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体育教学论文 > 体育科研课题研究的论文

体育科研课题研究的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体育科研课题研究的论文(共含1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chaobaidu”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体育科研课题研究的论文

篇1:体育科研课题研究的论文

体育科研课题研究的论文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科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能否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是衡量教师业务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21世纪体育教师的必备素质。教育要发展,必须重科研。

一、什么是体育科研课题

体育科研课题是把体育学科中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科研课题的研究应有以下几个实施过程:1.科研课题立项;2.成立科研课题组;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4.课题论证评价;5.结题验收。

二、怎样选好科研课题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教育研究也是如此。在体育教学中需要研究问题很多,但并非每个问题都值得我们研究。因此,如何选好科研课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遴选。

1.课题必须具有实用性

课题的意义是确立选题的重要依据,它制约着选题的方向。因此,选题要从当前体育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要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我们在衡量选定课题有无使用价值时,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所选择的课题是否符合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二是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是根据体育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为检验、修正、创新和发展体育教育理论,建立科学的体育教育理论体系进行的专门研究。作为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主要关注的是前一方面问题。

2.课题必须具有科学性

课题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选题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立论根据充实、合理。这是选题的实践基础;其次,还要以体育教育的基本科学原理为依据,这是选题的理论基础。选题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制约着选题的'全过程,影响着选题的方向和水平。为了保证选题具有科学性,必须对选定的课题进行充分论证。

3.课题必须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所选定的课题一定要具体化,界限清,范围明,宜小不宜大。那种大而空、笼统模糊,针对性不强的课题往往科学性差,而且不易操作。

4.课题要有独创性

要做到选题新颖具有独创性,就要把课题的选择放在总结和发展过去体育学科取得的实践成果和体育科学理论基础上。我们应该看到,科学上的任何成果,都是科学工作者在前人工作成就的基础上一步步取得的。因此,在选题时,要广泛深入地查阅文献资料,弄清所要研究的课题,目前在国内外已达到的水平和已取得的成果,要知道是否有人已经或者正在研究类似的问题。这样才会使选题具有独创性,我们才不至于作无用功。

三、成立科研课题组

每一项科研成果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靠一两个人的“单枪匹马”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因此,一般课题组最好由4人以上组成,要选出一名业务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教师来担任课题组组长。在选拔课题组成员时,应尽量考虑到教师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的合理性,必要时还可以跨学科或聘请一些在这一研究领域具有权威性的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来担任课题组的组长或顾问,从而提高课题研究成果的权威性。由于各校体育教师相对较少,也可以采取几所学校联合或把一个地区的优秀人才集中起来,组成课题组。这样既可以保证课题组成员结构的合理性,又解决了学校体育教师少、不利于开展课题研究的难题。

四、如何设计科研课题方案

一项科研课题,经过选题和必要的论证之后,就可以着手设计课题方案了。课题方案是对研究问题的提出、课题解义、课题研究假设、课题的实施步骤等诸多方面问题进行整体的设计,这样可使操作做到心中有数,按计划进行课题研究。

1.问题的提出

教育科研始于问题,某个科研课题总是为解决某个问题或某类教育教学的问题而设立。要把问题的来源交代清楚,把实施课题的意义阐述透彻,把课题的创新程度表述明白。此外,还要说明一下国内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明确该课题研究领域所面对的问题状态。

2.课题释义

课题释义是要求阐明课题的含义,是对“是什么”的回答。对于这个问题,既要从理论上溯源,又要做到内涵与外延的界定。所谓内涵,是指这个课题的内容是什么,有哪些要素;所谓外延,是指这个课题的范围有多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个科研课题总要有所创新,总要有一些新的内涵,所以尽管有很多课题是用一些普通的词汇来表达,但决非是不证自明的普通概念,都需要课题研究者给以释义。

3.课题研究假设和课题目标

假设是以一定的理论和事实为依据,对所研究的课题提出某种带有推测和假定意义上的理论解释和结论,是对某种尚待建立的变量关系的推测。有些课题方案,用课题目标的方式来表达研究假设的结论内容,这也是一种可行的、常见的表达方式。

4.科研研究的实施步骤

一个科研课题的完成是从理论构想到科研实践逐步完善的过程。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是一个从准备到操作、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全局的实施过程。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完成后,并不表明就可完全照本实施了。随着课题研究的展开,还会不断地出现一些新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实施方案进行补充和调整,使其不断完善。

五、课题论证评价体系

一个课题研究进行得如何,有没有得到课题假设和结论,有没有达到课题目标,要通过论证评价来检验。课题论证评价体系是根据课题目标和操作定义,由课题研究者制定的具体检验指标。这些指标是对应课题目标和操作定义的,完成了这些指标,就可以认为已达到了课题目标。一个好的论证评价体系,要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指标本身要有较好的客观性,指标和课题目标要有较好的一致性,这样才能够获得正确的结论。

六、结题验收

课题按计划研究全部完成后,就进入到了结题验收阶段。课题组应邀请上一级业务主管部门,聘请专家对其研究成果作出结论性终评。成果形式一般包括论文,研究报告,实验报告以及实际成果展示等。终评委要对该课题作出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应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提出改进意见,以便今后在经验推广时收到更好的效果。

篇2:研究体育的论文

研究体育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体育;认知形式;运动性认知;学习方式

论文摘要:运动性认知是体育技能学习主要的认知形式,由此决定了体育学习方式具有体验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特征,而这些特征也是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高度一致的。体育学习方式的转变,既要改变认知至上的偏颇,又要避免脱离体育认知特点空谈育人目标的极端倾向,对多样化体育学习方式进行整合,并赋予体验性、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特征。

Abstract:Movementcognitionisthemaincognitiveformoflearningskillofphysicaleducation.Thisspecialcognitiveformdecidethatlearningapproachtophysicaleducationischaracterizedofbeingexperiencing,self-independent,explorativeandco-operative.andthesecharacteristicsarealsohighlyconsistentwiththepurposeofall-roundeducationundernewcurriculum.ChangeoflearningapproachtophysicaleducationistovarybiasofcognitionsupremacyaswellasavoidextremetendencyofidletalkingabouteducationalpurposewhichhasdivorcedfromPE.cognitivecharacteristic,tointegratediversifiedlearningapproachandendueitcharacteristics,namelyexperience,self-independence,explorationandco-operation.

Keywords:physicaleducation;cognitiveform;movementcognition;learningapproach

1问题的提出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方式,总是与这门学科特有的认知形式和目标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在学科具体的认知活动中的,但总体上看,文化课的学习由于在认知形式上的共性,也就具有学习方式上的共有特征。一般教学理论(包括新课程理论)主要关注的也是一般文化课程,因此,关于学习方式转变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大都能够在文化课的教学中对号入座,直接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行为。但教学理论却较少关涉体育学科的“个性”,导致许多体育教师对新的体育学习方式的认识上的迷茫,进而出现教学实践中的拒斥倾向。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教与学的行为上,学习方式的转变自然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和主要目标之一,但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却受到了忽视。要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既要领会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总的改革目标,又要

深刻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特点,把体育认知形式的特殊性作为认识的起点,探讨新的

体育学习方式的特征,以此进一步提高对体育教学学习方式转变的意义的认识。

2体育认知形式的特点

一般认为,学生在学校的各门课程的学习中主要包括的认知形式有三种[1]:其一是概念性认知,也就是借助言语、符号对世界的认知,这是数学、语文等主要学科中广泛采用的认知形式。其二是形象性认知,这是借助一定的形象或对一定形象的想象对世界的认知,书法、绘画、音乐等的学习主要采用这种认知形式;其三是运动性认知,它是借助身体与外界发生直接的运动关系时的认知形式,它主要运用于体育以及其它的以掌握操作技能为主的课程学习中。

体育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言语和文字了解所学动作的要领,通过对示范和相关媒体的观察了解动作的形象与过程。但通过概念性认知和形象性认知,学生只知道了所学的动作技能的“应然状态”,而这远不是体育学习的主要目的,更重要的是能够用自己的身体把这种“应然状态”表现出来。这就要借助于“身体”这一特殊的认知工具,没有反复的身体体验与练习,即使是对体能没有很高要求的简单动作,比如徒手操,学生在身体姿态、节奏等方面也会与观察到的动作形象和所描述的动作要领大相径庭。因此,体育学习虽然包括多种认知形式,但运动性认知是体育学习的最主要的和必不可少的特殊认知形式。

3体育认知过程中学习方式的特征

3.1体育学习方式的体验性特征

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往往都是从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对动作的形象和要领的感知开始的。而事实上,教师无论多么规范的示范动作和多么有效的讲解,都不能真正把所学动作的有关要领的信息完全表达出来。教师(包括体育教材)可能传递给学生的,只是诸如“两臂上举”、“抬头挺胸”之类的反映动作形象的外部信息,真正在动作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身体感受的内部信息,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有时甚至连活动主体也“意会”不到。换句话说,完成动作的关键是动作者的内部感觉,而不是语言文字信息。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完成动作过程中有关身体感受性的内部信息。

很显然,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过程,实际也就是把概念性认知和形象性认知的结果转化为自己身体的直接感受,从而直接体验到所学动作技能练习过程中的内部信息。如何才能实现这一转化自然成为我们分析问题的焦点。

如果学生的练习是有积极效果的,那么在练习之前,学生无论在主观上意识与否,实际上都需将该形象想定为自己,即学生是把自己虚拟地投入到该动作者之中,与其化为一体地去揣摩、体验、感受。在这种虚拟地将主体(学生本人)移入到客体(示范者)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或者说“悟”出了示范者完成该动作时的内在感觉。并且在后面的实际练习时,以这种“悟”出的感受的实现作为目标来表现自己的身体。而“悟”出的内在感觉与实际练习中真实获得的内部信息之间的程度、差别的缩小或减少,也就成为学生动作学习的基本目标。[2]

学生之所以能够将内部信息的内在感觉掌握,是学生将自己的主体“移入”到示范动作之中,潜势地使自己的运动得以成立,并随着客体(示范动作)虚拟运动的同时形成“运动共感”[3]。在这时,教师所体验的内在感觉或多或少地就被移入到学生方面。尽管这时学生还不能很好地完成所学动作,但他或多或少地具备了那种虽然还模糊、还不太清晰,但过去未曾有过的那种体验。而这种体验才正是教师所要教、学生所要学的内容。

可见,学生动作技能的获得,是学生所获得的外部信息与身体感受相互作用的结果。没有身体的直接感受,所有的关于动作技能的外部信息都是抽象的,没有意义性的。而随着身体感受的进一步加深,表现在外部形态上是学生的动作与教师提供的外部信息的吻合程度的提高,而对学生深层的意义上看,一方面加深对通过概念性认知和形象性认知所获得的外部信息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练习中所获得的关于过程、方法的体验,将会迁移到新的动作技能的学习中。

因此,体验本身既是获得技能的手段和过程,同时也和动作技能一起,成为运动性认知所追求的目标与结果,体验性也就成为体育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之一。

3.2体育学习方式的自主性特征

人在婴幼儿时期,某些初级动作技能的形成会带有相当的主体不自觉的成分,但这些初级动作技能对此后的动作技能的形成是有积极意义的,在新的动作技能学习“把自己虚拟地投入到该动作者之中”时,学习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联系自身已知或已会的动作技能去理解、揣摩和体验新动作。同样的在体育教学中,任何新动作的学习,都是在已经掌握该动作的“下位动作”之后,或者说学习者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运动性认知之后。任何新授动作本身都会包含着相当程度的已会动作的认知成分、环节或要素,所谓的新动作实际上是原有已会动作某些要素、成分的增减与组合。因此,能否形成新的运动性认知,不在于各种辅助练习手段之间在理论上的逻辑关系正确与否,而在于有形的辅助练习是不是与学生原有的运动性认知之间具有现实的关联性,更确切地说,是学生自己能否感受到或体验到这种关联性[4]。这时决定的因素不是教师传递过来的外部信息的多少,而在于学生自身以“心”去领悟和亲身体验新旧动作之间的联系,并自主地思考和探究如何以合适的方式以获得更有效运动性认知的结果。任何他主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如“手把手”地帮助或机械地重复模仿,即使能够或多或少地在动作的外部表现上有所改变,但并不能获得适合学生自身的身体感受和体验,在动作技能的学习效果上必然是低效的。

因此,在运动性认知形式中,身体运动只是这种认知形式的一种外部表现,而真正的动作技能的形成机制还在于学习主体的内部心理活动与外部身体运动的协同一致。而自主性不仅是运动性认知形成过程中的本质要求,也是对体验性特征的进一步解读,体验本身就是自主性基础上身、心协同活动的过程。

3.3体育学习方式的探究性特征

运动性认知与其它认知形式具有的共同特征,从心理活动过程来看,学生在学习任何一个新动作前都带着他过去动作学习或生活所留下的意识痕迹,以此来同化或顺应相关的新动作。同化是当新的动作技能与原来所体验到的在性质上一致时,原有的`体育技能认知结构的数量获得扩充,而顺应则是指学习者原有体育技能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的内部或外部信息时而引起原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生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从能动的反映论来看,学生的学习总是以自己现有的需要、价值取向以及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能动地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筛选、加工和改造,最终以自身的方式将的知识和技能吸纳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

这表明学生学习动作技能不是被动接受,不能靠机械重复来掌握,而是带着个人的“自传性经验”独立分析、判断与创造的活动,分析是对新旧动作技能之间联系的更为深刻的把握,是对内、外部信息关系的自主的理解;判断是基于主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价值判断;创造是既在分析判断基础上对适合自己学习方式的自主性抉择,也是在个体独特性基础上对新的动作技能价值意义的更深层的构建和探求,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因此,体育学习方式的探索性特征体现了体育学习运动性认知与其它认知方式的共同特征。

3.4体育学习方式的合作性特征

体育认知形式的特点,也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体育学习在组织形式上与其它学科本质上的不同。

虽然运动性认知在内部体验性上表现为个体性,但在外部表现上则主要表现为运动性。这在一方面反映了运动过程群体性的特点,小组与团队活动成为体育教学区别于其它学科教学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另一方面也为互助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相互之间可以在群体活动中真实地检验学习结果,判断存在的内部原因,为个体改进学习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外部参考信息。另外,有些体育技能本身就是通过游戏活动来体验和掌握的,在游戏中每个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和分享性,从而形成“先天”的合作性学习。

4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体育学习方式转变的意义

从动作技能学习运动性认知形式的特点来看,体育学习具有体验性、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的特征。诚然,从学科教学的目标看,体育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动作技能的,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所提出的“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5],突出学科教学的育人目标。但是,无论如何,离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点来谈育人目标,则是空洞的,没有意义的。事实上,在体育学科教学中,把握住了动作技能学习的学习方式的特征,也就从根本上把握住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育人的特点和机遇。有了动作技能学习的体验性,动作技能的学习就能够从认知领域扩展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增长的过程,同时还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有了动作技能学习的自主性,就能够突出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和自控性,形成高品质的学习,有利于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有了动作技能学习中的探究性,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有了动作技能学习中的合作性,就有利于形成合作交往、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积极参与、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和相互信任、互助合作的社会心理品质。

而在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践中,为了突出新的学习方式却往往把体育技能的学习搁置在外:为了体现自主体验性,而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排斥在外,新的“放羊式”教学较之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体现探究性,就不切实际地在把讨论、提问等大量充斥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对过程本身的价值思考,形式化地应用新的教学方式;为了体现合作性,凡是课堂都是游戏,失去了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社会心理品质方面所应有的本真。教学过程表面上气氛活跃、热热闹闹,学生乐此不疲却茫然无所获。在一阵轰轰烈烈的闹腾之后,我们不能不反思:体育作为学科存在的价值特殊性何在?

体验性、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不仅体现了体育学科认知形式的特点,是反映体育学科认知目标的学习方式的特征,同时也是与课程改革全面育人的目标完全一致的,更体现了体育技能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媒介作用。体育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改变认知至上、体育技能惟一的偏颇,进行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情感态度、人格精神的全方位的培养,意味着多样化的体育学习方式的整合,在继承和利用前人发现和发明的一切有效的体育学习方式的基础上,紧紧把握住体育学科的育人特点和目标,赋予练习、游戏、比赛、体验、感悟等多种体育学习方式以体验性、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特征,任何脱离学科的认知目标来谈学习方式的转变的倾向最终只会弱化学科的全面育人功能,是违背课程改革主旨的。

参考文献:

[1][3]贾齐.浅谈体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运动性认知[J].体育与科学(南京),,(2):9-11.

[2][4]贾齐.从“体验性”看运动学的方法论特征[J].体育与科学(南京),1998,(5):11-13.

[5]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17号,2001.(6):1.

篇3:体育文化的研究论文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以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高专院校的部分学生以及他们的实习企业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考察法进行研究。对部分调查对象采用重测法检验问卷的信度,相关系数(r)分别是领导问卷r1=0.851,pG0.01;学生问卷r2=0.907,pG0.01;职工问卷r3=0.829,pG0.04。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具体实施时,发放领导问卷21份,学生问卷875份和职工问卷182份;有效率分别为94.3%、87.6%和83%,符合研究要求。运用Excel对调查问卷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在体育物质文化融合方而,85%的受访校、企领导,67%的受访实习生以及63%的受访企业职工都趋向于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给实习学生和企业员工提供体育场地(比如室外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室内乒乓球台、健身房或者台球桌等),学校利用教学资源给实习学生准备一些体育器材(如篮、排球、羽毛球拍及跳绳等),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体育文化知识,结合企业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特点,制作各种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体育文化宣传海报、标语及报道栏。形成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学生、员工积极参与为形式,将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与企业体育物质文化有机融合,共同发展。

三、体育精神文化层而的融合

1.企业体育活动主要是指企业结合有意义的节日或内部选拔赛等,利用若干天的时间,开展全员参与程度较高的体育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体育比赛和体育游戏等专题性的体育活动,进行体育教育和锻炼。经过调查可以分析出:各个企业基本没有组织体育活动的专门机构,规模大的企业由工会组织负责,小型私营企业基本都是办公室代为管理或组织。调查得知大多数企业每年举办一次单项体育竞赛活动,举办两次以上的都很少。这些单项活动主要有篮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等开展较为普遍的体育项目。基本没有组织像田径运动会、综合性体育趣味比赛之类的参与性更广泛的综合性活动。少数企业会定期请专业老师做体育知识讲座,活跃一下企业体育氛围。由于对各项体育活动宣传力度有限,使得大多数实习学生和职工认为本企业没有体育文化氛围或者体育传统。学生们就像一粒粒鲜活的种子,通过实习学生逐步把体育的生机和文化底蕴带入实习企业,让企业贫瘠的体育土壤,逐步的焕发新的生机。因此,在体育精神文化层而,企业应该加强和学校的交流合作。

2.在体育需求层而上,实习学生和企业员工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分析调查结果得出:实习学生的体育需求大于企业员工,特别是在体育参与和体育消费方而,学生明显的高于企业员工。这一方而和学生的受教育程度有关,另一方而是由于学生多处于青春期,精力旺盛,对机械单调的生产生活厌倦情绪强烈,希望通过体育去调节,而企业员工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己经逐步适应。因此,对通过体育调节生活状态的欲望不高,基本处于观望态度。学生更愿意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去增强自己竞争与协作精神。而企业员工表现的态度多是一般,参与意识不是很强。所以说,我们要通过校、企在体育精神文化方而的沟通与合作,来满足实习学生和企业员工的体育需求,培育出身体素质好,心理素质优的高效率员工。校企之间通过各项体育活动的交流,在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实习环境同时,也使企业的体育文化氛围得到改善,实现“双赢”。

三、结论

1、校、企体育文化交流函待解决的问题依然较多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和学生实习企业之间在体育文化的合作交流上也在不断加强。但是,在企业体育设施建设与合理利用、企业体育制度完善、校企体育精神文化交流等方而仍然存在较多问题。

2、高职院校与企业要在体育文化各层而互相交流企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还是很愿意为学生和员工提供一定的体育锻炼场所,学校也乐意在体育器材上而给予必要的资助。学校要帮助企业完善管理制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快乐的体育锻炼和实习环境,体育精神文化方而的交流将会成为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体育文化交流的核心。

3、企业缺乏专业组织,活动少,满足不了需求学生实习企业在每年组织体育活动方而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大多数企业缺少专业的管理机构,从而导致体育活动组织的次数少,质量低,参与范围小。然而学生和企业员工的体育需求都是比较强烈,如果这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势必会影响到实习学生、企业员工的健康和企业的生产效率。

篇4:海洋体育文化研究论文

2.1海洋性

人们常说海洋文化是“蓝色文化”,“蓝色”的“色彩”属性就是海洋文化的属性[2]。海洋体育文化是依附在海洋文化之中,因此,海洋体育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中定然蕴育着“蓝色”的“色彩”属性。海洋体育文化是伴随着人类长期以体育手段与海洋互动,相互关系的产物,因此,海洋体育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刻上海洋的印记。不容置疑,这一独特的文化形成过程预示着海洋性将成为海洋体育文化区别一般体育文化特征的特有属性和特征。这里的海洋性,既包括海洋体育文化形成过程中海洋向人类呈现出的自然属性,又包括人类在创造海洋体育文化时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明属性。

2.2开放性

海洋体育文化对内往往表现出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这里的多样性常常是由于其对外的开放和包容决定的。海洋体育文化由于依托于全球化语境往往比较容易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加大自身的开放程度。中西方海洋体育项目相互交流以及海洋文化产业间的相互合作更是印证了开放性在发展海洋体育文化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全球化语境中海洋对于开放性的独特地位被凸显出来,海洋不仅作为海洋体育文化的源泉,而且更多的是承担着对外联系、对外交流的纽带和平台,尤其是在海洋运动项目的更新。众所周知,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海洋运动项目都从西方引进而来,导致海洋体育文化内容和形式上对于海上交流和海洋开放依赖性增加。因此说海洋体育文化离不开海洋的对外联系,同时也不难看出海洋体育文化的发展速度取决于海洋的开放程度。

2.3海陆交融性

海洋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的`重要方面就体现在它的海陆交融性。海洋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与陆地界线上的密不可分,决定了海洋文化不仅停留于沿海一线而是与内陆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影响[3]。海洋体育文化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着海洋体育文化理所当然携带有这一特征。已形成的海洋体育文化,就在以自身的魅力、感染性和活力吸引着更多以不同的文化输入方式的陆地文化。以海洋体育运动项目为例,无论我们是从海上运动项目、沙滩运动项目和海空结合的运动项目,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出陆地运动项目的影子,如沙滩体育运动项目中的沙滩足球、沙滩排球、沙滩跑步、沙滩拔河,这些运动项目可以看做是陆地体育文化向海洋体育文化复制式的输入。当然我们不能否定海洋赋予这些运动项目的新的生命特征,即海陆文化的相互交融性。可以预想到正是因为海陆文化的相互交融的频繁性,以及相互的碰撞和交织,必然会使海洋体育文化变的更加繁荣,同时也必然成为发展海洋体育文化的内在动力。

篇5:海洋体育文化研究论文

人类的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促使着事物不断的更新,海洋体育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可以说海洋体育是人类借助体育手段向海洋渗透与海洋作用的直接产物。因此,我们可以判断海洋体育文化的继承性是双方面的,是体育文化和海洋文化相互联系所表现出来独特的文化意识形态。众所周知,“文化”概念的界定过程中,出现的百花争鸣情况,这是由“文化”内涵和外延的丰富性和变化性决定的。因此,我们对于海洋体育文化概念的探讨必须是建立在其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之上。海洋体育文化是有着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弄清楚海洋文化的外延才能避免对海洋体育文化理解的抽象性。如果说概念的内涵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那么,概念的外延就是具体的、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那些事物。从文化层次理论角度来看,海洋体育文化的外延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层面,

(1)满足海洋体育需要而创造的体育场地建筑、设施、器械、服饰等物质文化。

(2)为促进海洋体育的发展而形成了物质的各种思想物化品。二是精神文化层面,即海洋体育意识、道德、态度、情感等。三是制度文化层面,基本的海洋体育组织形式、各种海洋体育组织机构、各项规章和基本制度。四是行为文化层面,包括身体锻炼、民俗活动、运动方式、体育手段等。由于海洋体育文化外延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因此对于其外延的研究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因此,可以这样理解,海洋体育文化从广义上来看,就是指与海洋有关的体育文化;是人类在长期体育实践过程中受海洋影响逐步孕育、创造、形成具有海洋特性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海洋体育文化指在以海洋环境为背景,人类在与海洋长期的体育实践活动中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经过长期历史发展沉淀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以海洋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体育文化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具有海洋性质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观念、体育思想等。

篇6:海洋体育文化研究论文

3.1经济价值:海洋体育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海洋体育文化不仅是作为推动海洋体育发展的软实力,更是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海洋经济的无形资产。一般来说,海洋经济迅速崛起的推动力是来源于海洋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然而海洋体育文化产业也正是这条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所谓的海洋体育文化产业是指以海洋环境为依托,以获取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以生产海洋体育文化产品和提供体育服务为经营手段的行业。海洋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是依赖于海洋体育文化这种群体意识的指导,在海洋体育文化产业日益趋于成熟的今天,海洋体育文化更是彰显出其带来的经济价值。进一步来说,就是海洋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的获得渠道来源于对海洋体育文化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其中包括运动项目资源、体育器械工具资源、体育旅游休闲资源等等。正是由于其丰富的文化资源给予海洋体育产业附加了经济价值属性,因此不仅决定了海洋体育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和生存的空间,同时也决定着海洋体育的发展命运。所以说,海洋体育文化带来的附加价值属性对于海洋体育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3.2人文价值:加快建设海洋体育文化的内在动力

现代社会对于人文精神的推崇是自上而下的,从政府的执政理念到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再到家庭生活的成员价值观无不体现着现代人文思想。体育原本就是源于人,由人创造的一种文化活动。而将这种活动回归到对于人的关心、关爱,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本质也是理所当然的。人本观念、个人观念、自由观念是现代人文精神的三大方面,同时也是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核所在。这点也可以从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中得到证实,因为支撑和造就奥运精神的是“自信、自强、自尊”,这是人类在追求高层次的体育文化精神的同时对于人文精神的自然流露。以人为本、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案例在现代体育实践过程中屡见不鲜,如残奥会的举行就是对人类社会中的特殊群体给予的人文关怀。推而广之,海洋体育作为体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仅仅是继承了体育的运动属性,更是继承和弘扬了体育文化的内核精神,即人文精神。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人文精神是推动海洋体育文化持续发展、更加繁荣的内在动力。

3.3健康价值:推动海洋体育文化发展的究极目的

世界卫生组织1946年形成的健康定义是迄今影响最广泛的健康定义:“健康是身体、精神和社会之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健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健康资源与其他物质资源不同的是它来源于人类自身,是人力比较可控的资源。换句话说,人类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健康资源,可以是饮食、医疗卫生、艺术、体育运动等一系列的手段方法,但是必须指出体育对于健康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体育运动不仅仅可以改善人体的生理机能,同时对于调节心理压力、磨砺意志品质、增加记忆和智力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等心理层面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以帆船运动项目为例,由于帆船运动带有一定量的负荷强度必然会对人体各器官系统造成一定刺激,使得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机能发生的适应性改变,从而对机体产生良好的影响。因此,经常从事帆船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特别指出由于帆船运动经常是在变幻莫测,水文条件不断变化的条件下进行,乘风破浪,可以培养挑战自然、战胜自我的拼搏精神,以及逆境下的对意志品质的磨砺。由此可见,海洋体育文化给予人类的是积极向上的健康精神,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健康理念。

篇7:体育文化的研究论文

一、开发校本课程,引入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教学

1.1中小学开发少数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原则中小学进行少数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素质,并对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指学生自身所拥有的全部发展可能性和潜能的全面发掘,是学生在智力、体力、品德和美感上的全面成长。中小学素质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可见,对中小学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应遵循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注重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培养,更好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中小学进行少数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与教师业务水平相匹配,便于教师实施体育教学。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教师的业务能力对体育教学质量的优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地域、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呈现出不平衡的现象。这种教学业务水平的差异,要求在尝试少数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时应充分考虑本校教学资源及教师业务能力现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既要实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学校传承,又要顾及教师的感受,让体育教师在能力范围内,精神愉悦地做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各课程的教学及指导工作。这样才能使校本课程开发达到其教学目的,才能为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增加动力。

1.2高校开发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注意事项首先,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切合实际。少数民族体育高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是关键环节,其对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具有方向性和指导性作用,只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才有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展,便于校本课程的实施。因此,在制定少数民族体育校本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时,既要考虑现代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又要关注少数民族体育自身的特点,既要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又要注意本校的实际情况,努力将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化、客观化、人性化、操作化,以能在高校实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为根本出发点和主要依据。其次,高校进行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时要保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特色。因地域及生活环境不同,各少数民族都拥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及风俗习惯,尤其在体育领域,少数民族都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而各民族各异的体育项目也承载着不同的文化特色,如海南省的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他们都有自己乐于从事的体育项目,而且在体育活动中都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和服装道具,体现出不尽相同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各层面的相异,正是在体育课程应予以保护的闪光点,也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区别与其他文化的本质特征。

二、举办少数民族体育教学比赛,拓展文化传承渠道

2.1少数民族体育教学比赛项目的选择对民族体育教学比赛项目的选择要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项目选择的实用性是指项目比赛的开展能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项目选择的趣味性是指在保证其实用性的基础上,要关注学生对项目的感受,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接触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身心愉悦中体验民族体育文化的魅力。只有这样才会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热爱民族体育文化,才会使民族体育文化真正扎根在学生的情感中,进而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开辟一条有效渠道。

2.2教学比赛中民族体育文化的宣传策略教学比赛中民族体育文化的宣传,是指通过体育比赛这个媒介,将体育文化融入到比赛中,既要让学生在比赛中分出胜负,又要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感受民族体育文化,时刻被民族体育文化所影响。因而,在教学比赛时应争取将文化的各方面特点进行全方位展示,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民族体育文化的精髓,使学生通过比赛接受民族文化的教育与熏陶,最终把教学比赛变成比赛教育,通过项目比赛承载体育文化,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获得更多有关少数民族体育的知识、技能和体验。

三、健全民间体育系统,完善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体系

3.1单位职工体育职工体育是指在工商、企事业、机关、团体等职工中开展的体育锻炼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职工的身体健康水平,增强其适应能力,缓解工作压力,以便更好地从事日常工作。少数民族体育为职工体育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其具有的趣味性、文化性等特点与职工体育天然地契合在一起,而职工体育也为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职工体育中开展民族体育教育、举办民族体育比赛、进行民族体育宣传等,都会为民族体育的传承提供难以替代的方式和手段,这使其成为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2城镇居民体育城镇居民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是由城镇居民自发组织的,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具有自发性、多样性、娱乐性、健身性等特点。其对丰富居民的社会文化生活,沟通邻里情感,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有重要价值。通过在社区体育中引入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可以促进城镇居民体育健康发展,并在满足人们体育需求的同时,使人们感受到民族体育文化的魅力,并在交流中改变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认识,进而理解和热爱民族体育文化。

3.3农民体育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最大。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对于增强广大农民体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建设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农民体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民族体育文化来源于人民,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必然要回归到人民中去。广大农民都是民族体育的支持者和爱好者,在劳作之余开展少数民族体育,使民族体育文化返璞归真,能为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提供足够的人文土壤。

四、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魂,是民族的根本,拥有民族文化才拥有民族个性。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力代表,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发展有重要意义。教育是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应促使其形成更加完整的教育系统,并通过不同的教育形式,尽最大可能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进行传承与保护。

篇8:体育文化的研究论文

一、现状调查的具体表现

1.农村村委不重视

在农村,不仅是在河南省不同地域的农村,在全国的农村都有这个现象,那就是大力发展经济,而对别的方面不大重视,导致很难发展起来。对村委工作的考核几乎也是用济效益来衡量,因此体育文化事业更加得不到重视,因此也谈不上在这方面资金的注入,对体育文化建设也没有系统的规划,而是任其自生自灭,有所发展固然好,发展不下去也没有去管理。在农村,几乎看不到任何公共体育设施,除了当地小学里有一些如兵兵球台、篮球场等的设施,而学校一般是不对外开放的,就算开放,村民一般也是没自备有体育器材的,这足见村委的不重视,对体育文化建设不上心。

2.村民无体力无心力顾及体育锻炼

在农村,村民是以体力劳动为主,日常生活中会比较疲惫,对比城镇来说生活压力较大。调查显示,大多数村民在劳动过后都会选择轻松愉快的休闲方式,其中包括串门聊天、看电视等,是几乎不用花费气力的方式。另外,大多数时候劳动时间较长,特别是农忙时期,根本无法顾及体育锻炼。村民一方面为生活奔波;另一方面,为子女教育问题困扰,双重压力下,不仅身体健康有所影响,心理上也不轻松。

3.农村休闲内容单一

农民的休闲时间不多是一方面,而农村休闲内容单一又是一方面,这更使得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农民就更加不晓得选择怎样的体育文化活动去参加。根据调查来看,农村休闲内容单一且休闲的方式有点低俗,来来去去就是:打牌、打麻将、看电视、下棋等,下棋的多是老人,此外,老人几乎没有什么体育文化活动,电视又看不懂。看得出,闲暇之余,农民的生活质量并不高,休闲娱乐方式不够科学、健康。

4.村民缺乏健康意识

在农村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年轻时候健健康康,没病没痛,但是一上了年纪,各种毛病层出不穷,这与以前长期不注重身体锻炼有非常大的关系。由于不参加体育锻炼,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这种变化是潜移默化的,一时之间并没有体现出来,长年累月周而复始,量变导致质变,身体一旦达到不能承受之重就会出现问题。健康不是病了才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而有些病不是不是那么容易治愈的,尤其是长期积累导致的疾病。健康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的体育锻炼中去保持身体的健康。

5.村民交往圈子小,交流方式单一

不同的地域,但是在农村,大多数人的交往圈子很狭小,局限于邻里之间,而交流方式也仅限于如下几点:串门、打牌打麻将、招呼一群人一起喝酒。而有些会玩手机玩电脑的年轻人,空闲下来许多人会选择上网聊天、玩游戏,这绝对占了他们大多部分的空闲时间。对他们而言,可供选择的交流方式很少,其实,体育运动是一项很好的交流方式,能够使得身体肌肉彻底放松,运动过程有竞争有合作等运动精神,这会大大丰富他们的内心,利于互相之间建立起友好、和谐的关系。

6.村民消费观念落后

村民消费观念相对落后,消费方式也也很陈旧很单一。在调查中,农村家庭支出主要包括如下:日常生活吃、穿费用,农业所需成本,子女教育费用。而用于体育文化消费的很少很少,用于购买有关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方面的书籍更是寥寥无几,进行定期健康检查的几乎没有,都是生病了才去看医生。这样的消费结构是不合理的,对于农村的全面发展也是弊多,说得严重些,他们是为了生活而生活,却没有学会享受生活,没有考虑到自己的生活质量只有可以更上一个台阶,在吃穿住行解决之后,怎样提高生活质量是值得他们深思的。

二、改善方案

1.建立完善体育文化建设机制,加强宣传

在新农村建设中,各部门应该各司其职,不要全部集中于经济建设,在体育文化建设方面,也应该高度重视,把它归为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一部分,建立完善体育文化建设机制,真正摆上重要的工作日程,去实现它。村民健康意识薄弱,这更需要相关部门广泛宣传体育健身的重要性和作用,大力普及体育健身的常识,推广体育健身的正确方法,强化宣传工作。现如今,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农民身体素质较低,农民渐渐富裕起来,对于休闲娱乐健身的需求也在增强。在闲暇时间特别是在节日期间,应该拒绝打牌赌钱、酗酒等低俗的有害身心健康的方式,若能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引导村民走向科学、健康的休闲方式和交流方式,这需要领导者完善体育文化建设机制,在适当的时期制定体育文化活动策划,真正去落实。

2.提倡全民运动

在很多农民的意识里,参加体育活动的都是学生、年轻人,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健康就像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上到老年人,下到牙牙学语的小孩子,都应该有适合他们年龄段的体育运动。强化农民的健康意识,提倡全民运动,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低俗的休闲方式,让村民意识到,体育文化不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奔向小康生活的一个体现,不要以为农民不需要体育锻炼,平时本来就已经体力劳动了,体力消耗和健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把体力消耗等同于健身。全民运动或许很难实现,但是必须有这种意识,它有利于营造一种浓厚的体育氛围,看到小孩大人也参加体育文化活动,这对于所有人都是一种很强大的鼓励,容易激发人们一同融入体育文化活动的欲望和热情,人们互相影响,互相学习,一个人带动另一个人,互相带动大家的积极性,全民运动设想的实现将指日可待。

3.加强体育文化工作队伍建设

从体育文化活动的缺乏到致力于这方面的建设,需要一支优秀的体育文化工作队伍,这是无疑的,否则人们健身的科学性无法得到保障,有时候与其盲目地健身会适得其反,不如不健身。根据不同地域的特色,每个新农村应该有适合自己的一批体育文化工。

三、总结

概括来说,调查表明,毕竟农村的发展滞后于城市,在经济发展相对不是特别好的情况下,体育文化建设并不像城市那么容易,但是只要针对新农村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正确的对策去改进,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也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成效。

篇9:体育文化的研究论文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的现状

高等院校是文化的传播者和发源地,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只在校园内呈现出来,这是现代体育与现代教育的结晶。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主要内容为体育活动的一种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是体育活动,这是学生增强健康体质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国内至今没有一个规范、科学的校园体育文化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和谐校园的发展,所以,建立科学的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极为迫切。

二、研究原则

2.1目标性原则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设计时应该紧紧围绕这样的主要目标——即如何客观、全面、真实地反映出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它应该由一些典型的指标来构成,这些指标要能很好地代表校园文化的水平,并通过多方位和多角度的反映出来。同时不可以遗漏一些关键指标,这些指标与评价的目标紧密联系,尽可能地不要选择一些没有什么关系的指标。

2.2导向性原则所选择的指标要紧密联系学校的现实情况,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把握好学校的发展趋势,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要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未来体育文化发展的趋向,前提是结合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以及整个社会的时代特征。只有这样,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才能正确地发挥它的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才能有正确的发展方向。

2.3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也称客观性原则,是指校园体育文化评价指标要有符合一定的客观规律,使评估结果最大程度的客观和科学。它决定了评估工作符合实际、客观地进行,很大程度上关联着评价指标体系能否有效地实施,科学性原则是对指标体系来说是一条重要的原则,同时也是其他各项原则的来源和基础,一切原则都应该从科学性的角度出发。

2.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定性分析是一种质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也就是为了确定事物中的各种因素是否是相互制约;而定量分析就是为了研究和分析事物之间是否有关联,这是用一种数学的方法进行的研究,更具有说服性。本研究打算构建的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主要是以定性指标为主,定量分析只是起辅助作用。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的建立

3.1指标体系的提出在立足我国体育文化背景,结合我国的文化结构,是在体育文化的建设内容和内涵的基础上暂时制定出的3个一级指标,主要包括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校园体育精神和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以及50个次级指标。以下主要对一级指标作具体的阐述。

3.2指标的筛选对三个一级指标的筛选主要采用的是特尔斐法,同时先选定一组有名望的专家,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征询这一组专家的意见,这样反复地调查、分析和得出结论,尽量总结出专家们的一致意见,从而得出对未来结果的一种可靠性预测。再通过问卷调查法,列出四个等级即重要、较重要、一般、不重要,它们的分值分别为7、5、3、1,在最后一轮进行权重打分,最终得出指标体系。专家们的意见的集中程度用各指标所得分值的算术平均值来表示,专家的意见协调度主要是通过每个指标最终分值的变异指数的结果来表示,变异系数越小,就表示指标的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就越高。

3.3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的确立在对前面三个一级指标的专家调查中,专家们对这三个一级指标的意见差别不大,都很认同这三个一级指标。在随后的开放式问卷调查中,专家们也比较赞同这三个指标,并且对校园体育文化所涵盖的三个层次即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精神文化和体育物质文化方面达成了共识。所以指标修正后的三个一级指标能够相对科学地衡量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所以,保留一级的全部指标。但还有些专家认为,在以上的三个指标体系中缺乏体育行为文化表现。行为是一种本能的、下意识的活动,主要表现在外部的肢体动作中,这是人们通过自身内在的各种心理和生理作用反映出来的,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表现和产物。一般认为,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形态是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直接表现形式和主要内容,是高校校园文化创造主体即学生的行为活动的客观外化,属于高校体育文化的外部结构范畴。因此,在指标体系中应该有相应的体现。

3.4对指标体系的检验与确立在研究中,主要用因子分析结果的共同度来检验指标体系的建构效度。因子分析是一种多元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是使因子变量具有较强的可解释性。即通过在研究如何丢失最少的信息的基础上,将众多的原始变量浓缩成几个少数的因子变量。共同度是指个评价项目解释方差的比例,其值从1到0,1为所有方差均被评价项目解释,0为评价项目不解释任何方差。共同度越大,说明其中所包含的原有变量信息的量就越多。研究表明,高效度的共同性系数应该要>0.50。为了保证因子分析的客观性,所以量不应该有太多的因子变量,因此,本研究只分析并检验了4个一级指标,采用4级专家问卷。主要是将重要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很重要、重要、一般和不重要,相应的分值为7、5、3、1分。通过周密分析,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通过因子分析法的检验,最终确定了指标体系。

四、结语

研究通过对一组专家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在专家们意见的启发下,指标体系进一步地得到修改和完善,而检验指标体系时又是用的因子分析这一专业研究法,最终确立了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以及校园体育行为文化4个一级指标以及众多二级和三级指标。这有利于调查和分析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有利于掌握高校大学生参与校园体育体育活动的状况,有利于了解大学生对待体育的态度和他们的一些体育行为。

篇10: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1现阶段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校和家长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中学的领导和教师往往更注重数理化和外语等主要学科的学习状况,将大量的经费、人力等投入到这些学科中,这体现了学校重视教学的成绩,但同时又明显忽视了一点,那就是体育教学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家长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恨不得他们一天24小时不停地学习,而对于孩子们体质的关心则体现在补充营养上,却忽视了增强体质的最好方法———体育锻炼。甚至有的家长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加以阻止,严重地打击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1.2中学体育教学内容、模式陈旧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跳不出灌输式的技能教学的框子,学生总是被牵着鼻子走,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练什么、不需要什么思维活动,而且由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多(一般都是两个教材:一个新教材、一个复习教材),教学节奏安排的非常紧凑。因此,在技术教学中教师不可能留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这种教学保证了技术(知识)传授的高效率,而学生在学习中本应有许多东西需要自己去思考、理解,结果却被教师包办代替了,学生几乎成为教师操纵的木偶,不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这种教学抹杀了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1.3中学体育教师的个人素质偏低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体育教师,如果不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就很难达到向学生进行传道授业的最佳效果。倘若体育教师只有较高的专业运动技术水平,而文化水平较低,其教学工作必然受到限制。现在高等师范院校及体育院校毕业的体育专业学生,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差,缺少有助于教学基本功提高的'训练活动课,学生在校期间,课堂实践机会少,造成许多毕业生专业知识过关而教学素质不过关,毕业生毕业后不能适应教学工作。同时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却很少有机会“充电”,通常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体育教师,还在用前学习的知识进行教学,这在知识更新如此迅速的今天,怎么能相适应?其结果必然导致体育教育落后于现实。

1.4中学生体育观念淡薄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也是青少年世界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其间养成的各种思想意识、学习和行为习惯对青少年今后的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从中学体育教学的角度来讲,学生能否在这一阶段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关系学生今后一生健康的大事,自当受到高度重视。然而受旧的教育理念的制约,那种以教师为本的教学方式是不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同时,中学缺乏必要的体育器材,限制了中学生们的运动。事实是有很多中学生热爱运动,如篮球、足球,但是苦于学校缺乏必备的设施,他们根本无法去进行自己喜爱的运动,只得做些简单的、重复性的练习;其次,繁重的课业压力,使得他们没有运动的时间和情绪,他们心里想着还有多少的作业还没有完成,根本无法将精力用于运动。

篇11: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2.1加强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

首先,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加强自身对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吸收和消化,使得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符合时代的发展和中学体育教育的特征,为中学体育教学服务。其次,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体育教师在让学生掌握“三基”的过程中,应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以适合个人的运动项目为中心,使其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同时体育教师要加强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学习、钻研和创新,以提高自身的体育教学素质,一项枯燥乏味的体育项目,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组织方式,如采取游戏或竞赛方法,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投入到其中,达到教学的目的和锻炼的效果,而且使学生产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实现学生对于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和实用性的需求。

2.2增加体育运动的课时数,弥补场地不足的缺陷

每周两节体育课很难满足学生对于运动的需要,在保留原有体育课的基础上,多开展体育课外活动课,给学生较大的自主选择权,让其参加感兴趣或擅长的体育活动。学生可以通过体育课学习各项体育运动的基本技术,而在课外活动课上系统地进行某一项体育运动的学习和锻炼,增强运动技术和技能,这样就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对其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习惯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地制宜,自制或创新体育器材和体育场地;积极地进行体育器材、教具改革,并做好现有场地器材的管理和维修,使场地器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2.3改革体育考试和评价方法

在体育教学评价时,应改变过去那种以运动技术、记评和达标来考察体育运动成绩的办法,应认识到单纯的记评和达标的考试制度和方法不能全面反映出教学效果的价值。应建立新的体育考试制度,改变单纯用外部行为度量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并且用来衡量体育教学效果和健身效果依据的评价习惯。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先天条件,根据自身的特点、起点和潜力,制定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使学生在体会锻炼兴趣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4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

首先,教师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启学生的心扉,要兼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方面的知识,特别要掌握现代教育科学和技能,这样在教学时才能融会贯通,游刃有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也需要丰富的体育科学知识来指导。

3结束语

中学体育教育作为中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增强中学生体质的任务中学生的体质逐年下降,中学体育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对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要积极改进,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控制中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

篇12: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高校的体育文化对高校学子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而加大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视是非常有必要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到体育文化的精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因而高校要在各种校园体育活动与竞赛的开展中,营造具有较强体育文化的氛围,让学生逐步感受到体育文化的魅力,领悟其中所含的丰富内涵,进而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不断增强自身的素质,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当代大学生。

一、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这一环境下形成的为校园主体所共认、共有、共享的所有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方式文化的总和。体育文化是体育健康价值观念的重要体现,对体育活动的开展起着主导作用。其所含的制度与物质方面的内容则是体育文化的具体体现,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以及方式文化的有机融合共同构成了高校的体育文化,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高校体育文化具有表现时代体育风貌的时代性,体现内容多样化的多元性以及适应广大校园师生的普遍性。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与其所具有的特点使其在今天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高校要注重通过体育文化的建设帮助师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优化体育课程教学

要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体育课来让学生感悟体育文化。体育课是学生接触体育最基本的形式,借助其实现对学生的体育文化影响是极为有利的。高校的体育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将体育文化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精神的熏陶。体育课要将理论知识与体育技能并重,采取较为合理科学的上课模式,让学生对体育文化有一个感性深入地了解。这样学生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体育文化所包含的理念,进而形成更加积极健康的生活模式,逐步提升体育文化素养,促使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取得十分良好的效果。

2.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于体育文化的深刻感悟对于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有着极其积极的作用。因此高校以及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来完成。当前的高校学子中,有很多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由于缺乏强制性,多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都与体育活动无关。高校要着力改变这一点,首先从思想上使学生明确进行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并开展一些有趣的体育活动。让学生逐渐提升对于体育的兴趣,从而鼓励学生走出寝室,走向草场,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这样才能促成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

3.丰富体育教育形式

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还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来进行,为此高校可以开展一些课外的体育活动以及组织相关的体育文化讲座等。体育文化的建设仅仅依靠体育课程的影响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经常性的运动会促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大为增强,同时学生之间就体育文化所进行的交流或者相关的.体育文化讲座也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这样一来,学生的身心都实现了较好的发展,这也符合高校体育文化的内在要求。

4.加强体育设施建设

体育设施作为体育文化实现的载体,在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也就成了高校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当前的各大高校中,体育设施的建设及使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一些体育设施建设不完备,学生无法实现一些体育项目的练习;高校对于体育设施的管理不够完善,致使许多体育器材无法得到正常使用。高校要注意到当前的许多体育设施已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基于此,高校要加大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使体育活动场所以及体育器材得到不断完善,帮助实现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

小结

总之,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不但是建设校园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高校学子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各高校要将体育文化的建设放在比较重要的地位,通过对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以及体育设施等方面的改进促使高校体育文化得到补充与完善,从而实现对广大师生的积极影响。

篇13:幼儿园体育教育研究论文

幼儿园体育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民间体育游戏是指民间开发的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特点的活动。相比于现代体育游戏,民间体育游戏能够更好地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但是民间体育游戏毕竟和现代体育游戏不同,既蕴含着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因素,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符合当代幼儿身心特点的地方,需要教育工作者加以改进和完善。本文旨在对民间体育游戏如何有效融入幼儿园体育教育进行研究,以更好地发挥民间体育游戏的优势,促进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民间体育游戏;幼儿园;体育教育;融入策略

民间体育游戏是体育游戏的重要组成,体现在幼儿教育上,民间体育游戏的应用比较广泛,既可以融入幼儿的学习活动中,也可以融入幼儿的健康活动之中和社会活动之中,从而使民间体育游戏的发展和幼儿教育结合起来。

一、民间体育游戏融入幼儿园体育教育的原则

(一)注重适宜性。民间体育游戏的适用性总体上比较良好。但是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民间游戏的规则和情节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在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教学时,幼儿教师要对民间体育游戏进行有效整合,根据幼儿的年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的不同,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此外,对于比较难的民间体育游戏,教师要注意对游戏的难度进行改编,使民间体育游戏能够适应大多数孩子的认知水平。

(二)注重趣味性。民间体育游戏虽然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是与幼儿对趣味性的要求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往往是文化韵味比较足,但是趣味性不够高。幼儿处于认识世界的起步阶段,对于新鲜有趣的东西比较容易接受,有鉴于此,教师在推进民间体育游戏教学时要注重提高民间体育游戏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民间体育游戏的作用,使幼儿爱上民间体育游戏。

二、民间体育游戏融入幼儿园体育教育的策略

(一)改进游戏规则。游戏规则是游戏开展的前提,也是游戏顺利进行的保障。由于民间体育游戏的游戏规则对于当代幼儿来说比较保守、僵化,所以有必要在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教学之前,对游戏规则进行改进。比如“老鹰捉小鸡”这个游戏,幼儿虽然能够在做“小鸡”的过程中感受到被捉的刺激,但是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按照教师当“老鹰”、学生当“小鸡”的规则进行游戏,未免过于老套。事实上,在这个游戏中,教师完全可以和幼儿互换角色,让教师和其他教职工一起加入进来做“小鸡”,而幼儿来当“母鸡”和“老鹰”,这样一换,不但幼儿和教师都会感到新鲜,而且幼儿还可以在做“老鹰”和“母鸡”的过程中体验到另一种感觉,比如勇敢,比如责任,而这些品质,幼儿是无法在只做“小鸡”的角色中得到锻炼的。

(二)调整游戏内容。民间体育游戏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变革和创新,但是仍然具有很强的民间意味。当代幼儿处于信息化时代,一些民间体育游戏虽然能够通过其自身特有的游戏内容和形式引发孩子的好奇心,但是如果不能和孩子的生活结合起来,很容易使孩子失去兴趣,使民间体育游戏教学失去动力。民间体育游戏融入幼儿园体育教育的研究李婷(江苏省靖江市第一实验幼儿园前进分园214500)所以对于一些游戏内容不太适合当代幼儿的`民间体育游戏,教师有必要做出一定的调整。比如“丢手绢”这个游戏,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情感能力都有非常良好的作用,即使在当代体育游戏中,这样好的游戏也不容易看到。但是由于“手绢”这个东西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早就消失,即使教师辛苦找到,学生也很难从一个丢来丢去的手绢中感到乐趣。对此,教师就可以把手绢换成别的东西,比如红领巾,比如一块沙琪玛,比如一把小水枪,比如一个小猪佩奇的毛绒玩具,等等,因为这些都是与孩子的生活关系紧密的东西,所以比手绢更能激发孩子的游戏乐趣。再比如,有些民间体育游戏是需要童谣唱和的。而由于这些童谣的内容都比较古旧,加之比较长,虽然郎朗上口,但是对于口语能力尚不完备的孩子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比如,有种民间体育游戏叫“拉大锯”,其童谣内容为“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也要去,今儿搭棚,明儿挂彩,羊肉包子往上摆,不吃不吃吃二百,二百不够加一百”,不但句子长,而且内容老旧,已经失去了逗人一乐的功效,对于这样的游戏,教师就必须结合幼儿的生活,在不影响韵律的前提下,对童谣内容进行改编,使之成为一首被幼儿接受的童谣,从而发挥民间体育游戏的作用。

(三)创新游戏形式。很多民间体育游戏对场地的要求比较高,比如“抽陀螺”,需要一块比较大的地方才能开展,而幼儿园的环境一般都比较局促、紧凑,这时,幼儿教师就要对“抽陀螺”之类的游戏形式进行创新,在不改变游戏趣味性和主要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既能使游戏得以开展,不因为场地的限制而取消,也能够保障游戏的安全性。比如,教师可以把“抽陀螺”变成“转陀螺”,不让学生拿鞭子抽,而是用手转,虽然趣味性下降了一点,但是能够充分保障学生的安全,而且对场地的要求也不高,随便找一块平整的地方,学生就能够用小手把陀螺转起来,对转动起来的陀螺产生兴趣和思考。有鉴于趣味性的下降,教师可以把陀螺变换成各种材质的样子进行弥补,比如可以是塑料的,可以是木头的,可以是铝制的,等等,陀螺上面可以让孩子们涂鸦成各种东西,小老虎、小兔子、飞机、大炮等,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对陀螺爱不释手。

三、结束语

民间体育游戏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广泛流传,是有其优势的。把民间体育游戏融入幼儿园体育教育中,既可以帮助幼儿在游戏中认识世界,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也能够通过幼儿的学习,提升民间体育游戏的影响力,传承民间体育游戏。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而民间体育游戏又是以少儿为主要娱乐对象的游戏,所以民间体育游戏不但能够和幼儿教育相结合,而且也能有效推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晋.如何让民间体育游戏走进幼儿园户外活动[J].中国校外教育,(17).

[2]周伟娟.浅议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的特点和组合[J].才智,2017(20).

篇14:体育运动器材消费情况研究论文

体育运动器材消费情况研究论文

摘要:体育运动器材隶属于体育用品产业,体育产业作为未来几年政府引导、民间资本青睐的产业,势必得到迅猛的发展,将为中国经济转型、稳增长提供强劲的动力。本文以河南省安阳市区周边地区为例,采用随机抽样法、实地走访调查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安阳市区周边体育运动器材的消费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意见及办法。

关键词:体育产业;运动器材;安阳市

1前言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北京奥运会及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给我国体育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使我国体育消费市场不断完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传统产业面临洗牌的困境,体育产业与服务业的强劲势头逐渐显现,它具有其他传统行业不具有的优势。是一项绿色健康无污染、具有学科交叉性的产业。中国体育文化产值总产值正呈一个加速上升的态势,近些年,随着国家对体育产业的重视力度加强,以及诸如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这类国际一级赛事在国内的举办[1]。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体育总产值1.8万亿元,产业增加值占当年GDP比为0.7%。对于未来,即使按25%的保守增速预计,到中国体育行业产值也将达到2.81万亿元。国内体育行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2]。据相关调查研究得知,河南省发展比较好的体育文化产业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体育休闲娱乐业、体育文化旅游业和体育竞猜等,但这仅仅占据河南省体育文化产业中的一部分,其他方面的发展存在不均衡的状态[3]。河南省体育表演产品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如少林功夫,但目前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市场发展还不是很充分、运作还存在一些漏洞、品牌创新能力弱等不足之处,严重影响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应加强此方面的提高。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和行业发展基本规律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的时候,体育产业的发展会呈现出一个“井喷式”的发展态势,而中国目前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差不多8000美元,由此看来,中国的体育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4]。体育产业包括体育文艺表演业、体育用品行业、体育投资业、体育咨询与服务业、体育培训及营销产业和体育建筑产业等多方面产业。各个产业之间相互协调,共同提高,为经济持续未定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5]。相关专家指出要迅速提高体育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应加强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宣传,积极开发体育运动项目培训业,提高体育健身人才、体育器材产品的质量与效益,创立多梯销售模式,积极发掘本地产业,开发传统行业,提升体育各项比赛开发运作水平。只有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的解决河南省体育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又能刺激消费,促进河南体育事业的发展。众所周知,现阶段由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针对不同地区和职业的体育研究应运而生,但对体育器材消费情况方面的文献不多。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文献资料法、随机抽样法等方法。对安阳市区范围内人群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拟了解他们的消费需求、及影响体育器材消费的因素。为促进安阳市群众身心健康发展,提高身体机能,为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实施,推动安阳市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实践和理论依据。最终助推安阳体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1城市运动情况概述

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北邻邯郸,南接鹤壁、新乡,西靠长治,处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的交界处。安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甲骨文最早发现地,周易的发源地,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安阳是中国航空运动之都,迄今为止成功举办了八届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吸引了大量的资金与人才,广场舞大赛,安阳市网球比赛、羽毛球比赛、足球比赛等一系列的体育赛事,加快促进了安阳地区体育市场的发展。本文以安阳市区体育器材消费情况为例,对安阳市区范围内各消费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作出合理的意见与建议,为安阳体育产业的发展尽做出努力。

2研究概述

本文随机选取安阳市体育器材销售商体育器材消费现状产业探讨CHANYETANTAO作为研究对象,向安阳市区部分体育器材经销商、安阳市区范围内参加锻炼的市民进行调查了解。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和实地走访调查的方式,在文峰区、龙安区、殷都区、北关、这几个地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统计出了比较科学有效的统计数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育产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其在经济社会中的比重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城市已经发挥出其巨大的价值,一个绿色健康、效益可观的行业新星正在冉冉升起,为此,国家相关单位已经将体育产业列为发展第三产业的十大支柱产业之一。就安阳市来说,体育器材消费情况虽不如其他发达省市,但随着政府的重视及全民健身运动的兴起,安阳国际滑翔赛以及航空文化运动旅游节的历次成功举办。都为安阳市的体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3.1参加锻炼人数分布不均匀

通过派发调查问卷得知,安阳市区范围内45岁-65岁占比率最多,占到38.2%,其次是13岁-20岁,占到了31.8%。最低的是中青年人21岁-44岁,仅有12%。这些数据说明,安阳市区范围内的体育发展空间还有很大。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扩大体育的影响力,民间资本对体育产业加大投资力度,促使体育市场快速、稳定的发展。

3.2体育设施利用率低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得知,安阳市区周边的体育设施分布不均匀,一些体育设施年久失修,无人进行维护,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安阳市体育馆地理位置处在城区边缘,加之交通不便,以上原因制约了一些人的锻炼热情。另外一些场馆设施属于盈利性设施,大部分拥有一定的体育项目基础,供业余体育爱好者提高交流的地方,并不适合无体育基础者的休闲锻炼。比如:很多社区都有专门的锻炼场所,以此来激发群众的锻炼意思,搞活全民健身这个大市场。然而,很多社区的体育设施却流于形式,使用率非常低。归根到底,需要政府和社区两手抓,一方面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提高现行的体育管理制度。另一方面,社区需要经常组织体育活动,强化健身意识,提高体育设施的使用率。

3.3体育器材经销商产品结构单一

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在体育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体育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6]。经实地走访调查得知,安阳市区周边未形成较大规模的体育经销商,体育器材销售种类单一,器材质量参差不齐。

3.4体育健身意识观念淡薄

现在很多人身体健康时,不愿意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消费主要花费在在吃喝玩乐上面,导致糖尿病、颈椎病、高血压、肥胖症等缺乏锻炼导致的健康问题不断增加,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反而没有那么多的金钱病,倒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在金钱思想的影响下,不重视身体素质的发展,导致很多人只有病痛来到身上以后才知道锻炼的重要。

4建议

体育产业“十三五”规划出台,我国体育产业将迎来“黄金十年”,体育器材相关消费势必迎来良好的发展契机。笔者查阅通过查阅《-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得知,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75.62万人,实现增加值3135.95亿元[7],占当年GDP的0.60%,按可比价比增长14.44%。中国体育产业的增加至3575亿元,占20GDP比重的6.3%左右,这些数据显示了我国目前的体育产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表明我国未来的体育产业势必将有更大的发展前景。安阳地区各项体育工作全面进步,群众体育活动如火如荼,竞技体育发展稳步提升。目前安阳市区周边体育器材消费市场存在众多制约因素:总体经济水平增长乏力,内部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体育相关产业人才队伍匮乏,安阳市区居民整体体育消费总量过低。安阳市区体育器材消费市场需政府与民间资本相结合,共同努力。依靠自身的独特优势,找出适合自身的体育消费市场出路,为安阳经济腾飞做出自己的贡献。

4.1继续发展体育旅游文化产业

安阳处于豫晋冀三省交界地区,属于国务院批复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安阳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早期华夏文化从这里诞生,近代“红旗渠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迄今为止,安阳市已经成功举办七届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两次广场舞大赛。林虑山国际滑翔伞公开赛暨海峡杯滑翔伞交流活动,其中林虑山国际滑翔伞公开赛属于国际二类赛事,对安阳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8]而且安阳作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经济圈和河南三大国家战略辐射交汇点,处处蕴含投资商机[8]。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要从安阳本地出发,结合安阳地区的自身优势与传统特色,进行针对有效的合理开发。使其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力与经济效益。体育器材相关消费可以借助安阳本地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搭上顺风车,刺激体育器材消费,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因此,应加快发掘体育旅游文化产业的价值潜力和自身优势,适应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4.2转变传统体育锻炼思想

转变现代人的体育锻炼意识是加快体育产业升级、促进体育产业平稳快速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要想改变全社会的传统体育健身意识,就要让全体市民认识到现代健身的好处与发展前景。政府与民间进行合作,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大量注入体育市场,加大对体育健身方式的宣传力度,减少体育负面信息的传播,引导人们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政府也保障相关制度的健全,给予人们更多的锻炼时间,这就需要政府统筹协作,共同努力。发挥政策优势,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传媒行业-体育文化传播的引领者:智美集团,[EB/OL].

[2]20中国体育行业产值将达6879亿元-中商产业-中商情报网[EB/OL]

[3]牛军伟,“十二五”期间河南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12.

[4]行业|30余家上市公司投身体育产业风口上的体育怎么飞起来的-搜狐[EB/OL]

[5]刘少英,田祖国.湖南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湖南:吉首大学.:16.

[6]胡承红.构建和谐社会视角看居民体育消费—以成都市为例[G],成都:成都体育学院,:16.

[7]20中国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3135.95亿元[EB/OL]

篇15:古代体育建筑研究论文

古代体育建筑研究论文

1中国古代体育建筑的类型

1.1蹴鞠场

蹴鞠作为一种古老的运动形式,由于对场地要求较为简单,使其能被各个层次的人根据个人的喜好开展。蹴鞠场作为一种盛行于某个历史时期的体育建筑有两个典型的特点:随机开辟型。主要是以民间为主,基层的老百姓在闲暇的生产劳动之余,按照自己的各种可能性因地制宜性地开辟的大小适宜的场地;专业建设型。以官方或宫廷为主,为了娱乐需要在特定的区域建设的专业型场地,其中根据表演性和竞技性也有着略微的区别,竞技性要比表演性的场地要大,且专业性的辅助器材要求要多。从汉高祖的引入到宋代的黄金时期,蹴鞠场也随着规则的完善不断发展。这一时期,蹴鞠不仅在宫廷和民间广泛开展,而且有成熟的规则,体育组织—齐云社的成立,蹴鞠专业球队—左右筑球军创立,都为蹴鞠场专业化与科学化创设了研究性与发展驱动性的环境。

1.2步打球和捶丸运动场

步打和捶丸是古代击鞠运动演变的竞技项目,作为体育建筑的步打球和捶丸运动场,也随着两种项目的规则变化,其建设要求和场地的具体细节在发生着变化。首先,步打球场地相对简单。由于步打球是在马球运动基础上的简化或发展,且按照直接打入对方球门的入球数量为输赢的规则,因此,在实际的建设中相对简约,具有某种空间距离即可。其中,随着参与数量的运动员多少,也可以建设为同时对抗性的,或者随机的单门性的场地,对抗双方轮换上场。因此,比较适宜于宫女运动;其次,捶丸运动场具有某种科学性的起伏,作为步打球运动的发展,捶丸改变了两队直接击球射门的对抗性,吸收间接对抗规则,以击球入“窝”计筹分胜负。捶丸有各种复杂的技法和战术,场地也相应地具有一定的变化和规范。因而在实际规划与建造中,需要根据规则从宏观上规划地形起伏变化的场地,精确计算分散布置“球窝”,同时为了满足运动与观赏的需要,也需要在涉及到的土木结构、运动行为与环境空间等,融入时代性的文化元素。

1.3射箭场地

在中国古代史中,射箭是发挥作用较多的武术技艺与体育技能综合技能之一,甚至被作为古代中国武官考核的必考科目之一,射箭场地是各个历史朝代共同的体育建筑。根据运用的人数和目的不同,射箭场地建筑可以分为两类:民间娱乐性场地。个人或某些群体出于提高个人技艺与娱乐需要,自己建设的相关场地;另一类,军用训练场地。各朝代军队为了提高战斗力所建设的相关场地。两者之间场地的共同点是,需要面积足够的场地,树立开展练习的靶子,场地要具有相对的封闭性,避免伤害外来人员。在古代实际的运用中,有专门的和临时兼用的,出于军事需要和军事技术发展的实际,习射被赋于很高的意义。

1.4游猎苑囿

游猎是集军事政治意义和休闲体育作用一体的体育活动之一。在其相关体育建筑的建设中,也就具有两种类型:体育锻炼和娱乐表演类型建筑。主要是指在宫廷御苑中开辟和建设的王公贵族和宫女娱乐性的场地。一般是在具有某种立体作用的场地因地制宜建设,其中需要树林、假山与珍禽异兽等,既能让游猎者有真实感,又能对他们起到某种意义上的保护作用。军事训练类型建筑。在古代,主要是指王公贵族在内的精英群体开展训练的场地,让他们在这种近乎实战的训练中,既培养他们个人的体能和单兵作战能力,也让他们在相互的配合中培养合作与战略战术运用能力。这种运动和建筑在宋代是最为常见的。

1.5水嬉、冰嬉运动场地

水上体育活动作为古代中国宫廷常规性活动,主要包括划船、游泳、跳水,以及清代盛行的花样滑冰、冰上蹴球、冰上杂技运动等。由于运动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其场地和建筑的建设中,有两类:军事场地。如水军训练与清代御林军中的溜冰部队等,他们需要在专门的河道或场地开展相关的训练,相关的器材包括滑冰鞋、船、码头与战场情境模拟等;娱乐运动场地。是指在相对安全与平静的水域,建设的专门用来娱乐的区域。常见的娱乐形式有龙舟竞渡、冰嬉等。清朝的太液池就是此类代表性场地之一。

2中国古代体育建筑形式的影响因素

由于中华文化贵和的特点,以及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地域广阔性,决定了中国古代体育建筑的多样性和风格复杂性。

2.1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影响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儒家的中庸贵和思想。直接决定了中国体育项目的竞争性低,对体育建筑的专业性要求也低,再者由于各朝代所重视的体育项目有别,难以在不断传承的基础上,追求某种体育建筑的不断创新;“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即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开展各种体育运动,因此,对体育建筑也就缺乏创新和建设的动力,导致中国古代体育建筑研究、设计与建设都处在落后与零散的现状。

2.2等级社会结构影响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制度的长期存在且主导,极大地制约了中国古代体育建筑的建设和推广运用。首先,古代体育建筑设计和运用的保守性。在儒家思想和小农意识的制约下,人们缺乏体育意识,在升官发财与光宗耀祖思想的引导下,他们生活、学习与工作的重点都远离了体育轨道,自然也不会开始体育建筑建设和创新的学习研究;其次,古代体育建筑的等级性和宗法性。上述的体育建筑类型,进一步说明了相关体育项目的研发和推广,一般都是宫廷和军事需要的情况下展开,由于受到宗法礼制和等级思想的严格制约,几乎不去考虑群众的公共需求,这也从需要上排除了兴建体育设施的可能性。

2.3农业生产模式影响

古代中国作为一个农业社会,决定了中国古代体育的次要性、辅助性甚至补充性地位。农业生产模式对古代体育建筑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节庆性建设和运用。主要是指为了服务某种节日,在农闲时所做的应急性的建设。如划龙舟对河道的临时性修建,舞龙、舞狮对街道的选择性建设,射箭活动对农闲田地的开辟与运用等;祭祀性建设和运用。是为了满足某种信仰、祈福与传统风俗的需要,在当地建筑或生产设施基础上的细节改建,如元宵节、端午节与少数民族的节日等,在适当季节以天然场所为基础,作出的场地改造和专业建设。其弊端就是缺乏长期规划性、专业性与可持续发展性的思考。

3中国古代体育建筑特征分析

中国古代体育建筑作为古代哲学、兵法与管理思想的集中体现,其特征相对地弱化了体育的专业性,而强化与综合了其他特性,使体育建筑功能更加全面。

3.1军事娱乐并举特征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军事与娱乐并举体现在两个方面:平时娱乐修养。即让各个岗位和职业中的人员,都能通过日常娱乐的`路径,让他们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战略战术意识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如游猎、步打球与马球等,都能让相关人员的速度、敏锐性与配合能力得到充分地训练;战时模拟训练。无论是射箭、马球与格兽等体育项目,都是从单兵与团队实战的需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技能甚至战略战术的训练。如蹴鞠是一种重要的健身和练兵手段。

3.2健身养性共建特征

中国古代体育项目都是各个民族在特定自然环境下,修身养性的针对性技能,其体育建筑也自然具有这种功能。首先,健身功能。虽然这些体育建筑相对结构简单,但都对其体育项目具有直接的支持功能。如游猎苑囿能让运动者在与野兽或其他相关人员的格斗中,锻炼自己的体能素质;其次,健心功能。就是运动程序、技术、技能、规则与器材的运用,都具有磨练意志、提升道德的作用,让人们在运动中能得到情感和精神的升华。如“阴阳五行”、“八卦”和“气”等,将体育活动作为调整人体平衡、培养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

3.3随意规划特征

中国古代体育对体育伦理的追求和对养生哲学的感悟,致使中国古代体育建筑的发展缺乏独立性,也形成了不规范性和随意性。表现在两点:因地制宜。即使是具有某种专业性的体育项目中,宫廷或军队也是依据特定的自然优势开展建设。如清代盛行的滑冰运动就是在“太液的五龙亭和中海的水云榭前,利用湖面的天然冰场进行的”;和谐统一。是指中国统治阶层和被统治者在儒家思想的导引下,注重人与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强调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积极地运用自然环境,在尊重其内在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因而,这种场所的随意性和天然性,体现了中国古人强调运动场所与自然环境合而为一的理念。例如在马球运动盛行的唐代,马球场所仅仅是在大殿前铺设的千余步、表面平整的场地。

4结语

中国古代体育建筑,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习俗与科技发展的外在物质表现。由于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体育建筑的多样性,中华民族的重农性决定了体育建筑的附属性,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长期存在且朝代更迭,决定了古代体育建筑的缺乏体系性的发展和提升。最终,在世界体育建筑的舞台上,只留下了痕迹,既没有科学地承继性的知识体系、实践过程与发展提升过程,但确保了民族体育发展的多样性、文化丰富性与厚重性。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体育科研课题研究的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