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语文教学的案例论文(共含14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znet10000”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论文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么样呢?
(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
生:它看到校园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
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
生: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师:(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鼻的臭味。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
生:它看到人们往小河里倒垃圾,河面上还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
生:它看到有人大量砍伐树木,鸟儿没有了家。
生:它看到捕蛙人在大量捕捉它的同伴,残忍将它的同胞卖给酒店酒楼做下酒菜。
生:它看到汽车在路上疯狂地飞跑根本就不注意行人,汽车排出的污气让它窒息。
生:它感觉外面的世界并不像我们说得那么美,它想回到安全的井中去。
(师灵机一动)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学生思考片刻,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生:我们做个广告牌,上面写上“保护动物,人人有责”来告诉人们应该与动物成为好朋友。
生:发现那些乱砍树,捕杀动物的人要报警,让警察来抓这些坏人。
生:我们要保护好环境,不能把动物的.家弄脏。
生:我们不仅自己要知道环保知识,还要向同学、家人、朋友宣传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知识。
……
师:同学们说得棒极了!只要大家共同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小青蛙就会被我们挽留下来,动物们才会快快乐乐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三、案例反思
我真为学生的奇思妙想感到振奋!也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道美丽的风景线,我没有按照我们“想当然”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我肯定了学生的见解,珍视学生的发现,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使我们感到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灿烂。
(一)尊重生活,关注动态生成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论启示我们:一个自呱呱坠地而长大有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思维、认知、情感、语言、词汇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对语言的感受、认知、学习、发展,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最具有魅力与渗透力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活泼生动。
本案例中,我本想让学生说出青蛙跳出井口看到那些美丽的景色,让青蛙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进行思维的拓展。但一位学生却说青蛙可能看不到这样美丽的景色。我让他说出了原因——环境被污染。这位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就来源于他的生活体验,对生活的关注。而这一石却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现在环境受到了破坏的种种情况。这便是生活给予学生的。有人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案例中,我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的见解,学生彼此之间在在交流之中相互启发。《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的结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二)感悟生活,激发创新思维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语文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语文中去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这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只有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感悟生活,从生活之水中激起灵感的浪花,有生活的积累,就有灵感的迸发。
案例中正是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才会有了“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的灵感。而这就需要在老师不断地帮助下,睁开眼睛凝视万物,竖起倾听万籁,敞开心灵关怀、感悟生活,激发兴趣,陶冶热爱生活的情感。案例中,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也迸发出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涌出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答案,始终使课堂充满着疑点,闪烁出亮点,呈现出课堂精彩。
(三)回归生活,演绎精彩课堂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气息,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案例中我把握契机,提出“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由此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从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关爱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协调生存,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人类正是自然界的精灵,人类如果不能与自然界协调发展,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无情的报复而最终毁灭了自己,老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平等地对话能调动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切切实实地体现了全员参与、有效参与,也真正体现了课堂因生活而精彩,也充分突显了生活是课堂之源!
篇2:语文教学的案例论文
语文教学的案例论文
有效的语文教学,是指遵循语文学习规律的,顺应语文学习环境的,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高效益、低消耗的语文教学。在教学中,投入较少的成本,赢得较大的收益,并让孩子获得学习的喜悦感,是每个教师不懈的追求。
一、有效钻研文本、恰当取舍教学内容、巧妙设问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有效地钻研教材,一要抓住年段训练重点,二要结合文本本身写作特点来研读取舍教学内容。每一篇课文都是具有独特的语言现象和表达风格的。仔细朗读文本,你就能发现它在语言上的特点。
【案例一】
《搭石》一课,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搭石:“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这段文字表达上虽很简洁,但用词准确、传神。这段简洁的文字讲清了什么是搭石,这使学生体会到了搭石的外在美;仔细研读,发现从“根据水的深浅”“平整方正”“横着”“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等重点词语中可以读出家乡人的善良之美、智慧之美这些内在美。这一段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文字表达得统一、和谐,因此,这往往是较好的教学突破口,可以选择这一段在课堂上多用些力。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言语形式才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反复诵读,在认识上、情感上习得和积淀语感,更要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种思想情感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从而懂得运用语言,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
【案例二】
在学习《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课时,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理解课文后,教师如此设问:“是啊,本来美好的事物,为什么让它变得如此凄惨、荒凉?”接着询问学生,学生们回答说:“因为战争。”教师再设问:“同学们都知道了答案,那作者他知道吗?是呀,作者明知是战争,为什么不直接说,而要一遍一遍地追问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通过四人小组讨论,明白了反问句有时候比陈述句表达的情感更强烈,也感悟到了这是诗歌“反复”手法的正确运用,它强调了渴望和平的情感,分清了语言的层次,加强了诗歌的节奏感。这样的问题,提纲挈领,富有启发性,让学生不仅知道写了什么,还知道是怎么写的,正所谓“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站在单元高度,恰当使用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是有效教学的起点
教材中一个单元内容的编排,是编者的智慧结晶。创造性地使用课程资源,注重整合,考虑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会让学生的视野、思维更加开阔,更具有逻辑性。
【案例一】
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一课时,因其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所以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这个单元是中外童话的学习,之前大家也读了很多童话。让我们走进童话世界,大家扮演不同的人物,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和我打个招呼!”师生互动后,教师说:“我感受到了热情、友好、幽默……也感受到了超常的魔力、丰富的想象力……童话世界真是魅力无穷!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奇妙的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边说边在大屏幕上出示: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感受童话的魅力。之后让学生齐读。结课时布置了三个作业:(1)借阅或网络阅读本单元的童话原著。(2)把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讲给同学和父母听。(3)和好朋友编演童话剧。
把导读中的要求在进入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学习时让学生知晓,学生就明确了学习目标,师生均有了方向感。结课时作业的设计,能更好地围绕本单元的学习目标进行语言实践活动,教学效果也好。
【案例二】
教学略读课文《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开课时,教师出示了两段文字:“在被烧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色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着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准似的。从孩子嘴里飞出婉转的歌声。”“远远的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像个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揉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教师让学生猜猜两段文字写的是准,并用一两句话介绍(夜莺和雨来)。之后教师概括说这两个孩子都是在战争中用自己的勇敢和机智来保护家同的小英雄。(板书“战争”)还有一个中国孩子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写了封信来呼唤和平,(板书“和平”)他是——(生:雷利。)教师总结说:“我们发现,这三篇课文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在“战争与和平”这一单元,课文都是围绕儿童展开的。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诗歌,看看它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走进诗中体会吧!”
作为一个单元的最后一篇阅读课文,这样的开篇,让学生又一次对本单元的主题、编排特点、写作曰的等方而做了梳理,加深了印象,提出了学法,实现了学生与文本、教师、编者的“多维对话”,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三、课堂要富有情趣,为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提供保障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1.提供的课程资源要富有情趣、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丰富的资源和材料作为支撑。丰富、大量、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使教学保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创造了学生动手实践、直接体验、感性认识的机会,从而让课堂富有情趣。
【案例一】
听过很多教师讲《称象》,有一位教师在讲前让学生认识大象,他选取了一只正在水里洗澡的可爱的小象和一家三口象在水边散步时温馨的画面。这些精美的画面,让学生的心为之一动,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2.根据文本特征,恰当选择教学策略,让课堂富有情趣
【案例二】
《三月桃花水》一课文质兼美,上课的教师没有过多地设问,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她采取的策略是发挥语言的优势,一是教师的语言与文本表现的`秀丽阴柔之美相得益彰;二是课堂导语的起承转合很自然,很优美,就如一条奏着乐、唱着歌,清澈、明亮的春水,把学生自然地引进文本,又从文字中拓展开去,感受春天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及一切美好的事物,充满了诗情画意。整堂课以读助讲,以读代讲。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认识到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手法,采用范读、指名读、引读、男女生对读等方式,体味比喻句式的形象美、排比句式的整齐美、拟人句式的情感美,品评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整堂课在书声琅琅中充满了情趣,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四、引领发现、自主体会是有效学习的核心
有效的阅读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主动地建构知识,这样,有效学习才能得到保证。阅读是一种发现,是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和合理想象后获得阅读体验的过程。因此,课堂上巧妙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这个过程最重要。
【案例】
《三月桃花水》的教学运用了多种阅读方法,引领学生自主发现,分享体验。
1.启示性朗读,发现写法。
课堂伊始,教师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的两个疑问句后,让学生找出与第一自然段相对应的段落,引领学生在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作者问答形式的表达方法,自然简洁。在学习“比金子还贵啊,三月桃花水!”这句话时,教师有意识地调换了前后两部分,即“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啊!”,让学生先诵读,之后谈感受,在读中品味倒装句的特点,明白这样写情感会更浓,表达效果会更好。
2.比较诵读,自主体验,提升文学素养。
站在单元的高度,本课最后质疑探究:同样写春水,《三月桃花水》与《春潮》有何不同?教师以恰当的音乐做背景,男女生分别读文,让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自主体验,感受由于地域不同、作家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所描写的春水也迥然不同。在雄浑与轻柔、阳刚与温婉的对峙-碰撞中体会文章的特点,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提升语文素养。
五、注重积累并综合运用是有效教学的归宿
学生需要积累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语言积累、文化积累、形象积累等。我们要根据文本特点,学会取舍,选择恰当的积累内容并在实践中运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
教学《巨人的花园》,根据年段,以及考虑到这是外国文学作品,在选进教材时进行了删节、改写,其写作风格、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已经与原文有很大出入,所以在教学时没有把“分享快乐、分享爱”“爱能感化冷酷的心灵”等人文性作为重点,而是选择重点让学生们积累词语,并在实践中运用巩固。一开课,就让学生们朗读两组词语:(1)请用高声、夸张的语气读读大屏幕上的词语: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这些词让你感受到的是什么?(2)请快速、低声读读这些词语:北风呼啸、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这些词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是啊,不同的词语向我们传达着不同的情感!然后让男女生分别读这两组词,在诵读中一遍遍感悟、积累。接着教师设问:这两组词语分别写了什么样的花园?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这个问题就揭示了课文的主旨。在积累词句、感知词语意思的同时,轻松完成课文所要表达的“情”。在课结束前,教师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词句,加上自己的想象,借助文中的插图,描述有孩子的花园”,又一次运用了词语,积累了词语,培养了想象力,练习了表达能力。
这个案例以词语为线索,学词语、用词语,轻轻松松理解了课文内容,一课一得。特点鲜明,环节简单,扎实有效。
有效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和共创的人生体验,应当让学生在努力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寻找到学习的快乐!
篇3:语文课堂教学案例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案例论文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而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又是衡量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
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里·D·鲍里奇基的《有效教学方法》(江苏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对“有效教学”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其基本论述的内容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余文森教授也认为:“课堂有效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因此笔者的理解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应该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学了没有什么收获或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
目前,在我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这种 “无效”和“低效”——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然而学生却没有“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研究并实施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 “单位时间内”的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呢?本文试图结合笔者以及其他的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案例片段,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的角度,提出几个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策略一: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率的课堂思考
[课堂教学片段一]
时间:10月25日上午第三节课。
地点:初一七班教室。
教学内容:这是我上的一节学校的公开课,课题是《你是我的辞典》。
本课的教学已经接近尾声。整堂课的教学是比较自然、流畅的——这也是我始终追求的一种课堂教学的理想。
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圈划、批注以及交流讨论,课文中父亲的形象已经清晰。下面就很自然地引出原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
师:“你能否用一个词来概括课文中的父爱?”
学生的回答可以是自己最直接的感受。如,有学生起来说:“无私的父爱”
等。突然有一个学生起来说:“我认为这是一种十全十美的父爱。”
当时,我的心中并不十分认同这位学生的观点。于是就追问:“为什么呢?”
学生就又说了一番理由。但我认为还是缺乏说服力。此时,最直接的做法是教师可以明确指出这位学生的理解是偏颇的。然而我却不太习惯这种方式,因为我个人觉得这种方式太生硬。因此,我就这样处理了:
师:读了这篇文章,大家觉得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沉默、思考。但没有人发言。
师:我读了课文后,却发现文中有一个情节与父亲的“美好”形象不太符合。请大家再仔细找一找。
学生看书。片刻一生举手。我请他回答:“文中的女儿将要上大学了。父亲却告诉女儿由于家庭困难,无力再供她上学了。按照父亲一贯的形象,照理父亲应该全力支持女儿上大学的。所以这一情节似乎出乎常理。”
于是又引发了关于父亲形象的另一次讨论——父亲到底是十全十美的吗?最后我没有自己直接说出我的理解。但我觉得,通过这次讨论,学生应该会多了一次深思和新的理解。特别是这位认为“十全十美的父亲”的学生,至少他知道了课文中有这么一个情节与他原先的理解产生了背离。这可以让他自己进一步去研究文本。
[思考和认识]
关于这次课堂教学的处理,我的思路如下:尽量不要去生硬地否定学生的思考。即使这种思考还存在着某些不太合理的因素,教师应采取一些能引发学生自己进一步思考、质疑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修正自己的理解。因为,自己理解、思考的肯定比别人或教师告诉的效果好。
由此,进一步认识到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化”?正如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张华教授写的《对话教学:涵义与价值》一文中说道:“如果非把‘效率’概念运用于教育、教学领域的话,其内涵与工业生产适得其反:决不是单位时间里向越多的人‘传授’了越多的知识就越有效,而是关注了更多的人的独特性、生成了更多的事先无法预测的精彩观念和美好体验,才在教育上是‘有效的’。”(《全球教育展望》第6期)
就我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在我执教的那节课上,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的理解、观点、结论等往往比教师的直接告之更有效率。我们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化”,其实从另外一种层面上,是应该去追求课堂上学生思考、理解的“有效化”。
策略二:设计合理而有效的课堂教学环节
从一次备课说起吧。
六年级(上)语文新教材有一篇课文《海底奇光》,它是节选自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海底两万里》。课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
教学参考上分析:
㈠课文“节选的是‘鹦鹉螺号’在海底的一段奇遇。旅游者在海底见识了由海洋微小生物发出的光线汇聚而成的奇异光芒,令人叫绝。”
㈡“文章介绍‘鹦鹉螺号’停航整修时所见的一次奇特的海底景观——‘海底奇光’的出现、形成、变化的过程。”
可见,教材及教学参考都认为“奇光”发生的位置出现在“海底”。
然而细读课文,我却发现了问题——课文第1节:“鹦鹉螺号好象在海平面以下仅几米的地方入睡了。”第4节:“鹦鹉螺号正漂浮在磷光闪闪的水层中……”第6节:“鹦鹉螺号在这光亮的海水中飘荡了好几小时。”最后一节:“鹦鹉螺号位于海平面以下几米的地方……”所有的证据都在印证我的理解,“海底奇光”的出现位置应该在“海中”而不是在“海底”。由此推知,教材里编者所加的题目《海底奇光》应改为《海里奇光》更符合原文的本意。教学参考的分析当然也是错误的。
针对这一问题,应该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并质疑、解决呢?因此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增加了一个“质疑”的环节。
[课堂教学片段二]
在课堂教学时,对整篇进行了必要的讨论理解之后,我适时提出了问题:
“关于课文,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沉默,思考……
教师点拨:“课题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
学生看书、思考……
片刻,好几个学生举手。
请一位学生发言:“课文里写的奇光是发生在海里的,而不是课题所说的在海底。所以课题拟得不恰当。”
教师追问:“请说说你的依据?”学生很快地从课文中找出了几处证据,还有其他学生的补充。
[思考和认识]
我想:这节课应该会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一种印象。那是因为他们依靠自己的眼睛和思考发现了书上的问题。这可以使他们开始意识到:并不是印到书上的文字就都是正确无误的。要学会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发现问题,形成独立的见解。
学生的质疑意识需要教师的培养。而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语文的课堂教学。在恰当的教学时机和教学情景中,通过教师的适时提问、引导、点拨,再经过学生自己的深度思考,就能让学生对文本中的问题及疏漏进行一些有效的质疑。这种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质疑内容的更有效的思考、讨论、交流,从而达成对文本的更深层次的解读和理解。
策略三:恰当、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片段三]
时间:月25日上午第一节课。
地点:上海浦东模范中学初一(3)班教室。
教学内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
在引导学生圈划、感悟、交流罗布泊曾经是仙湖的文字后,我请一名声音甜美的女生来朗读文章第八节,请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大屏幕,相机出示与课文内容文字相匹配的多媒体图片。
然后,我问:“听、看了之后,请你用一个词语形容这里的景色,并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思考,并不断由学生举起手来。
生(甲):“我觉得这里的景色就是我梦想的世外桃源,我向往那里,真想去那……”
生(乙):“这简直就是仙境,我惊叹,赞美!”
……
当文章深入分析,探究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时,我用多媒体出示了被删除的文章的结尾部分:救救青海湖, 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月牙泉,写青海湖的目的是什么?”
立刻有学生举手,略显激动地说:“文中第25节写道‘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文中第27节也写道‘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这些句子都说明作者痛恨人类的.破坏行为,对人类的这种破坏行为的批判。”
师:“你很有正义感,难道作者只是批判人们的行为吗?”
下面小声地议论起来。既而,有学生起来补充道:“告诉人们要停止破坏,保护未被破坏的资源。”
又有一学生道:“告诉人们不要为一己私利,肆意破坏资源,要考虑到未来的人类发展。”
……
在学生们的相互补充中课堂教学完成了,我觉得我收获了很多,我的学生们也收获了很多。
[思考和认识]
《上海市中小学生语文课程标准》中在教学建议中有如下阐述:“应充分、有效地运用信息,并在学习过程中及时交流,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多媒体技术是辅助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脱离了课堂教学的重点。我也曾听过一些课,有些教师,收集了大量的图片,供学生观赏,于是语文课就变成了美术课、图片欣赏课。但我觉得,语文的课堂教学还是应让学生沉下心来,体会、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通过阅读、品味,让学生自己感受、再现文字描摩的美好意境。
应该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而不是滥用。一个比较成熟的语文教师应该在恰当的时机,恰如其分地使用适合教学思路的多媒体工具,以达成帮助学生思考,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如上面的课堂教学片段三,教师的两次使用多媒体工具都是目的很明确的。其一,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罗布泊的美丽;其二,是为了启发学生深入的领悟、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
应该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而不是乱用。怎样理解多媒体的使用是有效的?笔者认为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是否能帮助、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维,从而最终完成课堂教学的重点或必要的教学任务。
策略四:设计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课堂提问
余映潮: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学语文“板块式教学思路”和“主问题教学手法”的创造者。著有《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怎样学语文》、《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听余映潮老师讲课》等书。
所谓“主问题教学手法”,即是余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提问或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更集中、更深入的思考、讨论、探究。笔者觉得,这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非常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课堂提问。故引此为例。
[课堂教学片段四]
余老师在完成指导学生解题和朗读全文之后,即板书:朗读 ;说“理解”的话。
着提出要求:“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哪里?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说话。”并以“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太阳不肯回家去”示例。
生按照句式要求发言:“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女孩子可以穿花裙子。”“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男孩子可以跳入水池去游泳。”“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有个借口,放下该做的工作。”“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在绝望中超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踊跃发言,每说一句“好在……”教师均作一次点评。
接着,余老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一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
学生继续发言:“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吃西瓜。”“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买冰棍吃。”“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去游泳。”“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在家吹空调。”……
教师总结:“好多好多的好处,同学们都有很多话要说。你们看,通过说‘理解’的话,咱们把课文读懂了。”
[思考和认识]
本节课,余老师教学的是课文《夏天也是好天气》。其第一个教学环节是:朗读——说“理解”的话。余老师的“主问题”是:“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哪里?”他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分两个层次说“理解”的话。首先,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说话;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话。这个教学主问题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在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还启发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种课堂提问才是真正具有针对性的,因此才是更有效的。
从上所见,笔者进一步思考和认识到:这种“主问题”才是真正的“具有针对性及有效性的课堂提问”。有些教师习惯于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灌,而这种“主问题”恰恰是对现在许多课堂教学中出现随意的、简单的、习惯性提问的最好的示范——“针对性、有效性的课堂提问”应该是课堂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这样的提问可以让学生从课文的整体进行思考、理解和品味,也能够让课堂讨论和探究从更深的层次进入。正是因为“主问题”设计是“少而精的关键问题”,所以使课堂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内容更简洁,教学环节更简单,因此也就更能针对课堂教学的重点,更有效地达成教学任务。
用一个或几个关键问题来带动全篇文章阅读的教学非常适合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具有重要的教改意义。因为“主问题”的有效性在于能让学生相对充分地占有课堂阅读和思考的时间,能尽量使学生在课堂形成一次或几次更有针对性深层次的阅读活动,教师在课堂上也变为调控、点拨为主,学生可以有效地进行思考、探究、讨论、交流,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这样,学生能够在大量的课堂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这是课堂教学提问的一种非常好的“有效性策略”。
结束语:上述思考和认识,仅仅是笔者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以及观摩、学习其他自认为切合自己教学观点的课例之后,非常粗略地提炼出的几个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笔者想强调的是:这是我们自己的一种浅层次的思考和认识,肯定会有许多的不成熟,我们会在以后的课堂教学实践及其他的学习中进行完善,也期待同行的指正和商榷。
篇4:中学语文教学案例论文
1开发中学语文教学案例的必要性
1.1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不足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是以知识为本位,强化知识的传授,忽视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和选择性。这种模式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忽略其个性发展,因而从根本上失去了对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学习效率低下。
在教学目的上,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多重视知识的获得,忽略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在课程设置上虽然设有实践课程,但其安排并非与知识学习结合在一起,即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课程独立进行,且实践课时数远少于知识学习课时数,时间较短,流于形式,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其实际运用相脱节;在教学材料和授课方式上,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语文教科书为主要材料,并采取教师为主的讲授法进行教学,使得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相脱离,且很难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导致其知识掌握与技能发展都不充分。
1.2使用教学案例进行教学的优势
语文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生动的语文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还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具体来讲,其优势有三点:
(1)知识方面:一方面教学案例的典型特征是真实性,即课堂上学生面对的是生动真实的教学案例,而不是枯燥罗列的材料。这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课堂使用教学案例便于学生对真实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获得的知识不再是对书本知识的概括,而是内化的知识,蕴藏在真实情境中的知识。
(2)技能方面:运用语文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其目的不仅在于通过案例分析获得蕴含其中的已成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首先,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模式,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对复杂多变的案例进行分析,并对问题情境做出判断和决策,可锻炼其运用语言文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一个案例的解决方案并不是唯一固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为学生提供适宜创造的情境,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主要是以小组学习讨论为主,即小组成员需要互相交流观点,并进行总结。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方面:通过教学案例实施教学,是教学走向低耗高效境界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制定标准,确立规范,开发各类教学案例,为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开发中学语文教学案例的策略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中学课堂要灵活开放,呈现具体生动的教学资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机制和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①开发语文教学案例既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需要,也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一般来说要遵循以下方法和步骤:
2.1拟定语文教学案例的开发计划
拟定语文教学案例的开发计划要考虑五个方面的因素:为什么要开发教学案例,即开发教学案例的目的;为谁而开发,即教学对象;教学案例的内容如何选择和确定,即教学案例的教学内容;怎么开发,即开发的具体方案,包括教学案例的呈现与课堂组织等;何时完成,即开发的时间安排和分工。
2.2选择语文教学案例的内容
语文教学案例的选择与确定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依据教学需要以及教师特有的教学经验,独立创造的教学案例;二是借鉴他人的优秀教学案例。
(1)独立创造教学案例。根据教学需要,教师需要设计教案。而设计或编写教学案例,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来确定其案例内容,设计可行的呈现方式以及课堂组织方式等,突出案例的生动性,概括性和针对性。
(2)借鉴和获取他人的优秀教学案例。这种教学案例的获取途径主要有三种:
①进入名师课堂获取教学案例。听课是提高教师技能的方法之一,这种方式不仅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合作,还让其相互借鉴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改善自己的教学。走进名师的课堂,感受他们独特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借鉴他们优秀的教学方法,是获取教学案例材料的重要途径。
②通过报纸、杂志等文献资源获得教学案例。这是传统获取教学案例的途径之一。书店、图书馆中引进的教学案例参考文献,可为教师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而报纸、杂志等,可以向教师显示教学名师的.最新教学案例,及时掌握教学动态。教师便可根据自己的课堂需要选取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
③通过教学视频等多媒体网络资源获取教学案例。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获取名师案例。通过观看上传的全国各地的名师教学视频,教师可以便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名师教学案例。
除了要遵循教育性、科学性和教学性原则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问题性原则。教学案例通常以问题为导向,围绕主要问题或者任务展开。在开发统整教学案例的过程中,要突出关键性问题,即解决何种问题。第二,程序性原则。任何一个案例的开发和应用,都有一定的程序,切忌急于求成。第三,客观真实性原则。对教学案例的统整与开发,需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对案例的理论论证,做到不偏不倚,对案例进行验证,做到客观真实。第四,针对典型性原则。教学案例的主题应该明确典型,即进一步突出教学中的重要事例、规律和特征等,对次要的事例、规律和特征等要做到相应的简化。
2.3试用并修改案例
案例的开发必须要用实践检验,即在课堂中运用,试图寻找不足并修改。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其进行反思,并与同行教师及时交流合作,此外,学生作为阅读案例的主体,教师也需要观察倾听学生的感受。因而,不仅教师对教学案例的内容与质量产生影响,学生同样也贡献着自己的智慧。
篇5:中学语文教学案例论文
要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应该协调好各种方法和手段以及结果。有些不协调造成了笔者在教学中的困惑。对此,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矛盾是否可以协调?对这些矛盾的协调到底有无实际意义?笔者观察整理一些身边的案例做了一番思考。
一、协调好课内与课外,二者相互促进。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太纲》(试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形式”,“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
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要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其基本原则是:课内指导课外,课外发展课内;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法,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课外活动的原则和规范;益,指应用和实践,是课内教学的继续和延伸。要得法于课内,必须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得益于课外,必须作到课外活动的广泛性。课堂教学指导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拓展课堂教学。
案例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校一老师都信奉:“不管语文怎么改,我就靠作业和书本”。她班学生语文的基础一如既往的扎实,但是近几年,她遇到新问题:学生在阅读写作上翻跟斗,每次期末考试卷面分析,她的班级在阅读和作文上失分最严重,把她辛苦在抓基础中得到的优势丧失殆尽。这让她困惑了。
案例二:我校一位新老师,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阅读特别重视,每周都带学生到阅览室读书,写阅读笔记,学生非常喜欢他这样上课,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也表现的非常积极主动。这位老师也积极准备着每一节课读的环节,读的同时也注重读写的练习。但是,这个班的学生每次在反馈练习中基础知识失分严重,特别低分每次都最多。该老师为此很是困惑,有放弃这种教学方式的念头。
思考:语文是一门基础科学,特别重视读写能力,中考对读写的考察更为重视。几年的中考反馈告诉我们:忽视语文的读写的教学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初三语文课时相对少,内容又非常紧凑,很多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往往前学后忘,繁忙的课务不容他们对学过的知识迸行归纳和总结。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好像成了打好基础的唯一手段。
殊不知,课本上的知识和课外阅读一个有机统一体,扎实的课本基础知识更加促进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和领会。而阅读又可以将课本的知识化为实践,行动记忆和理解虽掌握慢,但这种知识的掌握更具稳定性。现在语文教学成功的老师往往将课本知识与课外阅读形成有机整体,使其相互促进相互巩同。
二、协调好深度和广度,有利于语文的整体提高。
案例三:张老师在语文中考复习的时候,喜欢挑战有难度的题目,他对其他学校和过去中考中出现的文学作品阅读题特别感兴趣,他的想法:“难度取胜,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到了最后阶段,语文课就是找难题,解难题和破难题。沈老师在语文中考复习的时候,就死抓基础,到了最后阶段,语文就是背背背和默默默。几年下来,一个奇特的规律出现了:中考语文简单,沈老师的班级强一些;中考语文难点,张老师的班级强一些。
思考:语文复习时,一味挑战阅读难题,虽然满足了优秀的学生,但无形中把中下层次的学生给放弃了。一味的背和默,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一般一个班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是呈正态橄榄形分布的,取张老师和沈老师的长处,协调好深度和广度,无疑会兼顾两头,受益中间,赴于临界的学生也会受益良多。
三、协调好方法和结果,有利于统一教师的立足与学生的提高。
案例四:我一位同学刚踏上教师岗位时,踌躇满志。他把精力放在提高课堂的质量上:他除了上好自己的每一堂课还积极去听其他老师的课,并且对所听的内容在课后作总结,第一次期中考试,由于经验不足与其他老教师存在很大的差距,校长叫他转行去教“副课”,几年后好不容易又回到语文教学前沿,他倍感珍惜,放弃掉自己原有的特点,在成绩上取得巨大“成功”,但是他在与我交流的时候也充满疑惑:难道靠死记硬背和加大学生作业量来提高学生语文成绩是自己想耍的?
思考:还有很多学校把“成绩”当作学校的唯一生命线。积极去尝试和改革在某些学校中很难立足,成绩差就没有机会来完成一个长远的学习,急功近利成了套在教师颈上的枷锁。久而久之,教师也就没有完善自己教学方法的动力了,为了立足,不得不采用自己“最有效”的方法。最后,学生永远在一个模式中成长,教师也一代一代的重复前人。
好多好的语文老师在坚守成绩这块阵地的时候,反思总结,循序渐进的完善自我。在尝试各种好的有效的方法和理念的时候实现师生共同成长。他们就是协调好了方法和结果。
四、协调好语文与其他学料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
案例五:有个问题一直困扰学生和教师:主课和副课如何分配?语文课上涉及到的其他科目上的知识,学生是一副茫茫然的样子。很多学生在上其他副科的时候总是感觉浪费时间,上课也不听而是奔波于语数外的书山题海之中,结果写出的作文思路狭窄,内容没有深度,在这一个小坎上栽跟斗,小小的不统一可真的害苦了学生。往往副科老师强势的班级学的认真,往往副课老师不强势的班级那副科就流于形式,没有实质的教学效果了。
思考:语文和政史是姊妹学科,语文中有政史,政史中也有语文。学科间的割裂使学生产生疑惑和不解。“语政史”是一家,可以互相转化的,很多其他学科的成功经验也适合在语文中推广。包括其他学科的优秀教学经验也是值得我们语文学科学习的。
篇6:中学语文教学案例论文
我国实施全面式教育改革,从教师和学生双方面入手,创新课程教学的形式和教育内容,完善教育结构。提问式教育模式的课堂设计,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设计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设置提问教学课堂,注重问题在课堂教育中的实际作用,实现高效的中学语文教学。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教学的构成要素
1.课堂主体——学生。中学语文教学是中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开展课堂教育的主要部分,实施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提问教学模式,需要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维方式,开展双向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发挥教学主体的作用,与学生被动学习或是主动学习的模式存在联系,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时,对学生的语文知识之类进行摸底,设置课堂教学时,适当的以引导旧知识作为新知识讲解的重要引导,实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完美连接;另一方面,语文学科的学习,是逐步积累的过程,充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挥语文提问式教学模式的作用。
2.课堂主导——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是辅助学生完成教学知识学习的逐步主导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实施提问式教学模式,要坚持课堂设计优先,同时实现课堂实际教学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例如:初中语文教学《匆匆》,教师应用课文最后依据“聪明的,你告诉,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是怎样体味日子的消失与变化的呢?我们该怎样回答作者留给我们的问题呢?学生:作者告诉我们要珍惜时光。
3.课堂知识载体——教材。教材是教师开展课堂教育的重要依据,是抽象语文知识的重要体现。教师开展提问式教学模式时,引用提问作为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连接的途径之一。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例如:初中语文《春》开展提问设计教学模式,教师应用《春》中对生活中的描绘,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同学们通过对朱自清《春》的学习,结合朱自清生活的时代背景,理解“春”的含义?为何作者要赞美春,换成夏、秋的描绘有什么不同。学生在教师提出的问题和主要引导下,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实现教材在中学语文提问式教学中的接合理应用。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教学的应用
1.教学设计的应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提问设计教学,在实际中的实施,首要步骤是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设定完整的课堂教学内容。提问设计教学一方面需要教师依据语文知识,从语文课文内容、课文主体思想上,设定提问内容。例如:关于《春》的主题思想的探究,关于《春》的深层含义的探究,设置提问设计课堂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语言深入探究的深层次理解,是发挥中学语文在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课堂提问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从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入手,设定科提问设计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作用。例如:对《出师表》中,古文赏析中“通假字”、“同音字”的识别,对《木兰诗》中,顶针、双关等语文知识开展提问设计模式的课堂教学。
2.课堂教学的实践。课堂教学中实施语文学科提问设计模式。教师要把握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将提问设计的问题融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避免语文课堂设计提问内容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突兀的出现。例如:教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对《出师表》的学习,课文中诸葛亮进行自我身世叙述的诗句是哪一句?这句诗体现了诸葛亮怎样心理?,结合全文,对《出师表》的全文主体思想进行探究。教师依据课堂设计,通过灵活的教育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教学内容的引导,实现了中学语文教学课堂的循序渐进的开展。此外,实施提问设计教学模式,不是教师应用课堂教育设计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习模式的限定,而是通过设计好的教学模式对中学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进行引导,因此,中学语文教学提问设计模式开展教学必须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教育形式进行课堂教育。
3.课后作业的引申。语文学科实施提问设计教学模式,是应用语文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性,促进语文教学知识的学习,提问设计教学模式的开展,可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后作业的延伸。例如:教师通过课堂设计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探究,能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初步了解,结合课堂教学成果,指导语文学科的巩固,包括:语文学习写作水平的探究,实现了提问设计课堂教学方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进一步完善中学语文教学知识结构的紧密性和完善性的提高,推进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同时,也最大限发挥课后作业辅导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4.学科评价的反馈。实施中学语文教育中实施提问设计课堂模式,在学科评价中也可以得到应用。这里的学科评价是作为一种促进中学生语文学科能力提高的手段,即开展小型的课堂测验,适当的课堂测试,可以看做是课堂提问设计的一种体现,学生为了可以在课堂测验中取得好成绩,对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教学引导的问题认真分析,并认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分析,长期良性循环,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爱、课堂学习效率。例如:某中学语文教师开展课堂字词测验,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到了辅助作用。
三、结语
中学语文学科是中学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焊提问设计教学模式,可以应用语文教师的课堂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模式,引导学生深入对语文教材知识的巩固与延伸,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中学语文学科中开展提问设计教学模式,是我国实施全面化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体现。
篇7:语文教学案例论文:有效教学,演绎语文的精彩
语文教学案例论文:有效教学,演绎语文的精彩
语文教学案例论文:有效教学,演绎语文的精彩金艳(特级教师)
有效的语文教学,是指遵循语文学习规律的,顺应语文学习环境的,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高效益、低消耗的语文教学。在教学中,投入较少的成本,赢得较大的收益,并让孩子获得学习的快感,是每个教师不懈的追求。
一、有效钻研文本、恰当取舍教学内容、巧妙设问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有效地钻研教材,一要抓住年段训练重点,二要结合文本本身写作特点来研读取舍教学内容。每一篇课文都是具有独特的语言现象和表达风格的。仔细朗读文本,你就能发现它在语言上的特点。
【案例一】
《搭石》一课,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搭石:“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这段文字表达上虽很简洁,但用词准确、传神。这段简洁的文字讲清了什么是搭石,这使学生体会到了搭石的外在美;仔细研读,发现从“根据水的深浅”“平整方正”“横着”“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等重点词语中可以读出家乡人的善良之美、智慧之美这些内在美。这一段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文字表达得统一、和谐,因此,这往往是较好的教学突破口,可以选择这一段在课堂上多用些力。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言语形式才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反复诵读,在认识上、情感上习得和积淀语感,更要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种思想情感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从而懂得运用语言,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
【案例二】
在学习《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课时,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理解课文后,教师如此设问:“是啊,本来美好的事物,为什么让它变得如此凄惨、荒凉?”接着询问学生,学生们回答说:“因为战争。”教师再设问:“同学们都知道了答案,那作者他知道吗?是呀,作者明知是战争,为什么不直接说,而要一遍一遍地追问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通过四人小组讨论,明白了反问句有时候比陈述句表达的'情感更强烈,也感悟到了这是诗歌“反复”手法的正确运用,它强调了渴望和平的情感,分清了语言的层次,加强了诗歌的节奏感。这样的问题,提纲挈领,富有启发性,让学生不仅知道写了什么,还知道是怎么写的,正所谓“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站在单元高度,恰当使用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是有效教学的起点
教材中一个单元内容的编排,是编者的智慧结晶。创造性地使用课程资源,注重整合,考虑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会让学生的视野、思维更加开阔,更具有逻辑性。
【案例一】
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一课时,因其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所以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这个单元是中外童话的学习,之前大家也读了很多童话。让我们走进童话世界,大家扮演不同的人物,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和我打个招呼!”师生互动后,教师说:“我感受到了热情、友好、幽默……也感受到了超常的魔力、丰富的想象力……童话世界真是魅力无穷!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奇妙的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边说边在大屏幕上出示: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感受童话的魅力。之后让学生齐读。结课时布置了三个作业:(1)借阅或网络阅读本单元的童话原著。(2)把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讲给同学和父母听。(3)和好朋友编演童话剧。
把导读中的要求在进入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学习时让学生知晓,学生就明确了学习目标,师生均有了方向感。结课时作业的设计,能更好地围绕本单元的学习目标进行语言实践活动,教学效果也好。
【案例二】
教学略读课文《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开课时,教师出示了两段文字:“在被烧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色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着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准似的。从孩子嘴里飞出婉转的歌声。”“远远的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像个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揉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教师让学生猜猜两段文字写的是准,并用一两句话介绍(夜莺和雨来)。之后教师概括说这两个孩子都是在战争中用自己的勇敢和机智来保护家同的小英雄。(板书“战争”)还有一个中国孩子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写了封信来呼唤和平,(板书“和平”)他是――(生:雷利。)教师总结说:“我们发现,这三篇课文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在“战争与和平”这一单元,课文都是围绕儿童展开的。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诗歌,看看它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走进诗中体会吧!”
作为一个单元的最后一篇阅读课文,这样的开篇,让学生又一次对本单元的主题、编排特点、写作曰的等方而做了梳理,加深了印象,提出了学法,实现了学生与文本、教师、编者的“多维对话”,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三、课堂要富有情趣,为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提供保障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1.提供的课程资源要富有情趣、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丰富的资源和材料作为支撑。丰富、大量、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使教学保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创造了学生动手实践、直接体验、感性认识的机会,从而让课堂富有情趣。
【案例一】
听过很多教师讲《称象》,有一位教师在讲前让学生认识大象,他选取了一只正在水里洗澡的可爱的小象和一家三口象在水边散步时温馨的画面。这些精美的画面,让学生的心为之一动,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2.根据文本特征,恰当选择教学策略,让课堂富有情趣
【案例二】
《三月桃花水》一课文质兼美,上课的教师没有过多地设问,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她采取的策略是发挥语言的优势,一是教师的语言与文本表现的秀丽阴柔之美相得益彰;二是课堂导语的起承转合很自然,很优美,就如一条奏着乐、唱着歌,清澈、明亮的春水,把学生自然地引进文本,又从文字中拓展开去,感受春天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及一切美好的事物,充满了诗情画意。整堂课以读助讲,以读代讲。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认识到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手法,采用范读、指名读、引读、男女生对读等方式,体味比喻句式的形象美、排比句式的整齐美、拟人句式的情感美,品评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整堂课在书声琅琅中充满了情趣,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四、引领发现、自主体会是有效学习的核心
有效的阅读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主动地建构知识,这样,有效学习才能得到保证。阅读是一种发现,是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和合理想象后获得阅读体验的过程。因此,课堂上巧妙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这个过程最重要。
【案例】
《三月桃花水》的教学运用了多种阅读方法,引领学生自主发现,分享体验。
1.启示性朗读,发现写法。
课堂伊始,教师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的两个疑问句后,让学生找出与第一自然段相对应的段落,引领学生在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作者问答形式的表达方法,自然简洁。在学习“比金子还贵啊,三月桃花水!”这句话时,教师有意识地调换了前后两部分,即“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啊!”,让学生先诵读,之后谈感受,在读中品味倒装句的特点,明白这样写情感会更浓,表达效果会更好。
2.比较诵读,自主体验,提升文学素养。
站在单元的高度,本课最后质疑探究:同样写春水,《三月桃花水》与《春潮》有何不同?教师以恰当的音乐做背景,男女生分别读文,让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自主体验,感受由于地域不同、作家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所描写的春水也迥然不同。在雄浑与轻柔、阳刚与温婉的对峙´-碰撞中体会文章的特点,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提升语文素养。
五、注重积累并综合运用是有效教学的归宿
学生需要积累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语言积累、文化积累、形象积累等。我们要根据文本特点,学会取舍,选择恰当的积累内容并在实践中运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
教学《巨人的花园》,根据年段,以及考虑到这是外国文学作品,在选进教材时进行了删节、改写,其写作风格、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已经与原文有很大出入,所以在教学时没有把“分享快乐、分享爱”“爱能感化冷酷的心灵”等人文性作为重点,而是选择重点让学生们积累词语,并在实践中运用巩固。一开课,就让学生们朗读两组词语:(1)请用高声、夸张的语气读读大屏幕上的词语: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这些词让你感受到的是什么?(2)请快速、低声读读这些词语:北风呼啸、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这些词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是啊,不同的词语向我们传达着不同的情感!然后让男女生分别读这两组词,在诵读中一遍遍感悟、积累。接着教师设问:这两组词语分别写了什么样的花园?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这个问题就揭示了课文的主旨。在积累词句、感知词语意思的同时,轻松完成课文所要表达的“情”。在课结束前,教师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词句,加上自己的想象,借助文中的插图,描述有孩子的花园”,又一次运用了词语,积累了词语,培养了想象力,练习了表达能力。
这个案例以词语为线索,学词语、用词语,轻轻松松理解了课文内容,一课一得。特点鲜明,环节简单,扎实有效。
有效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和共创的人生体验,应当让学生在努力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寻找到学习的快乐!
(作者单位:甘肃兰州市城关区水车园小学)
篇8: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公平案例论文
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公平案例论文
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已经在我县全面铺开,教育公平也已真正走进了课堂,许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开始感觉到老师比过去显得更加可亲可敬了。严师出高徒,板起脸孔教学,师道尊严,已经慢慢远离我们的中小学课堂,教育公平的主流化趋势已浮出了水面。我县的老师们在自己的课堂上也开始了许多新的反思和探索,然而要让我们的学生确实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感受到课堂中的公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师要正视学生的闪光点,而不是揪住学生的不足而不放,在现实中的课堂中,我们常常会忽略这一点,或者认为此举无足轻重。
一、我的一个故事
在今年的中考复习中,有一次我和学生一起复习古诗,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在中考中古诗的出题形式,然后要求学生对重要诗文的强记,随之即时出两首古诗(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杜牧《泊秦淮》),让学生当堂默写,同时要求两个同学(一位女同学和一位男同学)上黑板前默写,其他的同学在下面写,给时十分钟。十分钟后检查发现,其中前面的这个女同学完整地写好了两首古诗,只是出现两个错别字,一个是“笼”字,另一个是“侧”字。后面这个男同学也完整地写好了这两首古诗,可是很遗憾,当中一句“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春”字写成了“青”。我当时纠错的情形让我记忆犹新:我说:“下面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交换,对照课本检查错误,看他(她)写错了几个?”我又示意在黑板前听写的两位同学回座位对照检查。两分钟后同学们检查出来了,我按照惯例,给在黑板前写的两位同学纠错。我问:“大家请看秦惠琳同学(女同学)她写错了几个字?”同时我注意到她也意识到写错了,满脸变得通红。同学们大声回答:“两个!”我说:“不小心了吧?以后要注意啊。”我接着说:“大家再看马俊雨同学(男同学)写错了几个字?”同学们齐声答道:“一个!”这时,马俊雨很不服气地说:“老师,28个字我只有1个字没写对,其余的全对!况且考试也不一定考这两句。”马俊雨的话,让我楞住了:是啊,为什么我总是强调学生出错的地方,而不是他做对的地方呢?他说的多好呀。
为了掩饰我的尴尬,我便对同学们说:“大家看,老师的话与马俊雨的话有区别吗?”很多同学陷入了沉思,这时语文成绩比较好的肖雅班长站起来发言了:“有区别,您和我们强调的是他写错的地方,他强调的是他写得对的地方。”“那么,老师应该强调对的还是强调错的地方呢?”“老师,我觉得应该强调对的,也就是我们的优点,这会让我们产生一种自豪感。”肖雅班长的话音一落,全班立即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注意到,马俊雨同学眼里闪过了一丝自信和高兴。我也随着同学们拍起了手掌。“好,老师向你们道歉,同时向大家承诺,今后我就多强调你们的精彩点,希望你们展现更多的亮点给老师看,好吗?”“好!”全班同学声音整齐而有力。
二、我的反思
犯错是人在成长路上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是如果总是去强化错误,那会让人觉得自己一身都是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就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为了使学生学得更好,总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强调学生学习上的不足和错误,希望他们能立马把自己所传授的知识通通学会。所谓恨铁不成钢,殊不知好铁成钢也要有个过程,这过程还必须讲究技巧,才能炼出更好的钢来。老师强调学生学习上的错误,出发点虽然是善意的,但对学生却是很不公平的',因为我们老师忽略了学生自身的感受,很容易使学生泄气,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挫伤学生的成就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因为,中小学生从心理学来讲,更需要的是老师的鼓励,老师一句鼓励的话对孩子来讲,就像炎炎夏日一丝凉爽的清风;老师一个赞美的眼神,就像寒冬里一缕温暖的阳光。所以课堂上需要鼓励,老师应该不仅给学生知识,还要给他们学习的快乐,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而要做到这点,就要老师正视学生的闪光点,不要紧紧地盯着出现的不足。如果一堂课,一个老师多有几句鼓励的话,几个欣赏的眼神,几句赞美的话语,那孩子们该会怎样的高兴啊!试想在那节课上,如果我这样说:“秦惠琳同学的56个字写对了54个,马俊雨同学28个字写对了27个字,都很了不起啊!”他们能不高兴吗?
三、结束语
全面实施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在现有条件下,教育公平的实现并非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作为老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都享有同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的目标创造条件;以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的不平衡性为本,实施个性化教育,我们就能使每个学生的天赋、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最终真正实现教育公平。让教育公平走进课堂,教师都正视学生的闪光之处。我们教育的明天就会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篇9:案例教学论文
【摘要】科技的高速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快速进步,教育传承作为人类文明的延续与革新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
故此,以教育改革为名的素质教育逐渐取代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手段,将学生以教学主体为目标进行科学培养。
在素质教育培养过程中,教育内容的深化改革固然重要,然而令教育深化改革落于实处,重要因素则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实践。
金融学是的金融专业基础课程,由于其大量数据分析与数字应用,故此使得金融学成为学生最为头痛的科目,
当前在新课改教育理念下,落实案例教学将案例应用于金融学教学中,将金融学知识回归于生活,加深学生记忆,让学生明确金融学学习的意义,以此大大提升金融学教学效率。
基于此,本文以案例教学法为出发点,分析案例教学在金融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金融学。
金融教学。
应用
0.前言
当前我国经济基本已经走上经济发展新型轨道,面对新时期的到来的同时,我国和经济社会也将面临新常态下长久性、全面化发展的改变。
在此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金融学教学价值逐渐突出,并深深作用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稳步增长也为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从当前金融学教学填鸭式教学现状来看,
其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更好的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故此应积极进行探索将市场案例结合到金融学教学之中,
以此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结合案例更加真实的还原金融学知识,将金融学应用于案例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顾名思义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案例教学是现阶段较为科学的自主学习方法,其具有开放型与互动性。
案例教学对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配合度要求较高,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应做好一定的计划准备,并结合导入等方式,
将案例穿插到实际的教学之中,以此师生通过案例中显示的各种信息进行讨论。
从案例教学法的性质来看,案例教学也是一种实践教学的方式,是以案例为基础开展的教学方式,
将理论知识放置于案例之中,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对于金融知识以及相关技能实践应用情况,使得学生在解析案例过程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通过实践与探索解决问题。
案例教学是一种知识的转化过程,案例教学以扎实的基本功为基础,只有学生掌握了一定金融知识后才能通过实际案例来检验知识,
因此也可以说案例教学法是将学生应用能力以及理论学习能力的综合,通过不断的时间探索,提升自身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断开发学生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知识转化能力[1]。
2.案例教学在金融学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专业人才需求也逐渐增多,金融发展日新月异,各种金融业务种类也逐渐增很多,经济市场发展也为金融学教学提供了众多教育素材。
在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市场,如何紧随市场步伐进行实践教学,这些金融学教学提出了众多挑战。
在金融学教育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确保受教群体更好的掌握金融知识,并活学活用金融学相关数据分析的技巧,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是充分展现学生自主性的现代教学方法。
一方面,从金融学学科的教材内容来看,无论是基础金融学还是高级金融学知识,
都需要在做好特定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前提下不断深入教学内容,而所有金融知识体系又都需要以相关概念作为基本[2]。
金融学每章知识的第一节都包括着本章知识的概念、内容以及金融学技能运用的相关步骤流程等。
每章知识后面又都会针对本章知识内容进行高度的概括总结。
由此可见,教材如此编制的意义不外乎是出于引导学生在学习金融学知识后,要求学生要将所学习的金融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以此来巩固知识。
学生预先掌握知识梗概,并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对金融学知识的掌握,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案例之中,也就是说,
学生对金融知识的应用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对知识的掌握质量,更关乎着学生未来对金融知识的掌握能力。
另一方面,金融学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学习中由于缺失一定的金融应用环境,因此导致学生学习金融困难重重。
当前在教育中存在一种普遍现状,即学生可以掌握金融学相关知识,但在日常学习中,仍然很难运用金融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金融学专业之中。
故此应积极为学生搭建良好的环境,帮助学生将金融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
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也有利于将金融知识还原与生活之中,促使学生运用金融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锻炼培育学生金融应用能力,促使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金融学。
3.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金融学研究
3.1金融学学习兴趣的调动
关于案例教学过程的本质,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有着相应的研究,结果表明,
案例分析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而案例分析行为的最大驱动力即是兴趣。
本文认为,兴趣绝不仅仅是最好的老师,在案例利用领域更是能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
出于兴趣的金融学能够最大程度汇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使学生在全神贯注的过程中凝聚更多的思考,
从而基于此通过自主创新促进思维的发散,为金融学实际应用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当前却有大部分教师并未认识到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加之金融学知识的复杂性,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对金融学学习的兴趣。
对此,本文认为在进行金融学指导之前,应使学生对化学金融学形成新的认识与高度的重视,
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同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挖掘学生的兴趣点,结合案例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让学生掌握最近的市场金融动态。
3.2金融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客观地讲,案例分析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处心积虑冥思苦想的过程,因此案例分析需要消耗大量的心思。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该学习阶段的特点决定了其压力较大,倘若学生平时没有案例分析的习惯,
则将会出现普遍出现的学生可以很好的掌握金融学知识,但却无法将其运用在实际生活之中。
换个角度来讲,无论是何种学习习惯,其核心环节都是受思维所主导,一旦学生对于金融学习生畏难情绪,无疑会大大折损案例分析的实际效果[3]。
对此,本文认为应当在全面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致力于帮助学生养成学会案例分析的良好习惯。
金融学学科虽然属于一门应用性学科,但其所具有的抽象性本质却毋庸置疑。
与此同时,金融知识又源于生活,因此为了保证学生能够真正从兴趣出发养成案例分析习惯,
应当通过情景创设将学生的兴趣点带回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在案例中学会分享,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3金融学技能的提升
金融学学科作为一门理科,同数学、物理等学科一样,均需要通过大量的习题将知识内化,达到对金融学学科的全面理解与掌握。
当前,金融学的习题主要为选择题、填空题与简答题,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应用能力,才能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得出正确答案。
而在当代教育改革的驱动作用下,金融学的习题又开始趋向于信息类和图像类题目发展,对于学生金融学能力的要求亦在不断提升。
总体而论,金融学知识相关要求较多,对于金融学相关技能要求也较高,因此学教学过程中加大金融学实际应用的培养力度已迫在眉睫。
只有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接触案例,并逐渐养成案例分析的习惯,教师才能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提升学生金融学知识应用的技能水平。
4.案例教学在金融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4.1创设教学情境,合理选择案例,引导学生指出问题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创设的一种有目的的学习情境。
通过情景创设,为案例量身打造合理的应用环境,对于进到学生进行金融学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创设情境的关键就在于设置出精彩、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疑问去分析案例,全方位的对案例进行解析。
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添加案例,其目的就是要以师生之间的情感为纽带,以学生的思维为中心,通过案例实际应用,
探索出实际问题,在案例中锻炼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适当合理的选择案例,促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去发现、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4]。
例如选取8月初较热门的话题如“针对滴滴打车公司收购优步兼并收购案例,
当前针对滴滴打车公司收购优步这一话题众多媒体纷纷进行报道,这一约70亿美元的交易,是滴滴公司为最大赢家很是优步是最大赢家,
以及滴滴合并优步后对双方公司产生的影响等等为话题,进行详细的讨论。
4.2精心设计案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案例应用教学
在应用案例时,要注重对案例的实际分析,教师要想到案例应用后教育预期的效果,故此,为了更加精心的设计出案例,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对案例应用进行详细的探究。
首先教师应明确指出案例教学所达到的预期效果,其次,了解案例教学中的相关顺序,最后结合案例教学,
探究案例中出现的重点与难点,结合PPT等对案例进行全面的阐述与描述,让学生明白案例,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习的金融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5]。
例如在讲解“链家网房产快速发展之路时,与学生共同分析近些年我国房产交易价格走向,
并针对相关国家贷款政策进行分析,如中国央行将贷款利率从原来的5.1%到4.9%对于房产行业发展的影响等,选取最新的相关讯息,从案例分析到案例解答每一步骤做好准备,以期不断提高金融教学效率。
4.3案例选取具有典型性,逐渐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案例选取对于整节课程来讲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在选取案例是应尽量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应用案例后,教师逐渐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当前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实施要求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对此,教师在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之后,
要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只要扮演好辅助的角色就好,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共同探究的方式去解决难题。
例如在与学生共同探讨“英国脱欧“日币升值事件时,将“南海仲裁等事件结合到案例中,分析“英国脱欧对国际经济金融的影响,以及“英国脱欧“日币升值几种事件之间的关联性。
让学生自主发表见解,将金融知识学生上升到爱国主义教育,学生之间的主动谈论,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渐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5.结论
综上所述,金融学是一门技术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因此在金融学学科知识学习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掌握金融实践经验对于提升学生金融知识运用技能,了解金融学课程来讲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证金融学教学的有效开展,应结合案例教学灵活进行金融学习,不断创新金融学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不断提升自身对于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此提升学生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石巧荣.案例教学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04:75-77.
[2]孟令国.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1:129-131.
[3]张庆君.大案例教学法在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中运用的思考[J].金融教育研究,,02:77-80.
篇10:语文教学案例
文/韩明霞
我班有个学生叫张某。他是个老实的孩子,从不调皮捣乱。可月考后他老实得甚至整天很少说一句话,这不寻常的举动引起了我的重视。我逐渐了解情况,原来他在家也一直很少说话,很少和朋友玩,一直被爷爷娇惯着,经常还被妹妹欺负哭。平时课堂上他很少举手,经常丢三落四,作业乱,不主动打扫卫生。我从心底期待着有一天看到他活泼地出现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面前,并且能主动些,大胆些。
有一次,我把他拉到身旁,他有些紧张,头低着,不敢直视我,我又是一番鼓励:“语文课上你的表现真棒,同学们都为你鼓掌,为什么不大胆一点呢?”他还是不敢说话,我没有强求。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每次上课我都努力地寻找他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肯定,在全班学生面前大力表扬,树立他的自信心和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威信,因为我深深知道一个如此内向的男孩子要想融入这样的集体里是很难的。渐渐地,学生仿佛被我对他的欣赏有了同感,课下愿意与他接触了,他也渐渐地开始主动和同学玩了,最近几周还主动打扫卫生了。我便发动周边的学生与他交往,帮助他。告诫学生为了班集体,不要歧视他,要尽你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帮助他,使其进步。在学生的帮助、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案例分析:
一、以人为本,付出师爱
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张某这样的孩子我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抓住他身上的每个闪光点,去鼓励他,引导他。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二、以生之助,友情感化
同学的帮助对一个后进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在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太严肃而接受不了。因此,我让学生主动去和张某交流,叫他一起玩,让他感受到同学给他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同学的帮助、感染下,转化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更新教育观念的今天,愿我们携起手来乘赏识之风,捧起关爱之情,燃起信心之火,播下希望之种,使每一位后进生都能沐浴在师生的关爱之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 甘肃省华亭县皇甫学校)
篇11: 语文教学案例
一次失败考试后的反思
我落泪了,当着学生的面。只因为学生超低水平发挥,期中考试考砸了,并且是到了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步,我不只是羞愧难当,简直认为那是耻辱。
我担任一快一慢两个班,成绩一向不错。但是这次初三第一学期期中考那快班居然比我教的那慢班还要糟,于我而言,这无疑是五雷轰顶。那一刻我悲哀欲决,无语凝噎。
当晚晚上,灯下,我仔细翻阅试卷,反思失败原因。
卷面反馈:
默写错别字累累,阅读理解涂涂抹抹,作文随心所欲,书写龙飞凤舞。尤其是作文有超半数同学不及格。
客观因素:
一是自然英语老师刚刚走立刻任(初二的自然英语老师让其家长们硬性给“下岗”了),他们把时间抓得密不透风。二是期中考前班主任生病请假一周,又不声不响出去旅游一周。三是以班级为单位考试,改卷老师以为是慢班,下笔毫不留情。
学生主观原因:
一是学生敷衍了事,根本无视考试的严肃性。二是学生在自然英语老师的夹击下,没时间也没热情学语文。
我的主观原因:
一是为了赶教学进度没有相应的时间去复习。二是没有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用心性。
第二天教室里,我一脸痛苦,学生无语,甚至无人敢直视我,我明白他们也很难过。教室里出现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气氛,最终还是我打破了僵局,说了下面一段话。
同学们,我想此刻大家必须与我一样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耻辱。这次考试你们几乎是全然没有认真的态度,更不用说学习的热情了,你们学习的动力哪里去了呢?
你们读书不只是为了自己,更就应是为了一切关爱你的人而读呀。我明白,此时你们无颜应对关爱自己的所有的人,尤其是父母。你们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对关爱你的人的一种回报呀,怎样能够如此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呢?
人的知识能够因后天因素而不够丰富,但我们的情感依然能够丰富啊,我们活着,就就应学会感恩呀,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成人,我们何以为报呀!同学们,一张证明自己已经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的试卷我们总还交得起吧!
…………
语重心长的话说了一大堆,我明白这还远远不够。在此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认识到了初三学生的情商提高的很快,人文关照比较容易激活他们的学习动机。
于是,我给他们讲韩国的孝道,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给他们读老人院墙壁上的文章《孩子,我只想你牵牵我的手》,甚至给他们讲“二十四孝”……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猛烈的撞击,他们的随笔中于是随时能够看到“感恩是一种幸福”,“给予父母快乐是一种幸福”等一些感人的东西了。
我还明白学生有一颗驿动的心,我给他们超多的阅读有关感人至深的文章,如《生命在那一刻灿烂无比》,说的是丈夫在出车祸时,把生的期望留给妻子;《生死伴侣》,感受相濡以沫,生死相依的动物情感故事;《臭臭的故事》,感受身为人母,为儿子的离去而痛不欲生,撕心裂肺的情感……我要学生感受到我们的身边真情永驻。
我还引导学生走进名人心里,走进名著,虽说离中考的日子不多,而我却尝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甜头,期末考试学生大翻身,三率都为最优秀。
然而在中考前半个月,又出现了一件意外的事故,我因飞车抢劫致伤住院了,我开玩笑地对来看望我的学生说,老师会不会遭受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创伤呀?学生笑着说,老师,我们会是那种人吗!中考成绩肯定能让你精神焕发,好好养病吧,别担心!最后学生真的如我所愿考出了优异的成绩。
我欣慰了。
我的反思:
一、人文关怀要渗透到知识传授之中
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书中f:“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确实,这一次惨遭滑铁卢使我明白了这天的语文教学不能脱离人文教育。
要使学生真正的走入语文殿堂,首先要从情感层次上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学习的热情。后一阶段我针对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态度不好,目标不明等问题做的一系列工作,就是以语文人文性的特点激活了他们对语文的学习热情。
二,以用心态度消除挫折,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
崇高的目标是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强意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是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的巨大力量。而实现一切崇高目标的前提首先要拥有一颗爱心,有爱才有一切,于是我力求让学生感受到关心和爱每一个关心和爱我们的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拥有愉快的情绪,去实现自己的崇高的目标。
在充满关心和友爱气氛的群体中,遭受挫折的个人会从中获得战胜困难的力量。于是我的语文课堂的人文关怀凸显出了它的作用,那些闪烁着人性光环的撼人心扉的故事,那些善待生命、热爱生命的人……唤醒了学生懵懂的心灵,走进了他们的心灵世界,最后他们众志成城打了个漂亮的翻身战。
《卡尔·威特的教育》中有这么一段话:“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和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收获,就会有命运的收获。”
但愿我的园丁生活也有丰厚的收获!
篇12: 语文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漫游语文世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透过这次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语文学习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初步尝试在语文学习中沟通课堂内外、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从而开发利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分成小组搜集家庭、校园、社会运用语言文字的状况;将搜集到的资料加以筛选、梳理,编成各种小册子。我在一个班级按照老方法上课,学生虽然搜集了超多资料,但是透过交流发现他们没有思考,没有分析,有学生从网上直接下载资料却从头到尾没读过一遍,还有学生对搜集的对联、公司名、广告、说明书,不规范用语、荧屏错别字等抄错了字读错了音。在课堂小结时,我让学生以“我从中学到了语文”为话题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竟然五个学生中有三个一两句话敷衍了事,一个答不会,一个直截了当说:“我没有学到语文。”
课后我认真总结,意识到开发利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要教会学生方法,并要寻找到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学习载体。于是我把教学切入点定位在学生的姓名上。
教学时间:一节课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平时大家都叫我“杜老师”,对我的了解仅限于此,这天我要隆重介绍自己!大家欢迎吗?
生:欢迎!
师:我姓杜,名晗婷。大家还明白和我同姓的人吗?
生:杜甫。
师:你明白他的诗句吗
生:《春夜细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生:还有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很好!晗的意思是天将明。我就是天刚刚亮时生下来的。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就是这个晗。
生:没听说过。
师:我们将要学他的一篇文章《谈骨气》。期望同学课外阅读此文,我们要做一名像吴晗先生那样有骨气的人。“婷”形容人或花木完美。我喜欢一位女诗人舒婷,她的代表作有《我可爱的祖国》《致橡树》等。其实我们的姓名都是长辈精心选取的,包含了许多语文知识。你明白自己名字中的语文知识吗?大家能够借助各种工具书。
(学生自己或者互相查阅资料)
张瑜:“瑜”有两种意思:1.美玉;2.玉的光彩,比喻优点。成语“瑕不掩瑜”,“瑕瑜互现”中的“瑜”就是这个意思。我想爸爸妈妈期望我成为有优点的孩子。
丁冰清:“冰清”取自“冰清玉洁”,比喻高尚纯洁。
郑雨鲲:我的名字出于《庄子逍遥游》。北冰洋里有条鱼,名字叫做鲲,鲲的躯体,不明白有几千里大。鲲之后变成一只鸟,名字叫做鹏。鹏就是传说中的凤凰。鹏的背不明白有几千里长。当海风吹起的时候,鹏就飞往南极。它乘着旋风直飞上九万里高空,鼓动双翅,仿佛是遮住天空的云,溅起的水花,就有三千多里。之后,人们把一个人有远大的前途叫做鹏程万里,把仕途顺利称为扶摇直上。我明白爸妈的良苦用心了。
陈博:爸爸妈妈期望我博览群书,成为博学多识,有博爱精神的人。
傅晓旭:“晓”天刚亮,“旭”初出的太阳。家人期望我将来如旭日东升,成为家喻户晓的人。
戴人杰:我要做“人中豪杰”。
吉晨晖: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晖。早上出生的我长大必须要报答父母。
……
生:这节课真有意思!
生:我学到许多成语,古诗,典故。
生:如果语文课都这样就好了!
生:小小姓名中蕴含了这么多语文知识。我理解了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
生:这天我漫游了语文世界,大开眼界!
……
教学反思
学生没想到跟随自己多年的姓名中蕴含了这么多的语文知识,课堂发言人数到达38人次(班级总人数为44人),其中语文基础不太好、平时不发言的学生也用心加入其中。学生觉得教学比较新奇,学习兴趣得到提高。我们在开发利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时不必须要把眼界放得多么远多么广,要选取学生熟悉的、易于掌握的、感兴趣的教育资源,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
篇13: 语文教学案例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多侧面认识母亲,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2.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情感;学会理性得思考母爱及其内涵;
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真情实感的潜力.
教学重点:
4.多侧面认识母亲,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5.2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真情实感的潜力.
教学难点
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情感;学会理性得思考母爱及其内涵.
教学准备:
1.自制幻灯片课件;
2.有关母亲的歌曲;
3.学生搜集的有关母爱的图片等资料.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献给母亲的歌》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活动课.结合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在学习名人关于母爱等的文章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母爱的认识和理解.本节课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教育.
学生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能领会课文中关于母爱等的文章,加上他们数十年的生活经验,只要他们能按要求去认真搜集相关资料,并加以体会,在指导、感悟、交流中体会母爱及其内涵.
设计思路:
本节课,透过“道不尽的母爱”p“剪不断的脐带”p“多角度看母爱”p“报得三春晖”等四个环节,让学生一步步到达预期的学习目标,在作业以“母爱”为话题的写作中到达高潮.
教学实施:
首先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碟导入.然后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师生展示相关资料。由《烛光里的妈妈》引入下一个环节,在歌曲《母亲》中结束本课。
教学实录:
1.导入新课:
师(大屏幕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请同学们欣赏歌曲。
生(认真欣赏歌曲)
师:这首歌曲是歌颂谁的?
生(全体):母亲。
师:的确,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是与我们的生命联系最紧密的人。当我们思念家乡时,当我们身处困境时,母亲就是我们最坚实的感情依托。此刻,让我们再次融入这种人类最完美的感情中,同唱一首献给母亲的歌。
师(板书课题,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
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一,多侧面认识母亲,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二,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情感;学会理性得思考母爱及其内涵;三,培养同学们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真情实感的潜力.
师(大屏幕出示:道不尽的母爱:1描述母爱的诗歌p小说p散文等文学作品.2新闻报道过的与母亲有关的感人事迹.3描述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4展现母亲形象的绘画p摄影p歌曲p广告等作品.5与母亲的格言p俗语.)
师:母亲的形象被无数人描绘过,母亲的品格被无数人赞美过,或用文字,或用画笔,或用音乐,或用镜头······虽然这些作品来自不同时代,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但那份真挚的感情是一致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提示归纳你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这说不完道不尽的母爱。
生:版画〈〈为奴隶的母亲〉〉讲的是一位母亲悲哀得将自己的儿子献出去的故事。
师:为了国家,母亲忍痛割爱。
生:为了让儿子成才,孟母三迁。
师:望子成龙,拳拳爱子心。
生:“岳母刺字”流芳百世。
师:伟大的母亲。
生:课文中胡适的母亲很值得学习.
师:你能联系课文,值得表扬.
师:同学们精彩感人的发言充分展示了母爱的博大精深,也说明了母亲与孩子是相依为命的。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孩子出生时,脐带被剪断了,但与母亲精神上p感情上脐带是终生难以割断的。十几年来,母亲一向无微不致地关怀着你,但是沐浴在母爱中的你是否真正了解你的母亲?如果你对你的母亲有些了解,请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你的母亲好吗?(大屏幕出示:剪不断的脐带:1母亲的生活经历,喜怒哀乐,她对事业和生活的梦想和追求。2母亲十月怀胎和一朝分娩的甘苦。3母亲在养育子女过程中的酸甜苦辣。4母亲对孩子的期望和追求。)
生:这是我和妈妈的照片。我生下三天脚就流脓,妈妈就用嘴吸脓汁。
师(鼓掌)
生(全体鼓掌)
生:妈妈生我时难产,两天两宿,痛得她昏死过好几次。
生(哭泣):这是我妈妈的遗照,分娩时为了保住我,她选取了自己死亡。她只看了我一眼·····
师:谁明白自己妈妈的生日?
生:四月初七.
生:一月二十三.
师:谁明白母亲节是哪一天
生:五月的第一个星期日.
师:下面让我们点燃母亲生日的腊烛,看一看烛光里的妈妈.请欣赏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放课件)
师:一曲《烛光里的妈妈《让我们看到母亲对于我们的幸福是多么的重要.有人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同样,母爱的真挚是相同的,但母爱的表现形式又各不相同.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会,从以下几个方应对自己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发表看法.(大屏幕出示:多角度看母爱)
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生:每当我与别人打架或闹矛盾时,妈妈总是先批评我.这让我学会了遇事先找内因.
师:古人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你已经做过什么,以后打算怎样做?请同学们结合大屏幕,先在组内讨论交流,再举手发言。(大屏幕出示:报得三春晖:1举几件倾注母亲关爱的小事,谈你的感受;2狐狸的母亲在孩子长大后把它赶出去,让它独立生活。你怎样看待这种行为?3你对自己的母亲作一个客观的评价。)
布置作业:
师:刚才我们谈了许多,谈得很精彩。如果把刚才所谈的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来,就会成为永久的回忆,好吗?
生:好!
师:这天的作业是,写一篇以“母爱”为话题的话题作文,800字以上。
结束:
师:让我们起立,共同说一句“母亲,你辛苦啦!”好吗?
生(全体起立):母亲,你辛苦啦!
师:此刻,我们真正了解到: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平凡而有最伟大的人,母爱是人世间至尊至圣的感情。但是,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我们对母亲的深厚感情,那么就让我们永远传唱献给母亲的歌吧!(播放歌曲《母亲》)
教学反思:
《献给母亲的歌》是本单元的一节综合性活动课。在这节课上,我按五个环节设计教学流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新知,畅所欲言,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课前,同学们按要求做了充分的准备,搜集了超多的相关资料,有文学作品,图片,照片,对联,格言,俗语,还有根据亲身经历写的短文。他们真正做到了动手动脑动笔动口。因此,他们能谈得出,谈得生动感人,他们的语言中不时迸出智慧的火花,不少同学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们的情绪感染了我,也感动了听课的老师们。
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由母爱升华到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完成了德育目标的教学。作业又将口头表达在次转化为书面写作,既提高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潜力,有锻炼了他们的写作潜力,水到渠成,一箭双雕。
这节课,唤醒了同学们的潜在意识,促进了他们的发展,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的精髓。不但锻炼了他们搜集资料的潜力,口头表达潜力,写作潜力,而且升华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研评价:
张培习老师的《献给母亲的歌》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合作交流,用心参与,畅所欲言,动口动手等,都贴合新课改的要求。
首先,课前准备落到实处。这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潜力,又使他们养成动手的习惯。教师的课前准备也很充分。师生互动,课堂气氛很活跃。
其次,教学目标能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知识p潜力p德育目标,循序渐进,易于实施。
再次,教学流程好,情景创设恰到好处,使学生的用心性高。小组讨论热烈,学生发言精彩,教师引导适时到位,师生配合默契。爱国主义教育水到渠成,写作训练一石三鸟。
总之,本节课真正把新课改要求落到了实处。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时间稍长了些。
篇14: 语文教学案例
《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
程玉芹
教学背景
这是一篇童话,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易懂,且联想想象丰富,十分贴合初一学生阅读。应发散学生思维,引导他们感受形象寓意,体味联想想象的特点。还应启发学生联系实际,放飞思想,去描画现实生活。本篇文章思路清晰,故事性强,又有很浓厚的趣味性,适宜学生自主阅读,感知文章资料,理清故事情节;还就应让学生讲故事接龙比赛,以锻炼学生说话潜力和合作潜力。初一学生天真活泼,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所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合作探究文章寓意,欣赏人物形象是最为有力的方法。学习寓言,要让学生明白这种体裁的特点,到达举一反三的目的。要真正“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教学目的
1、领悟作品的丰富内蕴
2、学习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主导课型:品读课
教学仪器:摄录机大屏幕
主导教法:品读结合法
教学设计:教学分为以下几个板块
一、自主学习,感知资料
二、合作探究,赏析人物,品味寓意
三、拓展练习,发散思维
由于初一学生的人生阅历及知识面的限制,对本文人物的代表性及文章寓意不能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多点拨,多鼓励,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联系实际体察。本课的拓展练习,会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也给他们带来一种学习的趣味,营造一种乐境氛围,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同学们,相信你们必须喜欢儿童文学,而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的童话,你们必须也读过不少,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等。这些童话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童话”的定义并让学生齐读)
师:这天,我们就来学习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讽刺童话《皇帝的新装》,共同来领略一下童话的神奇魅力。
二、作者简介:
师:下面,让我们共同来认识一下本文作者,世界著名的艺术大师安徒生。(出示“你明白吗”安徒生简介及照片,指一学生读)
师:了解了童话.作者,那么,在这篇童话中,作者是怎样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来构思情节,塑造人物的呢?这节课我们重点解决这两个问题。(出示目标)
三、教学板块一:自主学习,感知资料
1.师: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边读边完成两个任务:第一标出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理解的句子;第二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情节,为下面故事接龙比赛做准备。
2.师生共同订正第一个问题。
3.师:咱们先听老师讲故事:从前,有一个皇帝个性爱穿新衣服,以致不管他的国家和军队,于是——(依次出示情节图片,让学生展开故事接龙比赛)
4.师:其实故事资料并不复杂,围绕着“新装”这一线索,同学们猜一猜有哪几个情节呢?(学生回答后出示“故事情节”的资料)
四、教学板快二:合作探究,赏析人物,品味寓意
师:故事情节简单清晰,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同学们说其中刻画的最精彩又最可笑的人物是谁呢?(生答师板“皇帝”)
分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你为什么认为皇帝最可笑?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刻画皇帝的,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呢?皇帝又是怎样上当受骗的呢?
(订正:皇帝是最愚蠢的,他为了穿得漂亮些,不惜花掉所有的金钱,用尽所有的心思,且作者用了夸张的手法写他换衣次数之多。夸张手法突出了皇帝的愚蠢。由皇帝受骗导出布料特点,并让学生齐读布料特点一句。从而得出皇帝的特点“昏庸愚蠢不称职”并板书。)
2、皇帝不仅仅受骗,他还说谎骗了别人。那么他为什么说谎,当时是怎样想的呢?
(学生找出21段中心理描述并朗读,老师指导后再读。)
3、皇帝为了保住皇位,上当受骗又说谎,且表演了一出裸体游行的丑剧,令人捧腹大笑。那么其他的官员又是为什么说谎呢?
(学生分主角朗读6—17段,而后讨论分析。可见他们的“自私,虚伪”的丑恶嘴脸。板书“自私虚伪”)
4、诺大一个王国里,为什么只有一个孩子敢说真话?
(表现孩子的天真,无邪。板书)
5、师:同学们,在短短的故事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形象,他们荒唐可笑,愚蠢虚伪,自私无耻。这样典型的形象作者有无见过?用什么方法塑造出来的?
(引导学生分析想象和夸张的手法。)
6、故事的结局:光天化日之下,皇帝裸体游行,你对这个丑剧作何评价?
(学生分析后作补充:的确,现实中赤身裸体的皇帝不必须有,但皇帝挥霍无度,大臣们投机钻营钻营,献媚取宠却比比皆是,如中国的和绅,李莲英。可见,本篇童话就是在真实的生活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合乎逻辑的想象和夸张不仅仅不会让人感到虚假,反而感到更真实,更动人,而且更吸引读者。)
7、理解寓意
作者创作这篇童话,仅想告诉人们一个可笑的故事吗,有无更深的寓意?
(借童话讽刺了统治者的虚伪自私,同时也赞扬了儿童的天真无邪,愿人人持续一颗童心)
师:同学们,童话讲完了,可故事并没结束。让我们携起手,去做勇敢诚实的人吧,因为虚伪,谎言不会长久,而唯有真理才会永存!
五、教学板块三:拓展练习,发散思维
1、师:下面,我们来个添枝加叶比赛:展开想象的翅膀,设想游行结束后,皇帝回到皇宫会怎样办?
(三分钟后,学生口头作文)
2、播放一段“皇帝悔过”的动画片来拓展学生想象。
3、师生一齐总结。(略)
4、布置作业:课下继续读一些安徒生的童话,真正体会童话特点
板书设计
皇帝的新装
不称职虚伪自私——讽刺
愚蠢天真无邪——赞扬
想象夸张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实行课改后所上的一节示范研讨课,由于听课人员比较多,学生有点拘束,所以开始上课时气氛有点沉闷。我及时引导调整,使学生很快投入课堂。童话这种体裁比较适合初一学生口味,学生学起来兴趣浓厚,因而整堂课学生都用心发言,真正到达了让学生在乐中学的目的。我让学生自主学习以理清情节,合作探究以赏析人物理解寓意,实现了真正好处上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为了发散学生思维,我放了一段“皇帝悔过”的动画片。学生十分感兴趣。我及时让学生口头作文:“想一想皇帝回宫后会怎样办?”虽然由于时间比较紧,学生的作文不太尽人意,但联想想象是十分丰富的,这是难能可贵的。就是在理解寓意时,我总感觉学生有些疑惑。我自己认为这是由于初一学生社会阅历不深,对故事背景了解甚少的缘故。我还觉得如果有时间让学生表演一段皇帝回宫后的情景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