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 > 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探讨教育论文

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探讨教育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探讨教育论文,本文共9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探讨教育论文

篇1: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探讨教育论文

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探讨教育论文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除教学内容以外,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这样既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又能使课堂富有交流性和情感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语言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自然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教师在上课时调整心理情绪,把握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从而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方法

关于教师教学语言的论文数量很多,内容也非常丰富、细致、深刻,这对提高教师对教学语言的认识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一种不好的教学语言现象还时有发生,即语言不自然、装腔作势、拉腔拉调,有的小学老师甚至整堂课都用朗诵或演讲的语气来给孩子上课,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中经常听到。而这种不良现象很少有文章指出,以至于有“以样学样”之嫌。笔者认为,尽管教学语言可以有多种多样的个人风格,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和方法,但追求语言的朴素美、自然美,应该是教学语言的本色调。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现状

我们发现,有些老师在平时说话、上课时语言都很亲切自然,但一到公开课、示范课或说课比赛,语言就马上变得拉腔拉调,嗲声嗲气,表演味十足。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心理情绪有变化

公开课、说课比赛和平时上课不同,课前经过精心准备和一定的演练,有老师们的建议、领导的厚望和自己的期望。怎样消化、操作公开课?课堂上学生能配合好吗?一连串问题在教师的脑海中闪现。加上有很多同行、专家在现场听课,往日熟悉的学生也变得紧张起来了,这种特定情景的变化,角色、身份的微调,使得有些老师马上变得既兴奋又紧张。许多教师总是太想更好地表现自己,想着如何美一点,如何在大家面前表现得好一点,但另一方面又怕出问题,心理压力大,自然就产生了胆怯感和恐惧感,总是感到不自在。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一开口腔调就容易变形走样,容易被备课时想好的那些语言束缚住。有的教师因为怕乱套,也不敢临场发挥,下意识地就会把每句话的声调提高,语气加重,来给自己壮胆;甚至有些就用带有半背诵的形式来将备课的内容“诵”出来,因为这样起码可以防止出错。这样一来,其语言当然就会不自然。

(二)忽略了对象的特殊性

作为教师,应时刻记住,你的对象是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其相应的年龄特点和语言习惯。但在特定场合,教师往往由于心理紧张,容易忽略学生的特点,习惯于以老师的身份进入角色,驾轻就熟地用自己习惯的、早已准备好的书面语言来教学。比如,在讲《生命》一课时,肯定要涉及到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的理解,有的老师满堂都在讲有关生命的大道理。当然,道理本身是没错的,但学生能理解吗?其实,教师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他们所关心的人和事相联系,然后再进行讲解,这样学生才会感到亲切自然。因为学生总是对离自己近的事物较熟悉,感兴趣,易理解。我们平时用多媒体、出示实物的方法也都是为了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这两者的道理有相通之处。

(三)教师集体效应的误导

什么样的教学语言才是美的语言,虽然有许多文章论及过,但是,理论与实践毕竟是有距离的。因此教师从日常实践中获得的信息更具有直观性和仿效性。当看到别的老师也是用这种略带夸张且有点变形的语言来教学(当然还有许多别的优点),并且还受到评论者的赞赏时,便在潜意识里认为这种语言是美的。从理论上来说,教师集体效应是教师群体互动的产物,而这种在实践情境中形成的认识更具开放性,更易取得认同,更有利于储存。其实,从本质上来说,问题还在于对什么样的教学语言具有自然美认识不清。

(四)教师本身的语言修炼不够

所谓语言的修炼,首先是一个文化内涵问题。一般来说,对教学内容有什么样的理解,就应该用与之相应的语言来表达。如果理解肤浅、有偏差,甚至有错误,其语言当然就谈不上美。但是,如果理解正确了,而语言不精当和确切,甚至词不达意,或者用词生僻、费解、空洞,其语言也谈不上美。其次才是语言表达技巧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需要细心体悟和长期训练才能解决的问题,它包括对作品基调的把握,语言节奏的处理,语气的选择等等。而节奏的形成又涉及对语速、音长、音顿、音强等技巧的处理。此外,语气也集中体现了对表达技巧中各种要素的要求,比如,节奏的快慢,语言的长短、刚柔、抑扬、强弱、轻重、缓急,还要结合重音的选择和处理,停连位置的选择,音强、音色、音长等技巧的恰当。很多老师由于上述问题没有很好地协调、解决好,所以影响到语言自然美的形成。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方法

(一)声气运用问题

训练语言的自然美,涉及到许多方面,如前述的文化内涵、人的精神气质、情感情绪的变化等等,这里重点谈一些基本的技巧问题。我们在说话中,如果是短句子就容易说,如果是长句子就会有气不够用需要中途换气的感觉,很难做到一气呵成,所以我们常说的声断气不断,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到声断气不断,就要求我们平时多做一些声气的训练。

(二)理解作品,确定表达基调

正确理解作品,确定准确的表达基调,这是对一部作品把握到位的基本要求。对作品的处理,要做到恰到好处,就需要我们平时加强阅读,提高自己对作品的鉴赏和感悟能力,做到准确把握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

(三)多学习名家对作品的表达处理

许多名家对作品的处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著名语言艺术家姚锡娟老师,在朗读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她戴着墨镜,闭着双眼,去真正体会一个盲人在黑暗中的感觉,当她摘掉眼镜,眼前看到光明时,那种由衷的发自内心的对光明的赞扬,就特别真实、自然、感人。

篇2: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特点初探论文

摘要: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是用来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语言也是如此,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条主要途径。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知识性、教育性、启发性、情感性、审美性、形象性、激励性。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原因也来源于很多方面,根据这些特点也可推断其原因。教师有渊博的知识,才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教师语言的启发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和学习兴趣;教学语言的审美性和情感性。本论文主要采用的是案例讲说与理论结合的研究方法,目的是对课堂教学语言的显著特点进行探讨分析,希望可以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原因分析;学生特点

篇3: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特点初探论文

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有教授学生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有启发性。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讲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具有情感性。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教授学生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富有情感性的语言可以打动学生内心;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审美性。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可以激起学生对“美”的享受。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语言特点还应有其他学科语言特点的共性,如教育性、激励性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本身必须在持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同时,提高培养教学语言的意识,在丰富自己教学语言的同时,让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活泼高效。

篇4: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特点初探论文

2.1从教学过程的性质来看

教学是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下,能够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培养他们的品德,促进其全面发展。

2.1.1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这一任务决定了教师语言的知识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精通多门学科知识,贯通古今,还要多读书,积累知识文化,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这样才能在不管学生提出怎样的问题时,都能应对自如,用专业的知识给予解释和启发。

2.1.2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才能的过程

才能即指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这一任务决定了教师语言的启发性。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讲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跟随老师的问题进行探索,解决问题,获得新知,拓展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想象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2.1.3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过程

这一教学任务决定了教师语言应具有审美性。美的语言可以引起学生对美的感受,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审美情趣。这一任务也决定了教师语言应具有情感性,教育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性的语言可以打动学生内心。充满情感的语言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心理品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1.4教学过程是信息传递的过程

教师是信息的传播者,是继承和发扬文化的桥梁。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是经过深思熟虑,可以启迪学生心灵的。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教授学生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和语言素养,明白自己的教育使命。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氛围,尊重学生,指引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2.2从学生学习的特点来看

2.2.1学习过程主要是学生的接受过程

接受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教师所传授的新知识,与自己的已有经验相融合,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可以主动接受学习,可以在课上,在讲述新课的内容时,像对古文或者古诗词语的讲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阐述。根据自己的经验去举一些相关的例子,并自己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再加以引导,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2.2.2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认知、建构的过程

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自己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大脑和思维的转化。所以他们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形成自己独有的认知系统。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这对学生的学习和认知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发展。学习过程中,也需要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重新的加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里需要教师创造有利于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和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语文教师也可以提前布置新课程,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整合,整理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

2.2.3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语文教学讲究以人为本,教学方法与教学语言始终要围绕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身心发展特点等来精心选择与安排。总体来说,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如下特点:在中学阶段,学生开始独立的思考问题,并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他们开始喜欢独立思考问题,整个思维的发展带动其想象力、创造力的同步发展。中学生的世界观在此开始逐渐形成,但还很不成熟,对人和事物的看法还有很多局限性。在这一阶段就需要老师在语言交流中给予思维和情感的启发,多采用激励性的评价,使其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可以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健康发展。综上可知,从学生学习的特点中主要突出教师语言应具有形象性和激励性的特点。另外,在教学中运用教师语言潜移默化地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进行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师经常做的。

参考文献

[1]翟雅丽.教师口语技巧[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谢书民.浅谈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规范化[J].语文建设,(8x).

[4]戴凤君.论中学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J].成才之路,2012(25).

[5]熊瑛.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陈湘豫 杨膳瑜 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篇5:毕业论文-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探微

毕业论文-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探微 - 语言文学论文

摘   要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具有育人的功能;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它是衡量1个语文教师水平高低的'标志之1。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要求:准确、规范、清晰、有节奏感、风趣幽默、高雅优美。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在多方面作出努力。

关键词:语文教师;语言艺术;培养

ABSTRACT

The teaching language of the language teacher should have function of teaching the person;It will influence the students study result directly;Urge a student to consider actively, stir up a student to beg to know desire;It is to measure one of the high and low markings of a language teachers level.Language teacher the art request of the teaching language: Accurate, norm, clear, have rhythm feeling, humor and wit humor,elegant daintiness.The teacher of the language needs to raise an oneself constantly, strengthenning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 oneself, being making an effort in many ways.

Key words: Language teacher; Language art; Develop

篇6: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的论文

关于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的论文

要演出一台好戏,演员要讲究舞台艺术;要上好一堂课,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要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除了抓教师的业务进修外,重视和不断提高教师课堂语言的修养,也是举足轻重的一方面。

一、控制语言数量

我主张教师每节课留出一半以上时间供学生阅读课文,这是因为读是自外而内地吸收,读和写则是由内而外地表达。学生要以课文中学习语言、写作方法等知识,以提高自己的读写能力,在某种意义上,阅读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提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语言水平,这决不是教师用自己的语言取代课文。教师在课堂上的用语,主要应该用来答题、解惑、阐释重点、总结和引导,指点学生如何学好课文。教师讲授与学生读书这二者,学生读书应占首要地位,所以应该把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真正使课堂变成“学堂”,让学生把读书这一关过得扎扎实实。

二、提高语言质量

课堂语言不精炼,水分多,浓度小,常会影响学生听课情绪甚至引起反感。程式化地处理课文,不同类型、体裁的课文一刀切,势必会塞给学生许多老话、套话,这些话多属于废话,听了使人烦躁不安。教师的语汇贫乏、词不达意、准确性不高、不必要的重复、讲话不流畅,以及语言针对性不强等等,都会影响表达效果。

要使课堂语言少而精,首先要在课前把握不同课文加以精心设计。先要设计好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问题要集中,突出重点,切忌主次不分,面面俱到;什么都有想解决,结果是什么都解决不好。许多课堂实践都可证明,教师讲授内容越庞杂,学生则越抓不住重点;对讲授每一个问题,也尽可能对用语事先作一番准备,要使用的几个关键词语,应该经过一番推敲和筛选,提高它对阐释问题的命中率。处理课堂临时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的“即席”用语要能够“一语中的”,这样,对学生的.刺激才强烈,才有利于记忆的巩固。

相反,如果教师拖泥带水地刻意追求“详尽”,常常会出现由于某些词语的干扰或者句子的修饰成分较繁琐而导致学生离开问题核心,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在这一点上,教师的课堂用语只能讲“三分话”。

三、把握语言的时机性

同样的问题解答,由于所用时间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了争取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考虑和选择自己讲话的最佳时机。学生不预习不讲;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不提出疑难不讲;不到学生反复思考、讨论而仍不得其解时不讲。最好是在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后,教师先启发引导,使之自己解决。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这方面有两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篇》)意思是说,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一言以蔽之:讲解、答疑的时机,一定要选择在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之后。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对方才能充分理解、牢固记忆。这就是教师课堂讲解的最佳时机。

四、锤炼语言的艺术性

体现教师“三分话”的课堂语言,首先应该达到准确、明白、清晰、简练。但是,作为语文教师则没有理由以此满足而忽视甚至排斥课堂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哲理性。如果你总是板起面孔,摆出一副“夫子”的“尊严”相,日复一日地干巴巴地向青少年说教、灌输,半强迫性地驱使他们听讲,肯定是教不好语文的。这样做,首先便是学生不买账。

所谓课堂用语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哲理性,首先是指教师用文学语言从事教学活动,抛弃那些已经僵硬而趋于模式化的陈词滥调。二是随着所教课文内容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词汇,使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语言经常有新鲜感。三是讲授不仅要达意,还应力求有表情,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拨动学生的情感。四是尽可能地使课堂语言幽默,富有趣味,使学生喜听乐闻,如沐春风。五是尽可能用“三分”微言,体现“七分”大义,使课堂用语含蓄而深刻,精微而深远,这可以说达到了语言的最高境界,学生一定会对之产生一种强烈的美感享受。

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造就二十一世纪的人才。

篇7:中学语文教师的语言需要启论文

中学语文教师的语言需要启论文

语言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教师能否运用艺术性的语言,结合教学环节将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变得言之有物、言之有趣,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十分重要的问题。按照课堂教学环节的过程可以将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分为: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评价语、结束语五大类。而启发式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一、导入语“引人入胜”

导入语是教师在一堂课开始之前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启发性的语言。导入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1.实导,即贴近学生生活的易于学生理解的导入语,这样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如在讲《我的老师》一课前可以先请同学们说说最令自己难忘的老师是谁?为什么令你难忘?

2.趣导,趣导是用能激起学生兴趣的语言构成的导入语,只有学生产生兴趣后,老师才能带动学生思绪。

3.悬导,悬导就是精心设计问题,巧布悬念的导入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刨根问底的精神。

二、讲授语“画龙点睛”

良好的开头已经是成功的一半了,而接下来的讲授要如何才能使学生继续跟着老师的步伐走,就得看教师生动传神的讲授了。讲授语是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核心教学语言。但在课堂上很多老师的引导缺乏激动灵活性,只是为了得出答案而启发。而在王开东老师讲《风筝》一课的时候,老师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鲁迅作品的风格:沉郁顿挫,忧愤深广,始终关注着“人”,警惕并抨击着一切奴化人的行为,倡导人的自由精神,到底哪些行为是“精神虐杀”?他引导学生们联系现实生活去回答。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说:“隐私权被侵犯”,有的说:“对民工的歧视和排斥”“宣传舆论的偏向,使公众失去了知情权”“应试教育挤占了我们的青春和快乐”等等。如果王老师知识单纯的'讲解作品风格,学会的积极性肯定不会这么高,对“精神虐杀”的理解肯定也不会这么深刻。王老师用以疑生疑的讲授方法,让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还联系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在不经意间就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三、提问语“循循善诱”

传统的启发式教学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但我认为现代的启发式教学更值得我们推崇,它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思合一”,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己得出结论。

作为最广泛最普通的课堂用语,提问语非常能体现启发式教学的特点。但在要运用时一定要掌握好适时、适度、适量的原则,不可无故发问,不可逼问,要把握好语气。恰到好处的提问才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想象;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解释;可以唤起学生进行判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而一步一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提问语更是如此。

四、评价语“耐人寻味”

评价语,是教师针对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进行讲解分析的语言。我们经常在语文课堂上听到最多的课堂评价语无非是一个“好”字。但是好在哪里?为什么好?教师的评价并未做到准确详细。评价分为判断式评价、表扬式评价、鼓励式评价、讲析式评价等不同的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做出相应的评价,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留有悬念”

结束语是指教师在一堂课快要结束时,对本课堂的课程内容进行总结,是一种归纳概括性的语言。课堂的结尾和开头一样的重要,好的结束语总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不仅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还能起到加强学生记忆的好处。由于结束语是在课程结束时使用的,学生此时的注意力比较分散,怎样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结束语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结束语大致也可以分成两类:

1.归纳式总结,这类总结最为常用,对于课文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所以语文老师在上新课时喜欢吧课文中心概括放在最后面,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些什么?如李镇西老师在上完《孔乙己》一课后总结到:“我们通过《孔乙己》回眸本世纪初中国那充满冷漠、麻木的病态社会,进而展望即将迈进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同学们也许会情不自禁地认识到今天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成就,以及自己肩上所负担的历史使命。

2.设疑式总结,由于一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为了下节课课程内容的学习,因为有时需要教师结合下一节的课程内容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这类结语的好处在于可以引起学生对下节课的兴趣,通过问题把一次次的课堂教学都连贯起来,不仅过渡自然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语文教师的语言需要“”,语文教师的作用在于“导”,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启发性,就看教师的语言是否引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思考,是否对学生有激励引导作用。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应该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也应该表现在各种讲授的语言中。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提升不是一个立竿见影的过程,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勤于积累,善于运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中学语文的教学语言增添风采。

篇8: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能力的提高论文

一、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的含义和特点

所谓教学语言,是一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符合教学规律、教学目的、教学任务的职业用语。作为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因为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使然,使该门学科的教学语言又与一般学科的教学语言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科学美和艺术美两个特点。首先是科学美。所谓科学美,是指语言的准确、精炼和富含针对性、激励性;而艺术美,则是指教学语言所具有的形象美、幽默美和新颖美。良好的教学语言的应用,不但能够有效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而且还能构建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个人发展。所以说,教师应该对此有充分的重视,从多个方面入手,使自身的教学语言能力得到充分提升。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语言提升

1、树立起对教学语言的培养意识

语言本身就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而教学语言作为一种专业语言,更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作为语文教学来说,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更对教学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真正上好一堂语文课,教学语言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小觑的。而且教学语言能力的提升,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树立起一种长期的培养意识,经过长时期的日积月累后,才能真正的有所收获。

2、主动积累语言素材

优美的'教学语言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来自于教师深厚和广博的知识素养,所以教师应该在生活和工作中,主动的积累语言素材,扩展知识结构。比如在《木兰辞》的讲解中,在讲到战友们十二年都不知道木兰是女郎的时候,一位学生不屑的说道:“这是不可能的,木兰在河边洗脚时,被裹过的小脚就让她露馅了。”要想纠正这位同学的观点,显然需要以一定的历史知识作为基础,倘若没有相关知识的积淀,那么教师就有可能哑口无言。所以教师要时刻注意对自己知识储备的更新,无限量的扩大自身的知识面,方能适应教学的实际需要。

3、提升对教学语言的筛选能力

一堂语文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所说的话也是有限的,所以要求教师要对教学语言进行筛选,选择那些最准确的、最生动的语言,那么这种筛选的标准是什么呢?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总指导,只有紧紧把握住教学大纲,才能使教学语言的取舍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行。其次是对教材的努力钻研,要使自己的语言能够充分体现出文章的特点和个性。最后则是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选择。不但每一个班级有着不同的特点,每一个学生也有着不同的性格、智商和情商,所以教师要根据的教学对象的实际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教学语言。

4、掌握标准的普通话

普通话作为中国的官方语言,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掌握流利的普通话。但是在实际中,一些农村地区和一些年纪较大的老教师,普通话仍然不标准,远没有达到教学的要求。如果用方言讲解语文课程,则势必会使语文的魅力被大大削弱,语言美感也无从谈起。所以教师要主动加强对自己普通话的训练,既可以自我训练,也可以参加一些培训。在此基础上,学会有感情的诵读,使语文教学表现出一种语言之美。学会各种发音技巧,尽量克服方言带给我们的影响,说出一口流利而纯正的普通话。

5、加强教师思维品质的训练

语言的产生和个体的思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人的思维越丰富,越活跃,其语言表达能力也就越强。特别是作为语文教学来说,其本身就对教学语言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首先是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在日常的交谈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加入一些“首先”、“其次“、“再次”等词汇,力争做到语言的条理和流畅;其次是训练思维的开阔性,在美国备受推崇的“头脑风暴法”,就是一种开阔性思维训练,教师在日常的接人待物中,应该按照事物或事情的特点进行发散思维,进行尽可能多的想象和联想。

6、突出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语言

每一个教师都有着性别、年纪、阅历、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所以采用的教学语言也是不尽相同的,对此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语言特点进行审视,尽可能的形成个人的语言风格。比如有的教师的温文尔雅,有的教师则风趣幽默,有的教师则新颖时尚,这都是一些值得鼓励和提倡的个性化语言。相对于那些只会照本宣科,无论阐述什么内容都是一种语气和语调的教师来说,显然是前者那些充满个性的教师更能够得到学生的欢迎。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教学语言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直接关系以怎样的方式进行表达的理由。然而长期以来,该环节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理应予以及时的完善和改善。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多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引起更多人对这一课题的充分重视,为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袁海福.语文教学语言与语文教育[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04).

[2]吴迪泰,周建成.试论语文教学语言的优化[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3).

[3]陈玉庆.语文教学的语言美[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08).

[4]杨杰文.语文教学语言探微[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4(09).

篇9:中学语文教师的教育专业修养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师的教育专业修养(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读、写、听、说等语文能力,而且要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面对综合性如此强的十分复杂的教学实践,语文教师必须用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科教育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才能做到既懂得教什么,又懂得怎样教,才能取得教学上的成功。

学习教育学,比较系统地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方针,教育的目的、过程、内容和方式方法;学习比较教育学,了解中外名家教育思想,从中获得借鉴;学习教学论,懂得教学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学习现代教学论,开阔视野,从中吸取有益的养料。

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了解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了解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及发展的规律,应用心理学中感知、注意、想象、思维等规律指导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

学习语文学科教育学,懂得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掌握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过程、原则、方法;熟悉语文教育的对象,研究他们的共性与个性,掌握在教学全过程中根据语文训练特点实施德育和美育的规律。

要学以致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科教育学,须树立正确的观点,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

(1)教育观

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问题的根本看法。它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看待教育价值标准。社会主义的教育应体现工具价值标准与理想价值标准的统一。工具价值标准指的是:教育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政治、科技发展的需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理想价值标准指的是教育本体的价值标准,要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两个标准统一的教育功能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这样的认识,必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思想端正,语文教学才能大面积丰收。

(2)学生观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教师是教学任务的实现者,传授文化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由不知转化为知,由知之较少变为知之较多,由知之不完善到知之较完善,体现教学质量、教学效果。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应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的客体,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积极地进行学习。主客体这对矛盾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但认识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由未知、未能转化为知和能,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方能实现。教师的教对学生来说,是外因,是学生学好的一个极重要的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是学好或学不好的根据。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来起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设法提供和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为了不教”,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是“教会学生独立地去发现,去创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千万不能把他们作为知识的容器,向他们灌输,要他们死啃书本,不能包办代替,越俎代庖,把他们当作听众、观众。学生是具有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能力的人,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启发他们积极思维,促使他们自觉地积极地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智力。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语文教学中就能摆正教与学的位置,学生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教学可取得良好效果。

(3)质量观

评价教育质量用什么标准?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衡量教育质量,应该遵循全面性原则,从整体上抓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不是重视一点,忽视其他;应遵循长效性原则,着力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性的提高,而不是一时一事,满足于短期行为;应遵循客观性原则,以客观性的社会价值标准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不是凭主观经验。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目标乃至唯一目标的质量观,违背了教育方针,远离了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质量观,语文教学的教文育人才能落到实处,才可避免高分低能的弊病。

追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探讨教育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