化学课程资源研究从各个方面细化分析资源,出现了案例资源的分析、信息化资源、实验资源。接着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分类,提到了学生资源、教师资源、新闻资源、教学过程资源等;开始探讨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化的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研究涉及了实验资源微型化、绿色化,渗透STS的思想。2009年至今大多数研究展现了人们对于化学课程资源动态生成、乡土资源的更深入的研究。总之,随着课程资源研究的深入,学科课程资源不断发展,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深化。

篇5: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初探论文

目前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正处于发展初期,当前许多化学课程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在农村。在大多数地方,学校只是为了升学,很少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造成化学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我国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不足从多方面反应:

(1)教育机构对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宣传和强调力度不够,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很少。同时教学相关人员如校长也缺乏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意识。

(2)中学化学教师的新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欠缺,对新课程了解不深,大部分有印象但缺乏对新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教师不适应新课程,缺乏开发化学课程资源的意识,认为教学中缺乏化学课程资源。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少数专家,教师没有看到自己在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所具有的潜力。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结构不协调。学生喜欢讨论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但由于教师的满堂灌忽略了学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所针对的主体。学生渴望丰富的化学课程资源,但学校、教师很少或者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实验设备等方面的投资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经费不足,导致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机会少,开发条件受到限制。

(5)校外资源的利用不足。如农业生产中的化学课程资源(化肥和农药的合理使用,土壤酸碱性的判断)、酿酒、采矿、文物保护中的化学课程资源等没有得到充分利用[3]。

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当前这种状况正在得到改善。新课程理念下,教育者也逐步意识到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会有好的发展。

三、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施建议

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遵循开放性原则、经济性原则、针对性原则、个性原则。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何实施,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强调:“

(1)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

(2)加强校外课程(theout-of-curriculum)的开发与实现;

(3)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4]

1.注重因地制宜,保持动态平衡

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保证资源被充分利用,而不被浪费。动态平衡即符合当地学生身心发展要求和当今社会的要求。农村与城市,不同民族间化学课程资源存在差异,要保证各取其需,各具特色。各种化学课程资源之间以及它们内部应做到动态平衡,地区化学课程资源的差异性也应该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另外,一些地方科研机构也应该公开化,将高科技与教育结合,让学生真正认识科技,支持科研活动。美国费米高能物理实验室将高科技平民化,让不同社会群体真正走近科技。他们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①免费开放实验室,鼓励公众了解和支持科学研究活动;②成立专门教育机构,与学校教育及课程紧密结合,开发大量教育项目。

2.强化教师的化学课程资源观

新课程中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它们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只有教师意识到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意义,才能推动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是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二是教师要不断反思、学习;三是加强对教师的理论指导,鼓励他们多实践。

3.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化学课程资源的直接使用者。因此,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城市和农村的学生,不同区域的学生都存在差异,在开发资源时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资源是否会有助于学生学习化学,认识化学。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来开发和利用中学化学课程资源。

4.加强相关教学理论研究

建构主义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建构主义“本质上是反经验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同时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强调认识的动态性、不确定性和具体差异性。”[5]知识观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问题的答案,需要在具体情境中再创造,强调了知识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的时候注意情境的创设问题,同时体现了化学课程资源需要考虑其动态性。教学观上,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是帮助和促进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我们在开发化学课程资源的时候注意资源的可建构性,考虑是否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实践,发现问题,收集数据,形成解释,最终获得答案并交流。合作学习将让学生共同探讨交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合作学习使得学生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我们开发和利用的化学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有利于开展探究式和合作式学习。只有将相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开发出恰当的化学课程资源,才能合理利用这些资源。

5.利用信息化手段——化学课程资源包

(1)化学课程资源包

化学课程资源包指将相关课题涉及的所有有用的化学课程资源整理、归类后,组合成一个文件夹存储。化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本地特色、自我风格、学生实际开发出自己的化学课程资源包,为以后教学积累资源。同时,化学课程资源包也可以作为另一个资源开发的基础。

化学课程资源包涵盖了图片、视频、文字形式等有形资源,在有形中包括了无形的资源,比如美食文化与营养活动中民俗文化也是课程资源。资源包中可以包括情境创设背景资料、实施建议及导课举例;教学过程设计指导与活动方案建议;相关的拓展知识以及案例展示。资源包层层递进,便于资源搜索与管理。

(2)化学课程资源包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取资源包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教学设计。构思教学活动时,在资源包中寻找情境创设相关资料,再结合学生这个主体的实际,思考优化后,设计出情境资料。教学活动中各个知识点的设计也必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可以开发整理针对教师和学生不同的资源以供参考。课内和课外活动的设计也是化学课程资源包内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设计的自己的教学方案,又形成了新的课程资源,成为资源包的一部分。化学课程资源包内容的丰富与完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有“生命力”的。教师应该不断充实原有资源,这样资源包将会不断得到优化。

新课程对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让中学化学课程更具有生命力,更具有吸引力,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徐秋云,李远蓉.农村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6(4):60

[2]裴新宁主编.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3]王英伟.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农村中学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4][美]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23

[5]王磊.化学比较教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5:301

[6]董海芳.关于义务教育化学教材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几点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2):20-22

[7]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24-30

[8]陈治国.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2):117-122

[9]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科学论坛,2004,(1):49-53

[10]范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9:44-47

篇6:新课程背景下开放性语文教学的思考与探讨(网友来稿)

新课程背景下开放性语文教学的思考与探讨(网友来稿)

吴轶云

现状:新课改就要进入实施的实质性阶段,尽管“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观念在中学教师的头脑里早已有之,但是,换一个视角,把目光从理论的说法中转向中学教室里的语文教学实践时,我们毫不费力地发现:一部分语文教师仍冲破不了应试教育的攀篱,陷入误区:教学时间定位的失控,把赶进度上课文放在首位,以准备考试为教学目的,又以高考手段不教学手段;以知识的灌输和题型训练代替能力培养,所谓的只顾高考希望之星的“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等等。他们在高考指挥棒的舞弄下,从事着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单调而枯燥枯,苦不堪言却又忠实地做着“分数”与“升学率”的奴隶。如此,虽然保证了每个学生有基本同一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但是不顾所有学生的资质、潜能、禀赋和学生自身发展方向的需求,按照一个“精彩”模子,以工业流水线的生产方式生产着一批又一批“合格”的产品,以迎合“高考”应试的需要。这种标准化、同一化的背后,使我们的一个一个富有个性、灵性的学生变成毫无特色的人。

思考: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应着眼于人的个性塑造,着眼于人的能力培养,着眼于全面、和谐、而又充分的人格发展的完善。坚持语文素质教育目标就要与人才素质目标相结合,把教学生学语文与教学生做人相结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一节明确地提出了“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要求,并具体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开放:开放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品味社会生活中美的蕴含,并给课堂教学注入社会的热点和时代的活水;开放教学手段,我们的课堂教学向现代化、电教化、现实化方向发展;开放思想,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未来,面向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开放师生关系,稳定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等等。

探索:要把中学语文教学的开放落到实处,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是一个长期摸索、探讨的过程。我们觉得应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开放性地确立语文教学内容。新的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包括“积累整合”“ 感受鉴赏”“ 思考领悟”“ 应用拓展”“ 发现创新”等。真的要达到这些目标,光教学生啃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在指导学生完成新课标里面规定的必修内容外,应该积极开创选修内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学教师可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选择需要,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自行设计选修内容。如诗歌与散文系列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鉴赏》《朱自清散文鉴赏》《鲁迅杂文鉴赏》、《徐志摩诗歌鉴赏》等);小说与戏剧系列中的《中外小说选篇鉴赏》《中外戏剧选篇鉴赏》《中外小说戏剧名著精读》等;新闻与传记系列中的《新闻通讯的阅读和写作》《传记专书精读》等;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系列中的《语言文字专题》《演讲与辩论》等;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系列中的《中外文化论著选读》《先秦诸子论著选读》《中华文化寻根》《民俗文化专题》等。此外,也还可以由教师根据学校、学生的要求与地方特色编写一定的乡土教材,开发校本科研,激发学生研读的兴趣。

二是要开放性地创造教学环境。语文学科实行开放式教学,必须构建开放性的结构体系,给学生营造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抓住语文环境课不放手。把学生封闭在狭窄的课堂里,隔离在与社会几近绝缘的学校里,很容易导致他们思路闭塞、见识浅陋、视野狭窄,面对现代社会的变化束手无策,难以应付。所以,应把学生从课堂成都的胡同里引导出来,拓宽语文教育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良性循环。努力践行大语文教育观念。关于大语文教育,张孝纯先生认为“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的课程,也就是说大语文要求课内课外的高度和谐与统一,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语文,把语文应用到生活中去,让他们在全面的体验和实践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增长才干、发展能力,获得全面的发展。现在很多学校在安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的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正是很好的见证。

三是开放性地处理语文问题。一直来,中学语文教学围绕着考试转,死啃几本教材,似乎不容半点亵渎与非议。其实,中学语文教材体系已日趋陈旧落后,作品、作家距离现实生活毕竟久远,学生想从中捕捉真善美并扬弃假恶丑,难度颇大。再说,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文以载道”,相对稳定的有一张“国”字脸的语文教材自然跟不上时代潮流,滞后似乎是一定的了。所以,教师应主动掌握语文教材,大胆舍弃和补充教材。中学语文教材只是例子,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可以大用也可以小用,像魏书生老师一样广泛地向社会向生活要教材,向杂志刊物要教材。实际上,现代意义上的考试也要求我们这样做。近些年来,我们的考试也早就开始革新,一份语文试卷有着很重的素质与能力的份量,所考查的那些社会的热点、热门、热潮以及个人的思想行为、作风,它们都是正经八板的课本无从容纳的,另外,语文课堂的模式也不少,譬如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宁鸿彬的五步教学法等等,其积极作用自不可抹杀,但它们终究会束缚师生的手脚。“风异枝叶,态无一回。月当流波、影有万变。”对问题的看法,和事物的认识,每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不能用这些模式予以扼杀,而应针对实际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设计教学,灵活地以课内带动课外,又以课外促进课内,从容地处理课堂问题。在开放中显示课堂教学的生命力。

四是要开放性地组织语文活动。语文活动总脱离不了听、说、读、写的范畴,开放性教学中的语文活动亦是如此,只是要求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与实践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里就以听说为例吧。课堂固然是听力训练的主阵地,但课外更能赋以学生听话的广阔天地。所以,我们的听力训练要努力向课外延伸,运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把课外的内容注入课内,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听话能力。众所周知,考试(指笔试)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其作用不容忽视,但其局限性决定其作为唯一形式的地位必然会被推翻,说话能力的考查一定会纳入其中。能说会道的基础是广泛阅读,具有独立性和开放性。学生把自己摄取到的知识出来,这本身是一个能力培养的过程,教师从中只起引导、纠正和提高的作用。教师要适应这一点,势必广读博览,丰富自我,如此,就形成了主动的开放的教学模式。听说如此,读写更不用说,倘若单是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教师只“授之以鱼”而不“授之以渔”学生必成为高分低能儿或书呆子,不解人生世故,不明社会与生活的至理;七拼八凑出“应试八股”却满卷学生腔,不会交际应酬,不会调查分析,他们会成为时代的弃儿。

作者邮箱: wu1yi2yun3@163.com

篇7: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位家长这样对我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这句话在我心中久久地回荡,使我深感责任的重大。我更忘不了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的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于是,作为中学语文课改实验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语文新课改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什么样的生活?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首先,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其次,要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做学生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他们学会交往互动,增强合作意识。

再次,要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课堂的开放性就在于让学生去“展示自己”,在生活中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知”,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知”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除此之外,让语文走进生活。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二、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

第一、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了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再者,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在花了时间,做了题目,却不能立竿见影的情况下,学生便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学科上。难怪学生时常诙谐地说:“语文,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数理化,我的眼里只有你。”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提升人气指数,我觉得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是首当其冲的。这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的观念,但却是语文教学必须具有的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我觉得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必须走的第一步。

第二、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打开网页你会发现信息是按秒来更新的,学生的“教科书”就是现在的世界。语文教学不关注学生学习的习惯能行吗?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三、让师生成为选修课的畅游者。

第一、正确处理必修、选修课的关系 高中语文设置选修课,是为了进一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不同学生有侧重地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以适应并满足其兴趣和潜能、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力求避免新教材旧教法,选修当作必修上。在选修课的学习中,紧扣基础知识,联系必修课内容,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发挥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就一定要能够转变观念,不要简单地把选修课程看作是必修课程的补充和附庸,选修课程是和必修课程同等重要的。正确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过渡与衔接,是我们更好地开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基础,这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始终关注的问题。

第二、灵活处理选修课的教法。

①将文学欣赏和基础积累并抓。具体做法就是重点性的讲解示范,把基础积累落到实处。选修的课文都是文学性欣赏性价值很高的作品,教师的讲解示范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探讨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教给学生积累基础知识的方法。语文知识的范围很宽泛,涉及面广,为了便于积累,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和文化知识三方面去积累。

②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顾及学生的个别化特征,这也就是要顾及学情。在同一选修模块中,有的学生对这个专题、单元或领域有兴趣,有研究基础,另一些学生在另一专题、单元或领域有基础,可充分尊重其学习需求,准许其在学习探究的领域、角度有所侧重,尽量使学生各取所需,同时也要使其各尽所能。

③讲究教学艺术。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利,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使课堂“活”起来。

④尝试让学生在选修课上自主进行课堂教学。做法是,每次上这样的课前,都由学生自己备课。备课组以小组为单位,负责课堂教学的设计。同学们从图书馆,资料室,以及互联网上查阅大量资料,集体商量,有时还找老师请教,出谋划策,创设情景,发扬团队精神。这样的实践活动是具有价值意义的。

第三、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成为上好选修课的助推器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人们的学习环境,教学方式产生巨大的变化。在语文选修课教学中,多媒体成为教学环节中多功能的、方便灵活的辅助性手段。它能为教学提供并展示教学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并能实现人机对话,激发学生兴趣,有着极大优势。同时可有效解决选修课容量大,课时紧的矛盾。

多媒体手段参与进来,可以渲染气氛,创设情景,把学生引到情景氛围之中,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感受全文,把握文章基调。

多媒体的使用还增多了信息传递的通道,它能为教学提供各种资料并能随机抽取。如文学资料包括教学所需的背景、作者简介、同一作家的其它作品以及同一选题的其它作品等。解决了语文老师在教学选修课时紧张的问题。

由于多媒体交互性、可控性很强,很适合个体单独运用,所以多媒体不仅能在课堂上发挥优势,在课后个别化教学中甚至可以替代教师,如在“第二课堂”的选修课中,教师只要安装教学光盘,学生只要拥有一台电脑,通过上校园局域网,就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自控学习,自己调整学习方法,这一改以往传统课堂的单纯被动接受,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节省了教师的时间精力。

第四、让选修课成为高考的催化剂 好的课程设置,好的教学形式,必然最终能表现出学生好的考试成绩来。那么,面对这么多的选修内容,我们就必须从量与质的关系来考量。选修教材中的文章不必每篇都教,我们可以从几大模块中选教几篇,有的要精读,有的略读。比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长恨歌》《六国论》《过小孤山大孤山》选段可以精读,与高考接轨。其它几章节的内容,可以只选择一两篇有代表意义的选段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一下中国古代诗歌流派的各自主张以及散文特色就足够了,不必面面倶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比较思考、提纲挈领的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与高考顺利接轨。

篇8:新课程下语文教学实践与简述论文

新课程下语文教学实践与简述论文

一、语文课堂教学形式改革的探索

变学生举手、教师点名发言为学生自由发言。学生想回答问题、想朗读课文、想提问题都可以直接说,减少了教师点、学生答的被动,也节省了课堂时间,有利于课堂中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体现了教学的民主。实效:一学期下来,学生发言踊跃。特别是赏析课,把课堂时间给了学生,跃跃欲试的学生越来越多,经常出现学生抢着发言、抢着读书,几个人同时站起来的场面。

二、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探索

教师以朋友、学习伙伴身份出现。学生希望教师怎样上教师就尽量怎样上,教师可把展示自己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可以“授”,学生需要“受”,同时学生可以“授”,教师要“受”。比如《端午日》一课,湘西的风俗了解之后,各地的风俗知多少呢?我校是开放性比较大的学校,有来自广州、浙江、台湾等地的`学生,他们介绍各自的风俗是“授”,教师和其他学生听讲的过程就是“受”。比如教古代的诗词朗读,让学生做小老师,他们把领悟到的体会到的与其他同学一起感受,既是“授”,又是“受”;教师在听的过程中适当指导,这个过程也是“受”和“授”。实效:一学期下来,学生上台的机会比较多,锻炼了口才,培养了思维能力,拓宽了知识面。做老师做学生的双重身份,使学生做好了预复习工作,学会了查找资料,也使教师不断地补充、提高。

三、学生自主探究方式的探索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信息共同组成的动态过程。讨论式的三向信息过程、探索研讨的综合方式是现行课堂所倡导和追求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实施是在还时间、空间给学生,在给学生民主、自由、宽松的氛围的前提下实施的。七年级上学期的专题课“狼”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蒲松龄的《狼》和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放在一起比较阅读,丰富了狼的形象。教学时,教师利用课件,除了进行比较阅读外,还展示了大量有关狼的图片、资料,给学生提供了上网查询有关资料的网站。在这样的课堂指导下,学生对狼的研究有了兴趣,对狼的认识全面客观了。实效:在研究性学习尝试中,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地接触了狼的信息资料。在查找资料、阅读比较、发表看法的过程中,形成了对狼全面而公正的看法:狼既有狡诈的一面,又有智慧、充满母爱的一面,同时在生态平衡中起了不小的作用。

四、新课程下语文课堂作业的探索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作业,多在生活中感受,将作业与生活紧密联系,作业难度与学生认知水平相符,从“生本”出发,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词语解释等基础知识,在预习复习中巩固掌握,重在应用。每堂课之后的思考题,尽量融入课堂之中。作业多与生活有关,如校园桂花香了,去赏去闻,写下所见所感;如学完了《幼时记趣》,在校园寻找你的“趣事”,并尝试用古文记录;如月夜的晚上,带领学生到操场,享受风清月高之美;如星期六、日的休闲时间,领学生到科博馆感受昆山改革的气息。另外,作业注重语文素养的积累。每晚一首古诗的背诵,两星期一本的课外阅读,早读课上的好文推荐,每星期三的两节研究性读书活动,一学期一次的“小荷杯”作文竞赛、古诗词背诵默写比赛等活动,都是语文素养积累的点滴,长此以往,必有裨益。

篇9:新课程背景下高中音乐创作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音乐创作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高中新课程音乐学科中设置的.六个教学模块中,<创作>模块的学习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怎么样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实行创作模块的教学,怎么样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走近音乐创作领域,是我们音乐教学过程中困惑的问题.本文就着眼于新课程背景下笔者在<创作>模块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实行创作模块教学进行探究,并与之相对应的提出几点策略.

作 者:冯芬芳  作者单位:温州市龙湾区永强中学,浙江,温州,325024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3) 分类号: 关键词:高中音乐   创作模块   教学实践   探究  

篇10: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

论文关键词实验内容 教学方法 科学实验的方法

论文摘要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自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实验课教师充分地认识到现有教学模式、内容、方法的不足。改进实验课教学方法。本文围绕这个主题,从实验的内容、仪器和设备、教学的方法入手,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1新课程改革的科学实验与原教材实验的对比

(1)新课标教材无论从实验的内容、呈现形式,还是对实验的要求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科学实验改革的主要方向是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的转变。

(2)新课程中的实验和以老教材中的实验有很多不同之处:第一,比以往更注重从生活中寻找资源进行实验,从身边的事物中理解科学。第二,注重科学知识的应用,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利用学习的知识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遇到的问题。第三,改变以往的实验课模式,更加注重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如何设计实验。第四,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实验,从实验的现象中总结、归纳出新的知识,激励他们探究的兴趣。

(3)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体会探究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自己的方案,强化了实验方案的设计、注重实验中出现的误差以及对误差的处理分析等等。

2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国家不少专家学者和广大科学教师对中学科学实验的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科学教学改革也正在紧密锣鼓地进行着。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的。(1)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不少中学学校的教师对科学实验重视不够,而且实验教学的效果也不理想。有的老师甚至认为学生不会动手做实验不要紧,只要会动笔考实验就行。由此而引发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理论。(2)实验教学模式僵化,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学方式呆板。以上实验教学的现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学生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必须予以改革。

3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3.1实验课教师观念的改革

以往的教师总是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把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仪器使用、数据记录、数据处理等等,认为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好。其实不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自主思考的机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所以这种教学观念应该予以改革。

在实验课中,教师应该作为一个引导者,应该学会将学习的任务逐步转交给学生,最终在有效的引导下,学生能学会自己进行实验和探究。这个过程比较复杂,需要有耐心。同时要有精心的设计,又要保持自然,不能让学生觉得很“做作”。可能在很长的时间内,教师要向学生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各种行为,如提出问题、操作技巧、自我反思、合作交流、倾听别人的意见、良好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等,直到学生展现出他们独立的实验能力为止。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听听学生的问题与想法,适时地评价学生的实验过程。必要时教师可以把学生集中起来,通过讨论、示范、演讲等形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进而逐步达成共识。

3.2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科学实验教学本身就是创造性工作。新课程的.实施,又为教师创造性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信息瞬息万变,要求教师学会批判、选择、加工,现有的科学实验理论与方法不能照搬,必须经过教师个性化加工,才能适合自己的学生。实验课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实验方案,使之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善于与学生共同创造实验的方案,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善于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新课程需要创造型的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创造新型教育理念,创造性使用教学资源。我们要在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规划设计新的课程体系、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根据教学目的的侧重点不同,可把普通科学实验按基本型实验、提高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三大模块进行建设。

3.3培养学生做课外科学实验的习惯,促进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改革

目前有很多中学的实验室紧张,管理人员紧缺,实验教师也配备不足,导致很多实验不能正常开设。这势必会影响到中学的实验教学,挫伤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导致科学教学效果下降。因此,可通过学生做课外科学实验的方法来弥补其不足。但学生做课外实验的习惯并不是天生固有的,需要培养、逐渐养成的。要培养学生这种习惯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取决于指导老师的方法,具体是:对学生要做好动员工作,与学生家长也要沟通到位,还要取得社会的信任,而最重要的是提供的实验素材一定要科学合理,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一旦学生养成了做课外实验的兴趣,就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实验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同时,学习方法也会得到改进。这对培养学生今后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

3.4科学实验课教学资源的改革

科学实验需要利用教科处以外的资源。除了充分地利用学校内的实验设施、图书馆资料等实验资源以外,还要寻求更多实验资源的帮助。(1)发挥校外科研人员对实验课的指导作用。(2)重视利用校外自然物质资源。(3)通过多种媒体获取丰富的实验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仅仅通过互联网,人们就几乎可以获得大部分想要的信息。当然,因特网只是众多媒体中的一种,只要有心,总是可以得到有用的实验资源的。

3.5实验教师自身素质和培训体系的改革

战斗在教育第一线上的教师是实施教育的直接参与者,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不仅应具备一定的学历、资历,同时还要具有广博的科学知识,具有设计、改进、自制教具的科研实践能力;不仅能讲好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善于运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技能。所以,每一位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教学能力。通过学习,不断地更新、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既要学有所长,又要广泛涉猎;既要精通一门学科,又要研究相邻学科;既要有理论家分析、综合、雄辩之才,又要有艺术家想象、概括、表演之才。同时各地区教育部门应组织力量定期对在职的科学教师进行培训。其他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在部分地区已经开展,但针对科学实验教学的相对较少。可以针对科学教师在设计实验、实验操作技巧、改进实验等方面进行培训,还可以通过举行各级研讨会,给广大教师提供交流与探讨的机会,相互促进。

4总结

要完成改革老式的实验教学理念,就要注重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等,注重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要想有效地改革,首先,我们要从观念上改革,认识现有观念的局限性。改变传统的思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构建和思考问题要有整体观念。其次,应该以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代替过去只强调智育发展的质量观。在改革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的作用,把整个实验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引导、师生合作共同探究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田明丽.基于现代教学论的普通物理实验教学模式[j].物理实验,,20(12):22-23.

[2]冯显灿.普通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物理实验,2000,20(9):27-29.

[3]张朴成.物理实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j].物理教学,.21(2):6-9.

篇1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论文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论文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渐频繁,作为全球交际用语的英语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多,对人们的英语水平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高中英语课程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是培养翻译人才,提升全面英语水平的重要载体,其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英语教学的提升[1]。

一、高中英语教学迎合新课改作出的基础改变

1、教学活动契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英语教学的革新并非盲目进行,而是在新课改的框架体系下开展的,应该依托《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进行,对高中英语教学的理念、方法和目标进行分析、梳理,对比高中英语教学的基本现状,明确当前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制定切实可行的提升、改革方向,推动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开展。

2、注重培养高中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现今的教育体制下,高中生的绝大多数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高考开展的,以应试为核心的教育模式难以发生根本的转变。在此形势下,英语教学应该注意平衡应试和应用的比例,在保证学生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具备相应的应试技巧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充分体现英语教学开展的初衷[2]。

3、创新高中英语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长期以来,高中英语的教学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教学体系,围绕“听、说、读、写”进行,以“听、写”为主。导致高中英语的教学模式极为僵化,难以满足90后、00后群体对教学的个性化、多样性需求,使得教学活动得不到学生的参与和喜爱,严重影响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传统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弊病分析

1、教师观念陈旧,课堂缺乏趣味性。学习英语是枯燥无味的,教师一味的填鸭式传授知识,缺乏趣味性,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在高中英语的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落后的观念,吸取以往工作经验,总结适合学生的学习模式。

2、教材内容死板,缺乏灵活应用。对高中英语课堂的调查,很大部分高中英语教师不能灵活的利用教材内容,死板硬套,一味让学生多做题,多记语法和单词,造成了许多学生只会做题,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极差这种现象。另一方面,有的教师把教材当成法宝,课堂上教授的内容照本宣科的按照教材来施教,导致教学内容狭窄,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完整性和全面性[3]。

3、缺乏专业的教学设备。据调查显示,虽然很多学校配备了整套的多媒体设备以及语音室的配备,但利用率不高,甚至有的教师不会操作这些设备,使这些设备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同时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这对高中英语的教学造成极大的'影响。

三、新课程改改背景下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水平的具体措施

1、改变教师教学观念,构建雄厚师资力量。高中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老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核心所在,老师的专业素质、教育理念会对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成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高中英语课改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应该将转变老师观念,提升老师的专业素质作为首要工作,为高中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利的师资力量支撑。具體来说,一是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可以多方面的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和培训,了解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二是重视学校间、区域间的教学交流,给予老师接触、了解、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方法的 机会;三是强化人才激励机制,采取物质、精神激励等多种方式鼓励老师钻研本职工作,积极进行教育创新,推动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2、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实现教育的因材施教。新课程改革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教材的重新修订,也包括教学模式、教育理论的创新。在此形势下,高中英语教学的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当下的教学需要,需要学校和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可、确立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和学习实际组织开展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的“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藉此提高英语教学的水平。

3、积极选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不可否认,英语与学生的语言习惯、生活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学习的难度较大,如果教学方法不得当,只是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单词和语法,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对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影响教学质量。针对如何改变教学方法,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学生基础学习能力为起点,选择学生可以接受的教学方式。其次,要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出形式新颖,内容独特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升学生共同参与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英语学习,提升高中英语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四、结语

综上,随着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将日渐频繁,英语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第二语言,强化对高中英语的学习,提升高中英语教学的水平是极为必要的,是社会和时代对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教育界应认识到英语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分析当前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切实可行的提升措施,提升高中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奠定有利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菲娜.试论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J].文理导航旬刊,(5):32-32.

[2] 王小华.试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J].南北桥,(10).

[3] 罗成林.试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的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2016(29):92-92.

篇12:新课程下英语教学评价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程下英语教学评价的思考与实践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成为了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如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评价方式,实现对学生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教学评价的原则、内容、方法等几方面阐述了教学评价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使评价有利于学习者的发展,强化学生的成功意识,促进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构建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探索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法.

作 者:杨桂兰 YANG Gui-lan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外语系,吉林通化,134001 刊 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7(1) 分类号:H319 关键词:新课程   英语教学评价   测试性评价  

篇13: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与反思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与反思论文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课程理念,结合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看法和体会:

一、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激励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和交流;过去在教学活动中由教师控制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怎样才能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我认为:

1、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要勇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探究。

2、教师要学会倾听、赏识和激励

教师要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把“很好”、“不错”、“真聪明”、“了不起”等常挂在嘴边,把赞许的.目光和掌声经常送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得到快乐和动力。

二、发挥教材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教材的特点是内容新颖丰富、联系生活实际;栏目分明、图文并茂;趣味性、可读性强,这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教师要借此基础充分发挥教材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的具体做法是:

1、制定课前预习提纲,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独立思考发现要探究的新问题,了解明确新课知识中的疑点、难点、重点、激发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

2、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自主学习问题情景,亦即把学生自己能够掌握的学习内容让他们通过自学、讨论先行解决,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不能独立掌握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或指导。

3、充分利用教材中“实践与拓展”、“资料活页”、“我们的网站”栏目,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粤教版教材“实践与拓展”栏目中安排了大量的课外动手实验、调查或者搜集、分析资料等实践活动,以及有关知识拓展性的思考等。“资料活页”、“我们的网站”栏目中有介绍物理学家、物理发现、物理学及其技术对社会带来的影响等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物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栏目,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三、积极实践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合作学习能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要有好的合作学习效果,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建立学习小组。建组时教师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各种能力、男女性别等,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取长补短。

2、小组每个成员应有不同的任务或角色。如在四人小组的实验探究中,小组长、实验操作人、记录人、中心发言人等应明确分工;在课堂的讨论和交流活动中,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的分析或者推导证明,对多个问题的研究,小组各成员应承担不同的任务。

3、交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能说:要求学生学会中心发言,语言流畅清楚,能说服其它组的同学。会听:要学会倾听,听也是学问,要能听清他人与自己不同之处,听懂与众不同的见解,听好自己疑惑之处别人是什么见解。勤思:对别人的发言不能听而不想,要善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要运用知识、经验进行反驳。

四、加强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突出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学生具体的探究活动来实现。因此,一方面,教师要认真落实教材中已有的探究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适合的内容,结合本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的在课堂内外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当学生学习了电路一章后,笔者经过精心的实验准备和教学设计,对“电源的输出功率随外电阻的变化规律”的教学采用了课堂探究模式,主要教学流程如下:

1、提出问题:当外电阻变化时,电源的

输出功率如何变化?

2、猜想与假设:当外电阻为零,输出功率为零,当外电阻为无穷大,电源输出功率为零,故当外电阻从零逐渐变大时,输出功率先变大后变小。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指导。

实验室可提供器材有:干电池2节,滑动变阻器(20Ω),电阻箱,定值电阻(5Ω),电压表,电流表,开关,导线若干。

4、进行实验:学生开始合作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关注实验技能差一些的小组。

5、分析与论证:小组初步处理实验数据。

6、评估:各小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电阻变大,输出功率变小,与预测不相符。讨论分析后发现电源电阻太小,提出改进实验方案:采用等效电源法―给电源配置5Ω电阻,“增大”电源内阻。小组再次进行实验。

7、交流:各小组课后完成实验报告,并将其张贴在教室后面黑板栏内进行交流。

这节探究课是一堂探究内容丰富、深刻的探究活动。通过合作、探究,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粤教版物理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感觉到,作为教师,应不断学习与新课程标准和改革方面的理论,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其次教和学的方式受多种因素制约,有些很难理解问题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即使合作探究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处理,不能刻意的追求某些教学的外在形式,把课堂教学版式化。

篇14: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思考教育论文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思考教育论文

农村学校体育是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学校体育无疑对实现《体育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发展的总目标至关重要,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工作。然而,目前对于大部分的基层农村学校来说,由于受农村旧的思想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教育中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仍较为普遍,部分主管领导思想上对学校体育的模糊认识,工作中的消极态度,以及农村体育教师特殊、艰苦的工作环境,都是长期以来一直困绕农村体育教训发展的重要问题。

1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农村学校体育资源贫乏,分配极不平衡我国地域辽阔,城乡间与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决定了农村体育资源的短缺和贫乏,特别是在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方面,城市与农村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城市的一些学校可以利用社会赞助、学生自购器材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场地设施建设,而农村学校很难做到,即使部分学生有能力购买,但场地等硬件设施的限制只能最终成为泡影。作为农村体育,课堂上只要能提供一定数量的篮球、足球,对学生来说,就一定是“理想课堂”了。除了球类,大部分运动项目都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更不要说培养什么技术技能了。同时,在农村仍然存在着相当数量的“一校一师”现象。在大部分农村学校中,除了语、数、外等课程之外,体育及音乐、美术等课程都很难按要求开设,这些都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难题。

1。2大班教学问题严重,导致部分体育项目无法开展经济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使得现在的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的思想决不仅仅只停留在解决温饱奔小康水平之上,他们觉得身体才是真正的本钱,特别是在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农村学校,每班超过60人的班级仍然十分普遍,大班体育教学的问题已经成为很普遍的问题。场地的短缺,器械的贫乏师资的不足,使得农村许多学校的班级学生人数大大超过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由于体育教学对场地、器材的依赖远远超过其他课程的教学,因而,这个问题对体育教学的影响也比其他课程更为严重,这对体育课的组织、安全等方面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1。3学校领导班子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发展在农村学校,领导仍然存在传统的重主轻副的思想。重智育轻体育的模式,直接限制了农村体育教学的发展。在领导心目中,只有语数外等文化课程,至于体育在不影响主课的前提条件下,仅仅是对学生紧张学习生活的一种调节和放松,再加上体育活动本身特有的规模大、范围广的特点,使得大部分体育活动无从搞起。即使搞活动也仅仅是趋于形式,至于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已经无关紧要了,这在某些程度上,已经大大的歪曲了体育活动的性质,贬低了体育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1。4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直接阻碍了农村体育教学的发展

在农村体育课堂中,穿皮鞋西服进课堂的体育教师大有人在。粗鲁的教学语言,草率的教学态度,草草了事的示范动作,“放羊式”的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师的身份截然不符。教学只为了应付检查,即使教出来的东西也大部分仅仅是为了作秀,即所谓的“小大人”。同时,教学方法呆板、滞后,教学思想陈旧、落后,停滞不前等等方面都将是农村体育教学中面临的又一大重要难题。

2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对策

2。1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把农村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发展战略,充分认识到农村学校体育的价值具有终身效益,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对农村体育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是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蓬勃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也要加强对农村学校学生体育具有社会功能和价值意义的教育,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心理定势,几十年之后,他们将分布在社会的各条战线,这对增强整个社会体育意识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意义是深远的,是一项迫切的教育任务和长远之计。

2。2加强农村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注意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具体措施是:学校挤一点,上级拨一点,学生适当筹一点,争取社会赞助一点,从几个方面解决;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自制为主,提供教学和业余训练的必备条件。

2。3优化农村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

2。3。1感化关系,融入主体反思过去的教学观念与认识,为新课改下,体育教学提供新的定向,变组织者为参与者,以前不是说老师要像父母一样关心,爱护学生。我想现在要改为老师要像他们的朋友与他们打成一片。只有两者的关系处理好了,关系融洽了,才能培养与引导学生学习体育,参与体育锻炼,特别是我们农村学校,学生认为老师至高无上,特别对我们体育老师,他们更不敢与我们接近。这样对于在新课标下体育课是很不利的,我们体育教师应主动地与学生接触,用我们特有的高尚情操、健美的体魄、优美的示范、朴实的语言,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互动和交往,没有上下之分,尊卑之别,因为我们都是体育的'参与者、锻炼者,记得在去年的第9周星期四的一节过障碍游戏课里,我用自己的方法过了一遍后,学生们都赞叹不已,并且抢着要我去帮他们,我就乘机利用这点,对他们说:“看你们哪组过障碍的方法多又快,做的比我还要好,我就去哪组。”结果他们两组想了很多方法,一个比一个好、快,因为他们对我已没有了戒备之心了,到最后两组同学变成要跟我比了,这节课就这样完满地达到了目的。平时还要倾听他们的心声,如对事情的看法,心理话,以及对体育课的看法和建议,这对提高、改进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他们来自农村,农村到处都是体育的素材。经过对4个班的60位学生的调查,97%的学生对老师参与他们中去的体育课很有兴趣,上课也很轻松,所以感化师生间的关系,教学中融入到学生这一主体中去,是上好课的一个先决条件。

2。3。2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习动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人人从情感上、行动上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做到人人参与活动,人人健康发展,把固定化的知识、技能转化为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如把一些运动技能淡化到学生平日的生活中去,用他们身边的事来更好地去掌握运动技能和围绕运动技能的教与学去实现其他领域的目标,以达到健康第一之目的。如教师在安排投掷内容时,可让学生想象平时抛秧时的情景来进行练习。学生的学习动机一下被调动起来,教育学生劳动的美德,练习投掷来学习抛秧这一劳动。如平日学生玩的踩脚游戏,可用于教学生跨步这一技能,用尝试教学让学生体会游戏的意义,用上课的跨步练习来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和难度性等等。农村有许许多多的生活都可用于体育课教学的素材,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我们农村小学有着特有的优势。

2。3。3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难的教学内容,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深浅适当,难易适度,并且要求教学内容必须是学生经过一定努力所能掌握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水平较差的学生也能跟上教学要求,这样使学生都能获得学习上的满足感的体验,推动着学习。教学方法也要适当,新奇的刺激是引起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富于变化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手段,可使教学气氛变得轻松愉快,有利于体育课教学目标的达成。

2。3。4利用竞赛因素,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体育教材中的各项体育活动项目本身就含有竞赛的特点。适当采用竞赛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利用竞争心理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农村到处都是竞赛的情景,田野里农民丰收、播种、搬运、劳动,树林里小动物们的追跑等等,无不蕴藏着竞赛的形式,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采用这些来组织学生进行竞赛,让学生亲自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以此达到学习的目的。游戏和竞赛以其特有的趣味性和竞争性本身就很受学生的喜爱,加之他们求知欲望之盛,求胜心切,喜欢鼓励和表扬,又贴近他们的生活,利用竞赛因素来调动学生学习参与体育学习不免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在设计竞赛教学时,还应做到情境的创设与目标的确立。如做一个接力游戏时,我们可创设几个农民在搬运稻谷,以此创设割、打、搬的劳动情景,这不但达到了接力游戏的目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他们在快乐的劳动中,不知不觉地参与到了我们的体育学习中,从而达到“课伊始,趣已生,课已尽,趣犹存”的境界。

2。4体育工作列入学校全面工作的评估条件,克服单纯以升学评价学校的不良倾向,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建设,使农村学校体育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不断发现和培养乡、村、联中体育工作的先进典型,树立榜样,使得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

2。5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2。5。1动员鼓励优秀体育教师到农村学校去任教,不断充实农村体育教育队伍,增加数量,提高质量,积蓄后备力量。

2。5。2建立县、乡、村三级辅导站,定时定点辅导,建立乡村联系点制度,努力提高农村体育教师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2。5。3加强专职兼职体育教师们的培训、函授、进修和观摩学习等,提高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如美学、音乐、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熟练的技术、技能,建立知识的立体结构,就能从各个学科体系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融化到体育工作的实践中去,使教学和业余训练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2。5。4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生活,稳定教师队伍,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使用等,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

总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下,作为我们这些农村体育教师,必须正视现实,因陋而简,不断的加强自身业务的学习,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以培养合格人才为己任,进而赢得社会的认可。同时,对于学校决策者来说必须转化观念,加大体育投资力度,摆正体育学科的位置,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新世纪的人才而共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季浏。新课程标准解读本[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6。

[2]国家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

[3]许微芳。新课标下加快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体育教学。。3。

篇15: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1.新课程“历史与社会”的教育理念

以培养人文素质为宗旨。新课程提出,“历史与社会”要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历史感以及对自然、生命、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汲取历史智愚,认同民族文化,具备开放的世界意识,形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因为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的人文素养,它有利于学生将来参与社会生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促进所有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造就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公民。因而“历史与社会”是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和重要渠道。

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中心。初中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最高阶段,代表着全民文化水准的基础标准。因此,该阶段的公民教育,不仅要学习常识性的社会、文化知识,而且要特别关注“知识”背后的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有见识的行动能力。“历史与社会”是促进公民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公民的福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重要课程之一。

2.贯彻“历史与社会”的教育理念的策略

2.1以教材为本,挖掘人文视点;“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内容丰富,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哲学、地理、文学、艺术、科技、国际关系等,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散发着人类许多思想智慧的光芒,充满着人文气息。所以,我们要从教材中挖掘出人文视点,结合并利用当地的一些教学资源,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另外,“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仁爱、和谐、自省修身、谦让礼仪等一些我国古代传统美德,都是我们要挖掘、拓展的人文视点。对这些人文视点的挖掘,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善于利用当地的一些教学资源,有条件的地方应该组织学生参观文物古迹和纪念馆所,通过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体会身边的事物所蕴含的人文视点,达到培养人文素质的教育理念。

2.2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2.2.1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大力倡导创新型教育,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而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个人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组成部分,并在创造性思维运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要创造性地解决一个问题必须运用发散思维,只有进行发散思维,才能获得灵活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创造性的知识,才能从事创造性活动。

因此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问题是否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因为开放性的问题更能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

2.2.2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一个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在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容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产生一些不利于中学生发展的知识,因此“历史与社会”课程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中学生如何选取正确的、有价值的信息。 让学生收集资料是“历史与社会”中新课程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但我们在一些学校布置的课程改革展示台上,往往能看到学生们制作的精美的资料册,但仔细分析这些精美的资料,我们发现不少教师没有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认真阅读,更没有引导学生运用所收集的资料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会收集资料的目的在于学会分析资料并运用资料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明确收集资料的`目的,使收集的资料具有针对性,避免让学生收集一些漫无边际的、大而无当的资料;其次要向学生介绍各种获得信息的方法和途径;再次要指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生在收集资料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辨别、分类和取舍;最后,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概括出当时对所探讨问题的研究结果和进展并根据对资料的研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做旁观者,要对全过程进行观察、指导、参与,及时进行检查,既要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也要关注学生的积极性。

2.2.3注重培养学生互助合作能力。

新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考虑教法时,尽量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活动,以保证每个学生的有效参与,既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能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进行小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小组的安排、组内的分工等必须有详细的计划,做到小组的人数恰当,让学生选举自己信任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根据组员的具体能力进行分工。

例如在综合探究《寻找身边的历史》一课中,我规定各组确定在自己感兴趣的古迹或者事件作为研究的课题后,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收集资料,并整理出一份多媒体的课件式的调查报告,推举一人在课堂上代表小组发表本组的研究成果,各组组长要充分发挥各组成员的特长,会电脑的制作多媒体课件,会拍照的负责照相,口才好的代表本组发言,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此过程当中,每位学生都参与料的收集和整理,为小组出力,可以说,一份报告凝聚了全组同学的心血,是全组同学齐心协作的结晶,它既锻炼了个体的能力,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