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解析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解析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解析论文,本文共1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解析论文

篇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解析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解析论文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因其独特的奠基作用和天然的多重教育功能,具有“儿童性”、“工具性”、“人文性”等本位特征,本文以案例为载体,呼吁小语课堂教学的“返璞归真”,简要分析“儿童本位”、“工具本位”、“人文本位”三大本位特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现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本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旨在通过识字与写字、写话与写作、阅读、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综合素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因其在所有学科中的奠基作用和自身所包含的多重教育功能,具有“儿童性”、“工具性”、“人文性”等本位特征,基于近年来一些语文课堂教学“走偏”的情况,本文以案例为载体,呼吁“返璞归真”,简要分析这三大本位特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现策略。

一、以学生为中心,追求语文教学的“儿童”本位

“儿童”本位,简而言之,就是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教育活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儿童”本位,就是基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游戏等自然天性展开教学和指导。如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需要考虑由于学生因素影响而可能会出现的多种课堂教学环节发展的可能脉络,也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准备和临场决断、顺势而导的能力培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故事化、游戏性、问题探究式的课堂导入方式;在课堂组织的小组合作、独立创作等教学活动中,也需要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儿童去大胆想象、思考、讨论和探究等。如《负荆请罪》一课,教师可以落实“儿童”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首先让学生提前预习,自学生字,理解句意和文意;在课堂教学时,先组织齐声朗读,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发现依然陌生的字词和句子用笔标记出来,再以小组形式展开,通过学生互帮和自查的方式初步解决字词和句子的困惑。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指定字词、句子让学生回答,并基于学生的答案给予进一步的指导。基础词句的问题解决后,教师抛出“负荆请罪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是谁负荆请罪?为什么要请罪?结局如何?”等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体会蔺相如为了国家而不计私怨和荣辱的品质和精神。

二、以应用为目标,追求语文教学的“工具”本位

语言的学习重在应用,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生活、工作、交际甚至独处等日常活动都在不断地应用语文学科的知识,无疑,语文的工具性特征是其基本特征之一。语文的工具性特征也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坚持“工具”本位,而围绕“工具”本位,就需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应用”性教学。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仿写”、“创写”等方式实现对所学的实际应用;在学习了日常交际中适合于不同场合的不同表达方式后,可以对话练习、情景剧表演等,让学生在对语言的应用中形成自觉的内化和知识建构。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要以语言的“应用”为目标,也不可只重视“用”而忽视系统化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三亚落日》一课,教师在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学习文中丰富的字词与景物的描写方法时,除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韵味和景色之美、培养爱祖国爱自然的情感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中呈现的`日出日落景象以及自己日常中对景物和日出、日落的观察和体会,基于对例句和课文的深刻理解,通过造句、词句连线游戏等方式进行“红扑扑”、“碧玉般”、“挺拔俊秀”、“蓝透了”、“洁白”、“玉屑银末般”等形容词及“歪着”、“抖落”、“溅出”、“感染”等动词的应用式教学,让学生在应用中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巩固多学,形成知识的迁移。

三、以感悟为抓手,追求语文教学的“人文”本位

语文学科是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学科,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在重视工具性的“应用”的同时,也要重视语文的人文性所具有的美妙语感、人文情感、唯美意境等“感悟”特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将“感悟”作为抓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追求语文教学的“人文”本位的实现。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度挖掘字词的思想内涵,或通过仔细品味字词达到对文章情感和意境的感悟,或者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形成深刻感悟,达成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朗读全文、情境再现、品味词句、对“自由”的梳理和讨论等,读“园”中事,感悟“园”中之情,用情境化的设计引导学生置身于所读文本的情境中,与作者齐肩去观察、感叹、叙说、回忆“园子”里美好和自由,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及对祖父的想念,并感悟“祖父”在日常细微中对作者的深深的爱,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惜、同感共情的文学效果,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深意,更在情感共鸣中丰富情感表达方式,形成对生活和人生更深刻的感悟。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返璞归真,以学生为中心追求“儿童”本位,以应用为目标追求“工具”本位,以感悟为抓手追求“人文”本位,通过对这三大本位特征的追求和教学实践,落实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春华.返璞归真——打造小学语文简约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S1):478.

[2]陈莹.寻求本真追求实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10):10-11.

篇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赏读教学法

左晓红

(江苏省沭阳县南关小学)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读到一篇新文章不知道如何鉴赏和理解。从赏读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和实施“赏读”教学法的几个注意点来阐述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各方面能力。

篇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浅析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浅析论文

一、教学实施过程的有效策略

1.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

教学是实现学生与教师对话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实现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新课改下,教与学是平等的个体,主要包括:

(1)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要求,让学生体会到自我认识的存在;

(2)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平台上进行教学活动,教师要真诚和谐地对待每位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例如,《称赞》(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时,教师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小獾和小刺猬进行对话演戏,通过实际的对话让学生自己感受文章的内涵,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也是学习的动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必须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1)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游戏式教学方式可以引入到教学当中去,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2)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要尽可能地避免在教学中产生与教学无关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意识到这种负面影响造成的后果;

(3)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索性学习,对学习中的疑问提出看法,形成自己的思想;

(4)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采用多种提问形式

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平台,在交流中必然发生疑问和解答的行为活动。怎样提问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去积极地探索,全面进入思考状态。

(1)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利用一些图片、课件和音乐等直观的教学工具,并巧妙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潜能。

(2)教师要设置一些具有开放性思考的答案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言论;

(3)设置比较性问题,进行新旧知识的比较,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驱使学生追求新知识。

4.采用新颖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只有创新的教学设计才能创设一个新颖的教学课堂。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体现学生的教学地位,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要清晰,能够全面和综合地体现教学内容,为了体现教学活动的丰富多彩,使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教学。新颖的教学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反思阶段的效率策略

1.提高教学反思的.知识素养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方式,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学反思的判断是以实事求是和创新为基础。

(1)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包括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与教学相关的知识,这是教学顺利开展的必然条件;

(2)教师必须具备教育学的相关知识。教育学的知识是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可以理论上提高教师教学活动的科学性。教师的活动要和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的选择等进行全面的反思,确实朝着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前进。

2.形成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

教师建立良好的反思习惯,对自己的行为和习惯进行审视,保持好的行为习惯,丢掉坏的行为习惯,端正自己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通过自我检测和反思,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教学健康的发展。教学反思要深刻思考,才能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同时要把反思的过程和内容记录下来,保持了反思中形成有用的价值成果。因此,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反思这样才会避免重复性的劳动,也具有共享价值。

3.同事之间相互交流

教师除了自己反思,还要加强与同事的沟通与交流,让同事帮助自己寻找教学的不足。

(1)教师与专家交流,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与专家的交流主要是阅读教育专家的教育著作,领略专家的教育智慧,提升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反思。

(2)教师要善于从别人的课堂吸取经验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篇4: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初探教育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初探教育论文

现实课堂,为体现有效课堂教学向生活回归,往往创设不少情境,而我们没有意识到课堂本身就是生活。课堂必须真实,学生应成为课堂主人。一节课展示的不仅是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艺术,还应展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独特风格。那么如何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呢?现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1.把和谐师生关系带进课堂

和谐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受到压抑。我教的一个四年级学生,因为好长一段时间都不按时上学,成绩下降。我找不到原因,恰好那天这个学生又迟到了。我正在上课,看见这孩子垂头丧气的走进教室。气不打一处来,声色俱厉的狠批了这孩子一顿。看到他的眼泪流了出来,我满以为自己的狠批起了作用,便让他坐下学习。没有想到整整一天,这孩子都抬不起头来,一直趴在课桌上,连课本都没有打开。课后,我反省自己,作为教师,应该心平气和的,用微笑的面容、爱抚的眼神、柔和的声音对待他们,增强亲和力,使自己的言行似涓涓清泉,注入学生的心田。学生才会把我当作知心的朋友,才会将心里的话讲给我听。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改变了态度,耐心地与学生沟通,找到了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并给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开心了,学习的劲头足了。我懂得了教师对同学们抱有期望,通过态度表情与行为等方式传给同学们,同学们受到鼓舞,更加信赖我们,给我们积极反馈。因此和谐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首要条件。

2.给孩子实践的机会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难题,而作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当我们提出一组精心设计的问题时,少数尖子撑局面,多数同学当听众。其主要原因是学习主体中,一部分是主动参与学习,另一部分是被动参与,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差,缺乏素材,缺乏写作欲望。针对这一情况,我巧妙地将自己所任教的另一门学科——科学,渗透进语文课堂教学。本来科学与语文是两门独立性很强的学科,但我却发现科学和语文作文可以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下是我在作文课中所创设的一个情景——科学课中的一个实验片断:

实验目的:检验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

实验器材:铁丝网、酒精灯、玻璃片、圆铁架、一块薄薄的瘦肉

实验步骤:

把一片薄薄的瘦肉放在铁丝网上,用酒精灯流了

手持玻璃片,平放在瘦肉上方;

观察玻璃片上出了什么?

闻瘦肉燃烧所发出的气味;

观察燃烧后,瘦肉变成的样子。

观察结论:

玻璃片下方出现的是小水珠;

闻到的焦臭味是一种叫蛋白质的物质燃烧时发出的;

燃烧后,瘦肉变成的灰色粉末是盐类。

实验结论:说明了食物中含有水、蛋白质、盐类等。 整个实验过程,学生兴趣很浓,好奇心很强,仔细观察,并亲自实践参与,从中感受食物一次次的变化,并在我的指导下,得出实验结论。从孩子们的脸上,我看到了希望。马上将这次印象深刻的科学实验布置成作文题目,学生兴趣高涨,连平时最怕写作文的小明同学也一笔呵成。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针对记事的文章,如“我发现了……”、“记一件你难忘的事”、“记一次有趣的活动”等,我们就可以联系学生生活与学习实际,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实践的兴趣与经验,展开合理想象,用语言将实践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以及自己的`感想组织起来,再用文字记载下来,就是一篇篇生动具体的文章,真正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并且在思想上教育也鼓励了学生积极去探索未知领域,无形中培养了孩子们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能力,真可谓“一举三得”。

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从生动的场景中学会了观察、感悟、回味,又体现了教与学的个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借用现代教学手段

远程教育资源集声、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它以声音、色彩、光线、动画、图形运动相结合的方式,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将学生带入特定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凭借电教媒体所展示的具体形象去感受、体验抽象的概念,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现在我还深深的记得我那一次运用远程资源上课的情景,那是一次镇级教研活动,我上的是人教版六年级《地道战》这篇课文,由于孩子们从没见过真正的地道,对冀北的抗日历史也不了解。因此我在网上收集了影片《地道战》,并根据课文的内容剪接成几个片断。首先放影片展示日本侵略者在冀中平原进行“大扫荡”的情景并让生谈感受。学生情有所发,愤怒地说出侵略者就是强盗!激起了学生们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憎恨。接着展示冀中抗日群众智慧的结晶——地道。通过展示地道各部分的名称和所起的作用,学生们深深感受到劳动人民有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地道设计周密,灵活多样,多么富有创造性啊!我问学生:“有着这样设计完美的地道,敌人一定想方设法来破坏,你们想知道冀中的抗日战士们是如何一次次将日本鬼子打败的吗?”通过影片《地道战》片断展示人民是如何防备敌人的破坏的:土和沙灭火、吊板防毒气、地道与枯井、暗沟连接防水。学生看得入了神,更深刻的认识到日本鬼子的凶残和中国人民的无穷无尽的智慧。当看到日本鬼子被打得丢盔弃甲,四处逃窜时。我和孩子们一起开心的笑了,内心充满了强烈的自豪感。这节课我上得十分轻松,同学们的兴致也十分的高昂。课后我深深地意识到合理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设计合理精练的练习,加强课堂教学反思等。作为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从被动学到主动学;从不懂到懂,从懂得少到懂得多,从不喜欢到喜欢,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得到提高与发展。

篇5: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论文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论文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在基础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从而保证小学语文教学质量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地研究教材,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阅读,从而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兴趣;教材;质量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是目前我国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我们必须不断地明确教学目标,从而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掌握所学的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深入了解教材,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联系课堂内容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积极联系学生的生活,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处于善学的状态,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针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有效策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正确使用教材,潜心研读内容

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和使用教材,这主要是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研究教材内容,从而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从课本中来到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来到课本中去。只有不断相互联系,才能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恰当使用教材,使教材体现出人文性和工具性,并且积累相关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开展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我们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常常说兴趣是引导学生打开学习大门的钥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有不断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欲望,才能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与教师之间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学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视课堂导入过程中的兴趣,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探索学生知识,把学生的兴趣也有效地激发起来。例如在小学语文授课时,教师可以采用成语接龙、讲故事、设置悬念的方法使学生提前进入思考,对课文中的知识用自己的观念和开阔性思维进行联想,不断地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参加各种有效的活动,互相帮助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只有学生在不断的对话中才能分角色进行朗读比赛,有感情进行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潜心阅读文本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使自己具备备课的有效性,必然要全方面阅读相关教学点,从而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对话,使学生真正感悟文本的内涵。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才能正确阅读文本,了解文本的价值取向,从而根据教学的目标和课文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确定每节课语言训练的内容和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正确阅读课文,掌握课文的思想内涵,使学生能够对文本进行多方位思考,通过不断积累相关的语文知识,感受生活中的语文,才能加强阅读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根据教材的内容,推荐学生适合的书籍,从而扩展阅读训练,不仅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积累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能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四、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第一,教师要坚持将朗读作为切入口,从而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配合优化组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朗读作为教学的主线,从而将读写训练作为主要手段,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培养他们的喜悦感。在学生阅读训练的前提下,必须要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从而感悟阅读中的重点,最后要达到阅读水平的提高。第二,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创设相关的语文情境,能使学生融入教学情境中来,将自身的读写等能力充分地进行展示和表现,设定语文强项,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目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有效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合理地利用多媒体创设相关情境,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真正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上升到新的层次。第三,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学生在语文课堂进行表现时,教师要通过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发表见解等各个环节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一定的评价,以此作为主要的沟通手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从而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使学生保证积极向上的决心,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与非智力发展。第四,教师应当有足够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从而能够充分控制学生和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小学生的心智是不够成熟的,因而不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教师就应当积极引导他们进行学习,避免发生混乱没有秩序的行为。与此同时,教师应当不断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并在教学实践中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充分与学生展开互动,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利于合作学习。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育手段充分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教师必须研究语文教学的重要问题,从而将课堂教学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把握好课堂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必须做到深入研究教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全方面的综合素养,从而保证语文教学的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文会敏.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36).

[2]李学霞.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6).

[3]胡春林,杨立芳,胡晓青.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12(13).

篇6: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论文

摘 要:小学语文是综合性语文教学的初级阶段,它是培养小学生对语文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赏析语文、品味语文的重要环节,也是传承华夏民族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为了使小学语文教学能够具有更高的课堂效果与学习成效,对如何利用有效方式推进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开展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有效方式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展开,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高效课堂的开展。

一、促进语文学习趣味化,提升语文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爱好是获得知识的第一步。所以,要想开展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就需要从小学语文学习的兴趣着手,从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开始。

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就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游戏。在语文课开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玩成语接龙、诗词接句等游戏性活动,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上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欢乐。另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感官上的刺激,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充分调动,从而提升语文学习的趣味性。

二、把握学生学习主体性,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小学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对象。因此,就需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教师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带动学生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需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中心。让学生能够发挥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去进行语文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够与同学合作,促进学生实现协作性学习。除了强调学生主体性以外,还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辅助性作用。发挥教师的辅助性作用就需要让教师成为语文学习活动、教学过程的引导者与组织者,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

三、优化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达尔文说:“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要想促进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开展,就需要探索教学的有效方法,实现课堂效率的提升。

优化语文教学方法,就要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该传授语文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时,就应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另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思、会思、善思,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是学生初次接收语文熏陶的重要阶段,是学生首次感受文学精华的第一阶段。因此,在推进语文高效课堂开展的进程中,就需要多给学生一丝鼓励,多给学生一些掌声,多给学生一份自信,从而在语文教学课堂效率提高的同时,使学生爱上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刘瑞红.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J].语文学刊,(12).

[2]张常伟.试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0).

[3]葛明伟.突破重点、提高能力,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 学周刊,2012(12).

篇7: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论文

摘要:从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及担任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出发,对比新课改前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变化,理性思考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要做到让学生在短期内学习好语文知识,同时又要避免不同学科之间的抢时间,让学生全面均衡成长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在要求之一。为了实现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要不断研究和实践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我校自新课改实施起,就不断研究和实践在农村地区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经过多年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高效课堂模式,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一、扎实备课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课前扎实备课,高效课堂的实现也依赖于此。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大都忙于批改作业,将学生作业的完成好坏看作是能否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这样一方面导致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批改作业上,忽略了备课的重要性,很多教师都是依靠现成的参考教案盲目随意地进行教学;另外一方面,这一情况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直接影响高效课堂的有效建立。这种情况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突出。众所周知,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相比城市,有着更大的教学困难和障碍。因此,我们语文备课组一致认为高效课堂的成功与否在于课前有没有扎实备课。

(一)重视研读课标要求

很多教师认为语文课最好教,这是因为他们都忽视了语文课标。在备课之前,必须做好对课标的研读,然后根据要求将课程标准分解到每个模块、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甚至是每节课中,真正落实好课程目标,为高效课堂保驾护航。

(二)重视课本内容的鉴赏

在给学生上课之前,教师自己首先要认真品味文章,领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一点对农村地区的语文教学更为重要。农村地区的小学生阅读量相比城市孩子较少,领悟能力也相对较弱,这个差距的弥补很大程度上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只有读透了文章,才能给农村的小学生讲透内容,才能做到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挖掘适宜的教学资源

农村地区的小学教学资源相对落后,很多地方还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在缺乏这些设备的情况下,有些教学内容会让学生理解起来较为抽象和困难。因此,需要在承认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当地特有的教学资源,用类似的农村资源去替代,实现教学目标和要求,实现高效课堂。在教学行为上,尽可能发挥农村地区的优势,弥补劣势,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比如教学中,让学生在亲近农村特有的自然环境中去有感情地朗读,这也是对语文教学中“语言”的培养。

(四)重视学生学情分析

农村地区学生相比城市孩子,存在其特殊性。因此在备课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兴趣爱好、生活阅历以及心理需求,然后根据了解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他们身心发展和要求的语文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二、合理建构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一)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新课程相比传统教学的一大理念就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因此,在师生关系上,教师要以“合作者”的身份进行语文教学。这对于农村的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通过与学生的合作和交流,帮助学生自己去发现未知,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让农村地区的学生不再感到胆怯和羞涩,保证他们能够以更加旺盛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语文和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去。

(二)及时评价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小学生不同于中学生,他们学习的动力一般来说不够持久。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良好表现适时地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当然,这种评价不是单纯地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要求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激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保持学习的持久性。当然,评价必须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不能随意化、扩大化以及无原则化。同时要明确,评价并不是单纯的表扬,教师要明白适当的批评也同样具有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和功能,要做到批评与赞赏相辅相成。

总之,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双边互动的,这点在农村语文教学中更加重要。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不断钻研教学方法,创建更加科学合理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需求,做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参考文献:

[1]周小燕.构建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之浅见[J].小学教学参考,(8):19.

[2]李秀云.关于构建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点滴体会[J].学周刊,(7):101.

[3]李生堂.农村中小学语文课堂高效教学实践体会[J].中学教学参考,(22):58.

篇8:小学语文朗读课堂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朗读课堂教学论文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准备篇

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让学生把握好文本的情感。因为在学生朗读时,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就能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每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选择好训练的“点”,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方法,要因文而异、因情而异且因人而异。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也要讲求一个“精”字,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或者一些重要的段落精心地进行指导,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目标更加明确,品悟起来也会更加充分,在朗读中切实提高自己品悟语言的能力。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朗读如果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不够的,需要教师精心引导,让学生细心品味课文中的语言,让学生在朗读中养成好习惯,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大意。学生的悟在于教师的巧妙、适时的引导。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加以点拨和引导。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小鹿的玫瑰花》这篇文章时,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问学生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为什么没有白栽呢?很多学生的回答却是因为玫瑰花很美。这显然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够准确造成的。对此,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马上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先让学生去读,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找一些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然后再让他们有感情地去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自己的合理想象,想象一下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话,还有一些其他的动物,它们又会说些什么话。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分角色进行朗读,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各自的角色当中,从小动物的角度去感受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也能从中得到乐趣”的大道理,这种感受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领悟得到的,不是靠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得到的。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读中体悟

学习语文知识时,想象是领悟人物情感的前提,而领悟情感能够深化学生对情境的感知。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对于能揭示情境的一些词句,如描写神态、动作的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再现,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中体悟情感。比如,在教学《草船借箭》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意地让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让学生从语言中去揣摩、判断当时人物的内心动机和想法,然后再让学生在每一句话的提示语中添加一些自己内心活动的词语来辅助自己去理解课文内容。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是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除了训练“学生读到位”“边读边想”外,还要善于发现并且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的读书习惯,如唱读、语速过缓、平淡乏味等。二是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适当地进行圈点勾画,这样能够有效把握阅读内容的重点,还能够找出理解方面的疑难之处。三是要让学生了解并且学会运用速读、跳读、精读、略读、赏读等多种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逐渐学会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来选择不同的读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也会让他们终身受益。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的朗读能够让学生在品读中去感受文章中的思想情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们坚信,当学生喜欢上了朗读,并且学会朗读的时候,语文课堂一定会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

篇9: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论文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如下

(一)生搬硬套教案,应付完成教学任务

老师课前没有充分地备课,生搬硬套教案的现象普遍存在,上课时,不考虑本班级的学情,只追求完成自己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每篇课文都是教教生字,读读课文,老师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或段意,有很多重要细节都是走过场,好比蜻蜓点水,没有达到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效果。

(二)满堂灌现象严重

在语文课上,我们很多老师只是教课文,并不是教语文,只重视课文内容或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老师满堂讲的现象太多了。占用了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在课堂上,学生对生字学得不牢,读的时间少,课文里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都读不通顺,何来的语言积累,语言运用?

(三)忽略课堂的生成资源

很多老师,都是按自己预设的教案去传授知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但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情况是会不断发展变化的,有些突如其来的事情,是你始料不及的,如:元宵节时,老师正在上语文课,舞狮队伍敲锣打鼓经过教室门口,这位老师还在按计划上她的语文课,学生早已神离教室,不住地往外看热闹,老师大声训斥,也无济于事。这位老师何不陪学生高高兴兴地看热闹,然后指导他们说一说,写一写,不是一次很好的写话训练吗?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教学资源,老师更是不放在心上。学生在学习时,出现了意见分歧,老师不是很好地指导讨论、交流,还认为学生出怪招,大大打击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以后的课,他不再那么积极了。

(四)未能实现听说读写结合

在语文课堂上,很多老师为了赶进度,都只是停留在读的层面,就是读,也是形式单一的齐读,分组读,只听见集体读书的声音,很少有个别读的检测与指导。很少进行听说写的训练。要写起作文来,难度相当大,学生拿起笔无从下手,无话可说,无话可写。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表明,没有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没有深入地解读文本,没有突出教学目标,没有建起有效的教学手段,导致学生的学习严重缺乏主动性,课堂互动远远地达不到效果。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应该是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走向,也是彻底改变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现状的必由之路。

建议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优化教法、学法

每课书,老师都要设计切实可行的“导学案”,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行自主学习生字,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自学时,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课文是怎样围绕着中心内容去展开的。注重课堂上的学生展示,老师要尽量少讲精讲,学生会的,不讲……另外是,每教一篇课文之前,都要把学习目标告知学生,只有这样学生要学什么才能心中有数,然后围绕这目标去进行教学,学生有了目标,就有了学习的方向。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当学生有所进步时,老师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鼓励他继续努力。就是学生回答有错误时,老师也不能太直截了当地进行批评,老师的评价要委婉一些,并用期待、希望的语言进行鼓励,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他就会保持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投入学习。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拉近师生的距离,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双方达到教与学的和谐。

(三)课堂教学改革,从阅读开始

课上,老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教给读书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把课内的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孩子们积极读课外书,喜欢上阅读,喜欢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总之,老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多练笔,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10:小学语文教学解析论文

【摘要】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俨然已经成为了近几年甚至今后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很大程度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小学语文新课改提倡教师应根据新课改的教育方向,与时俱进,增强自身的学习进步,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做到能够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发展方向;质量;效率;意义

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音频、动画、图片等丰富的展示方式,不仅能有效地增加知识的立体感,把抽象的知识生动鲜明地展示给学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系统,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优点多多。但面对小学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尚不全面,缺乏分辨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想有效地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动性,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一定要科学、合理、切实,巧妙且灵活地设计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作为新兴的教育媒介手段,能够跨平台跨时空地获取不同时间、地点的声音、图片、文字或者视频,使得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局限在有限的课本上,可以将教学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增加课堂的课程容量,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而且相较于传统的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更加节约时间,可以有效增加课堂教学密度,优化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更容易突出教学重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更快更深刻的吸收所学的知识。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内容较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直观性和生动性,并在课件设计过程中巧妙地突出教学重、难点。如在讲《我多想去看看》一文时,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在网上找几张北京、天安门、新疆、天山、雪莲的图片,先让学生描述自己想象中的北京、天安门、新疆、天山、雪莲,然后再展示图片,加深学生的感触;找一段天安门的升旗视频,通过视频让学生感受升旗仪式的壮观,可以全班起立观看视频,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找一张弯弯的小路和一张宽宽的公路的图片,放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图片的对比直观地感受“弯弯小路”和“宽宽公路”的不同;同时也可以走出课本,找一些关于北京和新疆的名人事迹、历史故事、风俗人情等文化资料,或通过文字或口述或播放视频,让学生对这两个地方有更深的了解。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小学生好奇心重,特别是对于感兴趣的内容求知欲较强,教师应当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教师可以教学活动中融入多媒体技术,把原本单调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舍不得分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在这种学习劲头下,相信语文课堂不会再出现“教的困难学的痛苦”这种现象,而是变得事半功倍。如在讲《端午粽》一文时,上课前教师可以先根据学生小组人数准备几个粽子,种类尽量丰富一些,红枣粽、花生粽、红豆粽、鲜肉粽、火腿粽、白粽等等。上课后可以先问问学生的口味,然后按需发下粽子,每小组确保至少有一个,然后让学生当场打开吃吃粽子。教师在课堂上发东西吃这种事情应该是屈指可数的,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接着再让学生评论一下粽子的味道,在家里最喜欢吃谁包的粽子?什么馅的粽子?然后再问问学生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吗?接着在多媒体上展示出准备好的诗人屈原的画像图片及个人简介等内容,让学生了解端午节,记住屈原;还可以准备一些门前放置艾草的图片,给学生讲解一下为什么端午节门前要放艾草;再准备几个简短的赛龙舟的视频片段,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了解龙舟及其比赛方式,延伸一些课外知识。这样的一节课中,相信学生绝对没有走神的心思,因为所有的注意力和兴趣都已经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教学情境,营造身临其境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处于意志发展初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积极向上、新颖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轻松平等的课堂氛围能够打开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应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对的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情境氛围,培养和开拓学生的认知发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悟、思考。如在讲《动物王国开大会》一文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找到文中所出现的动物图片,然后打印出来,做成动物面具,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小动物;在讲《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可以在电影中截取一段“大年夜的晚上,又黑又冷,天上还下着雪,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在走着”的片断,拉上窗帘关上灯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在栩栩如生的真实画面中感受小女孩的处境;在讲《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找到该影片的视频让学生观看,随着背景音乐从紧张到舒缓的变化,体会小蝌蚪找不到妈妈的失望和找到妈妈的喜悦,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深度。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犹如一朵绽放的花蕾,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相信只要方式恰当合理,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日益生辉。

【参考文献】

[1]支玉恒.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亮点[M].教育科学出版社,.

[2]郑宏玲.网络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

[3]夏家发,刘云生.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4]卓进,肖红.小学语文教学法[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5]刘海涛,豆海湛.小学语文———名师魅力课堂激趣艺术[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11:小学语文教学解析论文

【摘要】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并不是只是让学生掌握有限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积极的影响,也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提升思想道德品质,拥抱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本文主要从当前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特点,从多方面论述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理念;渗透策略

小学教学阶段承担着重要的启蒙任务,并且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加强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显著的作用,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接受启发,收获重要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对此,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深入教学研究,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充分思考,将德育理念进行有机渗透,从而将德育与小学语文教学高效结合。那么我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浅谈如何渗透德育理念。

一、注重文章的思考感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阅读教学,并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生字词,还要读懂文章的内涵所在,从中收获启发。因此,渗透德育理念,可以借助这一类文章引导学生思考与感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体会。就以《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为例,引导学生学习这篇童话故事,并不只是让学生了解故事结构,而需要让学生读懂做人要诚信,不自欺欺人的人生哲理,从而引导学生的生活与做人。那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帮助学生读懂文章,能够知道文章的主旨大意,从而为后期的思考感悟做好准备。随后,教师则可以通过多媒体系统创设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故事中思考,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一员,用一种旁观的角度来看待发生的事情。这样的视角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好的启发。同时教师要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这样的方式,注重学生对文章的思考和感悟,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从文章中接受启发,收获重要的人生哲理。

二、引导多维的交流讨论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是一个散发智慧光芒的画面,在沟通交流中,学生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和观点,从而让学生思维得到更好的锻炼。就以《亡羊补牢》的教学为例,通过对这篇寓言故事的教学,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道理,但是结合现代教学的思路,很多人提出“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的观点。针对这样的对立面,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之后,则可以让学生以这两个观点作为主题进行多维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谈一谈更认同哪一种观点。在交流讨论中,学生提出了自己对这些道理的理解,从而加深个人的思考和感悟。同时,形成一种对立面,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也能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体会,让这些书本上的知识更加富有生命力和运用价值。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多维的交流讨论,深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帮助学生提升对道理的领悟。

三、组织多样的学习活动

中华民族灿烂的五千年悠久历史孕育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在这些文化作品当中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有着很多文学作品值得学生来进行学习。于是,教师可以根据古诗词的赏析,引导学生进行多样的学习活动。比如在进行《过零丁洋》的教学时,教师除了会讲解诗词的本意,更会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那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教师可以注重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对这些抒发爱国情怀的诗词进行赏析,感受古人的爱国忠心,从而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培养个人的爱国情怀。再比如,在进行《游子吟》的教学时,教师会让学生深刻理解诗人表达对母亲的赞美之情。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代的孝文化,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开展多样的.演讲活动,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并且要求自己在生活中能够投入实践,发扬这样的孝文化。通过这样的方式,以教学内容为引导,渗透德育理念,组织多样的学习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四、打造有效的实践平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那么渗透德育理念也是如此,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感悟,从而加深理解与掌握。那么,教师要打造有效的实践平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就以《我心目中的雷锋》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雷锋的光荣事迹,引导学生学习雷锋精神。那么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则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教师主要以参加社会公益为宗旨,为学生构建一个实践学习的平台。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能够积极参与到公益事务中来,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并且在其中感受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会迎来美好的明天。”从而真正地感受到雷锋精神的内涵所在,能够在生活中积极发扬与传承。通过这样的方式,打造有效的实践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更好地学习宝贵的精神品质,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规范学生的实际生活。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有着不可替代的教学意义,也有着重要的教学优势,让小学语文教学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与优秀的品质。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加深对德育理念的理解,找到科学的教学方法,将德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环节中高效渗透,促进学生取得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马莉娅.基于合作学习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6(30):63-64.

[2]张庆红.基于合作学习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J].课外语文,2016(23):91.

篇12:小学语文教学解析论文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即使在现代教育中,因材施教思想仍然有着积极的运用优势,更好地尊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学习能力,提升了教学过程的针对性,保证了教学效果。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改善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效率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本文主要从当前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从多方面论述因材施教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注重兴趣与习惯培养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还处于一个较为宽松的阶段,没有受到过多的限制,并且还承担着启蒙教育的任务,因此需要教师注重学生兴趣与习惯培养的问题,为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阅读学习,还要在生活中完成自主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以《掩耳盗铃》的教学为例,引导学生学习这篇寓言故事,主要让学生了解做人不要自欺欺人的道理。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动画系统将整个故事还原出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中获得启发。随后,教师可以在课后为学生推荐《伊索寓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安排。学生在课后从这些精彩的寓言故事当中感受阅读的乐趣,也从中收获重要的人生哲理,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久而久之则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通过这样的方式,注重兴趣与习惯培养的问题,更好地发挥阅读的影响力,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提升综合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针对性优化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直接决定了将能够收获怎样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的优化,保障教学质量。比如,在《望庐山瀑布》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直接对古诗进行死记硬背,这样会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今后的教学十分不利。那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系统加入全面的教学素材,营造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仿佛漫步于诗中,感受庐山瀑布的美丽景色,对“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一句形成深刻的理解。随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进行探究,能够知道这两句运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深刻体会浪漫主义诗人的写作艺术,更好地感受诗人对这景色的依恋与赞美之情,也提升了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的优化,提升了教学质量,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突破理论知识教学的限制

基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并不能只是对理论知识进行传授,要突破理论知识教学的限制,为学生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本剧的排练,用这样一种方式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比如在引导学生阅读《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简单的阅读,了解大概的故事结构。随后再用课本剧的形式将这样的故事呈现出来,让学生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从中更好地获得启发,了解做人要诚实,不自欺欺人的道理。也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促进学生取得全面发展。在写作教学当中,教师也不再局限于课堂的纲领式写作,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一起来进行体验,用文字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记录下来,从而深化活动的体验,也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以因材施教思想作为指导,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多元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取得全面的进步。

四、对教学计划科学分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因材施教的思想,需要教师更好地认识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教学计划进行科学分层,保证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以《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为例,考虑到文言文教学的特点,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教学计划进行分层。比如针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重点是要夯实基础,能够对文中的重要生词进行理解,从而能够通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为之后的提升做好准备。而针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则要在夯实基础之后,进行简单的提升锻炼,能够让学生用通俗的话语将这样的故事呈现出来,加深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翻译能力。针对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主要将重点集中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的理解上,体会重要的人生哲理,获得更好的启发。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教学计划进行科学分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保证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更好的共同进步。总而言之,因材施教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以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作为参考,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调整,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反馈机制,能够保障整个教学过程的效果与质量,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进步。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认识到因材施教思想的特殊含义及内涵,结合现代教学思想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构建高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篇1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口语表达探讨论文

西方一位哲学家也说:世间有一种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敬仰,那就是令人喜悦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是一生的财富、是事业成功的基石。众所周知,语文是小学的基础学科,教师口语表达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教学口语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用语,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工具。我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口语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语言力求发音准确

教师教学必须采用普通话,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以现代汉语语言规范纠正方言,使自己发音准确,吐字清楚。在训练语音准确方面,主要抓以下几点:①掌握要领,正确发音。例如声母的发音,关键是找准部位,方式对头;②寻找规律,纠正方音。寻找自己方音与普通话语音的对应规律,有效地纠正方音。③按义定音,克服误读。搞清字形、字义与字音的关系、提高语音、字形的分辨率是发音准确不可忽视的内容。很难想象一个声音沙哑、口齿不清的教师能圆满地传播知识。

2教学语言准确精练

教学口语与生活中随意性的口语有本质的区别。教师授课时说的话,必须语音标准、词句合乎规范、出语精当、条理清晰,不可平均用力,要有所侧重。教师必须在难点、重点、关键处着强调才能保证知识传授的有效性。首先发音准确,教师教学必须采用普通话,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以现代汉语语言规范纠正方言,使自己发音准确,吐字清楚。其次音质纯正,声音清晰、悦耳是教师声音运用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同时还要讲究技巧,教师的教学口语不仅要清晰准确、字正腔圆,而且要婉转动听,如珠落玉盘,这就要熟悉语调,并能正确而恰当地运用语调技巧。教师讲课时,由于教学内容的需要,在说话的高低强弱、轻重抑扬、长短快慢等方面进行有规律的交替重复,从而形成声音上的变化。

3教学语言鲜明生动

教学口语要明白易懂,有吸引力,有感染力,给人深刻印象。这就要求教学口语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心理感受。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思维能力发展很快,生动的表达有利于语言信息的有效传输。鲜明生动、富有感情的教学用语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上进心,有助于调动小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还能够加强学生的无意识注意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中还可以用姿态、表情、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来增强口语表达的鲜明生动效果。教师在运用有声语言的同时,现辅以优美而恰当的肢体语言,二者相得益彰,能使教师的教学语言表现得更生动有力而熠熠生辉。

4教学语言调控自如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场景,蕴含着许多易变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口语的有效调控,才会呈现有张有弛、意趣盎然的生动氛围。教学语言的自我控制,是指教师能对自己的语言输出给予准确的控制,使其在发音、语调、节奏等方面合乎自己预先的设计,并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在给学生讲课时,不仅学生在听教师讲话,教师也在听自己的讲话。如果教师不是无目的地听,而是自觉地将讲出来的话与想要讲的话进行一番比较,对自己所发出声音的强度、速度、语调、语音等进行检验,对不合乎自己预先设计的语言加以修正,那么,教师就会对自己的教学心中有数,就会使教学活动更为有序。

5教学语言方式多变

教学语言是叙述、说明、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这是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决定的,也是教育对象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决定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多种表达方式合理地组合在一起,充分运用排比、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将丰富的知识信息恰当地带入形象、生动、富有情感的口语表述中,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6教学中勤学苦练

如何提高个人的口语表达能力?首先必须学会“听”。听是教师获取一切信息的先决条件,专心地听才能把握说话者的语气和语调,才能明确说话者的态度。其次要多“读”。读是培养一个人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读中识字,在读中去理解词句的含义,在读中规范口语表达的方法和方式。只有读懂读透文章才能积累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并将它化为自己的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最后还要敢“说”。要想有一副好口才,必须敢说,不管在什么场合,讲话都不紧张,能把自己想说的,或准备好的讲出来;说得具体全面、逻辑清晰、有理有据、有文采。教学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决不来自于一朝一夕,它来自于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语言修养、对教育对象的高度责任心和丰厚的知识底蕴以及长期艰难的勤学苦练。正如于漪老师所言:“教师的语言要深于传情,语言不是无情物,情是教育的根。”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在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上多下功夫。

参考文献:

[1]HG吉诺特著,许丽玉译.《教育孩子的谈话艺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89年2月第一版引用部分32页至35页.

[2]《基础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2月引用部分58页至59页.

篇14: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摘要:有效教学既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也是教师追求的永恒目标。要想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巧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转变教师角色,建立一种新型师生关系;三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广大教师纷纷投入到了有效教学的研究与探索之中。而所谓有效是指教师通过合理教学,能使学生学有所得,有所发展。目前,从整体来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不能够说完全达到有效,仍徘徊在低效的边缘,究其原因是因为部分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深入研究有效教学的方法。那么,如何真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呢?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提出几点看法。

一、巧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十分重要,其是否生动、新颖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重视导入的设计,把握课文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选用多种方式,设计导入,为课堂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地去学习。而导入的方式有很多,下面笔者试谈两种。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重,爱追根究底,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在课的一开始就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处于一种“不悱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我就利用了设置悬念的方法导入新课:“如果现在天空中飞着一只大雁,你们要用什么方法将它打下来呢?有没有人不用工具就能把它打下来呢?原因又是什么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找出答案。”这样导入,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迫不及待地进入本课的学习中去。

(二)巧用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故事具有情节生动、趣味性强的特点,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往往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在课的一开始不妨就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进入新课的学习中去。如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很久以前,有只青蛙住在井里,有天青蛙坐在井底望着蓝天出神,这时,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于是青蛙和小鸟谈了起来,同学们想知道它们都说了些什么吗?”这样,从故事入手,过渡到要教的内容,就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了对接下来所学内容的期待心理。

二、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往往影响着师生之间的关系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课堂氛围沉闷,学习效果自然不好。为此,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建立一种新型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轻松掌握所学知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师生关系,由传统的课堂授课者、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指导者和引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教师应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策划者

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创造性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策划者,而不是控制者,需要串联起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根据教学需要,调整课堂进度,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在师生、生生关系良好、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快乐学习。

(二)教师应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讨论,自己则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在他们思维受阻时及时给予点拨、引导,从而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探究、发现新知。

(三)教师应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完全控制者,不再“唯我独尊”,而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走进学生中间,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伙伴,即合作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研究、解决问题,分享学习的快乐。

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它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特别是责任心、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和开展。但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情况却不太乐观,存在流于形式、低效化严重的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关键在于部分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仅是为了合作而合作,没有结合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以至于造成了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象,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对此,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科学分组,明确职责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因其知识基础、学习态度、理解能力等不相同,所以他们的学习成绩有高有低。若教师将同一层次的学生分到一组,不是组内讨论争抢,就是鸦雀无声,不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对此,笔者认为应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科学分组,以确保培优辅差,组间竞争公平。同时,在分组过程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明确自身职责,如安排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让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汇报员等,以确保“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

(二)留足时间,及时点拨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切忌提问后还未让学生深入思考就匆匆给出答案,否则,只会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要将课堂还给学生,留足时间让学生讨论,但也不能放任学生随意畅谈,教师应做好监督、点拨的工作,在学生开小差、思维受阻时及时给予提醒、点拨,以确保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张海英,陈明平.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策略探索[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12).

[2]莫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活”起来[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S1).

[3]江雪梅.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内江科技,(8).

[4]杨晓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4).

篇15: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效果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效果论文

今年暑假里,中心学校需选聘小学语文教师到田庄镇执教,我们采用文化考试与课堂教学考评的形式挑选教师。我参与了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考评,一连听了十几节语文课,觉得有很多问题值得引起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

一、教师引领不够

一青年教师执教《二泉映月》一课,在组织学生学完生字后,便让学生通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后说出感受。学生读时,老师静立旁观;学生说时,老师微笑点头,几乎没有什么评价和引导。可见这就是这位教师理解的“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不是以牺牲教师主导为代价的。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就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做到九个“尽可能”(目标尽可能让学生明确,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发现,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得失尽可能让学生评价,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疑难尽可能让学生探究,检查尽可能让学生自查),还要做到四个“不先”(学生能讲的教师不先讲,学生能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读的教师不先读,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先做),并且要明白四个“不等于”(放手不等于甩手,自主不等于自流,群言堂不等于乱言堂,因势利导不等于百依百顺)。

二、规范学生不力

在这十几节课中,我们多次听到这样的教学语言:“同学们,你喜欢哪段就读哪段。”“你想写哪几个字就写哪几个字。”于是,就有不少学生挑最简单的'读一读,写一写完事。

诚然,教师的初衷是要体现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但是,教师给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却没有给予其相应的责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的“语文素养”不同于“语言能力”,它是指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最终养成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规范学生的学习,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选择与自主进取的关系,从而对学习产生责任感和进取心。

三、偏离教学目标

一教师在讲授《神奇的克隆》一课时是这样设计教学的:让学生在通读课文后,思考问题: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学生在课上“探究”得热热闹闹,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弄明白这个问题和克隆知识到底有什么关系。 关于探究学习,教师也应当明白:探究学习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探究学习的基本性质是“学习”,而不是“研究”。在语文课上,不管使用何种教学手段,都要深入思考:这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偏离这一目标,再热闹的教学活动都是无效的。

四、忽视智能培养

在十几节语文课中,几乎无一教师进行文章脉络、层次的理清工作。语文课是要强调探究性学习,强调读中感悟,但如果不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忽略了对文章结构、行文线索的领会,则会导致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减弱。这是非常需要引起教师们注意的。

五、教法图新怕旧

一位教师在讲《七律・长征》一课时,对于课文的时代背景只字未提,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出现了理解偏差。课后我们通过交流才得知,他怕自己讲得太多是走传统化教学的老路。当然,以往的传统化教学是有缺陷的。但无论是传统化教学还是探究性教学,都是教学方式的一种,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才能真正提高教学实效。

六、课堂虚多实少

本次听的低年级语文课比较多,就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特点而言,我有如下教学建议:1、要认的字,不要对汉字的结构作过细的分析;2、不要过早地把生字从语言环境中提取出来单独认读;3、不要过分追求堂堂清、课课清、人人清;4、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引导学生发现识字的方法和规律;5、开放教学时空,从课堂中识字走向生活中识字;6、阅读教学要让学生重视朗读,保证有读书的时间;7、加强朗读指导。

总之,教师只要能做到了解并避免以上几点,教学成果一定会更为显著。

篇16: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冷思考论文

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冷思考论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也乘着东风迈出前进的步伐,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的语文教学,空间广阔了,资源丰富了,学生愉悦了,课堂活跃了。我们在看到可喜变化的同时,也应该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些现象还值得忧思,需要对其进行冷思考,发现问题,寻求解决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的实效性、学生的最优化发展、教师的引导作用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下面,就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并肤浅谈几点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知目标遭遇冷落

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设置教学目标,目的是唤起教师的教学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并在教学实践中整合起来落实目标。

由于传统教学受抨击过多,社会、专家不断批判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导致很多教师片面的理解,认为新课程就是要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要让学生参与过程,结果不那么重要了。这是认识上的误区。

新课程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并没有弱化“知识与技能”的目标的意思。从上述语文素养的内涵分析,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基础。离开了“双基”,语文教学就如无本之木,没有扎实的墙基,高楼大厦怎能高耸入云?

1、基础知识教学走过场。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继续学习、将来的的生活和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决定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必定要加强基础教育,要在课堂教学中将基础知识的教学落到实处。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把重点落实在课的新颖上,重视课的结构创新,而忽视了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落实。如在“生字教学”这一目标实施上,教师往往只重视在初读环节提醒学生自学生字,而且通过检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生字的读音。在之后的教学中,虽然生字会经常复现,却不引起重视,甚至不再矫正学生错误的读音。这样的教学表面上是重视的,而实际上却是“走过场”,最后学生的基础会越来越不扎实。

2、缺少有效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上,教师总习惯从问题入手,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朗读,体验情感进行有感情朗读,忽视了文本语言表达方面的引导与发现,学生也自然不会去探究文字的表情达意作用。如课堂上很少有教师会引导学生去“咬文嚼字”,推敲、品味语言。再如“读写结合”的语言表达能力迁移的训练,现在的课中已经不多见了。

3、忽视必要的语文知识的教学(渗透)。如“标点符号”的知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知识,段篇结构的知识很少在课中被关注。

(二)人文精神强行越位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具体到“课程标准”的目标中,我们也能看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内涵。分析一下《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和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我们看到,第一学段关于人文性要素体现在“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感受语言的优美;关心自然和生命”,这些要求都集中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上,并从情感层面上促进学生对语文工具的需求。第三学段关于人文性的要素则体现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的情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等,这时已需要学生对文字材料进行综合加工,能否进行有效的信息加工则需要一定的语文理解和运用能力,这说明学生通过前一个阶段的学习,应该能够发挥语文的工具价值来实现文本透发的人文价值。不难看出,因为年龄和知识背景的差异,在不同的年龄,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不同的内涵,但它又是血脉一体,不可分离的。可以这样理解:

第一学段:用语文的工具价值挖掘、实现人文价值,并使工具价值不断增值;

第三学段:用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实现语文的工具价值,并使其从中获得人文的启蒙。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交融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把握却出现了人文性越位的状况。

1、教学实践从重工具性到重人文性的倾向。

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强调“训练”,各种形式的练习贯穿在语文课堂中,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新“课标”颁布以后,教师听到比较多的是语文的人文性,看到的是“课标”里新提出的“人文性”特点,这种新事物很快就被强化了,为了突出学科的人文性,教学实践从“重工具”转向“重人文”,这又偏离了“课标”精神。

2、对人文性的片面理解。人文性是具有丰富的内涵的,但不部分教师对人文性的理解仍停留在思想性很强的课文主题上。课堂中虽然有了学生更多的读书感悟时间,但教师总自觉或不自觉的把领悟文章的主题作为重中之重来组织和引领。对“人文性”的理解明显是“穿新鞋走老路”,如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引领基本没有顾及,课堂中的人文关怀还不能面向全体等等,都需要教师在认识上的到位。

3、人文性游离在语言文字之外,与工具性分离。语言文字与人文内涵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离开了语言文字,人文内涵就没有依附,犹如无本之木,最终走向消亡。语言文字必然会承载着一定的情感,蕴藏着人文内涵。但很多教师把这两者独立开来,往往是初步读了文章,获取一些信息后,就围绕“人文”这一“法宝”,天马行空地空洞交流,有时学生信口开河,教师还表扬学生有创意,这是不符合语文教育规律的,也是不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做法。

(三)价值引导趋向含糊

语文学习主观性很强。面对同一材料,不同主体解读,反应极具个性化。珍视独特与多元,是真正素质教育也是人文教育的内在要求。其核心的理念就是对人的关注,注重每个学生个性充分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过去的那些“教师专制”、“唯一答案”等现象不见了,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了,重视学生的多元理解了。这对于学生成为主体的人、有个性的人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我们要引起注意的是,教学不是学生“自然性”的发展,而是追求“和谐”的发展。

1、断章取义,误会《课标》的精神

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提倡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多元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新意识。但并不是学生怎么理解就怎么对,怎么说就怎么对,它必须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才能适应社会。

2、盲目“多元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了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多元感悟,许多课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想方设法引出学生的各种不同的答案,不管学生的答案与文本追求的价值观一致,只要与众不同,教师就给予表扬,甚至称之为“有创意”,结果引起了学生的误解。于是学生绞尽脑汁说出一些“标新立异”的答案,以博得老师的赞赏。

3、对学生的理解与感悟放任自流

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不能很好地判断学生发言中存在的弊端,听之任之,不能及时干涉,进行价值引领,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如教学《乌鸦喝水》总结全文时的片段:

师: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

生:它很聪明,自己想办法喝到水了。

生:乌鸦爱动脑,他想的办法挺巧妙。

生:乌鸦很勤快,渴了的时候到处找水喝。

生:乌鸦不讲卫生,小石子多脏呀!

生:乌鸦不太会动脑筋,挺愚蠢的。

生:乌鸦不会唱歌,叫声很烦人……

(教师对每种答案都点头肯定或微笑示意,特别对后四种意见大力赞赏)

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赏识,忽视了文本语境,学生的有些信息完全是凭空捏造的,无依无据地空谈,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

4、缺少正确的引导,造成前所未有的尴尬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落花生》一课,学到父亲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时,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题目为“你更喜欢谁”的辩论。课堂上学生参与积极,情绪高涨,“花生派”和“桃子石榴派”针锋相对,结果“不但对别人有用,而且讲体面”的观点占了上风,“花生派”的神情甚是尴尬。

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造成价值紊乱,不利于个性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教师作用逐渐虚化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教学提倡“二主一线”,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新课程改革以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课堂上,教师努力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是可喜的变化。但另人担忧的事随之而来。我们看到,很多时候,老师在发挥学生主体的过程中,自己的有效引导被忽视了。认为生成的课堂是无法预料的,放松了设计上的指导,导致课堂上无从下手,甚至不知道该做什么。以至于学习活动变得效率很低,一堂课下来,目标没有达成。

二、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小学语文新课程实验任重道远,我们应针对实际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力争实验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

通过实践,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正处于认识上新旧交替的阶段。继续营造学习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氛围,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的思考和实践,从而准确把握新理念、新要求,才能有效实施新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科学制定“三维目标”

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师预设教学活动、诊断教学效果的依据。全面、和谐的目标制定,有利于组织学生体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落实“双基”,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正确认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引导正确认识人文性主要集中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上,而感性认识来源于对文字直接的印象,基于学生的感性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学生不掌握这个工具,就无法实现人文价值。引导老师应实实在在地让学生通过读通、读顺、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语言的优美”、“关心自然和生命”,从“会读”到“爱读、乐读”。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整合起来,在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中感受其传达出来的人文内涵,在不断感悟的过程中反观语言文字的作用,如此循环,使学生掌握语言,受到文化的熏陶。

(四)强化学生的言语实践,在实践中学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言语实践的机会,在对语言的朗读、运用实践中领悟语言表达的规律及其蕴含的人文内涵,在言语表达中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学会传达自己的情感。

(五)正确发挥教师的引导、激励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理念的落实,离不开教师灵活有效的引导。

首先教师要正确解读文本,准确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中有的放矢的组织,引导学生去发现。

其次,要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钻研与预设能力,要为学生提供有结构、有价值的学习材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要为学生组织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有效参与,在实践中领悟、发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第三,要处理好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正确引导的关系。前面提到语文学习的个性化问题,也提到了学生必然会在学习中出现独特的体验与感受,但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并不一定是合理的。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该选择大家赞扬、孰视无睹,还是厉声呵斥?从新课程理念的追求出发,显然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但并不是赞同,教师可以肯定学生的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意见与学生探讨,在交流过程中引领学生修正自己的想法,这样,既呵护了学生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实现体验的加深过程,也是学生发展的过程。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解析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