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考点汇编
第15课《故乡》
【课内知识点总结】
一、字音
阴晦 yīn huì:阴沉,昏暗。
萧索 xiāo suǒ:缺乏生机,不热闹。
祭祀 jì sì: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伶俐 líng lì:形容人物机灵乖巧或是做事干脆利落。
愕然 è rán:惊讶的样子,形容吃惊。
鄙夷 bǐ yí:轻视,看不起。
嗤笑 chī xiào:讥笑,嘲笑。有讽刺之意。
应酬 yìng chou:交际往来,以礼相待。也指私人间的宴会、聚会等。
世面 shì miàn:社会上各方面的情况。
惘然 wǎng rán:形容失意的样子。
隔膜 gé mó:隔阂,指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
恣睢 zì suī:放纵、骄横的样子。
【易错读音】祭祀(sì) 愕然(è) 装弶(jiàng) 恣睢(zìsuī) 惘然(wǎng) 五行(xíng) 嗤笑(chī) 秕谷(bǐ) 鄙夷(bǐ) 潮汛(xùn) 瑟缩(sè)
二、字形
【易错字词】船舱 苍黄 寂静 一幅画 一副手套 一轮圆月 戴帽子 伶俐 惶恐 规矩 忙碌 隔膜 应酬 萧索 阴晦
三、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2、课文说明
《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社会中求索了几十年,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这篇小说。
【主题识记】
本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描写闰土前后的变化,展现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衰败萧条、农民生活的痛苦,抒发了作者对打破隔膜,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四、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又。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赏析】
月夜刺猹图:景物色彩明快、艳丽,人物年少、活泼,二者相映成趣,这是留在“我“心中的对儿时伙伴的美好回忆。文章用这一描写,流露出“ 我”对少年闰土的景仰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也为后面写闰土的变化做铺垫。
课文重点句子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赏析】
哲理语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人们是否有奋斗和追求的精神。如果我们不努力奋斗、追求,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成功的希望;如果我们始终不渝地为了我们的希望而奋斗、实践,就一定会迎来我们想要的生活。这正如地上的路,需要被人们一次次地走过,才能成为真正的路。
五、课文赏析
文章采用对比手法,以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对比,反映了农民日益悲惨的命运; 以“我”与闰土前后关系对比,反映封建等级观念及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毒害;以故乡前后境况对比,反映每况愈下的农村经济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