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 >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共含1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连呼吸也好难受”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篇1: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汉语拼音对一年级新生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他们进入学校后学习时间最长(约一个半月时间)的内容,是他们识字的一块“敲门砖”,阅读的一把“金钥匙”。笔者在长期低段语文中,发现一年级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学生读声调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调值不到位,如上声的特点是音高最低,音长最长,而有些学生却读得音长较短,读成比较高的调子。

2.平舌音、翘舌音的读法混淆,前后鼻音分辨不清,导致读不到位、不准确。

3.学生对形近的声母、韵母分辨力低,如b和d,t和f,p和q,ei和ie,iu和ui。

4.部分整体认读音节掌握有困难,如yuan、yue、yun、ye等当作一般音节来拼读。

5.学习j、q、x与u相拼省写u上两点的拼音规则后,学生干脆把n、l与u相拼也省去u上两点。

6.拼读韵母是ian的音节有困难,相拼时往往把介音去掉,直接与an拼,如l──i──an,学生错误地拼成lan。

7.韵母iou、uei、uen在前面加上声母进行拼写的时候,应写成iu、ui、un,而很多学生却仍把中间的字母拼写上去。再如以“i”开头的韵母,如拼写时前面没有声母,应把“i”大写,如“业”应拼成“ye”而不是“yie”等等。

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类:

1.方言环境的影响

宁波属于“吴方言区”,学生平时在家庭、社会上听到的都是地道的“石骨铁硬的宁波话”,在这样的方言环境中生活,天长日久,其听觉神经就会对这种方言的感知比较熟悉和固定,如果要学习普通话的正确发音,其听觉神经则往往显得反应迟钝,不能准确地分辨出读音。这也就是学生虽然在反复听老师发音,但仍然发不准的原因之一。

2.拼音自身的影响

此类障碍主要有:

(1)汉语拼音是一种抽象的表音符号,它难读、难记、易混淆、易忘却。一年级新生要在约一个半月时间里学会声母、韵母、声调,既能准确地拼读音节,读准音调,拼读又要一定的速度,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2)发音部位,如“软腭”、“硬腭”、“齿龈”等名词术语比较深奥,对于初入学校的小学生来说,实在难以理解。而有些发音部位学生又不易观察到,造成发音不准确。

(3)形近的声母、韵母比较多,给学生分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b、d、p和q这四个声母,仅因半圆位置不同而导致发音不同,而半圆的位置与声母本音之间又没有本质联系,给学生识记造成一些困难。

(4)为什么把yuan、yue、yun、ye等16个音节称为“整体认读音节”?这样编排到底有什么规律呢?这些对小学生来说都过于抽象和深奥,令他们难以理解,只能靠死记硬背,影响了记忆效果。

3.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影响

由于小学生是“直嗓子”,气息调控不够灵活,从而造成声调把握不准。而且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不够精细,容易出现对形近的声母、韵母分辨力低以及拼读时丢掉介母的情况。学生拼写困难也与视觉记忆缺陷有关,造成在记住单个字母以及字母在拼音中的次序时有困难,常把词中字母的次序颠倒,如把“hui”拼成“hiu”,把“tou”拼成“tuo”.

4.教师课堂教学的影响

有些教师自身普通话就不准,发音没到位,当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学时以机械识记字母、教师示范发音、学生跟读为主,教学手段单调,一本书讲到底,这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简直是煎熬,影响了他的听课注意力,这真是“学生学得被动,教师教得无奈”。

那么,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对策来提高拼音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抓心理,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

据研究资料表明,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7—10岁儿童只能保持20分钟左右,注意力不能持久,这就需要教师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时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巧妙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教学内容上。例如“编一编儿歌、猜一猜谜语、做一做游戏、演一演比一比”等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来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拼音的积极性。

笔者在教学复韵母“ai、ei、ui”时,设计“快乐大转盘”、“接力小火车”、“邮递员送信”这三个游戏。在教学生读拼音时我用“接力小火车”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对他们的掌握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及时矫正发音;接着在学生读会的情况下,笔者利用拼音卡片让学生玩“邮递员送信”的游戏;在复习巩固阶段则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玩“快乐大转盘”的游戏。这样每当学生注意力要松懈的“关口”,笔者都设计了一个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刺激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下去,忘记了精神上的疲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这样学生在欢乐轻松的气氛中完成拼音教学任务,熟练掌握“ai、ei、ui”三个复韵母的正确发音。

在多年拼音教学中,笔者发现当拼音作为符号单独存在时,因抽象学生识记存在一定的困难,可一旦把拼音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它与学生熟知的生活密切联系之后,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会学得快快乐乐,记得轻轻松松。例如,在教“zhi chi shi ri”这一课时,有的学生读这些整体认读音节时总是分开拼,纠正几遍效果都不太理想。在课后笔者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法:看来一味用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的方法难免单调枯燥,怪不得学习效果会打折扣。于是我另辟蹊径,抓住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编了一个故事:“zh是妈妈,i是他的宝宝。有一天妈妈带着宝宝去逛街,宝宝很调皮,被精彩的外面世界迷住了,悄悄地离开妈妈,结果迷路了。宝宝找不到妈妈,也找不到回家的路,急得哭了。后来在警察叔叔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妈妈,小i紧紧地抱着妈妈说,妈妈,我要永远和您在一起,再也不离开您了。”听了这个故事,学生们都知道整体认读音节不能分开拼,然后举一反三,自然记住了“chi shi ri zi ci si”。

整体认读音节表的最后九个音节(yi wu yu ye yue yun yuan yin ying)读起来没有什么规律,许多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忆。今天好不容易记住了,默写正确了,可过了一段时间又把“知识还给了老师”,这种情况让笔者头痛不已。后来我试着把音节顺序改变并加上声调,突然惊喜地发现它可以变成一句有趣的句子“yīn yí yè yǔ,wú yuán yuè yún yǐng”,即“因一夜雨,无圆月云影”。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我特意搜索到一幅与此句相配的图片,问学生:“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地上湿漉漉的,好像下过雨,夜空漆黑,连月亮和云朵都没有。”于是我趁机出示句子“yīn yí yè yǔ,wú yuán yuè yún yǐng”让学生拼读记忆。就这样,通过“看看——拼拼——读读——背背”这几个环节,学生轻松记住所编的这句话,自然就牢牢记住那9个整体认读音节。由此可见,教师根据拼音教学的需要,合理地将有关内容渗透在故事情节之中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可以巧妙地化难为易,激发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兴趣,从而强化拼音教学。

二、巧放手,引导参与,让课堂动起来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强调学生要喜欢学习,有兴趣学习,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在拼音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引导、挖掘,孩子们的表现欲就会得到完美的体现。拼音字母中形近的比较多,如f—tb—dp—qn—ml—i—j等。为了让学生分清这些字母,记准记牢,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观察字母形状自己编歌诀来辅助记忆。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智慧的火花四溅,例如:“伞柄朝上fff,伞柄朝下ttt,一扇小门nnn,两扇小门mmm,一根小棍lll,小棍带点iii,i带尾巴jjj。”这样就赋予字母以意义,使抽象的符号化为具体的语言,分清了并记牢容易混淆的字母。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给了学生展示的机会,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低年级小学生特别活泼好动,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肢体、手势或课堂上的实物进行“手舞足蹈”,充分让他们展示自我。笔者在教学拼音时就启发学生自己编“汉语拼音手指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食指和大拇指围成一个圆形表示“o”;用蜷曲食指和弯曲大拇指表示“e”……在教学“b—dp—q”这两对最容易混淆的形近声母时,笔者让学生动动脑筋,怎样用手指来区分它们的不同,从而帮助自己记忆?没想到学生的小小的脑袋里竟然闪现着那么多智慧的火花,小小的躯体里竟然蕴藏着那么丰富的表现力!他们用食指和大拇指围成一个圆形,与左右手掌配合,根据的圆形的不同位置表示“bdpq”。这些活动既使学生大脑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综合,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使学生学得轻松愉悦,从而提高了拼音教学的效率。

三、教方法,举一反三,培养拼读能力

拼音教学以掌握音节为重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教学生掌握声韵成音的规律,熟练掌握拼音的方法,从而达到掌握学法、举一反三的目的。整体的音节是由声韵母这些零件组成的,因此,既要从整体的音节入手,又要进行零件的分析与教授,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课文中最早出现音节拼读的是第3课“ba”,因此这一课也可以称为“拼读音节起始课”。笔者在教学时,先指导学生看懂拼音方法图(小姑娘在推卡片),最后演示声母“b”和单韵母“a”两音相碰成一个音节“ba”,接着听老师范读,感悟两拼音音节拼音方法“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然后让学生练习拼读,体会拼读方法。教三拼音节时,采用“三拼音,要记牢,中间介音别丢掉”的歌诀引路方法,就能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同时教师要巧妙合理地应用课本,新课程教材图文并茂,教材中安排了意境优美的情境图,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教师要充分利用图画教学生掌握拼音要领,采用连读、对比类推掌握直呼技巧,加快拼读速度,提高拼音效率。同时结合教材中出现的短语、句子和儿歌的拼读练习,形成拼读音节的能力。

四、创氛围,巩固应用,提高拼写能力

通过一个月左右时间学习拼音并不能立竿见影,必须经常练习,长期巩固。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拼音学习的大环境。可以引导学生拼拼学习用品、生活用品,拼一拼同学家人的姓名等。平时要鼓励学生课余多读注音读物,每周交流评选“阅读小标兵”,提高学生的拼音能力,丰富课外知识,积累词汇。在读的基础上,还可以训练学生拼写的能力。可以指导学生每天写一、二句话的日记,写不出的字可用音节代替,写得好的可以奖励小红花。笔者在教学时就要求学生每天读课外读物,并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专门的摘记本,取名叫《采蜜本》,把读书时遇到精彩字词句记录下来;每周写一篇看图作文。这样,通过阅读和写作训练,既有利于拼音知识的巩固应用,又让学生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还认识部分汉字,把学拼音、识汉字、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但增加了趣味性,及早获得成就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篇2: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非常关键的地位,通常情况下它占用的课时最多,消耗的精力最大。这就要求我们把引导学生扩大视读的广度和感知的深度作为出发点,致力于阅读教学的研究和创新。

叶圣陶先生很早以前就指出“预习是训练阅读的重要阶段。预习的广度越大,则感知单元越大,理解能力越完整、阅读能力越强。”在认真预习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了全面的初步感知后,只有借助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在头脑中再造出文章所描述的人物、场景、情节、思想感情等等,并与现实生活、社会现象、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是新旧知识之间相互触发,从而进一步丰富、加深对文章的感知和理解。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做到有的放矢,该放手是就放手,留给学生足够的预习、自读的时间和空间,树立“以阅读为本,以学生自学为根”的思想。这样做实际上也是在充分体现教学活动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改新理念。

有目的、有计划的推荐优秀读物并及时检查评比课外读物成绩,不断总结在此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者、创新者,努力使课外阅读成为语文教学的龙头和突破点。在自读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教材有了深层次的了解,教师对难点、重点、疑点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正确、准确的解答,从而使课堂教学和自读预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好的学风、文风。

这样的课堂教学既生动又活泼,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的模式正在悄然滋生。课堂中提出许多问题,教师抓不住主要矛盾,其结果不但不能强化学生深化思考,深刻领会课文的特点、重点和难点,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和从文章中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就要掌握研究、思考和筛选问题的艺术,力争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能够设计出一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应该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引指导,向学生揭示自己提出问题的思路,把学生逐步引向正确的轨道。提问可以牵动整个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这也是阅读教学的又一法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到提出一两个中心,这样既能把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各种阅读理解所需的积极因素聚集到一两个“焦点”上,又容易诱发意识冲突、引起争论,产生一种“一是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教师何尝不是如此。要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展示学生全面素质,使学生将来成为栋梁之才,新课程对语文教师自身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常规教学中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之余,语文教师还需要阅读大量的时文、美文和经典名著等,为学生的阅读方向,鉴赏能力做好先导。“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语文老师只有不倦的阅读,潜心的研究,勇敢的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才能成为新课改洪流中的弄潮儿。

篇3: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其视野,提高其综合素质,文章就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习惯的养成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具体的阅读教学策略,包括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质量。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阅读习惯;阅读教学;

兴趣是人前进的动力,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识字量不多,让其独立阅读是十分困难的。这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对阅读有了浓厚的兴趣时,其阅读能力才会得到提升。良好的阅读氛围对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有帮助。

一、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阅读学习产生兴趣是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善于抓住一年级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活泼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进入作品,更好地理解文字描述的内容,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例如,教师在讲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时,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小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一年级学生营造具有真实画面感的文章内容,强化其语文阅读体验的同时,还可以加深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需要合理利用语文课的教学平台,一年级学生的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插图去想象课文的场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图片进行文章的表达和想象,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培养阅读习惯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可为其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语文教师的职能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还要从小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了,这时就需要让学生知道怎么阅读,如何阅读,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只有这样,阅读兴趣才能一直保持下去,对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年级的小学生语文阅读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初读,要求学生可以认识并且在汉语拼音的帮助下能够独自完成一篇文章的阅读。第二部分就是品读,要求能够在无障碍朗读下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在阅读中深入地思考文章的中心内涵,并仔细揣摩。培养一年级语文阅读习惯需要从这两方面入手,教师在拼音及生字的教学上,要夯实学生的基础,教会学生汉语字典的使用方式,进而帮助学生完成品读。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品读方式,品读方式大致分为朗读和默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安排,帮助学生克服品读的障碍。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清晨早起的时候,选择朗读,通过大声地朗读提升自己的发音能力及理解能力,在新接触一篇感兴趣的语文读物时,可以选择默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提升阅读质量

提升一年级小学生的阅读质量,可以从阅读方法及阅读量两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方式,并且阅读量要适当,坚持学生的主体性来提升其阅读的质量。

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能力。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前,提出相关问题,这个问题的作用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方向,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独自寻找答案,教师最后进行总结,让学生自由提问,由教师进行解答,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

另一方面,为学生合理安排阅读量。教师需要根据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逐渐增加阅读量,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由于汉字的积累量及理解能力有限,阅读内容以短小精悍为宜,内容最好简单易懂,可以插入大量图画来保证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为其制定相关的阅读计划,定时向学生推荐符合学生的课外读物,如《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等,教师可以指导家长与学生共同阅读,每天保证一定的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

四、结语

随着国家教育的不断完善,人们对阅读也越来越重视起来,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小学阶段正是人生起步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但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不能独立完成阅读这件事情,此时,需要学校和家庭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篇4: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我校自暑假开学后大面积实施“八环节导学稿”课堂教学模式,整体情况看还是喜多于忧,老师们有热情,有思想,整天忙于编制导学稿、小型教研、创设课改氛围,真是不亦乐乎。可是当我问及学生的整体感受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预习的操作要领掌握的不是太好,今天再次谈及预习的有关问题。

“八环节导学稿”教学模式的第一步就是预习,“预习”是在上课前,还是在课堂上,教师需提供什么样预习指南,要因学科、因具体情况而看。

东庐中学的“讲学稿”师生共用,上课前教师把讲学稿发给学生,引导学生课前自学教材,并完成“讲学稿”上的题目。“讲学稿”实际是“给学生一个拐杖,让学生尝试自学”(陈康金)。

临汾三中的“学案导学”的学案内容大部分是学生自学(可以视为预习)完成的,设计容量是由刚开始的细致、全面到后期得简单明了,甚至达到学生没有学案,在“隐形学案”的引导下完成合作交流,质疑解疑,总结反思的自主学习过程。当然,达到这种境界,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濮阳四中“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的“自学”,是在老师引领下的“自学”,在对学生自学方法的指导上,初期要给学生出示完整的以问题为主的自学指导,并从提问题的方向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自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是自主的、合作的发现问题的过程,是“互动”的基础。

杜郎口中学把预习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学生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学生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预习就是正课,自学就是正课。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和“小组合作”解决了能够解决的绝大部分问题,建构起初步的知识结构,发现并提出了需要教师指导、分析、提升的问题。

洋思中学的“先学”,是课堂中的先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围绕课时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西峡经验不提倡课前预习,一切学习都在课堂上完成。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促使了学生课内高效和快乐地学习。但是,为了在课堂上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可以自发性地查阅资料,这要比教师布置预习任务效果好得多,但是我认为很难操作。

我校的“八环节导学稿”教学模式,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学科要求学生课前完成一定的预习任务,而其它学科如政治、历史、生物、科学、地理等则要求把课前预习搬到课堂上完成,这样学生压力不会太大,课后的时间自己掌控的可能性就大些。预习导学还要求家长参与,互助学习小组参与,其主要目的就是最大限度解决自己能最会的知识,逐渐培养自学的能力和习惯。

目前我校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导学稿中缺乏“学法”指导,或是指导的不科学,有让学生绕弯的现象;预习问题的设计不合理,内容忽多忽少,难度忽大忽小,本来是难点问题却放在的预习的环节,本事预习就能解决的问题却放在课堂的自主学习或小组研讨过程中解决;学生完成预习导学的习惯没有养成,自检环节没有利用好,有的学生不能坚持预习,而小组互检时又缺乏补救措施;没能把预习导学真正放在小组评比的内容之列,或是有评比没有公示,起不到激励作用。

鉴于此问题,下步学校工作重点应放在敦促导学稿预习的设计质量上,放在检查导学稿的预习评价机制上,预习环节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八环节之首,它是“学会”和“会学”的桥梁,预习作用之大,难以用语言表述。

篇5: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

小学一年级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从幼儿园教育向小学教育的跨越以这个阶段为重要基础。语文更是一年级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才能达成对其他学科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了日后各阶段的学习,从学生年龄情况出发,培养其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小学一年级教学的关键。本文从一年级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着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为教学改革做出贡献,为学生的高年级学习做好充足准备。

关键词:

一年级;语文教学;问题;策略

一、前言

学生由幼儿园阶段的学习进入到一年级的过程中,由于游戏为主的教学模式向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增多,这种转变容易在学生的不适应下造成学习偏差。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育又是关键的基础教育时期,对拼音的学习是现代化社会中运用办公软件打字的基础,对文字的学习是各方面阅读即获取知识的基础,此时对学生的适应性引导就变得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在小学一年级教学中获得自然的学习过渡,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结合实际教育情况以及先进教育理念,提出具体的教学对策。

二、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一)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

从幼儿园向小学转变的过程中,学生学前教育水平极大的不平衡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由于功利促使的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以及反小学化幼儿教育的推进,两者对抗使得幼儿教育中具体知识性教育参差不齐。当幼儿园在小学化教育中提前教授了大部分拼音和文字知识,语文教师在进行一年级语文教学时就会忽视对部分内容的强化,这对于在幼儿教学阶段获得知识较少的学生来说是不合理的,缺乏教师着重的对语言文字的锻炼使得这部分学生难以得到顺利的过渡,而这种片面的教育归根结底在于教师对于幼小衔接的忽视。除去以上例子中所提到的问题,对幼小衔接的忽视还会使得学生在面对教师的过程中产生畏惧等负面心理,由于小学中纪律要求的明确、教育内容量的提升、加之对学生自主能力要求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若是不根据学生年龄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软化,容易给学生留下严肃的令人畏惧的形象,对师生的交流十分不利。

(二)评价体系的单一化问题

单纯的书面考试评价体系仍然是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大问题,评价方式的单一化和片面化对于现今的综合性发展要求十分不利,这种评价方式在教育部的三令五申中仍屡禁不止。在书面的统一考试要求下,本该得到听说读写全方面能力锻炼的学生产生了重点的偏移,教师和学生都会以考试内容为根本标准进行学习,而试题考核下的一年级语文根本性的缺少听和说方面的题目,将会使得学生的文字和口语表达能力之间出现脱节,未得到语言交流的锻炼使得学生的交际能力削弱。同时,过于重视卷面考试将会使学生压力增加,教师在进行卷面设置时容易出现超纲题目,使得考试从学习成果检验的过程变成了一个目的,是一种本末倒置。最后,单一的书面考试评价也会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使得刚刚进入学校的充满好奇心的学生对学习失掉兴趣,使接下来的学习成为一个灌注式而非主动的学习过程,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

三、有效进行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认识阶段:知识的体系化与教学差异化

在进行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对教学情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着重于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这个认识偏重于两个方面,一是结合自身能力与教学内容的认识,二是结合学生情况对教学差异的认识。在前一方面中,部编版一年级语文课本翻开就从文字“我上学了”结合简单的诗歌“上学歌”进行引入,随后进行识字和拼音方面的教学,这些内容于教师而言无疑是十分简单的,但正是这种简单使得教师常忽视对教学内容的准备,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贫乏寡淡,无法吸引学生兴趣,因此把简单的知识系统化、趣味化是重点,这需要教师在准备教学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到自身语文水平和教育语文水平间的差别,对知识体系进行构建规划。在后一方面中,学生受到学前教育的情况良莠不齐,幼儿园的教育程度、学生父母对教育的重视差异、以及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差异,多方面结合造成的差距是十分巨大的,教师要在充分了解这种情况的基础下对每一个学生都给予关注,不能抱有学生之前肯定已经学习过这个知识,就不对部分知识详细展开的想法。基础知识的讲解一定要不断重复,使学生对这些语言文字逐渐熟悉,更加敏感,不落下每个学生,为学生学习树立信心。

(二)教学方式

1、趣味性教育

学生兴趣对于学习的意义一再被强调,尤其对于一年级语文这种基础中的基础学科,兴趣对于增加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深入研究教材联系学生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氛围是两种主要形式。在联系教材的方面,教师可挖掘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再对教学知识进行引入。例如在对课文《小小的船》的讲解之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提出一个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引入,让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强化对月亮的认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随后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后让学生思考文中“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再把谜语中的月亮的特征同课文中的联系在一起,把谜语中“挂”、“镰刀”和课文中“弯弯”、“两头尖”着重标注出来,启发学生对月亮形态的感知,将学生从猜谜活动带入课堂之中。课堂趣味氛围的形成要积极引导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在让学生思考有什么东西的形态和弯弯的月亮相似并进行发言,在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通过及时的鼓励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2、兼顾听说读写各阶段

拼音与文字是一年级的语文教学重点,拼音学习要求学生学习准确的语音,辨别字母形态并且掌握拼读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顺口溜和图形联想强化记忆,例如在对“a”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部编版课本上小女孩发出“a”音的图片,将女孩圆形的头部的圆形,辫子的右弯同字母“a”的形态相结合,便于学生的记忆。在看图写话与说话方面,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其选择较为简单直观的图画,同时可以通过画图写画、画图说话的方式,将简笔画的过程与表达的过程结合起来,使学生达到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统一,学生表达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句意表达不清、句子内容不完整的情况做出修正,使得学生的文字和口语表达得到不断改善。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让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重视朗读与默读,落实每一个字音、字意以及文字符号,同时也要加强与学生父母的沟通,让学生在学习课内知识的同时,阅读课外经典,不断拓展知识面。

3、丰富课堂形式

课堂教学不仅仅限于教师的讲述,对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不集中的情况,丰富课堂形式可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方面可通过组织学生游戏中学习的形式来达成,幼儿园教育中的游戏式教学在转入小学后加以提升,从兴趣式的游戏转向教育式的游戏,例如通过游戏“开火车”,在复习所学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轮流读字音,通过游戏“找朋友”让学生搭配拼音的声母和韵母。丰富课堂形式也可以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多媒体进行声音、图片、视频的多方面呈现,从而达到丰富多彩的教育效果辅助学习。

(三)评价体系

小学一年级语文以往以笔试考试为唯一终点的评价方式应该被取代,转向多时间节点、多层次、多评价参与者的综合性评价。多时间节点可通过一个月一次的评价或是一单元一次的评价进行,将这些评价分数按比例加入总评定之中。多层次的评价除去笔试考试之外可结合口语表达能力的评价,例如组织竞赛,学生参与课文背诵、认字读写、口语交际方面的比赛来获取评定。多评价参与者指的是师生共同参与评价,学生参与评价削弱了教师评价的片面性,也可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但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判断能力不够成熟,学生参与评价的分数占比应该较低。这种评价体系使得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学习重心,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篇6: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一、为学生制订阅读计划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对于语文阅读已经接受了基本的训练,但是在阅读量上却有所差异,有的学生读过的书多,有的学生读过的书少。因此,学生升入初中后,语文水平也会参差不齐。老师应该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为学生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

1.对于学生阅读书籍一定要保质保量,切忌只图读书的数量而忽视了对书中内容以及思想的理解

初中阶段不同于小学阶段,对于语文的学习有着更高的要求。小学阶段读书的目的主要在于学习文字、词句等的用法,而初中阶段则更多地倾向于对于文章的理解与把握。所以说,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大量阅读是其根本基础,但是认真体味文章同样不可或缺。

2.对于小学阶段就已经进行过大量阅读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更高层次的读物

小学阶段所能接触到的读物大多是童话、寓言故事、四大名著、历史故事以及一些简单的文学作品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美德并且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就会显得肤浅。所以,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国内经典的文学作品,如鲁迅、巴金、顾城或莫言等作家的文学名篇。此外,还要为学生的哲学启蒙打好基础,为学生推荐一些哲学类入门书籍,比如说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成名作《苏菲的世界》,通过讲述一个小女孩从陌生人那里收到了一封封关于哲学思想论述的来信,从而开始对整个世界、自身所处的环境产生好奇,进而引发了对于生存、死亡等的思考。这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将自身带入书中的角色,从而跟随作者或者书中的主人公一同思考这个世界,思考生存的意义等。

3.广泛阅读,拓展视野,拓宽知识面

中国的学生在这方面比较欠缺,因为学生通常只能一门心思地将精力都投入课本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知识的摄取。因此对于老师来说,趁着学生还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一定要教育学生广泛地摄取知识,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的条条框框,要多读各种不同题材的课外书籍,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

4.教师可以推荐学生每星期认认真真读一本书,建议不超过两本

学生要根据自己所阅读的书籍写出阅读感受,自己的收获包括本书带给自己的改变是什么等。不断思考,积少成多,逐渐培养读书兴趣与阅读能力。

二、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1.可以快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看到一篇文章,快速读一遍之后基本上就可以把握整篇文章的主旨内容、结构,并且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当然,这要建立在一定量阅读的基础之上。所以在日常的语文学习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广泛阅读之外,老师还要刻意地去训练学生对于文章主题、结构、中心思想等的掌握,让学生养成一种思维模式,即看完一篇文章首先就想到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捋顺文章的结构等,这样假以时日的训练,对于文章的整体把握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2.同感的能力

所谓同感就是“感受他人的感受”,也就是说,学生在看完一篇文章后,要能够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情感,要学会去感受作者的感受,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读者与作者在思想上的共鸣。产生思想或情感共鸣,那么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更加容易、更加透彻。老师在训练学生这种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自行有感情地进行朗读,仔细体会词汇的用法,揣摩句子与句子之间使用的关联词,以及文章抒情部分的描写等。抓住这些细节,便可以在整体上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感情等。

3.文学评论的能力

对于文学素养来说,文学评价是最高层次的能力。文学评论,简言之,即看完一篇文学作品,可以对其进行评论、赏析等。这就需要读者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能够分析文章结构的利弊,支撑点的合理与否等。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知名学者或作家所写的文学批注,诸如毛宗岗评《水浒传》等。对于中学阶段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求不必过高,只需要根据文章的结构、内容等对其表达方式、逻辑性以及价值观念做出最基本的判断或评价即可,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提出自己的观点,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总而言之,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文能力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以及学生本身语文水平的可塑性。对于能力不同的学生要求要有所区别,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着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专门的训练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等。此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样不可忽视,这对学生今后的生活也大有裨益,可以定期让学生对某些文学作品做赏析、评论等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篇7: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一、教一年级语文,从教师自身来说,千万不能高估了自己的水平

从知识层面上来看,一年级的知识是处于最底层的,最简单的。但就是这种众人皆知的知识,却是最难教的,也是最应该认真对待的。

一年级上册的知识主要包括了看图说话学拼音,读简单儿歌认生字,写生字。作为教师第一次拿到教材打开书,aoe迎面铺来,再往后翻,就是一些简单的儿歌,简单的生字。于是会高估了自己的水平,但是当一群孩子真实地坐在教室里,开始教学时,才意识到不是那么简单。因为知识越简单,就意味着我们要想得更多。怎样把简单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能够吸引孩子,怎么让孩子能够学懂,并会运用呢?需要教师对一年级的知识有整体的把握,哪些是重点,那些是难点,那些是孩子容易搞混的地方。在教学中,逐渐认识到学习拼音的重点是认识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能够区别两拼、三拼音节,能够正确标调,知道jqxy与ü相拼时要去掉等。针对这一点做了下面的策略。

策略一:教学之前,对课本一定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脑子里得有清晰的思路,对一学期的教学有一个整体的规划,认清重难点,自己学扎实了,孩子也会学得很扎实。

二、不要高估一年级的小朋友,重视缩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

一年级,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从幼儿向儿童转变,从游戏向学习转变的关键时间。他们在这个年龄阶段,几乎是一张白纸,需要我们一步一步的引导。这个过程我们不能操之过急,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高估一年级小朋友的能力。

针对现在的学前教育参差不齐,有的孩子幼儿园学习过拼音,也认识很多字,再加之父母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引导孩子认识一些汉字,这部分孩子就能很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也会感觉比较轻松。另外还有一多半的孩子,幼儿园没有教过拼音,父母也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管孩子,学前几乎没有学过什么知识。两类孩子“狭路相逢”,差异性就不言而喻了。如果孩子思维灵活,接收能力强,也能够很快跟上步伐,如果接收能力差一点,那就很容易变成学困生,也会产生自卑心理。所以作为教师,一年级的孩子上课的听课习惯需要我们细心引导。他们在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我们关注的对象。无论是习惯还是知识,都要反复讲,让他们有好的习惯,新的知识多次见面,达到熟悉的程度。这对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教师更应该关注学困生,不能因为课堂上有几个人懂了,就认为全部孩子都懂了,让他们也能够跟得上学习,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共同进步。

策略二: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关注学困生,让他们在起跑时就有信心超越。

三、让你的课堂生动有趣,在有趣的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近年来,小学教育特别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强调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因此,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年级的拼音教学,对于后期的“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拼音的教学,但拼音显然是很枯燥无味的,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让拼音教学变成童话乐园,将拼音宝宝送进拼音王国,拼音王国里有声母宝宝和韵母宝宝。而这些宝宝之间,会发生有趣的童话故事,一年级的小朋友最喜欢听故事,通过这种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能力。如果说孩子在课堂中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我们还可以设计必要的课堂活动。可以猜谜语、做拍手操、编故事、编儿歌。只有这样,才能让一年级的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这里来。

生字教学也是一年级的重点,如何让孩子写一手漂亮的好字呢?老师必须严格要求。首先,让生字教学更加有趣。认字方法多样化,卡片认字,游戏认字,生活中认字。学生字,一定要教给孩子方法,重要的方法就是要让孩子学会观察,发现中国汉字造字的奥妙,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当孩子爱上认字了,我们就要引导他们正确的写汉字了。标准的坐姿、正确的握笔方法、教师的漂亮示范,都将对孩子的“写”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学习课文的朗读方面,我们更要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语文教学的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丽的境界。”是的,读书,可以让语文课堂活起来,也能够真正让孩子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课堂上,除了教师要有优美的示范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小组比赛、同学互读、抽生朗读等方式,让孩子大胆大声地读出来,对表现好的小朋友我们要大声地表扬,课堂上可以适当地准备一些小贴纸,小朋友很喜欢这种表扬方式。

“写”不仅仅是写字,还有写作,众所周知,语文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一年级的写作就是写话,要写话,就得从说话开始,一年级上期,作为教师在课堂上,我们要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训练学生说正确的普通话,纠正不正确的发音,训练说话说完整的话,说清楚,矫正语病。只有从一年级开始潜移默化,到了高段,孩子才能写出语句通顺,优美的文章。

策略三: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孩子在听、说、读、写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爱上语文。教师的鼓励与示范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备课一定要认真,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资源,把你的课备得生动有趣。

四、要发动家长的帮助,要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一年级的孩子,如果对孩子的教育光靠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家庭的絕对配合。除了认真监督孩子完成作业,还应该关注孩子在家里的书写习惯,避免家校两重天,影响孩子的书写习惯。同时,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家庭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拥有良好阅读氛围的家庭,孩子是特别爱阅读的,而且理解能力比一般家庭的孩子要强。所以,从一年级开始,我们要引导家长朋友与孩子一起进行亲子共读,也要推荐一些育儿书籍与家长分享,让书香浸润每一个家庭,也浸润每一个小朋友的心灵。

策略四:成立家委员,定期开展家长学校,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而不是旁观者,让孩子在良好的家族氛围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是未来社会的栋梁,是祖国的未来。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他们挑起重担,让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循序渐进,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朱珊.《论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J].科技资讯,20xx(15)

[2]蒋华英.《浅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xx(8)

[3]胡晓容.《浅谈小学语文如何针对核心素养教学》[J].教育论坛,20xx(50)

[4]冯世明.《<小学生自主作文>教学指导方法》[N].语文出版社,20xx.5

篇8: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论文

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论文

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论文

一年级识字、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提出“会认、会写”两种要求,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但是,低年级学生在掌握字形方面是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下面我来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教学生在自学中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

过去的教学一般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新课程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学,用多种方法思考、记忆、分析字形的思想,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对字形的记忆也会更加扎实牢固,还可以从中摸索体会汉字的构字规律。

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他们产生读书的欲望,在反复朗读中掌握生字读音、认识字形。接着我就问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这几个生字,看谁最聪明?自己动脑筋想出最好的记忆方法,请你告诉大家。”这样一问,同学们兴趣盎然,马上就开始在大脑中寻找答案,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记忆方法:“熟字加笔画”、“形近字对比”、“同音字”、“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减笔画”……如学习“天”字,有的说“大”字加一横就是天;有的.说“人”字加两横就是天;有的说“夫”字不出头就是天。学习“园”字时,有的说是在“元”字外面加上围墙“口”就是“园”,从而明白“校园、公园”是有围墙的,以区别“元、园”的用法。学习“爱”字,学生把它拆成“、冖、友”,我配上儿歌“爪字头,秃宝盖,小朋友,真可爱”。这样学生很快就记住了生字。

二、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突破字形难点

刚刚入学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易于疲劳。《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对汉字以及汉字学习的态度和情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所以,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边玩边学。这样,在充分调动学生无意注意的同时也促使其有意注意的发展。并且老师要为解决困难创设情境,以促使学生思维灵活、有创造性地发展。下面我介绍几种趣味识字方法:

1.编字谜。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发现“编字谜”能帮助孩子们轻松地掌握一些难教的生字,经过引导,孩子们经常动脑筋编字谜在课堂上交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比如:朋:两个月亮交朋友。林:两棵树,并排站。休:一个人靠在木头上。息:自己的心。禾:一棵小树苗,头上戴草帽。思:十张口,一颗心,猜猜看,动脑筋。雷:雨点掉到田地里……孩子们不仅能编出书上出现的生字,还把这种识字方法扩展到课外,并讲给家长听,这样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识字兴趣,同时也巩固了生字。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组字游戏。老师把一个字或几个字的构字部件打乱顺序写在卡片上,发给每个小组一份,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尽可能多的组字,然后小组派代表到讲台前来展示合作的效果,让全体学生认读,评出冠军组。这样,体现了保底不封顶的教学思路,学生们不仅能组出课本上出现的字,有些学生还能组出许多课外认识的字。

3.抢卡片。老师把许多卡片放在黑板槽里,指名2—3人站在黑板前,按老师读的字音,找出有关的卡片组成字,读后组词或说一句话,谁抢得多谁就可以得到一面小红旗。

4.编故事巧记字形。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构字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去揭示汉字的造字原理和音、形、义的关系。通过直观手段、形象语言、生动故事,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幅幅图画或一段小故事。如:学“呆”时,教师边讲故事边写笔画:“一个人张着大嘴巴(口),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原来他在发呆。”

5.变字小魔术。我结合语文百花园一中“这样识字真有趣”组织了“变字小魔术”的游戏。选出一些简单的字让学生加一两笔变成新字。如“日”,孩子们变出了:电、甲、由、申、田、白、百、目、旦等,“木”,变出了:本、禾、术、未、米等,课堂上,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魔术”中,在游戏中学习,在交流中巩固。

三、阅读课外书识字

一年级新生在入学5—7周左右,便可熟练掌握汉语拼音,并利用音节读一些浅显的儿歌和儿童故事。此时,教师一边教生字,一边引导学生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既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有效地巩固了汉语拼音,更重要的是学生初学的生字一般都是常用字,这些字在书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如“日、月、水、火、的、了”等字)。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重温所学过的字,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是兴趣盎然中的再学习,获得的是“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四、在生活中识字以巩固字形

汉语是母语,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电视、同学、亲人的名字,商店的招牌,广告及家中物品的包装物等,可以说,汉字无处不在。所以,教材编排识字二中的三篇课文就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随时随地识字,如:发作业本时,让学生轮流发,从而认识同学的名字;星期天,让爸爸妈妈带着到大街上去“找汉字”,收获一定不小;家中物品的包装物上,汉字就更多了。诸如“红蜻蜓”皮鞋、“达能”饼干、“光明”牛奶、“巧手”洗衣粉……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出生活环境中的字时,他是多么兴奋啊!因此,学生乐此不疲,此时再引导他们将收集到的商标、广告等汇集起来,装订成册,便成了一本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识字读本”。我们每星期评出十几个“识字大王”的作品进行展览,下课时,互相考一考,真是“乐在其中”!

识字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和创造带来的快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而且还能在他们不断的“新发现”中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篇9: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论文

【摘要】作为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汉字是人们最基本的认知单位。只有攒够了一定程度、一定数量的汉字才可以正常地进行文章的阅读与理解。而作为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最主要任务就是打好基础,为以后更高年级的学习做好准备。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中,语文识字是语文老师在授课中最主要的讲课重点,但由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有着各种不可控因素,导致在课堂上的知识吸收率有些波动,这其中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学生们记不住汉字,搞混汉字。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选用了“纠错板”这种方法。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就针对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开辟“纠错板”的实践进行相关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纠错板;人教版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一年级阶段的学生的特点

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进入学校后其自身需要有一段时间的过渡期,需要将他们从幼儿园的游玩、散漫的状态慢慢地变为有纪律、有组织的学习状态。那么,在这个时间段里就需要由老师对这些学生在学习状态上进行相应的指引,帮助他们适应学校这个新环境。在这其中我们需要注意,小学一年级阶段正好是学生踏入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在这其中学生的好奇心、新奇感是帮助他们学习新事物的最佳助推器,老师想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那么这些特点就需要利用起来。接下来我们就以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为例,来分析一下该阶段学生的特点。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是由8个阶段组成的,这些阶段主要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该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一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基础之上,人生发展的8个阶段是紧密相连的。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由学龄初期(3—6岁)过渡到学龄期(6—12岁)的阶段。

这个阶段也是学生们自身的由主动对内疚的冲突转变为勤奋对自卑的冲突的一个过程。进入到学龄期,学生们就需要开始接受教育了,最佳的地点就是在学校。作为训练学生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场所,学校在这其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一阶段,如果学生可以顺利地完成学校的课业学习,那么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在以后更深层的学习生活中可以更加有信心完成自身所背负的任务。一旦在这个阶段学业问题出现了失败,那么学生们就会产生自卑感,对以后的生活学习来说是十分不利的。根据埃里克森的定义,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能力这一品质。而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所以,在小学一年级这个阶段,让学生获得勤奋感、掌握能力是老师应该着重注意的问题。

二、造成一年级学生汉字错认的主要原因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了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打基础的一个阶段,这其中学生要学会并适应角色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会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接下来,我们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例,来简单地分析一下造成一年级学生汉字错认的主要原因。

(一)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是远远达不到教师所期望的效果的。这与学生自身的生理机能有着很大的关系。刚刚进入新的环境,学生们少不了对新环境的探究与好奇,那么在课堂上很容易就被其他的事物所吸引,学生在课堂上走神也就十分常见了。这在课堂上表现为老师在对学生提问时,有些学生明显在状况外,对老师的提问没有明显的参与性,甚至有些学生会离开自己的座位在教室中走动,这样就会干扰到其他同学的学习。再加上是在语文课堂上,如果学生对识字没有兴趣,那么就不会对老师所教授的内容进行学习,而是找寻其他的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就变得分散,进而导致学生在分辨汉字的程度上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最终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知识吸收效率达不到理想的要求。

(二)老师在识字授课中的教学方法问题

小學阶段的语文课堂上,最重要的就是汉字的积累。只要学生将汉字积累到一定的数量,那么在以后课文的阅读中几乎就可以进行流畅的课文阅读。但如何让学生记住这些汉字就是老师在语文课堂上的教学重点。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多地记住汉字,选用较为严厉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气氛变得紧张起来。比如《雪地里的小画家》,由于其课文的字数较多,而且在新的汉字的认知难度上也较为困难,老师可能在课堂的教学中会不由自主地严厉起来。如果让学生处在这样的一个课堂环境中对汉字进行相关的熟读认知,即使是在课堂上记住了,也难免在课后就会遗忘。更不用说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记忆力这方面是需要进行相关的引导的。因此,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识字授课的方法上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所学的汉字,减少学生错认汉字的程度。

(三)语文课本中的汉字数量问题

根据人教版的语文课本,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第一册首先是先认识几个简单的汉字(5节),接下来是拼音(13节),最后就是课文(14节)。前面两个部分,很明显还是比较简单的,有着一定汉字与拼音基础的学生在这两部分的学习上还是比较轻松的。但进入到第三部分,汉字数量就明显增加。前几篇课文还可以保持在60—90字之间;但越到后面课文的字数越多,而且也不再是全篇课文标注汉语拼音,而是在陌生的汉字上面标注汉语拼音,方便学生们进行阅读,例如《乌鸦喝水》《小蜗牛》。虽然课文没有要求学生进行全部熟读认知,但在阅读中学生还是可以感受到一定的吃力。特别是在课堂上,当学生念完一篇课文后,如果他们对陌生的汉字没有理解弄明白,仅仅是似是而非的一种认知状态,那么学生就很容易造成汉字的认知混乱、汉字错认等相关的问题。因此,合理地安排课本的教学进度是语文老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需要注意的一点。

三、“纠错板”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实践

为了帮助学生在语文识字中错认汉字的问题,我们选用“纠错板”来帮助学生进行汉字的正确认读与错误修正。接下来,我们就老师在一年级的语文识字教学中如何使用“纠错板”来进行相应的分析与研究。

(一)犯错不可怕

在選用“纠错板”对学生进行语文识字的教学前,首先语文老师要让学生明白犯错并不可怕,每个人都会犯错,老师也不例外。因为在这个阶段的学生们,都认为犯错就会受到惩罚,将这种观念带入到学习中就容易造成学生回避犯错、不承认犯错的一种心理。但是在课堂上很明显,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如果学生出错了老师不去对其进行纠正那么学生就会将“我刚才说的是对的”这种想法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错误时不会改正,这样一来对学生的深入学习时十分不利的。因此,让学生知道在课堂的识字教学上,错误是每个人都会犯的,只要认识并改正就可以了。摆正学生对犯错的态度,为以后的课堂纠错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上对“纠错板”的使用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对学生在某些难以分辨的汉字上需要多加注意。比如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汉字辨别提问,如果遇到了大多数学生都认错的汉字,老师就要将其写在“纠错板”上,并对其进行形象深入的解读。例如在识字部分的《对韵歌》中,“柳”与“桃”这两个字,由于很多学生在念读时都是按照顺序来读的,一旦将顺序打乱,学生可能会依照阅读的惯性,按照原来的顺序来读,没有分清是哪一个字。因此,当授课老师在课堂上遇到这样的问题时,老师可以将这两个字分别写在“纠错板”上,分别对这两个字进行详细的分析解读,对该汉字的意思清楚明白地为学生讲清楚,让学生了解到这两个字之间的区别,在意思上也清楚后加深对这两个字的印象,在今后念读的时候就可以将其区分开来。

四、结语

“纠错板”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使用,课后也可以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分辨、记清汉字。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的潜力上是无穷的,只要我们掌握好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地吸收知识,帮助他们为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永锋.针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8)

[2]白雪平.体验式学习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xx(9).

[3]沈玉桃.溯文识字教学探析——从《日月水火》象形字教学说起[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xx(12).

[4]季芸芸.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低年级识字教学效率[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xx(12).

篇10:一年级语文教学的论文

题目: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为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 还孩子一个轻松的童年, 自起, 上海全面推行“零起点”, 要求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无书面回家作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生放学之后不用学习, 没有一点回家作业。无书面回家作业其实是针对以往简单乏味的抄写、习题训练等类型作业而言的。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学习目标, 优化作业设计。

虽然小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新本领充满好奇与向往, 但是好动的天性让他们无法静下心来完成那一张张枯燥的纸笔练习。因而, 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就显得举足轻重。

一、充满童趣,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一年级学生的作业反应是非常真实的。他们喜欢, 就会认真去做;他们不喜欢, 那么走神、磨蹭、拖拉是常有的事情。一年级拼音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学生来说, 这是一个个抽象的字母, 他们很容易把它们和英文字母混淆。一课结束后, 如何能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去巩固所学知识呢?一份充满“童趣”的作业, 学生一定不会拒绝。

1. 编顺口溜

一年级的学生很喜欢简短的顺口溜, 可以安排学生编顺口溜记住拼音字母的发音与字形, 并把顺口溜说给爸爸妈妈听, 让他们来评价。比如《a o e》这一课, 课上小朋友都迫不及待地要分享自己创编的顺口溜, 然而课堂时间有限, 为了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同时巩固课堂所学, 让学生把自己编的顺口溜说给同学、家人听。他们回家后, 就会编出各种各样的顺口溜:张大嘴巴a a a, 检查牙齿a a a, 扎个小辫a a a……

2. 讲故事

部编版教材在插图设计上非常用心, 每一课的拼音都配上了精美的插画。作业布置时就可以从这些图画入手。在《ai ei ui》这一课, 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请学生看着情境图, 发挥你的想象, 给爸爸妈妈讲个故事。还可以这样提醒他们: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看看ai ei ui分别藏在了哪里?这样, 每一句话里都会涉及到本课学的拼音。比如奶奶带着红色围巾在给小朋友们讲故事。“奶”“围”“给”里分别藏着“ai”“ei”“ui”。学生带着兴趣给爸爸妈妈讲故事, 而在讲故事的过程中, 又很自然地复习了刚学的拼音。这样既能达到完成作业的目的, 又能收获快乐, 一举两得。

3. 做游戏

儿童时代, 印象最深的大约就是曾经做过的游戏。能够在游戏中完成作业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那是再美妙不过的事了。只要巧妙设计, 拼音卡片也能成为有趣的玩具。学完声母后, 布置做声母卡片的作业, 在做卡片的过程中, 学生加深了对声母的认识。之后教学生课后玩拼音牌的游戏, 比如按正确顺序排放拼音牌, 在固定的时间找出固定的几个字母, 听音找字母等。

二、贴近生活, 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识字是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大量的生字集中涌现, 让学生一下子全都记住, 真的很不现实。而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汉字, 所以学生学习、识记生字并不用局限于课堂, 作业的布置也不该拘于书本。

在识字单元《小书包》一课, 由于文本非常贴近学生生活, 课后作业布置应与生活紧密相连。要求小朋友查查自己的书包里有哪些文具。在说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字音的印象, 同时提醒学生, 看到这件文具, 要在脑海里想一想, 这个字长什么样?

在《大小多少》一课, 除了课文中出现的事物, 让学生再去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像这样的事物。可以学着课文的样子继续往下编。另外, 这里不仅提到反义词还有量词, 这些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可以布置观察作业:找找教室里的东西, 哪些含有反义词, 哪些可以用量词表示;找找校园里的事物, 哪些含有反义词, 哪些也可以用量词表示;再找找家里, 哪些含有反义词, 哪些仍然可以用量词表示……

在《日月明》这一课, 主要学习会意字。为了让学生积累会意字, 主动学习新字, 可以让学生去寻找自己及家长甚至同学姓名中的会意字。

三、发散思维, 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语文学习除了拼音、识字, 还不可忽略语言表达。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内资源, 引导学生去学习。比如《四季》这一课, 笔者会先让小朋友在父母的帮助下, 查一查每个季节都有哪些景物、哪些动物。想一想, 这些事物能不能代表每个季节。课后, 让学生模仿《四季》的写法, 自己创作一首关于四季的小诗。然后把这首小诗读给爸爸妈妈听, 读给同伴听, 还可以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

在学习《青蛙写诗》这一课前, 让学生去了解一些动物的叫声, 青蛙是呱呱叫, 小猫是喵喵叫, 小狗是汪汪叫等, 这样为课上说话练习作准备。课后, 可以让学生仿照青蛙写诗的样子, 用上逗号、句号、省略号, 以及学生知道的符号来写写诗。这对学生来说, 绝对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除了写诗, 我们还可以各种形式进行阅读。部编版教材专门有“日积月累”和“和大人一起读”板块, 可见阅读的重要性。然而简单地布置回家阅读作业, 学生也许读也许不读, 老师无法检测, 学生也无甚热情。本学期, 笔者的每周阅读作业是发读书视频。书目不限, 只要自己喜欢, 但必须认真读。然后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录下来, 可以是站着朗读, 可以是坐着朗读, 可以是诵读, 可以是表演读, 还可以说说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其实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读自己喜欢的书, 就是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学习能力不同。能够用表演的方式读, 说明他已经理解了, 能够端坐朗读, 说明他对阅读的认真态度。

四、整合学科, 丰富学生学习经历

教学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教学更侧重于教学生学会。作为教学五环节之一的作业也应该体现教学生学会的作用。让作业的功能最大化, 除了利用课内课外资源, 整合学科资源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毕竟学科是相通的, 而不是割裂的。

部编版《语文》第一册《秋天》这一课, 主要对秋天的树叶、天空、大雁进行描写。而一年级教科版《科学》上册也对秋天进行了描述, 只是侧重点不一样。于是设计了这样几份作业:

1. 找找语文和科学课本中对秋天的介绍, 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 和家人说说:在秋天, 你喜欢做什么?

3. 采访身边的人:秋天到了, 他们喜欢干什么?

4. 做树叶画。

其中, 一题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二、三题主要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与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题主要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除了与自然科学结合, 语文还可以和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把美术学科《美丽的鱼》和《江南》这一课结合,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画一画:把鱼儿游到东、西、南、北的情景画出来。

2.小小售货员:想想如何把你的作品推销给家人。包括这幅画的介绍、这幅画的价钱、这幅画的作用等等。

有了这样的作业, 学生的学习就变得有趣多了。这种实践性强、易操作的作业就是利用学科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整合了各学科资源, 让学生处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 不断增强他们的语用能力。另外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也是积累语料的过程, 这对他们综合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黄耘.以学生学习为导向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探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30 (03) .

[2]曹越.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 (01) .

[3]高青玲.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 (04) .

[4]卢梅芳.小学高年级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 17 (08) .

篇11:一年级语文教学的论文

题目: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拓展其视野, 提高其综合素质, 文章就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习惯的养成进行了探究, 提出了具体的阅读教学策略, 包括激发阅读兴趣, 培养阅读习惯, 提升阅读质量。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 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

兴趣是人前进的动力,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他们识字量不多, 让其独立阅读是十分困难的。这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学生对阅读有了浓厚的兴趣时, 其阅读能力才会得到提升。良好的阅读氛围对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有帮助。

一、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对阅读学习产生兴趣是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善于抓住一年级学生的个性特点, 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 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活泼的教学氛围, 帮助学生迅速进入作品, 更好地理解文字描述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例如, 教师在讲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时, 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小视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一年级学生营造具有真实画面感的文章内容, 强化其语文阅读体验的同时, 还可以加深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需要合理利用语文课的教学平台, 一年级学生的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插图去想象课文的场景,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也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图片进行文章的表达和想象, 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培养阅读习惯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可为其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语文教师的职能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 还要从小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这时就需要让学生知道怎么阅读, 如何阅读, 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只有这样, 阅读兴趣才能一直保持下去, 对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不可或缺的作用[1]。

一年级的小学生语文阅读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初读, 要求学生可以认识并且在汉语拼音的帮助下能够独自完成一篇文章的阅读。第二部分就是品读, 要求能够在无障碍朗读下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 在阅读中深入地思考文章的中心内涵, 并仔细揣摩。培养一年级语文阅读习惯需要从这两方面入手, 教师在拼音及生字的教学上, 要夯实学生的基础, 教会学生汉语字典的使用方式, 进而帮助学生完成品读。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品读方式, 品读方式大致分为朗读和默读,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安排, 帮助学生克服品读的障碍。例如,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清晨早起的时候, 选择朗读, 通过大声地朗读提升自己的发音能力及理解能力, 在新接触一篇感兴趣的语文读物时, 可以选择默读,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2]。

三、提升阅读质量

提升一年级小学生的阅读质量, 可以从阅读方法及阅读量两方面入手, 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方式, 并且阅读量要适当, 坚持学生的主体性来提升其阅读的质量[3]。

一方面, 教师要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能力。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前, 提出相关问题, 这个问题的作用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方向,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将答案告诉学生, 而是让学生独自寻找答案, 教师最后进行总结, 让学生自由提问, 由教师进行解答, 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

另一方面, 为学生合理安排阅读量。教师需要根据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逐渐增加阅读量,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由于汉字的积累量及理解能力有限, 阅读内容以短小精悍为宜, 内容最好简单易懂, 可以插入大量图画来保证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为其制定相关的阅读计划, 定时向学生推荐符合学生的课外读物, 如《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等, 教师可以指导家长与学生共同阅读, 每天保证一定的阅读量,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帮助学生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

四、结语

随着国家教育的不断完善, 人们对阅读也越来越重视起来, 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小学阶段正是人生起步期,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 但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不能独立完成阅读这件事情, 此时, 需要学校和家庭进行有效的引导, 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而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篇12: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生汉语拼音学习的障碍和对策

摘要: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一年级新生来说更是他们识字写字、阅读的基础。可是纵观学生的拼音学习情况却不尽人如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这不少问题。形成学生学习障碍的原因是什么?老师教学时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呢?

关键词:汉语拼音障碍对策

汉语拼音对一年级新生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他们进入学校后学习时间最长(约一个半月时间)的内容,是他们识字的一块“敲门砖”,阅读的一把“金钥匙”。笔者在长期低段语文中,发现一年级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学生读声调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调值不到位,如上声的特点是音高最低,音长最长,而有些学生却读得音长较短,读成比较高的调子。

2.平舌音、翘舌音的读法混淆,前后鼻音分辨不清,导致读不到位、不准确。

3.学生对形近的声母、韵母分辨力低,如b和d,t和f,p和q,ei和ie,iu和ui。

4.部分整体认读音节掌握有困难,如yuan、yue、yun、ye等当作一般音节来拼读。

5.学习j、q、x与u相拼省写u上两点的拼音规则后,学生干脆把n、l与u相拼也省去u上两点。

6.拼读韵母是ian的音节有困难,相拼时往往把介音去掉,直接与an拼,如l──i──an,学生错误地拼成lan。

7.韵母iou、uei、uen在前面加上声母进行拼写的时候,应写成iu、ui、un,而很多学生却仍把中间的字母拼写上去。再如以“i”开头的韵母,如拼写时前面没有声母,应把“i”大写,如“业”应拼成“ye”而不是“yie”等等。

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类:

1.方言环境的影响

宁波属于“吴方言区”,学生平时在家庭、社会上听到的都是地道的“石骨铁硬的宁波话”,在这样的方言环境中生活,天长日久,其听觉神经就会对这种方言的感知比较熟悉和固定,如果要学习普通话的正确发音,其听觉神经则往往显得反应迟钝,不能准确地分辨出读音。这也就是学生虽然在反复听老师发音,但仍然发不准的原因之一。

2.拼音自身的影响

此类障碍主要有:

(1)汉语拼音是一种抽象的表音符号,它难读、难记、易混淆、易忘却。一年级新生要在约一个半月时间里学会声母、韵母、声调,既能准确地拼读音节,读准音调,拼读又要一定的速度,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2)发音部位,如“软腭”、“硬腭”、“齿龈”等名词术语比较深奥,对于初入学校的小学生来说,实在难以理解。而有些发音部位学生又不易观察到,造成发音不准确。

(3)形近的声母、韵母比较多,给学生分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b、d、p和q这四个声母,仅因半圆位置不同而导致发音不同,而半圆的位置与声母本音之间又没有本质联系,给学生识记造成一些困难。

(4)为什么把yuan、yue、yun、ye等16个音节称为“整体认读音节”?这样编排到底有什么规律呢?这些对小学生来说都过于抽象和深奥,令他们难以理解,只能靠死记硬背,影响了记忆效果。

3.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影响

由于小学生是“直嗓子”,气息调控不够灵活,从而造成声调把握不准。而且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不够精细,容易出现对形近的声母、韵母分辨力低以及拼读时丢掉介母的情况。学生拼写困难也与视觉记忆缺陷有关,造成在记住单个字母以及字母在拼音中的次序时有困难,常把词中字母的次序颠倒,如把“hui”拼成“hiu”,把“tou”拼成“tuo”.

4.教师课堂教学的影响

有些教师自身普通话就不准,发音没到位,当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学时以机械识记字母、教师示范发音、学生跟读为主,教学手段单调,一本书讲到底,这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简直是煎熬,影响了他的'听课注意力,这真是“学生学得被动,教师教得无奈”。

那么,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对策来提高拼音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抓心理,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

据研究资料表明,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7—10岁儿童只能保持20分钟左右,注意力不能持久,这就需要教师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时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巧妙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教学内容上。例如“编一编儿歌、猜一猜谜语、做一做游戏、演一演比一比”等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来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拼音的积极性。

笔者在教学复韵母“ai、ei、ui”时,设计“快乐大转盘”、“接力小火车”、“邮递员送信”这三个游戏。在教学生读拼音时我用“接力小火车”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对他们的掌握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及时矫正发音;接着在学生读会的情况下,笔者利用拼音卡片让学生玩“邮递员送信”的游戏;在复习巩固阶段则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玩“快乐大转盘”的游戏。这样每当学生注意力要松懈的“关口”,笔者都设计了一个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刺激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下去,忘记了精神上的疲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这样学生在欢乐轻松的气氛中完成拼音教学任务,熟练掌握“ai、ei、ui”三个复韵母的正确发音。

在多年拼音教学中,笔者发现当拼音作为符号单独存在时,因抽象学生识记存在一定的困难,可一旦把拼音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它与学生熟知的生活密切联系之后,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会学得快快乐乐,记得轻轻松松。例如,在教“zhi chi shi ri”这一课时,有的学生读这些整体认读音节时总是分开拼,纠正几遍效果都不太理想。在课后笔者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法:看来一味用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的方法难免单调枯燥,怪不得学习效果会打折扣。于是我另辟蹊径,抓住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编了一个故事:“zh是妈妈,i是他的宝宝。有一天妈妈带着宝宝去逛街,宝宝很调皮,被精彩的外面世界迷住了,悄悄地离开妈妈,结果迷路了。宝宝找不到妈妈,也找不到回家的路,急得哭了。后来在警察叔叔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妈妈,小i紧紧地抱着妈妈说,妈妈,我要永远和您在一起,再也不离开您了。”听了这个故事,学生们都知道整体认读音节不能分开拼,然后举一反三,自然记住了“chi shi ri zi ci si”。

整体认读音节表的最后九个音节(yi wu yu ye yue yun yuan yin ying)读起来没有什么规律,许多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忆。今天好不容易记住了,默写正确了,可过了一段时间又把“知识还给了老师”,这种情况让笔者头痛不已。后来我试着把音节顺序改变并加上声调,突然惊喜地发现它可以变成一句有趣的句子“yīn yí yè yǔ,wú yuán yuè yún yǐng”,即“因一夜雨,无圆月云影”。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我特意搜索到一幅与此句相配的图片,问学生:“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地上湿漉漉的,好像下过雨,夜空漆黑,连月亮和云朵都没有。”于是我趁机出示句子“yīn yí yè yǔ,wú yuán yuè yún yǐng”让学生拼读记忆。就这样,通过“看看——拼拼——读读——背背”这几个环节,学生轻松记住所编的这句话,自然就牢牢记住那9个整体认读音节。由此可见,教师根据拼音教学的需要,合理地将有关内容渗透在故事情节之中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可以巧妙地化难为易,激发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兴趣,从而强化拼音教学。

二、巧放手,引导参与,让课堂动起来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强调学生要喜欢学习,有兴趣学习,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在拼音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引导、挖掘,孩子们的表现欲就会得到完美的体现。拼音字母中形近的比较多,如f—tb—dp—qn—ml—i—j等。为了让学生分清这些字母,记准记牢,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观察字母形状自己编歌诀来辅助记忆。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智慧的火花四溅,例如:“伞柄朝上fff,伞柄朝下ttt,一扇小门nnn,两扇小门mmm,一根小棍lll,小棍带点iii,i带尾巴jjj。”这样就赋予字母以意义,使抽象的符号化为具体的语言,分清了并记牢容易混淆的字母。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给了学生展示的机会,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低年级小学生特别活泼好动,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肢体、手势或课堂上的实物进行“手舞足蹈”,充分让他们展示自我。笔者在教学拼音时就启发学生自己编“汉语拼音手指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食指和大拇指围成一个圆形表示“o”;用蜷曲食指和弯曲大拇指表示“e”……在教学“b—dp—q”这两对最容易混淆的形近声母时,笔者让学生动动脑筋,怎样用手指来区分它们的不同,从而帮助自己记忆?没想到学生的小小的脑袋里竟然闪现着那么多智慧的火花,小小的躯体里竟然蕴藏着那么丰富的表现力!他们用食指和大拇指围成一个圆形,与左右手掌配合,根据的圆形的不同位置表示“bdpq”。这些活动既使学生大脑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综合,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使学生学得轻松愉悦,从而提高了拼音教学的效率。

三、教方法,举一反三,培养拼读能力

拼音教学以掌握音节为重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教学生掌握声韵成音的规律,熟练掌握拼音的方法,从而达到掌握学法、举一反三的目的。整体的音节是由声韵母这些零件组成的,因此,既要从整体的音节入手,又要进行零件的分析与教授,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课文中最早出现音节拼读的是第3课“ba”,因此这一课也可以称为“拼读音节起始课”。笔者在教学时,先指导学生看懂拼音方法图(小姑娘在推卡片),最后演示声母“b”和单韵母“a”两音相碰成一个音节“ba”,接着听老师范读,感悟两拼音音节拼音方法“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然后让学生练习拼读,体会拼读方法。教三拼音节时,采用“三拼音,要记牢,中间介音别丢掉”的歌诀引路方法,就能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同时教师要巧妙合理地应用课本,新课程教材图文并茂,教材中安排了意境优美的情境图,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教师要充分利用图画教学生掌握拼音要领,采用连读、对比类推掌握直呼技巧,加快拼读速度,提高拼音效率。同时结合教材中出现的短语、句子和儿歌的拼读练习,形成拼读音节的能力。

四、创氛围,巩固应用,提高拼写能力

通过一个月左右时间学习拼音并不能立竿见影,必须经常练习,长期巩固。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拼音学习的大环境。可以引导学生拼拼学习用品、生活用品,拼一拼同学家人的姓名等。平时要鼓励学生课余多读注音读物,每周交流评选“阅读小标兵”,提高学生的拼音能力,丰富课外知识,积累词汇。在读的基础上,还可以训练学生拼写的能力。可以指导学生每天写一、二句话的日记,写不出的字可用音节代替,写得好的可以奖励小红花。笔者在教学时就要求学生每天读课外读物,并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专门的摘记本,取名叫《采蜜本》,把读书时遇到精彩字词句记录下来;每周写一篇看图作文。这样,通过阅读和写作训练,既有利于拼音知识的巩固应用,又让学生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还认识部分汉字,把学拼音、识汉字、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但增加了趣味性,及早获得成就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篇13: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模板

现在的农村学生,多数为留守儿童,缺少阅读的习惯。而阅读是一个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愿意读书,用心思考书中的问题,积累书中的优美词句、成语、格言等。

一、“兴趣”是孩子的动力

祖冲之是我国古代的科学家,他推算出的圆周率比欧洲早一千多年。然而9岁时,其父亲希望他在文学方面有所成就,逼着他背《论语》,他两个月只能背十多行,被其父亲骂为“蠢牛”。可年少的祖冲之细心观察天体,发现每月的十五月亮就会圆,于是困惑地问爷爷,爷爷引导给他解释:“月亮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所以有缺有圆。”从而调动了祖冲之的兴趣,他开始研究天文历法,成为一名杰出的天文学家。

每个学生都有其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教师应结合其感兴趣的事物,提供相关内容的书籍。如:有的学生喜欢恐龙,就可提供介绍恐龙生活习性的相关书籍。每个学生都有希望掌握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知识,从而更愿意去探究。一旦发现可在书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知识,则更愿意去阅读其他书籍,从而达到发自内心地去读书。

二、适当指导阅读方法

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要多读书,可是学生困惑的是:应该怎样读?教师应对阅读的方法加以引导,学生才能在书中找到乐趣。

1、精读

根据学生兴趣及语文素养选择相关书籍,要求学生在1—2月的时间内读完该本书。指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准备好一个记录本,将书中的优美句子摘录在本子上,也可将文中描写人或动物外貌特征、心理活动的句子或片段抄录下来加以揣摩;也可将书中引用的名言、诗歌抄录后再理解、背诵,指导学生将每个星期对所读的文章的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

2、浏览

在一次阅读课上,我准备了几十份报纸。当每个学生诧异地拿到报纸后,我要求学生用30分钟的时间快速地看完报纸上刊登的内容。看完后,给全班同学汇报报纸上讲了什么事或故事。学生听完要求后,安静、快速地读报。25分钟后,就有学生举手示意已读完;多数学生读后能流利地汇报所阅读的报纸上的.内容。学生汇报后我才告诉学生这就是本节课训练的一种阅读方法---浏览。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了浏览的方法。我又提出新的要求:在课后,将你认为报刊上的优美语句或段落、文章推荐给你的同学精读。

3、略读

了解大体内容,可看一下内容介绍或文章开头、结尾,了解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

三、开展读书交流会

要想让学生有读书的习惯,还需要给学生营造读书的氛围;要想让学生喜欢读书,那就让他们尝到读书的甜头。每个学生对阅读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为帮助学生积极、及时地拓展阅读体验,分享阅读收获。我每个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读书交流会。为在规定的3—5分钟时间内表达清楚自己的收获,每个同学都会在会前精心准备发言稿,有的同学对书中某个细节描写发表看法;有的则对文章的写法或对文章中某一段话或某一个字的用法等加以探讨。在交流会上,我指导学生对书中的许多感悟,如:为人处事、道德修养等联系到生活中,将书中的知识与生活想结合,将书读“活”。在交流会上,同学们经过读书、聊书过程后,吸收好的读书方法,了解更多的描写、叙事方法,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学生养成了读书、思考的习惯。

四、“读书节”让学生的阅读得以升华

在每学期,我组织2—3次“读书节”活动:每个学生读一本好书,然后写一篇读后感。由于每个学生选读的书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则会认真思考中的内容,将书中的感悟由不完整到文字叙述过程中逐渐条理化、清晰化。在写读后感过程中,学生会对书中的1---2个问题去加以思考,为解决问题,他们会查阅资料,在与同学、师长等加以探讨,在思想的碰撞中解决问题,从而把书中的内容内化、吸收,真正获得滋养心灵的营养。对我感触较深的是学生李彬的读后感《我“母亲”的痛》,他在看了一本关于沙漠化的书籍后,引发了他对家乡水环境的担忧,于是他作了实地调查。在本镇曹家堰水库中有20多种鱼类,在堰坝下有两个纸厂,排放的污水直接流入小溪中,水面上漂浮着各种脏东西,水黑而且臭味扑鼻,水中无鱼儿游动,他在小溪边的污泥中找到一条黄鳝,头大呈三角形,身体瘦小,完成变异。同学们听了他的文章,心灵受到了震撼,增强了环保意识。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收获、体验。教师给予了一个平台,让学生分享快乐、分享收获,才能提高其阅读的积极性;教师给予了一定的指导,让其思想在各种营养成分下茁壮成长;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让其阅读拓展到现实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孩子阅读的动力,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获得乐趣、积累经验,让学生从一本书拓展到另一本书的阅读,提高阅读的实效。

篇14: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写

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写

一、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利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读写结合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其头脑中会自觉对文章内容进行加工,对文章的结构和所表达的思想会进行分析,因此,大量的阅读对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具有促进作用。学生在基于大量的阅读基础上,当其知识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具有创造的动力和源泉,再通过写作教学从而训练其创造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因此,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例如,让学生大量阅读关于四季的记叙类文章,学生就会不自主的形成关于四季的记叙方法和表达语句,再让其以“家乡的春天”为主题写作时,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会条件反射的将其积累的关于春天的记叙方法和描写春天的典型用语并结合自己家乡的特征在写作中反映出来。

二、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法

1.以读促写、以写引读。以读促写就是要做到大量阅读,联系对照。大量阅读就是要多读,不仅要做到读的篇章多,而且要做到读的遍数多,甚至达到熟读成诵的结果。阅读优秀作品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去学习理解内容,同时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情达意的方法。通过大量阅读,让学生懂得如何去选材、组材,如何去确定中心,如何去谴词造句,从而给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写引读就是学生要在实践中勤写勤练,这样才能练出一定的写作能力,在写的练习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阅读得还不够,此时教师推荐相关文章给学生,由此让写为读引路,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在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中,通过阅读《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让学生学习如何观察植物,学习作者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然后让学生选择身边一种或几种熟悉的植物去观察、记录,然后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从外形到内在来描写这种植物,以读促写。在训练学生写作“我的故乡”主题作文时,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如《故乡》、《故乡的云》等,让学生以写引读,在读中寻求写作方法和锻炼写作技巧。

2.需要挖掘课本教材,在阅读中思考、创作。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经过专家委员会精挑细选出来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在小学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教材,充分发掘课本教材内容。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基础上,发掘课文内容和思想,引导学生朗诵甚至背诵课文,让学生在深度阅读中学会思考和创作。例如,在《狼和鹿》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和创作。让同学们思考生态平衡的问题,考虑生态平衡的原理和维护生态平衡的正确做法,并鼓励学生用新的例子来诠释生态平衡的问题,如以“鸟和虫”为题,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写作,通过自己的语言来揭示破坏生态平衡的后果。这不但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写作空间,还加深了文章内容的理解。

3.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积累写作素材。大量的阅读能够为写作积累知识和素材,而写作也需要充足的阅读作为基础。不管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读写结合,才能达到好的效果。教师在读写教学中,虽然要充分重视课本教材,但也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中,要主动发现和搜集优秀的课外文章,以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使其在写作时做到信手拈来。例如,在学习唐诗时,教师可以教材选择的唐诗为引,让学生阅读同一诗人其他的名作或者同时代的其他优秀诗作,这样不仅能将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也为增加学生知识广度和深度有重要作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篇15: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

新课改所做出的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小学生,不仅要设计出能够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还要坚持多元智能理论,允许不同的小学生以不同的速度来获得不同的发展,这对于正面临“小升初”学习压力的六年级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对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小学语文;理论研究

六年级的小学生会在一年的学习之后面临自己人生中所遇到的第一个大型考试——“小升初”。在六年级的语文课堂上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思想,可以让小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使得六年级小学生在心理、精神上都获得学习自信,消除考试所带来的焦虑感、紧张感,有效解决六年级小学生的厌学问题。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一个擅长写作的人不一定擅长说话,一个不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也不代表他们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水平的低下。教师必须要有一种善于发现、善于挖掘的能力,促使六年级的语文教学走向个性化、全面化。下面,笔者从学习任务的多元化、语文练习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三个角度,来讨论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中的具体应用。

一、学习任务的多元化

当小学生进入六年级之后,许多教师都会在“时间少,任务重”的紧迫感的驱使下,恨不得将所有的语文知识一股脑地倒给小学生,也会下意识地要求所有的小学生用同样的学习效率来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这就让许多语文能力不足的小学生承受着过重的学习压力。多元智能理论允许小学生的智能、学习能力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使学习任务多元化,让小学生根据自身的语文水平选择相应的任务,使其保持松弛有度的节奏来完成六年级的语文学习。

在新知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不同的学习任务,比如在《山中访友》这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分别设计四个学习任务,即学会读写清爽、吟诵、陡峭等新字词,了解这些汉字的内涵;充分调动自己对散文知识的了解,分析课文中所具有的散文特点,并且就文章所使用的拟人、比喻等修辞进行鉴赏;通过朗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就文章中的优美语句进行摘抄与鉴赏;通过学习,品味作者的情感所在,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在公布了这四个学习任务之后,小学生可以就自己的语文水平进行学习,他们不必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这可以让小学生以轻松的心情面对语文学习。

二、语文练习的多元化

“题海战术”似乎成为传统语文教师在短期内提升六年级小学生语文成绩的基本战略,教师很少会考虑哪些知识已经被小学生掌握,哪些语文知识还需要小学生重点练习,只是一味地布置大量的练习题,让六年级的小学生疲于应付。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要改变这种毫无重点、毫无层次的语文训练方式,而是要将语文练习进行分层,或者是以专题训练的方式进行,使得小学生能够有计划、有重点地来训练自己的薄弱环节。

在组织六年级小学生进行语文练习的时候,我会设计语文基础知识专题、阅读理解训练专题、习作练习专题、古诗词背诵专题等几个专题模块,并且将其整理成练习册,将其分发给每个小学生,小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进行选择。但是,有一部分小学生对自己的语文知识结构的认识并不清晰,所以他们不知道该选择哪项专题。为此,我会结合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语文试卷中的具体得失为他们提供练习建议。

三、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一刀切”是导致六年级小学生不喜欢学语文的基本原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师不应该只用语文成绩来评价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而是要綜合考虑每个小学生的整体表现,促使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让六年级小学生接受全面的、客观的语文学习评价,使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快乐、自信。

在评价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对不同的小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与甄别,要因人而异、因势而定。如果一个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较高,那么教师就要对他的阅读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小学生的日常表现比较好,但是在考试中的表现却屡屡不尽如人意,那么教师也要对小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肯定性评价,避免小学生因为成绩不够优秀而产生失望情绪;如果小学生在某个阶段的心理压力过大,那么教师就要暂时放低对这个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

总而言之,多元智能理论是以促进小学生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发展为基本目的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促进、启发等多重作用,真正将小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上,使得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更加突出,也让更多的小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白光沂.语文教育中的智能开发:多元智能理论下的教学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3):52-53.

[2]冯文全,田仙菊.多元智能理论框架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36(4):107-111.

篇16: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

针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就课内外阅读教学探究,探讨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

阅读 课外课堂 主体作用

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已知的东西,而是要将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纵观多年阅读教学,比对高考学生解题现状,两者没较好衔接,失分较多,这引起我的教学反思。阅读是什么?“读”是种阅读活动,由“读者、作者、作品”三者构成的“三边”活动。作者潜藏作品中,读者与作者通过作品发生心灵碰撞和情感交流。阅读教学却教师讲代替学生读。严重背离阅读的本意。其次,受条件限制,以教材、教参为中心,教参牵着鼻子走,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感悟、整体把握,学生学到的东西有限。第三,教学过程中,不引导学生读书,感悟,发现,把“有创意”的教学手段搬进课堂,让学生“活跃”,如同桌、小组讨论,猛看热闹非凡,美其名曰“阅读教学创新”,实效是学生讨论、收获了什么?第四,学生生活、阅读积淀太浅。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阅读源于社会生活,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远离现实,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定在教材里,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课堂上的阅读被教师的繁琐分析和提问占有,多数学生除课本,几乎无课外阅读。

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的,绝非“讲”或“听”出的,缺少阅读的语文阅读教学付出太多,收获很少。怎么改进呢?

我想首先是课外阅读教学。语文学习是长期积累的过程。“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累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充满灵性。这就要创设情境,培养兴趣。兴趣是产生学习动力、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挖掘教材自身乐趣;善于启发利用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精心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所以,高一应抓兴趣,让学生变自主阅读为主动阅读。敢放手,多给阅读时间,尊重学生原始阅读。即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少干涉,甚至不干涉,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只要内容不暴力、淫秽、反动。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深入自觉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当然,由着“性子”阅读,并非放任自流。阅读进度,专题选定等都要精心策划,适合的时代著作,流行佳作,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不解字词随时翻阅,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阅读。学生要有自己的看法,我要求的是学生做少许读书笔记,可以对作者、人物、片段写点自己的看法,体悟,也可当练笔(周记)交,甚至可作为演讲内容向同学推荐。

新课改最终面对高考,所以光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还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所以高二的指示阅读范围很必要。借助高一个性阅读形成的习惯方法,促成学生阅读自觉;让学生视线收缩到老师指示的体裁上,并要求把兴趣爱好阅读经验加以运用;引导学生基本定型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尽量使其参差不齐的感悟、认识能力趋于统一。高二课外阅读教学教师应参与做好指导工作。

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广泛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书籍“资源共享”;举办朗诵会、读书竞赛等促进多读;充分利用墙报、校报定期刊出学生作品,互相传阅,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其次是课堂阅读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初始化阅读。在学生没接触文本时,不设计教学活动,在接触文本获得原始体验后,教师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矫正、引申原始体验,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原始体验基础上生成、引导、训练。这样才符合学情,真正使语文素养得以提升。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呢?

一、精心设计活动。

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体现学生主体,课堂教学易于生成,锻炼综合能力,而教师对活动的设计、调控、引导也彰显其主体地位。需强调的是,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必须合乎实际,有提高语文素养的实效。

二、促进沟通。

阅读教学主要要素——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有多重对话:生本对话的深层次推进离不开教师的艺术介入,生生对话的有效展开离不开教师的艺术引导。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的对话能否促进动态的生成最能显示教师的调控艺术。另外,在学生忽视、曲解或难以深入理解的地方,教师要适时点拨,发挥主导作用。

参与对话过程中,教师当讲则讲,当导则导,当练则练。立足“高效、实效”。在课堂教学之前,思考学生要有何提高,何种教学形式最有利。课后反思学生所获几多,是否发挥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教学应也必须是生成和预设、习得和学得、探究和接受、自主和引导的、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三、指导语文学法。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语文能力主要是习得和学得的,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引导学生探索适合的听课方法、讨论方法、具体阅读方法等。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促进学生发展。特别高三针对高考,要学生用锤炼的探究性阅读本领,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在高考阅读答题中,必须要学生依题意答题,进行探究阅读,总结解题“程序”、思路,使答题逐步科学化、规范化。

四、延伸课堂。

语文课应无条件地扩展和延伸,以培养语感,增加积累。阅读教学要结合课文有意识地开拓阅读教学新空间,激发广泛阅读兴趣,糅合历史、人文、科学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出课堂。把课堂变成思维的碰撞所,每节课上成问题课,激发学生在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使课堂教学自然就延展到课外。比如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教材编有名著导读,课文后附相关链接就是一个较好的拓展线索。学生获得大容量的“库存”,必能启发心智,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培养文字的敏感。

语文是有生命的,阅读更是充满灵性的。人生的学习工作中,阅读是最基本的能力之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教学生以语言为工具,自由、广泛地吸取思想,扩充知识,接受人类的认识成果。作为语文老师,唯有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才能做好学生的领路人。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阅读题型技巧点拨》

[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新审视》陈维贤

篇17: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例文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字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第一学段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第一学段的写字要求,突出一个“好”字。要求学生一出手就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同时要求写字姿势“正确”。怎样才能做到“好”呢?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第一册的写字部分的编排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数量少:全册汉字要求认的是400个,而要求写的字仅100个。学生每课的习字量只有3-4个汉字,且都是按字形规律编排的笔画简单的独体字。教材科学的编排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下面就谈几点关于写字教学方面的体会:

一、观察联想,活化字形,感知字形美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写字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弄清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指导观察时,如果引导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加以联想,活化汉字字形,汉字字形就会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汉字由抽象的笔画组成。如何让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字形产生兴趣,如何让学生对写字感兴趣呢?除了故事、儿歌以外,比喻是个好方法。“撇”像扫把,“捺”像剑。“点”像小雨点。“横”像小扁担……比如“伞”,同学们看像什么呢?有的说像大蘑菇,有的说像大树……想象生动的比喻,再加上形象的电脑画面的显示,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而且让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字形顿生兴趣,产生了写字的欲望。

例如:教学“人”,“人”字很简单,一撇一捺,写起来却十分不易。由于不知道运笔方法,学生写出来的“人”字,就像两根支撑起来的小棍子。我引导学生观察电脑画面上的笔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看看这“撇”像什么,“捺”像什么,有了生动的视觉感受,有了如此形象的比喻,“人”这个字在孩子的心中已经不再抽象了,而变得生动可感起来。比喻,充分激起学生写字的热情,学生按捺不住,自己尝试着写了起来。

二、比较观察,示范演示,体会书写美

小学生写字往往眼高手低,原因在于,相对某一个人来说,其观察审美能力比较强,但实际动手书写的能力还不够,还没有很好地把观察审美能力转化为书写审美能力。那么,在写字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提高书写能力呢?

一年级起步阶段,教师要详细指导写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要求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要尽量要求。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教师都要笔笔指导到位。教师的范写很重要。示范是写字教学的先导。在指导学生整体认知之后,教师要在黑板上画好的田字格中示范,向学生展示写字的全过程。教师要边演示边讲述:这个字是什么结构,第一笔在田字格的哪个部位落笔,每一笔画的名称、运笔方法以及笔顺等,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仅仅范写还远远不够,由于受到观察能力的限制,学生的临摹并不能一步到位。此时,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较运笔方法:教学“一”,我让学生观察老师正确的运笔之后,我要求学生进行临摹,将学生的不正确的书写和范字比较,在比较中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教学竖,我让学生比较“悬针竖”和“垂露竖”的写法的不同,并加以示范。

比较间架结构:教师除了指导汉字的笔画,还应该着重指导汉字的间架结构。例如:教学“皮”,在观察“皮”后,我让学生临摹,学生写出来的“皮”字,五花八门。有的把下面的“又”字写得太短,有的把“又”写的太窄,有的又写得太宽……这时我将他们这些字在黑板上“公开亮相”,和书上的范字进行比较,并逐一帮助他们找到“病因”,指出“治病良方”。欣赏着自己的“杰作”,孩子们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比较之后的书写,效果令人满意。

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领会,悉心模仿笔画运笔,熟练掌握笔顺规则,体会汉字的造型美。

篇18:语文教学论文教学论文

关于语文教学论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尊重学生感悟的权利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他们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在他们的头脑里进行,教师可以为学生认识活动创造最有利的条件,但不必也不可能代替学生的认识。

一、乐做“导游”,留给学生阅读的时空

教师的角色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是“导游”,应为学生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观察点,让他们自己去尽情欣赏和享受那美丽的风景。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阅读。教师的“引”就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确定教学目标,制订阅读步骤;“导”就是要指导阅读方法,组织阅读交流,进行阅读评价,任何“引导”都应当有利于学生从感受中领悟。

1.循序渐进,先感后悟。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学生阅读,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是他们感悟课文的基本途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便是感受的过程,“见”就是领悟。学生的阅读能力绝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课本的提示和教师的讲解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防止不等学生有所“感”,便要求学生有所“悟”;要防止少数学生囫囵吞枣,望文生义,主观臆断。我的做法是:先以生动的语言导人,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吊起他们的胃口”,然后告之阅读的初步目标,并明确要求以较快的速度通读全篇,画出文章中有助于表现中心的关键语句,从而把握全文的中心。

2.大处着眼,整体感悟。心理学研究表明,所谓知觉并不是先感知到各种成分再注意到整体,而是先感知到整体的现象而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诸成分。阅读教学应当始终把课文看成一个整体系统,注重从整体上感受和领悟。对课文某一方面或某一个局部的感悟,都应放在整体中进行,具有整体观的意识,即“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如对课文结构和表现手法的感悟,就不能离开课文内容的感悟;反过来,离开课文的形式也不能感悟、分析结构。

二、巧布疑阵,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这样的话:“开始我做语文教师的时候,以为备课就是备知识,就是备教材。其实不然,这里有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备思考问题,看怎样的问题问下去可使学生的脑子动起来。”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曾先后提出这样两个问题:首先,皇帝赤裸着身子,光溜溜地走上大街了,出这个丑应该由谁来负责任?(语文教学论文 )为什么?学生反响热烈,阅读之后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是皇帝咎由自取,另一种是骗子太狡猾,经过辩论,大家的意见得到了统一,“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骗子可恶,但皇帝这“破蛋”实在是又腥又臭。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哪些人能说真话?哪些人尽讲假话?学生带着问题再一次阅读课文,经过讨论,学生很快便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用意。

为什么“问题”对阅读教学如此重要呢?首先,“问题”能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其次,“问题”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恰当的问题,是阅读目标的具体化,凝聚着教者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它引导着学生积极主动而又目的明确地进行阅读,从而使学习活动活泼有序地进行。再次,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思考、品味、感悟,自然而然地成了阅读活动的主人。“问题”使“感”落到了实处,“悟”也有了方向。

需要强调的是,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要求,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同时,问题的设计还要符合学生的能力实际和学生的思维规律。既可以提出有关思想内容、结构思路方面的整体性问题,也可以提出一些引导学生反驳的迷惑性问题;既可以要求学生联想、想象,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评析。

三、指点迷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感知是阅读的开始,理解是阅读的核心,其关键便是思维活动,恩格斯曾把思维称颂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要激活思维,需要科学的阅读方法点击,同时阅读能力也要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方法的历练才能综合形成。

发展思维能力,最主要的途径便是做到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的有机结合,并把这种训练放在渎写听说的过程中进行。语文的思维是凭借语言这个工具的思维,思维的内容又必须凭借语言这个工具来表达,二者结合的方式就是读写听说。如在教学《鞭儿脆脆响》这篇小说时,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小说设计了二嘎子考验丁区长这个情节,文章表现出一种民主、平等的干群关系,有没有你熟悉的类似的影视文学作品或社会现象同样表现出群众民主意识的觉醒?学生很认真地思考,很快便有人想到了《秋菊打官司》,想到了“民告官”。分析结束时,我又布置了一个作业:如果二嘎子认错了人,来者不是关心群众、任劳任怨的丁区长,而是骄横的“张区长”,故事又会怎样呢?写一个300字的片段。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便是从训练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联想、想象能力着眼的,效果显著。在教学说明文时,我常会问,“这种说明顺序是不是最佳的选择?”,而在教学议论文时,则会问,“你能否再举出一两个论据来?”,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优化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应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开放的环境。具体地讲,分为两个方面。

1.民主宽

松。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宽松时空,才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会喜形于色,有的学生会手舞足蹈,甚至还有的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打断别人的发言……所有这些,以传统的'观念可能看不顺眼,其实,这正是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的表现,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

同时,还应该让学生自由地表达他的思想、他的“感悟”,要防止以教师的“悟”取代学生的“悟”,以教学参考书的“标准”答案,取代学生的“悟”,因为这是一种扼杀学生思想活力的教学专制。对学生的一些独特看法和“出格”的理解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允许他们对一些权威的观点和传统的结论进行大胆的颠覆。我们培养的应该是有独立个性、有创造精神的人,而不是奴性的人。如初三教材中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中心,教参上延续至今的说法依然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难道“嫌贫爱富”真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吗?如果以这样的“答案”去“统一”学生的“悟”,作品的人文精神、教育意义便大大削弱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何谈起?

2.拓宽延伸。“拓宽”,即把阅读对象从文体拓展至作者、时代背景、思想修养、同类作品以及其他相关的作品,“拓宽”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能使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全面而深刻,有利于创造精神的培养。

“延伸”便是将学生的感悟延伸至社会生活。学习是为了“学会生存”,只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