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思考与实践论文(共含16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ksale88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的化学教学应该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在教学中应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及探究能力置于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化学教育工作者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行为,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并使学生主动融入探究过程,体会探究的乐趣。
关键词:化学教学;探究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的问题,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学生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就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地创设问题情境,将这些问题化成各种形式,或讨论、或实验、或实践,通过情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学习农药波尔多液的知识时,教材只是介绍其配料为Ca(OH)2和CuSO4,而对于其主要成分,教材则选择了回避。如果按照教材的处理方式进行授课,也未尝不可,但此时若设置:这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波尔多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的问题情境,势必会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探究欲望。若再加以引导,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探究,定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并加以必要的点拨、提示。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探究欲望就会被逐步激发,其探究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二、提高学生实验参与度,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探究活动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无数化学事实表明:任何经验和结论的获得无一例外都是探究的结果。尽管教材中的实验很多,但多数情况下实验教学的模式仍为: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引导结论。学生只是被动参与,没有亲历探究过程,即使获得知识,其探究能力也没有丝毫提升。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人,通过学生的亲历亲为,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的知识时,为探究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可采用由学生设计实验,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完成实验的模式进行教学。原本属于教师讲授、不愠不火的内容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而变得丰富、鲜活起来。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催化剂进行实验(如水泥块、红砖粉、马铃薯片、CuO、FeCl3及其溶液等),得出了催化剂不同,反应速率不同的结论;甚至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暴沸的危险现象(FeCl3做催化剂);还有学生采用不等质量的同种催化剂进行实验,得出了同种催化剂的质量在一定范围内越大,反应速率越快的结论。实验过程中,学生将质量区间分得很细,称量也极为仔细,生怕出现不该有的误差,如此认真的态度,让教师汗颜。还有学生发现实验过程中出现大量泡沫,甚至涌入导气管中。针对这个意外,他们提出猜想,并进行探究,最终给出了消泡方法(滴加植物油、将试管换成广口瓶等)。
此外,提高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度,还能为学生创造了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和谐相处的实验气氛,也能使学生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怀。
三、重视化学史教学,使学生在史实中感受探究精神
现在的化学教学,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教学行为,很多可以拓展的知识在课堂上被精简成一句话,甚至不被提及,很多前辈化学家的探究精神及高尚的人格品质被无情的教育现实所抛弃,化学知识也被打上了“有用”、“无用”的烙印和标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一味的加快教学进度,忽视了化学史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造成化学教学的人文缺失,也造成了“为探究而探究”的尴尬现实。
比如在学习空气的成分时,可以让学生观看纪录片,了解化学史实,感受拉瓦锡(Lavoisier,Antoine-Laurent)、瑞利(John,William Strutt)等科学家的'探究精神、历史贡献及人格魅力,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从内心感受这些科学家为追求真理所面临的阻力及冲破阻力的勇气,进而认识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中的重要地位。再如在学习Na2CO3的知识时,可以就侯德榜先生的贡献、探究历程、历史环境和高尚的人格品质做必要的介绍,使学生在了解史实的同时,感受探究精神,激发自身学习的热情。
四、重视认知冲突,在动态生成中引导学生探究
新课改背景下的化学课,动态生成的知识和以往相比,呈现出了爆炸增长的变化,以往将知识讲“死”、讲“透”的情况变得毫无意义。只要是实验课,很自然的就会产生认知冲突,在冲突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驱力,促发学生产生探究的动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坚持自主性和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如在做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有学生没有将细铁丝绕成螺旋状,但也成功地完成了实验,据此认为将铁丝绕成螺旋状是没有必要的;有学生在实验时出现了铁丝熔断的现象而导致实验失败,就认为铁丝在空气中是不能燃烧的;有学生将纳米铁粉在燃着的酒精灯上方抖落,出现了美轮美奂的火星现象,就认为铁在集气瓶中燃烧时,瓶底不需要铺细沙;还有同学为做对比实验,将细铜丝在空气中灼烧,发现有绿色火焰出现,就认为铜丝能在空气中燃烧并产生火焰。诚然,这些结论,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不正确的,但不可置否的是,它们都是在强烈的认知冲突中产生的。此时教师应建议学生不要放弃认知冲突点,并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探究。这种由认知冲突产生的探究过程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在认识冲突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探究学习方式,有别于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的探究学习行为会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心向得到改变,同时能使学生更理性地投入学习,不断进取,努力追求,自我完善。
总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课堂教学不能只满足合乎科学性、逻辑性、系统性,还必须看到学生是否有了获得知识的动力,是否带有高涨的探究热情,是否主动地展开探究活动。只有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给他们提供探究的舞台,才能真正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点[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吕延平.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09,(4):142-143
篇2: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初探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初探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初探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现在初中生实践能力普遍不强,为此,我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新课程改革教育理论,就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探索并总结了一些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实践能力;化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学认为实践能力就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而言,主要是指学生个体吸收、整合支持性教育资源和个体教育资源,适应社会生活,解决基本实际问题,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促进自我成长,提升自我的实践主体地位的能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着手:
一、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是化学知识与学生动手能力的体现,是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的最根本有效途径。化学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多种形式。
演示实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了很大的比例,由于实验条件、教学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演示时间基本以老师演示,学生观察为主。为了增加学生动手实验操作的机会,在实验之前,我采取集体探索,师生共同完成的方式。如在学到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时,则运用双氧水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有关知识,由学生共同讨论用什么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再请2个学生上台共同完成演示。
演示实验只是部分同学有动手的机会,化学实验能让每个学生都有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化学实验之前,我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包括仪器、药品的选用、原理,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做,最后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提问。有些同学实验可能失败,就由实验成功的同学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在实验过程中我还注意引导同学们利用自己熟悉、掌握的化学实验仪器,根据某一课题设计多种实验方法,从中找出几种合理的实验方法来。通过学生对实验变一变、改一改、联一联、学一学、代一代、换一换等方法进行创造性设计改进。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让学生对实验原理、装置、步骤、收集方法进行探索。学生根据氧气制取的原理,分别做了过氧化氢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及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根据实验中产生氧气的量、速度、对环境的影响及药品的回收利用,学生总结出过氧化氢制氧气是最好的制取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享受到实验成功的乐趣,而且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自由探索和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选择恰当的内容编成有层次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寻找问题的区别和联系,最终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着重利用实验环境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达到能使学生触类旁通,从而解决一连串的问题。为了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我在授课时有意识地进行多向性思考。
如在新课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有何不同时,对如何证明空气存在的思考,对如何收集空气的思考,对如何收集家里空气的思考,这样的练习对学生如何收集呼出气体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启发。
有物质就有化学,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如何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直接有效的环节。在学习了金属后,我要求学生在家里观察哪些物体容易生锈,帮助除锈及如何防锈。有些同学回去后发现铁容易生锈,有的`同学便在自行车链条上涂油,有些同学甚至自己在金属表面刷漆,在生活中他们利用化学知识培养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
为了让学生有信心、有能力走向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我要求学生做到每学期看一部关于化学与生活题材的影片,利用化学方法为社会做一件好事。
化学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了解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我们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学生在观看化学与生活题材影片后反响很大,发现化学在我们人类社会生活中原来这么重要。譬如“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家庭装潢”,都是与我们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由于我校(江苏省江阴市长寿初中)地处农村,许多同学家里的热水瓶底有很多水垢,我发动学生开展了一次为农村家庭除水垢的活动,帮助低年级学生家里的热水瓶利用稀盐酸除去了多年的水垢。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乐此不疲,体验到了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巩固了理论知识,更利用化学知识做了好事,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反响很好。
近几年来,由于我在化学教学中比较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些较为明显的成效,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协助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同学们的实践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长寿初中)
篇3: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论文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论文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求知欲
人的探究动力来自于人对事物的好奇心,对事物产生的质疑,引发求知欲,从而设法去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切有创新能力的人,最初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培养起来的。化学教学也是如此,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创设出问题情景,情景的创设最好是利用学生已有的化学经验或者学生已有的一些生活经验来创设,让学生产生质疑,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探究溶液的导电性时,教师通过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食盐水能导电进行实验:插入电极,打开开关,小灯泡马上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教师可设置问题:为什么食盐水能导电?食盐水能导电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溶液导电的原因。这样就使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得到较好地发挥。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引导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性等特点,其中主要体现在灵活性上。一是思维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向思考;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三是迁移能力强,能举一反三,多解求异,进行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要学会进行多角度探究,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例如,在探究NaOH溶液能否跟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碳反应这一课题时,若学生创设的探究实验是用一个塑料矿泉水瓶或者一个铝制饮料的易拉罐做实验,先在瓶或罐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向其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密封口,一段时间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什么?分析发生的反应,从加入物质考虑,这是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所以学生探究出瓶或罐变瘪的现象,忽视了罐本身为“铝”与NaOH反应,产生气体,变瘪的罐又鼓起来,而塑料瓶无此现象。
3.探究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和观察能力
化学探究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所以实验的创新能力和观察能力尤为重要,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设计一些探究问题的实验,补充教材中一些演示实验的不足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从多角度去探究某个课题,观察现象,分析归纳得出科学性结论,这对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要,也能大大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例如,以教材中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排入空气中易污染空气为例,从绿色化学的角度出发,请学生设计一套实验装置解决二氧化硫污染空气的问题,从仪器的选择、安装、净化二氧化硫所用的药品,都由学生选择,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会“创新”成功的滋味。
4.探究能力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1)探究能力培养中要注意学困生的培养,学困生往往在这方面能力比较低,平常他们学习懒得动脑,懒得动手,甚至调皮捣蛋,知识面比较窄,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懒得学,不重视。如果不关注他们,他们就无从着手,问题就得不到解决,他们的学习会越来越困难。但细想一下,学困生往往有他们的优点:个性较活跃、好动、好玩、头脑也精灵。如果教师能层层诱导,引发他们到探究问题的轨道上来,他们的探究、创新设计实验能力往往很强,因此我们应注重学困生的培养,不能抛弃他们,不能埋没他们潜能的发挥。引导好,也许将来会有无数个像爱迪生、达尔文、比尔盖茨那样的顶尖人才在他们之中产生。
(2)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平常的教学中是一项艰巨、持久的工作,需要教师有耐心有恒心,特别是在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活动的器材、药品等,教师都得准备,所以我们只有重视教育观念彻底改变,改变过去那种抱着一本教材讲到底的思想,本着对教育负责,对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负责的态度,才能完成这项工作。
(3)探究能力培养的教育,还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学习,及时了解现代科学知识,掌握现代技术教学手段,了解边缘学科的知识理论,了解一些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有能力从多学科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一种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新课标的基本宗旨是要求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一旦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起来,学生自主学习、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到提高,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
篇4:中专化学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
中专化学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有效地统一实践应用和理论知识
为了在基础性的理论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中专化学教学务必有效地统一实际应用和理论知识,进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为学生实际工作奠定基础。将化学课程的讲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当中的化学实例,一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能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有目的地统一实践和理论技术。例如,教授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化学的时候,因为学生毕业之后参加药厂化验室与生产车间等方面的工作,所以这种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需要的化学能力和知识重点是理化试验与物质的称重。这就要求中专化学教师在试验以及理论教学中,联系药厂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通过化学理论知识密切结合化验室与生产车间的实例实施教学,这样一是能够借助实例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二是为了学生工作奠定基础。
二、优化实验教学模式
在中专化学教学中,组织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做实验之后,可以进一步地学习和理解化学理论知识,以及实现自身动手操作技能的提高。当然,不少中专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是演示,也就是教师对实验的原理进行讲解,然后做实验,教师对学生做实验的过程进行观察,进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解释。如此的传统意义上的实验教学未能够切实实现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学生自主实验或者是边教边实验的方法。例如,教师在教授《重要的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当中的钠化学性质实验的时候,倘若借助传统意义上的化学实验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就难以完全把握钠的化学性质,像是硫酸铜与钠进行化学反应之后,难以瞬间获得由氢气与氢氧化铜形成的蓝色沉淀的实验结果。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对如此的实验模式进行优化,通过全面、系统的教学法,以使学生对实验的方案进行自主设计。具体步骤为:学生在硫酸铜的溶液当中放入一块钠金属,看到硫酸铜和钠进行反应之后形成了大量的气体,之后蓝色的沉淀物在溶液里形成,然后将无色的酚酞滴入溶液当中,发现溶液未曾发生颜色的改变。学生在进行实验之后,能够明白盐溶液跟钠反应之后形成的`气体并非氢气,而是一种金属单质,氢氧化铜就是蓝色的沉淀物。教师以这种方法进行实验教学,在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前提下,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重视化学实验操作的安全教育
在化学实验当中会长时间地应用一系列的化学仪器装置、药品等,并且一部分化学试剂的有毒物质比较多,像是芳香烃和苯等物质有着较强的挥发性,如果长时间地接触,就可能造成白血病。其他的一些试剂也存在着一定的毒害,在人体皮肤接触或者是呼吸之后都能够导致一定程度的伤害。像是乙醇和乙醚等溶剂非常容易燃烧,倘若不适当地进行操作,就会导致火灾的出现。然而,在平时的理化检验和化学实验当中会经常性地应用这一系列的试剂。因此,在中专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安全操作实验的教育对学校实验室以及学生的人身安全而言意义重大。在中专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物质的特点,有重点地教授学生化学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且通过现场操作使学生的印象加深。例如,教师应当讲解在实验或者是接触芳香烃和苯等化学物质的时候务必应用通风半密闭试验台或者是将实验室的通风装置打开。由此可见,化学安全教学的重点是化学实验操作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不断地演示与重复强调中,能够防止学生不适当地操作而导致事故的出现。
四、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众多方式中,组织多姿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非常关键,它属于中专化学教学的拓展。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化学元素有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立足于社会热点,要求学生对世界气候变暖的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分析和探究全球气候为什么会变暖,这跟哪些化学元素有关,有哪些策略能够有效地处理世界气候变暖的问题。这样,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收集与整理有关的信息资料,到一些企业实施调查,注重调查一些存在严重污染的企业,自主设计处理策略之后,向企业或者是有关的政府部门提交。学生以如此的方式进行探究和试验,能够明确S、C、O等元素跟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并且在不断实践与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五、结语
在中专教育结构的组织当中,中专化学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部分,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是其他课程难以实现的。因此,中专化学教师务必尽职尽责,在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同时,注重自身引导功能的发挥。相信在教师、学校、学生一起持续努力下,中专学校一定能够为社会培养出实践能力较高的优秀人才。
篇5: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文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文
一、借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时,很难弄懂化学学科性质,不知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目,也不知如何学习化学这门课,因此或多或少地对化学学科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就应想方设法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的特点和性质,然后再按部就班地去认识、去学习。从这个角度来看,化学的第一堂课就显得非常重要,我认为它是学生喜欢化学,学好化学的关键。上第一堂化学课的情景至今我还记忆犹新。我带了一瓶石蕊试剂和一瓶酸溶液;一根木条和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来到课堂上,神秘地说要为学生变一个“戏法”。学生瞪着大大的眼睛,想看我究竟要做什么。这时我向无色的酸溶液里滴了一滴石蕊试液,无色酸溶液呈现出红色;在学生啧啧的好奇声中,我就势点燃了木条,把这个燃烧正旺的木条伸进了盛有二氧化碳气体的瓶中,木条瞬间熄灭……看着学生们充满疑问的眼神,我故意卖了一个关子:“这就是化学的奇特,学生们想不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啊?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欲望很快就被激发起来了。这种简易的化学实验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感受到了化学的神奇和魅力。初中学生活泼爱动,尤其是对动手操作情有独钟。我便利用学生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来感觉化学这门课程的乐趣。例如,在上化学课时,我尽量选择在实验室上,因为在实验室,学生心情轻松愉悦,对教师讲的较抽象的化学知识,借助形象的实验理解得会更透彻,掌握得会更快。在学生动手做实验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熟悉实验的目的和要求,亲自指导学生的操作步骤,提醒学生注意事项,借助实验培养学生勤动手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通过有效地设疑,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教师就要根据教材,做到有效设疑,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实际教学中,我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成立了化学兴趣小组。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化学方面的问题或不解的现象,都可以在兴趣小组里进行讨论、交流、探讨。这样一方面能够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能够把化学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例如,为什么在生煤炉的房间里,如果房间密封较好,人容易中煤气甚至有生命危险?还有长久不进人的菜窖为什么用点燃的蜡烛做实验,若蜡烛熄灭,人就不能进去,以免发生事故,这又是什么原因……这些问题的设置,会增加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对化学的探究意识。
三、通过展示我国在化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历史上,有关化学的成就很多,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这些事实资料,来增强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意识,帮助他们树立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信心和勇气。例如,我国自建国以来,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胰岛素,这标志着我国在人工合成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86年,我国率先发现了高温超导体,实现与世界发达国家并驾齐驱的伟大目标。另外,我国独立的解决了稀土分离、生产和应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应用稀土的第二大国;我国还自行解决了石油炼制和加工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等,这些史实资料都会让学生感觉到骄傲和自豪,也增加了他们希望学到更多化学知识的信心,为国家争光添彩。在展示这些资料的同时又不失机会地为学生上了一趟生动的励志课。
四、利用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生活中好多地方都离不开化学知识,化学教学时教师能够有效利用生活实际来讲解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的确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式。例如,生活中水污染非常严重,但为了人们的健康和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大部分人都在饮用纯净水,那么纯净水厂家又是如何净化自来水呢?让学生怀着这个问题来探究水的组成以及水净化的原理,学生兴趣浓厚。这样类似的问题都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就更加愿意弄清楚问题的`原因了。另外,还有铁这种金属,大家都很熟悉,并且它在人们的生活中使用频率非常高,但铁生锈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同样是铁制品,为什么有的很容易生锈,有的却很难生锈,放在潮湿的地方铁很容易生锈,而在干燥处的铁却很难生锈?裸露在空气中的铁很容易生锈,涂了油漆的铁制品却很难生锈呢?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其原因,思考有关铁的化学知识,无意中就实施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所学的化学知识知道了氧气和水是铁生锈的原因以及采取什么有效的措施能预防铁生锈:氧气在有水的环境中和铁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一种叫做氧化铁的东西,它就是铁锈;至于涂了油漆的铁不容易生锈的原因,是油漆起到了隔绝空气和水的作用。生活中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如怎样预防和减少矿井的爆炸,以减少更多的人身和财产损失,不能向下水道丢烟头,以防引起爆炸等等。教师若能这样有效地利用生活实际,对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愉悦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大有帮助的。其实,生活中存在的有关化学知识的情形,几乎是无处不在的,这些都待学生去学习、去探究、去开发,从而让其为人们所利用、所使用,使化学教学充满勃勃生机。
综上所述,在化学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作为第一要素,具体可通过演示实验、有效地设疑,用我国在化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开展化学探究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在化学方面的技能和应用能力,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化学方面的探究能力。
篇6: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思考论文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思考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愈来愈依靠劳动者科学素养的提高。反思20世纪培养英才的教育理念,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联系,从以学问为重心向提高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转变,成为科学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门类现今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处于中心地位的科学,同时化学又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化学学科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对组成、结构、性能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化学被广泛应用于正在蓬勃发展的一切高科技领域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构成当今化学科学发展的显著特点。曾任美国化学会会长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R布里斯罗在其出版的著作《化学的今天和明天》中就以“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作为副标题,说明了化学在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把化学带到生活中去,加强与社会和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了解化学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诸多知识,为今后学生走入社会,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社会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可以将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高度融合,具有极强的包容性。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各种能力,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奠基的作用。
2.在化学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2.1科学知识是构成和发展科学素养的基础
科学素养以掌握一定程度的科学知识为基础,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素养也就无从谈起,正如一个人的修养、素养要以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文化,拥有的经验、见识为基础一样。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它不再是一个知识型社会,而是将逐渐成为知识发展型社会。这就要求在化学教学中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片面提高化学知识的理论水平和深度、与社会相脱离的弊端,对知识进行重新筛选,选择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社会以及自身发展来说必不可少的最基本、最典型的关键性知识。从学科发展的角度适当介绍化学科学领域出现的新成果、新进展,联系社会、技术和生活,渗透STS教育思想,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知识观和价值观分析一些社会问题并作出正确的决策,让学生牢固的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真正体现化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土壤。
2.2科学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
科学能力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它是在科学知识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从社会的生存和进步来看,这种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应注重以下能力的培养:
2.2.1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
观察是认识世界的开始。科学始于好奇,发现始于观察。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曾说:“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重要步骤。狄罗德说:“我们有三种主要的方法:对自然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观察收集事实;思考把它们组合起来;实验则证实组合的结果。”所以说观察与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做化学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前,为了防止把生动活泼的化学现象变成静止的预期结论,教师不告诉学生有什么现象发生,让学生带着悬念,全面、认真的观察实验过程,教会学生抓住观察重点,既要观察实验结果,又要全面观察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鼓励学生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易被察觉的细微之处,同时注重对实验想象的对比观察,特别是异常现象的发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意志和品质以及探究知识的科学方法。
2.2.2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较高要求的科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理解、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具体化为:
(1)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2)培养信息加工能力。寻找、选择、整理和存储各种有用信息。
(3)针对所研究问题,选择、重组、应用已有信息,独立地解决该问题。
(4)正确的评价信息。
(5)利用信息作出新的预测或假设。
(6)从信息看出变化趋势、变化模式并提出表示变化的规律。例如在讲授纤维素知识时,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些没有固定模式的课题,包括纤维素的存在、结构的确定、纤维素的性质,硝酸纤维、醋酸纤维、纤维素的用途等,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借助图书馆、网络等各种媒体查阅有关纤维素的资料,并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写出报告,制作成相应的软件,通过校园网络使全体学生共享,并进行问题讨论。比如淀粉和纤维素是同分异构体吗?它们在结构上有哪些差异?由纤维素的结构推测它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来证明。谈谈硝酸纤维的发现,结合它的发展史谈谈它对高分子化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结合我国国情,谈谈对纤维素发展的展望等等。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形成方案。通过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充分锻炼,真正学会如何获得新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变自己的思维结构,丰富和发展自己,为今后走入社会成为一名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2.2.3设置探究内容,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科学素养中最活跃、最积极、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它是科学素养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最终表现为动手能力。动手能力是获得知识、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必要手段,是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就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领域。开发探索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实验设计题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使用非常规的装置,完成某种实验目的;(2)进行某一实验的仪器或装置不一定是统一的标准装置,这就需要突破思维定式,具有创新精神。(3)为完成某一基本实验而设计出不同的方法,通过从各个角度(如药品的成本、装置的繁简、准确性、安全性、对环境的影响)的比较和论证,选择出最佳方法。(4)创造性地改进实验,设计新的实验方案。通过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实验题目,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在进行探究活动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和培养。
2.3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表现方式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在科学研究中被认为是产生知识的“知识”。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能更快的获得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科学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增设化学科学发现过程的内容,讲述科学发现过程中体现的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让学生理解化学家是怎样用这些方法进行化学研究和知识创新活动。在实验教学中,以科学方法组织教学,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类等一般方法的基础上,拓展培养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设计实验并安装实验装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解释实验结果并应用到新情境中、交流实验研究成果等具体方法。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学会了科学方法,而且会逐渐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使今后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素养也会相应的提高。
3.提高教师科学素养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前提条件
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除了要关注教学策略、技术手段、课程教材等方面外,教师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教师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播者,又是现代人的品格、智能和特长的启迪者、示范者和培养者。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完善自我。在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重点应以提出问题,引导解决为主要手段。问题既要新鲜别致,又要富于启发性、挑战性和诱惑力,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教师通过这些问题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打碎传统教学强加给学生的思维羁绊,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学生的心智,使他们享有自由的思想空间,最终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篇7: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论文
摘要:要学生思考,首先老师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杜绝灌输意识,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思维发展作为首要问题来研究和备课。
关键词:“要思” “会思” “善思”
古人说:“学贵多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句话明确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是教学的线索,“思考”则是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培养学生“要思”、“会思”、“善思”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
一、“要思”
“思”就是思考,要学生思考,首先老师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杜绝灌输意识,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思维发展作为首要问题来研究和备课。针对课文内容设计各种问题先交给学生思考。如“你对课文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等,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其次,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从课题质疑,从课文看似矛盾质疑,从标点质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把不理解的问题勾出来,老师检查时,可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对提出的问题有思考价值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以此激发学生提问和思考的积极性,养成遇事读书喜欢思考的习惯。
二、“会思”
一篇课文,学生从何思起?怎样思?这个问题老师要起主导作用,主讲课后要结合所教学的环节激疑引思,引导学生存疑解难,询疑问难,释疑解难,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挖掘教材本身的思维训练因素,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1.从课文之处引思。教材的很多课题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倔强的小红军》,紧扣题眼“倔强”引导学生设疑置问,“倔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小红军称为“倔强的小红军”?小红军倔强表现在什么地方?这样从课题剖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出,融会贯通。
2.从重点处引思。一篇课文中重点句、段表达中心的主体部分,也是教师讲课的关键,如《白杨》一文,在学生预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老师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质疑:(1)我们这里的田野都是绿色的,为什么大戈壁都是“浑黄一体”的呢?(2)爸爸看见几棵小树为什么“嘴角又浮出一丝微笑”?(3)为什么白杨树在大戈壁边能长得那么高那么直?(4)课文中说爸爸向孩子们“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的“心”是什么?教师以这几个问题进行教学,激发学生“自动研索”“自求解决”的积极性,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评论和听讲点,从而悟出大戈壁“浑然一体”的原理,理解白杨树“又高又直”的品格,而且深刻地体会出几个含蓄的句子的言外之意,说出“爸爸的心”是什么,明白了他又“微笑了”的缘故。
3.从矛盾处引思。在小学课文中有很多课文的内容中安排了“矛盾”之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矛盾,在对立统一中解决矛盾,悟出道理。如《苦柚》一文中,为什么伯文明知苦柚不太好吃,却要把小姑娘的一筐苦柚全买下?在学生读、议、思中拨开迷津:是小姑娘的诚实善良使伯文感动。这样既解决了疑难,又深化了学生的思维。
4.从联系之处引思。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课文内容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如:《跳水》一课,学生在自学存疑中提到:“不过是一顶帽子,孩子为什么会冒着生命危险去追呢?”这一问题提得很有思考价值,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去寻找答案,学生便可在形象的感知中理解事物的联系,从中学习语言,发展思维。
三、“善思”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除了会思外,还要善思,这是培养学生喜欢思考的最终目标,“善思”主要体现在:
1.能从所学内容中举一反三,学生掌握思考方法后,主动阅读时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自问、自悟、自得的效果。
2.能大量阅读。学生善思还表现在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量增多两个方面。通过对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的拓展练习,进一步提高自己读书的技能。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要思”“会思”“善思”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决不可轻视“三思”的培养。促使学生“思”的方法多种多样,形式也是变化极多的,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三思”的培养,学生才能在自学、自悟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思维才能更加广阔。
篇8: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
在当前化学教学中,有些老师仍然只考虑对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对如何通过教学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却常常重视不足.
作 者:陈亚宁 顾红菊 作者单位:陕西省吴起县高级中学 刊 名:新课程(教师版) 英文刊名:XINKECHENG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篇9: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1、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新课程改革更要求我们在教学观念上必须进一步冲破传统的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和影响。应该清醒地看到,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新力量,而不放弃把它放在真实生活中去的需要,在于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在于鼓励他发挥他的才能和个人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在于密切地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新也是一种集体活动。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运用创新的方式使一切人(包括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差生在内)的一切创造潜能充分地发掘出来。然而,有些教师总是喜欢学生规规矩矩,百依百顺,热衷于“照我的葫芦画瓢”,在课堂上欣赏鸦雀无声,讨厌质疑问难,尤其对顽皮、淘气、时逾常规、处事幽默的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往往加以批评、警告、呵斥和惩罚,每一个老师要采取一切方法让学生喜欢你,细心呵护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反对管、卡、压。应当看到,在那些顽皮、淘气,甚至不循常规的行为中很可能蕴含学生创新力的幼芽和创造个性的心理特征,如果在教学中不善于剖璞见玉,积极引导,扬长避短,那么培养学生创新力将是一句空话。
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创设宽松的、富于活力的教学气氛。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过程,在教学中除了文化知识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外,还有教师与学生在情感领域上的双向交流。在学生的创新力要素中除了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综合的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外,还包括事业心、责任感、意志、毅力、兴趣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两大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学生创新力完整统一的有机结构。所以,在教学全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师生的情感交流,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充分采用亲切的语调、期待的目光、及时的鼓励等方法,增强情感交流、传递和感染的力度,激励和尊重学生创新性学习,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力创设宽松的、富于活力的教学气氛。根据当前化学教学的现状,要创设宽松的、富有活力的教学气氛。具体做法如下:
(1)必须对全班每个学生提供大致相等的思维训练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要偏爱学业不良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机会,以解脱这些学生思想上来自教师和成绩好的学生的压力而造成的心理上的抑制。并且在对他们的评价上,要充分肯定点滴的独特性或思维的火花,对错误要具体分析,讲清道理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聪明才智,增强自信心,不断获取创造的成功体验。
(2)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成果的显示要有足够的耐心,防止急躁情绪引起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抑制。因为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出现一前一后两个高潮,第一高潮往往是一般的设想与解答,但仍有学生进行着第二高潮的思维,而第二高潮的思维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性成果。为此教师要控制好思维成果显示的时间,不要轻率中止学生的思维,更不要为了赶教学进度而过早地抛出结论。
(3)发扬“教学民主”。在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成果越出了教师的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不要强行将学生的思想过程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要懂得学生的思维成果出乎意料之外或未曾见过这是正常现象,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即使学生的思维成果一无是处,也不能采用严厉的语句训斥学生,更不能用轻蔑的语言来冷淡、挖苦学生。教师应宽宏大度,肯定学生的创新性,积极引导,给予鼓励,做到教学相长。
2、开展科学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以培养创新性思维为核心,提高活动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益。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作些探索:
(1) 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启发学生提出
问题(或感受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说,发表认识成果,开展创新教学。创新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迪和引导下,使学生在掌握运用知识和发展智能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达到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思考力。创设好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是用什么物质?”
“能否用稀硫酸和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来制取?”
“能否用碳酸钠等物质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装置可选用前面学过的哪种装置?”“二氧化碳只能用什么方法收集?为什么?”在教师的设问下学生产生了疑惑和好奇,探究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出来,然后师生共同进行实验探究得出二氧化碳的制取。问题情景的创设和设问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中设问大致有四种类型:一是判别性问题(例如设问“对不对?”“是不是?”),这类问题思维要求较低,难以激发创新性思维。二是叙述类问题(例如设问“是什么?”“怎么样?”),这类问题可以训练学生的`记忆力,思维要求也不高,同样不能激发创新性思维。三是述理性问题(例如设问“为什么?”)这类问题可以训练学生记忆力,可训练思维能力,乃至创新性思维能力,但这样问题的答案多属唯一的,主要达到训练集中思维能力。四是扩散性问题(例如设问“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你想了哪些可能性?”或“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这类问题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解法、见解和可能性,从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上述设问类型中居多的第一类和第二类,而第三、四类较少。为此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好第三、四类问题情景,多些探索与实践,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2) 多让学生发表意见,多显示思维活动的过程,克服思维定
势,发挥激励作用。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思维效率从低到高的顺序是看、听、写、讲。有许多思维过程的飞跃和问题的解决或突破是在讲的过程中实现的,通过讲又可在学生间产生相互激励,集思广益的讨论,思维过程的展现与评议可以打破传统封闭型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思考、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必须克服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不能光讲思维的结果,还要讲思维的过程和方法。要多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想到的?”或者问:“你的思路卡在哪里了?”以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因为创造性思维它不仅仅依靠知识的传授来激发,更重要的要通过创新思维过程的显示来激发,从而不断地排除障碍,克服思维定势,理顺思路和成功体验,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创新能力。
(3) 精心设计和优化教学全过程,提高培养创新思维的效益和
质量。学生在学习中总是利用自己的旧知识去理解掌握新知识,并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探索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认识结构的“最近发展区”,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学生新的水平,每一次正迁移的转化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智力水平提高的过程。现在使用的新课程教材从内容上探究性问题多了,从方式上讨论与思考多了,从要求上联系生活、生产的问题多了,旨在让学生去多思考、多探索、多实践,为学生尽可能提供发展才能的机会。为此在教学中更要花大力气精心设计教学全过程,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新课引入如何设置问题情景;二是怎样把不同事物横向、纵向地比较或移植到所要探究的问题上;三是怎样促进学生敢想、敢讲和发表创见;四是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这些问题的解决必将进一步提高创新思维培养的效率与质量。
(4) 积极开展活动课教学,在创造性活动中增长学生的创造才
干。新课程方案增加了活动课课时,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活动课教材,为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发展个性和培养特长提供条件。我们应该充分重视活动课教学,把它作为激发兴趣、爱好和特长,实现个性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促进大多数学生创新性个性的发展。化学教学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例如化学实验小组、环境保护小组等,举办有关创造性技法的讲座和小制作、小发明竞赛活动。通过活动课,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把兴趣逐步发展成志向,发展为事业心,为将来献身科学奠定基础。学生通过活动课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在小实验小制作中自己动手,到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去思索。发挥主动性,勇于思考,大胆创新,有利于培养科学作风,陶冶高尚情操,促进创新力的发展。活动课教学更需要教师进行创新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三多三少原则:三多是多激励,多启发,多指导;三少是少限制,少灌输,少管束。
总之,树立“教学不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而是要把没
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的观念。没有问题,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要相信学生,不怕学生做不到,就怕老师想不到。学生是一个自然人,与生俱来的,他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无论怎样的学生,他们或多或少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储备。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学生通过传播媒体接触世界,往往会在某一方面超过教师,且没有固定模式的思维往往会让它们一语惊人。
篇10:浅析化学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
浅析化学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是自学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高考的要求,更是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良好的阅读习惯,科学的阅读方法,高超的阅读能力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化学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这一重要的能力呢?
一、培养兴趣乐于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吸引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动力。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改进教法吸引学生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的乐与美,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用启发式教学,适当留一些问题给学生思考,给学生制造些悬念,引导学生翻阅教材,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
(二)发挥学科特点吸引学生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与生产、生活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化学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学科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扑朔迷离的实验现象,如“变色溶液”“喷泉实验”等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利用中和滴定、氯碱工业等在工农业生产中有重大意义的化学知识来感召学生,激发学生读好教材,努力学好化学。
(三)改进阅读材料本身吸引学生
新教材上有很多内容,如利用干冰制造舞台上的云雾效果,铅笔上的H和B,溶洞的形成,不怕水的鸟笼……这些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都很强,要指导学生阅读这些材料,可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另外课本知识大多为静态文字,对学生吸引力不强,可适当补充些表格、图片或设计成课件,在电脑上播放,多种呈现形式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四)检查评点强化兴趣
对布置的阅读任务要注意检查,对取得好的阅读效果的同学要及时表扬强化,开展阅读比赛,同学之间相互竞争,激起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二、传授方法教会阅读
有了浓厚的兴趣,阅读的渴望,还应注意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指导学生科学地阅读。阅读应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三、概念原理重点读
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化学知识的精髓,是指导我们学习化学的有力武器,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要反复阅读,重点、要点要了然于心。如对于电解质这一概念应抓住“溶于水或熔融”“导电”“化合物”,非电解质则应抓住“溶于水和熔融”“不导电”“化合物”等等。
四、易混知识对比读
中学化学有很多知识很接近,很容易混淆,将这些易混淆知识放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是掌握易混知识的主要方法。如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四同很容易混淆,可将它们放在一起,从概念,属类,举例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五、同类知识集中读
将分散在不同部分的同类知识归纳整理,集中放在一起阅读。这样不仅认识更加全面,还可以加深对同一类事物的理解找出其内在规律,如复习时将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归类有:①醛类;②甲酸、甲酸某酯、甲酸盐;③葡萄糖、麦芽糖。可进一步归纳出:
(1)能发生银镜反应的只能说明该物质中有醛基,
(2)其它含醛基的物质也可发生银镜反应。
(四)化学图表分析读
中学化学教材中有一定数量的图表,这些图表对概念原理的导出及解释有很大的帮助。阅读中要认真思考,仔细分析,读出原因,读出结论,读出规律来。例如从元素周期表可读出:
(1)周期数=电子层数,主族数=最外层电子数
(2)同一周期(从左→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同一主族(从上→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等规律。
三、培养习惯勤于阅读
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坚持“两先两后”(先预习后上课,先复习后作业)的原则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好方法,先预习后上课,上课前要求学生认真、仔细阅读材料,逐字逐句,逐图逐表,边读边思考,自己试着勾画出教材的重点问题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后上课,有重点的听讲。先复习后作业,新课结束之后,教师要留适当的作业。学生在做作业前,要先复习授课内容,再读教材和自己记下的笔记,这次与上一次预习虽然读的都是教材,但要求却不同,预习时主要是了解上课内容,以便提高听课效率,课后的复习则要求掌握本节课的内容,理清这节内容与前面知识的联系,进一步整合知识。作业要认真阅读题目,搞清题意,分析清楚本题所涉及的有关概念、原理或物质的性质,相关的化学反应、化学现象、范围条件,分析清楚已知条件和所要求的结果,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边读边思考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并确定运用哪些基础知识和解题思路、方法。为正确解题扫清障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勤于阅读,坚持不懈,定会硕果累累。
另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应注意:对重要的概念、论述以及关键的字、词、句等,要引导学生以勾、画、圈、点等方式做出必要的标记,或者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以加深理解和记忆。阅读中要注重思考,德国著名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哥德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思维活动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切实提高学生阅读的水平和质量。
篇11:浅论职业教育中化学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浅论职业教育中化学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论文关键词:能力 培养 化学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掌握应用技能的“知识劳动者”。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培养能力方法和要求,作为基础学科的化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人文教育等,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
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教育是培养掌握应用技能的“知识劳动者”的主要渠道。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上,职教培养的人才活跃在企业生产的第一线,应该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高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就在于培养的人才是属于职业型、岗位型而非科学型,是技能型而非理论型,是应用型而非学术型。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各产业生产技术为主的教育,因而职业技能的获得,成为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熟练的操作技能或现场。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是职业教育的重心所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具体体现在,培养目标突出“应用性”、“技能性”,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性”。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培养技能方法,对于基础学科的化学教学,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观察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观察能力是人类智力的窗口,是人们顺利掌握知识和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能力。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化学中的观察属于科学观察,它主要是指化学实验,其次是标本、模型和图表,可供观察的内容非常广泛,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颜色改变、沉淀的生成、气体的产生等等。还有教学中使用的投影、录像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内容,也可以成为观察的对象。
观察是人们感官在大脑的指挥下进行的认识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必须引导他们把观察和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事实证明,边观察边思考,边思考边观察,可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观察的越深入,思考的越深刻,越有利于发现物质变化的规律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和思考。例如,验证KMnO。在不同介质中的氧化能力,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从产物的颜色、状态,分析可能生成的产物是什么,带着问题,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试管内物质的变化,积极思考,用所学知识,做出科学、准确、规范的记录。最后得出KMnO。在不同的介质中氧化能力是酸性介质中最强、强碱性介质中最弱,他们会带着成功的喜悦获取所学的知识。
二、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学会相互合作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是高素质,能够独立完成岗位要求的技术熟练工,对一些特殊岗位,要求员工相互合作才能完成。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能力属于化学学科的特殊能力,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解决实验问题、记录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等,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注重对学生基本操作的训练,让学生能够规范、娴熟地进行化学实验操作。在此基础上,设计安排一些合作性的实验,如化学反应速率常的测定、熔点的测定等实验,让生充分体会到某些工作的完成,必须通过共同努、相互配合才能取很成功。经过这样逐步的训练,学生潜意识里形成了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为他们进入岗位、顺利完成各种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培养环保意识,注重人文教育
在现代生活中,化学是人人都无法回避、无法离开的。化学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化学知识的应用,创造了无数的新产品并进入每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使我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受益匪浅,更不用说化学药物对人们防病治病、高质量地享受生活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化学品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给人类原本和谐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各种污染。积极倡导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提倡文明适度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
绿色化学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化学教学中是高职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教师无论在理论教学,还是进行实验操作,都应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树立起绿色环保意识。例如,在讨论元素与化合物的内容时,涉及到一些有毒气体Cl。、SO。、H。S、N02等,特别强调它们逸失在大气中会造成空气的污染,危害环境。因此,在讲解制备反应及检验物质的性质时,必须让学生设计如何吸收多余气体,而对于一些含毒物质砷、镉、汞等废水,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回收,实验结束后按要求进行一定的处理。由此,学生在大脑中逐步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以人为本,为企业的“三废”处理献计献策,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四、培养自学能力,适应社会发展
知识经济社会需要善于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劳动者。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终身化教育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高职教育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使他们在新职业、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等方面,胜任知识经济社会的职业岗位。
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化学学科的自学能力主要包括阅读教材,查阅参考书和工具书,设计并完成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观察化学实验和直观教具,并从自学内容中提出有关的化学问题而能作出解答。教师在教学中,根据相应的内容,布置一定的作业,利用图书资料或网上信息,让学生查阅有关知识的背景、发展以及研究方向。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给出一些综合性的实验题目,要求他们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提出自己的设想,教师再进行点评,给出较为满意的答案。同时,按照课程进度,每一章结束后,希望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总结。通过这些手段,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学会凭借课外书刊和资料,能够获取知识,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未来的职业或变换的岗位中,能够加强自身的学习,获得新知识,适应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永远成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型劳动者。
总之,化学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根据学科特点,从实际出发,切实有效地进行灵活多样的教学,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活动。知识的传授主要在课堂内,但不能关门教学,必须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让他们明白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注重能力的培养。“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各种能力的获得,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持之以恒从日常教学作起。
篇12: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论文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论文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综合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在实验中加强观察能力,对实验进行质疑、改进、设计。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化学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然而,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很少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找出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现自主学习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思维方而灵活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思维过程灵活,迁移能力强,能举一反三,多解求异,进行发散思维,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1.培养学生的生疑意识
“学贵有疑,疑是探究的源头。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产生疑问是自主学习的开端,是自主学习的关键。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创设问题情境,将这些问题筹划为各种形式给学生造疑,促使学生存疑、质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自然就要去研究学习。但学生要善于观察、分析才能提出疑问。
2.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就是要让有不局限于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大胆的提出新的设想和新的思路,在教学中经常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求异思维。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就是根据已有的信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推测、想象,沿着各种不同方向去思考,对信息进行重组和创造,产生和获得新信息的方法。例如:二氧化硫的性质复杂,其中的重难点是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复习中从分析最简单的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原理入手。
二、培养学生实验方面能力,实现自主学习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一般为: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复述、操作——小结等几个环节。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妨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综合实验技能的提高。从近几年高考实验题考查的实践来看,中学的实验能力应该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实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所谓实验操作能力就是指进行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基本实验常规的能力,能无差错地完成中学化学中全部的实验基本操作及所有的学生实验、演示实验等,而实验创新能力是学生靠教师引导经过学生自悟,以中学化学实验常规为基础,所进行实验改进、实验过程的优化、实验原理的变更、实验仪器的它用、实验设计、实验现象剖析,甚至实验失败原因分析等。可以肯定地说,近几年高考实验题无一例是照搬课本,总是不同程度对考生进行实验创新能力的考查,但这种考查又以实验常规为基础,因此,化学实验必须既要突出实验常规,也要强调实验创新,既要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地讲,实验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观察能力,实现自主学习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要不断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的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课堂演示实验中要留有空白、开发区,让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锻炼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改进实验,实现自主学习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操作不方便,现象不明显或演示实验不利于学生观察,有污染,实验过程不严密的实验进行改进,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从中尝到了自主学习的滋味。例如:演示Na与水的反应实验,如果就用书上演示过程,班级后面的同学就很难看到实验的现象,有的只能看到部分。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让全班所有同学都能清楚看到实验过程呢?提示学生看电影,学生会想到投影仪:可将原实验用投影仪配合实验,将滴有酚酞的水注入培养皿中,放在投影仪上,再加入钠块。这样改进后的实验不仅效果优于原实验,而且,方便了全体同学观察现象。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运用实验抓住事物的本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大有裨益。
3.质疑实验、实现自主学习
在教师层引导下,让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并用,排除错误认识得出圆满结论:Na和CuSO4溶液有时剧烈反应产生的.热使产生的Cu(OH)2分解为CuO,部分CuO被还原成单质Cu:故试管壁上又有Cu析出了。
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逐渐领会,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化学实验提高了学习效率,发展了自主学习能力。
4.设计实验、实现自主学习
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不失为一种实验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安全范围内大胆让学生自我设计进行实验,自行探索。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实验设计时可引导学生阅读查找一些实验小窍门。实验药品及仪器的代用品实验装置的改进等有关资料,以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同时也应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实现自主学习的过程。
5.课外实验,实现自主学习
课内时间限制,使一些实验做得不够尽兴,而课外实验充满思维性、挑战性、趣味性、创造性,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求知欲,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高二学习过肥皂制取后,学生就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原理在家中制肥皂了。可以用猪油、羊油等一些动物性油脂和氢氧化钠按一定比例放在锅内煮,然后按书上步骤要求,逐步加入食盐等,慢慢地肥皂就制成了。学生们实现了创新的尝试,同时感到成功的快乐,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
总之,实验对学生具有独特的吸引力,老师要利用实验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正确引导和激发学生,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创新,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平时注重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重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收敛性知识加功能力,相似情境的知识迁移能力,实验的实际操作与设计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等的培养,并始终注意贯穿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注意将学生可得的网络的陈述性知识与创设的教学新情境相结合,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智慧技能的训练,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可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郝玉梅.浅谈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化学教学,,1.
[2]郑国武.化学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化学教学,2008,5.
[3]翁祥多.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化学起点教学的优化.中学化学教与学,2008,3.
篇13:英语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和实践论文
英语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和实践论文
创新能力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就英语学科来讲,我们教育教学的重点不是教给学生多少语言知识,而是应该灵活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尽一切可能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并在培养这些能力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这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
基于以上认识,本人力图结合初中英语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交流一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实践做法。
一、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渠道
1。在对话课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主要是针对对话课的特点采取的一些方法。一是移花接木法。英语对话课一直以学生反复操练课本中的对话内容为重点,以期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但是从初一开始一直使用这样的模式就显得过于机械和单调,而且有的对话内容过于简单,有的又过于复杂,语言背景也往往不符合学生的口味和实际。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常常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实际情况,自编对话。虽然学生在“创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语言障碍,但是学生的兴奋点却被激活了,他们在体会到学英语的乐趣后,不再把学习对话当成包袱,参与意识大大提高了。二是改写法。针对有的对话,可以让学生大胆地用不同人称、不同形式改写成日记、故事、书信、说明文等不同体裁的文章,使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和掌握对话。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锻炼了用英语思考的.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三是辩论会。有些课文可以将同学分成两组进行辩论。大部分同学都很感兴趣,经过认真搜集材料和精心准备展开辩论,很有针对性地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尽管有些同学未能发言,但他们深受感染,决心以后更加认真地练习,争取下次机会。
2。在课文讲授中培养创新能力。一是注重朗读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朗读是对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开出的最有效的一剂良药;其次,朗读可以有效地纠正语音语调;再次,朗读可以很好地强化记忆,实现背诵;第四,朗读可以直接培养英语语感,增强学习情感;第五,朗读可以充分培养英语思维。
二是采取复述和缩写方法激发创新。复述课文内容是一种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我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抓住文中重要词汇、短语和句型的基础上,运用发散思维,对相关词语和句型进行替换或改写后按照一定的线索把课文口述出来。这种对语言的再加工过程,不仅是一个强化记忆、前后联系、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在思维中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同时又不拘一格,无固定的标准答案,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个性发展的空间,在分层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缩写,同复述课文一样,都要求在抓住文章核心意思后,用已学过的熟悉的短语和句式创造性地把文章加工成一篇中心明确、简洁明快的短文,不同的是,必须动笔整理成更加简洁的书面文字。三是放开思想续写文章进行创新。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四是适当采用列表方法强化创新。 3。在试卷讲评课中培养创新能力。英语试题题量大,不可能逐一详细讲解,即使选部分题目细讲,总还会有一些同学听不懂,没讲的题目就更不用说了。我尝试着给学生参考答案后,让他们展开讨论,相互交换看法,弄清整个题目“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那样,还可以怎么样”,然后总结得失。一是针对单项选择题的讲评。主要让学生讨论“该题考查点是什么”、“为何选这个而不选那个”、“围绕这个考查点,还可以怎样出题”。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明确了考查点,联系了相关知识点,也学会了合作学习。二是针对完型填空题的讲评。完型填空题是绝大部分学生最头疼的题型,难就难在一篇完整的短文被剜去十几个空格以后,学生阅读时思维出现断裂,难以得到一个连贯的整体意思;注意力也被分散,想看文意,忘了短文结构,想看结构,又忘了前后意思。针对这种情况,要适时建议学生不看选项直接在文中空格处填空,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断裂现象,保证了思维的连贯性,从而逐步养成跟着前后文章做题的解题思路。学生感觉效果不错,而且减轻了负担。三是针对书面表达题的讲评。如果仅仅按照传统方式对学生进行书面表达的写作训练,即完成“给学生材料——学生完成——老师批阅——老师讲评”这样一个过程,很难收到理想的训练效果。如果在第二步前加一个步骤——求异思维加工,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思考,运用所掌握的句型结构,尽可能用多种方式表达材料中的要点,这样的训练效果大都事半功倍。
二、课外参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有益补充
1。强化英语课外阅读,重视英语起始写作。学校一般会订阅配套英语课外阅读,要让学生每天或每周阅读一定量的语篇,用小本子摘下生词,并抽时间讲解。久而久之,词汇量会有所提高,语感也会增强。另外,现在的教材,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话题进行展开,在每个单元结束的时候,我都要求学生做一篇习作,通过练习学生兴趣大增。2。用足有限的资料,发挥最大作用。学生身边有资料,要留时间给他们做,然后收上来批阅并讲解,表扬态度认真、错误少的同学,帮助部分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增强他们学英语的信心。3。强化课外参与,拓展创新空间。学生的课外参与是课内知识的延伸和生活视野的拓展,因此,学生的课外参与是有目的性、针对性的。首先,教师可利用学生的特点,布置他们感兴趣又有乐于完成的课外任务;其次,还可以利用学生好动的特点让他们参与手工性任务;再次,角色性任务参与也是学生的课外活动之一,如节日时给老师用英语打个电话等。事实证明,有实际操作意义的任务都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篇14:中学语文实践与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中学语文实践与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 要:“语文乃各科之母”,灵活性强,涉及内容广,生活中无处不用语文。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能力,是多年来语文创新教育的呼声。在当前认真落实新课标关于加强语文实践、注重语文积累的精神指导下,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让学生懂得如何在学习上做到“自己找水解渴”,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语文实践;学生;语文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大胆突破常规,有目的地引进社会生活中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以丰富教科书所要求的实践活动内容,同时打破课堂界限,有计划地把竞赛、游戏、表演等语文实践活动引入课堂,让每个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掌握教材内外的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质量。
一、语文课变成活动课,加强实践性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必须营造一个有利的交际环境,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表达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课其实就是语言实践的活动课,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而传统的语文教学采取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导致语文教学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而语文活动课侧重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实用性。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如,社会开展“新闻发布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又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这样说,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啦。又如,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收看央视电视剧《西游记》,或者指导其阅读小说原著,之后运用专门的时间对这部不衰的名著展开讨论,笔者这一尝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不再用太多的话去总结中心思想,诸如“反映社会如何如何”“表现了谁什么精神”这些空洞的东西。他们有的谈到了小说的概念、神话的概念,进而有人区分神话、童话、寓言;还有的学生谈到了里面的人物形象,谈到了唐僧的无能以及猪八戒的个性突出问题;还有人认为《西游记》中许多故事情节雷同,创新不够……学生从中体会到了“发现―创新”以及发表自己观点的快乐,笔者也由此发现学生有太多“本事”需要引导而表现出来。
二、语文课变成综合课,加强学科联系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史料可以为语文课教学提供例证,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在学习语文教学内容时,我们要学一系列与历史相关的课文,例如,《曹刿论战》《出师表》等,在学习这些课文之前,我们请历史老师讲授相关的历史知识,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背景知识的深刻理解,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和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适时适度地选用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名言警句”充实到教学中去,可增强教材的韵味和吸引力,产生奇妙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课文《黄河颂》时,我们可以引用一系列与黄河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可以信手拈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到黄河心不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又如,教学课文《谈生命》时,可以引用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那一段经典名言。这些名言,只要我一起头,学生就能接上,课堂气氛非常好,学生求知欲呼之而出,在这样的氛围中再进行后面的教学,那将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语文课的语法教学内容枯燥无味,与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存在着较大的距离。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辅之以其他学科知识,通过一定的感性材料,印证教学内容。例如,语文中的介词属于虚词,没有独立的语法功能,必须和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连用,构成介宾短语。这和英语中的介词用法是一样的,甚至可以扩展到短语的运用当中。英语中“be good at”后面可以直接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或动词的ing形式就是这个道理。英语中动词的ing形式其实和语文中的词性活用也是相通的。
总之,加强学科联系,利用其他学科知识所提供的情境材料,能使学生由好奇而产生追求需要,便能自觉处以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最佳学习状态,迸发出奇特的智慧火花,自觉进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之中,进而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
三、举一反三,鼓励并引导学生读课外书籍
尽管选入语文教科书的文本材料都是优质的,但毕竟是有限的。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学生字词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阅读写作能力等的形成,单靠一本教科书或教师的讲解是难以形成的,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完成,因此,广泛的课外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教师在讲初中语文课文《背影》(作者朱自清)时,教师可在课堂上再介绍范文《我的父亲》(作者),之后引导学生再在课外阅读朱自清的散文《绿》《我的女儿们》《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甚至可以延伸开去,再让学生读俞平伯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另外,还有台湾作家三毛写的散文集《背影》,学生可因此大开眼界,并通过揣摩、练习,逐渐形成能力。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写手生”,就是很好的佐证。
四、拓展外延,引导学生主动实践、体验生活
语文实践活动的教学空间是广阔的,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外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关注生活。比较典型的是课前准备和课后延伸。如,课前收集作家作品资料,课后的巩固可以视内容来定,比如,上了朱自清的《背影》,我就请学生去发现感动你的背影,特别是家人的。语文实践活动还有就是带学生走出校门,让学生开阔视野。各校可以根据当地的文化背景来进行深入的挖掘,像成都的杜甫草堂、江游的李白文化、资中的苌弘文化等。再有就是参与社会实践,然后让学生写社会调查稿或专题报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也鼓励学生家长带孩子外出旅游,了解各地风土人情。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①,有了源头“活水”,文章自然就清新。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捕捉触动心灵的瞬间。平凡中感悟,平淡中找新奇,如此可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提倡写“真人真事真体验”②理念的文章时,学生就不会编写假大空的文章了。
“语文乃各科之母”,教师要广泛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现实生活的天地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发展语文,我相信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会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刘晓辉,女,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现在资中县职业中学担任中学语文教学和副校长工作。热心教育教学科研,有多篇论文获奖、发表。
篇15:数学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思考论文
数学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思考论文
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构建创新探索平台
教师具备创新精神就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构建创新平台。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方面做出积极调整。首先是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那课堂就应该是一个质疑、讨论、交流、争辩的地方,课堂气氛应该是和谐的、自由度较高的、宽松的、公平的,要让学生敢于发言,敢于参与实践活动。课下辅导和作业处置,也要有良好的氛围,要鼓励学生勤学好问,特别是好问,学生不愿意主动请教老师,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只有拆除师生之间的防火墙,创新意识建立才会成为可能。
2优化课堂问题设置,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2.1问题设置的巧妙性
数学教学不是“告诉”教学,要让学生能够产生疑问,在对疑惑的探究过程中,建立数学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数学问题的优化设置。要用巧妙的设置串联课堂环节,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会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2.2问题设置的原则性
问题巧妙设置不是问几个为什么就可以的,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首先是对教材的解读要对路。教师对教材要吃透,提出的问题才有针对性,要将问题的实现思路设计清楚,找准切入点。其次是要对学生实际有切实了解。学生层次不一样,基础有差异,课堂行为习惯也有不同,充分考虑这些实际情况,再设计问题,就会多一些针对性。最后是问题要有梯度性。教师设计的问题有没有价值,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问题的梯度性。问题不是孤立的,要形成系列,让学生建立问题概念,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问题设置时,就要体现一个梯度层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占领问题制高点,形成创新能力。
2.3问题设置的改革性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这是以往教学最常见的教学现象,好像教师的任务就是制造问题,学生回答问题也成天经地义,这其实是古板的教条的做法。教学问题来源于教材,教师对教材有自己的理解,学生对教材对教师教学行为也有自己的理解,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就要想办法体现其主体的地位。在学习问题设置时,就要考虑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也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问题的制造者之一。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
3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拓展学生创新空间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有很多,小组合作学习已经被广泛采用,学习效果相当不错。这种教学模式的推广,对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3.1科学安排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鼓励学生要在小组这个集体中,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精神,参与到数学问题研究、数学实践活动中来。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注意小组划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这本来就是非常老旧的学习模式,之所以还要提倡这种方式,是因为现实教学对小组学习产生更多的依赖,现在教学对小组合作学习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3.2小组角色定位
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操作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发挥关键角色的关键作用。首先是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旁观者,而应该是一个总体控制者,不仅要设置任务,监督实施过程,还要注意及时调整,甚至参与小组讨论学习之中,发现问题及时作出调整。其次是小组负责人的角色定位。小组合作学习能否取得创新效果,与这个小组负责人不无关系。要选定有组织能力、敢于创新、有指挥特长的学生担任这个重要职责。
3.3体现全员参与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还要注意去形式化,小组学习不是做样子给人看的,要想搞得扎实有成效,就要在组织操作过程中,落实具体任务完成具体指标,特别是要注意体现每一个人的角色作用。
4强化双基训练力度,延伸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如此。所以,在实施创新能力培养时,还是要打好数学基础,没有良好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做铺垫,创新什么都会是空中楼阁,结果自然是一事无成。加强双基训练力度,就是要提升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系统掌握水平。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和搞好双基训练应该是同步的,教师在组织训练的过程中,就要渗透创新意识。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系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开拓思维,建立创新意识,对数学知识技能学习又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双基训练是延伸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5继续素质教育探索,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数学教学要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训练才能形成。素质教育要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能力展开,数学教学中的观察、归纳、类比、猜想、判断等学习手段,都渗透着创新意识的培养,要让学生在具体学习中,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并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有切实的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更多启迪。数学学习的最终归宿并不是应试,这就要求数学教学要培育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能力不仅仅是单纯解决数学题目,而是要通过数学知识学习和数学实践活动获得超越数学应试的能力,如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建立才是真正的素质培育。因此,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其实是对人的整体塑造,是为适应未来社会适应世界发展做奠基。
6结语
素质教育的开展在全国各地早已方兴未艾,数学教学与素质教育接轨,这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数学教学中,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构建平台,这也是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篇16:小学科学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初探论文
小学科学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初探论文
摘要:培养小学生科学实践能力,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在教师的启迪中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为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在实践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实践能力。在实际应用中,让学生积累科学实践经验,养成将科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践能力;实践精神
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研究的问题来源于实践、研究的方法取决于实践、研究的过程依赖于实践、研究的成果服务于实践。可见,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没有真正的实践参与,科学的学习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一、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在启迪中萌发
小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不是生来具有的,科学实践能力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科学的初步认识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认识的趋向直接影响着他们今后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效果和科学实践能力的形成。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开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一)引导学生学好第一课,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欲望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科学课的起始年级,也正是八、九岁的孩子开始初步接触科学、认识科学的启蒙阶段。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三年级第一节课往往习惯性地给学生们规定一些条条框框:上课前需要准备什么,课上遵守什么样的纪律,课后怎样完成作业,学好科学给予什么样的评价等等,或者有的'老师按照教学进度直接开展教学活动。教师的这种做法,不仅让学生感到学习科学的繁琐,而且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科学的兴趣,更谈不上对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在教学中,我会安排一至二节课让学生参与如下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亲自体验科学实践中的乐趣,听老师讲科学家创造发明的故事等活动来启发学生认识科学、感受科学、学习科学、实践科学的兴趣。我曾给学生们演示过“发射自制水火箭”、“云的形成”、“美丽的彩虹”等小实验。通过演示,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奥妙,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曾带领学生们亲历大自然,感受风的声音、倾听大山的回音。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明白科学知识不是仅仅存在于书本中,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蕴藏在生活实践中;曾给学生讲过“爱迪生发明电灯”、“法拉第发明发电机”、“张衡发明地动仪”等故事。通过这些故事的讲解,让学生明白科学实验不仅需要有严谨、认真和重视科学实践的态度,而且更需要拥有刻苦钻研、不畏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精神。教师不要急于给刚刚接触科学的孩子们灌输科学概念,也不要教给孩子们具体的学习方法,更不要向学生们提出学习要求什么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自己思考科学是什么,体会学习科学的具体方法。这样不仅引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欲望。
(二)指导学生阅读科普类书籍,为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只凭短短的几节课提升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是现实的,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整个教学中,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从课本延伸到课外书籍中。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给学生推荐一些科普类书籍,让学生进行阅读。如推荐《昆虫记》、《海底两万里》、《走进自然》、《科学改变人类生活100个瞬间》、《大科学家讲的小故事》、《十万个为什么》及马小跳365科普系列等书籍,让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欢的书去读。要求每名学生每学期必须读两本科普类书籍,每两周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读书活动。在读书活动中学生要向同学及老师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介绍自己的读书经验。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学到了哪些科学知识以及知识应用的科学原理;其次让学生介绍自己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再次让学生相互谈谈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筛选出有价值的学习成果,向全班学生推广。这样交流的不仅仅是读书心得,更多展示的是科学小发明。比如“自制羽毛球”、“自制手电筒”、“自制自动给水器”、“自制风力电动车”、“自制简易电风扇”、“自制易拉罐压路机”等小发明。这样的读书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动手实践能力,为学生后继学习科学和科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三)启发学生观看科教类电视节目,培养学生科学实践精神
为增加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科学实践精神,我经常启发学生在周末或节假日时间看一些科教类电视节目,然后把所看的节目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要求学生写出看的是什么电视节目,节目中主要叙述的是什么,这个节目的内容对你有什么启发。在查阅学生日记中,看到有一位学生曾这样写道:“老师曾多次嘱咐我们,让我们在休息时间多看一些关于科教类电视节目,还给我们推荐了《我爱发明》、《自然传奇》、《探索发现》、《走近科学》等节目。当时我觉得老师特别爱管闲事,连看电视都管,而且看完节目还要让我们写日记,多么烦的老师。既然有任务就执行吧,试着看过几个节目后,我改变了对老师的看法,而且逐渐喜欢上了这些科教类电视节目。在众多节目中我最喜欢的是《走近科学》,因为《走近科学》不仅让我学到了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让我明白科学来自生活、来自于大自然,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科学,科学改变着一切。最初引起我兴趣的是《走近科学》的‘灭蚊之战’。提到蚊子,想必大家都熟习,之前我也被蚊子咬过,过几天就没事了。但看了‘灭蚊之战’这个节目后,让我对蚊子有了不同的看法。蚊子虽然身躯弱小,但它们很凶残,每年伤害人类数量超过其它所有动物数量总和。蚊子伤害人的手段就是叮咬皮肤,传播多种疾病。比如疟疾、登革热、寨卡病毒的罪魁祸首都是蚊子。为了防止蚊子伤害人类,我们想尽了办法,用蚊帐、诱蚊灯、点蚊香、喷洒药物等方法来对付蚊子。这些方法只能防止一部分蚊子对我们的伤害,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那该怎么办呢?科学家们最有办法。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专家们研发出了带有喷射装置的躯动车和大载重量的飞行器,它们工作效率高,喷射面积大,专门消灭蚊子。令我最佩服的是科学家们在实验室养着一大批特殊的蚊子,这批蚊子体内存在着‘沃尔巴克氏体’。挟带这种细菌的蚊子不但可以阻挡登革热病毒的袭击,而且还可以获得登革热病毒的天然免疫,这种抗病毒能力在雌蚊生下的后代中会继续遗传下去,科学家把它们称为‘蚊子部队’。科学家们还发现,抗登革热病毒的雄性蚊虫与自然界中的雌性蚊虫交配后产下的卵,竟然不会再繁衍后代,科学家把这样的蚊子称为‘绝育蚊子’。科学家们把这批特殊的蚊子投放到蚊子肆虐的城市,解决了蚊虫侵害人类的难题。看完这个电视节目后让我受益匪浅,让我认识到科学是多么的伟大,科学创造不仅可以解决人类中的难题,而且还为人类带来了快乐和幸福。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长大以后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创造,为人类奉献我的力量。”通过学生的这篇日记,可以看出科教类电视节目对学生学习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迪了他们的智慧,培养了他们的科学实践精神。
二、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提高
学生学习科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还得有一个历练成长的环境。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首要任务就是给学生创造实践历练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去观察、实验、制作、调查,把学生的眼、耳、手、脑、口充分调动起来,参与到科学实践活动中。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一课时,师生共同设计好考察方案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充分投入到实践中去采访、调查、实验、分析、总结。为了全面考察家乡的水域,学生们亲自调查了家乡周围的河流、池糖中的水质,还采访了周边的居民。学生从水域周围的环境、污水排放、水中微生物、水面漂浮着杂物以及水的颜色、气味、浑浊度几个方面细致地描述了家乡周围水质情况。之后学生还进行了取水样,然后带回实验室进行观察。这样的实践学习,学生不仅自己学会了过滤、沉淀观察水的方法,而且准确地得出自然水域的水体变黑、变臭,主要是人类排放污水、倾倒垃圾、城建填河等不良行为造成的结果。面对这些调查现象,学生感慨万分,还主动提出了有效保护家乡水域环境的措施与方法。这个教学案例说明,只要适合学生自主实践的科学活动,教师就要积极的去为学生创造条件,这样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才会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历练。
三、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在应用中形成
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就会在实际应用中得以形成。在科学教学中,所有的科学知识基本上都在实际生活中或学习中都可以得到应用。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我看到了什么》一课,虽然此课是教科版三年级小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第一课时,但在学生观察校园大树时,引导学生通过眼看、鼻闻、手摸、耳听、心想、语言描述等方法,观察大树的样子。学生从树的颜色、结构、树上的枝叶、树干上的疤痕、树干及树杈上寄生的小动物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之后再引导学生从小就要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并把积累的经验运用到实践当中,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在实践应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调动各种感官器官进行观察事物,而且还学会了借助放大镜、小铲、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测量。这样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但养成了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良好习惯,而且他们的科学实践能力也得以形成。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学生多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给学生营造一个历练提高的环境,让学生在浓厚的实践活动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实践活动的具体方法,养成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