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考试试卷  > 语文试卷 > 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课文知识梳理(统编版)

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课文知识梳理(统编版)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知识梳理

第八单元

25课:《古人谈读书》

1.课题解读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苏联著名的文学家高尔基的名言。的确,书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书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于读书,古人有过太多精辟的论述。本课这些选自《论语》的句子言简意赅、含蓄隽永,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名言。

2.课文重点解读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理解:是:“这”的意思。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理解:敏:此处指聪敏;耻:以……为耻。大意:聪敏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3)默而识之。

理解:“默默”更为合适。大意: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

(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理解:厌:满足;倦:疲倦。大意:默默地记住知识,学习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5)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理解:敏:勤勉。大意:我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靠勤勉求取知识的人。

(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理解:尝:曾经;思:用来。大意: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来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

(7)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理解:余:我;尝:曾经;谓:说。句意: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8)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理解:则:那么;漫浪:随意;亦:也。句意: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看得就不仔细,心思和眼睛就不能专一。就算口里再大声地读书,也绝不能记住,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9)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理解:岂:难道、怎么。句意:心思已经到了,那么眼睛和口还有不到的道理吗?

3.主题概括

本文通过《论语》的节选、朱熹对读书的认识,介绍了古人不同的读书方法,告诉我们读书要讲究方法,同时也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总结自己的读书方法。

4.学有所得

我们在学习上,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请教问题要不耻下问。对于不明白的问题,懂就是懂,不要不懂装懂。学习要把知识牢记于心,不能自满。要时刻保持一颗求知向学的心。“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告诉我们熟能生巧的读书方法,让我们知道重复学习的意义;“书山有路勤为径”告诉我们勤奋是攀登知识高峰的不二法宝……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可以合理地利用这些方法,使自己在读书时更有效率。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通过学习“读书有三到”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理解:读书有三到,也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是最重要的,说明我们在读书学习的时候不仅要仔细看、认真读,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学习,把学习态度放到第一位。

(2)那么你平时学习的时候做到这“三到”了吗?如果做到了,它给你的读书学习带来了哪些好处?如果没有做到,你今后应该怎么做呢?

理解:我觉得朱熹讲的“三到”读书法很对。我平时按照这种方法来读书,效果很好,读过的内容,过了很久还记得。

我平时读书没有做到朱熹讲的“三到”。我今后要运用这种方法读书学习。

(3)说一说,读书如何做到“心到”?

理解:想要做到心到,先要放平心态,确定心无杂念,没有别的事情困扰着自己,读进去即可。可以用笔辅助读书,也可以在安静的地方读书,读书时要做到心无杂念,自然会被书中的文字吸引了。

(4)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

理解:本课中有许多读书方法,至今仍有借鉴作用。例如,“不耻下问”,告诉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要虚心请教。“学而不厌”,告诉我们只有努力地学习,才知道自己的不足,因此,在学习中钻得越深,越觉得不懂的更多。“心到、眼到、口到”的“三到”读书方法到今天还是很有用。读书时,用眼去看清每个字,用心去思考每句话,再大声朗读,记忆也就越深刻,也就越不容易忘记。

7.课外拓展

(1)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2)《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3)文言文的诵读方法

理解:在文言文中,诵读并形成习惯,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第一,通过诵读,扫清字词读音障碍, 并初步理解字词的含义。第二,通过诵读, 正确断句, 把握文章的朗读节奏, 并体味文句意蕴。第三,通过诵读粗略了解文章大意, 把握文章基本内容。第四,通过诵读逐步理解和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 把握文章的内在韵律,并初步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

(4)你还知道其他名人谈到的读书方法吗?

理解:鲁迅先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的作品,主要受益于他的博读。他读书做到了“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心到”是讲读书时要精力集中,专心致志;“口到”就是读出声来,有些文章还要有感情地大声朗读;“眼到”指目光专注,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手到”指边读边做笔记;“脑到”指善于动脑筋,勤思考,多分析。

(5)有关读书的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6课:《忆读书》

1.课题解读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冰心按时间顺序,回忆自己从四岁起直至八十多岁,长达八十年之久的读书经历,以及多年的读书经验、选书的标准和读书的方法,表达了“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等感悟。

2.课文重点解读

(1)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理解:“不是……而是……”这句一方面写出了作者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喜欢读书了,另一方面写出了作者喜欢读的是《三国演义》之类的书。

(2)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武松、智智深,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凑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理解:“凑成”有拼凑而成的意思,“勉勉强强”有将就凑合的意思,“凑满”有拼凑够数目的意思。这句话既肯定《水浒传》着力刻画的人物性格极生动,又指出《水浒传》的一百零八人并非个个性格鲜明,但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得多。是一种客观中肯的评价。

(3)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

理解:“总而言之”“统而言之”连用起突出强调的作用,有自豪之感。

(4)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理解:从读书的意义讲到读书的方法,言简意赅,含义深刻,既是对自己读书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儿童的殷切期望。

3.主题概括

本文以“忆读书”为线索,讲述了作者的读书生活、读书感受以及对读书的认识,表达了作者热爱读书,以读书为快乐的情感,并告诫青少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4.学有所得

冰心奶奶酷爱读书,在她近百年的人生中,始终有缕缕书香滋养和丰富着她的人生。我们要时刻牢记她的殷切嘱托—“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养成爱读书、会读书的习惯,让那清幽的书香也在我们的生命中萦绕。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梳理归纳作者读书的方法

理解:七岁时对《三国演义》是一知半解地读。

《红楼梦》十二三岁读过,到中年又读,是反复读。

1980年后读《水浒传》《荡寇志》是比较着读。

1980年后读“万卷书”,是挑选着读。

(2)你是否赞同“一知半解”的读书方法?说明理由。

理解:可以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把理由说清楚,对其他同学要有积极的回应。

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每个人可以根据习惯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3)在作者的笔下,读书有哪些好处?你认为读书还有哪些好处?

理解:从读书中得到了做人处事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通过读书,能知道许多事情,认识许多人物。

作者永远感到读书是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书中的许多故事和人物都非常有趣,读书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快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4)说一说: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

理解:通过读书,我的作文水平提高了,得到老师的表扬,我很高兴。当爸爸妈妈不在家时,书就像朋友一样陪伴我,让我不再孤单。读书时,我喜欢把自己想象成故事里面的人物,我感觉很快乐。

(5)作者说:“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现出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课文知识梳理(统编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