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考试试卷  > 语文试卷 > 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课文知识梳理(统编版)

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课文知识梳理(统编版)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知识梳理

第七单元

21课:《古诗词三首》

1.课题解读

《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或写山间傍晚的景色,或写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或写长途羁旅风光。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初步体会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2.课文重点解读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理解:诗意:皎洁的明月在松林间洒下清光,清清的泉水从石头上流过。诗句前一句是静态描写,后一句是动态描写。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理解:诗意:竹林中笑语喧哗,是洗衣服的女子结伴归来。莲叶轻轻摇动,是渔船在顺流而下。这两句诗都是动态描写,用归浣女的欢歌笑语以及渔舟归来荷叶晃动的场景,以动衬静,衬托出月夜山村的清幽宁静。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理解:诗意:月亮渐渐落下去了,乌鸦啼叫,到处弥漫着寒霜。我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满心愁绪难以入眠。诗句前一句是动态描写,后一句是静态描写。所见所闻,以动衬静,用乌鸦的啼叫衬托月夜的静谧。

(4)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理解:词意:整夜风雪交加,声音嘈杂,打碎了将士们的思乡之心,再也睡不着了,因为故乡没有这种风雪之声。这句词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3.主题概括

(1)《山居秋暝》的作者是代诗人王维,有“诗佛”之称。诗歌通过描写秋雨过后山中的清幽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闲适、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2)《枫桥夜泊》的作者是代诗人张继。是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3)《长相思》的作者是代词人纳兰性德。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

4.学有所得

轻扣诗词的大门,倾听诗人们的心声《山居秋暝》寄托着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枫桥夜泊》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之情;《长相思》表达了词人羁旅思乡之情。让我们多读多背,用心感悟这些美好的情感吧!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先看下面的资料,然后品读尾联,想一想《山居秋暝》这首诗种诗人心中生出了怎样的情感呢?

中年的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树林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与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理解:山中的生活悠闲自在,生机勃勃。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美景的喜爱,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之情。

(2)尝试着说一说《枫桥夜泊》这首诗诗句的意思。

理解:漫天寒霜里,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的灯火点点,面对这些景象,诗人心中充满愁绪。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入客船。

(3)品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枫桥夜泊》这首诗写在什么时间?诗人看到了什么?

理解:这首诗写在深秋夜半,诗人抬头仰望,看到月亮逐渐沉落,江边的枫树与点点的渔火默默相对,江边停着一只孤单的来自他乡的客船。

(4)《枫桥夜泊》诗人感受到了什么?眼前的景色又给你怎样的感觉?你觉得诗中的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此刻的情感?

场面清冷、寂静,能感受到诗人因为避难他乡、远离故土而产生的孤独感。

(5)观察《长相思》和前两首诗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6)想象将士们“山一程,水一程”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千帐灯”让你想象到了一幅什么画面?

山:崇山峻岭   悬崖峭壁

水:波涛滚滚   巨浪滔天

将士们行军的遥远与艰辛。

(8)难道将士们的家乡真的没有风雪声吗?诗人在家里听到风雪交加的声音和在塞外征途中听到有什么不同呢?

家里:是温暖、舒适、宁静、祥和的。家乡有亲人、朋友相伴。

塞外征途中:听到的却只有嘈杂的风雪声。   思乡

7.课外拓展

(1)作者简介

王维 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其作品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传世有《王右丞集》。

张继 字懿孙,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纳兰性德 字容若。纳兰明珠长子。清朝词人。清词三大家之一。有《纳兰词》《通志堂集》等流传。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2)写作背景

《山居秋暝》这首诗当作于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此时已是“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的后期了。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唐玄宗时期最后一个开明的宰相张九龄被李林甫等排挤罢官,朝政日趋昏暗,王维的政治热情冷却下来,对政治抱着消极的态度。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后,他在终南山构筑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枫桥夜泊》张继于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长相思》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词人作为康熙帝御前侍卫随驾出行。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3)学习一首古诗,你一般会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意呢?

理解:结合注释理解   结合插图展开想象

自学古诗的方法

①读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说一说:根据注释,说说诗意。

③划一划:画出诗中的景物名称。

④想一想:诗句让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4)词

词,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所以词又称“宋词”。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而词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词有词牌,如“西江月”“蝶恋花”等,是汉语填词所依据的曲调名称,所以作词也叫“填词”。

(5)诗人笔下别样的秋

秋天在诗人笔下是多情的。

秋是思念。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是希望。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是忧愁。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2课:《四季之美》

1.课题解读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抓住每个季节不同的方面,通过动态描写来体现四季不同的美,表达出对四季的喜爱之情。

2.课文重点解读

(1)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理解:主要描写天空、云。作者是抓住景物的静态美,描写了景物的色彩,如“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云”。

(2)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理解:“泛”表示大面积微微出现,“染”增强了颜色的立体感,“飘”体现了天空的动态美。这些词语表现了春天早晨天空的独特景致。

(3)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理解:第一句总写夏天最美是夜晚;第二、三句概括介绍了夏天夜晚的美景。

(4)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理解:这段话运用了动态描写,描写了萤火虫在夜晚的细雨中飞行的情景,用“迷人”一词进行修饰,展现出萤火虫飞行的情态之美。

(5)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理解:这段话的中心句:秋天最美是黄昏。这段话主要描写的景物有:归鸦、大雁、夕阳、风声、虫鸣等,其中夕阳斜照是静态描写,乌鸦归巢、大雁比翼、风声、虫鸣是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把一幅秋日黄昏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课文知识梳理(统编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