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在分析、概括中进行思维训练,本文共19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在分析、概括中进行思维训练
黄雅红
(福建省龙海市颜厝中心上洋小学)
摘 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阅读教学是进行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渠道。
关键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抽象概括思维
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全面完成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可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思维能力是认识能力的核心”“通过对信息、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在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和概括的过程中,达到理解知识、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心理能力。”阅读教学是进行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渠道。在阅读教学中,我主要抓住如下三个要点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一、从分析到概括,进行顺向思维训练
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因为他们的认识水平不高,只有在拥有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后,才能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去理解知识。在阅读教学中,我重视引导学生感知教材、感受形象,抓住主要问题,深化认识,引向概括。
例如,在讲读《尊严》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安排教学步骤的:首先让学生自由阅读,找出文中描写逃难人外貌和神态的句子,从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外貌上以及“吃着这些食物时,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的动作上,可以感知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吃到食物,身体已经非常虚弱、疲惫。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逃难人都接受杰克逊大叔的帮助吗?”“哈默为什么不吃这些食物?他为什么要求杰克逊大叔先给他活干,他才要吃这些食物?”通过对文中重点词、句的分析讨论,学生理解了哈默是想通过双手的劳动去换取报酬,他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他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令人敬佩不已。在理解语言、感受人物鲜明形象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用一句准确、简练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在讨论、比较中,将学生思维引向抽象概括中,加深对全文的理解。
通过上述教学,学生经历了从分析到概括的思考和理解,顺向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训练。
二、从概括到分析,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无论是顺向思维还是逆向思维,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都是必须的。顺向思维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具逻辑性,而逆向思维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广阔性和灵活性。在阅读教学中,可抓住课文的重点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深理解,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例如,《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中,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同时又是全文的总线索,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相关事物都串联起来。教学时,我也以此为主线来展开:首先从“就在金鱼缸边,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入手,让学生明白青年“特别”是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引导学生明确课文的中心句;然后,要求学生自学,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的语句:“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静静地画”“没有任何反应……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分析、验证,真正理解文章中心。同时,也悄悄地向学生渗透“作文必须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这样,学生在理解文章中心句的过程中,经历了从概括到具体、从综合到分析的发散性思维活动,逆向思维进一步得到训练,也拓展了思维的广阔性。
三、指导概括,训练抽象概括思维
中年级教材的训练重点之一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主要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有层次地叙述出来。”语言与思维关系甚为密切。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载体,是使思维过程得以正常进行,使思想得以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工具,是发展思维的最好手段。所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目的仍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然而,理解后的表述是小学生的难点,他们常用繁琐的语言表达,或只是重复课文的语句,泛泛而谈。因此,在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不能只重视结果,急切地把准确的概括抛给学生,而更应该重视概括、表述的过程,并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扎实地进行抽象概括思维的训练。
我的训练方法主要是重视引导学生把概括段意与分段方法联系起来,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与概括段意联系起来。例如,《观潮》是按照大潮发展变化的顺序分成四个自然段,我指导学生概括段意时突出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自然段写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第三自然段写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第四段写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联系各段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既能抓住要点,不遗漏,又能立足全篇。当学生出现简单地把四个自然段意连起来,造成句子不通顺时,我不急于讲出准确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得到启发:在把各段段意连起来时,要考虑句子间的联系,保留主干,去掉旁枝末节,语言力求简练,才能抓住主要内容,反映全篇主旨。
这样,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到阅读理解,对整篇课文有比较完整、深刻的理解,认识逐渐深化,抽象概括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张鳞珏。浅谈小学生概括思维能力的分析与指导[J].广西教育,(21)。
篇2:在分析、概括中进行思维训练小学语文论文
在分析、概括中进行思维训练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全面完成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可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思维能力是认识能力的核心”“通过对信息、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在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和概括的过程中,达到理解知识、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心理能力。”阅读教学是进行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渠道。在阅读教学中,我主要抓住如下三个要点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一、从分析到概括,进行顺向思维训练
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因为他们的认识水平不高,只有在拥有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后,才能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去理解知识。在阅读教学中,我重视引导学生感知教材、感受形象,抓住主要问题,深化认识,引向概括。
例如,在讲读《尊严》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安排教学步骤的:首先让学生自由阅读,找出文中描写逃难人外貌和神态的句子,从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外貌上以及“吃着这些食物时,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的动作上,可以感知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吃到食物,身体已经非常虚弱、疲惫。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逃难人都接受杰克逊大叔的帮助吗?”“哈默为什么不吃这些食物?他为什么要求杰克逊大叔先给他活干,他才要吃这些食物?”通过对文中重点词、句的分析讨论,学生理解了哈默是想通过双手的劳动去换取报酬,他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他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令人敬佩不已。在理解语言、感受人物鲜明形象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用一句准确、简练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在讨论、比较中,将学生思维引向抽象概括中,加深对全文的理解。
通过上述教学,学生经历了从分析到概括的思考和理解,顺向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训练。
二、从概括到分析,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无论是顺向思维还是逆向思维,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都是必须的。顺向思维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具逻辑性,而逆向思维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广阔性和灵活性。在阅读教学中,可抓住课文的重点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深理解,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例如,《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中,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同时又是全文的总线索,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相关事物都串联起来。教学时,我也以此为主线来展开:首先从“就在金鱼缸边,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入手,让学生明白青年“特别”是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引导学生明确课文的中心句;然后,要求学生自学,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的语句:“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静静地画”“没有任何反应……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分析、验证,真正理解文章中心。同时,也悄悄地向学生渗透“作文必须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这样,学生在理解文章中心句的过程中,经历了从概括到具体、从综合到分析的发散性思维活动,逆向思维进一步得到训练,也拓展了思维的广阔性。
三、指导概括,训练抽象概括思维
中年级教材的训练重点之一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主要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有层次地叙述出来。”语言与思维关系甚为密切。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载体,是使思维过程得以正常进行,使思想得以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工具,是发展思维的`最好手段。所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目的仍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然而,理解后的表述是小学生的难点,他们常用繁琐的语言表达,或只是重复课文的语句,泛泛而谈。因此,在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不能只重视结果,急切地把准确的概括抛给学生,而更应该重视概括、表述的过程,并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扎实地进行抽象概括思维的训练。
我的训练方法主要是重视引导学生把概括段意与分段方法联系起来,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与概括段意联系起来。例如,《观潮》是按照大潮发展变化的顺序分成四个自然段,我指导学生概括段意时突出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自然段写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第三自然段写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第四段写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联系各段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既能抓住要点,不遗漏,又能立足全篇。当学生出现简单地把四个自然段意连起来,造成句子不通顺时,我不急于讲出准确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得到启发:在把各段段意连起来时,要考虑句子间的联系,保留主干,去掉旁枝末节,语言力求简练,才能抓住主要内容,反映全篇主旨。
这样,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到阅读理解,对整篇课文有比较完整、深刻的理解,认识逐渐深化,抽象概括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得到发展。
篇3: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的论文
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的论文
【摘 要】数学教学主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思维活动的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加强思维训练,从而使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让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随着儿童大脑的发育,随着知识的增加和智力水平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过程,这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而数学教学主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思维活动的教学。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加强思维训练,从而使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让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我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让学生在求知中主动思维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激发学生“求知欲”,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本学期《数学广角》的例2“沏茶”问题后,为了深化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张林同学要尝试做晚饭,妈妈告诉他,煮稀饭约40分钟,洗切菜约25分钟,炒菜约20分钟,热馒头约10分钟。请同学们帮张林同学安排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才能让全家人最快吃上饭?经过了一番激烈的争论后,同学们开始纷纷发表意见:有同学说利用煮稀饭时间可以洗切菜、热馒头;有的同学说可以先洗切菜,再利用煮稀饭时炒菜、热馒头;又有同学说煮稀饭、热馒头可以同时进行,然后再利用这部分时间洗切菜,不够用再把时间延长到够用就可以了;……同学们争着发言,气氛十分热烈。这样的问题设计,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于是带着问题,便会使学生有了一种学习的“冲动”,产生求知欲望,激发学习热情,这样就会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之当中。
二、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会思维
人们对数学的认识都是从实践开始。数学知识基本上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都是比较抽象的,而儿童的思维特点却是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在形象思维阶段又往往要依靠事物或者动作行为为思维的起点,也就是说儿童获得知识不是从对象本身而是从对象的行动,从行动本身获得知识的。所以,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知识的代替物来了解知识的,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所遵循的一个原则,从具体事物引入,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凭直观获得感知,掌握知识。如在教学“商的变化规律”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老师今天准备了60份礼物(小卡片),要奖给这节课表现好的同学,我们班有60个同学,如果都表现好,每人分得几份礼物?学生回答、老师板书60÷60=1(份);如果只有一半的同学表现好,那么每人可得几份礼物?60÷30=2(份);如果老师再拿出一倍的礼物出来(老师边说边拿一个装礼物的大袋子),现在有120份礼物,60个同学每人分几份?如果30个同学,每人又可得几份?120÷60=2(份)、120÷30=4(份)。通过这样的'演示,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这些算式的特征,从中寻找和掌握商的变化规律。通过具体的操作,促使学生进行思维,把操作过程中获得的直观感知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从而有助于学生继续进行思考,进一步巩固知识。
三、让学生在训练中完善思维
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是机械复杂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立足于课堂,功夫下在课内,通过多维训练,提高学生能力。这点我在辅导尖子生时就体现得最为明显。一种是进行正向思维训练。正向思维是由因到果的习惯性思考,运用前人经验去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固定的反应模式,这种定势本身也是智慧的表现,就是根据题中的条件和结论,用分析推理的思考方法,解决一连串相似变化的有关问题。举个“杯子倒水”的例子:用杯子向一个空瓶里倒水如果倒进3杯水,连瓶共重440克;如果倒进5杯水共重600克。问一杯水和一个空瓶各重多少千克?照这样计算,如果倒进10杯水,连瓶共重多少?这样思考:先求两杯水的重量,再求一杯水的重量,最后求出空瓶的重量。另一种是逆向思维训练。逆向思维恰恰与正向思维相反,是由果索因的思维方式。许多问题运用倒推法解决,很有效果。倒推法就是倒过来思考,使问题得到解决。例如,有这样一题:妈妈到超市买回了一些蛋,妈妈吃了一半又半个,爸爸吃了剩下的一半又半个,我吃了剩下的一半又半个,正好吃完,问妈妈买回几个蛋?先得出我吃了一个蛋,再反推出结果。再一种是变异思维训练。变异思维,它是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分析问题,寻求数量之间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找到突破口,交叉使用前两种思维方法。错了就改,既已出错,错了便错了,可以借机行事,再反败为胜,这样不仅不会一错到底,而且先前的错也成了随后不错的必要前提了,总之,将错就错,负负得正。例如:小马虎做两位乘法时,把乘数的个位数4错写为1,乘的结果积是525,实际应为600,问这两个乘数应是多少?这样思考:把乘数的个位错写成1,乘得的积比实际小600-525=75,75正好是被乘数的4-1=3倍,所以被乘数是75÷3=25,乘数是600÷25=24。这样通过各种知识的迁移、组合、深化和升华就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思维,产生创造。学生在解题时,如果思路很多,解题方法与众不同,这就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
篇4: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阐明了我们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究竟要培养学生什么素质这一核心问题。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何谓创新呢?其英文是INNOVATION,从广义上讲是指凡是产生新颖的而且有个人意义或社会意义的成果或活动。其中我认为它最重要的是强调“有个人意义”,这一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重要。因为对学生个人来讲,创新不必是原创造,可以是再创造,只要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是新颖的、首创的就可以了。创新精神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创新的动力系统,由创新需要、创新动机、创新兴趣三部分组成;二是创新的执行系统,由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技能组成;三是创新的保证系统,以创新性格为核心的人格特征。而我们目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创造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形成创新性格。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简言之就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不同于一般思维活动,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创造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发散性上。。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求异思维。它是根据己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可能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的特点。集中思维又叫聚合思维、求同思维。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第二,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首创性、独创性的特点,它是一个人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第三,
1
创造性思维与想象紧密联系。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己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参与创造思维之后,能够结合过去的经验,在想象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提出新的假设,使创造性活动顺利开展。
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学生的原有基础和特点,有针对地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
一是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例如在《火烧云》一课教学中,针对文中火烧云动感性极强的特点,我设计了启发学生用动作表现火烧云升上天空的'情景。同学们十分活跃,积极开动脑筋,同桌之间互相演示,然后纷纷到前面表演。最后大家一致赞扬一名同学用双手滚动的方法来演示火烧云升上天空最为贴切。再有像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针对宋诗说理性强的特点,我仍采用启发学生运用形体语言形象地表现古诗句。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运用五个手指表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将五指聚拢,掌心成窝状,形成山峰环绕,人处山中的感觉。一看便马上联想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这样一来,既理解了诗句又帮助了背诵。还有的同学几个人排列一起,先横后竖,然后围成一圈,再让一名矮个儿同学站在中间,很形象地向全班同学表达了诗句的意思。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讲就具有创造性。它使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紧密相联,为今后学习古诗,形象地理解文章、语言提供了方法。
二是重视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全过程的培养。具体而言,既有发散,从多角度寻找答案、方法,又有集中,通过分析从中找出最佳答案。在《赤壁之战》一课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你认为东吴和曹操哪一方应该获得胜利?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去佩
2
服东吴方面的知己知彼、扬长避短。这一问题引发了全班的争论,形成了三种意见:①认为东吴应获胜,这是历史事实。②认为曹操应获胜,中国就可以统一了。③认为谁胜了也不好,反正都是一打仗,老百姓就遭殃。我又引导大家展开讨论,逐步统一了认识,第二种意见是对的。曹操获胜就可以统一中国,结束分裂,符合历史趋势和人民渴望安定的愿望。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对成年人很容易,但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没有这个观念。建立起这种观念对学生的思维就是个创造性的提高,今后他们就会学着用这种观点去评价、看待历史、现实、人和事。学生再看这类问题,就会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辩证地去看,而不是只停留在为东吴喝彩。这就是从发散到集中的思维训练过程。 三是针对自身原有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良好个性。像上文提到的第三种观点认为谁获胜也不好的同学,原本语文成绩较差,也很难发言,学习上被动,按过去的教学方法只能是跟在别人后面捡“现成儿” 的。但在开展创造教育,把创造性思维培养引入语文课堂后,他变得十分活跃,勇于发言。他的观点虽不是很正确,但对于他自己确实具有独立性、首创性、新颖性,既不同于别人,又超越了自我,真正是创造性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语文课教学不仅可以有机地结合,而且可以使传统的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创新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激励、拓展问题、逆向思维、移植、开放想象等多种方法的运用,真正使学生探索地学习,逐步形成创造精神的良好个性。
篇5:语言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现状
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应该算是一个旧调重弹的话题,但是许多人却对语言训练的认识较为片面,语言训练曾经也是对语文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现如今在语文教学当中却鲜少运用到。学校中任何一门教育课程都能用到训练,却是语文课堂教育中的禁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没有积累到多少词汇量,语言的积累也是少之又少,更甚者会出现语句乱用,教师都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我的了解与感受,就因为词汇量的匮乏与语言组织能力差使学生在日后文章写作方面在语句的运用上一篇白纸。语言训练最重要的就是训练两个字,语言是一种技能,要熟能生巧唯一途径就是进行语言训练。语言训练又分为口头语言训练与书面语言训练。从众多探讨结果表明,语言训练这个概念没有人从根本上否定过。语言训练就是希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及言语行为,让学生学以致用,但由于近年来颁布的课改,语言训练逐渐被时下教育模式所代替,甚至已经跌至了破败落魄的边缘,许多小学语文课本中减少的基本都是有关于语言训练方面的知识。
2语言训练是一种技能
语言也是工具,对语言能做到熟练的操作运用、掌握,这就是一种技能。技能在心理学上的定义就是院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需要通过练习来获得。直白一点可以理解为院通过学习来获得一种合乎法则的技能。就如写作,笔者对于某个事物或者心情需要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认知,这样一个表达过程就是技能定义中的野一定任务冶,但是要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知,运用一些语言技巧,就要对语言有熟练的掌握操作,由此看来语言技能也要用到写作上面。技能并不是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的,如果拥有一项牢固的技能,就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与实际操作,这还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配合,学生要有自主性、自觉性的学习,而老师则需拟定相应的计划,不能让学生盲目、没有步骤的练习,两者互相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而技能离开了训练,结果将会大打折扣,二者缺一不可,技能形成与否的核心问题就是训练。但有的人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语言表达的能力,何须再去进行训练呢,但是我们平时的语言表达是最基础不过的,而你需要进行优美的文字表达或者有更好的言语行为,这些都是需要训练的,如阅读和与人交际,有较好的语感、表达能力都会给自身加分。语言训练是属于心智技能,不是显示在外在的,是在头脑内部活动。例如,文章写作,一些语言的组织以及词汇的运用需要经过思考来完成,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表达出来。所以,写作也是心智技能的其中一种。
3语言训练的方法
语言训练的方法归根结底离不开训练两个字,然而要如何训练获得好的语言技能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上文所说语言训练是心智技能的一种,必须要有计划性、规范化的练习,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就是时下教育最大的弊病,可能有的学生能背诵整篇文章,却无法理解字里行间的意思,即使背下来也是花了无用功,这就需要老师加以辅导训练。同时课外的教育也是同样的重要,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生活才能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以此来提高语言运用的水平和技术。语言和词汇是死的,人是活的,想要活学活用就要多训练,多运用,了解语法、词汇的意思及其结构,这其中也少不了教师对其学生的辅导,让学生多阅读多写作,积累一定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把积累到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平时的写作当中,这对学生的语言能力也会有所提高,不能只依靠在书本上学生理解的那一层面,这会让学生越来越有依赖性,自己不会主动积累新的词汇量,导致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停滞不前。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与课外活动,让学生愿意学习、自主学习,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言语上的实践大胆练习,有利于词汇量的积累,言语行为的灵活运用。
篇6:语言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时下的教育模式太过于固定化,导致学生的词汇量积累不足,语句运用的不流畅等,许多学生写作方式都像是同一个模板,语言训练虽不是说必不可少,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日后作文写作中能避免文章索然无味、千篇 一律的弊病,也能培养学生较好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平时生活中能有良好的言语行为也是给自己加分,所以语言训练在小学语文课堂教育当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5结语
随着近年来颁布的课改实行,各方对小学语文教育的高度关注,尤其是语言训练这一方面,不能单一的进行时下的这种教育模式,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就必须做好语言训练的练习,为以后的文章写作以及生活中的运用打好基础。让教师与学生都在语言训练中得到进步,并能学以致用,打破常规,开启新一套的教育体系,重视语言训练。
篇7: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误区及对策的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误区及对策的教学论文
语文学科是一门集思维表达和语言表达于一体的学科,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仅需要他们掌握最基础的字词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思维上的开拓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特点,分析做好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途径。
一、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误区
在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中,语言训练的模式和思维训练模式存在差异,然而,不少教师在对学生的培养中,训练方法和训练思想上存在误区。
(一)教学思想被应试教育禁锢,阻碍学生思维拓展能力的发挥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仍然不可避免的延续着传统的教学理念,虽然在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和评价模式依然广泛存在于小学中。而作为教师,在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中,不可避免的仍然会按照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来进行教学,在语文教学工作中,传统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手段,更多的倾向于对于小学生语言文字等的训练,这种训练方式和训练手段一定程度上出现固化,没有更加广泛的拓展。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在对小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工作中,语言能力的训练侧重点更高,教师沿用传统的语言训练方法,带给学生的是以考试测验成绩为目标的学习标准。所以,在此类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会把传统的语文知识更多的倾向于客观知识结构的灌输,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对问题的答案形成一种固定的理解模式,教师往往给出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中也就延续着标准答案的路线不进行深入或者广泛的思考。因此,在当前小学语文语言训练的模式中,教师对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教学手段禁锢了学生的思考能力,阻碍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二)教学引导性过强,学生思考片面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被应试教育的考核标准所束缚,在教学中给学生设定统一的标准答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被禁锢了思考的能力,影响了他们思维能力的训练发挥。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还是比较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中,注重发挥思维的引导能力,培养学生去思考。然而,在这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较突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表现在,很多教师拘泥于教参标准上的课文教学引导方向,教参上对知识培养的目标比较单一,一篇课文往往只给出一个中心主旨含义,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这个唯一的中心主旨含义就成为教师教育学生的一个标准性指导思想。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去体会文章内容,揣摩文章主旨,但是这种教学思维训练的引导倾向性非常明显,教师的引导是以教参给出的中心主旨思想为核心,虽然也对学生进行的启发,给学生创造机会来发散思维去思考,但是事实上,这种思考完全被教师划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学生的思考范围不能有所偏差,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文章中心主旨的认识也在教师的引导中按照教师给出的思维路径去延伸。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思维训练的范围还比较狭隘,教师对思维训练的引导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二、小学语文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对策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中,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占据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做好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未来,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要研究更加适合教学的发展对策。
首先,作为教师要从自身的教学思想上有所改观,教师要把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教学重视起来,在教学工作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来进行思考,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对语文知识的主动理解能力,只有教师提供给学生这样的机会,他们才能够有机会在学习中表达。因此,在未来的教学工作的开展中,教师要合理分配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的比重,把思维训练提升到一个和语言训练并重的高度,强化思维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更好地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语文知识思维能力的发挥。
其次,在语言教学和思维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把语言教学和思维教学两种教学手段相结合,从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思维训练的广度和深度,并且在教学中不断创设新的环境,例如增加课堂讨论的机会,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集思广益,对于学生知识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教参给出的标准之中。所以,这种方式也是提升学生学习中思维能力发挥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并重,教师要合理安排两种训练方式的比重,研究出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训练方式。
篇8: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分析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分析论文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集情感教育、能力培养、思维训练为一体的基础学科,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对此,本文就目前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展开了相关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现状;培养方法
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民族创新能力的提升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的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国际创造性人才和民族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应在各个环节加强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课程,重视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完成的教育目标。笔者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从目前的发展现状和具体培养方法展开讨论。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现状
据调查,我国大多数学校的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度不高,教学效果令人担忧。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以认知能力为主课堂上依然延续“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一味地将知识点强塞给学生,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爱动脑思考,遇到问题也习惯教师给出现成的标准答案,甚至有些课后题通过课本上的注释和查字典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愿自己完成,抄答案和抄作业现象非常普遍。2.学生思维狭隘小学语文教学所有课程中教材课文的讲解占百分之八十五左右,教学重点内容也不过是字词积累、课文内容理解、背景知识学习、写作技巧掌握等,小学语文教学完全依赖于语文教材,尽管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节奏把握良好,但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师提问的问题限制性太强,学生只能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回答,造成整节课学生几乎没有独立发言的机会,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3.评价语言单一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太过单一,对于不同学生的'问题回答往往给予一句简单的“很好”“不对,再想想”就算是评价了,没有结合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不同表现相应给出具有针对性的评价,而评价内容中缺乏对学生基本的鼓励,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
1.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学生追求知识的最大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思维也将立刻变得活跃,如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广大语文教师目前最关注的问题。语文教学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合理安排课程内容,适量添加游戏环节或增加趣味性小故事等教学方法,在课本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课程《晏子使楚》一文的学习,教师完全可以先安排学生课前做好预习,了解背景知识、熟悉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和动作细节,之后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表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发挥。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对人物形象的掌握过程中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是一节非常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2.设计探索机会,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作为创造力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以重视。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设计一些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最近的一次以蝴蝶作为写作对象的作文课上,笔者准备好相关的材料,向学生介绍了蝴蝶的特征、生活习性以及与蝴蝶有关的歌词、诗句等,介绍完毕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命题写一篇作文。学生的写作都极具特色,其中包括对蝴蝶美丽的赞叹,对破茧成蝶过程的惊叹,也有对蝴蝶一生为了追求美丽而付出的代价的客观评论等等,让笔者颇感震惊。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发挥想象的同时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技巧,才是小学语文教学之要义。
3.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想象是创造和创新的原动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有必要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本身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这些无疑都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有利条件。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因势利导,创设一定的学习氛围,通过精心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对问题进行思考,使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提高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总之,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课程,目前还存在些许问题。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从营造创新氛围、设计探索机会、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想象力三方面进行了总结,以期能为该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相关参考。
参考文献:
[1]魏运梅.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2]姜琪,王学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12).
篇9: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人教版教学论文)
峨眉二小 杨建华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 一般地讲,教师忽视朗读训练与指导,学生对朗读表现出随意性,很难练就好朗读的基本功,会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一篇文章,不论是事情的记叙、人物和情境的描写,还是事物的介绍说明,观点的阐述和议论,都直接或间接,直露或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对学生起思想导航和激励作用,产生美感和丰富的想象,使学生不断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这些在多数情况下是学生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如忽视朗读就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不重视朗读,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读,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心理状态下去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去感受课文的艺术感染力。在学生朗读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 意识渗透和恰当点拨,同样会影响学生思想的升华。
一、朗读训练的功能
(一)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 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 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 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 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 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 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 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 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如前所述,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 “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 文字印象深刻。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 ,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 “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他又指出:“你不 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 ,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四)朗读可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 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二、朗读训练的三个阶段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牐犛形唤淌υ诮獭缎∩阌笆Α芬晃氖保教师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等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是吗?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牐犜亩两鐾A粼谘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诵读中表达,在于“情”
牐牎拔恼露林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牎吨酱和风筝》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则配上忧伤的音乐,松鼠和小熊化解矛盾的过程则又配上了欢快的乐曲,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了有好多学生还沉浸在两个小动物纯洁的友谊之中,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偷偷地擦眼泪。这是感动的泪水,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
牐犚妒ヌ障壬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人教版教学论文)]
篇10: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论文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论文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 。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 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
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理清学生思维脉络,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 ,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 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 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 交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张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 了400个零件。这时把5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
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 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可见,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二、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 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 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 折点。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 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 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 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 道上发展。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平均分入手,把握住平均分与按比例分 配的关系,即把一个数量平均分就是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配,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按比例分配,为 学生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
再如: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从问题入手逐步深化认识,不但能够解决学生思维过程中无从下手的问 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沿着起点发展,培养其思维的流畅性。
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 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 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例如: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计划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加工的2/5。实际甲比计划多加工了34个, 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学生在思考这道题时,虽然能够准确地判断出2/5和7/9这两个分率都是以乙加工的零件个数为标准量的, 但是,这两个标准量的数值并不相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开拓 思路:“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的2/5”,这说明甲、乙计划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几比几?“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 数的7/9”又说明甲、乙实际加工零件个数是几比几?这样,就将以乙标准量的分率关系转化为以总个数为标准 量的分率关系,直至解答出这道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分数联想到比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思维 发生转折的过程。抓住这个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发散思维的培养。
总之,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注意思维过程中的起始点和转折点,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 重点所在。
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 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 法。
1、分析与综合。总起来说,思维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的。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 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 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 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
例如:一位工人师傅要加工一批零件,计划每天加工60个,需30天完成。实际每天加工了90个,照这样计 算,可提前几天完成?采用分析的方法:
附图{图}
由此可见,恰当地采用分析或综合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沟通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建立起清晰的思维脉络。 当然,根据具体问题将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更会提高思维的.效果。
2、具体与抽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 ”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例如 :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准备好的圆柱模型侧面剪开,并观察剪开后的长方形 或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的各个部分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一 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不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意识 ,提高了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
3、求同与求异。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 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1)对同一知识进行变式比较,即求同。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将平行四边形变 换不同的位置进行比较(如下图):
附图{图}
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认识到几种图形尽管摆放的位置不同,但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即“对边分别平行的 四边形”,因为它们都是平行四边形。
(2)对易混知识不同点的比较,即求异。例如: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经常要运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 几是多少”的方法。但是,按比例分配和分数乘法这两类应用题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即前者要通过总份数把 比转化成各个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乘法计算;而后者通常是直接或间接具备所求问题的分率。
显然,通过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不但使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也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 思维方法,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
4、一般与特殊。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共性与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 考数学知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教师通 过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而得出:这两种图形的周长都是将每个图形的四条边的长 相加,这是它们的一般性。而正方形四条边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长方形对边长度相等,它 的周长等于它的长加宽和的2倍,这是它们的特殊性。最后得出结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知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灵 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 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篇11: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论文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为了避免学生片面地、孤立地、绝对地看问题,语文教学要配合政治课教学,教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在具体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结合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课本所选课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从中体现了作者高层次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世界观。通过对这些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挖掘,逐步向学生渗透辩证的思维意识。例如讲授《义理、考据和辞章》一文时,既分别阐明了义理、考据和辞章三者的内涵和要求,又注意分析了三者之间的'联系,全文贯穿着“这三个方面是密切地相互地关联”的观点,在这三者当中,义理是灵魂,是统帅,形式为内容服务,材料又是由观点来统帅的,这又使学生树立联系的观点。再如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作者既肯定了成绩,即“中国共产党的,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20年”,又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接着就指出在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三方面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毛病,这样写,既肯定了成绩,鼓舞了士气;又找出了不足,提高了认识。这又使学生树立一分为二的观点。
结合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要开展阅读教学,同时在阅读教学中,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例如指导学生阅读《人》刊登的一篇《把坏事变成好事》的文章,该文的主要内容是:部分地区受了水灾,有的地方灾情十分严重。受灾是一件坏事,但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坏事完全可以变成好事。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是怎样用辩证方法分析问题的:①坏事不会永远是坏事,只要我们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有坚强的意志和很大的干劲,“坏事可以变成好事”,这体现发展的观点。②“坏事”和“好事”不是绝对的对立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受灾是一件坏事,但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坏事可以变成好事”,这又体现了联系的观点,③灾情十分重,给我们造成了困难。但不应该只看到困难,而灰心丧气,还应看到困难可以磨炼我们的意志,可以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这就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
结合作文训练,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有了辩证的思维意识,还要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可以结合作文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例如有这么一个作文题《入迷与入门》,可引导学生分析“入迷”与“入门”的重要条件,只有对科学、对事业的追求达到着迷的程度,才能事业有成,有所建树,达到“入门”;反过来,入门又促使人更加入迷,一个人只要入了门,就会更加执着于所追求的学业和事业,所以两者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再如可以布置这样一个作文题目《“开卷有益”之我见》,大多数学生抓住了“益”字,谈读书对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的作用。也可以启发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即“开卷未必有益”,因为随着改革开放,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资本主义腐朽文化也传入我国,黄色淫秽书刊充斥市场,因此“开卷未必有益”。
篇12:语文教学论文: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朗读教学
语文教学论文: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朗读教学
语文教学论文: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朗读教学
乐豆英
无论何时何地,朗读教学都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纷乱繁杂的争论声中,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上以各种新的模式、方法、技术手段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大家不断地追异求新,与时俱进,完全可以用“异彩纷呈”来形容。可是,细细品味下来,在这“繁华”的朗读教学中,承载的语文味似乎有点越来越飘渺了,难怪很多老师戏谑的将朗读教学称之为“散乱的活跃”、“虚伪的美丽”。
其实,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明确的朗读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因此,朗读教学更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我认为朗读教学应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趣”字引路,注重指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聆听声情并茂的朗读录音,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并体会朗读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另外,我还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开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评选故事大王、朗读能手,调动学生读书、朗读的积极性。通过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乐于阅读课文的习惯。同时,要指导学生读正确流利。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正确流利是朗读最起码的要求,如果在读时错、漏、添字很多,方音很重,就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我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对于农村孩子方言较重的,指导他们利用拼音正音,鼓励他们多听广播,学习普通话,练习普通话。由于读书粗心而常出现添字、丢字、改字、颠倒等错误的,告诉他们作者写成一篇文章是经过字斟句酌的辛勤劳动的,不要轻易改动,一字之差会影响意义;教育他们树立认真读书的态度,读时要逐词逐句看清楚,反复读,反复练,老师也要指导学生利用读的多种形式,努力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实际和学生朗读水平的实际,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强化朗读技巧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二、采取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定,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在教学中,我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1.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组、班齐读;感情婉约的,要求学生跟着录音读;情景交融的,配乐朗读;而戏剧文学,则分角色朗读。丰富多彩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活泼有序的语言活动中获得语言感受的快感。2.一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来读。如:教学《钱塘湖春行》-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中的美感,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录音,去感受诗中所表现的美妙境界;可以由教师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让学生在沉浸中受到感染。3.倡导自由品读。在朗读时不带任何问题,让学生全身心进行品读,从而享受读书的乐趣。学生对文章意蕴的理解,内涵的品味,都是通过阅读感悟出来的。4.组织学生收听电视散文朗诵、广播中的诗朗诵,并要求他们进行模仿训练,开展朗读比赛、诗歌朗诵等活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朗读时,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一口齿清楚一声音响亮一停顿适当一语气连贯一语调自然,表情达意一速度适中,完美和谐一领会主旨。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语文教师应在“读”上做文章,让多种形式的“读”贯穿于课堂的始终,用“读”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课文的美。用好了“读”这一教学环节,语文课堂教学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组稿编辑:陈志武】
(作者单位:331800江西省东乡县第一中学红星分校)
篇13: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与思维的训练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与思维的训练论文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语言是思维的直接体现”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也离不开语言。语言学习中的种种问题往往与思维活动分不开。“词不达意”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因为有了清楚的思想内容找不到恰当的词来表达,而是思想本身就不清楚或概念模糊造成的。所以,锤炼语言其实就是训练思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中学语文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训练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
每讲授一篇课文之前,要求学生去搜集语言材料。可以是名言警句,可以是广告语,可以是歌词,总之,凡与所授课文有一定联系的都行。而且数量不限,少则一两句,多则七八句。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预习课文,二是积累了语言材料,三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联想等思维能力。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如何从浩渺的生活中选出与课文相关的精炼句子,就需要他们的观察分析、综合概括、想象、联想等能力。而分析和综合正是思维的基本活动。这些积累的语言材料还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拿了《召公谏厉王弭谤》来对比阅读,提问:周厉王被流放于彘,齐威王战胜于朝廷,说明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者,水也;君者,舟也。水则载舟,亦可覆舟。”在讲《石钟山记》中“因笑谓迈曰”的“笑”的含义时,学生便能引用于生活“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来回答。显然这些回答不仅一语中的,而且用语简洁。
二、激励创新
语言综合运用题被称为高考命题的试验田,体现了对学生想象、创新思维等能力的考查。注重体现语文与生活,课堂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写“遗忘是心的缝隙,漏掉了多少珍贵的昨天”这句话,如果仅从形式上考虑要求写一句“比喻+疑问”的句子就会沦为文字游戏,也违背了命题者的初衷。
这句话的“神”之重点不是“遗忘”而是“心”,仿句时,必须从“心”入手。“神”会之后,再细酌句之形,运用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去推断提炼归纳。我们可以由“心”推到“眼”,由“眼”想到屏障,由“屏障”想到金钱,再想到高远的瞩望。找开了思维的闸门之后,一句句美丽的语言喷涌而出:
金钱是眼的屏障,挡住了多少高远的瞩望。
记忆是脑的武器,攻克了多少遗忘的堡垒。
家乡是脚的羁绊,束缚了多少男儿的壮志。
机械是手的儿子,延续了多少创造的梦想。
这样的'仿写训练绝不能只从语法分析入手,而应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既是语言训练,更是思维训练。课堂上的语言训练毕竟有限,为了培养学生语言的创新能力,还可在教室里开辟“凡人凡语”专栏,要求学生把自己平时一些心得体会、思想火花用简练的语言记下来,贴在专栏内,每周一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班同学一起评析、欣赏。由于内容和形式不受限制,学生们创新的热情也比较高。比如,“请珍惜你所拥有的,也许你所拥有的正是别人所期待的”,“幸福是一种感受,年轻是一种心态”,“世上没有绝境,只有对境遇失望的人”等等。这样的语言对撰写者来说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对其他同学来说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从而形成了“创新——积累——创新”的良好循环。一个学期下来,“凡人”们积累到不少“不凡”的语言,写作文就顺畅多了。
三、综合运用
作文是文学语言和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写好一篇作文取决于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观察生活的能力和思考能力。通过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生活,处处做有心人,细致观察,勤于动笔,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启发学生进行比较,展开想象、联想,鼓励创新。观察细致深入了,积累多起来,作文的素材就有了储备;与此同时,看问题也深了,思维活跃、敏锐,到作文时得心应手,就有话可说了。
篇14: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浅见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浅见
广东中山市古三小学 张婉华
【摘要】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所以,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是值得探究的。本文结合语言文字训练的历史和现状,重点阐述语言文字训练在现今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及探讨如何能有效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关键字】语言文字训练,有效。
一、语言文字训练的历史及现状。
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曾经是语文教学家族中重要成员的语言训练,历经沧桑几十载,似乎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时至今日,竟跌至了破败落魄的边沿。自《新课程标准 》 实施以来 ,语文教学在繁荣的背后出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现象 ,其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削弱。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很多教师重视了“自主、探究、开放 ” 等阅读形式 ,语言训练的内容越来越少。老师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词写字 ,切出大块时间进行默读、复述、背诵等语言训练的现象越来越少。即使有这样的训练 ,也因为过分强调了自主而使得训练不到位;缺乏表达的规范性;说写的交流只重视内容的反馈 ,忽略了语言的形式 ,且经常得不到时间的保证;教学中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逐渐淡化。【1】
二、语言文字训练――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石。
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熏陶渐染的过程,宜于采取不断反复,螺旋式上升的训练方式,企图一蹴而就,是不切合小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叶圣陶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老这段论述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其核心就在“自能”二字上。如果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能真正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习语言的规律,让学生对每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眼看、口读、心想,用尽可能多的时间让他们参与语言文字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定能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由此可见,语言文字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它就是语文教学的主干。那么,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呢?【2】
三、有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
(一)正确理解语言文字训练的定义。
有些教师为应付考试而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机械地抄抄写写,死记硬背,这样的做法被很多人误认为就是语言训练。要有效进行语文文字训练,必先正确理解其定义。就语文教学来说,训练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进行的语言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训练,主要着眼于语言的积累,在于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包含着对语言知识的.领悟和语言规律的发现。语言文字训练不同于工匠式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由简单到复杂,由粗放到精确的递进式活动。
(二)抓好阅读教学中的三个环节。【3】
备课时要找准训练点,做好预设;课堂上不放过训练时机,做好生成;根据学段目标做好常规训练,这是抓好语言文字训练的三个环节。三个环节的成功操作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熟练掌握,也考验教师的语言文字功底。
1、找准训练点,关注针对性。
备课时选好训练点并据以设计出训练程序是做好训练的基础。有时,一个的训练点一旦选定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如在《月光曲》里写贝多芬走近茅屋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来了兄妹俩的对话。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是妹妹说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教师问:“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找出“随便说说”指的是刚才说的哪句话。学生指出是“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接着再问: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说吗?学生回答说:因为曲子非常难弹,她非常渴望能亲耳听到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教师接着问:既然不是随便说说的,寻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罢了”呢?这说明了什么?这一问,学生眼睛亮了,纷纷举手发言,说得很深刻,很全面。这样,联系上下文,找准训练点,步步深入,使学生感知了词句的丰富内涵,体会了人物的复杂心情,同时也进行了思维训练。
2、抓准训练时机,关注课堂生成。
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出现了精彩的发言或发言中露出语言缺陷,这些都是训练的好时机,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问:“山上的积雪融化了”为什么不用“溶化”?教师利用这个提问进行一系列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首先让学生查字典,查出三个读音相同的词语:“溶化”、“融化”、“熔化”,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三个词的不同点和共同点。都有“化开”的意思,但化开条件不同,每个词语表达的意思有所不同,写法也有所不同。类似的词语训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汇积累,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语素、词义和汉字知识的教学。
3、重视常规训练,把握适度有效。
教学中我们必须非常重视常规训练,常规训练主要是指传统语文教学经常采用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字训练,如学习生字生词、领会重点词句、复述大意、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加标点符号、语速测试、读写结合,应当根据学段目标,教材特点和课后练习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现在的问题是,这些行之有效的、传统的训练方式没有得到教师足够的重视。其实《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些常规训练有明确规定。
(三)注重阅读教学中的读、复述和比较训练。【4】
加强读的训练,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就要让学生优充分接触语言文字,多读课文。读:有默读、朗读、背诵。默读,是理解词语,熟悉句子、感知内容的好方法。朗读,既是吸收语言文字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文字、培育感情的有效方法。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文字材料的最有效方法,以便提高学习效率。
重视复述训练,经常进行复述联系,是促进学生消极语汇转化为积累语汇的有效手段。
抓好语言的比较训练,也可从文字的比较,词的比较,句式的转换等方面加以训练。语言文字训练,相当的一部分要学生学习词语的运用,语文中有大量的词汇。能否正确、流利、优美地使用语言,关键是看学生能否理解大量的词汇,词语的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语文教学中词语的教学是相当重要的。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另外,语言跟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们只有将语文教学延伸到校外,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读写实践机会,才能促成所学语言的全面内化,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5: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应用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应用论文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将教学方案和学生的思维特点相结合, 通过有目的地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确保学生的思维训练时间充足, 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延迟教学评价,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训练; 思维发展
数学的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 而课堂则是学生思维能力得以提升的场所。思维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可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过程中。小学生年龄较小, 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不利于其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因此,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将思维训练视为教学的重点。
一、保证学生思考时间充足, 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沉淀
思考是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对小学生来说, 问题是其思考的动力源泉, 有了问题, 才会引发学生进行思考。然而,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课堂中, 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和教学的流畅度, 很多教师要求学生“快思”, 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很有限, 学生无法“慢想”。在有限的时间内, 学生才刚开启思考模式, 教师却不等学生深入思考, 很快就给出答案, 形成学生无法快速回答问题的结果。殊不知, 教师公布答案时, 学生看似正在沉默, 其实其内心正在快速运转。然而, 大部分教师无法洞悉学生的这种思维过程, 直接快速地公布答案, 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夺走, 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 教师应确保学生的思考时间充足, 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沉淀学生的思维。
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提问。以“三角形的分类”课堂教学为例, 通常教师会让学生将三角形按照角的特点进行分类, 以学生了解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边的特点为基础, 引导学生接触并认识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其实, 教师可以以“分类”为问题的`切入点, 在课前列出以下问题, 并让学生自主思考和解答:三角形按角来分可以分成哪几类?可以用不同的图形来表示三角形的类别吗?按边分类, 三角形又该怎样分类?可否使用图形来表示?教师这样设计问题, 学生在课前就已经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思考, 并带着问题和想法进入堂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新课标倡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或自主性学习,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当然, 这样的理念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学生自主学习。新课标下, 传统的直接性和全程性指导学生思考的方式已经失去其地位,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 同时让学生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发言,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应适时给予学生指导和点拨, 避免学生因思考时遇到困难而放弃继续思考, 也避免降低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和探讨问题, 让学生在“学生教学生”的学习模式中进行思考,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力度和积极性, 使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在“三角形的分类”教学中,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只需要有一个角是钝角或一个角是直角即可, 那么锐角三角形应该包含多少个锐角?”对于这个问题, 学生可能一时间无法回答。此时, 教师可以画出锐角三角形, 并引导学生围绕“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一知识点进行思考, 要求学生在思考后展开小组讨论。最终A同学表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如果两个角都是直角, 那么三个角加起来大于180°, 不符合条件。B同学认为:同理, 两个角都是钝角的话三个角之和超过180°, 也无法满足条件, 所以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学生通过思考、讨论, 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促进学生思维发生质变
当今小学数学课堂上, 大部分学生无法弄清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也很难发现自身存在的差错, 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活动, 自主性较差, 受教师的影响较大。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和主动性自我反思的能力较差, 因此, 教师应在小结时强调以下几点:学习了什么?通过什么方法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进行思考的?通过这类问题引导学生反思,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
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例, 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是不是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等于180°?会不会存在三个角加起来大于或小于180°的情况?请自行思考并画出图形来验证。”学生进行思考, 并动手画图, 用量角器对图形进行测量, 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任何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都等于180°, 大于或小于180°则无法构成三角形。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让学生带着“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问题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共同思考, 并进行实际验证, 让学生明确思维方向和方法, 从而使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 甚至发生质的飞跃。
四、推迟教学评价, 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独立思考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 而思考后的分享和交流也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的作用。通常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就立即给予评价, 而其余学生对该问题答案的判断会受到评价的影响。因此, 教师应适当延迟教学评价的速度, 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鼓励学生勇敢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让学生相互分享和切磋, 一起分析和讨论, 不断深入思考和研究,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倍数的学习”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求学生作答:“小明6岁的时候, 妹妹的年龄是小明的一半, 现在小明12岁了, 那么妹妹的年龄是多少岁?”有学生很快就回答:“9岁!”过了一会儿, 有学生回答:“是6岁!”, 显而易见, 第一个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 如果教师在第一个学生回答之后立即做出评价, 那么后面的学生就会以“9岁”为标准答案, 不会再出现其他的想法和答案。因此, 教师应适度保持沉默, 让学生推算出结果:“小明6岁时妹妹的年纪是他的一半, 说明妹妹比小明小3岁;如今小明12岁, 那么12减去3则为妹妹的年龄, 妹妹今年9岁”。教师适当延迟评价时间, 学生的思考不受其他同学和教师评价的干扰, 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提升。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种内在的重要认知能力, 教师提出问题时, 应估算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 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度的点拨和指导, 理清学生的思路, 让学生继续进行思考,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教师应让学生学会进行自我反思, 引导学生逐步反思, 将思考的方法和过程明确, 并丰富自己的思维经验;此外, 教师还应将教学评价适当延迟, 不影响学生的思考和判断, 让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答案,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荣.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新校园 (阅读) , (2) .
[2]王凤.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探究[J].祖国, (8) .
[3]周蓓蓓.利用课堂教学开启学生数学思维的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 (下半月) , (8) .
篇16:浅谈语言和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作用
浅谈语言和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作用
浅谈语言和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作用
“语言――思维”型教育区别于“文字――语言”型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要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实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密切结合。
我们知道,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学习和生活的工具,它具有工具性;而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又总要反映一定的思想,它又具有思想性。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学科所反映出的两种基本属性。
但是,如果我们从更深层的本质来看,就会发现,语文学科之所以能够反映出工具性和思想性,是因为语文包含着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更核心的因素,是这两个核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语文为什么能充当交流思想的工具?就是因为它一靠语言,二靠思维。无论是说给别人听,或是听别人说,无论是写文章给别人读,或是读别人写的文章,都是既要靠语言,又要靠思维。就是说,语文是靠着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核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才有了听说读写的思想交流过程,才表现出了它的工具性。语文为什么又能表现出思想性?也是因为它一靠语言,二靠思维。人们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都是一种思想的表达。而这种思想是靠语言和思维的共同作用才产生的。当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遇到了某个问题,他就会在头脑中针对这个问题以语言为工具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维加工,最后形成一种认识,这就是思想。可见,离开了语言和思维,也就不可能形成思想,语文也就不会具有思想性。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学科的两种基本属性,但它们又是通过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核心因素的相互作用才表现出来的;因此,语文学科更深层的本质或根本属性,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
我们了解了语文学科的这一根本属性,也就明确了语言和思维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的训练是多方面的,人们过去把最基本的训练归纳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说读写既然是人们以语文为工具进行思想交流的四种基本过程,也是语言能力表现的四个基本方面。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了,整体的语文能力也就提高了。但是,我们还应该更深一层地思考,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又是由什么决定的?是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无论听说,还是读写,它所表现出的还只是一种外在的能力,而决定这四种外在能力的内在的、核心的东西是学生实际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认识了这一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不能单纯地就听说读写去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应该重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同时,也不能把听说读写的训练和语言思维的训练看成是同一层面的东西,而应该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去带动听说读写的训练。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来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呢?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主要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种基本关系:
一:处理好语言和思维训练同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
如上所述,听说读写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四种基本过程。它从现象上看,是凭借语言的一种交流,而实际上语言承载着思维的信息,是语言和思维在共同起着作用。而听说读写又是语言和思维共同作用下的外在表现形式,离开听说读写,语言和思维便失去了得以外化并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的`条件,它只能永远保留在自己的头脑中。
正因为听说读写和语言思维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应该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同听说读写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要做到二者的结合,我们又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注意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必须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有这样两种不正确的认识:一是认为只要让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听说读写能力自然便会提高。事实证明,如果忽视了听说读写过程中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去一味强调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则必然事倍功半,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阅读,即使每篇课文学生都可以背出来,但生吞活剥,不求甚解,既不懂得文章的语言好在什么地方,又不懂得作者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学生仍然不会学到什么东西,形不成什么能力。二是认为既然语言和思维与听说读写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抓好听说读写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语言和思维的能力。这种认识也是不对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是要靠听说读写,但只有在听说读写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语言和思维能力才能提高。比如写作,如果不在语言和思维方面提出要求,学生当然也要思考,也要用语言来表达,但毕竟是不自觉的,盲目的,他的进步也必定是缓慢的。因此,我们必须克服以上两种不正确的认识,在听说读写过程中有意识地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这就需要我们在每次的听说读写活动中都必须在语言和思维两个方面提出明确的训练目的和要求,提出具体的训练方法和措施,通过听说读写活动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都得到很好的训练。
(二)要注意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必须结合听说读写活动来进行。
我们说要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并不意味着去孤立地搞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而必须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紧密结合到听说读写活动的过程中。在80年代一些地方曾出现过把思维训练与听说读写割裂开来,孤立地去搞所谓思维训练的倾向,这种做法是违背语文课思维训练规律的。如果把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与听说读写搞成两张皮,非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会流于形式,而且听说读写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又必须贯穿于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这才是正确的认识。
二:处理好语言和思维训练同知识经验的积累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关系。
首先说说知识经验对语言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性。有人误认为强调开发智力、发展思维便可以忽视知识经验的学习和积累,这是不对的。知识经验是思维的材料,思维即是对知识经验的认识加工。试想,如果学生写作文,头脑空空,既没有感性的生活经验,也没有理性的知识材料,凭借什么来思维呢?正因为知识经验对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既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思维的训练,也不能脱离知识经验而孤立地去搞思维训练。正确的认识是,只有重视学生知识经验的学习和积累,才能从丰富思维材料上为思维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才是真正体现语言和思维的核心作用。为此,在教学中一要让学生养成平时勤于观察、留意生活的习惯,注意积累感性的经验。同时,要让学生在观察中勤于动脑,学会分析事物,并能用准确的语言把所见所闻表达出来。这样,学生的感性经验丰富了,语言和思维也得到了训练。二是要让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注意积累知识性的材料。目前学生阅读量不足是个大问题,这是造成学生文章思路狭窄、空洞乏味的一个重要原因。要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有内容可思考,必须重视扩大阅读量。同观察的要求一样,也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勤于动脑,多加思考,向作者学语言,学思维。这样,学生的知识材料丰富了,语言和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其次说说非智力因素对语言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性。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兴趣、动机、意志等。在80年代中期,有些地方出现过片面强调开发智力、发展思维,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问题。我们且不说语文教学负有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责任,即从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来说,非智力因素也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以兴趣为例,如果教师教法不得力,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便会因为缺乏动力而处于被动状态,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自然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再如情感,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写作都离不开情感性的语言和情感性的思维,如果学生的情感不能得到健康的充分的发展,那么他们的情感性的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限制。所以为着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我们还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三:处理好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彼此之间的关系。
要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除了要处理好以上诸关系外,关键还在于处理好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核心内部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总体要求上,我们既要防止脱离思维训练去单搞语言训练的倾向,也要防止脱离语言训练去单搞思维训练的倾向,做到两种训练的有机结合。语言训练之所以要同思维训练很好的结合,就是因为学生的思维对语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用词不当或句子不通的问题,从形式上看是语言的问题,而从内容上看则是思维的问题,是学生还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概念,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合乎逻辑的判断。事实证明,学生的语言总是随着其思维的发展而向前发展的。如果不重视思维的训练,学生不止思维的发展要受影响,语言的发展也会是不健全的。因此,我们应该在语言训练的同时抓好思维的训练,并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词语训练中就应该很好地渗透概念方面的内容,在句子的训练中就应该很好地渗透判断方面的内容,在论证方法的训练中就应该很好地渗透推理方面的内容。不论听学生回答问题还是看学生的作文,不仅要注意到学生语言方面的问题,而且应该从语言的问题中看到思维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
思维训练之所以要同语言训练很好的结合,也因为学生的语言对思维的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的思维是一种以语言为工具的思维。在大脑中,要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考;思维的结果即思想,也要以语言为工具表达出来。可以说,离开了语言,便不成其为语文的思维。
因此,语文课的思维训练必然是语言性质的思维训练,是同语言训练结合在一起的思维训练。在语言训练中,每当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一个新的词语,一种新的句式,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他就寻求到了一个能够反映相应事物的词的标志,增加了一种能够反映自己思维内容的表达形式,他的思维也就向前发展了一步。正因为如此,我们进行思维训练必须紧密地结合着语言的训练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既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又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表达,才会真正形成语言意义上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能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抓好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并能将这两种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能够注意从知识经验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为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创造好条件,也就真正体现了语言和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作用。
篇17:浅谈语言和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作用
浅谈语言和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作用
浅谈语言和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作用“语言――思维”型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区别于“文字――语言”型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要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实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密切结合。
我们知道,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学习和生活的工具,它具有工具性;而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又总要反映一定的思想,它又具有思想性。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学科所反映出的两种基本属性。
但是,如果我们从更深层的本质来看,就会发现,语文学科之所以能够反映出工具性和思想性,是因为语文包含着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更核心的因素,是这两个核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语文为什么能充当交流思想的工具?就是因为它一靠语言,二靠思维。无论是说给别人听,或是听别人说,无论是写文章给别人读,或是读别人写的文章,都是既要靠语言,又要靠思维。就是说,语文是靠着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核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才有了听说读写的思想交流过程,才表现出了它的工具性。语文为什么又能表现出思想性?也是因为它一靠语言,二靠思维。人们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都是一种思想的表达。而这种思想是靠语言和思维的共同作用才产生的。当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遇到了某个问题,他就会在头脑中针对这个问题以语言为工具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维加工,最后形成一种认识,这就是思想。可见,离开了语言和思维,也就不可能形成思想,语文也就不会具有思想性。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学科的.两种基本属性,但它们又是通过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核心因素的相互作用才表现出来的;因此,语文学科更深层的本质或根本属性,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
我们了解了语文学科的这一根本属性,也就明确了语言和思维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的训练是多方面的,人们过去把最基本的训练归纳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说读写既然是人们以语文为工具进行思想交流的四种基本过程,也是语言能力表现的四个基本方面。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了,整体的语文能力也就提高了。但是,我们还应该更深一层地思考,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又是由什么决定的?是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无论听说,还是读写,它所表现出的还只是一种外在的能力,而决定这四种外在能力的内在的、核心的东西是学生实际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认识了这一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不能单纯地就听说读写去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应该重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同时,也不能把听说读写的训练和语言思维的训练看成是同一层面的东西,而应该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去带动听说读写的训练。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来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呢?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主要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种基本关系:
一:处理好语言和思维训练同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
如上所述,听说读写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四种基本过程。它从现象上看,是凭借语言的一种交流,而实际上语言承载着思维的信息,是语言和思维在共同起着作用。而听说读写又是语言和思维共同作用下的外在表现形式,离开听说读写,语言和思维便失去了得以外化并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的条件,它只能永远保留在自己的头脑中。
正因为听说读写和语言思维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应该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同听说读写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要做到二者的结合,我们又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注意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必须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有这样两种不正确的认识:一是认为只要让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听说读写能力自然便会提高。事实证明,如果忽视了听说读写过程中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去一味强调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则必然事倍功半,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阅读,即使每篇课文学生都可以背出来,但生吞活剥,不求甚解,既不懂
[1] [2] [3]
篇18: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通话的训练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通话的训练论文
小学语言课教学是语文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一方面,语文课教学中的每一处文字无不是为语言服务的,文章是对语言的记录、语言的理解,正所谓“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另一方面,普通话的普及与应用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其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所以,在小学语文课教学中加强普通话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一、扫除说话障碍,帮助学生提升信心
只要是教学一线的老师,没有一位不对课堂上“哼哼唧唧”、“羞于启齿”的学生没有感受的,特别是老师要求回答问题或者朗读课文时,更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能气你个半死。但实际上,很少有学生是故意为之,只是因为表达障碍所致,再加上缺少教师的适当引导和矫正方才如此。“工欲善其事”则必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利其口”。
1、进行语音的辨正与训练
农村孩子没有一个不是在方言语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语言带上方言的特征不足为奇。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就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同一语言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在课堂发言中使用的普通话不标准,其他学生会置若罔闻,二是其他语言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在课堂发言中使用的普通话不标准,则会遭遇同学们的嘲笑。对此,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加以纠正,则必会带来两方面的后果,或者以讹传讹,或者打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教师在语言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仔细倾听学生们的发言,遇有发音不标准者要及时予以纠正或者矫正,甚至多次训练。
例如,有学生发言中,在“r”和“l”的发音上分辨不清,把“漏”说成“肉”。我就曾多次帮助他进行矫正训练,使其清楚前者是翘舌音,后者是舌边音,并在训练中做好舌形的准备,使用同类字反复训练。
2、耐心等待,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很多学生不敢当众说话,多是因为存在一定程度的语言心理障碍。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信心,做好学生心理上的疏导;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帮助学生在多次而反复的训练中,克服心理障碍,使其从“怕说”逐步进入到“敢说”和“会说”的境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着急。如果是课堂教学,也可能会有其他学生着急,这时就需要教师说服其他学生要耐心等待和帮助同学。
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即要预留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此项训练,否则仓促间进行与结束,必会影响训练的效果。
二、借助教材,组织多样的课堂活动,增加说话机会
普通话的训练应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完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教材的资源,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和有步骤的指导与训练。除却一般的背诵和朗读等方式外,还可以运用描述、问答、续编、复述等诸多方式进行。方式的选择要从实际出发,可以单一进行,也可以多种方式进行组合。
1、运用单一方式。
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在学生情绪调动起来后,我要求学生对着课本插图即兴述说自己的感受。这是对单幅图的语言训练,比较适用于低年级的学生。对于较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增加难度,引导学生观察连续的几幅插图,附加教师的要求,用稍微复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感;或者要求学生把它们编成故事,表达出来,这即又成为以编故事的方式来进行语言训练了。
2、运用组合方式。
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在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后,我要求学生分角色表演;然后又要求学生在表演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大意;最后要求学生借助想象编一个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发生的故事,并以比赛的形式讲给同学们听。这个过程中,普通话的训练方式则是一种组合的运用,包含了表演、复述和续编等。无论是采用什么方式,其宗旨一定是要提高学生说话的积极性与能力,既锻炼了表达能力也锻炼了思维的能力。
3、上好口语交际课程,也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方式。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中的“找春天”时,我的具体做法是:(1)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春天,(2)把自己找到的春天画下来,(3)小组内展览学生所画作品,(4)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5)集体评议、评奖。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频繁,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互动中,就进行了几近完美的语言训练。单看学生们认真的图画、声情并茂的讲述和激烈的争论,就可以知道这堂课的教学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三、开展课外说话活动,拓展说话范围
丰富的课外活动中,也可以进行普通话的训练。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在课外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一些语言的训练。
例如课外阅读。教师可以明确学生每天读书的时间与内容,及相关的要求。如摘抄、记录相关的语段,写读后感等。然后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集中举行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如展览、展示、评比等。其他的活动,如诗歌朗诵、表演小相声、故事比赛、绕口令、讲笑话等,又讲述自己搜集来的谚语、俗语、歇后语、对联、相关信息等,甚至讲述自己的耳闻目睹、电视节目等等,都可以。这会使学生在课外的活动中有章可循,不至于无所事事、不知所作。
又如引导学生们去观察自然,昨天柳树发芽了,今天月季开花了,明天要去郊游等。一般情况下,凡是需要用语言表述的内容,都可以拿来用作普通话的训练资源。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普通话的训练机会非常多,只要教师留心,学生留意,都可以拿来使用。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了语文素养,为今后的语言学习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开端。
篇19:小学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运用分析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运用分析论文
摘要:创新是时代进步的灵魂,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是当代素质教育下发展的必然。体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对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了基础作用。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更要求学生的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提升。本文主要讲述了小学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的灵活运用。
关键词:小学体育;创新思维;灵活运用
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学科知识,更要让学生灵活的运用创新思维。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体育解放了学生的身体,让学生从实践中提升身体素质,锻炼自己的运动能力。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使用创新思维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拓展训练中进行运用。
一、小学体育教学汇总创新思维的灵活运用
1.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创造性的关键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在体育教学中,许多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认为体育课就是放松课,使得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做自己的事情,不愿意配合教师的训练节奏,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制定创新的教学手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总是以强迫的教学方法来教授体育课程,虽然在严厉的纪律下学生都能够有秩序的完成体育课程,但实际上学生心里对体育充满了抵触性。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好奇心重,因此教师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课堂保持好奇心,愿意主动的跟上教师的训练节奏。例如在教授学生篮球训练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表演一些花式篮球的技巧吸引学生眼球,让学生充满好奇心,有想学习的欲望,再制定相应的训练内容,学生也愿意乖乖的完成。
2.使用形象化的语言来与学生互动
体育训练项目不同于其他学科,学生在练习时经常被教师打断,会让学生对自己产生怀疑,所以教师可以选用一些形象的语言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激励。例如在学生训练长跑过程中,教师跟着学生跑一段路,让学生观看教师是怎样跑的,跟上教师的步伐。这样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自己在跑步过程中有哪些不足。在学生训练仰卧起坐时,教师发现学生手的位置摆放不正确时,直接为学生进行一个动作失范,学生就能够掌握正确的技巧,更好的提升训练效果。当学生练习成功时,教师要及时表扬,让学生充满成就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失败时也要及时对学生给予鼓励,让学生明白失败并不可怕,要再接再厉。
3.使用创新的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充满灵动性,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训练方法,不断创新,精心设计教案,在安排上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例如采用体育游戏法进行教学。在训练学生篮球技能时,可以通过游戏进行教学,从最初学生学习如何运球时,可以让学生围成一个圈,一名学生在圈中开始拍球,在教师喊停之后,学生要迅速的.将球传到下一个同学手中,然后再进行运球,当学生学会一些基础的运球方法后,教师就可以以竞赛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熟练程度,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在操场上设置起点与终点,学生必须运球从起点出发,到达终点再转回起点,将球传到下一名队员手中,看看哪一组学生完成的时间最少。利用体育游戏与竞赛的方式,将训练融入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在游戏中提升,对体育课堂也不会感到枯燥,保持较高的积极性。
4.采用自制教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自制教具是选用学生生活中的器材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贴近生活,更能够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生使用自制教具时,会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制作的教具中,也会在上课过程中珍惜自己做的器材。例如在投掷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自制投掷的道具;在武术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自制武术棍,还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物品,制作一些绳圈、简易版哑铃等,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展现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自制教具大赛,给出相同的道具,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看能创造出哪些有关于体育方面的器材,让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创作当中,提升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
5.巧设拓展性提问,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
提问对于体育教学至关重要,提问能够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心中的真实想法,有效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的提问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利用提问带领学生更好的开展新的体育课程。例如在教学排球时,教师可以选用悉尼奥运会中国女排时隔26年终于又站上最高领奖台事件,问问学生是否知道,对排球又有多少了解,从而引入到新课程当中。在教学乒乓球时,可以从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开始提问,问一问学生知道多少个乒乓球运动员等等。让学生对新课程产生兴趣,更好的融入到课堂当中,还可以在训练中进行点评式提问,点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并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提升自己。
二、结语
总之,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特点,教学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解放学生的双手,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明白创新的重要性,对于学生学习其他科目也有着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芳,曹艳梅,刘丽等.加强创新思维强化体育教学[J]新课程上旬,2016,(2):89-89
[2]常山.浅议小学体育教学因材施教和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4):141-141
[3]罗万祥.小学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灵活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6,(1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