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 > 农村中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农村中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村中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这14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农村中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相关的文章。

农村中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篇1:农村中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农村中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无论是在课堂结构、教材讲解、授课方法、能力训练上,都有独到的创新,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我听过、看过的一些同仁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在课文朗读这一环节上,许多人还不够重视,往往讲析过多,朗读却不够,即使有朗读,也很少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指导。其实,就对课文的理解、知识的掌握及语文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来说,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再结合这十年来的语文教学尝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要重视朗读的作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前人很早就告诉了我们最简单的学习方法,语文教师要对朗读训练引起足够的重视。可是由于考试对朗读考得比较少,很多教师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对于朗读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把朗读训练切实重视起来,把教学大纲关于朗读训练的要求落到实处,尽快从考什么教什么的“应试教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读书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

二、朗读的过程要循序渐进

《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地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显然,这已为我们清楚地指出了朗读教学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切不可“跳跃式”发展,因为,这三个过程的实现是有顺序、有层次的。朗读教学第一步:读正确。我们祁阳人在说普通话时对于平舌音和翘舌音以及前鼻音和后鼻音总是分不清,也读不准,学生朗读时一听就带有很重的方言音,因此我在朗读教学时,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运用普通话发准字音、清晰响亮,尤其要注意平舌音和翘舌音以及前鼻音和后鼻音。另外要求学生朗读时不指读、不添字、不漏字、不颠倒、不重复、不读错字。朗读教学的第二步:读流畅。在训练学生朗读时,希望学生能做到不结结巴巴、语速恰当、语气流畅,能恰当地把握作品基调。朗读教学的第三步:读出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是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时,能够自觉地通过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生动、形象地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春》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教的:初次读,要求学生读得正确响亮,并注意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以及前鼻音和后鼻音,初步感知课文;再次读,读得流利,教师示范,学生学读;第三次读,读得有情有境,听录音并老师示范,学生试读,体味文中情境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其表达出来。

三、朗读的方式应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都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了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方法,如教师范读、录音范读、提问接读,学生齐读、个读、轮读、扮读、小组读、分合读、自由读、配乐读以及全篇读、分段读、重点读等。除了这些传统的朗读教学方式,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朗读教学服务。我们现在的一些农村中学也配备了一两个多媒体教室,它不但可以进行录音范读,而且可以结合课文的内容展现出动态画面,学生通过眼观耳听,能够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情感。用多媒体进行朗读教学不但使学生学有标准,更让学生学有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四、朗读的评价要多元化

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农村中学的许多学生对自己的朗读水平不够自信,不敢放开口读,因此,我们教师更要多鼓励、多表扬,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对朗读的兴趣。评价的`方式要多元化,除了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加以肯定,还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也可以鼓励同伴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首先,教师要通过示范,使学生学会评价。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你认为他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有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教师要注意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引导、组织他们参与评价、发表意见,在评价中帮助别人、完善自我,从而通过评价,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发展功能。

但评价要“因人而异”,如平时胆小害羞的人终于“登台亮相”了,应迅速给予鼓励性评价;而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应在指出其优点的同时也指出其不足之处。

五、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和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朗读活动

中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不能光靠课内练习,必须辅之以多样化的课外朗读活动,如组织学生经常收听广播、看新闻,组织讲演会、时事报告会、诗歌朗诵会,参加读报活动,排演相声、话剧等,使学生通过朗读的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朗读的意义,并从中受到实际锻炼,提高朗读能力。

当然,朗读教学的方法灵活多样,这里仅仅是我个人的见解,但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真正地做到“以读为本”,就一定能让学生的语文水平更上一层楼。

篇2:刍议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论文

刍议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论文

朗读形式多样,有范读、美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诵读等,它们有各自的功能和适应范围,如语言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要美读、戏剧作品和小说中对话描写的语段宜分角色读……朗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之一,是学好语文的最佳手段和第一形式。古代教育家非常重视“吟诵”,认为只有拿腔拿调地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意境,品味其中的妙处。俗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证明了这一点。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朗读与研究课文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十分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对语文学习是多么的重要。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不管是早读还是晚读都很难再听到“琅琅读书声”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学生对朗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外,教师对朗读性质的认识出现偏差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朗读的性质

1.朗读是朗读者努力表现书面言语中的生命意识的精神活动。朗读的实质就是朗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对话。言语是有生命的,但是这种生命潜伏在书面语中,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让言语的'生命得到“重生”。

人类选取声音这一手段用来表情达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声音与情意之间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人类最复杂、最微妙的感情可以通过说话声音来表达得淋漓尽致,朗读就是用读者的心声尝试复活作品的过程。朗读不能片面追求“形似”,而是要用心去发现,要追求“神似”,让作品之美生成于读者的朗读之中。学生一遍一遍的朗读,就是一次又一次与作品及其作者进行对话、交流,在对话、交流中一步一步深入作品所营造的世界。

2.朗读是对作品意义的创造。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表现读物,这种表现就是一种再创造活动。在学习《小巷深处》一文时,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不仅体会了盲母亲对养女的一片真情,而且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有了新的、进一步的认识。朗读文艺作品是一种特殊的创造过程,或者赞赏美好事物、高尚情操,或者满怀愤慨和憎恨。如李京京朗读凡卡给爷爷写的信时,不知不觉中眼泪“吧嗒”一声掉下来的形象,正是李京京在朗读时对作品意义的创造。

二、朗读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1.朗读是提升语感品质、提升言语品位的捷径。汉语富有音乐美,学生只有在朗读的时候才能充分品味到这种音乐美。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时候,要特别在朗读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汉语的音乐美,从而提升学生对语言美的感悟能力。

2.朗读能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朗读是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协同运动的过程,只有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的情况下,才能最有效地形成朗读的能力与习惯。朗读可以创造一个认真学习的外部环境,它能让学生置身于作品所营造的氛围中,从而促进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朗读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意,这对语文学习中注意力的维持、记忆效率的提高等都具有显著的作用。 3.朗读可以丰富语言仓库。我们教材所选取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朗读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广泛汲取古今中外名家语言表现的过程。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已经在不经意间丰富了自己的语言。

三、朗读指导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从语气、语调、顿连、重音、节奏等朗读技巧方面指导学生。

1.语气、语调。语气是情感的外在形式,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把语气运用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喜则气满声高,悲则气沉声缓,爱则气缓声柔,憎则气足声硬,急则气短声促,怒则气粗声重。”语调是语气的外在表现形式,根本特征就是我们常说的“抑扬顿挫”,语调是快慢、高低、长短、强弱、虚实等各种声音的总和。语调训练可以安排在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文言文的活动中进行。

2.顿连。作品的标点符号是我们朗读安排顿连的重要依据,但是我们在朗读的时候不能拘泥于标点符号的束缚,因为在朗读过程中,有不少地方是没有标点符号也需要顿歇。比如,有些句子很长,意思表达也相对复杂,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除了要按照标点符号顿歇之外,还可以根据句子意思来顿歇,如词、词组后意思已经明白了但是没有标点,我们也可以让学生顿歇。要训练顿歇,有个好办法,就是让学生仔细听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在播报有字幕提示的文段时的顿歇。通过反复聆听,学生的朗读顿连水平一定能得到很快的提高。

3.重音。在朗读时,如果句子是为了强调或突出某个词、短语或某个音节的时候,这个地方就可以重读。

4.节奏。朗读节奏是指在声音连续过程中长短、强弱、快慢、轻重等交替形成的节拍。节奏在古诗、古文的朗读中显得尤其重要。在古诗的朗读中,节奏规律是相对稳定的,如五言古诗,可以是二一二或者二三,七言古诗常常是二二三。古文的朗读节奏一定要兼顾到意思的完整,不能读破“句读”,要能保持句子意思的完整。在朗读之前,对作品的意思要有比较正确的理解,特别是要注意古今异义词。如“此非常儿也”中的“非常”,就必须分开朗读。

有时候,学生可能会觉得朗读要比默读更费时费力而更愿意选择默读;或者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时候不敢放声朗读,生怕有出风头之嫌而更愿意选择默读。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我们语文教师都应该重视朗读这一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对朗读有重新的认识,让学生们在朗读中体会收获的快乐。

篇3:农村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反思论文

农村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反思论文

语文是一门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增长智慧的学科。它不仅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以后的工作中更为重要,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可是在多年农村中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学习语文兴趣不高,甚至有的学生还歧视语文,表现出种种消极、抵触的心理,似乎语文是可学可不学的学科。下面结合我在农村中学教学的经验,略谈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反思。

一、当前语文学习的现状

1.基础差。我们所在学校的生源大多来自山区和坝子,优秀的学生大部分被民族中学、城里的学校所选择,条件稍好一些的少许学生也纷纷到城里读书,剩下的优秀学生甚少。我校有百分之五十的学生对拼音学习很吃力,不会正确注声调,不能完整的拼读生字,多音字不能正确区分,同音字、同义字相互代替,滥用成语,作文记流水帐、病句多、重复嗦、没有内容、写字潦草,不会预习、不会复习,做综合性学习更是难上加难,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百分之三十的学生稍微能跟上老师,但思维不灵活;百分之十五的学生很聪明,但不愿意多学,投机取巧;只有百分之五的学生学习有奔头。

2.环境影响。丽江旅游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许多家庭卖地租房,手头也就宽裕,他们不再追求知识改变命运。同时,现在村子毕业的大学生进入服务业的较多,因为考取事业单位、公务员难上加难,村民们认为反正自家的孩子以后只有进入服务行业,晚进不如早进,读不读书效果都一样,对孩子的要求也就降低了。村民的价值观一发生了变化,孩子学习更加失去了兴趣,没了奋斗目标,更不要说学好语文了。

3.学校理念。众所周知,语文在所有学科的比例中最重,但依学校实际情况来看,却是语文次于数学和英语。因为他们认为在农村语文再提高也不会超过城里的学生,能提高的幅度小,而且费时费力。而理科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提高。到了初三,更是如此,甚至有些班主任还会对课后看语文的学生进行干涉。在这样理念的灌输下,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就可想而知了。

二、对当前状况的反思

谁都知道语文是需要日积月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面对这些具体情况,我不断探索,总结了两点:

1.在课堂中创设诱人情境,点燃激情的火花。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就要在语文课堂中,根据教材特点积极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讲到杜甫的《石壕吏》,有的同学提出他们要自己诠释,在课堂占主权的我有点诧异,但看他们真诚的眼神,我同意了,给他们课后准备一周的时间。等到一周以后,他们准备了话剧,同时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把拓展题也完成了。不但把握了人物特点,记住了课文内容,理解了人物的情感,还当堂完成背诵,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场表演,对于城里的学生来说不足为奇,可是,对农村学生来说,这一次大胆的尝试,让他们尝到了甜头,找到了自信。以后的古诗词可以尽量让他们去展示,不拘泥于一格。通过这次,我发现,尽量可以朝这个方向发展。

2.学习李元昌老师“不求一日分数高低,但求未来无限发展”的大语文素质教育,致力于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内在动力,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潜能,循循善诱。因为在农村,只要你考不上高中,父母不会再强迫你读书,很多同学都走上各行各业的道路。鉴于这样的考虑,教会学生写通知、失物招领、告示等各种应用文体;同时,让学生读名著,提高自己的素养,拓宽自己的眼界,这样,对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会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至于失去人生目标;对于继续深造的同学来说,会成为一个你不断发展的宝库,引你不断发掘。

总之,农村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篇4:中学语文讲堂的朗读教学方式研究论文

中学语文讲堂的朗读教学方式研究论文

一、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分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感悟自然”模块的《赤壁赋》。学习这篇古文时,必须要了解基本的文体知识和作者背景。教师在导入时,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比如问学生有没有学过苏东坡的其他诗、词和文章,有没有人能够熟练地背诵出其中一篇。另外,还需从文章的情感脉络出发,整体感知通篇课文。《赤壁赋》中,第一段写所见,东坡夜游赤壁。第二段写所闻,东坡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箫声的悲凉。第三段写所叹,是客人对人生无常的感叹。第四段写所感,苏东坡用自己的见解宽解对方。主要是抒发忘怀得失、超然物外之情。如此讲授课文,学生必然很乐于学习,教学也易实现本课的知识与情感目标。

(一)问题探讨

这里笔者想谈谈“我要学”和“要我学”这两种学习方式,前者是学生自主学习,这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设问的习惯,使其思维严密性和批判性得到提高。后者则是被动学习,学生对学习感到无聊甚至反感,那教师只能将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学生根本无法消化吸收,意即填鸭式的教学。二者比较,自然是前者胜出,前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获得较好效果。因此,教师就必须运用与范文相关的问题诱导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发散思维、拓展思维。如何运用“问题探讨”这种方式?笔者用必修一的第二个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求学之道”模块的《劝学》《师说》来说明。

教师:同学们,读经典可以获得教养,那还有什么途径可以获得呢?

学生1:自己自觉学习,自己提高啊。

学生2:向他人学习,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学习他们的著名言论……

教师:同学们,你们平时了解的关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学习目的的名人名言或名句有哪些呢,作者是谁,有什么代表作品?

学生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出自荀子的《劝学》。

学生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出自韩愈的《师说》……

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运用平时的积累去回答,当然学生的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门的,但多少都与要学的文章相关。那么教师可以从此着手,让学生了解名句的作者,学生对此展开讨论,查看书本及相关资料。这引发学生对文章的思考,促进学生对主题思想的理解,做个小结,再具体分析课文,就能帮助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掌握课文。

(二)活动体验

活动体验的含义: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学习,结合语文教材,围绕主题开展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在实践中亲自体会,才能学习、巩固、充实、提高,培养语文素养。这个板块有着强调活动、注重体验、实践形势多样等特点。教师要基于实践,结合学生的特点,因人制宜,开展活动。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第四个专题———走进语言现场的“在演讲厅”为例,此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演讲这门语言表演艺术,它要求口语表达和态势语言并重。态势语言包括几个方面:眼神、面部表情、手势、身姿、仪表,这五个方面是演讲者必须高度注意的几点。教师可以给一个特定的主题,比如“关于我最喜欢的诗人或者词人或者文学作品”,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举行一场小型班级演讲赛,通过学生写演讲稿、排练演讲再进行表演的这个实践过程,让学生自己了解演讲要领,充分掌握如何才能进行一次成功的演讲。这比教师在课堂上的平铺直叙效果要好得多。活动的开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其中,掌握知识,理解课文内容。

二、对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反思

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有赖于教师的指导、引导,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笔者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谈几条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建议。首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段落大意与情感脉络,培养阅读语感。要多朗读教材上的文学作品,教材上的文学作品是经过许多学者的反复讨论研究选择出来的,这些文章知识与情感的安排,有一定的科学性,朗读背诵也是增强语感的方式之一。其次多了解背景知识,增加积累。多看多听有关课外知识,读书看报,这是学生的业余功课,多看、多听,这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有效途径。本文所阐述的“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这三种阅读教学方式,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进行改革后探索出的较为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具有实用性与科学性,对苏教版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有促进作用。当然,阅读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是唯一的。教师发挥主动能动性,合理利用教材,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即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握语文阅读教学,保证教学活动的质量。

篇5:美学视野下的中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美学视野下的中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H.R.姚斯在其接受美学的经典著作《走向接受美学》一文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以下是“美学视野下的中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语文朗读教学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朗读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学欣赏手段,创设情境,读书诵诗,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陶冶。这样学生在朗读中受到了美的感染、美的熏陶,有了美的欣赏能力,从而也能生成美、创造美。著名的语音学家徐世荣先生说:“严格地说,书面上写的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书面上受到局限,全都表达不出来。”这表明,书面语言有着严重的缺陷,而朗读却可以使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通过朗读去感受语言的内蕴气势,去领略文章的韵味和作者的情感走向,去畅听自身的审美体验,去积累丰富的词汇、句法和写作技巧,朗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法,清代唐彪曾这样形容反复吟咏朗读可达到的美妙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接受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视野融合”,即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相融合,才能谈得上接受和理解。这就启发我们,语文朗读教学应尽可能地减少教师讲解、范读的“中介”环节,让学生直接与文本、与作者对话,以改变教师不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给学生自由朗读时问的做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认识水平和审美趣味与能力,去确定文本的未定性内容,评价未定性人物,去填充文本留下的`空白,以达到对文本的真正自我理解和接受。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语文素质教育中运用接受美学理论来提高朗读教学质量呢?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变“讲”师为“导”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创设情境,激发“读”的兴趣。如教学《边城》一课,教师可以一边用投影仪展示湘西风景,一边动情地引读,为学生解说画面中的风土人情,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湘西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下面这段话:“现在我们就来到了茶峒山城的小溪边,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作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多讲,给予指点,要学生自己去体会、玩味,悟出文中的韵味来,达到一旦豁然贯通便自己找到最佳的朗读状态,这样来增长学生真实的本领。

二、适时示范,注重点拨,变听众为主人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可以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掌握语气、节奏、音色等。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通过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或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或使学生对语言有所顿悟,或给学生以整体的感知,或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或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所反省,或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智慧的启迪。虽然朗读指导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指导,但不能只靠“轻、重、停、连”等技术行为去支撑朗读,要先从文本中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动,产生情感共振,再在教师的示范点拨下,运用自身感悟到的朗读技法,表达自身感悟到的情感。“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只有情动于中,方能声情并茂。

三、读中感悟,悟中促读,变知识传授为人格塑造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情感,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明代朱熹说,读书需“眼到、口到、心到”。这“三到”之中,“心到”犹为重要。也就是理解得深,才能读得好。先“意会”,然后才能“言传”。必须进入文本,揣摩词句,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才能体会出情味,产生出语感,才能在学生心中产生立体鲜明的人、物的景象,引起内心的感受与情感的共鸣,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读不出自己的理解,即使读得声音再响,嗓门儿再粗,也是白搭!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样的朗读才是“多角度、有味道、富创意”的朗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创造能力和人文素质,塑造健康人格。让学生通过朗读满足心灵深处的饥渴,满足精神生活的自然需求,获得精神享受和升华,达到读者与文本相融相生、“物我”两忘的完美境界,与此同时,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也得到更大发展和提高。

四、功夫过关,技巧到位,从主观评价到人性化评价

真正能读出水平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的基本功上下工夫。如音调、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工夫到家才能在技巧运用上游刃有余,不同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技巧处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能用自己阅读文本形成的标准,即“应该读出这样的感情”、“这样读才是美的”等“清规戒律”,来衡量一个学生朗读的“好”与“不好”。而应以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气、智者的明断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在学生互相评价时,也应该注意这一点。形式上可以活泼一点,轻松一点。幽默的评价就能调节课堂气氛,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得以发展。

综上所述,接受美学对语文朗读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我们应学习和借鉴接受美学的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改革我们的朗读教学观念和做法,以真正提高朗读教学质量,创造出朗读教学的新天地。

篇6: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困局与突破论文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困局与突破论文

受环境影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首先面对的是落后的人文环境,语文作为一门对学生综合素养要求较高的学科,没有阅读的基础,再优秀的教师,再生动的课堂也未必能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成绩。要走出教学的困局,走出自我心理的困局,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从改变自身教学理念入手,去寻找适合现状的教学方法。慢慢地,让自己走出困局,让课堂走出困局。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如何突破农村语文教学的困局。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农村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基础较差,并且见识少,阅读面窄,这些都是语文教学的拦路石。要搬开这些拦路石,老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平时多关注社会和生活时事。课堂上有高瞻远瞩的老师,学生才能够从高的起点看问题。如果教师本身文学素养低下,视野狭窄,想让学生达到一定高度是不可能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降低身段,从学生的视角去设计教学,先要浅入浅出,培养兴趣。例如,现代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农村语文教学的.难点。其难在于学生阅读面窄,语言文字感悟能力差,理解不到文章内涵。因为不理解而产生距离,因为距离而产生畏惧和厌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寻找不到适合学生的切入点,课堂将出现“教”与“学”的背离,效果自然很差。如何浅入浅出呢?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一步一步逐渐推进,并且这个推进的过程是清晰的,浅显易懂的。以《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为例。我在教学中,第一步是让学生由标题出发,知道课文的写作内容分两部分。第二步,让学生掌握与两部分内容相对应的“乐园”和“枯燥乏味”两个词,对这两部分内容的核心内涵有个明晰的认识。第三步,让学生由“乐园”和“枯燥乏味”两个词拓展开去,详细地把握课文内容。例如,延伸到百草园的3件事,三味书屋读书内容的枯燥,先生的古板等,然后又由这些内容得出“乐园”和“枯燥乏味”两个词。通过这个由此到彼,再由彼回到此的回环过程,最终让学生通观全篇,融会贯通。

二、指导方法由浅入深

降低门槛,浅入浅出是为了让学生思维能渐渐跟上教学的步伐,尝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兴趣,自觉地进入语文学习的殿堂。将学生引入门来,教师应该趁热打铁,由浅入深。例如,环境描写的作用,刚开始接触时,我一般只要求学生掌握4个字,就是“衬托”和“渲染”,再进一步掌握“衬托”一般是指人物心情,渲染一般指环境氛围。当学生对这两种用法掌握熟练之后,再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环境描写的其他作用―――交代时间、地点、背景;推动情节发展、做铺垫;深化主题等。这样由浅入深,先窥一斑,再窥全豹的方法,让学生思维逐渐成长,效果往往好于一开始就全盘托出,让学生应接不暇。

三、督促学生做好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石,没有课外阅读的支撑,语文教学就像在沙堆上建房子,难建成高楼,更有可能随时坍塌。农村学生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很少有阅读习惯。所以,我们要抱着从零开始的念头,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否则,400万字的阅读要求就成了天方夜谭。根据学生的特点,我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引导督促学生做好课外阅读。上学期间,要求每个学生每个月至少买一本杂志,看两本以上的杂志。看什么杂志?一般也会作些指导,例如推荐他们看《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格言》这类文质皆美,综合性较好,且附近易买到的杂志。并且,偶尔会抽查他们的购书和看书情况。每个寒暑假,要求他们通过自购或者借的方法,至少阅读100万字名家名著。所读书目,除了中学必读书目外,我还会另外添加一些书目,供他们参考,这些书会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例如我既推荐他们看国内的沈从文的《边城》《月下小景》,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也推荐他们看港台的《目送》等,同时还会推荐一些外国经典让他们看,如莫泊桑的《羊脂球》,罗琳的《哈利波特》等。为了解决他们书量不足,购书不方便,家长无力指导等问题,我还在网上帮他们代购图书,尽量为他们解决阅读的困难。

四、指导学生多摘抄多练笔

读写是不可分的,读写能力也是农村学生的短板。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我也会重点关注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一定要做读书笔记,笔记以好词好句为主,每个星期检查一次。并要求学生每个星期都完成一篇作文,一般是单周自己写作,双周摘抄美文。通过这些措施,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以上教学方式的调整,效果还是很明显的,每届学生,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综合素养都有较大的提高,课堂教学逐渐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学生成绩自然也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篇7:农村中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农村中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摘要:近些年来农村语文教学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农村是进行教学改革的根据地。把生活融入农村语文教学是新课改的需求,只有将实际生活与语文课堂相结合,才能丰富语文教学。但是农村中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就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农村;语文生活化;课堂教学

教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得以实践。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同理,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也离不开生活,生活就是语文教学的升华。俗话说得好:世间并不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农村中学语文生活化课堂教学就是把语文教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来学习语文,从而激发农村中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达到自主学习的目标。农村中学生的语文教学生活化有所限制,这就需要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一起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

一、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界对农村教学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我国农村教学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和城市学校比起来,在硬件设施上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例如,很多农村中学没有多媒体设备,限制了教学生活化的多样性教学。但是农村中学也有其优势,农村的山水多,更加贴近教材。农村学生的生活经历,更加有利于进行生活化语文教学。但是大部分农村语文教师并没有利用这种优势,而是按部就班教教材内容,让教学和生活失去了联系。在图书和多媒体教学方面,农村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也对农村语文教学的质量造成一定影响。所以,教师要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将生活化教学融入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在有限的条件下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能力。

二、农村中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1.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

语文教学提倡以人为本,教学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学的展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目标;在丰富教学内容的时候,内容要有深度,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并学会创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七年级的一篇课文《松鼠》,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体现教育的以人为本,可在课前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去观察一些可爱的小动物,然后课堂上在带领学生熟读课本的同时,让学生用学到的词句来形容见到的动物。在培养学生观察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观点,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都有帮助。

2.对生活情境再现

常见的课堂教学,都是由教师口授,枯燥乏味,教学内容没有吸引力,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较差,这就导致学生处于一种消极的被动状态,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根据课堂反应及时调整教学,从生活实际案例引入,将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进行分组模拟游戏,一方面很好地激起学生对新颖教学的主动参与,另一方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比如,在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荐角色,以情景再现分读的形式对课文做有感情的复述,当课文融入自己的感情之后,以表情和动作增强了课文的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理解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能提高课堂效率。

3.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加深感悟体验

在一些偏远山区有一些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农村学生应利用这一优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地方特色,组织学生参与到劳动锻炼中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教育。比如,居住在风景区周边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去风景区进行现场教学,对名胜古迹进行观赏之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深入了解家乡这些名胜的历史,发现自己家乡美好的地方并传扬;每到农民农忙的季节,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可以去田地中帮助农民劳作,这些看似很简单的社会实践,实则意义重大,可以从劳动中收获快乐,切身体会到农民在大丰收时的喜悦。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在于,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自身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认知、写作水平。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来源于生活,对于中学语文作文而言,也需要生活气息使学生的作文更加真实。在实现农村语文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优化语文教学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只有在教学中不断融入生活化教学,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和生活的乐趣。所以我们要实现生活化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程海霞.农村中学语文生活化课堂教学策略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

[2]赵志欣.农村中学语文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策略[J].吉林教育,(10):109.

篇8:农村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在我们所在县域的西北边,有一所规模不大的农村初级中学———景安初级中学。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当下,这所学校从校长到教师,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充当“弄潮儿”。走进他们的教学课堂,可以说是别有风味,给人以别样的风采。他们课堂教学的效果应当有待于检验,但作为走进其教学课堂的老师应该有着自己的相关思考。现拙于笔端的仅是自己对教学课堂的一孔之见,极不成熟和深刻,权且抛砖引玉。

一、学生座位发生变化引起的思考

景安初级中学的课堂,可以说是令人耳目一新,教室的南北墙壁上多了四块小白板,水笔、黑板擦一应俱全。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面对面坐着。对这样的教室安排,我们会怎样想呢?也许人们会这样去思考,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学生如此安排座位合适吗?也许人们会做出如此意义上的判定———形式而已。窃以为,这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主义,应当是一种彻底意义上的对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座位安排的颠覆。我们应当做出这样的思考,传统行列式的座位安排,学生一律面向黑板,关注的是老师的手舞足蹈,是老师课堂讲授的精彩,作为教师也完全因之而把所有的精彩自己操纵、把持着。学生面对面坐着可以获取学生相互之间的互动合作探究之情感的首先融洽,事实也正是这样,走进景安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学生们愉悦地坐着,快活地交流着,还不时自主地走到小白板的面前将自己的相关感悟或者就是疑问用水笔写出来,更有人充满自信地将别人的相关内容进行修正。这让我们感到,课堂是由学生探究、学生展示、学生质疑、学生解答组成的。一切都由学生的互动学习小组去完成,学生在较小范围的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学生得到了充满自由和自主的释放,学生真实意义上“动”起来了,也才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体,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学生之间互动探究引起的思考

应当毫不夸张地说,如今的景安初级中学已今非昔比,已经成为如东乃至南通课改的一面旗帜,它作为一个小区域内教育的品牌,已经逐步打出去了,到景安初中学习、取经乃至切磋的人也日益增多。在景安初中所开放的随堂课中,给人以很多深刻的启示。那次,有一节课是初二语文,教师教授的是诗歌。课堂伊始,师生问好,学生便进入互动合作学习中。学生互动学习的整个过程应当是真实的,因为它体现出了真学课堂的构建。学生互动合作的效果也是明显的,从班级互动之情形看,这班学生真是了不起,令人刮目相看。对此,笔者的思考是:学生如此意义上的互动学习,我们的教师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上需要去做的是什么?窃以为,教师必须做实和做好的事情是让学生充分做好前置性的学习。对初中学生阅读感悟的前置性学习,人们通常忽略的都是学生的学习问题。虽然我们教师经常会提出学生前置性学习的要求,但事实上,不少要求是一种阅读感悟的机械灌输。我们多喜欢出些预习提纲,这提纲近乎将文本的内容和阅读感悟的内容都告诉学生。学生这样的前置性学习大都是一种形式,不过是依据提纲到课本上找找相关的词句罢了,达不到学生真实意义上前置性学习的效果,互动合作的真性也大打折扣。针对景安初中的学生互动探究模式,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模式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自主涉猎文本,让他们以单元组合,能够以一反三。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与其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还不如让他们围绕教材文本之内容、体裁、作者进行广泛意义上的博览。

三、师生之间互动探究引起的思考

在景安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上课之初学生显得特别忙乎,而教师却有些“无所事事”。这引起我们的担忧:我们的老师干什么?说实在的,在所听的这堂课里,学生与老师之间也没有出现什么精彩的互动。窃以为,这种方式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有学者这样说过:“懒教师教出勤学生。”因此,课堂教学无需教师好高骛远地不着实际地去追求精彩,平平实实的课堂其本身就应当是一种沉默的精彩,因为学生完全可以在沉默中“爆发”。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必须妥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我们需要让学生课堂学习中体现其主体地位,但也不能因此忽略了教师自身的主导地位。如果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互动,那学生的互动及创新感悟就有可能大打折扣。对景安初中采用的学生互动合作的方式,我们不能冒然否定,而需进行冷静的思考,从而促使这种学习方式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教师必须合理控制学生小组互动的时间,必须提高小组合作互动的质量。此外,教师还要关注小组互动合作中学生的学习问题。对问题学生,教师在小组进行互动合作时应当给予适当的关注,教师可以和这些问题学生一起参加相关小组的合作学习,帮助他们克服难关;同时,教师可以在班级互动时给问题学生更多进行展示的机会。总而言之,对这种教学模式,我们应当完全予以肯定,其教学效果也是能够引以自豪的。据所能知晓的信息看,这所农村初中的中考成绩斐然。但是,我们不要去观待人家的科研、课改成果,我们要做的是,借他山之石,攻自身教育教学之玉。

作者:董红梅 单位:江苏省如东县童店初级中学

篇9:农村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文言文是中学语文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难点所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分析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将结合农村中学的文言文教学特点进行其教学方法的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文言文

学古文难,教古文更难,对于目前的教学改革而言,文言文教学几乎是它的一个死角,尤其是农村中学,不管是公开课还是评优课,很少有教师会选择文言文进行讲授,文言文教学变成了教师最不愿深究的领域,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成绩必然会受到影响与波动。对此,本文将进行相关问题的探讨,希望对提高农村中学的文言文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学习兴趣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科成绩,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文言文授课质量,第一步就是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破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从死记硬背的状态中解放出来。首先,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中一讲到底的授课方式,转变课堂重心,不能一味的以教师为中心,而应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把更多的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表现与发挥的余地,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文言文中一些简单问题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己探究完成,比如对照注释进行初步翻译,存在的疑问进行讨论,教师对于简单知识只需要进行点拨,对于重难点知识则需要详细讲解。例如教师在讲《三峡》这篇文言文时,可以将重点实词与虚词进行板书,让学生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自己找出答案,而对于有异议的词则可以提出来,进行课堂讨论,通过这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将极大的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相关词汇进行查找与整理归纳能力。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遇到的自己不懂而又没有注释的词汇应优先选择工具书查找,尽可能的遇见问题自己解决,而不是完全依赖老师;此外,对于一些常见的重难点词汇要养成对其归纳整理的习惯,这样日积月累,学生认识的词汇会越来越多。学生这些习惯的培养一方面需要自律性,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例如,教师可以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拥有一个记录本,并让学生对课程要求的实词、虚词掌握进行整理归纳,建立一套属于学生自己的“文言知识库”。需要注意的是,词汇的整理归纳并不是进行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在积累的同时学会联系与比较,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而不是机械式学习。总而言之,就是要实现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各种学习方式的创新与运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了,文言文学习效果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二、创新学习方式,激活学生学习热情

传统的文言文授课方式往往带给学生死气沉沉的学习环境,这无疑制约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甚至可能导致学生厌学情绪滋长,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课对课堂气氛进行调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课文朗诵会、知识竞赛、古文化知识猜谜会等等这些都是可行性比较高的课堂活动形式,教师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将文言文学习转变成文言文游戏,这也极大提高了文言文学习的趣味性,拓宽了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渠道,有助于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例如,在课程进入了总复习阶段,教师可以专门抽出一两节课时间进行“文言文知识竞赛”活动的开展,当然,在竞赛开展之前,教师需要明确学生复习范围,让学生有一个充足的准备,另外,教师可以设置形式多样的答题方式,如轮流答、抽查答、推荐答等等,这样做即梳理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

三、重视学生文言文朗读情况

朗读自古以来就是语文课堂上最常见最重要的知识习得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俗语的存在无一不在证明朗读的重要性。农村中学条件限制比较大,教师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为学生传授知识,朗读作为一种传统、基本的教学方式,它对外界的要求条件很低,只要学生有空间、有时间即可进行文章的朗读,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对文言文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进而增加学生语感与理解能力。很多人感觉朗读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其实它也是有很多讲究的。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实现自读与范读的结合、齐读与个体读的结合、讲前读与讲后读的结合,以及朗读与背诵的结合,只有将这四结合落实到位,才能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更好把握。让学生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进行自读,并且要带着感情去读,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力。学生在朗读当中经常出现语音、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的问题,对此,教师要特别留意,并给予及时纠正,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在学生长期的朗读中,文言文语感自然会得到提升,与此同时还能强化学生“角色”意识。

四、强化学生文言文主旨领悟能力

很多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上出现了教学偏差,教师常常一味的将时间与精力过度的花费在字词的理解翻译上,而忽略了学生对文章“文”的理解,学生不能文章主旨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例如,在《捕蛇者说》这一课当中,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但是如果学生不理解历史背景,不了解他们的生活背景,便不能很好的理解作者笔下的这些人物形象,更不懂文章中提倡的“舍生取义”观,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情怀也会淹没在学生的似懂非懂中。对此,语文教师应进行及时的引导,让学生真正走进文章“文本”中,教师在结合时代背景的分析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旨与精神内涵。学生在弄懂文章主旨的前提条件下,在对文章进行反复诵读,从而感悟历代迁客骚人的崇高精神。

五、利用多媒体创新教学方式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例如,利用多媒体进行相关图片、Flash、视频的播放来帮助学生了解、掌握文言文知识点,这些方法的运用将极大的弥补传统语文教学当中枯燥无味的缺点,充分调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拉进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文言文的特点就是语言简练、意境幽深,它讲究一个意境美,因此,教师在文言文讲授课堂上要注意对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故人描绘的幽美画面。例如,教师在讲《三峡》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重现作者描绘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景色,并适时的配合音乐的播放,让三峡壮美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弥补学生凭空联想的不足。这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极大帮助,

六、结语

中学文言文可以说是古人留给我们最大的精神财富,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以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文言文讲授的时候,一定要还原历史,不偏不倚,让学生在感悟古人情怀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另外,通过以上方法的介绍,希望教师能够“为我所用”,突破传统,让学生在享受学习的快乐的同时,得到情感的真实体验,进而提升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

作者:汤莹 单位:渤海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唐锐.农村初中文言文教法初探[D].四川师范大学,.

[2]田宜华.浅析农村中学高一阶段文言文语法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z1):55-55.

[3]谷明磊.运用诵读法改善农村中学文言文教学状况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4]阳建忠.农村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D].四川师范大学,.

[5]刘爱华.认真研读考试说明把握文言文复习方向[J].考试周刊,,(37):1.

[6]徐明月.对农村中学文言文翻译教学的策略探究--以文昌市锦山中学为考察对象[D].海南师范大学,.

篇10:农村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学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才能得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主要从农村中学教学中几点尝试进行论述:语文课上善于引导学生联想,提高分析能力;组织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批改作文,提高写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全面综合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外活动;写作能力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曾经在学生中广泛流传,在农村中学,数理化的题海作业确实也占用了学生的不少课余时间。况且许多学生认为数理化考高分容易;而语文即使花费许多时间去读、去做,真正考高分又谈何容易?但要考及格并不很难,这样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忽视了语文学习。通过这几年的毕业班语文教学,我认为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改变过去那种重分析,轻能力的倾向,而要寓能力的培养于知识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联想,让学生有据可循,再加上充实语文课外活动,提高能力,就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力求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引发学生联想,提高分析能力

要想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又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往往要因课而异,设计一些练习,引发学生联想。如我在教《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先让学生理解朱德母亲的品质,她是一个勤劳,宽厚仁慈,支持子女革命的伟大母亲,是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然后让学生联想自己的母亲有哪些品质?因为是自己熟悉的人,而且多数学生的母亲是普通的农村劳动妇女。通过观察、联想、比较,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母亲既勤劳又善良,整天忙忙碌碌,而且很疼爱自己的子女,许多活儿不让子女帮忙,使他们成为“小皇帝”“小公主”。针对这一点,我又引导学生思考,朱德为什么要感谢母亲呢?学生回答:“是因为母亲教给他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给他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教给他生产知识和革命意志,鼓励他走上革命的道路。”那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感谢母亲呢?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归纳小结得出既要感谢母亲,也要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帮助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同此可见,只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巧于引导,善于联想,自然而然可达到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阅读能力。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先导,只要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结合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求知欲。正如我在指导学生进行《手抄报》活动时,根据“兴趣固然有天赋的,然而更多的是培养的。”采用自发—引导—比较—提高等步骤,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1)自发,让几位书写、美术比较好的学生自发做好《手抄报》。(2)引导班上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3)全班同学开始全面做起来时,注意评比。(4)通过评比,指出优劣,且要求学生在插图、版面设计时注意做到别具一格,栏目要新颖,而且每期手抄报都要有自己的习作天地。分批分期把《手抄报》在教室里学习栏上展览,通过鉴赏别人的作品来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使学生由好奇到投入。这样,学生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培养起来,从而拓宽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书写能力、习作能力也相应地提高了,且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观。

三、作文批改大胆放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按照现代初中语文教材的要求,每学期要有八篇大作文和八篇小作文(包括应用文)。像我们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往往教两个班,一百多位学生。如果采用全批全改的传统批改法,评语往往是套话,或老生常谈,激不起学生兴趣,学生常常把评语看几眼,便弃之一边,更谈不上根据评语分析自己写作的成功与不足。如果把习作批改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批自改,或互批互改,对习作做一番重新认识,定能提高习作水准。具体做法是:(1)读一遍习作做以下几项工作:①查找错别字,用“○”表示,并在批改栏写上正确的字。②有哪些句子读不通顺用“?”表示,考虑改到正确或删去。③你认为哪几个词、句子用得好用“﹍”表示,说说好在什么地方。④文中用了几种修辞手法,在使用地方的批改栏上注明何种修辞手法,用得好或不当?(2)再读第二遍习作:①看字、词、句是否改通了。②思考本文的中心思想。(3)再读一遍习作,思考文中材料与中心是否吻合,对不能表现中心的材料应如何处理,材料是否妥当。(4)再写出自己的看法(指出优缺点)。这样学生不但对批改作文有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仔细程度也远远超过老师。这种由字、词、句到 篇章结构,反复斟酌,使学生从中学到不少知识,提高了习作水平。教师要在批改过程中,及时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在批改后抽一组进行重改,对习作者和评改者的优劣加以肯定,这样就会做到有的放矢,及时掌握每次习作的具体情况,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习作态度。“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语文知识包罗万象,要想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我想: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是一个关键。因为兴趣一旦培养起来,学习劲头自然倍增,再加上兴趣本身是“有趣—乐趣—志趣”的发展过程。有了志趣,学生自会去寻找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途径。只要学生的求知欲旺盛,就会去战胜一切困难,这时教师只要坚持教书育人,对学生“晓之以理,炼之以志,导之以行。”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达到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游龙昌 单位:福建省南靖县靖城中学

参考文献:

谢登安.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看过“ 农村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还看了:

篇11: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论文

一、加大教材改革的力度

中学语文教学在改革过程中,语文教材起着重要的作用,积极有效的语文教材改革,对于改革效果能够直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订者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以使得中学语文教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促进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与发展动态,实现“一纲多本”的情况转换。目前,关于语文教材方面的研究,还应注重把握和研究语言与语言应用方面的问题,在注重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的国文知识、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较为良好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改进教学方法

由于传统的教学思维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导致在今天,仍然未能对教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方法作为较为有效的改革,对于时代发展的考虑较为欠缺,同时由于农村中学教学环境的差异性、地域水平的发展特点、学生的实际的智力水平的限制等因素,都使得教学方法的推广和实施效果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涉及诸多方面,例如对于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材、教学目标、学生的基础水平等方面的改革与转变,因而,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往往会产生较为强大的联动效应,继而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等方面,都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教师的素质方面的影响,每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的提出、新的教学方法的采用,都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形成巨大的挑战。因而,对于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要给予相应的重视,才能够从根本上取得较好的改革成效。经常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不同的学习思维习惯,继而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的有效结合。

三、改革学生的考核方式

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的改革,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学语文的成绩测试将仍然作为考核学生素质和学业水平的重要标准,考试将仍然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参量标准。甚至有些教师为了提高班级的升学率,仍然坚持题海战术,让学生埋入题海之中,因而,对于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考核进行相应的改革,是很有必要的,而这其中所采用的考核评价手段,也将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某些积极的影响,对中学语文考试的方法、内容应该继续深化。因此,在语文的考核评价方面,要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与保护,突出考试内容和评价方式的灵活性与多变性,更加关注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以“生活即学习”的态度,对于语文考试的内容和评价标准,应该是分阶段、多层面的;对于考试的态度,考试并不是由某一次单独的考试来实现或者完成的,而应该由平时的知识竞赛、课外活动、课堂教学活动等多方面所组成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涉及语文教学方式的改革、教材的改革、对于学生的考核手段的改革等多方面的改革。由于涉及面较广,因而也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篇12: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随着我国不断地对教育进行改革,新课标对语文教育中的课外学习资源方面以及课堂的教育教学方面有了一定的新要求,要求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从课堂方面的知识讲解到社会上的人文风情与相关知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农村中学的相关资源。就相关资料文献报道显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育教学通常把课堂的教材当成唯一的教育教学资源,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往往只是不断地要求学生重复地进行同一项知识点的巩固、学习,严重地阻碍了农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一步导致农村中学学生对语文课失去了兴趣。那么,如何使得农村中学生对语文课程产生极大的兴趣呢?笔者认为,需要摒弃只讲教材里面的相关内容这一习惯,应该充分地利用以及开发语文课的教学资源,结合农村中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以此来提高农村中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一、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相关原则与方法

1.语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相关原则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打破课堂教育教学的局限性,提高农村中学生与课外资源知识的接触面,提高学校学习氛围,让教育教学资源能够与农村中学生更加贴切。在开发与利用语文教育教学资源的同时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语文教师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语文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水平,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第一,个性化原则。在这一原则里,主要考虑的是农村中学学生生活在农村的特殊存在性,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农村学生的自身特点来实施教学计划。第二,经济性原则。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遵循经济性的基本原则,以免浪费过多的资源,浪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第三,开放性原则。语文教育教学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考虑相关可利用资源的同时需要考虑到包容性,其中包括使用途径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2.语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相关方法

针对农村中学的学生本身的特点,在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采用以下几个方法和策略。第一,针对农村中学学生的特点,对教学资源先进行一番细致的调查。第二,对现阶段所实施的相关语文教育教学基本状况进行仔细的分析和了解,充分地发现主要问题的存在,让语文教学资源在利用与开发的过程中能够找到突破点。第三,在开发与利用课本资源的本身要具有自己的目的性以及方向性,对语文课程的相关资源进行科学、客观的选取,在选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与教育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保持相关性、一致性,从中找出教学的重点。第四,在开发和利用好语文教学资源之后,需要开始具体地实施相关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对总体思路的把握以及设计需要进行适度的评价标准管理。最后,语文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极大的耐心与信心,对相关语文资源知识进行适度的整理。

二、发挥好农村资源的优势,鼓励农村中学学生进行自主性的综合探究

农村中学的语文教育教学在考虑整体的知识与资源的掌握了解能力的同时,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能够走进大自然,充分地利用好农村的独特地理位置,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性的综合探究。另外,根据现阶段的新课改的相关要求,现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方法以及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语文实践与操作能力。从上述几个方面来看,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利用好农村中学的板报以及相关的宣传栏,把一些写得比较好的文章贴在黑板报上公开表扬,并且成立一些小报社,让学生能够积极地投稿,并且把写得有趣的东西登在报纸上。另外,语文教师也可以通过在全班级面前要求学生自主地朗诵自己写的文章,让学生能够模仿以及学习,让学生的自信心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语文课程的教学资源是实施相关课程计划的重要基石,因此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在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农村中学学生的基本特点以及生活经验等,最大限度地利用农村的相关资源来开发与利用语文教学的资源。在此基础上,能够丰富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让农村中学学生能够全面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晓清.浅论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14(09):1713-1718,1723.

[2]黄兴惠.谈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15(01).

[3]杜敏.增强意识拓宽渠道科学评价:浅谈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艺术,,15(07).

篇13: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美育途径的开发和尝试论文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美育途径的开发和尝试论文

语文学科蕴藏着丰富的审美资源,语文教师要善于对广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增强他们审美的自觉性,使其能更好地辨识美、感悟美、鉴赏美,积极主动地去发掘美和创造美。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享受教学活动艺术美

“新课标”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思想,使课堂教学达到“师生互动,学生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良好局面。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尝试推行“问题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学法,按照“问题提出→自主探究→讨论解决”的思路来组织课堂教学。把全班分组,要每个人都动起来,积极地想,大声地说,阐述自己的见解主张及理论依据。这样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活动民主化,从而让学生在轻松和谐、创意独具的教学活动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审美体验。

语文教学应把课堂与社会实际密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轻松学到知识,并能够获得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得到运用的快慰。笔者曾致力于语文第二课堂的开辟和建设。每年一届的央视“感动中国”节目、“3·15晚会”等成为教学的常设内容,每学期一次的“辩论赛”、“演讲赛”、“知识竞赛”、“诗歌朗诵会”等成为规定性课目。通过这些五彩纷呈、令人赏心悦目的语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性灵得到陶冶,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从完美的活动组织形式到美的主题内容,让学生多角度地体验到了语文的美,经受了美的洗礼,得到了美的教育和美的塑造。

二、与名著对话,和名家交心,感悟开放阅读文学美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的伴侣、导师和朋友”。书海茫茫,语文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多读书”,而且要教会学生“会读书”。心理学和接受美学都认为,阅读活动可以看成是读者与作者双向交流的心灵对话,是阅读主体为了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的一次精神探险。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古今中外的作家里去寻找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人……入一新世界,于是流连忘返,乐此不疲,如受春风化雨之赐,终获学业大进之益。”

当前的大多数学生,注重的是提高学科成绩,想得高分,并没有想到有意识地追求人文素质的完善,读书处于一种得过且过的状态。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学生“为获得灵感而读书”,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有文化含量、有哲理意味的书籍,阅读有深度的文章。给学生列出“名著必读书目”,每周专门开设“名作阅读课”,培养学生的读书趣味,强调从书本中受到启迪,获得知识,即而转化为心灵的纯洁和高尚。任何一个学生都有阅读、思考的需要,如果他们得到很好的阅读引导,就能在心中开出芳香的阅读之花。

三、重视诗教,陶冶情操,再现如诗似画意境美

诗歌是文学的骄子,是美的化身。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在《谈诗与趣味的培养》中这样评述:“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泱泱中华,诗歌浩瀚。中国诗歌的严整形式,优美韵律,是景与情的有机结合与表现,独具文学魅力。外国名家诗歌,自由奔放,或想象瑰丽奇特,或思想深刻富含哲韵,有选择地读可以启迪思维,长人智慧。在中学教育阶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诵读古今中外诗歌经典作品,意义深远。

笔者尝试改变诗歌教学传统的讲练教学法,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要“再现情景”,能“身临其境”,会“设身处地”,多角度、全方位鉴赏诗歌。积极引入多媒体手段,或播放“古诗文鉴赏”电教专题片,或组织学生欣赏“电视诗歌散文”,古诗和国画的有机结合,奇妙的三维设计,吟诵、音乐、画面的巧妙融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可听、可视、可感的空间,来体味古诗古朴淡雅的优美意境。制作课件,运用flash动画技术,将诗歌的内涵意境美形象地传达给学生。带领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美的语言,在观赏中领略诗歌美的画面,在品味中体验诗歌美的意境,在深思中聆听诗人美的心灵,这美妙的诗教过程,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四、立足乡土资源,创新写作教学,体验成功创作美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引用。笔者所在的地方,位于豫西深山区,山清水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随处可见的历史名胜和自然人文景观,时时可感的浓郁的民俗文化等,都是开展语文学习的课程文化资源。教师可引导学生去亲近、去体验,在碧水蓝天、莺歌燕舞的音韵里,让学生学着观察,试着感悟,用心体验,真情表达。

笔者曾组织学生采访名人,调查生态环境,游览风景名胜,搜寻历史传说等,让学生充分感知乡土文化的神韵,感悟历史的沧桑变迁,学生的活动领域延伸到自然、社会的广阔空间。学生不仅用身体去亲近、感受自然的风光与秀美,更是用心灵去亲近、解读家乡人文精神的精美,与自然对话,与文物对话,与古迹对话,与名人对话,在对话沟通中,扩大自己的视野见识,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感受“大语文”美,创作的灵感由此产生。农村这片沃土,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素材,成了学生自由驰骋、发掘文学才思的精神领地。

篇14: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语文学习的范围很广,并且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尤其是农村中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尤为重要。我介绍的方式有:课堂内活动,激活课堂;向外延展,借助多媒体;体验生活,拥有灵感。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语文教学;实践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下面我根据多年在农村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和经验来谈谈。

一、扩大实践范围,充分利用资源

学校里有好多语文学习资源,这些都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最好帮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联系课内外、沟通校内外、融合各学科关系,在学校展开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使我们的语文学习从内容到形式,从细节到整体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渠道得到更好的拓展,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供广阔的天地。

(一)课堂内延伸,进行拓展性阅读

语文学习可谓“处处留心皆学问”,课堂之外也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根据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向课外延伸,让学生都参与到实践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能动性。如,学了《梁思成的故事》,可以布置学生去阅读、了解建筑方面的和有关梁思成事迹的书籍,以此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如学了《绞刑架下的报告》《囚歌》等课文时,可让学生读红色经典故事,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讲,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达到拓展学生阅读量的目的。还有让学生每天诵读经典诗文,提升文化品味。学校或年级也可以进行演讲比赛,让学生在演讲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再如,每周写写周记,题材包括写人、记事、描写、抒情等活动。也可以背诵些经典美文,我校就每天早上规定时间全校进行经典美文诵读。这些实践性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超越课堂,进行实践性活动

一个带着积极性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教育不分国界。”这真应了我们的古人说的“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学会调动学生自身的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首先要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质疑的情境。“学而不思则罔”,学源于思,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思起于疑,教师要在课堂上援疑置难。怀疑,使学生理解问题时有了困难,而有了认知上的困难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这时因势利导排解学生的疑难,就可达到传道受业解惑的目的。俄国作家杜勃罗留波夫说:“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这样细,使学生无须咀嚼,只要把教师讲的吞下去就行了,这样从学生中可能培养出的是懂知识的猿猴,而绝不能是独立思考的人。”他说的意思也就是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一些疑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排疑,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如让学生创办手抄报,内容包括家乡风情、特产,各种水果花草介绍等。首先做的是让他们自己采集有关的素材,包括走村串巷或者采访相关的人,包括摘录各村的宣传语或警示语等,然后自己试着去写,还可以让学生去学写一些广告或者人物传记,这些需要他们看一些报纸、杂志、书刊、电视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同学、家长合作进行,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创作成果,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三)“互联网+”与语文教学实践

当今是知识经济爆炸的时期,知识在飞速的增加和革新,若不更新将会被时代淘汰,于是我们的课堂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很多模式,如慕课、微视频、翻转课堂、Pad教学等。这些教学模式在和学生共同解决共性问题后,将学生的思维境界引向了更高,教师则起引导作用,起到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课堂上一个字、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表情都会让学生茅塞顿开,使教学别开生面。这必然需要师生共同在跑道上奔跑,让学生在方法上更新,让师生在思想上共鸣。

二、回归生活,获得能力

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就要把他们放回到真正的社会生活中去体验,让他们在真正的生活体验中去感悟生活的价值、生命的真谛。比如,我们农村学生每年的社会实践活动(下地干活)就能让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得到洗涤,然后和语文学习联系起来就会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体会,也就有了真实的素材,而不再是纸上谈兵,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农村校园生活,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沃土

我们乡村学校响应上级号召,开展了很多少年宫活动,开设了好多课外实践课,如书法、美术、音乐、舞蹈、手工制作、民俗活动等一系列活动。我抓住这一契机,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1)培养欣赏能力:用学生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2)培养动手能力: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废品经过加工变成一个个艺术品。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做成一件艺术品,从而享受成功的喜悦;

(4)学会领会:各种活动带给自己的成功与失败的感受。

(二)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家庭教育

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都提高了,他们不懂得珍惜,也不懂得感恩,因此语文教师抓住一些特殊的日子,如节假日、寒暑假等,让学生在家里感受一下洗衣、做饭、干农活的不易,体会一下父母的劳累。还可以联系家长让孩子做一天“家长”:计划一天的花销,再和父母进行交流,然后让他们把一天的活动和感受记录下来,这样既是一篇好日记,也是一份生活中美好回忆的记载。再如可领孩子到福利院或养老院去为那些孩子或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幸福的生活,从而珍惜生活,以此来培养孩子的爱心,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农村的学生还可以种种菜、养养小动物,在种植和养殖中总结经验和心得体会。总之,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形成一个整体,是培养中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尤其是农村学生,除了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资源,还应该充分利用我们农村广阔而又自由的天地,这都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合理而又科学地去调节。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雷军林.张掖六中15+2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革新,2014(4).

[2]雷军林.强化教学策略打造语文高效新课堂[J].教育革新,2015(9).

[3]杨红兵.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评价促进主体发展[J].语文教学之友,2010(6).

[4]徐志东.强化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吉林教育,2008(9).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农村中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