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 > 小学一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探究论文

小学一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探究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一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探究论文,本文共15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一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探究论文

篇1:小学一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探究论文

小学一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探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语文学科的教育地位大幅度提高。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对于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语言理解与应用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年级,是小学语文学习的开启时期。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学生其它语言能力形成的重要保障。开发丰富的阅读能力培养方法,会让小学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小学语文;一年级;阅读能力;现状;培养

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通过阅读学习,小学生可以理解文字的字面意思,发现文字背后的情感,对学习内容有更为深入地理解。加强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小学生具有自主获取语言信息的能力,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综合实力的提高。于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做好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反思教学问题,开发教学策略。

1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现状

1.1小学生缺少自主阅读的好习惯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校门,学校的一切学习活动对于他们都是陌生的。在走进学校之前,大多数小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学习习惯还完全养成。一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爱打、爱闹、爱玩的阶段,就其自我控制能力来讲,他们很难自觉地安静下来去读书。大部分一年级小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也没有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这就使得许多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为零,给教师的阅读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

1.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形式单一

要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需要开发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满足小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仍然青睐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在课堂中引导小学生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逐字逐句地对文章进行讲解。落后的阅读教学模式抹杀了小学生的想象能力,也限制了小学生的阅读思维,不利于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养成与提高。阅读教学方法单一,对于一年级小学生的阅读学习来说是一道障碍,更不利于小学生阅读学习观的建立。

2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2.1培养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一年级的小学生,需要从拼音开始学习,从拼音地掌握到汉字的识记,还需要一个过程。在一年级的学习阶段,他们刚刚开始正式接触汉字,接触文章。在这个时候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他们做好读书选择,是促进他们阅读能力形成的第一步。书籍,是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物质保障,促进书籍作用的发挥,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在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关注小学生阅读的量,更要关注他们头脑中的收获。组织小学生在学校图书馆或者书店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通过自主高效阅读去扩展阅读面,有利于小学生阅读之旅的开启。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我们不能要求太高。引导小学生精心选择喜爱的书籍,鼓励他们坚持读完,分享自己的读后感或者观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特点,为小学生推荐一些童话故事书或者基础的科普类书目,促进小学生爱上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自主阅读行为中去提高阅读能力。

2.2加强阅读与思维训练整合

阅读行为,不仅仅是看完文章中的文字,而是要与文字进行互动,针对阅读内容进行思考。阅读行为往往与思考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做思维运动,会让小学生逐渐摸索出正确的阅读方式,通过阅读获得更多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思维训练活动,加强阅读学习行为与思维运动行为的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比如在讲解《小松鼠找花生》的时候,教师可以一改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让阅读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引导小学生去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课文的讲解,而不是让学生在自己的讲解中对文章进行阅读。以学生的阅读代替自己的讲解,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去启发他们的思维,促进他们思考,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流畅度,也会让课堂更加生动。在课堂一开始,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先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去思考小松树一心要找的花生身在何处。在朗读过后,让学生一起讨论,自由发言,促进课堂氛围的热烈,也让学生积极思考。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小学生阅读时的思维是活跃的,阅读是为了解决问题,发现信息,而不只是阅读。将阅读教学活动与思维训练进行结合,会让小学生的文字感悟能力提高,也会让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质量提升。

2.3加强阅读与看图训练的整合

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要远远好过于抽象思维能力。与文字相比,图片对于他们有更大的吸引力,在二者之间,他们对于图片的理解力更强。促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发挥图片在教学中的作用。将阅读教学与看图训练结合起来,有利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形象化,也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去了解文字的大概内容。在阅读前,让小学生针对图片内容进行讨论,有利于调动其好奇心。

比如在讲解《夏夜多美》的时候,教师先引导小学生文章的插图,让他们对自己所看到的东西进行描述。图片的形象性以及小学生正处于夏季,他们的描述会十分真实,想象力也能得到发挥。这时,教师再引导小学生进行文章阅读,有利于他们将图片中的信息转化为文字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快速提升。

3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阅读能力的提高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要考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尽可能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去开发小学生的阅读潜能。引导小学生将读书当成一种乐趣,享受于阅读活动中,才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慧,崔文文。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学周刊,,35:92-93.

[2]朱娜。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34:34.

篇2: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学习成绩的好坏。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而是采用的“灌输式”教学。大多数阅读教学环节中看似是老师“教”,学生“学”,而实际上是老师在替学生们阅读,学生们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因此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文中,我将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谈一些自己的见解。

关健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一、提好问,抓好词,找线索

1、善于提问,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老师,首先我们要了解坐在我们面前的这群学生,小学阶段的孩子,由于年龄较小,所以大多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喜欢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赞美。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他们的这些性格特征,有针对性的制定教育教学方针。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我喜欢先跟学生们进行互动,提出一些有助于帮助他们理解全文的问题,然后鼓励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文章,看谁最先找出所有答案,并对其进行表扬。阅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本就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具有神秘性和趣味性,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小学生表现欲强,喜欢得到别人的赞美的性格特征,用提问的方式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以人教版小学三年下册《翠鸟》一文为例,上课前,我会先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翠鸟吗?翠鸟长什么样子啦?翠鸟以什么为食啦?然后鼓励学生们通过阅读找出答案,学生们带着好奇心和好胜心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阅读中去,学习效率也比被动接受知识的“灌溉”要好很多。

2、文章源于词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关键词。记得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组成一篇文章的基本单位,每一篇完整的文章都有一个或者多个可以简要概括文章内容的关键词,找出这些关键词,并将这些关键词的含义吃透有利于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化繁为简快速理解文章内容。由此可见,在阅读过程中,抓关键非常重要。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要反复强调关键词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抓关键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找主要线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不仅要带着问题读,会找关键词,还要学会“剔骨”。所谓的“剔骨”就是要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找中心思想,把握文章的主线。阅读作为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学生小、初、高几个阶段的语文学习,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纵观每一个阶段的阅读训练,都强调的是在有限时间内的定时训练。阅读的材料有长有短,难易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要想在一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阅读任务,这就需要在日常的阅读训练中灵活运用“剔骨法”,剔除或者忽略与文章主要内容无关的词句,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对阅读材料进行剖析,找出文章的主线,从而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达到阅读训练的目的。

二、读练结合,拓视野,在实践中培养

1、朗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爱好的有效途径。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有限,需创设环境帮他们激发。小学生在朗读时声情并茂的节奏感及和谐婉转的韵律,非常完美的.展现出作品的音韵美、神韵美,范读的魅力足以诱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渴望,同时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旁敲侧击,通过培养学生的朗读爱好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用榜样带动,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每个班级都会有几个爱读书的同学,要想办法把他们树立成榜样,来鼓动其他同学效仿,多创造如演讲、朗诵、讲故事、办黑板报、交流读书体会之类的活动,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

三、拓宽阅读范围,养成阅读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什么有的同学看小说会废寝忘食,孜孜不倦?说到底,是因为兴趣使然,只有 “乐此”才“不疲”。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鼓励学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拓宽阅读范圍。学生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入手,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些习惯包括养成熟读精思的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阅读习惯、养成“博闻强记”,多背诵积累的习惯、养成读书和写作相伴的习惯。

四、创造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的萌芽阶段。学生无论是心理特征还是生理特特征都发展较快,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他们的喜怒哀乐随时都写在脸上,并且支配着他们的行动。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根据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特征,创建良好的情景教学模式,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小学阶段,学生自制力差,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等特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高效、有趣的课堂情景教学氛围。第一,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通过有声的、形象的画面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要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充分利用课堂上前20分钟的“黄金期”,尽量避免“满堂灌”的尴尬;第三,阅读教学中要渗透情感交流,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我们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要强调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但并不代表完全的“放任自由”,我们要多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结语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不仅影响着当下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同时,从长远意义上看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也有着深远影响。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不断推进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在小学这个阅读的“启蒙”阶段,高度重视对小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的培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宽他们的阅读渠道,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爱好,并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阅读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 赵庆丰.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文学教育(中).(05).

篇3:如何培养小学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一、培养阅读能力要从小开始。

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儿童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思维和智力会得到同步发展,这就揭示了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智利的开发都是以语言为基础的,而儿童又以七、八岁时求知欲最旺盛,好奇心最强烈。这个世界很精彩,现在的儿童聪明,知识面宽,但他们对世界渴求了解,渴求知识的欲望很强烈,这是培养他们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期,大量的阅读自然而然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语言也会越来越丰富,也就学会了写日记,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二、阅读教学要培养阅读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边动手的习惯,在读书时会进行圈、点、勾、画,能运用工具书解决读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学生初读课文阶段,题目首先映入眼帘。教师要教如何理解题意,如《亡羊补牢》可教结合课文谈体会,从而理解课文的方法。开始读文章时,应教学生读的慢些,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重点放在读准字音和读得连贯上。

教学生熟练运用字(词)典,自己去学习生字词。遇到难理解的词语,可以用分解词素、组词、换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去解决。在学生初读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读书方法,会提高初读能力。在精读课文阶段,要教会学生如何了解各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学习读书要领会其中的线索,把握作者的思路。如《天山牧场》一课,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句表述的意思。

其中一些比喻句、拟人句更应指导学生理解。其次还要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启发学生想像语句所描述的情景,如“雪峰、绿林、繁花,点缀着天山的千里牧场”是怎样一幅画面?要让学生眼前浮现出一幅幅图画。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文质兼美的文章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初步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这是由语文课的特性决定的。总之,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教育中逐步形成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它不只表现在对语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上,更重要的是能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能够独立的阅读并理解适合他们阅读的读物。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循序渐进。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小学生以识字、词到理解文章内容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根据他们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的特点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他们的学习过程是有声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课标》中规定: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他们对朗读是学习阶段,教学过程中要在“正确”上下功夫,不能对八、九岁的孩子强人所难,拔高要求,否则欲速则不达,结果会事与愿违。

四、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趣味性。

当人们对某一类事情感到有趣时,便精神饱满,心情愉悦,脑垂体分泌活跃,新陈代谢加快,整个神经系统兴奋水平提高,情绪处于积极状态,思维敏捷。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持久性很差,因此,在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变换不同的方式,适时运用领读、伴读、齐读、竞赛读、分角色读,借助插图、录音、投影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五、培养阅读要注意“三动”相结合。

所谓“三动”指的是:动口、动手、动脑。我觉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为主线,把主动权让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阅读能力的目的。

1、动口

动口是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种机会,引导学生“动口”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说明了读书就是要动口读,而且要认真读,反复读,读得滚瓜烂熟,这样,不理解的内容、意思就会自然明白。

2、动手

教学时,不但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且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效果才能更显著。如在教学《窗外》时,只引导学生对“春”的段落进行了分析。“夏”、“秋”、“冬”则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通过这样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也进行了拓展训练的目的。另外在学习完一些课文之后,要求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既能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本的理解。

3、动脑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学与思是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长期坚持不懈,阅读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六、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创新意识是阅读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称象》这一课时,首先设计一个融洽的课堂交流气氛,让学生感到无拘无束。紧接着问:同学们,如果不用石头,你们还有更好的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吗?这一问,顿时学生的极大兴趣,思维也变得更为流畅了。有的说:用泥土,因为泥土比石头方便;有的说:用水,这样既省时又不费力气;还有的说:用人最方便了,能上能下。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有利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一、联系生活讲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的动力。只要感兴趣的事,就会不厌其烦地做。再加上课本本身就是生活的再现,因此,遇到一些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时,就将课文与生活进行联系,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又不讲出其结果,故意把学生的味口掉出来,激发他阅读的兴趣,激起他找答案的欲望。记得我校有一位语文教师在上《飞夺泸定桥》这一课时,就给学生们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 感动中国》栏目里的一家四口遇洪水脱险的故事。这个故事中这一家特殊的四口:一残疾老人和三个不到十岁的小孩,就是模仿了《飞夺泸定桥》里的勇敢的红军们过桥方法,最终保住了四人的性命。此刻,教师就问学生们想不想知道文中红军们怎样过桥的这时,学生们兴致高昂,都想翻开书瞧个究竟。当学生们把课文读完后,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意见。整堂课,都是学生们自己读书、自己分析故事情节,真正的做了一回引导人。看着学生们表示,非常的欣慰。

二、收集作家资料,激发阅读兴趣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求同学们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业余时间收集并记下自己最喜爱的中外作家的生平资料,寻找他胜利的奥妙,树立学习典范。典范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向上心理。平时,老师可以有意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文学家高尔基、伟大领袖毛泽东、大作家老舍、叶圣陶、冰心;从而鼓励学生学习榜样、热爱读书,从榜样中获取精神力量,从书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

三、赏析精彩片段,激发阅读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撷取文章中的精彩片段,有声有色地向学生朗读,或介绍文章的开头、结尾,来激发学生对文章阅读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自己摘抄的精彩片段,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自己所写文章的精美之处。品读过程中,师生的情操得到共同提升,阅读兴趣也必然大增。

四、教给小学生阅读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小学生以阅读方法是帮助小学生解决阅读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方法是学生打开阅读大门的金钥匙。一个会读书的人,能从平实的字里行间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能从阅读中得到巨大的精神享受,于是越来越爱读书;而一个不会读书的人,再动听的文字也无法敲开他(她)心灵的门扉,于是读着读着便没有了兴趣,从而也就无从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五、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读书习惯

课外阅读常用的方式是默读,教师要教会学生默读,告诉他们默读不仅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还有利于理解思考阅读的内容。低年级的学生在默读时可以学习圈点批划,即在所读文章中标注一些符号。这些符号教师要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例如:读不懂的地方画一个小问号,优美的句子下面划波浪线,自己认同的观点旁边画个感叹号,给生字注音等等。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边读边做旁批,如标出小节,划出重点句段,对精彩的地方做出评价,写写读后感等。运用边读、边想、边动笔的阅读方法,既可以高度集中注意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指导学生速读,扩大信息摄取量

对于许多的读物并不需要学生去精读,而是让学生摄取文章信息,掌握文章大意。因此速读是扩大阅读信息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也能学生训练阅读速度,阅读效率。在指导速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浏览读、略读、猜读等方法进行速读训练。让学生养成看书一目十行的习惯,在阅读时,采用整体认读的方法,学会直接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七、开展阅读竞赛活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小学生好胜心强,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竞赛中体验成功的欢乐,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使小学生获得并保持阅读的兴趣。如:开展分类收集成语的竞赛,收集春联的比赛,朗读比赛,办小报比赛,写读书笔记比赛,科技征文比赛等等。由于竞赛是一种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为了取得胜利,学生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必然要去多读书。而学生通过读书获得了胜利,由于学以致用或读写结合,让学生从对整个活动的参与中得到到阅读能力的锤炼。

八、培养学生正确认读的习惯

在上新课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自己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字典比赛活动,朗读比赛的活动。在开展的活动中,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于永正老师训练学生朗读,是很有办法的。

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他先对同学们说了几句话,其大意是:我自己读这课,先读了几遍,儿子说我不行,我就再读,共读了十多遍,现在读得跟播音员差不多了。你们敢与我比赛吗?为了公平,先让你们读几遍,学生兴趣盎然地开口读书;比赛开始了,于老师先请一个读的较好的同学来读,(读得真好!)于老师一下子给“难”住了,觉得比不过她,于老师只好很诚恳地想请同学帮忙代他参赛,还要给他争面子,经过这么一激,再准备,再比赛,运用比赛,引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就如同是给运动员注入兴奋剂,使其越读越想读。

篇4: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论文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论文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表扬、奖励为主,使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得到最大的满足。学生词语积累多了,扫除了生字的障碍,对阅读就会产生更大的兴趣。指导得法,持之以恒,重视点滴积累,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不断的提高。

关键词: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

人类交往需要每个人都要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无论是口说,还是笔写都是以自身的语言储存为基础的。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只有不断熟悉语言,积累语言,才可把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内化为自身语言。而这就必须要求学生有广博的阅读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

一、因势利导,培养阅读兴趣

随着信息时代、多媒体时代的到来,电视、电脑和大量的影像占据了我们的神野,塞满了我们的耳朵,正在形成阅读能力的学生也不例外。这对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了不利的因素。心理学研究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因此,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根据学生爱看动画的特点,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书、儿童漫画书,并告诉他们,这些内容书里都有,而且更细致、更精彩,还可以反复地看。只要自己去看书,书中故事层出无穷。逐渐把学生从爱看电视引向爱看书本。当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起来后,就要适时地向他们推荐恰当的课外读物,进行必要的阅读指导。比如:根据每天所学的课文,向其推荐一些相关的文章,让他们运用课堂所学的方法去阅读、去体会。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阅读的快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建立起阅读的兴趣。

二、加强课堂阅读训练,积极积累语言

1、精读课文,品味词句,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现代教学模式是“以掌握祖国的语言为目的,以熟读背诵为手段。”阅读教学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背诵训练。新大纲指出:“小学各年级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重视语言的积累。”要把多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手段,在读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上要读得多,读得好,要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要想,要“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而在读的过程中,去感知语境,想象课文中的所描绘的景物和影像。脑海里就会产生一幅幅图画,读出形、读出意、读出神,更要读出情感。对精彩的文段更要精读熟读,要细细品味,通过品析词句来实现积累语言,从而加强阅读的效果。

2、累积词汇,举一反三

学生从上学起,就开始接触到了许多优美的课文。然而说话,作文时却“语言贫乏。”那是因为学生对课文所出现的语言材料,仅仅停留在朦胧了解和机械记忆的层面上,还未能使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语言训练的重要目的在于贮存丰富的语言材料。比如积累词语这件事情,可以通过找近义词和反义词,仿写词语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新的词语,有利于积累语言材料。如由“笑盈盈”可以引出“笑吟吟”、“笑哈哈”、“笑眯眯”等词语。学生的词语理解能力会不断提高,会将部分词语转变为自己的语言,这就产生了由一词带出更多的词语。如“甜津津”可引发出“甜滋滋、乐滋滋”等词语。还可以用搭配词语的方法来积累词语,如“悦耳的铃声”,可引导学生完成“( )的雨声,( )的风声,( )的读书声。”等词语搭配,从而唤起了学生的记忆,让学生积累到更多精彩的词语。

三、拓展课外阅读,夯实语言基础。

提供阅读图书的目录,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在课外阅读训练时,学生和家长常常不能较好地选择图书和刊物,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利。教师要有计划有选择地为学生提供读书目录。目录不宜太多,要结合学生的知识和接受能力,分阶段有步骤地向学生推荐。这样才能确保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要有要求,不能泛泛地读,要要求学生每周利用双休日读几篇好文章,同时建议学生准备一本读书笔记,读文章时要摘录其中的好词好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除了鼓励他们订阅《小学生语文报》等学生能读懂易看的书报和优秀的刊物,让学生自行阅读,并鼓励学生们将刊物、书籍和报刊等互相交换阅读,同时向其他同学介绍优秀的文章和书籍。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要及时给予帮助,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摘记优美的词句,写出简单的心得。在掌握了读书的基本方法后,再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多看、拓展学生的视野。在作文评讲课中对作文中能用上恰当的好词和佳句的学生给予表扬。同时不定期地举办读书交流活动,对学生的读书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这些措施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积累语言的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表扬、奖励为主,使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得到最大的满足。学生词语积累多了,扫除了生字的障碍,对阅读就会产生更大的兴趣。指导得法,持之以恒,重视点滴积累,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不断的提高。

篇5:如何培养小学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论文

如何培养小学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论文

培养学生的素质,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来把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性,进一步提高学习语文知识的质量,是新课标改革下对语文学习的新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丰富教学形式来让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一定培养之后能够对实践技巧得到掌握,从而对自己的社会能力有一定的提高。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一、重视语文积累,扩大学生的知识范畴

语文来源于生活,学生要对语文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有所了解,才能够对语文学习有更深刻的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资料、生活中与语文相关的事件都可以作为我们学习语文可利用的资料,教师要让学生对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关键素材进行摘抄,并有计划地进行查看,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进行积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力度越来越高,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同时要对课堂问题设计的合理性有一个深入的思考,教学的重点把握在对学生阅读的方法、技巧的传授上,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对朗读课文、认识字词、分析语句、理清结构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学习,还要根据课文知识对分析文章的技巧进行掌握,课外的时间也要合理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书籍进行合理的阅读,语文阅读教材的选择要有针对性、选择性,要结合实际情况,高效地进行知识积累,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二、营造学习气氛,激活学生的实践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推动人去认识、去实践并获得成功的内在因素,是成功的先导。”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很多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小学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进行营造的'方式来把学生对新知识进行积极主动探究的欲望激发出来,有效地应用新颖别致的教学方式。例如,在对《长征》这篇课文进行学习时,小学生的生活经历较浅,并不能深刻理解诗中提到的历史事件,且年代过于久远,导致学生不能对课文含义准确理解。如果教师只是运用传统教学的方法对课文进行讲解,再解释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并不能让学生理解课文知识,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就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地对知识进行理解。教师在课前对炮火纷飞的战争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例如图片、视频等,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插件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对其情感有所体会,从而推动课堂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是由兴趣激发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便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

三、设计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提升。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记笔记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通过记笔记能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发散,从而进行创新。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关键词、中心句、优美文段等进行摘抄,并对其叙写目的进行感悟,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其次,设计板书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活动,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能力能够通过板书的质量来反馈,教师可以设立板书设计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对板书进行设计,学生通过设计板书能够有效地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本知识让学生们进行话剧表演,小学高年级的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丰富的教材内容对人物进行模仿来诠释教材知识。这种方法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对《郑人买履》这篇课文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个课本剧,让学生分角色组织表演,并在表演之后对课文知识进行总结。这样的设计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质量,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对语文进行学习时善于积累语文知识,通过对课外知识进行阅读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学会感悟文章内容,锻炼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小学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实践性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6: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吴洪敏

阅读是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阅读可以增加知识积累、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力、改善思维品质、提升创造能力;阅读可以改变人们的心境,增加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生活得更加充实,更有意义。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那么,如何在初中生中加强读的训练进而培养其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敏锐的直觉,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所学文章中的突破点、爆炸点,并点燃导火索,惊起学生心中的波澜,深深吸引学生。何为突破点、爆炸点呢?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存在疑惑或者好奇之处时,问题一旦解决,又能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抓住课堂有利时机,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精彩的开场白或话题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之进入最佳状态,为整堂课拉开序幕。

2.以和谐的课堂气氛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情感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满足学生叙述的愿望;真诚和蔼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

3.运用多媒体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强气氛,铺设场景,组织讨论、辩论、看图说话、分组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动力,才能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教学论文 )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就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最近读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有时教师还可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在课堂上的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常常感染学生,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帮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制订个人读书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学生读书计划落实的情况,适当举办读书之类的活动,如让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读的一本书或介绍书中喜欢的一个人物;有时让学生朗诵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我想,到那时,同学们会沉浸在书海中,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三、加强课堂阅读指导

教师一定要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着眼全局,筛选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难点要设置好坡度,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课堂上起指导和点拨作用,讲授的东西少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就更多了,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练习,在练习中要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做到耳到、口到、眼到、心到,全面参与学习过程。

阅读课文前,教师根据文章主旨、人物、情节、线索等提出问题,让学生读后掩卷沉思,复述课文,既达到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也达到了掌握课文要旨的目的。阅读后对重点片段进行必要的模仿训练,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好方法。《故乡》一文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反差,少年闰土的聪明、机智;中年闰土的呆板、麻木都是通过对人物进行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的刻画体现出来的,我们亦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堂上训练:刻画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要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刻画出来。若学生在这方面能认真对待,不但训练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阅读分析能力。

四、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在当今世界,学习大环境巨变的情况下,作为学生不能只拘泥于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因此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一些他们本来应涉猎的好书,扩大阅读量,以扩大其知识面,提高其阅读能力,当然这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

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读物。教师向学生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有中外名著,科幻读物、作文选、现当代少儿文学作品,体裁多样,内容全面。因此,授完新课,教师可以推荐与课文相关的一些文章给学生阅读。另外,教师还可以推荐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如家乡的历史人物、风景名胜、地理环境、安全防范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等读物。总之,所推荐的读物,尽可能多种类型,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社会上畅销的通俗小说、流行的热门作品,如《杨红樱小说》、《爱的教育》等进行赏读,从语言的准确性、合理性、审美性等方面体会语言之魅力,提高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

(作者单位:828200四川省旺苍县五峰中学)

篇7:小学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论文

小学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论文

计算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之一,而一年级作为学习生涯的起点,对孩子来说也显得尤为重要。正因为如此,一年级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就变得十分迫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鼓励算法多样化。”并对一年级的计算教学与训练规定了具体的要求。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结合我在一年级教学的实践经验,下面简单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主动探究

计算对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枯燥和乏味的,所以,在教学中,单纯地为了计算而去计算,势必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且能让他们主动探究所要教授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时,创设了学生在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里,帮老奶奶收南瓜的情境,通过课件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连加的实际意义和运算顺序。“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火把。学生在此之前只学习了两个数相加或相减,本课教学中,教师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从而引出“连加、连减”的计算教学。

二、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不但坐不住,而且注意力集中地时间相对较短。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既能让他们集中注意力,又能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影响,明白算理。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9加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凑十”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

出示盒子,其中已经装了9个红苹果,盒子的外面有4个青苹果。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摆,知道为了能很快算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只要把盒子外面的4个青苹果,拿出一个放在盒子的空格里,凑成10个,盒子外面的苹果由于拿走1个,还剩下3个,即把4分为1和3.进而说出9个和1个凑成10个,10个再加剩下来的3个就是13个,接着列出下列算式:9+4=13

同样,教学9+7,先出示实物图,让学生画一画,凑成十,再相加。9+3、9+5要求学生动手摆小棒,边操作边说过程边计算。这样使学生在“动一动、画一画、摆一摆”中充分感知“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再相加”的'计算过程,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

三、开展竞争,形成技能

开展竞赛符合儿童年幼好胜、不甘落后、喜欢表扬的年龄特点,竞赛中,通过竞争可以促使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常见的竞赛形式有:夺红旗、小火车接力计算、抢答等。

例如,“夺红旗”比赛:出示课件,山上有3条路,每条路上有6道算式题,请3组同学来完成,每组一人算一道,最先完成且全对的一组为赢,可夺得一面小红旗。 “小火车接力计算”比赛:分组进行,每组人数相等,各组竞赛题相同,开始各组由第一个计算接着交给第二、第三……直到做完为止,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等。这样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玩”中练,既能达到复习旧知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严格训练,养成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一年级数学教学中,老师也应该重视学生读题审题习惯的培养。诸如“8+5=3,15-3=18”这样的题目,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审题,认清是加法还是减法,再进行计算的。

有些一年级学生刚刚学习计算,因为很多学生20以内加减法已经会了,所以,不少学生学习过于自信,计算后从不检验,教师教给学生检查方法后,很多学生也只是装模作样敷衍了事。所以教师在平时课堂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另外,还要让学生养成自觉检查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书写习惯需要教师从学生入学之初就要提出要求,关键是教师要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如,书写小能手、作业整洁标兵评比等,让学生从中享受到书写带来的快来。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

五、坚持不懈,合理训练

在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上要合理安排,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方法。每天课前5分钟的口算或5分钟的多样化练习,能丰富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课外,让家长利用时间,配合老师进行口算练习,不要嫌麻烦,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练习,孩子们总会有进步的。

我以为,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篇8:培养小学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精心创设情境,培养阅读兴趣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就是 在一个个的情境中进行的。因此,浓郁的阅读情境可以使学生入情入境,更有兴趣去领悟作者的意图故事人人都爱听。教师还可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视、听等方面给学生感官以多重刺激,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获”。使学生在细细的听、看中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也会被老师美的情感、语调和生动的画面所陶醉了。孩子们其实是很善于模仿的,老师的范读无形中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这时他们也显得跃跃欲试了,这时老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学生反复吟读最终领悟到课文的意境,感受到美的愉悦,自然也就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二、借用课文激发阅读欲望

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体裁是多样化的。低中年级主要以童话、寓言、故事、诗歌为主,高年级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定量的应用文和适量的科普文。在阅读教学时,可适当扩展阅读同一体裁的文章,使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对不同文体产生阅读兴趣。如教学《小木偶的故事》一课后,我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等。这样学生会被兴趣推动,纷纷积极参与阅读,在读中感受魅力和灿烂文化艺术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三、组织课堂游戏,培养阅读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演。在中年级教学童话一类性质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扮演成文中的角色进行分角色表演,或让学生排演课本剧等方式,在编一编、演一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又能使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从而达到享受阅读的乐趣。

四、开展课间活动,培养阅读的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我们开展朗读比赛、办读书剪贴报、手抄报,开展读书会、讲故事比赛、读歌朗诵会,展示优秀读书笔记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间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觉进行课内外阅读。

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也尤为重要。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阅读是一个处理信息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有效的阅读要求小学生不仅用眼睛看,而且用心“看”,用嘴“看”、用手“看”。特别是对课文以及一些有启迪的好作品,不能走马观花,需用心体会,圈点批注,认真思索。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习惯。阅读方法一般包括初读、品读。

初读时,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生词、了解文章大意就可以了。品读就要求学生在读中思考、体味、理解、升华,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教师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时,我们不但教学生要根据读物内容来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而且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要让学生掌握一种阅读方法后再学另外一种,切忌揠苗助长。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阅读习惯。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每教学一篇课文,我就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久之,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进入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9:培养小学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培养阅读能力要从小开始。

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儿童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思维和智力会得到同步发展,这就揭示了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智利的开发都是以语言为基础的,而儿童又以七、八岁时求知欲最旺盛,好奇心最强烈。这个世界很精彩,现在的儿童聪明,知识面宽,但他们对世界渴求了解,渴求知识的欲望很强烈,这是培养他们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期,大量的阅读自然而然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语言也会越来越丰富,也就学会了写日记,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二、阅读教学要培养阅读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边动手的习惯,在读书时会进行圈、点、勾、画,能运用工具书解决读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学生初读课文阶段,题目首先映入眼帘。教师要教如何理解题意,如《亡羊补牢》可教结合课文谈体会,从而理解课文的方法。开始读文章时,应教学生读的慢些,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重点放在读准字音和读得连贯上。

教学生熟练运用字(词)典,自己去学习生字词。遇到难理解的词语,可以用分解词素、组词、换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去解决。在学生初读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读书方法,会提高初读能力。在精读课文阶段,要教会学生如何了解各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学习读书要领会其中的线索,把握作者的思路。如《天山牧场》一课,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句表述的意思。

其中一些比喻句、拟人句更应指导学生理解。其次还要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启发学生想像语句所描述的情景,如“雪峰、绿林、繁花,点缀着天山的千里牧场”是怎样一幅画面?要让学生眼前浮现出一幅幅图画。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文质兼美的文章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初步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这是由语文课的特性决定的。总之,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教育中逐步形成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它不只表现在对语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上,更重要的是能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能够独立的阅读并理解适合他们阅读的读物。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循序渐进。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小学生以识字、词到理解文章内容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根据他们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的特点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他们的学习过程是有声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课标》中规定: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他们对朗读是学习阶段,教学过程中要在“正确”上下功夫,不能对八、九岁的孩子强人所难,拔高要求,否则欲速则不达,结果会事与愿违。

四、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趣味性。

当人们对某一类事情感到有趣时,便精神饱满,心情愉悦,脑垂体分泌活跃,新陈代谢加快,整个神经系统兴奋水平提高,情绪处于积极状态,思维敏捷。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持久性很差,因此,在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变换不同的方式,适时运用领读、伴读、齐读、竞赛读、分角色读,借助插图、录音、投影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五、培养阅读要注意“三动”相结合。

所谓“三动”指的是:动口、动手、动脑。我觉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为主线,把主动权让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阅读能力的目的。

1、动口

动口是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种机会,引导学生“动口”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说明了读书就是要动口读,而且要认真读,反复读,读得滚瓜烂熟,这样,不理解的内容、意思就会自然明白。

2、动手

教学时,不但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且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效果才能更显著。如在教学《窗外》时,只引导学生对“春”的段落进行了分析。“夏”、“秋”、“冬”则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通过这样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也进行了拓展训练的目的。另外在学习完一些课文之后,要求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既能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本的理解。

3、动脑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学与思是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长期坚持不懈,阅读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六、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创新意识是阅读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称象》这一课时,首先设计一个融洽的课堂交流气氛,让学生感到无拘无束。紧接着问:同学们,如果不用石头,你们还有更好的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吗?这一问,顿时学生的极大兴趣,思维也变得更为流畅了。有的说:用泥土,因为泥土比石头方便;有的说:用水,这样既省时又不费力气;还有的说:用人最方便了,能上能下。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有利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0:培养小学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联系生活讲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的动力。只要感兴趣的事,就会不厌其烦地做。再加上课本本身就是生活的再现,因此,遇到一些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时,就将课文与生活进行联系,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又不讲出其结果,故意把学生的味口掉出来,激发他阅读的兴趣,激起他找答案的欲望。记得我校有一位语文教师在上《飞夺泸定桥》这一课时,就给学生们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 感动中国》栏目里的一家四口遇洪水脱险的故事。这个故事中这一家特殊的四口:一残疾老人和三个不到十岁的小孩,就是模仿了《飞夺泸定桥》里的勇敢的红军们过桥方法,最终保住了四人的性命。此刻,教师就问学生们想不想知道文中红军们怎样过桥的这时,学生们兴致高昂,都想翻开书瞧个究竟。当学生们把课文读完后,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意见。整堂课,都是学生们自己读书、自己分析故事情节,真正的做了一回引导人。看着学生们表示,非常的欣慰。

二、收集作家资料,激发阅读兴趣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求同学们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业余时间收集并记下自己最喜爱的中外作家的生平资料,寻找他胜利的奥妙,树立学习典范。典范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向上心理。平时,老师可以有意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文学家高尔基、伟大领袖毛泽东、大作家老舍、叶圣陶、冰心;从而鼓励学生学习榜样、热爱读书,从榜样中获取精神力量,从书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

三、赏析精彩片段,激发阅读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撷取文章中的精彩片段,有声有色地向学生朗读,或介绍文章的开头、结尾,来激发学生对文章阅读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自己摘抄的精彩片段,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自己所写文章的精美之处。品读过程中,师生的情操得到共同提升,阅读兴趣也必然大增。

四、教给小学生阅读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小学生以阅读方法是帮助小学生解决阅读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方法是学生打开阅读大门的金钥匙。一个会读书的人,能从平实的字里行间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能从阅读中得到巨大的精神享受,于是越来越爱读书;而一个不会读书的人,再动听的文字也无法敲开他(她)心灵的门扉,于是读着读着便没有了兴趣,从而也就无从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五、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读书习惯

课外阅读常用的方式是默读,教师要教会学生默读,告诉他们默读不仅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还有利于理解思考阅读的内容。低年级的学生在默读时可以学习圈点批划,即在所读文章中标注一些符号。这些符号教师要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例如:读不懂的地方画一个小问号,优美的句子下面划波浪线,自己认同的观点旁边画个感叹号,给生字注音等等。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边读边做旁批,如标出小节,划出重点句段,对精彩的地方做出评价,写写读后感等。运用边读、边想、边动笔的阅读方法,既可以高度集中注意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指导学生速读,扩大信息摄取量

对于许多的读物并不需要学生去精读,而是让学生摄取文章信息,掌握文章大意。因此速读是扩大阅读信息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也能学生训练阅读速度,阅读效率。在指导速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浏览读、略读、猜读等方法进行速读训练。让学生养成看书一目十行的习惯,在阅读时,采用整体认读的方法,学会直接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七、开展阅读竞赛活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小学生好胜心强,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竞赛中体验成功的欢乐,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使小学生获得并保持阅读的兴趣。如:开展分类收集成语的竞赛,收集春联的比赛,朗读比赛,办小报比赛,写读书笔记比赛,科技征文比赛等等。由于竞赛是一种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为了取得胜利,学生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必然要去多读书。而学生通过读书获得了胜利,由于学以致用或读写结合,让学生从对整个活动的参与中得到到阅读能力的锤炼。

八、培养学生正确认读的习惯

在上新课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自己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字典比赛活动,朗读比赛的活动。在开展的活动中,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于永正老师训练学生朗读,是很有办法的。

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他先对同学们说了几句话,其大意是:我自己读这课,先读了几遍,儿子说我不行,我就再读,共读了十多遍,现在读得跟播音员差不多了。你们敢与我比赛吗?为了公平,先让你们读几遍,学生兴趣盎然地开口读书;比赛开始了,于老师先请一个读的较好的同学来读,(读得真好!)于老师一下子给“难”住了,觉得比不过她,于老师只好很诚恳地想请同学帮忙代他参赛,还要给他争面子,经过这么一激,再准备,再比赛,运用比赛,引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就如同是给运动员注入兴奋剂,使其越读越想读。

篇11:培养小学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

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二、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指导好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应该从各年段发展的连续性上整体把握,不要只盯着本年级的目标。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就应该学会怎样阅读,进而培养阅读能力。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课堂阅读,课外阅读也不可忽视,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用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而忽视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首先,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学会仿写一些句子;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其次,指导学生使用读书方法。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的几种读法。

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一般我指导学生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要精读。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

在阅读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养成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要训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如圈点批划、摘抄要点、制作卡片、会做笔记等。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善读者善用工具书。要教会学生在预习、自读、自学过程中,运用工具书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中年级更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如,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3)阅读卫生的习惯

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阅读与环境、阅读与自身健康的关系,讲究阅读卫生。

新课改是历史的潮流,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广阔自由的阅读空间,努力探索阅读教学学法指导的有效途径,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习惯,才能使阅读教学逐步达到“不教”的理想境界。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 解。

四、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仅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有位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

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朋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篇12: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品读能力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品读能力论文

品读能力就是分析、体悟、理解、阅读文章的能力,提高小学生品读能力,有利于学生深度了解课文内涵,感受作者的创作目的以及中心思想,进而与作者实现情感交流,获得更高层次的阅读体验。这是一个综合能力提升的过程,小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而且还会激发其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以及对文学、写作的渴望。

一、找准“切入点”,促进感悟

一篇优秀的作品或文章,都要有一些牵动全文的点线面,这些关键性的题目、词语、过渡语句或是重点句等,都是用来统领全文或是贯穿全文的,从这些关键性的部分可一个看出一个作者的情感流露,是品读一篇文章的关键之处,所以在进行品读的时候,要注重品读这些点线面的部分,才能实现对整篇文章的品读,实现对文章的情感体悟和情绪体验。

(一)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人物性格

一篇文章中,可能一个词语就是对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表达,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抓到对这些词语的品读,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比如:在学习《钱学森》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钱学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会的回答一般会是一个才华横溢、一心为国的人。这个时候教师再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到能够体现钱学森的语句。学生就会找到一个最字,以及都抵得上五个师等句子。这种找关键词的品读方式,就可以让人物的形象鲜明其起来。

(二)品味经典语句,感悟文本中心

一篇文章中的一些经典的语句可以是教学中的好帮手,可以十分明显的体现出文本的中心,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比如:在学习《钱学森》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体会到钱学森的爱国思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对话进行品读,提问这句“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是在什么情况在说出来,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钱学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据文章中在钱学森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和坚决回国的对比来看,学生会从这个段落里体会到钱学森深深的爱国之情。利用对这些对话的分析,学生会在哲学语言的感染之下,引起内心的情感波动,从而更好的了解到钱学森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学会移情,增加对课文的感悟。

二、多元品读,激发情感

在品读文章的同时,教师还要根据文章的内容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积极思考,在讨论和交流中让自己的对文章的情感表达有一个更高的认识。

(一)师生对话式品读,闪现智慧

要想让学生能够在对文章有自己的见解,并且敢于去发表自己的看法,就要在课堂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建立一个良好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比如:在学习《钱学森》的第五和第六自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抓住“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和“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两个关键点,与学生进行探究式的谈论。让学生自己思考,一个师有多少人,一个抵得上五个师说明了什么?询问学生在读到这里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情感去阅读这两个自然段?在这样的询问引导中,一次又一次的让学生感受到情感上的撞击,提升自己对文章的认识。

(二)想象触发式品读,产生共鸣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大胆的想象,并且联想到自己的实际经验,把学生脑海中的旧知识和新知识进行链接,这也是促进学生内心情感的一个好方法。比如:在学习钱学森与美国海军将领的对话的时候,这个事件与发生的时间都离学生们太过遥远,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这方面的资料,并在阅读的自己大胆的想象,经过适当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把自己的想象引入到课文的理解中来,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自己的内心感受,让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与学生产生共鸣,以后学生的每一次阅读都是以此心灵的撞击。

三、品读语言,提升语感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语言的品读非常重要。通过品读文本的语言,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文本中深刻的内涵,体会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体会文本运用语言的巧妙之处,从而体会文本的中心思想。比如:《猴子种果树》是一篇童话故事,这是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特别喜欢的一种体裁。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将品味文本中猴子的性格特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借此提高学生的语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读全篇课文,然后找出文本中描写猴子心理活动的句子。经过大家的认真阅读,发现这样的句子一共有三处,于是教师指导学生将这三处句子放在一起,仔细品味有什么异同。经过大家的讨论,意识到这三句话内容和表达的意思基本相似,而且结构也一样。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品味这三句话,然后逐渐体会文本中这三句话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做事要有足够的耐心,也要学会坚持,如果一味地急于求成,那么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一事无成。这样,教师将文本中重点句子找出来,让学生重点品味这些句子的语言特色,帮助学生深刻解读其含义。

四、赏识评价,夯实品读

对于学生的肯定和表扬,都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所以想要提高学生的品读水平,也要对学生进行赏识性的评价,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品读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只有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学生才能真正把文章的情感内化到自己的内心。当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对其朗读的情感做出评价,以激发学生朗读的信心,愿意展示自己的品读水平。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品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部分,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引入更多的优质的文章,带领学生对精彩的内容、经典的语言运用等进行朗读,从文章的字、词、句等进行品读和鉴赏,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得到语言的熏染,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体会到品读的魅力,感受到语文的真正魅力。

篇1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昭化小学 杨云忠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要通过精心设计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通过深入浅出的方法,让学生感知、品味、积累并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 学生阅读能力 培养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通过对精妙言语的品味,来进一步明确其人文、情感的浓郁。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必须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通过深入浅出的方法,让学生感知、品味、积累并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这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重要的作用。在预习中,要使学生养成遇到困难时主动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这就要求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与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标明自己不理解的语句和字词,可以写出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根据语言特色,摘抄课文中优美词句,精彩片段,好的开头、结尾,警句格言等。其次教师应检查预习情况,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说预习中懂得哪些内容,遇到哪些问题。教师对学生预习的收获应给予肯定,以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自学的潜能,提高学生质疑的质量和能力。

二、重视朗读训练

这将会为小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能受益终生。小学阶段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强,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对于课文中涉及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不能要求他们达到较高、较深的理解程度。教学中如果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这上面是得不偿失的。许多精彩的课文及片断,小学生尽管理解起来还不能达到深透的程度,还没有鉴赏能力去欣赏课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独到之处,但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却并不困难。如果达到熟读成诵,对今后语言文字能力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读的书越来越多,阅读能力越来越强,自然会对过去不懂或懂得不透的东西慢慢地领悟,并不断产生新的认识。实践表明,许多语文功底深厚的人,无不受益于儿时的多读多背。因此,重视小学生的朗读训练也是符合儿童语言学习的心理特点的。

三、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有独特理解,就表扬;有一定道理的,就鼓励,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把激励的语言带进课堂,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可以自主确定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寻找学习伙伴;学生可以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探索知识,自己去总结规律,自己去评价学习效果,这种学习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越充分,使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

四、品读课文,积累妙语佳句

浏览课文,找出文章的妙处,从欣赏的角度仔细品味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深入揣摩文章语言的表达效果,挖出文字背后隐藏的内蕴。背诵佳句,自悟挖掘潜词造句的妙处,从具体的语言表达中说出自己对文章的评价,以便于自己的写作和口语表达中加以借鉴。让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自由发表看法,逐步培养学生评价能力。品味作品意境。这应看作阅读课文的最佳境界。一篇课文是否真的看懂了,最终要体现在对作品意境的领会上。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课文意境,掌握创设文章意境的方法,我们的教学过程才可算作完整。

五、理性探究中充满人文关怀

小学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就栖居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意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教学论文 )因此,语文教学要让情感复原,让感情流淌,让课堂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文本教材阅读并非只是单一的理性思考和论理说教,应当有多种多样生动、形象的方式,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途径和方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有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情中有理,理中含情,才能恢复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六、文本解读中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一般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或值得探究的问题。寻找切入点主要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否围绕着学习目标或在探索活动中提出的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最佳切入点应当是思想内容的聚焦点,艺术形象的闪光点, 篇章结构的支撑点。同时,选点切入的内容必须与课文的其他部分相联系、相呼应,点面结合,形成有机整体。也就是说,要深刻领悟切入点与重点疑难的内在联系,使之上升到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结合的某一高度,形成一堂课的主题。点面结合使文章研读更为深刻。

七、求同辨异中激活学生思维

―篇优秀的文章,常常蕴含着正与反的对立统一体。教师应启发学生学会读出矛盾的“另―面”来,从正面探究到反面,这样就可以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有的能够刺激学生对课文信息重组的`兴趣;有的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有的能够引导学生作多向的推理;有的能够挑起不同意见的争辩;有的能够鼓励学生有创意的发现。在阅读教学策略方法研究中,恰当地引导学生求同辨异,正向与逆向思维训练相结合,不仅可以激活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入巩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看法是多姿多彩的。

八、互动对话中增进阅读体验

有专家指出:健康的课堂应该是动静结合的课堂。“动”这里是指讲解、朗读、讨论、表演等;“静”是指学生默读、思考、想象等。“动”能激发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静”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会独特体验,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室里寂静无声,同学们在静静地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候。”但是,“动”多了课堂类似活动课,虽然热热闹闹,但学生思维参与就少。“静”多了就死气沉沉,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容易产生疲劳。因此好的阅读课要注重虚实,要动静搭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相得益彰。

九、教材延伸中拓宽认知视野

在阅读教学中,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适度地拓展教材内容,既体现了大语文教学的理念,更重要的是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让学生会读、会领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得多方面下功夫,多找方法,才能适应培养人才的需要。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好的教法,寻适合学生的教法,学生才真正会阅读,阅读能力才会真正提高。

篇14:简论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论文摘要】小学生语文学习是掌握语言、提高交往能力和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而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又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转变观念,因势利导,采用多样化式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论文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培养;提高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作为文化基础的语言的作用不可估量。语言知识与技能是从小学语文的学习中积累和形成的,尤其是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改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要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强调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小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心灵得到陶冶、精神受到鼓舞,为一要求的提出,需要教师要教学过程中,注重孩子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积极性,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1. 教师应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育人者应先自育。教师素质的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小学生阅读的水平,因此需要全面提高教师自身文化修养。教师文化修养不仅表现在知识的丰富上,同时包括思想观念的转变、授课技能和热情的提高上。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努力。

1.1转变传统观念,形成全新思维

传统观念认为,小学生阅读水平只要达到识字词、流畅读完全文的要求即可。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标准,要求对语文阅读的教学不但要掌握字词,并且还能够对语言进行运用,同时还要求在阅读中兴趣得到培养、性情得到陶冶、思维得到创新。这种新的标准不但是对学生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应当打破传统观念,明确认识新课改的要求标准,形成全新的思维。要转变观念,树立全新教学思维,可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的探索中不断的完善教学理念,改变陈规陋习,时刻以新标准提醒自己。

1.2丰富专业知识,注重授课技巧

教师应当抓好基本功,不断进行充电。语文阅读教学是最能体现教师专业知识的环节,一方面,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础。比如,对文章背景知识、作者的相关故事、文章所含寓意等,如果能够熟练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够使学生对老师产生钦佩感,这有利于学生与老师产生共鸣,从而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另一方面,要特别注重授课的方式和方法。好的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育已经被淘汰,老师应当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重视教课技巧,不断的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

1.3拥有敬业精神,提高教学热情

对待小学生阅读的教学工作,教师应当具有耐性和激情,尤其是在对待困难生方面更要体现出无微不至的关怀。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遇到的问题较多,教师应当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耐心的引导学生。同时,应当保持活力和热情,阅读教学中绘声绘色的讲解和引导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2. 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提高小学生阅读兴趣、使学习从被动型变成主动型,是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小学生必须培养阅读的兴趣,有了兴趣才有语文阅读的动力,而有了动力才能真正的提高阅读的能力。兴趣的培养常常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表现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因人而异的提问设置等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手段和方式。

2.1做好阅读准备工作,调动兴趣

万事开头难。对于阅读教学工作亦是如此,小学生兴趣爱好的可塑性强,所以,阅读前的导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阅读开始前,如果教师能够增加些对课文背景或相关知识的趣味性讲解,那么就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充满期待,在怀着兴趣的情况下,阅读的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相反,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自然阅读水平不会有所提升。阅读前的准备工作,体现为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对文章的背景等知识的渗透,比如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入手,联系课文的内容,引发对课文学习和积极性。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利用好奇心使学生对课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成功阅读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2.2注重采用现代化设备,增加阅读趣味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的教学环节的应用也愈加普遍。多媒体的教学设备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使教育工作更加省时省力并具有效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一成果,通过投影、视频播放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新教材在设置上增加了许多图片,这实际上也是启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多利用现代化设备,制作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听资料,图文并茂,声色具备,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够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因此,通过多种方式的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趣味性非常重要。有了兴趣,阅读学习过程就不会那么枯燥,不会成为一种负担,相反,阅读的过程会使学生兴致盎然,成为一种享受。

2.3巧妙设置提问,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提问也颇具技巧性,方式恰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适当的提问方式往往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至自信心,对于困难生尤其如此。因此,在课堂上,可以尝试针对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比如,对于困难生,可以先提一些比较简单的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并给其以鼓励,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有自信心,同时还启发了学习课文的兴趣,然后根据其回答问题的程度循序渐进的进行引导。课堂提问的巧妙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为,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2.4灵活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兴趣

只身临其境,才能使人感同身受并记忆深刻,对于小学生尤其如此。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组织一些情境表演,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一方面培养了其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另外,注重课件制作的趣味性也是使学生深入情境,引起思想共鸣的好方式。通过有吸引课件的播放,将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中,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能够激发起阅读的兴趣,潜移默化中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

3. 积极引导学生培养阅读的自主性

阅读自主性的培养是提高阅读水平的关键。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拥有自主意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开动学生脑筋,从而培养学生自辩、自治、自学的能力,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具体来说,引导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包括培养自主意识和传授自主阅读方法。

3.1建立学生独立阅读的自信心,增强自主意识

小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尤其体现在阅读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经意不恰当的批评,常常会挫伤学生的幼小的自尊心,从而产生对阅读学习的反感和惧怕情绪,这种反面的情绪会在左右学生今后对课文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此,老师在课堂中,应当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多鼓励,少批评。比如,学生课文读的不够流利,不应立即指责课前预习太差或记忆力太差,更不应对其阅读能力进行负面评价。此时,应当从勇气可嘉、发音标准等其他侧面对学生加以褒奖,然后因势利导,指出课文读的不够流利到底是基于生字词还是其他原因。这样,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同时自信心受到鼓舞,才能树立超阅读的兴趣和自主性。另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克服过分依赖心理。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常常是老师讲一句,学生记一句,老师讲一段,学生记一段。学生在阅读中,经常像猴子搬包谷,一路捡一路丢,所以,老师应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学习意识。比如,可以通过布置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课前准备作业,如在学习《美丽的公鸡》一课前,可以让学生先自行收集公鸡的特征和作用,这样就能启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好奇心,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3.2注重教授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强调了方法远比学到的知识本身重要,有了正确的方法,才能不断的获取知识,在小学生阅读教学过程中同样如此。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够使其摆脱过分依赖心理,从而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同时,形成创新思维。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有许多种,比如,老师可以调动学生全方位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在阅读中手、眼、口并用,在独立阅读中带着问题读课文,将有疑问的用笔划下来。又如,时常开展一些课文讨论活动,让学生在自由讨论中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各抒已见,老师则对学生的基本价值观进行引导,对于有创新性的想法要加倍支持和鼓励,在这样无拘无束的讨论中,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发挥,其思维才能得到拓展。要落实孩子的主体地位,关键是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老师都应当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鼓励其积极独立思考问题。

4. 改善阅读水平评价标准

传统教学对阅读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标准,往往偏重生字词及段落记忆以及课文熟练,很少鼓励学生创新性思维。而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常常是表现为对那些死知识是学得快、忘得快,即使对一些课文记忆深刻,也常常是死记,考试中照搬照抄,不会灵活运用。所以,对于语文阅读能力的评价方式需要改革,要鼓励创新、鼓励想象力。比如在《狼和小羊》的课文中,可以对狼扑向小羊可能出现的结果对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自行改编各种结局,对于富有想象力的学生即使给予表扬,然后再通过课文的学习对故事的寓意进行导入。另外,在考试中,应多出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不应恪守标准性答案,局限学生的思维。对于在平时作业和试卷中有创新性的学生应及时表扬并加以鼓励。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是学好语文的体现。在教学中,老师应当注重课堂与课外的结合,尤其是课堂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同时,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知识的涉猎。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需要长时间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同时完善阅读水平评价标准。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自主阅读能力的方法和技巧很多,作为老师,需要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开创新思维并享受阅读的乐趣。

篇15:小学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探究能力培养浅谈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探究能力培养浅谈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得我们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习中真正让我们的教学对象去探究乃至自主探究,那学生则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那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找到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平台。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又将如何在学生自主学习中适应自己的控制性受到改变的挑战去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协同的伙伴呢?

笔者通过几年的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谨以一孔之见,借助刊方,以求同仁商榷并教正。

一、小学生学习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必须有支撑点,才有良好的立足之地

曾有一位科学家这样妄言过:如果有一个支撑点,他能把地球撬起。这充分体现了支撑点选择的重要性与其作用的威力无比。小学生学习的探究能力有没有乃至于需要不需要培养,早在二OO一年开始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教研室就组织了该区部分教师进行了辩论。从辩论到互动交流以及专家点评的全过程看,其辩论还是越辩越旺的,这恐怕是笔者所提出的一个支撑点的问题。我们小学生学习探究性语文的支撑点是什么?我认为还要求我们的教师去深刻理解小学语文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小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支撑点也就不言而喻了,这个支撑点也就是我们教师要有新的课程理念,要立足于以学生为主体,要把学生探求能力的培养看作是诸多的学习方式的一种,要把这种学习方式与其他的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乃至于与其他学科的学习融于一体。与此同时,既然是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我们就必须确定一个姓氏的问题,应该提倡的是姓“小”,小学生的探究只能是小范围、小研究、小探究,也只可能是小发现。

二、小学生语文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必须有氛围,才有良好的探究情境

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著名情境教育专家李吉林曾经这样描述过学生:“在孩子的`眼里,山啊,水啊,星星月亮啊,都是活的,会跑也会飞,会说也会唱。儿童的眼睛,就是喜欢瞧着这陌生的世界。”这充分说明了学生的天性是诗意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要想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探究能力的培养上有所突破,就必须为我们的小学生创设美好的探究氛围。首先必须去为学生营造富有诗意、感性而又审美的探究氛围。在课堂学习中,我们要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研究的一席之地,也都有发表自己感想、阐述自己发现的一席之地。教学的实践也使我们充分地发现,有时学生所发现的真理不尽在优势群体的手里,恰恰就在弱势群体的手中,恰恰就在不经意的弱势群体的说中玩中,只不过是他们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不便或不会言论罢了。这就像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发明者一样,如果他没有见到孩童玩跷跷板的经历,恐怕他发明听诊器至少要滞后一步或者穷其一生也发明不出来。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平时要多多倾听弱者的声音,为他们的一些想法去加以发挥,师圆其说,进而让这些学生也能在探究学习中闪亮起来,进而绽放班级探究学习亮丽的奇葩。

三、小学生语文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有效整合,才能一箭双雕

小学生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课程形态,它根本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必须在平时的语文探究性学习中,在小学生语文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注意有效地整合,使其能够一箭双雕。如何做到这一点?我想不外乎要做到这样的几个方面:

1、把学生生活有效地融入课堂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已成为广大教师不懈的追求,但我们仍然必须充分利用40分钟的课堂,让学生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感到收获多多,感到身心愉悦,尤其感到探究学习语文的愉悦。这就要使我们语文课堂的学习生活化,把学生生活融入到课堂学习探究中来。平时的研究我们要力求独树一帜,令学生肃然起敬,努力致力于文本生活化、课堂生活化的语文学习探究性的实践。

2、把创新与务实有效地融为一体

实践让我们感到小学语文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新课堂模式的构造,我们也在以力拔山兮的气势促使我们的课堂富有创意。我们也必须做这样的反思,课堂上某种探究性学习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必要?如果无需则还是实际低调一点为好。课堂上某种突破常规的探究性学习的环节,要想想是否可行,不可行,还是不要去突破常规的为好。课堂上某种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的突然改变,要问问教者自身是不是有把握控制,倘若不能控制,反而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浪费别人的时间也等于谋财害命啊!因此我们的探究性学习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究时效,要坚持真实、朴实、扎实,要坚持创新与务实有效融合且紧密联系。

3、把口头与书面有效地结合起来

事实上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些时候并不需要热热闹闹,让学生冷静思考也是完全可以产生奇异的效果的。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有的时候还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学生对于探究学习所产生的发现效果的表述形式也是多样的,尤其对那些口头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我们则必须让其通过其他形式来表现,如书面形式适宜于小学生来丰富表现的各种形式或弥补口头表现能力之不足。所以我们可以把探究性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探究,并把探究的成果以书面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去撰写小论文等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小学一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探究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