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知识梳理
第二单元
第5课:《搭石》
1.课题解读
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2.课文重点解读
(4)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理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摆搭石的用心和细心。
(2)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理解:这句话描写的是调整搭石的老人,刻画了老人细致认真的特点,赞扬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3)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理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走搭石时的默契、和谐。“协调有序”写出了走搭石的动作美,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嗒嗒的声音”比作“轻快的音乐”,写出了走搭石的声音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写出了走搭石的画面美。作者通过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
(4)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理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乡亲们相互谦让的美好品质。
(5)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理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乡亲们敬老爱老的美好品质。
(6)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理解:这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作者借物喻人,借搭石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3.主题概括
课文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通过“摆搭石、走搭石”等平凡的情景,赞扬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4.学有所得
简单的事情、平凡的生活场景,却折射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人性之美。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做一个像作者一样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的人。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课文为什么以《搭石》作为题目?
理解:课文以《搭石》为题,是因为:(1)作者以“搭石”为线素,按”话搭石一摆搭石一走搭石一赞搭石”的顺序叙述了所见所闻;(2)借“任人走,任人踏”的搭石,赞扬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2)走搭石时还会出现哪些场景?
理解:如果遇到背着重物的老奶奶,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总会放下自己手里的东西,快步上前,帮老奶奶把重物背到对面。
有时遇到上下学的小朋友单独过搭石,大人们总会跑过去,抱着小朋友走过搭石,然后再原路返回。
(3)重难点课文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试着说一说。
理解:看得见的具体的“美”: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綽,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看不见的心灵的“美”:①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②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及时调整,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③如果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招手礼让,闲话家常;④若是偶遇老人,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其过溪。
(4)说说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理解:课文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上了点儿年岁的人调整搭石、乡亲们面对面走搭石时互相礼让和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
“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上了点儿年岁的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情感。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互相谦让的美好情感。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尊老爱老的美好情感。
7.课外拓展
(1)作者简介
刘章:1939年1月出生于河北省兴隆县。 我国当代著名诗人,目前已出版《刘章诗选》《刘章乡情诗》《刘章散文选》《北山恋》《刘章散文选》等诗文集28部。
(2)搭石
人们在过往没有架桥的溪流、河沟,或浅水枯河、泥泞路面等地用石块铺设的一种简易通道。所选石块一般为天然呈方形或平顶状,所有石块按二尺左右的距离摆放。不很平稳,走快才能保持平衡。
(3)与奉献有关的名言
我是世界的公民,应为人类而生。——【瑞典】诺贝尔
生命的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匈牙利】裴多菲
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报酬。——【印度】泰戈尔
(4)写作背景
我出生在河北省兴隆县上庄村。
那是一条十里狭长的山村,人们逐水而居。一条无名溪水的两岸,是大山、村庄、梯田和果园。
我们村有六个自然村,其中五个村的人家散落在小溪旁,我出生的那个小村是溪水的源头之一,人家散落在两条山谷里,泉水汩汩,下自成“溪”。
从我的祖宗开垦小村,到我这儿才六代,算来也就是一百几十年的光阴。一代又一代人,出山串亲、赶集,唯有反复跨溪而行,除此,别无选择。
小溪最窄处仅五六米,最宽处也不过30米。平时水最深处也不过一米。年年雨季过后.秋风将至之时,人们为了不涉凉水,在每一个跨溪水里摆上一排方石,这就叫“搭石”。小溪冬天结冰,人们来回走冰,只有窄处才搭小桥。夏天山洪暴发.唯有来回趟水,或背水而叹。一年365天,有近200多天走搭石。我是在抗日烽火年代出生的。七八岁前钻深山老林躲鬼子,没走过搭石。解放后才跟大人出山走搭石的。人们祖祖辈辈走搭石,习以为常,司空见惯.十里路要走多少搭石,没人数过。直到1964年我岳父从山外到我家串门,出于好奇,一道道计数.十里路竞走了32道搭石。我是从1962年起当上村干部的,直到1975年到县城工作,13年间,不超过3天就要到乡镇办事一次,都是当天往返.一天要走64回搭石,总共走了千万回,对搭石的印象怎能不深刻呢?
1977年末.我来到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工作。
当我见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见人们无序地匆匆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的潺潺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个人跟着一个人,动作协调有序,足音踏踏,水声淙淙,人影绰绰;两个人对面来到溪边,微笑止步,示意让对方先行。还有,年轻人背老人,大人抱娃娃,在记忆里,如他们留在水中的倒影。当我见马路上有砖头或树枝,人们宁可绕着走,也不肯弯腰拾起的时候。我又想到山里人在雨水过后,自觉摆搭石的情景,想到有人发现搭石不稳,退回岸上,找块好石头搭上的情景……
噢,搭石上有新意.搭石上有美,搭石上有情。由于搭石的特殊渡水方式,长期造就和展示了山里人勤劳、热心公益、互助礼让的美德。这样,我便在1980年2月写了短文《搭石》。
我写《搭石》,没有任何前人文字可以借鉴,可以说是半生体验、一日写成,是生活的赐予。古代的文人们,写小桥流水,写古道、渡口,没人写搭石。我的文章发表后,在湖北诗人管用和的诗里读到一首同一题材的《踏石》,我想,也许叫“踏石”更准确。后来查《汉语大辞典》,果然有“踏石”这~词条:“踏脚的石头,安置于浅水难行之处,便于行走。”举例用的是孙犁《自洋淀纪事·吴召儿》:“不用说雁北那趟不完的冷水小河,蹬不住的冰滑踏石.转不尽的阴山背后……”大师的命名.当是无可置疑的。
搭石是特定自然环境里的产物.只有在三四尺深以内的小溪、小河里摆搭石,在大江大河里则无能为力。
现在,我的家乡十里山村已经贴着山根儿修了公路,人们进进出出。骑自行车、摩托车,坐汽车,再也不用走搭石了。中国正在搞公路村村通工程,许多山村都不用走搭石了。可是,搭石是不会消失的,永远会摆在村庄通向田地或山野的溪流里,由于它是~种特殊的道路,人们自觉地摆搭石,人们只能单向行走.要互相礼让,那种美就会永远存在。
第6课:《将相和》
1.课题解读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课文中所讲的赵国紧挨着秦国,另一边是富强的齐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的赵国,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两个非常有名的人物:廉颇和蔺相如。“将相和”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两个人之间。
2.课文重点解读
(1)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了一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理解: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起因,从侧面表现出了和氏璧的珍贵。
(2)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理解:这是对蔺相如的语言描写,突出了蔺相如的勇敢。
(3)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理解:这句话从表面上看,提出交和氏璧必须举行隆重的典礼是合情合理的,使秦王无法拒绝;实际上是,蔺相如为了赢得时间完璧归赵,而采取的对付秦王的办法。
(4)赵王封蔺相如做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理解:赵王为什么封蔺相如为上卿,因为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职位比廉颇高”这句话引出了“负荆请罪”的故事。这句话在课文中起过渡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5)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
理解:廉颇非常的骁勇善战,但是对蔺相如不服气,反映了他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这是将相不和的原因。
(6)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