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 > 追求语文教学的效益最大化论文

追求语文教学的效益最大化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追求语文教学的效益最大化论文,本文共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追求语文教学的效益最大化论文

篇1:追求语文教学的效益最大化论文

追求语文教学的效益最大化论文

一、“基础知识”的教学工作不可轻视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教学,语文更不例外。现在到外面听课,都有一个共同现象,课堂教学要么是充足的“互动”,深挖文章的隐藏意,折射意,剖析语句的内涵和深刻,要么语文老师将自己变成一位熟练的电脑操作工和高级裁缝,却很少听到基础知识方面的教学。如果我们再细心观察一下坐在身旁的学生,就会发现他们的动笔片段中,会有很多的错别字,如果我们再细心听一下,就会发现学生的发言缺少逻辑,甚至不少的发言还存在明显的语病现象。这些现象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一个警钟、一个质疑,我们是拔苗助长,缘木求鱼,还是随波逐流,心存浮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是基础知识的教学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字的形音义我们要去学习、鉴别、理解和记忆,这个流程我们不但不能忽视,而且还要足够的重视起来,写出来认一认、辨一辨、读一读、记一记。病句的类型和修改我们不应该淡忘,我们要经常在课堂教学中“捕捉”病句,在课外阅读和作文批改中发现病句,带着学生一起加以分析和修改,这对我们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都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我在最近的一次试卷命题中就出过两道病句修改题,考察下来的结果非常糟糕,我还在四年级期末试卷中出过一道关于“激烈”和“热烈”的造句题,同样如此,批下来的得分率也非常低。还有其他的基础知识,如果我们真心地研究一下,你真的会发现,我们的学生匮乏得很,这给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确实带来很大困难,很多的思考。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提高我们语文教学水平的前提,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我们仰慕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水平,但我们更加钦佩的是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字一句析义的渊博。

二、文本阅读的返朴归真真正落实

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便是很好地为阅读教学服务。如果说基础知识是躯干,那阅读便是流动的血液,蓬勃出充满激情的活力。我曾记得有这么一句话: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宽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的确富有哲理。我想我们通过阅读,我们学会思考,学会自我提升;通过阅读,我们明辨是非,识别美丑,感悟人生,陶冶自己的情操;通过阅读,我们让语文充满深度和广度,让语文激起生活的层层浪花,真正体现语文这门学科的价值。重视阅读,语文之需。但同时我认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张扬学生个性和文本教学归位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到外面去听课,许多课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想方设法引出学生的各种不同答案,不管学生的答案是否与文本一致,只要与众不同,就给予表扬,结果让学生以为只要绞尽脑汁想出不同的答案就会得到教师的表扬。记得多年前曾听过一节公开课上,教师上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的回答里竟然有小女孩很幸福的说法,这完全违背了文本,且背离了正确的价值观,教师不能在这个问题上纠缠,只要及时引导:小女孩在大雪天还光着头赤着脚身,上只穿了一件破衣服,披着条旧围巾,在街上卖火柴,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问:你们的大年夜是怎么过的呢?稍一点拨,学生就知道小女孩非常可怜,这样可怜的小女孩,需要我们伸出友谊之手去帮助她。尊重学生的阅读自由,张扬他们的个性,是我们应该鼓励的,但这鼓励不能脱离歪析文本的意思。学校一位新教师在上《狐狸和乌鸦》一文,请同学们谈谈对狐狸的看法。

一名学生说:“狐狸太狡猾了。”教师微笑着予以了肯定。另一名同学说:“狐狸很聪明,它想尽办法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教师大为赞赏,说:“你很会动脑筋,理解非常独特,很好!”说完,该老师还带领全班同学以有节奏的掌声给予鼓励。看起来教师一节课上得热热闹闹,但这种个性的回答,我不赞成,因为这已脱离了文本。本文中狐狸用自己的花言巧语的欺骗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致使乌鸦上当受骗,切身利益受到损害,难道这种害人利己的行为也是聪明吗?同样我在无锡参加华东地区课堂大赛时上《月光启蒙》这课时,讨论母亲搂着我唱动听的歌谣,很多同学说母亲爱我,我让学生联系实际,闭上眼睛,放母亲的歌谣,让学生想像此时正在母亲的怀抱,学生立刻感受到了温暖、快乐与无比的幸福,这样的阅读,孩子真正是领悟了。有同学还即兴吟出了小诗:母爱是什么,母爱就是那一首首动听的歌谣,母爱就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母爱就是那柔柔的月光。我们在重视阅读教时,正确处理张扬学生个性和文本归位的关系,让文本阅读归位,这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

三、课堂提问的智慧运用必不可少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认为,智慧是“就那些对人类有益或有害的事情采取行动的真实的、伴随着理性的能力状态”。19,美国一些研究者认为智慧是一种能力,主要是:抽象思考能力;适应环境能力;适应生命新情境的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获取教训的能力。亚里士多德和美国研究者给智慧解释的核心都是能力。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能力的生成。课堂预设性的提问是为了课堂教学、文本解读、学生学习而服务,但这远远不够,我觉得提问的设计还应该考虑学生能力的生成性。通过训练,让学生能生成学习语文、解决语文的能力。我们现在的语文提问好像还停留在教什么,严格说,这样的提问是浅层次的,我们更多的应该考虑学生能获得些什么,有些什么收获。因此我觉得应该更多的还是设计一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问题,并通过对话来解读文本、深化文本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这是学习语文的关键。我在教《爱之链》时,设计了一道题目“文中写乔依帮助老妇人修车,他是怎么修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大都是:体会到了乔依很认真的修车,只顾帮助老妇人。我觉得这个回答只是停留在表层上,并没有达到训练的目的,学生并没有生成什么,于是我又追问:“难道乔依只想到修车吗?”学生再读文章,在读悟中真正体会乔依对老妇人的关爱。果然,在作业中,学生的回答就到位了,我们作业追求的就应该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同样,《第一次抱母亲》中我问“我抱起母亲,才发现母亲那么轻,我很难受,为什么?”,很多学生也只是浅层次的回答:体现了儿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当我把问题改为“我抱起了母亲,为什么母亲的眼中溢满泪水?”,学生生成出“母亲对子女深沉的爱,才能让儿子感到难受与愧疚”的内容,进而理解母爱。所以,语文老师在课堂提问设计方面一定多设计一些能够生成学生阅读能力的题目,能生成学习智慧的题目,从而达到真正的收获。

四、平等对话的真诚交流有利沟通

每个学生都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独特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如何才能走进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亲近他们,给他们留下永久的记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学会对话。这是一个新课标下的语文老师必须具备的意识和态度。学会对话,我们才会被我们的学生记得,而记得的原因可能就是与学生的一次真诚的交流,可能就是对某个问题一个独特的见解,我们也因此就成了一个有声音的语文老师。我们反对假对话的形式和做法,应该让对话成为每一天教学工作的需要。学生今天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学习上遇到了什么障碍、生活上有了什么疙瘩……,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关注和对话的内容。我比较喜欢在作业中与学生对话,这样可以避免一些直接对话的尴尬。我希望我的学生在“学会反思”中学会倾吐。在学生的日记中无意间看到这样的一段文字:“……要是一个人总是自信不起来该怎么办呢?”原来是一个非常内向的外地生的日记,在接触的这一段时间中,我清晰的记得,她从来上课不回答问题,课下也不见她与其他同学一起游戏。从其他学生中了解到,她是从来不和同学门玩的,也不和同学说话,甚至有学生认为她连笑也不会!而且她的成绩也非常的不好。思索再三,我在她日记后面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给你一项特殊的作业,,请你把你认识到自己的优点总结出来,写成一张小纸条,明天早上交给我,好吗?”

第二天,果然在我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一张纸条,只写着“热爱劳动守纪律”,看完这几个字,我的新底里泛起一种酸楚的感觉:可怜的孩子,你活得好沉重呀!在一阵长时间的思索之后,我重新在一张纸条上写了一份“优点录”,除了她自己总结的以外,我还添了这么几条,“善良、温柔、乐于助人、坦诚、虚心、渴望成才、言行一致、细致、、有爱心”等十几条。并且在其他同学中,经过一番了解后我写下了认为最重要的一条:“还有一双非常美丽的大眼睛”。

在第二天学生交上来的日记中,我特意先拿了她的日记看了起来。“老师,我真的有那么好吗?”她提出了她的疑惑。我肯定了她,她终于在我面前缅甸的`笑了。类似这样的对话,有很多,在对话中明白了爱心、责任、乐观……德兰修女常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教育就是如此,语文更应如此。

一个语文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考试用的语文知识,但却要给学生留下长久的记忆和品位,就离不开对话。

五、拓展延伸的语文课堂最为理想

重视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到底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理想的语文课。除以上几点以外,我觉得还要注意两个方面:

(1)重视课堂教学拓展和延伸,让每节课成为学生寻求知识的始发站。

(2)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语文。语文课堂教学的广度和长度有多少,恐怕无法计算。

所以一堂理想的语文课绝不是讲完文章,布置几道练习题这么简单,它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打造更加广阔的上升空间,而这两者也是一个有机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指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夏惠贤在《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一书中也指出:教师的教无法取代学生的学,学习的成败取决于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投入与发挥。所以打造更加广阔的上升空间和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是一堂理想的语文课的正确评价。现代文的教学可以拓展和延伸到作文教学,注重积累而不割裂。课堂教学可以拓展和延伸到生活中去,留下让学生自己动手的时间和空间,让语文融入到生活中去,那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我在教孙友田的《月光启蒙》时,就请同学课后用自己的语言帮我阐释月光启蒙的独特内涵,教会他们母亲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鼓励他们建造属于自己的那扇门。

在教《最后的姿势》时,我与学生讨论“最后的姿势”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原因。首先,我和他们一起搜集汶川大地震的资料,其次和学生一起找文中的这三处,学生找第一次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学生边读边品“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谭老师镇定、临危不惧、以学生安危为重,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请学生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这时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谭老师挺身而出、舍生取义、大公无私,课文第三次(最后的姿势)是学生们在回忆中咀嚼着痛苦,从学生们的角度丰满了谭老师的英雄形象用引读法深情读完这一小节,而后学生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自己此刻的感受由此达到“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让每节语文课成为学生探求知识的始发站,教会他们学会学习语文的方法,是增强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堂小学语文课虽然只有四十分钟,但需要我们思考的、准备与研究的却远远不止这点时间,也只有我们不断思考和认真准备,我们才能让语文课堂真正达到“效益最大化”;让自己的专业不断发展;让我们的学生获得真知。我们应该追求这样的语文课堂。

篇2:初中历史怎样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论文

初中历史怎样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论文

摘要: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以史明智,以史为鉴,改革历史教学,提高学生历史素养与综合能力,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这是当前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广大教师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而要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就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讨论这几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效益;快乐学习

历史学科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提高学生历史素养与综合能力的重要使命。在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不能再是照本宣科,让学生生硬地记忆历史史实,而是深刻理解新课标,灵活运用新教材,还原历史学科的生动与活跃,发挥历史学科功效,让学生读出历史的真实,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理性地参与历史,以史明智,以史为鉴,促进学生历代人文情感的全面提高,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呢?

一、在兴趣中引导学生快乐学习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强烈的心理期待与主观认可,是活跃而积极的非智力因素,正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如果学生对面前所呈现的知识没有兴趣,那么无论他们学什么做什么都没有积极性与主动性,只是在机械地应付,而非出自主观意愿,自然难以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兴趣、开展趣味教学、快乐学习这正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与基础。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喜爱教师,才能对他所任教的学科感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师生关系的改善,只有赢得学生对教师的热爱与尊重,学生愿意亲近教师,才能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除了要具备教师的基本素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同时还要具有历史教师的专业特色,不能只是机械地照搬教材,而是要博古通今,能够将历史讲活,营造愉悦的氛围,构建有活力、有魅力的课堂,以教师本身的活力与魅力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激起学生对教师的积极情感。

(二)引入影视剧资源

影视剧资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将其引入历史学科教学中,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真实地再现历史,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历史背景、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为此在教学导入阶段,教师就可以来播放相关的影视剧片段,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如在学习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时,我们就可以截取《大运河》中的相关片段,以壮观的画面来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对这一内容浓厚的兴趣。

二、在探究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视学生为信息的接收者,认为学生只要将教师所讲的教材知识点记牢就可以,这样只会让学生机械地接受,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将学生的思想限定在固定的模式与条框内,只是机械地运用,更谈不上自主创造。素质教育正是要改变这种教学,改变学生的机械接受,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究,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历史不能复制,历史不能假设,但历史悲剧可能再重演。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将史实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中透过表象认清历史规律。

(一)设计富有探索性的问题

问题是学生探究的动力,要想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就要改变以往的机械灌输,运用提问艺术,设计出富有探索性的问题,以问题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所提出的问题不能只是简单地从材料中提取,如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这些学生通过阅读直接解决,没有探究的必要;要深入历史本质,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文字材料进行分析、比较与思考,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探究。

(二)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体,我们要将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有更多的话语权。那么教师在学生的主体探究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呢?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事无巨细的保姆型教师,在学生的主体探究中,教师不能由传统教学的全权包办者这个极端走向不管不问的完全放任者的另一个极端,而是要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究的指导者与启发者,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以确保学生展开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三、在议论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为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就史实本身来进行讲解,而是要进行深入的挖掘,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让学生勇敢地发表个人不同见解与感受,碰撞出思维与创新的火花,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的同时能够学会历史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辩论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豪感。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实现对历史知识的本质认知。

(一)对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讨论

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据此来展开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真正认知。

(二)对学生有分歧的问题展开讨论

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同一问题自然会有不同的看法与见解,往往会存在很大的分歧,此时不要以所谓的标准来将学生强行拉到教材与教参上来,而是要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不同意见表达出来,就此展开交流与讨论,这样才能闪现学生智慧与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总之,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机械灌输,要对传统教学进行全面改革,重视学生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引导学生以主体身份展开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分析中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升情感,这样才能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李丽敏 单位:河北省威县教育局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林俊辉.初中历史教学开发利用影视资源探微.文教资料,(22).

[2]翁卫东.关于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若干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6).

[3]孙宏.浅析初中历史课堂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中学教学参考,2012(27).

[4]陈彤.初中历史课讨论法的运用.陕西教育:教学版,(5).

篇3:如何提高初三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论文

如何提高初三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论文

摘 要:中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学生只是充当其中的被动接受者,并没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新课程改革首次将课堂教学改革提上了改革日程,提倡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方式。在此背景下详细论述如何提高初三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初三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更多的时间,同时语文学科还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学科的重要性需要语文教师提高认识意识,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做好学生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初三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较于小学生而言,初中学生的注意力持续的时间更长、对事物的观察力也更为细致、逻辑思维能力更强、记忆力也更好。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水平的抽象表达事物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还具备一定的求知欲以及强烈的探索欲,根据初三学生本身就具备的这些学习特点,语文教师只要在平常细心观察,多加以合理引导,就能够取得不错的教学成效。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根据初三学生的身心特点,多花心思设计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质量也会大大提高。

教学设计包括两部分,教学导入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在课堂教学导入设计中,教师要注意设计紧紧围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抓住学生注意力的精美导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随着教师的设计步骤进入学习状态,通过一些教学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比如,在学习文言文如《桃花源记》《陈涉世家》《岳阳楼记》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等将课前搜集的一些图片、资料、文集等以幻灯片的形式放给学生看,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文章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同样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打破传统沉闷枯燥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造的影像情境帮助学生获得感性材料,进而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最终获得理性认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使语文教学更加直观形象化,教师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深度挖掘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以及纵向思维能力。教师也可以运用一些教学技巧如分角色朗读课文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扮演角色的方式充分揣摩人物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

二、初三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需要教师进行有效提问

学问学问,学习了就得问,通过学与问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同样的,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发问的技巧,进行有效提问,适时发问。发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触发学生的思维。初三年级处于初中和高中之间的`过渡阶段,对学生来说这一阶段的学习非常重要。因此,提高初三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益,不仅有助于他们参加中考,同时对学生以后升入高中的学习也会有所帮助。因此,教师要注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问,即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巩固知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有效提问的方法,以供相关教育教学人士参考。

1.有针对性提问,遵循层层深入的原则

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教师的责任就是将教学知识由繁变简。在进行设置教学问题时,教师要从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入手,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设置难易适中且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有效理解知识的问题。切忌问题不宜过于简单也不宜过难。针对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以分多个问题进行提问,尽量减少问题的难度,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教学知识,达到教学目标。

2.进行启发性提问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引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教学理念也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因此,在提问中初三语文教师要注意多进行启发性提问。要尽量减少思维信息极少且对理解知识帮助较小的应答式提问或者是过程式提问。

3.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提问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做任何事情贵在有计划、有目的,初三语文教师要在课前备好课,明确整堂语文课一共要设置几个问题,在哪些环节设计问题,该怎么发问,需要学生怎么回答,是独立思考回答还是小组讨论后回答等,这些问题都要在课前进行精心构思,做好准备,教师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三、初三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需要教师构建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倡导合作学习

1.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民主、平等教学氛围的创设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的教学观念,将自身作为教学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是平等的关系,尊重学生,充分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并提倡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教师要充分融入学生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亲切、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2.合作学习

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在于教师讲得如何精彩,而在于知识的接收对象——学生学习的程度如何,是否全部掌握知识点,还是懵懵懂懂。因此,语文教师要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让学生听懂上面。在听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高效课堂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分为两种,一种是师生合作,一种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这里不做过多论述,主要论述生生合作。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全班学生分为5~7人的学习小组,最好每个小组学生的学习习惯大致相同、学生的性格互补,通过小组之间合作,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些重难点知识点、难点问题、习题等都抛给小组,让小组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意识。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以及相互竞争,使得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以及归属感。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学到了终身学习的能力,体现了语文这门学科的终极学习目标。

初三学生马上面临中考,学习压力等都会比较大,面对这样的现实,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要注意从创新角度入手,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进行有效提问;要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倡导合作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做好引导者,应该从多方面考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利用一些多媒体信息技术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参考文献:

[1]许岩。语文课堂教学的伦理透视[J]。青岛大学学报,2012(09)。

[2]蔡红侠。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2(12)。

[3]陈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04)。

篇4:以读为本,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益论文

以读为本,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益论文

摘 要: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多了,读的量也足了,但在不经意间,又步入了重朗读形式,忽视了其有效性的误区。部分老师为了片面追求“学生个性发挥的体现”,导致了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想怎样读就怎样读,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等等。由于教师理解不够,又不分场合地机械追随效仿,加上自己的组织引导不得力,缺乏技巧,课堂实际上就走了样,这样的“朗读”往往是事倍功半。本文根据自己的实践,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朗读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朗读 读中培养习惯 读中识字、词 读中感知内容

“简简单单学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完完全全为学生”,这是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倡导的教学思想,把这些理念融合起来加以落实,最好的办法就是“读”。说到“读”的重要,我们一口气可以搬出一大堆经典名句,加以诠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等等。可见多读书是写作的基础,反复读是理解文章的根本方法,善于读书是能提高自身素质、智慧的。读中学会词与句,读中领悟情与趣,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大法。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探索,谈谈关于语文教学中“读”的`几点体会。

一、在“活读”文本中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例如我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指导学生朗读时是这样做的,我先播放课件(大娘照片)并讲述:这就是李大娘和志愿军战士挥泪告别的情景。回首往事,情更深、意更浓,谁想和大娘“诵”别?此时学生深情地朗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读完后,我接着说:“可是,大娘怎么忍心和亲人志愿军分别呢?我们只好请求她留住送别的脚步。谁来请求大娘?”此时学生再次动情地朗读课文,而且读出了“请求”的语气。读完后我又接着启发:“大娘也没有停下,送了一程又一程,我们只好恳求大娘――”(学生用“恳求”的语气读,尤其是“大娘”一词由慢到快的语气处理,颇有味道。)“可是,大娘的脚步依然没有停住。为了让大娘早点回家休息,万般无奈,我们的战士只好哀求她――”(学生用“哀求”的语气读,有一个学生连续强调了两次:大娘!大娘!)“可是尽管我们哀求大娘,她还是舍不得回去。最后,没有办法,我们只好以军人的口气命令她。谁来命令大娘――”(学生用“命令”的语气读,语气很坚定。)最后我接着启发:是啊,我们七十五岁的大娘舍不得走啊!我们就这样一次次地请求、恳求、哀求,到最后只好命令。现在你想怎样向大娘送别,你就怎样对大娘“诵”别。于是全体学生带着各自的体验读出了属于自己的情感。这样“活”的朗读一下子就给课堂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二、在“读”文本中识生字学新词

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毁灭”与“宏伟”时,采取的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语境中感受的方法学习。学生通过熟读、细读文本,身心自然融入到课文叙述的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的情境中去,在具体的语境里,感受、理解“毁灭”的意思,印象更深、效益更好。有的学生说:“毁灭就是把圆明园里的东西要么拿走,要么任意毁坏。”有的学生说:“毁灭就是把圆明园烧毁了,变成了一片灰烬。”在阅读描写圆明园昔日辉煌的章节中,学习“宏伟”一词,学生联系语境交流感受,理解独特而丰富。有的说:“宏伟是指圆明园里风景名胜很多,有亭台楼阁,有狮子林,有蓬莱瑶台,还有西洋景观,规模很大。”同一个词,同一个意思,却有不同的表达和各自独特的感受。这种在语境中学习字词的做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词语的意思,还使字词教学富于情趣活力。

三、在“读”文本中感知内容情意

语文阅读教学,说到底就是“读”的教学,读是中心,读是根本。我教学在于导读,引领,学生学习在于情真意切读文本,入情入境领会文本。读到牵肠情自深,读出意境理自喻。我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到处都是血迹。”指导学生在反复交流感受中朗读,引领学生在文本情境中多元理解,个性体悟。有的学生在交流感受时说:“读了这一段,我觉得这个父亲太累了。”“那就请你用‘累’的感情读一读。”我顺学而教。有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理解说:“从36小时,38小时,可以看出这位父亲多么焦急,多么执着啊。”“说得好,请你用‘焦急’、‘执着’的感情读一读。”我抓住时机,进一步引领。有的学生脱口而出:“读了这一节,我看见一个用坚定的信念和执着创造奇迹的了不起的父亲。”“说得太好了!让我们怀着对一个了不起的父亲的无比崇敬和感动一起读。”我顺势导读,把朗读推向高潮。我的内心随着学生的朗读起伏,我的情感随着学生扬抑的语调激动。

我看见有的学生读到“到处都是血迹”时,声音哽咽,眼里噙着泪花。有了这样入情入境的朗读,我们还需要讨论“为什么说父亲是了不起的?”问题吗?有了这样情真意切的朗读,我们还需要讲解“父亲是怎样执着的”吗?

读到动情意自得。在指导学生朗读中进行语文教学,在引领学生读书中落实教学目标,读是最简单的教学手段,却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学中讨论得再多,演练得再多,思考得再多,都无法代替“读”的熏陶,都无法达到“读”的浸润产生的全面而深远的语文教学效益。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坚持以“读”为本,咬住“读”不放松,引领学生形成爱读书的习惯和会读书的能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追求语文教学的效益最大化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