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 >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论文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浅析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论文(共含12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yhnujm99”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论文

篇1:浅析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论文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论文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邹艳玲 沁阳市第一中学,河南 沁阳 454550

高中生的认识能力、知识水平及意志品质诸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故此,教育者必须注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和谐、生动的课堂气氛,因人施教、耐心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王国。那么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是教学的重要场所,如果过分严肃、油滑、轻浮、松散等都不是好气氛。好的气氛应有张有弛,有放有收,急缓有序;学生在轻松中紧张思考学习,在活泼中自觉学习和发展能力,寓教于乐,寓美于教学之中,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犹如在春风化雨之中,获得愉快和满足,促使学生的知趣、情趣、理趣、志趣、语趣与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教师应把愉快教学、情境教学和语感教学作为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新潮一族”,以学生好学、乐学为归宿。

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例如,如何把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高潮”呢?众说纷纭,各有长短。一般来说,笔者认为:①讲究高潮位置的经营。一篇课文,内容有详略、主次之分,高潮的设置是教学主体部分,也是教学的目标、方向。明确主攻方向,层层辅垫,因势利导,直逼高潮。②讲究把握高潮的时间。课堂45分钟,何时设置高潮,应灵活掌握,综合调控,早则恐“强弩之末”,晚则患平板冗长。③讲究高潮的处理方法。课文内容不同,教学要求相异,高潮的处理也不同:既可以从课文中的悬念、情感、线索、对比、想象、人物、情景、写法诸角度启发,并创设“高潮”;又可以灵活运用角色塑造、情景再现、议论剖析,直至思维延展等角度推动“高潮”的出现。综上所述,掌握了学生心理特征,努力创设优良教学环境,课堂教学就会“更上一层楼”,否则事倍功半。

三、正确看待教学模式

对于教学模式,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教学模式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没有形成一定教学模式的教学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教学,一味强调课堂教学的明显操作性、极强的推广性。在形式上便是极为风行的几步几式教学法,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规定得清清楚楚,大有不可越雷池一步的架势,对颇有新意、艺术味浓的语文课,动辄就斥之为“花拳绣腿”。另一种观点认为语文教学不需什么模式,他们认为语文教学一旦形成模式,还会有什么味道呢?语文教学应刻意追求美感,把语文上得随心所欲、出神入化,不应有什么可遵循的教学的“格”。这两种对于教学模式的不同观点,正是割裂语文教学科学化与艺术化的必然结果。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需要以一种科学的方式确定下来,没有了一定的教学模式就成了自由市场,但语文教学又需要不断突破自己,需要艺术的变通,要把每堂课上得有滋有味。教学实践中,教学模式与教学艺术是一对孪生姐妹,我们需要语文教学模式的形成,但摒弃机械生硬、亦步亦趋的模式化;我们需要语文教学艺术的灵活运用,但不赞成华而不实、奔放不羁的为“艺术”而“艺术”。我们呼唤着语文教学科学化、艺术化更光辉灿烂的明天。

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联想、想象

教师需将优良的思维品质与活泼的教学风格相结合。为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务必有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然而更多的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丰富经验阅历,学会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是时代的镜子,语文教学也有新、奇、美的特点。说它“新”是因为我们的课本跳跃着时代的浪花,要求施教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道它“奇”是因为我们面对一群奇望、异想的学生,要求我们用精彩的讲解去增长他们的'知识;称它“美”是因为我们拥有包含天下的美文、美情、美言、美字的课堂,要求施教者塑造好自身的语言形象,美化学生,美化生活。换句话说,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决定和充实了语文教学内容,教师始终要以优良的思维品质对待语文教育。“思维”即“识见”,即“敏感”,即“发现、创新能力”。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有时间就带领学生到野外采风。当我们来到野外,一幅幅清新的图画就显现在面前。你看,那山上的奇峰怪石是多么引人入胜啊!你看面前的石头,它有一层层纹路,此时,引导学生思考:那些石头是从哪来的?怎么会有这“纹路”呢?你可知道,你脚下的地方,在几千万年或几万万年以前,不是一片大湖就是一片大海。因为流水不断地把泥沙冲到大湖或大海里,这些泥沙在湖底、海底下,一层层的沉积下来,生活在湖里、海里的各种生物遗体,也被埋在泥沙里,慢慢地凝固起来,就成了一层层岩石。后来又经过地壳的变动,它们就隆起成为山。你看小溪流水潺潺,此时,引导学生想象这涓涓的溪水,也会完成它伟大的工作。横在你面前的那条小溪,看来那么的宁静,但是,当山洪暴发的时候,大水可灌满山谷,再大的石头也会被水冲走。水就象一把锋利的刀子,雕刻着山岳,因而山谷越来越深,同时也越来越宽。在日常活动中,我们用平常的事物训练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以培养发现、创新能力。

五、倡导民主、主人翁精神

教师要高度信任学生,着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民主环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作文教学,可以从整个学期的总体教学着想,让每个学生都动脑、动手设计几个作文题,教师把所有作文题归总、分类,并印发给学生讨论推敲,最后筛选出一些符合教学要求、命题角度新、涵义深、充盈时代活水的题目作为学期作文,再根据题目内容的要求,让学生拟定相应的活动方案,结合阶段性作文进行活动。这样,学生目的明确,主动深入生活,猎取丰富养料,作起文来得心应手。也可以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修改能力出发,每次作文都从中挑选若干篇有代表性、典型性、能反映不同层次的作文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给作文打分,说出给分理由,分析各篇作文的优缺点,提出修改意见。教师只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这样把作文的给分权、讲评权、修改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也从中养成细致研读、小心琢磨、敢陈己见的良好习惯,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和作文鉴赏能力。

篇2:浅谈课堂教学语文论文

浅谈课堂教学语文论文

在课改前我们实验区一直推广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教授的目标教学。但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这种模式不断的显现出多种弊端,为此大家都在探索、总结,试图让两者优势互补。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认为:目标统帅课堂、理念引导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强化实践生效是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认清的思路,具体阐述如下:

一、目标统帅课堂。我们知道目标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导向,是课堂的灵魂。整个教学活动只有在教学目标的控制下扎扎实实地进行,才能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语文学科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中对语文素养包含的内容这样概括:“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动用祖国语文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如果我们再来研究会发现它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方面:①汉语拼音和普通话诵读②词语的理解和运用③识字写字④字、词、句、段、篇的积累⑤语感、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⑥阅读与写作⑦口语交际和实践能力⑧文化品位和知识视野⑨审美情趣、情感态度和思想观念。这九个方面几乎包含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全部。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牢牢把握这九个方面。确定一定的教学目标,可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教材在课文中没有确定统一的目标,并不意味他们主张无目标教学。课文目标的制定要注意这样几点:一是体现课文特点,每篇课文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自己的个性。从这个特点出发确定教学目标,是课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二是切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的真正意义是通过教学过程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仅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也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目标的确定如果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也必然会导致教学的整体失误。三是展示教学个性。因为适合自己个性的教学目标自己运用起来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四是认真研究目标,尽量使其细化到每一本书,每一个单元,每一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从而在每一个目标的统帅下寻找达到该目标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如: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续写、改写、局部扩展,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可以把认识人物的个性和关系,理解童话的深刻主题作为主要目标,也可把欣赏情节安排的巧妙,认识课文的结构特点作为主要目标,还可把指导学生的朗读和表演,培养学生理解和表演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口语交际与实践能力统帅的环节就应该让“辩论会”“演讲赛”“即兴表演”“课本剧”“班干部竞聘”等活动成为我们课堂的主要方式,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与实践能力。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所统帅的环节就应该有“词语联想”“请你谈谈这个词”“一词多用”“用词写句”“连词成段”等活动。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才能选择、创造适当的教学策略,我们的课堂才会在目标统帅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的学生才会充满活力,我们的课堂才会成为学生的乐园,成为教师、学生共同交流的平台。

二、理念引导教师。理念是行为的基础,新课程改革也必须在把握理念的的基础上才能启步。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认为这四个基本理念应这样把握。

⒈语文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我们教学的基本理念,我们必须让“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一个进步,有一个发展”引领我们的课堂教学。这样,教师眼中才不会有差生,才能真正作到因材施教。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评价才会更加适合学生。这样各种学生才能在轻松、愉快得到信任的优越环境中学习,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发展,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成为可能。

2、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民族性特点。首先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告诉我们学生接触到的语文是文化的载体,由于文化内容的包容性、多维性使其在不同的大脑中产生不同的反应,这是很正常的`。因此,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应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把握了这一点,我们才不会拿着唯一的一个“标准答案”千方百计的引导学生,学生回不到这个答案上,老师的教学便不成功。把握了这一点,教师才会对学生虽不成熟却经过思索的独特性判断倍加珍惜。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束缚,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蕴含于学生个性中的创新精神才会得到培养。象袁振国在一本书中所说的“一个好的校园环境应该是鼓励人们标新立异,有利于人们自由表现的宽松的文化氛围”。其次是实践性和民族性。既然语文具有实践性,那么就应该在实践中去学习。特别强调语文课“不宜刻意追求征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为追求系统和完整会走向经院式或应试教育,掩盖语文实践性特点,而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并不是从系统的基础知识中转化而来的。语文教育的民族性要求我们的教学要符合我们母语的特点和学习规律,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3、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其核心理念是积极倡导逐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长期以来,“灌输——训练“的方式是语文教学的法宝,教师是居高临下的权威,是控制着知识和信息的话语霸权,学生则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这种关系充满了学生发现、质疑、思考与探究,也伴随着教师的点拨、启发和引导,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平台。有了这种理念的引导,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得到解放,主体意识才会不断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被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的知识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会在对话的过程中得到协调发展。也就是说要把学生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阅读感悟的机会还给学生,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变单纯的接受性学习为自主的创造性学习,变被动的机械训练为主动的知识探求,要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在互相协作中解决问题。如《为你打开一扇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用散文诗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文学的特征和作用,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文学的魅力。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方法教学,要“讲”清楚并不容易。而一位老师用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朗读课文以后,与学生共同交流对文学的认识和体会,谈了自己少年时代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以后的感受和对自己人生的影响,打开了学生的心扉,激发了学生交流的欲望,不少同学还仿照课文的语句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自己心中的文学是什么。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4、树立大语文课程观。这是一个全新的语文课程理念。这就是说,语文课程要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仅仅是课堂、课本。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实践课程。它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更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和平台。

篇3: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一、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

1.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将多媒体与教学相结合,可以使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活力,可以将书本上的“死知识”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小学生的面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学习的气氛,让学生主动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例如,在进行《盘古开天辟地》一课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教授学生生字和课文,可以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盘古开天的视频动画,色彩丰富的动画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视频动画将学生带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那里是一片混沌,而盘古手拿巨斧将这一片混沌劈开了,形成了天地。此时,教师就会问学生“:同学们,如果想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那么就请和老师一起来学习《盘古开天辟地》一文吧!”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引导,学生的兴趣充分地被激发出来,在兴趣的作用下,学习知识也更加的快,记忆更加深刻,学习效率自然得到了提升。

2.利用游戏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教师要将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同时,还要扮演好组织者、领导者、指引者的角色,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游戏教学的运用恰好能达到这一目的,并且,游戏教学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例如,在学习诗词古文的时候,由于诗词记忆对学生来说是很枯燥的,学生对背诵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而教师可以将游戏引入课堂,可以带领学生玩击鼓传花的游戏,教师可以让学生围成一个圈,用鼓棒敲击讲桌,学生传递纸花,敲击声停止,拿花的学生就要背诵一首古诗,如果背诵错误作为惩罚就要表演一个小节目。游戏的应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学习气氛十分高涨,都积极地进行着诗词的背诵,学生不仅在游戏中获得了快乐,同时,也在玩乐中掌握了知识。

3.知识联系生活,做到学以致用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还不够成熟,在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让课堂教学生活化,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经历和身边熟悉的人和事来进行教学引导,不仅可以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还能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例如,在学习《慈母情深》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描述自己母亲关爱自己的事件,让学生讲述妈妈为自己的付出,在讲述亲身经历的时候,学生更能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体会母爱的伟大。通过联系生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及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真正地爱上语文知识的学习,同时,利用游戏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快乐,除此之外,还要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明白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这一道理,懂得如何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才是教书育人的真谛,因为,我们不是在培养记忆的机器,而是要培养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去创造美好生活的高素质人才。

篇4: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一、有效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采用有效的提问方法,引导小学生主动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提问的方式方法对于教学过程的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课堂的效果。为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有目的性。一节语文课需要提多少问题?如何提问?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些都是教师应关心的问题。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遇到突发的情况,要能够及时化解;提问要由浅入深,逐步推进,让学生能够紧跟教师的思路去考虑,提高问题解决的有效性。二是要有启发性。提问要能够引起学生的互动,引发学生思考,不能为了体现课堂的活跃度,设计一些缺乏质量、提问方式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想出答案,而不是张口就来。三是要难易适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结合学生层次的不同做到难易适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有所进步,避免让学生觉得不知所措、难以应付而产生抵触心理。对于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教师可以具体分解,以减少学生的压力,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二、指导学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

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自古就存在道理。为此,教师应从三个方面去指导学生学习。

(一)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

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然而,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都没有预习的习惯,都轻视预习的作用,导致语文课堂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教师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要告知学生预习的范围,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找出文章的主要问题。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带着问题去研读,从而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对于在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学生要敢于提问、勇于提问,并做好预习笔记,以为进一步解决问题做好充足的准备。再次,教师要教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水平,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圈、点、批、注等做好标记,提高预习的效果。

(二)指导学生听课的方法

听课是小学生学习的核心环节,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效果。如果学生会听课,在课堂上就能够消化知识,再加上课下巩固,学习成绩就好;相反,如果学生不会听课,不能当堂听懂,课下又不懂复习,学习成绩自然不会好。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听课的方法,让学生会听课,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精力集中,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在听课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动脑、学会记忆,提高听课的效果。

(三)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

人的记忆规律都有遗忘的特点,对此教师要结合心理学的知识指导学生及时复习,根据不同的时间间隔安排复习的进度,这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成绩,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是有帮助的。总之,课堂效率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广大语文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而不断努力。

篇5: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展德育教育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首先,教师要通过讲解加强学生对德育教育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进行详细的讲解,并且注重提醒其中蕴含的德育教育内容,让学生通过详细的讲解理解教材要表达的意思,在这个过程中,德育教育和智力教育是有机统一的。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情感熏陶的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采用相应的语境对教材中的情感进行充分的表达,这样不仅能够创造更加形象的课堂教学氛围,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实际感受,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加强德育教育的同时让学生对教材内容有着更加真实、深刻的掌握。值得一提的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情感熏陶增添了素材,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营造更加逼真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德育教育的进一步渗透。最后,榜样学习方法也是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渗透的一种重要方法,借助于教材中的英雄人物为小学生塑造榜样形象,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而且对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充分运用语文课外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课外活动不仅能够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而且有趣的语文课外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进行语文课外活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要看到小学生独立性差、模仿力强的阶段发展特点,在组织课外活动的过程中,选取正面例子,让小学生直接接触到健康积极向上的形象。

(三)利用丰富的课外阅读渗透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对于学生健康品格意志的形成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实际情况,为学生选取,或者是划定课外阅读教材和范围,并且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及时的“解惑”,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提高语文学习效果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四)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

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的榜样力量是影响小学生行为习惯、思想道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教师的情感、态度、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要做到言行一致、为人师表,不论是从言语谈吐、行动举止,还是在待人接物、思想情感等各个方面,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规范,要为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榜样力量,用自身的行动为学生健康道德风貌的形成起到良好的表率。

二、结语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既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也是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的有效措施,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从课堂教学过程、课外活动、课外阅读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渗透德育教育,并且注重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语文德育教育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思想观念,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6:语文课堂教学的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的论文

“向45分钟要效率”是当前中小学最迫切的问题。中学课文篇幅较长,知识点多,容量大,但课时偏紧。因此,优化课堂结构,长文短教,提高实效,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对课文精点导析,引入电脑程序揭示要妙,是一条重要的施教思路。教学中,将课文知识要点,编成一套简明程序,与点拨导析过程同步演示,通过电视映现出来。其优越性在于:既能直观而形象的、灵活而极富动态感的再现课文精髓,增强趣味性,又能节省时间,方便操作,反复展示。下面拟从五个方面略谈自己的粗浅认识与尝试。

一、理解主题,电脑揭示思想的精妙

许多课文篇幅长,主旨蕴蓄。若能抓住文眼,精点导析思想内容,突出重点语段,可以长文短教。施教中,借助电脑披文入情,层层深入揭示课文思想的精妙,收效显著。如初中语文第二册的《社戏》,小说文字通俗,思想深邃。我精点文眼“乐土”,并据此设疑:平桥村既偏又小,鲁迅为何视其为乐土?其乐何在?点出其乐有三:一曰人情乐,二曰景物乐,三曰童趣乐。沿着“三乐”的思路,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有关词句、文段,点导结合。一点平桥村人的拳拳深情,导析六一公公的淳朴善良,双喜的热情聪明,阿发的憨厚无私;再点江南水乡如诗如画的沿河两岸景色,导析景物描写的内容和技巧;三点乡间田野偷吃罗汉豆的童心野趣,导析偷豆的情节和场景。在点导中使学生悟出:作者怀念少年时代的生活,眷恋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情谊,向往摆脱封建束缚的自由快乐,这便是小说的主旨所在。在理解主题的点导过程中,依次放出如下电脑程序的.活动图,揭示了课文思想内涵的深刻与精妙。

二、分析人物,电脑图示性格的奇妙

中学语文课本选入了相当数量的小说。小说教学,重在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的特点及发展变化,从而达到理解小说主题的目的。如讲初中语文第三册的《变色龙》,我抓住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精点其“多变”的特殊性格,导析其语言、动作、神态及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过程:有几变?变什么?为何变?在点导同时,利用电脑程序示现“变”的过程和规律,揭示了小说的丰富内涵,形象的再现了人物性格反复多变的特点。

上面这幅动态曲线图,妙趣横生,课后学生记忆犹新,对人物性格印象鲜明深刻,效果显著。

三、剖析现象,电脑显示事理的奥妙

解说事理的说明文,一般是从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的介绍。怎样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深奥呢?宜扣住说明对象,精点其本质特征,导析事理,通过电脑程序的动态闪现过程,层层剥笋,揭示事物内在奥妙,完成教学任务。

以《死海不死》(初中语文第三册)为例。怎样认识“死海”不“死”的奇怪现象呢?我扣住说明对象“死海”,精点其“不死”的特征,设置问题链进行导析:为何“死海”不死呢?(浮力大)为何浮力大?(含盐量大)为何含盐量大?(特殊的地理原因)在点导中,用电脑程序显示说明过程,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推理链”。

四、梳理线索,电脑启示思路的绝妙

散文之所以“形散神不散”,是因为有一条红线贯穿全文。散文教学关键在线索。循线点导,领会散文构思艺术的绝妙。而电脑程序则能随着教学进程,帮助启示作者思路的妙处。

初中语文第二册的《荔枝蜜》,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精品。我围绕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精点能体现作者对蜜蜂情感的词句和语段,导析行文之精巧,反复咀嚼玩味,最后概括出八个字“怨蜂—→看蜂—→赞蜂—→学蜂”。同时,电脑程序展示出作者感情先抑后扬的起伏变化,形成一幅活动的线索图,从而启示散文构思中婉曲艺术的绝妙。

五、把握结构,电脑展示组材的巧妙

中学课文结构精巧别致者不少。要处理好其结构艺术,应抓住内容材料,精点布局特色,导析表明结构特点的词句(如过渡、照应的文段及语句),才能准确把握课文组材的巧妙。

如《同志的信任》(初语第二册)一文,重点之一是学习插叙。我就精点记叙顺序知识,导析表明插叙的词句及语段,进而使学生领略插叙的妙处,体会课文中心。在电脑程序同步展示的情节图形中,插叙部分闪现出动态的穿插和还原现象,鲜明的表现了课文组材的巧妙,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将电脑程序引入课堂,对课文的主题、人物、事理、线索、构思及组材等知识的教学,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时效益,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值得广大语文教师重视的。

篇7:语文课堂教学拓展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拓展论文

摘要: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注重教学的拓展,散发出生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度和深度。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的挑战。

关键词:知识拓展;教学拓展;语文课堂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教学既要立足课本,又要跳出课本,也就是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教学拓展。我就课堂教学拓展上谈出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拓展应当在学生的知识盲点上拓展

语文课本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于课本中涉及的一些知识,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知识积累较少,所以往往是一知半解。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一定要备学生,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如果学生有知识上的空白点,就要及时讲解,以拓展来填补空白,这有利于夯实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分析课文《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一句时指出,这个句子中的“犬”字有特殊用法。“犬”字本意是名词狗,在文中为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明白此知识后此句朗读停顿,也就好理解了。正确读法为:其一/犬坐于前。又如“投以骨”一句,既是省略句,又是介宾短语后置,即以骨投(之)。由于现在教材淡化了语法内容,教材中没有专门的章节介绍,我只能举例讲出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关系,这样学生才能较好地理解。

二、课堂教学拓展应当在文章的关键点上拓展

文章的关键点,诸如字词句子和段落等,对解读文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及时抓住文章的关键点进行有效拓展,这样既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能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比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陋室铭》中的关键句,为了让学生理解“德馨”是陋室不陋的原因,我引导学生用熟知的知识来进行拓展。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中的故事家喻户晓,诸葛亮知识渊博,少有大志,隐居隆中,住于茅屋之中,甘心过着简单的躬耕生活,以待明主。尽管诸葛亮的茅庐很简陋,但他的品德高尚,不以茅庐为陋。陶渊明厌恶官场,隐居乡间,虽然生活清贫却依然怡然自得。他能保持自己高洁的`操行,而不为五斗米折腰,令人敬佩。通过上述拓展,学生明白了具有高尚品德的人看重的是精神而非物质,从而很好地理解了刘禹锡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课堂教学拓展在于新旧知识连接点上拓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须以教材为轴心,把相关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拓展,通过举一反三的练习,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准确理解和把握,进而使其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

例如,马致远《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让学生回想古诗中写乡愁的名句,再把它们归纳整理出来。李白《静夜思》中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有“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在教学《孙权劝学》时可以和《伤仲永》比较,进行教学拓展,让学生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仲永天资聪颖,少年时才华出众,善于作诗,其父得其利便“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学”,后来终于沦落为平庸的人。吕蒙当涂掌事,孙权劝其读书学习,他借故推辞,后孙权以自身实例再劝,蒙后始就学。后鲁肃与蒙座谈,发现他进步很大,感叹“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伤仲永》从反面证明了不学习的坏处,《孙权劝学》从正面论证了学习的好处,都突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四、课堂教学拓展应当在课内外生活点上联系拓展

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教学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巩固、活用和拓展课内所学的语文知识,并将它辐射到课外生活中去。

如,我在讲《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结合课文中学到的描写方法,让学生在课后观察同学们的特点,找出两个人描写出来,后进行交流,看谁写得好。又如,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让学生课后搜集相关资料,做一期手抄报,后挑选优秀作品张贴在教室里。这样的拓展既深化了教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语文课堂就是要求教师构建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的联系,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知语文,学语文,用语文,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语文课堂教学拓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以学生为主,灵活运用,应适时、适量、适度地进行拓展,切不可喧宾夺主,影响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只有合理科学地有效拓展,日积月累下去,才会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使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效率,锦上添花。

篇8: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赏读教学法

左晓红

(江苏省沭阳县南关小学)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读到一篇新文章不知道如何鉴赏和理解。从赏读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和实施“赏读”教学法的几个注意点来阐述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各方面能力。

篇9: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论文

恰当设计 推波助澜

----浅谈问题设计的要点

课堂提问是师生的家常便饭,它既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恰当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几乎所有的老师都非常重视课堂提问,因为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提问能触及学生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或困惑,从而迫使学生追求问题的解决;其次,提问有利于把学习主体的思维注意点引向被问的认识对象,因为思维是由问题开始,最终又回到问题上来的;第三,提问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因为教与学、提问与回答处于同步状态,所以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情况,从而随机调节自己的教学方案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课堂提问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进行问题设计便成为重中之重,恰当的问题设计能帮助师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效率。

以下是本人进行问题设计的几点体会:

1、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提问不只是提出问题,更是给学生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利用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既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又可以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风景谈》,该文深刻含蓄,在引导学生思考中心思想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六幅画面的背影都是单调、贫乏的,为什么作者却让我们看到了如此优美的画面呢?

之所以设置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从画面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着手来理解文章中心,即人比自然伟大,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抗日军民是最伟大的人,他们不光改造自然,更改造社会。

正如上文所说,该问题如同一把钥匙,有了它,学生们就能轻松地打开中心思想这把锁。这样的问题同时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效果。

2、设计的问题要使学生能有所发现。

好的文章学生也爱读,但他们的注意点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会忽略某些方面。作为教师,在恰当的时机提出一两个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被忽略的一面,就可以在延长学生有意注意的同时重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通过思考有所发现。

例如在学习《雨中登泰山》一文时,学生们的注意力大都集中于登山路线这方面,路线明确后,学生们的注意力普遍松懈下来。如何再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吸引他们的有意注意呢?我设置了如下问题:我们只忙着爬山了,看题目是“雨中登”,那么这登山时的风景与“雨中”有关系吗?

设计这个问题,主要是考虑到学生们在完成阶段目标后注意力可能有所松懈,如果不能将他们的求知欲重新激发出来,那接着讲“行文处处扣住题目”这一内容时就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而该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再次认真研读了课文,找出了各处风景与“雨中”相关的句子,真正体会到了行文与题目的丝丝入扣,从而可以顺水推舟地得出“行文处处扣住题目”这一结论。这样一来,学生们通过思考有所发现,并从中体会到思考与创造的快乐。

3、设计问题要从已知到未知。

已知,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未知,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已知是未知的基础,未知是已知的提高。问题的设置应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出发,辅以引导,将思维之活水引向未知的领域。

如学习《琐忆》一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全文的总纲,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写照。如何理解“横眉”与“储首”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却和谐地统于鲁迅一体呢?根据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①这两种态度是分别针对什么人的?

②这两种态度分别体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情感?

③这两种感情的源头在哪里?

④这两种态度是相互矛盾呢?还是和谐地同于一体?

以上四个问题中,第①②是学生的已知领域,学生们一般都能轻松回答。③④则是学生的未知领域。③问的答案可以由前面的答案讨论得出,而④问的答案则是在前三问的基础上推导而出的。

这样看来,按从未知到已知的顺序设计问题,是遵循了思维递进律的。而且,从实践来看,教者无须赘述,学者领会轻松,印象深刻且不易遗忘。

4、设计的问题要注意安排好坡度。

在教学中,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一头雾水的现象时有发生,怎么办?我认为:安排好问题的坡度有利于解决这一现象。如果我们把疑难问题比作一个陡峭的斜坡,那么恰当地安排问题的坡度好比在斜坡上砌上高低合适的台阶,让学生沿着台阶,在不知不觉中到达坡顶。

例如《包身工》一文,该文之背景离现在的中学生太遥远了,学生们往往以旁观者的姿态无所动地学习,这样显然是达不到效果的。为了激起学生的感情,使他们溶入到课文中去,我决定一上课就讨论“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这一问题。但对于未曾学过文章的学生来说,这问题太深了。于是我在这个问题下面砌了几级台阶:

①什么是包身工?虽然课文还未学,但因为有课前预习,该问题迅速解决了;

②这些十六、七岁和大家一般大的姑娘怎么会成了包身工?该问题课文中讲得很清楚,所以学生们也能照样答出“穷”、“灾荒”、“不识字、上当受骗”等。

③今天不也有“穷”、“灾”、“不识字”吗?今天有包身工吗?这个问题已经离开课文,需要学生联系现状来思考了。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今天虽然也有“穷”、“灾”等等,但社会上有“扶贪”、“救灾”,还有法制教育等,国家与社会正在努力地帮助人民走上富裕的道路,当然不会有包身工了。

④她们那时候怎么没有这些措施呢?该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中领悟到社会制度产生了包身工。这样开头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我顺势激发感情:同为十六七岁,你们在享受美好的生活,而她们呢?请大家朗读“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在学生们充满感情的朗读中,一种鲜明的爱憎流露出来了,毫无做作。随后的课文分析,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得相当顺利。

从上例可以看出,对于一个目前的疑难问题,教师不必急着分析、讲标准答案,砌几个适当高度的台阶即能帮你省点口舌,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师生的双向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5、设计的问题要能够引起争论。

提出矛盾、引起争论,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好方法。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如果能恰当地利用矛盾,让学生从争论中求解,可能收到好的效果。

如《孔雀东南飞》一文中,主人公以双双自杀来反抗是一种积极斗争。但是,如何让现在的这些思想活跃的学生认同这点呢?我动了一番脑筋,先是设计了这样两个矛盾:

①主人翁可能不自杀,可能逃走,或者说服双方父母等,大家的意见如何?

问题出来后,学生们顿时兴趣高涨、议论纷纷。我要求大家从课文中找根据,结果同学们讨论后认为:从当时的大环境而言,整个社会不容这样的逃走;从文中的小环境而言,双方家长态度坚决,无回转余地。

②太守家对迎娶兰芝非常重视,与焦家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别,那她还自杀干什么?该问题点出的这个矛盾,旨在诱导学生懂得:自杀是为保爱情的忠贞、对爱情忠贞是主人公的理想,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为保爱情的忠贞而自杀,当然是一种积极的斗争与反抗。

这两个矛盾问题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对这两个矛盾的争论中,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观点也逐渐明朗起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如何在日复一日的课堂提问中,问出学生的兴趣、问出他们的求知欲,问出问题,问出收获,当然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而且各人各法,提问本就应该五彩纷呈,百花齐放,甚至设计好的问题在课堂上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临时更改,因而我越钻研,越觉得这问题设计奇妙无穷。希望有一天我的学生们能不怕问、不躲问,迎问而上。这是我努力的方向。

篇10:语文课堂教学案例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案例论文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而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又是衡量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

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里·D·鲍里奇基的《有效教学方法》(江苏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对“有效教学”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其基本论述的内容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余文森教授也认为:“课堂有效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因此笔者的理解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应该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学了没有什么收获或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

目前,在我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这种 “无效”和“低效”——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然而学生却没有“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研究并实施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 “单位时间内”的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呢?本文试图结合笔者以及其他的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案例片段,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的角度,提出几个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策略一: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率的课堂思考

[课堂教学片段一]

时间:10月25日上午第三节课。

地点:初一七班教室。

教学内容:这是我上的一节学校的公开课,课题是《你是我的辞典》。

本课的教学已经接近尾声。整堂课的教学是比较自然、流畅的——这也是我始终追求的一种课堂教学的理想。

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圈划、批注以及交流讨论,课文中父亲的形象已经清晰。下面就很自然地引出原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

师:“你能否用一个词来概括课文中的父爱?”

学生的回答可以是自己最直接的感受。如,有学生起来说:“无私的父爱”

等。突然有一个学生起来说:“我认为这是一种十全十美的父爱。”

当时,我的心中并不十分认同这位学生的观点。于是就追问:“为什么呢?”

学生就又说了一番理由。但我认为还是缺乏说服力。此时,最直接的做法是教师可以明确指出这位学生的理解是偏颇的。然而我却不太习惯这种方式,因为我个人觉得这种方式太生硬。因此,我就这样处理了:

师:读了这篇文章,大家觉得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沉默、思考。但没有人发言。

师:我读了课文后,却发现文中有一个情节与父亲的“美好”形象不太符合。请大家再仔细找一找。

学生看书。片刻一生举手。我请他回答:“文中的女儿将要上大学了。父亲却告诉女儿由于家庭困难,无力再供她上学了。按照父亲一贯的形象,照理父亲应该全力支持女儿上大学的。所以这一情节似乎出乎常理。”

于是又引发了关于父亲形象的另一次讨论——父亲到底是十全十美的吗?最后我没有自己直接说出我的理解。但我觉得,通过这次讨论,学生应该会多了一次深思和新的理解。特别是这位认为“十全十美的父亲”的学生,至少他知道了课文中有这么一个情节与他原先的理解产生了背离。这可以让他自己进一步去研究文本。

[思考和认识]

关于这次课堂教学的处理,我的思路如下:尽量不要去生硬地否定学生的思考。即使这种思考还存在着某些不太合理的因素,教师应采取一些能引发学生自己进一步思考、质疑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修正自己的理解。因为,自己理解、思考的肯定比别人或教师告诉的效果好。

由此,进一步认识到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化”?正如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张华教授写的《对话教学:涵义与价值》一文中说道:“如果非把‘效率’概念运用于教育、教学领域的话,其内涵与工业生产适得其反:决不是单位时间里向越多的人‘传授’了越多的知识就越有效,而是关注了更多的人的独特性、生成了更多的事先无法预测的精彩观念和美好体验,才在教育上是‘有效的’。”(《全球教育展望》第6期)

就我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在我执教的那节课上,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的理解、观点、结论等往往比教师的直接告之更有效率。我们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化”,其实从另外一种层面上,是应该去追求课堂上学生思考、理解的“有效化”。

策略二:设计合理而有效的课堂教学环节

从一次备课说起吧。

六年级(上)语文新教材有一篇课文《海底奇光》,它是节选自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海底两万里》。课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

教学参考上分析:

㈠课文“节选的是‘鹦鹉螺号’在海底的一段奇遇。旅游者在海底见识了由海洋微小生物发出的光线汇聚而成的奇异光芒,令人叫绝。”

㈡“文章介绍‘鹦鹉螺号’停航整修时所见的一次奇特的海底景观——‘海底奇光’的出现、形成、变化的过程。”

可见,教材及教学参考都认为“奇光”发生的位置出现在“海底”。

然而细读课文,我却发现了问题——课文第1节:“鹦鹉螺号好象在海平面以下仅几米的地方入睡了。”第4节:“鹦鹉螺号正漂浮在磷光闪闪的水层中……”第6节:“鹦鹉螺号在这光亮的海水中飘荡了好几小时。”最后一节:“鹦鹉螺号位于海平面以下几米的地方……”所有的证据都在印证我的理解,“海底奇光”的出现位置应该在“海中”而不是在“海底”。由此推知,教材里编者所加的题目《海底奇光》应改为《海里奇光》更符合原文的本意。教学参考的分析当然也是错误的。

针对这一问题,应该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并质疑、解决呢?因此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增加了一个“质疑”的环节。

[课堂教学片段二]

在课堂教学时,对整篇进行了必要的讨论理解之后,我适时提出了问题:

“关于课文,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沉默,思考……

教师点拨:“课题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

学生看书、思考……

片刻,好几个学生举手。

请一位学生发言:“课文里写的奇光是发生在海里的,而不是课题所说的在海底。所以课题拟得不恰当。”

教师追问:“请说说你的依据?”学生很快地从课文中找出了几处证据,还有其他学生的补充。

[思考和认识]

我想:这节课应该会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一种印象。那是因为他们依靠自己的眼睛和思考发现了书上的问题。这可以使他们开始意识到:并不是印到书上的文字就都是正确无误的。要学会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发现问题,形成独立的见解。

学生的质疑意识需要教师的培养。而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语文的课堂教学。在恰当的教学时机和教学情景中,通过教师的适时提问、引导、点拨,再经过学生自己的深度思考,就能让学生对文本中的问题及疏漏进行一些有效的质疑。这种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质疑内容的更有效的思考、讨论、交流,从而达成对文本的更深层次的解读和理解。

策略三:恰当、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片段三]

时间:月25日上午第一节课。

地点:上海浦东模范中学初一(3)班教室。

教学内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

在引导学生圈划、感悟、交流罗布泊曾经是仙湖的文字后,我请一名声音甜美的女生来朗读文章第八节,请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大屏幕,相机出示与课文内容文字相匹配的多媒体图片。

然后,我问:“听、看了之后,请你用一个词语形容这里的景色,并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思考,并不断由学生举起手来。

生(甲):“我觉得这里的景色就是我梦想的世外桃源,我向往那里,真想去那……”

生(乙):“这简直就是仙境,我惊叹,赞美!”

……

当文章深入分析,探究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时,我用多媒体出示了被删除的文章的结尾部分:救救青海湖, 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月牙泉,写青海湖的目的是什么?”

立刻有学生举手,略显激动地说:“文中第25节写道‘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文中第27节也写道‘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这些句子都说明作者痛恨人类的.破坏行为,对人类的这种破坏行为的批判。”

师:“你很有正义感,难道作者只是批判人们的行为吗?”

下面小声地议论起来。既而,有学生起来补充道:“告诉人们要停止破坏,保护未被破坏的资源。”

又有一学生道:“告诉人们不要为一己私利,肆意破坏资源,要考虑到未来的人类发展。”

……

在学生们的相互补充中课堂教学完成了,我觉得我收获了很多,我的学生们也收获了很多。

[思考和认识]

《上海市中小学生语文课程标准》中在教学建议中有如下阐述:“应充分、有效地运用信息,并在学习过程中及时交流,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多媒体技术是辅助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脱离了课堂教学的重点。我也曾听过一些课,有些教师,收集了大量的图片,供学生观赏,于是语文课就变成了美术课、图片欣赏课。但我觉得,语文的课堂教学还是应让学生沉下心来,体会、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通过阅读、品味,让学生自己感受、再现文字描摩的美好意境。

应该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而不是滥用。一个比较成熟的语文教师应该在恰当的时机,恰如其分地使用适合教学思路的多媒体工具,以达成帮助学生思考,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如上面的课堂教学片段三,教师的两次使用多媒体工具都是目的很明确的。其一,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罗布泊的美丽;其二,是为了启发学生深入的领悟、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

应该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而不是乱用。怎样理解多媒体的使用是有效的?笔者认为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是否能帮助、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维,从而最终完成课堂教学的重点或必要的教学任务。

策略四:设计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课堂提问

余映潮: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学语文“板块式教学思路”和“主问题教学手法”的创造者。著有《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怎样学语文》、《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听余映潮老师讲课》等书。

所谓“主问题教学手法”,即是余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提问或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更集中、更深入的思考、讨论、探究。笔者觉得,这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非常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课堂提问。故引此为例。

[课堂教学片段四]

余老师在完成指导学生解题和朗读全文之后,即板书:朗读 ;说“理解”的话。

着提出要求:“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哪里?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说话。”并以“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太阳不肯回家去”示例。

生按照句式要求发言:“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女孩子可以穿花裙子。”“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男孩子可以跳入水池去游泳。”“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有个借口,放下该做的工作。”“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在绝望中超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踊跃发言,每说一句“好在……”教师均作一次点评。

接着,余老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一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

学生继续发言:“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吃西瓜。”“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买冰棍吃。”“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去游泳。”“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在家吹空调。”……

教师总结:“好多好多的好处,同学们都有很多话要说。你们看,通过说‘理解’的话,咱们把课文读懂了。”

[思考和认识]

本节课,余老师教学的是课文《夏天也是好天气》。其第一个教学环节是:朗读——说“理解”的话。余老师的“主问题”是:“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哪里?”他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分两个层次说“理解”的话。首先,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说话;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话。这个教学主问题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在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还启发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种课堂提问才是真正具有针对性的,因此才是更有效的。

从上所见,笔者进一步思考和认识到:这种“主问题”才是真正的“具有针对性及有效性的课堂提问”。有些教师习惯于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灌,而这种“主问题”恰恰是对现在许多课堂教学中出现随意的、简单的、习惯性提问的最好的示范——“针对性、有效性的课堂提问”应该是课堂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这样的提问可以让学生从课文的整体进行思考、理解和品味,也能够让课堂讨论和探究从更深的层次进入。正是因为“主问题”设计是“少而精的关键问题”,所以使课堂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内容更简洁,教学环节更简单,因此也就更能针对课堂教学的重点,更有效地达成教学任务。

用一个或几个关键问题来带动全篇文章阅读的教学非常适合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具有重要的教改意义。因为“主问题”的有效性在于能让学生相对充分地占有课堂阅读和思考的时间,能尽量使学生在课堂形成一次或几次更有针对性深层次的阅读活动,教师在课堂上也变为调控、点拨为主,学生可以有效地进行思考、探究、讨论、交流,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这样,学生能够在大量的课堂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这是课堂教学提问的一种非常好的“有效性策略”。

结束语:上述思考和认识,仅仅是笔者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以及观摩、学习其他自认为切合自己教学观点的课例之后,非常粗略地提炼出的几个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笔者想强调的是:这是我们自己的一种浅层次的思考和认识,肯定会有许多的不成熟,我们会在以后的课堂教学实践及其他的学习中进行完善,也期待同行的指正和商榷。

篇11:如何激活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如何激活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目前,一些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学习效率低下,一直成为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其根本原因是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技能的训练,学生学习不外是走“接受知识、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套路,很少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导致语文教学低效,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对语文知识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对写作练习望而生畏。语文教师必须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要针对语文学习富有情趣且不受时空限制这一天然的优势,从兴趣入手,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让知识与内容并重,让课内课外相融,让应试与生活结合,让学生尽情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那么,如何激活课堂教学、引领学生走进快乐语文世界呢?

一、让内容生活化

“生活处处皆语文”。把语文内容生活化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促使学生深入生活,关注生活。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学资源,只要是能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都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课外多观察生活,多体验生活、多思考勤发问、多阅读多积累,只有这样,有的放矢、科学引导,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启迪学生心智,那么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一定能飞扬起来。

为此,我们把大语文学习融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精心创设生活课题,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大语文的魅力。如每学期利用节假日或其他闲暇时间,组织学生旅游、采访或就某一问题进行调查、辩论等,并及时指导他们写生活心得、调查报告等,要求学生利用课文学习中得到审美经验,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表现美。

另外,我们还创设特定的生活情景,举办各种与社会生活有紧密联系的活动,如“今天我当家”“我做节目主持人”“人才市场”“真情旋律”“官场形式记”“实话实说”“焦点访谈”等,鼓励学生睁大双眼睛看世界,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用“心”去明辨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

把语文内容生活化,给学生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审美,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做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让课堂“活跃”起来

一堂好的语文课可以和一档有观众积极参加的精品电视节目相媲美,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一位成功的语文教师应该和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一样,能够驾驭课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和资源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用多种课型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如对话课、讨论课、表演课、作画课等多种课型。如上《济南的冬天》一文,我先让学生通过想象,用图画形式表现济南冬天暖和和安适的意。使课堂活动既能紧扣教学内容又增添语文学习的趣味性。 除此之外我还开展了多种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学好语文:

1.课前活动。每日赠送自己喜爱的一个成语故事或一首古诗,要求能说出自己喜爱的原因。

2.写字训练。我要求学生每天写一张钢笔字。每月进行一次钢笔字比赛,获奖者作品贴在墙上共大家欣赏。

3.朗读训练。初一学生表现欲望很强,我尝试着让学生朗读课文采用接力朗读、分角色表演读等方法不断变化朗读的方法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

4.每日一记,学会感悟生活,培养学生源于生活的写作意识。

三、师生关系平等化

我认为这也是让学生对语文有兴趣的不可忽视的一点。学生喜欢这个老师,自然也对他所教授的课感兴趣。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活力、个性的生命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教学中都应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在教学中再不能执着于以往的“师道尊严”,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及时转换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要民主、平等对待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到教学相长,建立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确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角色应由“司令型”转向“服务型”,把学生看作是需要提供特殊服务的特殊顾客,顾客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教师就要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课堂上,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之中,与他们交换意见,倾听他们的心声,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与他们建立平等、民主、朋友般的关系,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只有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起来,学生们才能精神抖擞,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总之,语文教师要把学生视为待点燃的“火炬”、待开发的“矿藏”,用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丰富、自主、快乐的语文课,发挥了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激发了学生的潜在能力,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了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提高了他们语文学习能及综合素质,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篇1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浅析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浅析论文

一、教学实施过程的有效策略

1.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

教学是实现学生与教师对话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实现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新课改下,教与学是平等的个体,主要包括:

(1)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要求,让学生体会到自我认识的存在;

(2)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平台上进行教学活动,教师要真诚和谐地对待每位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例如,《称赞》(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时,教师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小獾和小刺猬进行对话演戏,通过实际的对话让学生自己感受文章的内涵,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也是学习的动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必须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1)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游戏式教学方式可以引入到教学当中去,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2)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要尽可能地避免在教学中产生与教学无关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意识到这种负面影响造成的后果;

(3)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索性学习,对学习中的疑问提出看法,形成自己的思想;

(4)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采用多种提问形式

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平台,在交流中必然发生疑问和解答的行为活动。怎样提问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去积极地探索,全面进入思考状态。

(1)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利用一些图片、课件和音乐等直观的教学工具,并巧妙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潜能。

(2)教师要设置一些具有开放性思考的答案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言论;

(3)设置比较性问题,进行新旧知识的比较,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驱使学生追求新知识。

4.采用新颖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只有创新的教学设计才能创设一个新颖的教学课堂。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体现学生的教学地位,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要清晰,能够全面和综合地体现教学内容,为了体现教学活动的丰富多彩,使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教学。新颖的教学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反思阶段的效率策略

1.提高教学反思的.知识素养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方式,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学反思的判断是以实事求是和创新为基础。

(1)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包括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与教学相关的知识,这是教学顺利开展的必然条件;

(2)教师必须具备教育学的相关知识。教育学的知识是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可以理论上提高教师教学活动的科学性。教师的活动要和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的选择等进行全面的反思,确实朝着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前进。

2.形成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

教师建立良好的反思习惯,对自己的行为和习惯进行审视,保持好的行为习惯,丢掉坏的行为习惯,端正自己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通过自我检测和反思,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教学健康的发展。教学反思要深刻思考,才能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同时要把反思的过程和内容记录下来,保持了反思中形成有用的价值成果。因此,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反思这样才会避免重复性的劳动,也具有共享价值。

3.同事之间相互交流

教师除了自己反思,还要加强与同事的沟通与交流,让同事帮助自己寻找教学的不足。

(1)教师与专家交流,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与专家的交流主要是阅读教育专家的教育著作,领略专家的教育智慧,提升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反思。

(2)教师要善于从别人的课堂吸取经验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